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2-07 其他 浙江
一、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越城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根据区位特征、体制环境,谋定全面建设“人居环境省内优秀的宜居宜业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省内领先的城乡一体先行区、城市管理水平省内一流的城市管理精品区”的“三区”建设目标,突出城市经济、城乡统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区稳定等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努力体现城区发展特色,实现了经济社会新发展、新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15.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36.3亿元,年均增长7.6%。2015年实现财政收入2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高速增长,五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57.1亿元,年均增长7.6%;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2%。2015年实现外贸出口19.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5.3%。

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城郊农业特色更加鲜明,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5:28.3:69.2调整为2015年的1∶20.5∶78.5,提前实现“十二五”提出的第三产业占比的规划目标。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4.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5%。创新环境不断改善,201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46887人,提前完成“十二五”末达到40000人的目标。

民生事业明显进步。“十二五”期间,越城区财政民生支出逐年快速增长,五年累计支出56.5亿元。新(扩)建学校15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95%,省等级幼儿园创建率达96%,各阶段入学率均保持在100%水平,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浙江省体育强区。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率为100%,重大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全覆盖。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202元和26076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9.9%和12.2%,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五年累计新增就业5099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提前完成“十二五”预定目标。

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越城区节能降耗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两美”越城建设开局良好。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44.5%,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削减(降低)目标。共整治垃圾河82条、黑臭河149条,实现“河长制”全覆盖,14个水质考核断面的水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逐年提升,2015年为70.2%(行政区域口径),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

城乡统筹持续加强。“十二五”期间,镜湖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迎恩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老住宅小区整治成效明显,累计整治小区(区块)约70个,涉及住宅1320幢,惠及居民3.4万余户。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累计实施14个城中村拆迁,拆迁面积约103.5万平方米,拆迁户数3600余户,累计开工16个组团。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环境面貌整治提升。

城市治理成效明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工作扎实推进,获评全省“无违建区”创建先进单位。新(改)建城乡210座公厕、1059个卫生房和4座垃圾中转站,整修118条背街小巷,新增小区停车位约1900个。完成782个小区移交接收,并逐步推行准物业管理模式。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管理工作成绩显著,为绍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挥了主阵地作用。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城乡社区建设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三治齐抓,网格管理”村级治理、社区“三个组织”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基层管理“一张网”建设整合提升,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工作日益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获得平安创建“十连冠”和省法治建设先进区。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五年,国内外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化,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多变,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指导下,着力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经济发展“提速转向提质”成为新常态。

未来五年,越城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宏观层面,在全省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全市“融杭联甬接沪”战略的实施以及浙东唐诗之路打造等背景下,我区作为绍兴市中心城区,将充分享受一体化、同城化的红利,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将更为紧密,在全市的首位度将更为凸显。微观层面,越城区将面临管理体制的调整,有望实现“政区合一”,各项事权将逐步下放,区级政府行政职能得以完善,越城区将最大限度得益于制度红利,发挥坐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优势,朝着更高能级方向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今后五年越城区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主要是:一是实体经济基础还不够扎实。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进入攻坚期,区域创新能力和新兴产业培育还需加快。二是城市品质和能级有待提升。各区块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区域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短板突出。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严峻。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排名靠后,部分区域水质提升工作任务艰巨。四是资源要素保障压力较大。土地资源有限,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各项建设资金需求依然较大,但融资渠道趋紧,各平台公司改革任重道远。五是民生进一步改善压力较大,基层基础有待加强。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推进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期,是深化城乡一体、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实现强区富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努力开创越城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局面。

二、共绘新蓝图,共创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阔步前进,抢抓新一轮管理体制调整新机遇,紧紧围绕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计”、打造“活力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奋力开创“活力越城、品质越城、和谐越城”建设新局面,加快打造全市首位度的中心城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首位度发展原则。首位度是衡量一个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心城区的越城,要加快提升城市首位度,服务辐射带动全市和周边地区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展现城市建设首位度。充分发挥古城历史人文优势,展现文化首位度。全面持续升级现有的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平台,展现人才首位度。

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心无旁骛夯实实体经济基础,高起点发展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高标准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高水平谋划现代服务业。发挥好国家级开发区的平台优势,围绕争先进位目标,全力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坚持高品质发展原则。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让百姓过上普惠共享的品质生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高标准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推动工作,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推进经济体制、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和部门、镇街的微改革,真正把政府的服务优化起来、把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三)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质量建设“三个越城”,奋力打造全市首位度的中心城区。

活力越城。综合实力保持稳中有升,到“十三五”末,全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分别年均增长7.0%、9.5%、9%、10%、4%左右。高质量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人才资源不断集聚。

品质越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新型社会救助、优抚、福利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约7.5%和8%。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黑臭河和地表水劣V类水质全面消除,主要水系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PM2.5浓度下降到45微克/立方米以下,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提高到80%以上。

和谐越城。城市能级品质有效提升,基本形成具有产业、城市、文化、人才首位度的中心城区,城市化率到达85%以上。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1.7以内。社会建设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人以内,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坚持创新开放,打造“活力越城”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顺应发展新常态,丰富开放新内涵,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提高城市能级,努力推动综合实力、产业水平、服务能力“三提升”,打造创业创新、高效开放的“活力越城”。

(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紧盯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主平台,打造更有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出成果、出产品、出人才、出企业,凸显我区在绍兴科创大走廊中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进我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重点围绕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和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开展建设,力争“十三五”时期建成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不断完善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组成的创新服务链,重点推进微巢空间、越创空间和丝路创客空间等一批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建设,重点打造迪荡高创园和洋泾湖科创园两大科技园,加快建设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和节能环保三大创新服务综合体,优化其他科技平台的管理和服务,鼓励建设与发展民营科技平台,逐步形成“三体两园多点”的越城科技平台新格局。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带动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区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发挥科技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科技企业动态培育机制,力争“十三五”时期实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目标。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铭众、明峰、振德等一批省级重点研究院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计划,力争“十三五”时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中心实现全覆盖。支持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与大院名校联合组建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好中纺院江南分院等已有的平台作用。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大力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注重培育新生代企业家。

3.强化人才强区建设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通人才“引育用留”全环节,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生态系统”,让各类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实用型技能人才深深扎根越城。全面推进人才新政,加快兑现各项人才资金,加大对人才引进培养、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搭建海外引才平台,引进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高标准建设迪荡国际化人才社区。组织企业参加全市“名士之乡”人才峰会、“海内外博士绍兴行”等活动,促进企业与高层次人才进行技术、智力需求对接。积极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省外国专家工作站、省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的引才聚才作用,引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专家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4.营造优良创新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出台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扶持政策,力争创建成为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区。全力办好“科技大市场”,重点推进信息咨询、协同服务、成果交易转化三大功能建设,实现大市场成果功能展现。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港建设,建立与引进天使和产业引导基金,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发放科技创新券,创新扶持方式,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券发放扩面。探索规上企业“双科技特派员”制度,力争实现全区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二)大力推进平台创新

1.发挥主平台引领作用

加快主平台建设步伐,提升主平台发展水平,强化主平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全力将袍江开发区、绍兴高新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其中:袍江开发区以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总部经济为发展重点;绍兴高新区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的特色的信息高技术产业。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块相邻、联动发展的原则,在不突破国家核准面积的前提下,以“政区合一”的模式,全面推进袍江开发区、绍兴高新区与越城区行政区域完全整合,力争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分别进入前100强。

2.谋划“万亩千亿”新平台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战略部署,紧抓区划调整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优势的契机,积极谋划“万亩千亿”产业平台,认真组织产业布局规划,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绍兴集成电路小镇。平台由“两区块”组成,即高新区块和袍江区块。高新区块:位于皋埠街道,总规划面积3319亩(约2.23平方公里),东至吼山路、西至凤鸣湾小区、北至临江路,南至龙梅山。突出生态、生产和生活融合发展,主要分为高端制造区、研发区、商贸商务区、生活配套区。袍江区块:位于袍江马山街道,总规划面积6199亩(约4.13平方公里),东至越兴路、西至越英路、北至育贤路,南至凤林路。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全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集群。

3.加快培育特色小镇

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做靓小镇特色,打响小镇品牌,使特色小镇成为引领经济跨越发展的新亮点。一是绍兴黄酒小镇(东浦)。加快推进黄酒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集黄酒、古镇、水乡、名人文化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业,力争打造成为全国特色小镇。二是工业设计小镇。加快推进一批核心项目建设,打造集高端人才创业、科技企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科技园。

(三)大力推进产业创新

1.积极发展“智造经济”

精准把握中心城区定位,把发展都市型高端智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两手齐抓”,加快构建具有越城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

做大做强高端智造业。一是优先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率先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设立百亿规模产业基金,落地建设万亩千亿集成电路产业平台,争创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综合体,布局招引中芯国际、清华紫光和豪威科技等一批重点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全面对接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全产业链,努力把集成电路打造成千亿级产业。二是做大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医疗器械产业飞日棉片区建设,引入一批医疗器械重点产业化项目,支持“振德医疗”、“海圣医疗”成为行业龙头标杆,依托明峰医疗发展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支持康知生物、达美生物等发展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打造成为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三是积极培育节能环保装备业。发挥德创环保、奇彩环境等重点企业带头作用,支持奇彩环境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集聚一批成长型企业,努力打造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地。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袍江区域印染、化工、电镀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纺织、服装、黄酒等传统产业品牌重塑、技术升级,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促进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信息、节能等技术相融合,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充分嫁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工业企业“全上云”。积极推进“凤凰行动”和小微企业提质行动,深入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推动更多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园,“十三五”时期力争实现新增上市企业5家,各类“个转企”、“下升上”、“小升规”1000家。实施品牌标准战略,“十三五”时期力争通过“浙江制造”认证产品2只以上,新增省政府质量奖1个以上、市长质量奖2个以上,新培育浙江名牌产品3只以上、绍兴名牌产品10只以上,牵头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5只以上。

2.优先发展“服务经济”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提升发展三大支柱行业。一是做强现代商贸业。推动解放路、迪荡、城南、袍江等商圈提档升级,打造各自特色定位,形成促进居民消费的区域商业中心。重点提升仓桥直街等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经营水平,培育和发展更多的特色商业街区群体。通过抓实“四个一批”即关停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转型一批,促进传统专业市场向新型专业市场转型。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百酷、颐高2家电商产业园为主战场,培育壮大现有的重点电商园区,全面探索跨境电商园运营模式,协同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二是做优文化旅游业。深挖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主动融入绍兴文创大走廊,以文化创意提升古城旅游内涵,打造成“非来不可、非留不可”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深挖稽山鉴水资源,谋划建设东鉴湖水乡风貌示范区,开发袍江“两湖”休闲旅游综合体,修缮提升阳明洞天景区,打造南部山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做大现代物流业。依托港口、产业和区位优势,建设形成“一园三基地”的物流布局,推进绍兴港物流园区二期建设,打造袍江三大物流基地(集亚物流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和烟草物流基地),鼓励快递业快速发展,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提升区域配送效率。

培育壮大三大新兴行业。一是楼宇经济。实施楼宇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优化以“楼长制”为核心的管理服务机制,培育一批税收过亿元的特色楼宇、品牌楼宇,力争到2020年推介存量楼宇15万平方米以上,新入驻企业注册率100%,税收贡献率增长20%。二是健康服务业。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升级版,完善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力争到2020年,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家以上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争创国家智慧养老应用服务试点。发展健康休闲服务,实施南闲养生产业规划,大力发展绿色健康产业,积极挖掘骑行、登山、水上项目等运动健康项目,打造一批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农产品采摘等多种元素的健康休闲基地。三是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打造集聚全市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科技服务核心区。

3.鼓励发展“生态经济”

一是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切实稳定粮食生产,扩大旱粮面积,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提升“两区”建设,实施农业“两区”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生态发展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景观带、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特色民宿示范点,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洁水渔业、清洁农业,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继续推进养殖鱼塘生态化改造,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硬仗,扎实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二是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和节材。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控重污染、高能耗产业准入,抓实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推动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行业改造,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和产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有利于节水的供水价格体系和水价计征方式,提倡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推广应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和替代材料,到2020年,全区水泥散装率达到90%。三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盘活利用土地资源,完成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搬迁,加快经营性土地出让,消化利用批而未供的土地,加快供而未用的土地建设,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性开采,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

4.支持发展“开放经济”

一是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推进出口与进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传统产品与高新产品、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协调发展,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招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加大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500强企业的招引力度,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加快“走出去”。重点推动有实力的外经贸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股权投资、参股开发等,推动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络、境外研发基地、测试中心,提升企业国际化营销能力,鼓励企业争创出口名牌。深度对接国际市场,拓宽组展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会,稳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四是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着力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增强全球接包能力。

(四)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一是健全完善行政职能。主动融入“一市三区”发展大格局,平稳完成越城区、高新区、袍江新区体制重大调整,支持高新、袍江更好更快推进开发建设,通过边融合边调整,边适应边加强,最大限度发挥区域融合效应。健全完善越城区行政职能,深化事权下放承接,完善政府部门运行机制,优化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提升部门“自转”功能。二是全面启动实施机构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机构改革精神,有序推进机构调整,积极推进撤镇设街工作,完成镇街行政区划调整,确保机构、职责、队伍及时调整到位。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共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1091项,在全市率先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00%全覆盖。

2.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开展企业综合效益排序评价,探索推行“标准地”制度,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计划,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推进招投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综合性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创新PPP等合作模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社会领域。二是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规范产业投资项目准入标准,建立以空间准入、行业准入、项目准入和企业准入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准入制度。实施企业分类指导、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产业政策分类引导联动机制,激励和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退出。建立健全创新主体企业化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激励人本化机制、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化机制、技术成果商品化机制和创新服务社会化机制等“五化联动”的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机制,提升区域自主创新水平。

3.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城市化进程、共同分享城市发展红利。一是推进“撤(并)村建居”改革。着力加快城中村改造后的“撤村建居”工作,重点推进一批位于城市边缘区域的行政村转轨为城市社区,理顺“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服务机制,推进“村改居”社区管理服务创新,从根本上逐步实现“村民”变“市民”。二是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性质划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权”确权颁证,全面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支持和鼓励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以“充分活权”全面激活农村沉睡资产。

四、坚持绿色共享,打造“品质越城”

立足“江南水乡、历史名城”,抓好自然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实施古城疏解行动计划。有效保障民生事业,切实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市民获得感。着力提升城市形象,扩大越城区国内外知名度,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打造共建共享、宜居宜业的“品质越城”。

(一)加快城市建设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计划推进100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约1000亿元,“十三五”计划投资约800亿元。全力配合杭绍台高速、轨道交通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围绕巩固提升“一小时交通圈”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推动内联外接,打通断头路,改造瓶颈路。加快推进越东路智慧快速路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兴越路西延、大越路、人民路东延、袍中路南延等路网工程建设,确保群贤路、凤林东路、绍三线北延等工程尽早竣工通车,完成城南大道、越西路、迪荡湖路南延等道路改造。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新三江闸、马山闸等重大水利工程,完善消防站、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建设,加大小区停车位改造力度,推进气象信息设施、排污设施、景观改造等配套设施工程建设。

2.加强古城保护利用

积极贯彻落实《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以古城城市设计为统领,完善保护名录,深化片区规划,统筹推进古城景点连片成串,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抓好上大路周边保护利用,合力打造阳明故里。加快风越里项目建设,促进塔山片区整体提升。谋划鉴湖前后街、城北桥、汽车东站等周边区域环境改造,重塑古城入城口。实施稽山路及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基本实现古城环境提升全覆盖。探索节能与城市亮化结合机制,改造道路、居民小区和重点建筑物亮化体系,让城市亮丽起来。以古城有机更新为契机,坚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原则,排减与古城不相协调的要素,有序推进古城的工业、仓储、生产性服务业等功能疏解,全力推进古城常住人口疏解。

3.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

按照“城市发展需要、民生改善需要、环境整治需要、重点工程需要”原则,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统一全区拆迁政策,坚定不移打好拆改攻坚战,努力拆出发展新空间、改出城乡新形象。全力推进?犭茶湖周边城中村拆改,确保重大项目顺利落地,聚力打造全市首位度的城市核心和地标性新城区。拆除城南大道两侧城中村,提升古城门户形象。其中,老城区重点推进鉴湖E地块,城郊、鹿湖庄、念亩头、九里、青甸湖、横桥等组团及快阁村拆迁项目。高新区重点推进则水牌区块的则水牌、松陵、水产、朱尉、浪头湖等村,以及皋埠镇域中心区的东湖村、黄家泾、朱家泾、鲁家泾、东林村等的拆迁安置。袍江开发区重点推进姚家埭、袍渎、富陵、西堰、方徐、西安和坝里金等村的拆迁安置。镜湖区域重点推进大善、小善、白鱼潭、西蚌潭、水产、大葛、联盟、湖口、庆丰、路庄、路阳等村的拆迁安置。

4.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积极争创省、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示范村。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把“美丽乡村+”的理念与产业开发、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民宿经济、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展示等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到2020年完成三条美丽乡村景观带。推进美丽乡村道路建设,推进农村公厕改造提升,全面完成公厕改造提升,全面消除农村旱厕。深化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完成经济薄弱村脱贫工作。

(二)加强城市管理

1.深化城市管理示范创建

围绕“洁净越城”、“无违建区”和“智慧城市”三大创建,打造城市管理示范区。一是深化“洁净越城”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确保通过文明城市复评大考。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小区试点工程和厨余垃圾处理示范工程,完善环卫设施建设,完成市区五座垃圾中转站的改造,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更新改造,启动大坞岙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和应急处置工程,确保城乡垃圾分类处理稳定运行。落实“深度清洁”工作,组建环卫集团,力争在三区城市管理考核排名中保持前列。二是深化“无违建区”创建。全力推进控新拆违,排查消除各类房屋安全隐患,坚决取缔乱租乱建的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企业,重点突破城镇建成区、农村非法“一户多宅”、企业涉安违建等问题,强化拆后利用,加强控违防违综合管理平台和网格化巡查队伍建设,确保违建零新增,“无违建镇街”实现全覆盖,率先建成省级“基本无违建”区。三是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强化智慧城管、智慧电梯规范管理和高效运用,推进市政、河道纳入智慧城管系统,实行科学管理、依法管理。

2.强化市容秩序专项治理

开展市容秩序和老旧小区交专项治理,改善城市面貌。一是常态化开展市容秩序整治。深化“网格长”、“路长制”、“门头长制”等工作机制,实施“门前三包”积分制管理模式,提升齐门经营、店招店牌、户外广告、马路市场、人行道停车等长效管理水平,切实规范市容环境秩序。取缔无照经营、马路市场、流动摊贩等城市乱象,规范洗车、铝合金加工行业场所,完善人力客运三轮车管理,推进住宅小区停车场(库)归位整治,抓好工程渣土、建筑泥浆、道路扬尘等污染物的治理,落实好长效管理措施,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深化老住宅小区治理。继续对区内未实现改造的老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开展老旧小区消防设施增配改造工作,启动实施胜利西村等区块的老小区整治改造项目。重点解决老小区路面破损、下水道堵塞、公共设施缺失、二次供水改造、物业应急维修等问题,加快基础设施更新升级和完善配套,推进小区雨污分流、排涝改造,着力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继续推进等工作。深化街道物业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业委会建设,规范小区物业管理。

(三)加强环境治理

1.强化水环境治理

一是推进现代水城建设。将水环境整治与旅游发展、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打响“现代水城”知名度。推进古城传统水城疏浚工程、畅通工程和还岸工程,高标准推进镜湖现代滨水空间建设,实施水城整治提升行动,积极打造市民户外休闲的亲水河道、亲水河岸、休闲广场和滨河走廊,实现人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实施河道环境整治。完善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压实各级“河长(湖长)”责任,加强“一河一策”治理工作,大力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建立河道清淤常态机制,以城市主要河道和集镇、农村河道为重点,有序推进河道轮疏,有效消除水体内源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清水工程示范镇村创建,全面覆盖、成片连村地推进乡村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清理沿河沿湖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加强河湖日常清草保洁。推进重大防洪排涝工程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升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开展沿河洗涤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精品河道创建工作,推广河道生态治理,彻底消灭黑、臭、垃圾河。三是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开展六小行业联合执法、排水(污)口专项整治等行动,所有工业废水全部实现分质处理,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和刷卡排污系统建设,所有省控重点污染源须安装在线监测和刷卡排污系统。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加强规模化养殖治理,规范水域生态养殖管理,进行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工程,开展农业面源治理。开展第二次重点污染源普查,力争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四是提升改善水质。以夺取“大禹鼎”为目标,打好劣V类和V类水剿灭战,强化市控断面、镇街村居断面水质监测治理,“一点一策”落实问题断面治理措施。到“十三五”末,21个市控以上断面全部消灭V类、劣V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以上。

2.强化大气环境治理

打赢蓝天保卫战,PM2.5浓度年均值下降到39微克/立方米以下,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提高到80%以上。完善大气监测布点,新建一批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站,提高环境气象预报准确率和大气重污染预警时效。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工业企业全面实现清洁能源供热。开展蜂窝煤扩面整治,全面关停二环线内蜂窝煤生产厂家及销售单位,淘汰燃煤锅炉,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烟控区,燃煤总量下降15%以上。强化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控拆迁工地、道路扬尘,着力提高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加强对垃圾、秸秆焚烧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控制餐饮油烟,完成污水设施臭气治理,到“十三五”末,市区全面完成餐饮油烟治理,基本实现秸秆还田和多元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3.深化土壤污染治理

一是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越城区污染土地防治调查工作,控制各种污染源排放浓度和总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试点,推进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增加土壤监测点位覆盖,加强对土壤环境的动态监测。加快研究落实土壤环境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意识。二是强化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开展固废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深化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综合防治,建立覆盖危险废物和污泥产生、储存、转运及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三是强化河道淤泥处理利用。加强河道清淤工程,采用现代化机械和技术措施清除河底的污泥,疏浚河道,消除底泥污染。遵循减量化、无害化综合利用的原则,开展河道淤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四)加强公共服务供给

1.提升教体事业现代化水平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学在越城”教育品质,打造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强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一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实施各类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依托市区大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推进学校建设,优化网点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县管校聘”改革。二是全面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创新名校教育集团、名校托管、优质教育品牌嫁接等办学机制和发展模式,组建名校教育集团,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面。推进区域教育深度融合,深化区域教育公平行动,加快优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遵循“立足全面,面向全体,尊重个性”的原则,实施“一校一品”特色发展策略,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大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促进各项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推动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提升群众健身水平,努力实现健身活动常态化、全覆盖。开展省级群众体育项目创建工作,实现全区省级体育强镇(先进街道)全覆盖。二是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筹建越城区体育学校,打造“校园足球”、“国际象棋”、“游泳进课堂”三大区域性体育特色品牌,“游泳进课堂”实现城区学校全覆盖,深化“袍江足球圈”实施计划,争创“全国国际象棋之乡”。深入推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竞技体育训练点建设,加强高备战集训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三是加快培育发展体育产业。打造区域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配合承办皮划艇马拉松世界杯和2019年世锦赛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积极推进利用闲置厂房打造文化体育产业园。

2.优化医疗卫生服务

围绕“健康越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领先水平。一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设越城区人民医院,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档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布局,高标准迁建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启动皋埠镇卫生院门急诊楼改建。鼓励民间资本办医,支持越城口腔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优化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在推进“健共体”建设的基础上精准对接医共体,全力打造县域医共体建设“越城特色”。加强医联体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深化分级诊疗制度,提高首诊和门急诊在基层比例。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加强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和卫生应急管理。提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扩大育龄人群免费服务覆盖率,大力普及健康知识。继续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等疫病防控,努力提升监测工作质量和处置能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三是深化优生促进工程。落实计划生育新政,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适当提高生育水平。切实加强出生缺陷“三级干预”,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继续实施孕产妇、儿童保健基本项目的免费服务,重点抓好麻疹疫苗接种,加强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和听力筛查,确保接种率和筛查率分别达到95%以上。

3.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遵循“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推进大学生创业基地多元化发展,切实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深入推行欠薪欠保“一单两网化”监察模式,积极创建“无欠薪区”。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健全越城区社保服务机构,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市区统一的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全市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到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9%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三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医养结合的优质养老机构品牌,完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管理,确保公建民营比例达到90%以上。加大对生活困难对象的保障力度,加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机构运行管理和低保人员应保尽保,到2020年,区域内60周岁以上老人普遍享受适度普惠的居家养老基本服务。四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鉴湖保障性住房(二期)、则水牌一期等安置工程建设,大力整治D级和涉及公共安全的C级危旧房,继续深入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五是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益慈善、优抚安置、妇幼权益保障制度,发展红十字、残疾人事业。

五、坚持协调发展,打造“和谐越城”

坚持以文化人,弘扬精神文明新风尚。依托“平安创建”,从根本上提升群众安全感。强化依法治区,着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升群众满意指数,打造人际和睦、社会融洽的“和谐越城”。

(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1.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一是丰富城市精神内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重视新闻媒体阵地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优秀文化传承、文化礼堂建设、最美风尚培育、网络空间清朗、诚信体系建设等行动,深化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和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以文养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让文化与文明内化于整个城市。二是倡导社会文明风尚。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打响“信用越城”知名度,组织“文明大行动”,积极推进“善行义举榜”进村(社区)、学校、文明单位、文化礼堂行动,拓展乡贤文化和家风家训建设,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使用。三是引领城市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丰富城市人文精神。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准确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制订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向基层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积极培育群众文艺创作群体,建立基层文化生产基地,广泛发动基层群众参与草根文艺作品创作。培育一批具有越城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文化精品项目。加快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业余文艺骨干。二是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文化走亲”活动,积极组织有影响的汇演、展演、竞演活动。加强越城文化品牌建设,打响“越城文化直通车”品牌,办好文体节、读书节、邻里节等传统节庆及民俗活动,积极扶持“一镇一街一品牌,一村一居一特色”。加强群众文化培育,唱响群众文化好声音。三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努力完成越城区“二馆”的建设,推进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建好镇街图书分馆、文化分馆,推进乡镇(街道)文化中心、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新建一批符合省定条件的农村文化礼堂,全面实施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争取基层文化阵地全达标。

(二)强化法治越城建设

1.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不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高质量做好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建立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机制,坚持和完善重点工作清单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加强追责问责,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坚持鼓励改革创新,健全容错免责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杜绝“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规范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加强审计监督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严控政府债务,做到节用裕民、量入为出。全力支持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整治庸政懒政怠政,以更严标准打造“清廉越城”。

2.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一是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严格落实上级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依法推进审判、检务、警务公开,增强司法透明度。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全力解决“执行难”问题。加强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二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以“七五”普法为载体,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法润越城”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三是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民主法治村”和“诚信守法企业”,建成“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因地制宜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建好一批法治文化长廊。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法律顾问队伍建设,确保全区“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积极扶持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发展,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水平。

3.完善法治市场环境

一是加大法治市场建设力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打造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营商环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突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行体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二是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推进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社会征信制度建设,培育信用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促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重视档案资源利用,建立富有越城特色的档案收、管、用体系。三是积极推进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作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发布产品和服务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规划和政策法规。

(三)深化平安越城建设

1.强化社会风险防范化解

一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突出对土地征用、拆迁安置、控违拆违等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事前风险评估,加强对高危企业、风险企业的跟踪监测,坚持涉稳信息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制度。实行社会风险隐患清单式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防范、化解、管控风险的良好局面。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积极调解社会矛盾,每年全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率达到100%,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5%以上。二是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便捷高效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重视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的积极作用,畅通市民参与社会建设的渠道。全面推行重大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积极组织干部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疏导群众情绪,办好民众实事,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难题。三是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深化信访工作改革,畅通正常信访渠道,深化领导干部大接访和初信初访、信访积案化解,强化“进京非访”治理,有力维护信访秩序,力争非正常上访大幅度减少。四是推进国防动员与军民融合。坚持党管武装,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2.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一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围绕夺取“平安金鼎”总目标,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新群防群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基层“四个平台”建设,深化平安镇街创建。推广城市社区“五邻社”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越城样板。加强公安派出所建设,完善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公安分局综合指挥大楼建设、搬迁。实施“平安越城”建设信息化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基础信息化工作和警务大数据工程,提高治安防范科技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加强社会重点领域整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两抢一盗”侵财性案件和网络、电信诈骗等犯罪。借力“雪亮工程”精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治安严打态势。实行重点人员动态管控模式,确保各类重点人零滋事、零肇事。坚决打击违法金融活动,控制银行不良率,依法处置涉众型经济纠纷。扎实推进公共安保、重点场所安全防范、网络舆情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建设,强化对枪支弹药、危爆物品、毒品的动态管控。三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抓好信息登记常采常新,深化“E点通”移动终端系统应用,实现人口服务管理全员覆盖、全域覆盖;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帮教管控,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完善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3.加强公共安全监管

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一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高标准完成工业小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消防安全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全面推进智慧用电系统安装,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职消防队,完善农村人口聚集地区消防应急设施,保障乡村消防安全。完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做好防汛防台、地质气象灾害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强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犯罪的惩治。深化“智慧电梯”建设,争取公众场所电梯安装率100%以上。二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从田园到餐桌的最严密食品安全链,确保食品安全城市“两级联创”圆满成功。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入、市场准入和信息可追溯制度,进一步强化农副产品、基本用药和各类餐饮企业、工业区食堂等抽检和检测,力争实现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深入实施质量强区工程,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

六、强化发展保障,确保取得成效

(一)加强规划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领,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和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确保全区“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主要任务等落到实处。完善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管理机制,强化发改部门规划综合管理职能,建立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制定《纲要》分解落实方案,加强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及年度计划的衔接,把《纲要》确定的指标和任务纳入各地、各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二)加强招商引资

重抓产业投资,激活民间投资,确保有效投资稳步增长,为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营造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浓厚氛围。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实行产业链、专业化、精准化招商,实施外商服务卡制度。营造亲商护商氛围,加大越商回归投资力度,坚持领导联系越商制度。主动对接大商好商与强企名企,竭力引进投资超50亿元、100亿元的大项目。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落实领导联系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工业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协调和服务,加快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

(三)加强要素保障

着重破解用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保障财政资金基本支出,重点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管理支出,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切实加大股权融资以及私募融资力度,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向上争取重点项目“戴帽”指标、土地追加指标,促进闲置土地流转及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工作,探索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四)加强人才支撑

加快推进人才强区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企业的主体作用,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人才聚集发展的机制和环境,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努力把越城建设成为创业创新的乐土、人才集聚的高地。

(五)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和监测评估制度,推进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工作,建立健全主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和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人大、政协监督,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组织人事、统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加大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力度,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和对港澳台工作,确保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推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