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贵州】贵阳市“十三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12-30 农林水利 贵州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
1.1规划背景
当前,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共存,寻找适合区域发展的路径成为当前的当务之急。随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都市现代农业成为大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既要承担服务大都市农业需求,又要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扩宽发展路径,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指出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这为都市现代农业拓展多功能性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随着大数据、大健康和高铁、区域合作时代的到来,贵阳市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处于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贵阳市有着450万市民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作为中国西南十字路口,贵阳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贵广、沪昆等重要干线的陆续建成通车,贵阳迎来“高铁时代”,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农产品物流提供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贵阳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优良,水土清洁干净,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都市农业的理想之地,发展“服务城市、宜居生态、优质高效、富裕农民”的都市农业需求迫切。
为此,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筑委厅字〔2016〕13号)、《关于全面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筑党发〔2016〕3号),探索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发展龙头,以扩大开放合作为关键举措,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和谐和农民增收。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完善的配套落实政策,但是仍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组织模式有待创新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推进。
为进一步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特编制《贵阳市“十三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力争使贵阳市成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排头兵”,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1.2规划意义
1.2.1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服务城市能力
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将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深度融合,富裕农民、服务市民;为都市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有利于满足“胃”的需求;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的机会以及观光、休闲的场所,有利于满足“心”的需求;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绿化隔离带,有利于满足“肺”的需求;发展高科技农业,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展示窗口,有利于满足“眼”的需求。
1.2.2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都市现代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肩负着“生态屏障”的重大历史使命,将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贵阳作出贡献。一方面,都市现代农业将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依靠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向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通过农产品投入要素的“减量”,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和再利用”和农业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可以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另一方面,都市现代农业通过耕地、林地、湿地等,为全社会提供水源涵养、土壤保护、水质净化等功能,维护生态平衡,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1.2.3有利于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难点和重点在于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改善农村民生。贵阳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将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较好地把种养、加工、流通融为一体,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能够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各环节中蕴藏的巨大增收潜力、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
1.2.4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和唯一特大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标杆和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肩负着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和综合配套改革积累经验的重任。把都市农业纳入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有助于形成农村和城市的有机协调发展与相互兼容,加强城乡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有利于夯实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支撑,有利于着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目前,贵阳市正在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权确权成果利用改革、“三变”(资源变股权、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财政支农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释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动力。
1.3规划范围
贵阳市全境,包括观山湖、云岩、南明、花溪、乌当、白云6个区,修文、息烽、开阳3个县,清镇1个县级市,共8046.67平方公里。
1.4规划期限
2016-2020年。
1.5规划依据
1. 2004-2016年中央1号文件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
6.《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7.《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
8. 农业部2014、2015年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
9.《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推动三农新跨越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6〕1号)
10.《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26号)
11.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筑党发〔2016〕3号)
12.《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筑委厅字〔2016〕13号)
13.《关于全面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行动计划(2015-2020)》
14.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
15. 贵阳市2010-2016年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汇报等
第二章 发展成效、问题与需求
2.1发展成效
2.1.1“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获得新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情况下,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增长,贵遵、贵黄、贵开等公路沿线夏秋喜凉蔬菜优势产区、低热河谷地带冬春次早熟蔬菜优势产区基本形成,全市蔬菜基地达80万亩。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70万亩,蔬菜总量220万吨,人均蔬菜拥有量达447公斤(含100万左右流动人口),较“十一五”末增长17%。畜产品供应能力显著提升,打造了全省带动效益最大的肉鸡产业集群,形成了全省产业化程度最深的贵阳乳业,建成了全省发展最快最好的禽蛋产业。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5.5万吨、2.5万吨、4.9万吨,出栏生猪130万头、出栏家禽1700万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69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18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57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
2.1.2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以29个省级农业园区为平台,菜、果、茶、药、畜、禽、蛋、奶八大特色主导产业提质增效,蔬菜种植面积达170万亩次,建成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1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27万亩、生态茶园28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7万亩;建成畜产品储备基地(场)26个,期末生猪存栏 98万头、肉禽存栏1300万羽、蛋禽存栏350万羽、奶牛存栏1.4万头。建成了蔬菜保供基地专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45%提高到55%,以乡村休闲农业为主的农村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农村电商蓬勃发展。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18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1.3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77家,总产值达450亿元(不含烟草),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 43%。形成了以现代制药、特色食品两类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以乌当、修文、清镇为主的药业园区及以花溪、开阳、息烽为主的食品园区的产业集群,乌当、花溪先后分别被国家农业部、省政府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辣椒制品、肉干制品、乳制品加工等行业的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涌现出老干妈,益佰、同济堂、神奇、健兴、贵州龙、黔五福、中意、华兴油脂等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行业总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2.1.4农业功能实现新拓展
“十二五”期间,绿色有机农业、创意农业、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精深加工、会展物流等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重点发展领域。2015年,贵阳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农业嘉年华,乡村旅游收入达到95亿元,游客人数达4745.4万人次,直接受益农户15万人。“互联网+农业”蓬勃兴起,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插上新的“翅膀”。建立了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贵阳农业信息网和贵阳市农业委员会网站,并实施“三电合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金农工程”、“12316”三农服务热线及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1311工程”,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信息化工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为更多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增收渠道,培育和催生了贵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2.1.5美丽乡村建设创造新成效
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深步推进,采取实施“五大工程”建设“五大家园”模式,以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扎实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工作,推动全市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十二五”期末,全市已建成“提高型”示范点125个,形成“十里画廊”、“泉城五韵”、“环百花湖沿线”、“红岩葡萄沟”、“青岩古镇沿线”、“蓬莱仙界”、“西山问禅”、“龙马故里”、“环红枫湖沿线”、“桃源八寨”等10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2.1.6城乡统筹实现新突破
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1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2.78︰1缩小到2.28︰1。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产品政策性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消户口登记中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息烽县作为全市城乡统筹试点,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产业提升、乡风文明“四大工程”,按照“一核两带四连线”的布局,集中联片打造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县和县域城市管理试验田,力争一年出经验、两年见成效,探索全市可参考复制的城乡统筹新机制。
2.2存在问题
近年来,贵阳市都市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效明显,但组织方式、生产方式、产业融合、高端服务能力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2.2.1组织模式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市组织化、规模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普遍不大、管理不够规范、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不高;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弱较散,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组织较少;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带动能力较弱,与农户之间的产销衔接也不够紧密。
2.2.2产业融合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贵阳市已建成33个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融合平台不够完善。农业主导产业生产空间布局相对分散,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化、规模化基地,不利于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综合平台不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尚处于低端层次,附加值更高的种业、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大多在外地,经济效益明显外溢。
2.2.3高端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贵阳优质特色农产品众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一般性农产品多,特色优质精品农产品少,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产品分等级农产品深加工环节还较为薄弱,精品高端农产品供给能力还较弱,农产品加工、仓储和物流依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之一。现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型的园区较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条。
2.3发展需求
随着当前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区向农村的渗透使得城郊边界越来越模糊,城乡对立分割状态已逐渐被城乡间的协调和融合所代替,迫切需要传统农业升级,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贵阳市作为省内唯一特大城市,有着450万人口对物质、生态、环境、消费的需求,需求引领发展,成为贵阳市都市农业发展突破口和亮点。首先,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涵盖种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生物农业等新业态,具有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的重要功能,也适应城市发展对农业的新需求。其次,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功能不断强化,发挥“城市之肺”重要作用。贵阳市仍保持着“青山绿水”,生物物种丰富,环境优美,成为全国少有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再次,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承担着保障全市“菜篮子”供给的功能,更有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物流先行区带动,成为现代农业的“先行者”。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为统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贵阳市“一个目标,三个建成”总目标,按照“五个高一格”(脱贫标准、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一条主线,抓住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美丽乡村两大关键,强化供给保障、生态休闲、先行示范、富裕农民等四大功能,打造全国一流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3.2发展思路
以打造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构建产业新体系、打造新模式、树立新理念、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为主要任务,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效、快速发展。通过构建新型产业生产发展体系,创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培育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打造现代高效示范园区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并融合重点发展项目,形成“五区多园”的总体布局,推动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与提升,将贵阳市建设成为全省农文旅一体化先行区、全省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区、全国智慧农业样板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
3.3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全局引领。根据贵阳市资源和产业发展特色,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各产业发展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拓宽发展空间。注重贵阳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推进发展整体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贵阳市相对薄弱的农产品加工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循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农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向农业绿色化发展方向努力,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利益共同体。积极融入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发展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产业在省内、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构建全市农业发展新亮点和新起点,打造发展利益共同体,共同提升贵阳市农产品发展话语权,提升贵阳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全市各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应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机制、引导预期,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农业发展成果共享,实施农民增收发展战略,创造农业创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3.4发展定位
按照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的发展要求,将贵阳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市,具体定位为“四区”:
——全省农旅一体化先行区。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程,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沿重点交通路线和乡村旅游黄金线,发展景观农业,建设一批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建设,引领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
——全省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区。针对山多地少的实际,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建设规模化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以基地集聚带动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以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优质化、产业一体化为主要特征,以技术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山区特色农业建设模式,示范带动贵州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全国智慧农业样板区。依托贵阳“农业云”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业”的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的深度融合。依托贵阳市大数据应用中心和全国大数据交易所,在国内率先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挖掘大数据潜力,建设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生态圈,建设全国领先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依托贵阳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循环化为主线,推广清洁生产、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全国种养结合示范基地,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3.5发展目标
到2020年,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更加合理,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特色优势农产品品质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形成以山地生态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明显提升,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菜篮子”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休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循环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用地膜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5%、90%、85%。乡村休闲农业年接待能力达到5000万人次,农村服务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
——先行示范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每个特色主导产业有1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
——“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蔬菜、生猪、鲜奶自给率分别达75%、70%、70%以上,禽(蛋)自给率稳定达100%,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促进农民增收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收入增速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能力增强。
       第四章 规划布局
根据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市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提出贵阳市总体发展布局思路:以肉、禽、蛋、奶、蔬、果、药、茶八大特色产业为重点,扶持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农业、以电子商务为支撑的农产品流通业、以休闲食品为主的农产品精细加工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基地带特色、以加工促特色、以项目扶特色,做大做强都市农业产业,全面构建实施农文旅结合的新业态,牢固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到2020年全市建成“五区多园”的都市现代农业布局,市内各区县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4.1总体布局
基于贵阳市现代农业总体布局和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定位,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生产定位为“五区多园”。
1.“五区”
是指以科技创新和服务配套为主导的都市农业区、以健康产业为引领的都市农业区、以休闲观光为核心的都市农业区、以生态涵养为根本的都市农业区和以城市菜篮子供给为任务的都市农业区。
——以科技创新和服务配套为主导的都市农业区。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白云区的绝大部位都已经是城市建成区,发展农业的重点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农业会展和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配送等业态,在适宜区域保持一定面积的精品水果和生态茶园,用于发展沟域经济和休闲旅游科普养生等新业态。
——以大健康产业为引领的都市农业区。以乌当区各乡镇为主,本区域基本处于城市半小时经济圈范围,交通方便。目前乌当区已是国家级科技园区、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区域发展定位为中药材加工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健康产业基地,重点进行中药材、特色果蔬和花卉苗木生产,并借助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温泉资源,发展医疗、养老、休闲观光等大健康产业。
——以休闲观光为核心的都市农业区。以农业嘉年华为载体,利用建设全域旅游契机,充分挖掘游资源潜力,开发和营造农业景观,生产加工特色旅游农产品,农文旅深度结合,发展全域旅游.
——以生态涵养为根本的都市农业区。以清镇市为核心,是贵阳市城市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该区域以水土资源保护为第一要务,都市农业定位为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控制发展畜禽养殖业。
——以城市菜篮子供给为任务的都市农业区。包括修文县、息烽县和开阳县三县。属于未来城市拓展区,以发展规模化循环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农业主题庄园,发展沟域农业经济,定位为贵阳市特色果蔬、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供给区。
2.“多园”
围绕畜、禽、蛋、奶、蔬、果、药、茶、花等特色产业,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增量提质工程,推进基地园区化、园区景区化、产业科技化配套建设,鼓励实施一园多区和建设园中园,形成各俱特色、百花争艳的园区化发展格局。培育一批生态游、乡村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保健养生游的业态产品,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让当地农民依靠山水文化增收致富。加强区域协作和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筑台农业合作,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台湾农业园区。通过建设类型丰富、内涵多样的大量现代高效农业园,以点为单元,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实现园区建设全域化,辐射带动全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引领西部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4.2区县定位
1.云岩区和南明区
云岩区和南明区的都市农业定位为以农业服务配套为主导的都市农业,主要发展都市农业,作为贵阳市都市农业的服务支撑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储运和加工等业态,打造贵阳市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加工中心。农业产业以小规模精品水果、特色蔬菜采摘为特色,服务于休闲观光农业。其总体布局为“一园多点”,“一园”指万亩生态桃观光园,“多点”包括多个民俗旅游村、生态蔬菜观光点以及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
2.观山湖区
观山湖区都市农业定位为以农业服务配套为主导的都市农业,本区都市农业方面以茶叶、蔬菜、水果为特色产业。重点以百花湖为核心,打造百花湖沿湖乡村旅游观光带,并联片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开发,打造贵阳市的“新客厅”,开发以会展农业、科普农业、采摘农业、景观农业以及农产品物流为代表的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形态,着力打造服务全市都市农业的金融和信息服务中心,全面塑造一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乐的城市生态走廊、城市绿肺和城市公园。其总体布局为:“一心四区”,一心即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四区包括都市农业展示核心区、朱昌小镇生态有机农业观光区、百花湖果蔬体验观光区和生态涵养区。
3.白云区
白云区都市农业定位为以农业服务配套为主导的都市农业,本区都市农业方面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食用菌产业园,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带、精品果树、苗木花卉产业带、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带;建设牛场乡农村电商小镇,使其成为集线上交易、线下展示、支付金融、仓储物流等于一体的跨境电商集聚区,着力理顺“稳规模、提质量、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各产业基地的质量和水平。白云区都市农业总体布局为:“一城两园两带”,一城即贵阳农科城,两园即白云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和白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两带即贵遵沿线景观农业示范带和绕城高速景观农业示范带。
4.乌当区
乌当区都市农业定位为以健康产业为引领的都市农业,本区以特色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养殖、地道中药材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整合资源,推进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接轨国家民俗旅游标准,在全省率先建成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其总体布局:“一城三园两带”。一城即贵阳农科城,三园包括乌当区下坝樱桃产业示范园、乌当区花卉基地示范园、乌当区新堡生态休闲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三个园区,两带即贵开公路景观农业示范带和美丽乡村示范带。
5.花溪区
花溪区都市农业定位为以休闲观光为核心的都市农业。本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充分挖掘“溪南十锦”等旅游资源潜力,开发和营造农业景观,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民俗休闲旅游基地,全面推进农文旅深度结合,发展全域旅游。其总体布局为:“一区一园一带四板块”。一区即花溪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一园即花溪区久安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一带即贵惠公路及南环线景观带,四板块即7万亩特色蔬菜板块、3万亩特色水果板块、8万亩生态茶叶板块、特色养殖板块。
6.清镇市
清镇市都市农业定位为以生态涵养为根本的都市农业,清镇市是贵阳市城市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贵阳市乃至贵中地区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该区域以水土资源保护为第一要务,都市农业发展要围绕集中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控制发展畜禽养殖业,形成清镇特色。其总体布局:“三园一带五区”。三园即清镇市绿色蔬菜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清镇市现代高效畜菜生态循环示范园区、清镇市现代高效乳品加工示范园区,一带即贵黄高速生态景观带,五区即20万亩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区、2500万羽肉鸡发展区、万头奶牛养殖发展区、万亩优质精品果树发展区、万亩地道中药材发展区。
7.修文县
修文县都市农业定位为以城市菜篮子供给为任务的都市农业,本区以蔬菜、水果为主导产业,以“桃源八寨”基地为核心的农旅一体化试验区,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和蔬菜产业,集中力量打造猕猴桃产业大县。做大做强蔬菜、水果产业,做优畜牧产业,建成贵阳市“菜篮子”重要保供区;围绕自然景观,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其总体布局:“三园两带四区”, 三园即修文县谷堡果畜高效农业示范园、修文县小箐蔬菜现代高效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修文县久长镇美丽茶山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两带即贵遵沿线景观农业示范带和贵毕沿线景观农业示范带,四区即20万亩特色蔬菜发展区、30万亩精品水果发展区、5万亩地道中药材发展区和标准化畜牧养殖发展区。
8.息烽县
息烽县都市农业定位为以城市菜篮子供给为任务的都市农业,本区以蔬菜、水果为主导产业,以肉鸡为特色产业。重点围绕县域城乡统筹试点,打造红色旅游,做强蔬菜、肉鸡产业,以保供为主的健康型产业发展大县,积极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建成贵阳市及大学城有机农产品主要保供基地;依托现有的自然景观、红色旅游和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其总体布局:“三园一带三区”。三园即息烽县红岩葡萄种植示范园,息烽县蔬菜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息烽县肉鸡现代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一带即贵遵沿线景观农业示范带,三区即30万亩特色蔬菜发展区、7万亩优质水果发展区、30万羽特色肉鸡发展区。
9.开阳县
开阳县都市农业定位为以城市菜篮子供给为任务的都市农业,本县以茶叶、畜牧为主导产业,以水果、蔬菜为特色产业。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集中力量打造茶旅一体、生猪、奶牛、禽蛋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清龙河沿线十里画廊乡村休闲旅游升级版和台湾产业园,继续在全市乃至全省推行“1515”行动计划,使其成为贵州省农业金融改革示范区,集生产、保供、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第一县,打造贵阳市农业强县。其总体布局:“五园两带五区”,五园主要包括贵州开阳十里画廊农旅一体示范园、开阳黔茗高效观光农业示范园、开阳县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贵州开阳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开阳县特色水产养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两带即贵遵高速S305省道景观农业示范带和贵开高速景观农业示范带,五区即20万亩优质富硒茶叶发展区、300万头(羽)种养配套生态循环发展区、20万亩特色富硒蔬菜发展区、10万亩富硒精品水果发展区、30万尾特色水产发展区。
第五章 主要任务
根据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提出“构建新体系,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打造新模式,构建双轮驱动模式”、“树立新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培育新主体,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五项主要任务。
5.1构建新体系,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保菜畜、增特色”,大力发展“菜篮子”产品和山地特色产业,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5.1.1确保“菜篮子”产品供给
——蔬菜产业。以稳产为基础,保供为目标,围绕供给侧改革在提质增效、增加花色品种和延长品种供应时间上下功夫。开展“七项提升”行动(基地提升行动、科技提升行动、物流提升行动、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蔬菜产业宣传推荐提升行动和蔬菜产业功能拓展提升行动),把贵阳建成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冬春季特色蔬菜和夏秋喜凉蔬菜产区,提升蔬菜基地的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围绕中心城区建特色精细周年蔬菜示范基地,沿高等级公路沿线建夏秋冷凉蔬菜示范基地,沿低热河谷地带建冬春次早熟蔬菜示范基地,围绕老干妈等加工企业建设特色加工蔬菜产业基地。到2020年,巩固建设蔬菜基地80万亩,种植面积达180万亩(次),实现蔬菜总产量250万吨,确保城市供给保障有力,更好地满足市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畜禽产业。大力发展生猪,稳定家禽、奶牛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生产。继续实施畜牧业推进发展战略,优化优势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畜牧业产业带和块状牧业经济。稳定清镇、息烽两个千万羽肉鸡养殖基地县,建设修文“金鸡产业扶贫计划”循环经济发展新业态,按照“四提供、一确保、一回收”的“公司+家庭牧场”的养殖模式,建设肉鸡家庭牧场。按照小集群、大规模的发展思路,推进“公司+家庭牧场(专业户)”生猪代养模式,建设生猪家庭牧场。按照蛋鸡工厂化发展模式,推进蛋鸡“生态园区管理”,引进蛋鸡流动超市服务模式,依托农业数据云,发展蛋鸡综合体。扶持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乳品龙头企业,稳定提升奶牛规模养殖场,保障市民“奶瓶子”供应。
5.1.2发展山地特色产业
——中药材产业。打造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推进乌当、修文、开阳、清镇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建设。围绕“具有地域特色的苗药创新药物研发”、“具有产业优势的苗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和“具有资源优势的苗药材综合应用”等领域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民族药孵化基地。
——茶产业。抢抓全省加快茶产业提升的历史机遇,调整优化茶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互动融合,做强一产,打通二产,连接三产;整合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全面提升茶产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弘扬文化、树立品牌、拓展市场、抓好加工、茶旅融合为抓手,全方位、多层次挖掘茶元素内涵,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将茶产业打造成贵阳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
——水果产业。以打造“贵阳精品水果”为统领,以修文猕猴桃产业大发展为突破口,以标准果园创建和示范点生态化建设为抓手,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以修文县十个乡(镇)为主导区域,辐射带动乌当、开阳、清镇、息烽等建设猕猴桃果园20万亩,成为全省猕猴桃主产区。加快建设贵遵路沿线桃梨柿产业带,南环线沿线桃产业带、清水江和乌江两岸沿线枇杷产业带、宋家坝至拐九村樱桃产业带。到2020年,水果面积发展到80万亩,产量达到45万吨。
5.2打造新模式,构建双轮驱动模式
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为平台,整合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先进要素集聚,推进产村一体发展模式。
5.2.1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坚持以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完善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标准体系并推进实施;围绕畜、禽、蛋、奶、蔬、果、药、茶、花等特色产业,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增量提质工程,推进基地园区化、园区景区化、产业科技化配套建设,鼓励实施一园多区和建设园中园,形成各具特色、百花争艳的园区化发展格局。加强区域协作和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筑台农业合作,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台湾农业园区。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市和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5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2个),省、市、县三级农业示范园区100个以上。
5.2.2创建美丽乡村
通过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交通干道沿线绿化美化、农村道路提等升级、城郊结合部环境改造提升等七大工程,实现农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全市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家园和市民休闲乐园。到2020年,打造5条美丽乡村精品升级版示范带,形成40条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带,建设350个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完成对贵遵、贵瓮、厦蓉等27条主要交通干道两侧沿线村寨房屋立面整治等形象提升工作。
5.3树立新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5.3.1大力发展精致农业
按照“产品精品、投入精准、建设精巧、技术精湛、组织精细、人员精英、政策精励”的理念,把精致农业内涵融入到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去。构建“首席专家-岗位专家-推广人员”的推广体系。制定完善农业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加快编制简明易行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促进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全面普及。推广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模式。推广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为主要内容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模式。发展农业物联网,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5.3.2推动化肥农药零增长
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重点措施是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农企对接,提高配方肥到田到户率;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机械施肥、水肥一体等施肥技术;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高效施肥技术模式;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投入。
控制病虫发生危害,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重点措施是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集成推广一批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促进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化水平。
5.3.3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积极开展青贮饲料化养畜、秸秆固化气化、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沼肥等技术。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奖补机制和农作物秸秆燃烧惩罚机制,实现农业废弃物减量排放。到2020年实现全市规模养殖企业(场)畜禽粪污统一收储、集中加工、定点施用,农作物秸秆90%以上实现再利用,基本构成循环高效、生产清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5.3.4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突出大健康、大数据产业优势,围绕特色农产品,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注册品牌,对申报省级以上品牌的主体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企业、合作社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和推介。大力推进文化与品牌的深度融合,突出原产地理念,推进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指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注册,培育驰名商标和贵州省著名商标。加强产品营销,积极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博会等各类展会。将高速公路沿线打造成宣传贵阳农产品品牌的重要窗口,将贵阳市内主要景区、宾馆酒店打造成展示宣传推广贵阳农产品品牌的重要平台。在每年主要农产品收获季节前,通过召开产销洽谈会等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加工与流通,重点组织开展推介活动。
5.3.5大力发展标准农业
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基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生产基地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控。农产品质检站和生产基地、专业村、流通环节检测点实行信息联网,建立统一的检测数据库,实现数据上传、信息共享、实时监控。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产地管理、过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稳步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强证后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水平。
5.4发展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融合
5.4.1打造山地旅游和都市现代农业“姊妹篇”
按照农业景观化、创意化要求,以突出特色、休闲观光和打造城市生态绿色屏障为主线,注重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的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全面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两区一带多园”的总体规划,打造特色精品优质农产品基地,形成园区化、板块式生产格局。建设一批主题突出、思路创新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配套建设乡村旅游精品客栈,提升“周末花园”品牌建设。加快休闲度假型、观光采摘型、田园生态型、观光旅游型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度挖掘农耕文化、民族习俗、原始景观和遗址为特点的乡村观光旅游,把休闲观光农业和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本地民族文化和屯堡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5.4.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围绕农业特色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重点加大花溪休闲旅游食品、乌当肉食品、清镇生态蔬菜、修文猕猴桃和中药材、息烽药食保健品、开阳富硒农产品、双龙经济技术开发区辣椒制品等药食加工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年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的加工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以上,把贵阳市打造成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市。
5.4.3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
加快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实施信息化改造,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按PPP模式每年建设1至2个公益性惠民生鲜超市,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农产品产地中小型集散市场、集配中心、公益性批发市场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支持“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对接和直供直销模式。加强供销、邮政、商贸流通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有效破解“起初一公里”难题。
5.4.4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以“贵·电商、贵农网”为全市平台,整合市、县资源建设农村便民服务网络,构建具有贵阳特色的农村电商示范带。加快农产品包装、认证、上线经营和配送进城业务,推动黔货出山。合理布局仓储、分拣、转运、配送等县乡电商物流中心,解决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最先一公里”和产品到乡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0年建成乡(镇)电商便民服务中心75个,村级电商便民服务点912个,培养农村电商推广员2000名,力争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
5.5培育新主体,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5.5.1提升规模化水平
加强规划引导,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确定区域重点产业,推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业集中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贯彻中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促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 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网络,加强土地流转的指导和服务。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实施“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计划,加强对青年农民的农业职业技能、农业创业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
5.5.2提升组织化水平
以明晰产权、规范财务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重点,引导农民合作社健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农民合作社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生产合作向土地合作、资本合作、资金互助、品牌共享拓展,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发展合作与联合、开展兼并与重组。推广“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模式,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进行全程代管或部分代管,通过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品牌销售等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
5.5.3提升社会化水平
以多元化服务组织为载体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在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链条的对接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多元化服务组织为载体,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资供应、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
5.5.4积极开展筑台农业合作
充分发挥市农投集团引领对台农业合作的作用,加大融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形成市级平台引领,区(市、县)平台参与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台大贵阳生物与农业发展中心作用,每年开展一批项目研究,完成一批科研成果,实现一批成果转化。加快开阳台湾产业园建设,为全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示范。
第六章  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
为实现贵阳市“五区多园”的总体规划布局,围绕主要任务,提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对台农业合作、农业嘉年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提升、“菜篮子”基地建设、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循环农业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数据农业发展10项重点建设工程和系列重点建设项目。
6.1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以现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为基础,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实现改造升级,实现园区的生产、经济、休闲、教育多功能开发。加强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不断完善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优势产业,逐步实现工业园区向产业园区转型,做好环形道路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加强特色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建设不同风格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结合当前贵阳市气候特点,新建一批蓄排水设备设施,进行雨水收集、处理,并配套建设适量的滴灌、微灌等灌溉设施,并带动周边区县节水蓄水工程建设。
6.2对台农业合作建设工程
加强筑台两地农业合作,以“菜篮子”产品生产领域为重点,以园田化、工厂化、智能温室、光伏大棚、避雨栽培设施和节水灌溉系统为主要环节,加快推进贵阳市农业设施化水平。根据贵阳市资源环境和城乡居民实际需求,高度重视特优新品种、高新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由“数量”向“科技”转变、由“贡献”向“智慧”转变、由“化工”向“有机”转变,发展精致农业。
6.3农业嘉年华建设工程
以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农业嘉年华、主要交通干道、示范小城镇等覆盖的村寨为建设重点,开展美丽乡村精品升级版、提高型、普及型示范带建设。突出山水林田的自然风光、花果田园、古韵乡愁,做好农特产品展销、农业科技示范应用展示。突出周末花园目的地功能。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游娱设施,运用创意思维和以乐为先、寓教于乐的理念,以狂欢活动作为载体的一种农业休闲体验模式,打造集观赏、购物、美食、招商和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活动。
6.4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开展“百村示范”工程,按照“市统筹、县为主、乡(村)实施”的原则,进一步丰富“富、学、乐、美”内涵,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打造贵阳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重点打造以花溪天河潭—青岩古镇;修文桃源八寨—开阳十里画廊;清镇红枫湖—观山湖区百花湖—白云蓬莱仙界;南明永乐—乌当南明河下游沿线—泉城五韵;息烽梨安—阳朗—红岩—养龙司—温泉开展精品升级版示范带建设。在全市除云岩区外的9个区(市、县)相关重点区域(节点)开展提高型示范带建设。
6.5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配套建设。按照“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在城6区(云岩、南明、观山湖、白云、乌当及花溪)大力发展规模化管灌、喷滴灌水利设施,建设高校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结合城市供水工程建设,适度发展灌溉面积;对三县一市,以现有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积极建设中小型新水源工程,切实增加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全市新建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33座,配套新建谷溪水库中型灌区和那卡河水库中型灌区,对息烽中型灌区、息烽中小型灌区以及开阳翁井水库灌区、羊场灌区等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着力建设清镇高效农业园区,结合三岔河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配套新建三岔河水库、大麦西水库等中型灌区;新建高标准茶园微喷灌系统5万亩。新建机耕道544千米,生产便道245千米;建设高标准农田49万亩。
6.6“菜篮子”基地建设工程
在贵阳市郊区建设以生猪、肉鸡、蛋鸡、奶牛产业为主导,牛、羊产业及特色养殖为补充,形成总量满足需求、质量安全可靠的城市“菜篮子”保供基地。加强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支持集约化育苗、老旧设施改造提升、标准化生产物资购置、优良品种推广、地头预冷、基地质量检测和采后处理设施建设,以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新建500个生猪家庭牧场,新增出栏生猪40万头。新建500个肉鸡家庭牧场,新增出栏肉鸡1500万羽。建设5个存栏10万羽蛋鸡规模养殖场,新增存栏蛋鸡50万羽。对现有7个奶牛规模养殖场实施改造提升。对集中连片老旧池塘养殖进行生态改造,支持工厂化养殖循环用水设施设备改造和使用。
6.7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工程
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建设贵阳市中药材生态产业园区和乌当、修文、开阳、清镇中药材种植示范区。重点发展丹参(修文县等)、石斛(乌当区、清镇市)、益母草(修文县)、淫羊藿(修文县)、白术(乌当区)、头花蓼(乌当区)、白芨(开阳县)等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以益佰、同济堂、健兴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加工工程,加强省级中药材市场、信息平台及物流园区建设,打通中药材产业链,在大健康领域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6.8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分层分类分批开展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投入及培育,以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为科研依托,加强合作,提高企业创新力,建设农作物种子研发及地方种子资源保护基地,加大种子种苗研发与培育力度。建设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开展主要农作物及非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的监测。建设完善农作物品种综合试验平台,在重要区域、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农作物试验示范基地,提高区域试验、展示的科技水平。配置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改善基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推进农民职业化发展。加快市县乡(镇)三级质检机构建设和完善,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能力和检测水平。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在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建立检疫工作室,建设动物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装备乡镇防疫检疫站、免疫效果和疫情监测网点,加强动物疫病净化设施建设。
6.9循环农业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对农田进行改造,将其建设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生产能力的高标准农田。全面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示范区建设目标。依托八大主导产业,实现粪便排放与区域农作物营养需求、土地消纳能力相适应,促进区域内种养之间综合养分平衡利用。依托大型养殖场,建设有机肥生产车间。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高效肥和化肥深施、种肥同播,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建设平缓型农田氮磷净化,坡耕地氮磷拦截再利用设施。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实施秸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利用,配置秸秆还田深翻、秸秆粉碎、捡拾、打包等机械,及青黄贮设施设备。建设县级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在规模养殖场、屠宰场以及乡镇建设病死畜禽收集暂存站,包括病死畜禽临时存放冷库,专用封闭冷藏车以及消毒、监控设施和设备等。
6.10大数据农业发展工程
扩大农产品电商覆盖面,强化与淘宝、京东等合作,推进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加强“数据铁笼”建设。整合物流、电商、金融、通信等行业资源,开展电子商务进园区、进基地、进农村综合示范,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园、电子商务基地、电子商务村。积极拓展域外市场,推动企业抱团形成集群,到国内外目标市场开设贵阳特色农产品专卖店和品牌形象店,入驻全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建设城中城、店中店等窗口。加强与电信运营商、IT企业等的合作,充分利用3G、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呼叫中心信息系统,短信平台、微信平台等信息服务支持系统,为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用户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完善信息服务体系,规范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提高基层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从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服务。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商企业入驻电子商务创业园。培养电商创业人员、电商应用技术人才,加强建设肉、奶等特色产品为支撑,其他产品为补充的销售体系。鼓励“全民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全民收入。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第七章  环境影响篇章
7.1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依据
7.1.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
7.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130-2014)
7.1.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7.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6年9月1日)
7.1.5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7.1.6贵阳市生态委《关于规划环评清理整改工作的函》(〔2017〕251号)
7.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范围界定
本规划范围为贵阳市域范围内。
7.2.1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环境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环境影响,包括全市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在建设中的环境影响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全市农业产业基础设施范围。
7.2.2新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环境影响。2015年前,贵阳市已经建成农业园区25个,包括了省级农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到2020年,将建成100个农业园区。其中新建农业园区75个左右。75个农业园区预估面积50万亩。
7.2.3对台农业合作建设工程环境影响。对台农业合作项目涉及台农公司项目、新建台农公司合作项目,预计面积5万亩。
7.2.4农业嘉年华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贵阳市农业嘉年华活动在“十三五”规划期,将在白云区、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花溪区举行,嘉年华建设工程涉及面积2.5万亩。
7.2.5“菜篮子”基地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贵阳市预计发展保供蔬菜基地40万亩,其中,新增保供蔬菜基地10万亩左右。环境影响重点在30万亩面源污染防治,10万亩新建蔬菜基地环境影响。
7.2.6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工程环境影响。贵阳市大健康产业主要布局在乌当区、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花溪区、白云区等七个重点县市。预计健康养生产业工程规划面积10万亩,其中,健康工程4万亩、食材工程3万亩、种养基地3万亩。
7.2.7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环境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范围涉及贵阳市到2020年脱贫村寨、其他村落。总面积将根据美丽乡村建设子规划确定。
7.3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及措施
7.3.1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对生态系统影响及措施
(1)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建设期影响
①规划项目建设期水环境影响。规划项目施工期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作业中的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作业生产污水主要指工程中地面冲洗、钻孔作业过程、材料清洗、物料流失等因素产生的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指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生活区排放的污水。在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冲洗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这类污水含有机油、汽油、柴油等有机污染物,同时含有大量SS等。
②规划项目建设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扬尘:产生施工扬尘的因素包括车辆行驶引起的扬尘、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灰土拌和现场的风力扬尘等,施工扬尘将污染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和作业。沥青烟气:园区道路和其他需要使用沥青混凝土铺路的过程项目,产生沥青烟气。
③项目建设期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固体废弃物是指凡是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并且对持有者已不再是有实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通称为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称为生活垃圾。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两类,一类是废土、废渣等固体废物,一类是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大,其危害表现为: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
(2)农业基础设施提升运营期的影响
①道路在运营区对环境的影响。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机耕道、生产便道运营中,要注意对便道的维护。采用水泥硬化道路的基础设施,预防因水冲刷导致的水泥硬块、沥青硬块污染河沟、河流。
②排水沟渠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的排水工程,在运营期间可能因为沟渠质量泄露、垮塌等对环境造成影响。
(3)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影响解决措施
①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系统影响的对策措施
建议在一些可行的硬化地表建设中,采用多孔透水硬化地表,保持硬化地表的透水性能;加强区域绿化,严禁使用渗井、渗坑排污;减低区域开发对其地下水系统的不利影响。
②项目建设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的解决措施
规划区域拟采用集中污水处理厂,规划实施后区域产生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区域内生活污水等对区域影响将明显降低,综合考虑规划区域防污性能以及地表水体水质情况,规划实施对规划区域内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小。
③施工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备机械清洗、洗车污水、汽车维修站、施工设备维修站的污水,通常采用隔油池进行处理。钻孔作业产生的污泥含水率高,须进行沉淀和干化等处理。加强对职工环境行为管理和监督,严防污水、废油、废酸等随意倾倒。加强对物料等存地点和储存方式的管理,防止物料流失。规划项目建设期生活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常用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为生化处理法。
④生活污水处理的典型工艺。生活污水处理按处理程度分为一、二、三级。一级处理的任务是从污水中除去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多采用物理处理法中的各种处理单元如化粪池;二级处理的任务是大幅度地除去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通常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三级处理任务是进一步除去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磷、氮和可溶性无机物,经三级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回收复用的标准,可用来绿化、冲洗地面等。
⑤建设期运输扬尘控制措施。加强运输管理,保证汽车按规定车速行驶;科学选择运输路线,运输道路应定时洒水。
⑥灰土拌和水泥混凝土拌和扬尘减缓措施。合理安排拌和场并集中拌和,尽量减少拌和场;灰土拌和场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与其距离应在200m以上;对拌和场操作人员实行卫生防护,为其配备口罩、风镜等。
——水泥混凝土拌和扬土应采用下列措施: 水泥混凝土集曲拌和,封闭装罐运输,采用先进的水泥混凝土拌和装置和配套除尘设备;水泥混凝土拌和场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与其距离应在300m以上;拌和场要为操作人员配各口罩、风镜等,实行轮班制,并定期体检。
——堆场扬尘减缓措施:筑路材料堆放地点距离100m以上;遇恶劣天气加蓬覆盖;注意合理安排粉煤灰堆存地点及保护措施,减少堆存量并及时利用,必要时设围栏,并定时洒水防尘。
——沥青烟气污染减缓措施:沥青集中搅拌,合理安排沥青搅拌站、配置相应废气处理装置;当公路建设工地靠近村庄、学校时,沥青铺浇应尽量避免风向针对这些环境敏感点的时段,并尽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施工时间,以免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⑦交通噪声控制。合理选择工程项目施工场地,避让敏感区,在规划时就避免产生噪声污染问题。
——运输道路。在车辆行使道路两侧的学校、医院、居民区的敏感路段,可采用禁止鸣笛、限制车速等方法。
——隔声。应尽可能利用地貌地物,如山丘、山岗做声屏障,降低噪声,必要时可降低路面高度,利用路堑边坡降低噪声。
——施工机械噪声控制。施工人员生活区、大型施工场地以及水泥混凝土拌和场、沥青混凝土拌和场、碎石场选址时,应尽可能远离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最好200m以上。如果达不到此要求,可以对强噪声源采取消声、隔声、减振等措施;选用低噪声振动的施工工艺;环境敏感点附近施工的噪声防治。
在施工厂界设置临时隔声围护;高噪声作业避开学校的上课时段、医院及敬老院的午间休息时段;夜间停止包括打桩在内的高噪声作业,确需连续作业的,应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利用学校的固定节假日、寒暑假进行某些特定的高噪声作业;夜间不准开山放炮。
⑧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避免长期堆放引起新的环境污染。
——弃土、废渣。弃土、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回填、造田、填埋等处理措施。
——生活垃圾。主要是各种食品及来自厨房的塑料餐具、杯、袋,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和玻璃、陶瓷、纸布等废弃物,具有容易腐败、发臭的特点,所以应集中处理,及时外运。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定点堆放并及时转运至市政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⑨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源泉。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条件。
大力推广三种种养生态模式,即大力推广“养殖→有机(生物)肥→种植→养殖”、“养殖→沼气→果树(蔬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 、“畜禽养殖(秸秆)→大中型沼气工程及户用沼气池→沼气(沼液、沼渣)→生产生活用能(种植)”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池生态循环模式,从而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促进贵阳市生态农业发展。
7.3.2新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对生态系统影响及措施
(1)新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期影响
①规划项目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园区项目施工期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作业中的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作业生产污水主要指工程中地面冲洗、钻孔作业过程、材料清洗、物料流失等因素产生的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指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生活区排放的污水。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冲洗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这类污水含有机油、汽油、柴油等有机污染物,同时含有大量SS等。
②规划项目建设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扬尘:产生施工扬尘的因素包括车辆行驶引起的扬尘、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灰土拌和现场的风力扬尘等,施工扬尘将污染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和作业。沥青烟气:园区道路和其他需要使用沥青混凝土铺路的过程项目,产生沥青烟气。
③规划项目建设期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固体废弃物是指凡是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并且对持有者已不再是有实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通称为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称为生活垃圾。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两类,一类是废土、废渣等固体废物,一类是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其危害表现为: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
(2)新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运营期环境影响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运营期环境影响包括农业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农区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及农业固体废弃物等内容,通过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对农区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农用化学品的投入,保护和改善土壤的质地和肥力,避免土壤退化,使土壤作为用于食品和其他产品生产的安全有效资源;促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农业固体废物的生成量;引导农业结构优化及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力
(3)新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环境保护措施
①项目建设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的解决措施
规划实施后,区域产生废水经污水处理设施(沉降)达标后排放;区域内生活污水等对区域影响将明显降低,综合考虑规划区域防污性能以及地表水体水质情况,规划实施对区域内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小。
②施工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备机械清洗、洗车污水、汽车维修站、施工设备维修站的污水,通常采用隔油池进行处理。钻孔作业产生的污泥含水率高,须进行沉淀和干化等处理。加强对职工环境行为管理和监督,严防污水、废油、废酸等随意倾倒。加强对物料等存地点和储存方式的管理,防止物料流失。规划项目建设期生活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常用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为生化处理法。
③生活污水处理的典型工艺。生活污水处理按处理程度分为一、二、三级。一级处理的任务是从污水中除去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多采用物理处理法中的各种处理单元如化粪池;二级处理的任务是大幅度地除去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通常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三级处理任务是进一步除去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磷、氮和可溶性无机物,经三级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回收复用的标准,可用来绿化、冲洗地面等。
④建设期运输扬尘控制措施。加强运输管理,保证汽车按规定车速行驶;科学选择运输路线,运输道路应定时洒水。
⑤灰土拌和水泥混凝土拌和扬尘减缓措施。合理安排拌和场并集中拌和,尽量减少拌和场;灰土拌和场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与其距离应在200m以上;对拌和场操作人员实行卫生防护,为其配备口罩、风镜等。
——水泥混凝土拌和扬土应采用下列措施: 水泥混凝土集曲拌和,封闭装罐运输,采用先进的水泥混凝土拌和装置和配套除尘设备;水泥混凝土拌和场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与其距离应在300m以上;拌和场要为操作人员配各口罩、风镜等,实行轮班制,并定期体检。
——堆场扬尘减缓措施:筑路材料堆放地点距离100m以上;遇恶劣天气加蓬覆盖;注意合理安排粉煤灰堆存地点及保护措施,减少堆存量并及时利用,必要时设围栏,并定时洒水防尘。
——沥青烟气污染减缓措施:沥青集中搅拌,合理安排沥青搅拌站、配置相应废气处理装置;当公路建设工地靠近村庄、学校时,沥青铺浇应尽量避免风向针对这些环境敏感点的时段,并尽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施工时间,以免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⑥交通噪声控制。合理选择工程项目施工场地,避让敏感区,在规划时就避免产生噪声污染问题。
——运输道路。在车辆行使道路两侧的学校、医院、居民区的敏感路段,可采用禁止鸣笛、限制车速等方法。
——隔声。应尽可能利用地貌地物,如山丘、山岗做声屏障,降低噪声,必要时可降低路面高度,利用路堑边坡降低噪声。
——施工机械噪声控制。施工人员生活区、大型施工场地以及水泥混凝土拌和场、沥青混凝土拌和场、碎石场选址时,应尽可能远离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最好200m以上。如果达不到此要求,可以对强噪声源采取消声、隔声、减振等措施;选用低噪声振动的施工工艺;环境敏感点附近施工的噪声防治。
在施工厂界设置临时隔声围护;高噪声作业避开学校的上课时段、医院及敬老院的午间休息时段;夜间停止包括打桩在内的高噪声作业,确需连续作业的,应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利用学校的固定节假日、寒暑假进行某些特定的高噪声作业;夜间不准开山放炮。
⑦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避免长期堆放引起新的环境污染。
——弃土、废渣。弃土、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回填、造田、填埋等处理措施。
——生活垃圾。主要是各种食品及来自厨房的塑料餐具、杯、袋,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和玻璃、陶瓷、纸布等废弃物,具有容易腐败、发臭的特点,所以应集中处理,及时外运。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定点堆放并及时转运至市政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7.3.2对台农业合作建设工程、农业嘉年华建设工程、“菜篮子”基地建设工程、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工程等对生态系统影响及措施
(1)各类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期环境影响
①项目建设期水环境影响。项目施工期对实施地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作业中的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作业生产污水主要指工程中地面冲洗、钻孔作业过程、材料清洗、物料流失等因素产生的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指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生活区排放的污水。在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冲洗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这类污水含有机油、汽油、柴油等有机污染物,同时含有大量SS等。
②项目建设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扬尘:产生施工扬尘的因素包括车辆行驶引起的扬尘、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灰土拌和现场的风力扬尘等,施工扬尘将污染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和作业。沥青烟气:园区道路和其他需要使用沥青混凝土铺路的过程项目,产生沥青烟气。
③项目建设期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固体废弃物是指凡是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并且对持有者已不再是有实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通称为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称为生活垃圾。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两类,一类是废土、废渣等固体废物,一类是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大,其危害表现为: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
(2)各类项目运营期的影响
①种植业项目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种植业项目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重点来自施肥产生的面源污染、生态绿化退化对环境的影响、单一作物长期栽种对环境的影响。
②养殖业项目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畜禽粪污进行处理、圈养和散养对环境的影响、喂养饲料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③农产品加工项目运营的环境影响。农产品加工的主要影响是噪声、锅炉烟尘、废弃物、人工生活污水的影响。
(3)项目环境影响的解决措施
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一是进行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生态修复和绿化;二是进行水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对我市河湖水系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和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三是进行土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四是保护好稻田这一人工湿地,在水田种植上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要求来施用农药化肥,多施有机肥,讲究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同时要提高农民认识,不能将没有达标的污水、废水作为灌溉用水。
②建设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一是加强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和示范;二是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还田实用技术和增施行有机肥,示范、推广粮肥结合生态种植模式,增加耕地有机肥投入;三是开发、应用作物专用肥、缓控释肥、微生物肥等新产品;四是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土,并带动耕作制度改革,作物品种改良,栽培技术的改进等;五是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用肥结构等综合措施,提高土壤的适种性和安全性。
③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技术、粮油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技术、少(免)耕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稻鱼(鸭)共生技术,粮菜间作立体种植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的粮油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等。通过各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和配套,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④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采用“种—养”结合,畜牧业生产区域将与种植有机结合,推广高效有机肥使用,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使蔬菜和果品实现绿色有机无公害。因此,可以避免因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⑤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循环利用。主要采取五个方面的技术工艺对畜禽粪污进行处理,一是利用有机复合肥加工技术,实现我市粪污循环再生利用;二是利用沼液还田技术,有效解决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问题;三是利用堆积发酵还田和分级沉淀技术,有效解决小规模养殖户粪污处理问题;四是利用蚯蚓养殖生物处理畜禽粪便技术手段,有效解决奶牛牛粪污染问题;五是为养殖企业和专业粪污处理环保企业牵线搭桥,为养殖场提供粪污外包合作。
⑥发展有机、循环农业经济
注重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油、节粮等等环节,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实现粮油生产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循环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转变和发展。
⑦防治水土流失。大力推广三种种养生态模式,即大力推广“养殖→有机(生物)肥→种植→养殖”、“养殖→沼气→果树(蔬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 、“畜禽养殖(秸秆)→大中型沼气工程及户用沼气池→沼气(沼液、沼渣)→生产生活用能(种植)”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池生态循环模式,从而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促进贵阳市生态农业发展。
7.3.3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环境影响
(1)项目建设期水环境影响
项目施工期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作业中的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作业生产污水主要指工程中地面冲洗、钻孔作业过程、材料清洗、物料流失等因素产生的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指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生活区排放的污水。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冲洗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这类污水含有机油、汽油、柴油等有机污染物,同时含有大量SS等。
(2)项目建设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施工扬尘:产生施工扬尘的因素包括车辆行驶引起的扬尘、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灰土拌和现场的风力扬尘等,施工扬尘将污染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和作业。沥青烟气:园区道路和其他需要使用沥青混凝土铺路的过程项目,产生沥青烟气。
(3)项目建设期对噪声对村寨的影响
交通运输噪声:主要以交通工具噪声为主,大致可分为:燃烧噪声、进气和排气噪声、风扇运转噪声、机械噪声、车身噪声。
施工机械噪声:在规划项目施工中,随着工程进度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机械设备,如在路基施工阶段采用的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凿岩机、平地机、压路机等,在路面阶段采用的水泥混凝土拌和设备、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砂浆搅拌机、混凝土切缝机、起重机、沥青摊铺机等。此外,柴油发电机、空压机、轴流风机、破碎机、大吨位载重汽车、爆破作业等都是强噪声源。大多数施工机械5m处的声级在80-90dB之间,运输车辆7.5m处的声级在80-90dB之间。
(4)项目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影响
固体废弃物是指凡是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并且对持有者已不再是有实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通称为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称为生活垃圾。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两类,一类是废土、废渣等固体废物,一类是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其危害表现为: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
7.4规划合理性及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区域内不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规划范围无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资源承载力分析,可以满足规划实施所需资源要求;通过环境容量和影响预测结果分析,规划实施对环境影响可接受,内容合理。
本规划与贵州省、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基本协调一致,并相衔接。区域水、土地等资源可满足规划实施需求。规划实施的增量会对区域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在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生态综合防护与恢复措施后,不利影响会得到削减或减缓,规划区污染物排放能够满足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要求。规划切实可行。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8.1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8.1.1规划投资
针对“十大工程”的相关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估算。规划总投资为6179310万元。其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786661万元,对台农业合作项目工程178559万元,农业嘉年华项目工程576573万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2500000万元,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工程1331130万元,“菜篮子”建设工程303500万元,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工程138500万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354883万元,循环农业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4900万元,大数据都市农业发展工程4602万元。具体投资估算见表7-1。
8.1.2资金来源
资金筹措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主的方式进行,采取申请政府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和农户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
8.2实施计划
投资主要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16-2017年,第二阶段为2018-2020年。其中:
第一阶段:规划投资3707586万元,占总投资的60%,主要投资内容包括: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对台农业合作项目工程、农业嘉年华项目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工程、“菜篮子”建设工程、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工程、大数据产业支撑工程、都市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与公共服务工程前期的基础设施与其他相关设施投入;
第二阶段:规划投资2471724万元,占总投资的40%,主要投资十大工程升级改造与后期工程建设。详见表7-1。
8.3效益分析
8.3.1经济效益
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将加快贵阳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一是主要农作物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农产品产量稳步提升。农产品结构更加优化,规模再上新的台阶。二是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增加。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56亿元。
8.3.2社会效益
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将加快八大产业建设进度,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配套先进农机具和基础设施,打造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形成农业标准化、集约化、特色化、高效化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预计农产品产量平均提高10%以上,品质大幅提升。并辐射全市各区县。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将使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增强;现代农业科技广泛应用,科技贡献率将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与加工销售紧密结合,初步形成农旅一体化,现代科技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运用广泛,管理方法显著改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幅提高,进而带动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8.3.3生态效益
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现代高效示范园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用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等农业废物污染,有效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体质量,保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规划中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处理再利用等,采取了妥善处理和利用方案,变“废”为宝,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等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环境污染基本消除,实现了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良性发展道路。
第九章 保障措施
9.1加强组织领导
将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工作议程之中。建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涉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都市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发挥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作用,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承担规划任务的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创建规划建设考核绩效管理办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服务能力提升、耕地与农业环境保护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干部考核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各有关区县要把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9.2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结合。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研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实施果品、蔬菜、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园创建,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科技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与当地的中药材、茶等产业发展项目相结合,加强以农业适用技术和劳务输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促进家庭经营和外出务工收入快速增长。
9.3优化人才支撑
鼓励支持高端企业人才参与到都市农业建设中,投资建设都市现代农业项目;鼓励农技人员、乡村干部、大学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利用自有资金、技术和其他要素,创办企业参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激发基层创造活力;设立农业发展风险发展基金,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工作服务平台,完善奖补机制;推动农村房屋产权、林权、水库、农业基础设施等资源进入资本市场,吸引资本参与发展;建立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和创新支持都市现代农业信贷产品,拓展投融资业务,最大限度争取金融系统支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加大以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引进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积极协调农业与科技部门,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户、种养大户、农业骨干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农业加工技术等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能手。同时,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农民,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农民吸收、应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并通过政策引导和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支持、信息服务等,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9.4加快机制创新
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行农村土地确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推进农村水权、林权等权属制度改革,实行农户节水用水和植树造林奖励激励机制。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组织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各类产权抵(质)押融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服务。推广六盘水市经验,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小型水利管护、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等各项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农村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兽医、种子、农机等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乡(镇)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劳动用工和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转、农民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9.5强化政策支持
加快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为规范农业行政行为,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与问题奠定法制基础。加强在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安全、农业产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要领域的农业立法,不断提高农业地方立法水平。全面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严肃查处各类坑农、害农事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业系统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业部门依法行政能力,确保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加强农业法制宣传,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宽松、公平的法制环境。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贵阳农业发展。
9.6加大资金支持
强化财政扶持。重视财政投入对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落实公共财政倾斜政策,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好农业补贴、农业公共服务支持、农业生产扶持、农业灾害救助、农业生态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强农惠农政策,提高补助补贴标准,争取扩大政策覆盖面。制定农业投资奖励激励政策,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办法,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农业投入。
积极推动多元融资格局的形成。探索建立政府资金与银行信贷联动机制,采取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协调金融机构为示范区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生产经营者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格局。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引导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探索建立财政、金融机构、企业、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外、省外资本投资贵阳市农业。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扶持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大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农业信贷规模,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支农保障作用,为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足额的信贷支持。根据农业保险推进的效果,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覆盖范围,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