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四川】内江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1-05 农林水利 四川
前    言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水利事业紧紧围绕“兴水为民、造福内江”工作主线,创新工作,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水利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依法治水能力进一步提升,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幸福美丽内江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攻坚时期,也是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
按照市政府和水利厅要求,市水务局在学习领会全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思路报告精神、组织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各县(区)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分析全市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主动对接全国、全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攻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脱贫攻坚“三大攻坚战”,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水利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编制了《内江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内江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布局涵盖大中型水利、农村水利、防洪减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扶贫、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发展能力建设、水利管理、水利改革等九个方面,涉及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型水库、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农村河塘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沱江干流堤防和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节水型社会重点县、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水利扶贫攻坚,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打造农建综合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全市将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围绕“推进两大引水、实施三大灌区、建设四座水库、治理十条河流,提升城乡供水、攻坚水利扶贫、深化水利改革、严格水资源管理、构建水生态文明”的基本思路,大力实施水利扶贫攻坚,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内江隆昌供水管线工程,继续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并适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隆昌石盘滩大型灌区和威远长葫水库—胜利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都江堰灌区东风渠六期简资干渠资中灌区工程建设;建成2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和改扩建1座水库,开展2座中型水库和7座小型水库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沱江干流堤防10.7公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河长58.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平方公里,推进69座新增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打造农建综合示范区25个,实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十三五”规划项目总投资165.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投资4.46亿元,拟建项目投资74.65亿元,储备项目投资85.99亿元),拟实施项目规划投资79.11亿元。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2011年以来,在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水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内江市近、中、远期水资源保障规划,启动实施了以“完善一套规划、推进两个大型、续建三类灌区、建设四座中型、治理十条河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全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进展顺利。
2011-2015年,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1.95亿元(其中调动社会和群众投入农田水利建设9.04亿元),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37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35万亩、节水灌面42.3万亩。解决了农村102.4337万农村人口和10.1092万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1平方公里,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5000千瓦。
(一)水利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2011-2015年全市共争取到水利项目369个,到位中央和省级水利项目资金24.05亿元,为“十一五”的近3倍,年均争取投资4.8亿元。
(二)骨干水利工程取得新突破。
1.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通过审批立项。四川省向家坝灌区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组建顺利完成。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纳入了国家规划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省政府加快推进的50个重点项目之一。2011年4月29日,由三峡集团公司筹资代建的向家坝灌区工程首部取水隧洞动工建设,开挖南北隧洞11.67公里。2015年4月16日,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2015年12月,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水保、环评、移民安置大纲等专题通过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审查。
2.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全力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已纳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建设内容。2012-2013年,内江市完成了长征渠沱东片区、沱西片区初步规划方案编制。省水利院、省院德阳分院已完成长征渠引水工程总体规划调整初步成果编制,灌区水资源配置已分别纳入全省水资源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成都经济开发区水资源战略配置规划。2015年6月,长征渠引水工程座谈会在眉山市召开,在灌区五市的共同努力推动下,水利厅已将长征渠引水工程上报国家,争取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3.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有序推进。隆昌石盘滩大型灌区已累计完成172.02公里渠道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有效灌面累计达到29.4万亩,占规划灌溉面积(35.53万亩)的82.75%。长莎坝-葫芦口水库灌区累计完成215公里渠道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有效灌面累计达到30.09万亩。启动并实施了黄河镇、龙江、老寨子水库等中型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整治干支渠26.141公里和 28.653公里。
4.中型水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东兴区联合水库于2014年11月26日顺利开工,成为全市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库,导流(放空)洞和取水遂洞已全线贯通,大坝基础混凝土防渗已浇筑完成。资中县两河口水库已完成可研报告审查和21个专题报告的审查批复,已建成500米工程施工便道。
5.小型水库建设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新建成的第一座小1型水库--威远县象鼻咀水库全面完工。隆昌县长桥水库争取到位中央资金6249万元,项目可研报告已审批,初步设计报告已通过审查,将于2016年全面开工建设。
(三)农村水利蓬勃发展。
实施5个县(区)6批次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建整治渠道2028公里,改造泵站225处,整治石河堰135处,整治山平塘2690口,新建蓄水池3222口。启动并实施了东兴区郭北镇“五小水利”工程,完成新建蓄水池176处,整治塘坝50处,整治小型泵站3处,新建1处,渠系配套改造25.87公里。基本完成5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启动首批2个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1平方公里,连续四年实施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开创了坡耕地治理“东兴模式”,创新了“基础设施+流转收入+务工收入+收益分红”新机制,受到水利部和水利厅的好评和推广。农村水电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5000千瓦。建成农建综合示范区15个、全域灌溉示范小区27个,农建示范区面积达31.47万亩,“水利助推配套产业、产业点亮巩固水利”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理念得到有力彰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凸现,涉水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和扶贫攻坚、现化农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效益明显增强,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竞赛评比中,“水利项目”和“农建综合”连续三年获二等奖,连续创造了我市参加该竞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四)民生水利成效明显。
完成市中区史家、白马关圣殿沱江干流堤防工程建设,建成堤防2.03公里,东兴区椑木段沱江干流堤防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市中区凌家镇乌龙河、东兴区永福乡大清流河、资中县金李井麻柳河、隆昌县龙市河等17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综合治理河长52.44公里。先后完成了164座(次)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1座水库安装了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38座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全面开工。
按照“区域服从总体”的原则,坚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建设思路,打破行政区划,统一配置水资源,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目标任务,建成骨干集中供水站12座,集中供水管网延伸工程235处,分散供水工程323处,解决了102.4337万农村人口和10.1092万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构建起了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基本框架。开展了农村水井水质监测和不合格水井整改工作,启动实施了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着力解决严重缺水地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五)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加强防洪抗旱管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完善了基层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和能力建设。完成了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基本建成以县级监测预警平台为主的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实现了中央、省、市、县四级视频会商,建设5个水文站、自动雨量站65个,自动水位站33个,自动水位雨量站41个,自动监测视频站33个,气象监测站16个,简易雨量报警器475个,简易水位站105个,安装无线预警设备494套,编制完善县级预案5个、乡级预案106个、村级预案386个、企事业单位预案40个。基本建成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国控取水户在线监测系统,水利信息化进一步提升。
(六)依法管水能力进一步加强。
1.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提出了市和县(区)近、中、远期水源保障规划、内江市长征渠沱东片区和沱西片区初步规划,完成了《四川省沱江干流内江段防洪规划修编报告》、《四川省内江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五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江市“十三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配合完成了《四川省沱江流域合规划》、《长征渠灌区水资源配置规划》等,为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提供了规划依据。
2.资源管理进一步强化。强化水资源管理,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达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开展了市对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严格实施了取水许可和用水计量,分年度下达了取水户用水计划,完成了国控取水户在线监测设施项目,严格水资源有偿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数额屡创历史新高,市中区、资中县成功申报为全省首批节水型社会重点县,连续4年获得节水项目资金支持。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的实施意见》,构建了现代农业综合节水体系。编制了《重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实施方案》,设立了重要水功能区标志牌,启动了市级水功能区划定工作,做到了重要河流、中型水库水质每季度检测,小型水库水质每年度检测。在2013年度首次省政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评中,内江市名列全省三个优秀市之一。
3.水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强化了河道管理和水行政执法,建设了水行政执法基地,支持内投集团所属国有独资的川海公司负责沱江内江段河道砂石开采经营工作,实现了“有序开采、经营收入、社会稳定”三统一,维护了河道采砂秩序和沿岸社会稳定,为全省提供了经验借鉴。开展了以甜城湖综合执法为重点的各类专项执法,重点打击了沿湖乱堆、乱倒、乱建等违法行为,维护了河道和水利工程的水事秩序。
4.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认真落实市政府《甜城湖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内投集团启动实施了甜城湖清淤疏浚护堤工程,开创了全省大江大河清淤疏浚先河。深入实施水库“清水工程”,按照“县(区)负责、分级落实、饮用优先、限期治理”的思路,启动了以取缔肥水养鱼、网箱养鱼、承包养鱼为主要内容的水库清水工程“三年攻坚战”。开展了市中区黄河镇、隆昌县古宇庙、威远县船石湖等水库水质生态修复试点工作,成功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3处,国家水利风景区2处(隆昌县古宇庙水库、市中区黄鹤湖水利风景区)。
(七)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完成了基层水管体制改革,建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115个,其中由县级水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62个,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00余人。创新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学历提升、人才引进、师徒结对、递进培养、挂职锻炼等五大水利人才培养计划。提出并启动了加强水利法治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创新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推进水利科技创新等11类34项改革内容。深化水行政权力运行管理,及时下放和调整行政权力,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政务中心窗口统一办理,其它行政权力事项全部录入行权平台公开运行,提高了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十二五”末,水行政权力事项从207项下放调整为98项。建立了行政电子监察工作领导机制,提高了行政效能。制定并完善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护和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等考核机制,进一步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启动了资中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小农水“民办公助”建设管理机制。大力实施饮水安全、水源保障、产水配套、水生态治理、水利改革和人才支撑六项水利扶贫行动,构建了水利扶贫“需求调查、项目储备、投资倾斜、考核”等四大工作机制。继续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探索社会资本投入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合作(PPP)机制,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和资中县两河口水库建设工程成功入围省级PPP项目,金融机构支持水利信贷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水利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水利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4.44万处,其中水库349座(其中:中型9座,小1型70座,小2型270座),总库容5.3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4.48亿立方米;河流电站型水库29座,总库容1.0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0.64亿立方米;山平塘、石河堰等小型水利工程54.4万处,总库容1.98亿立方米。建成了石盘滩、长葫2个大型灌区和一批中小型灌区,渠道配套4783公里、渠道防渗2747公里。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8.85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64.9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87.34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09.6万亩)。2014年末水利工程蓄水总量5.12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蓄水2.11亿立方米,小1型水库蓄水量1.11亿立方米,小2型水库蓄水0.48亿立方米,其它小型水利工程蓄水1.42亿立方米。2014年总供水量为8.7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6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3.32亿立方米,生活用水1.7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02亿立方米。
累计解决了177.354万农村人口和10.1092 万学校师生饮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4.59平方公里,建成各类堤防63.5公里(其中沱江干流内江资中城区段堤防27.04公里,中小河流堤防36.46公里),农村水电装机容量4.3万千瓦,年发电量0.7362亿千瓦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严重不足。全市主要属沱江流域,面积为515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5.67%,其余属岷江流域,面积为23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33%。全市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流有24条,长度1485公里。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86毫米,水资源总量11.31亿立方米,属川中丘陵低水值区,是典型的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地区,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351立方米,占全省多年人均值2916立方米的12.03%,位居全省市(州)的第20位;占全国多年人均值2200立方米的15.95%,是全国108个最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2.旱洪灾害严重。全年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5-10月(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十年九旱、洪水频发、旱洪交错是我市的基本水情。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洪灾害日趋严重,部分区域水资源日益短缺,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损失。
3.保障能力急需加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设计灌溉面积的70%,还有相当部分耕地“靠天吃饭”,工程性、水质性、区域性缺水严重,随着“四化同步发展”,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水利骨干工程少,蓄水量小,全市9座中型水库年均蓄水18589万立方米。江河堤防工程建设滞后,量大面广的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任务繁重,病害水利工程存在安全隐患,防汛保安能力不强,制约工程效益发挥。工业排污、农业面源、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污染较为严重,影响水源地水质和供水水质安全的因素众多,城乡饮水保障率和自来水普及率有待提高,城乡饮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已成水源工程渠系配套建设滞后,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
4. 水利扶贫任务重。全市有301个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保障能力弱,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5.水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447.52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5.45%,一些河段生态基流不足,局部河段、塘、库水污染较严重,威胁水生态安全。
6.水情教育有待加强。全市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群众知水、用水、节水、护水、亲水等意识不强,再生水利用有待开展,节水灌溉措施有待加强,“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水情教育活动有待深化,公众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7.水行政综合执法需进一步加强。全市水行政工程管理与巡查执法、规费征收与现场监管、行政许可与后续监督执法之间的工作衔接制度不完善,不少水事违法行为还涉及交通运输、渔业、环保等部门,特别是重大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还存在一定难度。
8.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水务一体化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水资源管理职能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状况仍然存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水价形成机制有待完善,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有待加快,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尚需探索。
三、“十三五”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以及市委六届十次会议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加快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健全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提升民生水利发展水平,强化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切实增强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后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树立“创新强水”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方式创新和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各方力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治理制度体系,实现水利跨越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树立“协调兴水”理念。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综合考虑流域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问题。坚持水资源战略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一致,统筹解决河流区域、城市农村、贫困偏远地区水利突出问题,补齐短板、缩小差距,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3.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绿色助水”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和合理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尊重自然、人水和谐,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助力水利发展。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加强用水需求侧管理,加快转变用水方式,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4.坚持开放发展,树立“开放活水”理念。坚持战略思维眼光,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共赢开放,积极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把眼光瞄准市内外,站高起跳,跳出水利看水利,跳出内江看世界。
5.坚持共享发展,树立“共享惠水”理念。立足普惠共享,坚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聚焦贫困地区,推进水利脱贫六大专项行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基本思路。
围绕“推进两大引水、实施三大灌区、建设四座水库、治理十条河流,提升城乡供水、攻坚水利扶贫、深化水利改革、严格水资源管理、构建水生态文明”的基本思路,突出抓好六项工作,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利基础。
1.突出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坚持“一引、二蓄、三保护”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等跨区域引调水工程、中小型水源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提升域内水资源保障能力。
2.突出增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建设。突出抓好沱江干流堤防、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等建设,健全防汛抗旱应急保障机制,积极整合水库防汛预警、山洪灾害防治信息平台和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提升防汛保安能力。
3.突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依法治水,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实水情宣传教育活动、水情教育基地建设和节水载体创建等细胞工程,抓好市、县水功能区划分,强化执法监督和管理考核,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抓好工业节水,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严格用水定额管理,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发展农业节水,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创建节水型园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理念,积极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助推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参与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强化农村供水水质行业检测,科学保护水资源,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加强河库水量调度管理。积极开展河库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系绿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助推森林城市建设。
4.突出水利扶贫攻坚。按照因地施策、精准配置、产水相融、整村推进的思路,积极整合各类涉水资金,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田水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突出抓好301个村水利扶贫攻坚,夯实贫困村水利基础,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
5.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全域灌溉理念,坚持“水利助推配套产业、产业点亮巩固水利”的发展思路,以“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推进新村建设、强化设施维护、促进效益永续”为中心,积极打造农建综合示范区,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6.突出水利改革创新。积聚改革创新活力,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利法治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综合水价、水利工程管理等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努力形成兴水惠民新合力。
(四)主要目标。
1.防洪减灾目标。积极开展69座新出现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新建沱江干流堤防10.7公里,重要河段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推进山洪灾害防汛和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
2.水资源开发和供水目标。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水质达标率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3.水资源节约保护目标。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2.3亿立方米以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5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
4.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逐步退减被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实施水系绿化194公里,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平方公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河长58.8公里。
5.水利扶贫攻坚目标。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明显加强,饮水安全有效保障,产水相融水平提升,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贫困村灌溉保证率力争达到75%,集中供水率力争达到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力争达到85%以上,供水保证率力争达到95%,水利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6.水利改革管理目标。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水全面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明显提升,水利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基本健全,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水情教育工作扎实推进,水忧患、水危机、水战略意识得以强化,各县(区)分别建成水情教育基地1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实现 “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持续发展”的改革目标。
(五)总体布局。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利用现状、区域发展需求,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实施水利扶贫攻坚,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格局。坚持开源节流结合,统筹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内江隆昌供水管线工程,继续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并适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隆昌石盘滩大型灌区和威远长葫水库—胜利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都江堰灌区东风渠六期简资干渠资中灌区工程建设。完成联合水库、两河口、长桥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和五星水库改扩建引水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资中铜马桥、威远大石包等中型水库以及市中区李子林、东兴区天池堰和雷家庙、资中太平和高桥、威远羊叉沟、隆昌碾子湾等7座小型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加快沱江干流内江、资中城区段防洪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开展69座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行业水质监测能力。依法管水,全面落实“水十条”相关工作,强化工程管护和执法监督,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建成水情教育基地6处。
1.市中区。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内江供水管线工程,继续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并适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沱江干流堤防项目、乌龙河防洪治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李子林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行业水质监测能力。大力实施水利扶贫攻坚,实施农田水利、农村河塘整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依法管水,全面落实“水十条”相关工作,强化工程管护和执法监督,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积极参与黄河镇水库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推进黄鹤湖水利风景区一期工程建设,打造市中区金龟湖水利风景区。扎实推进水情教育,建成水情教育基地1处。
2.东兴区。继续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并适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完成联合水库工程和五星水库改扩建引水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天池堰、雷家庙2座小型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积极开展27座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行业水质监测能力。大力实施水利扶贫攻坚,实施农田水利、农村河塘整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苏家乡大清流河、高桥镇青龙河等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应急能力。依法管水,全面落实“水十条”相关工作,强化工程管护和执法监督,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打造团结水库、松林水库、联合水库、五星水库等水利风景区。扎实推进水情教育,建成水情教育基地1处。
3.资中县。继续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并适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两河口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铜马桥水库(中型)和太平、高桥2座小型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推进都江堰灌区东风渠六期简资干渠资中灌区工程建设,加快资中城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河库联网工程,完成大河沟、高坡至老鹰岩水库连通工程建设。完成资中县城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城区水厂改扩建工程建设。积极开展37座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行业水质监测能力。大力实施水利扶贫攻坚,实施农田水利、农村河塘整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沱江干流资中城区段堤防和罗泉镇球溪河、龙江镇蒙溪河防洪治理工程。推进五里店水电站新增一台机组扩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头滩、曾家滩等9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和新建甘露寺电航、苏家湾水电站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施龙江水库清淤、节水型社会重点县项目建设。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开展血防水利工程建设。依法管水,全面落实“水十条”相关工作,强化工程管护和执法监督,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打造资州水利馆、资中县城北水系景观及老寨子、龙江、白云湖水库等水利风景区,推进资水文化建设,创建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扎实推进水情教育,建成水情教育基地1处。
4.威远县。继续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并适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大石包(中型)水库和羊叉沟小型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积极开展3座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行业水质监测能力。大力实施水利扶贫攻坚,实施农田水利、农村河塘整治、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长葫水库—胜利渠灌区渠道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向义镇高硐、界牌镇廖家堰、黄荆沟镇吊洞子水电站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完成威远河6个乡镇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依法管水,全面落实“水十条”相关工作,强化工程管护和执法监督,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打造河口水库、菜子沟水库等水利风景区。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应急能力。扎实推进水情教育,建成水情教育基地1处。
5.隆昌县。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隆昌供水管线工程,继续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并适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实施隆昌县石盘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长桥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碾子湾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实施山川镇、圣灯镇乐只场等中小河流治理。积极开展2座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行业水质监测能力。大力实施水利扶贫攻坚,实施农田水利、农村河塘整治、小微水惠民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应急能力。依法管水,全面落实“水十条”相关工作,强化工程管护和执法监督,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适时开展隆昌河(流)生态修复,开展古宇庙水库功能区划分,加强水库水源地保护综合治理,实施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升级和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水情教育,建成水情教育基地1处。
6.内江经开区。继续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并适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行业水质监测能力。大力实施水利扶贫攻坚,实施农田水利、农村河塘整治、小微水惠民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依法管水,全面落实“水十条”相关工作,强化工程管护和执法监督,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推进太子湖水利风景区建设,扎实推进水情教育,建成水情教育基地1处。
四、“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
(一)加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
1.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建成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内江供水管线和隆昌供水管线工程。推进隆昌石盘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继续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并适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发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用,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
2.其他大中型工程。按照《全国中型水库建设总体安排意见(2013-2017年)》《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等国家级规划的要求。完成联合水库和两河口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大石包水库、铜马桥水库等新建(改扩建)中型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增强城乡供水保障和应急能力。实施威远县长葫水库—胜利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都江堰灌区东风渠六期简资干渠资中灌区工程建设。
(二)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1.小型水源工程。建成隆昌长桥水库工程,完成东兴区五星水库改扩建及引水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市中区李子林、东兴区天池堰和雷家庙、资中太平和高桥、威远羊叉沟、隆昌碾子湾等7座小型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
2.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大力实施以“改造升级、配套联网、水源保护、供水水质、供水保障”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提高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完善县级农村供水水质检测机构,提升水务行业自检能力,加快完善规模水厂水质化验室及信息化建设。
3.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市中区白马提灌站改造、市中区黄河镇水库和八一水库中型灌区渠配套与节水改造,东兴区团结和松林水库中型灌区渠配套与节水改造、资中县龙江水库和老寨子水库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9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建成一批实现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片。
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新建(整治)渠道851.52公里、蓄水池899口,整治山坪塘1304座、石河堰72处,新建及改造泵站48处。实施资中县水利血防工程,综合治理河长43公里,改造灌区渠道60公里,改建31个有螺涵闸,实施33座小(一)型水库环境改造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5.农村水电工程。加快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推进绿色小水电建设。推进资中五里店水电站新增一台1.1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资中县头滩、曾家滩等9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前期论证工作。有序推进威远向义镇高硐、界牌镇廖家堰、黄荆沟镇吊洞子水电站和资中苏家湾水电站、甘露寺电航工程等5座新建电站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6.农村河塘整治。以“引排顺畅、水源互济、灌溉保障、水清岸绿”为目标,开展农村小河道、小河沟、小塘坝、小湖泊的清淤疏浚和岸坡整治、河渠连通等集中整治,完善灌溉排水体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河流生态,完成农村河塘整治3296处。
7.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建设农建综合示范区,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造市中区永安镇石板-连部湾示范区、东兴区顺河镇示范区、隆昌云顶镇示范区等25个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示范区面积69.9万亩。
(三)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1.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积极推进甘露寺、苏家湾控制性电站水库工程,增强对洪水的调控能力。继续实施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御洪水能力,修复河流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健全城市洪涝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实施沱江干流内江城区段和资中城区5段堤防工程建设,新建堤防10.7公里;实施寿溪河、大清流河、青龙河、威远河、隆昌河等1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河长58.8公里。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开展新出现病险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加快推进东兴区黄泥坝、资中东岳庙、威远田湾、隆昌红旗等69座新增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尽早消除水库工程安全隐患,发挥工程效益。
3.山洪灾害防治。继续补充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系统。整合山洪灾害防御系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库动态监测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系统运行长效机制,探索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山洪系统进行运维管理的有效机制。
(四)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加强需水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创建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园区,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工业节水,提高工业重复用水利用率,提倡中水回用。培养公民节水洁水意识,积极推进城镇生活节水,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逐步实现城区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推进农业节水,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建设3-4个节水型社会重点县。
(五)加快推进水利扶贫。
按照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以改善全市301个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贫困人口脱贫解困为目标,整合各类涉水项目资金,加大水利扶贫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饮水通村入户工程,实现持续可靠安全饮水,大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工程,着力构建旱山村、缺水村用水保障体系,到 2020 年底,贫困村集中供水率力争达到90%,自来水普及率力争达到85%,灌溉保障率力争达到 75%,全力破解“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难题,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六)加强水土保持及水生态文明建设。
1.水土保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项目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省级财政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开展以坡耕地改造、经果林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水系绿化,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平方公里。
2.水资源保护。按照水功能区管理要求,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实施黄河镇水库、古宇庙水库等16座水库水源地保护。积极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务工作内容,全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3.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东兴区松林水库、资中县城北水系景观工程、威远河口水库和菜子沟水库、内江经开区太子湖等水利风景区建设,实施市中区黄鹤湖水利风景区一期工程建设,适时开展隆昌县隆昌河水生态修复。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理念,积极探索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服务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实施资中城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水库联网输水工程、资中县城南河湖水系和隆昌沱灌右干渠渠道延伸连通工程、隆昌县古宇庙水库至自来水厂连通二期工程、隆昌县黄家镇莫家村至中心村渠道连通工程等河库连通工程,构建合理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
(七)加强发展能力建设。
1.防汛抗旱能力建设。推进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建成东兴区新店乡引水工程,资中县13口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威远县韦家沟水库、菜子沟水库、老堰等3处引提水工程,隆昌县龙市河至响石镇石硖村连通工程,提高抗旱应急能力。探索防汛抗旱物资设备“平战结合”机制,充分发挥防汛抗旱物资设备效益。
2.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与水土保持监测。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综合监管体系,强化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提升综合监管能力和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参谋作用。
3.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应用,加快推动水利重大问题研究,提高科技兴水能力。加快完善水利信息基础建设,建设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平台,初步整合水利信息化资源,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
4.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水利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干部交流培养力度。鼓励支持中青年技术骨干承担重大技术攻关、重要项目研究和设计,支持水利院校与基层水利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办学,建立水利基层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基层单位培养水利实用人才。扎实推进水情教育工作,增强水忧患、水危机、水战略意识,各县(区)分别建成水情教育基地1处。
(八)强化水利管理。
1.强化依法治水。全面加强水利法制建设,深入推进水利依法行政,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整合水利执法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加强水利普法宣传教育,树立全社会水法治意识。
2.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确立“三条红线”控制目标,严格实行“四项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管理。开展河流、水库的行业水质监测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分级划分市、县级水功能区,核定纳污总量,实现分级水功能区管理工作全覆盖。
3.强化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为加强水利建设和涉水事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水利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其他行业规划相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4.强化河湖管理。完善河道等级划分,创新河湖管护机制,推进河湖划界工作,落实河湖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岸线补偿制度。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审批,依法查处违法侵占河湖、非法采砂等行为,加强涉水行政执法。
5.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深化水利建设“三项制度”,坚持以“质量、安全和效益”为核心,严格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强化工程进度管理,大力推进项目合理工期内完工,促进完工项目及时竣工验收。加大对建设单位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和落实水利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九)深化水利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考虑水利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点,积极稳妥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着力健全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1.健全水行政审批监管。积极下放权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减少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加强行业指导和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督促县(区)主动承接履责。
2.深入推进水行政综合执法。建立水政监察统一组织实施,业务部门全力参与,水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深化与公安、司法、海事、航道、渔业、城管等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占用水域、非法取水,破坏水利水电工程等涉水违法行为。健全流域与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构建执法平台,提升执法效能。
3.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完善流域用水、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制度及相应措施,探索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强化用水过程的评估与核查,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建设,确保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主要目标。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城乡发展、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规划审批的重要前置条件。
4.深入推进水价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非农业供水水价改革。
5.探索水权交易试点。探索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积极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开展水权交易试点工作,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和水资源的高效配置,进一步优化全市用水格局。积极探索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合理确定农业用水价格,研究实行定额内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
6.健全河道管理体制。完善骨干河道管理机制,强化河道巡查和执法管理。按照分级管理原则,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建立政府主导、水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良性河道管护机制,严格管护考核。
7.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健全水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环节。立足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禀赋条件和水生态系统特点,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整治水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水美库区、河库连通、健康湖泊、生态河道、水利风景区等建设。
8.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三有五落实”为目标,逐处工程做到产权证书、运行制度、工程档案“三有”,产权所有者、工程管理者、工程管护制度、管护经费、监管责任“五落实”,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主体,建立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制度。
9.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运行管护机制。以“明晰产权”为核心,坚持“多权同确”,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到2020年,实现县域内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高效、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投入保障、管护规范的目标,全面建立符合市情、水情、工情实际及满足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10.建立水利支持新农村建设机制。强化水利与其它农村基础设施的融洽,创新幸福美丽新村水利建设机制,确保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11.建立水利扶贫工作机制。建立水利扶贫需求调查机制、水利扶贫项目储备机制、水利扶贫投资倾斜机制和水利扶贫考核机制等水利扶贫工作机制,破解制约贫困村水利发展的重点问题和难题。
12.强化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全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级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深入开展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培训,加强对县(区)的水利建设质量考核。强化水利工程第三方质量检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机构,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安全监督常态化,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
13.建立健全农村水电站安全运行管护机制。健全农村水电站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和管护责任,加强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和技术监督,积极开展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试点推广工作,做好辖区内农村水电站的安全监管。
14.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以及水利建设基金等水利专项资金政策,加大对县(区)水利投入政策落实的考核,促进地方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5.探索水利项目投资新模式。探索社会资本投入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合作(PPP)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进一步完善“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
16.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探索建立水利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机制,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专项债务支持范围,降低贷款成本,扩大融资规模。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对有条件的项目实行放贷利率竞争和争取财政贴息政策,提高水利项目融资能力。
17.提升防汛抗旱防控能力。探索建立防汛抗旱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防汛抗旱组织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建立市、县(区)各级各部门防汛防旱责任落实体系,积极整合防汛、抗旱、排涝、抢险队伍,逐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稳定持续的防汛抗旱应急抢险专业力量,提高防汛抗旱应急保障水平。创新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方式,实现市、县(区)共同储备、平战结合、高效使用的方式。探索建立防汛抗旱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跨流域跨区域、跨部门跨市县的信息共亨机制。
18.鼓励水利科技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加大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转化力度。整合现有水利科技资源,加大智力资源外引力度,壮大水利科研平台,支撑和引导水利科学发展。
五、水利投资测算和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一)投资测算。
1.投资测算的原则和方法。
本规划投资主要执行四川省水利厅有关规定、定额以及费率标准等,主要依据如下:
定额:建筑工程定额采用2007年《四川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计算。
费用依据和标准:计算依据采用2007年《四川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和我市各县(区)已建成的水利水电实际投资进行估算。
2.工程投资测算。
“十三五”规划项目总投资165.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投资4.46亿元,拟建项目投资74.65亿元,储备项目投资85.99亿元。“十三五”期间拟实施项目规划投资79.11亿元。具体分项投资如下: 
(1)大中型水利工程。
①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完成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内江隆昌供水管线工程建设,工程总投资23.44亿元。完成隆昌石盘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工程总投资0.5亿元。
②其他大中型工程。续建联合水库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2.12亿元。完成两河口水库工程建设,完成工程投资7.9亿元。适时开工资中县铜马桥水库改扩建和威远县大石包水库工程,“十三五”期间规划总投资1.3亿元。实施威远县长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投资1.24亿元。推进都江堰灌区东风渠六期简资干渠资中灌区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规划投资0.6亿元。
(2)农村水利工程。
①小型水源工程。适时开工市中区李子林、东兴区天池堰和雷家庙、资中太平和高桥、威远羊叉沟、隆昌碾子湾等7座小型水库工程和东兴区五星水库改扩建及引水工程,“十三五”期间规划总投资4.75亿元。建成长桥水库,十三五”期间规划投资0.89亿元。
②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规划投资6.79亿元。
③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规划投资1.66亿元。
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小农水重点县、五小水利、农田水利维修养护、小微水等工程,规划投资3.58亿元。
⑤农村河塘整治。规划投资0.88亿元。
⑥水利血防及其它。实施水利血防、资中县城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农村用水及城区水厂改扩建工程等,规划投资1.86亿元。
(3)防洪减灾工程。
①沱江干流堤防工程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新建沱江干流堤防,规划投资1.64亿元。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规划投资6.1亿元。
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规划投资0.3亿元。
③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规划投资0.11亿元。
(4)水土保持及水生态文明建设。
①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投资0.85亿元。
②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水库清淤工程、水库功能区划分、水库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升级等,规划投资2.76亿元。
③河库连通工程。规划投资8.87亿元。
④其它。规划投资0.97亿元。
(5)储备项目。
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农村水利、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行业能力建设共5大类项目,规划储备项目投资85.99亿元。
(二)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方案按照中央补助、省补助、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及投劳等方式筹措项目资金,中央为分期补助,地方自筹主要用于前期工作经费、征地费用、工程建设资金配套等方面投资,同时,积极发动受益群众以筹资与投劳等方式自筹资金投入水利建设。
(三)实施计划。
“十三五”期间,计划2016年投资9.43亿元,2017年投资18.38亿元,2018年投资17.01亿元,2019年投资18.09亿元,2020年投资16.20亿元。
(四)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后,全市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水利综合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实施后可合理提高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大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及损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产、生活及社会环境,为区域内工农业发展及人民生活用水、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1.主要有利影响分析。“十三五”规划涵盖了大中型水利、农村水利、防洪减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扶贫、水土保持及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建设、水利管理、水利改革等九个方面内容。规划项目实施后,可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将明显提升,水库和重要河段防洪减灾能力将明显增强,城乡供水保障程度和水质达标率将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将得以夯实,水环境保护更加有力,水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通过《规划》项目的实施,将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2.主要不利影响分析。
(1)“十三五”项目建设和运行中施工期废污水排放、灌溉回归水、水库蓄水、河库连通等将对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分析,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水环境的影响范围较小,影响程度轻微,在采取水源水质保护、施工期废污水处理等措施后,影响可得到控制或消除。
(2)项目建设期间的工程占地、弃渣堆放、水库淹没、移民安置等将破坏评价区原有植被,造成新增水土流失,破坏工程直接影响区生态环境,是本规划项目的主要不利环境影响。在采取本规划中提出的水土保持管理、水土保持监测和水土流失防治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后,新增水土流失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减轻。
(3)水源工程建设过程中将使评价区实际生物生产力略有降低,主要是施工占地和水库淹没使原有土地生物生产力丧失,但总体上仍处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工程运行后,由于灌溉条件的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实际生产力将比现状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升高。
(4)本规划项目建设的其它不利影响,如工程施工对工区人群健康、大气环境与声环境的影响,以及灌溉对农业生态的影响等,影响范围小,影响程度均较轻微。在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后,这些不利环境均可得到有效减免。
(二)对策与保护措施。
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法法》和“水十条”的相关规定,坚持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认真落实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设置工程河段生态流量,满足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所需的水量。加强施工期和运行期生态环境管理,尽可能的减小对陆生生态的影响。抓好施工后期施工迹地植被恢复工作,达到生态恢复和保护目的。加强水环境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园区,大力实施节水型社会重点县项目、水源工程、引调水程、河库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系绿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加强地下水水源保护和库底卫生清理,强化水质监测检测,加强灌区水质和减水河段水质保护,严格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水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大宣传,动员全社会共同节约用水。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砂石骨料及混凝土拌和冲洗废水、油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废污水和废弃物管理,做到达标排放。通过减振、降尘、降噪等措施,强化敏感点防护,加强工区人群健康保护,减轻施工扬尘和噪声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全减水河段安全警示标记及预告管理制度,防止河水突然变化带来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严禁在施工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重视耕地生产力恢复期的扶持与补偿,尽量将工程占地的社会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评价结论。
通过本规划项目的实施,对提升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增强水库和重要河段防洪减灾能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程度和水质达标率,夯实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显著。不利影响主要是工程施工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期的环境污染问题;工程运行期主要是对下游水资源与水文情势、退水等对受水区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各种不利影响均可得到缓解和控制。
从环境保护角度总体评价认为,内江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制约因素,各种不利影响可接受,环境风险可控,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区)人民政府是水利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把水利作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水利工作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要根据全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思路,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好县(区)级水利发展规划,细化目标任务,认真梳理项目,搞好资金平衡,保证规划成果质量。
(二)强化协调配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
(三)全力推进项目。
各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全力以赴推进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尽快建成一批,开工一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工程效益;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产品,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严格实行“三制”,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四)促进公众参与。
加大对我市水情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法制观念,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依法公布水资源信息,鼓励社会监督水利工作,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