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四川】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7-05 其他 四川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眉山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发展质量实现跃升性变化,治眉兴眉站上历史新台阶。五年来,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市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思想大解放谋求发展大作为,闯出了一条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开创了眉山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 这是综合实力、发展质量大为提升的五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集聚成势,三次产业向中高端迈出坚实步伐,经济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到15%,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夯实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底盘。 这是开放水平、发展动能大为跃升的五年。对外开放的规模、层次、内涵和水平全面提升,新增国际友城1个、友好交流城市10个,全球招商刷新历史纪录,引进100亿以上项目25个,招商引资总额、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稳居全省第2,重大节会影响力扩大,开放平台能级跃升,开放崛起势头强劲,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这是成眉同城、发展位势大为提高的五年。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眉同城、壮大主干走在都市圈前列,环天府新区经济带引擎作用凸显,“基础同网、产业同链、全域同城”优势尽显、其势已成,眉山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升。 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大为拓展的五年。生动实践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三城建设”加快推进,“三城同创”捷报频传,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百万人口大城市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这是民生福祉、发展成果大为改善的五年。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高质量完成16.2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新增城镇就业17.5万人,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群众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养老服务、殡葬改革、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走在全国前列,一大批一直想办的民生大事实事顺利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平安眉山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这是从严治党、发展环境大为巩固的五年。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新时代先锋、战斗堡垒、清风扬眉”三大工程深入实施,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党风清、政风勤、民风淳的良好政治生态更为浓厚。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胜利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眉山积蓄了战略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2.眉山发展的形势机遇和阶段性特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国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

今后五年,是眉山赶超跨越的关键阶段,战略机遇交汇叠加、区域使命重任在肩、发展挑战不容忽视,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一方面,机遇千载难逢。正处于城市崛起窗口期,“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委“一干多支”等国省战略汇聚,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重塑区域格局,眉山已跻身全国全省重点发展地区,发展位势凸显; 正处于成眉同城突破期,眉山位于成都城市中轴线南端,是成都东进、南拓的唯一结合部,是成都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战略支撑,是协同成都城市功能的最佳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正处于开放发展跃升期,眉山毗邻两大国际机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地处“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一大批高端优质项目集聚成势,发展动能强劲。 另一方面,挑战前所未有。经济总量不大,总体上欠发达仍是我市最大市情,发展不足、质量不优、实力不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面临做大经济总量和做优经济质量的双重任务,赶与转、稳与进、量与质均须兼顾,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城市能级不高,城市规模、功能、品位亟待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不够,在都市圈保持发展优势面临很大压力,在区域竞争中存在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险; 创新支撑不强,市场主体创新不够,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各领域顶尖人才不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仍然制约高质量发展。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顺应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十四五”时期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开好局、起好步。

4.“十四五”时期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建设成都都市圈经济增长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力争2300亿元,年均增速7.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培育县域经济强县(区)。建设先进制造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先行市实现历史性突破。

——建设成都都市圈科创新高地。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显著增强,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全省。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加大,建成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市。

——建设成都都市圈交通次枢纽。以交通为骨干的基础设施投入超过1500亿,实现都市圈轨道交通网、高速路网、城际快速干线路网织密提标、高效接驳,形成集空港水港、快线干线、轻轨重轨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建成,物流成本明显降低,临空经济、枢纽经济快速发展。北部新城枢纽中心建成投用。建成交通强市。

——建设成都都市圈开放示范市。全面对接全球先进生产力,打造高层次合作平台、高水平营商环境,世界知名企业和高端项目引进取得更大突破。全域全面立体开放态势更加巩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走在全省前列。

——建设成都都市圈品质宜居城。城市区域优势、综合承载功能和要素集聚辐射能力大大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提升,城市品位极大提高,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休闲度假名城、现代都市消费名城、锦绣天府公园名城。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型城镇化体系加快构建,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美丽乡村成为都市圈典范。

——建设成都都市圈幸福新家园。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和健康眉山。

展望二〇三五年,眉山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科创能力大幅跃升,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科技实力跻身全省前列,基本建成科技强市、人才强市。 城市品质大幅跃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大为增强,城市配套功能高端现代,新型城乡关系更加融洽,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建成彰显“天府韵味、现代时尚”的公园城市。 民生福祉大幅跃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同富裕取得较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治理水平大幅跃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眉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更高水平。

5.“十四五”时期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推动“十四五”时期眉山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规划实施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树牢世界眼光、全球视野。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都市圈城市演变规律,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和国内先发城市,系统重塑自身比较优势,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分工合作,大幅提升眉山在都市圈中的发展地位和枢纽功能。

——把握战略指引、目标导向。围绕服务国省战略、引领区域发展,以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成都都市圈副中心为牵引,着力补短板、打基础、提能级、利长远,加快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实效。

——聚焦改革先行、创新驱动。加快破除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瓶颈,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坚定不移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促进开放与创新融合互动、外向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相得益彰。

——强化协作协同、优势互补。树立都市圈产业生态圈思维,推动成眉分工协作、市域内部联动同步演进,加强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推进融入成渝、做强主干、中心带动,全面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整体协同性。

——突出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畅通各方参与城市建设的制度化渠道,彰显厚重文化底蕴、绿色生态本底、安逸城市生活,强化人口吸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全面融入国省战略,推动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加快成势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紧扣“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国家战略指向标定城市发展方向,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建设成势突破。

6.坚持“开放引领”发展路径,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坚持跳出眉山看眉山、放眼全球谋眉山,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抢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制高点。 增强全球要素集聚功能,重点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区域总部、金融管理、法律服务、高端商务等机构落地,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完善国际化配套设施,营造国际化人文环境,推动更多国际高端资源在眉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打造汇聚全球资源要素的新高地。 增强高端产业承载功能,瞄准高端切入、以强带大,持续实施全球招商,加快引进培育产业生态型主导企业,成为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过程中重要节点,加快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产业结构。 增强对外交往门户功能,加强多层次国际合作,争取更多重大国际会议、国际会展、国际体育赛事在眉举办,办好“竹博会”“泡博会”等品牌会节,提升过境144小时免签政策实施效能,加快建设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和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

7.坚持“融入成都”发展战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勇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军”使命,坚定不移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携手壮大主干、做强极核,打造区域协同的高水平样板。 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积极创建成眉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重大改革试点在同城化先行区域优先落地,共建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 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加快成眉产业协作带和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引导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沿环天府新区经济带集聚,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协同推进功能平台构建,联动共建国际铁路港、国际空港、总部商务区等合作平台和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协同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建立土地资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等同城化交易平台,创建产业链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国际合作示范园区。 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共享,编制实施同城化无差别受办清单,支持优质教育资源跨地区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同城对接,推动成眉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扩大医保定点医院互认范围,联合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合力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社会事业各领域深度合作。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深化大气污染源头防控协作、移动源管控,构建大气、水生态环境网络预警监测体系,强化河湖长制,深化岷江、青衣江、沱江流域“三水”共治,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协同推进科创走廊联动共建,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政策扶持体系,以眉山天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为核心载体,依托成都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成都东部新区,共建天府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协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府科创走廊,形成以创新节点、创新走廊、创新网络互为支撑的区域创新格局。

8.坚持“五区协同”发展方针,塑造大城市发展格局。围绕成渝“一轴两翼三带”空间布局,实施“中强、北上、东进、西优、南联”区域发展方针,重塑全域经济地理,优化区域功能分工,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布局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加快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 做强中心,提升主城能级水平,按照“首位提升、品质聚人”增强中心城区极核功能,依托东坡、彭山城区、仁寿县城和眉山天府新区提升城市能级,加快东彭同城发展、东彭仁新一体相融,形成拥江发展、主副联动的城市格局。支持东坡区建设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彭山区建设开放发展先行区、仁寿县建设县域经济百强县。 坚定北上,接轨成都核心区域,按照“创新赋能、生态表达”建设牵引全域发展的强劲引擎,推动眉山天府新区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高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国际门户,辐射带动彭山、仁寿北部区域,打造开放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生态环境美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新区。提升眉山天府新区节点功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金融服务中心。 突出东进,融入成渝发展主轴,按照“筑城兴业、畅联空港”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高水平治理、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眉山东部新城,带动仁寿东部片区发展,打造国际空港门户重要枢纽、成眉临空一体发展示范区。 加快西优,转化绿色生态优势,按照“彰显优势、绿色成长”构筑绿色经济新优势,依托洪雅县、丹棱县打造重要的生态功能涵养区、高端旅游核心区和绿色产业集聚区。支持洪雅县建设国际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丹棱县建设成都都市圈美丽经济示范区。 推动南联,衔接都市圈外圈层,按照“承北启南、通江达海”强化要素汇聚功能,依托青神和东坡、仁寿、洪雅、丹棱南部区域,建设联动川南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支持青神县建设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县。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都都市圈经济增长极

坚持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柱,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夯实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的产业基础。

9.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撑引领作用,构建“3+3”现代工业体系,实施“筑圈育链强基”计划,争创国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先进制造强市。 构筑产业生态圈。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构建“一带一核三区”工业发展新格局,发挥眉山天府新区旗舰作用,加快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眉山产业园、眉山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支持眉山高新区建设省级科技服务业聚集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甘眉工业园区、彭山经开区、仁寿经开区提档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极核;以青神经开区、洪雅经开区、丹棱经开区为载体,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统筹布局建设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以功能区核心起步区建设为牵引,加快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变革,打造千亿园区。依托万华化学产业园、通威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信利高端显示、华为大数据中心、通内斯高端肉制品加工项目等龙头带动,构建若干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强、关联产业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产业生态圈。 培育优势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培育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程,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制定各产业链“五图七单”,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一链一策”定制重点产业链配套政策,推动产业垂直升级和横向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头部企业带动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加强制造业首台套政策支持,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专精特新冠军企业。高标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境外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构建泛在感知、高速连接、高效协同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数据清洗加工基地建设,协同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打造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典型场景,加快无人配送、新零售、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发展。

10.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坚持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构建“443”现代服务业体系,建成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端文旅目的地。 培育高成长都市消费服务业,依托成渝广阔市场,集聚全球资源要素,加快建成天府乐高乐园、恒大童世界、中日国际康养城、维亚康姆国际文创、兰大伯克利研究院、川大眉山校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重大项目,打造旅游度假、医疗康养、文化创意、高端教育“四大基地”,培育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搭建“买全球卖全球”消费平台,提升高端化、多元化、国际化消费供给能力,协同成都共建国际消费中心,打造现代都市消费名城。 培育高效率都市生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创意设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培育高品质都市生活服务业,优化城市商业布局,统筹改造现有商圈,合理规划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鼓励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引导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打造成渝地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川味”产业集群核心区,培育一批川味名街、名店、名厨、名菜,建设世界川菜园,打造东坡美食之都。

11.加快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先行市。坚持高端供给、集约节约、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583”现代农业体系,协同共建成渝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 建设绿色生产优势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共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提高农业科技、种业和装备支撑能力,提升种养殖生产设施化、规模化、智慧化和产销一体化水平,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发展东坡泡菜、眉山春橘、青神竹艺、洪雅藤椒、彭山葡萄、仁寿枇杷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合作,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出口基地。健全完善“味在眉山”区域公用品牌体系。 打造现代加工核心区,瞄准打造都市圈农产品加工集聚地,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建设一批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实施重点龙头企业产值倍增计划,打造行业领军品牌,壮大泡菜、竹、柑橘、肉制品等现代农业加工集群,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打造全球泡菜出口基地、川菜产业和竹产业基地,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发展农旅融合样板区,推动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农耕文明融为一体,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深度挖掘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休闲农业项目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田园秀美、生态宜居、功能多样的休闲农业空间。加快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园、丹棱县天府橙都农业产业公园。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

四、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建设成都都市圈科创新高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立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发展战略,统筹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加快实现依靠创新的内涵式增长。

12.打造科学研发高地。探索“一城多园”模式,依托眉山天府新区、眉山东部新城、岷东新区打造天府科创城,共建西部科学城。坚持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建园方针,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在眉落户,争取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在眉布局科研平台;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省级创新平台;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中心入驻,力争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突破,打造都市圈最具竞争力的高端人才聚居区、科研机构聚集区、科学装置聚合区。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支持高校提高创新能力,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动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资源共享,提高创新链整体效应。

13.打造科教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实施“眉山优才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高校、企业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加强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积极承办科技领域高峰学术论坛。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实施“眉州本土菁才”培育行动、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知识更新工程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运用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打造一流职业技术院校,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14.打造科技转化高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转化体系,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发展。坚持政府搭台、院校入驻、企业转化,建立科技转化中介平台,培育科技“经纪人”,打造都市圈科技转化基地,协同打造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强化资本推动,探索由国有企业建立科创投融资体系,引入社会资本,以股权交换作为成本利益分担,支持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研究开发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五、突出交通先行牵引,建设成都都市圈交通次枢纽

坚持把综合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突出“航空引领、轨道突破、公路成网、水路贯通”,实施综合交通投资倍增计划,力争全市综合交通水平在全国、全省领先。

15.全面提速现代综合交通建设。围绕建设交通强市,加快构建现代化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快速干线网、通用航空网,建成“30分钟”成眉通勤圈、市际通达圈、市域通行圈。聚力构建“五横六纵”铁路网,加速推进市域铁路S5、S13、S5机场支线、成都外环铁路、连汪燕铁路、大峨眉生态文化旅游等轨道建设,力争成都地铁延伸至眉山,谋划实施S5东、西、南延线建设,实现轨道交通区县全覆盖,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聚力构建“四横七纵”高速路网、“一核三环”快速路网,北上“六横九纵”干道无缝衔接成都,东进“一横五连”干道接入成渝动脉,高标准推进旅游公路、县乡公路改造,提质扩面“四好农村路”,巩固提升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加快洪雅、丹棱通用机场建设。启动建设城市候机楼。加快岷江综合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启动眉山港区建设,打造通江达海黄金水道。

16.全面加强物流枢纽中心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青龙国际物流港、眉山东部新城国际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工业品物流、保税物流,打造集展示交易、仓储、配送、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元化、智能化的国际物流园区,成为西南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高地。加快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供应链运营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业企业配送枢纽、面向泛欧泛亚的国际区域分销企业配送枢纽和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建立数字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智慧流通、智能仓储、智能货柜和供应链技术创新平台的布局建设。

17.全面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围绕畅通城市内部通勤网络,整体升级城市道路建设,以“道路全面提档”带动“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城市极核形成。合理分配城市道路资源,优化完善微循环和慢行系统,优化公交站点布局,加强常规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枢纽站场高效接驳。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创建多联运节点推动城市交通重组,串联东坡、彭山、眉山天府新区、仁寿以及高铁站、火车站等城际交通站点。大力发展城市智慧交通,构建精细化、智慧化交通管理模式,推进智慧停车、共享停车。深化动车、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发展定制客运。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成都都市圈开放示范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动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对外开放新前沿,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动力活力。

18.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统筹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工业用地保障,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标准地”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多方式引入各类外部资本,注重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监管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国有金融管理体制,推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培育上市公司,高效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9.建设国际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眉山协同改革先行区,争取纳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创建加工贸易产业园,打造都市圈投资优选地。加强国际友城建设,深化城市间多领域、多渠道交流合作,协同融入RCEP大市场,更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探索建立服务开放发展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高质量推进川港合作示范园、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眉山产业园和中日(成都)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平台建设,打造港澳台以及国际优秀企业聚集的超级平台。新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检验检疫、海关驻点等办事机构。加快眉山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跨区域口岸协作,实现通关便捷高效。

20.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三张清单”制度,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探索“一件事”集成改革,高质量建设“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更好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全面建立“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积极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建立市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依法保护企业合法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深化“互联网+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作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七、推动人城境业和谐,建设成都都市圈品质宜居城

坚持生态为底、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人民为本,顺应“人城产”逻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城市规划理念、发展方式、营城路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重塑城市形态,打造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品质宜居城。

21.做大城市规模。按照5年建成“双百”大城市、15年建成“双两百”大城市的能级定位,打造都市圈重要的人口承载地。 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东西轴线(眉州大道),规划城市南北轴线,以龙泉山为城市中央森林公园,以黑龙滩为内湖,促进人口产业科学集聚、城镇体系有序布局,形成东坡、彭山、仁寿、眉山天府新区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提升城市首位。合力集聚城市人口,聚力提升城市能级,支持东坡城区北拓东扩、彭山城区南连北融、仁寿城区北上东进,推动眉山天府新区加快成势,形成都市圈副中心发展态势,聚焦东彭交界区域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市域铁路主枢纽,以TOD建设引领片区综合开发,打造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的城市新中心。 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15分钟公服圈,差异化布局建设商务中心、文体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高端医疗等服务资源,提升生活舒适度便利性。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加快破损街道和老旧小区改造,做好城市地下建设“里子”。完善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城市能源网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建设,推进长征渠、引青入东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行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数字眉山。

22.做优城市品质。坚持“高品质、高品位,低密度、低强度”,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城、公园城、活力城”。 建设魅力文化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实施东坡文化传承创新“七个一”工程,再造一个城市“会客厅”。推动三苏祠建设国家一级博物馆,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江口沉银博物馆建设,推动三苏祠、彭祖山、瓦屋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塑造城市文态,科学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以多元文化活动空间丰富人文体验,营造魅力多元、休闲安逸的城市文化场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综合性文艺场馆,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地方志事业。 建设美丽公园城,突出生态价值,坚持随坡就势不挖山、顺其自然不填塘、依树造景不毁林,坚持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建设锦绣天府公园名城。高水平开展城市风貌设计,建立建筑形态分区管控体系,强化城市天际线规划与管理,形成尺度宜人、显山露水的城市界面。依托项目完美呈现“眉山新八景”。加快实施“水润眉州”工程,依托岷江航电开发,打造“百里岷江画廊”,再现“江乡夜月、渔舟唱晚、小桥流水、碧波荡漾”的天府水乡盛景。全面对接成都天府绿道建设,科学编制全域绿道规划。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拓展区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建设时尚活力城,协同成都“三城三都”建设,建设特色商业街区,营造标志性消费场景,发展“月光经济”,打造现代都市消费名城。坚持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的发展模式,统筹城市经营性资源运行,推进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空间与消费场景、生活场景有机融合。

23.做靓美丽乡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五大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美丽眉山·宜居乡村”。建立健全乡村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八、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成都都市圈幸福新家园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提升城乡居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4.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信访制度,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深化综治中心建设运用,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禁毒防艾长效常治机制,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平安眉山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政法、智慧警务,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5.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和镇村布局变化,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鼓励、支持、引导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布点眉山。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培育计划。深化党校分类改革,建设综合培训基地。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26.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统筹建设和提升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打造百姓身边的“15分钟健身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持续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推进体教融合,积极发展竞技体育,高水平承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继续举办“东马”等本地体育赛事,协同成都建设赛事之都,提升体育文化传播力。促进体育新消费,引进重大竞技体育项目,推动健身休闲等体育产业发展。

27.加快健康眉山建设。坚持“大健康”理念,深入实施健康眉山行动,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升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华西—眉山”区域医疗中心、分级协同医疗联合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妇女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加强重点专科能力建设,提高远程医疗和信息化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和医院管理考核,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制度。创新医卫人才培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巩固提升“双创”成果。

28.强化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创业就业服务,支持眉山籍企业家回乡创业,形成“政府推动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格局。推进薪酬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

29.推进依法治市。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健全司法公正体系。推进审判、检务、警务、狱务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深入开展“八五”普法,统筹开展法治示范创建,加快创建全省对外开放法治示范区。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30.筑牢安全防线。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加强全面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八大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筑牢安全屏障。

九、凝聚推动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提供坚强保障。

31.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式、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发扬斗争精神,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3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侨务方针政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丰富完善基层民主实践形式。

33.健全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全面落实规划建议的部署要求,统筹编制市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加强规划衔接,形成规划合力。发挥发展规划基础性作用,引领国土空间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完善规划推进机制,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监督和考核,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担使命,创新思维,奋发有为,夺取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新胜利!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