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福建】厦门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02-21 交通设施 福建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厦门市交通运输投入最大、运输服务改善最明显、市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2亿元,是“十一五”期的1.4倍,初步构建了以“便捷、绿色、和谐”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基础设施初步成网
道路网络体系初步建成。相继完成了沈海高速厦门段扩建、厦安高速公路、厦成高速、厦漳跨海大桥、环岛干道全线、海翔大道一期、滨海西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至2015年底,厦门市域内有国家高速公路3条、普通国道3条、普通省道5条,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51公里(不含自然村道路),初步建成了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普通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和镇村道路为筋脉的路网体系。 铁路骨干线网基本形成。至2015年底,厦门市先后建成投用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厦门站改扩建和前场铁路大型货场铁路作业区一期等工程,基本形成以福州-厦门-深圳、厦门-龙岩-赣州和厦门-鹰潭为骨架、以厦门北站和厦门站为依托的“一横两纵”铁路线网空间格局,全市营运铁路线网总长达到110.9公里,拥有客运站3个,货运站6个,另有专用铁路4条。港口码头建设更加完善。“十二五”以来,厦门市加快了港口、航道和水上客运码头建设,着力推进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厦门市作为国家主要港口、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和对台航运主要口岸的定位。至2015年底,厦门港基本形成了“环两湾辖十区”的总体发展格局,拥有生产用泊位数159个(含漳州),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1个,开通集装箱航线163条(其中外贸线91条);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2.1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918万标箱。机场枢纽地位不断上升。厦门机场已经成为我国东南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是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拥有3400米×45米的跑道1条,停机坪面积25万平方米,候机楼面积14.9万平方米。2015年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181.42万人次,在全国机场中排名第11位;货邮吞吐量31.06万吨,在全国机场中排名第12位。邮政网点密度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厦门市不断完善全市邮政设施体系,全面完成了空白乡镇邮政网点补建工作,通过在农村区域实际采用自办邮路、委代办投递邮路等方式实现了全市150个行政村“村村直投到户”,完成“村村通邮”目标任务,实现了邮政普遍服务的乡镇全覆盖。同时,实施“快递下乡”,快递网点覆盖率达64%以上,实际派送覆盖率达100%,有效解决了“城市工业品下乡难”,“农村农产品上市进城难”等问题。客货枢纽场站加快布局。拥有公路客运站7个,货运站2个,铁路客运站3个,货运站6个,形成了厦门北站和厦门站为地区主要客运站,东孚编组站为主要技术作业站的枢纽格局。通过万翔冷链物流中心、晋联翔安物流中心和前场铁路大型货场、海翼工业物流中心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推进了东南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了物流产业集群区功能。完成了三明陆地港一期工程、龙岩陆地港、吉安陆地港一期建设,实现了物流腹地向周边地区拓展。
第二节 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完成运输总量不断增长。2015年,厦门全社会完成货运量2.68亿吨,较2010年增长111.34%,完成货物周转量1489.91亿吨公里。完成客运量0.87亿人次,较2010年增长60.27%,完成旅客周转量371亿人公里。厦门港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3亿吨,较2010年增长65.16%;集装箱吞吐量918万标箱,较2010年增长57.67%,是全国第八大集装箱干线港。高崎机场成为我国东南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客吞吐量达2181.4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06万吨,位居全国第十一大国内机场、第五大口岸机场。运输服务覆盖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率先开通社区公交便民线路,大力实施农村客运线路的公交化改造,实现了符合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服务全覆盖。正式开行中欧(厦蓉欧)、中亚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形成了东南沿海连接欧、亚大陆的物流大通道,实现了“海丝”与“陆丝”的连接。民航累计开通境内外航线234条,构建了以厦门为核心,覆盖全国、辐射东南亚、连接港澳台地区的航线网络。对台海上直航迅速发展,旅客、散杂货、集装箱运输分别实现直航台湾本岛,对台快递通道逐步拓宽,厦门成为大陆首个获准经营两岸海运快件业务的城市。运输服务品质持续提高。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2号线,新开公交线路126条、优化227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943台,缓解了高峰乘车难问题。快速公交系统(BRT)线路长度达129公里,定制公交等新模式逐渐兴起,网约车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营运中高级客车占比超过85%。接待国际邮轮21艘次,邮轮经济逐渐兴起。小三通客运客运量创历史新高。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冷链运输、大件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城乡物流配送信息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升。
第三节 行业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智慧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厦门市综合交通运行信息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综合交通信息指挥平台,建立了岛内交通监测网络和交通基础设施的静态数据库,实现了行业内各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了对地面公交、BRT、出租车、“两客一危”、维修驾培等车辆动态监控和管理,能够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内容较为丰富、发布渠道较为完善的便民交通服务信息服务。同时实现了港口局、检验检疫局、海事局审批、放行、通关查验等信息的共享,提升了通关效率。绿色交通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推进了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了清洁能源公交车、出租车使用。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着力打造公交都市,形成了以BRT、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多层次、一体化的城市公共客运网络,吸引公众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44%。平安交通水平有效提升。积极推进“平安交通”建设,通过深入开展“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整改行动、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信用体系建设,督促道路运输企业落实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展了以道路运输、工程建设、桥梁隧道运营为重点的安全生产管理。开展“打非治违”、“道路旅游客运”专项整治行动,减少运输市场安全隐患。严抓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专项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公布全市大型桥梁、隧道目录,提高工程建设和桥梁隧道运营的安全性。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厦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供需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综合运输通道能力不足,设施技术等级、港站集疏运体系和综合枢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间、岛内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还不尽协调,综合交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高;交通运输综合协调制度有待健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土地、环保、资金等政策体系还需逐步健全,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中央支持福建和厦门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关键期、城市发展转型加速期和社会治理转型深化期。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新常态,满足城市发展新要求,在全省率先基本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厦门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 形势要求
要求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努力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领域,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统筹城乡间运输服务协调发展,提升运输服务网络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市民更公平地分享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
要求加快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和结构。“十三五”时期,厦门将全面推进“海丝”战略支点城市、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和对台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同时,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龙同城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此,要打通国际、区际、城际客流和物流大通道,引领“一岛一带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提升“海丝”通道运输服务能力;建成辐射周边地区发展的交通服务中心,构筑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
要求加快改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效率和质量。到2020年,厦门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产业链(群),第三产业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将分别达到60%和70%,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此期间,公众对高铁和民航等快速化运输,高品质公共交通、城乡客运和无缝化换乘服务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多式联运等先进组织模式,多批次、小批量、高附加值和时效性强的货运需求显著增强。
要求加快推动交通运输智慧、绿色和平安发展。“十三五”时期,厦门提出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市,构筑安全可靠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打造智能完善的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为此,要求交通运输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和治理水平;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以绿色交通发展全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
要求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和创新。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厦门“十三五”期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创新交通运输治理思维和方式方法,进一步深化大交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统筹协调、互动联动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推进综合运输服务领域的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和标准规范建设,加快健全综合运输市场体系,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竞合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二节 需求预测
“十三五”时期,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5%,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经济发展将更依靠创新型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从运输需求总量上看,虽然增速较“十二五”期将有所放缓,但总量将持续快速增长,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速将达到5.91%-7.18%,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速将达到8.89%-10.41%。
从运输需求结构上看,厦门与内陆经济腹地间的中长距离货物以及旅客出行均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运输结构和方式将发生变化,预计铁路客运、民航客运量占比将从2015年的23.4%和26.9%增加至2020年的28.8%左右和29.1%左右,公路客货运输量占比将从2015年的41.5%和68.8%降低至2020年的35.8%左右和68.5%左右。从运输需求分布上看,厦门市对外交通需求将呈现“十字形、多方式”全面增长的态势。一是与“海丝”沿线9国和台湾地区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沿海走廊,高密度、大容量的客货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三是与中西部地区之间铁路、公路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同时,厦门市域内部将进一步呈现“跨岛发展”的需求态势,大运量、快速化串联岛内外和重要枢纽(场站)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将进一步显现,“公共+慢行”的绿色交通出行理念将进一步普及。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厦门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全省“四个交通、两个体系”的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框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扩大规模、完善布局、提升质量,强化服务”为主线,打造集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方便快捷、经济适用、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和“美丽厦门”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适度超前,先行先试。继续适度超前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海丝”沿线、周边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运输能力。发挥厦门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优势,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推进两岸交通运输领域先行先试,增强厦门对台枢纽地位和对外辐射能力。
二、民生优先,服务为本。把服务和保障民生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交通运输“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交通运输的民生普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突出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属性,把便捷、高效作为提升运输服务的核心,着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三、统筹兼顾,协调融合。统筹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科学安排增量,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充分整合存量资源,提质增效。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合理确定交通建设项目的技术标准。统筹建设、养护、运输、管理,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厦漳泉龙同城化建设,推动“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融合发展。
四、绿色安全,科技驱动。把可持续作为行业发展基本要求,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省战略出发,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交通运输各环节,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把安全保障作为前提,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坚守红线定位和底线思维,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突出科技的先导作用,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引领发展,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五、改革创新,依法治理。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以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为核心,以市场化改革为基本方向,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推进部门职能由“管控”向“服务与监管”转变。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厦门市综合交通运输总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作用,着力打造自贸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厦门国际航运中心、东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和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着力完善一个“开放互通、区域融合、山海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和“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实现交通运输智慧绿色平安发展。五年计划完成投资约2500亿元,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真正成为美丽厦门建设发展的先行官。
——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全市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不含自然村道)超过22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率不低于85%;铁路干线里程达到168公里,建成4条地铁线路,总里程约110公里;厦门港(含漳州)货物吞吐量达到3.4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万标箱;翔安新机场基本建成,旅客年吞吐量达到2900万人次以上;构建以海、陆、空港站枢纽为核心的现代综合运输枢纽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
——基本形成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构建厦漳泉区域“1小时交通圈”和厦门市域“半小时交通圈”,积极打造厦金便捷交通圈。符合通车条件的建制村公交车通达率达到100%,中心城区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超过55%。民航航线网络辐射台港澳、东南亚、东北亚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及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旅游城市;以厦门邮轮母港为核心的国际邮轮集聚能力明显加强。
——基本形成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成东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物流通道布局逐步优化,交通物流节点体系基本形成,实现现代物流业从作为产业支撑到成为支柱产业的跨越式转变,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达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水平,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达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水平,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10亿元;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营运货车实载率达到75%。
——实现交通运输智慧绿色平安发展。有效整合现有智慧交通资源,促进交通领域参与要素的动态全面感知、海量数据深度融合,重要路段、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60%,交通智能管理系统覆盖率达到50%,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到超过55%。安全和应急保障充分有力,交通运输事故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5%以上,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实现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抢通时间不超过24小时,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海上100海里内飞机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小时。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清洁能源、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40%,交通运输CO2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7%。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厦门市要着力完成以下五大任务,全面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第一节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基本建成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形成“三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以“零换乘”综合客运枢纽和“无缝化”多式联运货运枢纽为核心的现代综合运输枢纽体系,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管廊的衔接,进一步增强城市的交通承载、集聚和辐射功能。
一、优化综合交通体系布局
(一)布局综合运输通道
立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定位,围绕“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加强与国家及全省综合运输大通道的衔接,策应“一带一路”战略通道,优化形成“三横三纵”综合运输通道。
(二)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1、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综合客运枢纽体系
建设由综合客运枢纽、普通客运站、普通客运码头、城市公交(枢纽)站组成的多层次客运枢纽体系,实现运输方式间便捷衔接。加快建设以枢纽机场、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客运站为主体的综合客运枢纽,提升厦门对外客运服务水平,重点推进翔安机场综合客运枢纽、海沧新城综合客运枢纽和同安新城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改建高崎综合客运枢纽。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大城市公交(枢纽)站建设,优化设置城市轨道与常规公交的换乘节点,积极推进P+R换乘枢纽,积极打造旅客“零换乘”城市公共交通换乘体系。合理有序推进普通公路客运站、客运码头建设,提升客运服务覆盖范围和码头服务能力。
2、加快推进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
重点推进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厦门海沧海投临港物流中心、厦门翔安机场物流园区和嘉晟供应链物流基地等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优化多式联运设施平台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化”高效衔接,初步形成陆海联运的综合运输枢纽和全国性大型物流中心发展格局。
(三)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建设
1、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推进海沧区疏港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完善厦门港的铁路货运通道。将升级改造和新建疏港公路,推进海沧港区马青路、灌新路、海沧货运通道、海景路(芦澳路),翔安港区滨海东大道等项目建设。
2、加快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以厦门新机场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到2020年,轨道交通力争建成3号线、4号线服务机场,串联航空-铁路枢纽,并预留漳泉延伸的条件,服务厦漳泉范围内的旅客。加快高快速路建设,形成快速集疏运道路网络,建成翔安机场高速,力争开工建设泉厦金联络线,衔接区域高速路网;建成溪东路、滨海大道,衔接城市快速路网络,推进厦门岛至翔安机场的第三东通道前期研究工作,进一步强化本岛与翔安机场的联系。
二、构建完善城市道路网络
优化道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调整网络结构、强化衔接、加强养护,构建更高效、更安全、更集约的道路基础设施网络。
(一)完善路网骨架,构建主干路网体系
加快建设“环湾放射”城市高快速路骨架路网。实施畅通工程,整合提升完善城市内各组团快速路系统,加快推进国省道改扩建工程,完善各片区道路基础设施,推进重点发展片区主干路网建设,基本建成“环射线为骨干、纵横相间道路为补充”的主干路网体系。重点推进第二西通道、第二东通道、翔安机场高速、海沧疏港通道、厦门绕城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G228、G324、G319、S213、S507等国省干线建设项目,迎宾大道(翔安东路-新机场)、海景路(芦澳路)延伸段等主干路建设项目。
(二)改善农村公路,提升农村运输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密农村公路网,出台厦门市新一轮农村公路配套政策意见,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安全效益型转变,构建“便捷畅通、安全适用”的农村公路网络。重点推进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和环山风景道建设工程。
(三)科学维护管理,提高道路基础设运行效率
持续保持道路基础设施运行状态良好,着力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落实道路基础设施管理、维护责任主体,科学安排道路设施大、中修工程和预防性养护工程。确保普通国省干线优良率不低于85%,安全设施完好率达98%以上,农村公路基本完好畅通。制定道路设施服务标准规范和等级评定制度,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三、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加强沿海通道运输能力,开辟与内陆地区联系的新通道,优化铁路枢纽格局;推进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厦漳泉同城化发展;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支持城市跨岛发展。
(一)加快完善干线铁路网络
构建由鹰厦、龙厦、厦深、福厦、福厦客专、渝长厦等干线和海沧、东渡等支线组成的铁路网络,形成厦门、厦门北两个客运枢纽站,列车编组基地(东孚编组站)、铁路物流疏运基地(前场铁路大型货场、高崎货运站)和列车、动车运用检修整备基地(厦门北动车运用所、普速客车整备所)三个基地,客货运输综合服务保障不断完善的格局。“十三五”期间,重点推动福厦客专尽早开工,进一步强化厦门北站枢纽地位,争取2020年前全部建成投用。建成前场大型铁路货场一期工程、动车运用所和普速客车整备所,启动前场大型铁路货场二期建设。积极推进厦门至深圳、厦门经长沙至重庆、金门支线等客运专线和兴泉铁路厦门支线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厦门依托海峡、联系“两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辐射中西部的快速运输通道能力。
(二)实现城际轨道互联互通
充分利用既有交通走廊,构建由R1、R2、R3形成厦漳泉“一轴、一环、三放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线路总长333公里,厦门境内长105公里,加强厦漳泉之间的交通联系。“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R3线路建设,厦门境内线路长7公里。
(三)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建设由中心放射骨干线、环海湾线、辅助线及机场快线组成的“中心放射、环湾联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框架。“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轨道1、2号线建设,开工建设3、4、6号线等3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224公里。“十三五”末,1、2、3号线建成通车,总里程110公里,实现三个方向的跨岛发展,加强重大枢纽之间的联系。
四、初步建成厦门国际航运中心
努力打造我国对“海丝”沿线国家重要港航枢纽,初步建成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区域性邮轮母港,两岸航运交流合作先行区,国际航运服务业聚集发展示范区,东南沿海国际物流中心的“双港双区一中心”发展格局。
(一)建设国际集装箱干线港
着力完善核心港区基础设施,重点提高海沧港区大型专业集装箱泊位靠泊等级,完善大型深水航道及配套锚地等公用基础设施,推进海沧南港区(厦门段)建设。优化港区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厦门港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陆地港”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拓展陆向腹地,增辟内支航线。到2020年,厦门港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新签订友好港口3-5个,海上航线达40条以上。
(二)建设亚太地区重要邮轮母港
加快推进东渡港区0-4号泊位改建工程,形成具备同时停靠3艘大型豪华邮轮的设施条件,初步建成邮轮城市综合体,形成集旅游、观光、会展、商贸于一体的东渡邮轮服务集聚区。积极培育本土邮轮企业,引进国际大型邮轮公司,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规范化邮轮服务。
(三)促进航运服务要素集聚
创新航运物流服务,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租赁、信息咨询、口岸通关、航运代理、海运结算、航运人才培养与后勤补给、海事支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航运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厦门航运交易所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船舶买卖租赁、港口货物交易、航运人才交流、航运交易中介服务、航运交易披露五大功能,构建海峡两岸航运市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增强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在航运界中的“话语权”。
五、大力提升民航业发展水平
“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厦门新机场,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形成年旅客吞吐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70万-80万吨的航空运输能力,逐步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区域枢纽和两岸三通门户机场。保持民航业发展优势,到2020年,旅客年吞吐量达到2900万人次。发挥厦门新机场整合闽西南地区航空运输市场资源、推进闽南城市群协同发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航强省战略部署、扩大闽台民航合作的重要作用,将厦门新机场成为涵盖厦漳泉区域、兼顾金门的闽西南地区综合枢纽机场,并逐步打造成为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区域枢纽,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空中通道。到2020年,力争国际航线总条数达到40条,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空中航线达20条。
第二节 打造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
优化完善厦台客货通道,两岸海空直航航线进一步拓展,完善厦台客滚运输,构建海峡邮轮经济圈,推进厦门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枢纽和主要通道,积极打造厦门与金门便捷交通圈。
一、打造厦台直接往来“升级版”
探索厦台直接往来便利化措施。继续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福建省授予厦门在对台交流合作方面更多的审批权限。进一步推进两岸机动车辆通过滚装航线互通行驶,实施台湾地区车辆便利进出政策。依托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推进两岸中转贸易中心建设。加快厦台船员培训考试机制和条件建设。推动厦台资本互相参与港口、航运物流和相关服务业建设。争取对外发布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启动“厦门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编制前期研究工作。
二、全面提升对台客运服务水平
立足厦门对台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三通”服务品质。做强厦金客运航线、厦门至台湾客滚运输,加快厦门邮轮母港、厦金客运码头资源整合和专用客滚码头建设,对厦金客轮、往来两岸游艇、帆船等实施便利化监管,鼓励发展对台邮轮运输,构建海峡邮轮经济圈。加快船舶更新力度。进一步提高厦台车辆通过滚装航线互通行驶便利性。努力提升厦门空港在两岸航空往来中的枢纽节点地位,加密对台航班,开拓对台航线,满足对台交流往来需要。
三、持续深化厦台物流合作
开辟对台货运新通道,拓展海空客货运直航、海上客货运滚装业务,积极推动两岸经厦门口岸客货滚装运输陆海联运。加快推进对台邮件中转地建设,建设对台邮包交换中心,打造两岸邮件往来的主要中转地和集散地。扩大空中货运直航范围,深化厦台航空邮件、快递物流合作,共建邮件快件物流平台。推动设立对台海运快件物流中心和两岸进出境海运快件监管中心。鼓励台湾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物流园区、快递产业园区、保税区、港口码头和配送中心等建设。鼓励台商投资合作经营港航业务,支持港航企业与台湾港航企业相互参股、合作经营。加快电子口岸平台和台湾关贸网络平台的全面对接。
第三节 加快构建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
积极拓展国际客运网络,大力发展城际、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客运品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完善公交线网,形成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满足快速增长且日益多样化的客运需求。
一、拓展国际客运网络
以“海丝”沿线国家为重点,拓展和加密与国际重要城市和地区的海、空航线;依托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发展以厦门为始发港的东北亚、东南亚等国际邮轮航线;积极推进厦门机场扩大开放航权,完善航线网络,增加东南亚、日韩等地区的航线、航班密度,东盟国家主要城市的空中快线。积极开拓欧洲国际客运班列,积极开通厦门至西安动车,推动厦门融入陆上丝绸之路建设。
二、完善城际客运系统
构建多通道、多方式、大容量、高效率的城际客运系统,完善连通全国主要枢纽城市的综合运输网络,加强铁路干线和城际轨道客运服务的融合;创新城际道路客运班线运营管理模式,促进运营管理现代化、客运车辆舒适化、服务标准规范化、运输组织科学化,进一步发展接驳运输、滚动发班等客运组织方式,鼓励客运“一票式”联程服务。全面提升城际客运的服务品质和整体竞争能力,整合海上旅游客运资源,深化城际合作,互促共赢。支持游艇产业发展,加强游艇码头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行业管理。积极推动开通与台、港、澳空中快线。
三、提升城市客运服务水平
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布局合理、衔接顺畅、服务便捷”为原则,着力构建以“地铁+BRT”为骨架,以常规公交为网络,以现代有轨电车、出租车、水上公交和慢行交通为补充的岛内外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
(一)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完善快速公交BRT系统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现代有轨电车试点,以大、中运量快捷的运输方式吸引民众选择公交出行。着力推进公交专用道、客运枢纽、“P+R”停车换乘场站、公交场站以及配套的加油加气站、充电桩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慢行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建设,推进自行车高(快)速路为骨干线的自行车道网建设。 
(二)持续优化常规公交线网
持续优化完善常规公交线网,构建干线、支线、区域循环线相互衔接的常规公交运行网络。着力优化组团间公交线网,进一步调整组团内公交线路,通过调整优化和新增线路,不断提高岛内线网效率,拓展岛外新城区公交覆盖,进一步提高岛内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
(三)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
在规范统一出租汽车运营条件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出租汽车市场改革试点,促使出租汽车行业管理重点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督转变,更好地履行市场监管、运行监测、安全管控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解决非法营运的问题。探索网约车管理模式,推进行业改革,构建网约车动态监管平台,加强对网约车的车辆及驾驶人的动态监管,实现与公安等部门共享信息。
(四)有序推进水上巴士系统建设
重点推进厦门岛与东西还与各组团的水上巴士通勤连接,增加鼓浪屿与厦门岛、海沧、集美和翔安的水上巴士线路。完善码头布局、配套公交枢纽、旅游客运停车场等设施建设。
(五)强化公交优先发展制度保障
研究出台厦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明确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及各部门工作职责。完善公交场站建设模式及管理体制。研究建立公交换乘优惠制度,推动实施公交成本规制和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公交企业财政补贴长效机制。加强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考核和安全管理,不断提升公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适时启动机动车限行、限购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第四节 加快构建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
围绕东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千亿物流产业链,完善物流通道,优化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布局,大力推进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拓展物流服务功能,实现现代物流业从作为产业支撑到成为支柱产业的跨越式转变。
一、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
坚持“高起点、成规模、有创新、惠两岸”的发展思路,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运用等创新思维和发展机制,以全球供应链管理理念指导发展工作,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以发展国际性、枢纽型、现代化的大物流产业为导向,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以加强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中心,以供应链管理、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重点发展五大重点领域,打造五大产业集聚区,建设九大服务平台。
进一步推进与巩固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稳步发展。依托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和陆海空枢纽港站,做强、做大物流产业,实施供应链和多式联运战略,打造连接台湾、东南亚和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通道。加快自贸区建设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推进厦门新机场、前场铁路大型货场、电商运营中心和国际快件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基本形成物流园区为主体、物流中心和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三级交通物流节点体系。推进共同配送,改善城市物流系统,推进物联网等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建成两岸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扶持政策,着力培育物流服务市场。
推动各方资源整合和系统开发,支持建设城市、农村物流专用站场设施,鼓励商贸、供销、邮政、农业等服务设施的综合使用,拓展完善城乡客运场站的物流配送服务功能,推广“多站合一”的城乡配送节点发展模式。继续推进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作,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
二、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及高附加值货物直达运输,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定班定线的货物运输、汽车列车运输、冷链运输,实现货物运输的“一单制”。支持零担、快运、货运代理、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展,推进物流金融等模式与业态创新工作,塑造高端物流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推进口岸物流、高端创新物流、城际城市配送物流、制造业商贸业联动物流、区域联动物流五大重点领域和口岸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城市配送、区域物流、对台中转物流、物流总部、物流公共信息等九大物流发展,加快东渡临港物流产业集聚区、海沧临港物流产业集聚区、前场物流产业集聚区、同安物流产业集聚区、翔安物流产业集聚区等五大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壮大供应链管理、保税物流等新业态,推动物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四、着力提升装备水平
按照现代物流运作要求,鼓励物流、邮政快递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积极推进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逐步淘汰敞式货运车辆。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积极发展铁路特种、专用货车以及高铁快件等运输技术装备。建设和保持低能耗的环保节能型机队,加强航线布局和航班编排的优化调整,提高载运效率。合理安排航班计划,对不同航线配备合适运力的机型。加强物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第五节 提升绿色交通和智慧、平安交通发展水平
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互联网+交通”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加快发展绿色交通
(一)继续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
按照交通运输部绿色低碳交通城市的建设要求,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辆。大力推广LED照明灯具,重点实施低碳物流、低碳港区、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等项目,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力度
 建立和完善交通环保管理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利用,加强生态保护、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将绿色交通理念贯穿交通发展建设全过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规划环评实施。在建设过程,加大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环境影响动态监测,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物排放。在运营过程,加大技术投入,推广清洁环保的交通技术和装备的应用,采用排气净化技术,改造现有机动车;公交车、出租车逐步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清洁燃料,配套建设汽车加气站;加强摩托车尾气污染的治理。
(三) 持续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
 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更新高耗能车辆,采用新技术降低运输工具碳排放。严格新车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非道路机械实施第四阶段排放标准。推动油品配套升级,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严格在用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严格执行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管理台帐,推进燃料低硫化供应。积极推进船舶含油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鼓励船舶污水收集上岸处理。完成集装箱轮胎式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技术改造,基本完成集装箱拖车油改气和码头堆场高杆灯LED改造和远海全自动化码头改造,力争完成邮轮母港岸电改造,建设绿色港口。
(四)大力推行生态示范路建设
提高道路的建设及养护标准,注重道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城市旅游的紧密融合,建成环山风景道100公里,推进重要县道、通景区路线和美丽乡村通达公路生态路建设,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缔造美丽乡村、宜居环境。道路建设中充分考虑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系统,并做好公交换乘配套服务,方便市民出行。
二、推进智慧交通发展
(一)加快形成智慧交通“五位一体”发展格局
按照全省“数字福建”和厦门“智慧名城”的建设要求,以综合交通信息运行指挥中心建设为抓手,打造厦门智慧交通发展平台。通过制定厦门市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整合交通运输行业的信息化数据资源并进行挖掘分析,形成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以综合交通运行动态监测、综合交通信息数据互联互通、综合交通应急协调指挥调度、综合交通决策支持和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厦门智慧交通“五位一体”发展格局。
(二)构建公众智慧出行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交通一卡通与全国全省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拓展交通一卡通增值服务空间。推动公众出行信息一站式服务,开发覆盖全省路况、航班、铁路、旅游景区等各类出行信息的应用平台。大力发展城市智能公交,实现智能公交覆盖设区市主城区交通干道和公交线路。完善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推动电子客票服务,提供网银、信用卡、支付宝、微信等多种电子支付方式,鼓励第三方运营企业提供机票、火车票、长途客运车票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联程联运售票服务。
(三)完善信息化交通物流服务体系
完善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着力打造“智慧港口”,推进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公共信息平台、临港商品电子交易与物流集成化系统管理平台、福建电子口岸与航运服务平台、航运电子交易结算一体化平台等项目建设。优化供应链全流程的管理,实现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一张电子运单全程通行。全面推进福建电子口岸大通关平台建设,促进关港贸多方联网。
(四)提升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网上在线许可,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行政许可信息互联互通。以信息化支撑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启动厦门市交运通移动执法信息系统、客货运驾驶人信息管理平台等重要系统的建设、改造。完善交通运输综合统计决策支持系统,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数据资源共享。强化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体系。
三、强化平安交通建设
(一)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
严格道路运输市场准入管理,对新设立运输企业,要严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关,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部达标。建立专业运输企业交通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客运、危险品运输企业安全评估制度。推进道路运输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将诚信考核结果与客运线路招投标、运力投放等挂钩,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实施率达到95%。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二)加强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强化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监管。加强交通安全体系建设,严格执行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相关规定,公路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计划完成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公路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系统建设。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排查确定事故多发和存在安全隐患点段,明确治理责任单位和时限,强化对整治情况的全过程监督,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率达到100%,事故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率达到100%。强化建设重点路段、航段动态监测;加强运输工具动态监管,加强“两客一危”营运车辆和“四类重点”船舶的动态运行监测力度,卫星定位终端入网率达到100%。严厉打击和整治超限运输、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三)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多方联动”的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形成覆盖全市各区交通运输行业各部门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体系。按照“专兼结合、平急结合、警地结合”原则,加强交通应急中心和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应急设施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加强与公安、消防、武警部队等应急救援力量之间的合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处置效率。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因素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田占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施工场地的扬尘、污水、泥沙和噪声,以及港口对海洋环境影响等。交通营运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危险品运输可能造成污染事故,交通工具的噪声污染,交通集散场所的污水排放等。交通运输对社会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征用大量的房屋、土地和海域,将会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机场对周边地区净空条件形成约束等。
第二节 环境保护要求
设计阶段,重点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尽可能避绕水源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与当地城镇体系规划、环境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做好衔接,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尽可能减少对植被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不占用基本农田、基干林带,避免直接排污进入水域,充分考虑各项减噪措施。施工阶段,合理安排工期、工序,防治水土流失,处理好施工污水等,防治水污染,采取场地洒水、密闭式运输等,防治大气污染,可能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等,防治噪声污染。营运阶段,要严格控制尾气排放未达标车辆上路,居民密集区应禁止车辆鸣笛,使用吸声路面材料铺设或建隔声屏障,对危险品的运输安全采取应急措施。
第三节 环境保护措施
本规划涉及的交通运输发展项目,必须全面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执行交通建设规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开展工程环保设计、工程环境监理和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监测,逐步开展运营工程的环保后评估工作,加大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交通运输项目建设营运全过程,都要落实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第六章 保障政策措施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紧扣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主题,着力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大交通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国家和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有关精神,进一步理顺交通运输领域部门职责关系,积极探索和建立大部门制交通管理体制,统筹管理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完善现代交通运输市场机制,着力清除地方性、行政性壁垒,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扎实开展交通运输立法和制度建设。制订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体系框架,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依法行政,提高交通行政执法能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
规划目标和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与各区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各相关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本规划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和评估,及时掌握和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规定程序适时调整。
第三节 落实资金保障
未来五年,厦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资金需求近2500亿元,是“十二五”期的两倍,资金保障压力较大。为此,要夯实公共财政保障,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发展公共财政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内资金支持,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加强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共同探索交通发展基金和交通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灵活运用融资租赁、股权融资、保险债权、票据、公司债等金融产品,满足建设和运营资金需求。探索社会化融资新模式(PPP),通过资金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养护和运营,促进更多项目落地。分类推进存量土地资源开发,实现土地增值,提高资产总量与效益。
第四节 加强人才培养
完善交通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着力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科技实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提升。注重交通运输行业内部再教育、再提升,不断优化交通运输领域人才队伍结构,培养一批熟悉交通运输理论及实务,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升交通发展的驱动力。
第五节 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一岗双责”,特别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全程监管和对关键环节的监督,敢于管理、善于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招投标管理,严格把关设计变更等。进一步加大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纠风力度,切实把廉洁自律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和长效机制,打造廉洁、高效、阳光工程。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