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浙江】温州市信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1-21 其他 浙江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基础优势
“十二五”期间,温州市坚持以信息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业态,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全市信息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稳步提升,2015 年实现规上信息经济核心产业1主营业务收入 574.23 亿元,位居全省第五;规上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180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 3.9%。据《2015 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显示,2014 年温州信息经济发展指数为 90.91,位居全省第五,其中基础设施、核心产业、个人应用和企业应用发展指数分别为 117.62、78.79、81.59和 86.57。
——特色集群优势。温州传统制造业基础扎实、产业配套体系完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正以优势现代产业集群的新面貌推动“温州制造”迈向“温州智造”。“十二五”期间,温州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激光光电、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智能仪表仪器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如乐清的智能电器、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聚发展,在全国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高新区激光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依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制度予以确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专用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及其服务业、信息网络传输及其服务业、广播影视数字内容及其服务业等六大类。与光电发展初见成效,平阳和苍南的金融电子产业技术领先,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围绕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温州形成了高新区激光与光电产业园、乐清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瑞安汽车电子产业基地等一批产业平台,集聚效应初显,产业配套协作紧密,为“十三五”期间温州发展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推广智能制造奠定扎实的基础优势条件。
——融合应用优势。“互联网+”新业态孕育兴起,“互联网+制造”快速崛起,报喜鸟、奥康、红蜻蜓等鞋服龙头企业通过网上定制、网络营销模式创新等加速向互联网化转型;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电商普及应用不断深入,2015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 893.55 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互联网金融创新走在前列,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多业态迅速兴起。两化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乐清、永嘉入选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2015 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覆盖面达 28%,比全省平均高 7 个百分点。信息惠民及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获批创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医疗、交通等民生智慧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走在全省前列。
——温商网络优势。温州人普遍表现为求实重商,自立自强,敢想敢干,艰苦创业,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政策,造就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温州有 245 万温商在国内外创业经商,68 万温籍华侨遍布世界 131 个国家和地区,构建遍布全球的线下温商销售网络,为温州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温商网络优势,有利于突破温州信息经济重大项目招引困难等瓶颈,有效促进“十三五”时期信息经济领域人才、资本、科技、项目等回归,形成温州人经济与温州信息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政策环境优势。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决定》,把实施信息化战略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并围绕电子商务、两化融合、信息惠民等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建立温州市产业引导基金(包含信息经济),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等信息经济重大项目发展,为全市信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温州拥有 36 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和 28 个省级改革试点,特别是创业创新、信息惠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二)存在问题
尽管温州在“十二五” 期间信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夯实了信息经济发展基础,但与省内领先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亟需在“十三五”阶段实现突破。
——信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温州市信息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偏小,2015 年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506.7 亿元,仅占全省的 7.5%,是杭州、宁波的 1/4 和 1/3;规上企业平均产值 1.03 亿元,约为全省平均水平(1.97 亿)的 50%。2015 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 6.6 亿元,仅占全省的0.22%,软件业务收入超 100 万元的骨干企业仅 23 家,规模最大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 1.7 亿元,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方面,电子信息产业层次偏低,缺芯少魂,产品结构仍以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机电等基础类配套产品为主,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此外,信息产业发展的项目和资金支持有待强化,信息经济核心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力度明显不足。
——重大项目引领不足,园区集聚不够。温州信息经济发展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项目引领,“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超亿元项目仅 20 多个,没有超 5 亿元项目,优质项目储备不足,对信息经济发展的引领性和带动性不够。目前,温州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布局散乱,分布在全市各类产业园区内,产业混杂、特色不明显,功能不全,造成了产能落后、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一系列问题,核心承载作用未能发挥。同时,“低小散”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总体建设进度和进度形象不佳,设施配套均有待完善。
——两化融合深度不够,应用创新不高。由于温州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致全市传统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应用需求不高,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总体上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管理流程、营销网络等环节的单项业务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偏低,信息化集成应用、协同制造等方面创新不足。据《2015 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温州两化融合总指数为 71.32,位居全省第五位,处于两化融合第二梯队。其中,工业应用指数仅为 41.09, PLM、SCM等系统和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市;应用效益指数为 11.44,与杭州、宁波差距明显,位居全省第六位。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相比杭州、宁波等兄弟城市,温州还没形成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创业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投融资渠道等生态环境。据统计,2015年全社会 R&D 投入占比仅 1.6%,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3%)。温州科技创新体系相对落后,信息经济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缺乏,并且和周边地区产学研交流合作不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温州信息经济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高素质创业型人才不多,仅有国千 27 人、国家“万人计划”3 人、省千 111 人、省特级专家4 人,与杭州、宁波差距明显,信息经济发展智力支撑不足。
(三)面临形势
1、从国际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为信息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与产业变革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广泛渗透与融合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应用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围绕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国家数据战略资产、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战略部署,在信息经济领域打造新优势。温州必须抢抓信息经济时代全面到来的机遇、率先发力,以信息经济为新引擎实现赶超发展。
2、从国内来看,国家高度重视信息经济,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信息经济发展创造新空间国家高度重视信息经济发展,制定发布了“互联网+”、“中国制造 2025”行动计划以及国家大数据战略,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支持发展壮大信息经济,努力建设网络强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壮大。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把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纷纷围绕产业转型、城市管理、改善民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着力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发展。温州应主动对接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实现信息经济的创新发展和跨越提升。
3、从浙江来看,我省率先提出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七大万亿产业,给信息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2014 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部署,率先举起信息经济大旗,明确了信息经济的战略主导地位,制定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和《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 年)》,专门设立省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发展信息经济已成为全省上下重要共识,杭州把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列为全市“一号工程”;宁波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积极创建中国制造 2025 示范城市;嘉兴积极创建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网络经济强市;湖州将信息经济列为四大重点培育的千亿级产业之首;金华把信息网络经济作为“一号产业”。温州也应积极响应号召,大力推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发展。
4、从温州来看,“温州模式”亟待突破,信息经济成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但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层次偏低、工业粗放式发展路径依赖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温州模式”有着高匹配度,加快信息经济发展,既能够规避温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的缺陷,又能放大温州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的一些发展优势,进一步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有利于做大做强中高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有利于深化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政府管理、民生服务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温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网络强国、“互联网+”行动、大数据、中国制造 2025及省委省政府发展信息经济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大转型、三个城市”的战略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力发展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塑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跨界融合为导向的信息经济发展体系,基本确立信息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温州再造竞争优势、实现赶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不断优化政府服务水平。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信息经济重点领域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协同推进格局。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坚持产业发展、应用服务、基础建设等为一体,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产用联动发展格局。
——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统筹优化各种要素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温州资本、产业、区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特色优势,重点聚焦电子信息产业、两化深度融合、互联网创业创新以及智慧应用等信息经济重点领域。发挥重点领域示范项目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进信息产业大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深度应用。
——保障安全,规范管理。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重视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工作,鼓励企业加大对安全防护的研发与投入,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硬件安全可控。加强行业标准、规范体系与机制建设,以健全的制度保障信息经济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信息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1000 亿元,增加值达到 29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分别达到 13%和 1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 85 以上,实现进级升位;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 22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20%以上;出口带宽达到 10T 以上,基本形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初步建成“一城五示范”,成为我省信息经济。
三、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温州产业转型、设施配套、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条件,根据各区块信息经济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找准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领域,建立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的空间开发引导机制,构筑“一核五区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加快信息经济的差异布局、产业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一)一核:集聚创新要素,引领发展
以浙南科技城为核心,辐射高新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等,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科创产业以及电子商务、智慧健康、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快科创产业集聚平台及国际孵化园建设,建设一批公共科创平台、创客中心及企业创新中心,打造成为信息经济特色明显、科创平台领先、高层次人才集聚,立足温州、辐射浙南、影响全省的信息经济发展高地。
(二)五区:整合区域资源,集聚发展
结合各县(市、区)信息经济发展基础,聚焦大数据、互联网创业创新、物联网、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着重建设鹿城特色软件和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瓯海大学城创业创新集聚区、经开区中电物联网产业集聚区、乐清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聚区及瑞安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区五大信息经济发展重点片区。
(三)多点:突出特色优势,协同发展
深入挖掘区域信息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布点建设高新区激光与光电产业园等一批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苍南台商小镇等一批省市级信息经济特色小镇、鹿城跨境电子商务园等一批电商产业园以及温州创客梦工场等一批众创空间,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四、主要任务
坚持平台、产业、应用、基础“四位一体”,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培育“互联网+”新业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信息经济基础设施水平,为温州打造特色鲜明的信息经济大市赢得先机。
(一)集聚发展,构筑信息经济发展新平台
进一步优化全市信息经济平台布局,提升建设一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优化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积极推动大项目向大平台集聚,推进产业平台提质转型和创新发展,打造信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提升建设一批产业园区
全市统筹谋划、优化布局,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特色基地。利用海涂围垦等新空间,规划建设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业特色园区,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抓住“腾笼换鸟”、“退二进三”等机遇,盘活现有的存量土地,利用城镇低效用地、老工业园区二次开发整合一批传统产业园区,建设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产业园区,实现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对原来点状分布的软件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通过对其周边区块整合,实现集聚发展。
2、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围绕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创业创新、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主题,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等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谋划创建一批特色产业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示范效应明显的省、市级特色小镇,进一步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引领全市信息经济创新发展,推动产城融合。重点加快瓯海时尚制造小镇、苍南台商小镇、乐清智能电气小镇、龙湾文昌创客小镇等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突出培育特色产业,把创新要素与产业项目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一镇一风格”。
3、优化建设一批众创空间
盘活存量资源,鼓励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大企业利用已有的商业商务楼宇、工业旧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构建一批集合大学生创业、融资融智、产业基金为一体的信息经济“众创空间”。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生态系统,打造众创、众包、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信息经济企业创业创新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征信、投融资、3D 打印、检测等服务。积极扶持温州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创客梦工场)、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浙江工贸众创空间、温州市众创创客发展中心等一批信息经济众创空间和众创社区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业创新服务。
4、推进一批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引入信息经济领域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高端研究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其在温州设立分支机构,带动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网络体系。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一批以云计算、智能装备、物联网为研究方向的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针对集成电路、传感器、物联网、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以及各类应用电子和软件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联合攻关。依托科研院所组建温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温州大数据研究院、温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等一批信息经济领域行业创新中心建设。
(二)优化结构,构建电子信息产业新体系
结合温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加快构建以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智能终端与通信设备、激光与光电产品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核心,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为支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的信息产业体系。

(三)智造先行,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以“中国制造 2025 浙江行动纲要”为引领,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方向,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积极推进产品设计和装备智能化、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及企业管理智能化转型,打造一批特色工业云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模式,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再造,实现由“温州制造”向“温州智造”转变。
1、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和产品智能化
积极引导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等技术,提升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智能控制、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传统产品中的集成应用,实现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加快温州市特色行业产品协同创新,积极引导泵阀、机械装备向网络智能装备发展,推动低压电器、灯具、家具、锁具等向智能家居发展,促进汽摩配、泵阀、鞋革、服装等产品智能化转型,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新产品。
2、推进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
大力推进以“机器换人”为主的技术改造投资,鼓励企业广泛应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个性化需求+柔性敏捷制造”等精益生产管理模式。针对鞋革、服装、眼镜、电气、汽摩配、泵阀等温州优势产业,推进加工制造类工业企业与物联网的快速融合发展,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提升加工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工厂和网络制造新模式,打造温州工业企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的新范式。积极创建行业性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平台,支持行业专用的机器换人解决方案、工业嵌入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创新和推广应用。
3、推动企业管理的智慧化转型
引导企业实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等,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深度集成应用。支持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的集成应用,加快建立企业间透明供应链体系,推动企业从采购、研发、制造直至旧产品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一体化供应链发展。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商业智能(BI)系统,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鼓励企业建立监测诊断、性能优化、维修与维护服务平台,开展备品备件管理、在线监控诊断、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网上支付结算等新业务,引导企业以价值链延伸与再制造为重点,拓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实现从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重点支持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建设运营和应用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参与科技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协同创新平台等建设。
(四)跨界融合,培育“互联网+”新业态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互联网+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互联网+生命健康、互联网+农业”等,促进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型业态。
1、深入推进“互联网+商务创新”
加快“电商换市”步伐,引导鞋革、服装、眼镜、箱包、烟具等轻工时尚制造企业,通过行业或第三方电商平台拓展销售和采购渠道。依托温州电器、泵阀、汽摩配等产业集群优势,积极打造一批服务本地、辐射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品网上分销平台,拓展温州特色工业产品的网络渠道,提升温州在特色工业产品网络分销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鼓励温州商贸、酒店、旅游等企业应用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即时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温州商贸城、瑞安商城、温州国际鞋城等专业市场开展020 模式创新,推动温州传统专业市场向网商配送型市场转变。支持本地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鼓励传统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跨境电商企业。
2、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充分发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体制机制优势,规范发展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新兴业态。鼓励和支持本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直销业务或探索设立直销银行、保险机构,完善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本地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商企业等提供在线支付结算等配套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供便利的投融资、信贷、证券交易、商业保险和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
3、培育壮大“互联网+物流”
积极推进物联网相关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实现对于车辆信息、位置信息、货品信息、交通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促进物流行业智能化转型。依托浙江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温州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货运信息,加快建立温州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区域货源、车源、市场信息及相关物流服务的信息联网和共享。
4、加快发展“互联网+生命健康”
积极培育医养结合的健康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电子商务,鼓励开展基于医疗穿戴设备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探索建立网络医院,构建线上线下一体互动、面对面服务与远程服务相结合的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打造海西经济区一流、全国领先的智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5、积极推广“互联网+农业”
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智能设施设备等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应用,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等精准化作业,提高农业节水节地、控温控湿水平,实现播种、灌溉、施肥等作业精准化。借力阿里巴巴、淘宝、京东、苏宁云商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特色温州馆”,积极推广、销售温州名特优产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文化产品。支持创办以温州居民为主要对象,以销售生态生鲜农产品为主要商品,以 O2O 为主要模式的本土农业平台,实现生鲜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五)感知互联,打造智慧城市生活新形态
以信息惠民为着力点,稳步推进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突出抓好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重点领域,构筑高效便民的智慧应用服务体系。
1、以集约化提升政务处理效能
以打造“政务公开、联网审批、责任追溯、智慧决策”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推进全市政务网建设,加快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网络政务大厅。积极开展“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2试点,加快建设居民电子证照目录及电子证照库,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打造便民服务“一张网”,加快推进全市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简化公众办事环节、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着力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四级联网审批系统建设,实现行政审批“一站式”网上办理和效能“全流程”监管。按照“集约节约、弹性管理、安全稳定”的要求,统一建设政务云,县(市、区)同步推进智慧政务建设。
2、以智慧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按照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求,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优化城市管理流程,提高城市管理的实时动态和交互性。加快智慧城管、智慧国土、智慧住建、智慧环保、智慧海洋以及食品药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等重点专项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建立健全跨部门的智慧城市协同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智能化和协同化。
3、以信息化提升民生服务质量
大力实施智慧交通、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重点专项建设,建设面向全市市民的智慧化服务平台,突出抓好诊疗信息共享平台、智慧交通综合中心、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等一批平台建设,努力形成数据联网、全民共享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促进智慧生活应用全民共享。开发统一的温州智慧城市移动终端应用,集交通、旅游、文化、卫生、教育、住房、社区等领域应用于一体,提供全面、便捷、智能的公共服务。
(六)夯实基础,进一步优化信息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宽带温州”、“无线温州”、“物联温州”等建设,探索将通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纳入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引领和推动全市通信基础网络发展。
1、推进“宽带温州”建设
加快实施“光网城市”战略,稳步推进“光进铜退”改造,全面推动光纤到楼、入户、进村,实现全市主要商场、商业街道、商务楼宇以及新建住宅和商业楼宇光纤宽带全覆盖,建成“辐射全市、光纤支撑”的全光通信网络,争取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推进宽带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和扩容增速,通过设备升级、带宽扩容和节点优化等措施,扩大骨干网带宽,提高数据流量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通信骨干网络。加大农村地区的宽带互联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力度,补全薄弱区域和环节,促进城乡宽带网络的均衡发展。
2、推动“无线温州”建设
以铁塔“一张网”为支撑,以三大通信运营企业为主体,通过新建与改造两措并举,全面深化 4G 通信网络建设,促进 4G 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网络带宽的双提升,加快 4G 通信网络向欠发达地区拓展和延伸,实现全市 4G 通信网络连续、深度覆盖。顺应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趋势,抢先布局、适时部署 5G 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实施“i-zhejiang”宽带无线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市区、街道、镇村、旅游景点与服务网点等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
3、加快“物联温州”建设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力度,积极推进重要地下管线、建筑设施、景观景点、环卫、交通、大气质量、资源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广泛部署自动感知终端,并接入互联网,统筹推进城市物联网采集端的应用,形成遍布全市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络,实现对城市部件的实时性、无人化、精准化、全天候监控和自动感知。鼓励建设各种有线、无线传感网络、传输网络,促进各种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构建全市物联网技术服务体系和运营支撑体系。
五、保障措施
“十三五”是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以信息经济为切入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下一步工作重点,通过优化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快人才招引、强化网络安全、优化两创环境等措施,使信息经济真正成为支撑温州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优化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进一步完善信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运行机制,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重点和职责,定期研究全市信息经济发展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信息经济发展日常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本区域信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推进计划,监督实施。综合运用目标考核和绩效测评两种手段,加强对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加大考核权重,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机制。参照全省信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温州实际的信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对全市信息经济发展水平定期开展评估,为领导决策服务。
(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强化要素保障
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行业发展探索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引导相关专项资金和财政科技经费向信息经济倾斜,重点支持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两化深度融合、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发挥市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借助温州民间资本优势,建立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创业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类型子基金,引导科创资本、民间资本投向本地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互联网+”新业态。积极对接组建各级创业创新专项基金,梳理一批优秀创新项目与省市基金对接,促进创新项目快速成长。
(三)加快专业人才引培,强化智力保障
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双百计划”、“杰出人才与青年拔尖人才选拔计划”、“551 人才工程”、“580 海外精英引进计划”等,积极落实“人才新政十条”,建立人才引进、政策落地绿色通道。加大“国千”、“省千”等省内外优秀信息经济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信息经济相关人才及团队,形成一支“金字塔”型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人才社区”建设,进一步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支持“双元制”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温州高校增设信息经济专业,健全信息经济人才教育体系。依托温州本地高等院校,分领域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信息经济专业人才。
(四)推进网络安全工作,强化安全保障
加强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行网络基础设施与安全保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探索将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提高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强党政机关重要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网络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应用系统和信息数据资源的信息安全防护,着力构建“技术、管理、运维”三位一体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对工业控制系统、两化融合、电子商务等信息经济领域的信息安全监管,强化安全风险评估和定期检查。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效处置网络安全重大突发性事件。建立信息化安全产品目录体系,鼓励采购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
(五)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强化环境保障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削减前置审批,探索制定加快信息经济发展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活力的“乘法”,构建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由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组织开展温州创客大赛、温州创新创业博览会和温州青年(新生代温商)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创新企业领军人物”、“创业创新标兵”等评选活动,推动一批创新创业项目脱颖而出,促进人才和资本等创业要素在温州集聚。支持构建线上、线下宣传传播体系,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全方位、多视角、大范围宣传一批信息经济典型企业和创业创新标兵,提升公众对信息经济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