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四川】资阳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3-05 其他 四川
一、总则

编制背景与目的

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贯彻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响应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贯彻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落实四川省政府关于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资阳片区的决定,适应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要求,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协调和管理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编制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0-2035年,并展望2050年的城市布局框架。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规划范围为资阳市市域,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面积为5747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定雁江区的莲花街道、三贤祠街道、资溪街道、狮子山街道、雁江镇、松涛镇、宝台镇、临江镇、老君镇、保和镇、清水乡、南津镇、迎接镇、丰裕镇、忠义镇、祥符镇、中和镇,总面积约为991平方公里。

地位和作用

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二、明确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城市性质

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成都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宜居宜业的生态文化江城。

城市职能

资阳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成都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以临空制造、交通装备、口腔医药、食品、电子信息等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渝城市群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宜居宜业的生态文化江城。

发展规模

预测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325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73%。

预测203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99.7万人,2035年城市建设用地为109.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09.9平方米。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市域空间布局与要素配置

区域发展战略

以全面融入成都、积极对接重庆为重点,共筑成渝城市群。重点推进成资同城化,构建成资大道、成渝高速公路、沱江三大发展轴线,吸收成都辐射,全面对接成都。加强在重点领域和重点空间方面与重庆的合作对接。

空间管控

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划定市域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底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安全;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实现城镇集约高效发展。明确空间管制要素,控制城镇建设的负面清单,保障城乡安全。

市域城镇体系

规划构建“一主、两副、多点、一区”的市域空间结构,形成市域中心城市(资阳中心城区)-市域副中心城市(安岳县城-文化镇、乐至县城-童家镇)-重点镇(迎接、中和、龙台、李家、中天、祥符、临江、石羊、劳动、宝台镇、南津)-中心镇(丹山、伍隍、通贤、兴隆、驯龙、良安、回澜、小院、周礼、老君)-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构建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城镇职能体系。

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发挥城镇对农村的支撑作用,促进城乡统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结合农村服务网络,建立农村生活服务体系。

产业体系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化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绿色制造业,重点打造“一核一极三区”,形成主导产业区、县域发展区、特色产业园联动发展的多元多层次现代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面向区域,培育专业化服务功能,依托交通与风景资源打造三大研发创新创意集聚区和六大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布局六大服务业重点集聚区。

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立体现代开放通道,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打造“7高9轨16快”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支撑天府国际机场枢纽建设,提升资阳市对外交通可达性和市域联系时效性。依托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构成的复合化交通网络,至2035年,实现资阳与成都之间高铁30分钟可达、资阳中心城区与各县域中心城市1小时可达。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全面保护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加强节水建设,高效利用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城市截污治污能力;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完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打造安全高效、能力充足的绿色智能电网;完善智能可靠的通信网络;各类能源并举,构建多样化的能源结构。

规划区空间与设施协调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协调周边乡镇地区开发与保护;分类引导中心城-乡镇交通设施建设,强化中心城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能力;促进中心城区周边市政设施共建共享;分类、合理进行乡镇和农村的发展建设引导。

四、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凸显城市特色,高效配置设施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

功能面向区域:生产功能依托成-资区域交通走廊布局在城区西侧,衔接天府新区的东翼产业功能带。高端功能在城区西北-东北布局,衔接天府新区的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带。生活功能沿沱江布局,与沱江上游城镇共同形成资阳-简阳沿江生活走廊。

彰显山水特色:顺应山、水、坝、湾等自然要素,道路设计尊重地形,城市公共空间面向沱江布局;采取生态环境低冲击的开发方式;创新规划管理工具采取多种手段分别保护山丘群、山丘链、山丘点、山丘地形,展现山水城相融相依的“丘陵江城”特色。

生态化组团化:将外围自然要素与城市空间内部开敞空间相衔接,采取“紧凑组团”的模式布局,扩展城市的生态接触面。

动态持续优化:针对城市需要在近远期进行用地置换的客观现实,规划通过多层次的措施保护山体、景观、滨水岸线等核心资源,在动态的持续优化中保障远期城市功能的顺利转换,使城市结构不断走向合理化。

功能布局

依据区域交通条件、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和生态基底条件,构建“一带两翼”的中心城区功能布局结构,包括西南方向先进制造产业区、东北方向生态休闲区,以及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带,为城市未来各项功能的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

空间布局

尊重山水本底条件,创造丘陵城市特色,采取紧凑组团的布局方式,以空间纵向拓展、服务分片内聚、生态绿楔贯穿为原则,形成“一城四区”空间布局结构,即城市由临空区、城中区、城南区、城东区组成,四区内进一步分为十六片。

公共服务中心

依据级配合理、布局均衡等原则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形成“1+4+5”公共服务中心体系结构,即一个主中心、四个片区中心和五个特色区域服务节点。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旧城更新

严格控制旧城的建设总量和开发强度,疏散旧城的人口和工业、行政功能,保护既有的空间格局与肌理,逐步建设成为环境良好、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本土文化特色浓厚、服务设施完善的城市中心组团。规划为“两轴、两带、两区”的结构。

综合交通

提高交通综合支撑保障能力,促进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筑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与沿江多组团空间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至2035年,力争实现城市中心组团与外围组团之间10分钟,各组团15分钟以内到达对外通道。公共交通方面,结合轨道交通资阳线,构建形成多网融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道路交通方面,重点构建“三横五纵”的结构性主干路与7座跨江通道。慢行交通方面,结合资阳山水景观特色打造慢行特色分区和两类景观道路。静态交通方面,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城市交通模式向低碳、绿色转变。

绿地系统

统筹考虑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山水要素,建设内外绿地生态系统贯通、与城市功能布局结构契合、体现资阳风貌特色的绿地系统,建设公园城市。构建“一源两带七楔多园” 的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并通过绿线、蓝线和山体保护线的划定和管理,强化绿色生态建设和管控,加强城区生态景观打造,体现生态、宜居、文化特色。至2035年末,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达到14%。

综合防灾减灾

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保障供水安全,至规划期末,资阳市城市防洪标准应达到50年一遇;构建城市避震防灾空间格局,完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建设消防系统为主体的综合应急体系,提高城市应急救灾水平,至2035年,中心城区共设置消防站13座;提升人防工程建设水平;开展地质灾害普查,积极进行生态修复; 多系统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

总体城市设计

围绕资阳中心城区“山、水、坝、城”四大特色景观要素,实现“山”景从障碍向资源的转变,因地制宜地采取“望山、环山、圈山、上山”等多方式的山体景观保护与利用措施;实现“水”景从边界向中心的转变,使黄金水岸成为城市沿江发展的景观中轴和公共空间脊柱;实现“坝”景从自然景观向空间载体的转变,发展河坝成为滨江主要景观单元与城市空间载体;实现旧“城”从功能集聚向疏解转变,打造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提升旧城活力和环境品质,在古城历史街巷的骨架下承载当今的市民文化与生活。

规划形成“沱水九曲、团城八湾,资山七脉、城聚一心”的“山、水、坝、城相映相融”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进一步彰显城市生态文化内涵。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