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重庆】重庆市梁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1-13 教育科研 重庆
第一篇 发展环境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全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03所(含附属幼儿园和学校分校区)、在校中小学生和在园幼儿11.82万人。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级中学2所,高完中5所,中职学校2所,初中21所,小学71所,幼儿园95所,一贯制学校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第一节 党的领导不断加强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区委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区委教育工委统一管理教育系统学校党组织。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配合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健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

第二节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完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与大连枫叶教育集团合作创办梁平枫叶国际学校,依法审批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1所,培训机构13个。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家校共育长效机制,实施“家校共育•立德树人”行动计划,2016年成立全国首个家校共育专业委员会。认真落实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运动。被确定为“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试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和工作机制,设立7个教育督导责任区。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交流校长教师1487人,探索干部任用“放管服”改革,试行学校中层干部任职备案制度。

第三节 教育资源不断优化

教育投入不断增长,2016年至2020年全区财政教育投入累计84.03亿元,年均增幅达13.1%。统筹城乡发展,投资15.61亿元,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改薄”“智慧校园”和学校标准化建设顺利推进,新建学校11所、改扩建学校54所,新增学位1.63万个。学校占地289.95万m2、校舍152.79万m2,较2015年校舍增加13.38万m2。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现有教职工8547人,其中在编在岗公办教职工6626人;新增教师编制143名,达到6807名,补充新教师1140名,其中农村教师876名,占76.8%;委托高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408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63名,占比近40%;较2015年增加在编在职教职工89名、专任教师908名。实施“三名工程”,现有在职特级教师7名、正高级教师11名、副高级教师1081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重庆市名师1名、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校长4名。创建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坊26个。

第四节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在园幼儿1.87万人、较2015年减少0.2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61.5%,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6.34%。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集团化办学”“走教”“艺体大课堂”等教育模式,在校小学生4.55万人、较2015年减少1.15万人,在校初中生3.18万人、较2015年增加0.72万人,在校特教生112人,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普通高中稳步发展,在校生2.21万人、较2015年增加0.19万人,扎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区优质普通高中覆盖率提高到75.5%,建成红旗中学美术和梁平中学物理两个课程创新基地、6个精品选修课程。中职教育特色发展,在校生0.68万人、较2015年增加0.16万人,开设11个专业大类19个专业,职教中心成为市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学校,201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较2015年增加5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3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11.5年,较2015年分别提高0.7年、1年。3所学校创建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实验小学创建为全国文明校园,梁平中学、西大实中、梁山小学成功创建重庆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

第五节 教育公平不断彰显

聚力脱贫攻坚,关爱帮扶弱势群体,有效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免除各类费用和发放资助共2.3亿元,受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亿元,贫困学生、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2016年12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强化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教育,2018年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11所学校成为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校园师生零感染。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重庆市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梁平立足大平原,联结大主城,建设大三峡,协同川东北,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人民对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迫切,面临国家高质量教育发展和梁平加快加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形势,全区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高质量发展具有全新优势和多方面条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梁平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注入新动能;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梁平打造区域开放高地、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模式;超前谋划我区教育未来5-10年急需发展的重大支撑性项目,为推进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

第二节 面临挑战

随着梁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梁平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师德师风建设有待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尚需提升,教育理念更新还有差距,教育质量导向还需深化,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教育治理现代化还有弱项,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克难任务艰巨,教育发展内在活力仍需激发,城区教育资源更需优化。梁平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实现教育公平。



第二篇 总体思路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强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充分发挥梁平地处全市“一区两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以及重庆主城都市区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的独特优势,紧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任务,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扣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两大主题,以建设教育强区、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保障,全力提高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融入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为梁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四章 基本原则

坚持党领导教育。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引领和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促进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位孩子都能接受到均等化、有质量的教育。

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教育区情,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形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有利于学生、有利于学校、有利于教育、有利于社会的教育体制机制,实现创新发展,增强开放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根据梁平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补齐短板、提高质量,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安全相统一。



第五章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发展规范、水平一流”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学生素质教育和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新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现代化教育强区,建成重庆市基础教育强区。

——教育体系更加合理。逐步完善教育规模与结构,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规模与城市人口发展相适应,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满足学位需求,优质教育资源显著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适应城市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要;发展高等教育、终身教育,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需求。

——教育供给更加公平。有效建立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进一步增强,实现较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办学模式更加丰富,助推全区学习型社会形成和终身教育体系面向高层次、开放性、合作型、专业化发展。

——教育服务更加优质。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与经济发展契合度持续提高,教育对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适应市民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智慧教育更加便捷。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建设“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

——教育保障更加有力。全面落实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教育经费投入依法、足额、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得到优先保障。教育队伍专业化进一步增强。校园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教育合作更加广阔。基本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合作运行机制,有效拓展教育开放广度和深度,提升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改革,激发教育活力,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第三篇 主要任务

第六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节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持续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多层次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培训体系。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头脑,以国家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三进”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到教育工作各环节,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和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完善中小幼德育课程体系

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领导,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正确方向。加强“四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各种学科德育功能,结合梁平地域特色开发地方德育课程,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德育规范化建设,“一校一策”落实《中小学德育指南》,开展专题德育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融入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学前阶段重在培养爱国主义和友爱精神,塑造道德价值观,养成个性魅力,推动个性发展;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第三节 发挥思政课关键育人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力加强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和道德实践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构建党、团、队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特色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学理深度,厚植理论基本功、家国情怀,发挥青年教师的生力军作用,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成立思政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学理论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思政教师成长。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抓好学科建设和研究,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选择性。建立课程实施检测制度,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机制。

第四节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推进家校共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一体推进家校共育课程改革,推动共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分期分批培训家庭教育骨干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和家长;吸收家长参与开发校本课程,邀请行业精英到校授课,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畅通家校沟通渠道,让家长进班听课,参与教育、了解教育、监督教育,推进“五项管理”,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加强正面宣传与舆论导向,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教育观,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强化学校体育美育。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推进体教融合,健全“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组织承办中小学校体育竞技比赛,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开展体质健康测评及体育工作年度自评。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大课间操、体育节。提升学生科学、文化修养。注重审美育人,激发学生艺术与科技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组织开展艺术素质测评、年度自评和书画、艺术比赛,举办科技、艺术节,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艺术特长或科技爱好。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完善和创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长效保障、动态调控机制,抓好卫生工作,改善学生营养,完善学校行政领导首尝陪餐制度。加强传染病防控,抓实校园保洁。深化“互联网+”健康教育,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做好青少年近视防控、心理健康教育等,保障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强化劳动教育。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结合梁平旅游、文化和乡土特色,开发建设好校内外绿色品牌劳动实践课程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推广普及校园种植,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利用梁平数谷农场、百里竹海等开发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市区级研学旅行基地,定期组织研学旅行,一体化推进新时代中小幼劳动和实践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大力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推动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全面推进活动育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导向,着力落实素质教育,利用传统节日、节气持续开展主题教育。加强仪式教育,发挥思想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开展社团活动。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际教育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设国防特色示范学校。

第五节 打造特色办学文化品牌

树立特色意识、精品意识,挖掘本土资源,将“非遗”融入校园文化、图书馆等文化阵地,建设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将“儒雅文化”“礼让文化”“大禹文化”“蓼叶文化”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梁平德育文化品牌;抓好特色学校建设,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全区学校特色建设,制定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的有关标准和奖励办法,推动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科一社团”“一生一特长”。



专栏1

办好领导班子成员专题培训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每学年举办1次科技节、读书会等大型活动。筹备成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创建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建设一批市级国防特色示范学校。培育10个市级校园知名文化。



第七章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第一节 普惠优质安全发展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园为补充,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格局。积极支持探索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布局规划,建立健全城区住宅小区、农民新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逐步剥离城镇公办小学附设幼儿园实现独立办园,实施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探索幼教集团化办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惠优质水平,支持发展托幼服务,更好实现“幼有善育”。探索实施学前教育教师“双轨制”,补足合格师资。完善学前教育投入和资助政策,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入托。规范办园行为,健全园本课程体系,推进科学保教,落实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全面推广安吉游戏,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让幼儿亲近自然,加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安全监管,确保幼儿安全。

第二节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建设,进一步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破局城镇挤、农村空,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全面消除大班额。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着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升城区小学特色化办学水平。顺应“同城化”发展趋势,加强初中教育资源动态化调整。持续推进“领雁工程”。建立控辍保学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提高城乡课后服务效益,丰富课后服务形式,拓宽课后服务内容,增强课后服务活力,以优质的课后服务为学生减负,健全政府主导的“减负”综合治理机制。推动我区与川东北毗邻地区以及周边区县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优质中小学校建设。统筹安排来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均等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三节 多样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积极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优化特色高中激励机制,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全面推进普通高考综合改革,通过不同学科、领域、课程形式达成发展学生的具体核心素养目标。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完全中学高中、初中分离办学,2023年前消除大班额。完善教育质量监测、预警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强化精细化管理,优化选课走班制度和生涯规划教育。对接高校“强基计划”,大力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学生培养计划,加强高中与小学、初中、高校的衔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建成都梁中学,优化整合部分高中教育资源;完善现有高中的育人条件和办学功能。探索推行梁平中学、红旗中学、梁平一中、西大实中、都梁中学5所高中学校带初中学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办法。实施合作提升计划,借力、引进成渝都市圈等地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文化,优化课程设置。实施第二期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推进梁平中学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建设。培育一批优秀学生社团。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普职融通。引导高中毕业生优质合理分流,显著提升高中教育在川渝东北的影响力。

第四节 融合发展特殊教育

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把学前段特殊教育发展纳入学前教育发展计划,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入园,特教学校开设残疾儿童学前班或附设幼儿园。把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发展纳入高中教育发展计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职业教育学校合作办学,开设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专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办好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普特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等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普通学校资源教室配备。发挥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作用,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第五节 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完善关爱工作机制,加强职能部门联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实现“一人一档”,精准施策。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关爱和服务工作,融合社区(村)服务中心,在2025年前,建好关爱留守儿童社区服务中心。

第六节 提升基础教育教科研水平

建立目标清晰、多元开放、体制健全、机制完备的教科研工作新体系。扎根梁平,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创新团队,联系成渝地区师范院校、教科院和周边区县教科研机构,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理论研究,用科研引领教研、教学。推进教研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教研机构服务行政决策、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能力提升。前移教研重心,建立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建设区教师进修校为主导,以校本教研为根本,网络教研、综合教研、联动教研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合的中小学教研新样态。强化校(园)本教研,推进校(园)本教研示范基地(学校或幼儿园)建设。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探索思政、美育、劳动教育教研模式。健全专业发展机制,形成教研员准入条件与遴选配备机制,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学科配齐专业对口、专兼结合的教研员,适当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持续提高教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支持我区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常态化创新实践活动。


专栏2

1.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安全发展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达6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4.5%以上;在人口超过3万人的乡镇(街道)至少建成2所中心幼儿园,一、二级幼儿园达60%以上;普惠性在园幼儿覆盖率巩固在94.5%以上,2021年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2.实施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拓展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力争2023年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

3.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建成4个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10门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市级或区级高中名师工作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5%。

4.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特殊教育学校办好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资源中心。

5.实施基础教育教研质量提升计划,分学段建设一批市、区级校(园)本教研示范基地,力争独立设置教研机构。







第八章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第一节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根据产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特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中职学校改扩建,推动办学条件达标,支持梁平职教中心创建市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市级优质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学校,将“有序教育”打造成全市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立德树人名片。契合梁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坚持“引育并重”,引进市内外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梁平区分期共建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或产业学院,建成重庆梁平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共建一批科研院所、科研机构或孵化平台。围绕川渝两地优势产业布局,共建适应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第二节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激活教师教学改革活力,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创建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努力推行1+X证书制度,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支持川渝两地中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建设职业教育联盟。依托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华夏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川渝两地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共建“产学研用”共同体,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

第三节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进一步发挥梁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品牌优势,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促进供需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纵向贯通衔接、横向沟通协调,普职比例大体相当,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协调。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地共建,形成校地融合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和生产技术。

专栏3

梁平职教中心力争创建市级高水平中职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创建市级优质专业2个,新建实训基地2个。“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5%。共建“产学研用”共同体。布局建设职教产业园。在高新区(工业园区)建立联合实验室,在高校建立联合办公室。





第九章 构建终身教育制度体系

第一节 扩大终生教育资源供给

统筹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协调发展,形成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资源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继续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成果互认体系。加强部门合作,鼓励成人及社区教育机构、职教机构、技术推广机构等各类教育机构相互开放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的继续教育资源网络。

第二节 提升终身教育发展水平

将终身学习教育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大考核力度,落实经费保障,构建“人人皆学”的动力机制、“处处能学”的组织机制、“时时可学”的服务机制。建立学分银行、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搭建学习成果相互认证的平台、标准,打开终身学习衔接通道。大力开发婴幼儿早期教育、老年教育、特殊群体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创建各级社区教育学校,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广泛开展“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活动品牌”评选,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探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丰富终身教育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创建融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于一体的成人开放大学,形成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4

形成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终身教育成果互认体系,扩大继续教育服务面,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1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培育1个示范性终身学习团队。创建成人开放大学。劳动者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0%,各类具有规模的学习型组织创建合格率达到30%。



第十章 提升教育发展基础能力

第一节 优化教育结构布局

适应新型城镇化和人口变化趋势,依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学位配置标准,统筹规划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撤并,科学合理布局中小学(幼儿园),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与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围绕都梁新区及高新区建设、同城化建设、旧城改造、优质均衡发展等重点,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健全配套学校建设机制,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满足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需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统筹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到2025年,城区续建幼儿园2所和一贯制学校1所,新建幼儿园1所、小学1所和高完中1所,迁建小学1所,改扩建小学5所、初中4所和职教中心1所,同步建好小区配套幼儿园6所;农村着力乡镇学校功能提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体育、音乐、美术配备新标准,分期分批对全区100所学校配齐体育、音乐、美术器材及其他设施设备器材等,开展特色化、多元化创建活动。加快教师周转宿舍、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第二节 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进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教育振兴有机衔接,着力构建乡村教育振兴深入推进。精准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加强资助育人,提高资助工作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持续保持学生失学辍学“动态清零”。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对标优质均衡创建标准,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实施乡村教育建设行动,将部分乡镇作为先行示范地,大力支持重点帮扶乡镇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提升智慧教育能力,补齐教育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并向乡村倾斜,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新型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推动学校融入乡村振兴发展。

第三节 全面推进绿色校园建设

培育“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意识,夯实节约型社会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节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管理岗位责任制,强化节约日常管理。新建、改建和扩建学校应当制定节水、节电等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节电等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推广使用符合水效标准和其他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光盘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各学校(幼儿园)将节约型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节约教育实践基地学习。继续实施学校油烟改造工程、明厨亮灶工程、网络厨房建设。

第四节 大力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建立区级语委语言文字工作报告制度。将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队伍建设、行业规范、督导检查等范围,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创建语言文字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教师“三字一话”基本功、学生“汉字书写比赛”等,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全面提升幼儿普通话水平。加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普及水平和质量。夯实普通话水平测试,推进新词语与词汇的规范。在公务、传媒、商业、旅游、邮政、电传、交通、金融以及司法等活动的从业人员应当以普通话作为服务用语,推广并普及普通话。推进川渝两地语言文字资源库共建共享,探索推普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专栏5

城区续建东城幼儿园、双桂幼儿园和福德学校,新建都梁幼儿园、都梁小学和都梁中学,迁建龙滩小学,改扩建力帆小学、紫竹小学、合兴小学、梁山初中、双桂初中和职教中心,同步建好小区配套幼儿园6所;乡镇按照标准化改扩建一批学校。实施乡村教育建设行动,支持重点帮扶乡镇,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学校(幼儿园)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全区普通话普及率逐步达到85%,建好川渝两地语言文字资源库。



第十一章 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第一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制度执行,加强日常教育督导,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大职业道德在评价考核中的权重,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通报警示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健全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和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树立梁平教师良好社会形象。

第二节 优化队伍结构

完善教师补充渠道。加大教师编制统筹调配力度,优化教师职称评定机制。通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师范生毕业生就业、公开招聘、区外调入等方式补充思政、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优化队伍结构。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对县域教育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实现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和精准引进。结合需求实际,持续推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和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

全面优化教师管理。扩大学校选人用人自主权。推进教师资格定期注册,逐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国家和市级标准比例每年交流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将“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有效促进优质师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与示范引领作用。协同“一区两群”璧山区及周边区县探索互派校长、教师交流任职机制,每年选派不少于5名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干部或骨干教师赴相应学校跟岗实践研修。双方每年选派一批优秀教育管理干部或教师开展教学、管理研讨与交流。

第三节 提升教师能力

推进“国培计划”、市级培训、区级培训项目。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推行新任教师入职培训、非师范生专业补偿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名师名校长领航培训等分层分类培训。加强教师自主选学、教师智能研修、培训学分银行管理等模式和机制创新,切实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教师研训项目支持,优化乡村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实施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特级教师送教下乡和优秀退休教师支教等专项计划,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创新研训模式,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继续实施名师、名校(园)长工程,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名教师团队。促进“互联网+教师教育”,形成骨干教师打基础、学科带头人作支撑、名师工作室搭平台、未来教育家展风采的良好格局,打造素质过硬的“四有”教师队伍。深入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大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协同周边区县深度合作教育教研,开展教师研训,互通研训信息,共享研训平台,合作实施研训项目,实现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

第四节 加强管理人员培养

继续完善中小学领导班子成员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高素质中小学领导班子队伍。实施中小学领导班子成员素质能力大提升工程,开展中层干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加强理念更新和精神提振,选送一批潜心教育、治校能力优秀的校(园)长参加国家、市级名校(园)长培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区有引领力、在全市有影响力、在全国有知晓度的教育家型校(园)长。

第五节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强化教师承担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落实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持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工资保障水平,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教。落实教师荣誉制度,健全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加大教书育人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弘扬新时代教师奉献精神。

专栏6

补充新教师600名,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和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100名。教师参加区级及以上培训1万人次,每名乡村教师五年内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实施名师、名校(园)长工程,新增正高级教师(中专研究员)5名、重庆市名师和学科名师20名,新培养市级骨干教师50名、区级骨干教师700名,创建教师工作坊10个、名师工作室10个,各学科培养1—2名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第十二章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第一节 发展智慧教育新基建

落实教育新基建的部署要求,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建立“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统筹建设集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为一体智慧教育云平台。区教育城域网与市教育城域网连通,实现与市级“渝教云”数据互联互通。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建成一批所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第二节 优化智慧教育资源供给

建立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模式,全面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进程。重视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智慧课堂、数字教育资源面向川渝两地教师学生全面开放。

第三节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分层培训,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载体,丰富智慧课程内容,开设编程教育、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推行智慧课堂、未来课堂、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开展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评比活动,努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跟踪评价和职能反馈,推动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第四节 确保网络数据安全

加强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提高对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和病毒入侵等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建立安全绿色信息化支撑环境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确保个人信息数据、教育城域网和学校校园网运行安全。

专栏7

完善区教育信息中心入侵防御、数据库审计等网络安全设备,完成100所学校无线覆盖及IPV6访问支持,升级改造计算机教室100余间,更新计算机4600余台。建成16所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4所市级“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示范学校。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第十三章 推动教育合作交流

第一节 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一体化发展

启动和实施教育交流合作建设工程,加强与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化一区两群对口帮扶,争取璧山区教育支持,通过人员互访、信息互通、项目互助、资源共享等方式,探索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全面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加快形成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深入实施“领雁工程”,加大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力度。探索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创新,推进“区校合作”“校企合作”,提高各类学校合作交流水平。

第二节 持续推进跨区域教育协作发展

建立教育引进人才机制,落实待遇和补助政策,从全国范围内招聘、引进高水平的名师及教育管理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到梁平任教。合力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与资金支持,推动省际间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促进区域间教育融通发展。


专栏8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一体化发展,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教育共同体、“万达开川渝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教育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共建共享教育优质资源。






第十四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第一节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系统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教育第三方评价,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化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保障教育质量的督导,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优化完善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办法,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化教育教学实绩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

第二节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抓好民办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完成民办学校分类改革,规范合作办学,规范分类收费,规范招生入学,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资产监管、风险防范、信息公开、举办者变更和退出等机制,促进民办学校内涵优质发展。理顺“公参民”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治理学校招生与楼盘建设、销售挂钩,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比控制在15%以内,全面完善民办学校普通高中公布招生政策。鼓励优质民办学校开展符合国家规定的跨区域合作办学,协同打击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办学规范、特色鲜明的公民办教育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积极做好校外服务工作。坚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强化监督管理,探索实施多部门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培训机构监管机制。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无证无照办学、超前超纲办学、挤占国家法定节假日等休息日办学的违规行为。推行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引导家长正确选择,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三节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探索实施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组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全面考核,突出能力考查,严格规范招生范围,落实重点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到校”招生政策,优化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规范民办高中招生制度,坚决制止违规跨区掐尖招生行为。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和综合评价改革,探索适应“强基计划”的优质生源培养与选拔路径,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第四节 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教育督导走深走实。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督导机构设置,全面落实教育督导职能。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督导体系。推动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履行教育职责。完善问责机制,建立和完善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问责八大制度,强化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完善督学聘用机制,创新督学聘用方式,提高督学专业化水平。完善保障机制,落实教育督导专项经费由财政预算保障、教育督导机构统筹使用的要求,为教育督导工作提供保障。

有序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落实义务教育以区级为主管理体制,优化教师队伍统筹管理,健全完善编制岗位、公开招聘、职称评聘、交流轮岗、教师待遇保障和城乡一体化配置等管理体制机制,引导教师向基层一线流动,扩大优质师资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增强教师信心决心。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班子成员交流轮岗制度,实行校长职级制。建立教师教学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推进专任教师岗位“能上能下”改革。

深化中小学学区制管理改革。深化学区内集团化办学改革,形成对学区发展的评价考核办法。统筹协调学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网上课堂、网上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巩固健全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工作力度,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继续推进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构建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完善规范教育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管理服务等权力事项。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争议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继续推进学校章程建设。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制度化;提高学校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建立健全师生权益保障机制,畅通校内教师、学生申诉渠道,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开展中小学校长依法治校能力培训。全面加强普法教育,开展“八五”普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普法环境;强化校园普法教育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全员法治理论考试;加强宪法法治教育,扎实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

专栏9

探索适应“强基计划”的优质生源培养与选拔路径。完成民办学校分类改革,成立区中小学教学提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实行校长职级制。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八五”普法宣传教育全覆盖。



第四篇 保障措施

第十五章 加强组织领导

第一节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健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强化领导小组议事、统筹、协调、督导作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入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加强和改进作风,持续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配合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持续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第二节 强化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

进一步落实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协调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想政治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教育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实施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将本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体系,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十四五”规划的中期和末期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

第三节 强化学校安全稳定主体责任

统筹教育事业发展与安全关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涉校涉生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积极会同政法、公安、文化等部门和镇乡(街道)开展校园及周边秩序综合整治,努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立健全教育系统风险防控机制,持续做好涉校涉生非正常死亡防控工作。强化校园安全“三防”建设,推进“平安示范校”创建,提升校园风险主动发现和预警能力。持续关注和防范教育系统群体事件的发生,及时化解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敏感事件。



第十六章 强化经费保障

第一节 健全教育投入机制

完善教育运行机制,持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做到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将普通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公用经费足额纳入财政保障。学前教育实行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体制,设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专项经费,继续教育实行地方政府与单位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体制。

第二节 依法保障教育投入

持续保障财政投入,全面建立生均拨款制度,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不低于20%,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额用于教育;土地出让收益和城市建设配套费分别按10%的比例计提教育经费。农村闲置校舍处置收益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第三节 规范教育经费管理

建立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监管职能,财政、审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财政监督和审计力度,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经费预算、使用、管理体制。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及资产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经费使用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强收费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校。



第十七章 构建规划落实机制

第一节 构建完善规划落实保障机制

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开展1次专题会议,统筹研究部署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过程监管、目标考核工作,协调重大改革、基本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等工作。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大力加强教育领域智库建设,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专业性、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推动规划执行。

第二节 健全责任分工和目标责任机制

强化政府目标责任,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为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年度和任期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定期协商,纳入年度工作考核指标。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测机制

强化过程监管,每年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跟踪督导,区委在2022年和2025年底,分别组织规划进展情况中期和终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区教委内设机构负责人及校(园)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并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发挥评价的标杆作用。切实做到“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考核工作以规划实施效果为主要标准”。

第四节 鼓励社会广泛参与规划实施

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积极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及时公开教育规划实施相关信息,引导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局面。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