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山西】汾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1-11 其他 山西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加快发展,我省工业经济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素质提高,实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29.5亿元、销售收入14393.7亿元、利税631.8亿元;全省煤炭产量9.44亿吨、发电量2457.4亿千瓦时、焦炭产量8034.7万吨、钢材产量4267.3万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41.6%上升至2015年的53.2%。煤炭、冶金、焦化和电力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65.2%调整至2015年的46.9%,重点培育发展的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食品等新兴产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34.8%上升到2015年的53.1%,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狠抓工业节能降耗,统筹推进其他领域节能降耗,全社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10年的1.78吨标准煤下降至2015年的1.44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19.26%,实现节能量4300万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9.2%,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2%,综合利用量达到1.3亿吨。朔州市被国家列为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试点城市,全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四是企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创新投入和产出均有较大增长。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4家,建成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43户、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和行业技术中心15户。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碳纤维、特种钢等重点产品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千万吨级智能煤炭综采成套装备、动车组轮对国产化、煤层气勘探装备等部分行业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确立了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贯标体系和架构,在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上推动实施试点,取得了很大进步。围绕我省产业特点,实际研发了一批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建设了太钢、潞安、太重、晋煤、阳煤、经纬纺机等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有力提升了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六是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安全管理,全面提高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2015年,全省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普及率达50.84%,居全国第10位。全省政府网站已基本实现电子政务全覆盖,信息公开功能日臻完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稳健复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产业体系。2015年,我省信息产业实现收入952.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8.4亿元,电信及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84.5亿元。

七是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先后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25万户,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33万亿元。全省企业从业人员存量的75%、增量的85%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的。中小微企业创造了全省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仍存在着经济结构畸重、产业层次较低、技术水平落后、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一是工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工业结构超重特征突出,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轻工业发展不足。2015年,我省轻重工业比例为7.392.7,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煤炭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46.8%,形成“一煤独大”“头重脚轻”的产业结构特点,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对我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影响较大。

二是制造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无论是行业总量还是产品、企业规模都偏小,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初级、经营粗放,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在行业内缺乏话语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我省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电子产业、信息产业、汽车配套产业等现代化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有限,特别是在承接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时显得尤为突出。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企业总数的8.2%,其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5.8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体系仍较弱,我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仅占到全国的2.9%、2.1%和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为0.7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绿色发展能力较弱。重化工业为主导仍然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企业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煤炭、钢铁、有色、焦化、化工、建材、电力等主要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能耗水平和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不强。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是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推动我省工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并实施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等战略举措,为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省政府连续出台的促进工业稳增长、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助推中小企业成长、减轻企业负担等一揽子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经济发展的向好因素正在逐步累积。产业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煤炭等大宗能源原材料产品市场下行倒逼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兴产业将成为投资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为我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环境。因此,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又面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我们要着力化解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奋力抢抓新常态蕴含的机遇,将保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作为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政治责任,大力强化改革、市场、创新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努力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快速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中国制造2025》为统领,努力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产业集聚,促进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多元、绿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主要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加强产学研联合,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研发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设备,促进产品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产业接续替代和优化提升。

——坚持协调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上中下游产业协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降低重工业比重,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工业经济数量和质量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实施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工业产业体系,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坚持集聚发展。加快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叠加,引导优势要素有效集聚,完善发展载体,推进现有园区、示范基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坚持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由各个产业、各环节单兵突进式发展向产业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的融合式发展转变。

——坚持开放发展。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引领,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重大历史机遇,在融入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得到较快增长。工业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以上。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生态化,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合理,工业新型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非煤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

工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8%,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国内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取得突破。到202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以上。

“两化”深度融合成效明显。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8%;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0以上。

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夯实。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有线无线、各种制式融合建设的宽带网络协调发展,到2020年,城市家庭实现光纤全覆盖,行政村基本实现光纤到村,全省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四、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新支柱产业、潜力产业和信息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稳步发展。

(一)加速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逐步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

1.煤炭工业。

围绕“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的发展要求,全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供给革命、科技革命、管理革命,重点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全力打造煤炭产业升级版。

以安全绿色开采、清洁利用为重点,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推进煤炭开采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提高煤炭利用的清洁化、低碳化程度,努力提高清洁煤炭生产供应能力。着力推进煤转电、煤转化产业发展,有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建立关闭矿井衔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构建有效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市场需求调节煤炭产品结构新机制。

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和运行的现代管理体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搞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着力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加大煤矿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高矿井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提高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2.冶金工业。

以分行业控制、补齐短板、延伸链条、优化配置、改造提升、打造园区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发展不锈钢、铝、镁、铜合金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降低原材料、能源和中间产品物流等综合成本,提升我省冶金行业整体竞争力。

钢铁产业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品种结构、深化节能减排、推进技术创新、加强资源保障为重点,平稳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太原、临汾、吕梁、运城、晋东南五大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继续推进企业集团化和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有效促进产业优化整合。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支持太钢集团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特钢和不锈钢生产;支持省内普钢生产企业以市场方式组建产业联盟,开展技术、物流、市场营销等方面创新合作,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高市场生存能力。重点抓好品种质量、新产品开发、节能环保工程配套、余能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能效和环保达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铝产业坚持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思路,优化产能和资源配置,推动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南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铝工业产业集群,重点建设运城、吕梁两个百万吨铝工业基地。以产业链协同优化、产能配套、延伸加工为发展方向,推进“煤—电—铝”协同发展机制,优化“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产业链,促进资源就地转化。支持大型铝企业进行行业整合,大力拓展铝材深加工领域,形成3—5家铝产业链配套的大型企业集团。

镁产业以发展提升、整合优化、延伸产业链为发展方向,提升镁合金延伸加工和工艺配套,提高镁合金产品生产规模。重点布局太原、运城两大镁产业基地。支持镁产业集团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鼓励发展再生镁产业,形成3—5家原镁生产、配套镁合金深加工产品生产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推进实施中条山有色、银光镁业等企业发展原镁生产和镁深加工项目。

铜产业以稳定铜的采选冶为基础,以延伸铜产业链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性能铜合金、压延铜箔、挠性覆铜板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推进实施中条山有色铜矿采选、铜冶炼以及阴极铜和铜材加工项目。重点布局运城和太原铜产业基地。发挥晋西春雷军工民品铜合金板带生产技术的互融性,发展IC封装用高性能铜合金带、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镍硅合金、汽车、高铁、军工航天、新能源LED用铜等产品。

到2020年,全省冶金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其中:钢铁产业达到4000亿元、有色金属产业达到1000亿元。

3.焦化工业。

坚持“稳焦兴化、焦化并举,上下联产、以化领焦”,严格控制焦炭总产能,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化工焦、培育洁净焦、压缩冶金焦、巩固铸造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转移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焦化化产延伸,培育壮大化产品深加工产业,逐步由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以化领焦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鼓励行业内外联合重组,加快基地化、园区化、大型化改造,打造全国一流焦化产业基地,推动我省焦化工业全面迈向中高端。

全面提升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水平。引导焦化集聚区和焦化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合的利用路径,鼓励发展起点高、规模大、节能环保效果好的焦炉煤气制甲醇、天然气、乙二醇、合成氨、合成化学品(油蜡)、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CPP)等多联产项目;鼓励大型焦炉煤气制甲醇企业自主研发或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继续向甲醇制烯烃、芳烃、汽油等下游产品方向发展,进一步延伸焦炉煤气综合利用产业链。

促进煤焦油深加工向精细化发展。以我省现已形成的煤焦油加工装置为基础,引导省内煤焦油加工企业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特色发展,各自做大做精一个或几个产品链,提高馏分加工深度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洗油、酚油、萘油、蒽油等馏分的后续精细加工化学品,重点推进沥青制针状焦及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特种炭黑、核石墨、沥青基碳纤维等高附加值碳素材料,促进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推动粗苯精制向新材料方向延伸。以延伸发展新材料产业为重点,集中粗苯资源着力扶持具备深加工技术实力的企业,推进焦化粗苯深加工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顺酐、噻吩及其衍生物、己二酸、己内酰胺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尼龙系列、新型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产业,实现苯下游精细化工快速发展。

以园区化为方向提高产业集中度。以项目园区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链条化、技术工艺先进化、装置大型化为方向,鼓励现有重点焦化集聚区以外的企业,通过产能置换、企业重组、搬迁等方式,向现有500万吨级及以上焦化集聚区转移,建设现代化大机焦和大型化产集中加工项目,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集聚区建设的集约化水平。

到2020年,全省焦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化产深加工优势进一步提升,焦炭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行业转型升级初步实现。全省建成炭化室6米(含5.5米捣固)以上节能环保高效现代化大机焦能力5000万吨以上,形成50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5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制天然气、300万吨以上煤焦油加工和100万吨以上粗苯精制能力。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其中化产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4.电力工业。

坚持科学布局、节约优先、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原则,以建设大型煤电基地、扩大晋电外送能力、节能减排为重点,推动电力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实施股权联营合作,全省省调主力发电企业全部实现煤电一体化或长协合同运营全覆盖。合理配置动力煤资源和环境容量,促进煤炭基地与煤电基地协同发展,除城市热电联产、电网安全需要建设的电源项目外,新核准建设燃煤发电机组原则上应按照煤电一体化要求进行规划。

提升电网外送能力。采用先进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加快向华北、华中、华东的输电通道建设。加强省内北电南送通道建设,加大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电网智能化建设。推进晋北、晋中、晋东3个国家级千万千瓦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安排的我省“三交一直”四条通道的建设,优化电源与电网布局,解决电力外送通道瓶颈,提高我省电网外输能力。

积极推进电力工业低碳发展。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加快燃煤发电机组升级与改造,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对全省现役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环保设施的改造任务。在确保供电、供热及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淘汰落后产能,在新项目核准中,鼓励按照等煤量替代的原则关停服役期满、能耗指标高、排放不能按期改造达标的煤电机组。有序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节水节能超超临界零冷机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加快电力市场化建设推进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培育售电市场主体,有序放开发用电市场,增加市场交易电量,提高跨省区电力市场交易比例,扩大省内、省外两个市场的电力消纳能力。加快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研究建立电价交叉补贴额度平衡机制和不同电压等级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有序推进配售电业务向社会资本放开,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配电业务,多途径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区域电网建设运营新模式。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

到202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3亿千瓦,全省外送电能力达到6000万千瓦。

(二)振兴发展新支柱产业。

1.装备制造业。

以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装备制造园区为载体,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煤层气装备、煤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装备、基础工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将山西建设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

轨道交通装备要以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为方向,发展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产品,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突破动车组用钢、铝镁合金等新材料技术,建设太原、永济、大同三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煤机装备要不断提升煤机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适用各类煤层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机一架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煤矿井下机器人,发展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自移式破碎站、转载机等自动化开采成套设备,打造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和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

煤层气装备要发挥石油钻具装备、煤机装备研制优势,依托煤层气国家级实验室、煤层气开发利用研究中心等,加快煤层气钻探尖端技术、井下松软煤层高效钻进技术等研发,发展煤层气勘探高精尖勘探装备、定向钻机、智能化排采系统、径向钻机等产品,建设太原、晋城两大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大同、运城煤层气特色应用基地。

煤化工装备要发展智能环保焦炉成套设备、特种煤炭气化成套装备、劣质煤综合利用成套设备以及特种材料设备,加快攻关大型、高压、高温、高效化工装备技术,洁净利用“三高”劣质煤技术等,打造山西现代煤化工装备品牌。

节能环保装备要着力培育优势技术装备产品,推广高效锅炉(窑炉)、电动机、变压器和高效热能回收系统应用,发展一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环境治理技术装备及噪声、辐射防治装备等环保重点技术装备。重点布局太原、长治、运城三大基地。

农机装备要发展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重点布局太原、晋中、运城和长治四大产业集群。

基础工艺装备要加强铸、锻、焊、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粉末冶金等工艺研究,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等,加强工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发展高端液压元器件和系统,高精、高速、智能数控工作母机等基础装备、重型机械装备。

智能制造装备要坚持制造与服务并重,重点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提高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开发以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表、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系统、增材制造装备、多用途通用飞机、特种飞行器、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

新能源汽车要以电动、甲醇、燃气汽车为重点,推进煤基醇醚燃料汽车、煤层气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型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支持先进发动机总成、底盘总成、电子控制和信息系统等研究与开发,打造太原、晋中、晋城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晋中、长治甲醇汽车产业基地,太原、运城、大同燃气汽车产业基地。立足我省煤电能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电动乘用车生产制造等产业,着力构建“煤—电—车”产业链。加快建设电动车重点项目,创新完善产业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到“十三五”末,全省电动车生产能力达到12万辆以上。

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要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重点骨干企业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以上,关键工序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

2.煤化工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要求,推进“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煤化工转化进程,通过优化布局、产业耦合、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等方式,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巩固传统煤化工,大力推动煤基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重点发展大同左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发挥现有晋东、晋中(南)基地化工产业基础好的优势,探索拓展晋东下组煤利用途径。积极推动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煤基清洁能源(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生产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天然气、油品等。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加快发展工程塑料、合成纤维、各类新型助剂、添加剂、催化剂等高性能、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新型专用化学品。推动煤化工园区企业集聚、产业耦合,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开展综合利用改造;依据安全容量和环境防护要求,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模和产业链等;强化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生产行为,完善安全设施;整合应急救援资源,提高事故救援能力。

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以煤炭分质分级利用为方向,从生产燃料、原料向生产材料转变,优先规模化发展煤(甲醇)制烯烃、芳烃、乙二醇等新材料产品,稳步适度发展煤制油、气等能源转化产品,鼓励发展焦煤、煤气联产精细化学品。促进传统煤化工等存量产能向适应市场需求方向发展,向重点优势企业聚集;鼓励现有煤化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对行业基础性技术和工艺研究,做好技术储备,突破一批核心、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支持煤气化、合成气化工、甲醇及其下游产品、苯及其下游产品、乙炔化工、精细化工等6个创新链和30项技术开发与示范。

到202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左右,年转化利用煤炭超过5000万吨。

(三)加快发展潜力产业。

“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潜力产业。

1.新材料产业。

以提高传统材料产业深加工附加值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四大领域向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新型金属材料重点开发高铁等重大装备用高品质轴承钢、车轴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高档不锈钢,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钕铁硼永磁材料,高温合金及特种合金材料等深加工产品。重点布局太原特殊钢产业基地、太原和运城两大镁合金材料产业基地、运城铝合金材料产业基地、晋南铜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太原和运城两大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150万吨/年多金属捕集回收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等新型金属材料重点项目建设。

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发展聚丙烯、聚乙烯,高档炭黑、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高性能碳素材料,尼龙工程塑料、TDI、聚碳酸酯、橡胶助剂,白乳胶、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聚乙烯醇缩丁醛、氯丁橡胶、管材级氯化聚氯乙烯等产品。布局晋北、晋东和晋中(南)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阳煤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园区项目、同煤集团年产60万吨烯烃项目等新型化工材料重点项目建设。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新型耐火材料、煤系高岭土材料、特种玻璃、特种水泥、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布局阳泉和吕梁两大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基地、忻州煤系高岭土材料产业基地、吕梁特种玻璃产业基地,推进山西介休年产30万立方米节能保温泡沫陶瓷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积极引导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等行业提高产品精、深、专、特加工程度,全面提高建材工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前沿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纤维材料、纳米材料、智能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加快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向规模化、高水平炭化方向发展,拓展应用领域;发展煤沥青基碳纤维产业,实现煤沥青高附加值利用;鼓励发展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纳米氧化锌、压电陶瓷、石墨烯、新型活性炭等产品。重点布局太原和大同两大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基地、晋城纳米材料产业基地。推进太钢集团新增年产10吨MJ系列石墨纤维等前沿新材料重点项目建设。

到202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

2.节能环保产业。

要以节能环保产品、装备、技术、服务为抓手,培育壮大节能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形成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研发推广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推进一批节能环保服务提升工程,重点培育运城—太原高效节能机电、太原—忻州高效节能环保锅炉、太原—晋中—运城甲醇及燃气汽车、太原—晋城电动汽车、长治发电设备制造、太原—忻州—运城风电装备制造、太原—晋城煤层气装备制造、长治—晋城—临汾光电产业、长治—太原—吕梁光伏产业、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十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300个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推进建设100个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项目,推进60个资源利用项目建设,在电力、冶金、焦化、煤化工等高排放行业重点实施40个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节能环保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3.食品产业。

依托我省特色食品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做强做优酒类、食醋、乳品等以知名品牌为支撑的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加工、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加工、干鲜果蔬加工、功能食品等以浓郁地域品牌为支撑的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大饮料制造、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等以规模化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食品产业,重点扶持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产品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食品品牌。到2020年,全省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3%。

4.医药产业。

以重点企业、园区、项目为载体,全面实施创新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同朔、太原、晋中、运城、晋东南、临汾六大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培育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大型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品种、中成药等三大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和优势产品;推动行业“两化”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医药工业智能制造水平;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拓宽医药相关产业,培育医药工业新的增长极;加快提升特色中药材品种的生产水平和质量,推进优势品种转化。到2020年,全省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5.轻工业。

推进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 推动轻工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和智能制造,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形成全国日用玻璃、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推进造纸和塑料制品两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循环化、科技化发展;振兴工艺美术及旅游产品行业;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室内装饰配套产业基地。依托祁县和闻喜两大日用玻璃基地,重点推广彩绘、刻花、堆花、描金等工艺,重点开发耐热玻璃、无铅水晶玻璃制品,推广玻璃瓶罐轻量化,形成产、供、销及展览、旅游于一体的玻璃工业园区。依托朔州、晋城、阳泉等地的陶瓷工业园区的资源、能源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骨质瓷、强化瓷和艺术瓷等产品。依托太原、晋中、运城等地区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薄页纸、生活用纸、包装装潢用纸和特种纸产业,鼓励造纸产品向低量化、高品质目标发展。加快塑料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建设太原、长治、运城塑料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省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

6.纺织产业。

按照集群化、规模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的要求,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强棉纺、印染、服装等传统产品,做精丝麻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运城际华三五三四服装、临猗纺织、晋城丝麻、晋中高性能纤维、晋北岩棉制品等纺织集聚区建设,不断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构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一体化产业格局。到2020年,全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亿元,利税达到18亿元。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十三五”时期,着眼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大潮,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布局,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信息安全产业,突出“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战略,助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

1.优势产业。

结合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电子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LED、信息安全、新型电子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通信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

电子设备制造。发展数字音视频产品、电子专用设备、液晶平板显示制造设备、智能通信终端、锂离子电池、数字矿山装备、智能电网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产品,着力打造太原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推动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纯硬件为主的盈利模式向“硬件+服务”转型,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

太阳能光伏。对标国家光伏产业规范,提高多晶、单晶电池片转换效率,发展“铸锭/拉晶—切片—电池—组件—应用”全产业链条。以集中式电站、分布式发电建设为牵引,加强应用推广,带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长治、吕梁、太原、朔州光伏产业基地。

LED。发展LED“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全产业链。注重质量品牌,加强配套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建设长治、临汾光电产业园,打造长治、临汾、晋城、朔州光电产业聚集区。

信息安全产业。加强电磁信息安全防护、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可信密码模块和可信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发展党政电子政务系统、网络监测预警、工业控制安全产品、加密类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终端及服务器等核心产品,重点在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推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示范;以太原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网安“网络信息安全高科技园、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运维、融资等,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上下游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设华北一流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打造以物理防护、可信计算、数据加密、生物识别、安防信息为特色的太原信息安全产业基地。

新型电子材料。加强电磁防护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光伏银浆、锂电池材料、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以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为重点,加强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应用,发展智慧矿山、工业控制、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方面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电子商务、APP等信息消费产品及平台;贯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推进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等行业服务标准化。以山西软件园为核心,建设太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基地。

通信业。按照高速接入、广泛覆盖、多种手段、因地制宜的思路,加大光纤通信改造,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施全省城乡全覆盖。深化共建共享,推进互联互通,促进设施集约化发展。持续推进“i-Shanxi”无线局域网建设,拓宽信息普惠服务领域。加强“三网”融合建设,推进广电、电信开展双向业务进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快IPv6商用进程,拓展宽带网络在生产经营、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宽带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新兴融合产业。

适应信息技术向制造、金融等行业渗透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产业等新兴融合产业发展。

云计算。依托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高性能云计算中心、中电科涉密云计算中心、罗克佳华物联网云服务基地、灵石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等云计算中心,统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加强虚拟化、高性能存储、云安全、云操作系统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建立云计算安全保障和防护体系,发展云存储、云平台和云计算外包等云计算服务,开展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中小企业信息化、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质量监管、国土资源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的云计算重大应用示范,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大数据。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等产业的发展,促进数据资源集聚,推进数据、应用、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政府数据开发共享,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大数据市场化应用机制,推动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商业活动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和示范;推进应用、数据、技术协同发展,培育若干领先的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引导鼓励大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探索构建大数据产业园区。

物联网。以太原罗克佳华物联网园为核心,加强招商引资,形成太原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物联网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智能传感器、系统模块等软硬件产品,围绕我省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环保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

空间信息产业。以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山西)分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西数据与应用中心为重点,研发包括北斗导航芯片、终端、系统集成服务、运营服务等相关产品,形成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融合北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形成数据分析处理、信息提取的北斗大数据平台,建成一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和聚集作用强的省级空间信息产业园。

到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1300亿元,年均增长1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00亿元,年均增长16%;通信业300亿元,年均增长5%。全省信息产业形成“一带两群”的产业格局,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长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建设光伏、LED两大产业集群。

五、主要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

培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发挥大园区承载作用,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培育和创建一批国家及省级钢铁、装备制造、煤化工等具有传统优势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重点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山西杏花村酒业、定襄锻造、祁县玻璃器皿、阳泉耐火材料、运城金属镁、晋中汽车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实力雄厚的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使其成为县域工业发展重要支撑。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抓好试点示范引领,探索链式招商,构建链条完善、设施完备、合作共赢的园区经济,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积极打造特色板块经济。鼓励各地、各级、各类板块经济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园区在板块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促进板块经济向规模化、循环化发展;结合大运公路两翼产业带、108经济走廊、大太原都市圈等实施重点带动;对产业集聚区组团与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进行捆绑、联动开发,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集研发、设计、生产、装配于一楼的“楼宇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加快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努力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实施板块经济的重要载体。逐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所在县(市、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规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职能。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开放型经济承载能力。鼓励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开展“飞地经济”合作。

(二)转变发展方式。

强化低碳绿色发展。抓好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工业清洁低碳绿色发展水平。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问责制,加强节能预测预警,加大节能执法监察力度,推进节能考核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测、事中调控转变。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能源消费源头控制;持续推进节能改造,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在高耗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建立健全探索节能量交易机制和能效领跑者制度;强化节能标准实施,倒逼重点用能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低碳发展。实施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选择一批基础好、节能减排潜力大的工业园区开展低碳园区试点,探索高碳产业低碳发展新模式。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朔州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建设,扶持重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加大“限粘禁实”力度,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在重点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削减大气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的燃气、蒸气、余热、余压等二次能源和回收利用炉渣、粉尘、粉煤灰、废水等废弃物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

强化企业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摆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研究出台开展技术改造引导加快投资的意见;建设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监测系统,做好企业技术改造动态监测;明确省级技术改造引导资金规模,研究制定省级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项目导向计划,引导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三)提升创新能力。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主体强化、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环境优化等五大技术创新工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创新支撑条件基本完善、创新外部环境明显优化。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创新设计产业技术联盟、产学研创新联盟等;依托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机构的比重超过15%,省属重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引导产学研用合作,建设重点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工程化、产业化中试基地;加快实施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强化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完善技术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对接和交易服务平台。

培育创新平台。加快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支持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载体发展;支持对旧厂房、宿舍楼、SOHO空间等改造,建设集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于一体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载体;开展大企业带小企业、产业基金+专业平台、交流社区+开放性办公等模式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推动我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创办孵化基地,推动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太原市做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工作,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四)推进融合发展。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落实“两化”深度融合五年行动方案,重点围绕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煤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加速改造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着眼《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高端化发展。继续抓好国家“两化”深度融合贯标行动落实,完善“两化”融合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到2020年,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进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鼓励围绕生产经营开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咨询认证等业务,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支持制造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服务外包、售后服务等方面融合发展;鼓励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共享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促进双方合作交流,共享规模经济收益,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推进军民产业融合。完善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完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特种车辆、铁路机械、机电装备、电子信息等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有机融合。

(五)扩大对外开放。

深化区域合作。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战略机遇期,利用山西品牌丝路行、境外合作园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沿黄经济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载体,全面推进交流合作,拓展我省开放发展新空间。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与企业的主体作用,把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结合起来,搭建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外先进生产要素的平台。完善“走出去”服务支持体系,支持上下游关联产业企业联合“走出去”,在境外建立原料开采加工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鼓励企业以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合作。

加大商务合作。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注重产业链配套,实施集群式引进、专题性推介、区域性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力争引进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明显增加;支持企业以BOT、PPP等模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增强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引导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以企招企、以商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的合作项目和省外乃至国外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投资,吸引国内外各类优势资本,集中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项目。

加快口岸建设。围绕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全力推进我省开放口岸体系建设,加快航空口岸开放步伐,大力推进陆路口岸(铁路口岸)建设,形成航空口岸与铁路口岸互为依托,综合保税区与各类口岸作业区互相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口岸开放格局。航空口岸要尽早形成以太原、大同、运城航空口岸“南北一线”为主轴,五台山、长治、临汾、吕梁支线机场航空口岸为支撑的口岸开放格局,拓展国际旅客、货运快件等直航业务,发展临空经济产业。陆路口岸(铁路口岸)逐步形成以太原铁路口岸为中心,以大同、运城(临汾)、长治(晋城)三个陆路口岸为副中心的“一心三区”布局;加强口岸跨区域合作,大力推进太原、临汾铁路口岸建设和保税物流平台建设。电子口岸要整合信息资源,大力推进“三个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单一窗口建设,实现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构建互通互联、高效便捷的通关模式。

(六)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倍增器”作用,推进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网络基础投入,全面实施“光进铜退”行动,加快推进城镇光纤到楼和农村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实现“全光网”发展目标。推进下一代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建设,推动基础信息网络演进升级。采取众筹、众包、众创等发展方式,推进政务云、工业云、商务云等全省公共服务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多部门、多层级信息资源,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提高共享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

推进“互联网+”行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工业经济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与能源利用融合,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探索能源生产与消费新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进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流通、消费等逐步向网络化普及,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推进信息惠民、信息下乡等普惠活动开展,推动实行追溯体系对接,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互联网应用安全管理、态势感知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实施信息安全专项,开展网络安全应用示范,提高“互联网+”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水平。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互联网+”关键领域、工业控制领域、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重视“两化”融合、“三网”融合、互联互通等带来的安全风险,完善网络数据共享、利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安全。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创新。

坚持不懈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扎实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一股独大、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等问题。特别是要健全国有资本退出机制,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参股甚至控股国有企业,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民营制造业企业改制意识,激发民营企业自身改制积极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对招商引资和承接转移的重大项目,及时开辟审核绿色通道,形成外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软硬环境。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预测体系和纠偏机制,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进用地计划指标、环境容量、排污总量等优先向工业领域倾斜,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三)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驾驭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建立机关、企业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工作机制,着力培育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敢于担当、善谋善成的优秀人才。落实人才配套的各项政策,培养、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打造优秀高级管理人才队伍;按照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衔接、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要求,完善高技能人才终身培养培训体系。

(四)做好考核评价。

对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实行分类指导、科学考评,探索建立工业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和应用“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全面科学衡量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将工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列为各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落实情况列为省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监测评估,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对本《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为《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五)强化组织领导。

省经信委牵头组织实施本《规划》。各市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强化本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部署,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战略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衔接,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落实。各级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的贯彻宣传,做好协调服务和实施指导。在本《规划》实施中,加强与贯彻实施《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衔接部署,重视与各项省级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各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滚动实施各产业三年推进计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将各产业“十三五”发展目标具体到年度,细化到企业、项目,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