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陕西】西安市体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12-02 其他 陕西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和“十三五”初期,西安市先后建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全民健身示范区、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全民健身长廊、世博园全民健身示范区、青龙寺遗址公园全民健身园区、高陵泾渭广场全民健身示范区、民乐园全民健身示范区、未央广场全民健身示范区、翠华山全民健身长廊、沣河生态景区全民健身园区等9个全民健身“亮点”工程。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市的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18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2平方米。以健身游泳、球类运动、徒步、骑行、登山、冰雪为代表的大众健身休闲消费日益火爆,体育培训机构大量出现,体育用品销售持续旺盛。我市体育赛事活动日渐活跃,我市近年来先后举办和承办“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5首届五陵原全国自行车公开赛”、“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西安国际马拉松赛”、“长安国际女子马拉松赛”、“汉城湖端午节龙舟赛”、“长安码头龙舟赛”、“翠华山登山节”、“WBA世界拳击争霸赛”、“2016年全国射击射箭运动文化展示暨‘箭王’争霸赛”、“中国摩托艇俱乐部大奖赛西安浐灞站”、“昆明湖国际名校赛艇对抗赛”、2018“康师傅”杯陕西省冰球联赛、陕西省冰雪大会、2018中国·西安大明宫“台湾精品美利达杯”国际自行车邀请赛等精品赛事,其中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入围国家首批体育旅游品牌赛事。一批体育旅游龙头企业、项目、旅游景区、城市公园等的引领示范作用显现,如水上运动产业的长安码头、昆明湖景区、沣滨小镇、泾河小镇、鲸鱼沟景区、拽湖、清河小镇、秦龙温泉水上乐园、周至水街等;冰雪产业的竹林畔滑雪场、翠华山滑雪场、白鹿原滑雪场、奥佳真冰场等;户外运动产业的白鹿原国际马术中心、白鹿仓、长安马会俱乐部、汉唐马术俱乐部、亚健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秦岭国家植物园、洨河生态公园、渭河八百里健身路径西安段、西安秦岭北麓49个峪口等;职业体育有陕西信达篮球俱乐部、长安竞技足球俱乐部等。
       从总体上看,西安市体育旅游业发展处于成长培育期,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西安市丰富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教育科技、体育赛事资源以及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旅游服务和产品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问题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总体规模偏小,在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尚不明显;体育旅游产品匮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入的能力不足;省市层面缺少针对性强的引导扶持政策,体育旅游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体育旅游业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发委、教育局、卫生局、工商局、税务局、发改委、国土资源局、统计局、人社局、财政局、农林委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机制不健全等。
       (二)产业基础
       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需要优良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以及体育基础设施的保障和相关产业的配套与协同。目前,西安正在着力做强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以及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等六维支撑体系,故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体育旅游业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经济领域,是以体育参与、健身休闲、度假、养生、游览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地形地貌奇特、生态气候多样,尤其是关中800里渭河和秦岭山脉,蜿蜒绵亘,风光旖旎。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使得西安在发展山地户外健身休闲游和自然地理研学游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厚重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体育旅游业属于人文服务业,需要文脉史蕴。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丰镐都城、秦咸阳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是西安发展体育赛事旅游和体育历史文化研学游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基础扎实的教育科技资源。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教育、医疗、传媒、会展、金融、工业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协作与配套。西安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优势明显,全国最大的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六大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第七大经济开发区(西咸新区)都在西安,工业基础扎实,军工综合实力全国第一。西安是科技发达、创新力强的城市。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普通高校63所,在校大学生120万人,每年毕业大学生超过30万人;有各类科研机构46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9家,两院院士60多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8名,各类人才261.41万人,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充沛的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研发支撑。西安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积淀深。这样的综合实力对西安市体育旅游业的后发赶超将形成强大支撑。
       优良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体育旅游业是人气产业,需要区位适宜、交通便利。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这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启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交通由公路、铁路、航空立体构筑,网络健全,方便快捷。西安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是我国内陆最大的交通通信中心,是全国铁路枢纽之一和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欧洲与中亚国家客流、物流进入中国的出入口和集散地。西安有全亚洲最大的高铁车站和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有构建“陆上和空中丝绸之路”的坚实基础。随着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关中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和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的不断加速,体育消费人口和体育市场空间都将骤增,十分有利于体育旅游的发展。
       氛围浓郁的体育基础优势。西安是我国中西部的体育强市,全市人民热爱体育,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有参与运动健身和观赏体育比赛的传统。企业体育、学校体育基础扎实,社区体育比较活跃。同时西安也有全国最好的球市,是多支国家队主场比赛的“福地”;2017年长安竞技足球俱乐部主场落户朱雀体育场,首场比赛上座率21000人。《西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0万,占全市人口比例的50%以上;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80万,占全市人口比例的55%以上;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净增0.68平方米,达到2平方米,实现城乡“15分钟健身圈”。优良的体育传统和众多的体育人口,是西安市发展体育旅游业的文化、社会和市场基础。
       (三)发展机遇
       目前,西安市体育旅游业面临三大战略机遇。一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确立,有利于西安市体育旅游业的科学定位和合理布局,推动各类体育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体育市场一体化进程,实现跨省跨区体育旅游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同发展、共赢发展。二是陕西承办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参与体育的热情,扩大体育消费,吸引社会投资,带动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西安市体育产业集约发展、创新发展、高端和高效发展,给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三是“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国家、省、市体育产业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为西安市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蓬勃的动力,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总之,当前西安市体育旅游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借势发展、大有可为的关键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体育旅游企业集群,构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品牌,把体育旅游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身运动和旅游休闲需求,为实现“现代化、品质化、国际化大西安”、“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激发社会活力和企业动力,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
       ——消费引领,培育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旅游休闲需求为宗旨,培育壮大体育旅游企业主体,加快体育旅游的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体育旅游配套设施,提高体育旅游服务水平。
       ——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加大体育旅游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扩大我市体育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加强体育旅游市场管理和监督,推进体育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国际先进体育旅游理念和方法,提升我国体育旅游服务的现代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到2025年,把我市建设成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力争实现“一区一特色”,建成3-5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3-5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5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3-5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建成10家体育旅游研学游基地,建设1座古丝绸之路中国西安国际体育文化体验馆。体育旅游总人数达到4500万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300亿元,成为推动西安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和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三、发展布局
       依据《西安市城乡规划条例》、《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着力打造形成由“一轴双线”(渭河),3个副中心城市(阎良、临潼、鄠邑),5个城市组团(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和60个重点特色小城镇构成的“123560”城镇体系新格局,结合各区县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和发展基础,进一步明确区域体育旅游业发展重点,积极引导和推动体育旅游业在各区县、各功能区的集聚发展,着力发展一批省级重点体育旅游示范区,突出产业特色,形成聚集效应,逐步形成以西安市中心六城区为轴心,包括体育赛事游核心圈、体育健身休闲游联动圈、山地户外生态游外围圈协同发展的“三圆同心、纵横两轴、三廊三带一通道、八水绕长安”的体育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三圆同心
       核心圈(体育赛事游)。是指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包含曲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灞桥区(包含浐灞生态区)、未央区(包含经开区)中心六城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度和人口密集度高,文化繁荣,体育场馆设施完善,市民体育参与度和体育消费水平高,体育旅游业要素完善、类型齐全,在全市体育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纵横两轴
       南北发展轴。陕西省南北跨度870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从北到南呈现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南北发展轴是指以西安为中心,榆林、延安、商洛、安康、汉中为节点,南北串联的纵向发展轴线。
       (三)三廊三带一通道
       积极贯彻落实《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实现体育与三廊三带一通道的有效对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三廊:科创大走廊、工业大走廊、文创大走廊。
       三带:九嵕山生态文化旅游带、渭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秦岭生态文化旅游带,将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引领区,打造西安追赶超越“绿色增长极”。依据《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秦岭北麓旅游发展规划》和《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等,西安市着力发展打造三大国家级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带,即九嵕山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带、渭河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带、秦岭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带。重点发展山地户外、徒步、骑行等项目。
       一通道:指对外开放大通道,将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开放增长极”。
       (四)八水绕长安
       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一说。西安之所以成为十三朝古都,除了位于关中平原,气候宜人,军事战略位置优越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源丰富。但从古至今,长安八水已经历了不少变迁,有些河流已被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污染,以至于不能为关中人提供丰富的水源。近些年,随着生态西安、美丽西安、健康西安战略建设的推进与深入,大西安正在致力重塑八水环绕的盛况。八水两岸建设将为西安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基础保障。八水是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未来西安市水上运动产业游将成为西安市体育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加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水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浐河雁鸣湖、灞河广运潭、泾渭湿地、涝河渼陂湖、皂河湿地、潏河湿地等生态湿地建设,如期建成斗门水库,打造西安城市“库、河、湖、池、渠”连通的水系网络体系、防洪安全体系、水生态修复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景观文化体系。建设皂河生态公园、滈河生态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位。
       (五)四大类体育旅游示范区
       统筹全市各区县自然、人文、历史资源,结合各区县当前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重点建设四大类共计19个体育旅游示范区,包括体育旅游研学游基地、体育赛事游示范区,健身休闲游示范区和体育旅游装备制造业示范区等。
       (六)五条精品体育旅游线路
       整合西安市特色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生态农业、工业科技等资源,实现体育与上述资源的高度融合,培育和打造5条精品体育旅游线路。要求各区县政府的体育和旅游行政部门紧密协作,以旅游企业为主体,共建标准化营地,共同提供交通、安保、医疗救援服务。重点推进青少年体育产业研学游平台的建设。
       四、重点任务
       (一)引领健身休闲旅游发展
       以群众基础、市场发育较好的户外运动旅游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冰雪运动旅游、山地户外旅游、水上运动旅游、汽车摩托车旅游、航空运动旅游、健身气功养生旅游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加强体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农业、水利、林业、通用航空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复合型、特色化体育旅游产品。完善空间布局,优先推动重点区域体育旅游发展,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强化示范引领,从设施建设和服务规范入手,制定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规划建设3-5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区;培育2-3个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精品旅游景区。积极推动各类体育场馆设施、运动训练基地提供体育旅游服务。鼓励企业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建设体育主题酒店。(市发改委、市旅发委、市体育局负责,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园林局、市住房城市建设局、市卫计委、各区县政府等配合)
       (二)培育赛事活动旅游市场
       支持各区县依托“一带一路”、“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十四届全运会”等时代背景,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丰富赛事活动供给,打造赛事活动品牌,盘活体育场馆设施,提升配套服务水平,重点发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市场化程度高的职业体育赛事和滑雪、马拉松、自行车、山地户外、武术等市场基础好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体育赛事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引导旅游企业推广体育赛事旅游,鼓励旅行社结合国内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和精品线路。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传统体育活动,推动特色体育活动与区域旅游项目设计开发相结合、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贫困地区的体育旅游扶贫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活动,分期分批推出“全市重点体育旅游节庆名录”。(市体育局、市旅发委负责,各区县政府、市扶贫办等配合)
       (三)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主体
       扶持特色体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体育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体育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体育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培育骨干体育旅游企业。鼓励利用场地设施,专业人才组建体育旅游企业,开展体育旅游业务。推进连锁、联合和集团化经营,实现体育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成立单项体育旅游组织和团体,引导各类体育俱乐部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培育3-5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加强体育旅游行业协会建设,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渠道。(各区县政府、市旅发委、市体育局负责,市发改委、市企业服务局、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等配合)
       (四)提升体育旅游装备制造水平
       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不断提升制造品质,以满足大众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为主导,以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户外运动为重点,着力开发市场需求大、适应性强的体育旅游、健身休闲器材装备。鼓励发展游艇、房车、龙舟、赛艇、赛车等配套材料、设备及零部件制造,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产业体系。深化体育旅游装备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完善设计建造的标准和规范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内外并购与合资合作,提升产业集中度,鼓励和引导地方发展一批以装备制造为主的省级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鼓励器材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培育形成一批体育旅游自主品牌和骨干企业。(市发改委、市体育局负责,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企业服务局、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各区县政府等配合)
       (五)加强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向体育旅游倾斜,推动各区县加大对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鼓励各区县将体育旅游与市民休闲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等体育旅游公共设施。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以冰雪乐园、山地户外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为重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加快体育旅游景区的游客集散中心、公厕、标示标牌、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体育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旅游咨询、集散等体系为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信息咨询、线路设计、交通集散、赛事订票等服务。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保险的发展。(各区县政府、市体育局负责,市发改委、市秦岭管理办公室、市住房城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园林局等配合)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旅游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对体育旅游工作的领导,协调和制定关于推进体育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及其实施方案。各级旅游和体育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体育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及相关营地、码头等设施的建设标准,探索建立体育旅游统计制度和行业监测机制。加强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市场监督和安全管理,健全体育旅游安全防范、风险预警、紧急救援体系。(各区县政府、市体育局、市旅发委负责,市发改委、市政府法制办、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园林局等配合)
       (二)加大政策保障
       用足用好国家和各地支持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协调争取在用地用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税费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加大对体育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旅游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对经营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在扶持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分级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体育旅游项目库。编制“市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充分发挥重大体育旅游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物价局、市体育局负责,市环保局、各区县政府等配合)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体育旅游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开发体育旅游投资证券化产品,支持地方探索建设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体育旅游企业探索以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资本参与体育场馆、体育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对体育旅游重点项目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体育旅游产业基金。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大型运动休闲装备出口的信贷支持,鼓励体育旅游装备出口。(各区县政府、市体育局负责,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国资委、市商务局等配合)
       (四)加大宣传推广
       鼓励和支持各区县旅游、体育部门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支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健身休闲运动、体育赛事活动、民族体育项目等为重点,加大体育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各级旅游、体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体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积极推动“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体育旅游营销战略。鼓励各区县围绕重点体育旅游目的地、精品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产品做好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推介,不断创新体育旅游产品宣传形式。坚持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和国际化方向,再充实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海峡旅游博览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中补充体育旅游内容,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展览、交流与合作水平。(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各区县政府、市教育局、市旅发委等配合)
       (五)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体育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建立体育旅游市场“红黑榜”,坚决打击欺骗、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打击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打击假冒伪劣体育旅游装备用品,打击危害健康和缺乏安全保障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形成规范有序、健康文明的体育旅游市场环境。(各区县政府、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体育局、市发改委负责)
       (六)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设置体育旅游相关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增设体育旅游方向或增加相应专业课程,加快培养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鼓励体育旅游企业与体育、旅游专业相关院校合作建立体育旅游实习实训基地。将体育旅游内容纳入导游培训体系。加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鼓励各区县组建体育旅游专家库和高技能人才库,引导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体育旅游提供智力支持。各级旅游和体育部门要提高对体育旅游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本意见要求,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具体办法,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负责,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外侨办、市科技局、西安体育学院等配合)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