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江苏】仪征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1-08 农林水利 江苏
第一章  “十二五”农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3.6亿元,同比增6.5%;实现农业增加值24.4亿元,同比增3.5%;201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138元,同比增8.6 %。
一、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工程,集成应用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农药、主推配方肥、秸秆利用、集中育供秧和机插秧等多项技术,深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粮食单产大幅提升。着重抓稻麦油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以示范方为抓手,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粮食品种结构逐步优化。水稻上,继续压缩常规籼稻、杂交籼稻,扩大优质粳稻种植面积,全面推广优质高产弱筋小麦扬麦13、扬麦15的种植,油菜品种选用已实现全市“双低化”。粮油生产新技术不断推广。水稻全面推广机插软盘育秧技术,全市集中育供秧面积由2010年的110亩增加到2015年1200亩,增长10倍;育供秧主体由2010年20多个快速发展到2015年260多个。小麦大力推广机条播技术,机条播面积增至10万亩。油菜开展直播油菜、板茬移栽油菜等轻简栽培配套农艺技术、抗逆栽培技术、免少耕栽培技术。广泛运用新模式。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不断尝试示范应用低碳高效节本增效的粮作模式。新模式的推广应用立足依靠科技、降低农本、增加种粮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自2011年起,我市示范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秧3万亩;至2015年,机插秧面积已达15.6万亩,插秧机手从“十一五”末约200名发展到“十二五”末近1000名。“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连年增产,2015年粮食亩产470公斤,同比“十一五”末增长14.1%。2012年仪征市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二、林业园艺业发展迅速。绿化造林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连续五年获得“江苏省绿化造林成效显著县”称号,2013年仪征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市”。“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绿化造林9.35万亩,其中成片造林6.8万亩,新建农田林网8万亩。全市森林资源总量达36.8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8万亩,创建绿化示范村67个。至2015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28.67%,比“十一五”期末森林覆盖率23.65%增加5.02个百分点,位于扬州首位,全省前列。林木覆盖率达29.25%,提前完成省定24%的现代化指标要求。林业工程建设显著。建设了宁通高速绿化带提升工程、沪陕高速和S333省道绿化带建设工程,制定道路绿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完成204条448.21公里县乡村道路绿化提升。全市实施国家级长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工程、绿色江苏项目、丘陵山区森林抚育工程、省级森林病虫害预测防治工程、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设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经济林果快速发展。目前,茶叶加工厂46家,其中扬州知名商标11家,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7个,省著名产品2个,生产的绿杨春茶叶1991年经过省级鉴定为省级定型产品,并确定为“江苏省地方名茶”。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等称号。同时,引进蓝莓、樱桃、黑莓、藤稔、夏黑葡萄等果树新品种,加强新型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2015年果品面积、产量分别为1.43万亩、8920吨(2010年果品面积、产量分别为1.21万亩、7865.61吨),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18.2%、13.4%。
三、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新增6.12万亩,总面积10.4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17%。积极实施农业园区“百千万工程”。生态板块枣林湾和月塘镇相对集中打造一个万亩以上、其余各镇打造1-2个千亩以上、重点村打造百亩以上、设施农业为主、具有产业特色、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各镇农业园区已经初步建成,并逐步形成特色产业。推进设施园艺标准园的创建。以提升设施农业生产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应用为主线,以“普及5千元,扩大1万元,示范5万元,探索10万元”亩收益为抓手,加强科技成果本土化推广,加快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档升级,努力提高农业园区产出效益。“十二五”期间,共开展两批设施园艺标准园认定,先后评选出设施园艺标准园12个。产业化步伐加快。现有农业龙头企业79家。“十二五”期间有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其中,碧阳菌业有限公司为省级金针菇生产企业,复种面积50万平方米,其产能和生产技术在我省位于前列。江苏康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市级蛹虫草种植加工企业,已经在新三板上市。绿篱、永达等为市级蔬菜生产企业,蔬菜基地规模均在千亩以上,这两个企业均采用“公办民租”的形式建设,带动能力较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四、规模养殖稳步推进。畜禽生产逐年增长。至2015年底,我市县级以上生猪规模大户99个,规模比重65.1%;肉禽规模户50个,规模比重78.2%;蛋禽规模户31个,规模比重70.3%;奶牛规模户1个,规模比重100%,肉牛规模户2个,规模比重100%。家禽产业特色明显。利用林园、果园、茶园等三园养殖优质草鸡规模户不断增加,以月塘宝龙有限公司朗德鹅、新集久丰珍禽养殖基地为龙头的特禽、珍禽养殖为我市优质家禽、特禽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种草养鹅技术取得突破,牧草种植面积达4万亩,菜鹅饲养量达200万只。水产业发展平稳。“十二五”期间养殖面积稳定在3.48万亩左右,池塘面积1.53万亩,水库面积1.69亩。设施渔业面积达0.6万亩。水产品产量“十二五”末水产品总产量达6200吨。渔业总产值“十二五”末实现渔业总产值2.9亿元。
五、农机化水平迅速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继续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水稻机插秧推广进程加快,秸秆还机械化还田面积达51万亩。自2014年起,大力推广土壤深翻技术,通过土壤深翻改变土壤耕作层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至2015年底已实现土壤深翻5万亩。插秧机数量明显增长。“十二五”期间,共推广插秧机971台(其中乘座式210台),插秧机保有量达1391台标准台;机插秧面积增长较快,由2010年的2.2万亩增长至2015年15.6万亩,全市适宜栽插地区基本实现全覆盖。2012年我市被省农机局授予“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先进市”称号。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先后组织了插秧机操作手、拖拉机驾驶员、农机科技入户、农业信息技能等各类农机培训100余期,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30次,组织农机现场会30次,累计开展各类农机技术培训10000余人次。通过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973人,其中初级工903人,中级工50人,高级工20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至2015年,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96台、收割机771台、秸秆还田机1360台,分别比2010年增加311台、291台、640台,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5%。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增强。以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为基础,以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为支撑,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为带动,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体系基本健全。全市11个镇(办事处)全部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检测室,绿篱、江扬、等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室。检测品种由单一的蔬菜逐步扩大到粮油、水果、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信用等级评定。以基地产品自检、“三品”建设和抽检合格率为主要考评指标,实行动态管理,探索信用评定结果的应用。重点将信用评定等级同申请贷款、考核奖补、市场直销相结合,督促引导基地执行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建成国家级食用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6个。新增“三品”159个,“三品”基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比重达90%以上。安全水平总体良好。在省和扬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蔬菜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产品、生鲜乳检测合格率均为100%。
七、农村能源利用取得实效。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实施农村户用沼气、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秸秆多种形式利用等农村能源项目。“十二五”期间,累计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700只,全市户用沼气池发展至10250只。截至2015年全市新建沼气乡村服务网点30个,基本做到每只沼气池都有一个服务对应服务,做到了服务网点全覆盖。全市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累计59处,实现全市现代农业资源化利用率95%以上。
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强化农民培训责任意识,高标准、严要求、抓实效,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市镇两级服务体系健全。全市共有农技推广机构37个,其中市级设立17个全额事业推广单位,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为农服中心和兽医站,共有20个单位,全部规范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名称和标识。服务内容不断拓展。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等各类农民培训工程。“十二五”末,可培训农民7.5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可达31.5%。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成绿篱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场、清源茶叶科技示范园、绿篱生猪养殖场等一批农技推广示范基地,试验示范新品种55个,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33项。“仪征绿杨春”茶叶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认定。
第二章  “十三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市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既面临着有利的环境优势,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宏观上从中央到地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解决“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三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农业有效投入将不断增强,农民负担逐渐减轻,农业服务逐步完善,必将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我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是区位优势不断彰显。随着南京江北新区的建设,宁仪扬城际轻轨、扬宿高速、S333、S353等工程的实施,仪征与南京、上海、扬州等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地理位置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和放大。这些都将为我市加快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助力和动力,赋予农业新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
三是技术资源不断集聚。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农业新技术发展注入新的科技动力。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农业互联网将成为促进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抓手,也将快速促进农业集中度得到提升,让强者愈强,同时,推动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程度,龙头价值链延展,从而打造农业产业链新生态。
四是产业特色不断显现。我市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现已初步形成以蔬菜、苗木、水果、特色畜禽、水产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格局。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面临挑战
一是宏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经融危机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带来的冲击仍未完全消除,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通货膨胀预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叠加冲击等突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环境下运行。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与紧缺的资金、资源配置等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都为农业农村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严峻考验。
二是农业物质装备力量仍然较弱。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必然要求与之配套的新型技术装备,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求更高。近年来,虽然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新形势下的要求相比,农机科技培训、推广体系、机制的不够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机具使用效益低,应用水平低,维修、三包服务跟不上,农业基础设施抗击自然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仍需不断改善。
三是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与市场的约束。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用资源越来越短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内部的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可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此外,我市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组织化水平还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业园区的载体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虽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客观上机遇大于挑战,仪征农业发展仍然潜力较大。仪征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珍惜、抓住、用好机遇,积极主动应对挑战,创新思维、改革体制、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沿江丘陵特色、生态板块特点的路子,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三章  “十三五”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以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工程为抓手,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三保”(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主要任务,继续深化改革,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好势头,谱写“强富美高”新仪征建设新篇章。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要求,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理念,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工作主线,确保仪征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比,提高资源利用率,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快新型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综合生产中的贡献率,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推进农业规模化、园区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原则。始终狠抓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工程,积聚资金,整合粮食生产关键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示范种植扩大主要技术覆盖面,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出率。探索稻鸭共作等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努力提高土地面积产出,提高粮食种植业的附加值。加强试验示范,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鼓励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2、坚持高效农业园区化发展原则。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科学制定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做强做大核心主导产业,重点引导有潜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入驻园区发展,促进农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园区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坚持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构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4、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则。在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加快培育上规模、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和财富,重点突出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益。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共包括6大项指标,主要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设施农业比重、拓展农业二产、三产收入比重。力争到2020年,全市总体上达到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目标要求,争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力争通过5年左右努力,在优势主导产业、生态农业、农业机械化、质量品牌、创新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6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十三五”具体目标:
(一)优势主导产业强市
培育壮大粮油产业。在优化品种布局的基础上,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年均亩产增幅1%左右。新建高标准粮田2万亩。
加快建设茶果蔬园艺产业。茶果产业:新增茶叶面积0.3万亩、果品面积0.5万亩、花木面积0.6万亩。围绕全市蔬菜发展规划,主要在真州、枣林湾、新城、新集、大仪、月塘、陈集、刘集等地新建2000亩蔬菜基地,其中大棚蔬菜基地1000亩。在刘集镇、大仪、新城等地新建食用菌60万平方米以上,年总产量9000吨以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稳定发展集约养殖业。畜禽: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75%;家禽80%左右;奶牛保持100%;80%的规模养殖场达到畜禽标准化养殖水平。全市生猪年出栏量1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稳定在700万只左右,其中鹅200万只。全市畜禽肉类总产量达5万吨,禽蛋产量1万吨。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畜牧业产品质量、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证。水产:“十三五”期间养殖面积稳定在3.42万亩左右,高效设施渔业面积达1.2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达1万平方米。水产品总产量达7000吨,年递增2.5%。实现渔业总产值3.9亿元,年递增6%。
(二)生态农业强市
围绕353省道沿线生态农业建设,提升经济林果产业。“十三五”期间,以村庄绿化为“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现有资源集中区开展辐射型成片林为面,点、线、面结合,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6万亩,建设绿化示范村40个,开展353省道、扬宿高速、县道和乡村道路的绿化,完成森林抚育2万亩,新增茶叶面积0.3万亩、果品面积0.5万亩、花木面积0.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4%,林木覆盖率达31.07%。
(三)农业机械化强市
“十三五”期间,推广乘座式插秧机500台,全市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率80%以上。粮食生产耕整地、种植、植保、收割等主要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麦秸杆机械化还田率达90%、稻秸杆机械化还田率达60%,机械化烘干处理能力达60%。
(四)质量品牌强市
“十三五”期间,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显著提高,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水平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大幅度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追溯和农资等信息平台高效运转。到2020年全市“三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产量比重提高到55%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五)创新型农业强市
提升农业园区质态。“十三五”期间,提升农业园区的质量、效益。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按照“能进能出”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构。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点依托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省农民培训工程以及地方财政支持的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每年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1000人。充分发挥“网络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作用,实行“农学结合”分段培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促进学用结合和学习、生产“两不误”。
提高科技推广覆盖率。全市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75%。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水平,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到3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7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与体系,实现重大病虫害综防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植保社会化服务网络与体系,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至200个,统防覆盖率达80%以上。
(六)休闲观光农业强市
“十三五”期间,发挥地处宁扬大中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结合仪征枣林湾承办2021世界园艺博览会、2018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的契机,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格局。重点建设省道353沿线和枣林湾生态园休闲农业景区,在一定发展规模上支持结合三产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努力创建全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景区。
第四章  “十三五”区域布局
一、种植业。我市粮食生产以稻麦为主,由于粮食生产主要分为圩区和山区区域,根据不同区域推广不同的种植品种及模式。水稻在全市水源较好区域种植粳稻品种;水源条件相对较差的部分丘陵山区种植杂交中籼稻。小麦以选用优质弱筋品种为主,兼顾高产。油菜继续推行双低油菜品种。“十三五”期间,将结合项目支持,重点抓好稻麦油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以示范方为抓手,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鼓励使用商品有机肥、绿肥等有机肥料,实现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全覆盖,实施农业投入品“双降行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
二、蔬菜业。蔬菜产业主要建设城区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基地。围绕仪征城区蔬菜供应,重点在城区边镇、园区的新城镇及枣林湾建设较大规模设施蔬菜生产核心基地,在真州枣林湾建设蔬果类蔬菜生产基地,在新集建设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围绕集镇居民及农区农民蔬菜供应,在远城区乡镇镇边村发展适度规模设施蔬菜生产核心基地,在个别镇建设特色蔬菜基地,如在月塘建设秋葵、在新集建设香椿头生产基地等,通过核心基地示范引导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依托刘集、大仪、新城现有的规模设施食用菌发展基础,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
三、林业。“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省道353沿线生态林业建设和枣林湾园区生态中心建设和提升,加强永久性林地规划建设。全市林业产业主要分四个区域。北部淮河流域缓岗丘陵区。该区在江淮分水岭的北面,北与高邮市、安徽省天长市相接,南至淮河分水岭,涉及大仪、陈集2个镇,面积17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20%,人口不足10万。重点发展生态林和用材林,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中部平岗丘陵区。该区位于南部平原圩区的北部,北接江淮分水岭,东与扬州市相连,西临高岗山区,涉及刘集、马集、新集、新城、陈集(部分)、月塘(原谢集)6个镇,总面积36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0%,人口约12万。区内有省级扬州西郊森林公园、石柱山风景区等森林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林、茶叶、果树、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业。南部沿江平原圩区。该区位于我市南部,沿山河以南,市区东西两侧,涉及真州、新城、新集、十二圩办、青山5个镇(办事处),总面积21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3%,人口约30万。本区地势地平,水网密集,多为水田。重点发展生态林、果树、花卉苗木。西北部高岗丘陵生态板块区。该区位于我市西部边缘,西与六合毗连,涉及铜山办、月塘2个镇(办事处),面积156平方公里,有省级铜山森林公园、红山体育公园、枣林湖等森林湿地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林、茶叶、果树、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和森林旅游。
四、畜牧业。全市分为四个畜牧产业板块。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家禽,突出发展水禽,积极发展牛羊,鼓励发展特种养殖。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行为,转变饲养方式,探索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培植一批生态示范养殖园区和标准化的专业养殖场,提升养殖效益,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生猪板块:推进生猪养殖转型升级,稳定生猪产业,力争实现“基本自给,动态平衡”。积极改良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三元瘦肉型猪,满足市场需求。鹅业板块:以大仪、陈集、刘集、马集等丘陵为板块,打造扬州鹅产业园区。大力推广种草养鹅技术,初步形成种草养鹅生产基地。年饲养扬州鹅200万只。牛羊兔板块:以大仪、陈集、月塘、青山等丘陵山区为主板块,形成山羊、肉牛、兔为主的种草养畜模式,发展肉牛达500头,养羊10万只,养兔100万只。鸽业板块:以新城、真州乳鸽生产为主板块,带动全市养殖特禽乳鸽150万只。优质草鸡板块:以谢集捺山、月塘峨眉山、大仪、青山等林间生态养鸡为主板块发展优质草鸡养殖,年饲养草鸡400万只。
五、水产渔业。“十三五”期间渔业主要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和观光休闲渔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我市渔业经济走向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轨道。一是以枣林湾生态版块为基地,打造观光休闲渔业。建设集竞技垂钓、湖面观光、特色鱼宴、水簇观赏、鱼品加工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渔业和“渔家乐”园区,让休闲渔业容入枣林风光、果品采摘、农家餐饮等城郊型生态旅游项目,不断增加水产业附加值。到“十三五”末,建设观光渔业园区2-3个,年接待能力达到5万人。二是以中后山区水库为基地,打造净水传统渔业。充分利用山区水库资源,科学投放净水性鱼类鲢、鳙、青、草等四大家鱼,以鱼养水,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高水库效益。三是以标准化精养鱼池为基地,打造高效设施渔业。以实现连片养殖为主实施高标准精养渔池改造,每年在铜山、月塘、陈集、大仪、刘集等镇建设1-2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发展物联网、微孔增氧、循环水养殖等高效设施渔业,基地生产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水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推广小龙虾、河蟹、龟鳖、黄鳝、鳜鱼、黄颡鱼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发展多功能仿生态鱼池高产养殖技术、鱼鳖混养、虾蟹混养、网箱养殖等高效养殖模式,打造特色区域品牌。四是以工厂化养殖为基地,打造特色节水渔业。与传统养殖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以节约用地、节约用水,降低环境污染,利于产品质量控制,减少地理气候条件影响造成的损失,可以用于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鱼业养殖,形成与传统养殖互补的水产养殖。
六、农业机械化。在区域布局上,根据我市农业生产特点和各镇(办)优势,按照不同区域分类指导原则,有目的地调整各镇(办)农机化区域布局及装备结构。一是稻麦生产机械化区。主要包括新集、新城、马集、真州、十二圩、大仪,上述区域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农业机械化基础较好,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小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包括秸秆还田机械化、小麦机条播、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烘干机械化等。二是粮油生产为主,茶果生产为辅机械化区。主要包括青山、铜山、月塘,上述区域在大力发展粮油生产机械化的同时,促进茶果生产的机械化。主要包括茶园管理机械、茶叶采摘机械、茶叶加工机械、果树植保机械化、果树修剪机械化、水果采摘机械化、水果分选机械化。三是粮油生产为主,蔬菜生产为辅机械化区。主要包括刘集、陈集,上述区域机械化重点是蔬菜、食用菌生产机械化。主要包括耕整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水肥管理机械化。在产业布局上,立足于节种、节肥、节水、节药、节油和安全、环保的原则,着力推广适用的高效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粮油产业:在巩固提高农田耕整、排灌、植保、运输等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油菜机械移栽、机械收获等环节机械化。水果产业:在稳定发展中耕除草、植保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水果贮藏、保鲜、分级机械化。茶叶产业:重点发展茶园管理机械(包括耕作、植保、修剪等机械化)、茶叶采摘机械化、茶叶加工机械化。蔬菜产业:在发展耕整、植保、节水排灌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温、湿控制,做好蔬菜大棚优化设计及蔬菜加工、保存、运输机械化。
七、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原料基地紧密连接、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优势。进一步拓宽农业建设领域,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利用独特的丘陵资源,建立优势茶果基地,重点在月塘镇规划建设千亩茶叶科技示范园。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围绕中后山区农民集中居住区、汽车工业园、城区,建设永久性菜篮子配套基地,形成城市菜篮子配套基地,服务汽车园蔬菜供应基地,中后山区蔬菜供应基地。发挥现有食用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努力打造食用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鹅、牛产业的前延后伸,在大仪镇打造畜禽生产加工基地,创建畜禽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枣林湾、登月湖、铜山、捺山、白羊山等区域,着力打造以运动休闲、养老保健、旅游观光、会议商务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核心区。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在产业扶持上,重点对全市产业影响较大的企业在租地用地、项目申报、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第五章  “十三五”重点工程
一、发展战略
粮食生产上积极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生产,规范社会化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农业执法力度,加大农业机械化生产推广力度。以量化绩效管理为总抓手,着力提高基层监管能力,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落实,及时防范风险隐患,切实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重点工程。
围绕“十三五”时期总体思路与目标任务,突出八大重点工程。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工程
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着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为推动仪征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支撑。强化植保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组织和个人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和新型农药使用的试验示范,加强大面积粮食作物统防统治的服务力度,提升专业化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水稻集中育供秧。培育扶持水稻集中育供秧主体,支持育秧主体购买秧盘、无纺布、播种流水线等以及育秧配套设施建设,给予育供秧主体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加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测土配方施肥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程
加快种植业、园艺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与种植方式。大力推广农作物主推品种,进一步推进水稻“籼改粳”,促进粮食生产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到位率的提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我市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加大水稻集中育供秧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小麦机条播,扩大机条播比重。提升“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支持蔬菜基地提升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和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应用等生产设施,多种形式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集成示范,提升基地蔬菜生产能力。推进设施农业园区转型升级。以提高园区生产管理水平为目标,创建设施园艺标准园。推进农业园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以提高园区组织管理水平为目标,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各镇办千亩园区为平台,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创建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以促进园区提档升级为目标,创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按照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有灵活的运行机制、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的要求,促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带动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三)绿色仪征、生态仪征建设工程
道路绿化及提升。353省道绿化工程:以沿线乡镇作为建设主体,按照仪征市S353省道沿线控制性总体规划要求,负责招引林木一体化、经济林果、茶园等承建主体。计划2016-2023年利用8年时间在353省道两侧开展林苗一体化、经济林果、茶园、永久性绿地建设和生态修复,总建设面积11770亩。县、乡道路绿化提升工程:按照以人为本,功能和景观相结合和宜林则林,尽量不占用农田的原则稳步推进县、乡道路绿化提升,计划2016年完成3条县级道路(74.373公里)、130条乡村道路(332.966公里)的绿化提升工作。2017年完成2条县级道路(17.81公里)、83条乡村道路(183.189公里)的绿化提升工作。村庄绿化。按照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开展村庄绿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建绿化示范村40个。重点打造高速公路、省道、县道及其他主要道路沿线两侧村庄和集镇主要出入口周边的村庄。到2019年基本消除绿化空白村庄,全市村庄绿化覆盖面达98%。成片林建设。计划2016-2020年全市完成16000亩成片林建设,其中353省道绿化7000亩,枣林湾生态中心4000亩,乡镇成片林5000亩。重点围绕353省道、枣林湾生态中心、月塘镇生态板块和龙山森林公园等地,在周边开展林苗一体化、茶叶、果树等高效林业、生态修复林、永久性公共绿地的建设,为今后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的打造提供服务。生态修复。“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4000亩生态修复任务,每年完成800亩。重点是枣林湾生态中心、月塘镇等地区的松材线虫病采伐迹地、砂石矿开采区等生态脆弱区域。
(四)农业科技与人才工程
组织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深入推进农业“三新”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培育工程,提升农业科技的引领、支撑和保障能力。农业“三新”工程。围绕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进行扶持,加强重大技术推广整体推进。重点扶持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农业三新推广、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每年集成创新与推广20项左右农业重大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按照农业种植业、蔬菜茶果园艺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农机服务业等不同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在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把培训班直接办在田间地头,以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授课内容,实行田间实践观察、农民自我分析讨论、辅导人员现场解答问题、农民走上讲台介绍经验等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做到“培训教师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把课堂设在种植大棚、养殖基地,充分发挥“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优势,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教学,提高受训农民的实践技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从农民需要角度把科技入户做到实处,由农民开出技术“菜单”,农业专家根据“菜单”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结合仪征农业产业特色,认真筛选示范村产业,选聘技术指导员,遴选科技示范户。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重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行“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制度,动态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择优培育一批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工程
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打造以“三品一标”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注重生产过程管控。重点把好农产品源头质量关、农业投入品质量关和安全生产技术推广关。开展生产基地信用等级评定,督促引导基地执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实施“检打联动”,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依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及时依法查处,做到抽检一个产品、规范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针对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为。健全监管体系,构建网络化监管格局。大力推广“三定一考核”(定监管对象、定监管人员、定监管对象、年终绩效考核)的“一对一”监管模式。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新型监管模式,逐步建立协级协管劳务补贴机制,破解基层监管缺人、缺钱难题,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提升装备能力,优化监管工作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能力,不断完善乡镇监管手段,推进信息化管理。在重点乡镇全面建立农产品农(兽)药残留监管信息上传等设施设备,切实提升项目实施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完善监管制度,实现长效有效监管。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建立收储运环节监管制度,健全畜禽屠宰环节的监管制度,加强产地准出管理。
(六)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进一步提高农业土肥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连片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土壤肥力保护提升。重点鼓励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支持秸秆还田、土壤深翻,增加土壤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拓展应用作物,创新实施方式,加快成果应用,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坚持生态为先、建设为重,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奠定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七)“互联网+农业”工程
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电子商务基地建设。培育 “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支持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培训、平台建设、电商服务中心和村级站建设,全面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农业物联网建设。在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集中加工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等开展设施智能化生产、精准化监测控制等技术应用,在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水产养殖、温室大棚生产等领域发展精确农业、智能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以“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技云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以农业互联网站群、网络视频会议、电视栏目、电子公告发布、手机病虫诊断、微信、微博、物联网集中管理平台为主构成的仪征云农业系统。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农产品价格和分析预警、气象监测预警等信息的发布力度。加强决策辅助系统建设,提高实时反映主要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情、农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动态信息的能力,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八)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以“农业产业布局合理、经营规模适度、资源利用方式集约、科技创新力强、面源污染可控”的理念,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认真履行农业环境保护职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农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产业布局合理、过程投入节约、产品质量安全、有害物质减排、废弃物充分利用”为目标,推广农业循环发展、产业生态友好模式。优化施肥结构和方式,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鼓励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型农药,加大农业生物模式的推广力度,实现农药“减用量、调结构、保安全”的目标。加强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积极推广水产立体养殖、山林立体布局等多种模式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培育和壮大各类秸秆综合利用主体的数量,支持全面开展秸秆多种形式利用,鼓励设点收贮、就近加工,鼓励发展灵活多样的收贮利用模式。开展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建立物质循环多级利用模式,积极开展多种类、深层次、大面积的沼气综合利用试验,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扶持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工和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建设。加强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污水净化、沼气发酵等处理设施建设,拓宽发展生物有机肥生产等生物处理方式。
第六章  “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工程项目。加快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工程实施,集成粮食生产关键技术,重点打造省部级高产创建示范方,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等主要技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二、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项目。加强全市食用菌产业建设,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集成示范,提升基地蔬菜生产能力与科技水平。加强菜篮子”基地扩建提升工作。加强高效渔业建设,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生态林业建设项目。继续实施道路绿化提升工程,重点打造353沿线生态林业建设项目,加强沿线永久性林地规划建设。结合枣林湾园区现有绿化建设,重点加强对园区生态中心建设。抓住省园会、世园会、中华园的建设契机,加强全市林业资源建设与保护。
四、畜牧业项目。组织开展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和全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完善养殖场软硬件设施,规范养殖行为,推进健康生产,扩大示范效应,带动全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
五、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彰显地域特色,将自然景观、土特产品、民俗风情、文化符号等元素进行深挖创新,丰富美丽乡村的内涵,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支持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以及观光休闲农业创意开发、包装、营销及宣传推介等。
第七章  “十三五”期间主要大事
一、实施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工程行动。“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亩产每年递增1%。水稻上粳稻面积75%以上,籼稻压缩到25%以内;稻麦主推品种覆盖率85%以上。稻麦机械化种植率60%左右,机插秧面积20万亩以上,全市集中机插育秧壮秧率80%以上。全市氮肥施用总量不增加,利用率增3%,全年化肥使用纯量在250公斤/公顷以下;实现农药减量10%以上。全市年度共建设稻麦百亩丰产方60个以上。“十三五”末,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
二、推进省道353生态建设。制定353省道沿线生态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在353沿线两侧一公里范围内因地制宜开展林苗一体化、茶园、经济林果、永久性绿地、生态修复、村庄绿化等生态建设,建设总面积11770亩,基本实现布局合理、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区域特色明显的生态农业发展区,并通过吸引规模生态农业产业项目的综合开发,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争取形成3-4个一、三产联动、具有区域整体带动的项目,结合进一步的生态农业、生态整治,招引2-3个具有影响力、可持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大中型旅游项目。
三、加快高效农业园区化建设。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引进、政策扶持,推进质态提升,每个镇(办事处)建成1个万亩左右、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科技装备水平较高、物流销售体系畅通、一二三产有效互动、增收带动效益明显的高效设施农业园区。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大田粮食作物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占5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5%以上。
五、提升“三品”农产品比重。重点对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开展“三品”认证,扩大蔬菜、林茶果“三品”的认证比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提升产业层次,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产业基础,积极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品牌,预计到2020年全市种植业食用农产品“三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产量比重达55%。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要充分认识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全力组织实施,确保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规划实施工作小组,细化实施方案,细化步骤进度,细化工作举措,明确责任分工,责任到人头,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面向社会、面向农村,面向大众、面向农民,深入宣传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做好跟踪监测评价。充分发挥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加强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的动态监测。实时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使规划实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
建立完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农业补贴机制,构建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不断增加农业农村支出,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入粮食生产、设施园艺、规模畜禽等重点领域,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等重点环节,以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以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引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强化财政支农项目监管。突出加强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使用和项目实施验收环节的监管,开展农业项目绩效评估,确保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制度化管理、阳光下运行、监督中实施。
三、创新服务指导
进一步强化政策研究,创新方式方法,履行好规划实施指导、协调服务等职能。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把政策落实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坚持不懈地执行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完善操作程序,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益,充分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注重调查研究和分类指导。围绕“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突出重点研究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既统筹面上推进,又聚焦关键环节,确保调研成果以及对策建议,符合发展方向、基层实际、产业需要和农民需求。把项目资金更多地向经济薄弱地区、农业薄弱环节和普通农户倾斜,更多投入农民直接得益受惠的领域,让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大力弘扬“三严三实”精神,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瞄准农村改革的关键问题、农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更加主动、更有担当地推动工作创新,以优良作风落实规划确定目标任务。
四、加快主体培育
积极培育农业多元化发展主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契机,积极向国家及省市申报农业项目,最大化争取资金扶持,重点扶持农业园区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化建设。强势招引农业项目。借助茶文化节、农洽会等平台,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抓招商,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招商渠道,加快引进“三资”投入,努力招引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农业项目。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多元化发展主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加大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有文化、会生产、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能力。积极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加强法治保障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农业依法行政水平,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入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学法教育,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履行工作职能,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普法教育,将法律意识贯穿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引导农民群众采取法律手段、利用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和维护权益。着力强化农业行政执法。深化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农业执法职能,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健全综合执法体系。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执法程序,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涉农违法行为。提高农业依法行政能力。面向“三农”、面向系统、面向基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农业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办法,建立信用联动惩戒机制,提升农业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