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甘肃】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11-03 其他 甘肃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省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到8.67万个,光缆总长度达到46.82万公里。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2680G,省内骨干传输带宽达到5600G,市州出口带宽达到2820G。全省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854.54万户,普及率达到71.58%。全省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108.1万户,4G电话用户达到695.98万户,总普及率达到81.37%。中国移动兰州新区集团级数据中心、甘肃电信兰州新区数据中心、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建设进展顺利,甘肃广电网络阿里飞天云平台上线运营。建成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已接入企业2.3万多家,用户超过80万户。
  2.政务信息化成效明显。甘肃省电子政务内网启动建设,政务专网已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政务外网实现了省、市、县纵向贯通,实现了国家政务外网在我省纵向到底目标的落地。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初步建成,推动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务服务网建设启动,全省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天地图·甘肃”正式上线。建成甘肃省公安机关网上办事大厅、甘肃省“智慧司法”移动办公系统。甘肃地税网络发票项目、甘肃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平台投入使用。
  3.“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高。结合实施“3341”项目工程,实施了5000家“数字企业”建设工程,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工作,9户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全省传统工业骨干企业信息技术装备大多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2%,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3%。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5%,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达到45%,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30%。
  4.信息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4.8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4.33%。其中,通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35亿元,通信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8%和21.43%。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1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24.8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4.2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8.26%。信息产品及信息技术服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和助推作用逐步显现。
  5.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取得突出成绩。“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成为惠民软件品牌,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社会服务管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被确定为国家行业标准。教育信息化成绩显著。到2015年底,全省小学、初中、高中生机比分别达到10∶1、7.4∶1、9.3∶1,全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比例分别达到84.11%、73.3%、92%,实现了3142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人口健康和养老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建成甘肃省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建成卫生信息专网并投入使用,建成全省新农合省级平台、甘肃省基层医疗信息化系统等平台。“惠农一卡”实现了以乡为单位100%的覆盖,发卡率达到90%以上。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旅游、物流、交通、环保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全省智慧旅游建设全面启动,“北斗物流云综合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营。全省道路客、货运信息化监控服务平台逐步完善,高速公路ETC实现全国联网,“12328”交通运输服务电话开通运行。环境监管信息化能力建设项目启动实施。
  6.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建成省级农业数据中心,构建了五大数据库、部署了三大应用系统。建立了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农业网站160个,农业信息服务点达到1万个,基层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延伸到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农业信息综合覆盖率达到100%,乡村信息员人数达到3.4万名;“12316”平台累计受理各类咨询超过80万例,服务对象20多万人。
  7.网络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00亿元,增长突破30%,其中网络零售额310亿元,增长超过40%。我省入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省,全省网络店铺中近80%从事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已占全省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65%。电子商务的“成县模式”由商务部向全国推广,兰州、嘉峪关、白银、敦煌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兰州等城市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或示范基地,部分企业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签署了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实施“千县万村”、“千县燎原计划”和“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计划。省内电子商务平台“三维商城”和淘宝网“特色中国·甘肃馆”上线运营,与香港贸发局合作的海外“甘肃馆”即将建成。
  8.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成立了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甘肃省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注册服务系统通过国家合规性审查并投入运行。“信用甘肃”建成上线,实现了信用记录的采集和共享。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应急支援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CA证书在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信息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发展信息化的理念、模式缺乏创新,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人才体制机制保障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全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2015年网络就绪指数仅为57.16,信息化发展指数仅为58.17;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亟待加强;信息产业规模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需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偏弱,关键核心技术不多;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科学理念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整体规划,智慧城市应用和产业间的联动机制还有待探索。
  (三)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在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信息技术的高增长性、带动性和低碳性更加凸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依赖信息技术。今后5年,将是我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推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有效提升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1.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世界大国产业革命。为了抢占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新的制高点,世界各产业大国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
  2.促进信息化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国发〔2013〕31号)、《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等一系列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国家战略规划为我省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我省正在全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这为我省建设面向中西亚和中东欧的通信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网的黄金通道、区域信息汇集中心以及信息服务的输出地提供了宝贵机遇。“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我省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筑建材、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降低资源消耗、进行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互联网+”行动培育了越来越多的产业新业态,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必将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4.重大项目工程的深入实施对信息化发展提出新要求。我省正在加快实施“3341”项目工程,正在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开启了“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17”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重要项目工程的继续深入实施和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要以信息化作为重要依托、推动力和载体,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推进脱贫攻坚、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城乡差距,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和贫困地区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升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挥信息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推进“互联网+”、“宽带中国”、大数据等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各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带动信息产业做大做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全面有效共享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慧甘肃”建设,壮大信息产业,培育信息化新模式、新业态,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普及和加深信息化在各领域的应用,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信息化服务和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完善机制,创新驱动。深化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认识,准确深入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健全促进信息化应用、保障信息安全的法规标准,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绩效评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设计,立足实际,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准确把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合理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和甘肃特色产业技术的融合,并以基层为重点强化供给能力建设,促进基层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优先保障基本需要、基本发展、基本环境和基本安全等服务的提供。增加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整体水平。
  3.需求导向,应用牵引。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措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势,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点任务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出发,发挥信息化对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积极发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4.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立条块结合的资源共享和流通机制,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服务模式,避免各部门独立采集、独立保管,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部门、区域、城乡、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业务协同,提高一站式服务的整体效能。立足实际,把握关键问题,科学设置建设任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我省信息化发展达到西部先进水平,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83。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加深。“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更加显著成效,企业智能化水平普遍提高。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智慧甘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网络经济空间进一步拓展,网络经济总量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电子政务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为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提供有力保障。信息产业突破性增长,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明显。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推动“宽带中国”、“宽带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到2020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500万户,通信运营企业固定宽带接入能力超过800万户,全省95%以上的城市、乡镇基本具备千兆宽带接入能力,实现贫困地区4G网络全覆盖,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超过8000G。城市、农村用户实现双向网络全覆盖,全省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0万户。建设完成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网络就绪度指数达到80。
  2.“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更显著成效。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800户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支持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协同制造工业云服务平台,打造4—6个“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园区、基地,带动和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
  3.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4个“智慧农业”示范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试点,建成农业制种品质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保障体系。建成覆盖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建成甘肃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
  4.“智慧甘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将敦煌等全省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成“智慧城市”。全省100%的社区实现三维数字化建设。小学、初中、高中生机比分别达到6∶1、5∶1、4∶1,实现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的教学点比例达到100%。卫生信息系统覆盖全省城乡全部医疗机构,居民健康卡、电子病历全面普及,社保“一卡通”城乡居民全覆盖,建成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文化、旅游、交通、民政等领域互联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5.网络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到2020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5%,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90%以上。建成一批区域布局合理、功能设置科学的电子商务园区(基地)。全省“三有一能”(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与网络经济的融合更加广泛、深入,包括分享经济在内的商业模式得到极大发展。
  6.电子政务发展取得突出成果。电子政务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县以下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公共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分别达到50%和30%以上,全省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分别达到90%和80%。显著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以及带动其他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7.信息产业规模有突破性增长。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5个以上收入过50亿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30个以上效益突出、收入过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7家以上国内外信息技术500强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引进扶持国内100家以上创新型信息技术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入驻省内科技园区。
  8.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和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全省涉密行业和部门、涉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与认定基本完成,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电子认证三级注册服务点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培育信息安全智能防护平台、网络空间分析与净化平台,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布局各地信息化发展重点,依托兰州新区和金昌市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和大数据中心,根据各市州优势,推动智慧城市(兰州、白银、天水、武威、酒泉、嘉峪关)、信息消费城市(兰州、白银、嘉峪关、敦煌等)、“两化”深度融合城市(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庆阳、嘉峪关、平凉等)的试点建设,开展“互联网+”智慧旅游(兰州、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平凉等)、“互联网+”生态环保(张掖、甘南等)、“互联网+”现代农业(张掖、定西、陇南等)、“互联网+”电子商务(陇南、临夏)的新模式,打造现代物流(兰州、兰州新区、武威等)、协同制造(兰州、天水、酒泉、金昌、白银等)和电子信息产业(兰州、兰州新区、天水)基地建设,逐渐引导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省信息化发展战略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通道。落实“宽带中国”战略,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增强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推动甘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建设。实施“宽带乡村”、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加大地方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城乡接入网络增宽、提速,推进农村地区宽带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络(IPv6)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广电、电信企业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网络信息资源、文化内容产品得到有效开发,融合业务应用更加普及。围绕实施大数据战略,依托兰州新区和金昌市,强化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布局的顶层设计,加大建设力度,推动服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加快兰州国际港务区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面向内陆港口和国际港口的物流信息通道。依托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打造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输出的黄金通道。
  (二)强化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服务创新。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化项目及业务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推动政府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政务系统建设的简约化和集成化。加速政务数据开放,推动政务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的综合利用。深化政务大数据挖掘分析在政府决策、管理及服务中的深度应用。深化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发挥互联网在益民服务、公共服务、社会和政府管理中的创新驱动作用,提高电子政务服务对农村地区覆盖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助推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依托兰州、天水、酒泉、金昌、白银、平凉、庆阳等地区,在我省有色、化工、建材、装备、能源、中药材和食品加工等制造行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7个环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打造一批示范企业。促进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建设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石化、冶金、食品加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大力开展工业生产设备改造,推进装备智能化,推动技术突破和价值链升级。深化设计和生产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加速应用工业过程智能控制系统,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在各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大力推广绿色制造工艺,推动工业节能减排。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集成、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诸方面,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协同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制造业新模式,积极发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制造,开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建设“互联网+协同制造”的支持平台,加强“互联网+协同制造”的示范建设,强化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互联互通以及协作共享,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化制造产业链,发展制造服务业。在我省重点产业园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示范。组织800户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工作,推动1000家以上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加快形成市场化的企业信息化诊断咨询服务机制。依托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我省工业转型升级。
  (四)壮大信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完善和落实信息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依托兰州、天水等地区,继续巩固提升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加快发展空间信息产业、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兼顾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材料、应用电子设备生产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信息产业新体系。强化无线电频谱资源利用和管控。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强化政府指导,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加强新一代信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夯实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驱动各行业创新发展。引进国内外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信息企业入驻甘肃。依托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优化我省产业结构。
  (五)推进“智慧甘肃”建设,加速社会服务智能化。构建智能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和全面推广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依托兰州、敦煌、酒泉、嘉峪关、白银、天水等城市,加速推进国家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工作,推动我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甘肃省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步伐,构建智慧旅游营销、服务、管理体系。到2020年,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全省主要乡村旅游专业村建成智慧旅游乡村。着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智慧民生服务,开展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行动。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实现煤、风电、光电等能源资产的整合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控制新能源投资风险。推进我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国家试点项目的实施。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依托张掖、甘南等地区,加速“互联网+生态建设”,健全完善生态数据分类体系,采集和整合生态数据,挖掘影响我省生态的关键节点和因素,对关键节点和生态要素实施智能监测,推进生态保护的科学决策。依托兰州、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平凉等地区,推动智慧旅游和文化传承,加速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推进旅游产品优化,支持智能决策,提高旅游区的智能化监管和智慧化应急联动,加强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信息化产品和应用开发。依托“智慧甘肃”建设的全面开展,推行智能化社会服务。
  (六)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助力精准扶贫。结合我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依托张掖、武威、定西等地区,在规模化农业生产区发展推广智慧育种播种、施肥灌溉、墒情监控、病虫害和作物长势监测等作业手段,推广集约化种植养殖场的智能管理。基于大数据技术和移动终端应用,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及农业监测预警分析。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加速电子商务向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渗透,加强农业生产、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交易等各环节上的信息共享,推行农产品质量智能监测和跟踪,提高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建立面向“三农”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模式,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农村贫困人口信息的管理和动态跟踪,加强脱贫致富信息的主动推送,助推农村精准扶贫攻坚。
  (七)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打造经济新增长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及“互联网+”新业态带来的机遇,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电子商务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以信息服务为推手,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依托兰州、金昌等地区开发云服务资源,推动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及软件服务消费,形成云服务消费市场。开发整合数据资源,依托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服务消费,培育数据服务消费市场。支持电信、广电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开发数据深加工信息产品,拓展拓宽信息消费市场。依托兰州、嘉峪关、白银、敦煌等地区,加速信息消费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强化信息消费意识培养,改善网络经济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壮大网络经济规模。依托兰州、陇南、临夏等地区,强化我省与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的战略合作,加速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进行行业电子商务推广和创新,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构建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和自建平台同步、境内外电商服务企业互动发展的甘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体验中心,引导消费方式转变。推动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发展,加快网络零售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向各行业和行业各环节的渗透。发展分享经济,有效减少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发挥其在去产能、去库存和降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分享经济形态。依托信息消费和电子商务,积极打造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八)强化网络空间治理,构筑信息安全屏障。贯彻落实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网络安全审查和监督机制、数据安全防护和灾备体系、网络安全应急和管控体系,完善密码保障、身份认证、保密监管、监测评估和监测预警等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强化网络空间净化工作,加强互联网管理和内容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全社会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推动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舆情引导和热点问题的舆情监控,健全网络舆论分析、研判和引导机制,提高政府的网络有效发声能力。

  四、专项行动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积极落实《甘肃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5〕79号),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为依托,推动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引导和推动全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积极推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联动协作,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疗等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区域科技创新联合模式,建立产业对接体系,推动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创新联盟的联系与合作,建成西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围绕石油加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领域发展众创空间,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2020年,建成300家市场化、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张掖市创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支持建设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提供软硬件设施、资金扶持及产品推广等项目孵化服务。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探索信息技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二)实施“互联网+”行动。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落实《甘肃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甘政发〔2015〕97号),强化基础支撑,营造发展环境,开展应用示范。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益民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普惠金融、便捷交通、文化旅游、智慧环保、精准扶贫等方面的重点行动,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以及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互联网+”新经济形态。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交通、民政等领域互联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建立“互联网+”行动计划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推进“互联网+”发展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大对“互联网+”领域的扶持力度,拓宽“互联网+”领域的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对“互联网+”领域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重点产品产业化。建立政产学研用结合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互联网+”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
  (三)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和省政府《加快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5〕119号),立足我省区位、资源等优势,坚持全面融合、深度应用、拓展提升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高效利用,结合大数据全生命周期,以优势聚资源,以资源换市场,以市场促产业,带动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围绕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强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加大政府部门采购云计算服务力度,引导和培育市场,带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大数据要求,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制定共享规范,建立开放接口,逐步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完善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积极发展数字档案。加强基础测绘,实现省级基础测绘成果省域更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建立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省内外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培养大数据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强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利用新技术推动改革发展的意识,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面向政府、行业、企业的大数据、云计算专题讲座和培训。
  (四)实施“精准扶贫”行动。紧盯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方案,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支持扶贫开发业务全过程信息化动态管理,打通与扶贫开发工作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精准扶贫格局,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顺利进行。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完善户、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及共享,构建面向全省扶贫工作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制定精准扶贫监测评估体系、精细化组织管理机制以及扶贫信息的精准化主动推送机制。建设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深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和平台在扶贫攻坚任务中的应用,挖掘脱贫致富机遇,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扶贫数据资源的共享开发,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营,实现精准扶贫业务协作,提升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能力和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管理职能,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统筹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监督、执法等工作。强化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和信息化推进机制,形成省市县协调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建立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在电子商务发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加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两化”深度融合、三网融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信息产业等方面发展需求,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完善云计算数据中心电价优惠政策,基础电信企业、甘肃铁塔公司、省广电网络公司生产用电(通信基站、数据机房、大数据中心)执行大工业电价政策,积极鼓励大用户参与直购电交易。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宣贯、培训和推广,规范应用系统接入电子政务平台接口开发,规范数据采集、维护、更新、管理和使用,在信息化标准化领域建立政府与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
  (三)拓宽信息化投融资渠道。加大信息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信息化产业发展基金或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保障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支持引导信息产业发展。各地要把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明确信息化建设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同时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完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向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建立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加快构建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系。编制信息产业、信息化项目等投资指南,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公共平台搭建及应用系统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领域。
  (四)强化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完善信息化项目的咨询、规划、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等工作机制,加强对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项目要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强化绩效评估,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将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化推进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考核内容。将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的绩效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围,切实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
  (五)推进自主创新。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创新能力。建立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完善产学研协调与组织机制,加强项目组织的有效分工与协作,推动政产学研用各方能力互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鼓励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和重大技术产业化。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专项,鼓励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攻克一批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且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建立行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政府引导,发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大众信息化培训。加大对公务员以及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信息化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保障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在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与国外及国内先进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
  (七)强化规划实施和评估。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地区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科学组织,确保本规划的有效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结果纳入部门业绩考核内容,并作为下一年度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核的依据。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