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天津】天津市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09-10 交通设施 天津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输服务以及行业管理需求,组织调动行业和社会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推进了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交通科技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科技发展对我市交通运输事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到“十二五”期末,全行业完成各级科研项目350余项,科研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奖项103项,行业级奖项261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比重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1. 工程建设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一是复杂结构桥隧建设技术取得新突破。针对大型桥梁、特殊结构桥梁、海底隧道建设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形成了复杂结构桥隧建设成套技术,填补了一大批国内外技术空白,有力支撑了海河开启桥、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团泊大桥、辰泰桥等一批高难度复杂结构桥隧的工程建设。其中海河开启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立转式开启桥之一,与同类桥梁相比具有节能、环保、运行平稳、开启速度快等显著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完成了轴承座安装、销齿轨安装、自密实砼、环氧沥青砼配比试验研究等18项施工难题的技术攻关,为今后同类桥梁施工开创先河。其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央大道海河隧道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座沉管隧道,通过对设计、关键节点技术和施工方法等进行研究,形成了沉管隧道建设的成套技术。其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是高速公路建设及扩容改造成套技术逐步迈向全国前列。高速公路建设及扩容改造技术逐步形成了与我市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涵盖建设、勘察设计、养护、运营管理等综合技术体系。针对我市水网发达,北部山区与东部沿海复杂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以及盐碱干燥、温差大、交通量大、集疏港路线多等特有环境,各单位科研人员刻苦攻关,先后开展了重载交通路面结构设计、软土路基、耐久性路面、高浓盐碱环境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桥梁加宽控制等成套工程技术研究,破解了一大批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新的突破,研究成果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进、实用的成果研发,有力支撑了我市津滨高速、长深高速改扩建等市重点工程建设。
       三是港口建设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在深水航道疏浚与维护、海上人工岛建设、航道建设、港口泥沙回淤、码头及接岸新结构开发、新型防波堤及围埝开发、软土地基加固等港口建设及维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研究及工程应用”、“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天津港深水航道建设综合技术研究”、“滨海新区围海造陆吹填处理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优秀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诸多优秀成果不仅在天津港口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国内的大连港、青岛港等大型深水港口建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企业凭借这些技术,成功占领国外海工建筑市场。
       2. 基础设施养护技术研究效果突出
       针对我市早期修建的公路逐渐进入大修期、路面技术质量下降较快的实际,开展了公路设施养护关键技术研发。以道路桥梁病害诊断与维修处治技术研究为代表,对路桥养护技术进行系统总结、研究与提炼,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并在我市高速公路养管工作中得到应用与完善,为我市进一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对策保障。其中“高速公路病害精确诊断与维修关键技术”、“桥梁承载能力快速评定与加固技术研究”等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港口设施养护方面,开展了高桩码头试验检测、评定与加固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学指导了我市港口设施维护与安全运营。
       3. 绿色交通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绿色、低碳理念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中不断深入,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相继开展了以环保和节能为重点的绿色交通技术研究,形成技术规程,并得到了推广与应用。
       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开展了以路面再生、工业废渣处治、废轮胎胶粉沥青、河道底泥填筑路基等技术为代表的废旧材料再生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开展了以耐久性混凝土、温拌沥青、排水式路面、降噪路面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创新,并在国省干线设施建设和养护工程中推广应用,使我市路桥建设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开展了以海洋生态修复、粉尘源污染扩散、海域生态影响为代表的港区环保技术研究,有力支撑我市港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组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中心,加强行业节能环保战略、规划、政策、标准体系研究及相关技术研究,不断完善我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加快促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
       4. 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行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科技管理工作网络与机制,强化科技管理系统职能。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构成了以企业集团、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组成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研发主体,涵盖了我市公、铁、水、航、邮五大业务领域,已完全具备解决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的能力。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全行业拥有港口水工建筑技术、桥梁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监测等各类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2个,省部级10个);以天津港集团、天科院为代表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以市政设计院为代表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成功走进2016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交通运输行业将依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开展能力建设、科技攻关和技术交流,不断增强汇聚高端技术和人才的能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坚持研发和人才并举的原则,以在部市级立项的重点科技项目为平台,吸引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我市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服务。全行业内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监理大师等国家级专家20余人,天津市突出贡献专家、市“131”人才等市级人才队伍计划人选50余人。优秀的科技攻关团队,保障交通运输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5. 差距与不足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适应我市交通运输发展的问题。
       一是科技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尚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相对薄弱,行业信息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二是科研人才结构有待改善,有效的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尚需健全,科技研发力量较为分散,科技管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仍需加大,对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的扶持力度较低,运输服务领域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与现代综合交通发展的需求还有差距。
       四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体系尚未完全成熟,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偏弱,科技研究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形势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下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以服务大局当先行,牢牢抓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主要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观念创新、认识创新、方法创新,支撑引领我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
       1. 落实战略部署,支撑引领行业持续发展
       紧密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交通运输行业建设“五个交通”的发展需求,遵循科技发展基本规律和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支撑交通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管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强化交通运输安全能力,提高公众出行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科技成果应用范围,完善实施方案,精化技术指标,为满足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需求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撑。
       2. 落实改革举措,提高科学管理决策能力
       科学的管理决策是交通运输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以交通运输行业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问题为导向,不断加强交通运输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信用体系、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决策支持研究,积极探索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及新举措,不断深化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发展机遇,提高交通运输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各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创新行业科技,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市交通运输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任务加大、技术难度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交通运输全行业要以需求为导向,立足科技资源条件,聚焦“五个交通”发展的共性技术,体现科技发展与行业重点领域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节能环保、运输服务、信息化应用与管理、安全应急、决策支持等领域,加强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支撑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
       4. 创新科技管理,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我市交通运输行业要全面深化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完善运行机制,特别是针对科技计划的管理,对科技计划的需求征集、申报立项、预算安排、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进行信息管理,把握新时期科技管理的新要求,全面加强行业科技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形成适应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的科技体制机制新格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聚焦“五个交通”发展目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以重点科技研发、科学决策支持、创新能力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为重点,合理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为推进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立足需求,指导实践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我市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迫切需求,坚持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发展原则,确立“十三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科技重点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
       2. 统筹推进,重点攻关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政府在科研立项和成果推广等科技工作中的指导作用。鼓励和推动企业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统筹兼顾交通运输行业各个研究领域,紧抓关键科研项目集中攻关、重点突破;择优支持具有引领作用、便于推广应用的项目。
       3. 集成创新,注重推广
       结合我市交通运输行业特点,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研发先进实用的成套技术,优化科技发展的基础支撑。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发挥社会资源优势,构建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全面提高科技成果推广效率。
       4. 综合协调,持续发展
       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综合协调交通运输发展与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深入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与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社会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交通运输发展决策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重大科技研发取得新突破,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明显进展,全市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形成目标一致、功能协调、运转高效、有机衔接的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总体格局。
       1. 交通运输重大科技研发取得关键突破
       聚焦天津市“五个交通”建设发展需求,围绕“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点任务,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破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关键技术瓶颈,在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等工程建设养管方面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解决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的关键技术问题,在交通运输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解决绿色交通建设关键技术问题,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材料循环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解决综合交通运输与信息化应用的技术难题,在综合运输系统优化、客货运组织管理、交通信息服务、“互联网+”交通运输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相关技术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2. 综合交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取得实质进展
       针对交通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组织开展软科学研究,加强交通运输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信用体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交通运输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各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成果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加强成果推广与应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交通行业内单位、中介咨询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科研与生产结合的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解决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明确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向。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新材料、新工艺、信息化建设、运输组织优化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我市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形成各领域开放式、网络式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4.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逐步完善我市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我市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基地与研发中心的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与管理制度。
       ——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重点工程实验基地,聚集和培养一批国内交通运输顶尖人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创新团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战略对策研究力度
       围绕交通运输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行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我市实际,加强开展交通发展战略、对策机制、产业政策、标准规划等软科学研究,总结发展规律,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推动行业科学发展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
       1. 加强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支持研究
       针对我市综合交通发展现状,从战略层面加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研究,提升交通规划的水平;加大对管理体制的研究,创新设施及服务的管理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率。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战略及指标体系;
       ——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
       ——水运行业安全发展战略;
       ——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研究;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制与发展战略;
       ——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研究;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制改革政策;
       ——交通运输科技体制改革政策。
       2. 加大行业产业政策研究力度
       紧紧结合科技创新的社会特征,加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产业政策研究,更好的推广各类科技项目的应用;加大对交通经济、交通信息技术、交通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的研究,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的产业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交通运输产业政策研究;
       ——出行信息服务产业政策;
       ——综合运输与现代物流发展政策;
       ——交通运输科技与人才发展政策;
       ——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政策;
       ——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研究;
       ——津冀港口协同发展体系与信息网络平台;
       ——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融资、资产管理政策;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法规;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交通运输信用体系;
       ——行业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二)推进重点领域科技研发
       “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系统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养护、运输服务、信息化应用与管理、安全应急、节能环保六个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特点,重点解决沿海地形、地质条件下,公路、桥梁、港口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的具体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技术优势,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我市高速公路、港口与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持。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沿海港口大型结构建设与耐久性技术研究;
       ——深水航道建设技术研究;
       ——海上大型人工岛建设技术研究;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建设技术研究;
       ——新型路面材料与路面结构建设技术研究;
       ——沥青路面低温施工与修复技术研究;
       ——公路智能化施工与实时反馈控制研究;
       ——桥梁安全耐久性提升技术研究;
       ——钢结构、钢—混凝土组(混)合结构和无缝桥梁建设技术研究;
       ——工厂化制造、装配式施工和整体化受力的中小跨径桥梁建设技术研究;
       ——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技术及装备研究;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4. 交通基础设施养护新技术应用研究
       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开展道路预防性养护、快速修复、桥梁检查与加固、港口设施加固等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效率和质量,降低维护成本,加快形成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体系和服务能力评估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港口水工建筑物健康检测评估、修复加固和改造、信息处理成套技术;
       ——深水航道维护与管理技术;
       ——水下隐蔽工程状况检测技术;
       ——基础设施高精度量化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究;
       ——在役路基、路面内部状况快速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
       ——全寿命周期成本养护设计技术和施工工艺研究;
       ——运营期交通基础设施性能指标长期跟踪健康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
       ——公路设施预防性养护技术集成与应用;
       ——公路路面快速、环保修复技术;
       ——桥梁快速检查评估、快速加固、模式化加固和整体替换技术研究;
       ——缆索承重体系桥梁病害精确诊断与安全评估技术;
       ——公路隧道与城市地道桥健康诊断和预防性养护技术。
       5. 运输服务领域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提级运输装备档次,促进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协同发展,构建快速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开展综合运输、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不断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融合,实现一体化共享发展,为打造便捷的客运服务、高效的物流运输,打造综合运输服务升级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与监管信息平台与信息服务研究;
       ——综合运输系统的优化、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组织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
       ——综合运输枢纽与场站的运营管理与服务研究;
       ——货物多式联运系统优化、运营组织研究;
       ——货物多式联运转运装备和辅助机具研究;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及城市综合交通控制技术研究;
       ——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组织与风险管控研究;
       ——出租汽车、网络约租车运营管理、监测与服务研究;
       ——中长途客运网络组织优化;
       ——城乡物流共同配送组织模式优化与服务;
       ——港口综合枢纽高效运行智能化研究。
       6. 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技术研究
       以整合交通运输数据资源、提升交通出行智能服务、强化业务应用智能管理为导向,加强地理信息、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在基础设施养护、运营管理、信息化服务等领域的集成与应用,为建立决策科学、生产智能、管理智慧、服务人文、应急高效的智能交通体系提供前瞻性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技术;
       ——智能化公共停车管理与服务;
       ——地区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评估技术与信息平台;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路网基础设施技术性能、交通运行状态及行车环境感知研究;
       ——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港口技术研发;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营组织智能化;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交通规划与交通运行管理;
       ——营运车辆实时监控、应急辅助决策与动态信息服务平台;
       ——基于移动互联网政企合作的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货运物流综合运输信息服务;
       ——综合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交通运输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的信息网络建设;
       ——省级车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7. 安全应急领域技术研究与应用
       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重点进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组织、应急保障、管理系统等方面研究,全面提升我市交通运输安全风险评估、预防、预控、应急处置能力,为平安交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交通运输重大风险源监测、预警、评估与智能应急处置研究;
       ——路网运行状态监测、灾害预警、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港口设备设施健康状态监测及安全预警技术;
       ——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基础设施与运载装备的安全运行监测、互联互通技术;
       ——公路安全防护设施碰撞风险预警及防控;
       ——桥梁与城市道路安全评价和监测预警技术;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防控技术;
       ——交通抗灾抢险与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演习演练;
       ——危险货物装卸、仓储、运输网络化管理、风险控制与事故应急处置;
       ——营运车辆驾驶员一体化监控预警;
       ——交通基础设施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
       8. 节能环保领域关键技术研究
       协调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倡导“绿色交通”出行理念,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从技术层面推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港口设施与装备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
       ——港口、高速服务区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
       ——生态型接岸结构和防波堤建设技术;
       ——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监测平台建设;
       ——绿色交通运输装备能效等级及评定方法;
       ——公路快速再生技术与装备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施工与运营维护;
       ——新能源营运车船应用、维护与服务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港区危化品事故环境影响评估与生态修复;
       ——危化品运输与溢油环境污染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
       ——区域性交通运输能源和环境监测与评估。
       (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提升行业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的现实需求。“十三五”期间,将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基础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三个方面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9.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市级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我市交通运输科技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历史机遇,在现有科研条件和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立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开展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提高我市解决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好各类平台、行业协会作用,使之成为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学术交流的重要力量。
       10. 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建立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拓宽科技创新资金渠道,加大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现代科研机构进程,努力营造促进创新的氛围,引导全行业重视并支持科技事业发展。
       充分发挥我市交通运输行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协同创新发展。注重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性作用,吸引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交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加大对博士后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培养一批从事交通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11.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借助国家“双创”及我市“众创空间”平台,依托重点实验基地,培养各层次的综合交通科技人才,着力推动专家委员会等高层次决策咨询和人才机构的建设,加快对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以技术权威为核心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开展行业内外部交流与合作,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和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迫切要求。着力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系统推进组织机构、制度保障、评估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推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12. 成果推广应用制度与机制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推广的规章制度,在信息共享、科技奖励、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关系调整等方面,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在科研立项环节,切实做好立项、审查、评审工作,加强对成果应用与转化目标的要求,优先支持成果应用前景良好的项目。在项目验收和成果评价环节,强化成果成熟度、适用性和推广应用前景等评价,注重成果应用情况跟踪与实施效果评估。
       13.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试点示范
       充分调动行业内外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梳理我市交通运输科技研发成果,发布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与推广指南,制订和组织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开展试点示范应用。以技术先进、适用、成熟、应用广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为原则,明确成果推广目标与重点。积极争取科技示范工程与专项行动,系统有序的开展成果的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推广的重点方向:
       ——大型桥梁建设技术;
       ——大型港口航道建设与养护技术;
       ——道路桥梁预防性养护技术;
       ——道路材料再生利用技术;
       ——交通运输信息化技术;
       ——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
       ——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技术、产品及设备。
       14.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行业现有信息化基础,进一步推进我市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积极与交通运输部科技信息平台联网,扩大资源整合范围,拓宽科技信息服务领域。形成覆盖全领域的开放式、网络化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加快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交通科技协同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交通运输科技摆在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强各部门和单位对交通运输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调动行业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做好项目申报、资源配置、资金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的组织工作,抓好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
       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上下联动及密切配合的统筹规划下,鼓励有序竞争,促进协调合作。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交通运输科技资源,加强企事业单位、高校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与重大项目合作;调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应用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研发中的积极性;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评价和成果推广应用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工作协调发展。
       (二)加强科技管理,稳步推进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调动行业内外科技资源为行业发展服务,形成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合力;整合交通运输科技资源,提高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着力解决我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实践中,涉及提高行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且具有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完善科技管理制度,依托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平台,严格规范科技项目立项管理、合同管理、过程监督、鉴定及项目后评估等关键环节,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规范和优化科技管理流程。遵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模式。加强建设科技信用、科技评价、绩效评估等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估、监督、奖励制度,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质量与科技创新水平。
       建立科技管理考核机制,完善科技管理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推进项目实施效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丰富交通服务的内容、形式,提升服务质量。
       (三)完善人才政策,提供科学素质基础保障
       充分利用和完善交通运输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应用的各项政策,实行动态管理,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政策,积极扩充高层次人才队伍,提高交通运输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构筑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引进等活动的良好环境,为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条件。
       (四)拓宽融资渠道,增强科技资金保障能力
       科技投入是交通运输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市要实现新一轮的交通大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确保稳定的科技资金渠道至关重要。
       逐步完善交通运输科技投入体系,加快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运输科技投入与共享体制,优先保障规划实施所需配套资金。积极争取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和市科委科研经费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科技专项资金,促进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充分调动和吸纳社会可利用的资金资源,保持对政策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问题持续增长的经费支持,确保我市交通运输科技投入发展呈现稳定增长。
       (五)深化交流合作,发挥产学研用综合优势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大讲堂等媒介,掌握科技信息,开拓思路。同时,提高合作层次,立足本市优势,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交通企事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外、市外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全方位利用交通运输科技资源,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强创新的互补性,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实现我市交通运输科技跨越式发展。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