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湖北】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11-24 交通设施 湖北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64亿元,是“十二五”的1.3倍,在全省扩内需、稳增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31.1万公里(不含民航航线、城市道路),密度达到167.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259公里(高速铁路1639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29.0万公里(高速公路7230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8667公里(高等级航道2090公里),油气管道里程7400公里。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4.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02万标箱。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177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9.68万吨。“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总体实现,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祖国立交桥”地位凸显。主要成就体现在六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水运建设补短有力,长江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航道基本建成,汉江武汉至碾盘山段千吨级航道实现贯通;武汉阳逻、黄石棋盘洲、宜昌白洋等一批专业化港区建成运营。铁路建设全面提速,武九高铁、汉十高铁等建成通车,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城际网加快形成,已建在建高铁覆盖全省所有市州;浩吉等普速铁路开通运营。公路建设持续加快,武深、枣潜等高速公路通道建成通车,武汉城市圈环线和武汉市四环线成功“画圆”,青山、石首等9座世界级长江桥梁相继建成,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国省道提档升级工程、瓶颈路段畅通工程加速实施,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5.3%。航空布局加快完善,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成通航,鄂州花湖机场建设全面推进,襄阳刘集机场改扩建工程、荆州沙市机场新建工程相继完工,“双枢纽、多支线”航空运输网已显雏形。管道建设积极推进,实现县县通天然气。枢纽建设取得突破,武汉天河机场交通中心、襄阳东津综合换乘中心、武汉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一期等客货运枢纽建成运营,沿长江主要港口实现疏港铁路连接,各种交通方式衔接显著加强。全省公路总里程、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均进入全国前三,综合交通网已形成规模优势。

2.服务民生保障再上新台阶。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持续加大交通扶贫资金投入,全省52个贫困县市区共落实交通建养部省补助资金591亿元,占全省61.5%,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交通发展。黔张常铁路、保神高速等建成通车,大别山“红色旅游路”、秦巴山“生态环库路”、武陵山“清江画廊路”和幕阜山“特色香泉路”全面建成,贫困地区群众告别了“出行难”,走上了“致富路”。“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创建全国示范县8个、省级示范县26个、示范乡镇100个,全面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提前1年实现三年攻坚目标;持续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加快完善农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网约车、共享单车、刷脸进站、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让人们享受到了便利,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3.重大战略交通支撑再上新台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黄金水道功能不断提升,沿江高铁建设有序推进,过江通道瓶颈有效缓解;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沿线取缔各类码头1211个,腾退岸线150公里。“一带一路”陆海空国际通道加快构建,武汉至上海洋山江海联运实现“天天班”运营,武汉至日本关西江海直达航线正式开通;中欧班列(武汉)相继打通5大通关口岸,辐射欧亚大陆34个国家、76个城市;新开通武汉直飞卢森堡等全货运航线。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落实,省际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新增省际铁路出口6个,新开工省际高速公路出口6个,有力支撑区域协同发展。交通强国湖北示范区建设成效初显,现代内河航运、“四好农村路”等6项试点工作全面推进,试点领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4.运输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三年运输结构调整目标如期完成,5个多式联运项目入列国家示范工程,武汉阳逻港区铁水联运示范工程通过验收,黄石等3个示范项目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集装箱多式联运量突破49万标箱;甩挂运输态势良好,8个试点项目完成验收,试点企业货运车辆降低成本15%以上;襄阳、十堰通过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验收,黄石、咸宁入列全国第二批示范城市。客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民航国际通航点覆盖五大洲;城际、城市客运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多元化个性化模式不断推出,武汉完成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目标,襄阳、宜昌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创建城市;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序推进,竹山、远安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邮政快递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邮政行业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8.0%和19.1%,年快递业务量达到17.8亿件;邮政快递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面实现村村通邮、乡乡通快递,快递服务进村率达到77.5%。

5.交通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平安交通取得新成效,公路生命防护“455”工程超额完成目标,有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成功应对历史罕见洪涝灾害,成功保障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大赛事活动的交通运输安全,全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7.6%。绿色交通取得新突破,非法码头整治、岸线清理整顿、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成效显著;宜巴高速获得全球道路环境类成就奖,G209十堰段“畅安舒美”示范公路创建工程获得中国公路养护工程奖;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积极推广,船舶标准化、大型化进程明显加快。智慧交通开启新模式,交通云数据中心投入使用,道路运输四级协同系统上线运行,高速公路“撤站”任务圆满完成,铁路、民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所有市州进入全国公交一卡通阵营,武汉入列全国首批“智慧交通”示范城市。

6.交通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省综合交通运输工作领导小组、省综合交通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六个一”活动(安全督查、统计、宣传、职工文体、人才培训、精神文明)整体推进;省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一批标志性交通工程相继落地;平稳顺利完成6个高速公路管理处人员划转移交。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下放、取消了一批省级职权事项,所有省级审批事项并入省政务服务“一张网”,“春风行动”“亮剑行动”成果丰硕。综合交通规划工作成效明显,印发《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建设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获得国家规划支持。修订《湖北省水路交通条例》等地方法规规章,出台《湖北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地方标准,行业治理体系配套完善。大交通文明创建深入推进,涌现出邓艾民、王光国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全国第一部反映“四好农村路”建设成就的电影《村路弯弯》荣获首届湖北电影金鹤奖。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全省综合交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对标“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更高要求,对标“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迫切需要,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存在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

一是九省通衢枢纽地位有待加强。中心城市枢纽地位仍需强化,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亟待增强,襄阳、宜昌等国家枢纽城市尚处于构建阶段,一体化的综合客货运枢纽统筹规划布局不足。综合运输通道功能仍需完善,水运主通道亟待畅通,多个方向高速铁路尚未打通,高速公路主通道瓶颈问题凸显。与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综合交通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仍不协调,鄂西、鄂中部分通道仍处于构建阶段,对外快速通道尚待打通;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出口及周边路段拥堵已成常态;农村地区交通发展相对滞后,路网韧性不强。各种交通方式尚存在结构性矛盾,铁路网覆盖仍显不足,公路网技术等级偏低,沿江港口资源亟待整合,邮政快递网络、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有待拓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综合运输服务质效有待提升。客运服务品质有待提高,旅客联程运输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仍待提升。运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多式联运总体水平不高,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全链条、一体化货运服务能力不强,“最后一公里”等问题突出。与新时代多样化、多层次的客货运输需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相适应。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资金、用地等要素制约日趋紧张,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智慧赋能仍待加强,跨行融合亟需提速,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中市县支出责任有待进一步压实,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任务协同实施仍显不足。与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形势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历史使命。“十四五”时期,国家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省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省域治理提升期,湖北综合交通发展环境和要求将发生深刻变化。

——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要求加快推进大通道大枢纽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构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顶层设计。我省地处中部之中、长江中游,入列交通强国首批试点省市,京津冀至粤港澳、长三角至成渝两条主轴在湖北交汇,福州至银川、二连浩特至湛江两条国家综合运输通道贯穿湖北,这均要求湖北交通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力打造对外开放门户,为国家南北互动、东西交融提供有力支撑。

——支撑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要求强化交通“硬联通”

落实党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湖北交通要切实发挥先行引领作用,强化交通“硬联通”,进一步优化交通空间布局,提升武汉、襄阳、宜昌等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地位,加强与城市群、产业带相匹配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促进“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服务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一体衔接、高效便捷的交通网,推进交通运输降本增效,为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提供交通支撑。

——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要求湖北交通加快转型发展

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牢记“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历史使命,聚焦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面临的土地、环保、资金等约束将持续收紧,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湖北交通要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注重与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注重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更加突出安全和发展的统筹,守住交通安全底线;更加突出跨行深度融合,注重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价值、快速化的货运需求不断增加。运输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要求湖北交通继续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多样化、人性化、高品质的运输服务,支撑现代流通体系构建。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湖北交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依然处于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湖北交通要加快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交通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化交通运输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交通运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湖北交通将处于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开启交通强省新征程的起步期,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促进一体化融合的关键期,转变交通行业发展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期,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攻坚期。面对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回应新期盼,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要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加快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支撑我省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和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牢牢把握“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发展定位,按照补短板、优结构、扩功能、提质效、促转型、强治理的思路,强化交通“硬联通”,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增密、互通、提质”,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引领中部、辐射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交通支撑,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当好交通先行。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大局,强化支撑。

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瞄准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实施需求,深化交通运输开放合作,推进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双循环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2.人民满意,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适应多层次多样化运输需求,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统筹融合,重点突破。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传统与新型、存量与增量、供给与需求,有效促进跨方式、跨领域、跨区域、跨产业一体融合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发展短板,突出试点示范,在重点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4.生态绿色,安全可靠。

践行“两山”理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让绿色真正成为交通发展“底色”。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发展系统韧性,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全面深化交通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破解交通发展深层次矛盾。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强化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提升智慧发展水平。

(三)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全面加强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高速公路突出“优化扩容、内外互通”;国省干线公路突出“建养并重、提质联通”;农村公路突出“补短提升、便捷畅通”;水运突出“南北打通、水网贯通”;铁路突出“路网中心、米字成形”;航空突出“双枢引领、支线协同”;邮政突出“普惠便捷、绿色安全”;城市交通突出“公交优先、服务优化”;管道突出“完善网络、保障供应”。

(四)发展目标。

1.规划目标。

到2025年,建设高水平的“两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重要航空门户枢纽、全国重要物流基地),构建“三张网”(高品质的快速网、高效率的干线网和广覆盖的基础网),实现“市州双快覆盖、县市双轴支撑、乡镇双通道连通”(市州高铁、航空双快覆盖,县市高速公路、普通干线高等级公路双轴支撑,乡镇双通道连通),形成湖北“123出行交通圈”(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省内城市群中心城市间1小时互通;武汉与周边城市群之间、省内城市群之间2小时通达;武汉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可达),依托航空、高铁,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全省综合交通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安全、行业治理等方面实现进位,率先在现代内河航运、“四好农村路”、多式联运等交通强国试点领域实现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全省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200亿元(不含城市交通),其中铁路2400亿元,公路水路5200亿元,民航400亿元,管道100亿元,邮政100亿元。

基础设施水平向全国前列进位。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0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300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4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000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双通道连通;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3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4.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600万标箱;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290万吨,在建及建成一、二类通用机场达到20个,“双枢纽、多支线”航空运输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通航服务市州广覆盖;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8700公里。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内畅外联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形。

运输服务质效向全国前列进位。交通网络运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内联外通水平明显提高。货运枢纽组织效率大幅提升,多式联运规模和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成为中部地区物流成本“洼地”。客运枢纽换乘效率有效提升,旅客联程联运取得新进展。保持“村村通客车”,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交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向全国前列进位。基本建成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智能化应用等体系基本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实现电子客票、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覆盖,智慧交通示范建设取得突破。

绿色安全成效向全国前列进位。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水运货运量在全社会货运中的占比明显提升;交通运输领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达到5%。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明显提高,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进一步降低。

行业治理效能向全国前列进位。大交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规划法规标准体系更加完备,市场环境公平有序,权责一致、管理高效、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省,形成由陆路通道、内河航道、空中走廊、地下管网一体融合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内国际互联互通、城市群城际快速畅通、市州多快连通、县市多式覆盖、乡镇多向衔接、建制村通畅、自然村通达。建成湖北高品质“123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湖北综合交通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运输结构显著优化,运输服务质效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2.具体指标





四、规划布局

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为遵循,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为指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城镇带和产业带分布以及发展实际,着眼长远,统筹点、线、面三个层次,加快构建“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的综合交通运输空间布局。





——三枢纽:打造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襄阳、宜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支撑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武汉重点提升全球直达能力,支持黄冈—鄂州—黄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融入武汉枢纽布局,打造枢纽集群,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国际门户,重点打造航空门户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襄阳重点强化中部地区重要铁路客货中转枢纽、汉江航运中心、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等功能,宜昌重点强化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公铁水跨区域联运中心、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等功能。结合其它城市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一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一核两心多点”枢纽布局。

——两走廊:打造长江、汉江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重点发挥黄金水道优势,优化完善各交通方式布局,支撑和引导优势资源和产业向“两走廊”集聚,联动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重点推进长江航道系统治理,统筹沿江港口功能布局,推进快速通道建设,提升过江通道能力。汉江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重点推进汉江梯级开发和系统治理,推动沿江港口干支联动,完善各交通方式网络。

——三区域:打造鄂西、鄂中、鄂东三个综合交通发展区,重点立足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需求特征,引导和推动形成与湖北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相匹配的鄂东、鄂中、鄂西交通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鄂西侧重路网构建,重点完善骨架通道布局,提高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提升路网韧性。鄂中侧重路网加密,重点完善城际通道布局,推进城市间的快速连通,完善城乡交通网络。鄂东加速同城化进程,重点完善区域快速交通体系,推进多网融合,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

——九通道:优化、提升、完善南北方向京九、京广、随岳、襄荆宜、十恩和东西方向福银、沪汉蓉、沪汉渝、杭瑞等“五纵四横”九条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形成与城镇发展轴和重要产业带有机衔接、沟通周边城市群和各大经济区、联通国际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京九通道:国家京津冀至粤港澳主轴的组成部分,对外连接京津冀、中原、环鄱阳湖、珠三角等城市群,内部串联黄冈、鄂州、黄石等城市。通道内铁路主要有京九高铁、京九铁路等,高速公路主要有大广高速、麻阳高速、六安至黄梅高速等。

京广通道:国家京津冀至粤港澳主轴的组成部分,对外连接京津冀、中原、长株潭、珠三角等城市群,内部串联孝感、武汉、咸宁等城市。通道内铁路主要有京广高铁、京广铁路等,高速公路主要有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武大高速等。

随岳通道:省级运输通道,对外连接中原、长株潭等周边城市群,内部串联随州、仙桃、天门等城市。通道内铁路主要有小厉铁路、江汉平原货运铁路、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等,高速公路主要有随岳高速等。

襄荆宜通道:国家二湛通道的组成部分,对外连接呼包鄂榆、中原、北部湾城市群,内部串联襄阳、荆门、宜昌、荆州等城市。通道内铁路主要有呼南高铁、荆荆铁路及南延线、焦柳铁路、浩吉铁路等,高速公路主要有二广高速、枣石高速、平顶山至宜昌高速等,航道主要有汉江襄阳至兴隆段、江汉运河、唐白河、松虎航线等。

十恩通道:省级运输通道,对外连接豫西、陕南、湘西,内部串联十堰、宜昌、神农架、恩施等地。通道内铁路主要有安康至恩施至张家界铁路等,高速公路主要有安来高速、呼北高速、十巫高速、房县至五峰高速、巴东至鹤峰高速等。

福银通道:国家福银通道的组成部分,对外连接粤闽浙沿海、环鄱阳湖、关中平原、宁夏沿黄城市群,内部串联黄冈、鄂州、黄石、武汉、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城市。通道内铁路主要有武九高铁、武西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武九铁路、汉丹铁路、襄渝铁路等,高速公路主要有福银高速、麻安高速、武阳高速等,航道主要有汉江等。

沪汉蓉通道:国家长三角至成渝主轴的组成部分,对外连接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内部串联武汉、天门、荆门、宜昌等城市。通道内铁路主要有沪汉蓉铁路武汉以东段、沪渝蓉高铁、长荆铁路等,高速公路主要有沪蓉高速、武汉至重庆高速等,航道主要有汉北河等。

沪汉渝通道:国家长三角至成渝主轴的组成部分,对外连接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内部串联黄冈、鄂州、黄石、武汉、仙桃、潜江、荆州、宜昌、恩施等城市。通道内铁路主要有沪汉蓉铁路武汉以西段、武杭高铁等,高速公路主要有沪渝高速、武汉至松滋高速、蕲太高速等,航道主要有长江、汉江兴隆以下航段等。

杭瑞通道:省级运输通道,贯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腹地,串联赣鄂湘渝毗邻地区城市。通道内铁路主要有黔张常铁路、常德至岳阳至九江(南昌)高铁等,高速公路主要有杭瑞高速、岳宜高速、宜来高速等。

五、重点任务

(一)立足大交通,当好区域发展先行官。

落实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发展要求,支撑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推进交通强国试点,统筹推进铁、公、水、空、管、邮等各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建设“祖国立交桥”,更好发挥交通战略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

1.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快沿江高铁等建设,系统疏解三峡枢纽瓶颈制约,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连接“一带一路”的陆海空国际运输通道,提升枢纽城市能级,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极的交通联系,增强湖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纽带作用,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联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协同发展。提升重点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对外通道能力和网络通达深度。

2.支撑全省区域发展布局。

突出“一主引领”,加快建设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支持黄冈、鄂州、黄石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组合效率,共同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并积极融入武汉枢纽布局;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深化内外交通的衔接转换,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共建轨道上的城市圈,完善“环形+放射”高速路网布局,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两翼驱动”,建设襄阳、宜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和区域骨干线路,推动形成以襄阳、宜昌为中心的多向放射格局;统筹网络、运力与运输组织,构建协同联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全域协同”,贯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实现三大城市(圈)群内外高效联通。立足全省东、中、西区域发展实际,着力补短板、强功能,引导和推动形成与湖北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相匹配的全域交通差异化协同发展新格局,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布局,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3.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提升农村行政、产业、交通等重要节点对外连通、互相联接公路的标准等级,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公路基础网,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直接服务农民群众出行和农村生产生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立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建设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的农村客货运输体系,深化创新示范体系,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高质量“四好农村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全面提升。

4.开展交通强国试点。

加快落实湖北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试点领域的建设,力争在现代内河航运、“四好农村路”、智慧交通、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多式联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支持武汉交通强国试点城市建设,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在各试点领域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逐步向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湖北智慧和湖北力量。

(二)畅通大通道,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积极构建和完善九大综合运输通道,加快推进高等级航道、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和油气管道干线建设,强化省际通道对接,打造四通八达、快捷通畅的九省通衢主骨架。

1.提升综合运输通道能力。

提升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能力,完善区域综合运输通道,优化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结构配置,全面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优先打造加强与“四极”联系的沪汉蓉、沪汉渝、京广、京九通道,加快完善对接“一带一路”、沟通“一主两翼”中心城市的福银、襄荆宜通道,积极构建加强“一主两翼”城市群联系、促进内外连通的随岳、十恩、杭瑞通道,形成湖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2.畅通水运主通道。

按照“东西畅通、南北打通”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水运提能增效。重点推进长江航道“645”工程,完善三峡枢纽综合运输体系,畅通中部出海通道;加快建成汉江梯级枢纽,实施汉江中下游航道提等升级,积极推动枢纽过船设施扩能改建,尽快实现汉江中下游航道高标准贯通;加快实施唐白河、松西河等航道提等升级工程,结合汉江、江汉运河,打造中部南北向水运新通道。推动形成对内沟通“一主两翼”、对外辐射周边省份、通江达海的水运主通道格局。



3.优化铁路主动脉。

按照“路网中心、米字成形”的总体思路,加快实施铁路跨越发展工程。加强铁路对外通道建设,重点补齐沿江、武西等东西向高铁短板,完善呼南、京九等方向高铁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加快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型、十通向”高铁枢纽网,推动形成以襄阳、宜昌为中心的多向放射格局,实现高铁对全省所有市州的覆盖。坚持客货并重、新建改建并举、高速普速协调发展,依托高速(城际)铁路建设,释放既有铁路货运能力。适时启动鸦宜铁路复线扩能改造工程等,提高通道货运能力。



4.完善公路主骨架。

按照“优化扩容、内外互通”的总体思路,加快完善“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扩容主通道,重点推进京港澳、沪渝、福银等国家高速公路繁忙拥挤路段的提质扩容,提升主通道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通骨架路,加快通道待贯通路段建设,完善中心城市对外放射线和都市区环线布局,促进城市群、城市间的快速连通。优化高速网,强化省际通道衔接,推进区域路网互联互通。完善过江通道布局,密切长江两岸交通联系。积极优化既有高速公路互通布局,推进常态性拥堵收费站扩容,提升路网服务功能。





5.建设管道主干线。

按照“完善网络、保障供应”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管道输送体系,打造全国天然气管网枢纽。重点实施西气东输三线、川气东送二线等天然气主干线,推进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设,以国家干网为基础,畅通全省能源运输大动脉,适应全省能源运输需求。



(三)完善大网络,强化综合交通硬联通。

加快完善由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支线管道等组成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连通,推进城乡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布局完善、覆盖广泛的九省通衢交通网。

1.推进普通国省道达标提质。

按照“建养并重、提质联通”的总体思路,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升级改造,支撑都市圈经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G107、G318、G316、G207等重点路段,实现沿城镇和产业发展轴带支撑性一级公路通道贯通。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待贯通路段建设,持续推进二级以下低等级路段和不达标路段的提质改造,提升路网整体标准和质量。积极推进城市和重要城镇过境段、出入口段快速化改造,加强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



2.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按照“补短提升、便捷畅通”的总体思路,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推动农村公路逐步实现“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结合普通国省道,实施乡镇双通道工程,加快推进乡镇对外公路建设,提高路网韧性。推动老旧县乡道改造,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建设,提升农村骨干路的技术标准。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推进双车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推动乡村基础网络延伸连通,加强通村公路和干线公路、村内主干道连接,推进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倾斜,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



3.推进支线网络建设。

加强资源富集区、人口相对密集、脱贫地区开发性铁路支线铁路建设,支持大型工矿企业新建或改建铁路专用线,拓展铁路服务范围。有序实施一批市域(郊)铁路,探索利用既有铁路开通市域(郊)列车,完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重点推进江汉平原水网贯通工程,积极支持长江、汉江及库区支流航道建设,打造干支衔接的江河联运通道。加快推进省内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拓展天然气供气服务覆盖范围。



4.推进基础设施建养并重发展。

落实“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科学实施公路养护作业。对长期超负荷运行、路面破损严重的路段实施路面改造,全面提升路况水平。大力推广预防性养护,引导和推动公路养护逐渐向“主动养护”发展。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路长制”落地实施,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推进航道分类养护,加强通航建筑物、港口锚地等公共设施养护管理;完善航道常态化养护机制,推动航道养护基地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重点提升汉江等高等级航道管养水平。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升级,完善普通公路服务设施。推进养护工程的市场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提高养护作业效率。

(四)构建大枢纽,打造九省通衢新优势。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设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着力建设一流内河港口,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机场群,优化铁路枢纽布局,实施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等一批客货运枢纽项目,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打造衔接高效、辐射广泛的九省通衢大枢纽。

1.建设一流内河港口。

积极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动沿江港口优化整合,促进上下游、干支流港口协同联动发展,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以武汉港为核心,黄石港、宜昌港、荆州港、襄阳港为重点,加强沿江主要港口核心港区的规模化、专业化码头建设以及公用码头的改造升级,强化港口枢纽辐射能力,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构建辐射中西部地区、对接国际航运市场的港口集群,将武汉港打造为中部地区枢纽港。有序推进长江、汉江沿线重要港口专业化、特色化码头建设,发挥港口对产业的支撑服务作用。



2.完善铁路枢纽布局。

强化武汉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功能,重点完善“五主一辅”客运站点布局和“三大物流基地、两大高铁快运中心”货运站点布局,加快形成环形放射状枢纽。高质量建设宜昌、襄阳等区域性重要铁路枢纽,优化呼南高铁、沿江高铁等铁路线路引入方案,构建完善多中心的铁路枢纽布局。推进黄冈、荆门等其他铁路枢纽建设,充分发挥铁路枢纽对客货运系统整合、产业物流支撑、城市空间引导的作用。加强铁路枢纽站场与轨道交通、公路客运等衔接,提高交通组织集约化水平,提升铁路枢纽整体能力。

3.打造现代化机场群。

按照“双枢引领、支线协同”的发展思路,建设“双枢纽、多支线”航空运输网。实施民航补短板工程,重点推进鄂州花湖机场建设,打造国内一流专业航空货运枢纽、全球主要航空物流节点;加快推进武汉天河机场提升改造,增强机场门户枢纽功能,打造民航客货运门户“双枢纽”。积极推进改扩建和新建一批支线机场,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旺盛的通用机场,完善运输机场通航功能,推进通航服务市州广覆盖,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现代化机场体系,满足各地产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4.建设交通枢纽站场。

依托重要机场、高铁站场、城市轨道枢纽等,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客运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要求,推进综合客运枢纽的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协同管理,引导推进立体换乘、同台换乘,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功能区合并布设、设施设备共享共用。结合道路客运发展,积极推进市县老旧公路客运站升级改造。统筹港口物流枢纽、铁路物流基地、机场货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邮政快递枢纽等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临港、临铁、临空、临高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按照无缝衔接要求,促进综合货运枢纽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衔接、一站服务、设备共用,优先支持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加强重要物流园与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效衔接。有序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探索枢纽与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新路径。



5.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

全力推动沿江高铁引入武汉天河机场,推进机场枢纽与城市交通快速衔接;加快完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集疏运体系,积极推动机场引入轨道交通;强化“双枢纽”之间的沟通联动。健全港口铁路、公路等集疏运体系,着力推进主要港口核心港区的疏港铁路建设,推动港内铁路和码头作业区的无缝衔接;加快推进疏港公路建设,实现重要港口二级及以上公路高效连通。加强机场、铁路场站等集疏运通道建设,提高联运疏解效率。完善物流园区、大型产业园区集疏运体系,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枢纽节点为载体,推进各交通运输方式一体融合。



(五)发展大运输,畅通高效流通双循环。

打造国际运输体系,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提升物流、客运、邮政等行业的运输服务质量,构建开放、便捷、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1.打造国际运输体系。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依托航空客货双枢纽和武汉国际铁路枢纽,构建陆海空协同发展的国际运输大通道,积极推动空港、水港、陆港口岸扩大开放,支撑湖北打造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拓展国际航空运输。稳定武汉至欧美等洲际航线,巩固完善亚洲国际中短程航线,持续扩大国际航线覆盖率;依托鄂州花湖机场和武汉天河机场,建立国际快运物流体系,打造成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的核心支点。强化国际铁路功能。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武汉)等国际班列功能,建立健全运行协调机制,稳定和扩大发运规模,积极争取开辟新线路;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积极申报和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完善国际航运网络。大力发展江海直达和铁海联运,巩固壮大武汉至日本直航航线,开通武汉至韩国近洋直航航线,积极探索武汉至东盟国家新航线,加强江海联运、江海直达航线与中欧班列对接,构建中部国际陆海联运新通道。

2.加快多式联运发展。

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动铁水、公铁、陆空、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发展,发展壮大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省级示范项目,争创7个国家级、12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示范品牌线路,开通湖北至国内及欧洲、东盟、东南亚等地20条以上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建设布局合理、体系完善、内联外畅、集约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建成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发展,辐射全国、服务全球的国家内陆地区多式联运中心。提升多式联运协同水平。结合港口资源整合,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在信息共享、供应链服务、“一单制”单据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鼓励应用电子运单、智能合同等新模式,加快物流信息、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等标准对接,推动建立统一的运输市场和标准规则。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支持国内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在湖北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总部,开展多式联运业务;支持武汉、襄阳、宜昌、黄石、荆州等地培育一批本地多式联运骨干企业;推广甩挂运输,支持创新挂车共享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

3.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完善物流网络体系,增强资源要素、商品、服务的流通中转和集聚辐射能力。推动专业化物流发展。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和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建设,补齐冷链物流集配装备和仓储设施短板;积极推进电商物流、大件运输、危险品物流等专业物流发展。完善城市配送网络。构建以综合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集约化配送体系,促进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络节点体系,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推进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创建。加快发展邮政快递服务。推进快递“出海”,依托航空客货双枢纽,建设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拓展航空寄递服务;推进快递“进村”,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更好发挥邮政快递网络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农兴农的功能;优化寄递末端服务,构建灵活多元的末端配送体系。

4.提升客运服务品质。

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全面开展旅客联程运输,鼓励不同运输方式共建共享联运设施设备,推动“一站式”票务服务和“一票制”出行服务;推动发展高铁无轨站、城市候机楼、行李直挂运输、跨运输方式安检互认等专业化服务;大力推广电子客票。加快客运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高铁、航空为主体的大容量、高效率区际快速客运系统;鼓励中短途道路客运班线定制化发展,在城市群、城市圈推广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营模式;优化提升航空航线网络,大力发展支线航空;推动水上旅游客运发展。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周边短途班线客运的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实现全域公交化运营;推广集约化农村客运发展模式,深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持续提升客运服务普惠均等水平。

5.优化城市交通出行服务。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建设武汉轨道交通,进一步确立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宜昌、襄阳等地适时开展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国家公交都市和省级公交示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交通服务质量。创新公交客运服务模式,因地制宜构建快速公交、微循环公交等服务系统,积极发展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等特色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促进出租汽车新老业态深度融合,加强城市交通服务人文关怀。实施城市交通畅通行动。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促进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和便捷换乘,加快在都市圈打造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的通勤圈。



(六)促进大融合,催生交通行业新业态。

坚持老基建“补短板”、新基建“扩乘数”,探索交通与旅游、邮政快递、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交通对各行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新兴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推广,推进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融合共进、开拓创新的交通发展新业态。

1.“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按照“主题化、精品化”原则,重点打造体现湖北特色、主题鲜明的旅游风景道示范线,实现道路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的转变。加强交通主干道与景区连接线建设,推进5A级景区两种以上快速方式通达,4A级以上景区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达,完善景区对外交通条件。推动道路客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完善主要旅游景区公共客运基础设施,健全交通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旅游航道建设,集中优势港口资源,打造内河游轮港口示范工程,形成水上旅游示范品牌。推进旅游观光铁路建设,快速连接多个景点景区,充分发挥“一线多游”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旅游包机业务,培育旅游航空市场。支持交通建设与旅游项目一体化开发。

2.“交通+邮政快递”融合发展。

加强交通枢纽与快递仓储、分拨、接驳等设施的规划衔接,支持在大型车站、码头、机场等新建交通枢纽配套建设邮件快件绿色通道和接驳场所。加快推进航空快递,推广“高铁+邮件快件”,发展电商快递班列,优化交接流程。推动邮政业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的行业间标准对接和企业间信息共享。推动邮政快递与铁路、民航企业优化安检流程,实现安全衔接,提高安检效率。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发展新模式。

3.“交通+信息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重要机场、高铁站、地铁站点等交通枢纽的5G网建设,推广5G技术在智慧高速、智慧航道、车辆动态监控等领域应用。推动高精度地图、北斗系统、感知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应用,逐步在公交智能控制、营运车辆智能协同、安全辅助驾驶等领域开展车路协同试点应用。推进区块链在交通运输电子单证、危险品全链条监管、全程物流可视化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大数据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提升运输服务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4.“交通+装备制造”融合发展。

推进水运船舶标准化、环保化,推广应用江海直达船型、三峡船型等专业化船型,研发建造适合长江、汉江等江汉联运新船型,鼓励新建改建LNG单燃料动力船舶,建造纯电动游轮,实施以“船型研发、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水运装备设施升级工程。推进物流装备现代化,推广应用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和货运车辆,推动公铁适用的内陆集装箱等在湖北地区先行先试,支持发展大型化专业化的转运换装设施设备,提升冷链物流等设施装备水平。



(七)建设大平台,培育交通发展新动能。

重点推进“四通工程”(行业通、部门通、区域通、社会通),加快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深度赋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推进各领域的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形成富有活力、智慧引领的交通发展新动能。

1.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强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针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健康性能监测,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工程质量控制技术。推动重点路段、航段,以及隧道、桥梁、互通枢纽、船闸等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覆盖。推动交通感知网络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建立云端互联的感知网络。

2.构建网络化的传输体系。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交通专网与“天网”“公网”深度融合,推进车联网、5G、卫星通信信息网络等部署应用,完善高速公路通信信息网络,形成多网融合的交通信息通信网络,提供广覆盖、低时延、高可靠、大带宽的网络通信服务。

3.构建智能化的应用体系。

推动公众出行智能化。倡导“出行即服务(MaaS)”理念,鼓励各类交通运输客票系统充分开放接入,促进交通、旅游等各类信息共享融合,为旅客提供“门到门”全过程、全方位出行定制服务。推动现代物流智能化。推进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推进城市物流配送全链条信息共享,完善农村物流末端信息网络,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推动行业治理智能化。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决策支持、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监管执法、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大数据运用水平,推进精细化管理。

4.推动智慧交通试点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公交、智慧地铁、智慧机场等示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便捷智慧的融合基础设施,形成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利用新技术赋能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提高存量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八)强化大安全,筑牢交通运输生命线。

统筹发展与安全,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不断提升交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风险防控,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打造完善可靠、反应快速、多方协同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1.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重点推进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全面消除公路现有危桥安全隐患。强化地质灾害治理、交通安全黑点整治,提升交通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加强重大桥梁、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提高养护和治理水平,增强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加快重要节点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网络韧性和安全性。继续夯实“两客一危”重点车辆动态视频监控、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项目成果,加强水运本质安全保障建设。强化载运工具质量治理,提升重点运输船舶安全技术性能,深入实施道路运输车辆达标管理,完善营运车船准入标准,保障运输装备安全。

2.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完善依法治理体系,健全交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督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责任明晰的安全生产制度和覆盖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风险防控责任链条,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部门监管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建立安全生产权责清单,明晰各相关单位对重大风险监测、管控、应急等环节具体工作责任,形成重大风险防范责任网络。加强交通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提升交通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强化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3.深化安全风险防控治理。

实施综合交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完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深化长途客运、农村客运、危险货物运输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实施全过程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清单化精准管控,建立安全生产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加大安全生产巡查督查力度,及时督促整改问题。推动道路运输安全跨部门协同监管,加强交通运输、公安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加强邮政寄递安全的监督管理。

4.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

在重大灾害、疫情、安全等突发事件管理中,强化与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合作,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机制,完善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交通保畅和管控机制。加强应急调度指挥中心和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救援中心基地布局。推进全省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社会协同能力,完善征用补偿机制。





(九)共抓大保护,谱写绿色交通新篇章。

巩固长江、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整治成果,加大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强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塑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打造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体系。

1.持续深化运输结构调整。

围绕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湖北水运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港城一体,强化铁路货运骨干作用,突破性发展航空货运,发挥公路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合理、协同高效的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大宗货物向铁路和水路转移。继续推进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优先保障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铁路运力供给,重点提升大型工矿企业铁路、水路等绿色运输比例,推进年货运量15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进场率、进园率达到90%。

2.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深入落实长江大保护,重点推进非法码头整治工程,实现由拆除向生态修复延伸、由长江干流向汉江支流延伸。统筹利用过江通道、运输枢纽等资源,推动铁路、公路等线性基础设施的线位统筹和断面空间整合,合理有序开发港口岸线资源,促进区域航道、锚地和引航等资源共享共用。加强交通项目用地选址论证,尽量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等空间管控边界,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结合汉江等航运开发,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交通基础设施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施工材料等综合利用。大力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3.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发展。严格落实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加快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禁止不满足国家机动车油耗和排放标准限值的新车型进入道路运输市场。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站场等区域充电设施建设。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开展岸电应用示范区建设。加强船舶污染防治,提升港口污染治理水平,加强港口节能环保设备、工艺应用。加强交通生产水污染、大气污染处理技术应用,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噪声隔离措施,妥善处理大型机场噪声影响。实施绿色出行行动,在有条件地区开展交通近零碳示范行动。

4.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落实“多规合一”要求,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融合,科学布局交通建设空间,推动形成与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相协调、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避让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积极推进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等示范工程建设,构建交通绿色生态廊道。



(十)推进大改革,加快交通治理现代化。

以改革促发展,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改革,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健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提升行业软实力,全面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1.深化交通行业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多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汉江航道集中统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推广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跨方式的交通运输规划协同机制,推进多规融合。加强交通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梳理执法事项清单,明确监管职责、执法领域和执法重点,畅通运行机制。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

2.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实施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健全市场治理规则,完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费用清理工作,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交通市场体系。深化“信用交通省”创建工作,以“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发为依托,构建“互联网+”与“信用服务监管”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新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信用激励约束制度。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继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3.加强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规制度体系,根据国家和省要求,积极做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领域新业态规范管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立法论证和准备工作。积极参与《公路法》《港口法》等修订完善工作,着力推动高速公路等领域地方立法工作。深入推进执法队伍职业化、执法站所标准化、管理制度规范化、执法工作信息化。加强交通运输法治监督,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监督制度,提升交通执法水平。完善交通运输法治保障体系,强化交通法治能力建设,加强交通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执法信息化建设。

4.提升交通运输行业软实力。

加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跨行协同创新,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设和升级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培育交通科技生态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使用与激励机制,加强重要领域、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挖掘新时代湖北交通精神,宣传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的好人物、好故事,丰富行业文化内涵。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政治保障。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统筹研究解决交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统筹推进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实施,合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综合交通各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同配合,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二)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地方债券对交通建设、设施养护的支持力度。建立与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落实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压实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形成建养并重、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多元投资,强化市场运作,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投资建设,灵活运用金融工具盘活存量优质资产,鼓励利用地方政府债券、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强化交通运输行业债务风险防控。

(三)强化政策引导。

加强政策协同,出台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重大政策,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省直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研究制定“十四五”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投资政策,支持有利于综合交通一体化、多式联运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加大对公益性较强的交通项目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将国家和省交通重点项目统筹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做好重要通道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推进政策创新,积极支持交通基础设施与资源、产业、园区等捆绑综合开发。

(四)强化规划执行。

省级各交通专项规划、各市州“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要与本规划相衔接,贯彻本规划的总体部署,落实本规划的总体要求。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交通运输厅等根据职能分工,细化落实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制定“十四五”铁路、民航、公路、水路等重点项目库和布局图,加强规划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根据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组织开展中期评估等工作,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强化规划实施考核,将省级层面对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及政策方面的支持与各地区规划执行情况挂钩,保证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