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安徽】蒙城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1-10 能源工业/电力 安徽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十三五”以来,全县紧紧围绕“3336”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着力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强能源行业节能减排,能源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积极转变,为蒙城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发展成就 1.供应保障能力增强。重点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十三五”末,全县境内有220千伏公用变电站3座,主变6台,总容量96万千伏安,220千伏线路8条;110千伏公用变电站6座,主变12台,总容量59万千伏安,110kV线路15条,长度247.9公里;35千伏公用变电站21座,主变42台,总容量54.82万千伏安;35千伏公用线路40条,总长364.9公里;10千伏公用变压器4427台,总容量117.4万千伏安,10千伏公用配电线路163条,总长4115.88公里;用户专用变压器2196台,总容量91.6万千伏安。加快油气设施建设,建有加油站41座,加油点91家,加油船3家,规划新建加油站12座;引用西气东输一线利辛分输站利淮支线气源,城区中压管网总长度490.01余公里,现有天然气门站1座、CNG常规加气站1座和LNG储配站1座,城南新区建设LNG天然气调峰站,安装储罐2个,储存能力44吨,全县用气户数达67180户,城镇居民气化率为52%。 2.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稳妥推进风电建设。全县核准风电项目7个,总装机容量402兆瓦,华能小涧、华能许疃、国源双涧和北控陈桥项目建成并网。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建成并网昌盛日电40兆瓦和中森绿能20兆瓦农光互补型光伏电站2座。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全县共建成360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2座联村型光伏扶贫电站,总容量76.7兆瓦,发电效率稳居全市前列。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建成国能蒙城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2座秸秆电厂,年利用小麦、玉米秸秆等农林生物质共50万吨,利用焚烧产生的热能发电4.46亿千瓦时。建成一座2×15兆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推动能源结构转型。2020年全县天然气用气量约334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1%,折合4.35万吨标煤。建成一座60立方米LNG应急储气设施。 3.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加快“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淘汰燃煤小锅炉,城区内燃煤锅炉全部改为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加大天然气供应,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气,制定天然气供应规划和乡镇燃气发展规划。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25%。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156193万千瓦时,较2015年末同比增长69.82%;全年售电量146117万千瓦时,较2015年末同比增长74.36%。石油消费1420.3吨原油,天然气消费量达3347万立方米,较2015年末196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70.7%;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为蒙城迈进能源“多元结构”的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依法淘汰落后产能,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消费增量,提高天然气供应范围。促进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减排,加快脱硫、脱硝改造工程建设。对重点大气污染行业,实现清洁能源替换,配套建设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加快推进散煤治理工作,禁燃区内散煤清理全部完成。2020年全年能源消耗总量108.55万吨标煤,同比增加2.314万吨;单位万元GDP能耗0.277吨标煤,同比下降0.85%,较2015年全县单位万元GDP能耗0.43吨标准煤已下降35.6%。 (二)存在问题 1.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在全县能源利用中仍占较大比重,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目前尚未做过系统的勘察评估,导致下一步开发利用困难。县内可再生资源优势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全县尚无电厂作为公共供热源,工业园区供热以天然气和生物质锅炉为主,园区热电联产建设滞后,分布式能源发展空白,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大、占地多。能耗增量形势严峻,根据《亳州市“十三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蒙城县“十三五”期间能耗增量为13.5万吨标煤,截至2020年底能耗增量已达20万吨,超过“十三五”期间能耗增量6.5万吨。 2.能源体制改革亟待深化。能源行业管理仍较薄弱,能源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能源普遍服务和城乡能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农村能源以及城镇集中供热管网、燃气供应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省级开发区集中供热尚未实现。电力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进展较慢。 3.燃气保障能力不足。全县天然气气源目前仅靠引用西气东输一线利辛分输站利淮支线气源,门站进站设计最大流量为15000m3/小时,出站设计最大流量为8000m3/小时,进站压力为1.6MPa,出站压力为0.4MPa。随着防污治霾、煤改气、冬季清洁取暖工程的全面推进,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被广泛推广使用,需求激增与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冬季用气高峰期容易出现气荒,调峰供应能力不强,出租车、公交车及部分居民用气保障不足,非民用气更是受到限制。 4.并网容量趋紧。全县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需求。蒙城地区电网主网目前共有30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总容量209.82万千伏安;在前期已并网大规模光伏电站、两座秸秆电厂、一座垃圾发电厂及即将并网的华能200兆瓦风电场情况下,目前全县6座110千伏变电站全部负荷为负。大量分散式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因电力消纳问题无法落地实施,并网容量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大因素。 5.能源与生态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匹配,能源结构优化还有空间,能源要素配置方式有待完善,配置方向有待精准化,保障经济发展的托底作用还需要加强。另一方面,以能源“双控”和清洁低碳发展倒逼产业转型的效果不明显,产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还很突出,主动消费清洁能源的意识还不强。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蒙城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 从国际看,能源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非常规油气、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逐步扩大,受疫情影响,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价格持续低迷。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能源发展面临转型提质新要求,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宽松,但局部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应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新形势下,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加快能源转型发展,提升能源产业竞争力更加迫切和重要。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将占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一轮能源变革兴起,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逐步迈入平价时代。能源与信息融合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加速改造能源产业,智慧能源建设如火如荼。同时,能源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从蒙城自身看,“十四五”时期,蒙城工业化、城镇化将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正处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保障能源供应、加快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能源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要求下,能源生产既要优存量,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也要拓增量,加快提升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生产布局。要统筹抓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综合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切实推进节能减排,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培育新动能,提高能源效率,推动形成注重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五化协同”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统筹能源与生态和谐发展,着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着力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着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着力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大能源惠企利民力度。加快推进能源革命,系统优化能源体系,构筑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筑牢能源安全保供底线和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构筑新安全格局;加快推进系统融合和开放共享,促进能源与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筑新融合格局;以数字化改革撬动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能源治理方式变革,构筑新治理格局;推动能源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方位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创新融合、智慧多元、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打造“一市一城三中心、一地一区三集群”和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蒙城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能源革命作为能源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创新作为引领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系统优化能源生产、输送、储运、消费各环节,促进能源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围绕“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能源科技装备发展、分布式供能等领域,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强能源系统统筹协调和集成优化,推动各类能源协同发展。抓住当前能源产业变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立足蒙城产业和能源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在节能环保、秸秆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实现能源保障和产业升级协调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要立足保障能源安全供给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对促进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就业的作用。重点补齐天然气推广利用进展不快、电网调峰能力不足、优质清洁能源比例不高等短板。努力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推进清洁能源惠民,促进天然气、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产品扩大利用,加快农村地区能源发展,实现城乡能源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3.坚持安全可靠发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坚持能源安全的战略思维,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能源储备应急体系,着力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保持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增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保障能力。同时,全方位加强能源区域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4.坚持生态绿色发展。顺应能源消费革命新要求,坚决抑制不合理能源需求,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推动全社会形成节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与高效清洁利用化石能源并举,实现能源发展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把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作为能源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强化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快低碳清洁能源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能源的集约化、清洁化、低碳化开发利用,扩大绿色能源投资,引导绿色能源消费,建立绿色循环经济,实现能源发展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5.坚持合作共享发展。坚持稳步发展传统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科技和装备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全县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在满足区域内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需求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电力、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对外合作。促进与周边地区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方面的合作,大力吸引省内外新能源企业来蒙城投资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到2025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24.8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天然气消费量约6500万立方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折合标准煤约33.7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7%;全社会用电量22.1亿千瓦时。单位GDP能耗降为由2020年的0.2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0.221吨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4.6%以上。 2.结构分项目标。电力方面:完善配电网结构,完善重要用户保供电措施,增强配电网防灾减灾和综合保障能力,优化电网结构,形成简单、坚强、可靠的中压配电网架。新建220千伏输变电站1座,新建和扩建110千伏变电所6座。化石能源方面:进一步加大煤炭生产结构调整,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到2025年,许疃煤炭年产量350万吨左右,推进300万吨/年的赵集煤矿、中兴电力蒙城超超临界高效超净燃煤电厂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到2025年,天然气使用量达6500万立方米,储气能力达6.3万立方米,城镇居民气化率65%。非化石能源方面: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全县能源中的比重逐步提高,风力发电装机规模68.5万千瓦,光伏发电30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6万千瓦,垃圾发电3万千瓦,沼气发电0.6万千瓦,利用农林生物质和畜禽粪便规划建设日产7万立方生物天然气项目。 3.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能源产业发展能较好支撑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产业结构得到逐步优化,新能源产业在全县能源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能源储备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电网建设满足用电需求,民生用能得到全面加强。 (四)远景目标 到2030年,继续夯实完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创新融合、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利用持续增长,高碳化石能源利用大幅减少,新增能源需求全部依靠清洁能源满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争取达到30%左右。能源清洁化水平、利用效率等关键指标基本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能源科技水平和现代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现代能源市场体制更加成熟完善。保障全县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创新融合、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成为主要保供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争取达到36%以上,初步建成能源文明消费型社会。能源清洁化水平、利用效率、能源科技、能源装备等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助力碳中和进程,助推蒙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发展布局 根据蒙城能源发展的定位布局,围绕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城市的需求,突出重点、协调均衡地布置能源格局,综合考虑资源保障情况、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能源发展现状等因素,以各个能源“点”(主要包括各类能源站)为基础,规划能源“线”和能源“面”,形成能源网络。 1.电力布局:2021年至2025年,将逐年完善高中压网架结构,新增35kV及以上变电站布点,提升全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建设一个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电网,满足蒙城配电网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物质能利用布局:积极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固体成型燃料。推动沼气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到2025年规划全县日产气量7万立方米,沼气发电装机规模6MW。 3.新能源产业布局:调整优化风电开发布局,优先发展分散式风电,实现低压侧并网就近消纳。合理实施集中式风电,稳步推进华能蒙城1200MW风电基地等项目。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规划实施分布式太阳能建设项目,鼓励自发自用模式。 4.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新建 dn250中压管道20Km,dn200中压管道40Km,dn160中压管道40Km,dn110中压管道40Km。完成乡镇天然气发展规划,建设覆盖全县范围的天然气管道,启动天然气“镇镇通”工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能源发展体系 统筹能源资源、能源消费市场、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外部条件,坚持系统优化,加快能源集聚、集约、高效发展,建设“三基地、四张网”。 1.打造“三基地”。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基地。坚持分散利用与集中开发并举,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多能互补供能,加强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分布式光伏等,实施整县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太阳能、屋顶光伏、沼气等利用。 ——“互联网+”智慧能源基地。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探索城市能源互联网试点,实施多能互补、源网荷储、智能微网、增量配网等智慧能源新技术项目,建设智慧能源数字集控中心和运维基地,逐步实现“源—网—荷—储—用”系统协调优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运用,积极探索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的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实现能源智慧互联、系统优化、效能提升。 ——能源综合储运基地。充分利用蒙城区位条件优势和涡河蒙城港资源优势,谋划建设成品油、LNG、煤炭储运基地,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结合风电、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储能项目   2.构筑“四张网”。 ——电网、气网、热网、电动汽车充电网。构筑安全、高效、智能的220千伏主网和灵活互动的智能配电网;建设覆盖全县、多气源衔接的天然气管网,基本实现镇镇通;建设高效、快捷的热力管网,实现开发区集中供热;构建满足要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使用便捷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适应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加快发展新能源 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积极探索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 1.巩固提升太阳能综合利用。积极探索光伏与其他技术的结合的“光伏+”模式,发展农光一体、林光互补一体化、光伏旅游、光伏扶贫、BIPV等多种融合方式,通过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多能源协同优化和互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城市主要干道、景观、景区等太阳能LED照明灯和景观灯的应用比例。鼓励乡镇和农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扩大太阳能应用范围。实施整县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结合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中,积极推进太阳能供热与常规能源融合,推动工业用能结构的清洁化;结合电力体制改革,支持在园区、商业中心等区域,利用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结合公共建筑节能减排,依托学校、医院、党政机关等建筑屋顶,推广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结合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利用城镇集中小区和农村房屋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到2025年,建成光伏电站装机规模800MW,年发电量达到12亿度以上。 2.稳妥推进风电开发。在落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措施的基础上,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低风速风电场,稳步推进风电建设项目。积极引进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目前低风速风电技术进步成果,引进应用微风发电技术。推进华能蒙城1200MW风电基地、国源蒙城双涧50MW风电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并网。力争到2025年,全县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200MW,年发电量达到30亿度以上。 3.加大生物质能利用。引导鼓励国能生物质发电、上海电气生物质发电等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提高秸秆在燃料中的比重。坚持市场化推动,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保障秸秆电厂燃料供应。加快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重点打造秸秆发电、纤维素乙醇、秸秆制燃气、成型燃料等为一体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建立健全覆盖乡镇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垃圾燃料热值。推进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探索建立生物天然气开发建设专营机制,培育和创新商业化模式。发挥生物质能布局灵活优势,积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气炭电热联产联供,在当地用户侧直接替代燃煤,支持开展生物质能与其他清洁能源互补,有效应对大气污染。到2025年,全县生物质能装机规模150MW,实现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 专栏1 新能源重点项目 1.风电项目 华能蒙城1200MW风电基地、安徽北控蒙城县陈桥50MW风电场项目、国源蒙城双涧50MW风电场项目、华润蒙城县坛城100MW风电项目、蒙城县金峰新能源张庙50MW风电项目、上海之恒新能源蒙城立仓镇100MW风电项目。 2.生物质能项目 蒙城县宏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MW生物质沼气及有机肥生产项目、安徽曲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9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及6.2万吨有机肥项目、蒙城县日产7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示范工程、华电蒙城生物质年产沼气730万立方及生物有机肥2.8万吨项目。 3.光伏项目 600MW全县域屋顶光伏项目 4.热电联产项目 华港分布式能源热电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规模分别为三台20吨天然气蒸汽锅炉房及配套安装工程,园区供热管网工程,燃气管线11公里。 (三)扩大油气利用规模 加快油气管网设施建设,稳步推进LNG、石油储备等项目建设,扩大油气利用规模,确保能源供应更加安全、清洁。 1.扩大成品油储备规模。以市场需求和资源布局为导向,整体规划、优化流向,鼓励成品油经营企业扩大储备规模,提升油品应急保障和供应能力。结合城市总体布局和中心城区道路网的建设,做好加油站的升级和油品升级工作。科学布局成品油零售网点。按照空间布局应均衡、合理、“线面”结合的原则,对不满足需求的片区进行加油站新建,对规模较小、设施设备陈旧、对周边交通产生较大影响的加油站进行改造。“十四五”期间,新建加油站12座以上。探索油电气氢综合能源服务发展路径,积极谋划建设油电气氢综合能源服务站项目。 2.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启动天然气“镇镇通”工程,依托国家和省级干线管网,加强与省、市对接,建设覆盖县城、主要园区、重点乡镇和企业的支线管道。规划蒙城县中心城区引进淮北-黄山干线(中纵线)、阜阳-宿州干线(阜宿横线)气源,除西气东输一线气源,新增川气东送等气源,形成多气源供气。规划新建涡河穿越等中低压管道225.7Km。 3.增强天然气储备调峰能力。在LNG气化站内新增2个60立方米LNG储配罐,作为乡镇天然气调峰应急气源一部分。规划对中心城区LNG储配站进行扩容,将原规划的LNG储罐由6个150立方米储罐增加为1个2000立方米储罐,调压计量加臭撬小时流量增加为35000Nm3/h。探索建立天然气应急保障机制,为应对天然气调峰和应急需求,建立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加强气量的及时调配工作。 4.促进天然气多元供应。对天然气管道尚未铺设到位的乡镇,规划建设总容积1100立方米的液化石油气灌装站来满足用气和应急储备的需求。推进开发园区内以天然气为集中供热主要能源,开发区南热区和开发区东热区以工业热负荷为主,两热区分别于新建一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积极发展生物天然气产业。开展以“新村镇、新能源、新生活”为主题,生物天然气为主,太阳能、地热能为辅的多能源互补示范乡镇工作,实施蒙城县日产7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示范工程。 专栏2 石油天然气重点项目 1.天然气管线 规划蒙城县中心城区引进淮北-黄山干线(中纵线)、阜阳-宿州干线(阜宿横线)气源,除西气东输一线气源,新增川气东送等气源,形成多气源供气。 2.天然气调峰综合站 在次高压-中压调压站内新增一套调压计量装置,设计规模为2000Nm3。 3.LNG储配站 建设1台2000m3的LNG常压储罐,供气规模为15000m3,在LNG气化站内新增2个60立方米LNG储罐。 4.次高压管道 规划新建DN350次高压A天然气管道36.14Km,主要包括管线的测绘勘查、施工图设计、工程建设。 5.中压管线 规划新建dn250中压管道20Km,dn200中压管道40Km,dn160中压管道40Km,dn110中压管道40Km。 6.液化石油气 规划拟在11个乡镇设立液化石油气灌装站,每个灌装站储罐容积100立方米,单罐容积50立方米,为六级液化石油气供应站。 (四)加强电网建设 加快构建网架坚强、分区清晰、过渡顺畅主干电网,构建城乡统筹、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 现代配电网,构建设备智能、多能协同、开放包容的智能充电桩网络。 1.提升县域电网主网架结构。全面提升配电网技术装备和智能化水平。贯彻“分层分区”原则,进一步强化220KV主网的环网结构,优化110KV及以下网络结构。规划新建逍遥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220千伏以上变电容量规划扩容至2*180兆伏安。新建和扩建岳坊110千伏输变电、任桥110千伏输变电等110千伏变电所5座;新建和扩建唐集35千伏输变电、板桥~王集π入毕集变35千伏线路等35千伏电网13个。 2.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城乡电网一体化建设,按照“网格化”的思路推动构建蒙城县域配电网目标网架,对老旧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进行改造,补齐农村电网发展短板,持续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均衡负荷分布,消除供应阻点,彻底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和“卡脖子”问题,完善配网网架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3.加强电力应急调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坚强电网建设,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积极谋划争取、稳步有序推进储能项目试验示范。深入实施电力安全风险管控专项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季会周报”管控机制,构建可量化的电力安全生产综合评价体系。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保障预案,确保重要用户、重大活动电力保障万无一失。 4.完善充电桩布局。加强城市配电网规划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衔接,确保协调同步。重点建设公交、环卫、物流等城市公共服务领域专用充电基础设施,优先在公交站场、出租车站场、大型商城、超市、文体场馆、工业园区、旅游风景区等选取具有示范作用的公共场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启动老旧小区车库配电设施改造。加强新建住宅小区充电设施规划建设,研究制定老旧住宅小区配电设施改造方案。至2025年,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电动汽车配置要求,建成城市公共充电站5座,分散式公共充电桩100座。 专栏3 输配电网重点项目 1.220千伏电网项目 逍遥220千伏输变电工程,计划投资16998万元。 2.110千伏电网项目 岳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计划投资4482万元;任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计划投资4894万元;毕集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计划投资5238万元;鲲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计划投资5249万元;仁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计划投资3536万元;梦蝶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计划投资1606万元。 3.35千伏电网项目 唐集35千伏输变电工程,计划投资1900万元;移村35千伏输变电工程,计划投资1850万元;常兴35千伏输变电工程,计划投资2150万元;岳坊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配套线路工程,计划投资810万元;柳林—双涧35千伏线路工程,计划投资540万元;范集—坛城35千伏线路工程,计划投资480万元;板桥~王集π入毕集变35千伏线路工程,计划投资290万元;蒙城—漆园35千伏线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80万元;双涧—立仓35千伏线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80万元;立仓—罗集35千伏线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420万元;小涧35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改造工程;计划投资803万元;郭集35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计划投资150万元;乐土35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计划投资150万元。 4.充电桩项目 在西部综合客运枢纽站及城乡公交换乘点,北部综合客运枢纽站及城乡公交换乘点,蒙城县乐土驿站等布点公共充电桩5座,在小区、机关等布点分散式公共充电桩100座。 (五)加快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着力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加快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产品制造相关产业,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为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加快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和鼓励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开展生物质发电锅炉以及核心配套零部件的研究和制造。推动传统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加快向新能源设备制造转型,大力引进省内外大中型风力企业和研究中心,带动风电关键零部件发展,打造蒙城县风电设备制造基地。 2.加快新能源产品制造相关产业发展。引进掌握一批关键应用技术的风电、生物质能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生物质燃烧锅炉、高效气化装置、热解液化装置等关键装备,积极培育风电、生物质能制造业,支持上元农业秸秆、国超板材、盛焰生物质成型设备、秸秆打捆机等生物质秸秆设备制造项目。依托比太黑晶硅产业园,积极引进工艺技术成熟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太阳能光伏板组件的生产工艺改进和高端装备研发,进一步做强蒙城光伏制造产业。 3.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通过零部件的前瞻性布局,积极引进江淮新能源整车项目落户,继续带动上下游配套零部件生产形成聚集。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机遇,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大力引进动力电池(主要是锂电池)、膜电极、电机控制系统、驱动电机、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新能源汽车用制动器、新能源汽车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 专栏4 新能源制造重点项目 1.生物质设备项目 上元农林循环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50万 m3杨木单板烘干项目、年产10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年产1万吨秸秆碳项目及木材旋切加工集中交易市场。 国超年产6万立方米零甲醛环保秸秆板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6万立方米零甲醛环保秸秆板生产线。 2.新能源产品制造项目 投资40亿元的厦门聚能集团聚能锂电池生产项目、投资13.29亿元的蒙城县比太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GW黑硅片和1GWN-HIT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项目、投资5亿元的沪腾年产5000台高低压智能设备及配件项目、投资5亿元的天津中车风能科技年产200台套风电整机生产项目、安徽中科鸿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充电桩1万台和充电桩直流电源模块5万套项目、安徽赛贝电气年产600万套新能源汽车线束产品项目。 3.新能源电动车项目 中锐科技新能源纯电动冷链物流车项目:拟投资1.04亿美元,建设年产20万辆电动冷链物流车、电动物流车生产项目。规划建设厂房24万平方米(计容面积),包括总装车间、调试车间、零部件库及锂电池动力电池组装车间、原材料仓库、停车场等。建成3年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0亿元,贡献税收约1亿元。 浙江永源纯电动汽车整车项目:投资20亿元,建设新能源物流车、新能源多功能运动车、新能源微型乘用车以及后续新产品生产线,合计年产能达到5万辆。 (六)推进能源生产消费智能化 以电力网络为枢纽平台,以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接入为主要任务,以互联网技术为实现工具,通过能源调节系统对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基础设施实施广域优化协调,实现冷、热、气、水、电等多种能源形式优化互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信息、能量和能源三者之间双向流动共享。 1.推动能源与信息融合。鼓励华能、许继等企业建设智能风电场设施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运行云平台。加强能源大数据技术运用,促进多领域能源大数据的集成融合和共享。加快实施能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增强发展新动力。 2.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智能化生产,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有效对接油气管网、热力管网和其他能源网络,促进多种类型能流网络互联互通和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建设,普及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加快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3.发展智能电网。构建设备智能、多能协同、开放包容的智能电网,建设一批智能化变电站。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切实挖掘互联网与能源系统、能源市场深度融合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推动智能电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兴起。集中式风电场全部配备储能设施,推动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的科学利用。 4.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鼓励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协同发展,重点在工业园区建设基于用户侧的分布式储能设备,依托新能源、储能、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灵活接入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依托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能源网络的开放共享。 (七)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加快树立科学的能源消费观,实施能源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生产生活用能清洁低碳化,加快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转变。 1.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为核心,完善措施、强化手段,推行“一挂双控”,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实施产能能效提升计划,现有产能能效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国内先进能效标准。推行差别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能源消费增量适当向先进产能集中、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地区和行业倾斜。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新上高耗能(煤)项目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能源消费等量置换或者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强能源消耗“双控”监测预警,根据预警情况,适时启动预警调控。适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替代煤炭消费,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2.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推广使用优质煤、洁净型煤,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燃煤使用,淘汰供热供气范围内的燃煤锅炉(窑炉),中部热区以生活、采暖热负荷为主,规划以国能电厂为供热热源;开发区南热区和开发区东热区以工业热负荷为主,规划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为供热热源。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推行工业园区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能源高效利用模式,扩大园区电力和热力需求高效集中生产和消费。加速港口岸电建设,力争提前实现涡河等河流流域岸电全覆盖。 3.加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煤泥矸石、煤矿瓦斯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瓦斯浓缩、发电,力争实施许疃煤矿瓦斯电站工程。鼓励工业企业建设余热、余压、余气发电项目,支持造纸、酿酒等行业工业有机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制沼气。推进农村地区农林牧渔废弃物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和生物质天然气工程,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小型能源设施。 4.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强工业节能增效,严格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在重点耗能行业中推行能效对标,从单位能耗领先企业中遴选推荐能效“领跑者”,推动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强化建筑领域节能,逐步提高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建筑一体化应用,扩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积极推进沼气、太阳能光热发电在农业农村建筑中的开发利用,推广高能效建筑用能设备。促进交通运输节能,重点加大混合动力、纯电动、天然气等节能环保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车等领域的推广。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引领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应用,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规划建设配备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 专栏5 能源消费变革重点项目 1.电能替代工程 在居民生活领域,加大以电代煤、电采暖技术的推广力度;在生产制造领域,推广电窑炉、电烤烟等生产设施;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电动汽车应用和电动货物装卸,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商业流通领域,推广集中式热泵、电蓄冷空调。 2.锅炉改造工程 县城市建成区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每小时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燃气锅炉基本完成低氮改造;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3.低碳交通工程 县内新增和更换的公务用车严格按照规定逐年提高新能源汽车比例,机要通信用车全部配备新能源汽车。全县新能源公交车比例不低于60%,县内新增及更换的环卫、消防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25%,每年按照不低于5个百分点的增加比例逐年扩大应用规模。 (八)创新能源管理模式 落实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总体部署,推进蒙城能源市场化改革和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充分激发能源发展活力,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1.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深化落实电力、油气体制改革,着力解决蒙城电力、油气体制运行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推进电力交易体制改革,规范市场主体准入标准,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方直接交易;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培育多元售电主体,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开放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加强电力统筹规划和科学监管,提高电力安全可靠水平。加快推进政企、政资、网运、主辅分开改革,明确油气管网、LNG接收站、城市调峰设施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导向的运营体制。 2.加快落实能源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各类资本参与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全面参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引导能源与金融融合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能源发展资金。 3.深入推进能源合作。加强长三角地区能源合作,加快推进油气管网等互联互通,提高保供能力。继续加强与淮北煤矿等大型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能源战略项目尤其是煤电联营项目落户蒙城。进一步与大型能源集团在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清洁能源、能源装备、能源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装备和工程技术、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互联网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加大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力度。 4.创新能源科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战略谋划、规划实施、政策配套、监管到位的能源科学管理模式。完善计量体系和能源消费总量、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等目标考核体系。运用市场、信用、法治手段,加强对能源市场主体行为的持续性动态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创新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 四、专项建设工程 (一)能效创新引领工程 加强重大平台重点行业能效治理,完成经济开发区区域能评,探索建立主导产业能效技术标准,纳入能源“双控”考核内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指南,坚决遏制新上高耗能产业项目,实行新上项目产能置换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深化用能权交易改革,探索建立以能效技术标准为核心的用能权交易体系。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领跑者”行动。推进能效治理制度化、市场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气化蒙城工程 实施气化蒙城工程,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和储气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乡镇气化步伐,以城区现有供气管网为依托进行分段延伸气化,延伸敷设供气管网,提升管网覆盖率;加快规划建设乡镇天然气供气主线管网,积极争取上游气源,提升管网输气能力;灵活利用管道气、CNG、LNG三种气源进行供气,积极拓展乡村天然气市场,力争2025年在有条件的乡镇实施天然气气化全覆盖。 (三)电力需求侧管理工程 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挖掘需求响应资源,充分发挥需求侧响应资源在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方面的作用,引导节约、有序、合理用电。通过强化政策保障、探索市场机制、建设示范工程、构建数字平台、创新技术应用,进一步将参与需求响应企业从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三产业,从高压用户扩大至高低压用户,最大范围动员、唤醒“沉睡”的资源,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明星企业创建活动。推进终端用能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广新能源汽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用能方式。重点推动全电园区(小区、景区)、港口岸电等一批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电能替代新增用电量80%以上。 (四)智慧电网建设工程 推动智慧电网建设。构建网源协调的坚强主干网和安全可靠、智慧高效的输配电网,进一步提升农村电网水平。持续优化外来电输入的比重和结构,到2025年,有效确保全县非化石能源电网全消纳。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小于9小时,城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 (五)零碳排放示范工程 落实《安徽省“3060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要求,围绕清洁能源推广利用,在风电光伏基地,结合天然气分布式等,谋划开展能源领域“零碳”示范体系创建工作,打造一批“零碳”镇(街道、乡)、村(社区),以及“零碳”企业、建筑、交通等示范试点,探索打造“零碳”未来社区、“零碳”特色小镇、“零碳”能源企业等。 (六)数字能源建设工程 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快能源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建设,推动智慧电厂建设与改造,实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集中智慧调控改造,开展楼宇、社区、园区等不同类型数字能源服务示范。依托蒙城县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多能耦合、数据融合、服务共享、价值创造、互利多赢的能源大数据中心。深挖能源+经济、能源+生态、能源+社会治理等应用场景。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强化组织协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措施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实施进度到位。明确能源发展各项责任分工,理清能源部门工作职责,实行领导牵头和督办机制。各有关部门主动做好服务,切实推进能源项目落实。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强化能源消费控制与节能减排降碳工作的统筹管理,建立完善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 (二)完善政策措施保障 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研究利用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发展、能源科技创新、能源安全生产、能源普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拓宽能源行业投融资渠道,建立竞争有序、公开公平的能源投资机制,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引导创业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能源产业,促进能源投资多元化。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价格、投资、信贷、税收、入网等激励政策。 (三)强化能源安全生产 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建立健全能源安全运行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设防标准,提高能源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持续推进煤矿安全改造,加大煤矿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力度。加强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保护。强化电力设施保护和安全生产管理。促进煤电油气运应急与社会综合应急协调。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执法,严肃责任追究制度。 (四)加强能源行业管理 构建系统科学、层次清晰的能源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体系,完善实施监督和评估调整机制。对能源规划、建设、生产、运营、消费等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健全监管组织体系,强化监管手段创新,规范监管工作流程,形成闭环监管工作机制。建立能源行业信用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能源监管机制。加强能源行业准入管理,规范开发建设秩序,促进能源产业集约高效发展。认真贯彻国家能源法规政策和能源行业标准,积极推动能源企业标准化建设。发挥政府部门对能源行业的服务和协调作用,规范能源信息统计、报告和发布制度。 (五)抓好规划组织实施 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约束性,建立健全能源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协调、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推进、能源企业细化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整体合力。强化能源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镇化、生态环保等相关重点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县能源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切实做好能源发展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工作,逐年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评估,适时进行滚动修编,加大规划约束性指标及公共服务领域任务的考核力度,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到2025年,我省预计煤炭消耗量新增1.58万吨,新增二氧化硫排放约4.44吨,新增氮氧化物排放约1.85吨,新增烟尘排放约1.37吨,新增二氧化碳排放约3.06万吨;天然气用量新增3347万立方米,新增二氧化碳排放约6.63万吨,二氧化碳增量约9.69万吨。优化能源供给体系,推动能源领域减排。本规划以构建多元安全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为重点任务,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能源发展结构,加大发展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有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到2025年,蒙城预计非化石能源利用达到33.7万吨标煤,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利用13.55万吨,按替代煤电机组来测算,相应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约52.4吨,氮氧化物排放约83.3吨,烟尘排放约16.5吨,二氧化碳排放约29万吨。优化能源消费体系,推动用能领域减排。本规划以构建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消费体系为重点任务,优化能源要素配置,推动重点用能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期间,持续压减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全面推进水泥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分类推进锅炉和工业炉窑污染排放改造;实现煤炭集中使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推动燃煤锅炉淘汰工作;有序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通过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全面提升能效水平,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负荷和碳排放强度。 (二)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能源规划环评工作保障措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和环境功能区划各项要求,统筹“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工作,严格落实规划环评制度,准确把握规划环评重点,规范规划环评审查程序,强化规划环评约束作用、修编规划情形、跟踪评价、规划与项目环评联动,推动区域、行业和企业落实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政策要求。夯实责任,强化监管,规范竣工环保验收,依法开展后评价,落实跟踪监测、企业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要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环评、施工期环境监管、后评价的有效衔接。加大项目环评违法处罚力度,强化违法项目环评手续完善,优化产能变化项目环评管理,促进环境问题整改。 加强能源开发生产环节环保措施。所有电源、输变电等能源项目,建设过程要做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投运过程要做到环保设施全负荷、全时段稳定运行。严格新建机组环保准入和环保设施运行监督;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均按超低排放标准设计配建先进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加强煤渣、脱硫副产品、脱硝副产物等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与处置,减少对水体、土壤等的影响。 加强能源运输储备环节环保措施。输变电工程采用先进技术,优化施工方式,截污治污,合理安排防护距离,降低电磁辐射、噪音等环境影响。依照油气管道运行规范,加强油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完善应急预案,防止发生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对环境的影响。优化煤炭运输系统,提高点对点直达运输能力,减少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完善能源资源储备系统,对油气储备设施,严格按照安全、卫生防护距离进行选址,严格按照工艺、材料和安全标准设计建造,严格设置消防、绿化、防渗、防溢、防泄等防护措施;对煤炭储备设施,重点加强防尘集尘、预防自燃措施。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