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山东】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8-24 其他 山东
一、开启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市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是青岛市体育发展改革攻坚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攻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发起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提升“帆船之都”“足球之城”品牌国际知名度,为“十四五”时期体育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青岛市体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市民健身中心、市射击运动中心、平度奥体中心、市皮划赛艇训练中心、市体育运动学校综合训练比赛馆、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等一批重大体育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5年累计投入近3亿元,新建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儿童乐园、健身长廊等健身设施共550多处,更新改造健身设施2000余处,配建二代智能健身设施30余套。引导和推动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全市各类健身设施由2015年末的8040处增加到2020年末的99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5平方米增加到2.96平方米,基本实现主城区“8分钟健身圈”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落实《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不断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每年举办各级全民健身活动1000余项,直接参与群众近500万人次,丰富了元旦健康跑、登山节、畅游汇泉湾、社区健身节、沙滩体育节、世界行走日“六大板块”系列品牌赛事活动。“十三五”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加强群体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9名,全民健身辅导站点达到5200余处,建立体育社团组织833家。探索“体医融合”发展,编发《全民健身“运动处方”推广手册》,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每年完成各类人群体质监测5000多例,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94%以上。
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提升。第31届奥运会获得1金1银1铜,连续3届实现金银铜“三色全满贯”。第18届雅加达亚运会,9人参赛获得4金2银。第3届青奥会,2人参赛获得1枚金牌。第13届全运会获得23金25银13铜,金牌和奖牌贡献率全省第一,领跑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4届省运会获得265金161银166铜,一举囊括大会7个奖项的全部第一。第2届青运会获得39金23银49铜,金牌数再次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全国上游”位置。推进体教融合发展,联合市教育局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认定141个后备人才基地,确立市级重点训练基地10个、市级训练基地8个、市级二线训练基地28个,青岛籍运动员入选国家集训队106人、山东省专业队300人。
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共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个、示范项目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3个、示范项目2个、示范基地1个,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16年的1.6%提升到2018年2.02%。体育制造业“品牌化、国际化”发展,英吉多、英派斯多次获得“中国健身器材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玛泽润船艇、青禾人造草坪、双星名人体育等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体育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开通青岛市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奥林匹克帆船中心被评为“十佳精品景区”,崂山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项目被评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全市市级体育单项协会61家,市级各类体育俱乐部超过435家,中联、全时等一大批连锁健身俱乐部初具规模,英派斯成为国内健身器材行业A股上市公司。体彩销售位居全省首位,“十三五”时期总销量达152.6亿元,募集公益金37.5亿元。
城市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青岛“足球之城”美誉度进一步提升,黄海青港队冲超成功并夺得2019中甲联赛冠军,成为2023年亚洲杯举办城市之一,成功举办“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亚足联裁判委员会会议在青岛召开。成立市足球振兴联席会,全市常年参与足球活动人口近50万人,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达400所,各类赛事达1500余场,被中国足球协会授予国家级青训中心和突破计划试点城市。“帆船之都”品牌进一步擦亮,举办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等国际大赛,创办“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办好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上山下海”企业帆船联赛、青岛国际OP帆船营暨帆船赛等自主品牌赛事,荣获“优秀帆船城市奖”,“青岛模式”获世界帆联盛赞。出台《帆船事业和“帆船之都”品牌发展十年规划(2019-2028)》,制定运动帆船登记管理办法,推广“帆船运动进校园”“欢迎来航海”活动,全市帆船特色学校达到107所,帆船特色示范学校32所,“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青少年1万余名,25余万人次参与公益帆船体验。
时尚体育亮点纷呈。以时尚体育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帆船、足球、冰雪、马术、冲浪、桨板、电竞、棒垒球等时尚体育项目。与深圳等计划单列市发起时尚体育城市战略联盟,搭建时尚体育交流合作发展平台。成功举办世界桨板锦标赛、世界柔道大师赛、全国游泳冠军赛、CBA全明星赛等时尚品牌赛事。西海岸新区亚洲沙滩藤球锦标赛、平度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即墨世界水上摩托锦标赛、城阳马文化产业园、胶州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马拉松赛事、莱西市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等新的时尚元素有力宣传了青岛城市形象,助推国际时尚城建设。推动首届“青岛国际时尚季”活动顺利举行,体育活动在10项重大活动中占4项,在20项重点活动中占6项,在百项精品活动中占比超过30%。
(二)“十三五”时期青岛市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全民健身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青岛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不平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与群众健身需求的矛盾依旧突出。全民健身组织和健身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体育社会组织不健全、作用发挥不明显,健身指导覆盖有盲区等问题依然存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活动开展、健身指导、组织体系等市场化、社会化水平不够高,指导服务和组织力还须进一步加强。承办国际国内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数量不够多,影响力、引领力不够强。体养结合、体医融合发展刚刚起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竞技训练水平有待提升。训练保障条件特别是场地保障有待提高。“高精尖”运动员和高水平教练员存在结构性短缺,仍需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体育选材城乡差距大,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体教融合”成果不显著,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融合不够,学训矛盾仍然突出。青少年体育组织、场地和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教练员队伍管理、奖惩政策等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体育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区市发展不均衡,招商能力弱、项目落地难。产业扶持政策相比北京、深圳等城市力度偏小。扶持项目局限于足球、篮球和羽毛球等职业体育。体育“智造”有待加强,涉及智能可穿戴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新兴体育领域的企业较少。体育用品制造急需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引领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三)新时期我市体育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从国际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受此形势影响,主要国际体育组织将被迫选择收缩自救,减量保质的生存战略。世界主要体育大国将工作重心转向国内。全球主要职业体育联盟、联赛受经济影响,步入收缩周期。但东北亚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中日、中韩关系回暖,中日韩自贸有望最先破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新兴国际合作带,为青岛体育事业对外开放提供了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前所未有地颠覆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不断催生线上体育培训、直播健身等新模式,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线上的消费习惯。
从国内看,新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为体育发展提供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党和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和支持将更加有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业态结构融合升级将为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新的教育理念、消费观念、技术应用、传播方式以及城镇化建设将赋予体育更强大的内生动力,为体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环境。但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体育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从全市看,青岛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厚积成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重要指示批示,青岛市将深入推进十五大攻势,立体、综合、全面地搞活一座城。这要求体育事业要深入推进时尚体育攻坚战,助力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开放功能进一步提升,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获批建设,赋予青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国家开放战略新地位,提升了青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战略枢纽功能,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要求体育事业发挥体育外交功能,成为青岛对外开放的先行军。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快,赋予青岛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市群都市圈战略中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配置职能,要求加强体育事业区域合作,提升体育资源配置功能,引领区域体育事业一体化发展。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健康意识加强,市民消费持续升级,家庭消费中文体等消费支出比例提高,消费个性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这既对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对体育事业供给质量提出新要求。
(四)到二〇三五年建成体育强市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知名度大幅跃升。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体育活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时尚,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大幅提升,体能体质显著改善。竞技体育竞争力和国家贡献率持续提升,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齐头并进,涌现一批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优秀运动员。高端体育赛事集聚,体育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性产业,拥有一批知名体育机构、体育职业俱乐部、体育科研中心,建成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体育文化传播力、凝聚力、感召力明显提升,体育文化品牌、作品、阵地的规模效应凸显,体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岛城市精神的重要名片。

二、“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实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对标国际、国内体育名城,以“市场化”、“平台化”、“法治化”思维,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实施“开放办体育,整合体育全资源要素,开门办体育,问需问计问策于民”,深入推进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转变,不断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为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十四五”时期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青岛建设,把体育作为促进人民健康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全民事业来抓好,激发市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改革创新。发挥政府对体育发展的引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体育资源有序流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开创都市型体育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作用,把体育作为青岛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立足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积极向国内外引资、引技、引智,提升青岛体育综合竞争力。
坚持统筹协调。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和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促进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相并举,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相并重,确保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到2025年,集聚一批国际高端体育赛事,赛事类型更加丰富多样,运营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服务保障更加坚强有力,帆船之都、足球之城品牌特色更加凸显,社会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重大体育场馆设施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优化完善,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全民健身组织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更加丰富。推动体教多维度融合,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本市运动员对国际大赛的国家贡献率稳步提高,竞争力持续增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体育创新活力、体育市场活力和体育发展效率跻身全国城市前列,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体育消费持续旺盛。体育交流活跃,体育要素集聚,形成一批体育赛事组织平台、体育科技创新平台、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地位初步确立。
建设国家体育赛事中心。以承办2023年亚洲杯为契机,申办创办更多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构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青岛特色的优质体育赛事体系,优化体育赛事布局,提升城市体育品牌,集聚多元时尚体育要素。年均承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110次。
创建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估和居民消费数据分析制度,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市民健身服务供给,培养终身运动习惯。提高体育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推进“体育+”创新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优化体育消费环境。
打造国家全民健身示范中心。推动场地设施向智能化、个性化便民利民发展,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活动、比赛、指导和健身文化区域引领性更加凸显,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2名,全民健身辅导站点8000个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
孵化国家竞技体育人才输出中心。加强体校建设和运动员文化教育,深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扶持,拓宽社会体育办队和运动梯队建设新模式,打造青少年人才选拔、培养输送快车道,加大向省和国家队的输送力度。到2025年,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数量达到89个,在省队和国家队专业运动员人数不低于500人。
培育国家体育产品制造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体育制造产业轴和集聚区,培育全国体育制造龙头企业,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
建设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推动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促进城际间体育文化交流,发挥青岛体育国际交流重要窗口和桥梁作用,打造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桥头堡,用活青岛市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整合胶东经济圈城市及友好城市体育资源,实现区域体育资源的聚散和高效配置。

三、塑造城市体育名片,提升青岛国际知名度

全面深化青岛世界“帆船之都”、国际“足球名城”等品牌优势,擦亮城市体育名片。发挥体育对外交往功能,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不断提升青岛体育文化自信,以体育文化彰显城市气质、塑造城市品格、融入城市血脉。
(一)打造世界帆船之都
完善帆船基础设施。立足奥帆中心的竞赛服务和帆船普及功能,完善帆船配套服务设施,设立常态化竞赛组织和维修服务保障中心、国际帆船交流活动中心。加强公益性帆船基础设施建设,适时选址建设“帆船之都”青岛全球品牌推广中心。统筹帆船船只器材购置,保障帆船赛事和公益性训练需求。对符合条件的渔码头、旅游码头升级改造帆船码头提供资金补贴,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帆船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帆船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实现公益性码头设施与群众身边中小型码头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形成以奥帆中心为龙头、布局合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帆船运动基础设施群。到2025年帆船泊位数达到2000个。
推进全民帆船普及。积极稳妥地探索全民帆船普及活动新模式,依托现有帆船俱乐部,采取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方式,降低俱乐部码头泊位费标准,引导全民帆船普及活动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建立青岛市帆船运动社会培训与等级认定体系,依托社会培训机构,每年定期开展公益性帆船知识普及培训体验活动,提升全民帆船运动普及层次,扩大帆船运动群众基础,到2025年全市参与帆船运动人数达到10万人次。不定期举办全民参与性帆船运动项目和帆船群众赛事,对重大帆船赛事进行多媒体现场直播,营造全民参与帆船运动氛围,增强青岛市帆船运动影响力。
举办高水平帆船活动。继续培育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以“品牌战略”为指引,以德国基尔周为对标,突出活动的国际性、开放性和市民参与性,以国际帆船赛事为核心,以文化活动、旅游推介为主线,扩大活动规模,提升国际影响力。争取承办国际游艇展及博览会、世界帆联高峰论坛、航海文化展、海上巡游嘉年华及帆船运动名人系列活动等帆船及海洋文化活动,适时申办亚洲帆船年会、世界帆联年会和世界奥林匹克城市联盟年会;打造与国际化接轨、体现青岛本土特色的市民帆船节日,培育融蓝色经济、海上运动、海洋文化旅游、海洋科技于一体的帆船与海洋盛会。
(二)建设国际足球名城
大力发展职业足球。积极营造职业俱乐部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各职业足球队、梯队自有基地建设,提高俱乐部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落实政府扶持政策,完善职业足球俱乐部奖励机制,以绩效为导向,与俱乐部比赛成绩挂钩,引导俱乐部良性发展。到2025年,逐步完善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超、中甲、中乙、五人制及女足城市职业足球发展体系,成立由相关部门派员组成的督察委员会,健全行政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由市足球协会牵头,整合全社会足球力量,推行足球赛事标准、业余足球俱乐部建设和准入、注册制度。扶持有实力的业余俱乐部积极参加中国足协各级业余联赛,鼓励其发展组建成为职业俱乐部。
普及推广社会足球。优化足球场、训练基地等布局建设,提高场地设施服务供给。完善“青超”“青甲”“青乙”三级联赛和校园足球发展体系,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部队和企业组建足球队,积极推广五人制、沙滩足球等社会足球活动,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组建社区足球队、社区足球协会和区域性非职业足球联盟。构建社区足球指导服务体系,探索设立社区足球指导员专门岗位,引导专业教练员、裁判员服务城乡社区。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足球组织建设和承办群众性足球体育赛事活动,在经费、场地、竞赛、教练指导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到2025年市南、市北、李沧、城阳4区经常参与足球活动的人数达到各区人口的6%,其他区市达到2%,全市经常参与足球活动的人数达到80万人(含青少年40万人)。
夯实校园和青训根基。会同市教育局制定出台中小学校园足球课程标准,构建中小学三级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实现校园足球赛事全覆盖。鼓励组建校园女子足球队,加快筹建青岛女足职业俱乐部。实施青少年精英足球人才培养战略,逐步完善8至16岁年龄段各级精英足球队建设,指导职业足球俱乐部完善青训梯队建设,在现有7级梯队基础上扩充至9级。至2025年市级足球特色学校达600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达300所,青训精英球员达600人,品牌社会足球培训机构达30个,青训发展水平争创全国一流。
(三)推进体育对外交流
打造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桥头堡。充分发挥青岛国际体育赛事、著名体育用品品牌、大学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员等高端资源集聚优势,打造青岛体育国际交流重要窗口和桥梁。放大“帆船之都”、“足球之城”品牌溢出效应,吸引培育更多、更具市场效益和更有影响力的赛事在青岛举办。推进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马拉松等项目的品牌输出,建立以青岛友城为主渠道的国际体育交流联盟。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体育产业合作,以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马拉松赛、上合组织国家国际象棋团体赛等国际赛事为载体,搭建同上合组织国家相互交流与合作媒介,拓展上合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各成员国在体育人才引进、竞技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推进与日韩、港澳体育的密切交流与合作,稳妥开展对台体育交流,拓宽青岛体育国际视野,不断提升青岛体育国际影响力。
构建与国际体育接轨的制度环境。立足国际视野,逐步建立与国际体育通行规则接轨的服务、评价标准体系,在体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运营管理、评估认证等方面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和先进经验,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国际化试点。提高体育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拓展国际体育机构落户的公共空间,组织开展国际体育志愿服务、民间国际体育交流,打造开放式的国际体育交流和涉外服务平台,出台优惠政策,逐步形成与国际体育通行规则相一致的制度环境,迈入全球体育城市行列。
建设多元的国际化体育服务载体。加快完善和布局与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体育会议与论坛、信息交流、机构入驻、服务贸易、人才与产权交易、奥林匹克文化与精神传承等功能,依托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开放平台综合优势,吸引和培育高等级国际知名体育企业总部、区域总部、专业分支机构,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体育产品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在青岛先行先试。支持国际体育仲裁、体育保险、体育旅游、体育劳务、体育赛事、体育养生、体育租赁、体育金融、体育培训等服务业发展,增强对全球体育要素吸引力。
(四)传递体育文化价值
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深入挖掘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积极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加强对运动员和青少年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教育,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加强对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重视对养生、武术、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和利用,开展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弘扬有文化的体育,把体育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工作实践中,发挥体育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并以丰富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影响人、教育人,成为青岛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印记。
大力培育体育文化品牌。加大体育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着力培育品牌赛事、品牌俱乐部、品牌健身活动,扩大其影响力。打造本土体育品牌,进军国际舞台,提升全球知名度。充分发挥体育名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以优秀运动员的成功事迹为启发,积极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和体育赛事活动文化品牌,讲好以运动员为主体并具有体育运动特点的故事,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开展公益活动。
抓好体育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体育博物馆、陈列室、荣誉室、纪念馆、名人堂,发挥其体育文化重要载体作用。推动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支持体育类博物馆开展各类展示展览活动。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体育会展、健身娱乐、体育传媒、体育出版、音像制品、体育广告、集邮收藏等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充分利用影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绘画、雕塑、动漫、摄影等各类文化形式,开展体育文化艺术创作,形成青岛体育文化高地。

四、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打造国家全民健身示范中心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六边工程”,着力打造“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培育“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让人人从参与体育中收获健康,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
(一)加快体育设施提档升级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工程和补短板行动,完善“8分钟健身圈”配套功能,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居住区三级生活圈及农村健身场地,推进时尚健身社区、时尚健身设施等布局。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借助“市办实事”,在城市更新、环境整治等产生的金边银角及低效地,改造建设一批更加便利的口袋公园、健身步道、社区健康中心、文体广场等场地设施。五年内建成1-2处综合性智能化时尚体育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试点并推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统筹全域公共场所健身器材维护管理和更新换代,加大智慧健身设施投入,智能健身器材普及率不低于30%。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到2025年全市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
专栏  :群众体育重点工作
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建设区市、街道(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完善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
完善“五个一”、“3+X”工程 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规定的人口规模分类,继续完善“五个一”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公共体育馆、一个公共游泳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完善区市“3+X”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公共体育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或公共游泳馆、体育公园、健身广场)。
完善场地设施 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关于“三级生活区”和居住街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置的要求,结合人口规模完善场地设施。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如笼式足球、笼式篮球和拼装式游泳池),结合实际配置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室内体育活动场所;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配置篮球架、足球门羽毛球柱、室外健身器材和室外照明设施的健身广场。继续实施城市社区室内外结合的小型社区健身中心项目;配套农村新型社区健身设施,结合社区实际建设情况,打造“风雨无阻”型农村社区健身中心。
推动免费开放 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区市公共体育场内年免费开放天数不少于230天;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不低于90%。
(二)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市(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职能作用,全面贯彻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工作,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健全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力度。加强全民健身辅导站点建设,继续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全民健身站点制度。到2025年市级运动项目协会达到65个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名,建成全民健身辅导站点8000个以上。
(三)丰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彰显青岛山、海、城特色,突出“运动青岛、健康城市”主题,举办青岛市全民健身登山节、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市居家健身运动会、市体育大会、市智力运动会、沙滩体育节、毅行(徒步)健身大会、畅游汇泉湾、全民健身操舞、海上马拉松、崂山100公里山地越野赛、“青岛球王”系列公开赛等普及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策划举办马术、健美、体育舞蹈、电竞等时尚体育赛事。办好冰雪节,推广群众冰雪运动。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
专栏  :基层群众体育赛事重点工作
?以“社区运动会”为龙头,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影响力大、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市级至少打造10个以上、每个区市至少打造5个以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并形成届次。
?依托节假日,大力组织开展健康跑、健步行、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街道(乡镇)每年举办4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其中至少1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行政村(社区)每年举办2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四)加强科学健身指导
加强体质监测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运动水平等级标准检测,到2025年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编制健康青岛全民健身行动方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区(市)和“十百千万”健康大使评选,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行《青岛市全民健身“运动处方”推广手册》,开展运动处方培训。建立体医融合专家队伍,深入农村、社区、机关、学校,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运动伤病预防、运动康复知识宣讲,开展医疗诊断治疗,出具运动处方,传授运动康复手段和方法。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将运动处方、个性化健身指导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相结合,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打造体医融合示范社区。
(五)推动全民健身家庭化、智慧化发展
推广居家健身新模式,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作用,开辟健身指导、知识普及、项目推广等专题专栏,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日和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加强宣传,倡导开展“运动是良医”“终身体育”教育引导,线上线下相结合、居家户外相补充,推动全民健身进家庭、进单位,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加全民健身,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健身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打造市、区两级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全民健身网络化、数据化、智慧化发展。

五、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打造国家竞技体育人才输出中心

坚持以奥运统领亚运、全运带动青运、省运布局市运,以赛促训,优化竞技赛事项目结构与布局,完善竞技体育孵化体系,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打好“体教融合攻坚战”,增强竞技体育选培能力,畅通人才输送渠道,提高高水平后备人才输送数量和质量,提升对国家和省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度。
(一)完成重大体育赛事任务
全力做好2021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备战参赛工作。优化人才选拔、培养、输送工作,合理统筹,靠前保障,力争奥运成绩实现递增和突破。全力备战第25届省运会,办好青岛市第5届和第6届运动会,积极推进2021年第14届全运会、2022年第19届亚运会、2023年第3届青运会、2024年第15届冬运会、2025年第15届全运会运动员选拔和梯队建设,力争运动成绩位于国内同类城市前列。
(二)优化项目结构和布局
着眼强化奥运争光能力和全运夺金能力,实施“重点、加快、突破、培育”梯次发展战略,做好项目发展规划。深入普及田径、游泳、帆船等传统优势项目。加强“三大球”项目发展,积极探索符合青岛实际的足球发展新思路和管理模式。实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打造“冰雪之岛”。加大对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政策支持,联动体育总会,加强对联办基地、后备人才基地、单项协会、社会俱乐部等组织的管理,完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三级网络和考评体系。挖掘区市潜能,优化项目布局,补齐项目短板,提高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
专栏  :竞技体育项目梯次发展战略
?重点发展田径、游泳2个基础大项,足球、篮球、排球3个大球项目,短道速滑1个冰雪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射击3个国家奥运优势项目和射箭、帆船(板)、柔道3个青岛传统优势项目。
?加快发展体操(蹦床)、举重2个国家奥运优势项目,击剑、跆拳道2个国家潜优项目和皮艇、赛艇、自行车、国际式摔跤、橄榄球、现代五项6个青岛潜优项目。
?突破发展跳水、划艇、武术(套路、散打)、手球、拳击、网球6个项目。
?培育发展空手道、冲浪、攀岩、滑板4个奥运会新上时尚项目,激流回旋1个省运会新上项目,马术、高尔夫、棒(垒)球3个省运会表演项目,以及花样滑冰等冰雪项目。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全方位开展体教融合。制定青岛市《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青少年体育项目推广目录库,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发现机制,让更多优秀运动员从学校走出来。全力支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建设,孵化教体联合办赛新模式。按照体教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工作目标,推进区(市)体育运动学校改革,优化场地设施供给、教学服务和师资力量配备,鼓励教练员、教师在体教一线双向流动,畅通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兼职、入职和培训通道。推动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
加强青少年人才培养。健全训练单位、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融合的多元化选材培训机制,完善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以及区(市)体校和体育俱乐部、市级运动队到高水平运动队的“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推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互贯通,拓宽运动员的成长路径。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完善“训科医管服”功能,打造复合型教练团队,逐步建立“科研、医务、心理、体能、康复”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医保障体系。探索和推广人工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等在日常训练、体育比赛中的应用。鼓励支持体育专项特色学校承担市级运动队建设任务。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丰富赛事资源,完善立体竞赛体系,提高青少年体育人才竞技水平。
(四)加大高水平后备人才输送力度
完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激励政策,吸引全国顶尖体育人才参与青岛竞技体育发展。加强城市、高校和体育社会团体项目合作和资源置换,布局全国横向输送网点。增数提质、优选优送,做好向国家队、省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保障工作。积极参与承接国家队和省队在青训练、设立基地及办赛等任务,争取国家队和省队有关项目的夏训基地落户青岛,畅通“向上”输送能力。

六、加大赛事招引培育力度,建设国家体育赛事中心

着力招引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提升自主品牌赛事品质,优化赛事格局。不断提高观赛体验,扩大市民的赛事参与度,塑造新时代青岛城市精神。充分释放体育赛事在带动产业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快建成国家体育赛事中心。
(一)承办国际国内高端赛事
办好2023亚洲杯足球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站)、中国女篮国际挑战赛、歌德杯世界青少年足球赛,举办城市俱乐部国际帆船赛(CCOR)、第九届青岛国际武术节、2021 年国际友好城市网球邀请赛,积极申办世界杯预选赛、奥运会预选赛、世界智力运动会、美洲杯帆船赛、2022 年激光雷迪尔级帆船世界锦标赛等国际比赛。举办CBA 全明星周末、全国游泳冠军赛、全国击剑冠军赛、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中国家庭帆船赛、全国 U 系列田径通讯赛青岛站、全国触式橄榄球分区赛、全国沙滩橄榄球分站赛、中国青少年壁球公开赛、全国青少年游泳 U 系列比赛(青岛站)、全国短道速滑联赛、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引进和承办全国壁球俱乐部联赛总决赛、中国(青岛)国际武术大会。积极挖掘高端赛事的潜在资源,持续放大赛事综合效应,发挥赛事对餐饮、住宿、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拉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和国际影响力。
(二)擦亮青岛自主赛事品牌
高水平办好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马拉松、海上马拉松。支持举办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国际名校帆船赛(中国·青岛)、崂山 100 公里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办好首届青澳国际帆船拉力赛,高水平筹划中国海帆拉力赛,构建沿海城市协同发展新格局。以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为平台,组织胶东城市足球协会杯赛、足球协会俱乐部冠军联赛、胶东经济圈城市乒乓球比赛、山东半岛城市帆船赛、胶东五市五百英里新能源汽车拉力赛。以上合示范区为平台,举办上合组织国家国际象棋团体赛、上合示范区马拉松赛、网球赛。让市民有更多机会亲身参与体验精彩自主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市民荣誉感。
(三)打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群众体育赛事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协会参与、市场运作,每月推出 1 个体育节庆活动,打造青岛群众体育品牌,让市民天天想健身、节庆掀高潮、常年不断线。着眼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组织“跑遍青岛”大型主题活动,以及全民健身日、社区健身节、社区运动会、登山节、“青岛球王”等系列赛,努力把赛事活动办到市民身边。体育部门带头健身,动员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广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从业者参加的运动项目,增强全民健身参与度、受众面。每年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 90 项,区市级不少于 300 项,参与人数超过2000 万人次。
(四)发展高水平职业体育赛事
坚持市场主体地位,有序推进青岛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壮大职业体育俱乐部,完善管理制度。修订《青岛市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扶持奖励管理办法》,推动青岛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职业俱乐部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化俱乐部运营模式,引导职业球队、俱乐部股权开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职业体育经营管理,增强俱乐部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和支持乒乓球、网球、橄榄球、帆船、棒球、垒球、攀岩、马术、拳击等市场化程度高、基础条件好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引进职业电竞俱乐部,推动电竞产业快速发展。积极申办举办职业赛事,活跃职业联赛市场,为职业俱乐部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加强政府对职业体育发展的引导、评估和监管,提高职业体育规范化水平。

七、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国家体育消费中心

抓住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推动体育消费创新升级,全面营造良好体育消费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打造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300元。
(一)丰富体育消费供给
鼓励每人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运动习惯,让体育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梯度化发展,丰富专业化、个性化体育产品供给。挖掘体育明星市场价值,大力发展体育竞技表演业。推动“三大球”、路跑、冰雪、马术、帆船等具有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产业化发展。鼓励开发海洋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冰雪运动、湖泊河流运动和汽车摩托车等户外休闲运动消费潜在市场。加快发展以足球、篮球、自行车、棒球、赛车等运动项目为核心内容的电竞产业。盘活存量体育资源,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和运营能力。拓宽体彩销售渠道,提升公益形象。
(二)创新体育消费模式
组织居家健身挑战赛、达人秀活动,开办线上马拉松、智力运动会等网络赛事,努力形成体育消费线上、线下、居家、户外共同发展新业态。加快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培育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延长体育活动时域,嵌入文旅元素,开发夜间、假日体育消费新空间。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升级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主题公园、体育产业集聚区等消费新场景。
(三)完善体育消费政策
优化体育消费促进政策,支持各区(市)因地制宜创新出台促消费举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延长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发放健身消费券、举办“体育消费节”等途径,充分释放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激发体育消费热情,培养大众体育消费粘性。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健全体育消费统计调查与监测制度,完善统计体系,追踪体育消费热点和行业发展动态,精准引导体育消费和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嵌入体育服务场景,拓展体育消费支付、信贷和金融服务。探索通过全民健身公共积分、健身运动银行等途径支持群众参与体育消费。
(四)维护体育市场秩序
开展体育器材装备、设施设备、场所开放、营地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规范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探索体育消费市场综合监管,加大对经营性高危体育项目监管力度,建立体育企业清单管理和分级分层管理协作及服务机制。落实《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用活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青岛体育信用体系走在前列。持续提高体育消费者维权意识,探索体育预付消费资金托管,防范预付消费风险,增强消费信心,优化城市体育营商环境。

八、加快体育制造转型升级,培育国家体育产品制造中心

发挥体育制造集聚区位优势,完善体育制造产业链条,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紧密融合,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1581”青岛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国家体育产品集散地。

(一)促进体育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统筹“一核引领、两轴贯通、四区集聚、双点突破”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格局,贯通胶州、城阳、即墨、平度、莱西体育制造产业发展轴,建设涵盖健身器械、竞赛用品、运动护具、运动服饰、户外运动休闲用品等产品的生产销售集散地;依托雄厚的体育制造业基础,打造即墨高端体育健身器械制造产业集聚区;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制造企业,发挥其技术和资金优势,支持组建相关产业联盟,去长板、补短板,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壮大区域性集约发展优势和产业规模。
(二)推动体育制造向体育智造转变
利用体育服务业的数据优势、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引导体育制造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进体育用品企业的科技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开展体育用品个性化定制,探索“智能健身器材+运动健康服务”“体育器材制造+场馆数字管理”等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运用互联网平台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体育用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重点围绕“帆船之都”“足球之城”“冰雪之岛”等城市品牌建设,实现船艇、足球、冰雪、海上旅游等体育用品的本土化生产和扩张。鼓励发展高端运动装备制造业,促进可穿戴运动设备、智能场馆设施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三)实施体育制造品牌发展战略
引导英派斯、英吉多、双星、青禾、马泽润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产业集团。全力推进泰山集团等时尚体育龙头企业招引落地。孵化一批创新发展型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扶持一批灵活多样、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争创著名商标,提升知名品牌,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打造名品、精品和拳头产品。支持优秀运动员创设个人体育用品品牌,推动民族体育品牌创新升级,加速体育用品高端细分品牌发展。加大体育文创产品、纪念品等创作制作,打造一批本土体育IP品牌、体育雕塑和体育出版精品,彰显山海独特气质,融入城市血脉。到2025年重点打造5-6个国内知名体育产业品牌、10个以上体育明星企业。

九、促进要素集聚耦合,打造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思维,盘活全要素体育资源,强化科研支撑能力,促进体育用地、体育人才、体育产品、体育场馆、体育机构等集聚,提升青岛体育区域招引和辐射能力。
(一)激活体育要素资源
实施“金牌教练员引聚计划”“优秀中青年教练员成长计划”,引进部分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懂体育、会经营、有创意、善营销的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建设体育经纪人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明星。推动规划“留白”机制,保障体育项目用地。加快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确保体育场馆的公益和文化属性,打造一批高品质城市体育地标。转变社会体育组织服务模式,提升青岛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体育产业发展中心的服务和增值功能。创建更多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立青岛体育产业基金,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各类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保险、信托等体育金融服务。吸引世界羽联、中国羽协等国际国内体育组织和功能中心落户青岛。
(二)做大做强体育资源配置平台
支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推动青岛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建设,完善交易服务功能。用好自贸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等开放政策,以胶东经济圈、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为契机,鼓励域内外体育实体和相关组织上云、上平台,盘活闲置体育资源,畅通体育资源流通渠道,广泛吸引国内外具备交易条件和市场价值的体育资源通过平台实现交易流转和衍生品创新,拓展实物、非实物类交易,探索体育贸易新模式,实时发布体育资源流动和交易指数,不断提高平台资源配置和聚散能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覆盖全产业链的区域综合性体育产业互联网平台。
(三)加强区域和城际体育合作
主动服务和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五市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的优势,深化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建设,以足球联盟、帆船联盟、篮球联盟为基础,探索区域体育一体化发展路径和模式,促进胶东经济圈体育领域规划衔接、政策联动、项目共推。通过赛事联办、产业协作、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持续举办胶东五市足球联赛、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环半岛帆船拉力赛,不断扩大胶东经济圈体育竞争力和影响力。发挥计划单列市时尚体育城市战略联盟的平台优势,完善时尚体育城市协作交流机制,联合开展时尚体育赛事和体育表演,以体育竞技、体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重点,实现城际资源共享、集群发展、共同繁荣。

十、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高质量保障体育规划实施

实现青岛市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目标,必须深化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全面推进流程再造,打通重点领域发展痛点堵点;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奥运争光战略,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完善体育部门牵头、政府多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体育发展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政策举措,落实责任分工,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建设。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深入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构建覆盖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等的行业信用体系,提倡诚信经营、规范服务,强化行业自律。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完善购买服务内容、标准、方式和程序,建立健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三)全面深化依法治体
加大体育立法和政策研究力度,推进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和体育政策制度体系一体化发展。完善体育统计制度、标准和体系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快体育领域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强化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建立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运营、赛事活动承办、体育人才培养等,构建管办分离、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模式。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发展,积极参与竞赛组织、技能培训、健身指导等市场运作,把社会能自行解决、行业组织能自律管理的职能转移给体育社会组织,发挥好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五)落实体育相关政策
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体育发展的税费政策,出台体育健身设施管理维护奖补办法,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加大体育融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体育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用地。
(六)加强规划监督执行
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行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制度。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跟踪反馈机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修订方案、改进措施,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规划实施要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