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山西】汾河流域忻州市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1-19 其他 山西
1 区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汾河是三晋母亲河,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忻州市管涔山,自北向南流经芦芽山和云中山之间,横穿宁武、静乐两县,流经宁武县的东寨、化北屯、石家庄、坝门口、川湖屯等村庄,在潘家湾出宁武后进入静乐县,经静乐县的段家寨、城关、神峪沟、丰润等村庄,从高家舍进入太原市娄烦县境内,忻州市境内汾河干流总长84km,其中宁武县境内长42.0km,静乐县境内长42.0km。
汾河忻州市境内流域总面积3410.9km2,其中神池县境内15.9km2,宁武县境内1363km2,静乐县境内2032km2,自北向南流经芦芽山和云中山之间,纵贯宁、境两县,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1°42′40″~112o26′11″,北纬38°39′54″~38o58′23″之间。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介于东径110°56″~113°58″,北纬38°09″~39°40″之间,北以内长城与大同、朔州为界,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邻太行山与河北接壤,南与吕梁、太原阳泉毗连。
宁武县位于忻州市中部,介于东径111°50′~112°40′,北纬38°31′~39°8′之间,北依内长城与朔州市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芦芽山、荷叶坪、黄草梁与五寨县、岢岚县隔山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市分界,东部与原平市连通。
静乐县北与宁武、岢岚毗邻,南接娄烦、阳曲,东邻忻州,西靠岚县,介于东经111°42'~112°21',北纬38°09'~38°41'之间, 南北长60.8km,东西宽57.2km,总面积2036.6km2。

1.1.2 地形地貌
工程区为山地型高原,高程一般在海拔1190m以上,全境多山,东部为云中山,西部为芦芽山,中部为宁—静向斜谷地。由于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差异,形成于不同的地貌景观,根据其成因、形态类型工程区分为高中山、丘陵、平原三大类。
①高中山
本区主要分布于宁—静向斜的两侧,东部云中山脉整体走向NE,高程位于1190m以上,主峰老君洞海拔2393m,高差1203m。在侵蚀和剥蚀作用下形成了深切峡谷和山势陡峻的地貌景观。组成的地层岩性主要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砂岩、页岩等,这些地层岩性易风化,砂岩表层多为强~全风化状态,变质岩表层多为松散砂粒状。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剥蚀为主。东碾河中上游一带出露有奥陶系灰岩,表层多为强风化,岩体为大块状结构。植被向阳面少见,背阴面较好,多以灌木丛为主,大的树木很少。河流该区共发育5条,上游大部分为石山区,河流下切作用强烈,河谷呈“V”字型,中下游河谷多呈“U”字型,谷底相对宽缓。
西部芦芽山整体地处宁—静向斜西翼,高程位于1190m以上,荷叶坪高程2783.7m,高差1593.7m。在此构造和深切沟谷的作用下山势陡峻,组成的地层岩性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白云质灰岩,此外还有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出露。以上地层岩性表层为强风化,岩体多为大块状结构。该区整体植被繁茂,清水长流。河流该区共有7条,河流以下切作用为主,河谷呈“V”字型。
②丘陵
主要分布在汾河两岸,西部呈长条状分布在芦芽山与汾河冲积平原间,组成的地层岩性以第四系上更新统粉土,中更新统粉质粘土为主。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冲沟将原地形切割成树枝状,并还在继续发育。东部丘陵分布在云中山与汾河冲积平原之间,其宽度比较大,整体地形东高西低,成因与向斜构造的不对称关系密切。组成的地层岩性主要以第四系上更新统粉土、中更新统粉质粘土、第三系上新统棕红色粘土为主。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冲沟将原地形切割成树枝状,并还在继续发育。
③平原
主要分布在工程区的中部,受宁—静向斜构造的控制,呈长条形展布,最大宽度1.8Km,其地形平坦,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发育,整体地形北高南低,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冲洪积物,岩性上部多为粉土,下伏为砂卵石,富含地下水。
1.1.3 河流水系
汾河由忻州市管涔山发源,流经宁武县境内东寨、化北屯、宁化、石家庄4个乡镇后流入静乐境内,纵贯段家寨、城关、西坡崖、神峪沟、丰润五乡镇入娄烦县。干流总长84km,沿线支沟密布,河流众多,从汾河源头起干流两岸至上而下主要分布有北石河、大庙河、中马坊河(天池河、东马坊河、怀道河)、西马坊河、鸣水河、新堡河、万辉河、五村河、岔口河、东碾河、西碾河、扶头会河等12条支流,构成了以汾河为轴的盆地状水系。
各支流特征如下:
1、北石河
汾河一级支流,源头为宁武县涔山乡大梁沟,流经秋千沟、岑山乡、东楼沟,于夏家山村支锅石进入汾河,主沟道长度13.0km,流域总面积71.5km2,纵坡29.96‰,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31.3mm。
2、大庙河
汾河一级支流,源头为宁武县东寨镇高桥洼村,流经楼底、马家庄、李家阳坡、大庙、湾子里、窑子湾,于雷鸣寺进入汾河主河道,流域面积102km2,干流长20km,纵坡25.97‰。该流域属石山林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70%以上,河型稳定,水土流失较轻,河段狭窄,沟深山高是该河流的最大特点,上游河段有几处形成的天然瀑布。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154.8mm,年径流总量10745万m3,多年平均清水流量0.1m3/s。年输沙量约3.76万t,泥沙主要来源于洪峰时节,其他时段均为清水,含沙很少。
雷鸣寺泉根据2017年雷鸣寺泉实测统计资料,2017年雷鸣寺泉年平均流量0.304m3/s,2016年雷鸣寺泉0.344m3/s,多年平均值流量0.297 m3/s。
3、中马坊河
中马坊河又名洪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宁武县余庄乡寺耳上村,源头处为管涔山海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流向自北向南,在好水沟村南从左岸汇入汾河。流域东邻原平市,东北与城关镇接壤,南与迭台峙相连,属于余庄乡管辖。流域面积558km2,干流长50km,纵坡9.21‰。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51.8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5013万m3,多年平均清水流量为0.1m3/s。年输沙量为160万m3,输沙量在一年内集中于汛期几场大洪水。中马坊河主要支流有天池河、东马坊河和怀道河。
(1)天池河
中马坊河一级支流,汾河二级支流,源头为宁武县余庄乡海子背村,流经黄土坡、迭台寺乡,于迭台寺乡石庄村进入中马坊河,主沟道长度17km,流域总面积50.7km2,纵坡14.51‰,多年平均年径流深89.7mm。
(2)东马坊河
中马坊河一级支流,汾河二级支流,源头为宁武县东马坊乡石窑子村,流经达达店、回官石、跑泉沟、豆家沟、西沟、东马坊、庄旺、圪谬、梅家庄、隔河上,于圪廖乡隔河村进入中马坊河,主沟道长度27km,流域总面积156km2,纵坡12.99‰。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40.6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801万m3,多年平均清水流量0.15 m3/s。年输沙量为75.6万m3,输沙量集中在汛期7~9月内的几场大洪水。
(3)怀道河
中马坊河一级支流,汾河二级支流,源头为宁武县怀道乡谢家坪村,流经谢家坪、天王塔、上官庄、下官庄、寺湾、怀道、黄松沟、官地村,于怀道乡中马坊村进入中马坊河,主沟道长度24km,流域总面积140km2,纵坡14.76‰。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36.5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238.1万m3,多年平均清水流量0.1m3/s。年输沙量为52万m3,输沙量集中在汛期7~9月内的几场大洪水。
4、西马坊河
汾河一级支流,源头为宁武县西马坊乡东沟村,流经达摩庵、南干沟、大南沟、梅洞、宽草坪、馒头山、西马坊、红沙地、榆木桥、坝里,于化北屯乡坝门口村进入汾河,流域总面积153km2,主沟道长度25km,纵坡19.58‰。该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河道河型稳定,水土流失较轻,上游河段狭窄,中、下游河段平展、开阔,滩地、川台地、阶地较多。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44.6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800万m3,多年平均清水流量0.6 m3/s。该河道以悬移质泥沙为主,年内挟沙最多时是洪峰时节。
5、鸣水河
汾河一级支流,源头为静乐县堂儿上乡铁匠沟村,流经堂尔上、杜家村,于宁武县石家庄镇沟口村进入汾河,流域总面积259km2,主沟道长度28km,纵坡12.15‰。其中宁武县境内流域面积7.6km2,主沟道长度2.0km。该河为宽浅形河床,河岸抗冲能力较差,河床稳定性差。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38.9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600万m3,多年平均清水流量0.213 m3/s。河流泥沙主要以石英沙为主,兼有少量砾石。年输沙量为77万t。
6、新堡河
汾河一级支流,西北接西马坊河流域以分水线为界,东南与阳方沟流域为邻。源头为新堡乡石板桥村,流经石坝沟、石板桥、杵木沟、石坝、达子营、芦草沟、红土沟、新堡、旧堡、岭底,于石家庄镇石家庄村进入汾河,流域总面积96.9km2,主沟道长度20km,纵坡21.65‰。该河流域是典型的土石山区,河道弯曲狭,主槽明显,阶地很少,河道两岸壁峭沟深,河床相对稳定。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27.3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879.6万m3。
7、岔口河
岔口河发源于静乐县双路乡四方岭村,在段家乡五家村汇入汾河,河长13km,流域面积51 km2,河道比降19.68‰。
8、五村河
五村河又名双路河,发源于静乐县双路乡兰家山村,与鸣河平行并列,包括了静乐县双路乡的全部和中庄、泉庄、段家寨等三个乡的部分面积,在双路乡的沟口村汇入汾河,流域面积142km2,主河道长21km。
五村河、岔口河、扶头会河流量不大,在干旱严重的年份常有干涸现象。
9、万辉河
万辉河发源于静乐县辛村乡桥儿沟村,流经辛村、鹅城镇两乡,于鹅城镇小沟口村汇入汾河,流域面积89.9 km2,主河道长24km,清水流量约0.8~1 m3/s。
10、东碾河
东碾河发源于静乐县云中山北麓的娑婆乡漫岩村,由东向西呈S状流经娑婆、康家会、娘子神、城关等四乡镇,到县城西南角汇入汾河,主河道长58km,流域面积507 km2。整个河道比降变化差异很大,在大神沟以上,沟道比降为50‰;从大神沟到李货郎沟河道比降为27‰;从李货郎沟到悬钟口比降为25‰;从悬钟口到城关段平均比降为8.92‰。清水常流不断,全年平均流量为1.5~3m3/s,最大洪峰流量 1100 m3/s (1996年9月8日),为静乐县第二条大河流。
11、西碾河
西碾河发源于静乐县王村乡寺庄村,由西向东流经马坊镇、王村、西坡崖底入汾河, 流域面积97.3 km2,主河道长27km,常年有清水流量约1.5~2 m3/s。
12 、扶头会河
扶头会河发源于岚县顺会乡北山底村,到王村乡善应村进入静乐境内,主河道长28km,其中在静乐境内 14.8km,于鹅城镇上店村入汾河。流域面积88.3km2,其中在静乐境内45.5 km2。包括了王村、西坡崖2个乡13个村的面积。

1.1.4 地质
1、地层岩性
本区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Ar)、元古界(Pt)、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C)、二叠系(P)、中生界三叠系(T)、侏罗系(J)、新生界第三系(N)、第四系(Q)。受向斜构造影响,东部和西部地层老,中部地层新。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太古界五台群(Arw)
台子底组(Arw3t):岩性以浅灰色、暗灰色黑云变粒岩、条痕状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局部为似斑状混合片麻岩、含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少量斜长角闪岩。厚2150~3050m。
碾子沟组(Arw3n):岩性为浅灰色、灰色角闪黑云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顶部夹绿泥透闪片岩及角闪黑云片岩。厚580~1120m。
冰林沟组(Arw3b):上段岩性为黑云角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顶部夹绿泥透闪岩,中部夹黑云片岩,底部夹白云石英片岩;中段岩性为浅肉红色、灰色条痕状混合岩化黑云变粒岩;下段以浅灰黄色条痕状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少量斜长角闪岩。顶部夹透辉透闪岩,局部为条痕状混合片麻岩。厚820~2280m。
界河口群奥家滩组(ArJa):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黑云钾长片麻岩、二云片岩、白云片岩、硅线石片岩。层厚80~4750m。
(2)太古界吕梁群(ArL)
赤坚岭组(ArLc):上部黑云石英片岩夹黑云变粒岩、角闪片岩;下部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钾长片麻岩。层厚2780m。
杜家沟组(ArLd):岩性以变质流纹斑岩夹数层角闪片岩为主,底部为一层长石石英岩。层厚3545m。
近周峪组(ArLj):岩性为变质细碧岩夹一层透闪透闪岩,呈气孔状、斑状、致密块状。层厚2090m。
裴家庄组(ArLp):上部为黑云绢云千枚岩;下部为绢云石英片岩夹石英岩。层厚2000m。
(3)下元古界岚河群(Pt1L)
前马鬃组(Pt1q):上段为白云大理岩夹绢云黑云千枚岩;中段为长石石英岩、钙质石英岩夹变质砾岩;下段为变质砾岩。厚542~920m。
石窑凹组(Pt1s):上部为绢云千枚岩与白云大理岩互层;下部为含砾石英岩、石英岩、长石石英岩与绢云千枚岩互层。厚567m。
乱石村组(Pt1l):岩性为片状变质砾岩、石英岩,夹砂质千枚岩、长石石英岩。厚210m。
(4)下元古界 野鸡山群(Pt1y)
青杨树湾组(Pt1q):上段岩性为变粒岩;中段岩性为长石石英岩;下段岩性为长石砂岩状千枚岩。厚635m。
白龙山组(Pt1b):岩性为斑状、气孔状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角闪变粒岩,原岩为变质基性火山岩。层厚1580m。
程道沟组(Pt1c):岩性为条带状细粒方解石英岩、条纹状及粉砂状黑云千枚岩。层厚895m。
(5)古生界寒武系(∈)
中统徐庄组(∈2x):上部岩性为鲕状灰岩、薄板状灰岩;中部岩性为紫红色页岩、粉砂岩;下部岩性为浅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层厚78m。
中统张夏组(∈2z):岩性为鲕状灰岩夹薄层板状灰岩。层厚66m。
上统崮山组(∈3g):岩性为薄板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页岩。层厚22m。
上统长山组(∈3c):岩性为薄板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层厚18m。
上统凤山组(∈3f):岩性为薄板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层厚62m。
古生界奥陶系(O)
下统冶里组(O1y):灰白色、灰黄色白云质灰岩,底部夹薄层竹叶状灰岩。
下统亮甲山组(O1l):岩性为灰白色、灰黄色厚层白云岩。
中统下马家沟组(O2x):岩性以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夹灰绿色钙质页岩为主,含硅质条带及结核。层厚85m。
中统上马家沟组(O2m):岩性为灰色、灰黄色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质泥灰岩夹页岩。层厚84~268m。
(6)古生界石炭系(C)
中统本溪组(C2b):岩性为灰白色砂岩、页岩灰岩及煤层。下部为山西式铁矿及铝土页岩。层厚31m
上统太原组(C2t):上部为灰色细砂岩、页岩、灰岩、煤层。下部为灰白色砂页岩。厚108m。
(7)古生界二叠系(P)
下统山西组(P1s):岩性为灰白、灰色砂岩、页岩、炭质页岩及煤层。层厚57m。
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上部为紫红色页岩、泥岩、泥灰岩;下部为黄绿色巨厚层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及煤层。层厚143m。
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岩性为紫色砂质泥岩、灰岩,夹黑白色砂岩。层厚318m。
上统石千峰组(P2sh):上部为紫红色细砂岩;中部为紫红色细砂岩、泥页岩、粉砂岩互层;下部为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页岩、泥岩,含石膏。层厚728m。
(8)中生界三叠系(T)
中下统(T1-2):岩性为灰白色、黄绿色中—厚层中粒砂岩,紫红色厚层长石粗砾砂岩,中部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层厚205m。
上统(T3):岩性为灰绿色、红色砂岩、泥页岩,中上部夹石膏层。
(9)中生界侏罗系(J)
下统(J1):岩性以灰绿色砂质页岩、页岩,夹薄层状细砂岩及灰岩透镜体,夹煤层及煤线,底部黄色、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中部灰绿色砂质泥岩。层厚570m。
中统(J2):岩性为酱紫色中粒厚层—巨厚层砂岩,灰绿色砂质页岩夹紫红色泥岩及灰岩透镜体。层厚177m。
(10)新生界第三系(N)
中新统(N1):岩性为棕黄色冲积砾、砂砾岩、薄层砂岩。层厚3~20m。
上新统(N2):上部为红色粘土夹数层钙质结核、钙质层及洪积砾石层;中部为冲积砾岩夹细砂、粘土岩层;下部为紫色、黄色砂岩层夹透镜状粗砂。层厚20~70m。
(11)新生界第四系(Q)
下更新统(Q1):岩性为冲积砾石夹细砂,粘土层及透镜状泥炭。层厚5~15m。
中更新统(Q2):上部为风积粉质粘土夹数层古土壤;下部为洪积砾石及砂层。层厚20~70m。
上更新统(Q3):岩性为灰黄色粉土,盆地中心为浅黄色细砂。层厚3~60m。
全新统(Q4):上部为灰黄色粉土、细砂土;下部为砾石层、砂层。层厚1~20m。
2、地质构造
本区地处山西陆台西部,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内侧,吕梁山西坡经向挠折带北端,宁—静向斜盆地一带。区内构造极为复杂,查明和理清的构造主要为:
(1)在奥家滩—东会一带的界河口群中,北北东向褶皱带,是由一系列雁行式排列的褶皱组成。背斜和向斜都是向东北倾伏、向南西开放仰起;褶皱向南东倒转,轴面向北西倾斜;单个背斜或向斜的走向为北东40°~50°;区域地层的片理和片麻理也与其平行,超基性岩体的长轴方向及其分布,也呈北东方向,但其总体走向却为北东30°。每个背斜的南东翼较长,而北东翼较短,在平面上表现为拖拉现象,说明其平面地应力作用方式是北北东—南南西的一组直线式扭力,南东东侧向北北东方向移动,北西西侧向南南西移动,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
(2)在芦芽山东坡的吕梁群中,多生成了规模不大,延伸不长的中小型倒转背斜和向斜,如乔儿沟向斜、长门背斜和后西沟、麻峪沟、后落会、塌则沟一带的背斜、向斜,总称为“赤坚岭——东马坊雁行式褶皱带”。单个背斜或向斜长度一般10~12Km,宽约2Km,最大的一个桥儿沟向斜,长约15Km,宽约4Km。它们多是同斜倒转的褶皱,轴面均向北西倾伏,向南东倒转(只有长门背斜是一个正常开阔的背斜)。每个单体褶皱的走向为北东50°,它们呈雁行式排列,其总体方向为北东30°。在吕梁山北端的吕梁山群中,多形成规模较大的、延伸较长的大型褶皱,如寺头向斜、娄烦背斜,长度均在30Km以上,宽约15Km。寺头向斜向南西翘起,向北东倾伏,轴面倾向北西,基本为一正常背斜,局部向南东倒转。这一对背斜和向斜的走向为北东50°方向,呈雁行排列,总体走向亦为北东30°。
3、地震
本区新构造运动以抬升为主,地震频发,大部分震级较小,但历史上也有大的地震:公元512年5月23日在原平和代县间发生7.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X度;公元1638年11月22日原平崞县附近发生的7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Ⅸ度。这两次大地震对宁武和静乐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工程区沟深坡陡,地震活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等),规划设计时应予以重视。
规划区宁武县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0.45s,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规划区静乐县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0.1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0.45s,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1.1.5 水文地质
区域内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含水层成因和地貌特征又分为两类。
河谷冲洪积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汾河及两侧一级支流的河谷内。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砂卵石、粗~细砂。含水层厚度:汾河为60~100m,支流最大厚度34.7m,地下水埋深受地形控制,一般为0~3.5m,为中等富水~富水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补给,地下径流与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水质可满足人蓄饮用。
黄土丘陵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向斜谷地两侧的丘陵区,含水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粉土,受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和第三系上新统粘土隔水,雨季出现,干旱季节消失,地下水往往以散泉出露于沟谷中,一般流量很小,0.1~1.0L/s,富水性比较弱。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矿化度小于5g/L。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径流受地形控制,最终排泄补给河流。
2、岩溶裂隙水:区内主要含水层为寒武系崮山组白云质灰岩和泥质条带状灰岩,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灰岩。受构造的影响,奥陶系灰岩富水性强。区内雷鸣寺泉0.281m3/s、黑汉沟泉0.345m3、邢家沟泉0.19m3/s均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地下水埋深受向斜构造控制明显,两翼浅,轴部深。水质以HCO3-Ca-Mg型和HCO3-Ca-Na型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径流与岩层倾向一致,最终排泄补给河流。
3、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宁—静向斜盆地的两侧,东部含水层主要以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砂岩为主,页岩隔水。任家村泉流量0.02m3/s,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013~0.17m3/h.m,地下水埋深由深到浅,水质人畜均可饮用,煤系地层水质比较差。西部含水岩层主要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受其植被和风化程度的影响,表层一般比较含水,出露的馒头山泉流量为0.058m3/s,受季节性控制明显,雨季水量比较大,干旱季节比较小,由于人类活动较少,水质比较好。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排泄受地形控制明显。
1.1.6 气象
流域属北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春季干旱缺雨,夏季短暂热量不足,秋季低温霜冻早,冬季漫长严寒雪少。多年平均气温6.2℃,最高和最低均出现在河川阶地区,最高36.7℃,最低-30.5℃。年温日较差10.6℃,作物生长季温日较差10.8℃。≥10℃积温在2208~2832℃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65%左右。全年日照时间2861h左右,4~9月作物生长季日照为1528h,占年日照时数的53.5%。流域内平均年蒸发量为1812.6mm。土石山区的无霜期为110d左右,黄土丘陵沟壑区为150d左右。

1.2 社会经济  
宁武县下辖4镇(阳方口镇、凤凰镇、东寨镇、石家庄镇)10乡(薛家洼乡、余庄乡、涔山乡、化北屯乡、西马坊乡、新堡乡、迭台寺乡、怀道乡、圪谬乡、东马坊乡)464个行政村和8个居委会。2018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66083人。按居住区域分,城镇人口85186人,乡村人口80897人;按人口性别分,男性84297人,女性76385人;按人口年龄分,0~17岁31732人,18~34岁41749人,35~59岁58600人,60~100以上28601人。年末出生人口1491人,人口出生率为8.98‰;死亡人口929人,死亡率为5.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8‰。年末迁入人口708人,迁出人口1430人。2018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51个,退出181个,现存7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872户39672人,已脱贫12315户30437人,未脱贫4557户9235人,贫困发生率由最初识别的33%下降为7.63%。
宁武县地区生产总值为62.3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54亿元,同比增加18.69%,占生产总值比重4.07%;第二产业增加值38.59亿元,同比增加2.96%,占生产总值比重6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1.23亿元,同比增加12.21%,占生产总值比重34.04%。财政总收入完成19.2亿元,同比增长13.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亿元,同比增长9.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值达到13.3亿元,同比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1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13元、同比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40元、同比增长10.6%。全县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快于同期。
宁武县矿产资源中煤炭最多,素有“地下黑色宝库”之称。宁武煤田是山西省六大煤田之一,储量丰富,煤质好,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成为该县第一大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初步探明储量为369亿t,可采煤层储量约为230.31亿t,是全省重要的产煤县和煤炭能源基地之一。铝钒土为该县第二大矿产资源,现在已经探明储量2.77 亿t,占全国23亿t储量的近十分之一,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此外,境内还有铁、铜、硫磺、石英、云母、锰、硅、钾长石、钠结石等30多种矿产资源。
静乐县辖4个镇、10个乡:鹅城镇、杜家村镇、康家会镇、丰润镇、堂尔上乡、中庄乡、双路乡、段家寨乡、辛村乡、王村乡、神峪沟乡、娘子神乡、娑婆乡、赤泥洼乡,包括381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总人口16.16万,其中农业人口9.43万。县政府驻鹅城镇。
静乐县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锰、铝钒土、石英、大理石、钾长石等近20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最大,含煤面积1300km2,可采储量60亿吨。铁、锰、铝钒土、大理石储量均在1亿吨以上,石英3亿m3,钾长石5亿m3。境内以汾河、东碾河、鸣水河为主的八大河不流网状分布,大小河流共2370余条,其中汾河纵贯县境40km,引黄水经汾河向太原供水。全县水资源总量1.43亿m3,其中地表水量1.38亿m3、地下水量0.89亿m3(重复计算0.84亿m3),人均占有水量900m3,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近两倍,总体上属晋西北典型的富水区域。
“十一五”以来,静乐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年静乐县生产总值14亿元,2017年生产总值又翻了一番达到28.72亿元。
静乐县土地面积308万亩,其中耕地49万亩,林地57万亩,草地60万亩,尚可开发利用的宜林宜牧地141万亩。  静乐是传统农业大县,截止2017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1.214万亩,粮食总产10798.4万斤,农业生产总值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545元。
 静乐县主要工业有采煤、水泥、化肥、针织、机械加工、电机、农机修造、皮革制造等行业。已初步形成以煤炭、铝钒土为主体的采掘业,以水泥、砖瓦、预制件为主的建材业。截止2017年,静乐县统计数字国有工业固定总值354761万元。主要产品有煤、水泥、机砖、地毯、铝矾土熟料等。

2 现状调查与评价
2.1 水文
2.1.1 水文测站及水文基本资料
忻州市汾河干支流具有长系列观测资料的重要水文测站共有3个,分别为岔上、宁化堡、静乐水文站,均为基本水文站。
1)岔上水文站
岔上水文站位于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岔上村北石河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2'、北纬38°53'。该站集水面积31.7km2,断面以上主河道长度为9.5km,主河道平均坡度为49.3‰,流域形状系数0.351。
该站由山西省水文总站于1958年8月1日开始设立;1959年8月上迁1270m,更名为盆上(二)站;1974年1月下迁1000,更名为盆上(三)站;1996年9月领导机关更名为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该站水文下垫面产流地类仅有1种,全部为灰岩森林山地。流域内有2个雨量站,平均每站控制流域面积为16.5km2。
2)宁化堡水文站
宁化堡水文站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化北屯乡宁化村汾河干流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5′、北纬38°38′。该站流域面积1056km2,断面以上主河道长度为44.5km,主河道平均坡度为12.6‰,主要支流有大庙河、东马坊河、中马坊河、怀道河,流域形状系数0.533。
该站由山西省水文总站于1953年6月设立,是为研究水保拦沙效益而设立的专用站;1955年1月停测;1957年6月恢复为水文站;1962年5月又停测;1991年6月恢复观测并将断面上迁415m,站名为宁化堡(二);1996年9月领导机关更名为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该站水文下垫面产流地类共有6种,分别为变质岩灌丛山地76km2,占集水面积的7.2%;变质岩森林山地90.9km2,占集水面积的8,6%;灰岩灌丛山地48.6km2,占集水面积的4.6%;灰岩森林山地312.6km2,占集水面积的29.6%;砂页岩灌丛山地477.2km2,占集水面积的45.2%;砂页岩森林山地50.7km3,占集水面积的4.8%。流域内有9个雨量站,平均每站控制流域面积为117.3km2。
3)静乐水文站
静乐水文站位于山西省静乐县鹅城镇沙会村汾河干流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5′、北纬38°20′。该站集水面积2799km2,断面以上主河道长度为83.9km,主河道平均坡度为6.7‰,主要支流有鸣水河、东碾河、西碾河等,流域形状系数0.398。
静乐水文站由山西省水文总站于1943年4月设立,是汾河上游干流控制站,是按区域原则规划的国家基本站,为砂页岩、灰岩构造的土石山区代表站,1945年6月停测,1950年8月恢复观测,命名为静乐(二)站;1951年7月断面下迁1000m,命名为静乐(三)站;1954年1月上迁400m,命名为静乐(四)站;1966年1月下迁100m,命名为静乐(五)站;1971年1月重新量算面积为2799km2,至今为静乐(五)站,1996年9月领导机关更名为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静乐水文站水文下垫面产流地类共有7种,分别为变质岩灌丛山地492.6km2,占集水面积的17.6%;变质岩森林山地249.1km2,占集水面积的8.9%;黄土丘陵阶地433.8km2,占集水面积的15.5%;灰岩灌丛山地389.1km2,占集水面积的13.9%;灰岩森林山地397.5km2,占集水面积的14.2%;砂页岩灌丛山地786.5km2,占集水面积的28.1%;砂页岩森林山地50.4km2,占集水面积的1.8%。
2.1.2 降水
根据水文气象资料,汾河流域水资源在年际、年内及空间均变化较大。就降水与径流而言,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年际变化:同一个雨量站在不同年份差别较大,即不同年份降雨量很不不匀。如圪洞子雨量站最大年1995年雨量为1084.1mm,最小年1972年雨量为234.7mm,相差849.4mm,说明了区内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际丰枯交替较为频繁。
(2)年内变化。

多年平均年降水442.3mm,降水主要分布在6~9月份,降水量344.4mm,占年降水量的77.9%;全年最大月降水量113.7mm,出现在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25.7%;1、2月份与12月份是一年中降水最少的三个月,降水量7.8mm,仅占年降水量的1.8%。
(3)空间变化: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受地形起伏影响明显,即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相同高程的迎风坡大于背风坡,高山区形成降水量的高值中心,山脉背风面和盆地河谷区降水量明显偏少。例如流域内最上游的宋家崖雨量站,高程2070m,多年平均降水量734.0mm;处于流域下游的宁化堡雨量站,高程1400m,多年平均降水量490.1mm,两者相差243.9mm,前者是后者的1.5倍。
(4)芦芽山、管涔山是降水量高值中心,因降水和地形皆有利于产流,形成年径流的高值中心,流域最上游及西部高山区,年径流深大于150mm,东寨到宁化堡从100mm降至75mm。径流的地区分布特点与降水量一样,即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
总体来说,流域内年雨量由西北向东南,自山区向盆地河谷呈递减状态。
2.1.3 径流
1)实测径流量
宁武县汾河流域岔上站1959~2008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557万m3,折径流深175.6mm,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0.257;宁化堡站1957~2008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8290万m3,折径流深78.5mm,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0.146。汾河流域静乐站1956~2013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2.26亿m3,实测最大年径流8.17亿m3、最小年径流0.61亿m3。
2)天然径流量
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包括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如跨流域引水,将本流域的水量引到另一流域,或将另一流域的水引到本流域,都直接影响河川的年径流量。间接影响如修建水库、塘堰等水利工程,旱地改水田,坡地该梯田,浅耕改深耕,植树造林等措施,这些主要是通过改造下垫面的性质而影响年径流量。一般地说,这些措施都将使蒸发增加,从而使年径流量减少。考虑人类活动对径流造成的影响,对汾河干流径流进行还原计算。汾河流域静乐站1956~2013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3亿m3,最大天然年径流8.19亿m3、最小天然年径流0.63亿m3。
2.1.4 洪水
1)暴雨和洪水特性
本流域暴雨的地区分布不均,大面积暴雨发生次数较少,常以局部洪水为主。暴雨持续时间一般小于24小时,超过三天的比较罕见。
暴雨的地区分布基本上是由流域周围的山地向河谷递减。统计不同方位山区站点及干流24小时点暴雨均值,并结合山西省24小时点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分析,最大24小时点暴雨均值南部山区约65mm,东部山区约60mm,西部山区约60mm。汾河上游干流宁化堡站点24小时点暴雨均值约55.7mm。
暴雨发生的机遇,山区多于谷地。暴雨量级自上游至下游变化不大。流域上游段洪水基本由暴雨形成,与暴雨时程分布较为一致,最早涨洪时间为五月上旬,最晚为十月下旬,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受暴雨特性和地形条件影响,洪水来源空间分布不均,多局部洪水,且洪水过程暴涨暴落,泥沙含量大,一般历时1~3天。
2)历史调查洪水情况

宁化堡站光绪十八年1892年发生洪水,但具体洪痕指不出,断面也变了。1967年洪痕可靠,是自1892年至2015年第二大洪水,洪峰流量为1120m3/s,重现期确定为61年。
根据静乐水文站资料,静乐水文站所控制汾河上游流域多年平均最大洪峰流量为594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m3/s,发生于1967年8月10日,调查最大洪峰流量为4000m3/s,发生于1929年。
根据《忻州市水文水利计算手册》,静乐县汾河支流鸣水河历史洪水调查洪峰流量为375m3/s,发生于1967年;东碾河历史洪水调查洪峰流量为402m3/s,发生于1967年;西碾河历史洪水调查洪峰流量为271m3/s,发生于1967年;其他支流由于流域面积较小,无历史洪水调查资料。
3)设计洪水
本次规划范围主要为忻州市汾河流域12大支流,分别为北石河、大庙河、中马坊河(天池河、东马坊河、怀道河)、西马坊河、新堡河、东碾河、鸣水河、西碾河、五村河、岔口河、万辉河、扶头会河。12条河流域内均无水文测站,设计洪水采用山西省水利厅2010年12月编制的《山西省水文计算手册》中的流域模型法、推理公式法、经验公式法三种设计洪水计算方法,本次设计采用三种方法分别计算各设计频率的洪水,并对各方法的计算成果进行分析,最后推荐本次设计的采用成果。计算采用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提供的“山西省水文计算手册实用程序”和相关图集进行计算。
①流域特征值
流域特征值包括流域面积、流域主河道长、流域平均坡度、流域平均宽度等。用1:5万的地形图测算,得出断面控制流域面积和流域主河道长度后由以下公式算得其他参数:
a、流域平均宽度

式中:B——流域平均宽度,m;
F——流域面积,km2;
L——流域主河道长,km。
b、流域平均坡度

②产流、汇流地类

③设计洪峰流量成果合理性分析

本次洪水计算通过对北石河、大庙河、中马坊河(天池河、东马坊河、怀道河)、西马坊河、新堡河、东碾河、鸣水河、西碾河、五村河、岔口河、万辉河、扶头会河12条河流共38个断面的洪水采用综合瞬时单位线法、推理公式法和地区经验公式法三种方法进行计算,通过对以上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较,综合瞬时单位线法和推理公式法两种方法的设计洪水成果比较接近,经验公式法成果稍偏小。
推理公式法其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体系较为完备,适用范围较广,设计成果较为合理,一般用于比较重要的工程设计。综合考虑本次规划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

2.1.5 泥沙
1)泥沙特性
汾河属于暴雨型季节性河流,丰、枯水流量相差很大,枯水期含沙量很小,洪水期含沙量随流量增大而剧增,最大含沙量可达600kg/m3以上。由于流域产沙特征所存在的地区性、季节性差别,同一量级的洪水含沙量却有数倍之差。泥沙年际变化较大,年内主要集中在汛期,据统计,汛期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90%以上。
2)含沙量

3)颗粒级配

2.1.6 蒸发
流域内年蒸发能力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年平均蒸发量为1535.2~1928.1mm。汾河上游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因各月气温、湿度、风速的不同而不同,全年最小月蒸发量出现月份一般为1月或12月,最大月蒸发量发生月份一般为5月,蒸发量约占年蒸发总量的30%。
2.1.7 冰情
根据岔上水文测站相关资料,封冻期最大冰厚0.5m,每年10月份下旬开始封口,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冰,多年平均封冻期为155天。
2.2 水资源
根据2017年《宁武县水资源公报》境内年降水量640.1mm,年水资源总量为19420万m3,其中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量17940万m3,地下水资源量13782万m3,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为12303万m3。按统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92.8m3,耕地亩均占有量164 m3。
静乐县2017年水资源总量12529万m3,地表水资源量12259万m3,平均年径流深62.3mm,降水入渗补给量11070万m3,河川基流量10800万m3;地表水可利用量1282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378万m3。
2.3 河流地貌、地质
规划区地处管涔山脉以东、云中山脉以西。南部芦芽山与云中山以汾河为界,高耸入云,其山峰以荷叶坪最高,达2784m。汾河在宁武县境内经东寨、化北屯、宁化、石家庄4个乡镇后入静乐县。干流总长84.0km,沿线支沟密布,河流众多,构成了以汾河为轴的盆地状地形,大部分沟道下切稳定,沟谷分界明显,沟缘部分基岩外露,沟底土、沙、卵石涌积。由周边群山向汾河川沟谷倾斜的中间地带,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表现出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特征。主要支流分述如下:
1)北石河
北石河发源于宁武县宋家崖村,于东楼沟村东侧汇入汾河,全长13km,流域面积71.5km2,高程1730~2364m。流域地形西高东低。中上游为基岩山区,河谷呈“V”字型,下游谷底宽缓,河谷地貌主要为漫滩和河床,两岸沟谷纵横,地形破碎。组成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二长岩、片麻岩;寒武系、奥陶系灰岩、页岩;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
该河流中上游为基岩山区,谷内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二长岩、片麻岩,表层强~全风化。下游两岸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寒武系砂质页岩;奥陶系灰岩;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具二元结构,其顶部为粉土,灰黄色,稍湿,松散,厚度为0.5~1.0m,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85kpa。下伏卵砾石,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呈次棱角状,粒径以15mm~100mm为主,层厚大于3.0m。试验结果:不均匀系数为27.5,曲率系数为2.39,渗透系数为3.12×10-2cm/m,为强透水层。建议承载力特征值110kpa。
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卵砾石。地下水埋深在1.0m以下,其水量丰富,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的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
2)大庙河
大庙河发源于宁武县西沟洼,于雷鸣寺进入汾河主河道,流域面积102km2,全长20km,高程1609~1451m,中上游河谷狭窄,坡陡沟深,地势整体西高东低,以中低山和基岩山区为主;下游谷底相对宽缓,右岸为石山,左岸发育有一级阶地,呈条带状展布,高出河床1~2m。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寒武系、奥陶系页岩、灰岩;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
该河流中上游为基岩山区,谷内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表层强~全风化。下游两岸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寒武系白云质灰岩、砂质页岩;奥陶系灰岩、角砾状灰岩;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其顶部为粉土,灰黄色,稍湿,松散,偶含砂粒,厚度为0.5~1.0m,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85kpa。下伏卵砾石,杂色,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呈次棱角状,粒径以15mm~100mm为主,存在架空现象,厚度大于3.0m。试验结果:不均匀系数为68.4,曲率系数为0.29。注水试验结果:渗透系数为3.12×10-2cm/m,为强透水层。建议承载力特征值建110kpa。
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卵砾石。地下水埋深受地形控制,一般为0.5~3.0m,其水量丰富,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
3)中马坊河
中马坊河为汾河一级支流,又名洪河,发源于东马坊乡石窑子村,流向由东北向西南,纵贯宁武中南部,在好水沟村南汇入汾河。全长50km,流域面积558km2,河道比降16.9‰,海拔1437~2013m。中上游河谷宽、下游窄,主槽明显,阶地和河漫滩发育。组成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灰岩;侏罗系砂岩、页岩及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
该河流中上游河谷宽,两岸出露的地层岩性为侏罗系灰白色砂岩、页岩、暗紫红色泥岩,表层强~全风化,源头上覆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厚约15~25m。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其顶部为粉土,灰黄色,稍湿,松散,偶含砂粒,厚度为0.5~1.0m,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85kpa。下伏卵砾石,杂色,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呈次棱角状,粒径以15mm~100mm为主,层厚大于3.0m。试验结果:不均匀系数为106.7,曲率系数为1.35,渗透系数为3.12×10-2cm/m,为强透水层。建议承载力特征值110kpa。
该河有天池河、东马坊河及怀道河三条较大支流。①天池河:发源于余庄乡海子被村,在迭台寺汇入中马坊河,全长17km,流域面积50.7km2,两岸地层岩性为侏罗系灰白色砂岩、页岩、暗紫红色泥岩,表层强~全风化,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上部为粉土,下伏为砂卵石,次棱角状;②东马坊河:发源于东马坊乡石窑子村,在圪廖乡隔河村汇入中马坊河,全长27km,流域面积156km2,两岸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灰岩,侏罗系砂岩、页岩,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上部为粉土,下伏为砂卵石,次棱角状;③怀道河;发源于怀道乡谢家坪村,在怀道乡中马坊村汇入中马坊河,全长24km,流域面积140km2,两岸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灰岩,侏罗系砂岩、页岩,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上部为粉土,下伏为砂卵石,次棱角状。
中马坊河河流上游有碎屑岩类裂隙水出露:含水层为侏罗系中统砂岩。谷底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卵砾石,地下水埋深1~3m,水量丰富,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的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水流向基本一致。
4)西马坊河
西马坊河发源于宁武县芦芽山东沟,于坝口门村注入汾河。全长25km,流域面积153km2,河道纵坡1.15%。高程为1378~2358m,上游河道狭窄,中下游宽缓平坦,主槽明显,阶地和河漫滩较发育。组成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灰岩;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砂岩及砂质页岩;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
该河流上游为基岩山区,谷内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中下游两岸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砂岩、页岩;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其顶部为粉土,灰黄色,稍湿,松散,偶含砂粒,厚度为0.5~1.0m,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85kpa。下伏卵砾石,杂色,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呈次棱角状,存在架空现象,粒径以15mm~100mm为主,层厚大于3.0m。试验结果:不均匀系数为27.5,曲率系数为2.39。渗透系数为3.12×10-2cm/m,为强透水层。建议承载力特征值110kpa。
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卵砾石,地下水埋深一般为0.5~1.8m以下,其水量丰富,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该河流的清水主要来源于馒头山泉,流量为0.058m3/s,出露地层为太古界变质岩。
5)鸣水河
鸣水河发源于静乐县堂尔上乡铁匠沟村,地处静乐县北部的土石山区,由东北向西流,在宁武县沟口村汇入汾河,全长28km,流域面积259km2,河道平均比降12.15‰。整体地形东高西低,河道由主槽和漫滩组成,河谷两岸冲沟发育,地形破碎。组成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平片麻岩;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
该河流上游为基岩山区,谷内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二叠系、三叠系砂页岩,表层强~全风化。中下游谷底地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物:岩性上部为粉土,灰黄色,稍密,偶含砂砾,结构松散,大孔隙,厚0.5~1.5m,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85kpa。下伏卵砾石,杂色,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呈次棱角状,粒径以15mm~100mm为主,层厚大于3.0m。试验结果:不均匀系数为106.7,曲率系数为1.35,渗透系数为3.12×10-2cm/m,为强透水层。建议承载力特征值110kpa。
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砂卵石,地下水埋深0.5~1.5m,其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该河流的清水主要来源于任家村泉,流量为0.02m3/s,出露地层为太古界变质岩。
6)新堡河
新堡河属于汾河一级支流,源起小老沟,由石家庄注入汾河。全长20km,流域面积96.9km2,河流平均比降37%。海拔在1340~1590m之间,河流整体为土石山区,源头—新堡村河道狭窄,新堡村—石家庄村谷底宽缓,宽300~500m,一级阶地高出河床1.5m,呈长条状分布于现河床两岸。地层岩性为元古界角闪岩;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灰岩;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砂岩、页岩;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
源头—新堡村为基岩山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元古界角闪岩,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砂质页岩、灰岩,谷底沉积有0—3m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新堡村—石家庄村两岸出露的地层岩性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砂岩及砂质页岩;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顶部为粉土,灰黄色,稍湿,松散,偶含砂粒,厚度为0.5~1.0m。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85kpa。下伏卵砾石,杂色,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呈次棱角状,厚度大于3.0m。试验结果:不均匀系数为27.5,曲率系数为2.39,渗透系数为3.12×10-2cm/m,为强透水层。建议承载力特征值110kpa。
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卵砾石。地下水埋深受地形控制,一般大于1.0m,其水量丰富,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
7)东碾河
东碾河发源于静乐县娑婆乡漫岩村,于静乐县城南赵王城村注入汾河,全长58km,流域面积507km2,河道平均比降8.42‰,整体地形东高西低。上游为基岩山区,河谷呈“V”字型,中下游宽阔平坦,河谷地貌发育,一级阶地高出河床1.5m左右,宽约50~1000m,呈长条状不对称分布于河槽两侧。两岸地形破碎,冲沟发育。组成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砂岩、页岩,第三系粘土、第四系粉土和粉质粘土。
该河流上游为基岩山区,谷内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表层强~全风化。中下游两岸为奥陶系灰岩,二叠系、三叠系砂页岩,谷底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具二元结构,顶部岩性为粉土,灰黄色,稍密,偶含砂砾,结构松散,大孔隙,厚0.5~1.5m。下伏为砂卵石,杂色,稍密~中密,分选不好,次棱角状,粒径为30mm~100mm,含少量漂石,成分为花岗片麻岩、灰岩、砂岩,揭露最大厚度34.7m。
谷底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砂卵石,地下水埋深0.5~5.0m,单位涌水量10m3/h.m,水量丰富,水质良好,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该河流的清水主要来源于黑汉沟和邢家沟泉,流量为0.535m3/s,出露地层为奥陶系灰岩。
8)西碾河
西碾河发源于静乐县王村乡寺庄村,由静乐县的鹅城镇西崖底村汇入汾河。流域面积97.3km2,主河道长27km。河道平均比降13.14‰,整体地形西高东低。上游为基岩山区,河谷呈“V”字型,中下游谷底平坦开阔,河谷地貌发育,一级阶地高出河床1.5m左右,宽约50~800m,呈长条状不对称分布于河槽两侧。组成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变质岩,寒武系、奥陶系碳酸页岩,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第三系粘土及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
该河流上游为基岩山区,谷内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寒武系白云岩、砂质页岩、奥陶系灰岩、三叠、二叠系砂页岩,表层强~全风化。中下游两岸为二叠、三叠系砂岩、砂质页岩,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具二元结构,上部岩性为粉土,灰黄色,稍密,偶含砂砾,结构松散,大孔隙,厚0.5~1.5m。下伏为砂卵石,杂色,稍密~中密,分选不好,次棱角状,粒径为30mm~100mm,含少量漂石,成分以花岗片麻岩、灰岩、砂岩为主,揭露最大厚度34.7m。
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砂卵石,地下水埋深0.5~3.0m,其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
9)五村河
五村河发源于双路乡兰家山村东北岭,自东向西于双路乡沟口村南汇入汾河,全长21km,流域面积142km2,河道平均比降18.18‰,河流整体为土石山区,源头—石咀村河道狭窄,石咀村—出口谷底宽缓,宽200—450m,河谷地貌发育。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砂质页岩、灰岩,第三系粘土及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
该河流上游为基岩山区,谷内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砂质页岩、灰岩,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卵砾石,厚度0~3m。中下游两岸为第三系棕红色粘土,第四系粉土及粉质黏土。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具二元结构,其上部岩性为粉土,灰黄色,偶含砂砾,结构松散,大孔隙,厚度0.5~1.5m,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85kpa。下伏为砂卵石,厚度10~20m,粒径为1mm~50mm。
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砂卵石,地下水埋深受地形控制,一般大于1m,其水量丰富,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最终排入汾河。
10)岔口河
岔口沟河发源于静乐县双路乡四方岭村,在静乐县段家寨乡五家村汇入汾河,全长13km,流域面积51km2,河道平均比降19.68‰。河谷地貌发育不全,中上游受两侧坡洪积物挤压,河床狭窄,沟谷呈“V”字形,下游河谷宽缓,谷底宽130~230m,呈“U”字形,漫滩及一级阶地发育。组成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变质岩、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二叠系和三叠系砂岩及页岩、第三系粘土、第四系粉土及粉质粘土。
该河谷两岸出露的地层岩性为第三系棕红色粘土及第四系上更新统粉土及粉质粘土,谷底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具二元结构,顶部岩性为粉土,灰黄色,稍密,偶含砂砾,结构松散,大孔隙,厚1.0~2.5m,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85kpa。下伏为卵砾石,杂色,稍密~中密,分选性差,次棱角状,磨圆度一般,粒径为20mm~80mm,含少量漂石,成分为花岗片麻岩、灰岩、砂岩,厚度大于2.0m。
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卵砾石,水量较丰富,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最终排入汾河。
11)万辉河
万辉河为山间河谷,发源于静乐县辛村乡桥儿沟村,于静乐县鹅城镇小沟口村汇入汾河,河长24km,流域面积89.9Km2,平均比降16.55‰。源头—柴水村沟谷两侧为基岩,河谷呈“V”字形,柴水村—汾河入口处谷底宽缓,发育有漫滩和一级阶地。组成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变质岩、奥陶系和寒武系碳酸盐岩、二叠系和三叠系,侏罗系碎屑岩类,第四系粉土及粉质粘土。
源头—柴水村河谷两岸为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奥陶系和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及泥质条带状灰岩、砂质页岩、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砂岩及页岩,谷底为卵砾石,厚度0~1.5m。柴水村—汾河入口谷底宽缓,两岸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粉土及粉质粘土,谷底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冲洪积物,顶部岩性为粉土,灰黄色,稍密,结构松散,大孔隙,厚0.5~2.5m。下伏为砂卵石,杂色,稍密~中密,分选性差,次棱角状,磨圆度一般,粒径为20mm~70mm,含少量漂石,成分为花岗片麻岩、灰岩、砂岩,出露厚度大于2.0m。
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卵砾石,地下水埋深大于1.0m,富含地下水,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最终排入汾河。
12)扶头会河
扶头会河发源于岚县顺会乡北山底村,于静乐县鹅城镇上店村汇入汾河。流域面积88.3km2,主河道长28km,河道平均比降12.31‰,静乐县境内流域面积45.5km2。整体地形西高东低,上游为基岩山区,剥蚀作用强烈,河谷呈“V”字型,中下游谷底平坦开阔,河谷地貌发育,一级阶地高出河床1.5m左右,宽约50~700m,呈长条状不对称分布于河床两侧。组成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砂岩、页岩,第三系粘土及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
该河流上游为基岩山区,谷内出露的地层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三叠系、二叠系砂岩、砂质页岩,表层强~全风化。中下游两岸为二叠、三叠系砂岩、砂质页岩,谷底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灰黄色,偶含砂砾,结构松散,厚0.5~2.0m,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85kpa。下伏为砂卵石,杂色,稍密~中密,分选不好,次棱角状,粒径为30mm~100mm,含少量漂石,成分以花岗片麻岩、砂岩为主
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砂卵石,地下水埋深0.5~3.0m,其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易污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补给,地下径流与河流方向一致。
2.4 现有水利工程情况
2.4.1现有水利工程
根据忻州市2012年水利统计资料,截至2012年底宁武县汾河流域累计建设各类供、引水工程、水井工程、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358处。
(1)蓄水工程
2012年宁武县汾河流域现有地表水蓄水工程7处,主要是供人畜饮水的旱井、窖池,供水能力0.035万m3。
(2)引水工程
2012年宁武县汾河流域现有引水工程91处,均为小型引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27万m3,现状供水能力19.5万m3。
(3)提水工程
2012年宁武县汾河流域现有提水工程(小型泵站)13处,设计供水能力56.1万m3,现状供水能力45万m3。
(4)水井工程
2012年宁武县汾河流域现有水井工程191眼,现状供水能力163.2万m3。
(5)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
2012年宁武县汾河流域现有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56处,现状供水能力70万m3。
根据《静乐县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2014年12月,静乐县供水水源工程分为地表水供水工程和地下水供水工程,泉水供水工程包括在地表水供水工程中,不再另行统计。地表水供水工程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主要是水井工程。
2010年全县地表水供水工程共有 36座(处),另外尚有集雨工程(主要是解决山区农村人畜吃水的旱井水窖,分布在堂尔上乡,现已停用)5眼(处)。其中,达到大型供水规模的工程只有汾北灌区,其余全部为小型供水工程。
2010年全县共有水井2201眼,现状供水能力为350.5万m3。其中:浅层地下水水井2161眼,占全县水井总数的98.3%,现状供水能力为250.1万m3;深层承压水水井38眼,占全县水井总数的1.7%,现状供水能力为100.4万m3。
2010年静乐县其它水源工程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回用等。集雨工程指用人工收集储存屋顶、场院、道路等场所产生径流的微型蓄水工程,包括旱井、水窖等。
集雨工程共有旱井、水窖5眼,分布在堂尔上乡,年利用量为0。
静乐县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 2010年污水处理再利用年利用量为0.1万m3。
2.4.2供水量统计
2017年宁武县总供水量0.1593亿m3,较上年0.1579亿m3增加0.0014亿m3。其中地表水源工程供水量0.0946亿m3,占总供水量的59%;地下水源工程供水量0.0647亿m3,占总供水量的41%。
总供水量中,水利工程供水量0.042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6%;自来水公司供水量0.0472亿m3,占总供水量的30%;自备水源工程供水量0.0701亿m3,占总供水量的44%。
2017年静乐县总供水量1660万m3,其中地表水源工程供水量1282万m3,地下水源工程供水量378万m3。总供水量中,水利工程供水量878万m3,自来水公司供水量130万m3,自备水源工程供水量653万m3。
2.4.3用水量统计
2017年宁武县用水总量1540万m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158万m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130万m3,农业灌溉用水量420万m3,林牧渔畜用水量143万m3,工业建筑用水量381万m3,三产用水量8万m3,生态环境用水量300万m3。
2017年静乐县用水总量1660万m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126万m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126万m3,农业灌溉用水量607万m3,林牧渔畜用水量188万m3,工业建筑用水量266万m3,三产用水量8万m3,生态环境用水量339万m3。
2.5 水生态状况
2.5.1水生生物调查
汾河流域内水生生物主要分布于天池湖泊群,水生鱼类有鲫鱼、草鱼、鲤鱼、武昌鱼等;水生草本植物有水麦冬、穿叶眼子菜、川蔓藻、芦苇、星星草、水蓼、合被韭等,浮游植物有绿藻、硅藻、蓝藻、小球藻等。
2.5.2生态敏感区
根据《山西省地表水功能区划》(晋水资[2006]283号),汾河流域宁武段内水功能区含1个一级区,即汾河静乐源头水保护区,其起止断面为源头至静乐站。在以地表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山西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细化现有的水功能区划,宁武段内含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即汾河源头;一般河流源头水保护区,位于各主要支流。另宁武县汾河流域内还包括有雷鸣寺泉重点保护区、芦芽山风景名胜区、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重点保护区、马营海森林公园保护区、宁武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芦芽山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汾阳宫遗址、宁化古城、万佛寺、汾河源头湿地公园、天池湖泊群湿地、暖泉沟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敏感区。
静乐县城东7.5km东碾河北岸黑汉沟泉为静乐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生态敏感区,该处现已完成绿化并进行了封禁。

2.5.3湖泊和湿地调查
雷鸣寺泉是指位于汾河源头,东寨以西较集中出露的西雷鸣寺泉及其以上沟谷中溢流的散泉。雷鸣寺泉位于宁武县西部中段的管涔山区,北部部分边界已跨入神池县境,西接五寨县,其它均在县境内。根据2017年雷鸣寺泉实测统计资料,2017年雷鸣寺泉年平均流量0.304m3/s,2016年雷鸣寺泉0.344m3/s,多年平均值流量0.297 m3/s。
天池湖泊群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城西南20km的管涔山与云中山之间,是一处高山群湖,包括天池、元池、琵琶海、鸭子海、小海、干海、老师傅海等大小天然湖泊。
暖泉沟水利风景区,风景区依托暖泉沟水库和水保示范园而建,属于水土保持型水利风景区,面积 12.4km 2,其中水域面积 1.5km 2。
近年来因气候干旱、地下水补给减少,加之湖水渗漏,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导致天池湖泊群湿地面积萎缩,部分湖泊甚至干涸农业开垦侵入湿地,湖心区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湿地被道路、农地等分割破碎,湿地水分难以流通,加之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导致湖泊水体污染,湿地生物物种生境恶化,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分剧烈蒸发,水位波动大,蓄水保土功能退化,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静乐县先后实施了东碾河蓄水美化工程、西碾河蓄水美化工程,即在保障河道能安全通过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过流洪水的前提下,在东碾河河口以上的1.2km范围内及西碾河河口以上0.5km范围进行蓄水,东碾河河口布置钢坝闸2座,形成蓄水面积6.6万m2,蓄水量7.91万m3,西碾河河口布置钢坝闸1座,形成蓄水面积3.2万m2,蓄水量3.7万m3。

2.5.4水环境调查
1)水环境现状
参考《山西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忻州市汾河流域共有4个水环境功能区
根据宁武县水资源公报(2017年度),宁武县汾河静乐源头保护区(宁武段)监测河长57.7km,代表断面为宁化堡水文站,水质目标为Ⅱ类,全年水质类别Ⅱ类,恢河源头水保护区监测河长33.1km,代表断面为朔州梵王寺,水质目标为Ⅲ类,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均达标。
根据静乐县水资源公报(2016年度),静乐县主要河流重点河段汾河静乐源头水保护区(静乐段)监测河长22.7km,代表断面为静乐水文站,水质为Ⅲ类,水质目标为Ⅱ类,不达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东碾河静乐源头水保护区监测河长57.8km,代表断面为东碾河入汾口,全年水质为Ⅱ类,达标。

2)入河排污口
根据调查,宁武县汾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共有23处,工业排污口4处,农村生活排污口18处,污水处理厂排污口1处。
宁武县入河排污口情况见表2.5-4。
静乐县现有污水处理厂2处,入河排污口19处,污水处理厂分别为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静乐县杜家村污水净化中心。
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位于静乐县鹅城镇赵王城村南,担负着静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服务人口约8万人。2000年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于经省计委批准建设,设计处理规模为4000m3/d,工艺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设计出水水质二级。2010年该中心依据上级文件要求进行提标改扩建,经晋发改资环发(2010)1752号文件批复立,原有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提升为一级A,日处理1000m3/d。新增扩建日处理7000m3/d,日处理规模提升为8000m3/d,处理工艺采用A/A/0+混凝过滤,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1级A标准。2012年改扩建工程建设完成,经调试运行,改扩建工程设施、设备、出水水质均达到设计标准,现状出水水质达到地表Ⅴ类。
静乐县杜家村污水净化中心位于杜家村镇磨管峪村西800米处,受纳水体为鸣河,设计处理规模2500m3/d,采用工艺为A2/0+混凝沉淀过滤法,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2.5.5林草植被现状
区域植被类型属于南部森林草原向北部干旱草原、荒漠草原过渡类型,境内复杂的地形地貌,使海拔1500m以下的土地和滩涂以及海拔2400m的高山平台与缓坡地带,植物呈垂直带状分布。海拔2000-2400m 的地域中,华北落叶松、云杉、灌木、草本间杂,植被覆盖率在90%左右。
(1)天然植被
高、中山地草甸带:主要分布于海拔2680m以上的荷叶坪、黄草梁、芦芽山一带,属于亚高山草甸。植物低矮、耐寒、喜温,如:粗糙紫云英、紫花苜蓿、人头草、披硷、蒿草、苔草、兰花、棘兰等。夏季,植物生长旺盛,其残体大量进入土壤,草根盘结,吸水性强。但因通气不良,限制了有机质的分解。冬季,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分解更差,表土中根系盘结交积,形成毡状草皮层。本带气候严寒,但地势开阔,草软地肥,是优良的天然牧场。
高、中山针叶林带:分布于海拔1820-2680m之间,是境内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带。植被类型为高、中山针叶林。主要有云杉、华北落叶松、白杨、白桦及高山灌丛,如鬼见愁、锦鸡儿、高山绣线菊、胡榛、野刺
政、铁杆蒿等。林内阴暗潮湿,灌木稀少,仅见苔藓、问荆、造苏等。
低、中山疏林灌丛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1800m之间。主要乔木有云杉、油松、栎类、桦、山杨、华北落叶松等。灌木主要为沙棘、胡榛子。本带森林稀疏,荒山连片,是营造林的良好基地。
低山灌丛、农作区及水域带:分布于海拔1200-1500m之间,其灌丛组成与低中山带相似,林木有杨、柳、杳等阔叶树种。主要农作物为莜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糜、谷等。本带主要为农作区,从林业的角度来看,可营造阔叶树林。
(2)人工植被
农作物植被:区域适宜莜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糜、谷等作物生长。种植面积均在万亩左右,形成良好的栽培植被,并有明显的季节性。覆盖面夏秋大、冬春小。
2.5.6水土流失情况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结合现场调查核定宁武县汾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186km2,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其中面蚀、沟蚀广泛,局部有泻溜、滑坡等重力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6400t/km2·a,属强度侵蚀。现状水土流失各强度等级所占比例为:轻度流失面积340km2,占流失面积的28.64%;中度流失面积392km2,占流失面积的33.04%;强度流失面积261km2,占流失面积的21.98%,极强度流失面积138km2,占流失面积的11.65%;剧烈流失面积56km2,占流失面积的4.69%。
静乐县汾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700km2,大量的水土流失是由坡耕地造成,以强度侵蚀为主,现状水土流失各强度等级所占比例为:轻度流失面积295km2,占流失面积的17.35%;中度流失面积188km2,占流失面积的11.06%;强度流失面积640km2,占流失面积的37.65%,极强度流失面积404km2,占流失面积的23.76%;剧烈流失面积173km2,占流失面积的10.18%。

忻州市汾河流域主要发布有土石山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地貌,造成流域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土壤组成及地形地貌的形态受风雨侵蚀的作用。土石山区年降雨量550mm,风速20米/秒;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年降雨量450mm,风速 30米/秒,且暴雨相对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到全年总量的63.3%,因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境内水土流失主要是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溯源侵蚀和风力侵蚀比较轻微。侵蚀的形态多为鱼磷状、斑网线形、沟头岸坡滑塌、沟道下切等。
2.6 水景观资源
宁武是座关城,县内名胜古迹颇多,较著名的有宁武关、天池、玄池、明代古楼等。宁武关与偏头关、雁门关、平型关遥相呼应,古有楼烦重镇之称,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黄土高原上绿色明珠之称,境内山、水、关、林、洞、谷、石、瀑、寺、甸、草、湖、泉、庙等自然、人文景观。早在隋、唐时,宁武就是驰名远近的风景名胜地。著名的宁武八景有:汾源灵沼、天池锦麟、芦芽滴翠、支锅奇石、鸾桥烟虹、染峪流虾、禅房夕照、恢河伏流。此外,还有宁武关古楼、凤凰古城、冰窖、宁化万佛洞、涔山仙人洞、青龙山天花洞,晓祖宝塔、昌宁公祠、万佛寺等名胜古迹。境内山川秀美,峰峦叠嶂,关城巍峨,寺庙林立,既有险峻奇特、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又有历史悠久、珍宝荟萃的人文景观。拥有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古代就有风景优美的八景,其中有世界级景点万年冰洞,国家级景点悬崖栈道和悬棺,省级景点高山天池群、高山草甸马仑草原、芦芽山等,还有三晋母亲河的发源地汾河源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栖息着世界珍禽褐马鸡,其主峰芦芽山海拔2754米,因状如出水芦芽而得名,以险、奇、绝闻名于世。由于古宁武城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称“凤凰城”。
汾源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约100km2。景区山水风光钟灵毓秀,人文景观光彩照人,自古享有“三晋第一胜境”之美誉。“汾源灵沼”水质甘醇,沁人心脾,惠泽三晋大地;近百万亩原始次生林,苍翠欲滴,林间珍禽异兽更增添无限生机;神奇的万年冰洞可称世界奇观之精品;始建于唐代的悬崖栈道惊险绝伦,十多处天池组成了高山湖泊群,如明镜般镶嵌在两千米的高山之巅;在华北最大的亚高山草旬马仑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幽雅浪漫的情人谷如同人间仙境;北方罕见的石门悬棺留下了千古之迹;险峻芦芽山尽揽天下神奇;一幅幅美丽壮观的画卷构成了汾源风景区这一三晋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天池锦麟,天池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城西南20公里,我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世所罕见的高山湖泊群,古称“祁连泊”,美丽的天池是世人游山玩水、休闲度假、避暑观光的绝佳去处,千百年来,她“阳旱不涸,阴霖不溢,澄清如镜”。 盛夏,池滨山环树合,芳草萋萋,绿柳依依,池中碧波荡漾,涟漪如歌,游鱼逐浪,群鸭戏水,蛙鼓阵阵,晴日登高远眺,茫茫峻岭之间现出一块巨大的无暇玉璧,红日映照,池水通红,耀眼夺目,古人题名“天池锦鳞”或“天池霞映”,位列宁武古八景之首。隆冬,雪野茫茫,池水封冰,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置身天池民,听冰裂之声,如金鼓、如丝竹琴瑟,空灵清脆,悦耳动听,北魏时,尔朱氏父子每年都要来此听天池冰裂的“箫鼓之声”,这象征吉祥美好的福音伴随滑冰、滑雪和观水晶宫等项目,构成了另有情趣的天池冬游。特别可喜的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鹳,成群结队地在美丽的天池栖息繁衍,白天鹅把天池作为迁栖的客栈,流连忘返,偶尔浮出水面或顶翻鱼船的天池海怪则给谜一般的天池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芦芽滴翠,芦芽山巅风景秀美,名胜众多,有金龙池、五龙洞 、秀云峰、紫峰崖、凤凰岭、东西火场、大小天涧、束身峡、舍身崖、九桄梯、华严守、说法台、金刚佛堂、龙王堂、太子殿等名胜,太子殿东又有小芦芽山、云际寺、饿虎垴。小芦芽山背后又有达摩庵、石栈天桥、大河畔等自然景观。芦芽山区,森林密布,泉水四溢,遍地野生药材,珍奇动物出没林间,野花飘香,芳草丛生,汾河、清涟河、岚崎河都源于此。每年春耕结束,便有五寨、神地、宁武、静乐、岢岚等县的农民,赶着成千上万只牛驴骡马来此放牧。
支锅奇石,宁武县城30公里处的东寨镇西楼子山南麓半坡,有一座峭岩矗立于沟侧溪畔。这峭岩高约两丈余,顶部巍巍托起一块巨大奇石,这奇石以两块小石作支脚,立于约三四十度的峭岩斜坡顶部。奇石高约3米,阔约2米。虽立斜坡,风吹似动,但数干百年来,它却一直屹立在那里。由于奇石状似加盖的锅,支撑它的两小石形若锅脚,故而人称“支锅奇石”,成为古宁武府和宁武县八大奇景之一。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含五寨、神池、岢岚、静乐等部分县区,由大石洞、秋千沟、马家庄、高桥洼、阎家村和怀道林场的部分区域组成,总面积约4.433万hm2,森林面积占50%。包括芦芽山风景旅游区、荷叶坪亚高山草甸生态区、海山地湖泊旅游区、 汾源次生林风景区、管涔山断层地质观光区、黄草梁冰川地质风景区、 莲花畔老虎栖息观察区。
暖泉沟水利风景依托暖泉沟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开发而成的一处集观光、游乐、休闲、避暑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二级支流——三晋母亲河——汾河的发源地,总面积47.7 km2。境内峰峦叠翠,群湖珠联,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既有北国草原风光之壮美,又具江南水乡之风韵,为晋西北宁武县旅游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置身其间,游人不仅可以观赏山西最大最好的水保生态工程之浩大和效益,又可尽享游乐避暑之清福与妙趣。
静乐县历史文化悠久,从上古传说台骀神,到商代燕京戎,战国胡服骑射,开启了汾河文明的滥觞,是三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见证历史风云激荡的一方热土,浸染着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
静乐县集“山水之静、康养之乐、文化之美”于一身,拥有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天柱山景区、悬钟山景区、风神山景区、台骀、赵王城遗址、岑山书院、文庙、高君宇纪念馆、百团大战首战纪念馆、静居寺等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旅游发展潜力大。
汾河川纵贯南北,北连汾河源头芦芽山风景区,南接汾河水库,得益于一山一水的滋养,是汾河上游最纯净的生态聚集区,也是都市休闲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忻黑线连接东西,东临晋察冀革命根据地,西连晋绥革命根据地,是威震敌胆的抗日战场,也是山西重要的红色走廊。
静乐县水域风光7处,分别为汾河、碾河、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天柱山龙泉、杜家村冷泉、娘子神冷泉、下高崖温泉等,生物景观18处,天柱山、风神山、岑山、庆鲁百年汾河护岸林、三北防护林、丘陵山顶草原、高山草原、成片玫瑰种植、黄花菜种植、中药材种植、藜麦种植、汾河鱼类栖息地、碾河鱼类栖息地、西部山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北部山区野生动物栖息地、汾河鸟类栖息地、山区鸟类栖息地、碾河鸟类栖息地等,以及东碾河蓄水美化工程、西碾河蓄水美化工程等人工水景观。
在本次规划范围汾河忻州市段12大支流流域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沿河水生态环境脆弱,未建设湿地,各条河道外围大都是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建设用地空间较少,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各条支流原生态保持较为良好,但区域水网与绿网尚未整合完善,未形成连贯的区域性沿河生态绿化系统,需要对水环境和水资源进行开发,形成具有特色水景观。
总的来说忻州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但是这些发展资源的开发仍存在不足,潜力有待深入挖掘。
2.7 河流生态景观现状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1)忻州市汾河流域内整体山势陡峻,坡地居多,森林面积较少,大部分土地缺乏植被覆盖,水源涵养条件差,加之全年降水70%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且多呈暴雨降落,所以,绝大部分降雨产生的径流,以山洪倾泻于河道,形成了境内水资源时空分布高度集中、地下水和地面水高度集中的特点。全县河流具有分明的夏雨型和山地型河流特征。清水流量小,洪水流量大,水量不稳定,变化频率高,河道较短,陡坡弯急,冲刷严重,泥沙含量高,洪水利用率很低。
2)区域土壤易侵蚀,河流中的泥沙在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时易沉积,在一些河段存在河床淤高、河道淤积的问题;有的蓄滞洪区被占用成为经济社会用地,压缩了水系空间。同时,各条河流河道水面萎缩现象严重,尤其是农村河道未进行系统清淤整治,有的河道基本的调蓄作用和输水排水功能逐渐丧失,严重危及区域防洪安全。随着城市建设,交通路网和建筑物挤占河道,增加了洪灾风险,部分河流防洪能力偏低,易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
3)静乐县2017年水资源总量12529万m3,地表水资源量12259万m3,平均年径流深62.3mm,降水入渗补给量11070万m3,河川基流量10800万m3;地表水可利用量1282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378万m3。人均占有水量900m3,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近两倍,总体上属晋西北典型的富水区域。但区域内用水水平不高,还有较大的节水空间。要在确保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大力推进节约用水,严控高耗水企业。
4)由于气候、地貌、土壤及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等人为因素,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低,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是造成土壤加速侵蚀的直接原因,土壤侵蚀以中度侵蚀为主。
6)在本次规划范围汾河忻州市段12大支流以自然景观为主。支流河源自然植被较好,生态景观资源基础较好;河流中段两侧靠山,河床裸露,以自然风光为主,河道村庄较少,人为活动对流域生态影响不大;河道下游村镇密集,河道开发程度不高,河道整体防洪能力较弱,河道杂乱无章,河床裸露,两岸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生态景观较弱。流域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区域水网与绿网尚未整合完善,未形成连贯的区域性沿河生态绿化系统,需要对水环境和水资源进行开发,形成具有特色水景观。

3 总体规划
3.1 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统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为中心,发挥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建美好生态环境,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各项专业规划相协调,根据所处气候区位和生态特征科学分区分类,科学系统的制定指标体系,科学进行生态系统规划。 
(2)坚持保护优先、建控结合。尊重自然生态过程,加强现有生态成果保护力度,尽可能减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加强城市集中建设区域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域的城市建设行为。 
(3)坚持系统前瞻、突出重点。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作为本规划的主干内容,兼顾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诸多方面,前瞻性的引入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措施。 
(4)坚持综合协调,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形象与风貌塑造等相结合,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5)坚持分区施策,特色突出。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分区,有针对性地采取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措施。 融入不同地区的特色人文、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城市。 
(6)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坚持全局观念,衔接相关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循序推进,通盘考虑规划的近、远期目标,突出近期工作,分步实施规划,注重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3.2 规划原则
1)多规协调,合理开发
规划应与国家、流域及各区域相关规划相衔接,与国土空间规划、水利发展规划、防洪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脱贫攻坚等专项规划相协调,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根据水资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条件,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2)保护优先,适度建设
统筹考虑资源条件,以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辅以人工措施修复。
3)因地制宜,一举多效
依据周边环境,合理定位,功能综合,一举多效。
4)目标可达,措施可行
规划目标适应地方特点,与相关项目实施进度协调,目标分阶段可达;规划措施切合实际,便于实施。
3.3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忻州市境内汾河干流水岸线100m以外及北石河、大庙河等12条流域面积大于50 km2汾河支流支流生态功能保护线内区域,水文化景观规划范围为汾河全流域。
3.4 规划目标和任务
1)规划目标
汾河流域忻州市生态景观规划目标为:汾河流域的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河道整治目标:以防洪保安、生态建设为主要目标,通过河槽疏浚、堤防修复、放缓加固和河滩绿化,建设生态河流、绿色长廊。
具体指标详见下表,提出不同水平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应在规划期内量化考核。
通过对汾河流域的不断治理,到2025年目标,三大长廊(生态河流和生态长廊、绿色长廊、休憩、休闲文化长廊)基本成型,到2035年所有生态景观工程全部建成,所有指标全部达标。

2)规划任务
(1)提出流域水生态景观空间布局。
(2)在节水建设前提下,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提出河流生态景观用水量和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并制定水量、水质保障方案。
(3)河湖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提出分区、分段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方案。
(4)提出生态景观与经济文化的融合方案。
(5)制定河源及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措施。
(6)提出河道生态防护林及水源涵养林建设方案。
(7)制定生态景观规划管理措施。
3.5 规划基准年和水平年
基准年采用2018年,近期水平年2025年、远期水平年2035年。
3.6 规划总体布局
以汾河在宁武县境内主要六条支流为基本单元区域,结合流域或区域特点,统筹考虑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源头与河口以及湖泊水库等不同区域关系,以流域生态景观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明确各分区的治理重点与方向,从重点工程、空间分布、实施时序等方面进行规划布局。
总体布局以恢复流域自然水系景观、构建完整河-湖-库-湿地水景观体系为宗旨,按照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的要求,延续汾河历史文化脉络、完善河流空间结构、优化河流两侧景观风貌,促进人水和谐相处、生态良性循环。
总体规划布局以12条支流北石河、大庙河、中马坊河(天池河、东马坊河、怀道河)、西马坊河、新堡河、东碾河、西碾河、五村河、岔口河、万辉河、扶头会河、鸣水河为单元区域进行规划布置,在支流源头进行水源地涵养,在支流河道两侧打造林带,在村庄、乡镇附近打造湿地公园、农家乐、水上乐园等旅游景观项目,让河道的水量丰起来,河道两侧的风光美起来。

4 流域生态景观空间规划
4.1 蓝绿空间与山水格局
山水作为城市的特色又积淀了传统的人文历史特质。“山水格局”“绿地系统”都是与城市建设关系密切的相关词汇,对城市个性的形成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城市山水格局既包括自然山体、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湿地本身,而且包括人类对自然山水的相互位置关系,山脉水系走向以及大小等级,山水秩序、山水城的关系等等,也包括人类对自然山水所做的有益补充。城市山水格局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研究,它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及外围的自然山水整个系统的大小位置,也包括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地块的形态关系,还包括对城市山水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山水城市构建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绿地系统是强调城市与自然的交融。一个城市只有充分尊重山水格局,使绿化构成系统,才能维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构建结合山水格局的绿地系统是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缺乏特色、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山水城市的关键所在。尊重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重视保存优质宝贵的山水自然资源,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或建成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或构筑绿色廊道、城市绿脉,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和血脉,越来越成为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趋势,这一理论也在许多城市被赋予了实践,并取得的很好的效果。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三个面:
一、有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增强城市归属感中国高速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但是,这些纯粹的钢精混凝土构筑物并未能让市民有更多的归属感。相反,由于城市面貌持续快速更新,打破了人们对城市意向的认知,从而丧失对该城市的归宿感与认知感。自然山水以其相对的稳定性、丰富的形态特征、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几年就建立成形的人工构筑,更能让人认知,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
二、有利于构筑绿地系统框架、承载城市生态安全
山脉、水廊有利于形成城市的通风廊道,从而促进城市的空气流通,并有效的把城市外围的空气带入到城市中,调节城市气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的外围山水与城市内部的山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山水格局起到把城市自然生态要素引入到城市内部的作用,有利于城市内部水源补充、水体净化、水土保持,从而使城市生态更为稳定。
三、提升城市品质,创造丰富多样、方便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所
城市的山水格局形成,从起源到发展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山水是许多城市起源地摇篮,因此,最能体现现代城市绿地景观的基底和特色,对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城市山水空间因其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灵活多变的空间形式成为一个城市优质宝贵的休闲、休憩空间,其连续性与完整性便于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纽带,形成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并融合了自然特征的场地空间,具有潜在的休闲游憩价值。
本次规划的宁武县、静乐县城乡山水格局,以“三线三区”为基础,预留必要的防洪空间、水资源利用空间、水环境容量空间和水工程用地空间,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多规合一”的框架下,强化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突出水系完整性、水体流动性、景观融合性、功能综合性,确定各支流流域蓝绿空间占比。
4.2 生态功能保障线
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根据河道实际情况、两岸用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用水需要,以维系河势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基本要求。
宁武县内河流中马坊河生态功能保障线按堤线以外不小于50m划定;北石河、大庙河、天池河、东马坊河、怀道河、西马坊河、新堡河、鸣水河生态功能保障线按堤线以外不小于20m划定。如遇污染、高耗水等不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全部移址拆迁。
静乐县内河流东碾河生态功能保障线按堤线以外不小于50m划定;鸣水河、西碾河、五村河、岔口河、万辉河、扶头会河生态功能保障线按堤线以外不小于20m划定。
河道生态功能保障区内对污染水质、有悖于水源涵养或与规划功能不相宜的土地利用,实施拆除或改造,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滩、还湿。建设缓冲隔离防护林带和水源涵养林带,改变农防段种植结构,提高汾河流域河流自净能力。
4.3 流域河流地貌形态空间
1)合理划定岸线并优化堤防布置
宁武县境内河流:
北石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13km,可分为乡村、水源涵养区两段,其中从源头到宋家崖村段为水源涵养区段,长度约4.2km;从宋家崖村到入汾河口段为乡村段,长度约9.9km。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大庙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20km,可分为乡村、水源涵养区两段,其中从源头到高桥洼村段为水源涵养区段,长度约4.2km;从高桥洼村到入汾河口段为乡村段,长度约15.8km。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中马坊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50km,该流域较大支流有三条,分别为东马坊河(总长度为27km)、怀道河(总长度为24km)、天池河(总长度为17km),该流域可分为城镇、乡村、水源涵养区三段,其中东马坊河从源头到回官石村段为水源涵养区段,长度约5.2km,东马坊乡、圪廖乡段分别布设为城镇段,长度约2.2km,其余段为乡村段,长度约19.6 km;怀道河从源头到天王塔村段为水源涵养区段,长度约5.8km,怀道乡段布设为城镇段,长度约1.2km,其余段为乡村段,长度约17.0 km;天池河从源头到黄土坡村段为水源涵养区段,长度约6.0km,其余段为乡村段,长度约11.0 km;中马坊河从源头到暖泉沟村段为水源涵养区段,长度约14.6km,其余段为乡村段,长度约35.4 km。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西马坊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25km,可分为城镇、乡村、水源涵养区三段,其中从源头到席麻窊村段为水源涵养区段,长度约7.5km;从席麻窊村到西马坊乡及西马坊乡到坝门口村为乡村段,长度约19.1km;西马坊乡及坝门口村到入汾河口段为城镇段,长度约1.6km。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新堡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20km,可分为城镇、乡村、水源涵养区三段,其中从源头到石板桥村段为水源涵养区段,长度约4.5km;从石板桥村到新堡乡及新堡乡到石家庄镇为乡村段,长度约12.3km;新堡乡及石家庄镇到入汾河口段为城镇段,长度约3.2km。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鸣水河规划宁武县境内为全流域,河流长度2km,全部为乡村段,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静乐县境内河流:
东碾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58km,可分为城镇、乡村、自然段三段,其中从源头到漫墕村段为自然段,长度约3km;从漫墕村到牛家村段为乡村段,长度约50km;从新会村到入汾河口段为城镇段,长度约5km。具体分布如下:城镇段、乡村段、自然段、生态湿地水质净化区,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鸣水河规划静乐县境内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28km,可分为城镇、乡村、自然段三段,其中从源头到铁匠沟村段为自然段,长度约2km;从铁匠沟村到任家村段,杜家村镇到入汾河口段为乡村段,长度约22.9km;从任家村到杜家村镇段为城镇段,长度约3.1km。具体分布如下:城镇段、乡村段、自然段、生态湿地水质净化区,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西碾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27km,可分为城镇、乡村、自然段三段,其中从源头到寺庄村段为自然段,长度约3km;从寺庄村到下高崖跨河铁路桥上游段,长度约23.2km;从下高崖跨河铁路桥下游到入汾口段为城镇段,长度约0.8km。具体分布如下:城镇段、乡村段、自然段、生态湿地水质净化区,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五村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21km,可分为城镇、乡村、自然段三段,其中从源头到兰家山村段为自然段,长度约2.3km;从兰家山村到双路乡段,下双路村到入汾河口段为乡村段,长度约16.6km;从双路乡到下双路村段为城镇段,长度约2.1km。具体分布如下:城镇段、乡村段、自然段、生态湿地水质净化区,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岔口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河流总长度为13km(以北岔计),南岔河流长度为11km,规划河流长度共计24km。可分为乡村、自然段二段,其中北岔从源头到泉庄村段为自然段,长度约6.5km,从泉庄村到入汾河口段为乡村段,长度约6.5km;南岔从源头到季家庄村段为自然段,长度约3km,从季家庄村到岔口与北岔汇合段为乡村段,长度约8km;具体分布如下:乡村段、自然段,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万辉河规划区域为全流域,总长度为24km,可分为城镇、乡村、自然段三段,其中从源头到乔儿沟村段为自然段,长度约3.3km;从乔儿沟村到辛村乡居民区上游段,辛村乡居民区下游到入汾河口段为乡村段,长度约18.7km;从辛村乡居民区段为城镇段,长度约2km。具体分布如下:城镇段、乡村段、自然段、生态湿地水质净化区,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扶头会河规划区域为静乐县段流域,长度为15km,均为为乡村段,河道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目前除东碾河南湾村至新会村段13km进行过河道治理,鸣水河即将进行治理外(施工已招标),其余河道未经治理,河道底坡高低起伏不平,河道以土堤为主,土堤植被不好,部分段被开垦为农田,严重侵占河道空间,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局部段有浆砌石堤防,但标准不高。本次堤岸线规划在满足河道行洪能力的前提下,从生态保护角度合理划定岸线并优化堤防布置,维持和恢复河流主河槽、河漫滩和过渡带等自然特征,保持一定的河漫滩宽度和植被空间,在保护生境的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功能的同时,融合生态与人文景观布置,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2)渠化河道(地上河)堤防的近自然改造
土地条件允许,可将一侧堤防后撤,加大河道宽度,降低堤防高度、堤坡培厚放缓;土地条件不允许,可结合生态功能保障线,将洪水标准分级,在生态功能保障线内结合景观道路的设置增加一定的行洪通道,从而降低两岸堤防高度和放缓堤防坡度,恢复自然河岸。
对已经治理过的堤防进行绿化美化改造,对不满足河道行洪要求的河道段堤防进行加宽新建,堤防形式结合两岸具体情况采用斜坡式生态堤防、直立式斜坡堤防和复合式生态堤防;对临近公路的河岸堤防可结合交通情况可采用以路带对现状地方进行绿化美化改造。

3)河流平面形态的自然蜿蜒性恢复
本次规划的12条河道常年有基流,但河道开发程度不高,河道两岸植被破坏不严重,应在维持和修复河流自然蜿蜒性特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人工裁弯取直。在土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宜将堤内外低洼处恢复成河道湿地,保护和修复河流平面形态的自然蜿蜒性特征。土地条件限制,应修复河流主河槽的蜿蜒性特征。

4)河流两岸生态绿廊布设
现状12条河流未经综合治理,两岸生态植被较差,河道生态景观较差,为了保证河道生态功能性,本次规划设置生态绿廊,河道沿线空间上可根据实际情况,沿线适当增加绿化植被点缀,形成高低错落的自然景观,构建生态景观长廊,使12条河流具有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等多种功能。

4.4 产业导入空间
4.4.1产业导入理念
在沿河两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新型产业导入,优先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康养、新能源、绿色码头和水上旅游以及清洁能源船舶为主的绿色产业。
在保护生态资源和水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汾源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建设等,可开发生态旅游等具有带贫益贫能力、盈利能力的服务,不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4.4.2产业导入空间

宁武县境内河流流域:
北石河流域,该流域开发程度低,原生植被覆盖率高,破坏少。村庄稀,人口相对疏散,可导入的文旅项目为:特色森林人家——不破坏现有植被,主要在村庄发展民宿,让游客能在这里停留,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没有车水马龙,只有万里星空宁静生活。结合本地天然森林“氧吧”的疗养,在流域内所有自然村发展带有经营性质的养生、回归自然的特色乡村。
大庙河流域,该河常年有水,流量较大,主沟相对比较平缓,现状已经开发多处水面景观工程,且相应的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可导入服务设施和行业。 
中马坊河流域和天池河流域上游有天池,有水库,常年流量有保障,水库区可导入生态养殖项目。
东马坊河流域,相对比较平顺,交通比较便利,植被相对稀疏,可导入生态高效农业种植区与体验区,为整个区域提供生活保障。也可适当导入部分光伏项目。
怀道河流域沟底宽,两边山上植被覆盖好,可在沿河沟底利用滩地发展生态种植,作为绿色生态种植体验区。
西马坊河流域可结合现已开发情况,发展水上旅游项目。
新堡河流域中游段过度开发,可导入部分节能环保的小型制造业,农村手工作坊体验等项目。上游段植被好,以保护为主。
静乐县境内河流流域:
静乐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可优先导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以及食品加工业,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与旅游业的兴起,也可导入新能源项目与旅游项目,分流域规划产业导入如下:
东碾河流域,该流域流域面积大,村庄多,耕地多,人口相对密集,可导入生物质电厂,垃圾电厂等新能源项目;可导入的农业文旅项目有:①藜麦特色小镇——以娑婆乡藜麦万亩种植园区为核心,采取多元化与相关性产品设计的策略,开发以藜麦观光、休闲、考察、博览会展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建设藜麦生态园、藜麦文化风情街和藜麦酒庄项目,打造以藜麦为主题的特色小镇。②巾字山景区——以巾字山自然风貌和生态资源为基础,建设巾岩茶社、山地户外俱乐部项目,打造集生态观光、山地户外、森林休闲、避暑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深山文化与自然休闲综合体。③漫岩古村旅游度假——依托漫岩村“驮炭道”历史文化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古村落旅游,建设漫岩民宿聚落、漫岩田园休闲和漫岩自驾车营地项目,形成“人文+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将漫岩村打造成特色旅游村落。④木要村乡村旅游——依托木要村地处东碾河和公路交叉口的区位优势,建设静乐县苗木基地和观光农业园,打造集园林苗木生产经营、景观设计、科技示范、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以及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观光农业园。
鸣水河流域,该流域内的黑庆山岭墕山海拔较高,可导入风电项目等新能源项目;可导入的农业文旅项目有:①狮子崖户外运动旅游——以狮子崖景区为依托,整合杜家村周边民俗资源,以亲子旅游市场为核心,打造集生态观光、儿童户外、亲子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户外运动旅游区。②莲花山红色旅游——依托百团大战莲花堡战役发生地,以及莲花山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森林休闲旅游产品;开发鸣水河水资源,建立天然的矿泉水基地。③万花山景区——依托堂尔上乡万花山景区,打造一个集休闲养生、文化传承、实景演艺、艺术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养生中心。④堂尔上古村旅游度假——依托堂尔上村古村落建筑、乡土民俗和田园风光,打造具有晋北特色的乡村民宿。对现有的古村落建筑进行修复,保留古村落传统的乡村肌理;完善堂尔上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乡村风貌。
西碾河流域,该流域走向为由西北至东南,整个流域为长条状,河道左岸山脉向阳,且坡缓,可导入光伏新能源项目。
五村河流域可导入的农业文旅项目有:双路生态农业旅游——依托双路乡建立生态高效农业种植区与体验区,结合历史文化遗址,共同打造富含历史人文及自然风光韵味的生态农业集群。
岔口河流域可导入的农业文旅项目有:五家庄文旅特色小镇——以李銮宣故居为平台,打造“帝师故里”乡村特色品牌;修复抗金避险道、抗战地道等文化遗址,打造黄土风情和战争体验区;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依托汾河湿地景观,打造田园风光与休闲慢享皆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园。
万辉河流域可打造黄花山生态旅游区,整合辛村乡黄花山、万辉河及周边资源,以太子寺禅修文化、万辉沟游牧文化为特色,打造集禅修养生、避暑度假、生态休闲、游牧体验、中医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区。具体项目有①太子寺景区——以黄花山和太子寺为依托,在原址上复建太子寺,并整合黄花山及周边资源,建设太子寺禅耕文化园、黄花山夏养避暑山庄和禅修养生休闲会所项目,打造集禅修养生、避暑度假、宗教朝觐、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区。②万辉沟游牧文化园——依托万辉沟的生态资源和燕京戎、“胡服骑射”文化资源,建设马文化户外拓展基地、万辉沟自驾车营地和胡服骑射实景演艺中心,重现春秋战国时马圈滩、驸马滩、马尾沟等村庄屯兵养马的历史场景,打造静乐县集养马、跑马、赛马于一体的养马基地,成为骑马体验、户外运动的亲子乐园。③张家庄乡村旅游——依托张家庄现有的黄苓、冬花、葛根等中草药种植资源,将中草药产业与休闲度假相结合,打造中草药为主题的特色农场;依托张家庄的小杂粮产业资源,通过产业园、合作社和农户的协调合作,打造以小杂粮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④驸马滩乡村旅游——依托万辉沟的生态资源和燕京戎、“胡服骑射”文化资源,打造集科普、观光、休闲和体验于一体的静乐县牧马文化博物馆;以马文化传播为主题,开展民间马术表演、马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的旅游产品。5、马圈滩乡村旅游——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扶贫为契机,完善马圈滩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马圈滩的文化特色,以马圈滩的养马文化和寺庙文化为亮点,建造乡村文化活动场所;打造土鸡、黑毛猪等特色养殖产业和河滩田园休闲农业旅游。
扶头会河流域可导入的农业文旅项目有:上道宏休闲农业——依托王村乡上道宏村20亩水面淡水养殖、11座大棚种植,建设休闲垂钓园和果蔬采摘园项目,打造静乐县特色农业休闲示范点。
神池县境内河流流域:
结合风景区建设,发展设施农业60hm2。

5 河流生态景观水量保障
5.1 河流生态需水
宁武县从汾河源头起干流两岸至上而下主要分布有北石河、大庙河、中马坊河(天池河、东马坊河、怀道河)、西马坊河、鸣水河、新堡河六大支流汇入。
静乐县汾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两侧分别有东碾河、西碾河、鸣水河、五村河、扶头会河、万辉河、岔上河等七大支流汇入。
本次规划宁武县境内6条支流除鸣水河外均为全流域规划,其中有两条(天池河、新堡河)没有流量观测记录。北石河采用东寨村上游1km处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平均值为0.289m3/s,年基流均值911.39万m3;大庙河采用东寨村上游1km处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平均值为0.226m3/s,年基流均值712.71万m3;中马坊河口子村汇合口以下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363m3/s,蒯屯关村南1km处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863m3/s,年基流均值1933.16万m3;东马坊河采用口子村隔河村西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145m3/s,年基流均值457.27万m3;怀道河采用中马坊村南200m处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240m3/s,年基流均值756.86万m3;西马坊河采用坝门口村南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591m3/s,年基流均值1863.78万m3;鸣水河采用任家村山神庙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192m3/s,年基流均值605.49万m3。
本次规划静乐县内7条支流除扶头会河为静乐县段流域规划外,其余均为全流域规划,东碾河采用县城桥上游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平均值为0.683m3/s,年基流均值2152.33万m3;鸣水河采用任家村山神庙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192m3/s,年基流均值605.49万m3;西碾河采用西坡崖村沟口处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057m3/s,年基流均值179.76万m3;五村河采用五村村西1km处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072m3/s,年基流均值227.06万m3;岔口河采用五家庄村沟出口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005m3/s,年基流均值15.77万m3;万辉河采用小沟口村沟口处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161m3/s,年基流均值507.73万m3;扶头会河采用上店村沟口处断面,清泉水采用实测值为0.038m3/s,年基流均值119.84万m3。
依据《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可采用Tennant法计算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该方法是根据水文资料以平均径流量百分数来描述河道内流量状态,并根据河道流量情况逐月计算生态基流。
本次规划宁武县、静乐县境内各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非汛期按基流量的10%、汛期按基流量的20%计算生态基流,远期水平年2035年非汛期按基流量的20%、汛期按基流量的40%计算生态基流。
5.2 生态景观用水分析
生态景观用水可以是来自大自然的符合生态景观用水的水资源,也可以是通过现代科技及设施处理的符合生态景观用水的水资源,还可以是应用于现代景观中的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等使保持生态标准的水资源。
本规划中主要生态用水为湿地、蓄水区和沿线景观带,湿地以洪泛湿地为主,可利用现状及汛期雨水,蓄水区主要利用河道现状基流,沿线景观带充分利用河道生态基流和地表径流。
初步估算,宁武县境内北石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145.7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291.5万m3,现状基流量为911.39万m3;大庙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144.0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227.9万m3,现状基流量为712.71万m3;中马坊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309.1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618.2万m3,现状基流量为1933.16万m3;东马坊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73.1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146.2万m3,现状基流量为457.27万m3;怀道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121.02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242.04万m3,现状基流量为756.86万m3;西马坊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298.0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596.0万m3,现状基流量为1863.78万m3;均能满足生态景观需求。
初步估算,静乐县境内东碾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690.9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1381.8万m3,现状基流量为2152.3万m3;鸣水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194.4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388.7万m3,现状基流量为605.5万m3;西碾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57.7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115.4万m3,现状基流量为179.76万m3;五村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72.9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145.8万m3,现状基流量为227.06万m3;岔口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5.06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10.12万m3,现状基流量为15.77万m3;万辉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163.0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326.0万m3,现状基流量为507.73万m3;扶头会河近期水平年2025年年用水量为38.5万m3,远期水平年2035年年用水量为76.9万m3,现状基流量为119.84万m3,均能满足生态景观需求。
5.3 生态景观水量保障措施
在可能的范围内实施水量调配用以确保可以维系生态系统稳定的流量,即在满足生活、生产、灌溉等用水的前提下,合理的调配水量以维持下游河流生态系统及河流水文循环稳定的河流流量,必要时可消减部分生产、灌溉用水量,以增加下游生态环境流量。生态环境流量是河流的生命,河流为人类提供水源、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能等。保护河流的稳定,其实是为让河流更好的、持续的为人类服务。为此,要正确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总体上必须坚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本身的发展,必须开发、利用和改造河流;为保护生态流量不被破坏,我们要控制水流量不被浪费,利用要有限度,改造必须适当,不能损害河流的自然功能,要保持河流的永续利用。无论是正常年份径流量还是枯水年份径流量,都要确保生态需水量。为了满足这种要求,需要统筹灌溉用水、城市用水和生态用水,确保河流的最低流量,用以满足生态的需求。在满足生态需水量的前提下,可就当地剩余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的总和中除去生态需水量的部分)再对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按已规定的生态需水水质标准,限制排污总量和排污的水质标准。
5.4 生态景观水质保障措施
汾河各大支流内产业分布少,污染源少,且区域内植被覆盖好,河流自净能力强。本次规划只简单分析本流域可能的水质污染因素,以及应对保障措施。
区域内影响河道水质的可能因素有:(1)流域沿线村庄较多,发生倒垃圾情况,或者对生活污水未进行截污纳管,直排入河;(2)污染企业处理污水设施故障或为节约成本故意关闭,直排入河;(3)河道沿线以耕地为主,灌溉期内河道受面源污染,易造成水质氮、磷超标影响水质等等。
针对影响水质的因素,应对措施除政府对污染源加大监管力度外,还可通过以下措施保证水质安全:
(1)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通过河道湿地建设,构建完成生态系统,维持陆地、水面及城市中的生物链的连续,恢复河流的自净作用和自我调节功能,通过恢复和平衡生态系统来净化水体,达到河道生态治理的目的,促进河道的良性循环。在人工湿地中,水中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从而被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可以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吸附、吸收、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随着处理过程的进行,通过对湿地中填料的定期更换及湿地植物的收割从系统中去除。湿地系统能够起到调蓄供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2)生态护坡建设:生态护坡意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基础上,改变河道传统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采用生态护砌材料和自然生长草皮,提高表面透水透气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维护水生态链,保证水体与土壤的连通性,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性,保证微生物、水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改善河流水质,创造对生物友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构造健康的生态河流,为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常用的生态护坡材料主要有植物、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土工材料绿化网、土壤固化剂等。此外,凡有条件的河段还提倡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生态河堤”,体现以人为本,营造人、水、绿、城相协调的富有情趣的亲水性生态空间。
(3)滨水绿廊建设滨水地区绿化采取多层次与多样化植被群,以此丰富河岸的生态形式和景观。基本草种、树种和花的选择,以本地适生品种为主。因驳岸为垂直硬体结构处理,所以种植范围主要在护坡上,河岸两侧以栽植乔木为主,并附以固土地被,岸缘植以藤、蔓类植物。种植带宽度视河边宽度、深度等而定。对坡岸和台阶式岸堤,在静水与浅水河道的硬体坡上自然堆土种植,根据水位的情况,从水生、湿生到旱生,布置各类植被,形成多层次的种植面,使河道亲切、整齐、美观。 自然式护坡则种植根系较发达的植物,以防止水土流失。
以上措施在本规划第七章体现,本章不新增其他措施项目及投资。另外,河流沿线需加强截污纳管,将污水收集后统一处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爱护河道自觉性,运用各种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教育,形成人人爱护河道的氛围。

6 节水评价
6.1现状用水水平和节水潜力分析
6.1.1现状水资源概况
根据《2017年宁武县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17年宁武县水资源总量为1.941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7940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782亿m3,二者重复计算量1.2303亿m3,全县地表水无入境水量,出境水量1.6994亿m3。涉及汾河流域内水资源总量为1.646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5923亿m3,地下水资源量1.1072亿m3,二者重复计算量1.0527亿m3。
静乐县2017年水资源总量12529万m3,地表水资源量12259万m3,平均年径流深62.3mm,降水入渗补给量11070万m3,河川基流量10800万m3;地表水可利用量1282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378万m3。
6.1.2现状供用水水平及节水潜力评价
2017年宁武县总供水量0.1593亿m3,其中地表水源工程供水量0.0946亿m3,地下水源工程供水量0.0647亿m3。总供水量中,水利工程供水量0.0420亿m3,占总供水量的26%;自来水公司供水量0.0472亿m3,占总供水量的30%;自备水源工程供0.0701亿m3,占总供水量的44%。宁武县全县供用水组成详见图6-1。
2017年宁武全县用水总量0.1593亿m3(其中:损失水量0.0053亿m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0.0211亿m3,占总用水量的1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0.0130亿m3,占总用水量的8%;农业灌溉用水量0.0420亿m3,占总用水量的26%;林牧渔畜用水量0.0143亿m3,占总用水量的9%;工业建筑业用水量0.0381亿m3,占总用水量的24%;三产用水量0.0008亿m3,占总用水量的1%;生态环境用水量0.0300亿m3,占总用水量的19%。
2017年静乐县总供水量0.166亿m3,其中地表水源工程供水量0.1282亿m3,地下水源工程供水量0.0378亿m3。总供水量中,水利工程供水量0.0878亿m3,占总供水量的52%;自来水公司供水量0.013亿m3,占总供水量的8%;自备水源工程供0.0653亿m3,占总供水量的40%。静乐县全县供用水组成详见图6-3。
2017年静乐全县用水总量0.166亿m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0.0126亿m3,占总用水量的7.6%;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0.0126亿m3,占总用水量的7.6%;农业灌溉用水量0.0607亿m3,占总用水量的37%;林牧渔畜用水量0.0188亿m3,占总用水量的11.3%;工业建筑业用水量0.0266亿m3,占总用水量的16%;三产用水量0.0008亿m3,占总用水量的0.5%;生态环境用水量0.0339亿m3,占总用水量的20%。
宁武县2017年全县人均取水量92.8 m3,低于忻州市平均人均取水量205 m3;万元GDP取水量31.3 m3/万元,低于忻州市平均万元GDP取水量85 m3;农业灌溉亩均取水量164 m3,低于忻州市平均农业灌溉亩均取水量189 m3;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13.52 m3/万元,低于忻州市平均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25.58 m3/万元;城镇居民生活取水量52.0L/人·日,低于忻州市平均城镇居民生活取水量60.0L/人·d;农村居民生活取水量43.1L/人·d,低于忻州市平均农村居民生活取水量45.2L/人·d。
静乐县2017年全县人均取水量103 m3,低于忻州市平均人均取水量205 m3;万元GDP取水量65 m3/万元,低于忻州市平均万元GDP取水量85 m3;农业灌溉亩均取水量159m3,低于忻州市平均农业灌溉亩均取水量189 m3;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34.98 m3/万元,高于忻州市平均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25.58 m3;城镇居民生活取水量51.4L/人·日,低于忻州市平均城镇居民生活取水量60.0L/人·d;农村居民生活取水量36.6L/人·日,低于忻州市平均农村居民生活取水量45.2L/人·d。
综合分析,宁武县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0%,其开发利用程度较小,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5.3%,开发潜力较大;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为23.8%,尚有一定开发潜力。
静乐县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3%,其开发利用程度较小,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10%、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为3.5%,开发潜力较大。
通过对现状生产、生活等供用水分析,忻州市汾河流域宁武县、静乐县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相当部分农村处于刚摆脱饮水困难或严重困难的水平,改善和提高生活用水标准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农田灌溉用水水平虽说较高,但与作物产量相关分析来看,生长需水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且当地整体上节水灌溉设施配套率低,水利工程基础设施陈旧破损较为严重,农业节水潜力较大。其中宁武县全县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13.52 m3/万元,低于忻州平均值,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当地工业产业主要聚集在煤碳行业,且宁武开发利用水资源难度较大,用水成本较高,工矿企业为节约用水,大多采用先进生产设备,故其节水潜力较小。总体上讲,宁武、静乐两县工业用水水平节水潜力较小,农业用水水平节水潜力较大,生活用水水平较低,设施落后,也具有一定节水潜力。
6.2 用水目标和节水指标
6.2.1用水目标
按“节水优先”要求,根据流域现状供用水水平分析节水潜力,凸显“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水资源承载力刚性约束,结合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提出生产、生活和生态景观的用水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目标和指标。
(一)宁武县
根据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忻政办函〔2014〕183号《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忻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2017年宁武县用水总量控制目标0.2050亿m3,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4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指标65%。
2017年全县用水总量0.1593亿m3,占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77.7%。万元GDP取水量31.3 m3/万元,较上年减少10.5%;农业灌溉取水量0.0420亿m3,农田实灌面积2.56万亩,农业灌溉亩均取水量164 m3,较上年增加4.0%;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13.52 m3,较上年减少11.0%;年末全县城镇人口8.3317万人,城镇居民生活取水量0.0158亿m3,城镇居民生活人均取水量52.0L/人·d,较上年减少2.7%;年末全县乡村人口8.2585万人,农村居民生活取水量0.0130亿m3,农村居民生活人均取水量43.1L/人·d,较上年增加3.5%。各用水指标中,用水总量小于红线控制总量;计划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率3.3%,实际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率10.4%;计划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0%,实际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11.03%。较好的超预期控制了各用水目标,节水还有进一步提升潜力。
根据宁武县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近期水平年2025年,用水总量控制在0.325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比与现状基本持平,通过改造升级管网配套设施,提高生活用水效率,用水占比为20%,达到0.065亿m3;工业及建筑业用水占比较现状有所下降,通过改造升级落后产能,配套更新先进设备,用水占比为20%,达到0.065亿m3;农业用水占比较现状稍有提高,加大对农业农产品投资力度,在化北屯以下汾河川打造规模级灌区,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用水占比为28%,达到0.091亿m3;林牧渔业用水占比与现状持平,通过各支沟流域封禁及生态修复治理措施,有效控制现有畜牧产业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用水占比为9%,达到0.029亿m3;生态用水占比相较现状有较大提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等措施,合理控制河流地表水开发利用率,用水占比为23%,达到0.029亿m3。
(二)静乐县
根据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忻政办函〔2014〕183号《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忻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2017年静乐县用水总量控制目标0.19亿m3。
根据2017年《忻州市水资源公报》,静乐县一产用水量为795万m3,占总用水量的47.9%,用水量较多,目前汾河七大支流流域渠系配套不完善,渗漏严重,灌溉利用系数较低,结合农业发展,规划水平年2025年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6。
6.2.2节水指标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忻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结合工业发展规划和实际调查分析,在规划水平年2025年,忻州市汾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可接近100%,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25 m3以内,结合现状实际考虑,争取在21m3以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现状的92%提高到95%,重点行业提高到96%以上;工业废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100%。
忻州市汾河流域宁武县、静乐县现状农业产业水平落后,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经营基本处于自给自足落后模式。局地配套小型灌渠也因配套不完善,渠系渗漏破损严重,灌溉利用系数较低,结合农业发展,在规划近期水平年2025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
生活节水方面,初步建立起城镇生活节水体系框架。新建民用建筑节水器具实行“三同时”制度,普及率达到100%;对于跑冒滴漏和浪费水严重的自来水管网和原有建筑用水器具基本改造完毕;对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用水设施规定用水标准;城镇生活用水价格按供水成本、费用、税金和合理利润核定,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逐步实现生活用水量适度增长。
城镇生活人均综合用水量、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户表率及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等指标,2025水平年,城镇生活人均综合用水量、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分别控制在70 m3和50 m3左右;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由现状16%降低到1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户装表率、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分别提高至95%以上。
6.3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6.3.1水资源特点
忻州市汾河流域内西部山峰高耸,山岭纵横,地势险峻,常有锥峰插入云霄,构成吕梁山脉的北端。主要有管涔山,芦芽山,层峦叠嶂,巍峨峭立、林海茫茫。其山峰以荷叶坪最高,达2784m。受降水影响,汾河流域水资源在年际、年内及空间均变化较大。多年平均年降水462.2mm,降水主要分布在6~9月份,降水量346.4mm,占年降水量的74.9%;全年最大月降水量112.1mm,出现在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24.3%;1、2月份与12月份是一年中降水最少的三个月,降水量10.8mm,仅占年降水量的2.1%。
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受地形起伏影响明显,即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相同高程的迎风坡大于背风坡,高山区形成降水量的高值中心,山脉背风面和盆地河谷区降水量明显偏少。芦芽山、管涔山是降水量高值中心,因降水和地形皆有利于产流,形成年径流的高值中心,流域最上游及西部高山区,年径流深大于150mm,东寨到宁化堡从100mm降至75mm,从宁化堡到静乐县城以下从75mm降至50mm。径流的地区分布特点与降水量一样,即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
总体来说,流域内年雨量由西北向东南,自山区向盆地河谷呈递减状态。
6.3.2需水分析
水资源配置以规划水平年2025年为典型年,根据规划水平年水资源特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水要求,通过分析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
(1)生产用水
农业:根据《忻州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报告》、《宁武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静乐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忻州市汾河流域农业灌溉发展规划主要是改造规划小型灌区,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忻州市汾河流域水源工程规划发展及改造灌溉面积2680hm2,改造引水堰、闸18处,改造泵站7处,改造机井26眼;田间工程规划发展及改造灌溉面积1186.67hm2。同时,在宁武3个乡镇25个村、静乐7个乡镇28个村、发展膜下滴灌面积5166.67hm2。
农作物灌溉定额参照《山西省用水定额》以及现状用水水平确定。强化节水方案灌溉定额,按照实际检验,考虑通过农业节水的相关措施在基本方案灌溉定额的基础上下降10%,P=50%保证率时灌溉定额为180 m3/亩,P=75%保证率时灌溉定额为207 m3/亩。
工业:同类型工业用水定额与工业生产规模、工业结构、用水工艺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考虑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等方面要求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逐步提高、技术进步的影响,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21m3以内。
(2)生活用水
规划生活用水指综合生活用水量,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类。城镇综合生活需水包括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第三产业用水;农村综合生活需水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两部分。
生活用水定额以流域现状生活用水定额为基础,参照《山西省用水定额》标准,考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用水定额增加等因素,确定流域水平年生活用水指标定额,城镇生活人均综合用水量、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分别控制在70m3和50m3左右。
(3)生态用水
生态用水包括河道内生态用水及河道外生态用水两类。河道内生态用水又含河道生态基流用水、水生生物需水、维持河流水沙用水三者之和。河道外生态用水包括天然生态用水和人工生态用水两者之和。根据宁武县用水结构调整,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水分配向生态用倾斜,规划水平年,生态用水达到0.07亿m3。
6.3.3水资源配置
经分析,忻州市汾河流域现状供水能力明显不足,缺水用户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用水及生态用水需求,缺水类型主要表现为工程型和资源型并存。
规划水平年通过小型灌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渠道灌溉、管灌、喷灌、微灌)2680hm2。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26.67hm2,维持改善灌溉面积2553.33hm2。可新增供水能力32.8万m3,新增节水能力44.82万m3,合计78万m3。
膜下滴灌工程规划灌溉面积5167hm2,新增节水能力270万m3。农业总计新增供水能力581万m3。
工业通过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节水潜力为23万m3。
生活通过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普及城镇节水器具,节水潜力为23万m3。
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山西大水网忻州供水区范围及六大骨干工程忻州市水量配置的有关精神,万家寨引黄南干配置忻州市水量为6000万m3,涉及宁武配置水量2000万m3。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宁武县工业和生活用水需要,汾河流域新增供水能力2000万m3。同时,规划在大庙河上兴建大庙水库,该工程总库容891万m3,兴利库容658.2万m3,建成后可满足1.5万亩耕地灌溉要求。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采取强化节水措施后,2025水平年,P=50%年份可供水量达到4658万m3;P=75%年份可供水量达到4505万m3。规划建设静乐县柳林水库,柳林水库位于静乐县东碾河中上游娑婆乡与康家会镇交界处。距康家会镇木要村400m左右。其受益范围包括康家会镇、娘子神乡、鹅城镇的木要、康家会、娘子神、西会、新会、东崖等35个行政村,可发展水地4万亩。东碾河上游为土石山区,植被一般,为静乐县的暴雨多发区,清水流量0.15m3/s,该库为发展水地供下游电厂洗煤厂用水,也是一防洪养鱼综合利用型水库。水库为小(一)型水库,流域面积160平方公里。五十年一遇洪峰流量即Q(2%)=490.6m3/s设计,五百年一遇洪峰流量即Q(0.2%)=818.8m3/s校核,总库容700万方,最大坝高20m。工程由土坝泄洪底洞灌溉涵管三大件组成。总投资22400万元,年可增供水能力1050万m3。该水库主要为城市工农业供水,主要利用地表径流,开发后,可预留部分生态用水,以满足生态需求。利用节水措施,应对干旱年份水量不足,保证区域水资源合理分配。
6.4规划节水的符合性
需水预测符合性:
需水预测与流域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综合考虑了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方面的发展规划,合理分析在规划水平年各用水部门的用水指标,提出的各用水指标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可供水量预测符合性:
宁武县、静乐县地处汾河静乐源头水保护区,该区域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开发利用相对困难,但丰富的水资源储量可满足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需求。受源头水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保护要求,该区主要以水源涵养及生态修复为主,不宜过度开发利用。结合山西大水网忻州宁武供水方案,万家寨引黄南干配置宁武水量2000万m3。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忻州市汾河流域工业和生活用水需要。故可供水量预测满足要求。
水资源配置方案符合性:
水资源配置主案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水要求,由汾河源头水保护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结合外调引黄水补给,符合该区域水功能区保护目标。
分析规划景观工程节水符合性:
忻州市汾河流域宁武、静乐境内各主要支流上涉及18个乡镇,其余为村庄部分。因各支流为源头区支流,沟深坡陡,主要以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为主。结合支沟湿地现状及建设湿地水面的符合性,合理确定微景观、微湿地水面工程,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小气侯具有积极一面。不会对生态用水形成大的消耗。
6.5节水保障措施
根据《忻州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报告》,忻州市汾河流域宁武县、静乐县重点节水项目主要包括现有水源工程改造、小型灌区渠系(管网)新建及改造、发展膜下滴灌工程。
7 河道综合整
忻州市汾河流域宁武县段、静乐县段干流河道综合整治,从解放初期就有零星实施,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工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1998年省政府把“治好母亲河”作为全省重点工作之一,汾河治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统一规划下,沿河各地市动员大批人力、物力投入治汾工作。2001年开始,省水利厅组织了头马营到汾河水库的汾河上游81km河道的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建设的总目标是:固堤、护岸、保滩、水清、流畅、常绿,确保引黄水高效、安全、清洁地送到汾河水库。经过几年的运行,经过治理的81km河道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河势,沿河两岸10万亩河滩地没有一处遭受洪水灾害,防灾减灾效益已接近工程投资、社会效益显著。2011年,宁武县实施了汾河源头综合治理项目河道整治工程,实施河道整治长度1.445km,景观堰4座,工程的实施可保障了该河段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汾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提升了汾源水利风景旅游区的品位。
汾河流域宁武段、静乐段支流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相对缓慢,支流流域内治理主要是结合当地地理气侯特征,在大小沟道上建设骨干淤地坝,淤地坝的建设对拦蓄泥沙、滞留洪水、增加地下水入渗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治滩工程、坡改梯工程、荒山荒坡绿化工程等,各项水保治理措施的综合配套实施,使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遏制。
此次河道综合整治包含流域内汾河干流及重要支流的综合整治,重点段为乡镇、村庄段。工程主要涉及宁武县汾河流域9条支流、静乐县汾河流域7条支流,宁武县支流分别为:北石河、大庙河、中马坊河、天池河、东马坊河、怀道河、西马坊河、新堡河、鸣水河;静乐县支流分别为东碾河、西碾河、扶头会河、鸣水河、五村河、万辉河及岔口沟河。支流流域内共涉及宁武县7个乡镇、静乐县11个乡镇,其余为村庄部分。乡镇段河道主要以突出防洪安全兼顾城镇景观休闲需求;乡村段河道主要突出防止生态退化,以生态修复为主,营造田园风光。
7.1防洪布局
7.1.1基本要求
忻州市汾河流域位于汾河上游,干流及各支流河道比降大,洪水特性呈瘦尖型,城镇段河道综合整治应以防洪为主、兼顾城镇景观休闲为主要目标。根据《防洪标准》(GB20501-201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结合《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确定的“汾河上游静乐县以上河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最终确定忻州市汾河流域支流防洪标准均为10年一遇洪水。 故本次规划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乡镇及农村段防洪标准均为10年一遇洪水。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规模为Ⅴ等小(2) 型工程,建筑物级别为5级。
7.1.2防洪体系建设
结合该区实际情况,防洪体系建设主要按以下几点考虑:
(1)防洪体系建设应重点统筹协调好防洪减灾与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建设要求的关系,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到防洪布局、工程措施等方面。
(2)防洪体系建设应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注重保护和修复防洪堤的自然性、蜿蜒性和生态性,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条件允许的河段可结合堤外低洼湿地进行堤岸线调整,弱化渠化防洪堤布局,修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3)防洪体系建设应统筹河道内蓄水建筑物的运行调度,明确汛期运行调度方案。
忻州市汾河流域支流防洪体系建设主要以以防洪保安、生态建设为主要目标,以重要支流河段堤岸加固、修复为重点。治理河段选择在洪涝灾害频发或有需要保护的乡镇、村庄的河段。建设内容主要有堤岸整治、滩槽疏浚、景观湿地等。
7.1.3防洪工程措施
在忻州市汾河流域现有防洪体系基础上,按照流域生态修复的要求,重视防洪工程的生态效益。充分利用流域地形优势,对重要支流因地制宜规划治理,采用工程措施与营造乡镇景观休闲娱乐及乡村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思路,在乡镇及农村段布设堤岸、整治滩槽、规划湿地。尽可能改善支流两岸的生态环境。达到营造一个清水复流、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景观的良好环境氛围。
7.2 乡(镇)村段河道综合整治
7.2.1 堤岸工程
乡镇段堤岸的平面形态主要注重自然性、蜿蜒性和生态性,杜绝渠化河道,对现有堤岸应结合乡镇建设现状及用地和交通规划,兼顾其功能需求和居民休闲需求,通过以路代堤、以景代堤,改善被渠化的河道,拓宽河道的生态空间。村庄段堤岸以防洪保安为目的,可采用以路代堤或以绿代堤,村庄段因洪水历时短、受灾面积小,堤岸宜采用防浪林、防堤林、草灌等非工程措施或生态材料等防冲措施,尽可能保留洪泛滩地。堤岸的平面形态要注重自然性、蜿蜒性和生态性,杜绝渠化河道。
堤岸断面型式整体上采用斜坡入水的型式,部分河段因地形、景观水面等限制因素,采用陡直形式。堤岸与滩面间应自然过渡,在人口密集的河段,地形条件允许条件下,堤岸考虑亲水性,设置亲水驳岸,满足景观休闲需求。
堤岸防护根据河势、洪水流速,正常设计蓄水位等因素综合选用生态材料为主的防护型式。根据不同水深,不同区域满足不同生物的生境需求。
通过调查各支流乡(镇)村段堤岸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堤岸形式:①无堤防、②有砌石的直立式及斜坡式堤防(含路堤)。针对现有堤岸布设情况,河道堤岸整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型式:
对于现状①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采用三种生态堤岸型式(Ⅰ型、Ⅱ型、Ⅲ型),对于现状②类,可采用Ⅳ型生态堤岸型式。

本次生态护岸规划主要采用植物材料与对环境有利的生态工程,堤防不同型式的布置原则:
(1)对于无堤防及堤防(含路堤)且岸坡较缓的部分可采用Ⅰ型或Ⅱ型。水流条件较好(凸岸)、稳定性较强、土层深厚且种植层与地下层连接河岸可采用Ⅰ型断面型式;对于经常遭受水流侵蚀掏刷的河岸(如凹岸)可采用Ⅱ型断面型式。
(2)对于无堤防及堤防(含路堤)若河道宽度较窄,采用缓坡堤防会占用大部分河道空间的情况可采用Ⅲ型断面型式。
(3)对于有砌石的直立式及斜坡式堤防(含路堤)的河段,本次规划对条件允许的进行改造,采用贴坡式生态护岸,如Ⅳ型生态堤岸型式。

忻州市汾河流域12条主要支流(其中鸣水河位于宁武、静乐两县)河道内堤岸共布设441.86km,其中宁武城175.22km,静乐县263.64km,神池县3km。
宁武县段5条主要支流河道内堤岸共布设175.22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101.49km,现状堤防改造73.73km。
静乐县段7条主要支流河道内堤岸共布设263.64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122.92km,现状堤防改造140.72km。
神池县汾河源头堤岸布设3km。

(一)北石河:该河流域面积71.5km2,河道全长13km,于涔山乡夏家山村支锅石汇入汾河。北石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7.09km,全部为新建生态护岸。

(二)大庙河:该河流域面积102km2,河道全长20km,于东寨镇雷鸣寺汇入汾河。大庙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14.98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13.4km,现状堤防改造1.58km。
(三)天池河:该河流域面积50.7km2,河道全长17km,流经迭台寺乡,于迭台寺乡石庄村汇入中马坊河。天池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18.23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5.57km,现状堤防改造12.66km。

(四)东马坊河:该河流域面积156km2,河道全长27km,流经东马坊乡与圪寥乡,于圪寥乡隔河村汇入中马坊河。东马坊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14.31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3.52km,现状堤防改造10.79km。
合计: 5.69
(六)中马坊河:该河流域面积558km2,河道全长50km,其上游主要大的支流含天池河、东马坊河、怀道河,于化北屯乡好水沟村汇入汾河。中马坊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53.2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28.8km,现状堤防改造24.4km。

(七)西马坊河:该河流域面积153km2,河道全长25km,流经西马坊乡,于化北屯乡坝门口村汇入汾河。西马坊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33.28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22.74km,现状堤防改造10.54km。

(八)新堡河:该河流域面积96.9km2,河道全长20km,流经新堡乡与石家庄镇,于石家庄镇石家庄村汇入汾河。新堡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24.92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19.18km,现状堤防改造5.74km。

(九)鸣水河(宁武段):该河流域面积259km2,河道全长28km,其宁武段内河长为2km,于石家庄镇沟口村汇入汾河。鸣水河(宁武段)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1.55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0.56km,现状堤防改造0.99km。

(十)东碾河:该河流域面积507km2,河道全长58km,流经4个乡镇,于静乐县城汇入汾河。东碾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83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31.17km,现状堤防改造51.83km。
 
(十一)西碾河:该河流域面积97.3km2,河道全长27km,流经2个乡镇,于静乐县城东汇入汾河。西碾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38.77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12.98km,现状堤防改造25.79km。
   
(十二)扶头会河:该河流域面积88.3km2,河道全长28km,其中静乐县段河流域面积45.5km2,于静乐县城东汇入汾河。扶头会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27.47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4.01km,现状堤防改造23.46km。
 
(十三)鸣水河(静乐县段):该河流域面积259km2,河道全长28km,其中静乐县段河流域面积251km2,于宁武县石家庄镇沟口村汇入汾河。鸣水河(静乐县段)河道内堤岸共布设44.35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30.71km,现状堤防改造13.64km。
 
(十四)五村河:该河流域面积142km2,河道全长21km,流经3个乡镇,于静乐县双路乡沟口村汇入汾河。五村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25.05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17.5km,现状堤防改造7.55km。
 
(十五)岔口沟河:该河流域面积51km2,河道全长13km,流经2个乡镇,于静乐县段家寨乡五家庄村汇入汾河。岔口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14.19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4.52km,现状堤防改造9.67km。
 
(十六)万辉河:该河流域面积89.9km2,河道全长24km,流经2个乡镇,于静乐县鹅城镇小沟口村汇入汾河。万辉河河道内堤岸共布设30.81km,其中新建生态护岸22.03km,现状堤防改造8.78km。
 
7.2.2滩槽整治
1、河滩整治
(1)整治原则:
乡镇段河滩整治旨在营造生物多样性生境的治河理念、恢复自然河道生态地貌和水生动植物生境的基础上,兼顾沿线居民休闲、景观营造。村庄段河滩整治以退耕还滩还湿、修复生物多样性为主,应根据当地物候品种,种植成片成规模的水生植物,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形成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田园风光。
(2)整治内容
河滩整治应根据现状河势、水深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保留或设置生态绿岛,合理设置水陆交错带,改善河道生境。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各支流河道纵坡较陡,河滩整治主要以固坡保土为主,兼顾旅游生态,滩面主要种植灌木沙棘、黄刺玫、木槿等,主要草植为白羊草、乌头、驴蹄草、麻草、苔草、白草、山苜蓿、狗尾草、艾叶、蒲公英、芦苇、车前草以及蒿属的草本种类。杂植灌木及草植,灌木宜稀疏相间,以免影响行洪。各主要支流河滩整治统计见表7.2-60。
2、主槽整治
主槽整治主要包含主槽清淤疏浚、主槽生态改造和适当的壅水建筑物建设。宁武县汾河流域各主要支流位于上游的源头部,整体特征为沟深坡陡,植被条件相对较好。该区域内支流大部分为常流水,汛期易产生尖瘦型洪水,主槽整治主要考虑清淤疏浚,有旅游条件支流段兼顾考虑生态改造及壅水建筑物。各  
7.3生态湿地
生态湿地包括堤内湿地、河口湿地、堤外湿地三种类型。湿地布设结合河道现状布设于浅水区域、河口、排污口或堤外低洼地带,以改善水质。
7.3.1堤内湿地建设
堤内湿地建设应以自然表流湿地为主,结合滩面深潭浅滩种植成片成规模水生植物,以改善河道水质。
7.3.2河口湿地建设
河口湿地建设根据河口水功能区划,提出污染物入河控制要求,通过湿地建设改善河口区水质,并保护生物生境。
河口湿地应充分利用干流回水或支流基流,在河口处形成堤内自然表流湿地,有条件处利用堤外低洼地引水上岸扩大湿地面积。
湿地水生植物配置应根据湿地功能和特点,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并考虑景观搭配,可成片成规模种植。
7.3.3堤外湿地建设
利用堤外低洼洪泛地、沙坑、灌木林、低产滩涂地,将其局部修整并建设围堤,形成堤外湿地。结合现有堤内蓄水工程修建连通设施,使河道与堤外湿地水系连通,蓄泄自如,有效控制和利用洪水。
堤外湿地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地形、占地及运营模式等因素。对于占用一般农田的,可考虑采用土流流转方式,设置鱼塘、采摘园、经济林等,实现运行期的可持续发展。
堤外湿地可采用人工表流、潜流和多个不同类型组合的人工湿地。湿地水生植物配置应根据湿地功能和特点,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并考虑景观搭配,可成片成规模种植。
忻州市汾河流域各主要支流共布设生态湿地5292.4亩,分县细述如下:
汾河宁武段各主要支流共布设生态湿地2085.11亩,其中北石河17.04亩,大庙河19.67亩,天池河340.26亩,东马坊河200.25亩,怀道河95.57亩,中马坊河1003.05亩,西马坊河209.74亩,新堡河127.89亩,鸣水河(宁武段)71.74亩。
汾河静乐段各主要支流共布设生态湿地3207.29亩,其中东碾河1318.88亩,西碾河660.19亩,扶头会河272.27亩,鸣水河271.96亩,五村河186.12亩,岔口河88.6亩,万辉河409.27亩。

7.3.4现有湿地保护与修复
现有湿地保护与修复原则上应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并兼顾景观要求。
天池湿地湖泊群位于宁武汾河流域内的天池河和中马坊河上,是忻州市汾河流域现有最大湿地群,主要包括天池、元池、琵琶海、鸭子海、小海、干海、老师傅海等大小天然湖泊湿地。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耕种、居住等人类活动的增加,过度开垦和超负荷载畜利用天池湖泊群周边资源等一系列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生境呈破碎化、片段化,宁武天池湖泊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
为此,现宁武县已开展天池高山湖泊群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并在《宁武县天池高山湖泊群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保护修复工作:1、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湿、重点区域植被恢复重建、野生动物救护站;2、湿地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围栏工程、湖滨带建设、确标立界、湿地保护管理站;3、科普宣教工程主要包括:科教宣传中心建设、科普设备购置等;4、科研监测工程主要包括:建立瞭望监测塔、生态监测中心、气象观测站。工程建设内容见表7.3-17。项目总投资 9390.34 万元,已列入《宁武县天池高山湖泊群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本次规划不再重新计算投资。

8 水文化与景观规划
8.1 水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大多起源在大河流域,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水文化是水在与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形态。因为水与人的生命、生存、健康、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水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等方面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水文化就是在这些联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就没有水文化的形成,也就没有水文化的发展。因此,研究水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各方面的关系,研究水与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各方面的关系应是水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水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农业需要大量水进行灌溉,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等。早期城市一般都在水边建立,以解决灌溉、饮用和排污问题。

水道同时也解决了运输问题。现代工业农业更是需要大量用水。因此水的分布对经济布局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人类也通过水路运输来载运旅客和货物,发展经济。
以水为载体一是说水承载着对人类和社会的伟大贡献,如水对人的生命、健康,水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审美等重要联系和伟大贡献;二是说,水承载着人类对水的伟大实践。也就是我们说的水事活动,即人与水发生联系过程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的饮水、用水、治水、管水、护水、节水、亲水、观水、写水、绘水等重要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是水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正是这两方面的联系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水文化。
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大文化”范畴。不仅是历史的文化,也是发展的文化,不仅是继承的文化,也是创新的文化。水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的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治水理论的发展完善和治水实践的推进过程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宁武县境内水文化:
支锅石是管涔山的孕灵结秀之所,镇山定河神石,早在清代便被列为宁武县古八景之一。这三块巨石呈“品”字形立在一个斜度达20多度的坡面上,上面的大石是一个直径约为高3.6米的立方体,下面的两块小石直径分别为1.7米和1.2米,中间有1.5米的空隙,可以容纳三人并坐。关于支锅石的奇,《宁武府志》有这样的记载:宁武楼子山上有支锅石,上面是一块巨石,下面的两块小石好似它的腿脚,如果用一只手用力摇撼,巨石便来回摆动、摇摇欲坠,而如果几十个人合力去推,它反而稳如泰山、一动不动。抗战时期,老百姓曾亲眼看到过日本人用小钢炮对支锅石轮番轰炸,但支锅石却铁骨铮铮,“任尔狂轰乱炸,我自岿然不动”,坚决不向侵略者低头。60年代修建兵工厂,贺龙元帅怕支锅石滚落下来砸伤修路工人,也曾派人用钢丝绳套住它,用两辆大吨位卡车使足了吃奶的劲往下拉,而支锅石却“咬定青山不放松”,又一次奇迹般的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支锅石的确是神奇的,而它的神奇又与汾河神台骀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支锅石看作是汾河神台骀的天然纪念碑。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支锅石,可以看到7种不同的景观,这就是宁武人引以为自豪的“一石六品”。这“一石六品”好像一部精彩生动的《台骀治水》连环画,把台骀治理汾河的大功大德讲述了千千万万年。
传说,上古的时候,汾河水泛滥成灾,颛顼帝派台骀下界治水,为了早日治好洪水,台骀请了“福、禄、寿”三星一同下界,让他们镇守在管涔山汾河之畔,以保佑黎民百姓福寿康宁,这便是“一石六品”中的第一品——“三星高照”。
“一石六品”的第二品是“点将神台”,是说为了指挥军民治理洪水,台骀将三星化作了一座高台,高高在上、手举令旗,俯察山川地理,分兵派将治水。
 “支锅三石”前下方的小石头尖头尖脑,象一个小鬼的脑袋,这便是“一石六品”中的“镇魔神石”,是说台骀指挥军民拦截疏导、苦斗洪水,奇怪的是洪水非但不见减弱,反而更加咆哮肆虐,台骀登上点将台认真观察,才发现原来是一个水怪在兴风作浪,于是运用神力生擒水怪,并将其镇压在点将台下永世不得翻身。
古人有诗云:“管涔山上奇石多,仙人两石支一锅”。“一石六品”的第四品就是“支锅奇石”。魔鬼抓住了,水患也得到了基本控制,但台骀看到三晋大地仍然是一派水乡泽国,老百姓依旧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于是灵机一动,将点将台化做一付巨型锅灶,上面的巨石是一口大锅,下面的两块小石就是支锅的灶,然后砍树当柴,用这口巨锅煮干了遍地的洪涝水泽,不出一年,三晋大地又出现了一派五谷丰登的升平景象。
因为治水有功,颛顼帝将台骀封为汾河神,世世代代镇守汾河,并派了一头大象将台骀治水留下的支锅奇石顶在头上,彪炳治水功绩,树立万世楷模,这便是“一石六品”的第五品——“象顶一品”。支锅三石下面这座山崖象不象一头气定神闲、雍容庄重的大象,有蒲扇般的耳朵,耳朵旁边是眯缝着的眼睛,那儿是宽大的额头,额头的前边是一直拖到地上的长鼻子。认准了大象再咱们再来看大象头顶上的支锅三石,像不像由三个“口”组成的“品”字。大象头上顶了一个“品”,故名“象顶一品”,它象征着汾河神台骀一品的功德、一品的人格。“象顶一品”这一景观是宁武原县委书记郭新民发现的,郭新民还为此写了一首《为象顶一品命名》的诗:
象顶奇石度峥嵘,一品八稳气恢弘。
不循助赵扶隋业,再立兴晋益宁功。
 “一石六品”的最后一品是“汾神显圣”。这是1999年发现的新景观。(支锅石正前方)支锅三石中作为锅的那块巨石,它是接近于立方体的,它面向汾河的纵立面。仔细看,石面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老人浮雕头像,据说这就是台骀日以继夜治理洪水,久而久之把自己的影像映在了顽石之上。你看他额头饱满睿智,眉眼深邃忧虑,紧闭的嘴角刚毅冷峻,枯削的面颊肃穆庄重,几缕花白胡须印证着远古和沧桑,几千年如一日守护着山谷间流淌了亿万年的汾河水,守护着勤劳善良的三晋人民。
 “一石六品”毕竟是神话传说,经过地质专家多年的考证,终于揭开了支锅石形成的原因。首先,这三块石头看似独立,其实三者之间和下面的基岩都是连为一体的,原本是一整块巨石,但是由于千万年来不断的球状风化作用,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形状。
支锅石在历史上还曾经是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塞,明代曾在这里设过周长230步,高1.2丈的支锅石堡,象鼻下面“紫塞长城”四个大字便是当年的遗迹。这四个大字是明代宁武关兵备副使,后来做到兵部尚书的张凤翊于正德七年书写的,双线阴刻,每字高3米,宽0.5米,苍劲工整,正气凛然。
静乐县境内水文化:
据静乐县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显示, 七一渡槽 、静乐县汾河第一水电站已列入历史文物登记造册。
七一渡槽位于静乐县段家寨贺丰村北1000米处。南北长31米,东西宽2米,占地面积62平方米。石混盖板结构。为永安灌溉渠组成部分。上部以渠过水,渠宽1.5米;下部为桥墩4个,高3.15米,宽2米,厚1米。每个桥橔东侧各以水泥抹刻1字,分别为“七一渡槽”。渠东侧外壁水泥堆塑五角星,两侧水泥抹刻“人定胜天、为民造福”,五角星下部抹刻1966.7字样,现已废弃。
现状水文化之七一渡槽
静乐县汾河第一水电站位于静乐县段家寨乡段家寨村南1000米处。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由引水渠及发电机房组成。1976年为解决静乐县城区供电不足的问题,建水电站于此,由永安灌溉渠引水发电。1981年因电压不稳定而废弃。发电机房为水泥预制盖板房,房顶前檐水泥抹刻“静乐县汾河第一水电站”字样。机房内发电机组被村民盗窃破坏。在引水渠内壁水泥立面上刻有“毛主席万岁”等字样。

8.2 生态景观规划
对规划范围内的十二条河进行严格保护,因地制宜在河道滩地补植湿生和水生植物,重点打造湿地公园、生态公园,建设景观长廊,田园风光,铺设生态绿道形成完善的景观生态系统。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格局优化为基本目标,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从而使廊道、斑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且适于人类居住。根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做好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遵循生态环境优先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整体规划设计原则、地域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人本化原则。
8.2.1 生态景观现状调查
(一)宁武县生态景观现状
宁武县历史文化悠久,从上古传说台骀神,到商代燕京戎,战国胡服骑射,开启了汾河文明的滥。
宁武县生态旅游起步早,理念超前,现在已经拥有汾河源头风景区、天池景区、冰洞风景区等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旅游发展潜力大。
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的长期共同作用,宁武县形成了以山、石、林、草、洞、 湖、泉、谷、庙、关为主的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这些资源 不仅独特、珍贵, 其密集度和品位亦为华北罕见。
地文景观:宁武县的地景奇、 秀、 险、 绝、 幽。主要拥有断层地质、冰川地质、花岗岩山谷、名山、奇特及形象山石、洞穴等基本类型。这里的管涔山原始古朴, 景色秀丽。被称为三晋第一山的芦芽山峭拔挺天, 因状如出水芦芽而得名。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的万年冰洞, 四季皆冬。距冰洞不远处, 还有一处异常炽热的千年火山, 同处一岭, 反差巨大 , 实属世间奇观。还有令人神往的汾源峡谷、四季如画的春谷、缠绵悱恻的情人谷等山谷。各具情态的石景如支锅石、将军石、试剑石等更是令人遐想万千、惊叹不已。黄草梁冰川地质区、管涔山断层地质区不仅是游览的胜景, 而且也是难得的地质研究区。此外,还有凤凰山、黄花岭、城墙梁、龙王脑等地景资源。
水体景观:水景清丽而气势不凡, 主要有高山湖泊、瀑布、泉等基 本类型, 其中由天池、元池、琵琶海、鸭子海、老师傅海、双海、小海、 干海等十多处湖泊组成的天池高山湖泊群系, 在黄土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 独显其 “清、 雅、 秀” 的景观特色。三晋母亲河的正源———汾河源头, 其水纯净甘醇, 自古享有三晋第一胜境之美誉。弯弯曲曲的情人谷内流出一条窄窄的溪流, 形成了状似从天而降的瀑布, 秀丽壮美。此 外, 宁武有泉八百多处, 冷水即可泡茶的金刚泉, 堪与崂山矿泉水相媲美的芦芽泉,汾水渊源的龙眼泉等。
气候天象景观:气景资源具有魔幻性。云雾、佛光和夕照构成了宁武的气景资源。每至夏日,芦芽山阴晴不定,雷电无常,云雾变化莫测。阳光明媚的日子登上芦芽山,有时不经意便发现脚下云雾飘绕,雾随脚动, 游人如入仙境。雨后日出,芦芽墨绿色的山体, 还会变换出一种火红的色彩, 偶尔也可遇到状似“法轮”,五彩斑斓的“芦芽佛光”。傍晚,落日从县西南的管涔山区恋恋隐去,夕阳的余辉弥留于禅房山浑圆的峰巅。此时,禅房山身披圣装,山顶如伏玫红冠盖,山体似着朦胧晚纱, 在西方金色晚霞的辉映下,真如一位端庄圣洁的睡美人。清代曾以此命名为“禅房夕照”。 
生物景观:宁武县的生物景观资源丰度大品位高。宁武县有森林面积 5.53万hm2 , 森林覆盖率为 37.8%, 有观赏树种侧柏、云杉、油松等。灌木树种中,属于观赏类的有兰蔷薇山刺玫、刺叶蔷薇、北京丁香等。宁武有草坡4.40万hm2 , 且水草丰盛, 当居其首的马仑草原是华北最大的万亩亚高山草甸。荷叶坪和黄草梁的高山草甸景观, 广袤万亩, 青草茂盛。宁武各类珍稀野生动物有 152 种,其中兽类 36 种,鸟 类 116种, 栖息着褐马鸡、金钱豹、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世界珍禽。宁武县众多植物中有一百多种名贵中药材、有野生食用菌 20 余种,主要品种银盘蘑菇、芦芽异香、天花 、金莲花和菇中之王“松口蘑”天池盛产鲤鱼、草鱼、鲫鱼、白鲢鱼、武昌鱼等淡水鱼及海螺、海蚌等。 
人文景观:宁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宁武关是著名的内三关之一, 也是全国长城关隘中唯一的水旱关。雄居城中的鼓楼气势宏伟。宁化宋城、历代长城 (阳方口长城、赵长城与北齐长城) 遗址和汾阳宫遗址极具考古研究和游览价值。宁武寺庙众多,万佛寺、凌空寺、观音庙和文庙等建筑结构精巧,辉煌壮观,最为吸引人的是翔凤山上国内罕见的悬空古刹栈道群。宁武石门村的悬棺悬在陡峭的石壁上, 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处崖葬群。两处名为王化沟与五花山的 “悬空村”,也是位于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从崖底仰望,宛如空中楼阁。宁武还有张家崖晓祖宝塔、苗家场石塔、东马坊砖塔等古塔;又有涔山乡摩崖石刻、王氏贞节石牌坊、 蒯屯关北魏摩崖石刻等一批石刻文物。此外,宁武还有管涔山森林公园、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和汾源次生林风景区等人工自然景观。
(二)静乐县生态景观现状
静乐县历史文化悠久,从上古传说台骀神,到商代燕京戎,战国胡服骑射,开启了汾河文明的滥觞,是三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见证历史风云激荡的一方热土,浸染着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
静乐县集“山水之静、康养之乐、文化之美”于一身,拥有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天柱山景区、悬钟山景区、风神山景区、台骀、赵王城遗址、岑山书院、文庙、高君宇纪念馆、百团大战首战纪念馆、静居寺等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旅游发展潜力大。
汾河川纵贯南北,北连汾河源头芦芽山风景区,南接汾河水库,得益于一山一水的滋养,是汾河上游最纯净的生态聚集区,也是都市休闲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忻黑线连接东西,东临晋察冀革命根据地,西连晋绥革命根据地,是威震敌胆的抗日战场,也是山西重要的红色走廊。
静乐县水域风光7处,分别为汾河、碾河、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天柱山龙泉、杜家村冷泉、娘子神冷泉、下高崖温泉等,生物景观18处,天柱山、风神山、岑山、庆鲁百年汾河护岸林、三北防护林、丘陵山顶草原、高山草原、成片玫瑰种植、黄花菜种植、中药材种植、藜麦种植、汾河鱼类栖息地、碾河鱼类栖息地、西部山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北部山区野生动物栖息地、汾河鸟类栖息地、山区鸟类栖息地、碾河鸟类栖息地等,以及东碾河蓄水美化工程、西碾河蓄水美化工程等人工生态景观。
8.2.2 生态景观现状分析
在本次规划范围汾河宁武县段各支流流域水资源丰富靠近源头,源头附近森林茂密,植被保护好,局部有点斑秃。汾河源头现状开发方案比较完善,借助源头成熟的景观规划,发展支流特色,打造一沟一景,一沟一特色。各条支流原生态保持较为良好,但区域水网与绿网尚未整合完善,未形成连贯的区域性沿河生态绿化系统,需要对水环境和水资源进行开发,形成具有特色水景观。
在本次规划范围汾河静乐县段各大支流流域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沿河水生态环境脆弱,未建设湿地,各条河道外围大都是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建设用地空间较少,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各条支流原生态保持较为良好,但区域水网与绿网尚未整合完善,未形成连贯的区域性沿河生态绿化系统,需要对水环境和水资源进行开发,形成具有特色水景观。
总的来说宁武县、静乐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仍存在不足,潜力有待深入挖掘。 
8.2.3 生态景观规划布局
生态景观规划分为城镇段及旅游景点段生态景观建设和乡村段生态景观建设。
一、城镇段及旅游景点段生态景观建设
宁武县河流:
(1)西马坊河流域
西马坊河流域规划西马坊村居民区建设1.36hm2的生态景观公园,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花池、步行道、儿童娱乐、健身区等,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在生态性上,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营造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
(2)新堡河流域
新堡河流域规划旧堡村、新堡村居民区、石家庄镇居民区为乡镇段;在旧堡村打造一座占地2.48hm2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公园。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花池、步行道、儿童娱乐、健身区等,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在生态性上,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营造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
静乐县河流:
(1)东碾河流域
东碾河流域城镇段及旅游景点段生态景观建设规划五个节点。
节点一:位置选取在大神沟村东1.2km处,即通往巾字山景区路口处,规划建设巾字山景区生态绿廊项目,规模4.6hm2,选中多种景观树种,起到视觉引导作用,为巾字山景区吸引大量游客。
节点二:位置选取在娑婆乡北100m处,即娑婆藜麦园产业旅游区内,规划建设娑婆藜麦园湿地公园项目,规模16hm2,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供游人游玩、观赏、小憩,形成娑婆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娑婆藜麦园产业旅游区吸引大量游客。
节点三:位置选取在忻黑公路与悬石公路交叉口处,即通往悬钟山景区路口处,规划建设悬钟山景区休闲康养区项目,规模8hm2,供游人游玩、观赏、小憩,并起到视觉引导作用,为悬钟山景区吸引大量游客。
节点四:位置选取在康家会镇居民区北,即康家会战争遗址附近,规划建设康家会战争遗址湿地公园项目,规模27.3hm2,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与康家会战争遗址一起,实现了人文与景观的很好结合。
节点五:位置选取在河道牛家会村至东河大桥段右堤与碾河大街范围,东河大桥至入汾口段右岸,规划建设城区碾河生态公园项目,规模8hm2,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行道、儿童娱乐、观景台等,使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城市其他绿地元素构成完整体系。在生态性上,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营造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

生态滨河公园景观
(2)鸣水河流域
鸣水河流域城镇段及旅游景点段生态景观建设规划三个节点。
节点一:位置选取在街棚村东处,即通往万花山景区路口处,规划建设万花山景区生态绿廊项目,规模3hm2,选中多种景观树种,起到视觉引导作用,为万花山景区吸引大量游客。
节点二:位置选取在杜家村镇居民区附近,规划建设静乐县杜家村镇鸣水河生态公园项目,规模48hm2,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行道、儿童娱乐、观景台等,使点线面结合,与城镇其他绿地元素构成完整体系。在生态性上,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营造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
节点三:位置选取在杜家村高速收费站附近,规划建设杜家村高速口休闲康养区项目,规模15hm2;供游客观赏、休闲康养。
(3)西碾河流域
西碾河流域城镇段及旅游景点段生态景观建设规划一个节点。位置选取在西碾河入汾口处,该处已做西碾河蓄水美化工程,本次规划在此处建设西碾河静乐县城段生态绿廊项目,规模3hm2,与蓄水美化工程交相辉映。
(4)五村河流域
五村河流域城镇段及旅游景点段生态景观建设规划一个节点。位置选取在双路乡居民区附近,规划建设静乐县双路乡生态绿廊项目,规模2hm2,与上下游生态防护林相衔接,打造连续绿色空间。
(5)万辉河流域
万辉河流域城镇段及旅游景点段生态景观建设规划二个节点。
节点一:位置选取在桥儿沟村附近,此处为万辉沟沟口处通往黄华山景区,规划建设静乐县黄华山景区生态绿廊项目,规模3hm2,选中多种景观树种,起到视觉引导作用,为黄华山景区吸引大量游客。
节点二:位置选取在辛村乡居民区附近,规划建设静乐县辛村乡休闲康养区项目,规模6hm2,与上下游生态防护林相衔接,打造连续绿色空间。
岔口河流域和扶头会河流域规划无城镇段。
二、乡村段生态绿化建设
乡村段生态绿化建设包含田园风光建设和绿廊建设。
宁武县河流:
乡村段可种植色彩艳丽、观花观叶时间长的农作物、经济林、花卉、观赏植物等,再通过修建以河道生态堤防堤顶路为基础的绿道,将河道沿线的山水资源、景观景点、公园绿地进行有效整合串联,将河道湿地、河道生态功能保障带、河口湿地整合成为连续的绿色公共空间。在乡村居民点附近建设生态景观公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静乐县河流:
(1)东碾河流域
东碾河流域规划除五大节点外均为乡村段。沿线村庄密集,河道生态功能保障线以治导线外50m划定,线内面积较大,耕地居多,故规划建设静乐县东碾河流域漫墕村至牛家会村田园风光群项目,规模266hm2,可种植色彩艳丽、观花观叶时间长的农作物、经济林、花卉、观赏植物等。

田园风光景观
(2)鸣水河流域
鸣水河流域规划除三大节点外均为乡村段。河道左岸有五保高速并行,可作为是项目中的重点打造流域。规划建设静乐县鸣水河流域乡村段生态景观项目,总规模34hm2,项目区规划生态景观有田园风光、休闲康养区、生态绿廊等。规划打造2处总规模5hm2的田园风光,一处位于王明滩村附近,规模3hm2;一处位于街棚村西附近,规模2hm2;田园内原为耕地的可种植色彩艳丽、观花观叶时间长的农作物、花卉、观赏植物等,原为林地的可种植色彩艳丽、观花观叶时间长的经济林等,另外,沿线规划打造2处总规模12.5hm2的休闲康养区,供游人游玩、观赏、休闲康养;第一处位于西窑村附近,规模7.5hm2;第二处位于舍科村附近,拆除舍科村附近洗煤厂改建休闲康养区,规模5hm2;沿线再规划打造2处总规模16.5hm2的生态绿廊,一处位于东窑村附近,规模2.5hm2;一处位于舍科村附近,规模14hm2。
(3)西碾河流域
西碾河流域规划除一大节点外均为乡村段。由于改段河道生态保障线内已在堤岸工程中规划护堤林带,经济林带,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不再规划其他景观。
(4)五村河流域
五村河流域规划除一大节点外均为乡村段。规划建设静乐县五村河流域乡村段生态景观项目,总规模30hm2。项目区布置亲水平台、生态绿廊、田园风光等生态景观,规划在双路村与五村村之间,乡道122和乡道134交叉口处河道右岸,打造一处8hm2的集休闲、观光、垂钓为一体的亲水平台;在五村村庄附近打造3hm2的生态绿廊;在沟口村附近打造共计19hm2的田园风光。
(5)岔口河流域
岔口河流域均为乡村段。规划建设静乐县岔口河流域生态景观项目,总规模10hm2。项目区布置田园风光等生态景观。规划打造3处田园风光,总规模10hm2,第一处在北岔段泉庄村附近,规模3hm2;第二处在安子坪村附近,规模3hm2;第三处在岔口村附近,规模4hm2,南岔段村庄稀少,地形局限,河道生态保障线内已在堤岸工程中规划护堤林带,经济林带,故不做其他景观规划。
(6)万辉河流域
万辉河流域规划除二大节点外均为乡村段。规划建设静乐县万辉河流域乡村段生态景观项目,总规模11hm2。项目区布置有田园风光、湖心岛、绿道等景观。规划打造2处田园风光,共计规模10hm2,一处在腰庄村附近,规模7hm2;一处在小沟口村附近,规模3hm2;湖心岛规划在张家庄村南河道右岸支流汇入口处,规模1hm2。
(7)扶头会河流域
扶头会河流域静乐县段均为乡村段。规划建设扶头会河流域静乐县段生态景观项目,总规模13.5hm2,项目区布置有生态绿廊、田园风光、等生态景观。规划在善应村附近打造11.5hm2的生态绿廊;在上店村至入汾口段打造2hm2的田园风光。
神池县河流:
依托四季不息的泉水,设置休闲娱乐设施,整治4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建设美好田园风光1.5hm2。

9 河源及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
9.1河源及生态敏感区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
忻州市汾河流域各支流源头按地形地貌划分为两大类型区,即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山坡陡峭,石厚土薄,岩石裸露;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支离破碎、起伏不平,沟壑密度大,地表植被差,地表为黄土覆盖,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在35°以上的坡沟和悬崖区域,容易发生崩塌、溜泻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冲毁农田,剥蚀土壤、减低肥力,容易造成自然河道堵塞,导致生态失衡。
(2)植被覆盖率低
除汾河源头管涔山森林公园外植被覆盖率较好外,各支流内高郁闭度的森林覆盖占流域总面积20%左右,涵养水源能力不足,导致生态失衡,旱涝灾害频繁,造成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3)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低
影响河源区的主要污染为生活废水,在各支流的源头区无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垃圾直接进入河道,造成河道水质污染,污染源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染源,农药、化肥污染,分散禽畜养殖和城镇地表径流污染。
(4)泉源泉流量减少
一是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泉域岩溶地下水位下降;二是采煤排水,一方面地下采煤活动破坏了上覆含水层原有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另一方面许多煤矿位于岩溶水排泄带,直接排泄岩溶水;三是近二十年来降水持续偏少和人类活动改变了泉域内的水文下垫面条件,导致河川径流对岩溶水系统渗漏补给量减少。
9.2 河源区保护和修复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忻州市汾河流域5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12条,分别为北石河、大庙河、中马坊河、西马坊河、新堡河、鸣水河(源头在静乐,河口在宁武)、东碾河、西碾河、五村河、岔口河、万辉河、扶头会河。50km2以上的二级支流3条,分别为天池河、东马坊河、怀道河。
本次规划河源区的保护与修复主要是以汾河源头河源区保护为重点,各主要支流河源区为保护与修复辐射区,通过对各支流河源区现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升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达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等功能。
河源区保护与修复以水源涵养、自然植被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等措施为主。根据各主要支注河源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需要,分别对其进行水源林能力建设、封禁治理、拦沙保土工程等。
本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低,无霜期短。植物种类以乔灌为主。根据当地地理气侯特征,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主要树种选择为:油松、华北落叶松、云杉、辽东栎、白桦、山杏等;灌丛类主要有沙棘、榛子、黄刺玫等;草甸主要有白羊草、远志、细叶百合、乌头、驴蹄草、麻草、兰花棘豆、苔草、白草、沙打旺、紫花根、山苜蓿、艾叶、蒲公英、车前草以及蒿属的草本种类。
忻州市汾河流域支流河源区保护与修复总面积193.65km2,规划乔木林面积12050.4hm2,规划灌木林面积3180.79hm2,封禁治理面积7553.76hm2,规划淤地坝7座、谷坊16座、沟头治理458.6hm2。

在《宁武县汾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河道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设计》中,对除河流源头、水库周边以及水源保护区外的区域进行了生态保护修复,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水保林6056.42 hm2,水涵养林873.82 hm2,封禁补植1826.38 hm2,建设谷坊17座等。项目已列投资 22755.86 万元,本次规划不再重新计算投资。
9.3 生态敏感区保护
生态敏感区是指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及保留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泉域重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重要生物栖息地及重要湿地等。
根据《山西省地表水功能区划》(晋水资[2006]283号),汾河流域忻州段内水功能区含2个一级区,即汾河静乐源头水保护区(起止断面为源头至静乐站)、汾河静乐娄烦开发利用区(汾河静乐娄烦开发利用区)。在以地表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山西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细化现有的水功能区划,宁武段内含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即汾河源头;一般河流源头水保护区,位于各主要支流。另宁武县汾河流域内还包括有雷鸣寺泉重点保护区、芦芽山风景名胜区、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重点保护区、马营海森林公园保护区、宁武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芦芽山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汾阳宫遗址、宁化古城、万佛寺、汾河源头湿地公园、天池湖泊群湿地、暖泉沟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敏感区。主要生态敏感区见图9-1。结合现有生态敏感区资源,合理利用景观元素,适度修复,塑造特色景观。

生态敏感区保护与修复以主要以生态修复结合微景观修塑为主,主要措施有保护区封禁、生态修复林建设、移民搬迁、湿地水源涵养林建设、特色景观修塑等。
根据《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汾河源头、雷鸣寺泉重点保护区、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芦芽山风景名胜区均属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之内,保护面积为443km2,主要治理内容见为:灌木林660 hm2,乔木林970 hm2,封禁治理27850 hm2,景观修筑30处,移民搬迁2265人,已计投资 99007 万元,本次规划不再重复投资。
根据《宁武县天池高山湖泊群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天池湖泊群湿地、马营海森林公园、汾阳宫遗址、暖泉沟水利风景区连片保护面积为18.06km2,其湿地修复治理工程措施详见表7.3-10,已计投资 9390.34 万元,本次规划不再重复投资。
宁化古城、万佛寺在今宁武宁化村,根据《《宁武县汾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河道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设计》,该区人景生态核心理念为“盈水映城”,主要治理内容为建设堤外生态湿地7.06 hm2,已计投资2118.26万元,本次规划不再重复投资。
静乐县东碾河水环境功能为地表饮用水源补给区水源保护,静乐县城东7.5km东碾河北岸黑汉沟泉为静乐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生态敏感区,该处现已完成绿化并进行了封禁,本次规划对该处生态敏感区未布置措施。

10 河道生态防护林及水源涵养林
10.1 河道生态防护林
河道生态防护林主要布置在境内汾河主要支流河道两岸,依据生态保障线及堤岸布置、交通等综合确定河道两岸生态防护林的改造和新建区范围。


在河道两岸布设缓冲隔离生态防护林,无堤防的河流两岸宽度确定为20m以内,有堤防的河流两岸结合实际条件,最少一排林带。以云杉为例,种植密度为110株/亩。
生态防护林选用一些乔木形成绿色屏障;对景观有要求的应依据当地居民的欣赏习惯,选用一些色彩艳丽、观花观叶时间长的树种,形成环境优美的沿河景观廊道;总体采用多树种、组团式布局的混交林形式。具体为树种选择为:乡镇及村庄段河道两岸选用油松、落叶松、云杉、辽东栎、白桦、杨柳等。紧邻耕地及退耕还林段选用
习惯,选用一些色彩艳丽、观花观叶时间长的树种,形成环境优美的沿河景观廊道;总体采用多树种、组团式布局的混交林形式。具体为树种选择为:乡镇及村庄段河道两岸选用油松、落叶松、云杉、辽东栎、白桦、杨柳等。紧邻耕地及退耕还林段选用果树、杏树、枣树等经济林。
根据河道生态防护林需要建设范围,本次规划忻州市汾河流域河道防护林布设1478.17hm2,其中宁武县布设723.95 hm2,静乐县布设754.22 hm2。
10.2 水源涵养林
水源涵养林主要布置在河流源头、水库周边以及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林规划包括新造水源涵养林和低效水源涵养林改造。
在前第9部分相关章节已含河源及生态敏感区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内容,本节不再赘述。
1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1.1环境现状评价
1 水资源利用现状
忻州市汾河流域主要有宁武县和静乐县。
宁武县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1.72亿立方,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12亿m3/a,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1亿m3。全县水资源可利用量为0.45亿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0.43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716.7万m3,重复量为2560.7万m3。
静乐县水资源总量1.43亿立方为主,其中地表水量1.38亿m3/a、地下水量0.89亿立方米(重复计算0.8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90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近两倍,总体上属晋西北典型的富水区域。
项目区水资源主要问题是利用难度大,宁武县2017年天然径流总量为1.5923亿m3,出境水量为1.5277亿m3,静乐县汛期(6-9月)洪水总量为691.6万m3,占地表径流量的68.4%,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水资源利用工程,致使大量的洪水资源经河道排放出境,无法利用。
项目区主河道有常流水,但是由于人口一般居住在山的中上部,加之干旱等灾害造人畜饮水及农业灌溉用水极度困难。目前利用的主要形式为水窖、涝池,或人挑、牲畜拉运等。
2 水环境现状
根据水资源公报,宁武县2017年全县废污水排放总量117.0万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三产废污水排放量97.0万吨,占全县废污水排放量的83%;工业废污水排放量20.0万吨,占全县废污水排放量的17%。其中,矿坑排水量77.2万吨。2016年静乐县废污水排放总量105.5万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三产废污水排放量85万吨,占全县废污水排放量的80%;工业废污水排放量20.5万吨,占全县废污水排放量的20%。
汾河静乐源头保护区,宁武段监测河长57.7km,代表断面为宁化堡水文站,水质目标为Ⅱ类,全年水质类别Ⅱ类,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均达标;静乐段监测河长22.7公里,代表断面:静乐水文站,全年水质类别Ⅲ类;东碾河静乐源头水保护区监测河长57.8公里,代表断面:东碾河入汾口,全年水质类别Ⅱ类。
3 流域生态现状
(1)陆地生态环境
忻州市汾河流域植被类型属于南部森林草原向北部干旱草原、荒漠草原过渡类型,境内复杂的地形地貌,使海拔1500m以下的土地和滩涂以及海拔2400m的高山平台与缓坡地带,植物呈垂直带状分布。海拔2000-2400m 的地域中,华北落叶松、云杉、灌木、草本间杂,植被覆盖率在90%左右。
1)天然植被
高、中山地草甸带:主要分布于海拔2680m以上的荷叶坪、黄草梁、芦芽山一带,属于亚高山草甸。植物低矮、耐寒、喜温,如:粗糙紫云英、紫花苜蓿、人头草、披硷、蒿草、苔草、兰花、棘兰等。夏季,植物生长旺盛,其残体大量进入土壤,草根盘结,吸水性强。但因通气不良,限制了有机质的分解。冬季,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分解更差,表土中根系盘结交积,形成毡状草皮层。本带气候严寒,但地势开阔,草软地肥,是优良的天然牧场。
高、中山针叶林带:分布于海拔1820-2680m之间,是境内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带。植被类型为高、中山针叶林。主要有云杉、华北落叶松、白杨、白桦及高山灌丛,如鬼见愁、锦鸡儿、高山绣线菊、胡榛、野刺
政、铁杆蒿等。林内阴暗潮湿,灌木稀少,仅见苔藓、问荆、造苏等。
低、中山疏林灌丛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1800m之间。主要乔木有云杉、油松、栎类、桦、山杨、华北落叶松等。灌木主要为沙棘、胡榛子。本带森林稀疏,荒山连片,是营造林的良好基地。
低山灌丛、农作区及水域带:分布于海拔1200-1500m之间,其灌丛组成与低中山带相似,林木有杨、柳、杳等阔叶树种。主要农作物为莜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糜、谷等。本带主要为农作区,从林业的角度来看,可营造阔叶树林。
2)人工植被
农作物植被:县境适宜莜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糜、谷等作物生长。种植面积均在万亩左右,形成良好的栽培植被,并有明显的季节性。覆盖面夏秋大、冬春小。
林木植被:从1950年以来,忻州市大力发展人工林,主要栽植的树种有油松、华北落叶松、杨树、柳树、柠条、沙棘等。
(2)水生态环境
汾河历史上曾经水量盈富,两岸水草丰茂,鱼虾资源和水鸟资源都十分丰富。但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从1958年汾河中游部分区段开始断流, 1996~2007年断流河段长度逐年扩大,因无清水流量,中下游成为纳污河,导致水中无鱼虾,近岸无水禽,水生态环境恶化。2008年之后,实施“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通过调引客水,实现了汾河干流不断流,再加之多年来汾河源头、太原城区段(包括汾河水库)及临汾段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的实施,流域水生态环境得到了好转。
从空间分布来说,汾河上游段、中下游段及河口段水生态生境类型为湖泊、河口(入黄口)、河流、水库、沼泽及人工湿地。
汾河上游山地河流和泉源周边分布有蕨类植物、草本植物和沙棘灌木丛等,因水冷质清,水流较急,水生动物较少,鱼类有南方马口鱼、瓦氏雅罗鱼、鲫鱼、泥鳅、银鲴、鰕虎鱼等13种,其中瓦氏雅罗鱼为特有鱼类。汾河水库上游及周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在国内的重要繁殖地;库体水中除前述河流中鱼类外还有鲤鱼、鲶鱼等土著种和鲢鱼、鳙鱼等引种鱼类,共计22种。根据现状,该段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和物种多样性保护。
(3)水土流失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结合现场调查核定宁武县汾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186km2,静乐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700km2,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其中面蚀、沟蚀广泛,局部有泻溜、滑坡等重力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6400t/km2·a,属强度侵蚀。宁武县现状水土流失各强度等级所占比例为:轻度流失面积340km2,占流失面积的28.64%;中度流失面积392km2,占流失面积的33.04%;强度流失面积261km2,占流失面积的21.98%,极强度流失面积138km2,占流失面积的11.65%;剧烈流失面积56km2,占流失面积的4.69%。静乐县现状水土流失各强度等级所占比例为:轻度流失面积265.3hm2,占流失面积的15.8%;中度流失面积339.6hm2,占流失面积的19.1%;强度流失面积576hm2,占流失面积的34.2%,极强度流失面积363.5hm2,占流失面积的21.6%;剧烈流失面积156hm2,占流失面积的9.3%。
(4)生态系统
流域生态环境大致可分为河源、河道走廊(湿地)、岩溶泉域、农业生态及城镇-村落五大生态子系统。子系统间依托水-岩土-生物环境要素立体架构,和人发生关联,而水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和调控因素。由于经济发展,城镇-村落生态子系统扩张,引起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导致流域生态系统脆弱和不稳定,呈退化趋势。
4 土地资源
由于经济发展,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都有所增加,水域、林地和城镇乡村周边的荒山、坡地均有所减少。
综上所述,汾河流域主要的环境问题为:水域面积严重萎缩,植被减少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污染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11.2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
汾河生态景观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景观特点,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景观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评价主要生态景观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评价生态景观环境现状应综合考虑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自然环境要素,人口、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土地利用、城镇分布、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的人类活动和影响。
针对忻州市地域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确定本次区划中生态景观环境现状评价内容包括:土壤侵蚀、水资源、生物多样性评价、大气环境状况评价和水环境状况评价。
1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土壤在水和风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冲刷或吹失的现象称为土壤侵蚀,水力造成的侵蚀称水蚀,风力造成的侵蚀称风蚀,土壤沙化是风蚀的结果。土壤侵蚀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形成了一定的侵蚀等级空间分布格局。在影响土壤侵蚀的各因子中,除了降雨冲蚀值变化较简单外,地形起伏、植被类型、土壤质地均有各自的空间分布特点,几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土壤侵蚀强度在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
忻州市汾河流域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山峦叠嶂,挺拔高峻,山区面积达 90%左右。汾河两岸平坦,地貌为凹形盆地。地形特点: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岩石裸露,土少石多,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由中部高峰向南北两翼下滑。南部有全省最大河流汾河由北向南流入太原市境。
(1)评价方法与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的现状评价方法有土壤侵蚀模数法和土壤水蚀调查法。在区域土壤侵蚀监测中,土壤侵蚀模数估算的方法包括USLE(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及其修正型、河道泥沙输移比统计和径流场实验法等。依据静乐县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暂时难以获得足够的土壤侵蚀模数,土壤侵蚀强度主要通过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地面坡度等间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而实现,所需指标采用GIS&RS的技术从遥感信息源获取。参照“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规程”,现拟定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参考指标见表11.2-1。
(2)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根据以上判别标准及美国 Landsat卫星2008年7月30*30米的静乐县遥感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分析,得出静乐县土壤侵蚀现状。
从土壤侵蚀现状图可见,宁武县土壤侵蚀微度、轻度、中度、强度侵蚀面积分别为209、340、653、56,分别占到宁武国土面积的14.98%、24.37%、46.81%、4.01%。静乐县土壤侵蚀微度、轻度、中度、强度侵蚀面积分别为452.55、588.11、935.26、51.08,分别占到静乐国土面积的22.33%、29.01%、46.14%、2.52%。
从土壤侵蚀的地域分布来看,宁武县北部和中部沿河流域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同时该区土地用于采矿和耕种较多,土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坏,因而出现强度侵蚀现象;在县境西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和坡度相对较高的区城,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为主,且所占面积最大;轻度侵蚀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在县境的西北部和东部区域分布较多;微度侵蚀区域在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在中庄乡和双路乡的分布较为集中。静乐县北部和中部沿河流域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同时该区土地用于采矿和耕种较多,土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坏,因而出现强度侵蚀现象;在县境西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和坡度相对较高的区城,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为主,且所占面积最大;轻度侵蚀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在县境的西北部和东部区域分布较多;微度侵蚀区域在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在中庄乡和双路乡的分布较为集中。
2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1) 水资源量
根据2017年《宁武县水资源公报》境内年降水量640.1mm,年水资源总量为19420万m3,其中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量17940万m3,地下水资源量13782万m3,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为12303万m3。按统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92.8 m3,耕地亩均占有量164 m3。
2017年全县地表水资源量1.7940亿m3,其中汾河区1.5923亿m3。
2017年全县地下水资源量1.3782亿m3,其中汾河区1.1072亿m3,。
根据2016年《静乐县水资源公报》,2016年静乐县水资源总量0.7927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较多年平均减少39.5%。其中地表水资源量0.715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7707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6931亿立方米。全县平均产水系数0.070,产水模数3.8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2) 水环境状况
参考《山西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宁武县汾河流域共有2个水环境功能区
根据宁武县水资源公报(2017年度),宁武县汾河静乐源头保护区(宁武段)监测河长57.7km,代表断面为宁化堡水文站,水质目标为Ⅱ类,全年水质类别Ⅱ类,恢河源头水保护区监测河长33.1km,代表断面为朔州梵王寺,水质目标为Ⅲ类,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均达标。
静乐县地表水大部分河流均属于季节性河流,未设常规监测断面,水质资料较缺乏。地下水为重碳酸盐水,PH值为7.0-8.4,总硬度98-266毫克/升。
表11.2-4为逐月监测结果及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监测项目全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质标准,表明偏梁水源地水质没有受到污染,水质满足饮用水要求,为优质饮用水。
3大气环境状况评价
根据宁武县2017年度1~12月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对宁武县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2017年全年环境空气达标天数有310天,重污染天数有2天,综合指数为4.74,比2016年同比下降3.9%。主要污染物浓度,SO2浓度为33μg/m3、NO2浓度为20μg/m3、PM10浓度为72μg/m3、CO浓度为3.4μg/m3、O3浓度为96μg/m3、PM2.5浓度为45μg/m3。根据宁武县2017年度1~12月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浓度统计表得,宁武县主要空气污染物是PM10和O3。
根据静乐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统计资料显示,各监测点最大值0.0492mg/m3,最小值0.00472mg/m3;最大值0.127mg/m3,最小0.0513mg/m3。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知,静乐县各环境空气监测点年平均浓度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06mg/,年平均浓度马家沟最高,也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15 mg/,因此,静乐县环境空气受到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和。
4生物多样性评价
忻州市汾河流域森林密布,素有华北落叶松故乡之称。以宁武为中心的管涔山林区的天然次生林为华北之最,地处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中段,也是山西省著名水源涵养用材林基地。目前县境内自然植被较好,西部以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分布面积较大;东部以阔叶林为主。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栖息着世界珍禽、山西省省鸟——褐马鸡,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黑鹳、金雕、小天鹅、金钱豹、雪豹、梅花鹿、原麝等160多种珍稀动物,生长着450多种植物和百余种珍贵药材。宁武不仅是山西省的重化工基地,而且是木材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境内有管涔山林区,有药用植物上百种,野生食用菌20余种,尤以银盘蘑菇为佳品。水草丰盛,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静乐县植被资源种类较为丰富,以落叶灌、丛锈线菊、黄刺梅、山皂英、小叶鼠、荆条为主,草本植物有蒿类,以及苔草属禾本科等杂草。平川地区有人工栽培的杨、柳、榆、槐和各种果树等。侧柏为主的人工林,自然植物公见于河畔、渠旁、路边,主要有青蒿、芦苇、灰菜、稗草、马齿苋、狗尾草、田旋花、苍茸等草木植物,在田间路旁主要分布着杨、柳、槐、榆等树种及农田杂草。草坡主要分布在漳河滩,小寒山。
栽培植物有玉米、谷子、大豆、薯类、各种瓜果及蔬菜。
静乐县内无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相对较单一。鸟类主要有黑卷尾(黎鸡、明叫鸟)、花红燕、家燕、斑啄木鸟等;兽类主要有野山羊、斑羚,狼。鼠类有田鼠、黄鼠、花鼠和松鼠等。虫类有蛇、蟋蟀、蜈蚣、蚯蚓、百脚、粘虫、蜘蛛、蚜虫、飘虫、螳螂等。鱼类有青蛙、蝌蚪等。
5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价
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活动的不断增加,对忻州市汾河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胁迫,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土壤侵蚀现状、水资源与水环境、大气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评价,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生态环境问题:
(1)由于气候、地貌、土壤及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等人为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低,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是造成土壤加速侵蚀的直接原因,土壤侵蚀以中度侵蚀为主。
(2)境内虽然河流多,但大部分为时令河,导致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量在部分地区贫乏;近年来,人类的活动和工业的大发展使部分地下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3)环境生态部门近年来,开始大力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改善城镇空气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大气环境污染状况仍然存在。空气污染属以PM10和O3为主要污染物的煤烟型污染和二次污染,空气污染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污染状况最为严重。
11.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实施后的生态环境预测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城镇村落生态系统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
规划实施有利于改善城镇村落生态系统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河流特色与风貌,优化河流两侧景观风貌,调节人水关系,促进人水和谐。有利于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打造美丽中国,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
规划对林草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规划将水土流失治理列为重要措施之一,将加强现有森林保护,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有计划的发展经济林,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将直接提高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土壤涵养水源能力,消减入河泥沙量,增加河道基流,有利于减少水土资源流失。减少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
(3)水生生态影响
规划实施后对水生生境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生态景观管理规划对人类活动的范围与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流域水生生境的破坏,生态护岸、生态湿地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有利于抑制流域水污染,河流生态景观水量保障规划保障河流生态需水和生态景观需水,对有水位要求的提出最低水位。
(4)具有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具有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11.4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规划生态景观工程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用水,减少对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水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开展规划水平年水生态尤其是鱼类的调查,了解鱼类种类、栖息环境、产卵习性和短距离洄游通道等特质,在此基础上,摸清鱼类是否形成群落,是否有短距离洄游通道,之后再提出应在产卵洄游期通过合理调度洄游通道上开放闸坝的建议,以保持上下游较为畅通的洄游通道和水力联系,减小对鱼类阻隔的影响。
依托既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实施植被水保工程时,应满足各敏感区总体规划及保护管理要求。施工期应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避免其对工程区及周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严禁猎杀捕食野生动物。加强环境监理,分区实施植物和工程水保措施,植被恢复选择当地适生树种,防止发生外来生物入侵事件。沿河工程设计前期应开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分布调查,若发现规模分布以避让保护为指导思想,施工期应设置围栏、保护性标志、保护警示牌等多种措施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措施。
涉水规划工程施工期间,减少水体混浊面积和混浊度,生产废水及工区生活污水须经回用或处理达标后排放,不得直排入河。制定严格的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严禁施工人员捕杀猎食河谷湿地珍稀野生动物,减少施工爆破和废气排放,保护黑鹳等野生动物繁殖栖息地,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灰鹤、天鹅等珍稀越冬候鸟安全。
水生态规划增值放流鱼类要以土著种为主,严控引种种类,防止引起外来种入侵;同时应严格控制渔业养殖规模,避免因养鱼而影响水质。
11.5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在实施中对地表水水质、地下水位进行监测与调查外,还要重点对各规划工程实施后的河流生态基流情况、水功能区水质、河道内水生生态,以及河道外的土壤及陆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进行跟踪监测。监测和调查规划实施对区域环境质量、生态功能、资源利用等的实际影响,以及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
11.6 评价结论
汾河忻州境内生态景观规划主体目标可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设定效益;规划规模、空间布局、实施时序在环境上基本是合理的。生态景观规划实施后,科学配置流域内各种水资源,增加高郁闭度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污染防治,使山、水、林、田、湖各环境要素互相促进,现状存在的环境问题将得到改善或解决,水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发展。
自然修复期需密切关注各实施水利工程下游河道生态状况,确保河流下泄生态基流量(最低10%),满足下游河流生态用水。另外防范新增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及干旱年份水体萎缩,水域周边土壤盐渍化等风险问题。
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整体正效应远大于负影响,故本规划在环境上是可行的。
12 生态景观管理
12.1 法规与制度建设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规章
适时制订地方性法规,保证生态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加快制定生态建设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办法和江河流域综合管理办法。进一步研究制订促进清洁生产、耕地集约管理、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促进节地节水、资源有偿使用及产权转让、环境监理、放射性污染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法规和规章;抓紧清理和修订不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政策法规。按照国际绿色认证要求,加快建立有关绿色认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加强生态建设的政策引导 
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地价,使用期限内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可以依法继承、转让、出租和抵押。对符合国家划拨供地目录的重要生态项目用地,可实行行政划拨。继续实施鼓励退耕还林和下山脱贫的优惠政策,加快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的工作进度。制定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对资源收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调整收费标准,依法征收和管理。 
3)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有关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对严重违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等法律法规的重大问题,依法进行处置。加强环境保护司法工作,及时受理环境保护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对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厉查处。
12.2监督管理体制建设
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建立汾河流域水生态景观整治督办机构,每年对整治效果进
行检查和考核。
流域内各级政府要下决心挂牌督办,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全力攻坚。环保部门要与监察机关加强相互配合,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挂牌督办案件查处到位。
1)严格执行环境管理法律法规
①流域内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管理;
②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进行项目审批;
③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违法排污企业,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该限期治理的要限期治理,该停产的要停产,该关闭的要关闭。既要查处违法行为,又要查处违法责任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④强化对环境执法行为的监督。建立公开的环境违法立案标准,以利于社会各界的监督,防止有案不查、违法不纠、执法不严的现象发生。同时,政府还要支持生态环境部门严格执法。
2)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和《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监察机关和环保部门在查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通知》是推进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的有力武器。流域内监察机关和环保部门要用好《暂行规定》和《通知》,为流域污染整治工作做到应尽的责任。一是要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实行联合办案制度;二是要狠抓大案要案,典型案件的查处。
对涉嫌违法违纪的责任人员的案件,各级监察机关要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照规定客观公正地做出处理决定。
12.3监控和应急能力建设
为了应对突发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确保公众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需要建立应急监测体制。
首先将强化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明确应急监测分级响应机制及职责,按照属地管理、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的原则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完善应急监测协同联动机制,对流域范围内的突发环境事件,监测机构之间要协商监测方案和监测方法,数据互认、信息共享;加强应急监测组织管理,要设置专门的部门或明确专门人员,牵头统筹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建立切合实际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其次要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建设,配备应急管理设备,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最后要完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推动应急监测新技术的应用,并鼓励环境监测机构、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研发,不断提升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应急监测技术水平。
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县级负责、市级配合和社会检测机构协助的应急监测责任体系,快速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12.4综合能力建设
建立和完善保障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
1)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利用信息手段推动公众参与
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同时加强地方水利局、生态环境局公开环境信息的能力建设。除涉及国家机密外,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水利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必须向公众全面公开环境信息,并创造条件方便公众查询。大力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并使之制度化;推行企业环境行为分类和信息公开制度。
2)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
一是公众有权直接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检举和控告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并对政府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二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公众代表担任环保监督员;三是环保监督员负责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生态环境部门反馈公众的意见;四是公众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损害的,有权向责任者要求赔偿。
3)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程序和制度
①流域内各级政府及其水利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在制定环境政策以及开展地方环境立法中,除涉及国家机密外,必须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
②在环境政策制定过程中,流域内各级政府或其生态环境部门应召开公众代表听证会,或在主要媒体发布政策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对公众提出意见应认真考虑。
12.5建立有效的流域联防联治机制
建议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流域所属乡政府及其环保、城建、计划、水利(务)等部门领导组成汾河河流域生态景观防治领导小组。实行防治项目联合审批、联合执法检查和联系工作制度,监督、管理本方案的实施。
13规划投资
13.1估算要求
1)按现行的规范执行,对前期工作深度达到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深度的项目,直接采用报告中的投资;其余项目采用工程量计价法计算。
2)投资估算水平年按照2019年第三季度价格水平进行。
13.2 规划投资
对规划项目进行分类,根据建设内容估算总投资为60.36亿元,其中宁武县28.79亿元,静乐县31.27亿元,神池县0.3亿元,全部为新增投资。
总投资包含占地费11.12亿元(预估),宁武县占地9590.94亩,补偿费5.75亿元,静乐县占地8943.40亩,补偿费5.37亿元,
13.3 资金筹措方案
忻州市为革命老区,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自身实力有限,可以参考成功的PPP项目建设,加大社会融资,除此以外还需要国家重点扶持, 争取中央、省市资金,县里积极做好配套项目。
13.3 实施计划安排
充分考虑现状,紧密结合三个县近期规划,和已建、在建工程,宁武县近期准备着力打造中马坊河流域,包括其支流天池河、东马坊河及怀道河。静乐县近期准备着力打造东碾河流域。
中马坊河位于宁武县城南部,建设生态景观工程可以让流域范围内人民迅速受益。中马坊河流域主要建设项目有滩槽整治、生态堤防、生态湿地、河源区及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生态防护林、田园风光、生态绿廊等。总投资16.28亿元。
东碾河位于静乐县城南部,建设生态景观工程可以让人口密集城区人民迅速受益。东碾河流域主要建设项目有柳林水库、生态公园、景观公园、湿地公园、从漫墕村到牛家村河道两岸田园风光、滩槽整治、生态堤防、生态湿地、河源区及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生态防护林等。总投资15.57亿元。
神池县总计投资3043万元,准备近期内全部完成。
14 保障措施
14.1 组织保障
忻州市政府成立忻州市汾河流域生态景观建设项目指挥部,指挥部主任由市委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市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水利局。指挥部具体安排、制定工作计划、考核目标,对实施进展进行不定时抽查,确保项目按时推进。
汾河流域生态景观治理是一项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治理工程,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做为具体项目实施主体,各县成立汾河生态景观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县长担任,成员由县属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成员单位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局和县林业局局长兼任,负责规划实施的协调、指导、监督、检查等日常工作,协同相关部门和市县联合实施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工作。
法制部门负责综合协调生态景观的有关立法工作。
发改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和争取国家发改委资金支持工作。
经信部门负责企业搬迁、关停并转等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管理、监督等工作。
国土部门负责土地利用调整等工作。
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污染防治等工作。
住建部门负责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流域内城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
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配置、水域建设、岩溶大泉恢复保护、水土保持及清洁小流域治理,并协助农村垃圾处理等工作。
农业部门负责农村移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林牧渔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
林业部门负责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禁保护等工作。
煤炭部门负责煤矿放顶及配合煤矿关停与采空区治理等工作。
扶贫开发部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
气象部门负责人工增雨等工作。
流域生态景观规划由县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依据本纲要审批,资金筹措由县财政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县考核办将汾河生态景观规划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大汾河生态修复实施情况的督察和问责力度。
县是实施生态景观建设的基本单元,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整合资金、合力治汾的格局。领导组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县长担任,领导组成员由相关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分管副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水利、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督导并组织指导实施。
(一)在每年的岁末年初,政府组织召开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会,总结上年和安排当年工作,确定年度工作计划,提出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安排专项资金,督导各有关部门合力推进治理工作。
(二)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行业工作和汾河流域生态景观任务,制定详细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所需资金由各部门从行业资金中优先争取,并广泛筹集社会资金,不足部分由领导组统筹解决。
(三)对汾河流域生态景观的具体工作任务,有专管机构的,由专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没有专管机构的,由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14.2 资金保障
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建立长效投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展投融资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修复治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增加投入。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进行资金筹措:
①建立县级汾河流域生态景观治理专项资金;
②加大各级地方财政投入;
③各相关部门对口积极争取中央投资;
④加大金融部门融资、贷款力度;
⑤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
14.3 制度保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汾河流域生态景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任务艰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流域各项国家规定涉水指标进行考核。当地政府要把流域年度生态景观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二是强化地下水保护。要按照《水法》、《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实施严格的地下水保护与管理,在宁武县汾河流域全面实行关井压采行政首长负责制;对违规开采地下水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有效保护河源,促进地下水位持续回升。
三是开展用地管理改革探索。农业、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要围绕汾河流域景观生态规划工作,积极探索非建设用地内的耕地、林地、水域转化变更的途径和程序,做好调查、统计和分析,在大农业生态用地不变的前提下,支持生态景观用地,为退耕还林、农林牧渔业统筹发展提供保障。
四是强化污染控制及管理。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制定宁武县汾河流域水环境达标规划和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完善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禁止无证排污和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禁止在涂河干、支流设置城镇生活污水直排口,禁止在干、支流河道倾倒垃圾。加快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逐步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处理,全部达到一级A处理标准后再排放。积极推动新建住房安装建筑中水设施,促进再生水利用。全面清理流域内河床及河道两岸堆存垃圾,实现流域内垃圾规范处置。
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汾河流域生态景观修复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和生态意识,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营造保护生态、珍爱自然、保护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是严格项目建设程序。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首先向社会发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公告和项目信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标等方式择优选择投资方,确定投资经营主体,由其组织编制前期工作文件,报有关部门审查审批后实施。
七是落实投资经营主体责任,加强政府服务和监管。在项目实施中落实投资经营主体责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授权经营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认真履行投资经营权利义务。加强政府服务和监管,为工程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即首先加强信息公开,保障社会资本投资主体及时享有相关信息。
14.4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实行生态共建共享,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

15 规划效果评价
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可通过河流整治大幅提高高郁闭度森林面积、水污染防治等措施,达到修复生态、改善环境、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维持生物多样性。规划中新建湿地生态系统中,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可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和森林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以使区域气候条件改善,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进入河道和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是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区域的环境免受污染。通过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规划和建设,构筑了完善的生态安全网络,保障涂河流域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促进了涂河流域的环境改善,提升了涂河流域的品质,塑造了良好的流域景观,通过生态系统建设,增强相关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引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