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北京】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09-07 其他 北京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投资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对北京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优化投资结构,调整投资布局,完善调控体系,深化体制改革,着力保障发展重点,有效支撑增长动力,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发挥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有力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发展基础
       投资总量平稳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万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1.6倍,年均增长9.9%。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核心,聚焦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改善社会民生、增强发展战略支撑等关键方面,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障房及棚户区改造、“高精尖”产业等重点领域投资比重,有力推动首都经济在平稳增长中实现提质增效。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投资9167.7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1.5倍,年均增长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1/4,城市路网、轨道交通和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第二产业投资3630.9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11.5%。其中工业累计完成投资3590.2亿元,年均增长11.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速超过30%。联想总部园区、大唐电信永丰产业基地、同仁堂亦庄生产基地、华润医药北京产业园等“高精尖”产业项目蓬勃发展。第三产业投资3.1万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1.6倍,年均增长9.3%,占总投资比重接近90%,第三产业主导的投资格局更加明显。其中,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全市和三产投资平均增速,天桥艺术中心、国贸三期、园博园等一批地标性工程完工,中科院化学所分子科学创新平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北航南区科技楼等科技服务项目投入运营。
       投资布局更趋均衡。“十二五”时期,投资持续向郊区转移,郊区投资比重始终稳定在50%以上,分布更加平衡,带动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有力推动了功能疏解与承接一体谋划,区域差异化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制定实施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行动计划,行政办公区起步区高标准开工建设。“两城两带、六高四新”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加速形成,城南、西部等地区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各类产业功能区承载全市投资近六成,CBD核心区、丽泽南区、通州商务园等集中连片的功能区开发进展顺利。以清单方式发布实施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加快推动汽车、生物医药、区域性批发市场等向津冀转移。推动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建设以中关村数据研发、张北数据存储等上下游环节贯通协同的“大数据产业走廊”,建立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利益共享机制,碧水源、千方等知名企业率先入驻。
       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共安排1000多项重点工程,支撑全市投资3成以上。环球主题公园获得国家批复。全面启动北京新机场建设,实施首都国际机场、南苑机场挖潜扩能,北京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9500万人次。建成京沪高铁、京石客专,开工建设京沈客专、京张铁路,铁路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建成通车京新(五环-六环)、京密(京承高速-开放环岛)、京昆(六环-市界)等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982公里。建成6号线二期、7号线、8号线二期、9号线、14号线东段及中段等线路,轨道交通新增里程218公里,运营里程达到18条554公里。建成广渠路(四环-五环)、崇内大街、南马连道、万寿路南延等城市干道,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6423公里。建成大宁调蓄水库、郭公庄水厂等南水北调干线及配套工程,推动中线段全面贯通,年增调水能力10亿立方米。基本建成小红门、高碑店、丰台河西等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再生水利用总量达到9.5亿立方米/年。建成永定河园博湖等“五湖”相连的生态景观,加快整治北运河流域污水,生态治理潮白河密怀顺段,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50%。建成11座新城滨河森林公园、88处中心城休闲森林公园,平原地区建成东郊森林公园等8个森林湿地公园,完成百万亩平原造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6%。支持建设46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张家口坝上地区122万亩退化林分改造试点项目。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43所、中小学200所,新增养老机构床位5万张、医疗机构床位2.4万张。推动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向新城范围均衡布局,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高等院校部分本科教育布局新城,天坛医院迁建、同仁医院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等重大工程启动。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建成海淀500千伏、温泉220千伏输变电设施及配套管网,初步形成“外围成环、分区供电”的电力主网架,建成天然气陕京三线等外部气源工程,基本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
       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全市核准事项减少65%,区级核准权限占比增加到72%,取消下放力度排在全国前列。北京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40个审批部门进驻。建成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率先与中央平台实现纵向贯通。印发《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管理办法》,率先实现项目代码全流程管理。完成了14个市级投资项目审批部门和16个区147项投资项目审批和服务事项梳理,形成统一规范的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系统,率先实现市区两级纵横贯通。以通州为试点大力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开展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改革,进一步取消下放审批权限,精简审批事项,下放核准权限,激发投资内生活力。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投融资改革文件,着力激发社会投资活力,鼓励引导社会投资参与本市重点领域建设。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出台PPP实施意见以及操作指南、合同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形成了本市推广PPP模式的框架体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产业引导基金等新的投资方式。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四批共获得资金支持约160亿元。民间投资活力显著增强,全市累计完成民间投资1.2万亿元,年均增长14.4%,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十一五”时期的31.6%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35.5%,2015年超过4成。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本市投资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投资体系加快构建,为“十三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形势研判
       “十三五”时期,北京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新时期的投资工作也面临新机遇、新要求和新挑战。
       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了投资的新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加快建设,为优化拓展投资空间提供了重要机遇。需要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重要遵循,紧紧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更大空间内优化投资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投资的新要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功能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增强首都核心功能,对加强投资调控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充分发挥投资在推进城市功能重组和空间布局优化、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的引导带动作用,着力扩大精准有效投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
       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了投资的新动力。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改革顶层设计全面完成,本市实施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促进民间投资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加速落地,增强了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培育新的投资亮点、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投资自身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总量上,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继续增长空间有限;结构上,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形成“多点支撑”的投资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质量上,有效投资依然不足,实体投资比重和投资效益还呈下降趋势;要素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投资增长形成刚性约束,需要加快转变投资模式和调控手段;体制上,投资领域简政放权不协同、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权力下放与配套制度建立还不同步,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仍需加强。
       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首都投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必须深刻把握北京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新起点上发挥好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 发展策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一个核心,强化两端协同,实现三个优化,突出四个聚焦,发挥五个作用,加快建立具有首都特点的投资体系,全力推动投资平稳健康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一个核心
       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增强首都核心功能,系统优化投资结构、转换投资发展动力、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不移地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续推进城市功能重组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在增强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中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以城市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强化两端协同
       牢牢把握投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的重要引擎作用,充分发挥投资稳增长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双重功效,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实施好“去、治、进”重点工作,增加精准有效投资,优化产业投资结构,以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以创新供给和优化需求扩大需求总量,推动首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实现三个优化
       优化投资发展空间。牢固树立“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着眼城市功能重组和京津冀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强化“两线三区”空间管控,创新减量规划实施机制,优化投资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协同调整。
       优化投资发展动力。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放宽放活社会投资,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最大限度激发民间投资的潜力和创新活力。科学界定、严格控制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
       优化投资发展方式。将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依据,提升规范标准,严格市场准入,控制开发强度,优化投资模式,进一步提高投资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最大限度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努力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突出四个聚焦
       聚焦重点领域。聚焦大气污染防治、交通疏堵、污水和垃圾治理以及城乡结合部整治等领域投资,补齐发展短板,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聚焦绿色空间、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领域投资,统筹规划建设,着力构筑国际一流水平的城乡建设格局;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运用等领域投资,积极培育新动能,着力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聚焦重点区域。聚焦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城乡结合部和特色小城镇等重点区域布局有效投资,大力推进城市内部功能重组;聚焦“六高四新”等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有效投资,提升高端化、集约化发展水平;聚焦“三大科学(技)城”等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增加有效投资,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聚焦重大项目。聚焦冬奥会、世园会、新机场、环球主题公园、新首钢、轨道交通、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投资,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高质量完成首都城市功能建设重点任务,有力支撑投资平稳增长。
       聚焦改革创新。聚焦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为扩大精准有效投资、促进首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发挥五个作用
       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加快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投资为着力点,以扩大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为核心,以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为保障,更好地用好政府性投资,更好地吸引社会投资,保持投资的合理规模和适度增长,发挥好有效投资对支撑经济稳定增长、拓展结构调整空间、增强转型发展后劲的关键作用。
       发挥投资对调结构的引导作用。将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引导调控作用,以投向引导促投资动力转换,以结构优化促投资效率提升,切实把投资转变为有效供给特别是中高端供给,有序疏解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推动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促进首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平稳健康发展。
       发挥投资对优功能的先导作用。服从和服务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增强首都核心功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以促进首都功能配置优化为主线,以差异化投资政策为导向,充分发挥投资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中的先导作用,持续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持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助力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城市格局,推动形成城市发展新骨架。
       发挥投资对补短板的支撑作用。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城市发展短板,加大对城市治理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坚持不懈完善基础设施,治理生态环境,提升市容环境质量,着力完善供给、补齐短板,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为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支撑。
       发挥投资对惠民生的关键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任务,围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加大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社区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促进多元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二、主要目标
       (一)投资总量
       “十三五”时期,在投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全市预计完成投资超过4.7万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35%左右,年度投资预计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5.5%左右,将对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提供有效支撑。
       (二)投资结构
       产业结构上,坚持一产集约优化发展,二产智能精细发展,三产提级增效发展,优化调整三次产业内部投资结构,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行业结构上,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稳定在45%左右;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达到30%左右;工业投资比重约1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比不低于3%;服务业及其他投资比重约1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达到4%。
       (三)区域结构
       中心城区投资总量达到19800亿元,约占45%;城市副中心投资总量达到5720亿元,约占13%;平原地区新城(不包括通州)投资总量达到14080亿元,约占32%;山区新城投资总量达到4400亿元,约占10%。
       (四)主体结构
       中央投资约13%,地方投资约87%。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投资领域,深化审批改革,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政策扶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更多领域,预计民间投资占比达到50%左右。
第三章 聚焦重点领域
       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投资的导向作用,疏控并举推动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治理“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一)严格控制增量
       严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严格执行、不断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建立增量控制监测及评估机制,严把企业登记、项目审批准入关。在全市区域内严禁再发展一般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严禁新增高耗水农业,严禁新建和扩建除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零售网点以外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未列入规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
       严控新增教育、医疗及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严控在京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严禁在京审批或升格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严禁增加现有在京高等学校占地面积。严控医疗资源过度集聚,严禁在五环内新建综合性医疗机构,鼓励和支持五环内现有医疗机构向外转移,严禁东城区、西城区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数量。严格控制在京新设或迁入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严禁京外中央企业总部迁入北京,严控新增的其他总部企业在城六区集聚。
       (二)有序疏解存量
       加大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调整退出力度。就地淘汰一批有色金属、建材、化工、机械、印刷等污染较大、能耗水耗较高的行业和生产工艺,加快完成1200家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企业退出任务,按照更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支持一批存量企业技改升级。滚动实施各区制造业调整疏解计划。推动城六区制造业生产环节有序退出和转移疏解。到2017年,东城区、西城区的制造业生产环节全部退出。到2020年,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生产制造环节将基本完成退出。依托“4+N”产业合作平台,引导和推动一般制造业龙头企业新增产能、非科技创新型企业向京外转移疏解,推进企业在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有序调减粮食生产面积,加快退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的粮食种植,有序调减畜禽养殖总量。
       有序退出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引导和推动区域性农副产品、基础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仓储物流功能外迁。积极推进服装、小商品、建材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向周边已有较好集聚基础的地区集中疏解。2017年,完成动物园、天意、大红门等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外迁,官园、万通、百荣世贸、雅宝路、十里河、玉泉营、锦绣大地等城六区其他批发市场加快完成转移疏解或转型升级。2020年,全市范围内的区域性批发市场调整疏解和业态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实现关系城市运行和民生保障的蔬菜、粮油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方式转变和业态升级。采用功能压缩、场站外迁等方式,加快疏解五环内六里桥、四惠、永外、赵公口、八王坟等长途客运场站。推动教育、医疗等部分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研究制定市属高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布局方案,编制疏解项目计划并滚动实施。推动部分市属高校本科教育资源有序疏解,老校区向研究生培养基地、研发创新基地和重要智库转型,完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高校本科教育功能整体搬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其他高校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引导城六区中等职业教育向郊区或津冀地区疏解。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通过整体或部分搬迁、对口支援、技术合作等方式从城六区向外疏解和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完成天坛医院整体搬迁,建成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支持北京大医院在周边地区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护理医院和康复医院。有序推动以面向全国招生为主的一般性培训机构和具备条件的文化团体迁出城六区。稳步疏解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加快市级行政办公区建设,扎实推进市级行政机关搬迁,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转移。
       加强腾退空间管控。落实腾退空间功能定位,系统规划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主要用于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补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促进高精尖经济结构,以调整疏解促进优化提升。
       二、加快构建一流生态格局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努力增加绿色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以更大的决心、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治理环境污染,积极防治大气环境污染,加强污水垃圾治理,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一)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完善大尺度城市森林体系。巩固西北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全面完成20万亩宜林荒山绿化、100万亩低质生态公益林升级改造、100万亩封山育林,建设10条浅山休闲休憩景观带。扩大平原地区森林空间,完善平原地区主要道路、河流两侧绿色生态廊道,继续实施平原38万亩绿化工程。加强森林抚育,实施300万亩中幼林抚育工程。
       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推进“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建设,依托京藏高速、京哈高速等交通通道和永定河引水渠等水系,加宽加厚绿化带,打通楔形绿地生态连通功能。充分利用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腾退空间,拆迁建绿、拆违还绿,重点推进大通滨河公园等休闲公园,建设小微绿地,新增公园绿地约400公顷,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5%。在每个郊区的平原地区,研究推动1-2个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或郊野公园建设,构建城郊绿色休闲综合体,全面提升平原地区生态空间承载能力。
       加强河湖水系生态治理。推进河湖水系连通,补充生态用水,提升城市河湖水系生态景观。推进玉河南段、前门月亮湾地区护城河等历史河湖景观恢复,重现水穿街巷历史风貌。统筹截污治污、水源保障和生态治理,推进清河、凉水河、温榆河、通惠河等河流水环境治理,加快还清城市河湖。通过优化调度和自然涵养,补充增加潮白河生态水量,促进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建设永定河绿色生态廊道,打造贯穿京津冀主要功能区的绿色生态主轴。
       拓展生态湿地空间。构建“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总体布局,结合再生水厂、蓄滞洪区等建设功能性湿地。在北部地区,以妫水河-官厅水库、翠湖-温榆河、潮白河、泃河为重点,加快湿地恢复和建设。在南部地区,以房山长沟-琉璃河、大兴长子营、通州马驹桥-于家务为节点,恢复和建设大面积、集中连片生态湿地和湿地公园。到2020年,实现恢复湿地8000公顷,新增湿地3000公顷,全市湿地面积增加5%以上。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大幅减少城市硬铺装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城市海绵体”,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二)防治大气环境污染
       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大幅压减电厂、工业、采暖、民用燃煤总量,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900万吨以内。以“煤改电”、“煤改气”等多种改造方式推进压减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用生活散煤,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平原地区无煤化。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到2020年,建成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体、地热能和太阳能为补充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清洁优质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
       推广使用环保车辆。淘汰国II以下标准老旧机动车,更新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实施公交车电动化改造,公共交通行业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力争实现70%。增加汽车充电设施,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互联互通、智能高效的充电设施服务体系,有效保障6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三)加强污水垃圾治理
       完善污水治理系统。全面完成第二个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污水管网建设,新建、改造污水管线1000公里。改造中心城区合流制管线100公里,采取分散式、小型化的源头处理方式加快解决老城区雨污合流问题。新城和乡镇新建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完善水源保护区、民俗旅游村等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到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9%。
       实现污泥无害处置。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槐房、高安屯、高碑店等污泥处置设施,加快推进郊区房山、大兴等新城污泥处置设施建设,鼓励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污泥处置能力达到6400吨/日,实现各区污泥就近处置,基本实现全市污泥无害化全处理。
       加强垃圾污染治理。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建成阿苏卫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到2020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建成丰台等餐厨垃圾处理设施,集中处理能力达到3000吨/日。建成大兴等建筑垃圾处理设施,提升建筑垃圾处理能力。
       (四)协同保护京津冀生态环境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充分发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作用,以治理PM2.5为重点,实施压减燃煤、控车节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重点措施,区域联动、联防联控。推动津冀地区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及燃煤锅炉项目逐步执行大气污染物国家特别排放限值。治理区域水生态水环境。支持在密云水库上游张(家口)承(德)两市五县,实施600平方公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完成5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林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地下水取水设施建设项目,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和使用。
       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建设。积极完善大尺度城市森林体系,加强京津冀区域生态保护合作,共筑区域绿色生态屏障。共同建设京津保地区大尺度森林湿地群。加强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等重要水系流域绿化。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载体,推动构建雾灵山、海坨山-松山、野三坡-百花山等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坚持清洁低碳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努力补齐城市建设短板
       着眼服务首都核心功能与便利市民生活,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内涵集约、突出发展引导、突出安全保障,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打造系统完善、便捷高效、安全可靠、协调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质量和运行效率。
       (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加密轨道。交通线网。完善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推进3号线、12号线、中央商务区线建设。加快轨道交通17号线、19号线一期建设,增加轨道交通快线,完善轨道交通骨干体系。建设首都机场线二期、昌平线南延、房山线北延、8号线四期、7号线二期等线路,增强网络连通性,整体提升运行效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提高到900公里,分担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例超过55%,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750米覆盖率达到90%。
       优化地面公交线网。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网,推进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两网融合和一体化服务。施划改造连续成网的公交专用道,累计达到1000公里,构建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统。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大力发展微循环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集散效率。推广直达快线、商务班车等定制公交,推进服务多元化,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吸引力。
       改善接驳换乘条件。优化交通转换衔接,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资源整合,减少换乘用时和步行距离。推动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融合。加快建设北苑北、苹果园、望京西、奥体南区等综合交通枢纽,建成马官营中心站等立体公交场站,打造服务功能完善、接驳换乘便利的交通节点,促进地上地下交通线路有效衔接和便捷换乘,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公路长途客运站布局,推动房山阎村等交通枢纽建设,实施中心城长途客运站功能外迁。
       (二)完善交通路网结构
       优化城市骨干道路网。加快城市道路设施建设,建成丽泽路、姚家园路等快速路,基本实现中心城快速路网规划,提高进出城和远距离快速通行效率。推进巴沟路、西大望路南延、石榴庄路西延等建设,打通“三环半”主干路系统。加快建设长安街西延、永引渠南路、柳村路南段、化工路、北辛安路、古城南街等城市主干路,中心城主干路规划实现率达到70%,四环内主干路网基本建成。
       推进微循环及支路网建设。树立“窄马路、密路网”城市道路布局理念,集中、连片成网建设次支路,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加密城市道路网,全部建成城六区微循环道路。采用线杆入地、规范停车等措施,完善胡同、街坊路及居住区道路系统,发挥城市交通脉络的毛细血管功能。推行区域单行系统建设,打造缓解交通拥堵示范区。
       科学配建停车设施。统筹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发展,实行差别化停车设施供给政策,以静态交通资源调控引导车辆合理使用。利用公交场站、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地下空间、疏解腾退空间、道路桥下资源、边角地等增设停车场,因地制宜缓解核心区停车难题。
       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条件。。建设西城区等自行车出行示范工程,建设林荫绿道、重点商业街区空中和地下连廊、文保区慢行胡同,五环路内形成3200公里连续成网的自行车道路系统。优化自行车租赁设施网点布局,增加公交站点、交通枢纽、商业办公及居住区自行车租赁点。
       (三)保障安全可靠供水
       优化配置多种水源。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能力,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扩能方案,抢抓时机多调江水,利用密云水库等水源地,推动建立水资源安全储备体系。配合河北省南水北调廊涿干渠东延及北三县供水工程,推进与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连通,实现区域水资源联合调度和相互调剂。研究推动海水淡化入京等,统筹区域水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化供水格局,多渠道保障水资源供给。
       强化再生水循环利用。全面建成清河第二、槐房等再生水厂,全市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700万立方米/日,主要出水指标提高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建设定福庄调水等再生水管线470公里,完善再生水调配体系,覆盖主要河湖水系,基本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加强再生水供水、加水站建设,积极拓展再生水利用空间,让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市政环境、工业冷却等都用上高品质再生水,替代和置换清洁水源,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亿立方米。
       提升城市供水能力。加快建设石景山、亦庄、温泉、长辛店等水厂,沿五环路水源环线和输水支线优化水厂布局,中心城供水安全系数超过1.3。新建、改造中心城供水管网1000公里,推进自备井置换。研究推进城市清水池建设,发挥调峰供水作用,减轻水厂高峰供水压力。
       (四)增加绿色能源供给
       建设安全可靠的电网系统。加快外受电力通道建设,外受电能力达到3500万千瓦。优化本地电源结构,建成以四大燃气热电中心为主、区域能源中心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多元清洁电源支撑体系。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5%,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100%。
       发展城乡清洁供热。增强城区供热保障能力,提高热网调峰供热能力,建设北小营二期、八角中里等调峰热源。加快实施平原地区散煤治理,基本完成全市燃煤锅炉清洁改造,全市清洁能源供热面积比例达到95%以上。
       完善燃气设施体系。增加多源多向气源供应体系,建成陕京四线干线、高丽营-西沙屯等联络线。提高市内接收和输配能力,门站及分输站总数达到13座,接受能力达到3.5亿立方米/日。不断完善城镇输配系统和农村燃气供应体系,新城全部实现管道天然气接入,平原地区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镇镇通”。
       (五)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高速信息网络。加快信息通道建设,全面完成光纤入户改造和迁移工作,宽带网络接入能力超过“百兆入户、千兆入楼”目标。基本实现4G移动通信网全覆盖,分类推进重点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宽带覆盖,打造高速度、广覆盖的无线网络城市。完善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建设农村邮政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整合提升中心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优化交通信号配时和公交调度,建设“绿波”工程,完善交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TOCC),整合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和出租车管理调度功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加速城市管理智能化。建立标准化的公共数据开放管理体系,加快充实完善“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数据资源,推动政府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做实城市生命线智慧管理,整合部署城市保障、城市运行、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综合型平台,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完善建设管理体系,分类推进建设。加强重点新建区域综合管廊建设,重点开展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世园会、首钢老工业区、未来科技城等建设试点,因地制宜稳妥推进核心区综合管廊改造,着重围绕架空线入地,开展缆线型管廊建设试点。搭建管廊建筑信息模型(BIM)管理平台,实施管网智能监测,实现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有偿使用、合理收费的管廊使用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
       (七)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建设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建成北京新机场工程及配套交通网络,形成洲际航空枢纽和亚洲门户,与现有首都国际机场共同构建“双枢纽”格局。加强与天津、河北机场的分工协作,构建京津冀多层级机场群。建设空军南苑新机场,外迁现状南苑机场,打开北京南大门。
       建设互联互通高速铁路网。加快京沈、京张、京霸等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京津冀区域与东北、西北、珠三角、海峡西岸等重要区域高速铁路连通。加快建设京唐、京石城际和城际铁路联络线,研究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北延工程,形成区域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推动铁路货运外环线建设,推进五环内铁路货运功能外迁,优化铁路资源优化配置。建设清河、丰台、星火等铁路枢纽,缓解北京北站、北京西站、北京站压力,优化铁路枢纽功能格局。
       完善便捷畅通公路交通网。建成京台、京秦等国家高速公路,提升高速公路网络互联畅通水平。建成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疏解过境货运交通。建成新机场高速、新机场北线高速、兴延高速、京密高速、延崇高速等高速公路,提级改造109国道为高速公路,研究推进承平高速公路北京段,实施京开高速拓宽工程,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200公里。继续实施干线公路提级改造、高速公路联络线和浅山区路网建设,完善市域公路网络体系。公路总里程达到22500公里。
       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开放共享,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在全国率先构建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加快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升级,确保首都经济在平稳增长中提质增效升级。
       (一)夯实高端产业创新基础
       持续优化高技术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原始创新引领能力,积极承接和推进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支持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创新技术研究院等。着力推进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建设。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支撑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功能,以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为先导,推进中关村西区和西直门外科技金融商务区建设,完善中关村“一城三街”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整合认定一批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新型创业社区和特色功能街区,引导行业领先企业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投资+孵化”的新型众创空间。
       加快高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技术升级和服务化进程。以亦庄、顺义等产业聚集区为依托,有序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支持有条件园区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推动制造企业向云制造、分布式制造方向转型发展,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先进技术的三农应用,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二)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抓紧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家重大金融项目在京落地,提升中关村、商务中心区(CBD)、丽泽金融商务区等区域金融服务支撑能力,高标准建设好北京保险产业园、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北京基金小镇、北京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等。融合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推进“三网融合”,高标准建设信息传输网络,完善大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维护等技术领域基础设施,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根服务器的研发与落地应用。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落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若干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深化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北京科技商务区(TBD)、未来科技城、中石油科技园、中核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基地,在“六高四新”高端产业功能区探索建设一批科技服务产业综合基地。高端发展商务服务业,高标准建设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及配套设施。调整提升流通服务业,优化配置城市配送网络,加快末端配送服务网点建设,加强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快递转运中心建设。依托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努力申报建设国家通用航空示范区。
       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实现新能源汽车突破发展,重点在城市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亦庄、延庆冬奥区域建成服务半径小于0.9公里的充电服务圈,加快推进昌平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房山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和北京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等新能源汽车“一园两基地”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发展,围绕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集成电路产业,重点聚焦存储器、中央处理器等芯片,加快推进14纳米等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及生产线建设,优化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布局。
       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精细化发展,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设备建成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高水平建设国家车联网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推进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港等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继续深化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G20)工程。加强优势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布局,探索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产品示范基地;重点推进第三代半导体、石墨烯、纳米等领域高端前沿新材料发展,建设好中关村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等新材料研发中心;积极对接大飞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国家专项,推动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中国高铁创新中心、中核产业园等建设。
       做优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居民和家庭服务水平,加强便民网点、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等建设,打造“一刻钟生活圈”。推动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居民消费“最后一公里”物流等配送网络建设,支持连锁服务企业投资建设末端配送网点、智能快件柜。加快农村地区物流、商贸、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健康服务和养老设施,推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化基地,鼓励国有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厂房等建设养老设施。促进旅游产业高端化发展,积极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中影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房车、自驾车等新兴旅游配套设施,构建完整的郊区旅游路网体系,高标准建设O2O直购体验店、旅游综合体、免税店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引进社会力量高标准建设好国家速滑馆、北京冬奥村、首体速滑馆等冬奥会新场馆,高水平完成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既有场馆改造。
       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紧紧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四大功能,支持高效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培育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综合体,建设好菜篮子工程,加强农业现代化设施建设,推动北京市与周边形成“总部+生产基地”合作模式。
       (三)加强重大产业功能区建设
       优化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集中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新型特色园区和技术研究院,搭建好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等大型科技服务平台。促进金融街功能调整升级,做好丝路基金等落地配套服务,做好周边存量资源置换和转型再利用,完善商务、生活、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调整,建设好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做好腾退空间的转型再利用。巩固提升商务中心区,力争建成CBD核心区北区,加快CBD核心区南区建设,推进化石营、永安里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更新,完善CBD及周边市政管廊、交通环廊、绿地景观等公共配套设施,有序实施功能疏解,实现存量空间的功能置换和产业升级。推动奥林匹克中心区转型发展,因地制宜调整区域发展建设范围,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22冬奥会场馆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中国工艺美术馆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国家级文化设施。促进临空经济升级发展,高标准建设好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园、中航工业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国际航空航材展示交易体验中心等建设。
       做强做优高端产业新区和特色功能区。城市副中心重点加快建设环球主题公园,推进运河核心区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新首钢高端产业服务区重点加快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和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建设首钢老工业区北区,加快推动冬奥广场、世界侨商创新中心、城市织补创新广场等重大项目落地。丽泽金融商务区重点加强与金融街产业链对接,完成丽泽北区土地一级开发,基本建成南区商务楼宇和公共设施,加快完善园区内部路网、地下交通环廊等基础设施,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和北京市低碳生态试点区。加快雁栖湖国际会都、中国科学院怀柔科教产业园、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原创性、基础性、前沿性科技成果研发基地。强化特色功能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强化重要区域节点的产业承接能力,重点打造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昌平科技商务区(TBD)、海淀山后、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丰台河西等发展区域,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软件及应用系统等国家试点示范城市和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各类专业集聚区和品牌特色街区,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商务楼宇。
       (四)推动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
       协同打造三条产业发展带。沿京津走廊,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加强与廊坊、天津的产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区域产业化,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沿京广线,以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向南部辐射,促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京九线,以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为重点,强化辐射带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建设特色轻纺产业带。
       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强与津冀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对接平台的统筹规划,引导企业向具有承接优势的专业化平台集聚。有效推进产业转移对接,聚焦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产业聚焦重点园区,集中转移,形成聚集效应和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合作园区的规划建设,引导相关项目向产业合作平台有序转移。
       五、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围绕更好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统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一)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塑造“一轴一线”魅力景观。继续推动中轴线申遗,实施中轴线保护工程,继续开展景山寿皇殿古建筑、大高玄殿等文物古建保护修缮以及前门、大栅栏等文保区风貌保护工作。结合棚户区改造,完成天坛简易楼改造、先农坛地区综合整治,完成天坛医院等单位外迁,整体恢复天坛风貌。推进南中轴森林公园建设,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遥相呼应。继续推动朝阜大街沿线白塔寺、隆福寺文保区保护修缮项目,建设有老北京特色、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走廊。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推进南锣鼓巷、东四三条至八条等胡同街巷环境整治项目,继续开展大栅栏地区有机更新工作,完成鲜鱼口街历史风貌恢复。加快推进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改造整治旧鼓楼大街、鼓楼西大街等重点历史街道。推进玉河南段、月亮湾地区护城河、古三里河等历史河湖景观恢复,重现水穿街巷历史风貌。
       挖掘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北部推进长城文化带保护利用,统筹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古北口长城、慕田峪—箭扣长城、红石门长城等长城参观游览示范区,推动长城区域联合保护。打造东部运河文化带,统筹沿河水利工程遗产、古典园林、传统建筑,建设漕运万亩公园、延芳淀湿地公园、东南湿地等三大公园,恢复通州、张家湾、漷县三处古城历史景观。西部以三山五园-八大处为核心,实施香山“二十八景”历史文化景观恢复工程、北法海寺等文物保护工程,恢复传统京西稻田景观,建设中法友好文化交流基地。西南部推动永定河流域历史文化长廊建设,统筹利用京西古道、卢沟桥-宛平城、云居寺等历史民俗、红色抗战、宗教寺庙资源,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再现城市襟山带河的山水大势。
       保护利用古文化遗址和工业遗产。推进圆明园、周口店等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保护与发展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重点开展石景山模式口、门头沟爨底下村、房山水峪村、密云古北口镇等传统村镇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环境整治。开展首钢、长辛店、京西煤矿等工业文化遗产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等保护利用。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用新建、改扩建、购买、租用等多种方式,着力推进集文化休闲、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于一体的街道(乡镇)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资源统筹,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模式,依托社区(行政村)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拓展便民文化服务、社区交流功能空间。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促进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加强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国家美术馆新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国学中心等国家级文化设施。推动国家大马戏院建设。建成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完成北京画院改扩建工程,建设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北京市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北部、西部、南部区域规划建设专题类博物馆、剧场,优化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
       (三)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鼓励和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旅游、影视娱乐、体育休闲、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强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以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中国乐谷、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等为支点,发挥好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推动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建设。加快怀柔科技文化新城建设,成为会展休闲、影视制造等文化与科技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关心的问题、身边的问题、感受深切的问题,重点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服务、公共体育设施、养老服务等方面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拓宽供给方式,增强保障能力,提高服务效率,让市民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生活更加幸福。
       (一)优化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其持有房源向社会出租,新增保障性住房项目100%实施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品质,大力推动新建建筑装配式建造,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面实施全装修成品交房。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继续坚持以租为主的基本住房保障方式,通过新建、收购等多种方式建设筹集公共租赁住房5万套,进一步拓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集渠道。统一规范建设、设计及装修标准,设计、建设单身宿舍、青年公寓、人才公寓和老年公寓等多样化公共租赁住房。
       稳步推进自住型商品房建设。持续支持居民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完善审核、分配退出等机制,建设自住型商品住房5万套。
       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创新开发模式,完善跨项目跨区域资金平衡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货币化安置,保障方式以实物保障为主向实物与货币并举转变,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筹集定向安置住房10万套,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优先选择顺义、大兴、昌平、房山城市发展新区,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区域,建设疏解人口安置房小区,重点实施西忠实里、望坛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大化工路、东坝中路、茶家东路等保障房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多措并举扩大学前教育。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创办幼儿园,实现每个乡镇拥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基本完成城六区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向城乡结合部布局。采用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办学等模式,带动山区新城中小学办学水平提升。
       推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功能向发展新区有序疏解。积极承接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功能,提高发展新区的整体教育质量。
       (三)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服务功能,重点改善胡同、老旧小。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