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安徽】阜阳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12-29 机械电子电器 安徽
一、奋力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
(一)“十二五”工业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全市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理念,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各项政策措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呈现稳中有快、快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成为阜阳工业发展史上较快较好的时期,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业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936.5亿元、实现增加值503.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7倍和2.1倍;“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5.4%,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由2010年全省第13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7位,居皖北第2位;全市2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翻番;企业规模快速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49家,是2010年的3.7倍;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415家,是2010年的4倍;产值超10亿元企业22家,并有1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实现历史新突破。非公经济总量实现倍增,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6.6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1.9%。
二是工业发展后劲十足。“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219.5亿元,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82.8亿元;2015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40.6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9%,增幅居全省前列;技改投资额从2010年的31.4亿元提升到2015年的165.1亿元,年均增长39%;累计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30亿元,年均增长25.4%。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共争取国家、省级项目285个,专项资金1.5亿元。市委、市政府逐年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累计发放“助保金”贷款超8亿元,支持企业150多户。
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二五”末,我市战略性新兴工业企业达到106家,覆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六大产业,完成产值228.6亿元,比“十二五”初增长2.5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8%;2015年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5.3亿元,比2010年增长3.5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7%,提高了5.6个百分点。全市初步形成了太和生物医药产业、市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临泉电子信息产业、阜合现代产业园区新材料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太和经开区现代医药被列入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四是创新动力不断增强。我市不断强化创新驱动理念,重视技术升级。“十二五”末,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1家;金种子集团、悦康药业集团、安徽哈博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新产品通过了省专家鉴定,全市的省级新产品达到58个,且呈现逐年增多趋势,2015年通过了23个省级新产品的鉴定;全市共有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等11家省级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
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6.4%,提前两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
六是两化融合实现突破。“十二五”末,全市已有两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32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成为全国氮肥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安徽省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成功成为全省农产品冷链信息化三家试点企业之一。
(二)“十三五”工业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整个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多。主要体现在:
1.全球制造业进行再布局,开放竞合的趋势不改。全球各国经济在疲弱复苏中,纷纷以振兴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引擎:发达国家通过采用先进数字化制造、工业4.0、页岩气革命、机器人革命等方式进行再工业化,而新兴国家则纷纷依靠自身资源禀赋启动振兴制造业规划,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分工协作也进一步加强,产业在不同区域、国度间的转移和布局呈现梯度发展的格局。 
2.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亟待要求创新做强。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探底反复的走势,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同时今后五年我国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需强有力的发展引擎支撑。而我国制造业经过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大国形象已经确立,正在向强国的阶段迈进。《中国制造2025》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规划的提出,都将推动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两化融合、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等方面加快发展。
3.区域合作走向深化,协调发展成为主流。我国颁布了多个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等诸多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给我市带来了发展机会,但也形成了多个规划的“围空区”。同时,我市拥有中原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和省中心区域型城市、大别山区沿片开发区域和全国城镇化试点、全国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市、新型惠民工程示范试点市、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物流二级节点城市等区域名片,意味着我市要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梯度承接国内外发达区域产业转移,并与之形成重要的产业协同。
4.产业发展向绿色转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我国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持续进行,对“十三五”期间的节能环保工作提出更高、更严要求。全球化的碳关税等绿色壁垒、我国对全球环境保护的承诺以及区域自身的环境保护要求,都使得工业绿色化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忽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将不复存在,这对我市的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提出了新课题。
5.新经济多样化涌现,共享协作成为潮流。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要发展举措的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模式蓬勃兴起,小型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方兴未艾;多项国家级产业规划,将促进智能制造、大数据、社群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产业集约式的增长动能正在加速形成,为我市工业创新发展、弯道超越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我市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机会和挑战,机会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市进入了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具备良好的时间机遇;二是我市产业聚集不断加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优化了产业发展条件;三是工业重大项目成批建设当中,工业投资加速落地,形成了持续发展动力。
同时,挑战则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附加值低;绝大部分行业还是以资源初加工的产品结构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且多数处于产能过剩领域,市场竞争激烈。二是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多数企业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自主品牌和管理意识均有待提升。三是产业集群发展急需提升;目前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中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整体配套不足,集群内部协同较低,诸多产业链关键环节较弱甚至缺失,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升级的支撑不足。四是园区载体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还暂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全市新增工业用地减少,土地集约化利用不足;环保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压力日增。
随着我市工业快速发展,上述矛盾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压力仍然较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取长避短、补短,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十三五”工业发展思路
“十三五”时期,阜阳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工业强市理念,强化工业首位意识,推动全市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形成资源禀赋极大发挥、特色产业极大发展、优势集群极大完善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将阜阳建设成为中原地区重要新兴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基地、“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安徽发展重要增长极。
“十三五”期间,阜阳工业发展秉承“市场导向、特色引领、集群发展、融合创新”的原则,即:
市场导向。依托人力、农副产品、煤炭等丰富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形成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的整体布局,加强市场研究,合理规划引导,实现我市优势资源到产品应用全过程配置。
特色引领。充分依托本地细分特色产业和产品基础,从健全工艺布局和工序配套出发,扶持做大特色产品,不断做优本地优势特色产业。
集聚发展。积极对接国家区域战略,做强重点产业链配套和产业集群,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合作,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机制。
融合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增长动力,增强产业发展基础;引入、培育一批未来种子技术和产业,打造长远发展的新动力。
(四)“十三五”工业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形成大产业有集聚、小特色有领先、资源类有升级、新兴产业有突破的资源延伸、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力争“十三五”末,阜阳工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规模总量持续倍增。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0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3000亿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再次实现翻番,力争工业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4.6%。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数量突破发展并翻番。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面推进,智能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5%。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确保规模以上工业效益综合水平在省内持续领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全面完成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示范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等治理目标。
园区建设持续改善。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载体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到位,能源供应基本满足企业需求,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力争1到2家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开发区和特色园区集聚功能和配套功能显著增强,明显形成5个以上国内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并打造出一批具有紧密协同效应的产业链体系。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区产值总量全部实现“翻番”,各工业集中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二、“十三五”工业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发展,积极培育千亿元产业集群。着手从“资源导向”和“融合应用”两大方向出发,重点建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产业集群。打造“主导产业关键链条齐全、特色产业品类丰富集聚”的多层次产业结构,最终形成大消费、大健康、大制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特色优势的产业生态。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阜阳基础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以本地应用为切入点,通过本地应用反哺产业发展,从而推动企业不断丰富产品线、拓展新领域。重点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在细分领域内发展一批整机装备、成套设备,突出整机成套带动、部件材料集聚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间的优势延伸交叉,形成融合新兴的特色产业。加强跟踪,滚动培育,政策支持,重点突破,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生物医药产业
以太和医药产业园为依托,扩大医药化工集中区园区面积,积极引进各类高、新、特色原料药制造项目,建成国内领先的医药化工园区。推动阜阳现代医药产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药辅器械、营养健康、精准医学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推动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创新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抗艾滋病、肿瘤、高血压和心脏病、乙肝病毒类用药,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创新中药等新产品,支持头孢、抗病毒、解热镇痛、抗寄生虫、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药物研制,引进、培育用于肿瘤、肝炎、心血管、出生缺陷等早期检测、诊断用高灵敏免疫分析试剂及各类基因工程药物。
发挥中药材贸易集散和部分道地药材产地优势,推动中药材及保健品提取植物的规范化种植,积极发展中药饮片加工;支持重点企业参与优势中药材的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积极推动中药标准化工作;加强超微粉中药、纳米中药及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型中药研发,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区。
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重点发展检查及康复器械、消毒灭菌设备、矫形外科(骨科)手术器械、医学影像诊断器械等先进实用医疗器械,发展智能化、小型化、网络化、家庭化等类型的医疗仪器,支持发展制药设备、医药包材、辅助材料等产品,形成全产业布局。
专栏3 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
通过打造现代医药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推动现代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中药药材深加工、精加工,开发各类标准化中药提取物、化学制药和保健品。围绕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及加工、日化用品、中药保健品、健康食品等领域,形成“大健康”产业链式发展。大力推进本地道地药材和经济植物的种植。重点发展生物发酵产业。大力推动保健品等功能性产品的品牌化运营。
依托智能医疗器械实验室、生物医药实验室和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研究生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合作,形成智能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群。发展高端生物医疗3D打印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促进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等大分子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在手术胶囊机器人、互联网智能病床、可穿戴扶老助残智能设备等多个高端医疗器械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做强基准分子医疗及大数据中心,发展基因类产业,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
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基地;打造包括针灸理疗、妇幼保健、中药材深加工和保健品生产等项目的现代中医药科技城。建设医疗器械智能产业园,设置中小微企业生产平台、医疗器械生产力技术促进平台等;打造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高端原料药和制剂服务平台,建设成符合欧盟和美国标准的、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领军者和国际化的医药企业平台,为高端、精细、高附加值医药原料和制剂的注册、报批及生产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配套建成2万吨/年危废处置中心项目。
“十三五”期间,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实现工业投资超300亿元;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建成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1家百亿元企业、10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开发20个重点新产品。
2.电子信息产业
以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以构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为发展方向,形成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共性工艺、工序布局,完善电子类机械加工工艺、表面加工工艺、连接工艺、化学工艺、塑料工艺、总装工艺等诸多关键核心产业配套,注重电镀等核心工序的清洁化生产工艺布局,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发展电容器、传感器、开关、连接器、线束、多功能新型接插件、电路印刷版、片式元器件、光通信器件等产品。加强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提升电子元器件的本地供应能力。发展下一代信息技术,切入集成电路产业,在设计、制造、封装、设备与材料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上择机培育和引入核心企业,并鼓励现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布局新型显示,推动“屏-芯-终端”主导产业链联动发展,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持续升级。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切入物联网领域,发展传感器、先进仪器仪表,加快智能终端等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制造。提升优势领域竞争力,以新产品和新技术引进带动产业升级。
专栏4 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细分选择
先进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大力发展高密度互联(HDI)、柔性电路板(FPC)和集成电路(IC)载板等产品门类,培育发展IC载板,加快建设表面处理中心项目二期工程,依托表面处理中心设备优势,建设深泽电子年产72万平方米高精密线路板生产线,着力解决电镀关键核心环节。推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领域内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高压定相器等新型电力电子高端芯片和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推进温湿度、压力、气体、流量、风向采集等物联网监测节点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的发展,布局医疗用微机电系统(MEMS)生物芯片产品。
物联网应用。发展无线传感、光纤传感等物联网传感技术,布局物联网标识、管理与安全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感知及应用领域,研究超高频、微波无线射频识别,支持多应用的自主化标识管理平台和网关发展。发展物联网通信与组网技术,实现海量物体互连、端对端连接、可测量性和互操作性,实现物体无缝等,研究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新型智能网络传输、传感网与无线局域网融合等技术。围绕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发展物联网感知数据与知识表达、物联网智能决策、物联网跨平台和能力开放处理、物联网开放式公共数据服务应用等技术。
智能家居家电。以智能控制类硬件及系统作为切入点,发展智能家庭网关设备、家用安防及消防设备等产品以及智能电话、数字电视、嵌入式家电、人机界面信息设备、智能建筑终端等家庭新型数字产品。鼓励企业快速创造出多样性的产品系列,提升和储备控制技术,重点实施深圳大旗机顶盒智能终端生产线、年产200万台家用视听产品制造、富乐崴智能电器生产。
“屏-芯-终端”产业链。加快智能终端等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发展薄膜场效应晶体管LCD(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激光显示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LED(发光二极管)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封装及下游LED应用环节,择机拓展中上游外延材料、芯片环节。发展小间距LED,布局硅衬底LED。发展结合集成电路工艺的芯片级光源技术、多功能系统集成封装技术、超越封装的LED模组技术等。发展深圳浩博光电LED亮化及显示屏生产及富鑫雅年加工1000万套大功率LED灯项目、LED亮化及LED显示屏生产项目,推进颍上年产100万吨稀土铜合金、LED、集成电路封装引线生产线项目。重点实施阜南县液晶显示器、昆山展进电子显示器件生产、深圳恒维液晶显示器模块、京东方液晶模组中心、上海天马液晶显示器件六代生产线等项目。
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关注高端通用芯片、移动智能终端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穿戴设备芯片、军用芯片、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等发展趋势,适时培育发展。制造环节,择机发展先进制程和化合物半导体,重点关注军民融合项目。封装测试领域,重点发展引进晶圆级封装技术(WLP)、系统级封装技术(SiP),布局晶圆级多层硅穿孔技术(3D TSV)。
可穿戴设备。依托医疗器械产业基础,培育发展具备交互、近场通讯(NFC)功能以及医疗价值意义的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ECG)、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产品;突破生物识别技术,初步布局支持未来持续发展的种子型业务。发展大旗科技机顶盒智能终端生产线等项目。
“十三五”末,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投资超百亿、产值超200亿元。
3.节能环保产业
(1)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废旧电瓶、电池和塑料瓶的回收利用与再制造业务,积极推动废旧电瓶、塑料、铜、铝、铅等可再生废弃物资源向我市集聚,建立全国性的废旧电瓶、电池以及塑料品回收再处理中心。布局汽车拆解、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等。坚持环保为本、绿色发展,推进再生资源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加强对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全流程综合管理,沿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实现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各种再生资源利用的全过程无害化,严格防范再生资源利用过程中二次污染的产生。
积极探索界首田营、太和肖口再生资源园区进行一体化市级建设、管理、运营的机制,实践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延伸与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相关联的产业配套,建立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一批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园区内配套延伸,建设国内知名的电池、电瓶类产品制造及塑料化纤纺织产业集聚基地。
(2)环保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工业污水处理领域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及膜生物反应器、连续膜过滤、双膜法等衍生技术;发展造纸废水处理领域用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电渗析技术;发展石油、石化行业含油废水处理领域用超滤膜技术;发展纺织废水处理领域用超滤技术、纳滤、反渗透等技术。重点发展特色筛网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基础,发展固液分离用滤网,发展工业滤布、不锈钢滤网等相关产品,形成针对冶金冶炼、造纸、化工等行业应用的相关产品。
重点发展土壤修复产业,发展针对重金属污染、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污染土壤等治理和修复技术和装备。切入大气治理领域,发展针对挥发性有机物的环保治理制剂、设备等业务。
(3)节能设备和服务
依托重大节能改造工程,加快高效节能装备和产品推广应用,发展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监测等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推进余压余热发电设备制造项目。推动合同能源管理。

专栏5 节能环保产业的特色布局
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市主要体现为利用全国知名的废旧资源集聚优势,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工、再制造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十三五”期间,拟建成年回收2000万吨以上塑料、纸、橡胶、服装、化纤等再生资源,建设集收购、仓储、交易、信息、金融配套服务为一体、辐射全国的现代网上网下结合的再生资源交易大市场;建成年产10万吨蓄电池外壳等系列再生塑料制品、300万只塑料包装箱项目;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建成年产3亿Ah锂电池、年产6000万只锂电池项目;落实年产10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生产项目;推进废旧塑料加工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在环保产品和设备方面,重点开发工业滤布等细分产业集群,形成滤布筛网领域内高、中、低端配套齐全、协作互补的特色产业集群。环保服务重点发展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等成套技术及装备。
到2020年,沿界首、太和一线建立起布局合理、网络健全、管理科学、体系完备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绿色、环保、节能的再生资源利用基地。“十三五”期间,通过技术改造和新增项目,整个节能环保领域实现工业投资超3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成为营业收入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为阜阳的主导产业之一。
4.新材料产业
依托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强煤基新材料、磁性材料和光电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
煤基新材料。发展煤制芳烃技术,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等技术,促进煤炭产业链向煤基新材料做强做深,推进芳烃类产品如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布局。通过甲醇制芳烃(MTA)最终转化为芳烃的过程,形成以轻质芳烃(BTX)为主,液化石油气(LPG)为辅的产品发展;建成煤基化工产业化示范基地。
磁性材料。发展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和功能磁性材料;重点做强铁氧体软磁材料,不断技术升级,推进铁氧体磁性材料向宽温、宽频、高直流偏置、低损耗、低失真兼具和高稳定性方向发展。发展永磁材料,择机布局金属合金永磁材料、铁氧体永磁材料、钐钴永磁材料和钕铁硼永磁材料类稀土永磁材料。通过建立磁性材料产业园,完善工艺工序配套,形成国内重要的磁性材料集聚区。以磁性新材料推动永磁电机发展,与合肥等地家电产业形成协同。
光电新材料。重点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等发光材料;培育发展液晶化学品、光刻胶、偏光片、氧化铟锡(ITO)导电膜等液晶显示屏(LCD)材料;发展硅片、掩膜版、化学机械抛光材料等半导体上游材料。发展印刷电路板、液晶显示、深紫外、超紫外、电子束等光刻胶产品;择机发展抛光垫,突破抛光液复配技术。
其他新材料。重点发展植物纳米技术新材料。在环保新材料等产品领域形成优势。推动铝基复合材料成功技术改造,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项目,择机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等材料。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专栏6 构建关键基础材料优势,建设新材料集聚基地
依托现有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点实施欣奕华高新材料、奇美材料偏光片生产、中建材蚌埠玻璃院显示超薄玻璃基板、中国光能陶瓷纳米系列产品、北矿磁材高性能永磁材料、安徽祥晟科技异质结光伏组件等项目。推进实施安徽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8000吨酒石酸系列产品建设项目;完成新建年产600吨纳米植物炭粉及年产1000吨微米植物炭粉生产线项目,生产纳米竹炭粉、纳米活性炭粉、纳米备长炭粉、纳米木炭粉、防升华活性炭粉及食品添加剂植物炭黑产品;推动澳雅合金年产2.5万吨铝基复合材料项目技改升级;支持颍元科技人体植入低弹模3D打印用钛合金制品和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的项目落地。引进和发展8英寸和12英寸硅片生产线、60nm及90nm以上制程掩膜版生产线。
打造煤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建成首期年产26万吨苯乙烯、6万吨环氧乙烷及其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年产30万吨甲醇制烯烃装置、年产25万吨丁辛醇和年产20万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装置;采用低压甲醇合成工艺建设年产100万吨甲醇装置及配套煤气化、等温变换、低温甲醇洗等装置、采用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建设年产15万吨环氧丙烷项目及配套工程。
“十三五”末,新材料领域新增投资超100亿元,整个新材料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5.装备制造产业
快速提升我市机械加工能级,重点提升机械装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精密加工中心建设,布局辐射中原经济区和对接合肥经济圈的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相关技术工艺,持续提升装备产品的能效水平。重点培育和发展壮大汽车与零部件、农业与粮食机械、电气设备、纺织机械、智能装备、矿冶设备、通用航空和无人机等产品群体,着力培育形成特色装备产业集群,促进船舶、矿机、电气设备等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发展优势领域的整机和成套设备,建成核心部件的产业集群,形成整机驱动、部件配套的格局,建设成具有皖北核心、中原经济区一流水准的装备制造基地,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专栏7 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布局
汽车产业集群。积极做大做强重卡和专用车整车企业,带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和通用部件领域全面发展,形成汽车通用零部件产业集群。利用再生资源集聚优势,发展电动车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发展道路清扫车、安防巡逻车、游览观光车、高尔夫球车等特种新能源电动车。到2020年,产值规模超200亿元,成为阜阳装备制造领域的引领产业。
农业机械集群。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收割机、播种机、拖拉机等多种农业整机产品,拓展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引进并扶持农机企业形成规模化发展。建设粮食机械产业园,强化粮食输送设备、扦样机、清理筛选设备及粮食仓储设施进出仓设备的领先地位。发展粮食加工设备,在榨油机、脱粒机、卸粮机、饼干机械、米面机械、豆制品机械等粮食机械领域形成优势。将我市发展成产值达百亿元的重要的农机产业基地。
智能装备产业。围绕智能矿山、智能成型、智能纺织、数控机床、机器人五大领域,发展搬运、码垛、包装、焊接、喷涂、锻压、检测等工业机器人。着力实现工业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年产2000台转塔式数控机床生产线投产。
电气设备集群。基于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做强电力变压器和电气成套设备,重点发展干式变压器和非晶合金变压器产品,加快大功率静止无功发生器、S13系列高能效低损耗新型节能配电变压器、SH15非晶合金铁芯能效一级配电变压器等智能配电装备的规模化发展;发展电力成套装备,建设年产6000台套35kv电压等级以下变压器和电气成套设备制造项目。
通用航空及无人机。打造以飞机发动机制造、大中轻型特种通航支线运输机、农业通航植保机生产、轻型直升机机壳及重型无人机研发生产等为主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并带动发动机出口、整机制造、高端商务机、飞机租赁、旅游、飞行员培训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条。在无人机领域,加快植保无人机的发展,建立无人机产业园,形成应用到航拍、遥感测绘、森林防火、电力巡线、搜索及救援、影视广告等各领域的无人机产业集群。
矿冶成套设备。依托本市及周边煤矿集聚,重点发展煤矿机械,发展矿山选矿、运输和凿岩设备等成套设备,支持采、选、加工、配套设备成套企业向节能降耗、提升安全性能等先进技术拓展。
其他装备。加快推进小型船舶制造企业的兼并重组,注重内河船舶在实用性和性价比上转型升级,形成内河船舶制造基地的错位发展。针对本地纺织服装产业需求,配套发展纺织机械和成套设备的制造和维护。发展重要装备部件,实现年产20万台电机及40万套泵壳生产线等项目落地。
“十三五”末,上述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新增投资累计超300亿元,产值超400亿元。
6.新能源产业
推广新能源应用,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生物质电站、燃气电站等。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产品;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光伏组件、逆变器、风机设备、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等配套产业发展,支持生物质气化炉项目建设。建设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及相关设施,建成颍上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线项目。
支持田营与肖口再生资源区域向能源供应基地延伸,加快区域内的各类电池产品的集聚发展;推广利用厂房屋面、园区及企业安全防护距离等区域铺设太阳能板发电,建设完成肖口镇再生资源园区安全防护距离带太阳能发电项目;支持新能源光伏扶贫项目,打造“户+村+地面电站”光伏电站体系。加快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大力推进利用谷壳、秸秆等多种本地富产生物质进行生物质发电和生产天然气;协调推进市开发区建设纤维素乙醇生产线和高温高压生物质热电机组及配套设施、税镇秸秆饲料及生物质燃料生产建设项目、城关镇秸秆生物发电项目。
“十三五”末,我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超100亿元。
(二)改造提升传统性优势产业
全面推进本地优势资源从种植、养殖、开采等到加工、研发、贸易的一体化发展,大力加强特色优势产业的国内外资源向我市集聚,形成优势资源核心集聚区,并通过不断技术改造和新增投资,使我市成为具有极强竞争力的资源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1.煤电化产业
充分利用颍东、颍上等区域丰富的煤炭资源,提升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建成完整煤化工产业集群。适度发展煤电产业链,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改造提升合成氨制尿素等传统煤化工,在煤制化肥等传统煤化工产品领域实现技术升级,布局煤制二甲醚、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品。在煤电化领域积极实施大企业、大品牌发展战略,坚持“规模化、精细化、园区化、清洁化”发展方向,建设专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延伸煤炭资源产业链;以颍东煤基新材料产业园为载体,打造具有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重点发展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品。到2020年,力争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以传统煤化工为基础、现代煤化工为主导、煤电煤气一体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专栏8 打造千亿级煤电化产业
“十三五”期间,争取五十余个煤电化投资项目落地,推进煤气化技术落地,促进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领域的齐头并进,协同发展。针对煤电产业链,持续进行技改,发展清洁和高效发电机组。在现代煤化工领域,力争建成安徽省新兴煤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和阜阳新型工业化示范窗口。
重点推进年产50万吨二甲醚项目、年产30万吨合成氨联产20万吨天然气项目、年产50万吨硝基复合肥联产6万吨三聚氰胺一期项目、年产30万吨甲醛、10万吨甲缩醛等项目竣工。推进焦炉大型化、焦化产业新型化,促进焦炉煤气的安全高效生产,实现高温显热回收、焦炉气的有效利用。发展轻油粗苯加氢精制分离提取二甲苯、纯苯、非芳烃等产品项目,拓展工业萘加工、煤焦油沥青、针状焦、石墨材料和高导热材料中间相泡沫碳等精细化工产品领域。
2.食品饮料业
加强优质种源的培育、引进,确保种植环节品质安全,提升原料基地建设水平;加强绿色健康食品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企业效益;加强监管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质量管理和溯源作业,重塑提升阜阳食品安全的地域形象,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百亿粮仓向千亿厨房的产业建设,将我市建成为重要的食品饮料产业基地。
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八字方针,突出绿色、安全、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标准研究,在优势农副产品领域建设一批标准制定企业,充分发挥本地农业资源和应用市场的规模化优势,加快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促进农副产品优势产业向生态健康产业延伸。利用白酒产业集聚优势建成著名的酒产业基地和酒文化基地;积极对接国内外食品重点企业,形成各类规格的面粉、方便面等小麦原料产品的优势发展,促进粮油禽蛋等产品的健康、绿色、品牌发展;加强特色休闲食品发展,形成知名食品品牌带动、特色食品集聚发展的局面;支持肉类食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完善从养殖到肉制品生产的全程可控的产业链,成为重要的肉制品加工集散地和品牌集聚区。
大力发展清真、脱水蔬菜等特色食品产业,支持颍东发展阜阳清真食品产业园,成为国内知名的清真食品生产集聚园区;支持临泉发展脱水蔬菜特色细分产业,通过集中环保治理,形成蔬菜种植、保鲜、深加工、贸易的完整链条,成为国内规模最大、集群程度最高、国际影响力最大的多品种、全工序的脱水蔬菜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到“十三五”末,建成2到3个300亿元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培育出1到2家百亿元企业和10家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建成15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开发出20个重点新产品,预计实现产值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
3.纺织服装产业
(1)纺织产业全工艺布局
根据我市及周边区域的产能布局情况,在有效规避过剩产能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纺织服装环节的全工艺布局,形成与周边区域协同的纺纱、织造、印染、绣花、服装、家纺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升产业运营效率;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在棉纺、化纤、麻纺、毛纺和丝绸等领域形成各自细分优势,错位布局。优化纺织产业生产方式,推行绿色制造,推进重点企业在纺织设备数字化制造技术能力的示范应用。
(2)服装产业高附加值发展
发挥服装产业集群优势,在服装面饰面料和服装加工领域加快发展,积极扩大服饰服装生产规模;在服装领域重点以品牌运营、消费升级为方向,支持服装企业通过创牌或贴牌大力发展,加快企业升级进程;推动产品特色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发展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提升产业层次。
(3)优势发展发饰品特色产业
依托人发资源集散地优势,积极拓展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的人发原料市场,发展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人发集散地,确立高端人发产品的区域集聚龙头地位。打造“中国发艺名园”,主要生产挡发、辫发、发帘、工艺发条、男女装发套等高档产品,并吸纳美发用品、美发工具设备制作等细分领域,扩大发制品产业规模,形成从人发工艺发条拓展到化纤等仿真假发、从代工模式拓展到自主品牌、从假发领域延伸到其他相关发饰品产业的全面布局。建设标准厂房及集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发艺文化综合体,打造成国家级发艺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拓展互联网电商模式,利用跨境电商与国内消费品电商拓宽消费渠道,发展成国内外深具影响力的多品类发饰品产业集群。
(4)振兴提升皮革特色产业
支持临泉振兴皮革产业并突破发展,建设皮革循环经济园区,注重采用环保、绿色技术工艺,按照集中制革、统一治污、市场运作、在线检测的科学发展模式,重点将皮革企业前水场工段集中生产,充分发挥现代清洁生产皮业环保技术优势,建设高规格污水处理设施,并对含铬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将后段工序分散生产,实现包括鞋业、箱包、成衣、手套、护膝等在内的多样化产品规模化生产,丰富产品类别。积极延伸制革产业链,发展鞋面革、服装革、箱包革、汽车座垫革等,推动皮革产业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尽快推动界首军民融合皮革项目落地,形成国内鞋服类军品产业基地。
到2020年,皮革加工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发饰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整个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力争达500亿元。
4.林木加工产业
发挥林木规模种植优势,改造提升现有板材加工技术,针对本地富产林木密度低、水分多、易弯曲等树种缺点进行重点提升,促进林木高质化利用。加强技术改造,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延长产业链,提高传统产品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环保标准,进一步丰富林木产品种类,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人造板(材)新产品,着力发展以人工速生材、小径材、木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的人造板品种,适度发展以大径材为原料的人造板品种,推进林板一体化。重点布局林木旋切等关键工序加工能力,形成从林木种植到板材的全工序加工能力,打造安徽板材产业集聚基地,提升全系列板材的供应能力和废旧板材的规模化再生产能力,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
大力发展特色林产品加工业。发展利用枝条制作成编织工艺品、板材等工艺。以规模化、功能化、高效化、节能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木制家具、地板和木门等现代家居产品,重点发展高档板材、文教用品、木制家具、木制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核心打造国内领先的柳木特色产业,建设“中国柳编之都”,打造 “安徽柳编产品出口基地”;依托柳木文化产业园,重点布局适宜加工的杞柳等林木种植区,紧密加强企业与种植户、加工农户合作,布局配套研发、设计、检验检疫、培训等共享中心,形成从种植、园艺、柳编工艺品展销一条龙的柳木文化旅游观光区;依托传统柳编、家居、装饰、礼品、园艺等特色产品,支持杞柳原料加工、木片加工、铁艺制作、环保漆供应、物流运输等各领域配套发展。促进柳编产品与家居工艺、文化艺术的融合。
“十三五”期间重点扶持发展 50家木材加工企业,其中新建年生产能力为20 万立方米的中(高)密度人造板大型企业1到2 家,以大径材为原料的人造板加工企业5家;人造板总设计生产能力由现在的 100 万立方米提高到 150万立方米;柳编工艺品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套,铅笔产量达到15亿只。“十三五”末,柳木文化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整个林木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5.印刷包装产业
大力做强纸包装,稳步发展塑料包装、金属包装,优先发展绿色包装和环保型可循环使用的印刷包装制品,形成纸箱、纸盒、印铁、软包装和标签印刷等全系列产品集聚。提升技术含量,优化印刷水平,推进行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制造,通过引进智能化、高速、高质、全自动印刷包装机械,提升包装、装潢印刷的质量档次,形成面向纸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其他包装等子行业的包装印刷行业体系,客户群体主要覆盖包括且不限于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医药日化、快递等诸多行业。做实印包行业协会,真正履行信息沟通、行业自律等各种功能,择机举办印刷包装行业会议、展览会等各种活动,提升阜阳印包行业品牌形象,通过产业集聚和展示展销模式相结合,形成皖西北领先的印包产业基地。
到2020年,印刷包装产业通过集群发展、产业协同,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建成年产10万吨彩印包装生产线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高、中、低端产品领域全覆盖,产值100亿元。
6.建材家具产业
重点发展住宅产业化项目,做强住宅用构件和部件领域,推行住宅产业化的本地应用,以推广轻钢结构住宅为抓手,与城乡成片综合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动试点示范,重点选择城市及近郊村镇先行试点,适时逐步推广到全市领域。
积极发展新型建材,鼓励生产和应用绿色墙体材料,大力支持利用工业废弃物制作墙体砖项目,逐步对散小高能耗的热窑等传统建材项目进行退出;发展轻质板材和各类高分子材料如环氧树脂涂料、环氧固化剂、乙烯基树脂、水性涂料、防火涂料等环保建筑材料,发展节能铝型材产品。重点发展整体卫浴,形成卫浴产业集群。根据市场需求和水泥合理运输半径,有效控制水泥粉磨站和搅拌站数量和规模,在传统建材领域推动技术升级,推广节能减排,形成区域内合理的应用配套。
利用家具产业基础和本地劳动力集聚优势,重点发展软体家具和功能性家居领域,做精做强沙发、床垫、软床等产品,发展实木、板材、合金类门窗产品,形成家具产业集聚。积极发展智能家具和智能门窗产品,推进年产1300条(套)高智能家俬货柜生产项目投产。
“十三五”末,建材家具产业实现产值达100亿元,打造出一到两个全国性品牌,5个以上区域性知名品牌。
(三)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持续实施工业退城入园,按照产业配套、创新入园、加工入点、梯度布局的空间组织方式,形成“重点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村街加工配套点”的多层次布局;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程度,提升土地和环境承载容量,落实工业园区或大型企业与居民区的防护距离,促进园区生态发展。县域工业实行错位发展,重点突破,在工业扶贫、城乡统筹、环保可控、龙头引领的基础上,推进产城互动。对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产居互动;对环境敏感型的产业,实现专区管理,产居分离。
1.加快发展市管园区
市经开区和阜合园区共同形成以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布局,错位发展。阜合园区成为区域重要的重型汽车和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农机产业和大型管道集聚基地;布局发展通用航空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大型冲压、铸锻、焊装、涂装、总装等关键工序。阜阳经开区形成重要的专用车制造基地、汽车后市场和汽配商贸集散地、农机配件生产基地和商贸集散地、皖北重要的汽车拆解和再制造生产基地。其他产业上,阜合园区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主要发展家电、消费电子等终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线;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光电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在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领域,主要引入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市经开区在纺织服装领域主要发展服装产业,重点形成羊绒类特色产品的集聚。
2.推动县域工业发展
实施区域首位产业重点布局,重点推进县域工业形成“1+X”的产业布局,即各县域工业形成1个主要布局的首位产业、X个特色产业的结构,指导市级层面产业的具体分布。
依照各县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县区规划,结合阜阳现有重点产业的发展,在市级产业招商布局和考核层面,重点关注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弱化其他产业权重,形成空间布局指导。
颍州主导发展新材料产业,建设磁性材料产业园,在其他新材料上和阜合园区形成协同;其他特色产业上,纺织服装领域重点推进丝绸类产品的集聚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领域重点布局白酒、饮料相关产业;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布局土壤修复和环保服务相关产业;其他领域重点形成高端家具集聚。
颍东区主要布局食品加工产业,形成配套齐全、品类集聚的知名食品工业园区;其他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改造提升印刷包装产业集群;形成液晶显示产业集群。
颍泉区主要布局智能电气设备产业。其他特色产业上,作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规划建设的印刷包装产业园,布局印刷包装全产业链上的企业和项目;同时布局以智能家具和家居产品为主的建材家具类产业园;装备制造主要布局植保无人机、船舶制造维修、电气设备等品类聚集基地。
界首市重点布局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及其配套,成为动力电池、锂电池、通讯电池等电池基地;其他特色产业上,做强再生塑料专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化纤产品及其相关的纺织服装、再生改性料、功能性母料等;食品加工领域重点布局营养健康产业园,发展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和以中试和研发类为主的产业链项目;装备领域重点建设以粮食机械产业园,并建设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车等项目。
太和县优先布局和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首位产业;其他特色产业上,重点形成以肖口镇再生铅为主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以人发产品为主导的发饰品产业、以筛网滤布类产业集群为主的环保产业集群。
颍上县依托现有煤矿资源,重点布局煤电化产业集群。其他特色产业上,形成以煤矿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循环经济优势,发展各类建材产业。
临泉县依托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成为电子制造核心工艺和工序布局的主园区;其他特色产业上,在食品加工产业里重点发展脱水蔬菜全工序的集群布局;布局现有煤化工延伸产业;在发饰行业和太和形成协同;振兴皮革产业,成为皮革产业集聚区。
阜南县利用“柳编之都”的地域品牌优势,重点布局柳木文化产业;其他特色产业上,发展家居卫浴产业;依托专业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成为纺织服装产业里主要的工艺、工序配套布局基地。
三、“十三五”工业发展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工业强市、转型升级的目标,助推工业快速发展,整体推进。
(一)产业基础完善工程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供应配套。
提升我市产业配套能力,加快水、电、气、路、网、公共交通、通讯和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所有的园区、工业集中区实现通水、通电、道路畅通,土地平整;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实现“五通一平”,确保实现通气、通讯;落实调研入驻企业需求,结合园区主导产业的行业特性,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争重点产业集聚区实现“七通一平”和个性化配套,实现通给水、通排水、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热力等。强化环境管理,合理预测产业环境指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措施。通过扩路、增修、提升道路标准等方式,增加道路密度,提升产业发展所需的物流和交通条件。逐步开展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降低能源消费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循环经济优势,推进各大园区集中供气供热等能量梯级利用。
2.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完善产业载体功能。
推进条件成熟的园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促进各园区的规格提升,鼓励园区争创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加强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保障,优先保证园区所在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用地需求,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针对各省级以上园区,参照国家和安徽省级园区产业用地标准,从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两个方面,结合节能环保落实情况,优先供应本区域布局的主导和特色产业;实施土地使用评价机制,推行用地奖惩机制,试行土地退出机制,对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均不达标的产业用地进行回收或回购、转让,对连续考核周期不达标企业实施惩罚性收费和能源提价机制等措施,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式发展。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循环经济,提升园区产业耦合度,在有条件的园区实现近零排放;启动专业园区、园中园建设,针对各特色及主导产业实行分区集聚发展,建立产业发展共享中心。
3.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深刻认识我市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往中期发展的阶段特征,推动工业结构从以传统轻工业为主的形态向快速发展的重化工业与轻工业齐头并进的形态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强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依托电子商务园区、快递产业服务园,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发展快运物流服务;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门户和区域中心枢纽城市优势,利用颍、淮流域发展水运,规划空、水、铁、陆多式联运服务,大力发展工业产品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成为区域物流集散地与配套物流中心。设立包含危化仓库、冷库等在内的各种仓储设施,提升多种仓储模式和条件。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推动物流产业的专业化发展。
对接高校与职业教育机构,推动一批适合我市工业发展的专业学科建设,鼓励高校、知名培训机构在阜阳设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建设一批辐射省内外的商品集散市场,建设国内知名的特色工业品、消费品等展销中心,建成国内领先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形成从资源到终端产品的完整集散交易区。
推广研发设计、高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科技中介类相关服务,做实各重点产业的检验检测中心,大力发展面向我市主导产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区域质检及认证中心落户我市;在消费品领域打造基于全球标准、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社会资源充分共享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行业标准提升区域品牌,塑造阜阳产品的正面品牌形象。
(二)主导产业集聚工程
1.推动产业集群补链强链
针对主导产业,按照“打造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围绕重点企业,分析所在行业产业链构成,梳理产业发展的共性工艺和工序,针对性实施产业链布局和重要工艺配套,促进资源向有助于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领域流动,推动我市形成煤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建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基地。着力形成产业链群中重要龙头引领、若干骨干企业支撑、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的格局。按照区域协同、资源共享的原则,对接国家战略,发展成为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充分挖掘各县、市、区及乡镇优势产业基础,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争创一批国家、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示范点,争创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催生更多市场主体,发挥“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创业政策宣传、创业项目推介、创业过程扶持。重点对标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特色村镇发展历程,依托现有特色产业和乡镇产业集群,形成标签鲜明的诸如“发饰发艺镇”、“柳木文化镇”、“生态食品镇”、“再生资源区”、“脱水蔬菜镇”等特色乡镇与产业集聚区,实现特色产业专业化集聚发展,在柳编、人发、筛网、脱水蔬菜、绳网、再生塑料等特色产业领域,实行全工序、多品类延伸发展,形成各乡、镇、村小而美的产业集群。
3.推动战略性新兴行业集聚
借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以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基地建设为契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投入、强推动,扎实进行《阜阳市现代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编制并有效执行落实,逐步将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成我市的主导产业,乃至形成我市未来发展的首位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升量增。“十三五”期间,确保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建成为省内领先、国内著名的产业集聚基地,并以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发展为契机,积极总结经验,在其他战略性新兴行业进行推广,培育发展出新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专栏10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到2020年,打造4个“千亿集群”,在现代医药、节能环保、食品饮料、煤电化等领域形成千亿级优势集聚;做优7大“百亿板块”,提升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纺织服装、印刷包装、新材料、林木加工等百亿产业的综合实力;做实一批“特色产业群体”,发展人发发饰、筛网滤网、脱水蔬菜、柳木工艺、皮革等传统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全配套与延伸布局发展。
(三)创新体系驱动工程
1.提升创新服务水平。
组织企业家、高管与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外出考察,交流学习不同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成熟创新经验,并配套创新教育与培训,强化创新队伍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组建或借助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切实调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需求,针对性提供创新信息支持和中介服务。提升我市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技术交易合作的市场化活力,通过专业渠道对接需求,真正形成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建立阜阳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申报并维护知识产权,为市内企业高效快速获取专利信息、申请专利等提供便利,支持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应用转化。
2.推动科技体系创新。
大力引进核心创新团队,主动对接行业内领先的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学科带头人等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通过并购、联合、引进,推动面向前沿技术和先进领域的多方合作,加大力度促使研发创新项目产业化。持续支持企业创建、升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设计中心等业务单元,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能力,支持企业为主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通过购买、合作、聘请等方式获得创新技术进行转型升级。
3.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强化创新活动执行评估机制,对各类创新活动进行评价,落实有效创新的奖励措施,对虚假创新严格进行追责。通过投入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创新资源配置的杠杆效应,优化人力、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的供给,针对创新活动评估结果进行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创新活动的大力开展。
4.健全创新机制政策。
推动企业充分对接利用国家、省、市、县区各级政策,确保创新政策扶助到位。做实产业孵化和培育机制,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乡镇工业加工点等产业基地,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基地;完善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度环境,采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模式,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大力推行共享经济,通过工业扶贫、众创补链等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使创新体系全面融入工业发展的全过程。
(四)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支持企业进行管理提升项目运作。引导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密切关注所在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跟踪对产业和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新技术、新模式等,及时动态调整自身战略。
推动管理体系建设。总结优秀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开展对标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支持企业进行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流程优化。进一步强化标准工作,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进行各类有助于企业管理、拓展市场所需的管理体系贯标,支持企业产品进行国际、国内等多层次认证。
实现品牌化管理。以争创安徽工业精品为抓手,鼓励企业嫁接国际知名企业、资本和技术,培育名、优、新、特产品,争创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以品牌促营销升级。
推动专精特新。对“专精特新”企业项目和示范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互联网+”应用以及各类管理和信息等服务;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各种针对性会展和贸易洽谈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遴选优秀企业典型,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系列宣传,培育壮大一批细分行业“小巨人”、“单打冠军”。
(五)绿色发展深化工程
全面完成国家和省节能减排任务指标,推广循环经济建设,落实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坚持节能监测、分析、预警、调控、督查精细化闭环管理,持续提升电机、锅炉、高窑、内燃机、电器等终端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建立智慧能源管理控制平台,落实国家强制性能耗标准。
推行投资项目能评、环评制度,建立碳排放、节能量交易机制,制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严格执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实施高能耗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计划,推进节能技术创新;加快节能环保体系集成优化、绿色工艺改造及产品创新、工业装备优化提升。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推动企业能效管理中心建设,完善重点产品能效标准和标杆指标体系,开展能耗限额对标管理、能效“领跑者”、合同能源管理等活动,探索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行工业企业能源供应阶梯定价制度,对全市年耗电超千万度的工业企业启动用电诊断优化工程,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实行能源供应惩罚性价格机制,强制推行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优先配置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到低能耗、产出大、可持续的项目,对超过年度双控目标的县、市、区、园区,实施区域内项目缓批限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循环化改造,加大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和清洁生产技改,推进园区节能项目建设。

专栏11 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工程关键点
按照国家和省下达标准,坚决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加快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整合和改造。在印染、电镀等具备高污染风险的各产业关键工序,实行严格评审,争取独家高规格布局;严格评审高耗能行业扩产项目。
煤电化产业。加紧实施煤矿视频监控等项目,制定新建矿山准入条件和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办法。在整个矿选和煤焦化、煤气化和煤液化等环节释放环境和能源容量;推动煤化工生产线和产能利用国际和区域合作“走出去”。化工领域停止审批区域内产能过剩项目,对新增投资项目严格进行能评、环评、安评和效益评估;新增产能必须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产业入园专区发展,对危化品生产、储存等实行严格专区管理; 
有色金属行业。按照国家和省审批产能指标,有效控制产能,推动技术改造促进现有产业节能降耗,严格控制三废排放,推行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产业耦合,大幅降低排放量。
纺织印染行业。在专业园区重点布局独家先进工艺的印染企业;新建纺织企业要求在有集中污水处理能力的园区聚集。禁止未经环评和能评的项目入驻园区。
建材行业。完成行业整体技改目标调整,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控制生产总量,控制水泥粉磨站、传统热窑砖瓦等高能耗、产能过剩类建材的产能扩张。
机械制造领域。推动电镀、热处理、锻造、铸造四大加工工艺企业的规模化、清洁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散小企业进行调整,引进精密件制造工艺。
电子制造领域。对电镀等重点工序的产能布局实行严格监管,强化电子信息专业园区的环保处理能力。
(六)深度融合发展工程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建设智慧工厂,启动两化融合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对重点两化融合项目实施和信息平台建设予以支持奖励;支持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运营模式优化;加快各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对接国家战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推动两化融合
加快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化、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产业各方面的应用和融合。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针对涉及产业安全、危险源、重点用能行业等重点领域,加强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启动危险化学品运输物联网示范工作,实现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
推广信息化应用服务,推动产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搭建软件评测中心、大数据处理中心等各种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建立各行业和领域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公共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云平台,引导社会资源加大投入,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
2.推进智能制造
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通过智能化、信息化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加快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智能化,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广使用数控、可编程序控制、分布式控制、现场总线控制、先进控制、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以及数控机床、机器人等设备,重点推进各重点产业领域成套装备智能化、柔性化升级,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
3.推动“互联网+”发展
鼓励采用“互联网+”等模式,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和线下协同发展等创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助推发饰品、脱水蔬菜和柳编等家居工艺品、消费品的国际贸易;培育本地电商企业发展,引入国内外电商巨头,加快建设和提升电子商务园区、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园区。通过引导和培训,组织企业和农户依托本地特色消费品,以市场化机制运营,形成基于柳编等工艺品、人发等发饰品、农副食品、服饰鞋帽、家具等品类的“淘宝村”、“网上商城”。
依托电子商务园区和快递产业园,通过为大型互联网及电商企业提供呼叫中心、区域仓储中心、区域节点配送、后台支持等各类服务,将我市发展成为区域重要的电子商务物流节点城市,助推我市产品向外拓展销售,通过电商业务推广应用,提升本地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意识和应用能力。发展产业互联网,推动重点行业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垂直行业互联网平台,最终形成“互联网+制造业”的格局。
4.推动军民融合
对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军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逐步从军品的零部件配套加工进入核心领域,着力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和军民资源共享,推动国防军工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支持军民两用技术和知识产权相互转移。
四、“十三五”工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坚定工业强市战略
紧抓项目建设。加强重大引资项目的谋划、协调,建立项目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协调招商引资过程中的项目信息跟进,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落地的匹配度,重视工业投资项目落地,形成产业发展的持续源泉。扩大有效投入,加强项目储备,结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工程包、省“大、新、专”项目政策动向,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坚持市领导联系和分层分级调度机制,推动重点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技改和管理提升,突出招大引强,围绕“强链、补链”,瞄准重点龙头企业,强化政策激励扶持,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助推项目建设,引进落地一批带动性强的基地型、集群式重大项目。
落实责任主体。落实对各县、市、区、园区分项指标的考核,将全市重大工业项目的投资和进度分季度下达到建设单位和县、市、区、园区;加强项目落地的组织、评价、督导、统计、考核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重大引资项目在招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项目跟进、运行工作,按照月调度、季总结、年度考核工作要求,加强统计分析,及时对工业投资的项目清单进行梳理,进行重大项目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新建项目开工、续建项目竣工、竣工项目投产,提高储备项目的转化率。
(二)补足实体经济短板
1.突出降成本。通过配套各类举措,建设生产要素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完善或对接包括碳交易、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优化土地、厂房等生产要素供给,不断健全、规范市场行为,降低企业资源配置和交易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2.化解过剩产能和库存。按照国家产能过剩行业目录和省产能过剩调研数据,结合各产业覆盖区域半径特性,调研我市过剩产能情况,按“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切实有效地推进去产能工作,严控利用技术升级名义新增过剩产能。密切关注企业去库存和去产能的转化关系,防范产能过剩企业通过各种手段短暂性消化库存后,继续扩张过剩产能;通过本地化合理应用、实施部分刺激性政策等手段,助推企业去库存,提升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
(三)构建产业政策体系
继续推行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体系改革,不断优化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实行企业对接政府各职能部门一站式服务,做实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区域集群产业建立或做实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服务和沟通等功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等方式,支持重点培育企业利用外部智库,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营机制,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全面梳理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政策,逐条对接我市产业现状和企业实际,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确保现有政策高度聚焦、落地见效。根据重点发展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研究不同的配套扶持政策,强化产业引导,及时颁布及宣贯相关政策,指导企业投资方向;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支持民间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破除制约民间工业投资体制机制障碍;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支持政策、技术改造专项支持政策、重大装备研发专项优惠政策、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人才政策等各类措施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强化企业投资信心。全面落实技改贴息补贴、设备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免税等政策支持。简化创业相关登记手续、落实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合理帮扶整顿,利用政策盘活企业进行发展,防范维持僵尸企业风险。
(四)综合运用金融工具
发挥基金作用。丰富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形式,根据投资方向和重点,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在市级层面加大产业引导、创业投资及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等基金对工业企业和项目进行支持。通过全市协调,市财政联合各县、市、区、市管产业园区,在市级政府基金出资基础上,通过结构化设计等方式,最终募集规模不低于10亿的母基金,配套各专项子基金,力争市级基金放大到50亿元以上;明确各县、市、区、市管产业园区单独设立本区域工业发展类基金要求,各区域基金总量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匹配,实行基金募资、投资、投后管理、清算、退出等环节的市场化运作,形成总体不低于100亿级的基金规模,最终带动千亿级的社会投资投向全市工业领域。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主要负责审定总体投资方案,把握投资方向,放权管理,实行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拓展。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启动双创专项基金,积极探索从“事后奖”向“事中用”的精准支持模式,突出基金的“雪中送炭”效应。
积极推动产融结合,以申报国家级产融合作试点为契机,建立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完善我市金融业态和科技金融体系,形成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和投融资环境。推动“过桥贷款”和“助保贷”等贷款支持工程,支持企业申请各种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贴息贷款业务,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各种形式进行融资,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工作。大力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展融资租赁服务。推进国企进行兼并重组和产权改制等,提升国有企业活力。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支持大型集团、投资机构来阜阳投资并购,注入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技术,推动被并购企业的良性发展。积极发展小微金融服务,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探索建立以互联网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渠道;开展多元化质押业务,实施资产证券化业务。加强企业上市扶持计划,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要求,继续推进企业上市工程,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路径,加大上市后备企业滚动培育和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力度。重点支持企业的上市规范、资本运作等工作,扶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通过首发上市、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等多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支持优秀的小微企业登陆新三板,最终形成千亿市值上市板块。“十三五”期间,力争A股上市公司新增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60家以上,重点培育辅导企业200家以上。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人口大市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劳动力规模和素质等相对优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配套人才发展所需硬件环境和文化机制。
完善人才吸引机制。加强实施“海创工程”、“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针对不同级别的人才进行对应的支持和奖励。推动人才公寓和公租房建设,建设针对高端人才的高档次社区群,提升为各类人才配套的生活环境;推动基础教育建设,在主要开发区建设优质基础教育学校,解决各类人才子女就学问题。
推动本地人才回流。对接教育部门、相关学校,统计高考录取情况,对匹配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进行重点跟踪,引导本地外出就学人才回我市就业。针对在外工作阜阳籍人才,加大产业宣传和人才招聘需求推介力度,促进人才回流。
强化人才培养措施。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江淮英才工程;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与本地高校及职业技术类学校合作办学、和市外其他高校定向合作或建设阜阳分校区等形式,提升本地人才培养能力,鼓励各教育机构设立与我市重点产业相关联的专业,定向培养产业技术人才。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和鼓励企业加强自身的人才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薪酬福利,同时进行股权等长期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业,落实人才创业各项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咨询机构等设计科学的激励方案,对人才引进与激励有突出成效的单位进行奖励和推广;发挥优秀企业作为人才集聚平台的示范效应,树立正面的阜阳人才发展形象。
(六)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保障组织领导。完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紧密加强产业、科技、规划、土地、环保等部门分工协作,在建立部门分工负责基础上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持续发挥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各市直部门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和园区的积极性,加强检查督办,协调工作进度,落实工业发展的政策和行动方案。调动全社会力量抓好工作落实,及时对试点示范、先进模式进行总结和推广,聚焦重大项目落地,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监测评估考核制度,实行市、县市区、企业联动的跟踪运行监测体系。
提高招商引资效率。优化招商引资策略,建设法制为本、面向国际、市场导向、专业支撑的营商环境;优化招商方式,利用系统的信息收集、目标企业分析、沟通技巧、投入产出分析等工具,拓宽招商信息渠道;细化招商目标的筛选机制,基于产业发展规划,围绕重点产业潜在客户,根据各类招商对象的不同特征和战略布局,结合客户入驻项目的功能定位,确定区分不同需求,针对性一事一策提供招商方案。建立分层级的招商服务规范和标准化的高效服务流程,实施大客户专人负责制,完善以客户支持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鼓励各招商部门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引入对应行业经验的资深人才,在招聘、培训、激励机制等方面与市场充分接轨,实现薪酬与招商绩效挂钩。优化招商考评机制,重点奖补各区域对应的主导布局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项目落地到对应匹配园区,形成真正的集聚效益。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