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安徽】庐江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10-29 其他 安徽
第一章 工业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庐江县进入了一个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全县工业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质量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围绕“新跨越、进十强、争百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大美庐江、全域旅游”三大战略,强力推进“一个副中心、三个基(高)地”和合肥南部交通枢纽建设,县域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提前实现进入全省十强目标,为争创全国百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成效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庐江县紧抓合肥跻身“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机遇、打造合肥南部副中心、承接新一轮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契机,实现了由“资源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2020年,庐江县受疫情和百年未遇汛情叠加影响,依然完成了规上工业总产值214.8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5.7亿元,同比增长1.9%,两项数据均保持正增长。工业已经成为推动庐江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动力之一。


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庐江县新材料产业包括磁性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两大产业。“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产值规模逐年上升,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7的17.3%上升到2020年的19.0%。目前,磁性材料方面已形成以大地熊、龙磁、万磁为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助力庐江县成为了安徽省最大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在新能源电池材料方面,已形成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6000吨硅基负极材料、2亿平方米隔膜生产能力,助力庐江县成为了安徽省最大的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工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十三五”期间,庐江县充分利用新一轮技术改造机遇,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力度,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工业强县”战略的主线,初步建立了以新材料、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工业体系;新型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产业也迅速成长;矿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方向转型,不断助推庐江县工业高质量转型升级。2019年度庐江县荣获省级“工业稳增长促转型成效明显地区”称号。
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国轩电池、大地熊、龙磁等一批企业取得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由2016年的26家增长到2020年的51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由2016年的35.1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3.5亿元。2020年庐江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国家、省、市级研发机构50家,其中大地熊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庐江县龙头创新平台。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庐江县工业发展带来新契机。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产业转移和协作进入新阶段,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庐江县是合肥南部副中心,也是合肥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中心的战略定位将会愈加凸显。庐江县最先能够享受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带来的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等要素、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深入交互发展的好处,无疑为庐江县工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发展支撑。庐江县应抢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结合庐江县优势产业,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与区域先发地区开展合作,助推庐江县工业开创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双循环”有利于庐江县构建工业发展新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激活国内需求潜力、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十四五”时期国家的重点任务。庐江县应把握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培育形成国内强大市场中把握抢占资源优势,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加速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引领创新链、价值链,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同时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注重补齐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支撑“短板”,以合作谋共赢,鼓励和引导企业相互间形成命运共同体,并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大变局。
新一轮产业转移为庐江县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近年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区域格局有所改变,产业转移也逐步显露出新规律: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发生新变化,国际发达地域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成本低的地方转移,而高端产业链、区域性总部开始向中国转移,这为庐江县承接更高质量的投资主体带来可能;另一方面,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开始积极部署开展提质增效行动,同时先发地区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外迁趋势正在由以劳动密集型、重污染为主的产业逐步让位于以先进制造业、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产业,并实行抱团式或产业链式整体转移。“十四五”期间,新一轮长三角产业转移将为庐江县“筑巢引凤”,争取承接区域性总部转移,构建“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带来新可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庐江县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以信息技术深度和全面应用为特征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十四五”期间,庐江县需围绕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新产业和新业态产生的影响,谋划布局产业集群和重点项目。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新一轮产业布局加快调整,庐江县需要立足主导产业发展基础,抢抓科技革命,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优化工业发展布局,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前瞻培育。
合肥都市圈建设加快庐江县融入合肥主城区。庐江县作为合肥都市圈的南部副中心,北融合肥主城,南接皖江城市带,庐江县应积极承载合肥城区外延功能,依托庐江高新区和合庐产业新城,并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主动寻求与合肥市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以及庐阳区的优势产业对接,积极参与合肥市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庐江县新材料、新型化工等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大交通对接、大项目支持,打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圈,实现庐江县全域融入合肥“经济板块”。
二、面临挑战
全球经济复苏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的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这些国家纷纷出台产业回流政策,提高贸易及技术壁垒,全球产业链本地化和分散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重塑步伐加快,产业链不稳定性加剧,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庐江县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高质量发展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大。庐江县的传统产业比重大,整体工业发展存在质量不高、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高质量发展对庐江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受科技基础薄弱、科研人才少、前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成果转换难等因素制约,基础和前沿研究投入比例较低,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少,以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开发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庐江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日益加大。
工业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十三五”以来,庐江县的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初具成效,但周边县域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份额的争夺日益加剧。周边县域如肥西县,是全国百强县、安徽第一县,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家电制造、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主导,突出产业集聚,发挥引领作用拉动经济增长;肥东县围绕医疗、教育、健康、养老、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应用,并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创新发展示范区;无为市以电子电气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健康食品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安徽省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
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增强。当前资源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强化,伴随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以及土地资源约束、能耗约束的趋紧,未来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指标将会愈发严苛。随着合肥市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加快,庐江县如何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工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庐江县工业发展还存在主导产业分散且缺乏优势、工业规模较小且科技含量低、重大项目的要素制约问题依然突出等问题。为此,庐江县需要深刻认识这些问题,立足自身优势,坚定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勇抓机遇,不惧挑战,在变局中开启庐江县工业特色化高质量的发展新篇章。

第二章 “十四五”工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史机遇,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强与合肥市优势产业的紧密合作,主动接受合肥市产业辐射带动。“十四五”时期,庐江县要以“融入大合肥、对接沪苏浙”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旅富民、大美庐江”三大战略,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数字化”为突破口,聚焦工业发展“九大工程”,以产业集群培育、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壮大为抓手,不断优化工业发展布局,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前瞻培育,力争“十四五”时期,实现“全省争五强、全国冲百强”的目标,使庐江县成为合肥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支撑。
第二节 主要原则
——特色发展原则。围绕“两城、三区、四园”,坚持项目导向和特色导向,聚力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立足自身优势,聚焦重点,彰显特色,突出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平台、特色业态,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提质量,加快谋划一批标志性产业投资项目,发挥重点项目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集群发展原则。以培育若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目标,采取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快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提升和对工业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加快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强化产业链条集聚,增强庐江县工业竞争力。
——创新发展原则。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升级创新创业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工业创新能力。按照“园区、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路径,通过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和融合,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实现庐江县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数字化”升级,增强庐江县工业发展动力。
——开放合作原则。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一是加快融入长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加快承接高质量产业转移,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理念和高端人才,鼓励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跨区域合作共赢。二是县域内“两城、三区、四园”各产业,通过明确定位、分工合作、错位互补以达到协调发展,等高对标合肥市的改革开放举措,将庐江县打造成为合肥市都市圈的最优营商环境高地。     
——绿色发展原则。贯彻落实“长江大环保”“巢湖大环保”战略,以“节能、洁净、高端、高效”为目标,立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谋求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推广节能降耗,加快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庐江县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全国知名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把新材料作为庐江县的首位产业,依托现有的磁性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产业优势,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机遇,立足区域磁性材料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突出主导产业链构建,初步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新材料(磁性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冲刺到全国新材料产业“第一方阵”,全力打造全国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基地。
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先行区。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总体要求,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积极寻求与沪苏浙电子信息、化工等关联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合作,在融合发展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聚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全面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庐江县打造成为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集聚先行区。
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庐江县作为合肥南部副中心区位优势,以电子信息配件产业链、汽车配件产业链等为纽带,吸引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培育若干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庐江县打造成为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合肥生物医药集群产业新基地。充分利用合肥庐江化工园区与合肥高新区园区共建契机,努力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结对共建关系,定向招引合肥高新区一批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原料药企业进驻,提升合肥庐江化工园区和共建园区协同发展水平,将庐江县打造成为合肥生物医药集群产业新基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以来,庐江县进入了一个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庐江县工业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创业创新、转型升级”为主题,以“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品牌引领、绿色发展”为主线,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到2025年,努力形成“333”工业体系(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3个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农副产品加工、矿业及其深加工、轻纺服装3个传统产业、谋划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3个新兴产业)确保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0%,技术改造年均增速15%。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5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10户。


第三章 产业链及工业重点发展方向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立足庐江县产业特色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做大做强新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持续推动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打造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新材料产业
(一)磁性材料产业
庐江县的磁性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原料—生产加工—产品—销售、推广及应用”的产业链,如图3.1所示。

“十三五”以来,磁性材料产业作为庐江县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已将庐江县打造成为安徽省最大磁性材料产业基地,拥有大地熊、龙磁、万磁等多家重点磁性材料企业。目前庐江县磁性材料产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在行业盈利能力等方面呈现上升趋势。磁性材料全产业链路径包括:
上游:稀土资源、氧化铁、氧化锌等;
中游:永磁铁氧体、钕铁硼、钐钴、非晶、纳米晶合等;
下游:家电、汽车、计算机、发电机、消费类电子、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
(1)重点发展方向
①配套合肥市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深度开发铁氧体、钕铁硼等产品;延伸发展电子磁性材料、非晶软磁材料等产业,丰富磁性材料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磁性材料生产基地。②把握家电对磁性材料的新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研发和引进磁性体粒子细微粉碎等新工艺。开发生产不添加稀土的铁氧体磁性材料,拓展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配套空间。③依托大地熊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不断技术创新,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数据化、网络化水平,提高产品的生产稳定性。研发出高质量的磁性材料产品,对接国际市场。④加快磁电材料孵化器建设成为省级新材料产业专业孵化器。引领磁性材料科技领军人才入驻,促进磁性材料产业链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从而不断支撑磁性材料行业向“高端、高质量”方向转型升级。
(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
庐江县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原材料—生产环节—应用—销售、推广及应用”的产业链,如图3.2所示。
  
“十三五”以来,庐江县建成了安徽省最大的动力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国轩材料为龙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构建了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及PACK封装—电池应用—电池梯次利用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
上游:锂矿、镍钴锰、石墨矿;
中游: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 、隔膜、电芯及PACK封装;
下游:消费类电子、动力电池、储能市场。
(1)重点发展方向
①立足大众、江淮、奇瑞等整车装备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引进和研发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材料、电解液材料、锂电池电芯等新材料。推动汽车电池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支持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②通过国轩、星源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重点研发和生产新能源电池、锂电池材料。抢抓动力电池产业新一轮布局机遇,合理布置产业链条,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庐江县发展。③围绕锂电原材料开发、锂电新材料合成、动力电池制造、生产设备开发4大领域,加快布局控制算法与系统开发等技术能力合作与培养,实现“控制+软件+材料+动力电池+模组+整机”的智能内核,提高锂电池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将新材料产业打造为庐江县的首位产业,新材料(包括磁性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二、新型化工产业
庐江县的新型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基础原料—原料加工—销售、推广及应用”的产业链,如图3.3所示。


“十三五”以来,新型化工产业作为庐江县的重点领域产业,依托合肥庐江化工集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生物化工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但是,庐江县新型化工产业目前多集中在中游产品,上游原料多依靠于外购,上下游链条仍需补链、强链。
(1)重点发展方向
①依托合肥庐江化工园的优势,坚持“绿色、清洁、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发挥神皖电厂2*660MW机组发电、佑顺年产120万吨轻量舒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项目、玲珑轮胎年产1460万套超高性能自愈合及智能子午线轮胎项目等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建设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生物化工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打造具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能源化工产业格局;打造产业一体化、产品高端化、技术绿色化的循环化工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向国家申报“循环经济”示范园。②以合肥市主导产业延链配套、生物医药和新型化工项目为重点,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速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为新型化工主攻方向。打造产业一体化、产品高端化、生产绿色化的循环化工产业集群。③加强政府资金投入,鼓励辉隆中成等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开发绿色的新型化工技术,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基地。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庐江县新型化工产业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三、装备制造产业
庐江县的装备制造产业已基本形成“毛坯、原材料粗加工—零部件—整机化、系统化、设备化—销售、推广及应用”的产业链。


“十三五”以来,庐江县的装备制造产业向技术装备“成套化、自主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庐江县已形成以德科电气、安风风机、恒泰动力等企业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配套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产业链全路径包括:
上游:毛坯原材料粗加工;
中游:活塞、滑环、电机等零部件;
下游:整机化、系统化、设备化。
(1)重点发展方向
①瞄准合肥智能制造产业配套空间,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农用机械、电机制造、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及基础机械制造。②按照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加大对工程化环节支持力度,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机械制造业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转型。③聚焦合肥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谋划建设动车综合服务基地,支持企业开展轨道交通焊接等资质认证,大力引进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及配套知名企业,打造综合性轨道交通工程装备生产基地。④把握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趋势,大力采用智能化信息化制造工艺、产业技术等,不断拓展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以及智能化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为合肥工程机械装备生产做基础支撑。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庐江县装备制造产业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农副产品加工、矿业及其深加工、轻纺服装等三大传统产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升级等重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一、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庐江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已初步形成“原料资源—产品初、精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如图3.5所示。

“十三五”以来,庐江县推进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海神黄酒、中粮面业、瑞和坊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在高效节能、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研发生产、加工制造、品牌打造和销售配送等整体水平。但庐江县目前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低,精深加工能力不高,功能性、保健类等产品开发程度较低,未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弱,龙头企业和品牌效应示范作用不强。
(1)重点发展方向
①重点发展大米、茶叶、荸荠、黄蜀葵、金丝皇菊、龙虾、黄桃、芹芽、瓜蒌、辣椒、小麦等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完善保鲜、储藏、烘干、分级、包装等设施。②引导龙头企业建设粮食、蔬果、畜禽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引进一批知名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推动农产品加工项目落户落地。③重点建设益海嘉里粮油深加工项目、省粮储基地项目、泥河食品酿造产业园项目、中储粮合肥油脂库有限公司粮油加工项目、中粮新建60万吨小麦加工线等项目,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监测制度,扩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庐江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二、矿业及其深加工产业
庐江县的矿业及其深加工产业已初步形成“资源—原材料粗加工—深加工产品—销售、推广及应用”的产业链。


“十三五”以来,支持大中型矿企“规模化、标准化、集团式”发展,形成了以马钢罗河矿业、龙桥矿业、铜冠矿业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集矿产勘查开发、选冶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2020年,矿产资源深加工业总产值达3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5家,铜铁深加工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硫磷深加工成为庐江经济重要的增长点。矿业及其深加工全产业链路径包括:
上游: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的资源;
中游:毛煤、泥炭颗粒、金、银、铁等粗加工产品;
下游:钒钢、钒铜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
(1)重点发展方向
①依托龙桥铁矿、铜冠矿业以及庐江独立工矿区等优势,重点加快建设马钢罗河矿业一期年产500万吨扩能工程、马钢罗河矿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金鼎矿业年产100万吨采选建设工程、总投资22亿元建设马钢罗河矿业600万t/a氧化球团项目等。②坚持“资源集约、规模开采”,加快矿山资源开发和矿山整合进程。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对矿企的“白色污染”治理,实施技术升级、节能改造项目,提高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推动矿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发展。③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创新开采方式,拉长或拓展现有产业链。通过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现有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煤炭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可利用价值。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庐江县非煤矿山企业原矿石年总产量20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非煤矿山企业数量比十三五减少20%,规上非煤矿山企业8家,安全环保示范矿山数量4个,智能化矿山数量4个,全面推进落实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三、轻纺服装产业
庐江县轻纺服装产业已经初步形成集聚效应,目前已初步形成“原料—原料加工—深度加工及综合利用—销售、推广及应用”的产业链条。

“十三五”以来,庐江县轻纺服装产业已形成服装原材料的纺织、染色等加工,服装原辅料的批发、零售的产业链条,产业规模已初具集聚效应。但是轻纺服装产业还处于中游制造环节,缺乏核心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且短期内形成总部经济难度较大。
(1)重点发展方向
①继续做大做强做优石头镇的渔网产业,加快规模集聚,在打造产业集群专业镇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从追求“量的增加”转变为促进“质的飞越”。②以鼎辉玩具、宁达服饰等传统轻工轻纺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年产2000万米灯芯绒面料项目、年产90万件针织服饰项目等项目的建设。实现轻工轻纺企业生产工艺革新,引导企业实现定制化生产。③加快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在纺织服装领域应用,支持企业走定制化生产路线,加速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④加强行业品牌建设,支持发展服装设计、面料制造、品牌营销等关联行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服装品牌。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合作、品牌合作等方式,提高产品竞争力。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庐江县的轻纺服装产业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
第三节 培育布局新兴产业
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结合庐江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瞄准合肥市主导产业配套需求,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三大新兴产业。
一、电子信息产业
“十三五”以来,庐江县的电子信息产业紧跟合肥市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联宝、京东方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以博大精密、精深精密、和润科技等龙头企业为引领,重点生产、研发计算机外壳、连接线、各类电感器、消费类电子精密金属构件等电子器件。但庐江县目前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还很不健全,缺乏上下游龙头企业带动,需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庐江县。
(1)重点发展方向
①配套合肥市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动加入京东方、联宝、科大讯飞等重点企业的产业发展协作,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重点研发和生产真空光电子材料、光通信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发展电子触摸屏、计算机核心元器件等配套器件,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②抢抓5G基站建设发展机遇,扶持和引进5G产业链上游基站天线、基站射频、基站芯片等企业,建设5G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③积极推进年产5000万片5G通讯基站微波材料项目、年产5000万套电子精密结构件等项目的建设;加快精密金属构件冲压数字化车间技改项目的建设,实现冲压车间各工序的有效衔接,实现智能制造生产并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④充分利用合肥市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强与中科大、合工大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培育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以及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庐江县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步成形,力争建成产值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
二、生物医药产业
充分利用庐江县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和合肥庐江化工园区的优势,引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大与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对接力度。着力推进乐威医药、韦杰夫医疗、致君医药等项目建设进度。

(1)未来重点培育方向
①大力发展原药中间体、高端医药装备、检验检测设备制造等产业。力推医药企业向中高端医疗器械和生命科学方向转型。推动中草药规模化生产,引进中成药制造、配方颗粒生产、中药提取等项目建设,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链。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疗防护物资的生产与储备,力推医药企业向中高端医疗器械和生命科学方向转型。②抓住合肥高新区与庐江县园区共建的有利契机,努力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结对共建关系,在合庐产业新城规划中,预留土地,定向招引合肥高新区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进驻,提升共建园区协同发展水平。③结合庐江县现状和自身优势,与合肥市和周边县区构建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错位发展新格局。抓住庐江县“十四五”规划把生物医药产业列入重点培育产业和合肥庐江化工园区获批省级化工园区的契机,响应国家四部委关于《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原料药企业进化工园区生产的要求,加大对原料药类生产企业的招商力度,形成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同时加快韦杰夫医疗器械生产项目、致君医药产业园的药品仓储、配送项目的建设进度,不断完善并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④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特色,以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两大产业体系为核心,以药品研发、医疗器械、康养设备为生产主体,积极打造成集研发、生产、包装、物流、营销、检验于一体的生态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庐江县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多技术变革的交汇点,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边界被打破,汽车成为能源、机械、交通、电力电子、通信、软件、大数据等多学科和技术融合的综合载体,汽车产业正承受着大变局大洗牌的行业变化。庐江县要瞄准市场需求,立足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1)未来重点培育方向
①以江淮车身、同利等汽车零部件产业为发展基础,紧抓与江淮、大众、蔚来、比亚迪等车企的合作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庐江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②以庐江县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为基础和合肥市新能源汽车领跑全国的产业优势,主动承接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外溢,争取整车项目落户庐江县,不断培育新能源厢式车结构件、新能源汽车装饰件等生产企业。
(2)发展目标
以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为基础,通过龙头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模式,引进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庐江县,全面提升庐江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庐江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第四章 工业发展重点任务
第一节 园区整合升级工程
——为创建国家级产业园区夯实基础。庐江高新区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园区向西扩容,不断提升庐江高新区产业承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积极为达到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本条件不断努力。合肥庐江化工园区(龙桥化工园)围绕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对标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持续推进扩区升级改造工程,积极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合庐产业新城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吸引长三角区域重大产业、重大项目到新城布局、在新城集聚。
——凸显产业园区特色。依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平台以及国轩、星源等龙头企业,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核心,引进新能源正极和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产业链配套企业,打造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及PACK—电池应用—电池梯次利用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形成“区域集中、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力争把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全省最大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合肥庐江化工园依托新型化工产业的优势,坚持“绿色、清洁、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发挥神皖电厂2*660MW机组发电、佑顺功能性纤维等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做好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项目的培育;重点推进台创园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海神黄酒、瑞和坊、辉隆万乐、中粮面业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加工能力,注重下游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食品的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变,将台创园建设成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充分考虑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承载能力,统筹管理招商引资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布局。居民小区、商业、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统筹安排交通、能源、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城市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实现产业、生态、人口、文化、空间的多向融合,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建设实体产业与生活服务配套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
专栏1   园区整合升级重点工程
园区空间优化整合工程。按照“两城、三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制定园区总体空间布局规划,一是出台政策引导现有的企业向各专业园区搬迁整合;二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根据庐江县已有产业选择相关联的产业上下游企业精准招商,严格按照规划进入各专业园区,用2年左右时间完成空间优化整合集聚发展。通过产业在不同园区的合理布局,实现产业集群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园区的资源、能源及基础配套设施。
园区平台升级工程。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以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主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小组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申报、跟进、反馈等具体工作内容。一是提高园区的硬件设施,包括加快园区基础设施的升级,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步伐;二是升级园区服务,包括提升电子商务的服务水平,加快园区的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开展投资项目“多评合一”“不见面审批”“移动办公”等新型政府审批服务,助力推动园区向“科技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变;三是创新园区治理模式,围绕园区综合管理、智慧安防、云上招商、动态监测等目标,配套打造“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鼓励园区企业开展内网升级改造,深化5G技术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力争到“十四五”末,努力达到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本条件。
园区基础设施升级行动。完善园区道路网络建设,建成环绕全区、交错贯通的交通网络,增设、优化公交线路,新建出租车上下车位、私家车停车位;提高电力、供水保障能力,保证企业用电充足、安全、稳定,推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完善供水管网,构建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倡导企业、居民优先使用天然气,逐步形成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燃气供应体系。
园区公共服务升级工程。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园区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餐饮商贸、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和承载能力。促进园区由封闭型的区块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确保园区公共服务建设与园区发展速度同步,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
——全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创建农产品品牌为抓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着力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矿业及其深加工、传统制造产业的生产水平,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推进传统产业做大做优。推进三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步伐,加快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整合和改造,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形态,增加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
——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支持传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为主导的企业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推进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专项行动,鼓励优势传统产业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等共性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素质、绿色集约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专栏2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
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促进产业链间生产计划、物流仓储、加工配送、财务结算、技术研发等业务的联网和集成,普及自动化生产线和先进控制系统应用,推动“机器换人”,建设无操作工人示范车间(数字车间),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增强服装的舒适、保健、美观功能,努力创新品牌服装。
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围绕农副产品加工、矿业及其深加工、传统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线,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推进百树园食品、方园冷冻食品等项目的技术改造,大力推动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实施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年系列专项,推动产业向“智造”转变。到2025年,力争全县新建“智能工厂”5家;“数字化车间”20个,滚动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0项以上,累计帮助20户以上企业实施面向行业先进技术的对标诊断,累计实施20项机器换人项目,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及环保等水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优势产业价值链升级行动。一是淘汰各工业园区生产能耗大、附加值低产品的企业;二是传统产业加强改进自身的工艺流程和产品制造能力,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势力和技术势力,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矿业及其深加工、轻工轻纺等产业的企业品牌培育、市场通道建设,改善顾客服务流程,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从中低端价值链的向中高端价值链发展。三是强力引进一批产业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四是鼓励优势产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规上企业自建创新中心或者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双一流高校共建研发中心。力争“十四五”末,庐江县传统产业做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全覆盖,规上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第三节 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工程
——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基地。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依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增强发展支撑动力。加快招商引资方法创新,突出特色产业招商,坚持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招大引强,强化专业园区招商,积极布局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条上的项目引进,引进一批有利于促进庐江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十四五”末建成国家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加强与合肥市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合作。依托国轩、大地熊、龙磁、万磁、博大精密等优势龙头企业,加强与合肥市的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产业的配套合作;加强与合肥市建立开放性研发平台,依托平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通过生产协作等方式,培育新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鼓励庐江县配套企业以专业化分工、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合肥市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不断提升庐江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合肥市新兴产业与庐江县配套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专栏3   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工程
新材料。高综合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及器件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年产2000吨烧结钕铁硼新材料生产线项目、年产8000吨高性能永磁铁氧体磁瓦生产线项目、国轩材料年产30000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蜂巢电池项目、年产6GWH电池模组和电池包项目、日产100万支小聚合物电池项目、年产1.8亿只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凯胜电池外壳项目、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生产项目、国轩3亿安时电池项目、年产3000万只聚合物锂电项目、年产10000吨碳酸锂项目、年产3GWh32135圆柱电池项目、正瑞330MWh储能电站项目、年产2万吨电池级锂盐生产线项目。
新型化工。年产120万吨轻量舒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项目、年产1460万套超高性能自愈合及智能子午线轮胎项目、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年产5.3万吨锂电池用化学品及配套产品项目、年产25000吨高品质中分子量聚异丁烯项目、年产2000吨三氯化硼、150吨三溴化硼项目、年产20000吨电子化学品及配套项目、水基型胶黏剂和光刻胶生产项目等。
装备制造。年产760万台电机设备项目、年产40万只智能头盔项目、年产3万吨交通、通讯、电力器材项目、年产400套冲压模具和30万件金属及塑料制品项目、摩腾滑环总成系统项目、海旭智能门窗项目、年产6万吨铁塔钢构件项目(技术改造)、和运不锈钢年产4万套钢质门及30万平方米彩钢板项目、屹盛机电年产100万台新能源锂电池高压清洗机及园林工具系列产品项目、3D光学表面处理成套设备产业化项目、年产7000吨金属锻件项目、年产10万吨H钢及360万平方米金属吸声板项目、年产10000万件CNC床加工精密金属构件项目、年产2000套管片模具和1000套真空吸盘机项目、华砼精密模具生产项目、博世锐电动工具项目、年产1000台(套)高压泵及10万方大型储油罐底油泥清洗回收成套设备国产化研发制造项目、年产1000万套(件)医疗设备、健康食品设备组件项目、压力容器、垃圾发电等装备制造设备、年产6亿套智能工业轴承项目、节能电机和新能源汽车电驱电控生产项目、年产2400套自动化装配检测设备及100万件模压托盘项目、昆山协进金属新材料与智能机器人装备项目、年产1.2万台(套)机电节能环保设备项目。
电子信息。年产3000万件消费电子精密金属结构件生产线及200套精密模具智能产线项目、电脑外壳项目、消费电子精密金属结构件生产线(二期)项目、年产1000万件电子精密组件项目、连鋐科技笔记本电脑铰链及配套产品项目、年产1500万套笔记本电脑外壳项目、年产12500万套(件)高端散热组件项目、泰逸电子碳纤维设备及铝镁件项目、艾达仕结构件精密制造及陶瓷隔热膜项目、绿德笔记本电脑结构件项目、年产2000万套电脑和路由器塑胶、五金配件项目、年产5000万套电子精密结构件项目、年产1500万个笔记本塑胶外壳及1500台智能机器手臂项目。
第四节 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加速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庐江县企业与央企、国企、知名民企合作,大力推进精准招商,支持龙头企业以国际、国内领先企业为标杆,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充分把握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产业外溢、企业迁移、项目外移的机遇,大力引进规模大、实力强、产业链主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庐江县当地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促进园区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新格局。
——稳步壮大主导产业。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和特色发展为思路,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整合现有资源,稳步壮大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规模,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打牢极具园区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基础。瞄准智能制造产业配套空间,按照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强化政策引导,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园区传统制造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转型,建成全省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紧抓庐南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机遇,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生物化工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进而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做强化工产业,着力打造成为合肥经济圈化工基地。
——精心孵化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围绕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依托合肥庐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庐江化工园区等,建设一批小微企业示范园区,为成长型、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高水准的“双创”平台。深化“个转企、小升规”行动,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加强分类指导与服务,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工业企业赴新三板市场、省股权交易中心、省“专精特新板”等挂牌,培育一批高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形成产业园区内“百花齐放”的格局,激发产业集群的活力。
专栏4   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行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工业进园”思路,引导三大主导产业向三大园区和合铜工业走廊集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企业培育。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壮大工程、骨干企业提升工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工程,打造10亿级龙头企业、50亿级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发挥支撑作用,积极寻求与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合作,在融合发展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聚现代服务业,全面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庐江县打造成为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集聚先行区,带动相关产业链共同发展。力争到2025年,培育出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型化工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引导特色产业精深化、集聚化发展,着重将庐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庐江化工园区、合庐产业新城等构建成功能多元复合的产业集聚区。
“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围绕新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主导产业领域,着力“补链、延链、强链”,充分发挥庐江县在合肥南部副中心的区位优势,以现有产业链条为纽带,吸引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培育若干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庐江县打造成为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重大项目推进行动。全县工业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创业创新、转型升级”为主题,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产业跨越发展。到2025年,努力形成“333”工业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强力谋划一批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加快推进佑顺新材料、星源材料、国轩电池等企业达产运营,全力推动佑顺年产 120 万吨轻量舒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项目、国轩材料年产30000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益海嘉里粮油综合加工一期项目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第五节 工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以国轩电池、大地熊、龙磁、德科电气、海神黄酒、安风风机等龙头企业为主,通过共同出资、协作研发、技术入股、人才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走创新驱动之路,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研发新工艺、新产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加大对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扶持。制定《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目录》,组织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公益性共性技术、前沿引领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培育一批优势产品,做强一批优势企业。鼓励形成产业联盟,集中攻破重点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和技术标准制定,在重点领域形成自主研发能力。
——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大力推广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工业设计、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基础设施;支持稀土永磁材料、内燃机活塞等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升级,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创新平台。
专栏5   工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探索推进“管委会+公司”等先进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与市级有关部门直通车制度。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整合内外资源,制订长期发展战略,实施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切实提高技术和管理因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制度。
加快培育企业试点示范品牌。建设产业链创新型品牌企业库,加快推动传统企业转型为创新型企业,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产品档次,推广一批应用面广、示范性强的高新技术成果,储备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投资力度大的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一批专利成功转化,打造一批质量标杆,推出一批省级揭榜挂帅项目、新产品。引导企业建立并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打造一批成长性特色品牌,树立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标杆,提升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和成效。
创新公共平台建设行动。依托高新区孵化中心、庐江工投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平台,建成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四大平台;围绕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购置研发仪器设备、租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大地熊、恒泰等企业申报创建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到2025年,新培育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县域创新平台5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均15家以上,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30%。与中科院所属院所新建1家研究机构,引进2个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新建1-2家院士工作站。
创新创业团队培育行动。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庐江县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立足庐江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要求,设立创新引导基金,对引进培育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在资金扶持、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引进扶持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加快建设双创示范基地。
第六节 两化两业融合示范工程
——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支撑体系,推进庐江县5G网络规模化部署,建设低时延、广覆盖、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深入落实“互联网+”战略,以“万家企业上云”为突破口,围绕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强化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上云平台”,在研发创新、协同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全面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加快数字+赋能。坚持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数字重点工程,加快绿色示范数据中心建设。搭建供应链、产融对接等数字化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打通供应链,对接融资资源。推动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实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强化网络、计算和安全等数字资源服务支撑,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
——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发挥科技、人才、政策、金融等要素支撑作用。从建设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定制化服务等融合模式方面,全面培育“两业”深度融合企业。不断完善生产生态、服务生态、创新生态,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县域产业生态系统。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匹配程度,加快形成服务型制造体系。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金融、营销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服务平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专栏6   两化两业融合示范工程
着力推进“企业上云”。以助推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目标,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为着力点,以推进“企业上云”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智能制造为重要抓手,促进企业向“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引导培养企业互联网思维,激发企业上云内生动力,鼓励和支持全县工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平台应用服务企业深入合作,促进发展共赢。充分发挥大地熊等上云标杆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
推进信息化建设。围绕研发设计、生产设备管理、生产管控、市场营销、工艺改进、能耗优化、客户管理、供应链协同、设备租赁等环节,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力争“十四五”时期,每年培育3-5家重点示范企业,在设计制造、决策管理和营销系统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实施信息化示范项目;建成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平台和服务体系,普及网络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从而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加入“合肥上云”服务联盟、安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深入推进“万家企业上云”行动计划,聚焦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对标,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打造若干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研发设计、生产设备管理、生产管控、市场营销、工艺改进、客户管理、供应链协同、设备租赁等环节,借助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企业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上云全覆盖,建成标杆企业2家,新通过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的企业5家。
两业深度融合推进。在两业融合中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优化供应链管理,着力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现代供应链体系,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交互体验,增强服务定制能力,围绕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设计共享收益机制,整合产业链优质资源,确定最优服务型制造商业模式组合,构筑“两业融合”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七节 绿色制造发展工程
——全力推进绿色制造。深入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开发绿色产品,建立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以申报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和设计产品为载体,强化企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示范项目,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建设和培育一批“绿色企业”。
——推进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改造。一是推进产品设计生态化,大力发展绿色设计,积极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大对绿色产品扶持力度;二是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打好“关、管、控、改”组合拳,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依法依规推进一批重污染、高耗能落后产能淘汰;三是推进能源利用高效化,强化用能指标动态管理,推动重点行业能效提升,支持企业加强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四是推进回收再生资源化,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大力完善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再生废油6万吨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加快节能环保、静脉产业培育。
——强化绿色制造要素支撑保障。一是严格项目准入,探索试行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建立新上项目预评估制度,实施“环评一票否决”制,从源头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推进差别化用能,试点推行用能交易,结合行业整治,扩大差别电价征收范围,对列入限制类和淘汰类及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兼顾企业经济社会贡献与污染物排放情况,实施差别化排污。
专栏7   绿色制造发展工程
低碳绿色工业发展工程。实施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工作,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发挥龙桥矿业、马钢罗河矿业、金牛矿业等重点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重点矿业企业由一般采选向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转型,提高安全绿色技术和产品附加值,实现绿色循环发展。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附加值高的新型建材产品,推广应用建筑渣土、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利用再制造技术,构建绿色建材产业体系,同时加快水泥、玻璃等建材企业的节能降耗和产品升级。推动国轩电池、星源材料等高新区能源小镇内的骨干龙头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建设,布局锂电池新能源产业的上游锂资源的绿色开发与应用。
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工程。瞄准合肥及皖中汽车、家电、装备制造、橡胶轮胎等再生资源市场,依托园区现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项目,积极发展以报废汽车、废电器电子产品等为主的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发挥神皖电厂2*660MW机组发电、年产120万吨轻量舒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项目、辉隆中成等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建设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生物化工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大力推广园区雨水利用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对废气、废水、废渣和余热的有效利用,实施园区企业“零排放”工程。
工业环境保护工程。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督促工业技改项目全面执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达标排放;对于新发现的锅炉、窑炉,督促企业抓紧制定清洁能源替代方案,加快能源替代设备改造,尽快使用新能源。


第八节 品牌质量建设工程
——培育自主品牌。强化国轩、大地熊、龙磁、德科电气、博大精密、安风风机、海神黄酒等大企业集团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实现“精品制造”。同时利用电商直播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加大自主品牌推广力度,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国际、国内名牌。
——创造区域性集体品牌。加强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内中小企业间的合作,整合资源,形成拳头产品,壮大企业集体规模,打造区域性的集体品牌,促进品牌经济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对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管理与保护,不断提升区域品牌价值。
——加强品牌质量管理。加强品牌保护和运用,打击商标侵权、假冒品牌等违法活动。完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检验检测平台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快高端检测平台建设,建成若干行业和省级产业质检中心。引领质量梯次化发展,加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跟踪、与国际产业中高端对标,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8   品牌质量建设工程
自主品牌培育行动。强化国轩、大地熊、龙磁、德科电气、星源、博大精密、安风风机、海神黄酒等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牵头作用,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建立自主品牌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为重点,整合相关政策资源,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力争到202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个、省名牌产品2-3个、省工业精品3-4个。
专业品牌运营机构建设工程。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品牌评价机制,指导重点行业定期发布品牌报告,加强自有品牌培育过程的动态监测。力争到2025年,发展3个左右专业品牌运营机构。 
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行动。进一步提高品牌质量,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健全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信息征集、披露、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协会、企业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工业产品技术和质量信息发布制度,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检验检测平台和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奖惩并举、疏堵结合、多部门联动的工业产品质量信誉社会评价机制,组织完善自律规范。
第九节 开放合作带动工程
——推动工业重点领域“引进来”。围绕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加强分析研判,认真梳理产业短板,着力招引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合肥市产业的转移。积极寻求与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与长三角全方位合作对接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水平,吸引产业链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把招大引强作为培育产业链的核心,瞄准国际500 强、国内500 强、行业百强及大型央企、知名民企开展招商,全力在招引行业龙头企业上求突破。
——推进工业优势企业“走出去”。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依托合肥南部副中心城市定位的优势,通过政策扶持、信用担保、完善通关服务等手段,促进本地优势企业、特色产品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围绕着重点产业领域,加大国际产业合作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的区域性总部或优势企业进行对接,吸引其来庐江投资兴业。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通过在市外兼并重组、股权置换、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资本运作、拓宽市场渠道、建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与县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力。
——促进各园区合作共赢。明确县内各产业园区产业的合理定位,构建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加强庐江县内各产业园区与合肥市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的合作,不断引导各产业园区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发展。对于主导产业相同的园区,通过合作共建基地、腾笼换鸟等方式实现专业化发展。
专栏9   开放合作带动工程
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新技术、新项目,推动向产业链、价值链最高端攀升;瞄准合肥家电、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配套空间,重点承接和发展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紧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机遇,积极链接合肥的创新资源,重点支持园区企业与合肥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合作,强化与省会合作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大力吸引合肥企业在庐江县布局。
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引进工程。全面梳理庐江县新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主导产业链条中缺链、弱链环节,瞄准国内外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财政贡献率大的龙头企业和项目,从产业链低端、从细分领域切入,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筛选目标企业,完善招商地图,按图索骥开展招商,着力招引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集聚优质产业资源,打造全产业链条。
产业园区合作工程。构建产业园区交流合作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加强与合肥市、合肥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的一些区域园区的合作,构建园区内部产业联系,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联动功能,搭建项目对接平台,促进投资项目、先进技术、高层次人才等资源要素落户产业园;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优先布局;对落户园区项目给予土地、资金、行政服务等支持。形成带动、示范和引路的积极效应,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增加动力。

第五章 工业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将庐江县打造成为“两城、三区、四园”的发展格局思路,优化各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三区一廊”工业空间发展布局,实现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合肥庐江化工园区“三区”引领,合铜产业走廊“一廊”联动。积极支持石头、金牛、万山、泥河4个镇工业园加挂庐江高新区分园的牌子,不断壮大发展庐城、同大、泥河、万山、石头、郭河等特色产业镇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发挥三大园区工业主战场作用,以合铜公路交通动脉做串联,推动园区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聚式发展,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提高资源产出率,为庐江县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支撑。
——全力打造庐江高新区核心引擎。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目标,着力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推动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围绕主导产业,吸引长三角及合肥市龙头企业入驻,积极对接长三角优质开发园区及合肥市四大开发区,探索推进合作共建。充分利用毗邻县城主城区优势,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研发、咨询、金融服务、物流等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做大做强,实现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有效降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整体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持续推进合肥庐江化工园区升级改造。以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目标,围绕合肥市主导产业上下游,以原材料和废物处理为核心,大力扶持浩悦生态、爱维斯等企业,发展循环利用经济,持续强化区域产业链完整性和稳定性。依托佑顺功能性纤维项目、山东玲珑轮胎等龙头项目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生物化工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打造产业一体化、产品高端化、技术绿色化的循环化工产业集群。
——积极推动合肥农高区特色发展。以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农业装备制造。依托合庐产业新城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设带动,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安徽作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健康、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呼应大健康时代到来,大力引进生物制药、现代中医药,培育发展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发挥城郊新城地利优势,逐步承接合肥滨湖新区部分城市功能,引进培育总部经济、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产业,扶持做强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填补合肥南部物流园空白。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合铜产业走廊“工业进园”。实行协同规划,统筹布局。向北加强与合肥滨湖科技城、合肥高新区对接协作,加快承接合肥市优质产业外溢,引导重大科技成果来庐江县转换,促进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相互延伸。向南连接铜陵、枞阳,大力发展新型化工、矿业等产业。依托庐江县同大、石头、万山、郭河、泥河、冶父山等镇,汽车零配件、渔网渔具、磁性新材料、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形成“一镇一品”多点支撑的局面。规范管理合铜产业走廊沿线特色产业园,支持石头、金牛、万山、泥河4个镇工业园加挂庐江高新区分园牌子。

第六章 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执行机构暂定设立在县发改委,县发改委作为牵头协调单位,主要参与部门为经信局、财政局、人社局、投资促进中心等。县主要领导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主抓全县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工作、事项,包括产业布局问题、产业优化问题、产业重大项目谋划安排等问题,与上述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组建形成领导小组。系统的谋划规划产业,一个产业要形成一个团队,一道政策,一个平台,一批招商顾问。
——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调度制度,将庐江县主导产业、战新产业列入全县重点任务,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现场调度,加快项目落地发展;建立重点项目研讨机制,针对产业发展的问题,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涉及到部门专题讨论,并组织前期调研、专家讨论,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组建专门团队,由县领导带队定期或不定期拜访、沟通和协调,确保好项目、大项目及时落地;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强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
——注重干部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干部奖励考核机制,以鲜明的用人导激励干部担当。同时要健全完善产业推进机制、政策体系机制、投融资机制、开发区体制等,真正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为干部做保障。每年评选一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和突出贡献个人,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科学评价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纳入县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重构行政管理体系。按照整体空间布局要求和原则,稳步推进“两城、三区、四园”空间布局优化,重构“两城、三区、四园”的行政管理体系,充实核心产业园区的主管部门力量,全面建立重点项目推进体系,依据园区功能定位促进企业和重点项目向核心产业园区集聚,制定企业用地效能评估办法;建立企业年度效益评估与淘汰预警机制,逐步淘汰生产工艺落后、效益低下的企业,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腾挪”空间。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安徽省政府部门围绕产业发展开展的专项行动政策支持,如按照省发改委发布的《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管理办法》要求统筹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获取政府产业资金政策。全面落实省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制造强县建设、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领先人才高地建设等一系列既有政策措施。
——制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结合庐江县产业发展实际,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手,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是长期任务。完善企业技术改造和品牌培育相关政策,加快传统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和潜力企业转型发展;出台产业促进政策,推进传统产业发展的结构化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由分散的中小企业、块状经济发展方式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的分工协作的联合体发展方式转变,以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制定战略新兴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制定如下配套政策,如关于鼓励投资扶持政策、引进人才安居工程、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做好产业园区相关政策与各级政府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衔接,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土地、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政策的配合,在入园条件、资金支持、土地人才资源等方面对园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第三节 构筑产业发展平台
——建立主导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以新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有效整合园区内企业创新资源,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建立三大主导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以科技园为依托,集聚、吸引、整合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丰富地区向庐江县引导,借力省会合肥市作为国家级综合科学中心的科技资源、科技要素,利用共性技术平台实现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设计,不断提高开发中高端产品的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推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优化升级。加强平台运营管理,提高平台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争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充分发挥平台服务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法律服务、融资担保、创业指导、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技术支持和质量检测等“可找可用、可信可靠”的线上线下服务,助力中小企业良好发展。
——电商平台升级。大力发展播商经济,继续提升直播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解决消费互联网和电商业态的深度,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直播集群,挖掘供应链的产业优势,在直播人才培养、短视频制作培训、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拓展特色农副产品销路、推介特色产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在充分发挥直播电商平台资源、搭建适合直播产业快速发展的氛围和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庐江县的电商事业在未来五年快速发展期谋篇布局。
第四节 创新招商方式    
——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立足庐江县“合肥副中心城区、合肥南部交通枢纽、合肥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区域定位,成立专业产业招商小组,加强园区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平台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委托招商,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合肥市的产业转移;在主导产业方面要立足招大商、选优资,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大、好、高”项目;围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围绕庐江县的主导产业和培育产业,及时捕捉招商信息,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实行重点攻关,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增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进一步优化完善招商激励机制,加强招商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增资扩股,进一步探索产业招商、园区招商新办法。    
——提升招商选资层次水平。庐江县要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定位、项目建设标准等,制定相应的企业、项目准入标准,以标准来确保招商引资质量;建立招商选资企业目标。区域上抓住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新机遇,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对接跟踪一流企业和重大项目开展高水平招商。积极鼓励产业园内的相关企业与国内同行业知名企业开展产业或项目招商合作;加大与央企、中国500强企业对接,努力实现若干央企或中国500强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庐江县;针对庐江县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跟踪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争取相关跨国公司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或配套基地项目;建立招商引资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科技、人才、资本、载体、政策等资源,规范管理,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提升效率。
第五节 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柔性引智计划。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采取特殊政策,积极落户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以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共建项目等为依托,培养壮大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科技人才队伍。启动人才柔性流动和管理机制,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兼职。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推进战新兴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安徽省“百人计划”实施,加速聚集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对实施的重大和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建立招聘首席技术专家和首席工程师制度,通过招投标、委托研究、借脑发展等途径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产业集群建设。
——优化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高端人才引进新政策,在股权激励、贡献奖励、建设人才公寓、企业配建公租房、发放购房补助、创业资助、创业场地、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加积极的激励保障措施。建立一批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让各方人才在庐江县生根开花。对携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外省市科技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优先给予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科技项目来庐江县创业的高端专业人才给予创业专项补贴和重点扶持。
第六节 拓展融资渠道
——建立产业引导基金。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各级政府确定的财政奖补内容和标准,予以配套支持;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县产业及民营经济领导组工业运行调度、工业观摩、项目争取及各类产业培训活动;每年安排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项资金,补齐工业发展短板,重点支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逐步实现财政支持产业由过去事前优惠向事后奖补方向转变,确保产业专项资金规模在“十四五”期间有显著增长,促进产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紧抓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机遇,开辟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挂牌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继续实施企业上市(挂牌)奖补政策,减轻企业改制上市税费负担,鼓励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和租赁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支持重点领域大型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创新企业融资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推动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支付服务;加大对服务中小企业的优质信贷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优质信贷产品发放规模;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融资、私募债等金融产品筹措资金。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密切与金融监管部门的配合,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等基本银行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治理金融机构不合理收费和高收费行为;通过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等方式,鼓励融资担保公司、资金管理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合理降低服务费率;积极采取贷款展期续贷、债务平移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第七节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庐江县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庐江县各项建设用地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加强与周边合作,统筹安排庐江县交通、能源、管网、给排水、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优化营商软环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最主要的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企业更多产业入驻庐江县,带动庐江县产业经济发展;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体制创新,促进园区内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宣传政府支持发展的各项政策,最大限度的消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统筹安排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城市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实现产业、生态、人口、文化、空间的多向融合,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建设实体产业与生活服务配套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园区。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