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山西】太原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4-13 其他 山西
     一、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全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竞技体育专业化、体育产业市场化、体育工作法制化、体育品牌特色化的体育“五化”建设,精心打造了“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全国篮球城市、汾河体育健身长廊”四张龙城特色体育名片,使人民群众共享了体育发展成果,充分彰显了体育事业的综合功能和社会价值,为“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群众体育蓬勃开展。(1)在各关键指标上,2015年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8平方米,市县两级实现了全民健身“三纳入”,人均体育事业费达到2元。(2)在活动开展上,“十二五”期间,每年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达3000余次,参加群众近200万人次,形成了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活力龙城、享受篮球”全民健身篮球赛等品牌赛事,发展完善了新春体育节健身大拜年、迎新春登高、机关健步行等传统健身活动,还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了“龙城全民健身社区行”活动,将健身展示技能培训、科学健身指导送到了老百姓身边。(3)在组织建设上,2015年底,100%乡镇街办有文化站和文体专管员,80%的社区和60%的农村有文体专管员,基层体育社团300余个,社区健身指导站共计1902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713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人。(4)在科学健身服务体系上,2015年底,完成了全国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7200个样本量的监测任务和山西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200个样本量测试,进行了1440个群众体育现状入户调查;成立了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扶持5个县(市、区)成立国民体质监测站。(5)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上,2015年底,创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8所,创立了太原市天龙山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举办了阳光体育科学健身校园行活动。

    2.竞技体育稳步提升。(1)在训练体系上,基本形成了以市属专业体工队为一线、市属体校为二线、市属训练点校为三线的层次分明、年龄衔接的竞技训练梯队。(2)在人才队伍建设上,2015年底,创建了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个;培养了11名国际级裁判员,86名国家级裁判员,486名国家一级裁判员,2000余名国家二级裁判员;现有专业教练员80名,在训运动员1071人。(3)在竞赛成绩上,我市运动健儿在国内外各项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13年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太原籍运动员获得3金、3银、4铜,为山西省体育代表团夺得了10枚奖牌,在全国排名第15位作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山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取得了金牌265.5枚、总分6205.75分、输送贡献奖354枚金牌,均列全省第一,被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群众体育项目获得老年组21个金奖、3个银奖,职工组12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和10个三等奖,均居省运会群体项目之首,此外圆满完成了开闭幕式、9个竞技体育项目、2个群众体育项目的承办及后勤保障工作。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上获得2金1铜。2015年全国第一届青年运动会上获得11金、9银、7铜的优异成绩,所获金牌数在55个参赛城市中位列第九,在所有参赛省会城市中位列第六,创造了我市参加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最好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3.体育产业方兴未艾。(1)在健身休闲产业上,2015年底,全市市级体育经营单位有60家(高危险性体育经营单位58家);市级体育经营单位年营业额约2.2亿元,营业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年接待量约122万人次,体育从业人员660人。(2)在竞赛表演业上,目前有山西汾酒男篮、山西兴瑞女篮两支职业篮球俱乐部征战CBA、WCBA;先后举办了女子摔跤世界杯、国际青少年乒乓球公开赛和“傅山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赛事活动,并在赛事运作过程中采取了竞赛冠名、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3)在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上,鼓励企业在体育旅游上进行投资,太钢集团投资兴建了花园体育文化中心,中保集团在森林公园建设了高尔夫俱乐部及高尔夫练习场,并通过单项协会来开展体育旅游文化活动,骑游协会、棋类协会、武术协会等与市文物局在小太山开展了“9·9重阳登山节”,创立了包括体育为内容,“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为主题的太山八雅文化,打造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品牌。

    4.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速。(1)在综合型场地设施建设上,2015年底,市县两级共有“全民健身中心”6个、体育馆4个、体育场4个、“全国优秀体育公园”1个;在汾河景区启动了“汾河体育健身长廊”一期工程,建设了7个篮球场、7个足球场、7个网球场,1个台球、乒乓球活动中心。(2)在群众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2015年底,全市52个乡镇实现了乡镇健身广场全覆盖,948个行政村、516个社区实现了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打造了汾河体育健身长廊,启动了100块社区篮球场(多功能活动场)工程建设,阳曲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杏花岭区可拆装式游泳场项目列入省、市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在全市社区新装和更新了健身路径570余套。

    5.体育法制持续推进。(1)在体育法律制度建设上,2014年废止了我市第一部地方性体育法规《太原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太原市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管理办法》和《太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2)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 2011年成立了行政审批处,根据《太原市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实施方案》,共梳理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确认、其它行政权力等内容的6大类25项权力清单,制定了责任清单。(3)在行政执法方面,狠抓了依法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维护了体育发展的良好秩序,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整治活动。(4)在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和讲座,全市体育工作者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6.体育科技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高。(1)在体育科技服务上,建立了“监测、评价、指导”一体化的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体系,“训练、科研、医务”一体化的运动训练科技服务模式,“选项、开发、推广”相互配套衔接的体育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调研、咨询、决策”程序化的体育科技服务体系。(2)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上,全面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推行了导师带徒、工作日志、月总结月计划、研究课题等项制度;分三批对系统300余名干部进行了封闭集中军训;组织全系统120余名领导干部赴北京体育大学参加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3)在运动员队伍建设上,出台了太原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抓好运动员队伍建设,完善梯队建设,形成一支基础浑厚,高、精、尖突出的运动员队伍。

    (二)“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不足

“十二五”时期,太原市体育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1)群众体育方面,体育健身活动还无法满足市民的需要,群众性体育组织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亟待加强,城乡、区域、群体之间体育发展仍不协调。(2)竞技体育方面,优势竞技项目量少面窄,特别是田径等基础项目依然薄弱,足、篮、排等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亟待提高,青训体系还有待完善。(3)体育产业方面,体育市场培育有待加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4)体育场地设施方面,设施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够均衡,一方面无法满足群众日常体育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场馆设施需要。   

(5)体育法制建设方面,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落实。(6)体育科技与人才建设方面,体育科研在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竞技运动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还无法满足我市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三)“十三五”时期太原体育事业发展机遇

    1.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上升到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上的讲话对发展体育事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体育事业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对体育事业发展中几个重要领域的关系作了科学阐述,为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体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科学编制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体育发展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则从操作层面明确了体育事业,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及所带动的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后的重要作用,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件对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成为我们编制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参考文件。

    2.“两博会”举办标志山西省体育步入全面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完成综改试验区建设第二阶段任务的重要时期,作为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升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在此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对此做了很好地注释。2015年10月在太原举办的2015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两博会)是我省承办的规格最高的体育展会,一方面向全国展示了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则让全省干部群众重新认识了我省丰富的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资源,有利于统一全省上下思想,共同推进我省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3.“二青会”是推动太原市体育事业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2015年7月国务院同意山西省承办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这是建国以来在我省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是全省的一件大事、盛事。太原市作为主赛区,将承担60%以上的比赛任务、开闭幕式和大量的组织宣传、服务保障。这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市的光荣任务,也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将成为激励全市人民推动各项事业更好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的强大动力。“二青会”的举办也是促进我市在竞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发展以及群众体育开展等全面发展的契机。

    二、“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有关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继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培育体育产业,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好体育场馆,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齐头并进,体育发展理念和体育发展模式相互印证的崭新格局,推动太原体育事业创新跨越发展,助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扎实做好“五个一批”的落实,为实现“六个表率”、推动“六大发展”、办好“二青会”、促进富民强市汇聚体育系统正能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体育事业与发展体育产业相结合

    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城乡居民享有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充分兼顾体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特征,积极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产业,丰富和提升体育发展内涵。

    2.坚持加大投入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

    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明确公共财政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责任。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体育事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促进体育发展转型升级。

    3.坚持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结合

    坚持以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体育发展最薄弱领域的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协调好体育“三大块”、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等重大关系,促进体育科学发展。

    4.坚持依法治体与科学发展相结合

完善体育法规制度体系,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增强体育法治观念,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体、依法行政,将体育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三)总体目标

    努力形成体制机制灵活、人才结构合理、场地设施优良、群众体育普及、竞技水平领先、体育产业繁荣、赛事活动丰富、体育社团活跃、对外交流广泛的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强力推动群众体育社会化、竞技体育专业化、体育产业市场化、体育工作法制化、体育品牌特色化的体育“五化”建设,做好“二青会”的东道主。力争到“十三五”末,使我市体育工作在中西部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提高太原市的影响力。

    1.群众体育普及度提高。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着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与青运同行”系列活动,引导市民“强健体魄·阳光生活·共享青运”,营造全民参加青运、奉献青运、服务青运的良好氛围。全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23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42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市、县两级全部实现全民健身“三纳入”,逐步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全面实现山西省全民健身“6565”工程目标。【6565工程:市级“六个一工程”即“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县(市、区)级“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标准体育场(田径场)、一个体育馆、一个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主题公园(或健身休闲基地)、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提倡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融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池、体质测定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全民健身中心。街道(乡镇)级“六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广场或多功能运动场)、一个健身组织网络(健身指导站、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一批晨(晚)练点、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一个特色体育项目、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社区(行政村)级“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适合社区(农村)特点的体育场地设施(多功能运动场)、一个健身组织(体育队伍、社区体育俱乐部等)、一个传授体育技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一套体育活动和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

    2.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发展。围绕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总体目标,坚持学习先进发展理念、完善训练管理体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创造一流运动成绩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实现省运会保持领先,青运会稳中求进,全运会确保夺金,奥运会有所建树。

    3.体育产业实力逐渐壮大。全面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我市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建立适合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到“十三五”末,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从业人员超过0.5万人。建设太原综合类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立体育产业集团,完善体育产业基础,提高体育服务业的比重。

    4.体育设施水平大幅提升。规划、新建、改造一批承接“二青会”赛事的体育场馆和群众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完善全市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改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群众健身条件。

    5.体育法制建设更趋完善。体育类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有效实施,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到位。体育行政执法主体及执法行为基本得到规范,体育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

    6.体育科研与人才建设开创新局面。进一步完善体育科技、教育、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体育科技服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体育科研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升体育科技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并创新体育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市体育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任务

    (一)群众体育

    1.深入开展以“强健体魄·阳光生活·共享青运”为主题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1)努力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把市县两级品牌活动做强做大,一市一品牌、一县一亮点,一乡(镇)一传统,一村(社区)一特色,一行一体育文化。 (2)努力打造“三边”工程,因地制宜、小型多样、贴近百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依托企业,继续举办“龙城全民健身社区行”活动。(3)在全市开展“全民健身与青运同行”活动,营造浓郁全民健身氛围,掀起新一轮全民健身热潮。

2.全民健身队伍逐步扩大。(1)构建全民健身网络体系,100%的社区和80%的行政村要配备文体专管员,在社区、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特别是新建小区建立更多健身站点,力争“十三五”期间,我市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站点达到2100个。(2)以各类健身站点为依托,利用各级体育运动学校(院),培养专业体育指导服务人员和从业人员,建立和提升各级体育健身服务机构的综合体育指导水平,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场所健身专业化、科学化。(3)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继续狠抓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注册工作,建立多种培训渠道,壮大指导员队伍,每个社区、行政村至少有2名以上有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增加到10000人以上,全市每千人拥有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4)成立市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组织社会志愿者、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院校大学生为大型群体和竞体赛事、重大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同时将体育志愿服务送进社区、农村、厂矿、学校,边远地区。

    3.强化公共体育服务水平。(1) 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定期定时向社会开放,开放期间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2)探索社会保障卡(医疗保险卡)支付健身费用工作,促进群众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4.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再上新台阶。(1)制定并发布适应本地居民生活条件的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以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名义积极开展面向各个层面的国民体质测试,每年市县两级进行体质监测人数累计达5000人(次)。(3)国民体质监测站(点)达到县(市、区)全覆盖,完成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及站点延伸测试器材设备的配备,加大县区监测队伍培养力度,完成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太原市承担的监测任务,并完成市级国民体质监测公报。(4)通过举办体育健康讲座,建立健全社会体育人群健康云数据“互联网+”平台,构建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人员从业培训与服务,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人员、社区及健身场所运动处方与运动指导保障体系等方式做好体育健康服务。

    5.重视青少年、老年人体育工作的开展。(1)在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建设上,创建2-3所国家级体育传统校,创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所,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所,积极参加省局和总局举办的各种赛事和活动,开展太原市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使每年参加活动的学生达到2000人(次),做好校园足球工作,不断增加学校“足球人口”。(2)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设施要为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与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条件,积极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应老年人、残疾人心理生理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

    (二)竞技体育

    1.改善运动训练设施。以承办“二青会”为契机,整合训练单位现有资源,调整项目布局,优化项目结构,推进训练基地和场馆建设,集中力量建造2-3个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的训练基地,改善太原市竞技体育硬件设施不足的现状。

    2.合理布局运动项目。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与山西省体育局的运动项目布局,结合我市实际,对目前竞技体育重点项目、传统项目、新建项目和一般项目进一步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分布,为我市培养和输送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打好基础。

    3.完善训练管理体制。形成一套科学、系统、规范、常态的管理体系。建立教练员选拔、管理、考核、奖励制度;完善高水平运动员引进制度,业余运动员招收、输送、奖励制度,专业运动员选拔、考核和奖励、退役后就业、学习制度,训练管理人员考核、奖励制度。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制,完善日常训练管理规范制度,推行训练工作日志制度,完善训练日常经费保障制度、训练专项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备战、参加大型综合运动会奖励制度,完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制度。加强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力度,争取新增1-2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制定实施我市足球改革发展规划。

    4.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通过制定激励政策,调动教练员积极性,提升教练员在体育系统的地位。加强教练员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教练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职称和待遇等各个方面向教练员倾斜,解除教练员的后顾之忧。树立教练员先进典型,激发教练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根据《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教练员匮乏的现状,补充招聘教练员。为完成“二青会”目标任务,有效引进一批高水平教练员人才队伍和科研人才队伍。

    5.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以“二青会”为契机,制定太原市引进高精尖优秀人才政策,引进120名有潜质的运动员。提振太原竞技体育发展,完善运动员梯队建设,形成一支基础浑厚,业务突出的运动员队伍。树立一批优秀金牌尖子运动员榜样,带动全体运动员学习先进,争取更好的运动成绩。采用自训、联合培养等方式储存一批符合“二青会”的适龄运动员队伍。恢复县区一级的业余训练,联合教育部门出台优惠政策,通过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的审核、认定,给予学生更多的升学实惠,调动在校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6.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完善裁判员管理体制,加大裁判员培养力度,加强裁判员管理监督,提高裁判员专业水平,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素质裁判员队伍。培养5-10名国际级裁判员,50-60名国家级裁判员,300名国家一级裁判员,1500名国家二级裁判员。

    (三)体育产业

    1.抓紧建立太原市体育产业集团。整合已有土地、场馆资源成立太原市体育产业集团,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带动体育产业大发展。

    2.建设太原综合类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挥我市省会城市优势,通过体育产业孵化基地,打造人才、资金、项目平台,吸引企业和个人进入市场。支持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在高科技领域不断发展,着力推进体育服务业龙头项目和其他项目实施。以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等品牌赛事为切入点,积极举办、承办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体育赛事、体育会展和体育商贸等大型体育活动。打造体育产业园,力争“十三五”期间把太原建设成为综合类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3.推动健康休闲运动产业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4.促进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大力推进我省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和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上投资组建职业体育俱乐部,签约知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培养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参加全国有关职业联赛,力争在联赛中取得好成绩。不断提高体育职业化水平,带动体育广告、赞助、转播权转让、体育专用标志经营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汾酒男篮、兴瑞女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我市足球职业队伍,力争在2020年组建我市国内甲级足球队。

    5.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专业和职业体育赛事,鼓励申办和创办高水平比赛,在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基础上,积极举办、承办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体育赛事,提升我市的知名度。支持发展拳击、散打、汽车、摩托车等群众喜闻乐见和观赏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体育项目。

    6.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体育出版等相关业态发展。结合我市山地资源条件,开发休闲自行车、徒步越野、极限户外运动。挖掘我市历史资源,通过民俗体育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7.加快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推广“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模式,推动互联网体育发展。开展网上预约体育运动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展示展销体育服务和产品。鼓励开发应用智能手机体育应用程序(APP),支持体育企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

    8.做好体育彩票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确保体育彩票市场的安全和信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丰富体育特色彩票品种。进一步加强体育彩票各项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稳步扩大市场。

    (四)体育设施建设

    1.规划建设一批承接“二青会”场馆设施。(1)新建太原网球中心,在“二青会”期间承接网球比赛。(2)新建太原水上运动中心,在“二青会”期间承接皮划艇、赛艇比赛。(3)新建沙滩排球场,在“二青会”期间承接沙滩排球比赛。(4)新建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体育馆,在“二青会”期间承接排球比赛。(5)建设青运村,接待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青运会参赛队伍。

    2.改造一批承接青运会赛事场馆设施。(1)改造太原滨河体育中心,在“二青会”期间承接乒乓球、举重比赛,同时作为新闻中心。(2)改造太原小轮车场,在“二青会”期间承接小轮车比赛。(3)改造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在“二青会”期间承接山地自行车比赛。(4)改造太原学院体育场,在“二青会”期间承接足球比赛。

    3.规划和完善公共体育配套设施。(1)建设太原市体育训练中心,在提供运动员专业训练以及承接大型体育赛事的基础上,为群众提供体育健身服务。(2)积极推进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结合太原特色,继续推动实施全民健身“6565”工程建设,保障各地群众参与全民健身和体育休闲活动。(3)积极推进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的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建设,根据我市总体布局和特点,规划建设以“一河(汾河)、两山(东、西山)、七湖(晋阳湖、迎泽湖、龙潭湖、文瀛湖、森林公园人工湖、清徐东湖、清泉湖)”为中心,连接全市旅游景区、休闲公园、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城市绿道系统,促进体育健身、旅游休闲、城乡交流和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4)积极推进具有体育特色的主题公园规划建设,结合汾河景区南、北延伸工程,同步延伸汾河体育健身长廊,实现景区与健身设施同步规划同步施工。(5)规划建设篮球主题公园,以打响全国“篮球城市”名片为目标,规划建设一座以专业篮球比赛馆、室外篮球场、篮球运动历史陈列、篮球知识普及、篮球活动开展、篮球名人蜡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篮球主题公园,将篮球运动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6)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加入体育活动设施,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户外健身场地设施基本建设标准》要求,在对公园、社区公用场地进行规划、改造和建设中因地制宜地建设体育设施,促进全市体育设施分布更趋均衡,最大限度满足就近服务人口的网络状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4.积极推进各级政府制定的城市建设中配套体育设施用地规划政策落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

    (五)体育法制建设

    1.继续加强体育立法工作,切实提高政府立法质量。(1)加强立法工作,重点围绕太原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加强体育行政监督等方面,加强体育立法工作。(2)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需要和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意见,适时组织清理、修改和废止体育类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扎实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1)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不断推动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努力规范体育行政执法行为。(2)加强行政执法与监督工作,重点抓好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与专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社会影响性大的体育项目经营场所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行政执法与监督,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

    3.不断加大依法行政宣传力度。结合实际制定体育“七五”普法规划和年度体育普法计划,明确普法内容和工作安排。加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重要法规、政策、条例的宣传,为体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六)体育科技与人才建设

    1.健全体育科技工作服务体系。(1)加强太原市体科所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科研设备有明显改善,科研力量有所增强,科技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不断增加并能及时转化推广的任务。(2)进一步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建设,确定重点研究领域与优先主题,围绕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体育项目现状开展科研攻关和研究分析,建立体育科技服务组和联合攻关专家组,开展全民健身关键技术及方法创新研究,提高体育科技服务水平。(3)加强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每年举办一次体育人才培训或专题讲座,积极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交流会或论文报告会,重点培养1-2名重点学科骨干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队伍。(4)加强体育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省城各级体育科研、体育测试中心等机构,完善体育科研成果、体育测试数据,建立统一的互联网交互式体育科技服务平台,提供体育健身健康运动处方和咨询,介绍体育健康知识,交流体育健身方法,实现体育资源高度共享,大幅提高全社会对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完善和拓展体育科技服务领域。(1)在竞技体育方面,完善建立“训练、科研、医务”一体化的运动训练科技服务模式,坚持体育科技和运动训练相结合,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2)在全民健身方面,加强对市民科学健身意识的培养、知识普及和科学健身技能指导,提高广大市民科学健身能力;建立科学健身志愿服务平台,指导市民科学健身,理性消费,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构建社区及健身场所运动处方与运动指导保障体系;以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方式,积极推进市级、县(市、区)级、乡镇(街办)和行政村(社区)四级体育健康知识普及机构和体育健身讲座服务体系,实施“临床外体育健康工程”,以不同人群的“亚健康”为起点,普及临床外体育健康知识、体育运动功能、体能体质的自我测定、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械科学使用方法等知识。(3)在体育产业方面,完善建立“选项、开发、推广”相互配套衔接的体育产业科技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及市场,加大科研开发推广和转化,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开展有偿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鼓励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等产品研发,引导体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3.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1)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坚持“读训并重”方针,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拓宽办学形式,探索体教结合的切入点和新途径,将竞技训练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逐步形成统一的、高效的体教结合管理平台、操作平台和实践平台;定期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体育技能和素质教育拓展、观摩学习、座谈和交流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围绕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等内容的知识竞赛;夯实运动员文化教育。(2)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对文化教育进行检查评估,不断提高文化教育质量,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全面成长,建立完善体育、教育部门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制度和督导制度,力争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3)加强与全国各高等体育大学的联合,吸纳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专科、本科和更高层次的教育,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以体校为基础,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一体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4)加大建设体育中学和扩大体育小学的办学规模,积极开展“双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完善招生考试办法,推进运动训练专业招生改革,促进招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建立并创新体育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加大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交流引进,考核任用、激励保障力度,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策水平,较强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管理队伍。(2)突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及各类紧缺人才,强化对重点人才的培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和造就人才,培养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3)着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推动体育系统干部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全市体育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适应新形势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5.加大反兴奋剂工作宣传教育力度。在“一把手”负责制下,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反兴奋剂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反兴奋剂教育资格准入制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反兴奋剂宣传教育活动。进行反兴奋剂知识培训,推动反兴奋剂教育进校园工作,协调教育部门将反兴奋剂知识纳入普通中学以上体育课程,提高青少年学生自觉抵制兴奋剂的意识和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

    强化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发展规划,认真执行体育政策和法规。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强政府各部门协调,在人才引进、设施建设、体育投资等方面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建立完善体育工作评估体系,加强对体育发展特别是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的量化考核,将其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加强体育事业规划实施情况监督,确保落实,保障和推进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

    (二)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供给

    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市场支持和市民参与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保障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政府支持的青训体系以及政府鼓励和引导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建立体育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示范区和专项园区或基地,总结推广经验,不断增强体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加强政策供给,针对“二青会”筹备以及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落实体育产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协调推动体育产业企业水、电、气、热等基本费用收费标准调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文件精神,落实体育赞助企业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抵扣税款、向公益性体育组织捐赠财产抵扣税款、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企业所得税等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

    强化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商互动,推动各级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完善“社会办体育”机制,继续深化公共体育设施管办分离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逐步实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积极探索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多种PPP模式。建立具有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新建县级体育场、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鼓励按照“管办分离”原则,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通过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或企业负责管理运营。加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结合我市实际,鼓励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

    (四)强化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体育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决策者的体育发展意识、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及体育消费意识。各级体育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体育在德育、智育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激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弘扬具有太原特色的体育文化,为体育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和体育发达地区的对外合作,开展运动训练、体育科研、群众体育、体育管理、体育市场开发等多方面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技术与管理机制。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