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浙江】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5-20 其他 浙江
    一、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从“十四五”时期起,我市将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湖州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对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宏观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扎实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湖州的生动实践,开辟了高质量赶超发展新局面。综合实力再上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1.4亿元,年均增长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获评国务院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现代服务业质量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实现全省“六连冠”。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召开,南太湖新区获批成为全省首批四大新区之一,发起成立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湖州莫干山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一批百亿级项目相继竣工达产。沪苏湖高铁、湖杭高铁开工建设,商合杭高铁建成运营,枢纽门户地位显著提升。重大改革取得突破,绿色智造、绿色金融、全域旅游等改革试点红利不断释放,“最多跑一次”改革提质扩面,国资国企改革活力充分激发,“‘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五未”项目攻坚等一批特色改革经验得到推广,重磅推出“湖八条”“湖九条”,信用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77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十个一”基本配置加快建设,南太湖开发建设展现新姿,市级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6:1。生态文明走在前列,治水治气治土治矿治废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举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活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全面打响。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区县全覆盖,成功承办第十六届浙江省运动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两连冠”,实现市县全覆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面完成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任务。社会治理不断健全,成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平安建设实现“十三连冠夺金鼎”,探索形成了乡村治理的“余村经验”、镇域治理的“织里经验”,成功举办“中国治理的世界意义”国际论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稳居前列。“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创新动能转换还不够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重道远,环境质量仍存在短板,公共服务有待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深化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治久安。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度活跃的群体性技术创新和快速迭代的新业态新模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全球产业链。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对外出口、海外投资等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国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由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持续深化、都市圈经济加快发展。

  我市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市依托新动能实现新跨越。县域经济加速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有利于我市城市能级和全市域整体竞争力实现新提升。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有利于我市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并存加大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风险,环境治理高标准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走在前列提出更高要求,社会转型加速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

  综合判断,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湖州处于战略地位持续彰显期、生态红利加速释放期和高质量赶超发展奋力蝶变期,区位便捷、生态优美、文化深厚、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等叠加优势将不断凸显。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把握趋势、抢抓机遇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全市高质量赶超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水平建成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智造名城、绿色金融示范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率先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美丽湖州建设成为典范,高水平建成长三角中心花园和绿色发展引领区,美丽繁华新江南景象全面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湖州大地焕发更为蓬勃旺盛的真理伟力。

  ——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市和体育强市。

  ——法治建设体系更趋完善,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成为法治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社会治理更加高效有序,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高质量建成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清廉湖州全面建成,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彰显。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四五”期间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州“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和“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绿色赋能、创新赋能、改革赋能、开放赋能、数字赋能,高水平建设绿色智造城市、生态样板城市、滨湖旅游城市、现代智慧城市、枢纽门户城市、美丽宜居城市,加快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路径是:

  ——绿色赋能。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导向和模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源源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创新赋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引领高质量赶超发展,注重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打造最优创新生态,切实增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改革赋能。坚持“问题导向、系统集成、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理念方法,创新完善改革破题体制机制,推动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有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开放赋能。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建设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形成各类高端要素竞相集聚的强劲势头。

  ——数字赋能。坚持数字化发展方向,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高标准打造“数字湖州”,全面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做强数字引擎中赋能发展。

  (二)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以奋力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奋勇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排头兵为总定位,以加快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努力成为“重要窗口”示范样本为主题主线,聚力浙北再崛起,深入推进“一四六十”工作体系,高水平推进“六个城市”建设,努力取得标志性突破,并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高水平建设绿色智造城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质量加速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作用更加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科技创新领域重要指标实现“六倍增六提升”。

  ——高水平建设生态样板城市,全域美丽迈上新台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联动推进,“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美誉度影响力持续提升,花园城市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以上,全市域建成“无废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不断拓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高水平建设滨湖旅游城市,新人群集聚迈上新台阶。带状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形态更加完善,滨湖城市基本建成,全域旅游走在全国前列,美丽繁华新江南的景象不断呈现。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全国样板,城市提能和乡村振兴协调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人才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城市整体吸引力显著提升,成为创新创业、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高水平建设现代智慧城市,整体智治迈上新台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智慧手段得到广泛运用,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带动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系统观念和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市县乡一体、多部门协作、政社企联动的高效治理机制加快构建,数字化改革引领市域治理现代化向纵深推进。

  ——高水平建设枢纽门户城市,开放融入迈上新台阶。内畅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接沪融杭、联通苏皖、辐射内陆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成为长三角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和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门户,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在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成为在长三角地区更有影响力、在国内同类型城市中更有辨识度的新势力城市。

  ——高水平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民生福祉迈上新台阶。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美丽风尚深入人心,城市软实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5岁以上,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湖州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实现,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基本建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三、建设长三角科创高地,打造极具活力的创新城市

  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主动融入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协同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全球的人才蓄水池和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化创新策源地。

  (一)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之城集聚创新创业新人群

  全力集聚高层次双创英才。实施“鲲鹏计划”,优化提升“南太湖精英计划”“南太湖特支计划”等高端人才引育系列工程,打响南太湖精英峰会品牌,打造高端人才青睐之城。构建国际化高端人才战略图谱和“人才数据仓”,探索推行大数据引才模式,加快精准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领军型团队。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市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本土高素质人才国际化培养步伐。深化新生代企业家“311”领航计划,创新实施“双进双强”活动,全面拓展提升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速集聚优秀青年人才。深入实施“千个团队、万名硕博、50万大学生”招引行动。持续深化百所高校“湖州日”活动,打响青年人才“来湖”品牌,打造青年人才友好之城。推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举办国内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青年人才积极创业创新氛围。

  加快培育新时代工匠。深化校企双元育人,鼓励和支持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行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办学,与职业院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等。开展“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湖州“薪农人”双创能力提升行动,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建立“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农民学院和技师学院建设。

  健全人才价值实现服务体系。精准提供低成本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全力营造高品质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人才新政迭代升级,建设“人才数字大脑”,创建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做大做强市人才发展集团,建设一批集创业、展示、居住、社交等于一体的“青年城”“创业港”和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完善“揭榜挂帅”制度,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打造人才来湖创新创业“绿色通道”。

  (二)打造“五谷丰登”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新空间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五谷丰登”计划,依托优质山水、人文资源,布局建设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生态创新载体。规划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湖州科技城,打造科创动力核;加快莫干山高新区建设,支持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做大做强一批省级高新区。进一步发挥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湖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功能。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支持德清相关区块纳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管理,扎实推进科创人才飞地建设。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引进计划,推动知名高校来湖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研究院。积极布局高端科研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支持德清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乌克兰金属新材(湖州)研究院、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湖州国际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大Alpha创新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争取太湖实验室和莫干山实验室纳入全省重点实验室布局。鼓励跨国公司在湖州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

  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推进北斗及地理信息、新能源、现代物流装备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优化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加快南浔木业、吴兴童装、安吉智能坐具等重点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搭建一站式便利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引进高水平科技咨询、人力资源等社会服务机构,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科技行业协会。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省级和国家级众创空间,为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一站式、舒适型服务平台。

  (三)打造重要影响力的科技企业新集群

  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深入推进“尖峰”“尖兵”“领雁”“领航”以及“双高”企业培育和科技型“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完善创新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打造集群化“创新矩阵”。全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百亿规模创新龙头企业,鼓励设立创新创业总部园区,增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工程,持续推动优势企业技术迭代升级。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提高企业核心技术攻坚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基本实现全覆盖。支持企业建设各类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博士后、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加强关键环节协同创新项目建设。引导企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主动参与国内外标准制订,争创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

  (四)营造支撑有力的创新创业新生态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支持产业技术、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科技交流、政产学研等创新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人才和产业政策的整合。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大科技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引领基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金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探索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奖励资助政策,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申请专利,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和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引导行业企业建立区域知识产权联盟,加大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援助力度。

  创新推进科技金融融合示范。推动南太湖金融中心、太湖资本广场等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券商和保险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加大金融对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扶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金融与新产业深度有机融合。

  四、突出数字经济,构建绿色智造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面向未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以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家居、现代纺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打造十大引领性、标志性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一)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聚焦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等数字智造以及高端软件、数字计算等数字服务领域,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推动数据要素增值,培育一批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行业企业。加强与国内大型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合作,合理布局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发展云计算及大数据基础服务。积极培育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商贸等新兴数字化服务业态,加快建设数字生活先导区、数字特色产业集聚区、数字城市示范区。

  全面推动产业数字化。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产业智能化的配套能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和企业上云,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企业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加快重点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共享制造。加快规上企业、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培育建设一批虚拟产业园和未来工厂。推进服务业领域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推广农业生产管理数字化。

  (二)打造标志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全力打造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升级。数字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光电显示、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数字安防、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一核六新”产业集群。高端装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现代物流装备、绿色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和关键基础件,打造长三角知名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不锈钢棒线材、新型合金、高端轴承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积极布局航空航天、先进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战略新材料,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生命健康,重点发展生命技术药物、健康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及耗材等领域,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着力打造长三角先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全国美妆产业高地。

  改造提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绿色家居和现代纺织两大传统产业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打造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绿色家居,以品牌高端化、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推动现代装饰建材及家具、户外休闲用品等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积极发展智能家居,着力打造全球重要的绿色家居产业创新制造基地。现代纺织,以品质提档、品牌升级、营销创新为主线,加快推动时尚服装、功能性纤维与纺织品、现代家纺三大重点领域提质升级,提升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能力,打造省级现代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三)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航空航天、先进半导体、新型显示、北斗产业、碳达峰等领域,超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积极开展未来产业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先形成先发引领优势。积极谋划无人驾驶、数据挖掘、虚拟现实、区块链、网络安全、柔性电子、人工智能等机会型产业,力争在部分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产业,谋划布局医疗防护、疫苗研发等应急产业。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引入军工央企和科研院所,建设军民融合孵化器,实施一批军工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领域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项目。

  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行动。巩固实体经济根基,稳步做大制造业发展规模,围绕“4210”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新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现代纺织、绿色家居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强化建链工程、技术创新提链工程,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在补链、强链、固链中的引领和撬动作用,大力培育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主导力的“链主型”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结算等核心环节能级。

  (四)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发展绿色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法律服务、软件信息、数字贸易、总部经济等重点行业,加快检验检测、节能环保、人力资源、商务总部等行业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补齐专业服务、高端服务短板。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服务化发展。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制造业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系统解决方案延伸扩展,探索推动两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争创两业融合示范区,到2025年,培育形成5个左右两业融合试点区域,10家以上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两业融合试点企业。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品质化发展。推动休闲旅游、现代商贸、文体教育、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积极发展高端商贸业态,打造融合地标建筑、中央公园、美食城、商业中心、时尚娱乐、精品酒店等业态元素和功能复合的特色商圈。大力发展高品质健康服务,扩大线上诊疗、休闲养生、体育健身、高端医美等大健康产品供给。推进托幼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服务供给扩容提质。鼓励发展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夜间经济、电商经济、流量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休闲农业与现代化服务业融合发展。

  (五)构建现代化产业平台体系

  推进全市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全面建成以高能级战略平台为引领、高质量骨干平台为支撑、特色化基础平台为补充的高水平现代化平台体系。通过整合形成10个左右高能级开发区(园区),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优势、整合提升、提高能级”的原则,打造1—2个省级“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高能级战略平台,形成核心平台支撑。聚焦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等领域,加快吴兴智能物流装备、长兴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平台。推进特色小镇2.0版建设,高质量发展小微园区,加快特色化基础平台提质增效。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优化提升和转型发展,到2025年,打造形成1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五、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更高水平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争当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力军,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成为特色节点城市。

  (一)深度参与区域一体化合作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价值高地。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城市深度合作,释放交通区位、产业合作、绿色创新、创业生活等方面价值潜力。以“轨道上的湖州”为牵引,参与都市圈同城化交通网建设,发展枢纽经济,打造交通枢纽价值高地。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样板,打造产业合作价值高地。共建共享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大花园,加强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紧密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创新,打造绿色发展价值高地。共建长三角绿色认证联盟,推进试点先行区建设,促进成果应用。吸引沪杭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我市延伸布局,设立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公共服务“同城待遇”,打造宜居宜业价值高地。

  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全方位、深层次参与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着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门户。深度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纵深推进科技、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合作。共建沪湖绿色智造创新廊道,探索“飞地”产业园区、联合创新中心(基地)共建新模式,高质量打造G60科创走廊北翼核心带。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及新片区、虹桥商务区等战略载体的联动。推进长三角绿色智造联动发展南浔合作园建设。

  深度参与全省大湾区和大都市区建设。全面落实省“大湾区”“大都市区”战略,协同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共建大运河文化带。推进杭湖一体化进程,联动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建设杭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深化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承接杭州都市圈产业外延功能溢出。积极协助承办杭州2022年亚运会,做好设施配套和服务保障。加快推进嘉湖一体化,深入实施“五个一”标志性工程,加快练市—乌镇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

  紧密协作环太湖经济圈。全面加强与苏锡常合作,共建环太湖高质量发展城市圈。深化产业科创联动,加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创新领域协作,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深化环太湖高校联盟建设,开展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共建科创共同体,合力打造环太湖科创湾。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协同开展古镇、滨湖、乡村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落实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推动长三角生态环境协同立法。

  加强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进一步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山海协作等各项对口工作,持续打响“白叶一号”茶苗扶贫、“湖羊致富”工程等湖州对口工作品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鼓励港澳台资企业来湖投资,为港澳台人员来湖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

  (二)增强循环畅通能力

  积极参与国内大市场建设,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鼓励行业头部企业整合产业链条,融入国家和长三角产业循环、供需循环,提高在区域供应链中的位势和资源配置能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优化内外联动,打造“湖州展览馆”,培育一批内外销并行企业。加快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建设,畅通铁公水多式联运,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长三角区域性物流高地。

  (三)打造消费热点城市

  全面推进消费扩容提质。注重需求侧管理,健全消费促进体系,统筹发展实物商品和服务消费、线上和线下消费、城市和乡村消费,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消费提质扩容。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繁荣夜间经济,培育“南太湖五彩之夜”品牌。建设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促进线上消费平台健康发展。完善消费金融体系,打造“移动支付城市”。落实和完善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完善消费权益维护体系,打响“放心消费在湖州”品牌。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2000亿元。

  优化消费服务新场景。优化商业布局,推进重点商圈、步行街、商业街融合发展,争创省级高品质步行街建设试点。持续办好湖州商品交易会。推动社区商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打造新零售示范标杆城市。统筹布局城乡新型消费网络网店,推进电商、快递进乡村,开展现代商贸特色镇和商贸发展示范村建设。

  (四)拓展有效投资新空间

  优化投资方向。实施“515”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适度快于GDP增速。优化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交通水利能源工程“两新一重”建设,全面提升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大力推进“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创新央企对接、招引外资外智等工作机制,促进民资、国资、外资稳步增长。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配套支撑。围绕项目“双进双产”,完善“五未”项目处置长效机制,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推动工程云建设和运营,规范推进工程总承包。

  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保险资金作用,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引导。积极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进一步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规范有序推进PPP模式。从严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

  (五)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加强国际投资贸易合作。高水平建设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推动全市行业头部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企业向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高端跃升。鼓励发展境外工程承包业务,支持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湖州境外投资服务平台,为境外投资提供风险预警、国别(地区)风险评价、投资项目评价、境外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切实维护企业海外投资利益。高水平举办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世界乡村旅游大会等国际性活动。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联络交往。

  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大海外招商力度,瞄准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招引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高端外资和人才技术项目。建设一批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全力推进中美(湖州)、中德(长兴)、中韩(吴兴)、浙澳(安吉)、中欧(德清)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创新外资利用方式,鼓励境外投资者以并购、融资租赁、境内股权出资等方式投资,支持本土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展使用外资渠道。“十四五”期间,力争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0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家。

  建设长三角新型贸易重要枢纽。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辐射,主动融入浙江自贸区扩区进程,高质量建成自贸区湖州联动创新区。推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推动湖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优化贸易地域和产品结构,巩固纺织、家居等传统产业外贸份额,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出口自主品牌建设。实施数字贸易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大力推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一般贸易方式融合发展,深化“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模式,布局建设一批跨境电商园区基地和公共海外仓。深入发展服务贸易,支持对外贸易、中非经贸港等专业综合服务贸易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扩大进出口,到202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达到4%以上。

  六、加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市场化、数字化方向,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迭代升级最强制度供给,努力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制度新优势。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分层分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企改革系列政策落地落实。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竞争类国有企业核心资产基本实现混改。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建立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上市,完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优化市场化经营和收入分配机制。到2025年,力争培育千亿级企业2—3家。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弘扬新时代湖商精神,实施“品质湖商提升工程”和“湖商青蓝接力工程”,持续办好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开展冠军领航行动,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凤凰行动”“雏鹰行动”等企业培育工作,培植“链主型”企业。培育和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创新研发支持力度。健全“三服务”长效机制,高效落实企业帮扶政策,全面实施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健全民营企业公平竞争政策法规。

  (二)提高要素市场配置效率

  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创新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水资源、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深入实施“‘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全产业”改革,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大幅提升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资源要素改革,实施用能权、挥发性有机物和碳排放权交易改革。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要素市场改革,实现要素跨区域流动共享。

  完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试点,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工作机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按照“全国一张清单”和动态调整的管理要求,全面及时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升准入政策透明度和负面清单使用便捷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全面清理和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制度,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三)构筑高效有为的政务服务体系

  提高审批监管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政务服务体系。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更大范围实行告知承诺制,探索极简审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试点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提升企业开办、注销便利化程度。创新监管模式和执法方式,推行“互联网+监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加快形成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地方规章体系,推进电子商务、对外贸易、供应链等领域标准国际化。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到2025年,营商环境便利度达到90分以上。

  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改革。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架构体系,健全全市统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推进政府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效能提升。安全有序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汇聚融合,打破信息孤岛。推进场景多业务协同应用,以数字化助推“一件事”集成改革和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优质、精准、普惠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体系,全面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推进“刷脸办”“智能秒办”“无感智办”“区域通办”等便民场景建设与应用,打造“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

  深化信用湖州建设。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迭代完善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信用信息在社会治理、政府采购、金融监管、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信用惠民便企应用服务场景。建立推行信用承诺制,建立健全行业领域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机制,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持续推进诚信文化宣传和诚信知识普及。积极参与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建设。

  (四)健全地方财税金融体制

  优化地方财税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迭代升级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增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编制的政策导向。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深化财政“大监督”工作机制。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做大融资总量,优化融资结构。完善金融网络服务平台,加快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推动企业股改上市。创新政保合作机制,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打造金融安全城市。加快建设南太湖绿色金融中心,集聚一批绿色金融企业和机构。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增信服务、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一体化建设。

  七、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全力提升城镇一体化发展水平

  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统筹城乡、产业、资源要素和生态保护,编制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一)构筑“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生产力新布局

  加速湖湾极化崛起。突出南太湖新区核心引擎地位,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效开发利用南太湖65公里岸线滨湖区域,建设极具魅力的世界级黄金滨湖岸线。以湖州科技城为引领,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研发机构,集聚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新企业,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湾。全力推进南太湖未来城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功能性或区域性总部企业,建设与沪宁杭同城化的商务中心,打造引领中心城市崛起的商务枢纽湾。高水平建设南太湖文旅融合发展带,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绿色、时尚、活力、高品质的国际化文旅湾。

  高水平建设沪苏湖、宁湖杭两大发展廊道。沪苏湖绿色产业廊道,以沪苏湖高铁、申苏浙皖高速等大通道为轴,主动承接上海高端产业转移,以高新园、高铁城、创新谷等新空间为载体,协同城镇空间联动发展,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形成一批标志性绿色智造产业集群,前瞻性布局总部经济、科创孵化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高端平台集聚、产城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带。宁湖杭生态创新廊道,以杭宁高铁、杭宁高速等大通道为轴,主动承接杭州、南京创新资源,衔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做活山水资源,谋划打造一批生态创谷,加快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中高端要素到湖州高密度、高浓度集聚,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科创活力迸发的特色发展带。

  推进多区联动发展。南太湖新区,全面彰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活力,打造全市高质量赶超发展的主阵地。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湖州片区,加强区域协作,打造高端智造集聚区、绿色发展样板区、深度合作先行区。吴兴片区,着力建设生态吴兴、科创新城、产业强区、幸福家园,成为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南浔片区,加快建设融沪接苏联杭新高地,重塑水晶晶南浔,成为湖州“开放东大门、创业新高地”。德清片区,统筹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建设,打造数字治理的改革创新之城和融杭发展先行区。长兴片区,加快形成彰显绿色智造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创“美丽中国”“诗画浙江”先行示范区,打造环太湖发展高地、长三角经济强县。安吉片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多方协作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模式。

  推进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全面参与全省大花园建设,持续推进新时代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聚焦“生态美、形象美、人文美、产业美、和谐美”五美引领,推动全域景区化,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建设美丽城市,系统推进公园、绿地、绿道建设,联通水系绿网,构建完善5分钟亲水见绿圈。积极推进大花园示范县建设,努力打造耀眼明珠。实施规划引领、设施提升、服务提升、产业提升、品质提升、治理提升六大行动,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塑造西北山地丘陵生态休闲魅力片,西南山地丘陵生态休闲魅力片,长兴西南—安吉中北平原水乡田园片,市区—德清东部平原水乡田园片四大特色风貌片区,建成全省领先的全域美丽大花园。

  (二)推进国土空间高质量保护利用

  优先保护生态空间。构建“两屏三廊多脉”多层次、网络化生态空间格局,形成“天目为屏、苕水为脉、水田交织、傍湖倚山、城乡互融”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与城镇村空间结构有机结合的生命共同体。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改善和提升生态功能。推进自然资源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探索推进“三度、三域、三性”全域美丽空间管控机制。

  集约利用农业空间。优化构筑“两片三带”的农业发展空间格局,加快长兴西南—安吉中北部、市区—德清东部两个耕地集中片区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利用,全面提升依山、傍湖、沿路等高效农业带特色优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空间保护修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景观的塑造保护。

  优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空间。促进城镇空间紧凑式布局,持续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完善城镇功能,全面优化城镇教、体、文、卫等公共资源配置。加快未来社区建设推广,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打造一批文化街角、口袋公园、体育公园。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推进一批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打造韧性安全城市,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优化房地产空间布局。

  (三)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推进要素集聚、项目集中、产业升级、服务提升、空间整合,增强向心发展合力,提升中心城市在全市的经济规模地位、创新引擎作用和公共服务职能。高水平建设南太湖新区未来城,加速集聚新经济新业态,打造具有滨湖特色的中央商务区。推进湖州高铁商务区与上海虹桥商务区同城化发展,集聚年轻创新创业人群,培育高端服务业。推动城南片区与周边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联通交通网络,发挥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价值,集聚生态型新经济。加快推进吴兴东部新城建设,联动推进南浔城区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长兴板块差异化发展,打造要素集聚的产城融合发展廊道。

  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强化“智慧大脑”枢纽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十个一”配置。高标准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两贯通、五联络”快速路系统建设,提升中心城区高峰时段行车速率。加快布局智慧停车设施。建设一批标志性、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新地标、景观大道、城市CBD以及城市阳台。严格保护蓝绿空间,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净化,推进“五山五漾、百里绿道”工程,打造一批城市绿道和精致公园,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未来社区建设为抓手提升宜居水平,加强幸福邻里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一批“美丽小区”“美丽街巷”,打造城市管理亮点,成为全国花园城市典范。

  (四)推进区县、乡镇协调一体化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坚持全市一盘棋布局,形成对外一个整体、对内合理分工格局,推动市与区县、区县与区县、区县与乡镇(街道)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处理好市级统筹和激发区县活力的关系,加强市级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重要资源、重大平台、重要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深入构建“一体两翼双副”城镇开发格局,推进吴兴、南浔、长兴实现带状组团融合发展,提升德清、安吉两个县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统筹安排区县差异化分工布局,推动市域整体发展,促进区县之间要素有效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开展县域经济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

  提升乡镇集聚带动力。建立“小城市—重点镇—特色镇”梯度式、差异化城镇发展格局,建设城乡衔接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加快织里、练市、新市、泗安、梅溪等小城市功能集聚、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提升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经济密度。进一步赋予经济发达镇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限。推动重点镇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综合服务职能、生态宜居功能。引导一般镇培育“小特精”优势产业,增强社会服务和农业农村服务功能。深入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工程,到2025年全市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镇达到30个。

  八、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努力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率先高质量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打造新时代乡村经济发展高地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现代种养产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八业千亿”乡村产业体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提高粮、肉收储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遏制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加快构建“以规模场为主,中小型生态牧场为补充”的生猪生产体系,生猪自给率达到50%以上。大力提升现代种植业、绿色渔业和生态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水产、畜禽、茶叶、果蔬、林木花卉等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扩大湖州湖羊等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力度。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支持建设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确保农产品流通有序、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

  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实施产业提升“双千工程”,打造高能级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创平台。深化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推广高效集约现代渔业模式和绿色防控技术,加快“肥药两制”改革,率先实现县域全覆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规模化主体全覆盖。深入实施品牌振兴计划,做大做强区县区域公用品牌,推进“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建设。推进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科技孵化器等建设,提升发展市农业科研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农业硅谷、科创高地”。提高科技、资金、青年以及乡贤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打造“两进两回”示范区。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开展高素质农民“万名培育计划”,支持返乡创业园、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等“双创”平台建设。

  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深化“生产、加工、销售、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发掘农业与乡村新功能新价值,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康养、创意农业、乡村夜经济等美丽经济新业态。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农村经营体系,实施千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建设,实施“一业一联”,建设一批产业农合联。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建立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持续加大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等力度,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制度,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

  (二)升级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地

  建设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乡村。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构建“1园4区多带”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空间布局,形成一幅展现国际范、江南韵、乡愁味、时尚风、活力劲的湖州新时代美丽乡村大花园新图景。推进区县争创省级美丽乡村标杆县,重点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3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400个以上、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39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厕所和污水“三大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标杆村创建、智慧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村容村貌持续改善。推进美丽乡村景区化改造提升,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推进具有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人文乡村建设,实施和美乡风样板建设,市级以上文明乡镇实现全覆盖。

  探索建设未来乡村。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市建设,加快构建“1+3+X”数字乡村体系,全面深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个领域的数字化场景应用。实施“数字乡村一张图”工程,提升乡村整体智治水平。推进乡村设施数字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提档升级,推进数字电网、供水网、交通网建设,大力推广5G及相关应用。推进乡村服务智慧化,建成“乡村数字大脑”。打造农业智慧云平台、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农技云”平台等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现区县智慧云平台全覆盖。推进未来乡村居住环境建设,创造适宜乡村人居环境的落地场景,打造新时代产村一体的新型乡村人居单元。

  (三)深化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领域改革

  健全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深化“人钱挂钩”“人地挂钩”等机制。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备案制度。深化农村权益有偿退出机制。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明确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单项成员权,构建合理的农村权益价值评估及补偿机制,加强退出农村资产用途管制,构建高效透明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

  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深入推动现代农业经营、集体产权、农村土地、乡村治理等体制机制系统集成改革,争创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业“标准地”政策,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有效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探索农民权益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村集体资产股权权能实现与活化机制,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和交易规则。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落实中央关于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有关要求。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均衡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提升县域医共体,完善城乡医生双向交流制度。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园全覆盖。完善教师流动保障机制,推动教师资源城乡双向流动。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基本医保制度统一和大病保险统筹。推动城乡养老服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康养联合体建设,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

  九、以“轨道上的湖州”引领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质量赶超发展支撑力

  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快建设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速轨道交通建设

  加快推进“轨道上的湖州”建设,建成沪苏湖、湖杭高铁,开工建设杭德城际、如通苏湖城际、水乡旅游线、宁杭高铁二通道、盐泰锡宜至湖州高铁和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谋划推进湖州至德清、湖州至安吉市域铁路,以及宜兴至长兴、湖州至嘉兴城际铁路,建成湖州东站、南浔站铁路枢纽场站,完成湖州站、长兴站扩容改建,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格局,实现所有区县高铁站线畅通全覆盖,全力打造辐射全国的“十字型”高铁通道,加快形成“135”干线交通圈。

  (二)构筑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构筑快速公路网。建成湖杭、苏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合温高速湖州段,加快布局建设“五纵四横”高速公路网。优化“六纵五横”干线公路网,实施318国道吴兴和南浔段、104国道湖州段等国道改建工程和S302南浔段、S213湖州段、S216长兴至安吉段等省道工程。全面打通跨行政区断头路、瓶颈路。深入实施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改造提升,聚力建设环太湖“四好农村路”一体化全国示范路,奋力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完善内河水运网络。完善“七干七支”内河航道网,全面建成长湖申线航道西延、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工程湖州段、东宗线三级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建设杭湖锡线三级航道整治等项目,共同构建长三角内河水运网络,实施美丽航道工程建设,推进航道美丽蜕变,研究实施内河水运转型高质量发展3.0版本。整合港口岸线资源,大力发展集装箱河海联运、铁公水联运,培育国际贸易链条新节点。

  推进通用航空港建设。谋划争取民用机场落户湖州,推动八三机场军民合用。完善提升德清莫干山、安吉天子湖2个通用机场服务功能,建成德清莫干山通用机场二期工程,推进吴兴、南太湖2个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构筑互联互通的通用机场网络。

  提升交通出行服务品质。统筹推进智慧铁路、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物流等建设,积极发展无人驾驶、无感支付、无人机配送等新技术、新业态,拓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推进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打造省级智能交通产业园。打造“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加快建设城市快车道,推进慢行交通系统、无障碍设施以及停车设施建设,争创全国绿色出行城市。布局至上海、江苏等长三角毗邻地区公交线路,鼓励精品线路班线、定制客运服务有序发展。

  (三)完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5G通信、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乡镇以上5G信号全覆盖。打造“宽带无线城市”,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和物联网基础设施。推动“湖州城市数字大脑”由1.0版向2.0版迭代升级,建设高并发能力的物联网数据中台,统筹建设智慧城市云平台,推进德清浙江省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吴兴长三角云数据基地、长兴吉利生态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区块链基础设施,加快区块链与物联网、云计算、5G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城市智能感知体系建设,探索搭建数字乡村建设监测平台。

  提升智慧应用水平。加快万物智联强市建设,打造长三角城市大脑智慧应用实践中心,加快实现“一网感知万物、一屏掌控全城、一机走遍湖州、一业催生蝶变”。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与产业、民生、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全域数据采集和转发、数据资产加工和管理。建设数字生活先导区,重点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出行等场景应用,构建一刻钟数字未来生活圈,打造湖州数字生活新范式。

  (四)推进新江南清丽水网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优质水源供给,完成安吉两库引水工程,谋划实施水库新建、扩容项目。进一步加强老虎潭水库、赋石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供水安全保障工作。探索实施水库群优化联调工程,实现优质供水格局和城乡同质饮水目标。完成农饮水达标提标及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全面提升农村供水质量。

  持续推进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环湖大堤(浙江段)、太嘉河及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杭嘉湖北排通道(南浔段)等后续工程和南太湖新区未来城防洪排涝工程等河湖治理骨干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现有水库安全系数,挖掘水库拦洪削峰潜力,提高水库调蓄能力。研究平原地区高速水路,加强扩排能力。

  建设高品质幸福河湖。精心规划建设“一湖多河”(沿太湖以及沿东西苕溪等河流)沿岸贯通开放的公共空间,增强两岸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打响“幸福河,看湖州”品牌。高标准完成德清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加快实施吴兴农村水系连通等项目,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建设吴兴高铁东站周边水系综合整治、西苕溪绿水经济带、长兴滨湖生态廊道工程等项目,推进水景观文化带建设、地方特色水文化挖掘与展示,推进湖州水文化发展。

  打造高效能智慧水利。高标准推进水利数字化转型,全市域推进水管理平台试点建设,加快实现省、市、县三级水利数据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探索建设覆盖洪涝干旱、水工程安全运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监督等全领域的智慧管理系统,推动治水管水手段、模式和理念创新。全面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改革。总结推广德清全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现代水利发展示范园和农村水系整治试点市经验,探索建立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打造现代水利“湖州样板”。

  (五)强化多元清洁安全能源供给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建成安吉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推进新一轮抽蓄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提高电、热、气、冷等多种能源的综合供应能力。大力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发电,探索拓展各类“储能+”综合利用技术,不断提高清洁电力供给水平。

  完善提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打造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平台,提升电网资源汇聚和协调控制能力。配合做好川气东送二期天然气管道入浙湖州段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市智能高效的城镇燃气管网。配合舟山绿色石化成品油输出需求,协同推进绍兴—杭州—湖州成品油管道建设。建设高效、便民、安全的热力管网,确保全市重点产业平台和热负荷100蒸吨/小时以上园区实现集中供热。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持续推进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

  提高能源应急保障能力。强化能源供应预警分析,完善能源风险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管道气供应能力,积极扩大上游气源供应。推进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互保互济,实现天然气来源和运输路线多元化。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完善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提升电力设施和油气长输管道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配体系和共享机制。

  十、打造长三角中心花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坚持生态立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通道,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湖州画卷”,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前列。

  (一)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营造清新空气环境。坚持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推进工业废气、道路建筑扬尘、车船尾气、社会烟尘等综合治理,实现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推进运输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港口码头岸电设施改造,推动交通运输装备低碳化。推动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稳定下降,到2025年,PM2.5年均浓度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争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

  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深化河湖长制,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全力推进“一区一城一河”建设。进一步规范县级以上及“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立、治”工作。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推进苕溪、旄儿港、太湖等河湖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水生态修复,强化蓝藻防治和河湖库塘清淤,恢复河湖自然水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推进造纸、印染等行业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建立全口径水污染排放清单,实现“一滴水”全过程监管。健全城乡污水治理机制,持续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果,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理,强化化工、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用地风险防控,加强分级分类风险管控。建立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试点推行列入名录地块“销号”机制。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实施污染源整治、污染途径阻断和污染土壤修复等方式,加强重点污染地块管控。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建成覆盖全市耕地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促进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到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

  全域创建“无废城市”。建立健全精准化源头分类、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最大化资源利用、集中化统一处置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到2025年,打造建成全国“无废城市”示范市。推进省级资源循环利用城市(基地)建设,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利用园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快补齐一般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缺口,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统筹协调机制。创新“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构建智能回收网络。制定危废跨境转移“迁徙图”,强化全过程管理。

  全域推进生态系统保护。持续开展“守青山、护绿水”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推进千亩生态造地工程建设,高质量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林长制,开展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设,加快珍贵彩色森林建设,提高森林蓄积量和固碳能力。加强吴兴西山漾、德清下渚湖、长兴仙山湖等省级以上湿地的恢复和治理,开展湿地公园建设,提高湿地保护率。全面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复垦,数字赋能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二)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果,构建产业链、企业、园区“三循环”生态系统。全面整治“低小散乱污”企业,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和高效低碳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率先在蓄电池、丝绸面料、特种电缆等行业开展绿色产品标准,开发建设一批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加强渔业尾水、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强化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实施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对标提标行动。推进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示范,创建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实行集约用地制度,健全工业、服务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履约评价和低效用地退出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支持节水产业发展,加大工业节水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深入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二氧化碳达峰行动计划,多点多维建立“零碳”试点示范,积极开展“碳中和”实践。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鼓励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深层植入绿色生活因子,开展全民全方位绿色革命,推广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推进低碳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倡导绿色出行,稳步推广新能源应用和清洁能源车。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深化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打造全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创新高地。深化绿色产品认证国家试点,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完善推广价格引导低碳发展的制度改革。普及“合同节水”模式,实现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区县全覆盖,打造南方丰水地区节水标杆市。推行绿色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物消耗。推行绿色餐饮,深化“光盘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各类绿色细胞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三)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创新策源地

  拓宽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通道。围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绿色金融、绿色智造、绿色水运、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生态产品交易等方面,演绎独具湖州特色的“好风景”引来“新经济”。深入挖掘余村、鲁家村等乡村经济“典型经验”,发展壮大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大力发展“创谷经济”,推进“美丽名山公园”创建工程,打造“山景”经济增长点。着力发展“水岸经济”,开发利用南太湖岸线和太湖水域的独特资源,深化内河水运、滨水旅游、智慧水产,打造一批水岸景观、水岸经济载体,提高水资源转化“含金量”。探索设立美丽湖州建设产业基金,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流动。支持安吉等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面推进“两山银行”建设,拓展自然资源资产化实现途径。

  打造生态文明文化品牌价值高地。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球传播中心,推动湖州生态文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输出。构建生态文明宣教体系,创作一批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兼具时代性、艺术性的文艺作品,全面彰显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城市氛围。推进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建设,持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研究,争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国际永久论坛落地湖州。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加强生态文化的品牌塑造和传播力度,助力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

  健全生态文明共同治理体系。打造全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验示范市,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积极构建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治理体系。落实政府环境治理责任体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和财政奖补机制。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鼓励企业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健全重大环境决策公众参与制度,鼓励环保公益组织规范化发展,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畅通监督、沟通渠道。推行“环境体检中心”“环保管家”等智慧治理模式。谋划实施跨区域共保联治示范区,推动太湖流域开展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深化“一区一县”试验示范,全域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努力成为全国绿水青山价值转化的制度创新“策源地”。构建地方立法、标准建设、制度创新和技术支撑“四位一体”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太湖生态保护、绿色消费、生活垃圾分类、美丽乡村等领域的地方法规建设,加快推动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订,健全“生态警务”等执法保障机制。出台绿色制造、绿色金融、内河水运等领域“湖州标准”,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指南上升为国家标准。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组建绿色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创新生态飞地等转化方式,培育建设生态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努力创建全国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

  十一、建设新时代文化湖州,提升城市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思想高地、文明高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地,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湖州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