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广东】清远市清城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4-12 其他 广东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1.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强化。
“十三五”期间,2019年GDP比2016年增长22.1%,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的36.0%,接近四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6年分别增长34.1%、42.2%、34.6%,占全市比重分别达43.2%、51.2%和45.9%,接近五成。2019年来源于清城区辖区范围内的全口径税收收入130.47亿元,占全市比重的49.22%,接近五成。区委、区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强区之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全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起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约61.4亿元,年均占区财政支出的24.11%。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2.教育现代化成绩突出。
清城区围绕省、市教育综合改革精神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2016年,全区中小学校100%创建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17年,清城区成功创建粤北首批“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3.教育公平持续推进。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上招生平台,实行“阳光招生”,确保入学公平。率先实施“爱种子”教学改革项目和“双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形成了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清城经验”,并向全省各地推广。深入实施寄宿制标准化学校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100万元,完成了石角镇第一初级中学等10所寄宿制学校升级改造,寄宿学位数对比增加1153个,学校教学条件、住宿环境大幅改善。全面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近三年共投入资金1397万元,按照标准化学校标准为石角镇田心小学沙坑教学点等15个教学点,配足了电脑、打印机等必需的办公设备,配齐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和体育器材,加强“校校通”,“班班通”建设,厕所升级改造,校园文化打造等建设。15个教学点通过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实现校本部、教学点均享受同样的优质教学资源。
4.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全区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增至171所(含市直),占比超过8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民办教育快速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办学,民办幼儿园从2016年的134所发展到2019年的179所,增幅达33.6%,新增公、民办中小学位4.75万个。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扩大特殊教育服务范围,各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共308人,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规模增至80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发放工作,加强特殊教育支持力度。全民终身继续教育体系逐渐成形,成功创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
5.教育内涵发展成果显著。
大力实施爱国主义、文明养成、心理健康等教育。全区先后创建市级文明校园100所,省级文明校园5所,全国文明校园3所。以“一生一档”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辅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联合区委宣传部举办“健康家庭行动”“家教有方”等家庭教育活动,服务家长超过15万人次,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组织举行了“阳光心理,快乐成长”心育节,服务学生达74万人次。我区中考高分考生人数在全市优势明显,各项指标均连续多年名列全市第一。在艺、体、科技教育方面亦屡获佳绩。
6.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深入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三优”评选工作,突出模范引领,推进师德建设。持续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公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招聘教师,不断充实师资力量,优化队伍年龄、学科结构。全面实施“强师工程”,以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原则,系统地开展全员培训计划、“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训计划、“越秀区—清城区帮扶结对”计划等,着力提高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目前,我区有省级教育名专家1人,名校长1人,名教师2人;市级名校长5人,名教师10人,名班主任2人;区级名校长15人,名教师92人,名班主任22人。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
“十四五”期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基础性作用。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然要求教育系统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强化政治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2.经济转型升级、湾区建设对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科学技术更加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我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需求越来越紧迫,教育系统必须深化改革,聚焦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持续完善全社会参与的科学教育体系。清远市也正处在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转型和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清城区委、区政府努力把清城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腹地、清远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的先行区、清远建设广清特别合作区的示范区,建设全国知名的职教城、环珠三角现代产业新城和宜居宜业宜游环湾新城。教育事业如何对标对表珠三角先进城市,对我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3.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量质齐升。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出新要求。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趋势的急剧变动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竞争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空间分布不均,教育资源配置未能完全适应人口流动趋势。教育人员编制紧缺就是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至2020年9月,清城区公办中小学生人数已突破12.5万人,需配备教师编制7308个,但实际下达编制仅5251个,对比缺编2057个;现有在编在岗教师4842人,对比缺员2466人。虽然,区人民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又再补充教师400人(原有880人)、通过公开招聘补充在编教师150人,但仍缺员1036人。为补足缺口,各公办学校动用自身教学经费聘请临聘教师达1225人,制约了学校发展。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关乎千秋万代、关系千家万户。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对教育这种可以改变个人、家庭、国家命运的重要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我区教育发展既要补短板又要提质量,既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又要顺应民意期盼,真正把教育办到人民心坎里去,办好多元化、高标准、顺应新时代新要求、比肩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的教育,自然难度陡升。
4.教育信息化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事业的重点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今,信息化已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互联网+”推动的教育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教育资源供给与适应性服务能力的提升。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或许将在更深刻的教育思维层面上引发大众教育观、公民学习观、学校发展观、课堂教学观的改变。
5.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须从外部资源配置向内涵式发展转型。除了巩固扶贫攻坚与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学生内生动力的激发。
6. 教育资源不足更需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清城区中小学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区内各街镇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造成清城区中心区域学位不足、部分学校超负荷运行等现象。学位短缺吸引了更多的政府投入和更大的社会关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投入。此外,现有的教育资源被庞大的学生队伍稀释,不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要缓解资源不足的压力,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在资源约束下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盘活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7. 要充分合理利用湾区教育提供的丰富资源和经验。
清城区政府聚力当好“入珠融湾”的排头兵。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珠三角发达城市有很多资源和经验可以借用,如越秀-清城教育帮扶即是良好的案例。发达城市优质教育集团的引入也是缓解清城区当前资源不足问题的良好措施。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措施可以通过盘活现有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整体带动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引入外来优质资源,借力名校效应可以快速缓解学位供应不足、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但是引入外来名校只能是补充,创立本土公办品牌、民办品牌才是解决清城区问题的根本措施。引入外来的学校如何布局,如何打造本土品牌,都需要去论证和筹划。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目标,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清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聚焦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教育内部治理体系,科学描绘清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景,打造“清雅致远”品牌,定位于“品德高尚、品味高雅、志向高远”的战略布局,加快推进清城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原则和思路。
1.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加强德育队伍和德育课程建设,根生于“清雅致远”,建设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远大、志存高远、意志坚韧、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2.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通过落实“五育并举”,完善教育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健全质量评价体系,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等路径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3.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深化课程和教学制度改革,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校管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4.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学前到初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城乡教育。统筹推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逐步在城乡学校的建设标准、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本装备配置上实现同一标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引进和扶持品牌教育资源兴办民办教育。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和管理,健全民办学校退出和淘汰机制。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5.促进公平,共享发展。
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三)发展目标。
1.教育普及化水平更高。
教育规模与结构更加合理。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规模与城市人口发展,学位需求相适应,优质教育资源显著扩大;终身教育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需求。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加公平。适应社会各群体多样化教育需求,实现人有所学,学有优教。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进一步增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适龄青少年能够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100%,特殊教育同步普及。
2.教育信息化特征更突出。
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3.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认真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教师教育情怀,培育品位高雅,学识渊博的优质教师队伍。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
4.教育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定位高远,形成更加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更加灵活的办学体制、更加优质的人才培养机制。落实并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强化督导,探索实现管办评分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构建风清气正、安全和谐的教育氛围。
5.教育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教育保障更加有力。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充分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经费管理和使用绩效。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优先保障,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保证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建立健全“清城区教育发展基金”,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视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学历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日趋合理,教师交流形成常态,全面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需求。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得到优先保障。
6. 各学段建设目标。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5080”攻坚行动工作成果,确保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始终保持在8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计划新建一批公办园,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民办园,回收原国有、集体资产办园,鼓励多种主体举办公办园等方式,增加幼儿园学位供给。在师资方面,注重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持证率和工资待遇标准,逐步缩小与公办园教师的差距等。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结合学龄人口增长情况进行二次规划,并通过新建、居住区配建、引进优质民办学校等措施,解决学位缺口问题。计划新建一批中小学校、幼儿园。多媒体教室普及率100%,“班班通”、“校校通”比例达100%,学校教师100%按要求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比例达到省定标准以上。持续实行“阳光招生”,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家庭贫困生资助覆盖率100%。
(3)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保障体系,合理规划设置学区随班就读资源中心,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业特教服务,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大力提升区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打造粤北地区一流精品培智类学校。
三、发展任务
(一)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
1.加强党建发挥党的主导性。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选人用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负责学校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教育培养和选拔任用,协助上级党组织做好学校领导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等工作。完善学校党组织设置和发展工作机制,全面建设先进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党组织,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强化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加强对违纪违法问题的预防、监督和查处。
2.整体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健全党建引领下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中小幼德育体系一体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与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以巩固“清雅致远”区域品牌发展为导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健全中小学德育综合评价机制,建立清城区“清雅致远”中小学生德育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德育和团队队伍建设,搭建德育交流平台。鼓励德育课题研究围绕“清雅致远”发展定位,注重推广“地域德育”和“学科教学无痕德育”的全面实施。
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协同创新机制,出台《清远市清城区中小学校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区创建10所社会实践特色学校,建成一批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建设网络德育共享课程,力争至2025年,全区50%的中小学校建立网上家长学校。
专项工程1:名班主任工程
建立完善以市、区、镇、校“名班主任工作室”为依托的学校德育队伍培训网络,健全各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管理制度,到2025年实现“名班主任工作室”对全区中小学班主任的全覆盖。通过搭建远程线上班主任工作室,辐射偏远乡村学校,引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3.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智育水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创新能力。以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为基本,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创新教学方法,探索高效课堂模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转变评价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继续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办成一批能发挥自身传统和优势的优质特色学校。发挥中小学幼儿园责任区督学、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作用,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各方面和全过程。
专项工程2: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以项目研究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清城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改,以评促教,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学法指导,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与越秀区名校的帮扶互动,拓展线上线下交流,加大基础教育教研教改指导力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进一步完善清城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的探索研究。
4.探索增值评价改革体系。
深化中央教育改革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进步为核心,构建增值评价追踪系统,分析学生身心健康、学业成绩、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变化,测评学生的进步幅度,考察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影响的净效应。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不断调适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通过对教育增值的分析,得出影响学校效能的重要特征变量,从而为区域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和参照,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专项工程3 :开展增值评价系统工程
基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开展“增值评价系统工程”,通过因素分析等方法,制定义务教育增值评价内容,以学生起点为基线,探索增值评价的维度特诊;通过学生发展规律,构建不同阶段增值评价要点。
5.切实加强体育、艺术、科技、国防等教育。
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到2022年,实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达10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大于50%,中小学生每天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增强美育熏陶,配齐配足美育教师,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到2025年,100%学生能掌握2项以上体育技能和1-2项艺术特长。加强劳动教育,开展好校园劳动、社会劳动实践。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推行生涯教育,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参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25-2035年)》,继续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不断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学校卫生保健,100%学校开展学校卫生综合评价工作,学校卫生监测评价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加强法制(普法)教育和禁毒教育。加强国防教育,注重国防观念、军事知识和纪律作风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技能训练。
6.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依托广清教育对口帮扶机制,深入学习大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持续推进“积极教育”“生命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品牌融入学校、融入家庭。有序落实《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建立健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到2022年,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达到60%,随后逐年有所增长。将心理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实施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落实专兼职心理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体系。
(二)提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学前到初中阶段教育。
1.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持续推进《清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五年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做好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工作。增加学位数量,结合常住人口密度、未来生源变化、交通条件等,合理规划、科学统筹安排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布点和建设,立足长远发展,增加教育用地,落实规划新建学校的用地供给,按照人口增速及人口出生率,增加学位供给。建立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城乡规划审议工作的体制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控制学校学生数量,因地制宜解决“超大学校”问题,减少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理学校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加强建设全过程监管,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强民办教育扶持与监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专项工程4 :学校规划建设工程
落实清远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关于“入珠融湾”发展的战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涵养地”、辐射带动“传承地”、旅游休闲“目的地”、高端人才“落脚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加强住宅区配套中小学的建设,10000户以上的居住区必须单独配建中学,3000户以上5000户以下的小区必须配建小学,并按规定标准和时限建设完工后无偿移交教育部门管理。规模较小的商品房项目、保障性住宅项目和旧城区改造项目,根据规划标准和区域居住人口测算生源数量,按照服务半径研究,结合实际另行规划预留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建设用地。
2.增强教育创新改革,提升学生素养。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引领教育创新,以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手段,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应对学前教育需求高峰方案,切实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列入本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招拍挂建设项目成本,选定具体位置,明确服务范围,确定建设规模,确保优先建设。持续推进《清城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扶持和管理办法(试行)》(清城教〔2016〕107号)《清城区幼儿园建设五年规划(2018-2022年)》《清远市清城区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总体规划》推进《公办幼儿园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2020-2022年)。坚持公益普惠性,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完善学前教育规划布局,规范幼儿园办园,做到有序安排合理布局,基本建立布局合理、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到202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扩大优质幼儿园比例,鼓励优质幼儿园集团化发展。全区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90%以上。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强化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强办园行为督导,实行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
专项工程5: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提升工程
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扶持和奖补办园规范、有较好保教质量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其配套幼儿园由居住区开发建设单位配套建设,并保证配套幼儿园建设与所在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无偿移交教育部门管理)。建设单位分期建设有配套幼儿园项目的住宅小区时,配套的幼儿园原则上应与第一期建设项目同步规划报建。加强幼儿园保教指导和质量监测,推广先进的办学经验,严格制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推进教育部门、教科研机构和高校、幼儿园合作开展课程资源项目研发共建。推进公办幼儿园教育集团化办学。增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增加学前教师队伍编制,做好教师培训,重视学前教师队伍结构建设。
4.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巩固并扩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成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结果运用,将监测结果与“改薄提升”项目等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促使监测结果为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服务,进而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达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支持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确保全区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至优质均衡。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小班化教学。加大对接受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扶持和管理的力度,确保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5.全面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继续落实国家、省和市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及后续行动,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学段衔接、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20〕4号)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以实施国家特殊教育实验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融合教育,推进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特殊教育学校规模,加强资源教室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结合区域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分布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需求情况,加强谋划、合理布局,统筹学校招生计划,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以区为主”建立由教育、卫健、残联等部门、专家以及家长代表的残疾儿童少年分类鉴定机构。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特殊教育全覆盖。加快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配齐师资力量,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四)多元灵活,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1.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社会共享。
进一步加快网络素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广大优秀教师依托“爱种子”等项目参与网络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通过政策激励、保护教师知识产权和合理利益等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手段,为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教师提供合理的利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教育部在线教学课程资源平台上的高质量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鼓励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借助政策和资金,向公众开放优秀的课程资源,加快教育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2.推进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及示范区建设。
持续推进“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深化区政府、镇(街)、社区三级联动的社区教育模式,制定行动计划,深化模式的系统性。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使社区内的各类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文化体育场地、自然人文景观等成为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提升“蓝色蒲公英”等社区教育品牌的服务质量。到2025年,建成以社区骨干为首,镇(街)社区学校和村(居)社区教学点为主体,形成全区城乡一体的三级网络化社区教育平台,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
(五)优化结构,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监督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建立师德考核和师德档案制度,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创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提升。
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教师。以课堂教学行为评价为依托,构建结构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名师工程”为抓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学前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培养,扩大农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推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中青年管理干部培养计划,推动校长园长、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推广补充“双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
专项工程8:基础教育名师工程
以打造我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为目标,坚持系统设计、高端培养、创新模式、整体推进,引领带动全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提升我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培养一批省、市、区内知名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省名教师、特级教师人数超过省平均水平,市级“名校长”10名以上、“名教师”30名以上、“名班主任”10名以上,区级“名校长”30名以上、“名教师”50名以上、“名班主任”50名以上,拥有区级学科带头人100人以上、区级骨干教师2000名以上。
3.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共享交流制度。
实施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确保区域内每年专任教师交流人数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的5%,区直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的比例不低于符合本区内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每批不低于本区“骨干教师”总数10%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形成交流工作常态化。开展实施“城乡教育帮扶”计划和“校扶校”行动计划,开展公、民办学校之间教师双向交流的支教帮扶和结对活动,继续加深与越秀区结对帮扶关系,构建“外来+本土+乡村”三层互帮梯度模式,逐步实施跨区骨干教师交流挂任。深入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探索建立实行学区或街镇内走教制度,推动农村学校音体美信技等课程落实与实施。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
4.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对贡献突出的教师、扎根农村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吸引优秀教育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及中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效性,确保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缩小民办、公办教师待遇差异,逐步实现同工同酬。探索和推进校长、园长与教师职级制。落实边远地区以及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补贴政策,落实教师的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5.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深入贯彻《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坚持标本兼治,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突出重点,大力精简治标;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关系。做好“四个统筹”,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统筹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
(六)扶持激励,加快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
1.加大优质资源培育引进力度。
积极培育本土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加大扶持力度,塑造本土品牌。积极引入名校资源或依托本地优质资源,高起点建设优质民办学校。积极引进优质国际教育机构,充分挖掘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比重。引进具有省级以上示范学校办学经验,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名优教师资源丰富、专家管理团队支撑的优质高端民办教育资源。办好2所或以上有特色、高水平、影响力强的优质民办学校。
2.加大对民办教育扶持激励力度。
加大对民办教育财政投入保障力度。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专项经费投入与民办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水平相适应的调节机制,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办学校上等级以及民办学校发展需要的项目。
鼓励公办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和教师到民办学校挂职交流。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创建特色学校,培育自身品牌。鼓励民办学校在经费筹措、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教师管理等方面大胆试验,形成民办教育区域特色。
3.加强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规范管理。
全面加强民办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将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纳入日常监督和管理范畴。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规范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和收退费行为。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财务监管。完善民办学校的年检制度和招生简章及广告的备案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七)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各级各类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积极探索公办名校集团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兼并重组等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
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制定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以优质教师发展中心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育信息装备中心,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积极探索教育管办评分离,政府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体系。
3.深化绩效激励改革。
构建教师绩效工资体系,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联动机制,调整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优化绩效工资结构,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重要岗位和艰苦岗位倾斜,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基于一校一案的原则,将奖励性绩效工资等一并纳入绩效工资范畴重新分配。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适当增加中小学中级、高级、正高级教师岗位,名师评选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建立乡村教师专项荣誉制度,对从城镇交流到农村偏远地区的优秀校长、教师,加大倾斜和支持力度。
4.实施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教。
建立和完善教育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依法参与和监督、学校依法办学的良好局面。引导监督学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加大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保障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跟进监督《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育部令第49号)试行情况。
(八)应用驱动,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1.夯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重点支持农村薄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填平基础教育数字鸿沟。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和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工程”,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接入和带宽条件,城镇中小学校带宽不低于500M,其他学校不低于100M。实现省、市、区、校四级教育网络高速互联。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终身学习和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应用服务,扩大网络教研和校际间网络协作学习的覆盖面。深化“爱种子”课堂教学应用,融合创新,用技术去创新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开展中小学数字化教材应用试验,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等,促进教师的远程协作和共同成长。
3.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创新多元的数字资源形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教师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大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学习资源的环境及空间。全面完成智慧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建设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实现各类教育数据和优质资源的衔接融通。
专项工程9: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增强信息化技术人员招聘与培训,构建专业信息化建设团队,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指导;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加快陈旧设备更新换代,成立专项资金维护设备运营,构建无线校园普及智能设备配置;构建统一共享平台,将各校教师互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与学模式,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建立起“区-校-家”三位一体的协工作平台。
(九)集团化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建立集团化办学制度,探索多种办学模式。
基于《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清城区公办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实施方案(2020-2022)》以“集团化办园”为基本模式,以科学保教为宗旨,有效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完善多元化办园体制,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公办幼儿园集团化办学采取“1+N”办学模式,“1”为1所公办幼儿园作为集团龙头园,“N”为辖区内的优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作为集团成员幼儿园。通过实施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完善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推动集团内各成员学校的共同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努力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设立集团化办学经费,完善经费的管理、分类及使用。完善管理组织架构,制定集团化办学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开展集团内一体化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委托管理、多法人组合、单法人多校区、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制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等纳入教育集团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的高水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优质民办学校牵头组建教育集团。鼓励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
2.统筹区域内集团化办学,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
出台《清城区集团化办学改革工作方案》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教育理念共识,学校管理共商,教育教学共研,办学经验共享”的集团风格,推进集团内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以区域内品牌学校或优质教育资源为龙头,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制定共同的教育发展愿景与目标,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集团内各成员校同步、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按照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原则,因地制宜地将辖区内若干所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组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学区,实现学区内学校横向连通、纵向衔接、优势互补。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周边乡镇地区辐射,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跨区集团化办学,加大优质资源共享。
推动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区域、学校、幼儿园之间广泛开展基础教育领域的办学合作。加强与珠三角优质学校的合作,以珠三角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核心校资源共享,提升清城区基础教育水平。
(十)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1.建立国际交流合作长效机制。
以越秀-清城教育对口帮扶为载体,初步拓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积极与珠三角国际化学校开展教育交流合作,与港澳地区建立的教育交流往来,初步探索与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建立的国外联系机制,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方法。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通过政府间、社会团体间、民间等交流机制,与境外学校、教育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缔结友好学校,通过不定期互访和人员交流,提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初步形成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2.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能力。
实施“海外培训计划”,开拓教师国际视野。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开发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支持学生海外交流和学习,试点各级各类学校与境外院校双向交流制度。鼓励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海外游学项目,如“民宿”和冬、夏令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理解和融合,提高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3.借助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国际交流效率。
初步搭建网络国际教育交流平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远程互动,深入开展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做好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宣传引导。
四、发展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领导统筹、全面推动规划的组织实施,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要肩负起落实规划的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有序推动任务落实。区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行政审批局、自然资源局清城分局等相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建立联络协调机制。区住建局、城建办、区代建中心等部门要加快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各学校(幼儿园)如期交付使用。各责任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面落实教育发展规划。
(二)加大经费投入。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建立与区财力状况、办学需求和物价水平等合理联动的公办学校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机制。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
(三)夯实人才支撑。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专业培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教育系统各单位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引领带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纵深开展。补足配齐学前教育教师和保教人员,提高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比例,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教师,按国家要求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公示制度,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一体化。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全面依法落实教师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树立优秀教师典型,进一步完善教师荣誉制度。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保持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补贴和政策倾斜力度。
(四)强化督导评估。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加强教育督导职能和队伍建设,探索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要对教育发展规划进行全方位督促检查,全面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对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组织不力、效果不好的,及时进行提醒,督促改进。要及时总结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情况,找准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
(五)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及时总结宣传贯彻落实好做法、好经验,让人民群众见到实效,引导社会合理预期,讲好清城教育故事,让全社会及时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进展、新成效,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推动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浓厚氛围。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