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11-24 轻工纺织食品/农林水利 宁夏
一、葡萄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主要成就。
       优良葡萄种植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葡萄产业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及葡萄酒加工酿造产能的快速扩张,全区葡萄种植业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种植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以酿酒葡萄种植为主导,赤霞珠、梅鹿辄、品丽珠、蛇龙珠、西拉、黑比诺、霞多丽、长相思、贵人香等多个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并存,不同区域品种结构日趋合理的发展格局。截止到2015年底,全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49.4万亩,鲜食葡萄种植面积10.3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较2010年相比增加20余万亩,占全国葡萄种植总面积的4.9%。葡萄产量接近20万吨,占全国葡萄总产量比达1.5%。酿酒葡萄品种较2011年相比增加14个,总量达30余个。
       产业联动经济贡献显著。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高品质葡萄酒加工酿造产能的扩张,拉动了包括旅游、文化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葡萄历史文化之旅、生态之旅、消费体验之旅日益成为宁夏旅游新名片,三产联动、相互促进的葡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区葡萄加工能力已达27万吨,建成及在建酒庄184家,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已初具规模,酒庄游客年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葡萄产业年综合产值由“十一五”末的20亿元增加到了169亿元,整体经济总量较三年前相比增长了近一倍。
       产区特色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随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以及多个酒庄(企业)、多款产品获得国内外各种大奖,宁夏作为世界优质葡萄品种集聚区的影响力显著增强,“贺兰山东麓”产区在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国内第一部葡萄酒产区保护地方法规《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的正式出台,更是极大提升了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的依法发展水平。2012年,宁夏被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吸收为中国唯一的省级观察员,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目前《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总体规划》及种植体系、生态长廊等专题规划正逐步实施,产业科学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已基本健全集苗木繁育与流通、葡萄种植、加工酿造、酒庄评定与管理、市场流通、产品质量等为一体的技术规程与标准体系,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谋划了中阿博览会、中法葡萄酒设备技术展览会、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贺兰山东麓世界酿酒师邀请赛等一批对外合作项目,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开展了贺兰山东麓葡萄春耕展藤和专业自酿体验、葡萄旅游等活动,三产联动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组织实施了列级酒庄评选、金奖葡萄酒评选等活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2.结构现状。
       产品结构更加多元。适应葡萄酒消费趋势变化,近年来葡萄酒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产品品种由原来相对传统的红白葡萄酒发展到干红、干白、冰酒、桃红葡萄酒、起泡葡萄酒、白兰地等多品种、多系列、多口味并存,有效满足了不同场合、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贵族酒”、“奢侈品”色彩明显淡化。2015年,全区葡萄酒产量达到7.5万吨,较之“十一五”末增长23%。其中,中高档葡萄酒占比达到45%,列级酒庄酒也达到了10家。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通过近年来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化提升,宁夏葡萄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化、规模化特征日益突出,初步形成了以镇北堡为核心的西夏产区、以甘城子为核心的青铜峡产区、以肖家窑为核心的红寺堡产区、以农垦玉泉营和黄羊滩为核心的永宁产区、以金山为核心的贺兰产区。五大产区引领全区葡萄产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种植与加工酿造水平显著增强,不同产区差别化、特色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显现。
       组织结构更加合理。近年来,在“小酒庄、大产区”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宁夏葡萄酒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所有制层面,保乐力加、轩尼诗等外商企业(酒庄)与内资国有、民(私)营企业(酒庄)共生共存的发展态势较好,有力促进了资源优化,推动了产业国际化。企业规模层面,御马、贺兰晴雪、紫尚、长城云漠、张裕摩塞尔等生产能力、品牌影响力、级别不同的酒庄和西夏王等规模化工厂酒生产企业相互协调、错位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较好地适应了市场对不同档次葡萄酒的需求。
       (二)主要问题。
       1.种植结构尚需完善。
       葡萄种植引导不力,鲜食葡萄与酿酒葡萄种植比例不合理,酿酒葡萄滞销与鲜食葡萄外购现象并存,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砍葡萄”现象偶有发生,产业发展潜在风险较大。葡萄种植经营模式不合理,全区散户种植比例超过60%,种植的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基地面积和加工能力不匹配。企业对葡萄质量的诉求与种植户对葡萄产量的追求矛盾冲突明显,相互之间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制约了葡萄酒品质提升。
       2.区域结构尚需优化。
       受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土地、水利等因素制约,酒庄集群相对零散,发展较为缓慢,“葡萄小镇”、“葡萄酒城”建设难以推进。多地“同打资源牌、同吃葡萄饭”现象突出,市县区间联动机制缺乏,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110国道沿线葡萄产业带布局不尽合理,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度不够,葡萄文化旅游长廊效应尚未得到真正体现。石嘴山由于水资源匮乏,距离工矿企业较近,不适于大面积发展葡萄产业。
       3.产品结构亟待调整。
       赤霞珠比例超过60%,其它品种发展相对缓慢,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葡萄原酒比重过大,面向市场终端的品牌化葡萄酒发展水平不高,葡萄原酒生产基地和大型企业“发酵车间”特征突出。葡萄酒整体价格偏高,低性价比酒庄酒占主导的格局与新形势下葡萄酒面向大众化消费转变要求不相适应,缺乏面向中低端消费的大品种。葡萄产品开发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不高,葡萄汁、葡萄饮料、葡萄保健品等产品开发利用不足。
       4.产销匹配度亟待提高。
       葡萄产业营销环节发展水平低,营销人才缺乏,市场推广不畅,加之企业(酒庄)贮藏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葡萄种植与加工酿造能力的快速增长,葡萄、葡萄酒销售难现象突出。现有企业(酒庄)缺乏做优、做强、做特意识,产品与市场定位不明确,对目标市场、目标客户群的把握不准。中小微企业(酒庄)信息化发展滞后,基于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创新乏力,电子商务、小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引领葡萄产业转型发展的新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
       5.配套服务结构亟待改善。
       苗木培(繁)育、干旱节水、生长期水肥调控、有机葡萄种植、砧木与嫁接等现代葡萄种植技术服务发展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融旅游、文化、葡萄酒专业技术、管理、国际化等知识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短缺,种植环节人才短板效应更为突出,面向一线广大种植户(人员)的技术培训亟待加强。产业链不完整,下游酒标、包装设计、专业印刷等领域发展滞后,集葡萄与葡萄酒交易、展示、推介、品尝与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交易体系建设缓慢。节水灌溉、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制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葡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形势
       (一)机遇。
       1.国家层面政策环境利好。
       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关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将加速改革红利释放,为宁夏葡萄产业结构调整增添新的动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宁夏葡萄产业的发展内涵,提升了葡萄产业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地位。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为企业减负、营改增等具体举措有利于缓解企业成本上涨压力。
       2.葡萄产业全区战略地位提升。
       近年来,面对整体经济下行和重化工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葡萄产业列为全区四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之首,加快发展葡萄产业成为自治区经济转型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总体规划,建立了产区保护体系、区域品牌保护体系、行业准入体系和产业发展领导组织体系,与葡萄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正加快推进,对葡萄产业的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葡萄产业发展在宁夏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提升,将为产业发展赢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将助推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3.宁夏葡萄酒产业高端特征认知度提升。
       北纬37○43′—39○23′的地理区位、良好的气候条件赋予了宁夏葡萄产业的独特优势,美丽的塞上江南、古老的黄河文化、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迷人的六盘胜景等源远的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等与葡萄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共同组成了宁夏新名片。近年来葡萄酒节、国际葡萄酒博览会、OIV学术会议、中阿博览会、中法葡萄酒技术设备与酒庄游合作等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以及产区内多个品牌葡萄酒持续获得各类国内外品质大奖极大提升了宁夏葡萄产业的国内外认知度,全球葡萄酒“明星产区”、“新兴国产区”地位进一步确立。高端特征认知度的提升将促进宁夏葡萄产业的资源优势加快转变成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拉动旅游业、农业协调发展。
       4.宁夏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地位提升。
       新时期国家加快实施向西开放、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深化中阿合作极大提升了宁夏在新一轮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覆盖全区境的国家级内陆试验区建设、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的加快全面提升了宁夏的开放水平和开放层次,为宁夏葡萄产业开放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进一步强化了宁夏沿黄经济区作为国家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和银川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有助于改善制约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5.葡萄(酒)消费地位提升。
       国际看,目前全球人均年鲜食葡萄、葡萄酒的消费量约为3.8Kg、3.4L。大洋洲、欧洲是消费第一梯队,消费文化氛围浓厚,消费政策完善,消费水平高,但近年来受经济低迷影响消费空间萎缩。美洲是新兴消费市场,消费增长明显。亚非两大洲经济相对落后,消费文化氛围不浓,消费水平较低,但中长期市场增长空间大。国内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营养与健康及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葡萄酒特性由准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的加快,鲜食葡萄及葡萄酒消费潜力将快速释放,消费水平也会逐年提高。2006-2014年期间,我国人均年鲜食葡萄、葡萄酒消费量分别由3.2Kg、1.1L提高至6.5Kg、1.5L,增速高于全球以及欧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水平。但葡萄酒年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4.1%、法国的3.1%、澳大利亚的7.4%、美国的20.5%,消费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还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6.葡萄产业行业准入地位提升。
       葡萄产业涉及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旅游文化及流通消费等多个领域,紧密联系“三农”问题,事关西部甘肃、新疆、宁夏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在这些领域的产业政策导向有利。上游种植环节,与葡萄种植密切关联的先进种植技术开发及应用、优良品种选育(繁)育、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建设等均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范畴。加工酿造环节,与人争粮的白酒、啤酒均属于限制类范畴,葡萄酒酿造属于西部地区鼓励类领域。下游的旅游文化等环节,近年来国家将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以及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旅游消费、旅游信息化建设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加以支持。全产业链的鼓励类政策导向为葡萄产业发展赢得更多的政策倾斜。
       (二)挑战。
       萄酒进口关税的大幅度下调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来自新旧世界高品质的廉价葡萄酒进口大幅增长。2015年,我国葡萄酒进口冲击持续加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营养与健康意识的增强、葡萄酒进口关税的大幅度下调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来自新旧世界高品质的廉价葡萄酒进口大幅增长。2015年,我国葡萄酒进口额20.4亿美元,进口量5.5亿升,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高达49.5%。未来,随着国家向西“一带一路”战略与《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全面推进、中阿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葡萄酒进口关税的进一步下调以及欧洲葡萄种植限制政策解禁,葡萄酒进口将会持续增长,对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形成极大挑战。
       2.要素供给约束加剧。
       宁夏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以中小微企业(酒庄)为主体的葡萄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突出。贺兰山东麓属于国家层面的防风防沙生态屏障,生态相对脆弱,主产区的红寺堡区、青铜峡市以及银川市辖内贺兰、永宁等属于国家或自治区层面限制开发的区域或重点生态功能区,规模化发展葡萄产业生态压力大。自治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区及各主产区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葡萄产业发展面临的基础设施等公共投入压力加大。水资源匮乏,全区黄河水配额由2009年的40亿方减少到2014年的32亿方,葡萄产业规模扩张带来的用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3.国内产业竞争加剧。
       目前我国葡萄产业、尤其是葡萄酒酿造业已步入战略调整期,各主产省(区、市)之间的竞争正由资源向资源与市场竞争转变,张裕、中粮、王朝等行业大型骨干已完成了市场布局,广大中小微葡萄酒企业(酒庄)的市场开拓压力大。宁夏葡萄产业整体规模小,行业龙头缺乏,发展层次不高,跨域式发展既面临着山东、河南、吉林等工业规模化生产大省的强大压力,也与同处西北的甘肃、新疆两地存在激烈的资源和区域市场竞争。
       4.消费环境与政策影响难以扭转。
       我国葡萄酒消费文化整体发育层次低而缓慢,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无白酒不成席”观念根深蒂固,白酒引领酒类消费格局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葡萄酒进入酒类消费大众市场任重道远,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动力不足。近年来,国家有关厉行节约、控制“三公”消费的红线规定对中高端消费形成极大制约,葡萄酒、尤其是中高端葡萄酒市场开拓压力加大。葡萄酒“准奢侈品”定位、相关消费税政策与高昂的流通成本推高了市场价格 ,进一步降低了大众消费能力,抑制了大众消费潜力释放。
       三、葡萄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战略部署,抢抓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自治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核心,以三产联动、四化同步为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葡萄产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打造“贺兰山东麓”高端区域品牌形象,构筑宁夏葡萄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三产联动,协调发展。统筹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旅游及文化三者关系,拓展产业发展内涵,促进葡萄种植现代化、葡萄酒酿造新型化,实现葡萄产业与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品牌引领,创新发展。加强品牌战略顶层设计,规范“贺兰山东麓”区域品牌使用,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打造高端酒庄品牌和大众消费品牌。坚持创新驱动,构建政产学研消费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全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与业态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动力转换。
       生态为本,绿色发展。强化产区生态保护,健全环境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有机葡萄种植技术、绿色葡萄酒酿造技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打造葡萄产业生态经济圈。
       合作共赢,开放发展。抢抓国家加快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自治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重大机遇,深化中阿合作,加强与新世界旧世界葡萄酒的人才、技术、旅游、文化等交流,打造葡萄产业开放发展新格局。
       (三)调整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品牌引领、创新驱动、结构合理、集聚集约的葡萄产业体系,完成“一廊——三城——五个酒庄集群——四大示范区——三百座酒庄”战略布局优化,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明晰的高品质酒庄,“贺兰山东麓”区域品牌国内外高端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小酒庄、大产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葡萄产业成为推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宁夏建设的重要载体、“四化同步”与经济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2.具体目标。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品种繁育与品种引进协调发展,5年内引进20-30个葡萄新品种,繁育5-10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葡萄良种化率100%。葡萄品种升级加快,赤霞珠、黑比诺、西拉、马瑟兰等最优最适最特品种种植快速发展,引进与繁育新品种种植稳步推进。酿酒葡萄与鲜食葡萄种植比例不断优化,积极发展玫瑰香等鲜食葡萄品种。
       种植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葡萄总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酿酒葡萄种植面积62万亩。建成2万亩集中连片的优良酿酒葡萄标准种植示范基地,酿酒葡萄70%以上实现企业化种植,鲜食葡萄大户种植率超过80%。
       经济总量快速壮大。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与葡萄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同步发展,2020年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鲜食葡萄7亿元,葡萄酒酿造285亿元,葡萄文化旅游10亿元。
       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更富成效。“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知名度大幅提升,国内市场份额提高2-3个百分点。培养引进一批专业销售团队,完成全国省会级、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市销售网点布局。建成宁夏葡萄酒电商交易平台,线上销售占比超过20%。培育发展50个以上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酒庄和品牌,前10大品牌销售收入超过60%。葡萄历史文化之旅、生态之旅、消费体验之旅快速发展,年接待游客人数过百万。
       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工厂酒、酒庄酒协调发展,5年内酒庄酒产量力争达到40%。现有葡萄酒品种稳步发展,低(无)醇葡萄酒等小品种快速成长,半干型、半甜型、起泡葡萄酒以及优质平价佐餐酒产量比达到10%左右。培育形成1-2个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大品种,小规模、集团化、个性化定制葡萄酒产量力争达到5%左右。
       组织结构更加合理。5年内培育年产葡萄酒3万吨以上企业1家,年产葡萄酒1万吨以上企业5-10家。建成100家以上高品质酒庄,新增列级酒庄10个以上,列级酒庄总数超过20个。
       四、结构调整重点方向与区域布局
       (一)重点方向。
       1.改造提升葡萄种植业。
       引进和繁育葡萄新品种。以酿酒葡萄为重点,在稳定赤霞珠、梅鹿辄等现有适合贺兰山东麓种植的优势品种基础上,紧跟欧美酿酒葡萄种植、繁育趋势以及葡萄酒需求结构变化,引导和支持酒庄(企业)引进和繁育新品种,进行小规模试种植和基地化种植推广,丰富酿酒葡萄品种。立足宁夏及陕西、青海、甘肃等周边省份鲜食葡萄消费市场,稳定红提、巨峰、玫瑰香等传统品种种植,引进和繁育抗病、优质、高产、耐储运、生长期较短、晚熟的无核新品种和砧木品种。
       优化品种布局。根据各主产区(种植集中区)的光照、温度、海拔、土壤等条件,确定最适宜最有特色的葡萄品种,突出产区特色,实现不同区域葡萄种植品种的优化。海拔相对较高、无霜期、生育期较短的红寺堡区主导品种为黑比诺、梅鹿辄、霞多丽、长相思等。海拔相对较低、热量充足的银川、石嘴山、青铜峡等地主导品种为梅鹿辄、赤霞珠、西拉、黑比诺等。各地区在稳定最适的优势品种种植基础上,辅之以引进和繁育的新品种。
       推进葡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严格实施《贺兰山东麓酒庄酒生产技术规程》《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等技术规范,加快制定《贺兰山东麓鲜食葡萄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病虫害规范化防治技术规程》,提高葡萄种植的规范化水平。创新葡萄种植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酒庄)向前延伸产业链,建设标准化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实现酿酒葡萄种植企业化,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在有条件的企业(酒庄)进行有机葡萄生产,提升原料品质。根据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科学制定葡萄种植区划,确定酿酒葡萄种植主产区,在区域范围内推进土壤改良。适应本土与周边地区鲜食消费以及旅游业发展要求,在酿酒葡萄种植主产区外的其他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以种植合作社或种植大户为主体,推进鲜食葡萄种植的产业化经营和连片化种植,统一开展鲜食葡萄产销对接,增强抗风险能力。推进葡萄种植机械的使用,着力提高种植的机械化水平,降低葡萄种植成本,提升葡萄与葡萄酒的价格国际竞争力。
       2.做优做强葡萄酿造加工业。
       大力培育行业龙头。鼓励现有重点企业,以资产和品牌为纽带,以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展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具有品牌、传统工艺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列级酒庄,以并购、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做优做强做特,增强酒庄整体实力。小酒庄以酿造高端酒为导向,大酒庄(厂)以酿造中低端大众消费酒为主导,实现精品酒销售创品牌、中低档酒销售占市场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消费行为和市场趋势研究,引导和支持企业引进不同葡萄酒品种酿造工艺,加快开发生产面向中青年消费群体的口感清爽舒适、酒精度低、个性化特征明显、性价比高的终端大单品,形成以中低价位的大单品为主体、不同价格层次协调发展的产品格局。重点发展干型中低档葡萄酒,积极开发低醇葡萄酒、蒸馏葡萄酒等葡萄酒新品种,增加半干型、半甜型、甜型、起泡葡萄酒以及优质平价佐餐酒的比重,引导酒庄转变发展理念,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逐步降低葡萄原酒比重,重点发展面向大众消费群体、价格适中的酒庄酒,提高市场份额。
       着力提升酿造技术水平。适应产品结构调整和国际葡萄酒酿造技术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企业(酒庄)的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压榨、除菌过滤、无菌灌装设备等关键设备和葡萄酒酿造水循环利用与减排技术、冲洗用水等流量控制技术,提升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优化葡萄酒酿造工艺和技术,加强优质葡萄酒特征风味物质研究,推广使用优质葡萄酒酿造工艺、本土酵母筛选相关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推动重点企业(酒庄)葡萄酒酿造与互联网融合,提升葡萄酒酿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酒庄)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各要素,促进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的全面互联。
       加强旅游葡萄食品开发与副产物综合利用。面向葡萄旅游业,适度发展鲜食葡萄加工,开发生产葡萄蜜饯、葡萄果汁(醋)等旅游休闲食(饮)品。推进葡萄皮渣等酿造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发展葡萄糖浆、葡萄醋、葡萄汁饮料、葡萄籽油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
       3.创新发展葡萄文化旅游业。
       创新葡萄文化旅游业发展理念。以葡萄与葡萄酒历史文化梳理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织传承与人类健康贡献为立足点,以最优酿酒葡萄种植生态条件要求与贺兰山东麓的独特区位为结合点,深度挖掘葡萄产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宁夏元素,完善宁夏葡萄文化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概念设计,构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消费体验三者合一的宁夏葡萄文化旅游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历史文化之旅、生态之旅、消费体验之旅三大名片。以交通一体化为重点,以旅游市场合作开发为载体,促进旅游资源共享,通过一系列精品旅游路线设计,将赴宁游客引向葡萄产区腹地,延长在宁滞留时间,将贺兰山东麓产区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葡萄酒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创新葡萄文化旅游业体制机制与业态。创新自治区及各主产区文化、旅游、葡萄产业管理体制机制,设立葡萄文化旅游办公室(葡萄产业发展局下辖),促进公共资源整合,有序推进葡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突破“以我为主”的葡萄文化旅游业发展思维,积极引进华侨城、港中旅等国内外有实力的旅游资源开发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宁夏葡萄文化旅游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营,弥补葡萄产业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实施“互联网+葡萄酒+旅游”战略,积极推进与“去哪儿”、“途牛”、“艺龙”、“携程”等互联网旅游企业的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加大对宁夏葡萄文化旅游业的宣传推介。引进或培育发展本土的互联网旅游企业,积极发展个性化、规模化、集团(企业)化定制等葡萄文化旅游新业态。
       4.加快发展协作配套产业。
       加快发展葡萄产业社会化服务。以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国际联合会等行业中介组织为载体,联合相关专业机构,组建种植专家服务团,提供标准化栽培管理、有机葡萄种植、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脱毒嫁接苗木和栽培管理新技术、葡萄与葡萄酒质量检验检测、人才培训、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加快发展葡萄种植设备租赁、葡萄酒移动灌装设备租赁、葡萄与葡萄酒质量检验检测等服务,缓解中小微企业(酒庄)投资不足压力。
       全面推进葡萄产业高效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宁夏葡萄产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宁夏国际葡萄酒交易中心为主导、以银川银西葡萄物流中心、石嘴山葡萄物流中心、宁南(红寺堡)葡萄物流中心为支撑的葡萄产业智慧物流体系。整合三地运输、仓储和配送资源,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强化物流全程监测,着力降低宁夏葡萄与葡萄酒的物流成本。
       延伸发展专业印刷包装。引导本土现有印刷包装企业,发展面向葡萄产业的专业印刷包装。鼓励和支持金晶集团拓展经营范围,引进瓶装玻璃生产线,为企业(酒庄)提供酒瓶配套服务。鼓励和支持本土的家具企业,依托银川综合保税区优势,以进口橡木开展橡木桶和葡萄酒瓶木塞生产,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二)区域布局。
       以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酒庄集群的葡萄园与个性酒庄为基础,融合葡萄产区内现有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充分利用宁夏“丝绸之路”风土文化资源,对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打造“一廊——三城——五个酒庄集群——四大示范区——三百座酒庄”的葡萄产业发展格局。
       1.一廊。
       即沿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聚长廊。以110国道为核心廊道,以道路沿线的葡萄种植基地、旅游景区、文化景观、生态景观为核心景观,形成贺兰山东麓第一印象区,打造国内首条百里葡萄长廊。
       2.三城。
       镇北堡葡萄酒旅游度假城。以葡萄产业及旅游产业为核心,融合镇北堡周边葡萄小镇丰富的酒庄资源、观光设施、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西部影视城的文化旅游资源、商务会议中心等相关资源,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体验、商务会议、温泉度假养生、红酒酒吧、餐饮购物、民族风情演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葡萄酒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城。
       农垦玉泉营葡萄酒产业城(包括闽宁镇)。依托玉泉营(闽宁镇)优质的葡萄产业资源,在玉泉营、黄羊滩农场布局葡萄酒庄、酒堡群,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开展酒泥加工、葡萄皮(籽)深加工、辅料生产等,打造以精品葡萄酒酿造、副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为主要内容的葡萄产业集聚区。
       红寺堡葡萄酒文化城。依托红寺堡地区良好的葡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塞上生态环境,着力推进葡萄酒庄、葡萄酒厂、葡萄观光游乐园、葡萄酒交易中心、移民博物馆葡萄展区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葡萄酒文化城。
       3.五个酒庄集群。
       通过酒庄组团汇集成酒庄集群,形成小区域产业布局,打造小型酒庄产业园,延伸产业链,规划产业带,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辐射更大区域面积,形成规模化优势,将酒庄集群打造成驱动区域葡萄产业发展的主体。重点建设以金山为核心的贺兰产区酒庄集群、以镇北堡为核心的西夏产区酒庄集群、以玉泉营(闽宁镇)为核心的永宁产区酒庄集群、以甘城子为核心的青铜峡产区酒庄集群以及以肖家窑为核心的红寺堡产区酒庄集群。
       4.四大试验示范区。
       通过试验示范区建设引领全区葡萄产业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在示范区引入统一的产业服务公司,为区内企业提供质量检验、葡萄酒灌装、农业生产机械、病虫害统防统治、防冻害、酿酒师注册登记制度等服务。重点建设贺兰金山国际葡萄产业试验区、青铜峡鸽子山示范区、红寺堡肖家窑示范区以及广夏二、三基地示范区四大试验示范区。
       5.三百座酒庄。
       实施品牌化、国际化战略,高标准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长廊沿线的300座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庄。按照“小酒庄、大产区”的发展模式,扩大精品个性酒庄数量和规模,加强酒庄水、电、道路、路标、防护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酒庄环境绿化美化效果。全面实施列级酒庄管理模式,营造景观优美、个性突出的酒庄特色,使其成为集酿酒葡萄栽培、酿造、葡萄文化旅游、体验、品鉴、营销为一体的葡萄酒庄。
       五、实施葡萄酒结构调整九大工程
       (一)苗木培(繁)育工程。
       加强苗木培育基础研究,积极引进、培育、推广优、新葡萄品种。一是发挥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大力开展新品种试种、脱毒嫁接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标准化栽培等基础研究。二是加快推进沿贺兰山东麓现有大型育苗基地的扩建升级工作,按照“集中育苗、统一供给”的原则,为周边提供优质种苗。支持各育苗基地结合本地区土壤、气候等要素禀赋条件,引进和筛选适合本区域的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品种,探索建立适宜的栽培方式,制定相应的葡萄种植规范,形成各具特色的葡萄苗木基地。三是依托大型育苗基地和市区县三级苗木繁育体系(母本园、采穂圃、育苗中心),选育、推广优良无病毒嫁接苗,完善技术规范和指导,以补贴的方式鼓励新品种基地化及产业化种植。
       (二)低产园改造工程。
       加速推进葡萄品种改良,推广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低产园。一是结合各产区气候地貌特征,推进低产园品种改良与更新换代,推广适合本产区的特色优势品种。二是推广应用“清定植沟、深施肥、斜上架、统防统治”等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葡萄园20万亩,其中石嘴山3千亩、银川5万亩、青铜峡5万亩、红寺堡5.7万亩、农垦系统4万亩。三是引导龙头企业、酒庄、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完善引水灌溉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葡萄生产基地。
       (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大力改进主产区道路交通、引水灌溉、服务游憩设施,加强防护林带建设。一是在统筹考虑全区主体道路、产区主干道、次干道、旅游快速通道的基础上,按照“方便、快捷、有利于葡萄产业发展”的原则,推进主产区路网建设,建立起互联互通、便捷的交通网络。打通110国道到各产区、各酒庄集群的道路,力争开通一批连接市区至酒庄集群、产业城、示范区的公交旅游线路。二是加强贺兰金山试验区、青铜峡鸽子山示范区、红寺堡肖家窑示范区及110国道以西新建葡萄基地的节水灌溉设施配套建设,改造提升银川市、青铜峡、红寺堡及农垦等四个老产区葡萄园节水灌溉设施配套水平。推进引水灌溉主渠道设施建设,引黄河水至各主产区,确保各产区均有稳定、充裕、便捷的灌溉水源。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大型酒庄和种植大户,兴建和完善产区内水源、灌溉设施,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和智能化技术,引领葡萄产业增产、增质、增效。三是选择乔、灌树种,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防护为目的,建设贺兰山东麓核心产区防护林带。四是加快建设各产区气象自动监测站,开展自然灾害预警、预测,定期发布产区物候期气象质量指数及应对措施等信息。五是完善葡萄生态长廊沿线加油站、休闲区、酒庄、自驾车营地、住宿设施,提高旅游服务配套水平。
       (四)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工程。
       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一是整合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建设资源,建立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以企业为主体、多部门联动、行业协会为纽带的品牌推进、宣传和保护机制,加大对品牌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二是加强对西夏王、加贝兰、贺兰山、银色高地、巴格斯、张裕、长城等重点品牌的跟踪培育,鼓励企业和列级酒庄走出去,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葡萄酒展销会、推介会、品鉴会等活动。引导和支持企业(酒庄)以自建或共建连锁店、专卖店、体验店等形式扩大销售区域,通过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实现销售模式线上转型,多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发挥“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持续办好葡萄酒节、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等各类宣传推介会,提升“贺兰山东麓”区域品牌影响力。四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酒庄利用天猫、京东、淘宝和金融网等平台建设网上销售与服务平台,建立企业自营的微信微商城以及官网E商城购物平台,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发展规模化定制、集团定制,促进企业(酒庄)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挖掘细分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
       (五)招商引资工程。
       健全招商引资制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引资综合评价,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一是立足全区葡萄产业发展实际并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招商引资指南》和招商路线图,面向国内外市场知名度高、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开展针对性招商活动。二是针对全区葡萄酒产业链上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积极争取,重点招引酿酒辅料、瓶塞、橡木桶等配套企业。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发挥宁夏葡萄酒协会、区域商会和知名企业家作用,大力推进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以外引外、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施跟踪责任制,提高招商针对性和效率。四是转变单纯以招商规模为核心的招商引资评价考核机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依据引进项目对区域品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影响,对招商引资进行考核评价。
       (六)葡萄旅游文化提升工程。
       创新旅游产品设计,推进旅游线路优化,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推进葡萄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以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葡萄特色旅游小镇、葡萄酒城、特色酒庄酒堡为载体,以旅游专线为纽带,结合西夏文化、贺兰山文化、黄河文化和沙湖等绚丽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葡萄产业观光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酒厂工艺参观、葡萄酒工艺体验、葡萄酒庄酒堡个性化体验、葡萄主题休闲娱乐体验等体验型旅游产品。依托区域优质葡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葡萄酒、葡萄制品等旅游商品。二是以“快捷、高效、有利于提升游客体验和促进葡萄产业发展”为原则,合理布局区内葡萄体验游、文化体验游、自然生态游等旅游线路,对已建线路进行优化升级。三是加强旅游专线和旅游区道路交通建设,做好葡萄旅游景点的规范标识,完善旅游信息系统、宾馆、酒店、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
       (七)诚信体系建设工程。
       强化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健全行业自律体系,积极开展企业诚信评价。一是明确企业诚信经营主体责任,加强全区葡萄酒企业诚实守信教育和宣传,增强企业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诚信意识,逐步树立企业诚信文化。二是鼓励企业实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QB/T4111-2010),将全区葡萄酒企业、酒庄、种植大户等纳入诚信评价体系中,委托第三方定期开展诚信评价,建立健全评价信息征集和披露机制。三是依托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国际联合会,加快构建行业自律体系,督促企业安全生产和合理定价,规范企业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加强葡萄酒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建立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实施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企业强制退出机制。
       (八)技术与规范完善工程。
       完善和制定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酿造技术规范、葡萄及葡萄酒质量标准体系,促进葡萄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自治区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结合五大产区气候、地貌特征、种植品种和现有技术水平,从葡萄园环境、架形培育、种苗处理、病虫害防治、农药肥料使用、节水灌溉和产量控制等方面制定符合各产区产业发展特点的技术规范,提升葡萄种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二是依据《葡萄酒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T23543-2009),加快制定具有贺兰山东麓产区特色的企业(酒庄)良好生产规范,定期向全社会发布葡萄酒质量评价报告。三是立足贺兰山东麓区位及资源特点,依据《葡萄酒国家标准》(GB15037-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葡萄》,修订完善贺兰山东麓葡萄、葡萄酒质量标准体系。
       (九)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工程。                                       
       加快完善葡萄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社会化服务效率。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加速引进一批宁夏葡萄产区急需的葡萄出土、埋土、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农用机械,全面提升产区葡萄生产机械化水平。二是成立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对园区酒庄企业葡萄生产、葡萄酒酿造以及产品销售过程进行实时技术指导,并对整体园区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加强葡萄苗木检测中心建设,提升产区苗木检测、监测能力,保障葡萄苗木质量安全,促进产区持续健康发展。四是以企业为主体,在每个产区建设一套可移动葡萄酒检验分析、流动灌装线,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产区酒庄共享提供服务。五是建设集专业葡萄酒品尝、鉴定、批发、零售、储藏等功能于一体的葡萄酒品鉴营销中心。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产业发展新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葡萄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一是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加快推广和应用负面清单管理,破除影响葡萄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投资活力。二是建立由自治区主要领导挂帅、葡萄产业发展局牵头、各委办局及各主产区主要领导参加的葡萄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会商葡萄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建立葡萄产业发展局、发改、农牧、经信、财政、税务、林业、旅游、文化等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自治区各责任委办局有关领导对口联系重点企业(酒庄)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政策诉求。四是以土地流转、股份制、合作社等形式,打造农户、葡萄基地、酒庄、销售等相互连接的产业发展利益链,解决农户和企业诉求不一致、葡萄质量不高、酒庄建设投资过大、葡萄酒质量不稳定等产业发展问题。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做好国家及自治区相关政策落实,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大自治区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一是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设立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的葡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加大对贺兰山东麓国际地理标志保护、主产区基础设施与葡萄(酒)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列级酒庄市场开拓、良种苗木繁(培)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产区高品质优质试验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二是遴选国家级项目库,支持企业申报国家有关农业产业化、产业振兴与技术改造、工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以宁夏大学葡萄与葡萄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协调创建面向葡萄产业的“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三是认真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小微企业、农产品增值税抵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税收减免、新购设备增值税抵扣、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相关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四是立足葡萄产业的民生产业特性和国家鼓励类产业范畴,用足用好国家赋予全区的先行先试政策、银川综合保税区政策和国家的民族与西部大开发政策,争取更大的政策优惠空间和决策自主权。
       (三)构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从源头到市场终端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和维护宁夏葡萄产业高品质形象。一是加快制定《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苗木管理办法》和《贺兰山东麓葡萄苗木质量标准》,规范苗木市场秩序,加大苗木市场乱象的治理力度,探索建立葡萄苗木溯源系统,确保优质苗木使用。加快制定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质量特征标准,依据《贺兰山东麓酒庄酒生产技术规程》、《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等技术规范加强对葡萄种植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严控农药肥料使用与病虫害防治,大力推进有机葡萄种植,促进葡萄种植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确保葡萄质量。二是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贺兰山东麓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要求,加快制定《贺兰山东麓酒庄酒管理标准》,严格葡萄园备案制和酒庄准入制,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大力推进酒庄环境卫生和生产条件、酿酒工艺及设备、葡萄酒贮藏、灌装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列级酒庄管理,确保葡萄酒质量安全。三是依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实施细则》等,加强对葡萄、葡萄酒流通、运销等环节的监管,加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严格规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和证明商标的使用,确保产地安全。四是借鉴内蒙古自治区乳制品质量追溯经验,以启动列级酒庄和金奖企业“一瓶一码”计划为契机,建立全区统一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质量追溯平台,完善平台查询功能,确保消费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五是建立宁夏产区葡萄酒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保障产区酿酒葡萄原料、葡萄酒的质量与品牌信誉,促进产业规范化发展。
       (四)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强化自治区金融办职责,健全投融资体系,着力解决葡萄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推进银政、银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列级酒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扩大抵押范围,改善信贷服务。协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大对主产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加快启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担保基金,吸引国内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以多样化融资方式向酒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二是遴选具有一定实力的酒庄(企业),建立葡萄酒上市企业资源库,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强上市辅导,择优推荐上市。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列级酒庄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支持有条件的酒庄(企业)在“新三板”和宁夏产权交易所挂牌融资。三是积极推进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与宁夏本土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类企业开展合作,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更好满足各类酒庄的投融资需求。四是加强全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担保机构扩大酒庄(企业)担保抵押物范围。推进酒庄(企业)信用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信用记录的覆盖面,加大对信贷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对信贷守信行为的激励。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全面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夯实葡萄产业发展的人力与智力基础。一是依托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北方民族大学以及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联盟成员单位中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加快培养葡萄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构建从基础研究、葡萄种植与加工酿造技术研发创新、葡萄酒酿造到市场开拓的人才梯队。依托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葡萄产业技能人才队伍。继续办好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夜校,持续开展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二是依托自治区创新型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家下基层服务活动”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精神培养工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工程、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等,遴选本土企业家及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外、尤其是葡萄酒旧世界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以贺兰山东麓酿酒邀请赛为契机,加快引进葡萄酒新旧世界高水平酿酒师,加大对高层次引进人才的智力激励力度。三是协调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依托西夏王酒业、宁夏张裕、中粮长城(宁夏)等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全国葡萄与葡萄酒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产业可持续创新能力。
       (六)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
       加强葡萄产业中介组织体系建设,加大对行业中介组织业务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中介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联盟的作用,以企业(酒庄)为主体,以各联盟成员现有资源为依托,开展信息交流、技术研发、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等工作,提升宁夏葡萄产业的项目整合能力、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是充分发挥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国际联合会的“加油站”、“参谋部”作用,引导和支持其开展国内外合作、产区推介与保护、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招商引资、人才培养、行业自律等活动,参与规划、标准与政策制定。顺应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趋势,支持其承担行业统计、信息服务、行业培训、酒庄与行业管理、流通领域管理等方面职能。三是引导和支持各主产区加快建立葡萄产业中介组织,做好本产区内葡萄产业发展的中介服务工作,与自治区级中介组织上下联动,形成中介服务合力。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