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海南】海南省新型工业及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11-25 其他 海南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主要成绩
       1.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产值从2010年的147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0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2%。工业税收从2010年的1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51亿元。形成了油气、医药、热带农产品加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等8大支柱产业。建设投产了海南炼化60万吨聚酯原料、逸盛石化100万吨PET和210万吨PTA、东方石化200万吨DCC、椰树第三工业城、英利1G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80多个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工业项目。新增加海南逸盛、海南电网、金海浆纸3家百亿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家。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工业园区的油气加工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洋浦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能源储备基地之一,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具备运营条件,签约交易的企业230余家。海口、澄迈、东方等市县通过发展新型工业,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工业经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规划建设了澄迈、海口、三亚、陵水4个信息产业园区和一批众创空间,信息产业营业收入五年增长2.5倍。海南生态软件园五年累计投资达130亿元,入园企业814家,2015年营业收入达171亿元,比上年增长31%,税收8.03亿元。引进了微软、腾讯、阿里、印度NIIT等一批国内外互联网产业巨头,培育壮大了动网先锋、酷秀等本土企业,天涯社区、易建科技等4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全省网络交易主体达9000多个,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1900余亿元。医药产业产值五年增长2.3倍,汇集了全省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良好产业环境,产品质量和品牌得到了较大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制造、网络化制造等新兴产业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3.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五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技改资金近5亿元,有效带动和促进了社会投资,完成了147个升级改造项目。目前,全省拥有国际领先的玻璃生产线、一流的污水处理技术、光电倍增技术、水泥生产线和超滤膜技术等,拥有100多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设备,高新技术企业达169家,2015年产值39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9个。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海马、金鹿、英利、立昇等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建厂,拓展海外市场,将产品和品牌推向全球。工业产品出口逐年上升,2015年油气、水产品加工、医药等产业出口占全省的75%以上。
       4、完成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十二五”完成了全省水泥、造纸、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水泥作为淘汰的重点行业,熟料产能从1475万吨下降至1275万吨,产品从32.5低标号向42.5高标号产品转型。“十二五”期间我省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经测算,年节能量超53万吨标准煤,年减排CO2超320万吨、SO2超2200吨、NOX超870吨、COD超150吨,腾出土地超5670亩,甩掉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包袱,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起点。太阳能光伏发电、节能灯应用、垃圾焚烧发电、废旧弃物回收利用、新型建材等循环经济加快推广。工业能耗、污染物排放、水电使用等指标不断向好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守住了碧海蓝天。
       5.产业环境不断改善。坚持“集约、集群、环保、高科技、园区化”原则,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在“多规合一”统筹布局下,重点建设8个省级工业、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园区。五年来,省政府划拨26亿元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带动各种渠道的配套和建设资金173亿元,建设了194个基础设施项目,园区路、光、水、电、气“五网”条件进一步改善。截止2015年底,纳入省工信厅统计的15个园区,开发建成面积162.8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822家,其中规上企业393家,从业人员11万人,占全省工业的80%左右。2015年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加快了光网、4G、WIFI、IPTV等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了城乡信息资源的均等化。落实“多规合一”要求,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强产业谋划、统筹协调、创新管理、依法行政等能力建设。改善人才队伍,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弘扬创新、务实、拼搏、争优的机关文化。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有了全方位改善。
       (二)“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挑战
       1.发展机遇和条件
       (1)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深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70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818元,年均增长9.5%和8.4%,工业经济总量跃上2000亿元台阶,为加快新型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化,各项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必然催生以“国际旅游岛+”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尤其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域旅游”、“美丽海南百千工程”战略,加快“五网”建设等,这些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具体举措,必然为旅游消费品制造、热带特色产品加工、旅游装备制造、新型网络化制造、海洋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等带来巨大的空间。
       (2)互联网创新发展引爆新的增长动力。新一轮互联网革命向各个产业加速渗透和融合,从单纯的技术工具演进到重构产业生态及价值创造阶段,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海南传统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互联网可以破解岛屿经济“两头在外”的天然不足。海南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以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游戏动漫、服务外包、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通过“互联网+”整合岛内外的各种资源,可以在土地、能耗、资源、投入等约束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加速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一带一路”和南海开发等战略布局,助力海南经济转型。随着“一带一路”、三沙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海南服务国家战略,争取特殊政策支持和大型产业项目引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海南是中国面向东盟地区的“桥头堡”和“环南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区,是来往两洲(亚洲和大洋洲)、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每年经过南海的船舶多达10万艘,中国3/4的外贸都要通过南海航线,区位航运优势非常明显,是发展国际贸易的天然良所。南海油气资源丰富,预估储量约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国务院明确海南为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南海海上救援基地,将海口、三亚列为海上丝路合作的战略支点,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窗口作用等,为海南发展海洋油气开发加工、海洋装备工程、海洋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必将促进海南从“岛屿经济体”向“海洋经济体”转型升级。
       (4)多重优势叠加,凸显“海南价值”。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2016年3月,国家把海南列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省份,鼓励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洋浦经济开发区和海口保税区是国家确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新型工业和信息产业的综合优势突出。尤其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前景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有承接国内外消费的巨大潜力,2015年接待游客5335万人次,预计2020年接待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2030年达到1.5亿人次,这为海南发展新型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高端的消费市场,有利于海南发展高端、特色制造业,构建与旅游相配套的产业门类。
       (5)“多规合一”为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海南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多规合一”,坚持全省“一盘棋”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发展产业,有利于我省坚持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划定生态红线、合理布局产业,有利于坚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方向,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抓住“互联网+”、“国际旅游岛+”发展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多规合一”的指导下,海南明确把“互联网+”作为“十三五”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互联网+”和“国际旅游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动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大大提升海南工业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海南以“多规合一”实施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行以总体规划代立项,以区域性规划的总评估评审覆盖项目评估评审,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降低企业成本。鼓励各市县、各开发区因功能区位不同、资源环境制约、规划或产业配套限制等不能在本区域实施的项目,到其他省级园区落户建设,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调动各市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整体产业分工格局。
       2.面临的挑战
       (1)工业经济内在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海南的主要工业产品是石油化工及衍生产品,一方面原料从国外进口,一方面成品大量出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其它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受两头在外、物流和人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制约,依靠传统发展之路简单扩大规模已难以为继。全省产业园区起步晚、起点低,往往是在现有零零星星企业的基础上扩展为园区,有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的产业园区较少,产业生态环境尚未形成,许多产业仅有寥寥可数的几家企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条,岛内产业发展配套不足,过于依赖岛外的发展要素。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创新为导向,需要对前瞻性技术进行攻关,非常依赖资金投入,且资金投入风险较大。由于我省公共财力不足,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也不足,虽然建立了一些产业投资基金和投融资机制,但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需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更是缺少。
       (3)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的结构对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变起着本质的影响。尤其是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智力产业”和“创造产业”,对专业性人才和经营者要求很高。我省一般性人力资本尚不能完全自给,专业性技术人才、企业家人力等高层次人才更加不足。同时,由于产业氛围不足、发展平台缺乏,教育、医疗、就业等配套条件不够,造成招人难、留人也难。人才匮乏成为海南未来发展产业的重大制约。 
       (4)发展新型工业经济的社会氛围不足。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经济时代中后期,物质财富的积累主要依靠工业经济。但海南建省开发时间短,工业化进程滞后,省域经济的定位、发展路径等一直在探索之中,缺乏工业文明积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南现代工业的发展。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原则、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坚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道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三大目标”,推动实现全省人民幸福家园、中华民族四季花园、中外游客度假天堂“三大愿景”,进一步解放思想、担当实干,摒弃传统路径依赖,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找准新型产业的切入点,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互联网产业,做精做优做好工业经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道路。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做大规模和做优结构“两手抓”。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做大增量,拓展空间,想方设法上大项目好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抓住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互联网、油气、医药、低碳制造等产业,谋划军民融合产业,推进“两化融合”,提高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和旅游业结合,形成与国际旅游岛定位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担当起海南发展实体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历史使命。
       2.全力推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互联网时代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环境的重要标志。要抓紧时间,超常规加大投入,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以互联网产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数据、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互联网产业,积极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快互联网与旅游、农业、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的融合应用,早日建成“信息智能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3.处理好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关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工业经济,既是过去的经验,也是将来的底线。坚持园区化发展工业经济的指导思想,不断壮大8个省级园区规模,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新型工业布局体系。坚持产业和城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互促互惠,以“海澄文”和“大三亚”两个城市圈为核心,布局产业园区和生产力空间,增强“一南一北”区域的极化效应和辐射带动力,开发建设“产业新城”,提高海南城市化的内在质量和品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从源头上守住项目的节能、环保、安全、投入产出比等关口,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加环保的大项目、好项目,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坚持创新开放和拼搏实干。创新产业政策,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禁锢,制定实施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产业政策,让支持措施围着优质企业、优秀项目和高素质人才转,不断激发更多的内生动力。拿出特区敢闯敢试的勇气,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谋划、大力度招商,在国内外市场和深化改革中寻求更大商机,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创新者、投资者来海南发展。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和信息产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工业产值达到2600亿元左右(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占全省GDP(5190亿元,年均增长7%)的12%左右;工业和信息产业税收达到400亿元左右(其中工业350亿元,信息产业5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300亿元以上;互联网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注:在统计分类中互联网产业划为服务业产值,不作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9%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园区主要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90%以上;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第三章  产业园区
       根据“多规合一”重要成果——《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要求的“强化两极、优化两翼、保育中间”,全省重点建设8个工业、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园区,分别是:洋浦经济开发区、老城经济开发区、东方工业园区3个省级工业园区,以及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三亚创意产业园、海南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5个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园区。同时,鼓励有一定基础的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临高金牌港经济开发区、定安塔岭工业园区、文昌航天科技产业园、白沙邦溪农林产品(南药)加工与交易基地、儋州工业园区、海南中部绿色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继续加快建设和发展,加强园区统筹发展,积极发展“飞地经济”。鼓励各市县以“多规合一”为契机,在交通、资源、贸易、人口居住等条件较为成熟的区域,预留一定土地、“五网”设施廊道、配套公共产品空间等,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本地的产业聚集区,切实做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以及低碳园区建设,支持已有产业园区改造成“零污染”的生态型园区。到2020年,全省产业园区形成“主导产业清晰、产业协作紧密、科技含量较高、承载能力较强、生态环境优美、配套服务完善”的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
       省级8个重点园区规划如下:
       1.洋浦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90平方公里,已利用工业用地面积21.56平方公里,目前入驻企业66家,产值830亿元,就业人数2万人,税收收入63.8亿元,现有主导产业有石油化工、浆纸制造、油气储备和港航产业。未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油气储备、港航产业等,建设以中石化炼油项目为龙头,炼油、烯烃、芳烃、油储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控制发展浆纸产业,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协作紧密、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新型石化产业园区,把洋浦早日建设成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国际旅游岛的强力产业支撑和对外开放新高地,打造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基地和油品自由贸易港区。
       2.东方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46.27平方公里,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18.47平方公里,已利用工业用地面积6.1平方公里,目前入驻企业15家,产值132.4亿元,就业人数4500人,税收17.4亿元,现有主导产业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能源、装备制造等。未来重点发展油气化工、精细化工、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将东方工业园建设成为大型临港精细化工基地。
       3.老城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03.48平方公里,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61.3平方公里,目前入驻企业1181家,产值193.6亿元,就业人数2.83万人,税收收入18亿元,主导产业有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物流等。“十三五”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海洋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同时,按“多规合一”要求,加快老城开发区与海口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一体化建设,融合式发展。
       4.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15.56平方公里,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14.46平方公里,现有企业458家,产值141.4亿元,就业人数2.17万人,税收收入23.5亿元。“十三五”期间,依托海口中心城市,发挥城市功能比较齐全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汽车制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5.海南生态软件园。园区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7.1平方公里,现有企业414家,产值171亿元,现有主导产业有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海洋科技、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等高新技术产业。“十三五”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海洋科技、互联网金融等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微城市和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带动引领我省互联网产业发展,形成互联网产业创新孵化示范区和高端人才汇聚区。
       6.美安生态科技新城。园区规划面积39.86平方公里,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16.74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以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新城为目标,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园区内建设“新药谷”,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信息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海洋新产业等产业,打造集医药、互联网、创意、研发、金融等于一体、能够带动海口南部城市组团发展的未来新兴生态科技新城。
       7.三亚创意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6.6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创意、软件和信息服务、游艇装备维修、新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最终建成国际特色创意产业基地。
       8.海南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现有主导产业有软件研发、外包服务和IT培训。“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IT培训等产业,最终形成集总部经济、研发、设计为一体的智慧产业基地。
       “十三五”期间,以上8个园区原则上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工业园区土地产出率不低于200万元/亩,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园区土地产出率不低于300万元/亩。到2020年,8个园区的工业产值为2200亿元左右,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85%左右,比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营业收入720亿元左右,占全省互联网产业的70%以上。全省经济的园区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00个产业小镇和1000个美丽乡村要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国际旅游岛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楼宇经济和众创空间,重点发展互联网产业、特色旅游商品制造、新兴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鼓励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民”、“互联网+”等全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
第四章  产业重点
       “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信领域重点规划发展7大产业。各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布局、措施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互联网及电子制造产业
       发展思路:把互联网产业作为“十三五”产业发展重中之重,坚持全省一盘棋,集中布局,集中资源和力量,找准主攻方向,加快创新互联网应用、促进互联网产业集聚,形成以海口为龙头,以琼北、琼南两大产业基地为基础,以互联网产业小镇、楼宇经济、创业街区、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的“一核两极多点”互联网产业生态格局。构建产业集群发展、“互联网+”深度应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集成创新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发展保障体系,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地,为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三地两区”发展格局(即琼南、琼北两大产业基地、全国互联网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地,全国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全国“互联网+”特色应用示范区),使海南成为创新服务能力强、新业务新业态集中、发展环境优质的全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地。泛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互联网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新兴支柱产业。规划期间,互联网产业年均增长20%,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引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龙头骨干企业。到2020年,企业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2家,超十亿元的10家,超亿元的20家。依托“一核两极”,形成“龙头企业有力带动、配套企业有机衔接、公共平台有效支撑”的互联网产业集群,建成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特色鲜明的互联网产业强省。建设全国“互联网+”特色应用示范区,在应用特色、层级等方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力争创建互联网应用标杆城市和“互联网+传统产业”全国创新应用的重要节点。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包括特色农业电商平台、离岛免税电子商务、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等)、游戏动漫(包括游戏动漫内容制作、动漫配套服务)、虚拟现实(重点打造虚拟现实产业链、虚拟现实+旅游)、研发设计(包括新兴软件研发、数字设计服务)、大数据(包括数据资源开放流通与分析、技术产品创新发展、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休闲、金融、电信、能源、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服务外包(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呼叫中心、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区)、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应用(包括卫星导航应用、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遥感系统等)等领域。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发展新型智能终端、增材制造、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用传感器等。前瞻性布局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套、智能头盔、智能眼罩等智能可穿戴设备,突破性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所需的、具备行车安全监控、智能集中高度、电子站牌控制等功能的智能车载终端。加快提升增材制造、材料喷射成型等研发制造能力,推进增材制造在生物医疗、激光修复再制造、创新创意产品生产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推广。面向国内外需求,发展应用于智能交通、海洋船舶、通信电子、消费电子、医用设施、环保设备等行业的新型传感器。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健康养老产业等领域,以服务机器人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智能轮椅、护理床、助残智能服务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等研发和生产应用。积极实施“互联网+”战略,全力推动互联网在旅游、金融、农业、海洋、教育、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
       (二)油气产业
       发展思路:以油气产业优化、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传统化工产业升级作为主要方向,以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品种多样化、产品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节能环保生态化作为主要发展路径,坚持实施“两化融合”,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推动我省油气产业转型升级。在“不牺牲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下,更加从严要求环保,从严要求安全,严格限定在洋浦、东方两个工业园区内,主动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走“专精特新”的道路,配套发展高端精细化工、油品和化工品储备及工业服务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绿色环保的油气产业集群,将洋浦和东方逐步打造成现代化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形成2000万吨炼油、200万吨芳烃、420万吨PTA、200万吨PET的产能,实现油气加工产业新增投资约770亿元,油气加工产值达到1200亿元左右。
       发展重点:
       (1)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集群:一是以海南炼化为龙头的石油、芳烃、烯烃产业集群。在目前已有920万吨炼油、60万吨聚酯原料、210万吨PTA及100万吨PET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石化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逸盛石化二期210万吨PTA和100万吨PET项目建设,围绕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产品方案,做好下游配套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推进山东高速洋浦新材料基地、汉地阳光二期150万吨特种油等项目建设,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原油、成品油储备项目,化工品储备项目,以及港口、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二是以中海化学为龙头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在目前已有132万吨尿素基础上,向下发展复混肥、高效复合肥;以尿素为原料的碳酸二甲酯、脲醛树脂等精细化工产品。在140万吨甲醇基础上,开发碳纤维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端产品,向下游发展乙二醇,努力推进烯烃转化(MTO法)项目上马,生产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使天然气化工产品品种多样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以中海油东方石化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完善二期丙烯腈、MMA等项目建设,保障项目尽快投产运营。在目前200万吨原油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启动扩能升级改造预可研工作,“十三五”力争实现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以上,尽早摆脱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链短、产品单一、高端产品少等问题,实现与东方天然气化工产品的互补与共赢。
       (2)洋浦、东方两大石化集群实现差异化绿色循环发展。洋浦经济开发区炼油、芳烃、乙烯产业链与东方工业园区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实现产品的互补与共赢,相互促进,实现省内两园区差异化发展。洋浦主要发展高品质大宗石化商品,延伸石化新材料产业链;东方以甲醇为原料向下游发展,生产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园区内部公用工程介质统一规划,区内企业尽可能实现物料互供,链式发展,积极发展热电联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3)生产与贸易相结合,促融合式发展。洋浦建立能源交易中心,发挥石油储备库区优势,油气加工产业链延伸与贸易量增加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洋浦建成能源贸易综合基地后,打造与世界各大交易所接轨的集产品定价中心、交易中心、资讯中心、金融中心与供应链管理中心于一体的国家级、国际化要素交易平台,早日融入全球能源及石油化工产品定价体系。
       (4)以创新驱动调结构,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现有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高标准发展下游高端精细化工和战略性新兴油气产业。主要包括:中海化学的甲醇产业链下游,东方石化下游,以及100万吨乙烯下游,重点谋划化工高端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环境工程等战略性新兴油气产业。
       (三)医药产业
       发展思路:海南医药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可培育、可做大的新兴产业,抓住全国医药产业大发展、大整合的黄金时期,积极适应国家开展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十三五”时期,要紧紧抓住国家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机遇,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做大优势品种为核心,快速壮大产业规模;从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入手,打造海南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建设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利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特殊政策和“互联网+医药”契机,创新国际交流和医药营销模式;加快南药、黎药和海洋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和特色品种二次开发。通过五年努力,使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我省医药产业争取达到年均20%以上快速增长,实现产值500亿元左右。
       (1)产品结构目标。加快原研药创新、重大专利到期药物仿制、临床短缺用药及南药黎药海洋药物研发,心脑血管药和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创新接近发达省市水平,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产品研发有所突破。力争新型化学制剂、精细创新原料药规模达到全国中等规模,抗生素类、多肽类全国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南药、黎药、海洋药物产品和医药健康产品初步形成规模、做出特色。
       (2)产业链目标。医药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医药互联网电商及营销总部结算全价值链延伸。
       (3)企业培育目标。重点培育本土医药龙头企业,鼓励扶持骨干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大力扶持中小微医药企业快速发展,支持推动15家以上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研发能力的国内外知名大型医药企业。 
       (四)低碳制造业
       1.新兴绿色食品加工
       发展思路:依托海南特色农、林、渔等资源,加快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时尚为特点的特色食品、果汁饮料、海(水)产品深加工和动植物提取物等产业。支持定安塔岭工业园区、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海南中部绿色产业园、白沙邦溪农林产品(南药)加工与交易基地、儋州工业园等绿色食品制造基地建设,集中发展万宁槟榔加工产业。有条件的市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相关产业配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加快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支持椰树、椰岛、春光、南国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大品牌和绿色食品品牌,将新兴绿色食品加工打造成全省的优势产业。到2020年产值达到400亿元,形成3至5个在全国领先的新兴绿色食品品牌。
       发展重点:
       (1)休闲食品。发挥海南省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绿色、营养、健康等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应用现代食品制造技术,实现由初(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和风味食品。
       (2)果汁饮料。充分利用海南省特色的热带果蔬资源,以椰树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果蔬汁、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固体饮料和天然矿泉水等,加强营养型、健康型、保健型、功能型和复合型饮料的开发,实现品种多样化发展。
       (3)海(水)产品深加工。以优势水产品基地为依托,扩大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水平,加强调理、冻干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加大鱼糜、鱼片、腌制品、熏制品和调味品等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力度,开发精深加工系列的鱼虾制品、风味食品、速冻食品、保健食品等,加强对鱼鳞、鱼内脏、鱼骨、甲壳等废弃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4)生物提取物。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技术,充分利用我省十分丰富和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发展动植物提取产业,重点开发深海鱼油、槟榔生物素、植物精油、香料、木瓜醇、苦瓜素、胡椒素、芦荟胶等高附加值产品。
       2.汽车制造
       发展思路: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并进,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旅游专用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推动海南省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与国外汽车企业的技术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技术上的借鉴与融合。加快整车产品升级换代,着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以关键零部件产品为支撑,向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延伸,完善汽车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制定落实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优惠政策,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充电设施、维修网络、实验检测中心建设,形成覆盖全岛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发展重点:汽车整车制造以一汽海马为中心,提升海马自主品牌,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在稳定传统汽车发展基础上,借助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政策契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依托现有汽车生产基地,推动海马与国外技术合作生产纯电动汽车,推进康迪等电动车汽车制造项目,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和科研院所,鼓励现有传感器技术研究机构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的研发,依托海南试车场的基础,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法规研究与应用示范。为汽车零部件配套引进汽车发动机、动力电池等一批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零部件产品,努力发展本地零部件供应商。在原有30余家配套企业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形成1-3家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供货能力、参与国际分工的零部件企业集团。   
       3.新能源新材料
       发展思路:依托海南省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气候特征,紧紧围绕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的主线,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招商引资、产能扩张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发展沼气应用,推动太阳能电池、特种玻璃等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力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
       发展重点:太阳能电池支持英利、汉能等企业以提高电池转化效率为核心,加强技术和装备投入,重点发展高效晶体硅电池及组件、薄膜电池及组件等。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扩大市场需求。生物质能通过完善产业链条、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应用推广、加强供需对接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开发生物柴油、车用沼气等。支持立昇膜分离设备研发制造及应用产业化基地项目。加快神州车用沼气新能源示范项目。
       4.旅游制造
       发展思路:挖掘“国际旅游岛+”的巨大潜力,将其触角延伸到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重点是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旅游运输装备、旅游专用设施设备、旅游纪念品等制造业,如游艇、轻型水上飞机、房车、越野和户外运动装备、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制造等。紧抓国家低空开放契机,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旅游运输装备和专用设备制造领域,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具有产业基础及具备较强产业带动作用的旅游运输装备和旅游专用设备制造业。2020年,旅游制造业力争实现产值30亿元。
       发展重点:
       (1)游艇、地效翼船制造,建设游艇研发试验、设计、总装制造、网络销售、维护修理、售后服务、航海驾驶员培训、租赁展览一体的游艇综合项目以及地效翼船产业化项目等。
       (2)低空飞行旅游装备。依托中航通飞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加快研制适合低空飞行旅游的国产多用途轻小型通用飞机、直升机、特种飞行器、水上飞机等产品。打造国产低空飞行旅游装备品牌。建设以塞斯纳飞机和单引擎飞机组装、制造、维修产业链项目为核心,涵盖通用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产业的基地。完善通用航空维修、支援、保障、培训、租赁等配套服务体系,拓展产业链。
       (3)旅游房车、景区电瓶车、高尔夫球用具、休闲运动车等旅游交通运输工具及装备制造。
       (4)潜水装备、游乐设施、数字导览设施、智慧旅游技术设施设备制造。
       5.海洋装备制造
       发展思路:海洋资源是海南的一张独特名片,海洋装备制造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正在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是海洋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切入点,“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抓住南海资源开发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机遇,充分发挥海南特有的区位条件、交通港口和市场腹地的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船舶修造改装、船舶电子、海洋电子等。
       发展重点:
       (1)海洋工程装备。以国家南海开发为契机,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通过引进国内大型骨干企业,在深远海浮式基地、半潜式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等领域开展模块装配与总装合拢,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的生活补给与维修服务,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2)船舶维修与改装。利用海南位于国际海运主航线的中心位置以及毗邻南海的区位优势,注重环保生产,重点发展民用船舶、渔业船舶修理,兼顾海监、军用船舶修理业务,建设船舶维修基地,适度拓展船舶改装业务。
       6.智能制造装备
       发展思路: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牵引作用,引导省内外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重点企业聚焦海南省,集聚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重点发展新型智能终端、3D打印、传感器、机器人、工业大数据平台等新型领域,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应用示范推广以及加速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等手段,形成海南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
       7.卷烟加工产业
       发展思路:继续支持红塔卷烟发展壮大,确保实际产量达到50万箱,产值80亿元,并有持续扩大生产的能力。同时,帮助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档品牌的比例,开发推广“三沙”牌香烟,提高卷烟产业产值。鼓励儋州发展雪茄烟种植、产品研发和生产,与旅游经济结合,不断壮大规模,树立品牌。
      (五)军民融合产业
       发展思路:海南特殊的军事区位和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为我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全省要抓住机遇,依托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深海空间站建设、海洋工程建设、智慧海洋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牵引,加大“军转民、民参军”项目对接和定向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全要素、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争取到2020年,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实现产业集聚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智慧海洋等产业体系凸显,新增军民融合产值200亿元,成为全省新的增长极,形成南北两极带动,东西两翼助力的军民融合产业格局。
       发展重点:
       (1)发展军民融合总部经济。筹划建设传感器产业基地,利用美安科技新城的优越环境,建设海洋传感器系统集成测试平台,依托军工集团的技术优势,引进一批传感器高技术制造企业落户园区,成为拉动我省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增长极;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与服务产业化基地,组建遥感信息产业联盟。推动新型高效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推广应用,打造空间遥感大数据应用和智慧海洋大数据应用产业链。
       (2)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推动重载火箭总装总测项目落户文昌,依托航天科技集团,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建设文昌龙楼航天小镇。按照“远近结合、行业组合、军民融合、政企联合”的建设思路,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依托海航集团博鳌机场,推动建设军民通用试验试飞保障基地;依托中科院遥感与地球研究所三亚基地,推进遥感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空间信息、遥感科普、人才培养、空间大数据应用和无人机应用产业集群;依托海航集团和金林集团等大企业的通用航空基地和起降点资源,打造南海“通用航空产业网络”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寓军于民的通用航空产业链,做好军机维修基地带来的军工集团产业配套协同。
       (3)发展海洋工程产业。推动南海海洋装备军民融合综合保障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海洋装备、海洋信息、通用航空和海洋人才培养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中船工业集团南海海洋装备产业及综合服务保障基地,打造集特种舰船服务保障、高端海洋装备建造、海洋装备试验测试、海洋电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海洋装备军民融合示范工程,形成“两院两基地五中心”;积极推动中船重工“深远海装备研究院”等“五基地五平台”项目建设;以“中科院三亚海工试验基地”为基础,开展深海空间工程项目建设;整体策划三亚大茅军民融合小镇,招引军工企业进驻,形成虚拟现实研发、军工人才疗养、军港后勤供应、国防教育旅游的多元化产业集群。
       (4)发展智能海洋信息产业。以国家智慧海洋工程需求为牵引,形成海洋传感器系统集成、智慧海洋物联网、智慧海洋大数据挖掘以及营运平台的传感器产业链。推进中电科海信院在陵水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建设海洋信息化体系,围绕蓝海信息网络、海洋信息应用、智慧海岛建设,构建船载任务电子系统、海上电子信息浮台、水下综合信息网络、岛礁信息服务系统、岸基信息服务系统;推进中科院声学所南海研究站建设南海海洋技术与系统试验基地建设;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军工集团布局海南,发挥其技术、人才、装备优势,对接一批“军转民”落地项目;发挥“民参军”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一批以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数据库为代表的优势企业承担军品任务。
       重点大项目。一是中船工业集团“三亚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两院两基地五中心”建设项目;二是中船重工集团“海南海洋装备研究院”等系列项目;三是中电科海信院有限公司建设智能海洋示范工程项目;四是中船重工集团三亚陆上试验保障条件项目;五是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技术与系统试验项目;六是基于自主高分遥感影像支撑的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动态监测监控系统;七是发挥200万亩国防橡胶优质核心胶园优势,推进利用天然橡胶军品生产产业化。
       (六)电力能源工业
       发展思路:“十三五”要致力于打造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的电力能源结构,构建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电源结构。适度超前发展高参数、高能效清洁煤电,开展“能效电厂”建设示范工程,对现役机组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升级,对新建电厂采用清洁煤电技术,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准入标准,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或高于气电标准。重点推进海口电厂五期2台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建设,推进洋浦热电联产工2台35万千瓦机组建设。安排推进核电项目规划建设,开工建设昌江核电二期2台机组,加强安全通道建设。确保琼中抽水蓄能电站3台20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开工建设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适时建设琼东和三亚燃气调峰电厂。积极利用屋顶、废弃矿区建设太阳能发电项目。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余热余压发电等项目。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贯彻“电源分层”、“供电网分区”的“分层分区”原则,规划建设电网,打造布局合理、结构简明、层次清晰,具有经济性、可靠性、灵活性的电网线路。
       (七)节能环保产业
       发展思路:“十三五”期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节能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广热电联产、蓄能型供冷、分布式光伏发电、餐厨垃圾处理、生物质供热站等节能环保技术,优化调整全省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现有工业园区生态循环化改造,推进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矿渣、工业废渣等资源化利用,实现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液、废热循环利用和减量排放。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推行清洁生产。到2020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十三五”乃至未来,全省将控制发展浆纸及纸制品、矿产品开采及加工业,水泥产能保持略有缺口的规模,集中力量改造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发展海工水泥、高标号水泥及建筑构件。
第五章  重点任务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全省“多规合一”的要求,制造业主要布局在8个省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及信息产园区。在集聚发展的同时,鼓励各市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挥特色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活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战。加快完善产业园区功能,发展配套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创业孵化等服务。放大园区专项资金杠杆效应,创新融资模式,促进园区“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人的发展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以及文化、娱乐、医疗、教育、交通等条件。落实省内“飞地”政策,在园区最大限度推行简化行政审批。到2020年,省级园区制造业产值占全省工业的85%以上,能耗和投入产出比等指标符合“多规合一”要求,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与老城开发区基本实现一体化。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培育一批以知识产权带动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的典型。鼓励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设顺畅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产业平台,通过专利评估、收购、转让交易,促进专利技术的转移转化。围绕具有比较优势和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制造、热带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展自主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深度合作,利用外部创新研发力量,全面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到2020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达到1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个,创新资源和平台进一步丰富,专利授权量、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创新成果数量增长2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构建低时延、高可靠、高速率、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园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深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大幅提升互联网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重点支持汽车、石化、医药、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电网、新型智能终端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实施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互联互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到2020年,全省重点制造业领域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降低工业经济物流成本。加强物流通道的建设,完善物流网络空间布局,推动物流服务设施和平台建设,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各类物流业态及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推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高效联运,大力开发海上航线和空中货运航线。科学布局,加快建设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转物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和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物流”,推进海南区域基础交换点建设,实现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和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构建物流供应链一体化、一站式的O2O平台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货主、车主提供智能匹配、交易担保、在线支付结算、信用标普、物流价格、货运保险、精准定位等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全面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损耗,降低物流成本。
       (五)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强节能减排制度约束,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实行市县、重点行业、产业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双控制,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循环生产方式。率先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协同程度较高的行业建设循环产业链。推进“城市矿产”资源再生利用。加快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综合基地项目。搭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及装备创新研发、应用推广示范,提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绿色制造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注重全工艺链、全产业链的系统性成套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建立区域废料交易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重点行业绿色制造过程数据库及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制造企业,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率先达到“国家绿色示范工厂”或“绿色示范园区标准”。
       (六)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海南制造业整体水平。加强质量控制,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管理模式。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提高品质量抽样检查范围和频次,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加大质量违法惩处力度。鼓励质量诚信企业申报国家工业质量标杆企业,提高企业在线监测、质量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企业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争取在我省设立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高端服务平台的分支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争取形成一批拥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多渠道、多手段加强产品宣传推介,加快培育一批代表海南先进制造业的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海南制造区域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经济,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创客等对接的工业创新服务平台,向企业、社会开放研发测试、生产装备、创新孵化等资源。立足海南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主营业务突出、专注于细化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