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安徽】砚山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2-18 其他 安徽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砚山县民族文化富集,地域风情浓郁,世代居住着汉、壮、彝、苗、回等多种民族,民族风俗、民族服饰等都保存着原生态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彝族弦子舞、壮族草人舞、弦子制作工艺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土地平整开阔,总耕地面积达220万亩,境内坝子众多,有3000亩以上的坝子35个,其中平远坝子有27.5万亩,是云南省八大坝子之一。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6.5℃,无霜期300余天、光照充足、四季温和。全县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1个亚类,17个土属,31个土种。其中,红壤性耕地63.4万亩,是蔬菜、三七、水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繁种的适宜区域。

砚山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调结构、促转型,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试验站、云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云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云南省花卉苗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云南省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云南省热带亚热带种子产业工程中心、云南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文山州辣椒研究中心、中(国)-荷(兰)砚山花卉产业双创示范园落地;云南省第一批专家工作站玉米、辣椒2个专家工作站落户砚山;全州三七科技体验馆在成都开馆。砚山县以中康、松南为代表的农业品牌不断提升,“砚山蔬菜”品牌逐渐成为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一张“靓丽名片”。砚山三七、水果等产业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二)机遇挑战

长期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放在重要战略位置,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并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农业发展战略为砚山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砚山县2018年被认定为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云南省砚山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9年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2020年被列为“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建设县之一。为砚山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随着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农业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为发展砚山绿色产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战略部署,立足砚山县独特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抓手,以科技兴农为支撑手段,融聚众智、整合资源,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高砚山县各民族的农业科技素质和发展技能,努力将砚山县建设成为中国知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县。创造在文山州、云南省乃至在全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砚山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发展原则

1.突出市场主导。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把握国内外市场对砚山县农产品的精准需求,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特色产业,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生态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砚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实施特色产业引路。砚山县农业特色产业,是经过了长期发展积淀,从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其它产业相比,具有种植面积大、产值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点,代表了砚山农业的特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坚持特色发展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砚山县的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以差异化、特色化及优势化为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特色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潜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5.强化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砚山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解决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农业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农业产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保障砚山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6.注重品牌打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扶持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快速成长,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打造,培育“滇桂走廊,福地七乡”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世界品牌,打造一批“砚系”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带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发挥砚山县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充分利用各方面形成的良好机遇,聚焦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打造蔬菜、辣椒、烤烟、水果、生猪、肉牛、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到2025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旅融合不断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使砚山农业逐步发展为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全县乡村振兴,从而促进砚山县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三、重点产业和任务

(一)蔬菜产业

1.发展目标

以全省“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创建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全力将砚山县打造成为云南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供给基地和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按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要求,突出品牌营销和加工需求,实现蔬菜生产环节全程标准化;产品主要以菜心、豆角、豆苗、芥菜、苋菜、生菜、黄瓜、番茄、茄子等30多个品种为主。到2025年末,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总产量37万吨,总产值8.3亿元;力争培育销售收入5千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12户以上,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5户以上。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85%以上,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10%以上,蔬菜品牌达10个,蔬菜保鲜、速冻、脱水、运销、深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相关企业发展到5个以上。建成20个高原特色生态蔬菜种植园,总面积达1.73万亩。其中,露天生态蔬菜种植园17个,面积1.7万亩;设施生态蔬菜种植园3个。



2.产业布局

蔬菜产业主要布局在平远、稼依、者腊、干河、阿猛、盘龙、维摩等乡镇,涵盖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20个露天生态蔬菜种植园主要布局在平远镇5个,稼依镇5个,江那镇2个,阿猛镇2个,者腊乡3个,盘龙乡2个,干河乡1个;3个设施生态蔬菜种植园,分别是茄果类蔬菜生态种植园1个(者腊中康),面积100亩;瓜类蔬菜生态种植园1个(盘龙探科),面积100亩;叶菜类蔬菜生态种植1个(江那狮子山),面积100亩。

3.发展措施

(1)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以砚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蔬菜重点县、建设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合理规划蔬菜产业布局,以产业集群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打造现代设施标准化种植集聚区,推进有机、绿色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进一步完善农田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灌排设施、温室大棚等保护性生产设施,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技术应用,配套工厂化育苗和生产用电设施。推进蔬菜生产从整地到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等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田间智能管理系统应用。

(2)加快标准化进程。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七统一”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制度。推广普及蔬菜生产国家标准,质量追溯制度,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色板”等物理防治技术,在蔬菜生产上杜绝使用国家限制使用农药和不合格生产投入品。建立蔬菜交易市场质量检测点,实行入场检测、分区交易,把好蔬菜产品检测关和市场准入关,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促进高效、生态、安全型生产加工和采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提升蔬菜产品整体品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构建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目标,理清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沟通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与市场需求,全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三产融合理念构建蔬菜全产业链。各企业要主动作为,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创新转换发展方式,创品牌、找市场,以集群式发展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成立蔬菜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抱团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做精做深蔬菜产业,发展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真空保鲜蔬菜等鲜切蔬菜;多元化开发蔬菜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蔬菜汁及饮料等新型蔬菜加工制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冷贮设施建设,依托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冷库,完善冷藏冷链设施,提高贮藏保鲜能力。打造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相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组建农产品流通协会、营销联盟,推进电商化建设,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直销专柜、批发配送等新型销售业态,加强全程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实现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4)品牌创建提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特色品种,打造绿色品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适应市场品味,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建设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基地,分层次分地带开发,分区域分阶段进行实施。在基础好的区域鼓励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加快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强“砚菜”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打造,以品牌引领,促进砚山蔬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及销售价格。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基地备案制度和农产品生产源头治理保障机制、质量标识制度、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98%以上。

(二) 辣椒产业

1.发展目标

立足砚山资源优势,加大对传统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发展订单辣椒产业,按照稳步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建设标准化辣椒基地,打造辣椒特色品牌,走切实可行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到2025年末,辣椒种植面积55万亩,产量54万吨,实现产值15.5亿元,其中小米辣(含朝天椒)播种面积45万亩,产量48万吨;丘北辣椒播种面积10万亩,产量6万吨。



2.产业布局

辣椒产业主要布局在江那、平远、稼依、干河、阿猛、盘龙、维摩等乡镇,涵盖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

3.发展措施

(1)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典型户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因势利导、推广放大,坚持“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原则,按照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的思路,内外并重,千方百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介力度,在吸引更多的外地企业投资辣椒产业的同时,引导本地辣椒种植、加工、营销大户扩大经营规模,规范经营行为,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辣椒订单式种植,增强业主与椒农共同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

(2)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改善产品品质,提升产业档次,大力推广一批适应消费需求、优质抗性强、耐贮运和适宜加工的新品种。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七统一”措施,确保育出壮苗,降低群众育苗成本及育苗风险。办好县、乡、村三级样板,严把技术关,抓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对辣椒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积极推广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高效栽培技术,严格控制违禁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解决生产上有害残留问题,发展绿色有机产品。

(3)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注重引导和提供服务,示范、引导、扶持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人才、信息优势,增强其协调、组织、行业约束与自律能力,以辣椒行业协会为纽带,将现有辣椒经销商各自为阵的经营方式逐步转为集团化、社会化的市场行为,增强辣椒市场的拓展和竞争能力。

(4)推进产品加工升级。加大辣椒制品加工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推广绿色加工技术,开展辣椒原料基地以及辣椒风味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引进、培育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加强加工产业园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能转型升级,开发符合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升砚山辣椒产品附加值。

(三)烤烟产业

1.发展目标

坚持“市场、质量、绿色、生态、安全”工作方针,按照烟草发展的要求(即创新动力强、要素投入少、配置效率高、环境成本低、综合效益高),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严格贯彻落实标准化、均质化生产技术措施,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全县生产整体水平,进而提升烟叶质量,提高亩均产值,推动烟草可持续健康发展,全产业链重塑砚山烟草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十四五”期间,全县流转种烟的基本烟田面积达到20万亩,轮作种烟的基本烟田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基本实现核心优质烟区的稳定。种植面积稳定在68万亩,收购量稳定在183.6万担,力争实现烟农收入26.16亿元,烟叶税收入5.76亿元。



2.产业布局

根据《云南省烤烟种植区域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对全县烤烟种植区域的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和统计,合理布局区域,按照轮作规划要求,把自然生态条件好、连片规模大、烟叶质量优良且有特色、烟农素质技能高的优质烟区规划为种植区域,充分发挥生态、品种、技术的协同增效作用,着力彰显烟叶优良品质和特色,并提升烟叶规模化、集约化、均质化生产水平。同时按照隔年轮作或三年轮作(有条件的地方采取三年轮作)的种植面积标准,分类规划烤烟种植核心区、优质区,并保证基本烟田的稳定与固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在找回核心烟区、找回铁杆烟农、找回种烟信心强势突围,重点从“稳定核心烟区、增强供给能力、稳定计划规模、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四个方面全面发力,全县形成核心区、优质区两大类种植区域,核心区面积达28万亩,优质区面积达8万亩。烟草产业发展计划与布局如下:         

   

3.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考核。烤烟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税收、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起着重要作用,坚定烤烟产业发展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考核。继续坚持县四班领导挂钩抓烟责任制,各挂钩领导要经常深入所挂乡(镇)督促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分片抓,干部职工挂钩到户,烟站和合作社人员实行包片指导的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行政和技术两支力量到位。做到目标前移,责任前移,督导前移,对计划落实、烤烟育苗、大田移栽、中耕管理、烟叶收购等重点环节纳入对各乡(镇)的综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督查督办。

(2)加大烟草产业投入力度,实施科技兴烟战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加快土地集中流转速度及烟田、烟水、烟路、烤房配套工程建设,夯实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改善种烟条件、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能力,促进烟叶生产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

(4)加强合作社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把有文化、懂技术、有农村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人员纳入烤烟合作社,实行优胜劣汰,提高报酬,确保所需人员进得来,留得住,保证人员相对稳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抓烟队伍,充分发挥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技术推广和组织烟农三大功能,着力提升合作社综合服务效能。

(5)加强农药监管,推进烟区绿色清洁生产。以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打造砚山特色烤烟文化,按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烟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制定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宣传引导,杜绝烤烟禁用农药,做到科学合理精准施肥,强化农药管理,农残监测考核,落实秸秆还田,绿色种植和有机肥施用等土壤保育技术,持续推动废旧残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工作,不断完善病虫害预测预报制度,加大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综合防治措施,探索生物质能、电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烘烤工作,不断促进全县烟叶绿色持续发展。树立烤烟绿色环保安全健康新形象,打造“砚山烟叶”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烟叶市场竞争力,全面构建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新格局。

(6)加强技术培训,提升烟叶质量。不断加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烟农对烟叶生产各阶段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意识,创新组织模式,不断转变习惯思维,规范烤烟生产过程各环节,以烤烟种植专业户为重点,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培育“诚实守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烟农。通过技能培训,科技创新,把“土办法”变成“金点子”,把新机器变成“好伙伴”才能达到持续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效果。


(四)水果产业

1.发展目标

砚山县水果产业的主要品种有苹果、桃子、梨、李子、石榴、柑橘、蓝莓、草莓、葡萄、百香果等。按照突出重点、稳步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步伐,重点发展桃子、苹果、李子、柑橘、石榴等特色水果种植及标准化蓝莓基地建设,打造特色果品、主导品种、优势品种种植基地,建成砚山县高原特色生态水果产业。到2025年,水果种植17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4万亩,李子种植5万亩,桃子种植面积3万亩,石榴种植2万亩,柑橘1万亩,总产量10万吨,产值4亿元;并建成20个高原特色水果园。

2.产业布局

20个特色水果种植园分别布局在阿舍乡1个、平远镇2个、稼依镇3个、维摩3个、江那镇2个、八嘎乡3个、阿猛镇2个、者腊乡3个、蚌峨1个,涵盖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水果产业发展目标及布局如下:

3.发展措施

(1)构建现代水果产业技术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以矮化密植种植试验示范及推广、生态果园建设、高光效树形配套技术试验以及绿色防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研究,为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水果种植技术规范和管理技术标准化,形成全产业链技术规范标准。建立水果技术服务队,开展新技术推广指导工作,使其成为连接乡镇技术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民的纽带。

(2)构建果品质量安全体系。按照源头准入、过程控制、产后追溯的思路,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投入品、包装标识监管和产地环境检测,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果品质量安全水平。

(3)构建多元化水果加工产业链。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招商引资、品牌培育、市场开拓,重点承接发展水果初级加工(商品化分拣)、精深加工业。借助砚山丰富的水果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招商引资,引进水果资源初、深加工企业落户砚山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填补砚山水果主要品种无深加工的空白。

(4)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强砚山“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培育过程采用绿色种植栽培技术,把砚山苹果、梨、李子、桃子、猕猴桃、蓝莓等优质水果打造为绿色食品;加大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利用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进行砚山优质水果的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

(五)生猪产业

1.发展目标

按照加快发展生猪产业的发展思路,依托目前现有的大北农集团云南昌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砚山县小蛮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采用绿色生产标准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鼓励把分散的养殖户集中到养殖园区,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在促进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生猪产业绿色农产品,使之成为展示、展销、出口的名片。至2025年末,实现全县生猪存栏达35万头,肉猪出栏达65万头,出栏率达185.71%。

2.产业布局

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结合全县各乡(镇)资源分布及社会经济条件现状以及重点优势区域,主要布局在平远、维摩、江那、阿猛等乡镇,涵盖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2个年出栏1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园布局在维摩乡幕菲勒村民委迷底邑村(大北农集团云南昌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和江那镇铳卡村民委铳卡村(砚山县小蛮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3.发展措施

(1)加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需求和家畜生产相适应的生猪良种供精点等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推广、利用生猪优良品种,提高良种化程度,对促进我县生猪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及持续稳定发展。以大北农、小蛮猪良种猪母本核心场为中心建立仔猪扩繁基地,逐步建立起具有砚山高原特色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2)开展生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按照“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深入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生猪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符合防疫和质量安全生产要求,猪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生猪粪污处理方法符合相关要求,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或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

(3)加强疫病防控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产品有效、稳定的供给,保障肉制品的“绿色安全”。按照国家防治规划和防控指南,加大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和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的创建,在全县范围建立坚固可靠的疫病防控体系,严格检测潜在病原微生物入侵风险,阻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加强村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健全全县11个乡镇105个村级兽医室服务体系。

(4)加快生猪产品加工和流通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生猪产品加工业和流通平台的建立,扶持有条件的生猪养殖企业建立生猪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厂,粪污无害化处理厂,包装加工厂,冷链物流中心,促进生猪产业二、三产的升级发展,创立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肉牛产业

1.发展目标

立足砚山资源优势和产业形势,强化区域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引导肉牛产业向“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转变,并根据县域内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和区位条件、劳动力成本、环境保护承载能力等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夯实肉牛发展基础,通过实施种养结合,推进农作物秸秆过腹转化,提高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快速发展绿色发展。经过规划期五年的努力,把肉牛产业培育成推动砚山发展的新动能。至2025年末,以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建成4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园;实现全县牛存栏20万头,出栏15万头,出栏率达75%。

2.产业布局

根据“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结合全县各乡(镇)资源分布及社会经济条件现状以及重点优势区域,主要布局在阿舍、平远、稼依、维摩、者腊、蚌峨等乡镇,涵盖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4个年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布局在者腊乡(云南中康牧业有限公司)、平远镇(云南砚山昊籁天岑牧业有限公司、胜龙养殖场)、维摩乡(砚山县高山牧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发展措施

(1)推行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和发展养殖大户,挑选养殖条件较好的村,整村整社发展肉牛产业,培育养牛专业村,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规范肉牛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强化培训,积极发现和培育典型,用典型现身说法,近距离影响、辐射带动肉牛养殖业发展。依托养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牛场(大户),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市场十养殖场十农户”等经营模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带动肉牛外销、增加贫困户收入。

(2)推行标准化养殖体系。以冻精改良为技术支持,实现肉牛养殖品种规范化发展,逐步走向高端肉牛市场;以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建立完善规范化技术生产体系和规程,实现全县肉牛统一标准养殖;坚持强制免疫、消毒,做好抗体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做好养殖环节的消毒、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传播,彻底消灭免疫空白点和免疫死角,为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筑牢免疫屏障;强化耳标技术运用,建立肉牛基础信息档案,包括畜主、品种、年龄、饲养方式、防疫等信息,通过肉牛信息系统实现肉牛统一管理和组织化管理。

(3)强化科技培训。加大对肉牛养殖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推广“良种、良舍、良区、良法”配套技术,提高肉牛养殖产业的商品率,采用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方法,加大对养殖户的培训,全面提高广大养殖户养殖技术、饲料混配技术、育肥技术等配套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培训一批新型肉牛养殖能手,使他们全面掌握肉牛产品生产的新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市场运作规则,提高我县肉牛产业生产水平和产业带动功能,加快和推动我县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4)推进饲料产业发展。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通过围封、划区轮牧等措施,并辅以牲畜圈养等方式保护天然草原植被,通过人工种植优质牧草、青贮饲料玉米等措施,推进饲料产业发展。在全县11个乡镇实施引进优质牧草作物进行示范种植,配套建设饲草饲料棚、青贮窖以及购置秸秆饲草收割加工机械等设施设备,充分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并积极实施冬农闲田地种草养畜,解决冬春饲料短缺问题。

(七)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1.发展目标

打造以三七为主,重楼、黄精、薏仁、白芨、天门冬、苦参等为辅的中药材产业,产业发展主要从中药材(以三七为主)种植、加工、流通、科研4个方面制定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发展种植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面积8.99万亩,产量6.49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0.6亿元,其中三七综合产值8亿元。

2.发展措施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大力推广三七绿色、有机种植技术,集中开展三七病虫害防治、连作障碍等技术攻坚和培训,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三七种植基地,三七种植逐步走向“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良性轨道。

(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院土工作站;加强苗乡三七科技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农大、云南农大、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开展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三七连作障碍、三七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三七品种选育等制约三七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研究。利用区块链和智慧农业技术,积极参与文山特色中药材、民族医药的创新开发;特别是参与文山三七全产业链的建设,推进砚山三七、生姜、重楼、黄精、天门冬等中药材在研发、种植、收购、初加工、收储、深加工、营销、交易等方面的产业整合,推广以三七为中心的中药材文化传播,建立砚山中药材产品信任机制,促进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3)强化对外宣传,促进市场化发展。以苗乡三七科技园为依托,积极开展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连作障碍、农药重金属残留、品种选育等方面研究,以“科技支撑、环保生态、绿色产品”的园区定位,吸引各级领导、业内人士、省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并聚集宣传资源,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开展广泛、有序、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大砚山中药材宣传力度,提升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创新宣传方式,抓好政策解读阐释。县级媒体、网站结合实际转载中药材三七产业的相关知识、相关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实际,深刻认识发展中药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推进“三标认证”。依托“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中药材(文山三七)流通追溯体系统一标识”(简称“三标”),以及三七产业相关标准,全力推进“三标”联用工作,鼓励企业及相关三七生产经营者积极使用“三标”,打造砚山“中国三七之乡”品牌,提升三七产品价值和品牌形象。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一)投资估算与计划

严格依照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布的投资政策、法规和现行农业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有关规定,并结合项目所需设备近期询价及类似项目投资与市场浮动,对砚山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进行造价估算。经估算总投资1154600万元,分五年实施,其中2021年总投资211820万元,2022年总投资226890万元,2023年总投资232490万元,2024年总投资234650万元,2025年总投资248750万元。投资计划详见附见1:砚山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计划表。

(二)资金筹措

按照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原则,项目资金由申请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引进企业资金和农户自筹资金等各种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建设多种方式进行筹措,规划总投资额11546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808220万元(占70%),其它资金346380万元(占30%)。

五、环境影响分析

(一)规划项目建设运营期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

(1)种植业项目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种植业项目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重点来自施肥产生的面源污染、生态绿化退化对环境的影响、单一作物长期栽种对环境的影响。

(2)养殖业项目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畜禽粪污进行处理、圈养和散养对环境的影响、喂养饲料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3)农产品加工项目运营的环境影响。农产品加工的主要影响是噪声、锅炉烟尘、废弃物、人工生活污水的影响。 

(4)项目建设期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两类,一类是废土、废渣等固体废物,一类是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较大,其危害表现为: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

(二)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解决措施

(1)建设生态绿色生产基地。一是加强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和示范;二是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还田实用技术和增施行有机肥,示范、推广粮肥结合生态种植模式,增加耕地有机肥投入;三是开发、应用作物专用肥、缓控释肥、微生物肥等新产品;四是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土,并带动耕作制度改革、作物品种改良、栽培技术的改进等;五是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用肥结构等综合措施,提高土壤的适种性和安全性。

(2)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循环利用。主要采取五个方面的技术工艺对畜禽粪污进行处理:一是利用有机复合肥加工技术,实现我县粪污循环再生利用;二是利用沼液还田技术,有效解决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问题;三是利用堆积发酵还田和分级沉淀技术,有效解决小规模养殖户粪污处理问题;四是利用蚯蚓养殖生物处理畜禽粪便技术手段,有效解决牛粪污染问题;五是为养殖企业和专业粪污处理环保企业牵线搭桥,为养殖场提供粪污外包合作。

(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采用“种—养”结合模式,畜牧业生产区域将与种植有机结合,推广高效有机肥使用,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使蔬菜和果品实现绿色有机种植。因此,可以避免因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源泉,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条件。大力推广三种种养生态模式,即大力推广“养殖→有机(生物)肥→种植→养殖”、“养殖→沼气→果树(蔬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 、“畜禽养殖(秸秆)→大中型沼气工程及户用沼气池→沼气(沼液、沼渣)→生产生活用能(种植)”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池生态循环模式,从而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三)规划合理性及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区域内不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规划范围无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资源承载力分析,可以满足规划实施所需资源要求;通过环境容量和影响预测结果分析,规划实施对环境影响可接受,内容合理。规划实施的增量会对区域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在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生态综合防护与恢复措施后,不利影响会得到削减或减缓,规划区污染物排放能够满足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要求。规划切实可行。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推进砚山县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高效、灵活的工作机制。全县将加强重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实施各乡(镇)政府对本地区重点产业发展负总责,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切实提高各乡(镇)政府对砚山县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实行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实行“重心下移、区域负责、属地管理”,将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到各单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之中,把各个特色产业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企业和单位,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做到层层负责,逐级落实。

(二)政策保障

1.用地保障。一是强化农村土地管理。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制度,统筹发展用地与土地保护,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控,严禁宅基地超标建房和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建房。二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清理整治农村闲置宅基地,补充集体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采取置换方式,整合农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利用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存储、市场等建设项目,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三是强化农村发展用地保障。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预留一定比例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重点用于农产品优势产区的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建设。完善设施用地政策,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配套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实行县级备案。四是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股份建立农民合作组织,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学习省外试点的先进经验,推动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建立和推广,通过农民间的合作与联合推动土地资源适度聚集,同时倡导“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推动砚山规模化农业效益的多方面合作。在当前砚山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的趋势下,土地流转合作社建立可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2.制度保障。一是全面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6〕67号)精神,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实施意见》(云办发〔2017〕20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能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明确债权债务、资产折股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管理、收益分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二是政策的扶植和支持。砚山县政府实施鼓励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发布《砚山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对产品新获得中国名牌或全国驰名商标的非公有制企业,产品新获得云南名牌或云南著名商标、获得国家认证的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企业,县人民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我县急需引进的重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可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政策。鼓励砚山县重点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的发展,除给予的扶持奖励外,由项目引进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协助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和资金。通过产业扶持政策来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适度规模化、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强化政策宣传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全县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和法治化。逐步将绩效管理涵盖所有财政资金,并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优化绩效目标设置,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强化绩效责任硬约束。四是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保险、生态补偿和贷款贴息等支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支农资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建立健全从生产到销售全链条农业保险制度。严格落实国家政策性保险制度,创新地方“政策性+商业险”特色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

(三)资金保障

1.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对砚山县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将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县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并扩大投资规模,逐步提高政府预算产业发展投资比重,使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投入与财政收入呈同步增长。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实施招商引资县级领导负责制,围绕砚山县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突出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做实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服务,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签约率、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激发招商潜力。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保险机构以及农村金融组织参与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来,提供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贷款抵押办法,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以及推行多种有效担保模式。同时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于分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贷款损失,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四)科技保障

加大高素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协调农业、科技等涉农部门,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组织对各类专业户、种养大户、农业骨干,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农业加工技术等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能手,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增强农民吸收、应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创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围绕砚山县农业特色产业,积极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开展科研、推广、培训工作,实施良种良法引进试验示范、成果转化集成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和服务模式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普等工程,形成高科技研发、转化、培训、推广一体化体系,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县农业科研,新品种引进、转化与创新集成的技术辐射源。

(五)人才保障

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的合作模式,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真诚合作、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以文山州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为例,政府与高校进一步深化长期、稳定、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后续可推进政府和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伙伴关系,打造“县委+农大”合作共建模式,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农大进行科研、产业以及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高校可选派“三农”专家担任乡村振兴首席顾问,并组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专家团队。同时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作为云南省教授工作站的辐射点。政府支持高校建立大学生乡村振兴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在校生团队开展乡村振兴方面的调研、实习或蹲点研究,为政府与企业提供短期人才支撑,并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政校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