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安徽】六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11-05 交通设施 安徽
第一章 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新发展格局,依照交通强国建设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以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为主题,以强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主线,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交通强市,为打造大别山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做好支撑。


二、规划原则

(一)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

坚持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民生出发,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拓展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增加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市人民提供方便、舒适、快捷的出行环境,实现更高水平的“行有所乘”。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加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的衔接,建设无缝对接、零距离换乘的客货运输体系,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提高组合效率;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资源,着力加强枢纽场站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在枢纽上的衔接配套,打造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三)适度超前,科学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六安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条件,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速度,处理好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着力完善网络、提高能力,适度超前,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区域衔接,一体化发展

充分发挥我市承东启西、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强化与周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合肥都市圈及合六同城化等发展战略为契机,打破行政及地域壁垒,加快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步伐,无缝对接周边地区,推动“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

(五)创新引领,智慧发展

以交通强国试点为支撑,探索总结先进经验为全国示范。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全新动能。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致力构建全领域覆盖、全链条协同、全方位监管、全天候服务、全要素集聚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六)安全可靠,绿色环保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交通保障水平。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减少建设用地、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保护自然生态屏障。优化运输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减少结构性能源消耗。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投入,提高交通装备绿色化水平。

三、规划依据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发改基础〔2020〕756 号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

《安徽省贯彻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

《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海事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

《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

《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安徽省地方交通主要统计指标》(2015-2020年);

《六安市统计年鉴》(2020年)

国家、安徽省、六安市其他相关规划。

四、发展形势分析

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标志着建设交通强国已经由行业愿景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到2020年,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各项任务,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规划。

    (一)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要求交通运输加快协调发展步伐,构建内通外连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新机遇。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六安市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形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市处于合肥都市圈和武汉都市圈的过渡地带,作为安徽省西向发展门户,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区位优势明显。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的关键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将迎来黄金机遇。目前六安已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依托,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道路为筋络,村组道路互通连接”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了干线公路快捷、县乡村道连通、所有乡镇通硬化路、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六安与周边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条件初步具备。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六安绿色振兴步伐的加快,要求交通运输大力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并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着力解决区域、城市、城乡间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质量支撑区域发展战略。

我市“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等平台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提升区域内基础设施水平,打造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提升农村公路网建设水平,建设一批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保障。

(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成为交通发展新动能,要求交通设施更加智慧低碳高效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智慧交通作为“新基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交通发展的新动能。要求高效集聚整合交通创新要素资源,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手段,加快打造智能交通系统,让运输服务水平和行业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推广使用低碳环保运输设施,发展多式联运,构建集约高效运输体制,推进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要求交通设施建设融入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体格局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强化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交通需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协调大量的国土空间资源,通过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实现线位、点位等空间资源高效利用,融入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整体格局。

(五)全域旅游时代开启,要求不断提升交通设施面貌

2017年“全域旅游”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建设“快进慢游”交通基础设施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拓展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推进交旅融合发展。

五、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是形势分析与相关解读。充分研判最新的形势政策和已有的相关规划,总结重点予以吸纳。

第二部分是现状评价。开展大范围调研和客货运量规模、结构、空间分布方面的调查,多方收集资料,系统分析统计数据,掌握六安市及周边区域人口与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第三部分是需求分析。对需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交通运输战略定位,制定具体目标。

第四部分是制定规划方案。围绕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提升、平安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行业转型升级,研究制定规划方案,确定近远期发展重点和“十四五”重点推进项目和备选项目。

第五部分是保障措施。加强对政策措施建议的研究,从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要素保障、压实责任及规划评估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将加快交通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开放、惠及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并在财政投入、债务发行、融资方式拓展等方面支持交通先行,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三五”期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390.5亿元,投资额是“十二五”的两倍。铁路完成投资30亿元;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98亿元,其中干线公路养护投入8.39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建设完成投资31.12亿元,其中市县(区)政府直接投资24亿元,采取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资7.12亿元;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4亿元。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一)航空

六安市境内尚无机场,距合肥新桥机场直线距离约50公里。新桥机场为4E级国际机场、区域枢纽机场、华东机场群成员。新桥国际机场共有26家航空公司投入航班运力,基地航空有:中国东方航空,共开通国内航线51条,开通港澳台及韩国、日本、泰国、柬埔寨、德国等国际及地区航线13条(2018年12月综合信息)。

六安市区与新桥机场的衔接主要通过G40沪陕高速、G312联通。

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快速推进。金寨支线机场项目选址已通过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审批;六安(金安)通用机场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

(二)铁路

截至2020年底,合武高铁、合安高铁,宁西、阜六、合九铁路穿境而过,铁路总里程约356公里。境内共设金寨站、舒城东站2座高铁站,六安站、霍邱站、叶集站、舒城站4座客货运站,吴集货运站1座货运站;建成运营华电六安电厂、中石油分路口及中储粮3条铁路专用线,在建首矿大昌铁路专用线。

注:合武铁路客运专线为国家Ⅰ级双线铁路,与西安-合肥铁路、武汉-重庆-成都铁路、京沪铁路相衔接,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快速通道。

宁西铁路是连接江苏省南京市与陕西省西安市的一条客货铁路,东起南京永宁镇站,西至西安市新丰镇编组站,由宁西线沪汉蓉快速通道合宁客专段组成,国铁一级客运货运铁路,是国家货运铁路网的重要客货铁路。

合九铁路,是联系华东、中南地区的路网一级干线,北起安徽省合肥市,南至江西省九江市,连接安徽、湖北、江西三省。六安境内于杭埠镇设舒城站。

阜六铁路纵贯皖西北,货运为主,旅客列车设计时速160公里。是“两淮”煤炭及霍邱铁矿资源的外运通道。

合安高铁是合肥至南昌间快速客运主通道,是京九高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行车速度350公里/小时,2020年12月22日开通运营。北起合肥枢纽衔接商合杭铁路、合蚌客专、京福高铁,沟通京津冀及山东皖北苏北等广大片区,往东南沟通江浙沪等大片区域,南接安庆通过与安九、昌九、昌吉赣、赣深以及杭长等快速客运铁路串联,沟通江西、湖南、珠三角等片区。项目的建成显著拉近了合肥与安庆、皖江城市带与环鄱阳城市圈的时空距离。

(三)公路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25087公里,位列全省第一,公路密度162.4公里/百平方公里(略低于全省168.8公里/百平方公里)、42.7公里/万人(高于全省33.22公里/万人)。

按行政等级分布来看,国道由“十三五”末的3条增加至7条,里程由305公里增加至809公里,省道由9条增加至26条,里程由741公里增加至1694公里、县道由3274公里增加至4191公里、乡道由5230公里减少为2961公里、村道由12351公里增加至15069公里。国省道里程共增加145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增加341公里。

按技术等级分布来看,高速公路360公里,一级公路572公里,二级公路1231公里,三级公路1904公里,四级公路21015公里。

(1)高速公路

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62公里,形成了“一横两纵一联”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2.34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三五”期间:G3合安高速公路舒城段“四改八”建成通车;在建G3W德上高速、G40沪陕高速合肥西至大顾店段“四改八”扩建;合霍阜高速即将开工建设;宣商高速、宣商高速天堂寨支线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2)国省道干线公路

“十三五”期间我市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建设里程和总投资方面均较“十二五”发生质的飞跃。

“十三五”期间:开工项目28个629公里,完工里程58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45.6公里,二级公路239.4公里。(注:改扩建六安至合肥、六安至叶集、六安至舒城、霍山至舒城、叶集至霍邱等干线公路,进一步畅通区域交通网络。建成G237六叶路口-百洋铺段-孔集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66.1公里、G237迎宾大道南延一级公路改建工程14公里、G105舒城五显至毛坦厂段一级公路改造工程15.3公里、G237合六叶高速公路六安北互通至农科所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3.5公里、G312六安西至大顾店段一级公路改造工程32公里、G312连霍线霍邱段、叶集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一、二期)11.2公里、S245霍邱至众兴段一级公路工程46.1公里、S366合六南通道一级公路108公里、S331霍山县诸佛庵至沿河公路二级公路改造工程17公里、S331金寨县张冲至诸黄畈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8.5公里、S245裕安区分路口至独山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25.4公里、S605舒城县环万佛湖旅游二级公路改建工程43.1公里、S435叶集段(S310至G105段)二级公路建设工程13.65公里等)。

“十三五”以来,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养护里程2607公里(包括因国省道改线所形成的剩余县道135公里、剩余村道43公里),其中:国道809公里,省道1619公里。

(3)农村公路

“十三五”以来,重点实施了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民生工程、县乡公路升级改造、通村公路、农村公路安保工程、通村公路网化工程和养护工程,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技术等级、公路网密度均取得大幅提升。现有乡、镇(含街道办事处)全部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全部通达路面宽度4.5米以上硬化路;2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乡镇、建制村全部通公交车(含预约响应式)。

(注: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舒城县(2016年度);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金寨县(2019年度)、霍山县(2020年度);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舒城县(2016年度)、金安区(2017年度)、裕安区(2018年度)、金寨县(2019年度)、霍邱县(2020年度)、霍山县(2020年度))

(四)公共交通

全市各县区已全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130个乡镇、1810个建制村通公交车。目前共开通公交线路395条,其中城乡公交线路322条,投入公交运营车辆2665辆,其中城乡公交1491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4%以上。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7.5%,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1.12%,公交专用道比例达10.44%,建成172座公交站台、145个电子站牌并投入使用。(注:六安市、舒城县:安徽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舒城县:全国城乡公交运输一体化示范县(2017年))

(五)水运

“十三五”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港航建设呈现“大干快上”积极态势。初步形成以淮河、丰乐河、杭埠河为主骨架,淠淮航道、淠河航道、沣河航道、汲河航道等货运航道,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水库库区旅游航道为补充的干支相接的航道网络。相继完成淮河航道六安段升级改造、霍邱县闸口村1号码头(达亿港码头)建设、霍山龙井冲旅游码头建设等项目。同时,临淮岗海事综合搜救基地码头及陆域建设、万佛湖海事搜救站建设、霍邱临淮岗远通码头建设、杭埠河升级改造、临淮岗复线船闸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航道: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有航道22条,航道里程824.6公里,其中二级航道22.8公里,三级航道78.08公里。

港口:六安港现有霍邱、皋城、舒城、金寨及霍山五个港区,泊位主要分布在淮河和丰乐河。目前共有生产性泊位18个,生产性泊位长度共计1389m。淮河共分布有生产性泊位17个,生产性泊位总长度1358m,占六安港现状总规模数的97.8%,是六安港利用岸线最多的通航河流。丰乐河分布有生产性泊位1个,生产性泊位总长度31m,占六安港现状总规模数的2.6%。

船闸:全市现有船闸2座,分别是:淠淮航道木厂船闸、九里沟船闸。

(六)枢纽场站

“十三五”以来,我市客货运场站等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市现有公路客运站10个,8处大型货运站场和物流园区。
建成的大型货运站场和物流园区分别有:金安区皖北停车场、金安区木南停车场、三方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裕安区分路口停车场、裕安区家园停车场、六安传化信实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六安市吉宝皖江冷链物流园、叶集区双渡(刘氏)物流园。其中:2016年建成的传化信实公路港,占地200亩,配套建设有物流信息交易中心、货运班车总站、智能车源中心、仓储中心、城市配送中心、三产配套中心等功能模块,通过集聚物流资源,整合物流需求,密切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联系,服务于物流企业、社会车辆、制造业和商贸企业等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和环节;2017年建成的双渡物流产业园,占地336亩,是集物流组织管理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综合功能现代化物流园区。现代化物流园区的建设改变了物流业“散、小、乱、弱”现状,有效改善了物流环境,提高了城际物流配送效率,促进六安物流业态

二、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七)运输服务
   (1)铁路运输

六安新站房于2018年完成改造并正式启用。2020年铁路年客运量610万人次,较十二五末增长了37%;年货运量达152549吨,较十二五末增长了38%。铁路运输服务能力与水平得到大幅的提高。

(2)公路运输

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公路客运量2032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7.03亿人·公里,分别较十二五末下降了79.6%和72.1%;累计完成货运量109989万吨,货运周转量19070187万吨公里。(注:2019年交通部组织开展了道路货物运输量专项调查,调整2019年及以后公路货物运输量、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统计口径,与往年数据不可比。)在高铁、民航、网约车和私家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冲击下,公路客运在综合运输出行体系中的地位逐步弱化,公路客运量已连续下降,流失客源较难恢复。

(3)水运

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水上货运量50850万吨,较十二五增长了19.7%,十三五末水上货运周转量669.27亿吨公里,较十二五末下降了11.6%;水上客运量18.93万人次,较十二五末下降了14.0%。

(4)城乡运输

创新农村物流模式,三级物流体系初步建立。农村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建成9个县级物流中心(金安、裕安区各两个),48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1839个村级综合运输服务点,建成“邮乐购”站点2499个。“交邮电”融合加快发展,创新推出“公交帮你带”等农村物流模式,为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5)邮政快递

构建了覆盖全市、网络共享、功能集成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全市现有176个邮政普遍服务局所营运能力稳步提升,乡镇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68.48%。重点快递企业省内乡镇24小时投递率达到100%,市内各县区间100%实现互寄“次日达”。

推进邮政企业参与电商扶贫,支持村“邮乐购”站点与农村公共服务中心优化整合,推进“邮乐购+合作社+贫困户”电商扶贫模式,提高农产品销量,带动贫困户家庭收入;支持邮政企业携手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推动寄递、电商互为支撑,以特色农产品为主打产品,推动寄递企业与生产企业在寄递、销售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扶持产业发展。快递+特色农产品建设持续推进,对产业经济的服务支撑提升作用显著:“六安茶叶”入选“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顺丰快递服务霍山石斛入选“一县一品”。

全市共许可快递企业28家,快递品牌17个,分支机构146个,备案末端网点516处,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快递业务量从1414.62万件上升为9541.35万件,增长674%;行业收入规模由5.16亿元跃升至13.86亿元,增长268.6%。

三、行业管理更加高效

(八)安全监督常抓不懈。加强路政管理,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安全生产百日行动、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十三五”期间累计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3403处,撤销渡口46道,受理各类投诉案件423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6206起。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采用“打、疏、挤、压”执法方式打击各类非法运输行为,加强节假日等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监管力度。


超限超载管控保持高压态势。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3.27万人次,车辆6.15万辆次,取缔24处非法驳载场,约谈148家超限超载比较严重的运输企业,责令90家企业进行停业整顿。

(九)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成立了六安市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中心、成立公路水路应急保障大队。完善队伍管理,努力打造一支“平战结合、一队多能、快速反应、运转高效”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队伍。加强预案评估,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推进交通运输调度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安全保障作用。有效应对2016、2020年特大暴雨、2019年初暴雪、多次汛期等极端恶劣天气的应急保障,确保道路安全畅通;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交通要道实现联防联控。

(十)管理养护水平大幅提升。国省干线公路:路面养护工程完成投资63135万元,处置里程438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养护工程完成投资16458万元,处置桥梁46座/3203延米,其他专项养护工程完成投资58170.2万元。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完成投资24226.8万元,处置里程95537.1公里;大中修完成投资102472.6万元,处置里程1018.5公里。

(十一)率先试点综合执法改革。在全省率先试点着力推进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海事(港航)行政和工程质量监督领域执法管理,形成了交通综合执法改革中的“六安模式”。开创了交通7个门类综合执法的全省之先河,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管边界、一个指令管调度、一枚公章管处罚”的执法新格局。通过精简执法队伍、明晰执法职责、提升执法效率、转变行业形象,实现了由“分散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

(十二)驾培市场不断壮大发展。共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37所,其中一级驾校8所(金安区汽运驾校、口袋驾校、辉煌驾校;裕安区华安驾校、万达驾校、振华驾校;舒城县同兴驾校、天赐驾校),二级驾校22所,三级驾校7所;我市共拥有教练员2571名,教练车2464辆,教练场地约180万平方米。

(十三)机动车维修行业规范管理。全市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全面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规范管理,全市共有一类汽车维修企业17家、二类企业158家、三类企业467家

四、科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清理、整合、强化、完善等方式,对局直各单位信息系统、机房、网络进行充分整合,建成符合国家信息安全要求的集约化数据机房,通信网络实现上通下达,市县信息化系统快速发展。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和操作规程,完善通报、考核机制。构建覆盖物理设施、网络、平台、应用、数据的全方位、多层次、一致性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推动国产自主可控产品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应用,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对重要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分类安全管理,强化个人和法人的信息保护。建设集运行监测、漏洞检测、多层防御、态势感知和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监测平台,增强交通网络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实现市级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测预警。

交通执法信息化,提升文明高效执法。自交通执法网上公开运行系统运行以来,网上办件累计达42707件,实现交通行政处罚幅度“零裁量”的创新,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交通行政执法环境,从根本上遏制了不规范、不文明执法行为的发生。

道路运输信息化,解决运输服务难题。我市12328系统月电话受理量3000件,荣获2017-2018年度12328全国十佳服务中心,切实解决了市民关心的交通服务问题;出租车监管系统实现对全市1850辆出租车的实时定位、查询轨迹、防劫报警、失物寻回等监管服务功能。

公共交通信息化,提供优质乘车服务。公共交通信息系统包括公交调度系统、掌上公交APP、公交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站牌系统、交通一卡通系统等。公交APP通过车载终端上传的GPS坐标信息,结合车辆、线路信息,向市民提供车辆到站信息查询、换乘查询等服务;交通一卡通真正做到了一卡通全国。

联网治超信息化,促进治超上了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启用了首个治超非现场执法点,建成并非现场执法点14个,通过对非现场执法点采集到的25024760条货运车辆信息梳理筛选,共确认356台车辆涉嫌超限运输。其中,根据非现场数据现场查获280台,主动接受处理70台,处罚率达到98.31%,结案率位于全省前列,通过非现场执法卡点,实现了治超工作24小时自动值守,大幅度提高超限违法行为的查处率,更加有效地打击超限运输违法行为。

交通工程视频管控信息化,推进交通建设质量有了新提升。建设交通工程质量管控平台,强化建筑施工动态监管,提高科技监管水平,实现现场实时监测。海事码头视频监控接入视频综合平台并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规范了行业行为。

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165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上网运行,做到“一网认证,全网通行”,归集道路运输证、船舶营业运输证等5类电子证照数据,实现证照网上办理业务互联互通。

二、存在问题
在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也需要看到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突出,高质量设施供给明显不足

与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相比,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仍有不足,区域结构性矛盾有待改善,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处于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上的金安、裕安、叶集及临近肥西、庐江的舒城县发展略好,而沿淮地区、大别山片区的霍山县、金寨县、霍邱县因地形地势、区域环境影响,交通发展欠账较多,补短板需求强烈,需推进市域交通运输均衡发展。

1、航空。我市境内尚无民用机场。

2、铁路。霍山、霍邱县城未通高铁。合六同城化六安与合肥尚无城轨连接。

3、公路。

(1)高速公路里程偏少,大容量通道不足。我市高速公路密度为2.34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省3.48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高速公路出口对重点乡镇、重要经济节点、旅游景区、交通枢纽覆盖不足,部分县区高速公路出入口距城区较远。除京台高速舒城段为八车道以外,其余均为四车道,与长三角对接的沪陕高速公路交通量已饱和,正在进行“四改八”改造。

(2)国省道路网技术水平低。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普通国省道总里程59.65%(1493公里/250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比5.95%(1493公里/25084公里),远低于长三角地区18.2%的平均水平。

(3)农村公路服务水平低。农村公路中县道网整体技术等级仍较低下,县道网总里程4191公里,三级及以上公路里程676公里,占县道网里程16.1%,占农村公路总里程(22221公里)3%,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改善。随着农村公路交通量增大,农村公路安保问题日益严峻。

4、公共交通。缺少城际、市县、县县直达公交,大容量公交系统发展缓慢。城市公交场站及配套设施不足,新城区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服务覆盖率偏低,网约车、共享汽、(电)单车交通新业态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5、水运。城区“通江达海”有待实现,全市公铁水多式联运衔接不畅。

6、枢纽场站。综合性客货运枢纽数量偏少,冷链物流场站建设亟待统筹推进。

(二)互联互通有待加强

1、与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区域东向交通互联不足。

2、与霍邱县一级路通达不足。

3、中心城区出城交通疏解、快速路建设不足。

4、省际通道仍需加强。

(三)要素制约亟待破解

1、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报批成为制约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随着国家强化对耕地的管控政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并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造成较大影响。

2、资金压力与日俱增。高速公路建设以省为主转向以市为主,补助资金极为有限,地方政府资金筹措压力大;国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地方政府在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上融资受限;原材料价格飞涨,征迁补偿标准大幅提高,建设成本急遽增加。

(四)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1、高水平客货运服务不足。高等级道路旅客运输车辆,厢式车、罐车等专业化货运运输车辆所占比例较低;航运企业多为挂靠船舶,公司化运力较少且船型标准化程度不高。

2、运输组织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运输企业存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竞争力弱,经营方式较为粗放,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等问题;运输经营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货运站场服务功能单一,仓储、加工配送、贸易、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较弱,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

3、枢纽服务能力有待增强。综合枢纽换乘距离较长,货运枢纽仍需完善。物流、海关、港口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现代水运服务体系还未建立。多式联运、枢纽集群化发展不足。

(五)交通科技与信息化水平仍需提高

1、各部门、各系统之间信息流协同共享程度较低。目前交通行业管理主要应用省级各行业管理部门推广的业务管理系统,省级各行业管理部门分头建设形成各自部门的业务系统,各部门业务系统数据无法共享互通。同时,各部门自身行业性质、体制等也造成了信息共享之间的壁垒。

2、大数据应用与交通行业部分业务的深度融合不足。“十三五”以来,信息技术在六安市交通行业的应用主要为交通运输监测、行业管理、信息服务、政务公开提供基础性技术保障,实现主要业务由传统人工现场操作转变为电子化实时维护监控。

3、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社会力量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还是由政府部门主导,财政资金投入有限,高端技术和高端人才不足制约了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六)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仍需加强

1、交通设施安全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水上安全监管设施有待完善。农村公路安防工程覆盖率为%,尚存 座四/五类桥梁, 座防护水平不足的通航桥梁, 座普通国省道承载能力不足的老旧桥梁。

2、安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运输安全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安全监管效率及能力有待提升。

3、统一的安全监管和应急平台尚未建立,各类应急信息不能完全共享,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七)交通运输全面改革有待深化,驾培、维修市场监管机制有待理顺

1、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2、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待深入推进,融资方式、融资渠道急需创新拓宽。

3、公路、水运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仍需持续跟进,配套政策需要完善。

4、驾培、维修市场已市场化运营,推进监管权限应逐步移交至交警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对口监管。


第三章 相关规划解读

一、航空规划

《安徽省民航建设专项规划(2017-2021年)》到2021年,全省基本形成以新桥国际机场区域性航空枢纽为中心、其他支线机场为节点、通用机场为补充,覆盖全省、辐射周边、通达全国及部分国家的民用航空网络。
小结:1.新桥机场二期建设将进一步拓宽六安与外界的空中廊道;

2.金寨支线机场的建设将加强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二、铁路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发改基础〔2020〕529号)指出:


依托沿海、京沪、京港台、陆桥、沿江、沪瑞等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综合运输通道,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统筹布局开发性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通道建设。加快沿江高铁(武合宁),有序推进沿淮高铁、安康(襄阳)至合肥铁路前期工作。

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长三角地区成为多层次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有效支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六安至庐江铁路、六安至安庆铁路、合肥经新桥机场至六安城际铁路及六安北站III型枢纽。
小结:1.涉及六安市的项目主要有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沿淮高铁、安康(襄阳)至合肥、六安至庐江铁路、六安至安庆铁路、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际铁路及六安北站III型枢纽、;

2.沿淮高铁进入规划的前期研究阶段,对霍邱县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六安城际铁路纳入规划近期建设线路,线路长度103km。这对于六安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合肥都市圈的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三、水运规划

(一)《安徽省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

构建以“一纵两横”(“一纵”指沙颍河-江淮运河-合裕线-芜申运河,“两横”指长江、淮河)为核心,以“五干二十线”为延伸,以“江海直通、江淮沟通、干支联通、省际互通”为重点,全面推进省干线航道网建设。到2021年基本实现“干支初步贯通、瓶颈基本消除、等级明显提升、江淮水系沟通”的目标;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900km。在已经形成的“5个全国内河主要港口、7个地区性重要港口、4个一般性港口”的基础上,结合综合运输网络、全省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规划,基本形成集装箱、煤炭、矿石、商品汽车等专业化港口运输系统。2020年六安港货运量1.1亿吨,货物周转量671.3亿吨公里。至 2020 年 图 3-5 安徽省水路建设规划(2017-2021年)底,六安市共有航道 22 条,航道里程793.76公里,约占安徽全省航道总里程的12%,其中二级航道22.8公里,三级航道62.2公里,五级航道27.25公里,六级航道445.89公里,七级航道79.05公里,等外航道156.57公里。

(二)《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交通部)

交通部2021年5月27日发布的《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丰乐河、杭埠河35公里三级航道整治,杭埠河20公里四级航道整治、淠淮航道39公里三级航道整治纳入备选重点建设项目。

小结:借助安徽省水运建设发展契机,积极谋求辖区内现有丰乐河、杭埠河、淠淮航道升级,谋划我市江淮运

四、公路规划

(一)《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20—2035年)》

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增强通道能力、扩大覆盖范围、加强方式衔接、提高运输效率,构建外通内联、畅通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在安徽省既有规划高速公路网的基础上新增35条高速公路,到2035年,安徽省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达到10165km,与国家高速公路共同构成“五纵十横”的高速公路网。

本轮新增高速公路主要分为五个类型:

一是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规划省际通道6条,分别为徐州-商丘高速、宿迁-宿州高速、金湖-仪征高速、南京禄口-全椒高速、南京-宣城第二高速、长兴-高淳高速。

二是提升合肥都市圈辐射能力。规划项目2条,分别为杭州-合肥高速、淮南-桐城高速。

三是提升与中部地区互联互通水平。规划项目4条,分别为淮北-永城高速、亳州-郸城高速、长丰-固始高速、安庆-九江高速宿松支线。

四是提升县(区、市)际联通水平。规划皖北地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县际连通项目11条,分别为五河-蒙城高速、蒙城-阜阳高速、怀远-凤台高速、霍邱-金寨高速、霍山-怀宁高速、扬州-淮南高速、宿松-彭泽高速、旌德-绩溪高速、宁国-池州高速、徽州区-黟县高速、黄山区-祁门高速。

五是优化完善路网结构等。为畅通交通流,优化路网衔接,规划项目8条,分别为芜湖-合肥高速肥东支线、上海-西安高速路口支线、无为-桐城高速、芜湖-合肥高速二坝支线、溧阳-芜湖高速西延、铜陵-商城高速铜陵支线、池州长江公铁大桥、东至-太湖高速等。



小结:高速公路既有规划和修编涉及六安的主要是德上高速、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宣商高速及其天堂寨支线、淮南-桐城高速、长丰-固始高速、霍邱-金寨高速、霍山-怀宁高速、合肥-叶集高速,其对完善区域快速通道,加强六安与沿淮地区、合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的联系,促进六安全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提高六安各县区对外联通条件的角度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年-2030年)》

适当提高普通省道规模和比重,与普通国道共同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内外通畅的干线公路网,调整后的普通国省道网具备如下特征:

网络更加完善。普通省道将和普通国道共同构成横贯东西、贯穿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干线公路网络。布局更加合理。普通国省道网相邻平行道路的平均间距基本控制在10km左右,实现“国道通县区,省道通乡镇”的目标;增加省际出口,实现与邻省的无缝对接;   图 3-7 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2030年)


优化省内重点发展地区(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普通省道网络。形成“省际对接、市际畅通、连接县区、沟通乡镇”的合理布局。衔接更加紧密。普通国省道网与重要的水路、铁路、航空枢纽以及高速公路一般互通的联系更加高效便捷,有力的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升综合运输效率。体系更加清晰。依据打造“两个公路体系”和强化“运输通道”的理念,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一主一备”的路网格局,部分主要通道将实现“一主两备”、“一主多备”的路网格局。

小结: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大别山革命老区作为普通省道网络规划的重点地区,涉及六安市的有G529、G327、S437、S240、S242、S325、S329、S333等。调整后的省道网与国道网共同构成六安市横贯东西、贯穿南北、覆盖全市、连接周边的公路网络骨架,作为干线公路和集散公路,有力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五、区域规划

   (一)合肥都市圈规划


合肥都市圈面向区域的开放性空间结构:“一核、三区、五带、多点”。

“一核”为核心都市区,包括合肥主城区及空港产业新城。

“三区”指以淮南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北部城镇密集区,包括长丰、炉桥、寿县、凤台县城、毛集等一体发展;以六安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西部城镇密集,包括六安东部新城一体化发展;以滁州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东部城镇密集区,包括来安县城、全椒县城、汊河及乌衣等地区;

“五带”为联动区域的五大城镇-产业发展(轴)带,包括合淮(南)蚌发展带、合滁宁发展带、合六叶发展带、合桐安发展带、合巢芜发展带,是都市圈城镇化拓展的重要空间。

“多点”包括巢湖、桐城、天长、明光、舒城、庐江、霍山、金寨-叶集、凤阳、定远等县城;巢北新城、淮南煤化工基地、定远盐化工基地、新桥空港产业新城、金寨现代产业园、汊河产业新城、乌衣产业新城等产业基地在内的多个增长点。

远景以合肥都市圈为紧密圈层,联动沿江、沿淮城市,形成江淮城市群。并逐步与南京都市圈共享腹地,相互融合,形成合宁都市连绵区。

小结:六安位处合肥都市圈西部城镇密集区、合六叶发展带上,应在交通、产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积极参与协作,力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二)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19—2025年)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发展条件差异,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推进空间资源整合联动,构建“一廊串联、双核共振、轴带支撑、四区呼应、多点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廊串联。合肥高新区(沿G312)—六安城区—叶集—金寨(接山湖大道)—霍山—舒城(穿越G206、G330)—庐江—合肥滨湖—环巢湖大道(S103),串联经济走廊各个承载区。

双核共振。即合肥、六安两个核心,合肥核包括滨湖新区、合肥高新区,六安核包括六安中心城区、东部新城、六安高新区。“双核”构成合六经济走廊发展的动力源,辐射带动合六经济走廊轴带、片区、节点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轴带支撑。即G312合六高端高新产业发展轴、山湖大道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发展带、G330合铜(合庐)产业发展带、合安(合舒)一体化协调发展带。G312合六高端高新产业发展轴。

四区呼应。设立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示范区、合六共建区、空港经济协作区、合六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构成合六经济走廊的“四个承载区”,“四区”与一廊、双核、轴带相互呼应,体现融合、承接、错位发展思路。

多点联动。加快建设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环巢湖西岸生态农业、肥西西南现代农业、江淮果岭、六安茶谷、西山药库、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飞地等,实现联动发展。

小结:《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于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分别在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综合交通枢纽、公共客运等六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划设想。本次规划将在上述方面加强衔接。

(三)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充分发挥长江水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整治疏浚下游航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

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发展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通道建设,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加快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为补充,建设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滇中和黔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和乡村交通网络,促进新型城镇化有序发展。

小结:升级改造六安市域内航道,完善港区建设,发展多式联运,依托淮河、淠淮航道、杭埠河、江淮运河等加强与长江的联系,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格局。

六、市级规划

(一)《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城市性质:大别山北麓中心城市,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职能:

(1)大别山北麓的中心城市

(2)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3)区域性交通枢纽

(4)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

(5)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规模:

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建设用地规模为82 K㎡

至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20万,建设用地规模为120 K㎡

规划空间布局结构:

“一环两心、三轴四区”

(二)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城市总体目标:大别山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

职能定位: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新高地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供应基地

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知名绿色康养基地

合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和协同创新产业基地

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为53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19%)

小结:六安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城市人口、用地发展规模和用地布局以及市域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本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充分衔接城市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人口规模、用地布局、城市发展方向等,进一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骨干路网、交通场站枢纽、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

(三)六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目前六安市正在编制新增高速公路、国省道国土空间规划,以明确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用地边界和交通廊道控制要求,满足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与城市开发边界要求。构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的国省道空间布局,同时与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相协调。作为专项规划,其规划项目总规模包括2035年前六安市境内待建、 拟扩容、       图3-11 六安市国道网国土空间规划

拟调整国省道路段1781公里和修编新增高速公路5条/257公里。普通国省道项目总规模为70条/1781公里;其中普通国道项目18条/495公里;普通省道项目52条/1285公里。本次规划普通国道全覆盖,重点升级改造瓶颈路段、功能突出路段,有利于提高国道整体通行能力、强化通道功能、完善区域路网结构等。普通省道          图3-12 六安市省道网国土空间规划

除重点路段扩容改造外,所有具备条件的省道全部提升到二级以上,对于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内外通畅的普通省道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需求预测及目标体系
一、需求预测
到2025年,公路客运量1940万人,货运量27120万吨。

到2025年,旅游客运量42万人次,港口吞吐量680万吨。

到2025年,六安市公路网总规模推荐值为30000公里,路网密度194.16公里/百平方公里,略高于安徽省规划目标。

二、总体目标

“1”项功能定位: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个交通圈:

123出行交通圈--六安至合肥、所辖县(区)1小时内通达;六安至阜阳、安庆等毗邻城市,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六安至华东、华中地区主要城市及全国重点城市3小时覆盖。

123快货物流圈--长三角1天送达,国内主要地区2天送达,周边国家3天送达。

三、具体目标

“3”大重点: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

合六交通一体化

交通强国试点

“4”大突破:航空突破

水运突破

轨道突破

快速路突破

“5”张网络:双高网提升(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

干线网提速

农村网提档

运输网提质

信息网提效

“6”项工程: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工程

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平安交通建设工程

绿色交通发展工程

智慧交通应用工程

行业转型升级工程

到“十四五”末:

高速公路: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密度与全省规划平均水平(4.85公里/百平方公里)差距缩小。高速公路里程不低于670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4.3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里程72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里程80公里,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里程518公里。

国省道干线公路:干线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等级全面提升,全面覆盖辖区重要城镇节点、经济节点、交通节点。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25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路网密度16.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一级公路总里程900公里,二级公路总里程1600公里。

农村公路:基本形成干支相连、覆盖广泛、安全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重点进行提速升级,保证所有乡镇至少通一条二级路、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比例不低于65%;农村公路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的支撑、引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水运:争取实现六安市城区通江达海,高等级航道建设初现成果,现代化水运体系初步建立。

综合枢纽:优化城乡客货运输体系,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和大型物流园区加快发展,乡镇客运枢纽和多级物流站建设完善。

运输服务:公共交通对居民出行的吸引力和分担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品质提升;全链条、一体化的货运物流服务系统基本建立,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

科技信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公网和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实现行业应用。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出行信息服务全程覆盖,物流服务平台化和一体化进入新阶段。行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推进生态友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状况大幅改善,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交通装备绿色化、清洁化水平大幅提高,运输结构更趋合理,多式联运快速发展,营运车辆和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稳步下降,为碳达峰奠定基础。

安全应急:交通设施设备安全水平和防护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管控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保障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应急处理能力。

行业治理:行业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更加完善,简政放权持续深入,交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投融资、运输市场、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府部门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第五章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一、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十四五”期间,围绕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城市职能定位,对照大别山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在远景规划的框架内,对照“十四五”发展指标规划“十四五”项目。

    (一)融入区域发展交通一体化,构建区域性立体交通运输主通道

    总体目标:积极融入长三角、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2个关键点,构建区域性枢纽都市。规划构建“一横六射”的公路、铁路对外通道。在东西向为主的主通道基础上,构筑联通皖北、中原城镇群的北向通道;衔接皖南、江西九江区域南向通道,解决南北向快速联系不畅问题,实现对既有区域主通道格局有效补充,促使六安枢纽形成“一横、六射”的“米”字形对外公路、铁路联系通道;提升淮河航道、淠河航道、淠淮航道等,形成“一横一纵”的区域性对外水上运输通道,完善六安“通江达海”通道战略格局。、

沪汉蓉运输通道:成渝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六安—合肥—长三角城镇群。主要依托合武高铁(沿江高铁)、合武铁路客运专线、合六城际铁路、沪蓉高速、G105-G346干线公路等,沟通六安东至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镇群,西至武汉都市圈、成渝城市群等地区,是一条国家级东西向运输动脉。

沪陕运输通道:关中平原城镇群—六安—合肥—长三角城镇群。主要依托宁西铁路、沪陕高速、G312干线公路、六安高速南部连接线等,远期规划沪康高铁,沟通六安东至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镇群,西至关中平原城镇群等地区。

六京运输通道:六安—阜阳—亳州—中原城镇群—北京。主要依托六阜城际、济广高速、G105等干线公路,沟通六安与皖北阜阳、亳州地区、中原城镇群、北京等地区。

六蚌运输通道:六安—淮南—蚌埠。主要依托沿淮高速、京台高速、G237、G206等干线公路,沟通六安与淮南、蚌埠等地区,远至黄淮平原及胶东半岛。

六安九运输通道:六安—安庆—九江。主要依托合安九高铁、六庆铁路、济广高速等,沟通六安与安庆、江西九江等地区。

六黄运输通道:六安—铜陵—安庆—池州—黄山。主要依托六庆铁路、京台高速、G206等干线,沟通六安与铜陵、安庆、池州、黄山等地区。

六庐运输通道:六安—庐江。主要依托G346等干线,以及远期规划的六庐城际铁路,沟通六安与庐江、铜陵等地区。

淮河运输通道:沿淮河沿线。主要依托淮河航道、沿淮高铁等,沟通信阳、阜阳、淮南、蚌埠等地市。

江淮运河运输通道:主要依托淮河航道、淠河航道、淠淮航道、江淮运河等航道,完善六安“通江达海”战略格局。

1、积极推动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运项目,构建立体、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
(1)航空

远景规划目标:构建“1+1+4”的区域机场布局,即区域性枢纽机场:新桥机场,4C民航机场:金寨支线机场,通用机场:金安、霍邱、霍山、舒城4处通用机场。

新桥机场:充分利用合肥新桥机场距离市区仅有50公里的优势,联合淮南市积极推动S325东延,加快市区与新桥机场的快速通道建设;早日开工建设合新六城际铁路;同时,依托六安市南、北两个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两处城市候机楼。

金寨支线机场:选址于南溪镇东寨门,航站楼建筑面积约为 3000 平方米,站坪满足1架B类和2架C类飞机使用。宣商高速公路丁埠道口至机场连接线纳入宣商高速同步建设,建设年限2022-2025年,总投资约25亿元。

通用机场:推进金安、霍山、舒城、霍邱4处通用机场规划建设。金安通用机场选址金安区三十铺镇,建设年限2021-2023年,总投资约3亿。推动开展霍山、舒城、霍邱3处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

专栏1:航空远景规划建设项目

1、金寨支线机场建设工程;

2、金安通用机场建设工程;

3、霍山、舒城、霍邱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

(2)铁路

远景规划目标:进一步强化东西向快速铁路客运通道,完善南北向铁路网布局,填补城际铁路空白,形成“45254”铁路网络总体布局,总里程约914.9公里。形成以六安站、六安北站为核心,金寨站、舒城东站等为补充的铁路客运格局,不断强化六安客流集散能力,提升六安市铁路枢纽地位。同时,金安、舒城积极谋划与合肥轨道交通线路延伸段的对接。

“4”:阜六铁路、宁西铁路、合九铁路、六庐铁路普通铁路;

“5”:合武铁路、合安高铁、沿江高铁、合肥—安康高铁、沿淮高铁;

“2”:合新六城际铁路、六安-安庆城际铁路;

“5”:霍邱钢厂铁路专运线,霍邱矿区与周集作业区铁路专运线,华电六安电厂专用线、中石油分路口成品油专用线、中储粮粮库专用线;

“4”:六安轨道交通1号线(合六市郊铁路组成部分)、六安轨道交通2号线(城区南北向)、合肥至舒城市郊铁路(合肥蓬莱路至舒城县城)、合肥经三河至万佛湖市郊铁路(合肥S4线三河镇站至万佛湖)市郊铁路。

专栏2:铁路建设项目

1、高铁:合安高铁、沪康高铁、沿淮高铁

2、普铁:六安景铁路

3、城际(市郊铁路):合新六城际、六庆铁路

4、市域铁路:合六市郊铁路、合肥-舒城(万佛湖)市域铁路

5、专运线:建设钢厂铁路专运线、矿区至周集作业区铁路专运线

(注:合武高铁: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中的八纵八横高铁网中重要横向高铁,自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宜昌、重庆至成都的高速铁路。境内里程约142.6公里(其中,与沪康高铁并线29.8公里),建设年限2021-2025年,总投资约170亿元。

沪康高铁(合肥-安康):首次实现了大别山革命老区与长江三角洲和、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之间通过高铁的直接对接通道,对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规划向西从汉中再中转延伸到大西南以及从汉中北上到西安延伸到大西北新疆,成为新的亚欧大陆桥。境内里程约75.7公里(其中,与沿江高铁并线29.8公里),总投资约115亿元。

沿淮高铁:是连接河南、安徽和江苏之间的新通路,承担淮河沿线城镇间客运交流的快速通道。境内里程约61.9公里,总投资约90亿元。

六庆铁路: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按国铁I级标准建设,双线电气化,设计时速160-200公里。境内里程约67.4公里,建设年限2021-2025年,总投资约96亿元。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六安城际铁路:同步建设六安北综合客运枢纽站,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境内里程约13公里,建设年限2022-2025年,总投资约88亿元。

合六(叶)市郊铁路:市郊(域)铁路将为中心城区提供与周边城镇组团大运量、快速度、通勤化公共交通服务。境内里程约77公里,总投资约75亿元。

合肥地铁5号线南延至杭埠:5号线为合肥市区南北向线路,全长32.9公里,共设27座车站。主要功能是加强主城区与滨湖新区的联系。规划5号线地铁南延与万佛湖—巢湖城际铁路相交于杭埠站。 境内里程约2.5公里,总投资约3亿元。

合肥地铁9号线南延至舒城县城: 9号线处于前期研究阶段,线站位方案尚未最终稳定,大体走向为西南-东北方向快线,连接肥西、中心城区、肥东的快速通道。规划9号线于肥西南延至舒城县城。境内里程约6.5公里,总投资约6亿元。

万佛湖-巢湖城际舒城段:巢湖风景名胜区南部联络通道。将万佛湖旅游风景区、三河古镇旅游风景区等2大5A级风景区以及银屏山、东庵森林公园等景点串联的旅游线路。与合肥地铁5号线南延段在杭埠交汇。境内里程约20公里,总投资约20亿元。

专运线:建成钢厂铁路专运线1.64公里,总投资约3.25亿元;矿区至周集作业区铁路专运线26公里,总投资约26亿元。)

(3)高速公路
远景规划目标:规划形成“三纵四横五联”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约905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86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的高速公里网密度要求。六安形成环城高速136公里,围合面积960平方公里。

三纵:德上高速、济广高速、霍邱-金寨高速-G42沪蓉高速

四横:长丰-固始高速、沪陕高速、合六南高速、宣商高速

五联:合肥-霍邱-周口高速、京台高速、合肥绕城高速西线舒城连接线、霍山-怀宁高速、宣商高速天堂寨支线

专栏3: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1、续建:德上高速、合肥-霍邱-周口高速、沪陕高速扩建(增设东桥互通和徐集互通)

2、新建:

(1)宣商高速:起于舒城县杭埠镇,经金安区、霍山县、金寨县汤家汇镇接至河南,六安段长约170公里,总投资约为255亿元,计划2025年前建成通车。

(2)宣商高速天堂寨支线:起于金寨县青山镇茅坪村接宣商高速公路,向南经燕子河、长岭乡,霍山县上土市镇(九龙井)太平畈乡西侧,进入湖北英山县。六安段总里程约为45公里,总投资约50亿元,计划“十四五”开工。

(3)长丰-固始高速:起于河南省固始县,经马店、邵岗、与霍邱至金寨高速、合霍阜高速连续共线后接淮南寿县。全长42公里(不含共线段)。目前河南固始段已开工,我市计划“十四五”期间建成豫皖界至济广高速马店互通段9公里,总投资10亿元。

(4)霍邱-金寨高速:起于合霍阜高速新店互通,经霍邱县城东部、宋店、长集,接G40沪陕高速,全长68.2公里。

(5)合六南部高速:起于合肥绕城高速西线,在椿树镇进入我市,经中店、苏埠、韩摆渡、狮子岗,接金寨,我市境内全长71.49公里。

(6)合肥绕城高速西线舒城连接线:起于宣商高速新仓枢纽,经杭埠西、舒城东、百神庙、舒茶,至桐城北,我市境内33.2公里。

(7)霍山-怀宁高速:起于霍山县城,与宣商高速共线至东河口,向南经毛坦厂、五显、晓天、接潜山官庄,六安境内长约47公里(不含共线段)。

(8)沪陕高速叶集段改线:大顾店枢纽至皖豫界段总里程16公里。

(4)水运
远景规划目标:规划构建“一横一纵”的区域性水路对外运输廊道体系。打造六安联通长江、前出黄海、东海的水路通道,链接“一带一路”之“海上丝绸之路”。

按照《六安港总体规划(调整)》,到2030年,全市规划16条航道,淮河(临淮岗下游)为Ⅱ级航道,淮河(临淮岗下游)、杭埠河(合安高速桥-桃园)、丰乐河(合安高速桥-三河粮站)、淠淮航道(木厂船闸-柿园)为Ⅲ级航道。

六安港划分为霍邱港区、皋城港区、舒城港区、霍山港区、金寨港区共5个港区。各港区下设作业区并预留港口未来发展岸线。

(注:淮河:淮河自西向东在霍邱县临水镇陈村入境,经王截流、临淮岗,至霍邱孟家新台子出境,境内全长 85km,约占淮河总长的 8.6%。现状三河尖-临淮岗船闸62.2Km为Ⅲ级航道,临淮岗船闸-孟家新台子22.8Km为Ⅱ级航道。

丰乐河:六安段航道为28.65Km,西起桃溪大桥,东至三河粮站。现状桃溪大桥-后湾12.8Km为等外航道,后湾-河南作业区7.65Km为Ⅵ级航道,河南作业区-三河粮站8.2Km为Ⅴ级航道。规划以合安高速路桥为界,上游为Ⅳ级航道,下游为Ⅲ级航道。

杭埠河:六安段航道为34.93Km,西起马家河口桥,东至桃园。现状马家河口桥-六从渡口26.28Km为等外航道,六从渡口-桃园8.65Km为Ⅴ级航道。规划以合安高速路桥为界,上游为Ⅳ级航道,下游为Ⅲ级航道。

淠淮航道:从九里沟开始贯穿六安市市区北部并自南向北到柿园出境进入淮南市寿县,境内全长 28.76km,建有九里沟船闸、木厂船闸。庙岗船闸以上水位均为渠道水位,比较稳定,变幅不大。庙岗船闸以下为瓦埠湖水位,受东淝河节制闸控制。东淝河闸下为淮河水位。境内全线现状为Ⅵ级航道,规划木厂船闸-柿园9km提升为Ⅲ级航道。

淠河:起源于大别山区,为天然河流,全长205km,河流上游有响洪甸、佛子岭两大水库,下游为天然河流,无节制闸控制水位。六安段航道为23.9Km。现状为Ⅵ级航道,规划为Ⅲ级航道。

沿岗河:位于霍邱城西湖东边,从周集经高塘、霍邱县城关,在临淮岗汇入淮河,在临淮岗建有节制闸调节水位。六安段航道为66.36Km。现状为Ⅵ级航道。

沣河:发源于霍邱县南部,向北经河口镇于庙庄注入城西湖,上游河槽宽,无堤,下游两岸筑堤。现状河口大桥-沣河口27.25Km为Ⅶ级航道。

汲河:自霍邱县洪集起,流往固镇、花园、三流集、孟集入城东湖,从蹓孜口入淮河,全长 107.91km,天然河流,建有东湖闸。东湖闸将河流分成两段,上游主要受东湖闸的蓄水影响,下游直接受淮河水位影响。老洪集-固镇桥25.45Km现状为等外航道,固镇桥-溜孜口82.46Km现状为Ⅵ级航道。

钱大山航道:位于舒城县境内,上游将军宕与杭埠河一坝之隔,下游于马家渡汇入丰乐河。汛期丰乐河上游流量大,钱大山河水位受丰乐河水位影响。将军宕-钱大山码头3.5Km现状为等外航道,钱大山码头-后湾4.6Km现状为Ⅵ级航道。规划全线为Ⅵ级航道。

大潜山干渠:大潜山总干渠从横排头引佛于岭、响洪甸水库水经三里岗,进入六安市区,再由九里沟,经罗管庙过青龙堰入肥西县境,过陶大拐经新民坝至合肥双墩集止,全长 152km。现状为Ⅵ级航道。

瓦西干渠:从淠河总干渠罗管庙的闸上引水,沿山源河与淝河的分水岭西侧向北入寿县境,至谢埠闸跌水后,沿岗脊向西北,经恒店、穿越石集后,折向东北,经荆塘至保义闸,全长 62.57km。其中,谢铺-桃园瓮店17.16km现状为等外航道,桃园瓮店-百家堰节制闸18.19km现状为Ⅶ级航道。

杭淠干渠:从打山开始,于皋堰汇入大潜山干渠,全长 76km,水位主要受高稻场节制闸和二十铺节制闸蓄水位的影响。其中,皋堰-打山渡槽42.62km现状为等外航道。规划为Ⅶ级航道。)

通过对各港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航道条件、腹地经济和矿点分布的综合分析,确定六安港布置方案如下:

以霍邱周集作业区、皋城中心作业区、老坝头作业区、舒城杭埠作业区4处主要作业区为龙头,霍邱陈郢作业区、临淮岗作业区、东湖闸作业区、周家圩作业区、舒城河南作业区、千人桥作业区、李家作业区7个一般作业区为依托,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大小结合的六安港体系。

专栏4:内河水运建设重点项目

1、航道建设:

(1)以引江济淮工程为引领,淠淮航道(木厂船闸—柿园)按Ⅲ级标准建设。

(2)以淮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为契机,提升与淮河航道相连的淠河、汲河等航道等级:

淠河:迎河集—淠河入淮口按Ⅲ级航道标准建设。

汲河:东湖闸-汲河入淮口按Ⅳ级航道标准建设。

(3)提升与合裕线航道相连的杭埠河、丰乐河航道等级:

杭埠河航道:合安高速公路桥—桃园段按Ⅲ级航道标准建设。

丰乐河航道:合安高速桥-三河粮站段按Ⅲ级航道标准建设。

2、港区码头建设:

(1)皋城港区:新建皋城物流集散中心码头、九公寨旅游码头;

(2)霍邱港区:新建周集六安钢厂综合码头,续建临淮岗作业区远通码头;

(3)舒城港区:新建杭埠作业区(杭埠港口物流园);扩建万佛湖大坝、松渡、三江旅游码头;

(4)霍山港区:改扩建佛子岭大坝、龙井冲旅游码头,新建龙门坎、磨子潭大坝旅游码头;

(5)金寨港区:改扩建鲜花岭、梅山大坝旅游码头,建设响洪甸大坝、面冲旅游码头。

3、水上综合执法、救助基地建设:

(1)临淮岗综合基地;

(2)舒城万佛湖站、金寨大青峰岭站、霍山佛子岭水库站、六安城区站水上综合执法、救助网络系统建设。

 2、聚焦公路网提档升级,打造高等级、快速化骨架路网

远景规划目标:规划形成“九横九纵多联”干线公路网布局。总里程约2900公里,干线公路网密度达到18.8公里/百平方公里,均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城市出口段实现快速路连接,城区/县城15分钟上高速。

九横:G328、S324、S325、S437、G312、S329、S330、S331—S326、G346;

九纵:G206、S240、G237、S242、S428、S244、S245、S247—G529、G105;

多联:临新路、S440、S237、S603、S454、S332、S333、S337、S452、S251、S447、S443、F015、S448、S241。

快速路:G312长江路(六安西—合六界)、G237六舒路(宁西铁路桥—合六南通道)、G105六霍路(城南—戚家桥)、金裕大道东延、S329合六南通道(金舒大道—G105)、G206(舒城-合肥界)等路段快速化改造。

专栏5:快速路重点建设项目

1、G312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起于合六界,终于济广高速公路六安西互通,全长约34公里,按快速标准改建,其中,迎宾大道-合六界段17公里主要对部分平交道口进行改造,总投资约25亿元。

2、G237金舒大道建设工程。项目起于马头,终于万佛湖,全长约77公里,总投资约50亿元。

3、G105六安城南至戚桥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全长约12公里,按快速标准改建,新建上跨立交桥约4座,对部分平交道口进行合并,对道路路面进行改善,总投资约3亿元。

4、金裕大道东延。新建17公里快速路,总投资约9亿元。

5、合六南通道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起于合六界,终于裕安区戚家桥,全长约31公里,按快速标准改建,新建上跨立交桥约9座,对部分平交道口进行合并,对部分路段路面进行维修,总投资约10亿元。

6、G206快速化改造。结合G206合肥段改造,实现舒城与合肥的快速路联通。

“十四五”期间干线公路建设从具体项目的分类看,主要分为提升工程(一级公路建设)、达标工程(二级公路建设)和品质工程(二级公路路面改善)三类。

到“十四五”末,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2500公里,干线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其中一级公路总里程900公里,二级公路总里程1600公里。

“十三五”续建项目里程268.27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88.489公里,二级公路79.783公里。

“十四五”计划新建项目里程368.8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21.78公里,二级公路53.05公里。

3、建设通达高质的农村路网,以交通强国试点为抓手,实现交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十四五”规划目标:推进实施现有公路升级改造,实现市域每个乡镇至少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公路或县城的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二级及以上公路。

深度通达。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4500公里,在20户以上自然村已经通达硬化路的基础上,推动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

联网成环。以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为重点,全面推进通往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生态养殖基地、农家乐聚集地等乡村主要产业经济节点公路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公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约1200公里,总投资约60亿元。

提档升级。以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为重点,有序推进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公路加宽改造,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改造4000公里,到2025年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超过65%。以低等级县乡道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3000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000公里;危桥改造约400座,总投资约23亿元。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5%以上,县、乡道经常性养护率达100%,村道经常性养护率不低于80%,年均养护里程比例不低于6%(其中大中修比例不低于25%)。

4、建设多功能的综合运输枢纽,提升综合运输转换水平

远景规划:定位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以方便居民出行和客货运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导向,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运转高效、服务优质,与综合运输大通道紧密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打造一体衔接的客运枢纽。推动新建枢纽按照“统一规划、一体设计、同步建设、同期运营、协同管理”原则,推动不同交通方式站场集中布局、空间共享、立体或同台换乘。加快既有综合客运枢纽存量设施的功能改善和整合提升,持续推动不同交通方式客运站场协同构建全天候、无缝隙、一体化舒适换乘空间。推进市域(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衔接,实现新建铁路客站在同一建筑体内与城市交通高效衔接。在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推进网约车专用通道和必要的配套公共设施的建设。构筑“二主四辅多节点”客运枢纽体系。

打造运输高效的货运枢纽。支持建设具有干支衔接功能的现代物流园区,鼓励铁路、港口货运站场向公铁水联运综合货运枢纽转型升级,提升枢纽运营组织水平、货物转运效率,加快服务产品创新、枢纽经济培育等,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货运枢纽服务体系。构筑“五园九心百站”的货运枢纽场站体系。

专栏6:交通枢纽规划项目

1、客运枢纽:以市区南、北2处地区性综合客运枢纽为核心;金寨、霍山、舒城、霍邱4处县级综合客运枢纽为补充;所辖区县其他多处节点客运站为支撑的客运枢纽场站体系。

2、货运枢纽:

(1)五大综合物流园:城北综合物流园、东部新城综合物流园(其中,六安站货运功能迁至黄大塘货运站)、霍邱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舒城杭埠综合物流园、六安港综合物流园;

(2)九个物流中心:江淮果岭物流中心、城南物流中心(翔盛物流园)、城西物流中心、霍邱产业园物流中心、长集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叶集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金寨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霍山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舒城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

(3)配送中心及乡镇综合服务站:130个。

二、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十四五”期间,以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和现代化的邮政快递体系为重点,不断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由“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向“人享其行、物优其流”转变。

(一)打造高效便捷的客运服务体系

1、构建高效质优、一体衔接的城际客运网,优化道路客运结构。推动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发展,规范发展道路客运定制服务。推广客运分段式接驳运输,推动毗邻公交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合肥都市圈、省内毗邻城际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满足群众跨(省)市毗邻地区出行需求,提高出行质量和出行安全。完善城市候机楼布局并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候机楼的集散能力,完善城市候机楼综合性服务功能,提高机场旅客乘机便捷水平。

2、构建层次明晰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持续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建立适应城市空间拓展的,以公交为主体,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汽(电)单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统筹发展出租车和网约车,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为社会提供品质化、多样化的运输服务。加强无障碍和适老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高城市公交无障碍服务能力。鼓励定制化通勤班车、共享汽车等新模式新产品应用推广。

专栏7:公交优先工程

1、公交线网里程:“十四五”期间,公交运营里程年均增长8%,到2025年达到700公里。

2、车辆更新:“十四五”期间新增100台新能源空调车。

3、増辟线路:“十四五”期间新开24条公交线路,营运线路达到49条。

4、公交专用道:“十四五”期间在解放南路、解放北路、梅山南路、梅山北路、九江大道(原新城大道)、天堂寨路(原西环路)、佛子岭路、皋城路等部分主干道路新增11条公交专用道约67公里。

5、公交场站:“十四五”期间建设首末站29处、枢纽站5处、停保场3处。

6、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十四五”期间,根据城市道路特点、交通流动规律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城市公交车优先通行信号系统,保障公共交通车辆优先,并逐步扩大城市公共交通信号优先范围,形成公共交通优先网络,提高公交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7、科技投入:“十四五”期间在公共交通综合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各项设施、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完善智能调度系统,掌上公交App应用得到普及,“公交一卡通”得到广泛普及,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完成。

8、绿色公交:逐步淘汰到期燃油公交车,新增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辆比率达到100%。

3、提升普惠均等的城乡客运网络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客运设施,全面推进城乡公交服务一体化,优化客运枢纽一体化换乘衔接体系,提升全域公交网络服务水平。推进市县直达公交、县县直达公交,进一步优化现有城乡公交的班次、路线、车型、停靠点等,推进定制公交发展,方便群众出行。适度发展预约式客运服务,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支持农村客运场站与邮政、商务、供销、物流、金融等功能整合,建设标准适宜、经济适用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客运发展新模式。

4、增强客运枢纽服务功能。鼓励枢纽场站、公路服务区、养护工区开展综合开发利用,推动具备条件的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打造一批复合功能型公路服务区;升级改造传统客运站,拓展场站商贸、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增设旅游服务区域,提供旅游景区展示、旅游门票、旅游交通等服务功能。试点公路养护工区拓展生态、旅游、消费等服务功能。

(二)构建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

1、优化运输结构。

大力推进公转水。推动港口联运配套码头、锚地等设施技术改造,实现淮河干线水运与邻近国省干线的无缝衔接。

大力推进公转铁。充分发挥既有铁路专用线集疏运作用,改造升级相关设施设备,整合铁路建设资源,提高既有线路综合利用效率。实施矿区、港区铁路专用线和码头连通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进度,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重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打通铁路进园“最后一公里”。推动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由公路转移至铁路。到2025年,煤炭、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采用铁路、水运、新能源车辆等绿色运输方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公铁、公水、铁水联运发展,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发展甩挂运输,推进多式联运甩挂、滚装甩挂、企业联盟甩挂运输发展。

提升运输装备节能技术标准。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在城市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以及长距离运输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比例。

2、推进城乡物流体系发展

优化网络布局。加快完善一级货运枢纽、二级公共配送中心和三级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货运配送网络,支持智能投递设施、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点等设施建设。全面推动“两进一出”工程(快递进村、快递进厂、快递出海)建设,构建普惠城乡村、安全高效的快递服务网络,打破乡村“最后一公里”投递障碍,实现1810个建制村快递服务全覆盖。

优化县乡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配送网络,科学布局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加强交通、邮政、快递、商务、供销等资源整合共享,统筹组织县域内运输服务物流站点,加大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支持力度,融合应用快递收寄、电商交易、农资配送、信息查询等多种服务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

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物流运营模式。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积极发展“互联网+”农村物流新业态发展,促进城乡双向流通。支持企业在农村物流领域发展无车承运物流模式,整合社会闲散运力和分散货源,实现人、车、货、站、线等物流要素的匹配。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车辆利用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

加快培育新型物流企业。推动全市货运市场及传统物流市场布局调整及升级改造,优化采购与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拓展商贸配送业务。鼓励城市货运配送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鼓励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全链条服务商转型。

3、强化货运物流与信息技术融合。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融合,加快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提高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互联网+”农村物流新业态发展,利用城乡物流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物流信息共享交换,鼓励车辆货物智能匹配,整合社会闲散运力和分散货源,实现人、车、货、站、线等物流要素的精准匹配。加快市级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建设,接入省级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鼓励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开展网络货运监测评估。

4、加速邮政快递服务转型升级。推进现有邮政快递处理中心智慧化升级,提升邮政快递服务质量。加快快递园区和普遍邮政处理场所等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增强快递普惠程度。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快递网络布局,扩大快递服务覆盖面。推动邮政基础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乡镇以下设施资源共享,鼓励快递企业通过“邮快合作”“快电合作”“快商合作”等模式建设乡村快递公共服务站。

5、加快应急物流发展。打造一批平时服务、急时保障的应急物流基地,建立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统筹整合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促进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与应急运输交通网络“两网融合”,提高应对不同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物流配送中心、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等社会应急运输服务渠道,强化集疏运体系建设,实现应急物资高效送达。

6、加快冷链运输发展。在具备一定冷链物流需求的节点,改造升级或规划新建一批冷链物流园(库)区,鼓励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逐步构建覆盖全市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三、平安交通建设工程

推动构建机制健全、响应迅速、高效有序、协同联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公、铁、水和城市综合交通安全水平与应急保障能力。

(一)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推进依法治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评价体系,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着力破解长期制约行业安全发展的顽症痼疾。

落实责任制度。明确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关系,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查处交通违法违规行为。

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在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同步推进交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交通运输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做到尽职免责、失职追责。

(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交通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排查治理现有公路安全隐患,扎实推进生命安全防护、危桥改造、“安全五小”、长大桥隧的动态监测与实时预警等工程,不断提升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养护和运行监测检测,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快老旧车船的更新步伐,提高运载工具安全技术状况。持续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以大数据应用、精准执法等为突破,强化科技手段在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依托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信用监管新模式;以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安全监管为抓手,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常态化监管工作。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大检查等工作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现场安全风险管控,将安全生产要求贯穿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打造“平安工地”。全面推行“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控管理。组织开展联合治超行动,积极推进非现场执法工作,始终保持治超工作的高压态势。

(三)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对各类非常态事件下交通运行规律的分析研判,建立健全应急运力储备机制,强化应急运力组建和动员机制,完善征用和补偿机制,加强应急运力的运行管理,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市、县应急物资综合运输快速响应、协同指挥等体制机制,切实增强交通应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

提升救援能力。重点针对台风、洪汛、疫情、雪灾等突发事件及地震、滑坡等公路阻断突发事件,建立应对重大灾害和事故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推进水上搜救、船舶溢油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积极协同消防、公安、医疗等部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水陆空三栖协同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避难设施。完善交通运输应急装备,提高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

专栏8 平安交通保障工程

1、安全生产。以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统揽,以“百项整治任务”为抓手,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监管,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信用评价。

2、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市级应急预案修订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实战能力。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四、绿色交通发展工程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交通发展全环节、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化为导向,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节能环保、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体系。

(一)调整优化运输结构

以“公转铁”“公转水”为重点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

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降低车辆空驶率。提高集装箱道路运输专业化程度,鼓励无车承运人发展,推进大宗干线、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降低车辆空驶率。提高货物换装效率,引导运输企业向物流园区积聚。

构建以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强化“公交+慢行”网络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公交出行服务,推进公交都市建设;鼓励发展共享交通,推动汽车、自行车等租赁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鼓励短距离出行采用慢行交通方式,提升绿色出行环境,构建绿色出行体系。

(二)推广应用新能源

推广应用绿色化、清洁化交通工具,在港口和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清洁燃料车船推广应用,实现交通节能减排。对营运车船设置能耗和排放限制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淘汰低标准的老旧车船,推广使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设备和低排放车辆。鼓励使用天然气、电动车、混合动力、替代燃料车等节能环保车辆。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到2025年,全市范围内累计购置燃料电池公交车、市政用车、城际客车等100辆左右,推广燃料电池物流车500辆左右;开展燃料电池船舶示范运行,到2025年,我市燃料电池船舶示范数量达到10艘左右。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充电加气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到2025年,新增4座固定式加氢站。加快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加快现有码头和船舶岸电设施改造,切实提高岸电实际使用率。

(三)推进绿色交通设施建设

逐步推进生态友好型机场、航道、港口、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机场能源使用结构、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综合治理机场噪声等,建设绿色机场;尊重河道天然生态环境,满足河道防洪标准和水资源供给需求,开展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美丽航道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港口污染防治、节能低碳、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及绿色运输组织水平,推进绿色港口创建工作,统筹河道治理、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打造集运输、文化、观光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美丽航道;优化公路网结构,提升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鼓励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公路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优化公路建设路线,减少取弃土场、施工驻地、施工便道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运输条件,降低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减少车辆的绕行、怠速、空驶。引导运输企业向依托公路运输枢纽的物流园区聚拢,提高货物换装效率,尽量降低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强化全过程环保监管。制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交通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保验收制度,全面推行建设工程环境监理工作。

(四)加强污染防护治理

坚持污染排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强化营运货车污染排放的源头管控、运输过程的抑尘设施应用,进一步强化公路建设养护领域施工污染防治制度,强化施工阶段粉尘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废油、废水的综合处置和循环利用;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持续推广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和常态化运行。

(五)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抓好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规划,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对土地、岸线、通道和水域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通道内各位运输方式规划线路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大力推广节地技术,高效利用线位资源,鼓励利用旧路改扩建,控制公路附属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重视对施工临时用地和取弃土场的恢复。

完善港口岸线使用管理,保障港口岸线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鼓励提高港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推广交通基础设施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施工材料等综合利用,推动公路路面旧料、工业固废和隧道弃渣等的循环利用,减少生态冲击、降低环境影响,最大限度的合理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和排放,实现交通绿色发展。

推广绿色物流。推动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鼓励企业研发使用可循环的绿色包装和可降解的绿色包材。

专栏9 绿色交通示范工程

1、绿色出行:开展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通过优化线网、增设站点、完善设施、规范管理等,打造以“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步行”等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到 2025 年,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85%以上。

2、绿色公路。实施天堂寨至陡沙河扶贫绿色公路、霍英路等一批绿色公路示范项目。

3、绿色装备。到2025年,新增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比例超过80%,新增城市公交新能源比例超过80%。内河船型标准化率70%。

4、绿色物流。绿色包装和可降解的绿色包材替换率年均增长10%。

五、智慧交通应用工程

(一)完善智慧交通数据采集体系

构建六安市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建立与省、市级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机制,开展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类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抽取、梳理和整合。

建设统一的交通地理信息数据库。依托六安市数管局“数字六安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整合全市公路、高速公路、桥梁、站场、航道、港口、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建设交通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全市交通运输规划、运输工具监控、移动执法、应急指挥、综合决策、物流服务、公众出行服务等应用提供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基于内河电子航道图相关标准,逐步推进全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的数字化。

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监测平台。 加强信息采集和分析手段的应用,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状态、交通运行环境、重点运载工具运行状态以及交通流量等数据的实时监测。

(二)提升基础数据科学分析能力

建设市级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信息中心(TOCC)。平台架构为“1+5+1”,即一个中心、五个综合应用子平台和一个服务。一个中心是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五个综合应用子平台是交通运行综合监测平台、交通行业监管分析平台、路长制管理服务平台、交通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和交通协调应急指挥平台,一个服务是交通信息便民服务平台。

(三)提升交通运输业务管理水平

建成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架构为“53159”,即“5”个应用端(需求端、司机端、企业端、监管端、运营端)、“3”个中心(安全监测调度中心、运营呼叫中心、数据资源管理中心)、“1”套大数据仓库、“5”套保障体系(运营管理体系、信息数据交换体系、数据质量标准体系、资源目录管理体系和运行监测服务体系)和“9”大管理平台(综合客运出行管理平台、综合货运匹配管理平台、农村电商交易管理平台、交通信用管理平台、客货运综合调度平台、交通一卡通支付管理平台、第三方安全监测管理平台、运营服务管理平台和运营决策分析平台)。

“互联网+”交通安全教育监管平台。通过车载智能视频监控报警终端实施监控,确保车辆在运营中7x24小时有人监控、专业监控,确保超速、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能够在事前、事中得到及时提醒,事后得到处置,确保道路运输违法行为得到遏制,从而保证道路运输安全。为客运、货运、维修、驾校、车站等运输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及从业人员打造的远程网络教育平台,根据监控到的行为调取相应的培训考试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平台集在线监控,安全学习、考试、行业管理功能为一体,加强交通企业管理人员素质,通过“互联网+”的运用推动企业安全培训。

建成科技治超和综合执法系统。全面开展六安市公路货车超限不停车检测系统布局规划设计,在国省干线公路全面建成非现场执法卡点。整合源头、卡点、站点、车辆、道路运政及公安交警等各类要素信息资源,建立多点采集、在线联动、实时追踪、全域管控、闭环处理、失信惩戒等一体化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综合治理体系,打造出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治超信息系统,全面提升科技治超能力。

打造一体互联的交通信息政务平台。推进部省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交换共享与开放平台建设,及时向江淮大数据中心汇聚相关数据,促进数据共享。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交通运输业务系统建设,并接入“皖事通办”平台。加快实现与沪苏浙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细化交通运输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推动电子证照与沪苏浙共享应用。参与长三角地区在联网治超、“两客一危”、“公路水路运输业务”、“一码通域”协同以及公众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合作共享。

(四)提升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品质

客运一体化公共服务移动应用平台。依托“掌上公交”APP,整合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功能、城乡公交智能化系统、城市交通一卡通系统、出租车管理信息平台等,建设客运一体化公共服务移动应用平台。

高效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以物流园区为依托,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物流自动化作业和仓储运输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支持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类零散物流信息资源,提升货源和运力匹配效率。

(五) 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智能综合交通枢纽。提供枢纽运行状态采集、状态监测与评估、客运信息共享服务等,实时为各运输部门和各级用户提供信息的查询、展示、发布等服务,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辅助决策,提高综合枢纽的运转效率和服务水平。

拓展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实施重点区域5G网络优质覆盖工程,聚焦火车站、公交站、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加快5G网络部署,实现5G连片优质覆盖,基于公交站、非现场执法点等设施探索路侧智能基站系统应用。

六、行业转型升级工程

(一)加快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交,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依法全面履行部门职能,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运用法治方式引领行业重大改革;加快交通运输地方综合法规体系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推进交通运输部门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二)继续深化交通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提速增效,使交通部门政府职能更多转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做好省级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落实和承接工作,全面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逐步扩大网上审批范围,继续开展流程精简;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提升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降低行政成本,维护法治统一和权威。全力推进“1256”建设。“抓好1支队伍,构建2个平台,实施5个建设,聚焦6大主业”。

(三)持续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领域,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鼓励申请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鼓励交通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并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引导社会资金以PPP模式投资交通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方式。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推动十四五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压实部门责任,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具体落实。各级督查部门要加大实施方案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顺利推进。

    二、注重规划引领。加强与国家和区域相关发展规划的对接,将一批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纳入国家、区域层面的规划,在更高层面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对县区交通十四五规划的指导,在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政策制定上保持上下一条线,稳步推进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切实做好公路、水路、航空同铁路以及城市交通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综合运输的效率和水平。做好交通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重大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衔接。从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特点有效结合,统筹考虑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全方位、系统化的拓展道路使用功能,不仅实现“路通车通”,而且实现对沿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要素保障。

(一)资金保障。用好市财政交通强国以奖代补资金、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以奖代补资金和省厅交通强国经费补助,推进我市交通建设。争取提高中央车购税、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争取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家政策性银行对重大项目信贷支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拓宽公路建设筹资渠道。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通过整合交通部和省级补助、市县整合、帮扶单位帮扶、社会支持、村级“一事一议”等多种资金渠道解决。创新投融资模式,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交通项目采用PPP模式实施,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用于公路建设。支持经营性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参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交通基础设施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二)土地保障。将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全面纳入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对接,保障交通基础设施顺利实施。对符合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加强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优先实施符合国家审批条件的项目,并按有关规定积极申请使用国家用地指标;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沟通衔接,统筹地方用地指标,适度向重点建设项目倾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处理好交通基础设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垦工作,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对重大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按照工程进度分期批地供地。试点按照有关规定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三)人才培养。加强党对管理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等的领导。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为主,以引进为辅,培养一批既熟悉交通运输业务,又掌握相关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结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培养交通工程技术、管理方面专业专家队伍,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对参加施工一线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评聘职称,统筹安排机关专业技术人员到施工一线锻炼,基层工作人员到机关锻炼培养。

四、压实各方责任。一是落实县区责任。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本辖区内实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基本农田补划方案、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负责境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和施工环境协调等工作;按规定筹措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全面负责境内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前期工作和施工管理,负责职权范围内建设项目政府质量监督等工作。二是落实部门责任。市交通局负责编制重点交通建设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做好规划和计划衔接,强化实施的国省干线公路项目的指导、调度和考核,强化公路建设市场和工程质量监管;加大对县级实施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力量支持;与省属企业共同推进高速公路和水运工程建设。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保障交通项目建设用地,指导县区做好基本农田补划、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落实和项目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等工作;其它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指导,并优先安排项目审批。建立市、县两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加强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合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顺利实施。

五、做好实施评估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分析评价,总结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注重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