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江西】修水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1-04 其他 江西
一、“十三五”工作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修水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实施进展良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康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气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气象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气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一)气象现代化工作机制更加有效。连续6年在全省县级气象现代化建设评估中排名前10,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在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一是政府主导力度加大。成立了修水县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气象现代化工作推进会和联席会,适时召开气象灾害防御、重点项目建设等专题会议,并将气象防灾减灾指数、三农气象服务等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2019年与市气象局签订了《共同推进修水气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二是政策支持基础夯实。先后出台《修水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修水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水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修水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将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装备保障、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科普等工作列入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并列入财政预算。2019年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完成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优化,公众覆盖率逐步提高,发布手段更加丰富,发布时效性不断提升。三是部门协作联动加强。气象与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自然资源、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签订气象灾害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协议,组建了11人的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形成强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合力。
(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健全。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先导作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2017年荣获中国气象局与人社部联合表彰的全国气象系统先进集体。2016年、2020年分别获得全市“气象工作先进县”和“抗洪救灾先进集体”。一是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建成了由69套自动气象站组成的高密度气象观测网络,实现了区域自动站乡镇全覆盖和落地升级改造。二是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创建成效显著。建立了以乡镇为主体、延伸到村、服务到田的“直通式”气象服务网络。建成国家级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1个,省级23个,2018年被江西省气象局和江西省农业农村局认定为江西省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三是气象信息覆盖“盲区”逐步减少。公众气象科学素质、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初步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机制。气象灾害致死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三)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更加广泛。一是农村气象服务保障有力。涉农、涉灾部门建立了“六联合”机制,针对蚕桑、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开展“靶向式”的气象监测和服务,联合开展农业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保障生态农业生产。开展重要农事季节、作物关键生育阶段的专项气象服务,加强对春季低温连阴雨、暴雨洪涝、高温逼熟、农业干旱、寒露风等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测预警、灾中跟踪监测和灾后调查评估。以“江西微农”服务载体为基础,开展本地化服务应用,强化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靶向式、智慧型、信息化服务。开展了粮食产量动态预报预测服务,以及粮食安全气象综合决策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开展了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水稻、蚕桑、油茶、茶叶、油菜等特色农产品专题服务产品,开展“茶树种植低温冻害气象指数保险”等惠农行动。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挖掘粮食等作物增产的气候潜力。完善农村防雷设施。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开展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在上杉乡、黄沙镇、黄龙乡等地开展农村防雷示范工程建设,免费为农村居民提供防雷技术指导。农村防雷意识大大提高,减少了农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做优做实气象+扶贫模式。开展气象科技扶贫,协助做好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再生稻气候适宜性研究”在扶贫村的试验工作;完成上奉镇暴雨洪涝气象风险预警指数研究并投入应用。二是生态气象服务深入开展,综合生态观测能力有效提升。在大椿乡等地建设茶叶生长气象观测站7个,在东浒寨景区建设负氧离子监测站1个。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有效拓展。开展了修水通用机场、风力发电等政府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认证和气象保障支撑服务,完成了修水县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开展修水宁红茶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打造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生态人影作业能力有效提升。建设人影标准化作业基地2个,建成移动指挥系统2套、移动作业设备和碘化银地面发生器各2套,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抗旱、森林防灭火等生态人影作业,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肯定,被央视和省级媒体多次报道。三是公共气象服务质量提高。畅通信息发布渠道,气象、移动、电信、电视台等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和电视插播机制。强化预警信息传播,创建“修水气象”微信公众号,启动智慧气象建设,安装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44块和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363套,开通了“12379”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气象信息发布多渠道、广覆盖,着力将气象信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预警信息的受众面和时效性得到全面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利用布设在各乡镇村的电子屏大喇叭等设备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被新华社、江西卫视等媒体广泛报道。气象科普宣传形式多样。组织气象、科技、民政、教体、应急管理等单位,利用世界气象日、送科技下乡、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中、小学校开展“首席预报员进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气象服务产品更加贴合公众需求。开展了气象生活指数及行业指数预报;开展春运、春节、两会、春播、中高考、国庆节等专题气象服务。开展环境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等。四是气象标准服务有效建立。建立服务对象数据库,制定气象灾害服务的标准流程,依据不同灾种、不同级别的气象灾害开展服务。建立农业气象综合数据库,开展农村主要产业对气象的要求、不利条件、应对措施、服务方法以及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全面调查,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制定农业气象服务流程和周年服务方案,全过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跟踪气象服务。
(四)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大幅提升。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完善乡镇精细化常规要素预报和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系统,基本形成集约化、现代化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业务体系。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5公里,时间分辨率达到1小时,预报的准确率较2015年提高3%,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9%,暴雨等灾害性天气24小时预报准确率提高4%,预警提前量达到43分钟。完成综合预报预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监测、预报、服务的无缝隙对接。
(五)科技和人才队伍培养取得长足进展。气象科技创新体制进一步健全,开放包容、众智众创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修订完善预报预警业务流程、强化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提高预报能力水平。12篇气象论文在正式学术期刊上发表,多个课题成果在工作中推广应用。现有气象职工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0%,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名、高级职称4人、综合业务带头人1名,气象人才总量稳步增长,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4人次参加全省气象部门县级综合业务竞赛获奖10余项,其中1人获全能第一名,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市劳模称号。2人分获全省气象部门“十佳青年”和“爱岗敬业十佳女职工”称号。
(六)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加强防雷安全社会监管,先后出台《修水县防雷减灾重点单位管理办法》《关于调整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等权力事项的通知》,明确了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规范防雷重点单位安全管理,常态化开展防雷安全联合检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气象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通过安全检查、世界气象日和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节,开展专题普法宣传活动,将气象法律法规列入普法学习内容,利用“互联网+”多方位立体式面向公众宣传法律法规,公众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十三五”工作不足
(一)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与新需求不相适应。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与修水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不相适应,精细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针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乡村振兴、重点经济领域的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服务与需求不对等、趋利与避害气象服务发展不平衡,需要不断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气象监测网络覆盖与新要求不相满足。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不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观测自动化程度不够;监测手段不足,周边雷达监测网点不能完全覆盖我县山区,存在盲区。生态气象观测站布局不够完善,不能适应绿色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滞后,观测标准化程度不高,亟待构建新型气象观测业务模式。
(三)气象信息化基础与新业务不相融合。气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数据应用能力、业务技术架构效率和网络安全防控能力有待提高。气象数据收集整理、加工处理、集约共享、服务挖掘能力亟待提升。
(四)气象科技人才创新与新发展不相匹配。气象事业的科技型定位认识不足,科技创新对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气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薄弱,“智联数据、智能观测、智慧预报、智惠服务、智创科技、智谋管理”水平还不高。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队伍年龄结构矛盾较为突出,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十四五”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政治业务深度融合,软硬实力同步提升”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更高水平的修水气象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编制修水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通过实施一系列气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全面谋划,推进“十四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为修水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治统领,融合发展。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气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健全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机制,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联动发展、互促共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围绕“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新要求,着力构建保障民生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绿色优先,生态发展。坚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优先,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气象服务,为生态强县、绿色发展,争当三省九县发展龙头赢得江西地域大县应有位置提供优质气象保障。坚持创新驱动,智慧发展。坚持科技型气象事业定位,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科技引领,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科技攻关,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气象应用,促进业务与科研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优化和创新资源配置,培育创新人才,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智慧气象服务水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全面深化气象业务、服务、科技、管理等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多元开放发展机制,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规划引领,重点发展。着眼于我县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和长期性,遵循气象事业发展规律,融入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总布局,全面规划“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领我县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方向。
    (三)发展目标。通过《规划》实施,到2025年,全县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进一步优化,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稳步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精准水平和提前量大幅提高,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不断扩大,基于需求的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更加完善,防灾减灾效益持续提升,基本建立“智联数据、智能观测、智慧预报、智惠服务、智创科技、智谋管理”的新时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逐步构建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1.完善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一是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完善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运行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指挥调度、综合协调等职能。整合防灾减灾资源,完善多部门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机制和信息库,实现气象灾害重点单位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技术研究,构建主要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型和致灾标准,逐步实现对主要气象灾害损失的实时动态定量评估。积极参与面向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碳中和、碳达峰等重点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开展重大灾害保险气象服务。因地制宜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省市县一体化平台的本地化应用,提升精细化、智慧化、标准化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精准化、标准化、规范化。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单位的创评工作,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和气象预警信息向社区和乡镇的有效传播。二是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拓展现有气象站网生态气候观测能力;持续采用“基地+站网”、“自建+共建共享”模式,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等的生态气候观测网。组建修水生态气候分中心,围绕“生态安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两大需求,对接气候适应型城市、特色农业发展等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对气象服务需求,强化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完善环境气象业务,建立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估业务和生态气象业务。围绕茶、桑、林、水和城市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型人影业务能力,建立完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生态功能与价值评估、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气象景观和物候景观预报、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等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提高生态文明试验区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聚焦核心技术、保障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职责法定、部门协同的良好运行机制,培育优良生态气象文化。三是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强化重要农事季节服务能力,针对农业生产各环节和农作物关键生育期气象服务需求,做好春耕春播、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以及农业灾害性、关键性天气影响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等级预报和影响评估业务,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提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完善与“一乡一园”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完善包括农田小气候、实景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社会化农情灾情等在内的基础数据集,建设本地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对接全省一体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提升智慧农业服务能力,打造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品牌。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气象服务水平。强化茶叶、蚕桑、油菜、菊花等特色农产品全生育期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服务。建立集约化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服务平台,完善特色作物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农事建议知识库,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开展农作物的种植区划、农业气象风险区划、农产品品质区划。四是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健全城乡全覆盖的气象服务体系,综合利用各种传播载体提供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精细气象服务,建设气象服务移动端,构建基于云端的智惠公众气象服务平台,发展基于需求和位置的精准智能公众气象服务,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开发易燃易爆场所等重点单位雷击风险精细化预报产品,提升雷电监测预警业务能力。强化雷电灾害风险区划、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雷电防护技术研究等基本业务。加强防雷公共安全监督,强化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切实保障防雷公共安全。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的雷电灾害防护知识普及,着力提升民众防雷减灾意识。五是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满足各涉灾部门实际需求,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预警与靶向式精准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立完善与省级、市级相配套,市、县两级衔接顺畅、规范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整合、扩大预警信息短信发布渠道,对接省市“12379”预警短信、“12379”叫应业务、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规范气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部门合作,构建广泛覆盖的信息传播网络,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六是提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挖掘修水特色气候资源,围绕宜居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智慧城市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继续推进“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好产品”、“国家气候标志”等品牌创建。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评估服务,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等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2.完善智慧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一是发展立体化、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观测。深化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完善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骨干站本地保障,区域站社会化保障”的气象观测综合保障网络。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数据、行业与社会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等的融合应用。建设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对森林、水库、河流、湿地等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环境气象监测。二是发展精准无缝隙的智能气象预报。构建支撑无缝隙预报预测的气象模式体系。建立精准化、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型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发展基于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的短临预报预警技术,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和本地化气候特征的网格要素预报技术,大幅提高乡镇预报的准确率。三是发展语音交互、大数据分析、精准定向发布的5G+物联网气象服务。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用户需求感知业务,开展用户数据智能融合分析和挖掘应用,发展智能交互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技术,使用户在获取气象服务时更加方便快捷。应用好基于人工智能的天气预报摘要说明,实现对短时,短期,中期等天气特征的天气摘要智能化输出。建立基于气象灾害与影响的气象服务指标库和决策库,搭建智慧气象服务引擎和开放式架构的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形成智慧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发展基于用户需求的精准气象服务推送模式,大力发展以基于5G、用户大数据、语音交互、量身打造为显著特征的多终端伴随式无感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建立5G+物联网气象服务平台。
3.完善协同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业务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应用型业务体制。加强专业气象应用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按照“应用型、服务型”定位,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完善激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增强创新活力。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作为检验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重要内容,加快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提升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的有效转化。加强科技成果的技术集成、中间试验和推广示范,构建“业务、科研、再业务”良性循环。三是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支持鼓励业务人员参与创新,促进业务科研融合型人才的发展。
4.完善权责清晰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一是完善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厘清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深入贯彻《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精神、落实与九江市气象局的《共同推进修水气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深化涉农、涉灾部门间的合作,进一步扩大气象服务领域,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加强气象法治建设。落实《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强化气象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执行。严格依法管理气象政务和事务,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时效。加大气象普法力度,推进气象法律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营造有利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法治氛围,提升全民气象法治意识。三是优化台站发展环境。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优化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制度,实现气象探测环境长期、有效保护。四是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和气象业务服务深度融合,强化党员干部依法履职和制度执行意识。加强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气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气象文化建设,实施气象文化“七个一”建设,不断提升气象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凝聚力,逐步建成具有时代特征、人文底蕴、气象特点的修水气象文化。
(四)“十四五”项目规划。
1.修水县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工程。
建设目标:一是升级改造现有观测站网,建立满足天气、气候、生态和大气环境观测业务要求的观测系统;建立重点区域立体监测体系和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升级闪电定位观测装备。二是建设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加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三是建设交通、旅游、电力、林业、农业、保险、卫生健康等行业的集约化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四是建立精准靶向发布业务体系,开展预警信息发布效果评估的关键技术应用,配合完善省市县三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稳固运行的监控技术和手段,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2.修水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建设目标:一是按照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行动计划的部署,实施碘化银地面发生器组网建设,完成2-3个高山站的碘化银燃烟炉基地建设;完成人影火箭作业系统升级改造,升级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健全上下游和片区协同作业机制,建立改善空气质量、森林防火、水库增蓄、抗旱降温、涵养改善等生态型人影作业服务常态化机制,开展人影作业生态效益评估。推进人影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完善作业装备库房、弹药库房、值班室、休息室、作业平台及相应的保障设施,实现标准化作业点全覆盖。二是在现有观测站网基础上,依托地基、空基、天基立体气象观测系统,拓展站网布局和观测要素,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全覆盖,建设2个以上负氧离子观测站。生态气象及生态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基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需要。三是建设1套蓝天指数仪,提升旅游气候资源开发服务能力。
3.修水县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
建设目标:一是开展农田小气候、土壤温湿度、作物长势等自动化综合观测,应用作物遥感观测技术,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农田生态观测网,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二是针对水稻、蚕桑、茶叶、油菜等农产品,建立完善1个特色农业气象示范园区,建成特色农作物农田小气候、作物实景观测,提升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四、 保障措施
(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加快推进新时代修水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围绕“强基础、调结构、重科技、创特色、优管理”目标,以数据融合应用为基础,以优化拓展气象服务为重点,以应用型业务为业态,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特色,以提升气象管理效能为保障,全面实施“智气象战略”,建设高度集约的“智气象空间”,建立“数据智联、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智惠、科技智创、管理智谋”的新时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完善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柔性流动机制、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为修水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业务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三)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目标任务,加强督导、严格考核,形成工作合力。科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建立本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联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动态评估评价机制,科学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工作,通过开展客观评价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扎实有序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强化公共财政保障。科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气象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定气象部门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将公共气象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其他资金为辅,稳定增长的气象事业投入机制。按照气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要求,理出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明确项目隶属关系,确定项目资金需求,分级落实资金来源。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严格财务监管制度,提高投资效益。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