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辽宁】本溪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04-13 其他 辽宁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项卫生计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7.17岁,较2010年增加2.72岁;至“十二五”期末,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4.65‰,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孕产妇死亡率平均每年为11.46/10万,达到省规划目标要求。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步伐加快。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由省统一网上集中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国家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顺利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展到2个县6家医院,实行“三医联动”,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制定完成《本溪市区域卫生规划》《本溪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本溪市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配置。
  3.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看病就医得到有效保障。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筹资标准提高到500元,各级政府补助达到380元,筹资总额较“十二五”初期翻了1倍。参合农民住院自付医药费比例下降至40%—45%,重大疾病病种扩大到22种,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实现新农合大病保险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全市大病保险累计补偿新农合患者3806人次,补偿支出2100.61万元。
  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个人卫生支出稳中有降。“十二五”期间,争取和利用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及自筹资金31.28亿元,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268个,建筑面积达到11.75万平方米。201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6.4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07人,注册护士数2.89人,床位数、护士数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医师数有所降低。2014年,我市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8.18%,较“十二五”初期下降近1个百分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从25元提高到40元。
  5.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全市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及乙类传染病中的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肺炭疽和人禽流感,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发病率控制在280/10万以下。建立29家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及1家确证实验室,累计筛查35万余人次,检出艾滋病病例155例。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人口覆盖率(DOTS)达到100%,涂阳病人发现率达到70%,治愈率达到85%。慢性病防控策略日益完善,建立省级慢性病示范区2个、全民健康支持性环境53处。地方病防治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燃煤污染型地氟病、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目标。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传染病报告率、计划免疫接种率、高血压与糖尿病规范管理率等均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有效落实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14566名农村孕产妇发放住院分娩补助728.3万元,免费为15418名农村待孕妇女增补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为8207名农村孕妇免费提供孕中期超声筛查。
  6.卫生监督工作效能不断增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到位。深入开展“蓝盾”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综合监督,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医疗监管力度继续加大,医疗市场秩序和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初步形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按时、准确上报。
  7.“单独二孩”政策平稳实施,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出生规模呈现适度、均衡、稳定态势,人口自然增长平稳。年均出生人口0.9万人,年均死亡人口0.72万人,年均自然增长0.18万人,年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在正常比值范围内(国际公认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比值范围为103—107)。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得到及时有效落实,建立了多种形式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城镇双无业0—18周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农村0—18周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制度。自2014年起,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大幅度提高: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由原来每人每年13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240元;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由原来每人每年16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4080元。
  8.科教兴医战略稳步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招聘硕士毕业生79人(合同制44人),引进、培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4人,引进及开展新技术500余项(次),99项卫生科技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发表SCI论文13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714篇。卫生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叠加实施、全力推进,先后成立及建成市卫生信息中心、市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光纤专网全覆盖与层级式卫生专网信息互通互联。开发及部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妇幼健康服务管理、院前急救管理和新农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开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两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启动市级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本溪市民卡加载居民健康卡项目建设,居民健康卡发放量达到全市常住人口的35%,75%以上公立医院实现用卡。
  (二)存在问题
  距离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及全省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人均期望寿命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岁;二是孕产妇死亡率波动较大;三是执业(助理)医师数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大,人才问题成为制约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瓶颈;四是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与“十二五”初期相比变化不大,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六是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比例失衡,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等资源要素结构失衡,医护比、床护比失衡;七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应继续加速推进。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提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新理念,将发展健康和以健康促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我市正在实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卫生计生事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既要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贡献,又要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发挥保障作用。
  (二)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带来多重健康问题挑战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疾病负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健康需求将呈现多元化趋势。要充分考虑人口结构和服务需求变化,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配置资源,调整工作策略,强化健康导向。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爬坡过坎”阶段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日益凸显,深层次的体制矛盾、复杂的利益调整等难点问题进一步显现,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路径创新推动改革及卫生事业发展。
  (四)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加快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为卫生计生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创新带来了新机遇。科技和创新驱动,将成为卫生计生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将促进健康服务手段革新和新的医学模式产生。
  (五)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健康中国战略的明确目标和清晰路线图,“十三五”期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大健康产业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中共本溪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 加快推进本溪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本委发〔2015〕23号),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坚持“12536”总体工作思路,大力践行“以人为本、大爱仁术、法治创新、护佑健康”的大卫生行业价值理念,尊重和遵循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有效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有机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努力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全力建设健康本溪。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障基本,维护健康公平。将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卫生计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切实落实政府责任,把基本医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2.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和发展健康服务业。
  3.增强改革协同性,突出创新驱动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加强投入、补偿、人事、分配等政策协同,推进制度、管理、科技创新,有效化解深层次矛盾。
  4.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整体效能。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建立功能互补、协同配合、良性互动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
  5.统筹兼顾,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均衡发展各项卫生计生事业。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地域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管理普及化、健康服务多元化、健康产业规模化,人均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健康本溪建设成效显著。
  2.主要指标。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健康本溪
  1.注重产业发展。全面实施大健康产业“15355”发展思路,即实现“1”个总体目标,发展健康医药、健康食药材、健康养生、健康医疗、健康养老“5”个重点产业,建设先导区、联动区、辐射区“3”个特色区域,打造金融服务、创新创业、大学教育、健康保险、数字化智慧“5”个配套服务平台,实施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发展要素、强化项目支撑、营造良好氛围“5”项推进保障措施。
  2.崇尚创新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模式。充分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重新配置医疗服务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转变卫生服务模式。二是积极推广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进入我市医疗卫生领域,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三是积极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创新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职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
  3.注重协调发展。一是均衡配置医疗资源。继续坚持“强基层”的基本原则,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二是精准开展健康扶贫。集中行业优势资源,采取超常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三是推动卫生体系整合。通过深化防治结合、上下联动、中西医结合、多元办医、医养结合等,建立功能更加完整、协同更加密切、服务更加高效的卫生体系。
  4.倡导绿色发展。一是组织制定与实施一批健康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乡村创建工作。二是不断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努力把疾病遏制在萌芽状态,让百姓少生病、晚生病。三是以中医药立法为契机,全面落实继承创新、统筹协调、绿色生态、包容开放、共享惠民的中医药改革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优势。
  5.厚植开放发展。一是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协作,主动与省级以上医院开展交流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级。二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引进医疗卫生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和建设高素质卫生专业队伍。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吸引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上规模、差异化的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6.推进共享发展。一是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建机制、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着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服务监管体系。二是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三是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增加和完善医疗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成果。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家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1.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发展规模,促进医院内涵集约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核心,以结构调整带动服务升级,调动和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医疗服务综合实力。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目标。到2020年,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形成有激励、有约束 、有活力、有效率的运行新机制,有效解决群众关切的看病就医突出问题。一是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采购机制、支付制度、监管机制等方面综合改革。二是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性收费,加大政府投入,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三是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四是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公立医院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自主进行收入分配,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严禁设定医务人员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医用耗材、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五是强化对公立医院改革效果的考核评估,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六是在推进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过程中,切实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2.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就医新模式。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一是组建以市中心医院、本钢总医院、市中医院为核心,以全市二级公立医院为支撑,以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网点的三个分级诊疗联合体,加强分工协作,进行上下联动,开展分级诊疗。二是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满足患者需求。强化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三是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鼓励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四是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完善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等相关政策。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向下转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主动承担急症和重症患者诊疗服务。
  3.进一步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95%以上城乡居民的成果。继续提高基本医保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医保政策规定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7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规定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在70%以上,实际报销比例力争达到60%以上。二是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支付比例提高到55%以上。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并做好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实施健康扶贫行动计划,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问题。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满足多样化健康需求。完善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异地就医费用即时核查、结报和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功能。三是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完善总额控制制度,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总额预付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谈判与风险分担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整合城乡医保制度与管理体制,增强医保与医疗管理的联动性,提高服务效率。
  4.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集中采购制度和带量采购制度,逐步实现药品“零差率”,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实行高值耗材网上阳光采购,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医用耗材。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推进县乡村一体化配送,提高采购配送集中度。进一步完善短缺药品、儿童用药和部分罕见病用药的供应保障和预警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形成作用。
  (三)统筹配置与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
  优化配置公立医院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合理布局,统筹全市卫生计生资源协调、有序、健康发展。贯彻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定公立医院的类型、数量、规模、布局、结构配置标准。重点做好政府举办的1—2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含大型中医院)及妇儿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职业病医院,其他综合性医院重点发展特色专科,也可以向专科医院、老年病院、医养结合医院、康复护理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或者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合资、合作、转制等符合市场机制和实际需要的各种合作形式。两县按照30万—50万人口规划,重点办好1所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其他县级二级综合医院可以转型为乡(镇)卫生院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医院。平山区、明山区、溪湖区和南芬区不再设置区级公立医院,其医疗服务功能由辖区内市办公立二级综合医院承担。
  (四)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市、县两级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2016年完成市级平台框架和县级虚拟平台搭建,以及两大保障体系和两大数据库建设,并与市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HIS、电子病例、基层系统、妇幼系统、新农合系统、健康卡系统等主要业务系统实现对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例数据交换和共享。2017年完成综合管理系统和健康服务门户建设,实现人口健康数据实时采集、监控和利用。至2020年完成与上级平台层级式对接及与本区域银行、保险、公安、民政、药监、农委等部门横向式贯通。二是医疗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所有三级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适时开发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其中三级医院于2020年底前要全部建成并应用;二级以上医院根据医院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分析评价》和《电子病例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评价标准》,适时开展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根据上级卫生计生部门统筹规划,适时开展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建立市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接入省级远程会诊资源平台,实现远程医疗到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医院“疾病诊断分组(DRGs)”建设;逐步推进民营医院、个体诊断及具有开具处方权限药店的信息化建设,并接入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面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监管。三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相关业务系统及两大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建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017年正式启用。四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中西医电子病历两大数据库建设。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成两大数据库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持续动态建立和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中西医电子病历,形成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信息数据库。五是进一步完善人口健康信息专网建设。在现有专网建设基础上,逐步逐级开展双联路冗余建设,至2020年全地区各级各类卫生单位全部实现双联路光纤全覆盖。具备技术条件时,对卫生专网进行升级(例如加密无线技术)。六是市民卡加载居民健康卡建设。以“批量发卡为主,定点发卡为辅”,加快推进市民卡加载居民健康卡发放工作,至2017年底全市常住居民持卡率达到85%以上,并保持动态稳定;加速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用卡环境建设,至2016年底所有公立医院和大型企业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用卡;至2020年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含私立医院、个体诊所)要全部用卡。七是三大保障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卫生计生委制定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相关规范和标准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严格落实信息安全、信息公开等规定。强化容灾备份工作,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制订并完善适应电子签名、远程会诊应用和隐私保护、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和服务相关管理工作制度。开展CA认证和电子病历标准化符合性测试工作等,确保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逐步统一标准,信息安全达到三级要求。
  (五)落实人才兴医战略,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实行“招生与招聘并轨、校地共育”的基层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模式。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到2017年底,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20年底,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每年接受乡(镇)卫生院的免费培训和业务指导的同时,建立政府买单的在岗培训点餐模式。同时,利用国家、省培训项目资金开展社区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提高社区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二是吸引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计划,引导和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继续落实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半年的规定。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进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政策。切实加强医教协同工作,建立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医学研究,搭建医学创新体系,开展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实施科技惠民工程,推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区域高发疾病综合防治科技惠民示范。继续推动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提高基层适宜卫生技术服务水平。
  (六)推进医疗、预防、计生深度融合,构建大卫生体系
  1.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重点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扩大艾滋病检测、干预和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诊断发现并接受规范随访服务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到75%,到2020年控制艾滋病疫情继续在低流行水平。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肺结核患者早期发现、规范治疗与管理。开展肺结核重点人群、可疑者免费筛查和预防干预,推广成熟的快速诊断技术,提高耐多药诊断能力,到2020年结核病发病率控制在58/10万以下。继续作好布病、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人感染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和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境外输入传染病防治与应对准备工作。到2020年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保持基本消除大骨节病状态和克山病状态。加强饮用水卫生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覆盖面。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提升食源性疾病监测防控水平。持续推进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健全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启动卫生应急自救能力建设工程,开展卫生应急达标县创建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突发传染病和境外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和处置能力。
  2.加强慢性病防治。转变工作模式,由注重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病示范区建设,健全健康白皮书制度,实施“健康2020”行动计划。以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控为基础,强化个人自主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有效控制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实现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和精神疾病的有效防控。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早诊率达到55%,提高5年生存率。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高血压,逐步开展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将口腔健康和肺功能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建立覆盖全市的死因监测制度,逐步扩大慢性病监测、肿瘤登记覆盖范围。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卫生健康管理体制,不断扩展服务内容。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检出和管理,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提高慢性病诊疗效果。落实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策略及措施,推动精神卫生工作全面开展,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强化医防结合,进一步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二级以上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工作制度。推广全科医生家庭服务模式,实现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有效衔接。大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1”工程,即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3.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力争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切实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健康教育为抓手,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控制相关疾病危险因素,提高居民防病能力。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15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控制在25%以内。与大众媒体建立长期协作机制,加大卫生计生科普宣传力度。到2020年,重点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60%,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4.落实妇幼健康战略。进一步加强重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中心建设,完善急救转诊网络,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有效控制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及宫颈癌、乳腺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努力阻断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加强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措施,提高婚前和孕前优生检查率,继续巩固产前筛查(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成果,努力降低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实施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积极推进安全避孕。加强儿童疾病防治和伤害预防,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常见病诊治和转诊能力。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到202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提高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控制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强化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工作。
  5.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继续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医倾斜。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巩固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机制。加强资金管理,强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一步规范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流程,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90%以上,继续深入开展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6.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增长。一是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二是推进基层计划生育管理规范化建设。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基层工作队伍。三是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两非”行为查办和处理常态工作机制,加大打击力度,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数据质量。四是推进计划生育家庭民生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利益引导,着力抓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和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提升。积极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深入推进“新家庭计划”。五是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对生育两个孩子以内的(含两个)不实行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六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活动”,扎实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到2020年,在流动人口中全面落实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率达到95%,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计划生育咨询指导率达到95%,免费技术服务率达到100%。
  (七)深化实施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提升等工程,不断提升卫生计生综合服务能力
  1.深入推进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提升工程。优化诊区设施布局和服务流程,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推行日间手术,有针对性地落实便民惠民措施。持续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完善医疗纠纷“三调解一保险”机制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预防、化解和妥善处置医疗纠纷,探索改善医患关系的长效机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贯彻落实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加强医疗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扩大临床路径病种,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探索推动医疗安全管理的有效路径。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安全制度,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加强血液供应保障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到2020年前,努力做到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工程。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优生优育、医疗服务、康复保健等医疗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卫生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取得突破,居民健康素养和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实现医疗服务产业总规模达到25亿元。一是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紧跟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人口聚集规模,强化医疗卫生资源统筹调控和均衡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主城区和新城区之间合理布局、有序流动。在本溪高新区新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办好本溪市中心医院太子河新城医院。二是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以社会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加快急诊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康复保健、妇儿诊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加快发展护理、养老、康复、保健和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产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三是打造“智慧卫生”。推进居民健康卡发放和使用,力争常住人口持卡率达到100%,实现患者就诊医疗“一卡通”。应用“云计算”技术,建设“云卫生”,实现远程医疗、居民健康信息自助查询等功能。四是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鼓励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引进民间资本举办高端民营医疗机构。
  3.巩固实施法治卫生计生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卫生计生法治建设,完善卫生计生法制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全行业监管,实现管理现代化。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现卫生计生审批“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完善综合监督执法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注重第三方评估,提高卫生计生治理能力和水平。
  (八)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坚强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十三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和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市卫生计生委各有关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各县(区)卫计局(卫生局)局长、本钢总医院院长、委属各单位主要领导、委机关各有关处室负责人。
  2.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党委领导责任、政府投入责任和部门落实责任,建立统筹有力、协调有效的卫生计生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落实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健全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坚持投入与改革并重,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3.统筹协调落实。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4.强化法治保障。以法治机关和法治卫生计生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法治教育、法治宣传、法治建设、法治普及等基础工作,严格落实依法行政,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