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海南】海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8-11 仓储物流 海南
一、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发〔2018〕12号),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简称“三区一中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定位,明确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优化整合港口资源,重点支持海口、洋浦港做优做强。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运输来往自由便利的制度设计,要求实施高度自由便利开放的运输政策,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物流业是支撑“三区一中心”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领域。现代物流业是海南省十二个重点产业之一。
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在在复杂国际形势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2020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海南特殊地理单元,地处亚欧海洋运输航线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和自由贸易港制度优势,大力推进以数据化和供应链为时代特征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促进国际国内大循环,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强全省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超常规发展我省经济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对于保障城乡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质量的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2018年4月11日);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2020年6月1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4.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18〕34号);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0〕10号);
6.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经贸〔2018〕1886号);
7.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8.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发改经贸〔2020〕742号);
9.《海南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战略与政策研究》成果应用;
10.《全球格局下海南建设冷链物流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成果应用。
(三)规划年限
本规划基年为2019年;
本规划期为 2020—2025 年,展望2030年。
(四)规划定位
本规划为物流产业综合性规划。是指导全省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物流专业规划的依据。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区一中心”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产业。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旅游消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将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压茬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对于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大战略作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发〔2018〕12 号)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限2021-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二、发展环境
经过“十三五”期建设,特别是中央宣布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以来,海南现代物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市场规模稳定增长、物流主体聚集增长,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一)发展现状
1.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洋浦港建成了一批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海洋运输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了新海滚装运输港区,提升了琼州海峡运输供给能力;全省“四方五港”布局日趋完善。2019 年全省拥有生产性泊位148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78个,港口综合吞吐能力约2.8 亿吨/年,其中散杂货1.53 亿吨,集装箱166万TEU,滚装汽车467万标车,旅客2266万人次。全省已开通国际集装箱航线10条,内贸集装箱航线33条,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沿海各主要港口及东南亚、辐射亚欧的航线布局。
新建4E级博鳌国际机场,完成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及三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全省机场货邮吞吐量能力达46.1万吨/年,旅客吞吐量3901万人次/年,空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我省境外航线100条,覆盖东盟十国和英国、意大利等19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63.4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累计38106.82公里,分别比2015年增长72.42%、41.87%。公路密度为112.41公里/百平方公里、40.79公里/万人,乡镇公路通达率100%,村村公路通达率98%。
全省铁路营运里程1172公里,其中:环岛快速铁路653 公里,西环货线铁路正线全长363.8公里,设计货物运输能力1100万吨,铁路运输货运能力稳定增长。
2.物流基础设施增长迅速
“十三五”期间,一批物流园区不断加快建设。京东、苏宁、新加坡丰树集团、普洛斯、金畅等入住澄迈金马物流中心;海南西城汇物流中心、海南粤海商贸物流城、海口新甲物流美安仓储中心、美海智能仓储一体中心等项目在海口美安综合物流园动工建设;海南东源物流等入驻海南湾岭热带农产品综合物流园。据统计,全省已建成冷库库容约100万立方米,其中“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冷库库容约55万立方米。2018年底,海口市、三亚市、洋浦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3.物流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2019年,全省客货和货船171艘,总载重372.30万吨,分别比2015年下降了7.5%,增长113.40%;营运载货汽车2.69万辆,载重32.50万吨,分别下降52.81%,增长39.19%。2019年,我省飞机214架,比2015年增长52.86%。 
4.物流业运行质量稳中向好
2019年底,全省物流企业约5500家,比2015年增长73.09%。2019年全省实现社会物流总额7885.32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3.67%;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794.37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5.49%;全社会物流业收入为619亿元,比2015年增长26.3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值为14.96%,比2015年降低了2.5个百分点,物流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省经济体量小,物流也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大型集装箱泊位短板,不能适应全球船舶大型化的靠泊技术需求;机场货位设施缺乏,货站规模小,不适应航空货运发展的服务需求;粤海铁路南北港码头能力不足、“重客轻货”,西环铁路为单行、非电气化、半封闭铁路,营业里程短,线路能力低,集疏运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海洋运输航线连接度低,航空航线连接度不足,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设施布局较分散,临港临空物流作业场所不足。口岸设施亟待改善,进境监管场地功能不够完善,口岸信息化亟待加强。物流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共享堵点需加快打通。
3.物流运行质量有待提高。物流营商环境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国际评价体系比较有较大差距。我省物流成本约高于发达国家约60%。我省物流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17.06%,对外物流依存度低。物流强度仅为3.53%(货物周转量/GDP)。
(三)面临形势
1.全球经济供应链结构性改变为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机遇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加上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发展出现萎缩的风险。我国是坚定主张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是倡导多边贸易的主要力量,全球经济一体化仍是全球经济的主流,这个主流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全球经济和航运、航空运输重心东移,“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海南有望成为亚洲经济的中心,以跨境消费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全球供应链、全球价值链重构,中间品贸易(即零部件、原材料各种中间品的贸易)将占未来全球贸易的70%。从我省周边港口和航空运输情况看,物流服务能力已趋于饱和。这些颠覆性变化为海南物流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2.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是海南自贸港物流发展的强大动能
2019年我国GDP近100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值为31.54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超大规模市场,我国经济已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劲。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中国消费规模按照年均13%的速度增长,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在这转变过程中,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御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将为海南自贸港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新机遇。
3.自由贸易港建设对物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中央给予自由贸易港建设“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零关税、低税率的贸易自由制度设计和“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第五、第七航权试点、自用生产运输工具免税等运输便利制度设计,要求按照适度超前、对标国际原则,着力补齐设施短板,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陆海贸易新通道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由贸易港制度,构建联通全球的海洋物流和航空物流供应链网络,做大物流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距离经济,构建物流资源要素高度聚集,融合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陆海贸易新通道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要求物流业要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提供智能化、便利化普遍物流服务。
推进低碳绿色物流发展。优化物流运输结构,强化国际排放制度安排,推进节能措施应用,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坚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战略定位,以服务党中央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动能,畅通现代流通体系,以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国际物流服务、中间品加工贸易和数字化物流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夯实国际供应链基础,提高海南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物流要素聚集能力和信息资源配置能力,形成新型供应链生态体系,着力打造服务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贸易往来的“国家大仓库”和数字化国际物流中心,成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的引擎。
(二)战略定位
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资源、靠近国际主航道的区位优势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制度优势,把海南建成服务国内国际市场的数字化国际物流中心。
陆海贸易新通道物流枢纽。以洋浦港为核心,以海洋和航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物流和航空物流枢纽,实现与沿线国家和区域国际数据、通道公共信息平台交互共享,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带动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数据枢纽。基于大数据数字物流生态,促进物流运营数字化,以物流数字孪生体系促进国际物流枢纽服务新经济、支撑新贸易、带动新产业、创建监管新模式。通过先进数字技术提高区域便利化水平,打造面向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性数字化供应链枢纽。
国际供应创新“国家大仓库”。依托贸易和运输低成本的制度优势,背靠国内超大消费市场,面向东南亚新兴消费市场,建设服务国内市场为主,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发展的动能转换枢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服务中间品的国际供应创新“国家大仓库”。
全球冷链供应链管理中心。依托国内市场,建设世界一流冷链设施,完善冷链服务体系,对标国际食品和药品冷链管理认证标准,树立具有全球食品安全品牌,打造全球冷链供应链管理中心。
(三)基本原则
1.制度集成创新原则
按照党中央自由贸易港制度设计,加快推进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贸易自由、运输便利的制度集成,形成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动力。探索海南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新模式,创新贸易、投资、金融、口岸等制度,营造航运创新发展国际环境,创建航运服务新业态,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新格局。
2.对标国际标准原则
积极推进国际物流规则、规范、标准的应用。创新引进国际航运、航空、国际物流先进经营模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制度政策,结合海南实际情况,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发展新范式,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前沿地带。
3.供应链集成原则
按照新技术、新产业、新交易、新市场需求,以一体衔接、辐射广泛、业态融合的联运系统为核心,建设智慧物流服务系统,联通生产与消费链条,促进供应链协同,实现物流服务流程再造。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供应链服务向中高端发展,强化物流服务产业链和价值链集成。
4.生态引领发展原则
建立绿色生态物流发展体系。优化运输结构,推动低碳、绿色、效能运输设备引领。发展数字港口、数字机场、智能化仓库设施体系。积蓄航运航空服务新优势,培育生态供应链新动能,打造低碳绿色物流体系。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通达全球、服务全国的海洋物流和航空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完成数字化物流服务体系框架搭建,多式联运能力得到显著改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实现物流数字孪生和数字物流中枢,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国家仓库服务能力,全省集装箱吞吐量达700万TEU,航空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基本确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初步建成区域国际海洋物流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数字化国际物流枢纽和面向国内市场的“国家大仓库”。全省现代物流业营业收入达12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低到2025年的13.2%左右。

四、优化物流设施空间布局
根据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布局,现代物流业总体布局为:以国际数字物流中心建设为核心,建设全省物流经济带,布局四大物流枢纽群、规划五个物流园区、完善N站点、构建多航线。
(一)打造国际数字物流中心(一中心)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按照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地带要求,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物流服务设施体系。
1.数字化物流信息设施
基于新基建技术,建设全省物流数字港。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合政府、行业、社会等多方资源,以数字孪生试点、数字物流中枢、物流交易所建设为抓手,推动全省数字物流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实现面向全省物流透明化、智能化、协同化,支撑全省物流智能监管、物流生态和集成化服务能力。
2.数字化物流基础设施
适度超前建设物流枢纽(园区)、物流节点等物流基础设施,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装备技术应用,通过信息化实现与设施、设备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对接、交互和集成,促进数字赋能。
(二)建设现代物流经济带(一带)
根据我省重点产业园区和港口、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建设澄迈金马物流中心、洋浦自由贸易港先行区、东方临港产业园物流中心、三亚(梅村)综合物流园,基本形成西部物流大走廊。因此,依托存量,进一步优化西部物流资源配置,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吸引临空临港产业以及引致产业在西部聚集集群,建设具有海南自由贸易港特色,拉动产业发展的数字物流经济带。。
(三)布局四大物流枢纽集群
海南重点发展海口、三亚、洋浦和东方等四大物流枢纽集群。
1.海口物流枢纽集群
依托海口国家综合枢纽港、中国(海口)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试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马村港区、新海滚装轮渡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口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重要枢纽节点以及配套的物流园区,重点发展海洋物流、航空物流、冷链物流、高新技术产品物流以及应急物流,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开展中间品加工、冷链加工、包装、贴牌等商贸物流增值服务。其中,马村港区重点打造辐射东南亚和内贸集装箱中心港功能,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定位为面向东南亚、大洋洲门户机场和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海口综合保税区、美兰空港综合保税区打造以珠宝、食药冷链、航材等为主服务国内市场保税仓。推动海口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成现代物流制度集成示范区、国际冷链物流枢纽创新发展区、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国际结算中心等定位。铁路轮渡在与海港和空港联动的基础上,形成快速进出岛的多式联运新通道,满足国内中西部省市与东盟国家和经贸往来的需求。
2.洋浦物流枢纽集群
依托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洋浦港及产业园区资源,重点发展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油气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等。开展国际航运交易服务,发展航运高端服务业。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开展中间品加工、包装、贴牌等商贸物流增值服务,逐步做大油气等危险品物流,创新发展国际能源交易所和国际航运交易所,保障船用燃油供应,开展“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登记,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代理、航运教育、航运咨询、海事仲裁等航运服务业,打造融入国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引领区。
3.三亚物流枢纽集群
依托三亚国家门户机场和区域性枢纽机场,三亚邮轮母港、南山港、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试验区、三亚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配套的物流园区,重点发展旅游消费物流、农产品物流、保税物流、离境免税物流、邮轮供应物流、种质中转物流、三亚崖州科技城科研、新型制造、应急物流、再生资源等的物流需求。依托三亚国际邮轮母港,积极发展邮轮游艇、邮轮港口配套服务。
4.东方物流枢纽集群
依托八所港、东方货运机场及其配套的物流园区,重点发展资源型大宗散货物流服务,包括化工、矿石、煤炭等物流运输需求,开展再生资源、应急物流等服务。利用东方八所边贸口岸,发展边境贸易,探索边境易货贸易、对销贸易等边贸模式,逐步扩大边境贸易规模。东方货运机场(远期)定位为全球航空货运物流枢纽,与洋浦航运枢纽共同打造数字化国际航运中心。
(四)完善物流园区布局
全省布局规划五大物流园区,适应产业和区域消费增长的市场需求。
1.澄迈金马物流中心
依托马村港区、西环环岛高铁、G98高速路和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基本建成较大规模物流园区。支持澄迈金马物流中心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具有引力的招商政策,以东南亚为目标市场,以服务琼北区域物流配送为对象,优化物流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临港物流、高端制造供应链物流、大宗资源型物流仓储和交易市场、平行汽车物流等,着力打造生产服务型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物流竞争能力,推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资源高度聚集。
2.三亚(梅村)综合物流园
依托凤凰机场、邮轮母港,以国际旅游消费、商贸物流、综合保税、离境免税、跨境电商、种质中转、交易展示等为主导,发展海上牧场、高科技产品和热带农产品等的高端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保障国际旅游消费物流服务需求,打造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3.琼海综合物流园
依托博鳌机场,规划建设东部快递物流中心,主要为东部市县提供农产品物流、快递物流、仓储和配送服务。规划建设临空物流中心,重点为腹舱货邮运输提供仓储、分拣、配送服务,保障乐城医疗实验区医药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和博鳌亚洲论坛、会展、保税、免税商品航空物流需求。
4.儋州木棠综合物流园
依托洋浦港资源,在已规划建设的木棠新区基础上,调整功能布局和发展定位,建设综合物流园。重点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日用消费品、建材、家私、快递物流仓储等提供服务。
5.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
依托中部高速和万洋高速公路陆路交通基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湾岭物流中心管理体制和机制。重点发展中部地区农产品、南药冷链物流、应急物流以及中部地区日用消费品仓储、配送。
(五)N站点
按照“县级中转、乡镇级分拨、村级配送”的基本定位,以改进和提升农村物流服务供给为主线,以提高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为目标,继续推进和完善农村物流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县级农村仓储配送、中转分拨、车辆集散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乡镇运输分拨中心,落实农村物流配送站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各市县应以市场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按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农资物流、邮政快递物流、日用消费品等专业化服务特征,完善县级农村物流节点停车装卸、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电商快递、邮政寄递等综合服务功能,健全乡镇和村级物流节点快递收寄、电商交易、信息查询、便民缴费等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
(六)多航线
构建支撑“一带一路”、陆海贸易新通道联通欧亚主要港口的海洋物流干线,织密洋浦、八所、马村至北部湾港口、东南亚国家、我国沿海地区的区域支线。逐步拓宽三亚、海口、博鳌、东方机场至东南亚、南亚、非洲、澳洲、欧洲空中货运快线,打造轴辐式航空运输,辐射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打通海南-我国西部、华北、华南、华中铁路运输线。 
五、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营商环境
1.加快推进运输自由便利制度集成
加快落实自用运输生产工具免税政策,完善离岸燃油加注规范。进一步落实“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登记制度,建立海口、洋浦船舶登记中心。创新设立更加便捷、高效的船舶登记程序,落实“卖据”登记制度,吸引境内外船舶注册“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借鉴国际通行的方便旗政策,探索国际通行船舶吨税,降低税赋成本,引导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归登记,释放“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红利。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航运经营管理体制及海员管理制度。构建高效、便捷、优质的船旗国特殊监管政策,提升海洋物流竞争力,打造海运强国先行示范区。
研究制定第五航权、第七航权开放试点具体细则。简化空域、航权、航线审批流程与程序。争取海南的主基地航空公司开拓国际航线,采取备案制。加快落实海南进出岛航班加注保税航油。积极协调相关国家和地区航空公司承载经海南至第三国(地区)的客货业务,实施航空国际中转旅客及其行李通程联运相关事项,为壮大航空运输规模,创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2.建设国际一流物流营商环境
对标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LPI)六个构成要素。以问题和目标导向,加强口岸管理软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清关的效率、贸易与运输服务质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物流运输服务流程再造,促进物流服务便利化。推进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服务的竞争力与质量;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和提升货物追踪与追溯货物运输管理能力;强化企业物流运输准时制生产(JIT),推进货物运输既定或预期交付承诺制,全面提高货物交付时间到货率。
3. 提升口岸通关服务效率
按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设计,加快建立洋浦自由贸易港先行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博鳌乐城医疗实验区、东方八所边贸物流中心等“一线放开”示范。以合格假定监管模式推进为契机,建立“二线管住”数字化海关监管新机制。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海关通关流程再造,实施提前报关、报检制度。探索建立以信用制度为基础的抽检和免检监管模式。开展“两单一审”通关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通关便利化。
完善口岸的联检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等保障能力,加强专用设备配套,提高通关效率,建立口岸24小时通关长效机制。深化国际通关合作,创新建立国际货运协调机制,支持港口、机场与欧洲、北美、南美以及亚太地区等航运航空货运枢纽建立货运联盟,实现“数据互认、监管前置”。
积极推进检验检疫国际合作,建立统一检疫标准、统一检疫流程、统一检疫技术等合作共享机制,实现检验检疫数据、证书等资源共享、检验检疫电子证书国际间互认。
(二)打造国际数字物流中心
1.建设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航运枢纽
(1)建设联通全球海洋物流大通道。建设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跨区域、长距离、高强度货物流动走廊,具有交通资源密集、数字化智能化引领、支撑自由贸易港发展,地位突出的物流运输大通道。加快推进海南联通国内外主要货源地的物流通道建设,形成覆盖主要贸易伙伴的立体物流大通道,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落实中央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部署,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2)建立通达全球的班轮航线网络。加强与中远海运等集装箱班轮巨头合作,加快开辟洋浦到全球的直达航线,提升洋浦国际集装箱港的通道能力。2022年以欧洲、非洲方向的航线为主,建立与新加坡港的合作机制,加密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南-东盟(新加坡)”班轮航线,提升海南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枢纽能力。同时,稳定开通大洋洲(澳洲新西兰)洲际海运集装箱航线,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打造海南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2025年,在全省港口枢纽能力初具规模之后,积极开通海南-美洲、海南-欧洲的远洋航线,打造东南亚区域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航运通道能力。
(3)加密集装箱网络支线。整合国内沿海运输资源,与东北亚地区船企或者联盟合作,建立中转机制,增强洋浦、海口航运服务能力。建立泛北部湾支线船公司,打造钦州、湛江、海防和胡志明与洋浦枢纽港、海口港之间的穿梭巴士,建立起快捷、高效的区域支线运输网络。探索推进八所-越南、三亚-越南滚装运输航线,支撑边境贸易发展。
(4)拓宽大宗资源运输通道。依托洋浦港LVCC码头以及LNG码头,继续扩大原油储备规模,不断扩大洋浦-中东、洋浦-非洲、洋浦-东北亚以及我国沿海地区石油化工运输航线,逐步提高我省石油储备和运输国际竞争力,打造全球能源交易中心、能源交易交割库和能源交易结算中心。
依托八所港、海口港和洋浦港,保障海南-东南亚及澳大利亚进口煤炭航线和我国北部沿海港口进口煤炭航线畅通。利用洋浦深水岸线资源,建设40万吨级矿山码头(VLOC)和大型堆场,开展矿砂战略储备和中转贸易、矿石交易交割服务。重点开辟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印度等国家矿石运输航线。
(5)创新邮轮航线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完善邮轮航线,在继续加强建设三亚/海口-越南、三亚-西沙以及香港-三亚-越南-香港航线的同时,2022年前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开启直达航线的合作, 2025年开辟欧洲和美国等远洋航线,打造海南国际化精品邮轮港口。
2.建设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航空枢纽
(1)构建通达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利用海南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第五航权和第七航权开放试点的制度优势,在已开通103条国际航线的基础上,加快开通海南-东欧、西欧等洲际国际航线,构建国内经海南中转东南亚、南亚、非洲、澳洲等地区的国际货运航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中转航线网络格局,打造服务全球国际贸易的航空货运大通道。强化海南与全球主要货运枢纽航线的高效通达,强化与海外货运枢纽中转与联运协作,拓展完善覆盖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着力打造4小时、8小时航空货运服务圈,打造24小时全球可达的航空货运服务体系。构建“腹舱+全货机”协同发展的货运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客运腹舱,辅以高效运营的全货机实现航空普货和航空快件运输,进一步完善海口、三亚、博鳌、东方机场的航空货运网络布局,实现国际客、货运网络的协同发展。构建以欧洲、东南亚、南亚、非洲、澳洲空中货运快线为核心,辐射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建成国际快件分拨中心、国际邮政分拨中心、跨境电商分拨中心和国际冷链物流中心。
(2)加强航空货运运力建设。利用自由贸易港自用运输工具免税和航空燃油免税加注等优惠政策,联合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成立航空货运基地公司,加快打造基地货运航空公司集群,使其在海南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争取国家以及政府在航权时刻、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大力扶持,使其迅速做大做强,实现与机场发展协同。积极引入具有航空运输能力或资质的快递企业入驻海南,加快建设快件集散中心。鼓励国际大型物流集成商拓展至海口、三亚、东方机场的货运网络,将海南打造成全球航空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
(3)完善航空地面交通配套体系。全球公开招标引进第三方货运代理人。建设海口机场辐射中短程市场的地面物流集疏体系,强化空港货物集疏能力。依托海南环岛高铁,探索“航空+高铁”联运货运发展模式,拓展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东方货运机场辐射全国的快件物流网络。建设机场陆侧、空侧货运专用快速通道,配套建设调蓄停车区和智慧交通引导系统,实现“客货分离、进出分离、单向循环、集疏高效”。
(4)提升货运专业能力和效率。完善货运服务设施保障体系,提升冷链物流、航空快件、生产物流、活体动物、危险品、超规货物等货物的专业化水平。借鉴香港、上海等先进货运枢纽机场经验,实施高标准对标管理,提高机场货运处理效率。建立机场航空邮件快件“绿色”通道,提供快速通关、安检、配载、装卸和交接服务。
(5)全力支持国际递件业务发展。以发展航空邮件快件为切入点,顺应电子商务发展需求,探索带电产品空运业务,形成货运业务的亮点和增长点。在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东方货运机场预留物流用地,规划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和国际邮件交换站,打造邮件快件集散中心,实现主要城市国际快递72小时和国内快递24小时送达。积极引入国内外快递龙头企业落户海南,优先保障邮政快递公司用地及仓储、运输等物流需求,满足邮件快件特殊时效性要求。
(6)做大做强航空冷链物流业务。充分利用海南省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航空运输时效优势,开展包括优质海产品、高附加值水果、OTC药品、地方特色蔬菜、深加工农副产品等商品冷链物流,完善机场货运区内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临空特色农产品、食品和消费品展示、加工、贸易及物流基地,打造国际物流冷链中心。充分发海南自由贸易港优势,重点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新型生物制剂、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争取在海南设立OTC药品出入境通关口岸,打造全国进口药物引进示范区。
(7)大力发展航空货运新业态。积极打造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大力培育货代、报关等配套服务产业,推进航空物流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发展,将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全球跨境电商的门户。探索数字化航空物流发展,创新业务模式,建立全球电商战略联盟,推进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加大对冷链、快件、电商三大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打造全球性的航空货运新业态发展中心。积极推广“互联网+农业”,发展农业电商平台。以延伸航空产业链为目标,以海口、三亚、东方为重点,利用自贸区保税政策,在机场内部区域配套发展飞机维修、航油供应、航材保税等业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维修基地。
3.构建安全便利的陆岛大通道
积极推进琼州海峡陆岛通道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以琼州海峡轮渡运输一体化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抓手,以数字赋能为方向,畅通海南与国家铁路网和公路网的高效连接。
(1)构建铁路快速进出岛通道
推进粤海铁路扩能升级。2025年以前,利用现有线路资源,增开粤海轮渡铁路货运班次,进一步释放粤海轮渡铁路货运能力,推动汽车货运进出岛逐步向铁路货运转移。推进海铁、空铁、公铁路多式联运,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辐射范围,降低物流成本,力争到2025年全省铁路运输的比例占全省货物运量的17%。
创新发展铁路冷链物流。2021年,在海口南站、儋州站、东方站和天涯站等建设冷库、冷藏集装箱作业场地和冷插,组织冷链集装箱海铁联运。依托外挂式铁路机组、保温箱、安装220V电源的行李车、自带动力冷藏集装箱和平板车供电冷藏集装箱等标准化单元,无缝衔接洋浦港和海口港马村港区进口生鲜农产品,实现货物在海南与大陆之间的快速转运,并与公路运输企业合作,保障货物在货源地/需求地与铁路冷库之间的全程快速衔接。
探索铁路快件物流运输。完善部分高铁站货运功能,依托高铁线路确认车(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高铁列车带货、图定高铁列车加挂高铁货运车厢和高铁货运班列等运输组织模式,实现航空快件经由高铁的快速中转和集散。2025年,依托普速旅客列车加挂行李车,通过海口站和三亚站两个铁路客运站,推动经由海南的航空国际快件空铁联运运,实现华东、华中和华南大部分市县快件一日达 ,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市县快件两日达。
提升铁路运输组织化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各货运场站增值物流服务,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综合型(一级铁路物流基地)+专业型(二级和三级铁路物流基地)两级铁路物流节点体系。重点发展集装箱、冷链物流、快递快件和大宗物资物流,积极推进铁路运输一体化服务,完善铁路运输服务链,消除“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 “一票到底”、“端对端”、“门到门”服务。
建设铁路物流信息平台。构建铁路全流程信息查询系统,方便工作人员和客户进行一站式查询,及时掌握货物时空信息,动态改善铁路物流堵点,;构建基于货运需求数据分析的运量预测系统,实现铁路物流供需高效匹配。积极推进铁路信息资源共享,打破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阻断,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主体间主要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物流订单、储运能力、货物追踪等信息的关联共享。
(2)公路陆海运输通道。促进琼州海峡轮渡运输一体化。加快推进秀英港轮渡功能全部搬迁至新海轮渡港区,形成铁路轮渡与公路轮渡协同发展。依托新海滚装码头和客流优势,大力发展免税物流、商贸物流以及滚装运输引致产业和服务。
(三)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海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布局,对标国际标准,适度超前建设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发展多式联运,大力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需求。
1.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一是加快构建以海口、三亚全国性综合枢纽为主,洋浦、文昌、琼海、东方、琼中、三沙等为基础的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延伸辐射范围,提升战略保障功能和国际服务能力。二是建设琼海经琼中至洋浦高速公路;建设文昌经定安、澄迈至临高,陵水经保亭、五指山、乐东至东方等高等级公路;建设海口经定安至琼海、海口经澄迈至儋州、陵水经三亚至乐东等环岛高速公路重点路段升级改造工程。研究推进环岛高速公路向重点港口、旅游区延伸的联络线建设,推进环岛、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建设。三是加快西环铁路复线和洋浦、马村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完善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推进粤海铁路南北铁路码头扩建,提升粤海铁路港口服务能力。四是积极推进三亚新机场、东方货运机场和海口美兰机场三期扩建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以洋浦(东方)数字化综合物流枢纽,打造全球一流物流运输综合运输体系。

2.构建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1)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推进铁水、公铁、公水、陆空等联运模式有序发展,按照国际规则以及我国制定的多式联运规则,制定和完善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建立涵盖运输、包装、中转、装卸、信息等各环节的多式联运全程服务标准与规范,着力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大力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鼓励发展多式联运“门到门”、“端到端”运输服务。大力推进邮政快递领域多式联运发展。
(2)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支持市县依托城市交通枢纽建设具有干支衔接功能的公共货运枢纽场站,为城乡货物、快递、农资等提供仓储、配送一体化服务。支持物流企业完善城区公用配送设施网络。鼓励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发展货运班车和货运火车班列。支持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模式。建设全省城乡配送公共信息平台。鼓励海口、三亚、儋州和琼海等城市建设配送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交通运输、商贸、供销、邮政快递等资源,按照 “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节点发展模式,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发展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有序推进快递下乡、进村,鼓励邮政企业创新发展邮政快递包裹服务模式。
(四)构建商贸物流服务体系
2020年以前,依托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优势,特别是利用原料进口加工贴牌增值30%以上免征关税的政策,大力发展原材料、中间品(零部件)进口加工服务,转口供应内地市场,为国家促进双循环提供服务。
1.建设“国家仓库”进出口物流体系
2025年以前,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洋浦先行区和海口江东新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以及美兰空港保税区,建设和完善仓库、堆场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的分拨分拣、加工配送等进口物流体系,拓展保税仓储、拆装箱、分装、包装、换装、再包装、理货、组装、贴标、分拣、商品测试、检验、物流配送、物流信息服务以及洗箱、修箱等增值服务。大力发展与保税功能相关的进出口增值物流服务,重点发展保税物流、进出口拆箱拼箱和配送、国际货物储存和中转、保税货物的流通加工等业务。在自由贸易港制度框架下,创新海港与空港之间的管理模式,建立国际与国内之间的处理快速便捷的完税、监管体系与通道等,促进海空联运的发展。
发挥东方八所边境贸易的政策作用,逐步做大边境贸易规模。建立以洋浦、东方为基地,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过境货物再加工之后与本地、国内出口的货物,进行国际、国内集拼之后,通过海南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全球航线网络,将集装箱直接送达至终端目标客户,打造东南亚地区集装箱的集拼分拨配送中心。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中间品(零部件)加工贸易
资本品、零部件、组件、消费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高新技术产业是自由贸易港建设主导产业,参照国内外中间品加工的经验做法,引进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进口零部件和半制成品进行装配和生产,以最终产品出口。推动海南出口产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促进高新技术要素资源有效配置。
3.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心
依托洋浦自由贸易港先行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三亚保税物流中心等保税设施和海口、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的政策优势,以备货模式(1210)为重点,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备货仓储物流(BBC)。借助国内外大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平台,通过保税备货增强用户体验感知,创新发展B2B、B2C、C2C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
(五)推动冷链物流创新发展
1.建设高质量食品冷链服务链
依托国内快速增长的食品市场需求和药品冷链市场需求,基于马村港、洋浦港和海口美兰、三亚凤凰机场及计划建设的东方货运机场等国际贸易枢纽节点,完善海关进境监管场所功能,建设进口肉类、海鲜以及水果、农产品以及药品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完善冷库分拨、加工、转运等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冷藏集装箱插座等设施设备。以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为目标市场,探索适时开辟东南亚-洋浦、东南亚-海口、大洋洲-海南、南美洲-海南等的冷链运输航线,满足日益增长的冷链运输需求。打通海南与国内之间的快速运输网络,培育2-3家具有国内外冷链资源整合能力的供应链企业,构建以海南为核心的冷链全链条服务体系。吸引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冷链物流企业入驻,鼓励物流企业加强冷链物流先进技术应用,建设冷链货物的高速物流通道,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发展肉类、鱼类、水果等食品冷链物流。对标国际食品和药品冷链管理认证标准,树立具有全球食品安全品牌,打造全球冷链供应链管理中心。
2.建立冷链药品物流服务机制
依托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东方货运机场大力发展药品冷链物流。重点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新型生物制剂、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加快推进药业冷链物流与海口药谷融合发展。积极促进药品原材料、药品中间品、药品成品与药品物流供应链服务集成,提高药品物流服务效率,保障药品质量。争取在海南设立OTC药品出入境通关口岸,打造全国进口药物引进示范区。
3.推进冷链安全规范管理
引进国际先进HACCP标准(危害重点控制系统)和GMP(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规范流程、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管理技术标准的应用,并采用ISO9000认证体系认证。推动药品运输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医药物流验证中心(CEIV Pharma)的药品认证。依法注册海南冷链商标,总体上全省冷链商标不应超过5个,药品冷链商标不超过2个。严格控制商标使用,确保品牌、商标信誉和商品质量,通过严格食品安全管理,打造海南食品安全国际品牌。
4.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
加强农产品和食品冷链设施及标准化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和损耗。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重要产品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全部纳入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立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以及制品安全质量追溯机制,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提高消费安全水平。
(六)创新发展物流服务贸易
 1.提升国际航空服务连接度
充分发挥第五航权和第七航权开放式试点,以及自用生产运输工具免税的制度设计,大力发展航空服务贸易,加大连接国际的航空网络布局,提升航空全球连接度。依托美兰国际机场和东方货运机场,发展国际航空维修、改装以及航空租赁服务贸易。
2.增强海运服务竞争力
依托“中国洋浦港”登记制度和运输船舶免税政策,培育海运核心企业。引导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归,吸引国内外航运企业船舶挂靠海南港口,逐步推进中国洋浦港和“中国洋浦港”船籍港船舶,融入全球港口与航运供应链市场。借鉴国际仲裁法律,研究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和海事仲裁法律规范,参照国际通用航运指数的总指数计算方法,发布具有影响力的航运价格指数。建立海上运输服务、船舶和船员租赁、船舶维修和保养、拖轮服务、海上运输支持服务等海运服务贸易供应链生态系统,提高海洋运输服务竞争力。
3.推进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发展
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用生产运输工具免税、国外收入免收所得税等制度优势,鼓励物流运输企业独资、合资、合营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服务机构,开展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
4.优化运输服务组织
加强民航客运组织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品质,实现航班正常率达85%以上。对标国内港口作业效率,加快港口装卸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大投入建设数字化港口,实现洋浦港装卸效率180TEU/小时。依托数字化技术,推进航运船舶进出港数字化调度管理,最低限度降低船舶在港时间、在泊时间和辅助作业时间。
(七)积极推进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
1.积极推动供应链集成化管理
基于数字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支持企业通过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广泛推广EDI和Internet等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市场需求反应能力。鼓励企业采用供应链计划(SCP)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PR)实现企业内部职能集成管理。同时,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商户、用户、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有效协作,建立集采购、物流运输、配送于一体的集成化供应链,构建网链式供应链机构,最终建立集成化供应链联盟,增强供应链韧性,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下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依托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PR)、车辆监控调度系(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运输管理系统(TMS)客户关系管理(CRM)、仓库管理系统(WMS)、电子订货系统(EOS)、电脑辅助拣货系统(CAPS)等集成,推动有效性供应链的发展,提高反应性供应链的反应能力。
2.积极构建海空港服务供应链
依托海港、空港物流资源,通过接收发货人和收货人的需求,以供应链集成化和协同化为重点,整合以海港、空港为核心的各类物流服务供应商,构建物流服务流程与客户生产流程之间无缝链接的网链结构,打造海空港服务供应链条。
积极推进物流枢纽、物流通道、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物流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充分利用自由贸易港政策,创新高新技术国际产能和海洋装备制造合作,推进国际物流、边境物流、跨境物流合作。鼓励建设新型物流经济合作区,实现自贸港建设共同开发、成果共享。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寻求对外投资合作,在重要目标市场建设海外仓、物流配送中心,设立境外分销和服务网络等,加快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建立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
3.培育供应链龙头企业
依托自由贸易港政策,引进和培育供应链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积极发展跨境物流、实物贸易、服务贸易、供应金融、证券业务、信息咨询等服务,吸引供应链管理总部型企业、供应链中心企业、供应链采购企业、供应链仓储企业和供应链配送、冷链等企业集聚,形成供应链金融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和配送中心,打造全球数字供应链管理中心。
基于5G技术,以“供应链+数字化”模式,创新供应链服务业态,推动数字信息在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共享和协同关联,提升供应链运营能力,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与供应链要素资源配置,打造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带动海南自由贸易港旅游、高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推进可持续性供应链发展
坚持环境、经济、社会即人、利润、地球(3P)三重底线原则。降低供应链运输强度。通过物流业产业集聚,大规模降低运输强度,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发展绿色供应链,鼓励使用绿色包装,即坚持绿色包装“3R1D”原则,推动包装减量化,减少包装材料消耗,包装容器的重复使用,包装材料的回收再生和综合利用,提倡使用具有可降解性、能腐化、不会形成永久垃圾的包装材料。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建设,降低港口和运输污染。
(八)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1.着力发展航运金融服务
由省政府以及大型航运企业发起,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海洋物流产业基金。主要投资区域港口、物流设施、船舶资产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潜力企业股权。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扩大融资租赁业务开放,创新船舶融资制度。借鉴国内外海事信托基金模式,发展海运信托基金,推动民间资本投资于海运业。积极推进港口资产证券化,推动港口企业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措资金。
2.加大物流业金融支持力度
(1)建立多业态融资方式。充分利用船舶贷款融资工具,创新发展政府贷款融资,支持海洋物流的发展。探索航运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利用市场机制,扩大融资范围。创新发展个人业主制、合伙制、股票融资和船舶基金等股权融资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鼓励物流企业在创业板、IPO等公开募集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航运金融、物流供应链金融、质押等金融服务业态。
(2)大力发展船舶飞机融资租赁。借鉴国内外融资经验,探索建立多边融资租赁机制。利用自由贸易港制度和政策,创新发展进口保税租赁、离岸租赁、单机单船租赁、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等多种租赁交易模式。
(3)成立海南海运金融机构。整合现有金融资源,成立全国性股份制海运银行,支持海南海运业的发展。引进国际知名保险机构,推动保险机构丰富船舶保险险种,降低海运金融风险等。设计开发企业(个人)船舶抵押贷款、在建船舶抵押贷款等金融贷款工具,鼓励银行拓展离岸金融业务,利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政策便利,实现外汇资金的高度集中运作。
3.探索发展航运交易服务
建立海南航运交易所,丰富航运交易的服务模式,建立航运交易的大市场。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高科技手段,提供物流信息交易、物流交易结算、运输设备交易、物流项目招投标、融资咨询等专业服务。建设国际性的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完善船舶交易信息服务,创新船舶交易服务产品,编制开发船舶交易指数,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
4.大力发展航运信息服务
建立和完善港航信息公开机制。依托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实现港航企业、货主、口岸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逐步发展为连接航运服务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的媒介和手段,为航运数字化创造条件。
5.积极拓展保税燃油加注服务
借鉴新加坡与舟山经验,做大船舶保税燃油加注服务规模和服务范围,以低成本的燃油,吸引船舶挂靠。发展船用低硫(0.50%)保税油业务,吸引更多的国际船舶靠泊和中转,以此带动船舶淡水供应、船用生活补给、船员置换、设备维修、物流备件等产业链,推动航运金融、船舶经济、海事保险、法律服务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港口对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为建成国际物流中转枢纽提供坚实保障。
实施保税燃油市场的开放政策。允许开展港外锚地供油、“先供船后报关”、“一船多供”、“一库多供”、“跨关区直供”“跨境供应”等海上保税燃油供应业务。
(九)积极推进物流数字化体系建设
1.建设海南省EDI(电子数据交换)国际贸易中心
对标联合国数据交换标准、单证标准,建设海南省EDI国际贸易中心,实现全省港口、机场、国际贸易等与全球往来港口、贸易供应商进行数据交换,推动国际贸易信息互联互通。
2.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数字化体系
建设全省国际物流数字中心。依托海南省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数字物流基础设施,通过物流感知设备和网络,实现智能终端互联。构建分布式数据库、知识库、算法库集成的数字物流中枢,增强数字物流中心核心能力。
建设全省数据资源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全域全量融合,支撑数据管理的全部能力域和能力项,建立数据架构、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应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多项数据管理应用体系,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数据资源治理服务。以洋浦数字孪生为重点,推进设施设备数字化、人员进出数字化、车辆进出数字化监管、重点货物数字化标记与监管,实现洋浦港生产运行及监管防控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透明化。基于中国(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持续推进智能口岸建设,构建服务海南、对接粤澳港大湾区、面向全国、联通全球的口岸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施智能口岸透明化监管。
3.建立国家仓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平台
采用先进数字技术、优化监管机制,针对海港、空港和轮渡滚装运输联动的口岸物流监管需要,提供内嵌监管技术手段的物流业务服务系统,建立数字化的供应链监管平台,服务中间品供应链创新。实现国际贸易物流的集成化线上服务,对外实现多层面的数据对接合作。推进省内的电子“一张单”应用,探索岛内物流无纸化服务。实现国际中转海空联运一张联运电子单,凭单关联全部物流通关环节,岛内进出口业务一张电子EIR(集装箱设备交接单)覆盖全部门到港业务,实现24 小时货运快速通关。采用电子标签实现货物全程数字监管,实现重点敏感产品全过程信息可追溯,与国家重要产品追溯平台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对优质农产品出口免于出具检验检疫证书和备案,采用线上信息验证。积极对接和认可全球物流电子单证。积极与全球率先应用电子提单、原产地证书的国家和经济体签订协议,让电子物流单据在海南省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
4.建设自由贸易港物流数字大脑
引入港航大数据实验室的先进技术和团队,以港口、航运大数据研究成果为基础,拓展围绕自由贸易港物流大数据分析需求的数据集成、数据分析、数据预测、数据挖掘、物流指数等一系列大数据应用研究,打造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数据实验室。拓展消费物流数字化应用,设立全省进口商品线上商圈。针对B2B、B2C开展线上进口商品和海南特色产品、伴手礼等商品购物平台,开展线上展示、营销体验、网红推介等商业服务。探索冷链、生鲜和农产品的电商配送一站式服务。聚焦公铁水+快递、及时配送、外卖骑手等大物流思维,将具有海南岛特色的冷链、生鲜和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和岛内、外物流配送服务相结合,形成跨界合作,促进商贸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打通国际快件递送全程数据链,借助数字物流中枢的大数据能力,为打造重要跨境电商寄递中心提供支撑。设立全球免税购物线上中心,使游客离境时在空港、海港的指定提货点可以直接提货。
5.构建物流数据开放体系
通过对接海南省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开放物流行业征信数据、货物状态查询数据等物流数据和智能服务能力,推动物流数据资产化运营,赋能物流产业、物流生态的发展。积极促进物流数据共享合作。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促进政府和物流行业间的数据对接,促进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数据开放。搭建物流数据开放平台,鼓励企业之间以商业化为基础的数据合作。
6.构建物流数字生态服务体系
构建全球数字物流生态服务体系,提升海南对全球供应链资源配置的服务能力,建设国际物流交易所,促进物流信息服务产业和电商平台集聚。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高科技手段,提供物流信息交易、物流交易结算、运输设备交易、物流项目招投标、融资咨询等专业服务。依托自贸港的离岸金融等便利条件,打造物流信息、物流结算、国际商品交易的线上化服务生态体系,支持跨国公司、贸易公司建立和发展全球或区域贸易网络,打造区域性离岸贸易中心。
(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1.做大石油化工产业规模
借鉴世界石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加大投入推动基础炼油产业规模化,支撑乙烯、丙烯、芳烃基本油气化工原料规模化生产,打造世界级化工基地。通过园区聚集发展促使产业关联度最大化,促进产业高效、集约化发展。在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基础上,尽快形成较完善且规模大的石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石化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长,石化产业大规模的物流需求,推动物流经济均衡生产。
2.创造旅游物流消费需求
大力提高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琼海博鳌机场航空运输中转能力,巩固、加密现有入境航线航班,开通更多国际航线,优化国内航线。沉淀机场、腹舱、航线等物流能力,提高海南与世界各地的通达性,增加人流带来的物流需求,为海南建设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
3.发展药品加工制造业
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特殊支持政策,进一步提升海南医药产业的开放水平,优化仿制药、肿瘤药等海外创新药物的测试审批流程,推动海外OTC药物进口创新模式在海南先行先试。同时大力发展药品中间品加工包装,进口药品原料进行药品制造,打造中国医药流通的创新示范中心。
4.发展大宗商品离岸贸易
建设热带产品大宗期货交易市场,为海南发展热带大宗商品离岸交易创造条件。依托自贸港政策,发展矿石、煤炭等资源性大宗商品贸易、仓储、加工与配送。根据市场需求,成立大宗商品交易所,构建线上资源性商品现货、期货交易服务。以高附加值为特色的新形态,不过分追求规模,打破区位边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高端特色物流体系。
(十一)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1.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按照省委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以及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省内物流企业引进各类高端、紧缺人才,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旅游、医药、科教等物流相关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端专业人才,不以学历、职称为必要条件,注重工作实绩、技术贡献、社会认可度等。对引进的境外人才简化出入境手续。
2.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鼓励与国内知名的海事院校合作,设立海南海事大学。以航海、海运管理、物流工程、信息工程、航运金融、海商法为重点专业,对标国际一流院校,建设从本科-研究生-博士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海南海事大学开展自由贸易港重大课题研究,打造国家海运实验室。支持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优先认定全省产教融合示范型企业,推进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对省内物流枢纽建设重点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资助额度上予以倾斜。率先试点技能等级认定、新技能培训评价,建立工程技术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发展贯通机制。加强物流人才培训,不定时组织物流人才进行物流新技术、新模式等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的培训,推动物流人才动态性管理。鼓励物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人员申报高层次物流人才。
六、重点工程
(一)基础设施工程
1.补齐港口设施短板
瞄准全球船舶大型化对港口码头泊位的需求,以及自由贸易港航运枢纽的定位,深化港口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性港口为主的基本港港口管理体制,支持全球航运企业船舶挂靠我省港口,建立开放、自由、高效、便利的国际海洋管理体制和机制。
(1)推进港口技术改造。加快洋浦港小铲滩作业区进港航道改造,由5万吨级提升至满足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单向乘潮通航,同时满足5万吨级全天候船舶双向通航技术要求;将洋浦港区航道由2万吨级提升至满足5万吨级船舶全天候单向通航。并加快小铲滩集装箱装卸设备和堆场改造,将年通过能力提高到160万标箱。
(2)提升港口服务能级。推进洋浦港集装箱小铲滩码头二期数字化码头建设,满足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挂靠技术要求,打造世界一流港口服务体系,领跑新一代航运枢纽。积极理顺马村港区三期工程海洋用地,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按照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标准技术要求,加快推进马村港区四期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打造深水泊位群,与洋浦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港错位发展。
专栏5-1 港口服务能级提升工程
洋浦小铲滩集装箱码头二期扩建工程:2025年以前,建设规模为2个20 万吨 1个5集装箱泊位,设计通过能力 260万TEU ,满足2.4万TEU船舶挂靠技术要求。2030年建设3个5-15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通过能力 220 万 TEU
马村港四期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建设4个10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5个5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其中2个10万吨级泊位的水工结构按照靠泊15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2个5万吨级泊位的水工结构按照靠泊10 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年设计通过能力为600万TEU。

(3)推动海口秀英港区搬迁。支持秀英港区集装箱功能和件杂货功能搬迁马村港区。滚装运输搬迁到新海港区。充分发挥马村港区和新海港区既有码头设施的投资效益,解决港城矛盾,促进港城协调发展。
2.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三亚新机场建设。积极推进海口美兰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客货兼顾,充分考虑全货机机位及货运服务的需求。积极做好东方货运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2025年前建成投入运营,适应全球航空货运发展的趋势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航空货运需求。
(二)陆海贸易新通道物流枢纽工程
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化大型物流枢纽,构建联通全球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枢纽节点,形成自由贸易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
海口市、三亚市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海口、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及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落地。加快落实临港临空大型国际中转库建设,保障物流仓储、加工、贴牌等作业需求。统筹港口、机场危险品仓储设施和专用泊位建设。扩建海口、三亚机场货站规模,提升航空货运吞吐能力。结合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需要,各市县应积极把货运、商贸物流、供应链创新等与物流相关项目列入国家重大项目库,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国家物流枢纽规模用地0.5km2,物流强度应不低于国家有关规范要求。普通仓库应考虑多层结构,冷库应按照多温带、多层结构,以增强投资强度,节约土地资源。

(三)集疏运体系建设工程
       推进粤海铁路南北码头扩建,提升铁路轮渡能力。加快推进现有西环货线电气化改造和闭塞改造。建设西环铁路复线,改造铁路限界,满足双层集装箱运输荷载要求。建设洋浦港、马村港区和大型工矿铁路专线,改造升级八所进港铁路。加快洋浦港区疏港大道二期工程、马村港疏港大道以及大丰互通改扩建工程建设。

(四)数据化物流信息工程
依托海南省政务云平台,对原有政务云进行升级,引入强大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容器技术及微服务架构,建成物流大数据政务云,以适应海量物联数据的存储、加工、分析需要。重点建设编码与识别机制、感知与定位系统,推进通信网络完善升级。全力打造以物流数据中台和物流行业中台构成的数字物流中枢,构建物流智能算法平台。构建数字港口、数字机场和数字物流枢纽为支撑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全省现代物流数字云平台体系,形成数字化支撑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五)跨境电商物流工程
依托中国(海口)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三亚)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交易平台。引导第三方物流服务、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特别是航空物流企业入住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物流资源平台建设,支持传统物流企业参与电商物流平台运营。积极培育跨境电商跨境(境外、境内关外)物流配送主体,保障跨境电子商务配送通道畅通。创新免税购物新业态,进一步完善线上免税购物平台服务功能和物流服务需求。

(六)冷链物流工程
1.建设国际冷链中转库
按照多温带、多层建筑的原则,在洋浦港区、美兰机场临空经济区、马村港区建设国际冷链设施,满足食品、药品、高端商品、种质等冷链加工包装、贴牌、中转贸易的技术要求,打造集热带农产品、禽肉产品、医药品、水产品深加工、交易、仓储、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冷链物流集聚区。
2.完善农产品冷链设施
以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冷库、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进一步田头预冷库、商业储备库、冷藏库建设,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完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体系建设,提升批发市场等重要节点的冷链设施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热带农产品流通海南模式。
3.推广冷链技术装备应用
加强食品、生物、药品保鲜保质技术研究和应用。促进流通加工技术、储运技术与包装技术、冷藏冷冻技术的集成。积极推广先进冷链装备技术应用,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冷库,支持冷库仓储特别是超低温仓储区域运输自动化。支持高性能、低能耗冷藏冷冻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全程冷链信息化管理,完善冷链追溯体系。
4.推进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和信息化
支持企业利用冷链物流技术,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无断链”冷链物流运作。加强各相关企业温度监控,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强冷连物流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建立生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健全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信息交换的责任机制,提高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提升行业监管和质量保障水平。

(七)物流标准化工程
1.推进物流服务与国际接轨
积极推进物流设施设备、服务质量、数据标准、术语标识等与国际标准衔接,全面推进物流行业国际服务标准的应用,提升物流服务管理水平,支撑构建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提高物流服务竞争力。
2.推进国际先进物流服务标准的应用
学习和借鉴国际航运、航空、国际物流等先进经营模式和标准规范,大力推进国际单证、国际贸易数据交换(EDI)以及XML电子商务国家标准的应用,保障国际贸易数据畅通。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3.推进物流运输单元标准化
积极推进标准托盘、标准车型、标准冷库以及标准装载单元器具的推广和应用,提升物流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八)应急物流工程
建立全省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制和机制。依托物流枢纽群,建设军民两用多种应急需要一体化的物流中心,以海口、儋州、三亚、琼中、琼海为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应急物流服务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依托洋浦港、东方货运机场建设国际应急仓储中心,重点发展琼中应急储备库,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提升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依托省政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全省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研究制定应急物流协调调度制度,规范调度程序,优化指挥流程、业务流程。加强应急物资采购、运输、储备、调拨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应急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应急指挥保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建立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的现代物流业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省物流业发展中的事项,重大事项报省政府研究决定。省直属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物流相关工作。各市县应结合各自情况,明确物流业牵头部门,完善物流管理体制,建立物流业推进协调机制。
(二)加强政策支持
落实和用好国家及海南省支持物流发展的用地、财政、融资、税收和产业发展等政策。
1.建立物流用地保障政策
各市县将仓储、冷链、快递、电商物流作为准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为建设仓储、冷链、快递、电商物流园区预留用地空间。对于规划布局的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园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示范区以及省重点项目(物流),优先安排落实土地供应。积极鼓励利用闲置废弃的工矿用地、废旧工业厂房,发展仓储、冷链、快递、电商物流设施。支持快递、电商物流进社区、进校园,鼓励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和大中专院校为快递配送提供适当场所。
各市县应当在符合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的条件下,按照《海南省产业用地政策指引(2020年版)》,做好落实物流用地供给工作。已规划为物流用地的地块,未经相应的审批单位批复,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性质。物流用地税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加强融资支持
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物流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根据项目和企业情况,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引导各类投资公司加大对物流项目的投资力度。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允许库存产品等有价物资和冷藏运输车、冷藏集装箱等资产作为抵押物,给予一定比例流动资金贷款。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
3.加强资金支持
围绕我省物流业发展重点和短板,高水平谋划、实施一批物流项目,各市县、各部门积极将物流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推进项目建设,支持我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海口、三亚、洋浦申报国家物流枢纽,并争取中央投资支持。积极创建全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项目列入省重点产业扶持计划。对新能源货运车辆购置给予财政补贴和通行便利。
(三)积极开展物流招商引资
以加快总部企业发展壮大为主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落户,着力培育本省优势产业企业总部。加强重点精准招商,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或培育当地大型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在海南开展相关业务,加快海南物流及相关产业体系构建。发挥我省海洋物流服务的优势,积极引入海洋联盟船队落户海南开展全球物流服务业务,鼓励全球大型海洋运输企业引入其上下游企业在海南开展业务。积极引入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成立货运航空公司,在海南加快打造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使其在海南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
 进一步完善全省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提高统计分析质量。加强政府部门统计人员培训,形成系统的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的统计方法;加强企业统计人员培训,定期跟踪样本企业物流经营情况,提高物流企业统计质量。支持海口、三亚、洋浦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开展社会物流统计工作,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订和宣传推广、信息统计、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鼓励行业协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标国际标准或规范,研究制定团体标准。鼓励行业协会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健康、协调发展。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