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山东】乳山市“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12-31 农林水利 山东
第一节提升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能力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万亩。确保划定的77.1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动摇,加强2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护,深化“高产稳产粮田+绿色技术集成+适度规模经营”产能提升模式,统筹推进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各类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到2025年,全市新增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0万亩。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收的贡献率,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作物种子芯片工程建设,实施国家级花生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助力新品种推广与应用,到“十四五”末,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支持发展适合乳山丘陵山区特点的现代特色农业装备,加快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推动农业装备向数字化转型,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率达到95%。推进农业创新数字化平台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市场信息、高效植保、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烘干加工、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领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追溯管理体系,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国家追溯平台管理达到80%以上,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5%以上;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体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监管机制。

第二节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构建特色精致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聚力推动样板片区建设。重点推进滨海田园样板片区、绿城台依湖酒庄酒产业小镇样板片区、岠嵎山休闲旅游样板片区和循环农业样板片区建设,统筹推进海阳所牡蛎小镇、崖子苹果小镇、大孤山姜品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完成“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任务目标的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乳山河、黄垒河和西部环山路、滨海旅游路“两河两路”农文旅融合、山海河统筹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完善产业链条扩大品牌优势。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工程、短平快特色产业探索培育工程、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工程,实现牡蛎、大姜、茶叶、草莓等2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链条化发展。围绕“乳山三宝”等优势农产品,制定发布特色农产品地方技术规范标准,探索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及品牌评价体系,指导建设标准化基地,提升农业品牌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0个。探索建立花生、苹果等特色农产品期货交割库,打造区域农产品交易集散地。

稳步发展畜禽养殖业。围绕肉鸡、生猪、奶牛、蛋鸡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粮改饲”,促进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大力推行畜牧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依托龙大肉食、沃森氏农牧、乐天生态农牧等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养殖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环境生态化的规模养殖场。以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调整优化畜禽养殖业生产布局,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到“十四五”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

培育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等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支持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具备条件的向公司制企业发展。加大示范社(农场)扶持力度,着力培养一批经营效益好、产品质量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落实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收益相对稳定、财务管理规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国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支持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着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培育一批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到2025年,全市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25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达到13家,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数量达到行政村总数的60%以上。

专栏7 现代农业产业重点建设工程

1.特色小镇。深入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结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融合发展,鼓励各镇街打造各类特色小镇,重点支持绿城台依湖酒庄酒产业小镇、海阳所牡蛎小镇、乳山寨草莓小镇、大孤山姜品小镇、崖子苹果小镇、北茶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2.两河流域特色产业带建设。依托北宗茶业基地,建设“乳山雪茶·纯净茶乡”为主题的北宗茶业田园综合体。依托大孤山“姜品小镇”建设项目,推动大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以山东众信粮油龙头企业为载体,做优做大高油酸花生生产项目。以威一现代农业为载体,打造万亩现代苹果示范地。依托岠嵎山休闲旅游片区,抓好设施草莓核心区、示范区和露天草莓区建设,带动片区产业转型升级。依托胶东伯瑞蓝莓公司,建设蓝莓标准化基地、威海农副产品冷链交易平台,实现年周转1万吨小浆果的综合周转能力。

3.两路沿线特色产业带建设。依托山东兴业源公司,发展1500亩母爱智慧农业产业园,打造一体化的苹果产业全链条体系。依托腾裕农业,打造休闲、采摘、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依托花生和牡蛎两大优势产业,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牡蛎产业、花生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国内领先发展地位,力争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全产业链开发。以兰家村、西耿家村700亩不老莓基地为依托,在“不老·渔乡”样板片区发展不老莓种植、加工、制造、科研为一体的产业链。

4.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工程。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依托华隆食品、金果食品、恒裕食品、华美淀粉等农字号龙头企业,深度挖掘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工价值,大力发展花生、果品等精深加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5.短平快特色产业探索培育工程。依托李家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广源红草莓专业合作社、云耕菌业、易初紫金大姜专业合作社等龙头,鼓励黑木耳、草莓、羊肚菌、大姜等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引导开展精深加工,拓展农业增收渠道。

6.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工程。立足花生、苹果、大姜、茶叶、蓝莓、葡萄、草莓、甘薯八大优势产业,围绕育种、种植、加工、营销和社会化服务、文化休闲等完整产业链中每一环节,打造3个以上区域优势显著的农业全产业链条。

7.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持续培育农业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借助乳山绿茶、乳山大姜、乳山大花生3个威海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争创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个,威海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5个。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展会,举办北方茶产业发展论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农民群众生活宜居为导向,完善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小城镇服务功能,稳妥发展农村新型社区,推进特色美丽乡村建设。

强化小城镇服务功能。综合考虑区位、交通、产业及集聚效应,建设以特色小镇为重点,一般乡镇为基础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功能互补的梯级城镇发展体系,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提升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加快补齐村镇交通、居住、教育、集中供暖、网络及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服务,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

稳妥发展农村新型社区。以中心村、经济强村为核心,培育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主体集中,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加快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统筹安排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对社区中心村的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进行全面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以及志愿者服务进社区,提高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特色鲜明、旅游开发价值大的村庄,按照全域旅游的标准完善设施,实行品牌化经营,打造成国内省内一流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资源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村庄,努力培植产业,挖掘特色,打造成特色示范村;其它村庄,加快发展强村富民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成美丽宜居村。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扶持开展“精致农家·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建设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样板片区村总数达到300个。

第四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三农”领域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促进生产要素城乡双向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户口迁移制度,逐步畅通城乡户口双向流动渠道,健全完善城乡社区集体户,及时登记符合落户条件但无固定住所的外来人员户口,最大限度消除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壁垒,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吸引多层次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引导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强化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达到1500名以上。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政策措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促进人才要素向农村流动。

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探索开展乡镇统一组织经营管理试点,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通过入股、发展产业、对外经营等方式,让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活起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到2025年,彻底消除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80%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同工同酬政策,提高就业稳定性和工资性收入水平。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鼓励返乡人员创办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优化创业就业服务,面向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合成、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一体的创业基地。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推进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目标价格保险,助力农民增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重点围绕相对贫困标准确定、贫困对象识别退出、建立帮扶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体系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从农村扶贫向城乡统筹扶贫转变,建立健全与属地管理、城乡统筹相适应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系统制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增收等扶贫政策,逐步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