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山西】忻州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4-19 其他 山西
一、发展回顾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实现平稳增长,行业结构日趋优化,空间布局逐步合理,社会贡献明显提升,为“十三五”服务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规模比重不断提升。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313亿元,是2011年的1.4倍。“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的占比逐年拉高,由2011年的的39.1%提高到2015年的45.9%。 

  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6%,比2011年提高2.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8%,服务业已成为促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从事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3095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为87.6%,从业人数40.2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数的比重为69.4%。2015年,全市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数11.4万人,占全市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68.8%。服务业在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布局逐步合理。“十二五”以来,我市积极鼓励和引导资源要素向重点区域集聚,培育具有显著外部性的各类服务业集聚载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物流园区、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忻州交易处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相继建成。各县(市、区)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大力提升服务业与各类园区融合式发展,空间辐射能力逐渐提升,成为区域均衡发展、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 

  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忻州经济开发区、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初步发挥;岢岚、五寨、神池、偏关煤炭集运站抱团发展,运力明显增加;晋煤物流忻州有限公司忻保—忻阜绿色通道北义井物流中心、永旺物流配送中心和保税园区、云河新天地、云河商苑(田森汇)等商贸物流项目的集聚效应即将显现。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取得了稳定发展,但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市,我市服务业发展在规模、速度、竞争力、发展水平、结构、人才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多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一是规模总量有待提升。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为313亿元,排全省第10位。二是服务业增长缓慢。“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GDP和第二产业。三是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平衡。2015年,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幅分别为-1.0%、5.2%、6.9%、14.1%、2.8%、6.7%。四是产业结构有待升级。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现代金融、研发设计、软件开发等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五是竞争力不强。服务业资源集聚度不够,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知名度不高。六是人才严重短缺。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严重短缺。 

  二、机遇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市服务业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型升级关键期、提质增效攻坚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认清发展形势、凝聚发展共识、培育发展动力。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有望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对外贸易正处于从货物贸易为主向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转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产业高端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总体有利于我市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有利于我市以更为便捷的条件、更为低廉的价格,引进国际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营商模式,有助于我市发挥比较优势,扩大文化旅游、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额度。 

  从国内环境看,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实施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等,使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为我市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力保障。“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合作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举措,进一步促使经济增长模式转到内需主导、消费拉动、科技驱动的轨道上来,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省内环境看,省内经济正在克服困难局面,紧抓市场倒逼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转型综改战略,为我省加快发展服务业明确了方向和重点,为服务业集聚资本、吸引人才、合理配置市场要素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良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小微企业发展及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将进一步放大市场主体作用,释放制度红利,有利于焕发各种所有制、各市场主体发展服务业的活力,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和动力。创新驱动战略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将极大促进现代科技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将助推服务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自身环境看,随着“两横三纵一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将为服务业带来快速发展机遇。大同至西安高铁原平—太原段2017年开通,原平—大同段已经开工,忻州—五台山—保定高铁项目已开始前期工作,五台山机场通航运营,北同蒲铁路、朔黄货运铁路通江达海,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运输方式的不断优化,将促进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和消费观念改变,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绿色消费、品牌消费、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将不断上升,高端金融服务、数据服务、信息消费等新兴领域将成为热点。 

  (二)面临挑战 

  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服务业方面还有不少难题和矛盾。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新的比较优势有待于培育发展;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二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还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高品质、精细化、便利化的服务供给不足,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三是我市服务业发展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我市要想在同类城市中实现服务业赶超,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的竞争。四是长期以来我市传统产业占比过高,集聚度低、转型升级困难。新业态增长又十分缓慢,产业基础薄弱,市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短时间内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难度较大,任务十分艰巨。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紧密结合起来,主动适应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的现实态势和客观需求,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供给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以改善发展环境和规范市场秩序释放新空间,以打造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产业拓展新领域,以满足有效需求和品质提升创造新供给,实施创新驱动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新供给形成新动力的良好环境和长效机制。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吸引国内外服务企业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服务业项目、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我市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 

  2、坚持创新引领。以创新驱动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推动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 

  3、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融合互动,发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的服务化转型,实现各类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4、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满足内需与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协调发展,坚持拓展现代服务业与提升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坚持突出重点。围绕提质增效目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化升级,特色和新兴服务业向知识型和科技型转化,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 

  6、坚持集聚发展。把握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增强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把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集聚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三)发展理念 

  努力拓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1、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依托境内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轴线,主动对接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太原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和城镇化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多元发展,打造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 

  东部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依托忻河铁路、京原铁路、五盂高速、原繁高速、忻阜高速、五台山机场等交通轴线,结合五台县、繁峙县和代县的生产力布局以及经济发展定位,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其中:五台县和繁峙县结合建设五台山旅游经济板块,重点发展现代客运物流、商务咨询、人力资源、餐饮住宿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我市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区;代县和繁峙县结合建设繁代矿业冶炼板块,重点发展矿业冶炼产品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构筑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横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功能拓展区。 

  中部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依托贯通南北的同蒲铁路、大西客运专线铁路、大运高速公路、五台山机场等交通网线,充分发挥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多元产业发展优势,大力推动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电子商务、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我省北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大市的重要支撑。 

  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依托准朔铁路、神朔铁路、宁静铁路、兴保铁路、静静铁路、神岢支线铁路和忻保高速、神河高速等交通轴线,结合发展河保煤电铝化板块、神五岢偏现代农业板块、宁静煤电化板块,充分发挥西部八个县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强化区域合作,构建辐射晋陕蒙的区域格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引擎。 

  2、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以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为导向,发展旅游服务、文化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领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着力推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居民和家庭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扩大信息消费、网络购物等重点领域服务业规模,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便捷高效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大服务业规模。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贡献进一步加大,服务于产业创新和区域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构建起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服务业体系,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市的差距,建成省内服务业大市。 

  1、加快服务业发展。实现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确保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养老、医疗、健康、家政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步提高。 

  3、优化服务业结构。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迈进,促进生活消费方式向高品质转变。 

  4、提升服务业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企业。提升集聚发展水平,打造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作用。 

  5、做大现代服务业。确立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继而带动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突出抓好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服务外包等11个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10个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分为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优化提升、培育成长等4个层次。 

  (一)做大做强七大行业 

  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度挖掘发展潜力,加快推动旅游服务、文化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养老服务、健康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七个行业,培育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具备较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集聚区,不断做大产业规模,丰富服务供给,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加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增强全市经济综合竞争实力。 

  1、旅游服务

  围绕我市制定的“叫响世界品牌、做好龙的文章、讲好忻州故事”的旅游发展要求,通过品牌联动、资源整合,加快景区上档升级,尽快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我市建设成文化旅游强市。 

  以五台山风景区为龙头,加快以三个集散地、五大旅游板块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鼓励引导佛教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跤乡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旅游板块的产业集聚、品牌塑造和精品线路的打造。推进旅游“三个集散地”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道路建设力度,加强东部旅游集散地建设,进一步打造东部五台山佛教古建文化旅游区;加强中部旅游集散地建设,进一步打造中部长城文化旅游区;加强西部旅游集散地建设,进一步打造西部晋陕蒙大峡谷黄河文化旅游区。 

  认真实施“五个一批”,加快芦芽山、雁门关、阎锡山故居5A景区创建。引导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创新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推动体育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度假、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和智慧文化旅游示范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娱乐、生态等功能的旅游综合体。 

  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村镇、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原生态乡村休闲度假基地,发展生态农业体验游。 

  依法建立健全旅游机构,在转变职能、发挥作用上下功夫。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出台地方行业标准,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推动旅游业规范化发展。扎实推进景区景点经营体制改革,理顺景区的管理体制,理清景点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关系,加强班子建设和经营队伍建设,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加强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公路、景区垃圾污水处理、安全消防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适应房车、自驾车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要,合理规划配套设施建设。 

  抓紧推出全市旅游发展基金,支持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智能化。支持组建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和上市等途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鼓励中小旅游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旅游联合体。 

  2、文化服务。

  大力弘扬我市深厚的佛教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跤乡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深度凝聚向上向善向好的精神力量。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刚性投入和对文体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用“互联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完善文化惠民制度,提高“送戏下乡”、“周末大戏台”、“乡村大舞台”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导向育人效应。完善文化扶贫机制,加大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积极倡导“千千静读”等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忻州。加快市级“五馆一院”建设,继续推动县级“三馆一院”建设,建设“数字化档案”。 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 

  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振兴北路梆子和“二人台”、民歌、道情、凤秧歌、八音会等演艺品牌。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支持《又见五台山》等演艺节目做优做大,打造一批以“中国梦”、“三个文化”和我市地域文化为主题的优秀文化产品和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发展网络文化,坚持办好每年一届的“忻州市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 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大做强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传媒等新型文化产业。建设好定襄晟龙木雕产业园、河边民国小镇文化产业园、繁峙晋绣坊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发展。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规模文化企业。发展会展产业,争取组织高层次的区域峰会、专业论坛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市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电子商务平台。 

  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深化与京津冀地区、环渤海地区、中原经济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讲好忻州版的山西故事、中国故事,增强忻州文化的感染力。 

  3、现代物流 

  加快我市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科学规划布局、放宽市场准入、整合物流资源、创造环境条件、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物流业实现“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以物流集聚带布局为依托,着力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的物流通道服务网络,实现铁路与公路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形成我市过境通道运输的集约效应,对接太原城市圈,提高与京津冀、晋陕蒙等周边地区物流周转速度,打造连接京津冀、晋陕蒙乃至联通全国的物流大通道。 

  推动铁路在煤炭物流中的通道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铁路路网能力,发挥铁路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加快建设和完善铁路、货运场站、物流中心(园区)等重点铁路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与全省物流业发展规划统筹衔接。继续抓好神五岢偏煤炭物流园区、五台煤炭物流中心、神达能源集团河曲煤炭集运站、保德东恒煤炭物流园区等各类连接线、物流枢纽以及货运站场建设,形成快捷的内部物流通道网络。打造以铁路煤炭物流体系为中心,生产资料物流、普通商品等非煤商品物流为辅助的综合性铁路物流通道体系。依托我市境内高速网、干线网、县乡网、农村网四网联结,旅游路、国防路、县际路、出境路、通村路五路贯通的优势,做大、延伸、拓展神五岢煤炭物流通道,形成以“三纵两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为载体,以忻阜、忻保、灵河高速公路为重点,连接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过境物流通道。 

  继续完善五台航空物流基础设施,推进航空物流通道建设。启动实施以机场为核心的空港产业园建设。依托我市以五台、繁峙为重点,建设面向京津冀的东部门户战略部署,积极扩大与快递企业合作范围,提高空港物流运作能力,推动航空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与太原、大同等省内支线机场形成全省民航机场航空物流网络体系。加强航空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有机衔接,开展多式联运,配合省城太原航空物流,共同形成辐射周边、连通京津冀的航空物流通道。 

  推进物流园区建设,依托现有产业园区等物流载体,优化物流园区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忻定原装备制造和煤炭产业集聚区、河保宁静煤电铝化产业集聚区、五台繁峙旅游商贸物流集聚区、神五岢偏现代农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定襄县永旺物流园区、晋煤物流忻州公司忻保—忻阜绿色通道北义井物流园区项目、静乐县衡达涌金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改造和提升一批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把园区打造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集成、企业集聚和支撑服务有力的物流发展载体平台。加快建设物流园区现代仓储、多式联运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物流园区水、电、路、网络、通讯,周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推广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托盘化单元装载和智能化管理技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储运损耗,打造绿色低碳物流园区。 

  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3%以上,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批优势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物流集群,实现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布局更加合理,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运作方式得到较快发展,进一步显现物流集聚发展的效益。 

  4、现代金融 

  以建立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强化金融服务对现代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壮大金融服务业规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我市金融业竞争力。 

  推进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忻州,进一步扩大金融网点覆盖面和金融业务规模。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机构重组和改造,促进农信社改制,推动地方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挂牌交易、发行上市等途径不断发展壮大,健全投融资统一平台建设等体制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金融业。支持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县域基层网点,加强对“三农”及中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服务。 

  推动资本市场突破。以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和上市企业再融资为工作方向,整合优势资源,聚焦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各类优势资产的上市,争取重点行业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做好拟上市企业的培训引导等服务工作,形成与传统金融互补、功能较为完备的多层次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创新“PPP”等投资新模式在项目融资中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多方式参与投资。规范发展准金融机构,按照“控制总量、注重质量、合理布局、防范风险”的要求,促进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稳妥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众筹、P2P和互联网理财等业务,推进我市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合理设置经营服务网点。 

  发展保险中介机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保险业,实现保险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设立专业性保险公司,积极拓宽保险业务领域,大力推进环境污染、交通运输及建筑工程等各类责任保险业务。鼓励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关键设备、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分担风险的保险产品。 

  到2020年,金融资产总量翻一番,年均增长6.5%,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4%,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二五”期末的6.4%提高至10%。使我市地方金融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5、养老服务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倡导医疗卫生机构与周边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特色通道,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在顿村、奇村等地探索设立健康养老园区。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鼓励养老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领域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行“互联网+养老”,发展紧急呼叫、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完善养老服务标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丰富养老服务内容,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积极开发切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方式,规划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支持各类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发展,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养教结合。 

  6、健康服务 

  统筹推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努力打造“健康忻州”,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逐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到2018年我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施综合改革。完善政府办医体制,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委员会,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科学考核和评价机制,有效落实政府投入、规划、监管等责任。实行降低药品耗材费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强化医保支付衔接、落实财政补助政策、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五同步”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不断提高新农合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工程,全面启动医疗卫生机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政府办卫生院。巩固村卫生室全覆盖成果,建立乡村医生进退流转机制,落实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经费。鼓励社会办医,提高民营医疗机构占比。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机制,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整合利用公共卫生、医疗、医疗保险等资源和全社会力量,健全支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工程和重大疾病防治工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加强围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专科建设,加大妇产科、儿科医生培训培养力度。实施母婴安全行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面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乡镇(县城)活动,着力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全面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益民服务。创新发展数字健康、远程医疗、基因检测等新兴健康产业,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引导体育健身消费,推进实现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全覆盖。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健康旅游产业。以居民健康卡“一卡通”为切入点,构建融线上线下防病治病、健康管理和全民健康服务为一体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应用体系。 

  7、节能环保服务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大力开展全社会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专业化服务。 

  积极打造节能服务平台,为中小用能单位提供节能咨询服务。重点支持在国家备案的山西江川节能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和百盛昌节能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忻州市罗盛塑钢有限公司、山西天宇亚涂料有限公司、忻州九龙苑保温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节能服务机构进入我市节能服务领域,将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落户忻州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节能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动节能服务机构开拓市场。重点推广高效煤粉锅炉、除尘设备和水污染处理设备等产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山西蓝天环保设备公司、山西聚力环保有限公司、山西润民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围绕煤炭和煤层气开发利用、电力、铁矿采选、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积极培育大型节能环保装备生产企业,推动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到2020年,达到煤粉节能锅炉22000蒸吨、污水固体废弃物等处理设备800台(套)和脱销12000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二)做专做精六大行业 

  适应定制生产和消费结构升级新需要,积极开发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加快推进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电子商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等六个行业向精细化、品质化、专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优化服务供给结构,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1、研发设计服务 

  围绕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及产业调整升级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逐步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现代化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我市研发服务竞争力。 

  推进研发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引进研发总部及工程中心,支持企业组建专业化、开放型的行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服务平台,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合作。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仪器中心、科技文献中心及科技检测中心、质量计量检测中心等研发公共服务机构。 

  建立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设计体系。围绕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面向社会承接科研、设计项目,构建以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产业聚集区为关键环节的创新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发设计体系。支持煤电铝传统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法兰盘、高岭土、镁基电池、节能锅炉等特色产业建立研究机构和设立研究设计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产业设计化、设计产业化和设计人才职业化。 

  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发展的模式,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民间资本发展专业创新成果孵化器。推进孵化器与各产业园区开展密切合作,形成无缝对接。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形成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拓展研发设计服务领域。突出研发设计服务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培育市场需求,拓展服务领域,开展面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专利运营、分析评议、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 

  到2020年,全市构建起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现代化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明显提升。 

  2、信息技术服务 

  抓住当前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转移趋势,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拓展更多云服务领域。加快面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知识库建设,不断创新面向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积极发展软件设计。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软件设计企业发展。继续加大对山西君威科技有限公司和代县暖洋洋科技有限公司等2个“双软”认证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IC设计的支持力度,发展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应用系统等,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 

  打造智慧城市。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传感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忻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公共数据库等,逐步建立高效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着力抓好智慧市政、智慧社区、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安忻州、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产业园、智慧五台山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使城市变得“能感知、可协同、会思考”。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政府及行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政府门户网站系统、OA办公室、网上审批系统、电子印章系统以及城乡应急联动管理系统等部门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光纤入户、农村宽带普及、无线覆盖工程,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和市政等所属公共设施,应向高端(4G)基站、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资源,并提供通行便利。 

  到2020年,全市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全市信息技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3、居民和家庭服务

  在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上更加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需求,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建立与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家庭服务体系。完善传统居民和家庭生活服务业。健全城乡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服务水平,推动社区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鼓励生鲜食品店、便利店、家政店、洗染店、美容美发店、大众浴池、维修等各类生活服务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打造“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推动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实施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开发家庭服务APP,打造面向家庭的手机移动智能终端,设立统一的家庭服务电话号码,最终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加强家庭服务业规范化建设,建立家庭服务业市场准入和企业备案制度,将家庭服务供需各方诚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居民和家庭生活服务业。促进居民和家庭服务资源联网,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疏通供需对接渠道,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 

  稳步发展房地产市场,引导开发企业合理降价和市场去库存化,鼓励发展经营性房地产和利用存量商品房开展旅游地产、城市综合体和老年公寓等项目,培育与其相关的房产交易、咨询、房产评估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以房地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态势。 

  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培育一批大型龙头家政服务企业和中小型专业家政服务企业,房地产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基本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需求。

  4、电子商务

  依托我市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发展,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促消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注入强大动力。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并规范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服务、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辐射力强的综合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 

  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若干个先进适用、资源整合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积极引进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区域总部、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推动市级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建设,加快淘宝网“特色中国忻州馆”建设,支持静乐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以及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试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全市农村电子商务。 

  加快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开展城市综合配送试点,完善送聚集区、配送中心、邮件快递处理中心、末端网点城市配送网络体系,促进电子交易和实物配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适应电子合同、电子发票和电子签名发展的制度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加强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建设开放式电子商务快递服务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加快布局、规范建设快件处理中心和航空、陆运集散中心。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业生产经营和其他领域延伸。 

  到2020年,电子商务物流成本明显下降,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建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风险可把控、责任可追究”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 

  5、体育服务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促进体育生活化、便利化,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日益丰富和优质的体育服务。重点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用品、技能培训、协会组织等体育服务业,鼓励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联动发展,推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做大“一地一品”“一行一品”体育健身赛事活动,继续推动实施全民健身“6565工程”建设。 

  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城市社区大力建设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地、县级公共体育场(馆)、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公众免费和低收费开放。  

  到2020年,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0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0亿元。 

  6、法律服务 

  加快推进法律服务网络建设、资源整合、业务拓展、质量提升、保障加强等各项工作,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服务优良、运行有序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加快综合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大力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针对医疗卫生、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重点事项,抓好服务跟进,推动服务向前拓展。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法律服务,开展公益性、公共性法律服务。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能力,加大对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的法律援助和服务的支持力度。规范法律服务秩序和服务行为,完善职业评价体系、诚信执业制度以及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完善法律服务执业权利保障机制,优化法律服务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的法律服务。推进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拓展和规范非诉讼法律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建立完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活动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和代理,由律师等专业队伍参与提供法律服务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到2020年,法律服务覆盖面、层次和质量有较大突破,各类法律服务运行机制和工作环境得到健全完善,法律服务机构、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一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治力量。 

  (三)优化提升两大行业 

  抓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积极推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推动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两个行业加快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拓展服务维度、精细服务环节,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层次,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批发零售服务 

  按照优化城市流通网络、畅通农村商贸渠道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推动批发零售服务特色化、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构建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

  发挥忻州“杂粮之都”品牌优势,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推进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农产品购销集散、仓储物流、产品展示、特色餐饮、电商快运、农资供给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市场及物流园区。探索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冷链物流企业。进一步加强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和节点的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的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网络。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重点建设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级服务点。推动各类批发市场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商业服务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发展“互联网+批发零售”的模式,引导传统商品线上交易,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交易模式。推动传统商贸中心街区向高端服务转型升级,支持推进集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体验式服务。在大力发展日用品、食品零售和餐饮连锁经营的同时,加快连锁经营向汽车、农资、家电、医疗保健、建材、图书、家政服务等行业拓展。 

  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城乡统筹、主体多元、业态新型、功能完善的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 

  2、住宿餐饮服务 

  加快发展面食餐饮和住宿业,注重强化服务民生的基本功能,加快推动形成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住宿餐饮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丰富大众化便民餐饮,培育个性化物色餐饮。全面提高住宿服务业质量,引进国内外知名住宿服务品牌,整合中低档住宿企业,发展经济型、连锁型住宿业,规范发展大众化旅馆,形成行业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大力推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创建绿色饭店,提高住宿餐饮服务的文化品位、便利水平和绿色安全保障能力。 

  (四)培育成长六大行业 

  适应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促进商务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教育培训服务、售后服务、服务外包等六个行业成长,推动完善服务标准和职业化发展,健全服务业发展体系。

  1、商务咨询服务

  以引导商务咨询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全市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多样化、网络化发展。 

  加快培育和引入一批知名商务服务企业和品牌,建设一批商务服务中心,围绕商务咨询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建立商务咨询服务集聚区,提升商务咨询服务的规模化水平,提高商务咨询业的集中度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商务咨询业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商法、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安全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重视培育品牌和商誉,发展无形资产、信用等评估服务。 

  到2020年,全市初步构建起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咨询服务体系。 

  2、人力资源服务 

  以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为目标,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平台建设,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中高端服务项目,侧重客户导向,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快建立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包括技术传播、品牌提升、课程体系、能力测评和就业服务等各项服务。鼓励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到2020年,全市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3、检验检测认证 

  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推进完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基本满足监管和产业发展需要。 

  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等检验检测体系,推进相关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建设社会公共检测平台和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面向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设计开发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标准化实验室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在线、在用检测,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推动市内各类产业园区、重点行业与境外其他地区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测互认共享机制。 

  到2020年,全市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和平台。 

  4、教育培训服务

  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推动职业培训集约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 

  充分利用各类图书馆、各种讲坛等公共资源搭建开放性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和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引入行业组织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技术、幼儿教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发挥社会各类培训资源作用,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机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以机构数字化学习平台与个人学习空间为基础,探索数字化教学新模式。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到2020年,全市初步形成覆盖学前教育、考试服务、网络教育、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其他培训的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

  5、售后服务 

  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多方参与,积极发展多样化、专业化、社会化售后服务,着力增强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机构)内设机构向服务于社会的专业维护维修公司转变。推动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等售后服务发展,积极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业态。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系统和服务标准,完善售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生产企业、消费者和售后服务从业人员交流平台;开发智能化服务应用平台,通过手机在线保修、手机在线接派单、手机在线支付、手机在线评价,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出台家电维修、空调室外机安装、家用商用饮用水设备安装维护等服务规范,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到2020年,全市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售后服务功能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6、服务外包 

  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需要,积极扩大服务外包主体,拓展服务外包领域,培育服务外包市场,提升外包产业发展水平。

  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业,促进企业优化生产流程、突出核心业务。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端服务外包的龙头企业,提升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推动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鼓励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购买专业化服务,加强管理创新;鼓励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规划、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管理。鼓励我市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立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支持服务外包企业与有关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展人才定制培训,优化服务外包人才专业和结构。 

  到2020年,形成一批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服务外包提供商,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在推动上述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服务业其他领域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努力增加服务供给、丰富服务种类、提升发展水平。 

  五、发展举措和政策支撑

  着眼于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集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围绕服务业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统筹推进技术、产业、企业组织方式等全面创新,增强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制定支持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着力营造“崇尚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树立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支持一批创新型服务业企业率先发展。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业创新体系,促进服务业重点领域技术自主创新,努力在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关键技术专项上取得突破,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普及和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创新服务方式和业态,挖掘发展潜力,延伸服务内容,提高服务附加值。

  (二)建立融合发展机制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向服务业各领域加速渗透,加快发展快递业、网上交易、网上医院等新业态,加快智慧景区、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企业建设。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大与制造企业在物流、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业务整合、分离、外包和平台建设;鼓励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呼叫中心、专业维修、在线商店、位置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推进航空体育与通用航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 

  推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流通等农村现代服务体系,提高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物流、商贸等为特色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能力。推进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业产业内部融合发展。 

  (三)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加快推进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开放模式,搭建共享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服务业“走出去”。深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等地协同发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积极推进服务业领域开展多层次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鼓励市内大型服务业企业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服务环节外包、剥离和转型,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管理、技术及服务品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民生服务等领域,增强服务业发展内生活力。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服务业转移,鼓励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来忻设立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等。 

  (四)开展品牌塑造工程 

  树立品牌即市场、品牌即效益理念,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导向,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选择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开发国内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名牌产品。力争到2020年,全市争取国家驰名商标3件以上,山西省著名商标达150件以上,注册商标申请总量达到5000件以上,地理标志商标打5件以上。 

  鼓励服务业企业以品牌为纽带,与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建立自主品牌价值评价机制。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创建知名品牌,以品牌引领消费,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为目标,抓好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 

  (五)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政策,加快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素质,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鼓励高等院校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服务业急需的专业,扩大家政、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专业人才规模,加强物流、金融、技术信息服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环保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电子商务的新型农民。推动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人才以多种形式充分流动。完善医疗、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宽松便利条件等措施,积极引进服务业所需人才,推进高端服务业人才的交流合作,招揽国内外高端服务行业领军人才;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招揽人才;以重点科研开发、大型服务业项目为纽带,开展招才引智,营造良好的服务人才创业环境。 

  (六)加大财税政策倾斜力度 

  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健康养老、技术外包、设计研发、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积极探索对重大服务业项目和重点企业投资补助、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有效措施。完善地方税体系,落实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健全政府采购政策体系,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支持民办社会事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绿色产品等发展。完善消费补贴政策,推动由补供方转为补需方,并重点用于具有市场培育效应和能够创造新需求的领域。 

  (七)创新投融资保障机制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聚焦提供适应新消费新投资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新投资方式,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撬动和催化作用。强化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有望形成新增长点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创新创业、技术改造、质量品牌建设等的带动作用。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服务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向服务业。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贷款增信、贷中担保、贷后风险补偿等多个环节发力,强化机制保障;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强化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失信行为惩戒力度,依法维护银行债权。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行业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保险险种。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筹资渠道。鼓励服务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创新适合服务业发展的创业风险投资,扶持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发展。 

  (八)完善土地政策

  按照优化用地结构、提升利用效率的要求,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方式,更好满足新消费新投资项目用地需求。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加快实施有利于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重点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适当扩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发展用地,多途径保障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小型配套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存量建设用地结构,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推广在建城市公交站场、大型批发市场、会展和文体中心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及综合利用。鼓励原用地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依法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重点保障农村养老、文化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合理规划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九)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完善和落实国家及省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清理各种政策制约和体制障碍,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兴办服务企业,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平等准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放开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探索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实现服务业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服务价格和服务收费改革,完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调整税费和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深化商事改革,为创业和新业态发展提供便利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中小企业注册审批、纳税申报与征收程序,大力推进网上审批、网上登记和网上年报公示。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 

  (十)强化项目支撑 

  围绕全市发展布局,不断增强和完善服务链,提升服务基础设施自动化、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水平。在科技服务、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尽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结合全市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的培育,以综合体、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等为主要形式,积极建设一批产业联动性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服务业项目。鼓励中小企业运用“互联网+”手段,创建连锁配送等新型服务项目,扩大农村、社区服务领域。将服务业项目纳入各级重点调度项目范畴,持续强化项目管理、跟踪和服务,认真落实项目建设环境评价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对市场的预期导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提出的支撑体系,是对政府部门的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服务提供,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创优环境,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各级党委调研、决策、实施、考核、监督、奖惩等一整套组织领导体系,规范提升领导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水平。完善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重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推进的统筹指导。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细化政策措施,科学组织推进。 

  (二)加强分工协作 

  各级各部门应在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协调下,以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为指导,建立分工明确、无缝对接、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要把实施服务业规划与编制行业年度工作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根据任务序列和目标时序安排工作,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 

  (三)加强评估考核 

  要尽快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统计调查制度,加强服务业运行的监测分析。在制定并完善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对规划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实施情况、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等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在主要媒体公开发布。各县(区、市)要将服务业重要指标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