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安徽】和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11-23 交通设施 安徽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和县交通运输紧紧围绕《和县“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主动作为,克难奋进,聚焦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络,着力提升综合运输服务,努力建设智慧绿色平安交通,总体上规划执行情况良好,主要指标实现程度较好,为全面融入长三角、奋力打好“南京牌”、开创新时代和县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一)发展成就

1、综合交通骨架初步成型,支撑区域融合发展

(1)外联内畅公路网逐步完善

1) 道路网络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末,和县已经初步形成由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连接城乡辐射周边的公路网络。截至2019年底,和县公路通车里程2107公里,国省道里程相对于“十二五”末增加167公里。其中:国省道333公里,县道253公里,乡道312公里,村道1209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59.75公里/百平方公里。相比“十二五”,三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增加了21%,平均技术等级从3.55提升至3.48。

 


 

2) 干线公路品质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完成干线公路项目主要包括:天天高速和县北(石杨)互通正式通车,加快和县北部山区产业经济开发;省道328北部通道工程通车运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和县北部区域的路网结构;国道347和县乌江至太阳河段建成通车;省道210和城段(五星-戚桥-沈家山)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和县南北向出行更加便捷,初步形成了“三纵六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布局形态。

“十三五”末,和县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宁和高速和县段、国道346滨江大道和县段、国道347卜集至皖苏省界段、省道210西埠至和城段、省道438乌江至香泉段、省道328与新浦合公路连接线、县道张杨路等项目处于勘察设计阶段,地方干线公路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干线公路的服务品质将进一步提升。

3) 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

和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2018年荣获安徽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同时2018年和县在马鞍山市率先完成“十三五”前三年村级畅通工程建设任务;率先在马鞍山市贫困区域实施了“组户通”通硬化工程,为贫困村新建水泥路103.6公里。“十三五”期间,和县共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761公里、大中修58.265公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97公里,为农村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

服务旅游发展和沿线乡村节点的农村公路品质进一步提升。花月大道获评中国公路学会授予的“2019全国美丽乡村路”,丰乐古道获评安徽省“品质示范公路”。一批旅游公路的建设和品质提升,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全县地方公路的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为助力和县旅游业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4) 公路管养水平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和县着力建设“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建管养运一体化”协调发展,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信息化、科学化、精准化提供有力保障。

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推行农村公路县、镇、村三级“路长制”管理体系。通过构建“责权明确、分工明确、奖惩明确”的分级路长责任体系,建立完善路长公开公示制度、养护责任、养护资金保障、养护考核机制,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

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机械化模式转型。通过配备综合养护车、自动化扫路车、铲车、洒水车、沥青加温及洒布、开槽及灌封机等专业机具,提高公路养护水平和效率,节约养护成本,智能化管养成效进一步显现。

(2)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和县加快建设郑蒲港铁路专用线,长三角地区首个铁水联运工程通过验收,铁路跨越式发展实现零的突破。开工建设扬马巢城际铁路,“一横一纵”铁路格局即将形成,加速融入长三角铁路网。宁和城际S3线南京段通车运营,和县建设宁和换乘中心、开行公交接驳专线培育客流,并推动S3线和县段前期研究工作和省际市际对接工作。

扬马巢城际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沪汉蓉铁路运输通道合肥至上海间又一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核心区域联系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皖江城际铁路网的骨干线路;是响应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促进长江沿线地区发展大能力快速铁路运输的重要载体。

郑蒲港专用线连接马鞍山市区、和县及郑蒲港新区,并通过同城闸站接入淮南铁路,将极大丰富后方疏港通道总体格局,进一步提升马鞍山市江北地区的港区集疏运能力,进而带动马鞍山市的经济发展。

专栏:郑蒲港铁路专用线、扬马巢城际铁路简介

郑蒲港铁路专用线,与国铁淮南线铜城闸站接轨,起点铜城闸站,终点郑蒲港站,全线按照国铁Ⅲ级标准设计,单线设计时速80公里,线路全长38.82公里。

扬马巢城际铁路城际兼具路网功能的客运专线,设计时速350km/h,自商合杭铁路巢湖东站引出,经马鞍山市含山县南、郑蒲港新区,在马鞍山长江大桥南侧约2.3公里跨越长江至马鞍山南,近期接入宁安城际铁路马鞍山东站,正线全长61.379公里,其中联络线长11.827公里。远期自马鞍山南站东延经南京禄口机场,接入江苏句容站,通过苏南沿江铁路和扬镇宁马铁路通达上海和苏北。

(3)水运能力稳步提升

以港兴县取得新进展,港航建设呈现新面貌。“十三五”期间,永丰站、华严湖站和石跋河、驷马山干渠、滁河支汊河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顺利完工,连续11年捧得“江淮杯”,航道通航条件日益改善。牛屯河中下段(和县段)防洪治理工程开工,堤防加固15.62千米、河道疏浚3.6千米,穿堤建筑物加固25座,并对新塘大桥拆除重建。

港口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郑蒲港外籍轮首次进港,开通至广州、上海、盘锦定期航班;2018年,郑蒲港保税物流园区通过验收、正式封关运行;粮食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2018年,长江岸线郑蒲港新区12座非法码头被取缔,腾退岸线并完成复绿;2019年,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运营。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皖江散货砂石集散(公、铁)联运中心码头工程位于历阳镇黄墩村,建设规模为3个20000吨级散货泊位,包括2个进口泊位和1个出口泊位,年设计吞吐量为900万吨。项目的建设有效弥补水路运能不足,促进港口物流运输企业自身发展和腹地经济发展,夯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改善沿江生态环境。

2、城乡客运服务快速发展,人民出行更加便捷

(1)城际客运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城际班线公司化经营。2019年5月,马鞍山市区至和县客运班线实行公交化运营,乘客实名购票,支持网上平台购票,政府对票价实施补贴。进一步提升全域马鞍山融合发展水平,切实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增强两岸群众的获得感。2019年底,交运局积极推动和县至南京客运班车承包者收购,由客运企业实行公司化经营模式,城际客运得到融合发展,运输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2)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和县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城乡客运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上榜安徽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名单。2019年9月,和县完成最后一个不通客车的建制村班线覆盖,全县68个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5A级。

和县现有公交线路:城区公交线路9条;城乡公交线路3条;镇村公交线路10条;毗邻跨省公交线路1条。日运营班次856余次,运营里程312.7公里,年运输旅客量近567万人次。同时和县剩余7条农村客运班线,已列入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范围。公交线路覆盖面更加广泛,公交线网构架更加完善,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满足群众的公交出行需求,提高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水平。


 

城区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县建成区内共有公交站点298处,公交站点500m半径覆盖为91.8%。298处城区公交站点28处为港湾式公交站台,公共汽电车物理港湾站台设置率为9.4%。运输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和县城区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为9.11标台/万人,2019年公共交通乘车一卡通(含非现金支付客运量)使用率为41.35%。2016-2019年,和县新增新能源客车97台,19座老式农村客运车辆从77台减少至64台,城乡公交客运车辆公交化比率66.49%,群众出行满意度明显提升。

 


 

(3)场站建设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和县已经建成9个公交站场,在建2个公交场站,预计2021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根据开通线路中途停靠的需要,在和县至乌江、和县至南义等5条公交线路增加约100处公交中途停靠站的建设,改建和完善了30处公交中途停靠站的建设,对原有公交中途站进行翻修,增加站亭和座椅等。全县建成农村招呼站138个,建成综合运输服务站6个,形成了布局相对合理的城乡公交场站体系。宁和换乘中心已投入运营,将实现和县公交与浦口区公交的零换乘。和县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站前期方案研究稳步推进。

 
 

 

3、城乡物流体系趋于完善,助力产业能级提升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培育和发展了以装饰建材为主的安徽长三角建材电商物流园投入运营,以蔬菜集散功能为主的广农农产品物流园投入运营,省级示范物流园区郑蒲港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以物流和仓储为主的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运营。和县通过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专栏:和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安徽长三角建材电商物流园:位于乌江工业园区,主要以装饰建材为主,尤其以石材为特色,集加工、仓储、配送、展示等功能为一体,汇聚了企业电子商务、智能家居商场、装潢设计、等功能模块,今后将服务于马鞍山、滁州及南京都市圈等地城市家装家居。

广农农产品物流园:位于和县华农农博城,集“商品交易、品牌展示、会展博览、电子商务、检验检测、仓储、冷链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蔬菜集散中心。

郑蒲港综合保税区:郑蒲港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郑蒲港新区临港现代物流产业园获批为第三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以北大荒粮食仓储物流加工、中艺国际储运、盛通合运物流、世港通保税物流加工产业园等为代表的物流和仓储企业50家。

(2)初步建成城乡三级物流运输体系

全县农村物流节点基本形成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客运综合服务站覆盖所有乡镇、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覆盖所有行政村的三级农村物流节点网络。

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初现成效。目前已建设完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2个,集聚物流企业11家,和县邮政整合物流企业3家。

乡镇级交通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稳步推进。和县目前已有乌江、香泉、石杨、善厚、西埠、历阳6座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投入运行,功桥1座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正在建设,预计2021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资源共享、多站合一、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要求,积极推动交通(客运、货运)、邮政(快递)、供销、商务等部门现有物流节点资源衔接共享。

乡村站点服务民生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功能整合和个体整合,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18个综合服务站点,75个便民服务站点均实现快递收发,完成快递到村。以“邮乐网”为依托,给村民提供代缴水电费、话费等便民服务。

4、交通运输管理更加高效,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1)智慧管理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了智慧“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平台”。包括道路信息采集处理、微信服务端,WEB服务端和移动APP端。对建设项目、养护管理、路政巡查实时监管。有效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运营的信息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2)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

在路面治超、科技治超、源头监管、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落实上卓有成效。通过源头和重点路段管控、科技治超,推动路警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以及道路货物运输市场专项整治活动等,及时查纠货运车辆抛、漏、洒污染公路行为,对超限超载和暴力抗法行为实施重拳打击,交通运输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投资建设非现场执法的检测系统、遮牌车辆“北斗识别”系统、“车脸识别”系统、北斗卫星跟踪定位系统,对货运车辆实现全天候自动检测,相关数据及时传输到治超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共享、分析,从而研判超限车辆行驶轨迹,提高车辆违法行为管控效率。

(3)安全稳定工作得到新加强

认真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力度,交通运输安全稳定工作得到新加强。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督查清单,构建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三位一体”防控体系,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客运场站、渡口、工程建设等重点部位开展隐患排查。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两客一危”道路运输企业监督检查站场及车辆的安全设施设备、GPS动态监控等情况。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突出重大活动、重点时段、敏感节点,以货车司机群体、出租车司机群体、交通项目建设和航运公司、新桥船队等交通改革遗留为问题重点,进行专项矛盾问题摸排调研,切实落实各项稳控措施。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和县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支撑和引领了全县空间格局的形成和优化,但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交通强国的要求,和县交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1、交通运输网络尚需进一步优化

(1)公路网络难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路网规模有待提高。截至2019年底,和县公路通车里程2107.1公里,公路网密度159.75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面积密度处于马鞍山市较低水平,路网规模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的发展要求,路网规模有待提高。

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和县目前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为15.1%,比例较低;省道网调整后,新增省道占用了大量原有县道通道,路网行政等级结构不合理;本轮规划新增省道含四级公路,县道还存在四级公路,乡道三级公路占比低,路网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北部山区路网稀疏,路网分布不均衡,对外联系通道缺乏,连接路等级较低。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偏低,通行能力较差,农村公路的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尚需加强。宁和方向,主要依托为G346(G347)和S328,道路容量不足,客货混行,交通量趋于饱和,除G346(G347)外,道路等级偏低。马和方向,主要依托马鞍山长江大桥以及马和汽渡进行连接,马鞍山公路大桥为高速公路,服务于长距离过境交通,城区联络较远,便捷性不足。和芜方向,往南与芜湖主要通过G347(市政道路)和S212(四级公路),道路等级偏低。和含方向,在北部趋于联系较好,南部缺乏横向高等级干线公路。和滁方向,通过S210连接全椒,向北道路等级偏低。

内部路网通达性有待提高。重要组团联络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县城)与副中心(郑蒲港新区)仅有G347进行联络,通道容量不足,且客货混行严重,南部缺乏高等级公路,难以支撑城镇之间沟通和郑蒲港道路集疏运的要求。乡镇节点联络有待进一步提高,乡镇联络通道基本完善,但部分乡镇联络不够便捷,绕行距离远,影响了公路整体效率的发挥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如白桥镇与功桥镇缺乏联络通道、善厚镇与香泉镇之间、县城与腰埠社区之间。旅游景区联络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景区集散道路基本完善,但景区之间(如香泉旅游度假区和鸡笼山半月湖景区)联动不足,缺乏直连旅游公路。路线与城区/镇区关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公路穿镇城而过依然存在,如G346(G347)穿越乌江镇区,G347穿越郑蒲港新区,S212穿越善厚、功桥镇区,S210穿越石杨、香泉、西埠镇区,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干扰严重,考虑重新选线外绕,城区段宜进行市政化改造。

(2)铁路辐射带动作用弱

铁路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距离主城较远,配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扬马巢城际铁路郑蒲港站位于姥桥镇,距离主城区13公里。铁路物流基地尚未形成,难以形成对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引导,无法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前公铁水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新型运输方式发展滞后,郑蒲港区等重点港区集疏运体系尚不完善,物流基地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产业升级更高要求。

(3)水路运输服务有待提升

长江支流航道等级偏低,港口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水路运输存在瓶颈,和县境内长江支流航道等级均为Ⅵ级以下,等级偏低,不能满足大型船舶进港的需求,其中得胜河、姥下河因河口建有节制闸,目前断航。内河港口功能单一,境内的长江北岸岸线资源相对充足,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长江支流滁河、驷马山干渠沿线现分布有零散的码头,但码头等级一般为500吨级以下,且大部分为简易码头,装卸工艺较为简单。港口/作业区建设工程推进速度放缓,和县分中心总体吞吐量同比下降。

2、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和县对外客运方式较为单一,以公路为主,综合客运枢纽尚未形成。公交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没有形成功能层次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客运场站建设滞后,和县目前仅有1个二级客运站(和县汽车站),198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发客流量2000多人次,站场设施已陈旧老化,且场地狭小,车辆停放拥挤,已无法满足旅客出行的需要。乡镇客运站场站等基础设施仍显不足,以简易站为主,客运服务品质较低。

公共交通引导发展仍需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仍显不足,大量新投入使用新型节能公交的配套加气站、充电站、停保场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和县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已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城市公交线网还需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城乡公交统筹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一体化服务的公路客运线路改造初显成效,但线路布局优化、公路客运的资源重组还需进一步强化。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公交尚未实现与南京、马鞍山等城市一卡通。

3、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期

经过多年发展,和县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集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和县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货运枢纽建设有待加强。铁路物流基地尚未形成,难以形成对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引导,无法融入高效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新型运输方式发展滞后,重点港区集疏运体系尚不完善,物流基地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产业升级更高要求。

货运物流发展有待提升。目前和县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物流资源布局分散,集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物流信息建设进展缓慢,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公共信息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制约了和县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4、交通科技与信息化水平仍需提高

大数据应用与交通行业部分业务的深度融合不足,交通运输监测、行业管理、信息服务、政务公开等各方面的大数据应用与分析仍处于起步阶段。交通运输行业主要业务尚未安全由传统人工现场操作模式转变为电子化实时维护监控模式。同时,政府部门受制于财政资金压力,高端技术和高端人才的缺失也制约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5、现代化管理需进一步加快步伐

(1)绿色智慧平安交通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

信息化应用和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公众出行、智慧物流等信息资源整合才刚起步。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任务繁重,和县载运工具多、出行强度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交通运输安全、稳定隐患还大量存在,监管压力大。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偏低,客运场站联网售票水平、道路货运企业货物跟踪覆盖水平偏低,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缓慢,社会公众信息服务提升较为缓慢,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于社会公众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

(2)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更加严峻

在资金供应给方面,和县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行业补助资金有限,使得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在土地供应给方面,建设用地约束增强,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日益严峻的土地资源制约直接影响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计划的落实,导致部分项目不能如期推进。在环境保护方面,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车辆淘汰不彻底,节能减排工作基础薄弱。

(3)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加快步伐

在交通稽查业务方面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执法权限受限不利于对非法违法道路运输车辆的全面监管。大多数道路运输企业依然处于规模小、粗放型、低层次状态,存在着市场发展不平衡,行业环境持续变化要求加快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二、发展环境与趋势研判

(一)发展要求

1、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背景下,着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总目标,系统谋划、丰富完善“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2019年12月,交通运输部确定了安徽省等21个地区及单位开展第二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交通强国驶入了快车道。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具体要求为: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交通装备先进适用、完备可控,运输服务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科技创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领,安全保障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人才队伍精良专业、创新奉献,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交通强国战略赋予交通运输行业历史性的机遇,“十四五”期间,为满足人民对交通出行需求和更高质量的愿景,和县交通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县”,策应交通强国发展战略,全方位打造和县集约生态、体系完善、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高品质现代化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区域化、高端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出行需求。

2、积极融入“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交通要促进产业资源要素流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均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和县作为马鞍山融入南京都市圈发展的前沿阵地,充分利用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长三角中心区位特点,具有全面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立足国内大循环,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新兴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持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构建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格局。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健全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支持开展港口合作,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发展,推动郑蒲港打造成为安徽保税港区。马鞍山港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一江两岸同时对外开放港口,郑蒲港成功搭建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推动建设高标准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关,打造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

和县“十四五”期间的交通发展应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步入“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通道,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并加强行业管理,使得交通的发展进一步是适应并引导经济发展,围绕全面融入长三角、奋力打好“南京牌”的发展思路,着重关注铁路、轨道及其集疏运体系、过江通道、城市群交通网络的发展,实现新时代和县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局面。

3、借力马鞍山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作用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对马鞍山提出了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的发展定位,为全市擘画了新航向、赋予了新使命,是马鞍山市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总遵循。对标“杭嘉湖”先进发展水平,两地落差赋予了转型发展新动能;借鉴“杭嘉湖”协同发展经验,建立与长三角城市协同机制。

“白菜心”本质是经济绿色发展、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县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剥掉“白菜帮”,集中发展“白菜心”,加快产业结构迈向“高精尖”,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走出一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度统一、相互促进的路子。

“十四五”期间,和县交通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以互联互通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设施高效衔接和有机融合,全面提高一体化运输效率、服务品质和融合水平,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在推进和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

4、借力新型城镇化,交通运输迎来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交通运输特别是公路交通为城镇化、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引领城镇化发展、交通支撑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多方共识。

和县应借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对外构建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为载体的综合运输通道;与南京间形成以快速路、轨道交通等为载体的快速交通;县域内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交通设施,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建设以及一体化的道路客运服务提升。同时,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各种交通方式衔接,完善集疏运体系与配送系统,实现货运无缝衔接,城市内客运零距离换乘。

5、策应乡村振兴战略,建设高品质四好农路

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策应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和县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等要求,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围绕“四好农村路”、“美丽乡村路”品牌创建任务,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农村公路品牌,服务交通强县建设,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目前,和县已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夯实了交通基础,农村生产生活出行品质、旅游交通出行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旅游业取得了相应的发展。需加强中心城区与各生态旅游片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同时发挥农村公路的旅游开发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运输服务,提供公平均等出行服务。推进“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落实“美丽农村公路+”,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串联镇以及城区景点的旅游路径,促进交游融合发展。

6、启动“新基建”,开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局面

进入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对于新基建的部署更加深入。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出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

“十四五”期间,应抓住用好“四新”行动全面开展新基建有利契机,开创和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局面。需要科学系统进行谋划,着力构建满足和县未来发展需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撑性作用,开创和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局面。

(二)趋势研判

1、需求特征

(1) 客运需求

城际出行占比将不断提升。随着和县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县与其他城市的融合发展将进入加速度阶段,未来随着扬马巢城际铁路、滁马城际铁路、宁和市域(郊)铁路等线路的建成运营,以商务、公务、旅游为目的的中短距离城际出行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城际出行占比进一步提升。

个性化出行服务不断涌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自驾出行持续增长,“互联网+”信息化出行服务将成为客运服务的主渠道;道路客运“零距离换乘”、“一票制”联程联运将成为提升出行品质的重要方式,定制公交、绿色出行以及网约车等新型出行服务将不断涌现,以多元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将成为主要趋势。

 

(2) 货运需求

运输方式结构不断优化。随着郑蒲港新区的开发建设,铁路、水运跨越式发展,和县将进入运输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公路货运中大宗物资中长途运输将逐步向铁路和水运等绿色运输方式转移,多式联运需求明显增加。和县要统筹做好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港口和铁路专用线建设,以承接公路转移的大宗货物运量。

农村物流发展速度加快。随着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的建成,物流主体呈现集中、扩大的趋势。和县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化布局稳步推进,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需求逐步扩大。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物流服务需求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将逐步弱化。在大力的政策扶持下,城乡配送等公共服务型需求旺盛,为货运增长提供了新动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旺盛。

2、趋势研判

本次规划在解读国家、安徽省及马鞍山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科学研判和县未来五年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提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宏观战略。

“十四五”期间,和县处于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交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特征,产业升级提速、城乡区域一体、陆江统筹联动、多层次发展生产力。提出具有宏观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强的交通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新举措。

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综合交通发展转变。谋划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进一步深化交通强国框架体系研究,形成建设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城市交通、运输服务等新篇章。突出综合立体、融合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由乡村客货运向全域交通一体化转变。和县应借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对外构建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为载体的综合运输通道;县域内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交通设施,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建设以及一体化的道路客运服务提升。

由依靠传统的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要求积极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充分利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与各种传统业态的融合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升级,优化各运输方式资源配置和统筹资源合理使用,带动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提质上档,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软实力”。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监测系统、智能公共交通系统、高效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公众出行服务、行业管理决策等众多领域开展智能化建设、应用软件开发、软硬件购置及安装工程。

由传统模式向绿色集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降低交通沿线噪声、振动。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建设绿色交通廊道。

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更加注重高品质和高效益转变。交通运输行业本质上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必须高度重视改善群众对交通运输服务的体验,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化、个性化、差异化出行需求。为满足人民对交通出行需求和质量的愿景,从和县集疏运体系的问题出发,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构筑和县集约生态、体系完善、内外畅达、安全高效的高品质现代化运输服务系统。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核心,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服务新型城镇化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导向,以满足交通供需平衡为基础,按照“适应上位规划、优化现有路网、满足覆盖需求、提升服务能力”的思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构建“承上启下、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着力强化运输通道建设、完善重要节点布局、优化交通网络结构、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建立起快速高效、便捷顺畅、集约环保、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交通强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都市圈融合发展”、“马鞍山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规划原则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必须注重国家、省、市部署要求,全面总结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问题和经验,牢牢把握和县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提升内涵、注重调整完善、坚持适度超前、坚持调整结构、转换方式、重视效率、确保安全,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并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利用率,改善生态、加强环境保护。

1、统筹全局原则

坚决贯彻国家、安徽省和马鞍山市确立的战略方针,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服从于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规划。

2、适度超前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长远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3、协调性原则

服从国家、安徽省、马鞍山市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相互协调。

4、适应性原则

规划里程规模、路网密度要与经济水平、区域面积、人口密度等方面相适应,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运输网络。

5、资源节约原则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已有道路资源。

6、近远期结合原则

坚持供给与需求相适应,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确定路网布局、建设等级,分期有序安排实施。

(三)规划目标

“十四五”时期,和县交通应紧紧抓住“交通强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围绕“交通强县”的建设,积极提升自身区位优势。到2025年,建成以公路运输为主体,公路、铁路、水路有效衔接,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运输服务、信息化、节能环保、安全应急等各领域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外实现与长江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经济体核心城市的无缝对接,对内加强对各乡镇的辐射和带动。

1、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公路干线网络基本形成,主要方向的运输走廊基本形成;农村公路通达性进一步提升,道路服务能力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断头路和瓶颈路段全面消除。形成“九横四纵”的骨架公路网,“一横一纵”铁路网络以及“一干多支”航道网络。

2、综合运输服务能力

城乡客运一体化基本完成,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得到全面落实,大力推进镇村公交,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客运网络和城乡物流网络。构建客货运输网络布局完善、运力结构合理、门类齐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竞争有序的综合道路运输体系,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深度融合,绿色低碳贯穿于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出行信息服务全程覆盖,物流服务平台化和一体化进入新阶段。

4、行业治理能力

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法治交通建设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培养系统化,交通指挥、应急保障进一步体系化。

 


 

四、“十四五”重点任务

以规划目标为导向、以布局原则为准则、以需求分析为依据,结合功能分析、经济布局、产业布局、城镇布局、交通区位、地形条件、环境条件、路段重要度、城市发展等进行规模分析及布局规划。初步梳理“十四五”重点任务如下:

(一)加快构建高品质综合交通立体网

1、构建外联内畅的公路网络体系

(1)构建“一纵四横”高速公路网

在安徽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谋划和县“一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布局方案。在已有的天天高速滁马段、沪武高速的基础上,新建宁和高速、合肥至和县高速、和县至无为高速、禄全高速、芜合高速。

南京至和县高速—宁和高速起于南京绕越高速高旺互通附近,从桥林新城西侧南下,至皖苏交界,跨驷马河接入和县境内,途经乌江,终点拟接天天高速香泉互通南侧5公里处。路线全长约35公里,其中和县段约14.2公里(含驷马河大桥),在与S438相交处设乌江互通。路基横断面宽度34.5米,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120km/h。宁和高速为南京联系和县的高速通道,提高了和县北部区域对外交通的便捷性,是宁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宁和高速已启动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计划2021年开工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

合肥至和县高速—合肥至和县高速东接宁和高速公路与天天高速相交的香泉互通南侧5公里处,向西经含山、巢湖至合肥。和县境内约17公里,规划双向六车道,是沟通和县与合肥主城区的一条快速通道。同时其建成后可形成合肥与南京两大区域大城市间新的通道。“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快合肥至和县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

和县至无为高速—和县至无为高速北起沪武高速与天天高速相交的姥桥枢纽,向南经功桥镇后上跨牛屯河与芜合高速相交后继续向南至无为县,路线全长约65公里,其中和县段约15公里,是沟通和县与巢湖、无为等地的一条快速通道,是和县重要的南向出入口,能更好的满足向南的出行需求。“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快和县至无为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

禄全高速—全椒至禄口高速天天高速相交枢纽,向西至全椒,向东至禄口,其中和县段约7.5公里,是和县北部的一条重要的东西向快速通道。

芜合高速—合肥至芜湖高速与和县至无为高速相交的功桥镇枢纽,向西至合肥,向东至当涂、芜湖等,是和县南部的一条重要的东西向快速通道。

(2)构建“三纵六横”的普通国省干线网

根据骨架公路网布局原则,结合和县境内国省道网布局现状及规划情况,形成“三纵六横”的普通国省干线网布局方案。围绕推进和县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加快打造内畅外联的公路网络,助力和县区位优势提升,为和县实现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G346(滨江大道)、G347(卜集至苏皖省界段)、S328与南京新浦合公路连接线、S438(乌江至香泉段)、S210(石杨至和城段)、S212(皂角至盛家口段)、S212(干校至新塘段)、S441(长建至黄墩段)等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加快推进S105(枣林至红光段)、G329(功桥段)等新建工程。

G346(滨江大道)—G346滨江大道项目南京段为S356,起于浦口西江路,沿江北新区规划的临江路线位向南,经桥林新城,止于苏皖交界驷马河左岸。和县段规划中的滨江大道起点位置顺接浦口区S356,跨越驷马河后利用规划丰子河路往南布线,终点于丁家碾处接现状G346。是和县连接南京市重要的干线公路。

G347(卜集至苏皖省界段)—项目现状为贯穿乌江镇区、乌江明发江湾新城综合体,是和县连接南京市唯一的重要干线公路,交通量已饱和。考虑到乌江镇区发展需求,线路接G347黄坝互通沿规划星湖大道向北,跨驷马新河与浦口区沿山大道西沿对接,形成又一条和县连接南京市的快速通道。

S328与南京新浦合公路连接线—S328起于皖苏交接处,为考虑该省道与浦口区新浦合公路更好对接,利用规划线位对石杨绰庙原与浦口区星甸街道对接的线形进行优化调整,更好地服务北部旅游长远发展,同时是和县北部地区与南京市、滁州市联系的重要通道。

G329(功桥段)—G329起于和县含山交界,向东沟通功桥与姥桥,为和县南部(郑蒲港新区)重要的东西向通道,是和县南部地区连通含山县的重要通道,是郑蒲港站向西的重要集疏运通道,是与含山县“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S438(乌江至香泉段)及乌江大桥改造工程—该项目道路改造主要分为镇区和非镇区两部分,乌江、香泉两镇镇区范围内按照镇总体规划实施市政化改造,非镇区段改造以提升道路品质为主。S438可通过天天高速香泉互通、宁和高速乌江互通,快速进入高速路网,服务乌江、香泉等北部乡镇的快速出行需求。

S210(石杨至西埠段、西埠至和城段)—向北对接全椒县武岗镇,向南对接郑蒲港新区,是县域中部区域南北向通道,沟通石杨、香泉、西埠镇、历阳等乡镇,是中心城区西外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S210(石杨段、香泉段、西埠段)等穿城路段改造提升工程,对于具备条件的穿城路段逐步新建绕城路,对其他穿城路段实施以公路基础设施整治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安全整治提升工程。

S212(皂角至盛家口段、干校至新塘段)—为和县西部重要的南北向通道,是鸡笼山半月湖景区、善厚镇、功桥镇等节点的集散道路,更好地服务旅游产业发展,对和县西部乡镇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S105(枣林至红光段)—为和县中部重要的东西向通道,是连通马鞍山市区和含山县的重要通道。

S441(长建至黄墩段)—功桥长建茶场至历阳镇黄墩村,接九华路过江通道,是“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3)构建丰富的县乡道公路网

根据“毛细路网”公路网布局原则,结合和县境内县乡道现状情况,在和县县道公路网规划(2017-2030)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形成交通便捷、灵活的公路网布局方案。促进农村城镇建设,加强城乡人文交流,为和县实现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X052—现状道路东起苏皖交界小包村,向西经过金城村、石杨镇后与S328共线,在施庄折向西南与X034相交后延伸至S212。

X034—现状道路北段与X005共线后向北与S210相交,现在优化为与X005共线后向西北,在善厚王村与X052相交。并对孙堡段中部路线进行优化。

X044、X024、碧陶路、梅大路—对现状局部路段线型进行优化。

X002—第一段现状道路自绰庙先锋向南至张集接S438,第二段规划北起S438与和县至南京高速枢纽,南至历阳镇和州大桥处接G346。

X005—现状道路西起X053西张路,东至夹山关接S210。现规划向东北延伸,经八禁村至盘景接现状X052。

 

(4)积极推动过江通道建设

积极响应市“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战略,融入市域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强过江通道的建设,积极推动湖北湖过江通道、九华路过江通道前期研究工作,争取“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上述1-2座过江通道。

湖北路过江通道—湖北路过江通道位于长江马鞍山小黄洲段,西岸接和县海峰路,东岸接马鞍山市湖北路,是联通马鞍山主城区与和县县城的重要过江通道。

九华路过江通道—九华路过江通道位于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下游,该项目起于郑蒲港新区与和县交接处红光村,西岸接和县县城南外环线,经长江主汊、太白岛及长江副汊,终于滨江新区,东岸接马鞍山市区九华路,功能定位拟采用城市快速路功能,全长约9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六车道。建设方案拟采用全盾构,投资估算约90亿元。是联通马鞍山主城区与和县县城以及江北新城的重要过江通道。

专栏:和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方案

根据《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和县境内共规划六条过江通道。长江干线过江通道连接长江两岸,是马鞍山“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推进“六横”过江通道建设,有利于提升和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率。


 

(4)加快农村公路网提档升级

农村交通运输的发展,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农村交通要形成广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一是全面推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建立规范化可持续管护机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以交通便利带动脱贫减贫,加强农村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完善农村配送网络,促进农村双向流通。

二是深入推进特色地区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四好农村路“+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智慧管理”等新模式的交通建设,促进交通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三是高标准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重视普通县乡道改造、通村公路建设,继续改善人民群众出行条件,规划所有县道提升至三级公路以上标准,乡镇与较大行政村之间的主要乡道提升为三级公路,其余乡道全部达到四级公路标准,双车道公路覆盖全部行政村。

四是从“四好农村路”向“美丽农村路”的转变,以花月大道为样板示范路,高标准、高品质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力求“四好农村路”向“美丽农村路”的转变。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县道张杨路、石新路、金香路等提升改造工程。

2、协助推进扬马巢城际铁路建设

随着郑蒲港铁路专用线的通车运营,“十四五”期间,和县境内重点建设为扬马巢城际铁路,力争早日建成通车。

扬马巢城际铁路—扬马巢城际铁路是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走向为扬州—镇江—南京—马鞍山—和县—含山—巢湖。该项目对于引领和县东进融入“长三角”,缩短与长三角城市带的距离有着重要的意义。扬马巢城际铁路在和县境内设郑蒲港站,开通和县综合客运枢纽站至郑蒲港站/郑蒲港客运中心的客运班线和市域(郊)铁路,进一步拉近与南京、马鞍山、巢湖等城市间的距离,推动和县加速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及一江两岸建设。

3、加快推进宁和市域(郊)铁路建设

宁和市域(郊)铁路线路自宁和城际S3线终点南京浦口区高家冲站引出,接往和县乌江方向并延伸至郑蒲港新区白桥镇西梁山。线路分别依次经过南京市浦口区,马鞍山市和县、郑蒲港国家综合保税区、郑蒲港新区。全线53.42公里,全线为高架敷设,共设置11座车站。新建车辆段一处,预留停车场一处,设控制中心一处。

“十四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强和南京都市圈的无缝对接,构建以大容量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奋力打好“南京牌”,高质量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主动谋划建设宁和市域(郊)铁路,积极开展前期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4、加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马鞍山港总体规划》,为突出长江码头的重要地位,规划和县境内形成以郑蒲港区为核心,和县港区、乌江港区为骨干的港区布局体系。郑蒲港区下辖郑蒲港作业区、西梁山作业区和牛屯河沿线的白桥旅游码头,重点开展沿海、近洋集装箱运输、临港工业原料及产品、城市物资等大宗货物运输;乌江港区下辖大黄洲作业区和乌江石跋河作业区,重点承担化工原料及制品、矿建材料、工业原料及制品等物资运输服务;和县港区共规划布置了善厚作业区、石杨作业区、幸福桥作业区、先锋作业区、历阳作业区,承担矿建材料、煤炭、水泥等大宗货物的装卸仓储和物流集散服务。

提升航道网络通达水平。重点加强省际协作,加强和县境内航道维护,加速推进滁河四级标准整治(金银浆以上段)和驷马山干渠(北段)疏浚,实现长江水运干支流联动发展。推进牛屯河等航道的疏浚和拓宽升级,进一步提高航道网络的通达性。“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石杨河(石杨港一石杨河口)、先锋河(先锋村一先锋河口)与滁河接驳航道的疏浚工作,提升至四级以适应邻近港口的发展。

推动港口的高水平建设。充分利用长江及内河岸线优势,积极推进港口码头建设,以郑蒲港新区的开发建设为契机,突出多式联运和绿色港口的建设要求,重点建设郑蒲港区二期。“十四五”期间,加速推进大黄洲作业区、西梁山港区、石跋河港区、石杨作业区、善厚作业区、幸福桥作业区等既有码头作业区提档升级工作。加快建设和县公铁水联运多用途码头,建设规模为3个20000吨级多用途货物泊位,包括2个进口泊位和1个出口泊位,年设计吞吐量为900万吨。

5、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建设

根据《安徽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9-2035年)》,安徽省将规划形成皖中、沿江、皖北、皖西、皖南五个A1、A2级通用机场群,和县A2级通用机场是沿江通用机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公务商务飞行、短途运输、航空产业发展支撑以及城市应急救援等通用航空服务。

通过提供公务商务飞行、通航产业发展支撑、短途运输等通用航空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和高端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和县积极推进A2级通用机场选址、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二)打造高品质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

1、发展更高效的城际客运

线网。“十四五”期间,力争开工建设宁和市域(郊)铁路,北接宁和城际一期高家冲站,向南接入近期启动建设的和县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站。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将对接长江经济带和南京江北新区发展,可将和县与南京市江北新区有效连接起来,实现与南京江北新区、南京主城区的交通无缝对接,为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扬马巢城际铁路和宁和市域(郊)铁路建设的背景下,依托G346、G347等国省干线,积极主动调整城际客运的发展方向和班线运力投放,强化和县与南京等周边城市和省内其他城市的县际、市际客运线路以及省际客运线路的互连互通,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车辆。实现运力结构优化、车辆档次明显提升目标。班线客车车型全部提升为中型中级以上。

服务。在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的背景下,探索联程运输发展模式,推进“一票制”客运联程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运输的有效衔接;打破行政壁垒,优化与南京、芜湖等毗邻地区之间公交线路互联互通,在运营时间、班次、票价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通过公交引导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推进和县与南京、马鞍山等周边城市的公交一卡通。

2、发展更具品质的城市客运

优化调整公交线网。进一步优化、加密城市公交线网,根据和县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带来的客流需求变化,构建城市公交、城乡公交为主体,城际公交为外延,出租车和旅游巴士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市、城乡、镇村三级公交网络有效结合,提高城市公交出行舒适度、群众满意度。“十四五”期间,依托和县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和其他公交场站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资源,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开发情况,进一步优化加密城市公交线网,提高城市公交客运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100%。提前谋划应对宁和市域(郊)铁路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主体的变化趋势,加快公交、地铁两网融合,促进公交体系融合发展。

打造智慧公交示范线。开行和城—宁和换乘中心智慧公交示范线,推进公交调度平台、公交站台、公交车辆智慧化改造,实现公交车实时状态及路况信息共享联网发布,提升公交调度、运行服务水平。

鼓励发展特色公交。鼓励发展旅游专线、社区接驳公交、高峰通勤班车、夜间班线、定制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探索多元公交发展模式,提供个性化、精准化、舒适化公交服务,适应和县居民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

专栏:特色公交

旅游专线。和县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生态环境良好、山水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随着外来游客量不断攀升,构建规范、健全的和县旅游专线的需求日趋强烈。因此,在充分调研和县旅游景点分布和游客出行需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美丽村庄、休闲农业、特色景观等乡村特色旅游区域,开设旅游专线,提高旅游出行舒适度。

通勤专线。通勤专线是指企业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通常有固定的时间和行驶路线。针对和县泵阀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精细化工、绿色建材、食品工业等产业聚集区,通过调研通勤需求,适时开通若干条通勤专线。

定制公交。在机关、学校、医院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等客流集中区域,为有着相同出行地点、出行时间和目的地等出行需求人群量身定制公共交通服务。建立“定制公交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招募乘客、预订座位、在线支付,根据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向开行定制公交线路。

夜间公交。在充分调研和县居民夜间出行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将核心商贸区、大型公交换乘点与各居住区有效连接的原则,对相关线路进行优化整合,在现有的夜间公交线路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提升夜间公交的服务水平。

完善城市公交场站建设。“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和改扩建12个公交场站,其中2个枢纽站,4个停保场,6个首末站。新建和改扩建公交场站,满足公交车辆运营需求。



增加运力投放和车辆更新。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供给能力,增加运力投放,进一步优化运力结构。加强公交运力投放与车辆更新,推广使用新能源客车,继续新增新能源纯电动、汽电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淘汰安全性能差、排放标准低的老旧车辆,加快加气站和充(换)电站等设施建设。2025年新能源客车占比超过85%,客运场站充电桩配置率达到100%,持续提高城市公交出行舒适度、群众满意度。

3、发展更加便捷的城乡客运

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全面铺开,城市公交和城乡公交尽可能向下延伸至乡政村,镇村公交尽可能向上拓展,实现城市、城乡、镇村公交三级客运网络有效融合,不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到“十四五”末,维持镇村公交开通率100%,进一步提高城市(城乡)公交覆盖行政村比例。

4、完善客运场站体系建设

推动城乡换乘枢纽站、综合场站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交服务体系。加快形成“371”的客运场站布局,构成的“层次清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客运场站布局结构。“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和县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站建设,以及城乡公交总站、功桥等综合运输服务站,缓解公交车辆停放、维保紧张局面,发挥网络节点集散作用,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专栏:和县“371”客运场站布局

3个二级站(和县汽车站、综合交通客运枢纽、郑蒲港新区客运中心站);

7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姥桥、白桥、石杨、香泉、善厚、西埠、功桥);

1个宁和公交换乘中心。

 

专栏:和县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站

和县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站位于大市场路和东环路交叉,按照国家二级车站标准设计,规划总用地总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36900平方米,规划将场地划分为主体建筑区、换乘建筑区、配套建筑区、长途客运停车区、换乘区、加油加气区以及站前广场区等功能区。

定位为和县的公路交通和轨道交通换乘客运中心,进一步完善和县公路客运站点布局,真正实现居民出行“零换乘”的目的。枢纽站建成后将成为具备客运、换乘、中转通讯信息、综合服务等多项功能,服务于长途、中短途客流,以及轨道交通客流,集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城市公交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客运枢纽站,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和县公路客运站点布局,提升交通服务品质。

(三)打造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1、完善物流节点建设

遵循“目标导向、分层规划”的总体思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布局,以提高货物运输组织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依托既有及已规划物流园区(中心)布局,考虑枢纽作业规模和辐射半径上的差异,重点突出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货运节点,进行整合引导式规划。规划构建“三园四中心”的物流空间布局,完善城乡物流节点设施建设,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加快设施功能完善与升级,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强化对社会生产生活的货运服务支撑。“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和县电商物流公共配送中心、和县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规划建设,加快设施功能完善与升级,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强化对社会生产生活的货运服务支撑,积极加入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和县电商物流公共配送中心

位于和县北部经济开发区规划区内,用地面积约43300平方米,具有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功能,在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提供了软硬件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和县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流通方面的产业目标。

台创园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位于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用地面积约133333平方米,具有低温加工、冷链贮藏、冷藏运输调拨、城市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形成包括生鲜果蔬制品、分割冷鲜肉类制品、冷藏冷冻食品等在内的多品种、多门类的放心食品物流基地。



2、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提高货物集装率和加快标准化为核心,推动发展经济、绿色的多式联运组织方式,发挥枢纽组合功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匹配、各展所长,提升系统运行整体效率。

加快多式联运发展进程。重点依托郑蒲港站,发挥长江的水运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和县物流园区“联合运输”发展模式,健全完善多式联运全程服务规范,引导企业创新多式联运全程运输组织模式,支持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

提高甩挂运输发展水平。加快普及公路甩挂运输,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甩挂、跨区域网络化甩挂、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衔接甩挂发展,提高全县甩挂运输发展水平。探索和推广以半挂车为标准装载单元的铁路驼背运输。加快集装箱作业区布局建设,形成通江达海的集装箱作业区体系。积极引导货运车辆结构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转变,推进货运车辆结构升级和节能化进程。

3、完善农村物流网络

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乡镇客运站或其他可扩容改造的公路场站设施,作为县级物流中心或乡镇运输服务站。充分挖掘城乡客运班线运力,实现客货同网、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客运站兼具物流功能,实现客车带货,依托全县客运网络优势,优化农村物流运作模式。积极与快递、电商企业开展合作,吸引社会资金共建物流设施,以村小型超市、村邮站等为载体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点,实现物流网络全覆盖。创新物流运营模式,鼓励“互联网+”农村物流新业态发展,支持企业在农村物流领域发展无车承运物流模式,整合社会运力和分散货源。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广先进运输装备,提高农村物流作业效率,支持地方骨干企业或快递公司建立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优化运输组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运力浪费;推广新能源车辆,鼓励企业应用托盘、集装篮、厢式货车等标准化、单元化设备和专业化包装、分拣、装卸设备。

(四)强化科技创新对交通引领

1、推进和县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建设(TOCC)

加快推进和县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 )建设,包括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决策分析平台、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公众服务平台,进一步应用“互联网+交通”模式,实现和县智能交通常态化。依托已建的县级信息平台,接入县交通相关部门的系统数据,构建和县交通基础数据库,涵盖城市客运、公路管理、水运管理等业务领域,实现综合交通运输的全面监测、动态监管、协调联动、统筹决策,建立常态化的综合交通运输协调管理与服务体系。

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决策分析平台主要涵盖公交、出租车运行、两客一危、客运场站、港航运输、及公路运输运行监测等。

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含应急值守、应急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应急评估、查询统计分析等。

公众服务平台依托出行服务网站、政务服务、出行服务平台、App、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提供便捷化、一站式出行信息服务。

2、公路智能化改造

推进和县干线公路智能运行网建设,完善和县公路运行监测管理与服务功能,在和县重要运输通道(G346、G347等)布局感知设施设备,实现视频、气象、事件检测等信息联网汇聚,提升应对特殊天气、突发事件能力,优化公路超限治理网络和干线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网络。

3、完善智能公交系统建设

打造公交出行移动服务平台,实现移动支付、信息发布、线路查询、车辆查询、出行导航、定制公交预约等服务,协调有关部门,集成和县旅游服务,开通交通+旅游购票、导游等服务,进一步方便乘客出行,建成和县旅游的宣传窗口。

加快推进公交一卡通建设,实施城乡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在实现辖区内城乡公交“一卡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毗邻省、市“一卡通”进程,并逐步向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出行方式延伸。推进公交站牌电子化改造,在和县公交站点客流量较大的公交站台安装电子站牌,便于乘客等车及换乘,为乘客的出行进行合理的引导。

4、推进多式联运的智慧物流网络建设

推进货运电子运单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冷链物流、零担物流等重点领域实现电子运单管理,推动铁路、公路、水路、邮政快递等单证信息共享互认,推进电子商务和城市货运配送供应链信息交互共享,推动形成“一单到底”的高效多式联运体系。

发展智能航运,推动码头、堆场自动化改造,加快港站智能调度、设备远程操控等综合应用。建设港口集疏运和物流大数据中心,推进全程物流业务在线办理。积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率先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港区无人集卡、港口集疏运通道等自动驾驶应用。完善船岸、船舶通信系统、智能助导航设施,增强船舶航行全过程船岸协同能力,支撑全天候复杂环境下的船舶智能辅助航行。

(五)构建生态绿色的交通体系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形势,必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绿色交通发展能力,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统筹实施低碳建设、运输装备低碳、低碳货运、低碳出行,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同时依托区域内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发展“交通+旅游”新业态,打造绿色交通示范工程,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1、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低碳建设工程。强化工程方案绿色优化设计,加强节能降碳技术及生态工程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养护及运营中的综合运用。

运输装备低碳工程。加强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和退出管理,引导老旧船舶、非标船舶、营运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加快淘汰更新,减少污染排放。鼓励使用天然气动力新能源车辆的推广使用,大力推进船舶油改气。

低碳货运工程。鼓励资源性货种采用水运方式,推动公铁水一体化的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共同配送模式的发展。

低碳出行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公共交通与步行、自行车、小汽车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条件,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为主体的绿色出行系统,结合马和汽渡等水运渡口发展公水客运联程联运,探索开通水陆一体化公交线路。

2、“交通+旅游”深入挖潜

加快旅游公路建设。推出旅游公路示范项目,加强旅游道路与干线路网线衔接,提高鸡笼山半月湖等景区的可达性;完善旅游道路的服务功能,配齐厕所、停车区等基本服务设施,提供餐饮、住宿、加油、充电等拓展服务,构建步道、骑行道等景观欣赏慢行道,让道路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实现“快进漫游”。

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加强道路交通与文化、景观、特产等旅游产品的融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丰乐古道、花月大道、S328、S210、S212等沿路特色农业、乡村生态休闲和农家乐旅游。以四好农村路为交通支撑,通过旅游专线、漫步道系统等多样的休闲交通系统,串接和县整个区域的旅游休闲目的地。打造人行与自行车的漫步道系统,结合周边的景观绿地空间、与用地功能等,赋予不同区段文化休闲、乡野村落、田园漫步等不同的特性。

优质旅游交通服务。加快实现道路运输联网售票,引导企业提供联程联运“一站式”票务服务,实现“门票+车票+船票”一票直达。围绕自驾游、乡村游、短途游等旅游热点,发展旅游班线、景区直通车和定制公交,推进客运枢纽到旅游景区客车全覆盖;支持推动客运企业通过拓展旅游运输服务实现转型发展,扩大经营范围,运力闲置的客运班车可转变为旅游包车,增加自驾车、旅居车租赁服务。

(六)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1、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和县交通基础设置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现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加大危桥险路的监测和维修、改造,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加强公路、港口等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提升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加密重要路段交通运行路网监测设施,实施重点运输船舶安全技术性能与渡口、港口基础安全性能提升工程。

2、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管控

进一步加强货源超限超载治理,加大对恶意超限车辆的处罚力度,巩固和扩大治超成果。提升公路违法超限运输治理能力,保证超限治理工作质量。建设和县公交应急指挥系统,在公共交通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中,提供快速、全方位、高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公交乘客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安全状况评估体系,全面分析当前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安全现状,提前开展风险防控。

3、提升综合应急管理能力

加强公路、水路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强物资和人员储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构建分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指挥的联动机制。建立突发事件智能调度与辅助决策平台,完善道路水路网络运行监测、应急队伍、应急资源与装备一张图,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应急响应能力。有计划开展恶劣天气、重大交通运输事故等典型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演习。

(七)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

1、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增加交通专业人员比例,注重人才的持续培养和继续教育,加强交流与合作。

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交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组织开展各类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

2、交通运输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整合相关执法职责,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法治化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综合执法、统一执法、联合执法、路警共建等多种形式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模式改革。建立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与公安执法等部门联动机制,实现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专业管理机构之间资源共享,形成协调、高效的执法运行机制。

3、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

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和政(行)风建设工作,认真开展运管队伍的党风、行风、廉洁自律、法制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强化内部的监督管理和纪律制度的落实。围绕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监督管理,不断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完善党员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党建基地,学懂弄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

提高廉政风险防控水平,纪检监察机构将日常性监督和阶段性检查抽查相结合,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以工程建设领域和行政执法领域为重点,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树立良好的交通形象。严格工程资金支出管理,确保工程优质和工程廉洁。

五、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

(一)政策保障

强化规划地位,注重协调配合。全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在交通运输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引领作用;根据职能分工,落实规划项目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交通规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与规划、公安、交通、商贸等部门的合作和沟通配合,协调推进前期重大工程快速实施,后期运营管理顺畅高效。

建立健全与周边县区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区域交通合作中的重大事项。打破地域壁垒,扩大各类交通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服务水平。

(二)资金保障

扩宽融资渠道,保证资金供给。主动靠拢国家、省、市扶持政策,最大程度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形成稳定的交通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贯彻落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形成“多元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潜力,探索引导保险公司等商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条件下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服务项目运营,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三)资源保障

协调土地平衡,交通集约发展。加强综合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统筹交通基础设施用地指标,对接国土、规划、建设部门,将交通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将重大项目放在优先的位置安排年度用地计划,保障重大项目的用地指标,协调土地占补平衡。

坚持交通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土地、港口岸线资源做到集约化使用,强化交通发展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创新理念,积极应用交通新技术,推动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提高交通发展水平,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制度保障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规划考核。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交通运输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及时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交通运输局牵头制定并完善推动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奖惩办法,提高各部门落实规划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