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辽宁】辽宁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2-10 园林景区绿化 辽宁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十四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攀升。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做实经济数据,全省旅游人数、收入、投资、消费企稳回升势头明显。“十三五”时期部分基础指标因疫情影响,以2019年为准。2019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为6416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222.8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61倍和1.6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3.7%,均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强基固本扎实推进。旅游产业布局优化、旅游集聚区建设、旅游精品建设、旅游新业态培育、客源市场开发、市场主体培育、旅游市场治理、乡村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成果显著。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海洋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冰雪温泉、避暑养生等主打旅游产品建设取得突破。旅游交通体系、自驾游服务体系、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旅游安全救援体系、旅游厕所革命等旅游公共服务得到完善。
  改革创新稳步迈进。出台国有景区改革实施意见,120家非文博类国有景区基本完成转企改制,组建了11家旅游企业集团,全省优势旅游资源全部面向市场开放。旅游科技赋能创新工程全面启动,旅游智慧服务能力逐步提升,高A级旅游景区基本实现了线上预约、售票和投诉等。
  品牌塑造成效显现。旅游品牌创建取得新成效,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各类国家级旅游示范区10个、大型旅游产业集聚区10个、区域性旅游产业集聚区2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54家,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5条。大型旅游会议会展效果显现,大批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引客入辽”取得成效,与世界多个国家的旅游和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辽宁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综合效益日益增强。旅游对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精准脱贫,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等综合作用明显增强。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5个,推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乡)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93个,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30人,十余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旅游带动社会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城乡居民出游意愿显著增强。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省旅游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前全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旅游业改革力度有待加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不足;创新程度有待深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引领支撑作用不突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旅游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旅游新项目、新投资、新消费增长乏力,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市场理念、竞争思想、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存在一定差距。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为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强省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新技术革命加速推进,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根本性变革和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数字文旅、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共建共享成为旅游业发展新动能,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将重塑再造旅游产品形态、消费模式、空间布局。紧跟“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步伐,充分激发全省旅游业的创新活力、要素潜能、发展潜力,加快推进全省数字文旅创新迭代速度,推动旅游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消费增长、治理优化,引领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攀升。
  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大众旅游正在向着高端化、品质化发展,“旅游生活化、生活旅居化”成为时代特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国民旅游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将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消费升级迭代、旅游供给提质增效,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旅游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乡村振兴战略将带动乡村旅游全面繁荣发展,推动形成一大批乡村旅游新兴目的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广阔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田园生活新去处;将激发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潜力,壮大全省旅游消费市场;将促进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城乡旅游互动,催生大批共享农庄、共享民宿、乡村旅居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全省广袤的农村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跨越。
  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全面深化,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推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推进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密集出台,将凝聚有力的政策举措,激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和强大活力。
  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省上下凝聚起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省上下坚持把旅游业恢复发展作为促进消费回暖回升、经济企稳增长的有效手段和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举措,持续加大推进强度、支持力度和改革深度,全省旅游业呈现率先回暖、率先增长的良好势头,辽宁必将呈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内区域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旅游业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省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还需要下更大的力气,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大力度、持续推进。
  二、总体要求
  建设旅游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全省要增强机遇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牢牢把握建设旅游强省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以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满足人民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根本目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旅游需求侧市场化引导,壮大旅游有效投资,促进旅游消费升级,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讲好旅游故事、擦亮旅游品牌、奏响旅游乐章、贡献旅游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改革激发旅游业内生动力,以创新释放旅游业发展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宗旨,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产业发展,推出更多个性化、品质化、精细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健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开放引领。发挥辽宁沿海沿边、通关达海的优势和东北亚桥头堡作用,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历史机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注重节约为本、保护优先、环境友好,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倡导绿色节能消费,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综合带动功能,整合相关产业行业资源,推进“旅游+”“+旅游”,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行业跨界融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延伸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产品链、价值链、创新链。
  坚持协调推进。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统筹保护与利用、局部与全局、当前与未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切实防范化解旅游安全质量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依据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发展条件,将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定位确立为东北亚旅游目的地。依托东北亚桥头堡战略地位,发挥紧邻朝日韩、连通中俄蒙地理优势,加强与东北亚旅游交流合作,打造集滨海度假、生态避暑、森林养生、冰雪运动、温泉康养、文化体验等优势产品于一体的东北亚旅游目的地,成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引擎。
  着力建设东北滨海旅游战略要地。充分发挥辽宁在东北地区滨海旅游资源的唯一性优势,大力发展滨海休闲、海滨度假、邮轮游艇、海上运动、海岛旅游、海洋牧场等,高标准建设大连国际邮轮客运中心,打造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黄金海岸旅游休闲度假带,为推进东北旅游大循环大协作发挥独特作用。
  着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新高地。高扬信仰旗帜,传承红色基因,依托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六大红色标识地等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旅游基地等,发展红色旅游演艺和文创,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体验活动,宣传推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广“红动辽宁”旅游品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国红色旅游高地。
  着力建设中国北方旅居胜地。发挥全省旅游资源品位高、自然人文环境美、人居气候条件好、旅居市场需求旺、旅游进出便捷的综合优势,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市场,大力发展旅居度假、旅居养老、旅居养生,大力推进滨海旅居、森林旅居、乡村旅居,大力营造旅居生活氛围,高品质建设中国北方旅居胜地,争创区域旅游竞争新优势。
  着力建设大众冰雪旅游最佳体验地。充分利用辽宁地处冰雪黄金纬度带,坐拥长白山南脉,冬季降雪量大、雪质柔软,气温舒适度雄冠东北,温泉遍布全省等地理资源与气候特质,推出冰雪特色旅游线路,建成一批全季旅游景区。切实发挥民族民俗文化丰富、森林雪域文化厚重、物产丰富、交通畅达等优势,打造花溪沐枫雪温泉度假区、天桥沟滑雪旅游度假地、弓长岭温泉滑雪度假区、沈阳棋盘山冰雪度假区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丰富冰雪节庆活动,让“嬉冰雪,泡温泉,来辽宁过大年”在全国喊得响亮,做得扎实。
  着力建设现代旅游消费创新中心。适应疫后旅游消费新变化新需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辽宁宜游宜居宜养的资源环境气候优势,围绕高品质、微度假、多层次、高频率等现代旅游消费需求新趋势,全面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大力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积极拓展旅游消费新空间,完善旅游消费激励举措,深入挖掘旅游消费潜力,打造业态丰富、环境舒适、亮点纷呈、充满活力的现代旅游消费创新中心,为疫后提振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示范作用。
  (四)发展目标。
  立足全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眼于建设旅游强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全省旅游业实现以下目标。
  旅游经济跃上新台阶。旅游接待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旅游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5年,努力实现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型产业。
  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景区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旅游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多元化旅游市场主体更加壮大,旅游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创新驱动效应充分显现。
  产品建设取得新成效。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显著增加,滨海旅游、冰雪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等形成一批旅游精品,康养旅居新兴产品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特色旅游产品得到彰显。培育5—10个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建2—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品质显著提升。
  智慧旅游取得新突破。旅游业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旅游产品智慧化转型升级加快,全省智慧旅游平台全面建成,实现“一部手机游辽宁”,基本实现旅游产品智慧化。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形成一批旅游科技创新企业和旅游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科技创新人才。
  对外交流开创新局面。面向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交流合作稳步提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企稳回升,与朝日韩俄蒙旅游合作进一步深化,东北亚旅游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日益健全,“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国际旅游影响力不断增强。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执法效能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市场监管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更加健全,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主客共享的浓厚氛围广泛形成。
  人民群众的旅游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高。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带薪休假、免费开放、门票降价、消费补贴等惠民举措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出游意愿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一)优化旅游发展布局。
  健全旅游区域发展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多极一圈两带两区”的旅游强省新格局,为构建辽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1.构筑多极并起增长新态势。建设沈阳国际文化旅游大都市。以“文化沈阳”“历史沈阳”“山水沈阳”为主线,擦亮“一宫两陵”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提升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关东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文化创意集聚区和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大都市。依托沈阳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建设,打造国际旅游枢纽城市。
  建设大连世界海湾旅游名城。围绕“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愿景目标,加快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打造“海上游大连”旅游新名片,推进金石滩、长山群岛、海王九岛与石城列岛等海洋海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风范、滨海风情、时代风尚、活力健康的世界旅游海湾名城。搭建国际旅游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东北亚“一小时商务圈”,打造东北亚旅游门户和国际旅游航空海运枢纽。
  培育一批新兴增长极。发挥丹东沿边沿海沿江的独特优势,突出边境、边城、红色旅游,建设特色旅游城市,打造中朝东北亚合作新窗口。依托朝阳市快速接入京津冀的门户区位,发挥人文禀赋深厚的综合优势,建设红山文化核心文旅带和历史文化名城,打造辽宁旅游开放合作的西门户。支持营口市建设环渤海休闲旅游中心,支持葫芦岛市打造现代化滨海名城,形成滨海旅游两大新增长板块,与大连市共同支撑起辽宁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
  2.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推进旅游交通互联互通。完善沈阳绕城高速、辽中环线高速等,构建“二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统筹推进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城际巴士、公路、铁路、机场等建设,推进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改扩建,沈白高铁、沈辽大道和沈铁、沈本、沈抚等城际轨道建设,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构建无缝衔接的旅游交通网。
  推进旅游产品优势互补。沈阳市提升中心城市旅游辐射带动功能,鞍山市重点发展红色钢都等工业旅游,抚顺市做大“满族故里·欢乐雪都”旅游品牌,支持本溪市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市、加快发展生态康养,辽阳市深耕历史文化休闲度假游,铁岭市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阜新市突出温泉康养、提升草原生态、推进文旅体融合,沈抚示范区深化主题公园集聚发展,共同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旅游产业协作圈。
  推进旅游客源共拓共享。联合推出旅游线路,共同开展文旅节庆会展活动,共同建立营销推广渠道,形成线路共推、平台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育的旅游一体化营销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叫响“魅力沈阳都市圈”旅游品牌。
  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快旅游集散与咨询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建设,形成标准统一、共建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1 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重点旅游项目
  沈阳棋盘山旅游度假区、沈阳盛京皇城5A级旅游景区创建、鞍山千山景村融合项目、鞍山钢都文创产业园、本溪“文旅融合创新先行区”示范工程、本溪花溪沐枫雪温泉度假区、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阜新十家子玛瑙文旅产业园、辽宁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辽阳市双河及周边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辽阳古陶瓷特色艺术村落、辽阳孔雀谷康养旅游建设项目、铁岭辽河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铁岭蒸汽机车文旅特色产业园、铁岭调兵山平安驿关东民俗文化体验地项目。  3.建设滨海沿边特色旅游带。充分挖掘辽宁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和鸭绿江边境风情资源,建设高品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鸭绿江边境风情旅游带,形成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支撑带。
  升级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以大连市为龙头,以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滨海城市为支撑,推进滨海旅游设施升级、业态更新和服务提升,加快大连金石滩、长山群岛、海王九岛与石城列岛旅游升级,支持丹东东港海岛温泉、锦州湾滨海湿地温泉、营口鲅鱼圈海滨旅游、盘锦红海滩湿地、葫芦岛东戴河等旅游开发,推动邮轮游艇、低空旅游、海岛度假、远洋探险等新业态发展,做大做优避暑康养旅居旅游,建设东北亚一流的滨海休闲度假带。
  打造鸭绿江边境风情旅游带。提升丹东市跨境旅游目的地战略地位,推动机场、高铁、口岸等升级改造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打造赴朝旅游第一目的地和集散地。推进丹东市五国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打造免税旅游购物新亮点。支持丹东市发展鸭绿江夜景、夜市、夜间演艺等夜游产品,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提升国道G331沿边自驾游服务能力,畅通提升鸭绿江边境风情国家风景道。
专栏2 滨海沿边特色旅游带重点旅游项目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重点旅游项目。大连国际邮轮客运中心、大连金石滩精品旅游度假区、大连长山群岛避暑旅游度假区、大连普湾“飞行家”度假区、大连海王九岛与石城列岛旅游度假区、大连旅顺口军民融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大连北部温泉带、丹东东港海岛温泉旅游区、营口奕丰北方温泉城养生度假区、营口鲅鱼圈区西部海滨旅游带、盘锦辽东湾金帛滩旅游区、盘锦红海滩景区、葫芦岛滨海特色风情带、滨海大道自驾廊道。
  鸭绿江边境风情旅游带重点旅游项目。丹东虎山长城段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旅游景区、丹东国家级边境旅游试验区、丹东五国边民互市贸易区免税购物中心、鸭绿江岸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鸭绿江边境风情国家风景道。  4.打造辽东辽西旅游先行区。依托辽东绿色经济区和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辽东绿色生态旅游区和辽西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打造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两大新增长点。
  建设辽东绿色生态旅游区。依托岫岩县、凤城市、宽甸县、本溪县、桓仁县、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西丰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中药资源和优质水资源,依法依规发展生态旅游,持续推进“冰雪游”“民俗游”“温泉游”“枫叶游”“红色游”等特色旅游开发,打造山地休闲度假旅居新高地。
  建设辽西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以锦州市、朝阳市、葫芦岛市、阜新市、盘锦市等面向京津冀城市群和沈阳都市圈,建设文化旅游大环线和辽西生态文化走廊,推进环渤海休闲度假旅游和辽西区域性主题文化相结合的文旅融合旅游线路,构建辽西旅游大环线,承接京津冀城市群和沈阳都市圈快速增长的旅游休闲度假需求,打造环京津冀新兴度假目的地。
专栏3 辽东辽西旅游先行区重点旅游项目
  辽东绿色生态旅游区重点旅游项目。岫岩玉都文旅度假区、桓仁五女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抚顺罗台山康养文旅度假区、新宾清前史文化遗产廊道文旅项目、清原国际旅游度假区、本溪汤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凤城凤凰山旅游景区、宽甸天桥沟生态旅游景区、西丰城子山文旅综合开发项目。
  辽西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重点旅游项目。锦州大医巫闾山景区、阜新佛寺温泉康养度假区、阜新彰武草原旅游区、朝阳白垩纪旅游度假区、朝阳天鹅湖旅游度假区、葫芦岛东戴河海滨旅游度假带。  (二)提升智慧旅游水平。
  顺应数字化发展大趋势,服务“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实施“互联网+旅游”战略,运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数字产品供给,重塑旅游产业链条,创新智慧旅游运营模式,提升全省旅游智慧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1.大力发展数字文旅。积极培育数字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推动“互联网+旅游”深度融合,引导云旅游、线上演播、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业态发展,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模式,推广基于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沉浸式体验型数字旅游产品,发展在线游戏、光影互动等新兴业态。支持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协同应用场景建设,扶持一批旅游科技应用场景项目。
  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科技赋能。创新活化利用文化遗产遗址、行业重要遗址、民族民俗和古生物等资源,鼓励引进5G、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支撑的沉浸式旅游演艺、全息互动投影、夜间光影秀、无人机表演等旅游业态,支持“一宫三陵”、五女山山城等建设数字化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数字化遗址遗迹景区,打造科技创新文旅融合样板,做活做火辽宁文化遗产旅游。
  支持旅游科技创新应用与研发。支持旅游业与先进技术融合发展,推进智能装备、航空装备、通信网络、人工智能、游戏动漫、船舶及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软件等在旅游领域创新应用,培育一批旅游制造业基地、旅游科技研发基地和项目,增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应用水平。
  培育壮大旅游创新载体。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创新平台,发挥旅游科技型企业引领作用,支持旅游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竞争优势突出的“雏鹰”“瞪羚”“独角兽”等旅游科技创新主体。
  2.全面提升智慧旅游。构建数字化旅游线上空间。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在旅游领域有效赋能应用,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旅游空间。建设辽宁省文旅数字创意中心,实现省级层面旅游云展览、云娱乐、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的内容生成、定制消费、智慧服务和共治管理。创作生产具有辽宁特色的网络演艺、网络视听、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等,实现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和便捷化消费,深度拓展产业边界,重塑产业链。建设贯通科技、教育、文博、商业、旅游、娱乐的一体化线上文化虚拟平台。谋划一批数字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艺术馆等,支持文博场馆、景区景点、主题公园、休闲街区等打造沉浸式体验新业态。
  建设全省智慧旅游平台。建立辽宁文旅大数据中心,构建综合管理、资讯服务、旅游营销等智慧旅游体系,推进与交通运输、公安、市场监管、气象等数据共享,实现服务一张网、管理一盘棋、监测一张图,构建一网多端的辽宁旅游服务平台,运用小程序、移动应用程序(App)等智能应用,实现“掌上游辽宁”。
  推进智慧旅游品牌建设。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等要求,普及扫码入园、刷脸通行、电子地图、语音导览、无接触等智慧服务,鼓励发展沉浸式数字化体验旅游。支持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品牌企业和项目,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村镇。
  推动旅游“新基建”。提升旅游重点区域和场所5G网络覆盖水平,推动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专用道路、旅游标识系统等数字化提升和智能化改造,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构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旅游新基础设施体系。
  (三)深化创新驱动发展。
  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推进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模式创新,推动旅游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旅游改革创新高地。
  1.创新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推行绿色低碳旅游开发和消费方式。依托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存,引进专业的研发设计运营团队,推广运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旅游开发方式。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对星级饭店、景点景区、旅游民宿等建筑进行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建设节水型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民宿等。发布绿色低碳旅游消费指南,开展绿色消费公益宣传,倡导绿色低碳旅游消费。
  健全旅游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达到最大承载力的旅游景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完善旅游预约制度,建立景区游客流量控制与环境容量联动机制。根据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对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旅游项目实施类型限制、空间规制和强度管制,完善旅游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
  实施绿色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重点的绿色旅游标准体系,统一认证标识,开展认证培训,在全行业推行绿色旅游认证制度。
  推进资源集约型开发利用。鼓励盘活废旧矿山、厂房遗址、古村落等资源,依法依规推进资源权益流转经营,培育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旅游开发经营主体,统筹实施生态环境整治、旅游产品业态植入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资源有序有效开发利用。
  推进文物遗址和生态系统保护展示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址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展示,在确保文物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依法依规探索保护展示与土地开发权、旅游经营权适当挂钩的新机制,推动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系统保护展示新路径。
  推动将旅游开发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法依规探索推动将旅游企业纳入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体系,鼓励旅游开发主体加大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作为生态保护补偿的重要补充方式。
  2.培育旅游主体功能区。围绕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特定的行政区划为单元,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集群、业态集聚、要素集成和品牌集合,打造特色鲜明、配套齐全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完善旅游产业基础功能。结合城市改造升级,实施城区景区化布局再设计、内涵再创新、功能再完善、服务再提升,推进商业旅游化、街区景观化、乡村田园化、城区公园化。完善客运、公交体系对景区的服务保障,推进城市绿道、骑行专线、自驾线路、旅游标识、景观驿站等配套完善。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信息、金融等与旅游产业对接,加强生活性服务业的养老、商贸、房地产等与旅游产业融合。
  扩大旅游产业集群效应。挖掘存量旅游项目内涵,实施精品化战略、精致化经营、精细化服务,做好后续开发规划、策划和人才储备,补齐旅游主体功能区产业短板弱项,增强发展新动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差异化布局和错位发展要求,引入更具竞争力和整体补短板的大项目与新业态,引入文旅创意团队、经营管理团队、市场开发团队等智力支持。
  扩充旅游业态集聚效能。着眼后疫情时期旅游新需求,培育和开发度假、休闲、研学、康体、房车等“四季主题体验游”,创新时尚体验、养生养心、体育健身、自驾露营、低空飞行等业态,开发精品民宿、家庭农场和现代农庄等新业态。补齐冬季旅游新业态少、产品单一的短板,集聚开发冰雪、温泉、运动、康养等辽宁冬季特色业态。强化淡季产品有效供给,促进文创产品和土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培育特色旅游电商基地。
  扩容旅游要素集成内涵。强化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集成,提升养生旅游、研学实践、休闲度假等新需求配套水平。扩大要素供给多样,实现体验舒适、享受怡悦、参与快乐、互动激情。增强旅游要素内在品质,提高要素科技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和健康含量。
  扩展旅游品牌集合影响。加强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星级温泉、高水平旅游度假区、精品民宿的品牌塑造,强化特色商业区、时尚街区、历史村落的品牌培育,做好旅游节庆活动、四季主题旅游和经典旅游线路的品牌打造,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旅游品牌体系,扩大旅游主体功能区的目的地品牌影响力。
专栏4 辽宁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
  深入推进沈阳市沈北新区、大连市金石滩、大连市旅顺口区、鞍山市千山风景区、本溪市桓仁回龙湖、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丹东市鸭绿江、营口市鲅鱼圈、盘锦市红海滩、朝阳市红山文化等现有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全省积累建设经验、探索发展路径。
  重点培育新建沈阳市浑南区、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市南芬区思山岭、丹东市凤凰山、锦州市北镇市、营口市老边区、阜新市阜蒙县佛寺温泉康养、辽阳市辽阳县、铁岭市铁岭县、葫芦岛市兴城市等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辽宁模式”。  3.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推动旅游经营模式创新。全面推进传统业态数字化运营,建设一批数字景区、数字度假区、数字酒店和数字旅行社。创新景区经营模式,引导景区创新文化演艺、文化市集、科技秀等引流“二消”业态,扶持一批在文化、康养、“科技+”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面大胆创新的企业,推动景区摆脱门票经济。引导新型旅游综合体,以打造文化形象为引领,以策划各类主题活动为载体,以短视频营销创新营销模式,以夜间游览休闲拓展消费时空,推动景区疫后恢复性增长。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酒店,推动酒店集团化发展,建设一批度假酒店、艺术酒店等。适应“后疫情时期”新变化,支持引入专业民宿运营机构,引导民宿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型。鼓励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重构发展模式、加快转型,重视个性化、品质化产品的开发,引导其向订制化、专业化综合服务商转型。
  推进旅游治理模式创新。依法依规鼓励旅游企业“抱团式”发展,培育景区联盟、旅行社联盟、民宿联盟等各类产业联盟社会中介组织,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内部交易、降低成本、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体治理模式,通过联盟实施组织化创新,促进资源整合、集成,拉长产业链,提升整体创新发展能力。搭建旅游领域“产学研”新阵地,探索组建辽宁旅游创新研究机构,借鉴工业技术创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发展模式,打造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技术高地,为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借鉴行业协会“现代旅游根据地”成功模式,发挥冰雪与温泉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协会等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大胆创新,加速疫后旅游复苏。
  完善激励改革创新政策机制。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制定旅游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建立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申报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等,推动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旅游科技企业的合作和支持,创新要素价值收益分配机制,依法依规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加大旅游创新扶持力度,按有关规定采取直接补贴、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贴息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纳入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加大经营模式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旅游改革创新台账,建立容错和激励机制,运用好部门间协商议事机制,最大限度释放旅游市场主体创业创新能力,在全省营造旅游改革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适应新时代多层次多元化旅游需求,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升级传统产品、深度开发特色产品、培育壮大新兴旅游产品,构建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1.改造升级传统旅游产品。推进传统景区改造提升。着力破解门票经济、重游率低、类型单一等普遍问题,全面推进传统景区改造升级。一是重构景区内部游览线路,适应小团体、家庭游新需求,打造主题化、小场景、体验强、深度游的新型游览线路。二是推进景区入口服务区向文旅度假综合体转变,配套文旅商度假综合体、休闲街区、度假社区等,打造新型消费综合休闲度假单元。三是推进景区“公园化”转变,承接城市休闲功能外溢,围绕本地市场布局城市书房、咖啡书吧、文化市集等城市度假新业态。四是开发文化演艺、度假营地、特色酒店等文化、康养、“科技+”人气新产品,推进单一景区向集传统观光、休闲农业、度假康养、特色购物、生态旅居等复合型产品转变。五是推进景区向无感化服务迈进,提升智慧入园、智能导览、无人民宿、无人酒店等无接触式旅游服务体验,支持建设一批数字化景区,实现数字化运营。
  推动海洋海岛旅游产品迭代更新。破除“大观光小度假”海洋旅游困境,精心打造金石滩、鲅鱼圈、东戴河等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高品质滨海度假酒店集群。推进长山群岛等海岛资源整体开发,打造海岛旅游度假胜地。高水准建设大连世界海湾名城,支持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滨海度假城市建设。完善邮轮旅游产业链和供应链,推进大连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增加国际邮轮航线和国内短程邮轮航线。支持游艇旅游改革创新试点,建设一批公共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和水上运动中心。加快滨海渔村、渔港、渔场旅游化改造,培育“微度假”轻奢海宿。支持海洋牧场、近海运动、海洋文化体验、低空旅游、海上赛事等新业态发展,建设海上休闲运动基地、休闲海钓基地。着重建设“沙滩浴场+海上运动+渔业休闲”的复合度假海湾,构成“市区—近郊—远郊”多层次的沙滩旅游系统。
专栏5 海洋海岛旅游提升工程
  打造世界级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大连金石滩精品旅游度假区、营口市鲅鱼圈区西部海滨旅游带、盘锦辽东湾金帛滩旅游区、葫芦岛滨海特色风情带等。
  建设国际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大连海王九岛与石城列岛生态旅游度假区、丹东大鹿岛—獐岛旅游度假区等。
  打造滨海度假城市。支持大连市建设世界海湾名城、锦州市建设滨海休闲之城、营口市建设环渤海休闲旅游中心、葫芦岛市建设滨海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等。
  建设国际邮轮基地。推进大连国际邮轮客运中心项目,完善国际邮轮客运中心、邮轮母港、旅游码头及配套基础设施,增加始发港国际邮轮航线,丰富“海上游大连”航线,争取开通由丹东经大连、营口、锦州、盘锦至葫芦岛的邮轮航线。
  游艇改革创新试点。丹东东港帆船游艇基地、营口鲅鱼圈游艇基地、葫芦岛邮轮游艇基地等。
  海上休闲运动基地。大连普湾“飞行家”度假区、“海上游大连”、锦州滨海新区帆船帆板训练基地、葫芦岛低空旅游基地等。
  优质滨海沙滩和海湾。瓦房店仙浴湾、旅顺塔河湾、甘井子牧城湾、瓦房店白沙湾、大连金石滩、大连金石湾、大长山岛饮牛湾等。  推进生态旅游产品精品建设。大力发展山地森林旅游,支持五女山、凤凰山、大黑山等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地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山地运动、科普教育等休闲度假业态,打造东北避暑旅游胜地、东北亚生态休闲度假地和一批避暑旅游基地。重点建设辽河、大凌河生态旅游带,建设一批生态水利风景区,支持桓龙湖、卧龙湖等建设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叫响“辽河三角洲湿地”中国最美沼泽湿地品牌,打造红海滩等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草原沙地生态旅游,培育彰武草原生态旅游品牌,开发一批草原旅游综合体,以大清沟为核心建设沙地生态旅游区,开发草原民宿、沙漠冷泉美食、农家乐、汽车营地等生态旅游产品,打造沙泉鱼宴等知名美食品牌。
专栏6 生态旅游精品工程
  建设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沈阳棋盘山、沈阳怪坡、鞍山千山、抚顺和睦国家森林公园、抚顺猴石国家森林公园、抚顺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本溪五女山、本溪关门山、本溪铁刹山、本溪枫林谷、本溪绿石谷、本溪虎谷峡、本溪大冰沟、本溪老边沟、丹东凤凰山、丹东天桥沟、锦州医巫闾山、阜新海棠山、辽阳核伙沟、朝阳大黑山等。
  建设湖泊生态旅游目的地。沈阳卧龙湖旅游度假区、本溪回龙湖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丹东青山沟旅游度假区、盘锦含章湖旅游度假区、朝阳天鹅湖旅游度假区等。
  打造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旅游景区、营口大辽河口生态旅游度假区、辽阳柳壕湿地旅游项目、盘锦红海滩风景区、盘锦辽河口湿地、铁岭辽河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等。
  培育草原沙地生态旅游目的地。沈阳金沙滩国家沙漠公园、阜新彰武草原旅游区、阜新大清沟自然生态旅游区等。  推进温泉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发挥温泉大省优势,推进温泉旅游深度开发、差异开发和精品开发,打造扬名东北、叫响全国的辽宁温泉旅游目的地。建设十大温泉集聚区,形成一批休闲度假功能强、产出规模大、经营效益显著的旅游集聚平台。建设十大温泉旅游标杆项目,高品位提升温泉旅游服务、高要求完善温泉旅游业态、高水平优化温泉经营管理模式,引领全省温泉旅游提档升级。扶持一批产品业态新颖、服务质量优良、经营管理创新、经营效益显著的温泉旅游企业做大做精做特。适应疫后新变化,引导温泉旅游企业开发微度假、私密性度假产品。全面推进“温泉+”融合发展,引导温泉企业向集温泉休闲、康养度假、运动休闲、生态旅居等复合业态的旅游综合体发展。延长温泉旅游产业链,发展温泉理疗设施设备等温泉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国温泉旅游产品创新引领高地。
专栏7 温泉旅游提档升级工程
  建设十大温泉旅游集聚区。大连龙门汤—安波温泉旅游集聚区、鞍山汤岗子温泉旅游集聚区、本溪关门山—关山湖—汤沟温泉旅游集聚区、丹东温泉旅游集聚区、锦州温泉旅游集聚区、营口滨海温泉旅游集聚区、阜新禅修温泉旅游集聚区、辽阳弓长岭温泉旅游集聚区、朝阳喀左温泉旅游集聚区、葫芦岛兴城温泉旅游集聚区等。
  建设十大温泉旅游标杆项目。大连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鞍山汤岗子温泉城、本溪花溪沐枫雪温泉旅游度假区、本溪溪湖温泉度假区、丹东凤城东汤温泉旅游度假区、锦州滨海湿地温泉旅游度假区、阜新阜蒙东梁温泉旅游度假区、辽阳弓长岭温泉滑雪综合体、朝阳凌源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葫芦岛兴城温泉旅游度假区等。  2.深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嬉冰雪”旅游产品。以嬉冰雪为特色,培育辽宁冰雪旅游品牌,打造全国知名、京津冀首选的嬉雪旅游目的地。支持有条件的滑雪场提质扩容,打造一批高端冰雪旅游度假区和冰雪运动赛事基地。大力发展冰雪温泉融合产品,建设一批冰雪温泉集聚区,建设一批高品质冰雪温泉旅游度假区,打造国内知名冰雪温泉品牌。擦亮冰雪节庆赛事品牌,培育沈阳国际冰雪节、盘锦“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赛事等赛事,支持举办高水平冰雪赛事活动。推动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冰雪装备骨干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和标志性产品。
专栏8 冰雪旅游打造工程
  打造“嬉冰雪”旅游目的地。沈阳五里河冰雪乐园、沈阳奥体冰雪嘉年华、沈阳怪坡冰雪乐园、大连老虎滩极地嬉雪大世界、大连岔鞍嬉雪乐园、营口鲅鱼圈红海河冰雪嘉年华、营口盖州冰雪乐园、阜新彰武巨龙湖冰雪乐园、辽阳太子河体育运动公园冰雪嘉年华等。
  打造冰雪旅游度假区。大连安波旅游度假区、抚顺清原国际旅游度假区、本溪胡堡村滑雪旅游度假区、阜新黄家沟旅游度假区等。
  打造冰雪运动赛事基地。沈阳冰上运动中心、沈阳冰雪水上体育综合体、抚顺雪上运动中心、抚顺清原滑雪场、抚顺岗山滑雪场、阜新奥体冰上运动中心、阜新黄家沟滑雪场、辽阳弓长岭温泉滑雪场、盘锦辽河口冰凌穿越基地等。
  培育冰雪节庆赛事品牌。沈阳国际冰雪节、大连国际温泉滑雪节、本溪冰雪温泉节、丹东天桥沟滑雪节、锦州冰雪温泉节、营口冰雪温泉节、阜新冰雪温泉节、辽阳冰雪温泉节、盘锦“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赛事、铁岭调兵山蒸汽机车旅游节、朝阳冰雪温泉节等。
  培育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基地。辽宁特色冰雪体育装备中心、抚顺冰雪装备产业园、锦州大型冰雪体育装备制造业园区、阜新高端冰雪装备产业基地等。  大力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挖掘革命文物文化价值,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旅游新高地。以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等红色资源为重点,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一批红色教育基地,支持发展红色旅游演艺、红色文创作品,打造东北红色旅游高地。推进党政干部红色教育、青少年研学教育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壮大非周末旅游市场。推广“红动辽宁”红色旅游品牌,推出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遴选省级十佳红色导游讲解员,培养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
专栏9 红色旅游提升工程
  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支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系列联合创建5A级旅游景区,提升沈阳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锦州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辽沈战役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抚顺市抚顺雷锋纪念馆、本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和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阜新市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阜新市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朝阳市赵尚志纪念馆等1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强沈阳、抚顺、本溪、丹东、锦州、阜新、辽阳、铁岭等地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支持红色旅游融合项目。丹东大鹿岛—獐岛甲午海战文化公园、锦州红色研学旅游自驾车营地、锦州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辽东(抚顺、本溪、丹东)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等。
  推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广“不忘国耻·英勇抗战”“辽沈枪声·解放号角”“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共和国长子·新时代工业”“兴边富民·辽吉风光”5条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推出50条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深度开发工业旅游产品。鼓励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创意园区、影视拍摄基地等业态发展,支持建设一批工业旅游基地、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推进工业遗产集中连片开发,支持鞍钢工业遗产群、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等旅游化利用。利用机器人、巡游表演机器马、人工智能等高尖端产业优势,建设一批未来科技旅游基地。开展工业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健全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机制和监测评估制度。
专栏10 工业旅游提振工程
  培育大型工业旅游景区。民族工业文化博物馆、鞍钢工业遗产群、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营口港工业遗址公园等。
  培育工业文旅特色产业园。大连玻璃艺术文创园、鞍山钢都文创产业园、营口1861文旅产业园、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阜新十家子玛瑙文旅产业园、铁岭蒸汽机车文旅特色产业园等。
  支持工业遗产旅游集群建设。鞍钢工业遗产群、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等,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成为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
  打造工业旅游基地和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大连海盐世界公园、鞍钢工业之旅(鞍钢集团博物馆)、营口港工业遗址、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等。
  建设未来科技旅游基地。辽宁省科技馆、机器人智慧产业园、机械巨兽文旅娱乐综合体、智能仿生人形机器人项目、海州航空运动基地等。  3.培育壮大新兴旅游产品。实施康养旅居培育工程。聚焦“后疫情时期”康养旅居新需求,打造短期异地旅居新生活,大力培育康养旅居新产品,建设面向全国的康养旅居目的地,带动全省旅游业向高端发力,用度假提振旅游消费,用旅居吸引人口流入,带动房地产去库存,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依托优质的海滨海岛、森林山地、生态温泉、乡村田园等,大力发展滨海康养旅居、森林康养旅居、温泉康养旅居、乡村康养旅居,培育高品质的海水康疗、温泉理疗、森林疗养、中医药养生、田园养生等康养旅居业态,打造康养度假综合体、特色康养村落等康养旅居基地。支持发展旅居养老,完善“养老+度假+互联网”服务模式,健全交通、医疗、救助、无障碍等设施配套,探索与对口省份和城市对接的旅居养老平台和机制,建设一批高品质旅居养老基地。关注候鸟式旅居度假人群需求,推动高端康疗、医养美容、房车旅居等多种旅居业态发展,开发第二居所、分时度假公寓、康养旅居社区、互换旅居民宿,打造共享旅居度假模式。到2025年,打造50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特色鲜明、宜游宜居的康养旅居基地。
专栏11 康养旅居培育工程
  打造海洋海岛康养旅居基地。丹东东港海岛温泉旅游区、营口温泉生命健康公园、营口养老健康城等。
  打造中医药康养旅居基地。鞍山汤岗子医疗康养基地、鞍山中医康养基地、沈抚养生谷、本溪参茸康养基地、本溪药都—溪湖温泉—张其寨山水康养基地、本溪桓仁东北参茸农产品城、营口公益养老中心、辽阳百草园康养基地、铁岭西丰县中草药种植基地等。
  打造森林康养旅居基地。鞍山“中国玉都·生态满乡”岫岩四产融合综合体、抚顺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抚顺筐子沟生态旅游景区、抚顺和睦国家森林公园、本溪南芬大石湖老边沟生态休闲基地、本溪胡堡村—汤沟绿石谷避暑旅居基地、本溪五女山—江南水镇避暑旅居基地、本溪大冰沟—城外渔庄避暑旅居基地、阜新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辽阳核伙沟生态康养度假区、朝阳大黑山景区等。
  打造温泉康养旅居基地。大连安波温泉度假区、鞍山汤岗子温泉养生度假区、本溪国医温泉生态度假区、丹东东汤温泉度假区、丹东北黄海温泉度假区、营口奕丰北方温泉城养生度假区、阜新佛寺温泉康养度假区、盘锦红海滩温泉度假区、朝阳凌源热水汤温泉旅游康养度假区、朝阳喀左温泉度假区、朝阳北票市温泉康养度假区、葫芦岛兴城文旅度假区等。
  打造乡村康养旅居基地。大连伊甸康养特色基地、鞍山宁家峪文旅康养基地、本溪沙尖子康养基地、本溪小市一庄—温泉康养旅居基地、本溪桓仁和平村康养旅居基地、辽阳孔雀谷康养旅游建设项目等。  擦亮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拓展乡村旅游新空间。推进乡村景观提升,打造一批乡村度假区。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创建一批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一批海岛度假乡村、城郊休闲乡村、山水休闲乡村、主题游乐乡村等特色旅游村。鼓励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互联网+民宿”,打造一批特色民宿集群。提升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林家乐等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培育“乡村+潮流”“乡村+研学”“乡村+疗愈”“乡村+文创”等新玩法。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将农副产品通过旅游出售,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到2025年,建设1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5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专栏12 乡村旅游产品名优工程
  打造一批乡村度假区。沈阳稻梦空间景区、大连伊甸旅游度假区、鞍山岫岩玉都文旅度假区、鞍山千山景村融合项目、鞍山千山老院子田园综合体、抚顺新宾蓝旗朝鲜族田园综合体、本溪小市一庄、丹东大梨树生态旅游区、盘锦新立镇田园综合体、辽阳古陶瓷特色艺术村落、辽阳前杜草莓主题村落、朝阳喀左县利州古城文化旅游项目等。
  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沈阳腰长河村、苏家屯马耳山村,本溪王崴村、陈英村、大青沟村、财神庙村,营口小望海村,阜新毛岭沟村,铁岭当铺屯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沈阳大孤家子镇、大连王家镇、鞍山洋河镇、抚顺会元乡、本溪小市镇、丹东孤山镇、营口双台镇、阜新大板镇、铁岭振兴镇、朝阳南八家子乡等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大连长海海岛民宿集群、本溪桓仁大雅河民宿集群、丹东鸭绿江水丰水库民宿集群、营口鲅鱼圈滨海民宿集群、辽阳弓长岭何家村民宿集群等。  创新开发研学旅游产品。探索将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活动。依托重点景区、自然和文化遗产、古村落、博物馆、科技馆、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快研学项目建设,推出一批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和精品路线,培养一批优秀研学旅行导师,完善壮大“行走辽宁”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东北亚国际游学体系。
  大力提升购物旅游产品。实施旅游商品提升工程,提高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水平,推进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轻工产品、农产品、工艺美术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扶持一批旅游商品企业,打造具有辽宁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伴手礼。大力提升城市购物旅游水平,完善机场免税店、市内免税店、城市购物综合体、特色购物街区、主题文创商店等旅游购物业态。依托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等购物新业态。依托丹东五国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发展边境商贸购物旅游。创新“互联网+旅游商品”,搭建辽宁旅游购物线上平台,鼓励拓展旅游电商、直播带货等线上购物渠道。
专栏13 旅游商品提升工程
  轻工产品旅游商品化。重点发展“辽药六宝”、户外运动用品、泳装、手表、乐器、化妆品、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特色轻工旅游商品。
  农产品旅游商品化。重点发展特色杂粮、盘锦大米、朝阳小米、丹东草莓、鞍山南果梨、绥中白梨、沟帮子烧鸡、西丰梅花鹿、大连海产品等原产地特色农产旅游商品。
  工艺美术旅游商品化。重点发展玉石、琥珀、玛瑙、煤精、辽砚、紫砂、贝雕、版画、芦苇画等现代工艺美术旅游商品。  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旅游产品。依托辽宁山水、温泉、中医药等优势,推动医疗机构、疗养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中药材种植企业等进景区、进度假区,建设乡村康养度假单元,大力发展多元康养产业和健康旅游,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动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提质扩面,建设3—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先导区。充分挖掘辽宁特色文化内容,转化落地一批深度沉浸类影视实景娱乐项目,培育一批实景游戏、创意感官、综合现实、互动叙事、激情挑战等沉浸式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推动与未来城市、未来交通、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充分衔接,鼓励未来旅游景区、未来旅游社区、未来旅游交通、未来旅游酒店等创新发展。
  4.推进四季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大力推介春季“赏花观鸟休闲度假游辽宁”、夏季“消夏避暑辽宁行”、秋季“赏枫采摘休闲游·金秋美景辽宁行”、冬季“嬉冰雪泡温泉到辽宁过大年”四季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打造四季宜游精品线路,不断丰富四季旅游内涵。
  推广春季“赏花观鸟休闲度假游辽宁”精品线路。围绕“赏花观鸟”,结合湿地河口和乡土乡情,重点推广沿海六市江河入海口春季观鸟浪游和沈辽鞍本营大乡村赏花踏青游精品线路。
  推广夏季“消夏避暑辽宁行”精品线路。围绕“消夏避暑”,结合生态康养和亲子研学,重点推广滨海避暑旅居游、辽东森林避暑养生游精品线路和辽西北湿地草原避暑休闲游精品线路。
  打造秋季“赏枫采摘休闲游金秋美景辽宁行”精品线路。围绕“枫红赏秋”,结合弘扬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等红色记忆,重点推广沈抚本丹沈环线和大丹本鞍营大环线秋季赏枫游精品线路。
  推广冬季“嬉冰雪泡温泉到辽宁过大年”精品线路。围绕“冰雪温泉”,结合工业遗产和非遗民俗,重点推广沈阳都市旅游圈精品线路、辽东山林冰雪温泉游精品线路和辽西文化走廊精品线路。
  推广四季宜游精品线路。依托沿海六市滨海大道、国道G331边境公路、高速公路网,重点推广“京津冀—辽宁沿海六市—丹东鸭绿江边境—吉林长白山”沿海沿边精品自驾旅游线路,打造全国最美滨海风景与最美边境风情的自驾精品线。依托高铁、高速公路等,打造“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精品旅游线路。
  (五)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承传播,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向融合、相互促进。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会展、体育、航空等相关产业行业叠加融合,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价值。
  1.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全面提升辽宁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沈阳盛京皇城5A级旅游景区建设、五女山山城创建5A级旅游景区,推进丹东虎山长城段历史文化旅游,叫响“一宫三陵”、本溪五女山山城、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三燕龙城遗址、辽西古生物群落遗址、查海遗址、万佛堂石窟、海棠山摩崖造像群等景区化开发,支持朝阳白垩纪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依托辽宁独特的地域文化,扶持一批常态化旅游演艺节目,提升地方戏曲演艺水平,打造旅游演艺品牌。利用多彩关东民俗、民族文化遗存,打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村镇。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扶持非遗产品展示、创新和产业化,开发非遗文化园、非遗展示馆、非遗街区、非遗文创等旅游业态。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区域性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培育特色夜经济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支持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歌剧院、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舞团及其专属剧场与省图书馆、省博物馆联动发展。建设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美术馆等研学旅游实践基地,鼓励省文化演艺集团开发美育教育、艺术普及等研学旅游。到2025年,推动建设6个以上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5部以上旅游演艺精品,打造50个以上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民族民俗文化村,10个以上非遗文化园。
专栏14 文化旅游提升工程
  叫响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围绕“一宫三陵”、本溪五女山山城、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等现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创新推出数字体验、文创开发、主题演艺、文娱综艺节目等产品业态,建设遗产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数字文化展示体验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推进大连旅顺口军民融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辽西古生物群落遗址、医巫闾山辽代考古遗址、三燕龙城遗址、辽阳燕州城遗址、青石岭高丽山城等景区化开发,鼓励发展文化研学游与考古体验游,建设一批高等级考古遗址景区。推进国家长城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发展长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产品。
  建设石窟寺景区景点。积极开发万佛堂石窟、海棠山摩崖造像、香炉山岩画等石窟寺景区景点等。
  培育主题旅游演艺。打造“关东风情”大型实景演艺、“王朝起源”实景演艺等10余部主题演艺作品,打造城市驻场演出和景区演艺品牌,推出一批讴歌辽宁美丽风光、民俗风情精品歌曲,培育省属四大院团旅游演艺品牌,打造专属演艺场所。
  打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村镇。石佛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孤山历史文化名镇、三道河朝鲜族民俗村、满融朝鲜族村、佛寺蒙古族民俗文化村、新光朝鲜族民俗村等。
  打造非遗文化园。朝阳喀左紫砂特色文化园、阜新十家子玛瑙文旅产业园、盘锦田庄台美食文化园等非遗文化园,开发做精岫玉、玛瑙、煤精、琥珀、紫砂、紫陶、木化石等非遗文创产品。
  培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环医巫闾山文化旅游、东北长城古塞文化旅游、辽西中华古文明古遗址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等一批主题文化精品线路。  2.加大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加强“一宫三陵”、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葫芦岛绥中九门口长城等现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活化利用,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和辽西热河古生物群落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推出世界遗产旅游线路,培育世界遗产旅游品牌。
  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提升,加快推动医巫闾山辽陵遗址、三燕龙城遗址和辽阳汉墓遗址、青石岭高丽山城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并鼓励发展考古研学游,打造一批高等级考古遗址景区。
  推进国家长城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以明长城为主体,统筹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重点建设丹东虎山长城文化公园和辽西明长城文化公园,打造长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
  深化大连旅顺口军民融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探索军民融合顶层设计、多方联动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创新沉浸式场景体验等文物展示阐释方式,建设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整合联动周边构筑打造研修研学、文旅融合的城市新增长极。
  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注重整体保护,传承传统营建智慧。坚持以用促保,推进活化利用,稳妥发展古城、古镇、古村旅游,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实现永续传承。
  实施石窟寺保护计划。分类开展全省石窟寺保护和重要石窟寺预防性保护,重点实施万佛堂石窟综合保护工程、海棠山摩崖造像保护工程和香炉山岩画保护工程,全面提升石窟寺保护能力,规范石窟寺旅游开发活动。
  提升博物馆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展览,创意开发一批特色文创和旅游商品,鼓励支持一批博物馆创建A级旅游景区。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以岫岩玉雕刻、抚顺煤精雕刻、琥珀雕刻、阜新玛瑙雕刻、本溪松花砚制作技艺、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等为重点,建设非遗旅游商品生产性保护基地,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旅游商品品牌。
  3.促进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依托盘锦大米、大连樱桃、东港草莓、朝阳杂粮等知名农业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智慧农业。鼓励现代农业庄园、休闲林场、休闲牧场、休闲渔场、海洋牧场、田园综合体发展。实施“百县千品”旅游商品开发工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全省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旅游制造业。支持沈阳低空飞行装备与汽车旅居车装备制造业、丹东运动户外用品制造业、阜新海州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基地、兴城泳装制造业等发展壮大。
  推动“会展+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会奖旅游、商务旅游,打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领域国际展会品牌,引进国内外大型会展品牌。建设5个以上商务旅游集聚区,支持沈阳、大连打造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
  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冰雪运动旅游、水上运动旅游、山地户外旅游、汽车摩托车旅游、航空运动旅游、健身养生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建设一批体育旅游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体育旅游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大众化体育赛事活动,支持阜新辽宁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丹东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中朝边境体育赛事。
  推动“航空+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多元化、特色化低空旅游消费市场,支持通航企业因地制宜地打造通航航空旅游新产品,鼓励通航企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江河湖海航空旅游产品,培育空中看辽宁精品项目和旅游线路,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航空主题公园,鼓励通航企业开发特色空中游览项目。
  (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发挥旅游业融合度高、关联性强、拉动力大、吸纳就业多的综合优势,深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点、线、面”旅游联动,打造全域共建、全业共融、全民共享的旅游新生态。
  1.加强优质旅游品牌培育。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高品质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进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动沈阳市盛京皇城、大连市森林动物园、本溪市桓仁五女山、丹东市宽甸天桥沟、葫芦岛市绥中九门口长城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沈阳棋盘山休闲旅游度假区、大连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本溪汤沟温泉旅游度假区、营口鲅鱼圈旅游度假区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施A级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工程,全面提升现有A级旅游景区服务设施和接待规模。到2025年,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2—3家,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10家。
  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支持沈阳市、辽阳市、朝阳市、大连市、丹东市、鞍山市、锦州市等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支持沈阳中街、鞍山铁东区“不夜鞍山”、丹东“夜游鸭绿江”、锦州夜市、营口老街、铁岭柴河休闲娱乐街、盘锦广厦艺术街、朝阳慕容街、朝阳喀左紫砂风情街等文旅消费街区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列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市县为重点,稳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提高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效率。积极开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预审机制。依托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率先打造跨区域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25年,成功创建3—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出20个以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做强做优旅游企业。支持招商引进一批旅游投资商,依法依规科学运用多种方式,培育一批企业集团,积极盘活存量企业和资产。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鼓励辽商回归发展旅游产业。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向“精专特优新”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旅游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优化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新锐型旅游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扶持旅游企业家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倡导旅游企业家诚信守法、责任担当,培养一批新时代乡村旅游带头人,引领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拓展企业市场经营空间,加大青少年学生研学、银发旅居和居民带薪休假等政策支持。
  3.提升现代旅游公共服务。完善旅游交通设施与服务。推进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改扩建、丹东浪头机场提升,新增至俄日韩、欧美及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航线。加快沈白高铁建设。推动边境旅游公路、滨海大道自驾廊道、辽西文化旅游大环线、沈阳都市圈旅游环线等旅游风景道建设。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化改造,建成一批特色主题公路旅游服务区。改善旅游景区交通堵塞问题,提高通达性和便捷性。提升城乡公共交通衔接,强化城市公交、旅游客运对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的服务保障。鼓励沈阳、大连等市开展旅游主题专列、城际慢火车和旅游包机服务,支持大连湾、鸭绿江、辽河等发展邮轮游船旅游,推进空铁联运、海陆联运、海陆空联运。
  提升智慧化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依托辽宁文旅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信息查询、旅游投诉和旅游救援等方面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统一受理、分级处理的旅游投诉平台。大力开发运用基于移动通信终端的旅游应用软件,提供无缝化、即时化、精确化、互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积极培育集合旅游相关服务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积极鼓励多元化投资渠道参与投融资,参与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制定自驾游鼓励政策,推进房车自驾车营地建设,健全自驾游服务中心、加油站、维修站、停车场、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等服务体系。
  优化旅游公共设施布局。增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健全旅游集散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支持国省干线公路增设旅游交通指示标志,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提升多语种旅游服务。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彻底解决全省旅游厕所短板问题。
  4.构建全域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全域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景区(度假区)+文化街区”“景区(度假区)+特色村落”“景区(度假区)+特色城镇”“景区(度假区)+生态整治区”“景区(度假区)+文化保护区”发展模式,推动景区(度假区)与周边地区联动协同发展,形成产业联动、互促共赢、整体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共享。加快构建融合共享、全域覆盖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文化公共服务进景区,推动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在游客聚集区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公共文化设施,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提升居民和游客的精神享受体验。
  构建旅游富民长效机制。实施景区建设务工一批、入股旅游项目受益一批、旅游企业就业一批、旅游从业培训一批、乡村旅游创业一批、旅游商品开发带动一批的“六个一批”乡村旅游富民行动,实现百万农村人口受益。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等开展乡村旅游自主创业,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形成一批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
  (七)促进旅游消费升级。
  大力提振旅游消费信心,全面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积极培育旅游新型消费,充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疫后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1.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高旅游消费便捷程度。实施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引导景区景点、演出、文化娱乐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提升旅游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提供智能化出行信息服务,完善景区、文博场馆“预约服务”制度。到2025年,实现全省旅游消费场所互联网售票和4G/5G网络全覆盖率。
  提升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参与度。鼓励把旅游服务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构建集散客自助旅游、客房预订、票务服务于一体的“旅游超市”,打造群众身边的旅游消费服务网点。加强农村居民出游需求保障,引导旅游服务机构积极开拓农村旅游市场,依托乡村旅游点、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开展旅游产品宣传推广。针对老年群体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建立重点面向特殊群体发送旅游消费券制度,保障特殊群体旅游权益。
  优化旅游消费市场环境。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强化文化娱乐和旅游设施的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联合执法,依法严打非法经营、欺诈消费以及“黑导游”等违法行为,维护健康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景区及周边社会治安问题综合整治,强化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巡逻防控,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动安防、技防设施建设,有力净化治安环境。
  2.培育新型消费形态。推进新型旅游消费。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网络消费等旅游消费新模式,支持文博场馆、景区景点、主题公园等打造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等旅游消费新场景。拓展无接触式旅游消费体验,鼓励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建设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鼓励云旅游、线上演播、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培育网络体验旅游消费方式。
  促进传统消费升级。推动东北二人转、辽音脱口秀、街头艺术、限时快闪、非遗集市等多种业态集合,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精品酒店、特色民宿、文艺书店、文商旅综合体、微型度假综合体等首店经济。依托老字号企业,激发“辽宁老字号”旅游消费潜力。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契机,推动设立离境退税商店或免税店,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
  提升假日旅游消费。完善假日旅游交通管理,完善节假日旅游交通预警信息。严格落实旅游景区流量控制和门票预约制度,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创新假日旅游产品,丰富假日旅游弹性供给,避免假日旅游消费冷热不均、结构失衡。
  3.创新消费激励措施。探索弹性休假制度。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探索推行2.5天弹性休假制度,即“周五下午+周末”的小短假调休方式,鼓励实行周五无会日、夫妻同时休假。加强对弹性休假制度的宣传引导,依法保障职工带薪休假权利。
  扩大旅游消费惠民举措。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鼓励旅游景区周一至周五低价或者免费开放,试行国有控股旅游景区试行免费开放日和免费开放周(月)制度。鼓励各地出台惠民补贴政策,加大对景区门票、酒店、餐饮、小客车加油等旅游消费支出补贴力度。推进“辽宁人游辽宁”旅游惠民主题活动。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旅游消费服务“一卡通”,在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等方面率先实现沈阳都市圈、沿海经济带“同城待遇”。
  4.大力发展夜间消费。拓展夜间消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支持景区推出夜间娱乐精品节目、夜间光影秀、无人机表演或驻场演出项目,鼓励开发曲艺、电影、歌剧、音乐、读书等主题鲜明的夜间文化休闲活动。推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延长夜间开放时间,鼓励开设24小时书店,推动品牌连锁餐饮、娱乐、健身机构加大24小时店布局,鼓励商场、购物中心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在店庆日、节假日期间开展“不打烊”等晚间促销活动。
  打造夜间消费品牌。发挥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支持大连甘井里东市、鞍山铁东“不夜鞍山”、本溪小市一庄、丹东“夜游鸭绿江”、锦州夜市、营口辽河老街、辽阳前杜草莓主题村落、盘锦广厦艺术街、铁岭柴河街、朝阳慕容街、朝阳喀左紫砂风情街等建设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实施“一市一品牌”,打造“沈阳夜八点”“浪漫夜大连”“不夜鞍山城”等都市夜游品牌,推出美食夜市、特色夜景、光影娱乐秀、夜间主题活动等明星夜游项目。到2025年,培育50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00个以上明星夜游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优化夜间公共服务。实施夜间消费场景点亮工程,支持夜间消费地标、商圈、街区和集聚区的夜景亮化美化改造。鼓励延长城市地铁、公交路线夜间运营时间,优化运营线路。鼓励出租车企业和网约车平台加强夜间重点区域车辆调配和监管。完善交通停车引导系统,加大夜间停车位供给,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将停车位向社会开放。
  5.激发疫后消费增长。加大疫后旅游复苏支持。加大对旅游企业纾困力度,推进旅游企业享受减税降费政策,运用多种金融帮扶政策,完善旅游企业免租、退还保证金等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复工复产。鼓励各地区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等提振旅游消费增长。
  深化“辽宁人游辽宁”主题消费。开展市民周末度假游和乡村生态休闲游系列活动,启动避暑旅居游,扩大自驾深度体验游,带动红色和工业主题教育游,创新亲子研学实践游,深化历史文化游,做强冰雪温泉游等。依托全媒体办好“拥抱自然,畅游辽宁”四季主题营销,开展四季旅游产品、旅游好去处、旅游攻略地图等宣传推广活动。聚焦全省优质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旅游新兴打卡地。
  倡导红色教育主题消费。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辽沈战役胜利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学雷锋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建国节等重要节日,整合全省红色旅游资源,推出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游,扩大结合党史国情教育等主题教育常态化下的红色教育培训体系进景区活动。推动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倡导鼓励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各地企事业单位到红色旅游景区举办各类党建、团建和工会活动,党费和工会会费可按有关规定列支相关费用。
  持续开展研学旅游消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合全省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知省情、游家乡”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和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体验游,鼓励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种的研学旅行,推动建立适合不同阶段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服务体系。推动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引导相关企业推出针对青年学生的优惠套票和精品线路,择机联合举办“爱我家乡,发现辽宁之美”青少年征文或者短视频大赛等。
  激活传统旅游消费热点。推动寒暑假、节假日、长周末等旅游高峰时机,开展多样化的周边游、近程游、错峰游、家庭游、亲子游、微度假等主题旅游消费,形成旅游消费热点和浪潮。引导高速公路等交通企业与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深度合作,联合线上线下旅行平台,推出自驾辽宁精品线路,举办“拥抱自然,辽宁等您驾临”主题游活动,共同实施“自驾辽宁”营销政策,联合让利省内外自驾游客。
  培育新型旅游消费热点。瞄准现代旅游消费新趋势,支持发展旅游消费新业态。促进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旅游业态。依托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建设国际考古学堂、考古方舱等项目,开展科研考古、大众考古、仿真考古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主播基地,推动网络主播与景区和酒店等旅游企业合作,通过直播带货、后备箱工程等模式,提升“旅游+”“+旅游”新产品的供给能力。
  (八)创新旅游市场开发。
  树立新时代辽宁旅游新形象,构建现代化、市场化、专业化旅游营销体系,全面提升“东北亚旅游目的地”美誉度。
  1.塑造新时代辽宁旅游新形象。重塑辽宁旅游新形象。重磅推出“嗨辽宁”全新旅游形象和宣传口号,推出全新宣传片,在国内外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广泛应用于辽宁官方平台、机场、高铁站、旅游景区等场所,将“嗨辽宁”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全面塑造新时代辽宁旅游新形象。持续扩大“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我在辽宁等你”宣传,提升“四季旅游”品牌影响力。
  构建“辽字号”旅游品牌矩阵。实施旅游品牌矩阵建设工程,以“嗨辽宁”为统领,构建“辽宁美景”“辽宁美味”“辽宁美宿”“辽宁好玩”“辽宁好嗨”“辽宁好礼”等“辽字号”旅游品牌矩阵。按照总量控制、滚动开发、动态管理,建立“辽字号”旅游宣传推广名录,持续推出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辽宁旅游品牌,提高辽宁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打造百家“辽字号”优质旅游品牌,深化辽宁旅游“嗨”体验。
专栏15 “辽字号”旅游品牌矩阵建设工程
  “辽宁美景”旅游目的地品牌。中国最北海岸线、美丽鸭绿江、“一宫三陵”、桓仁五女山山城、九门口长城、鞍山千山景区、本溪水洞景区、盘锦红海滩、沈阳棋盘山等。
  “辽宁美味”旅游餐饮品牌。辽宁餐饮“老字号”品牌、特色小吃等人气产品,“辽宁美味”美食街、餐厅及美食小吃名录。
  “辽宁美宿”旅游住宿品牌。依托星级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等打造“辽宁美宿”旅游住宿金字品牌商。
  “辽宁好玩”旅游产品品牌。以“冰雪嬉戏、养生温泉、浪漫滨海、山地运动、民族民俗风情”为重点的“辽宁好玩”旅游产品品牌,以地方戏曲演出等为重点的“好看大戏”品牌,以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为支撑的“好玩街区”“好玩城市”品牌等。
  “辽宁好嗨”节事品牌。支持举办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推出滨海消夏节、冰雪温泉节、世遗文化旅游节等“辽宁好嗨”现代节事系列品牌。
  “辽宁好礼”旅游文创品牌。研发“辽宁好礼”文创商品,推出“颜值高、韵味浓、特色足”伴手礼,开设“辽宁好礼”线下实体和线上旗舰店。  2.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扩大新媒体营销。实施“辽宁旅游出圈计划”,创新“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嗨翻辽宁”系列活动,广泛推介“浪漫海岸”“多彩鸭绿江”“一宫三陵”“一线串珠”“北方新生活”等辽宁打卡产品包和“四季旅游”线路套餐。创新推出世遗文化科技演艺秀、辽西文化历史大咖秀等出圈亮点产品,支持开展百万粉量旅游达人带货营销。鼓励以产品和内容为载体制造现象话题和爆款产品,实现“全媒体看辽宁”。
  创新事件营销。着力谋划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旅游事件营销活动,实现旅游营销弯道超车。举办文旅创作者大会,打造辽宁文旅创作者大会永久会址。扩大网络旅行微视频博主、人气导游合作,使辽宁旅游常年稳居网络热度中心,扩大旅游知名度。发挥体育强省优势,推出辽宁籍奥运冠军旅游形象大使,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开展系列赛事营销。
  做亮节庆营销。强力打造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沈阳国际冰雪旅游节等龙头节庆品牌,办好大连赏槐会、鞍山千山梨花节、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本溪枫叶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锦州古玩节、营口海滨温泉旅游节、阜新玛瑙文化旅游节、辽阳佟二堡皮草节、朝阳化石节等节庆活动,做强大连国际温泉冰雪节、抚顺满族农庄过大年、本溪冰雪温泉节、丹东天桥沟滑雪节、阜新冰雪温泉节等冰雪节庆。
  借势网络营销。加强与知名旅游线上运营商合作,建立辽宁旅游品牌营销专区,支持景区、酒店、“四季辽宁”线路等入驻旅游电商平台,提升旅游电商覆盖率。培育一批旅游特价公众号、社区团购平台、微信群等社群分销平台。鼓励旅游商户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营销,提高旅游产品网络上架率。
  3.开展旅游精准营销。深耕省内市场。编制全域旅游攻略,持续推进“辽宁人游辽宁”惠民活动,推陈出新周边游、近郊游等热点旅游套餐,针对家庭游、自驾游、银发族、青年客群等推出复游率高、消费潜力大的省内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展“跟着课本游辽宁”活动,促进亲子游、学子游、研学游高质量发展。推出“辽宁旅游一卡通”,在全省旅游网上平台设立“辽宁人游辽宁”旅游专区,营造便捷、舒适、实惠的消费环境。
  激活东北市场。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力度,推出“东北人游东北”合作计划,推进“畅游大东北”“东北旅游护照”等联合营销措施,联手推出东北地区周末游、周边游、高铁游、自驾游、微度假等“东北人游东北”旅游产品和线路。
  壮大国内市场。深耕京津冀,拓展长三角、珠三角,挖掘发达城市群赴辽旅游潜力,壮大国内赴辽旅游市场规模。强力开发京津冀客源市场,在北京市设立辽宁旅游营销中心,推广滨海游、冰雪游、自驾游、周末游等主题产品和线路,接续千万级京津冀客群赴辽旅游。实施“江浙沪引客计划”,有序拓展中远程市场,每年深耕1—3个中远程发达省份市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东南区域等主要客源地精准营销。
  拓展入境市场。实施辽宁旅游海外推广计划,深耕日韩俄蒙等海外主要客源市场,拓展欧美等潜在入境客源市场。加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营销,推出丝绸之路辽宁旅游精品线路,扩大文化交流、商旅结合、修学研学等旅游交流合作。推动设立辽宁旅游海外营销中心,加强与文旅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合作,依托大型国有企业海外机构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挖掘潜在入境客群。
  4.构建新型营销机制。建立旅游营销一盘棋机制。设立全省旅游营销专责机构负责整合协调各方力量,统筹全省旅游宣传推广工作。推动建立省市县企一盘棋营销推广体系,推进旅游营销与各地市宣传衔接、资源共享、计划联动,加强对旅游营销绩效评估,扩大专业化旅游营销队伍,发挥资金、人才、渠道联动效应。
  构建整合营销机制。创新协同营销机制,实施旅游宣传推广联盟行动,以文旅部门、社会组织、旅游企业、营销机构、主流媒体等为主体,整合各方面宣传资源和渠道,构建辽宁旅游营销推广合作平台,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旅游营销格局。
  完善奖励扶持机制。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力度,出台“引客入辽”奖励措施,鼓励行业组织、社会机构、旅游企业自觉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鼓励航班、包机、专列等扩大赴辽旅游规模,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引客网络和能力的旅游企业。
  (九)扩大旅游对外开放。
  发挥辽宁沿海沿边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
  1.提振发展出入境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突出世界遗产、自然生态、海洋度假等优势资源,增强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优化入境旅游服务,用好用足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加强日韩俄蒙等东北亚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赴辽邮轮旅游、自驾游通关便利化,在境外预订、金融支付、网络服务、医疗救助、语言标识等方面提升国际融合度,加大多语种导游人才培养。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放大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日博览会、中韩投资贸易博览会等旅游溢出效应。
  规范发展出境旅游。推动与日韩俄等建立出入境客源市场互换机制,推动完善出境旅游政策,合理增加出境组团数量,扩大边境旅游规模。加强对出境旅游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扩大境外旅游保险、旅游救援合作,完善出境旅游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出境游客引导,督促遵守境外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2.扩大国际旅游交流合作。积极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产品线路开发、旅游投资互惠、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务实合作,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冰雪文化旅游节、数字文旅高峰论坛、国际文化和旅游产业博览会、文化旅游投资论坛、牛河梁·红山文化论坛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深化与日韩朝旅游合作。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支持丹东市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推动增开大连港与日本、韩国、朝鲜海运航线航班。适度增加沈阳、大连、丹东等重点旅游城市出境旅行社数量,推动与日韩朝在航权开放、证照互认、车辆救援、人才培养、旅游保险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加强旅游对外交流合作。依托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机制、东北亚旅游论坛、东北亚国际旅游城市联盟等平台,提升旅游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和层次。扩大与国际友城旅游交流合作,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城市缔结旅游伙伴城市。积极参与国家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支持辽宁旅游企业以“中国展区”参加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展会。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及我国驻外使领馆举办的重点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扩大辽宁旅游国际影响力。
  3.协调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推进东北地区旅游联动。依托振兴东北区域旅游联盟、东北“4+1”城市旅游联合体、东北旅游景区联盟、黑吉辽蒙旅游合作联盟等平台,完善跨省旅游协作联动机制,加强“哈长沈大”多元旅游协作,联合打造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康养避暑、旅居度假等优势旅游品牌,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市场互享、客源互换、政策互惠、效益互利。
  加强与山东半岛旅游协作。联合开发邮轮游艇旅游、自驾旅游、通用航空旅游和旅游装备制造等新兴业态,联合打造环渤海邮轮精品旅游线路,探索跨区域要素共享、产业互动、协同发展新路径。
  强化与京津冀旅游合作。推进辽西地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打造京津冀休闲度假后花园。创新京津冀辽四省区旅游合作机制,联合出台实质性政策和务实性举措,联合推进康养避暑、滨海度假、文化旅游等旅游线路开发,建设北方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实现旅游信息共享、旅游市场互动、旅游产品共建。
  4.加强对口省份和城市合作。深化与江苏省、广东省旅游对口合作,加强沈阳与北京、大连与上海、鞍山与南京等对口城市的旅游交流互鉴。推进与对口省份和城市建立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旅游对口工作机制。深化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交流合作,支持增加与对口合作省份、合作城市的航线航班和高铁班次。研究互设城市主题日,办好“交换冬夏”“引客入辽”等主题活动。推动建立旅游企业对口帮扶奖励机制,支持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开发辽宁省优势旅游资源,合作打造一批高端旅游产品。加强人才培养深度合作,支持旅游部门互派干部交流挂职,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学科共建、联合培养、交流互访。
  (十)改善旅游营商环境。
  深化旅游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旅游市场体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旅。完善地方性旅游法规体系,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综合执法监管绩效考评制度,强化旅游领域执法检查,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套路贷、不合规信贷平台,严厉打击旅游合同欺诈、旅游经营不规范、“黑导游黑车”、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经营行为。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完善旅游地方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宣贯实施和绩效评估,开展标准化试点。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监测机制。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畅通线上线下旅游投诉渠道,做到“接诉即办”,建立健全旅游投诉纠纷调解与司法仲裁衔接机制。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严格执行最大承载量,提升智慧化旅游服务。依法依规坚持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星级饭店复核检查常态化,强化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加强导游讲解员队伍建设,抓好导游研培计划、“金牌导游”项目、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落实,组织参加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举办全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鼓励在校学生、退休人员、专业研究人员等参与志愿讲解员服务。健全无障碍旅游设施,完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旅游便利化服务。
  3.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事前预防、事发预警、事中救援、事后重建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对重点时段、重要设施设备、重大旅游活动及高风险项目安全监管,强化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旅游包车、食品卫生安全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责任。加强重点区域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组织开展应对重大险情、恶劣气候等突发事件演练。完善政府救助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发展社会救援服务,健全紧急救援联动机制。深化旅游保险合作,创新旅游保险产品,扩大覆盖范围,提升保险额度,提高理赔效率。
  4.健全旅游信用体系。推进旅游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诚信旅游“红黑榜”机制,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依法依规将旅游信用纳入旅游企业资质评定、等级认定、政策采购招投标中。在企业融资、银行贷款、工商管理、税收及责任保险费率等方面,依法依规给予旅游诚信企业激励支持。建立旅游信用修复机制,在旅游信用修复后及时终止联合惩戒。鼓励旅游企业信用承诺,支持旅游行业协会健全行业内信用承诺制度。
  5.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全面落实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动指南,推进文明旅游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整治旅游不文明顽疾陋习。推动文明旅游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相关标准,培育一批行业先进典型,提升行业文明旅游工作水平。完善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依法依规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加强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者激励制度,开展旅游志愿服务公益行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完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研究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通力配合、齐抓共促。各市、县(市、区)要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力度,抓好工作落实。建立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管理制度以及申请承办机制,充分调动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积极性和创新性,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落实实施责任。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实施进度要求,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各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如期完成。强化规划实施考核监督,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旅游业发展摆上重要日程,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绩效督考体系,推动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责任主体绩效挂钩。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加强规划宣传,激发各级各地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财税支持。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宣传推广、全域旅游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引客入辽”等方面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旅游重点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落实国家支持旅游发展有关税费支持政策,依法依规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税费减免支持。各地要因地制宜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创新投融资机制。在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领域,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门票收入权质押和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保障土地供给。与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衔接,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落实差别化旅游业用海用岛政策,依法依规对临水、近海旅游娱乐、浴场等亲水空间予以优先保障。旅游项目中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旅游业用地的有关政策。
  (四)加大人才保障。
  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旅游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外语人才、旅游教练员等急需短缺人才。到2025年,成功引进一批旅游英才。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支持用人单位在不改变省外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退休特聘、项目合作、联合研发等灵活多样的引才方式,创新“候鸟型”旅游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设立“候鸟”旅游人才工作站。
  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旅游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养一批旅游工匠人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开展创新型、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健全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加强行政干部轮训和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村旅游人才分类培训,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展旅游行业全员培训。
  激发旅游创新创业活力。建设一批旅游双创基地,搭建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和产才融合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安居落户、医疗养老、出入境签证等“保姆式”服务。加强文旅融合专家库建设,组织专家服务团进企业、进项目、进园区,开展“订单式”智力支持。健全留学回国人员和外籍高层次旅游人才服务机制,发挥归国和外籍高端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作用。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