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安徽】利辛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10-19 环保 安徽
第一章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严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统筹推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正朝着人民心中向往的“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美好幸福生活迈进。

一、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斐然
(一)大气污染防治常态化,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随着利辛县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量区域的划定及利辛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实施,利辛县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优良天数明显增加,2020年PM2.5均值为44.1微克/立方米,顺利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监测预警信息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建成乡镇22座3参数、城区3座6参数空气质量监测站,大气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科学确定了重污染天气期间污染源减排清单和管控措施,完善了全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

二、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一)城乡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十三五”期间利辛县实施沟河综合整治以及水系连通工程。1、全面沟通城区“三横八纵”水系,整治水体环境,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环境,建设亲水、滨水带状公园,打造绿道慢行系统,绿水绕城的皖北水乡风貌逐渐成型。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净、景美”的生态保护目标;2、常态化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3、进一步完善了城乡污水收集管网,新增污水管网119.9公里以上,提高了管网收集率。2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进水运行,在线监测设备与市生态环境局联网;4、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试点开展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5、截至2020年,西淝河水质稳定在III类。

(二)水源地保护工程成效显著
加强水源地保护,强化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了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开展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强备用水源保护,完善饮用水源建设,引江济淮工程(利辛段)清水廊道和朱集泵站建设顺利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取得很大成效。
三、土壤环境治理稳步推进
按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源头预防工作。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专项整治。对县域内3家重点企业开展了行业用地调查。对利辛县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完善了污泥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对污水处理厂产生污泥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土壤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一)林业资源逐步增长,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全县加快推进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五年来,我县以深入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创建省级森林城镇7个、森林村庄42个;成片造林22.71万亩。全县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主干道路及大中沟河流为骨干,以乡村道路、沟渠水塘为网络,以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美丽小镇、美好乡村创建为支撑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幅提升,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19.13%,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城乡一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被授予省级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园林县城荣誉称号,人居生活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二)湿地建设稳步推进,湿地保护日趋完善。
积极开展西淝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建设科普植物园一个,总占地面积380亩。建成湿地展览馆1座,展览动植物标本160余种;建成湿地科普植物园1个,修建还原各类道路2530米、各类桥梁4座,恢复大小湖面4个12000平方米,引进水陆生植物品种近430余个。安徽利辛西淝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被收录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并通过了国家林草局验收。成功创建阚泽省级湿地公园,有力促进了西淝河生态环境保护及西淝河旅游观光带的开发。

五、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一)加大监管力度,构建全民保护大格局
按照全国“调、转、促”的要求,全面实施新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进一步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将建设项目的环保验收全面推向市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环境监管方式,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确保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全县各级各部门压实工作责任,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持久战”。各乡镇党委政府严格贯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县直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对生态环境问题敢于亮剑、敢于较真、敢于碰硬,以身作则推动整改工作取得实效。多维度探寻生态环境宣传新路径,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大生态、大环保”的全民保护大格局基本构建。

(二)河长制工作落实到位,管理成效显著
全县135条县级以上河流全部建立了“河长制”,设置县级河长8名,设置乡镇河长236名,设置村级河长685名,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全覆盖;并立牌公示,完善了全县河湖名录;围绕水环境管理、水生态修复等重点任务,建立“河长”督察、考核机制,成立县水政执法大队,购置水政执法巡逻船,有序开展河长巡河工作。按照“一河一策”任务清单,整治入河排污口、沿河两岸违章违建及黑臭水体,实行水岸同治,完成了西淝河、茨淮新河干流两岸护坡外500米范围内规模养殖场(小区)关闭或搬迁工作。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完成上报水利部“四乱”问题整改44个。

(三)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以巩固提升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成果和创建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为抓手,以建设沿主干河流、主干道路和环城镇森林生态廊道为重点,划定县级森林生态廊道14条、镇级森林生态廊道(区域)257条(个)、村级森林生态区域354个,设立县级总林长2名、县级副总林长1名、县级林长14名,镇级林长257人,村级林长702人,县、乡、村三级林长制工作体系基本建成。以推进林长制“五个一”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生态林业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林业治理能力。逐一登记、科学设计,精准建立“一林一档”625份,全县共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976人,落实林长责任区总面积58.8万亩(其中林地面积52.2万亩、湿地面积6.6万亩);因林制宜、分类施策,精心编制“一林一策”、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628份;供需对接,加强技术支持,实行“一林一技”625处;创新机制,落实“一林一警”625名;明确护林责任,配备“一林一员”生态护林员1028名,为保障各级林长履行职责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章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利条件

和不利因素

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基本国策
中共中央十九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保护高度重视。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我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加速推进过程中,生态振兴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利辛县生态基础良好
利辛已取得了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水生态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等称号,享有“皖北水乡、淮上江南”美誉。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河长制林长制的稳步推进,以及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阚泽省级湿地公园、引江济淮工程(利辛段)等工程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周边水环境,提升了西淝河两岸的景观生态,擦亮了皖北“水明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十四五”利辛县生态环境的稳步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不断提升,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天蓝、地绿、水净,成为基本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持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美丽利辛创建取得新成就。

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不利因素
(一)大气污染排放量日益增多,管控压力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张,家用车辆日益增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增加的趋势,外加不同的区域污染物相互影响,对大气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加大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的治理力度,又要对二次污染物进行严格控制,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强化大气污染防控领域的科技支撑工作,统筹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创新大气环境管理思路。

(二)农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水环境持续提升难度越来越大
农村面源污染点多面广,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较突出,粪污乱排现象还时有发生,缺乏有效控制手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待加强。区域性水环境问题还较突出,水环境治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三)城乡垃圾处理和固废利用有待加强
“十三五”期间,在全县推行了垃圾分类,但在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垃圾分类基础比较薄弱,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类投放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生态文明的机制体制需要加强
“十三五”期间,随着河长制、林长制改革试点的推进,以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开展,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鉴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进一步落实、细化具体工作方案,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完善责任机制,合理确定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按照美丽中国建设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统筹污染治理、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风险管控和环境质量改善。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为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建设美丽利辛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与人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实施,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

(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坚持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对全局性、普遍性的环境问题,要全面部署。同时对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依据各乡镇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区域发展规划,实施相应建设项目,促进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协调发展。  

(三)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着力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循环发展,绿色生活。
严格保护好现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产业体系。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三、总体目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到2025年,进一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为2035年达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利辛”远景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四、指标体系
(一)生态环境指标
“十四五”利辛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指标体系参照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主要包括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五大类评估指标,22项具体指标。(详见下表)

(二)总量控制指标
继续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机械制造、纺织等重点行业实施工业烟粉尘总量控制,对合成材料、装备制造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标之内。




第四章 大气环境保护和建设

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推进清洁能源的普及。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全县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一、强化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监管
抓好油性漆改水性漆工作,完成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全力开展涉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工业企业废气的无组织排放治理。实施砖瓦窑行业整合提标专项整治,淘汰一批落后、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提标改造一批治污技术相对滞后的企业。

二、加大秸秆“五化”利用力度
加快皖能生物质秸秆焚烧发电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和建后奖补等手段,在全县范围内新建一批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和一批秸秆“五化”利用企业。争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产业化利用率达42%以上。

三、持续开展“五控”专项整治行动
持续开展“五控”专项整治行动,实行全区域烟花爆竹禁燃禁放,不断降低PM2.5浓度,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提升。

四、普及全县23个乡镇的燃气进农户推广应用工程
通过广大农村天然气能源消费的升级换代,替代煤炭、液化石油气等传统能源,推动农村天然气利用与发展,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助推实施利辛县乡村振兴战略。


第五章  水环境保护和建设

通过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标准,完善污水管网,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交叉作业,末端截污、源头管控、河道清淤以及活水工程,改善城区水环境。加大工业污水排放监管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有效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物的排放量。

一、严格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控地下水超采。

二、严防地下水污染
以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石油销售企业、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再生水农灌区等污染源周边地下水环境为重点,加大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力度。加快推进人为污染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治理。公布地下水污染地块清单,管控风险,对报废取水井实施封井回填。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对地下水动态有效监测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储备体系。

三、保障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
(一)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

开展定期监测和调查评估。依法清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及排污口。对于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有条件的应尽快建立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运维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重点强化粮食主产区水源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研究构建水源保护区特征污染物预警技术,完善应急处置技术库,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分散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并依法取缔保护区内排污设施和活动,进一步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水质监测评估,推进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

(二)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和信息公开

以水源空间布局为核心,优化调整上游水环境监测网络。地表水集中式水源优先安装饮用水源自动监测设施,明确水源监测项目和频次,建立水源定期监测和随机抽检制度。推进水源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水源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系统,定期公布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防范水源环境风险。

(三)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力度

抓好“引淮济亳”工程利辛段水源涵养林的管护工作和水质稳定达标建设,确保利辛市民饮水安全。建设水生态廊道,保障输水河流水质安全。有效防范交通流动源等环境风险,提升水质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水源涵养,严格污染控制,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严防水质退化和环境风险,确保供水安全。严格饮用水水源污染控制。研究制定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方案,优先解决由于人为污染引起的水质问题。

四、全面促进河流水生态修复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为重点,把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优先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统筹河流岸线资源,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积极保护生态空间。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和整治,对非法挤占水域及岸线的建筑提出限期退出清单,加快构建水生态廊道。因地制宜采取退养还滩、退耕还湿、退捕还渔、河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植被恢复、生态补水、外来入侵物种和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实施湿地综合治理,缓减人类活动干扰,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以现有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依托,减少污染物入河,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维护与修复重要区域的水生态功能。对开发活动侵占湿地面积的,严格按照“占补平衡”原则,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开展湿地保护执法活动,对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开展河流底泥污染调查,大幅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增殖滤食性鱼类,加大河滨带保护与修复力度,确保河流水质污染程度减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有所降低,防治河水富营养化。

全面落实“河长制”,创新创造、系统推进河道管理和综合治理。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强河道污水垃圾治理。抓住“引淮济亳”机遇,加快西淝河“清水廊道”和“三河同清”工程建设。利用引江济淮及芡河治理、阜蒙河综合治理、农村沟河整治等项目,紧抓城区水系连通,开展水活水净专项行动,一河一策,一段一策,促进水生态修复。确定城区水系各河流生态流量,结合引水调水、岸坡整治、恢复城区河流沟渠水动力,改善城区水生态,杜绝黑臭水体;构建河流绿色生态廊道,打造安全型、生态型河流。力争“十四五”末确保城区“三横八纵”水系优化,河网联通,西淝河、茨淮新河等河流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五、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
深入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十四五”期间对老城区污水管网实施改造,开展雨污分流工程;加大地下管网综合改造,重点完成城区约30km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检测和修复,以及配套设施改造等。

六、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综合施策,全方位开展污染综合防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根据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禁养区,以地定养,以养促种,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行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科学配制饲料,规范饲料添加剂使用,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同步做好农田环境质量监管。

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建设农用化学品包装物收集点。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新建23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利用万亩示范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水肥还田管网建设,覆盖耕地5万亩;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建设,减少废弃农膜面源污染,当季地膜回收工程,“十四五”末回收率达到95%以上。

七、推动绿色生态种养业发展
做好养殖业的粪污利用工程,做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针对无害化处理后的养殖废水中富含的氮、磷、有机质等营养成分,因地制宜建设以处理后养殖废水贮存池为核心的养殖废水农田利用工程。按照“区域化布局、多元化投资、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种养结合生态畜牧业,稳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科学规划、提升永兴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持续带动全县种养大户实施以种养结合为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生产。通过“旱改水”,稻虾(鱼类)连作及莲藕种植项目的实施,丰富生态产品的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秸秆青贮、蘑菇种植等种养结合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绿色生态种养业跨越式发展。

八、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进一步落实利辛县河流水环境治理责任,加强全县各乡镇河流水质监测,对主要断面水质进行加密采样监测,及时掌握重点河流断面水质情况,对各监测断面的水环境质量进行准确测评,为水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  土壤环境保护和建设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建设,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切实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推进土壤污染评估与修复项目
全面实施“土十条”,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制度,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实施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行动,大力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对利辛县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对约80万m3陈腐垃圾进行处理。城关镇邵渡口垃圾填埋场封场后,进行土壤污染调查或土壤污染评估与修复等。

二、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
进一步完善城乡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主题宣传活动、促进大家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助力建设美丽利辛。全县居民小区分类覆盖率,提升资源化回收利用率。减少生活垃圾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以大型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为主、卫生填埋场为补充的处理方式,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城区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运行机制和实施保障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系统。

新建一座处理规模50t/d(含收运设施及污水预处理)的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厂;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站,餐厨垃圾治理设施,购置相关车辆和设备,配套附属工程,对利辛县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治理,实现综合利用;建设8座公厕及相关配套设施、设置移动公厕20座。

三、加强固废污染综合防治
加快以板集矿区为主的大宗固废园区建设,推进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利用,招大引强一批企业入园。壮大孙集垃圾电厂、生物质电厂周边园区建设,规划一批热电联产等相关企业落地。新建利辛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利辛县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利辛县中京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利辛县大宗固废生产基地,包括粉煤灰、脱硫石膏、煤矸石等综合利用工厂,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停车场、加油站、道路等。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交易、分拣、加工中心。建设利辛县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利辛县环保秸杆板项目(年产6亿m3);新建一座处理规模600t/d(80%含水率)的农业废弃物处理厂。对利辛县建筑垃圾开展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新建 1 座处理规模为50万t/a的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厂;对全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集中处置,新建一座处理规模80t/d的污泥处置中心。最大限度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四、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
建立以生态环境部门为主,农业、自然资源、城管等相关部门配合的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监管体系,开展对全县土壤环境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加强土壤重金属等监测,逐步提升土壤监测能力和水平。


第七章  林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依托各乡镇现有特色资源和区域优势,促进乡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生态、生活、生产有机融合的田园城市空间。实施部分重点镇区改造工程。大力实施美化工程,规范乡镇中心区及周边地区整体建筑风貌,加强乡镇道路及集市、街区等综合环境整治,提高现有绿地景观效果,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精品,形成青山绿水萦城的独特生态环境。

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
推进本县内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对于生态红线管控区,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严格监管,严禁一切形式开发建设活动,确保生态资源安全。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禁止及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考核评估办法、红线黑名单、生态补偿等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动态评估,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合理引进和推广多种技术措施,积极开展生态恢复重建工作。

二、继续开展国土绿化提升和林业增绿增效行动
继续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抓好“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大力推进森林长廊建设,着力构建“以林荫城、以水润城”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同步抓好“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建设利辛县防护林体系,恢复大中沟河林带200公里,建设林网50万亩;在利辛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板集煤矿塌陷区(板集村、新矿社区)开展植树造林及生态修复。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因地适宜,分类推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以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森林村庄”和“森林城镇”示范建设活动,连续5年,每年绿化美化200个自然庄;推进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推进沿路、沿河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生态涵养功能。

到2025年,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造林5万亩,发展优质木本油料基地2万亩,新建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50万亩、森林长廊250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30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2个,开展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积极开展林下种养殖业,培育1-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确保森林覆盖率提高并保持在19.5%以上,林木绿化率不低于25%,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m2以上。活立木总蓄积达到232万m3以上。森林火灾发生率≤上。森林火,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林业,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新增公路绿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巩固省级森林城市胜利果实。

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和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加强长江防护林、生态廊道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强森林抚育,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实现人工造林“一张图”管理,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力争“十四五”末完成新造林5万亩,农田林网建设50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30个,建设森林生态廊道示范段100公里,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加大湿地保护和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
建设西淝河国家级湿地公园、阚泽省级湿地公园以及朱集、吕台、展沟三个南水北调泵站水利风景区,建成阚疃白鹭洲公园。规划建设历史悠久、生态宜居、两水交汇的千年古镇阚疃。继续修复提升西淝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质量标准。力争“十四五”末全县基本建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功能健康、水城共融的休闲养生地。到2025年,完成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修复提升、1个省级湿地保护区的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对湿地保护的管理、科研和监测水平,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基本控制天然湿地破坏性开发,遏制天然湿地下降趋势。

为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恢复西淝河湿地上游生态、建设阚泽省级湿地公园(阚疃镇、胡集镇、新张集乡);发展西淝河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绿色种养殖及研学游示范项目;建设西淝河湿地净化水生植物园;建设马店孜省级水质监测站及省级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水质变化及水鸟疫源疫病。巩固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果,常态化做好西淝河、茨淮新河等主要河道保洁工作。

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突出乡村特色,体现乡土味道,加强历史文化传承。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继续实施“五清一改”,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完成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农村厕所改造。全面开工集镇建成区和省级美丽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县乡镇政府驻地全部建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启动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努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


第八章  实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利辛县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利辛生态文明建设。

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依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目标、治理保护措施和考核评价要求。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强制性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着力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确保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重点开发区域加强环境管理与治理,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高环境质量。优化开发区域引导城市集约紧凑、绿色低碳发展,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系统格局。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状况信息。建立监控体系与评价考核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进行评价考核。全面保障县域生态安全,保护和提升森林、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推动“多规合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规范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生态环境承载力调控、环境质量底线控制、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刚性约束等环境引导和管控要求,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技术规范,强化“多规合一”的生态环境支持。以乡镇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建立县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二、改善经济结构,引领绿色发展
建立重污染产能退出和过剩产能化解机制,对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无治理能力且无治理意愿的企业、达标无望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淘汰。严格环保能耗要求促进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强工业节能监察,强化全过程节能监管。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全面实施电机、变压器等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实施系统能效提升、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绿色照明等节能重点工程。支持企业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推动工业园区和企业应用清洁能源。

促进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生产供给。从设计、原料、生产、采购、物流、回收等全流程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完善绿色包装标准体系,推动包装减量化、无害化和材料回收利用。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开展绿色评价和绿色制造工艺推广行动,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增强绿色供给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快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增加有机产品供给。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核心环保技术工艺、成套产品、装备设备、材料药剂研发与产业化,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导技术和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形成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环境保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服务市场,开展小城镇、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规范环境绩效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环境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发布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清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环保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与环保品牌。充分发挥环保行业组织、科技社团在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完善行业监管制度,开展环保产业常规调查统计工作,建立环境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发布环境服务业发展报告。

三、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立足集约循环发展
推动循环发展。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城市低值废弃物集中处置,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建设产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回收和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基地和园区。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延伸板集镇绿色发展产业链,形成内生动力机制,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力争“十四五”末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收集率、处理率、利用率达到100%。打通转运-处置-利用环节,建设有机肥厂,抓好有机肥推广示范工程,培育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立集中处理转运站10个,建设有机肥厂5个,培育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1个。

四、构建现代清洁能源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规划。严格按照国家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本县资源禀赋、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价格承受能力等因素,积极有序发展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电源结构。加大对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风光互补、风光储互补等多能互补;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利用“云大物移智”等前沿技术,改造升级传统电网,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综合应用需求侧响应、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等多种手段,实现电网与用户双向互动;全力支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做好生态能源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城乡统筹利用清洁能源,构建以生物质能源、光伏、风电、燃气多元化能源结构,互补联动的现代清洁能源体系,推进一批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助力清洁利辛建设。


第九章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保障措施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利辛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生态大数据,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构建生态大数据专题数据中心、智慧生态云平台和面向企业及公众的生态环境政务服务统一门户,提升污染源监管、监控和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基于物联网技术,可视化管理,建成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业务应用,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发布。在利辛县境内主要河流入西淝河、茨淮新河口建设10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县各乡镇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备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利辛县茨淮新河水上运输环境监测站。

二、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明确各方责任
政府主要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和部门领导要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要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政府要定期听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分年度和中期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督导意见或建议,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建立环境保护行政领导问责制,把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

三、强化基层执法力度,确保违法必究
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强化监督约束、评议考核,奖优罚劣,把执法行为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职能部门。继续做好环境执法公示制度,认真探索建立评议考核制度,建立部联合环境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加大环保违法案件处罚力度,切实解决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对过反环保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严肃查处,定期和不定期地公开曝光典型违法案件,形成强大的执法声势。加强对土地利用、区域建设、开发利用及行业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规划、项目,坚决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环境监察和监测工作力量,基层环保执法机构向乡镇延伸,试行重点乡镇配备必要环保执法人员,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公开环境信息,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和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等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重点企业环境行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状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以及省、市、区人大常委会跟踪督查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治进度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对涉及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决策和开发项目,实行公示或听证,实行公众参与制度,继续坚持环境保护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和对环境的监督管理。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确保环境违法必究。

四、重视科技基础支撑,加大科研投入
立足环境质量改善,开展环境政策、法规、标准等研究制订,推进大气和水污染源清单、源解析研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开展绿色GDP2.0核算试点,结合环境经济核算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探索研究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政策。开展有毒有害气体治理、细颗粒物治理、洁净煤利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等技术攻关,深入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技术研发,加强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污染治理装备、材料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研发与应用,加快环境科技成果工程化转化、产业化发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治污、控污生产力。加强利辛县在环境科研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生态保护领域的对外合作与技术引进。

五、强化污染减排约束,建立激励机制
强化污染减排约束机制。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政府责任制。切实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制审计范畴,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切实把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相挂勾,与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相挂勾,与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相挂勾。

坚决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加大对国家限制发展和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整治力度。对企业恶意排污行为依法执行顶格处罚。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或超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依法进行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完不成污染减排任务,其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不到位,又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行业,实行“行业限批”。完善污染减排激励机制。在严格执行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预算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用足用好资金的同时,政府要将污染减排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要采取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污染减排政府激励机制,资金优先支持完成减排任务的重点企业。

严格污染减排与监管与考核。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建设更加有效的污染减排管理体系。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对重点工业排污单位、污水处理厂全面实行在线监控。严格进行考核,对完不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实行“问责制”和环保目标任务考核一票否决,并给予通报批评。

六、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实现全民共治
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决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充分公开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环保执法监管等重要信息,主动通报环境状况、重要政策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确保民众环境信息知情权。充分利用“12369”环保热线和网络平台,鼓励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强化公众环境监督权。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和听证制度,保障民众环境参与权和表述权。健全环境违法举报制度,畅通环境信访等维权渠道,努力形成“环境情况社会知悉、环境保护广泛参与、环境问题共同解决、环境服务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全面推进法规落实工作,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司法建设。划清权利责任边界。明确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环境准入否决性条件负面清单,落实各级政府环境质量责任制;落实亳州市三县一区“三线一单”工作,引导工业园区“绿色”承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环境统一监管,发挥综合监督,参与综合决策;评价考核与问责,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生态管治制度,实施分级分区管控。

强化市场机制建设。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落实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逐步实行资源有偿使用;落实国家和省级关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建立和完善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

完善社会共治体系。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对涉及群众利益和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建立沟通协调平台,构建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升环境社会舆情引导能力,建立健全公众舆情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企业的监督。

七、加强生态资源科学管理、推进生态资源合理利用
加强生态资源科学管理。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逐地逐片落实管理主体,确保林地、湿地和古树名木都有林长或具体管护人员负责管理。推广实行“民间林长”等有效做法,建立奖励等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形成有效社会监督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全市森林、湿地资源“一张图”“一套数”的动态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时效性和数据准确性。

深化科学管理。深化科学管理改革是提升科技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建立创新驱动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建立部门科技创新沟通协调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统一的县科技管理平台,制定议事规则,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建立专门机构管理项目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计划监督评估机制,强化科技计划实施和经费监督检查。

八、推深做实体制机制改革,实行绩效评价制度
利辛县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效益不高,迫切需要以制度创新推进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补齐生态短板。进一步完善四级林长组织体系与责任体系,创新基层林长履责方式。进一步健全“五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完善林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完善“五个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调度和监测评价。进一步完善生态林业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林业治理能力。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创建现代林业示范区1-2处,全力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建设。

在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河长制工作,着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利辛样板”。继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农村河、塘、沟、渠,创建水环境优美乡村示范点。促进社会各界参与监督,推动河长制工作创新开展。组建“河长办警务室”,借鉴“党员护河岗”、“三长三员”、“民间河长”制度,努力形成社会共同参与治水、管水、护水的良好格局。

实行绩效评价制度,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追究责任。建立森林、湿地资源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推行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加强森林、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共同推进美丽利辛建设。

九、制定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工程
制定《利辛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符合利辛县主体功能定位开发格局,迎接国家验收考核。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巩固和深化生态创建成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工作,推进和提升生态镇创建能级和内涵。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