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山西】太原市商务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4-06 其他 山西
一、“十二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商贸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突破千亿元,从2010年的825.8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40.8亿元,年均增长13.3%。主要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发展,2015年底,全市餐饮业企业12000余家,收入67.88亿元;洗染行业服务单位670余家,营业面积4.49万平方米;美容美发化妆品店3100余户。

(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太原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清徐县成为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市新建各类电商园区(跨境电商基地)4个、综保区跨境电商基地1个,拥有独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企业逾20个,以及百事帮等4个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乐村淘等9个省级电商示范企业。截至2015年底,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达496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16.4亿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额8000亿元。

(三)市场流通体系日益完善。大力扶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建成农产品配送中心9个,农产品连锁店1543个,冷库113座,总库容20万余吨,购置冷藏配送车170余辆。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全市52个乡镇、993个行政村新建、改建配送中心14个,农家店1905个,升级改造农家店500个,实现了农村便民连锁店全覆盖。通过新建、改建、收编回收站(亭),基本形成了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四)行业管控能力得到提升。加强市场监测和预测预警,建立了城市生活必需品、农村百县、重点流通企业、应急商品数据库直报系统和全市商品流通数据库等5个监测系统。加强酒类、成品油、典当、拍卖、老旧汽车、黄标车淘汰回收等行业监管工作,推进酒类流通企业诚信建设,实行酒类零售备案登记制度。加强依法行政,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五年来累计查处侵权假冒案件5000余件,总案值超过3亿元。

(五)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8%,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62.9%提高到2015年的72.6%。外贸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备案登记的外贸企业1500余家,与全球6大洲、15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贸易快速增长,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持续提高。

(六)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市累计引进内资3206.2亿元,利用外资44.6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7.6%、11.4%。累计签约项目624个,签约项目总投资13299.9亿元。富士康、沃尔玛、可口可乐等19个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北车、大连万达、深圳万科等80多个国内知名企业落地太原。

(七)经济合作(协作)不断增强。全市对外投资总额累计20多亿美元,有近百家企业在境外2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合作,投资领域包括采矿业、金属加工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和农业。借力环渤海市长联席会议平台,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间良性互动、合作竞争、协同发展格局。参加中博会、西洽会、广博会、广交会、厦洽会、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助力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发展。

(八)商务试点工程取得成效。获批“全国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工程”试点,新建、改建40个标准化菜市场。获批“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初步建成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指挥调度中心、呼叫中心、客服中心投入使用。获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基本建成了包括4个生猪定点屠宰场、7个肉类蔬菜批发市场、34个农贸市场、67个超市门店、210家肉品专卖店、10个团体采购单位和200个蔬菜产销对接企业在内、覆盖全市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获批商务部“放心早餐工程”试点城市,建成主食加工配送中心9个、放心早餐店360个、早餐流动车620个,为市民生活需要提供安全、多样、便利的“放心早餐”。

二、“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新理念,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以提高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流通现代化、投资和贸易便利化,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引领、市场统一规范、开放水平更高的商务发展新格局,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作出新贡献。

(二)奋斗目标

1.保持国内贸易较快增长,充分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消费规模实现新突破。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7%。

(2)现代城乡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社区商贸设施、居民生活服务设施更加健全;

(3)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业的广泛运用,促进传统商贸、实体商贸转型发展,大幅提升商贸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流通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4)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法规政策和信用体系更加完善,综合执法效能提高,诚信兴商文化逐步彰显,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商品和要素流动自由有序,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监管有力、协调高效的商贸流通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2.保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显著提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外贸总额稳定增加。到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3.77亿美元,年均增长3%以上。

(2)外贸主体扩容提质。继续实行外贸企业备案登记制,促进备案企业增加进出口业绩。加大外贸示范基地建设,新增1-2个进出口总额超亿美元级企业,5-10家进出口总额超千万美元级企业。

(3)对外贸易水平进一步提高。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基本形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贸易投资融合发展格局初步见效,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初步建立,外贸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4)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实现对外贸易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增添外贸增长新动能。

3.不断提高双向投资水平,充分发挥新一轮扩大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

(1)利用外来资金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实际引进外来投资累计达到5000亿元,直接利用外资50亿美元以上。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创新力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项目,有力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3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能力显著增强,有力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2)各类开放平台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实现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开发区数量明显增加。航空、铁路口岸和保税物流平台完成辐射全省的网络布局。培育一批我市主办的品牌展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展会。基本形成产业园区、口岸、保税物流、会展等立体式开放功能平台体系。

(3)太原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对外交往,创新国际友城和友好伙伴合作模式,实现外事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换。

(4)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更加突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融合,在区域经济带中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

三、“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区域商贸中心创新转型升级

统筹开展消费功能和消费环境战略性提升,增强区域服务功能。加强对特色餐饮、地方名品、特色商业街的整体营销力度,打造批零、餐饮、住宿、文化、休闲、旅游等本土品牌,促进吃、住、行、游、娱一体化协同发展,引导鼓励商业旅游地产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拓展消费设施布局空间。谋划大商圈形成机制,采取规划引导、多渠道融资、多部门协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资柳巷、钟楼街、开化寺街、食品街、铜锣湾商圈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交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商业综合体,辐射周边5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消费圈。推动小店区长风街、亲贤街、康宁街,晋源区长风新区,万柏林区下元片区、千峰南路,尖草坪区兴华街,迎泽区朝阳街,杏花岭区解放北路等区域消费中心创新转型升级,形成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布局合理、体量强大、业态丰满、竞争有序、协调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到2020年,形成一主七辅、各具特色的规模化消费核心圈。清徐、古交、娄烦、阳曲4县(市)与城镇化进程相统一,科学规划区域商圈,以传统商业街为中心,吸引新业态落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大力推进互联网+流通发展

按照商务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顶层设计方案,加快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广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抓住太原列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契机,将互联网+植入到流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主动发展新零售,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依托煤炭、焦炭、不锈钢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培育壮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山西特色农产品、土特产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依托柳巷-钟楼街百年传统商圈和长风街-亲贤街新兴现代商圈,创建电子商务特色示范街区;依托传统连锁企业,开展多渠道零售模式创新示范工程;立足同城O2O,重点培育同城电商,便利居民消费;创新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壮大跨境电商主体,大力扶持电商平台企业,着力培育电商服务商,推动电子商务集聚发展。

鼓励和扶持方向:

1.鼓励自主研发,培育本土品牌。支持贡天下、百事帮、乐村淘、晋视惠、比比网络、金卡众合、山西商品电子交易中心等电商平台做大做强。通过示范引领,扶持培育10-20家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独立电商交易平台。

2.鼓励传统电商企业模式创新。建立完善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撑体系,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引领、产业孵化、集聚发展,促进全市电子商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引进一批国内大型知名电商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其在并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总部,带动本土电商发展;以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示范工作为契机,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领域,大力扶持小微电商企业创业创新和集聚发展;大力支持城市配送、信用认证、融资担保等电商服务商的发展,创优电商发展生态链。设立电子商务创新奖励基金,鼓励电商进农村、进社区、推广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服务民生方式等。

3.鼓励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融合发展。发挥线下物流、体验优势与线上商品、支付优势,促进实体零售加速转变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与国内大型电子商务购物平台开展合作,推动全渠道营销,培育增长后劲。

4.健全配送体系,促进降本增效。编制公共仓储中心布局规划,进一步完善三级配送网络,提升配送效能。推动实施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提高商贸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开展城乡共同配送,重点在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家电配送、同城搬家及快消品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商贸物流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向省内各地市、周边省市辐射,提高城域间物流配送协同力和覆盖率。

5.发展电商金融服务。支持电子商务平台与上下游企业对接,促进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协同、规范有序发展,依法合规开展融资服务创新。

(三)实施农村市场体系现代化改造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地区推广,鼓励实力企业向农村市场渗透。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家店100%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科学布局、统筹调配,大力提高农家店信息化程度。大力推广“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区配送中心为核心、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切实改善农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现状,缓解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实现农村便利消费、安全消费,有效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县及县以下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鼓励和扶持方向:

1.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十三五”期间,要加大对包括农村物流交通运输设施、仓储设施、信息通信设施等在内的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扶持建设2—3个具有龙头带动性的区域或县域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为现代农村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作平台。

2.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2—3个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支持农产品和农村特色产品的品牌培育,支持农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初加工配送等设施建设。鼓励包括邮政、供销、商贸流通、第三方物流等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着重解决由乡镇到村“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问题。

3.加快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运用数据网络技术是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十三五”期间,将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完善500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POS机的各项辅助功能,如小额取款、代缴水电费等,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中心与农家店的信息互联。

(四)增强商贸流通监管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叠加效应,构建和完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肉菜溯源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电子商务及商贸流通领域诚信建设,建立交易相关的各类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做好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使守法诚信者获得褒奖,失信违法者受到惩戒。强化行业监督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控总量、提质量”,促进典当、拍卖、二手车交易、报废车回收拆解等特种行业稳定发展;加强与食药监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促进药品流通规模化、集约化整合,推动酒品流通连锁化、规范化发展;加强规划布局,强化成品油经营管理;大力培育新兴公共服务产品,着力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促进商贸流通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五)加强经济合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1.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山西品牌丝路行”,充分利用我市历史人文、特色产品、产业优势,推动与沿线国家(省份)全面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和加工基地、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农业科技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培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国际国内合作竞争新优势。抓住“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机遇,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沿线投资贸易机构、商协会、海外华人华侨经济组织等资源,搭建合作促进平台。

2.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挥我市钢铁、有色、建材、电力、化工、轻纺、机械制造等在产能、装备、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与国际需求有机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引导推动,拓展我市产业和企业发展新空间,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3.培育一批跨国经营企业。支持具备一定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管理经验的企业制定中长期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制定“走出去”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扶持计划,选取3-5家龙头企业作为我市培育的对外投资重点企业,在国际交流、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

4.深度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抓住山西省纳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高层互动、互访、互议、互通机制;与京津及友好城市政府间多领域、多形式合作机制;以产业引导和市场发展为导向的企业间合作机制。完善常态化、常效化、制度化合作工作保障机制。强化重大基础设施、能源、生态环境、产业对接等合作,促进建立地区间统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推进企业参与环渤海地区港口建设,加强口岸与港口通关便利化合作,打造产品快速出海通道。

(六)推动对外贸易稳增长调结构

1.扩大出口贸易规模。落实稳定外贸增长各项政策,支持外向型重点企业提高传统产品竞争力,稳定传统产品增长,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壮大铁路设备、工程机械、汽车零配件等装备制造资本品出口,培育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加快推动产品、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出口”,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出口贸易向优质优价转变。

2.稳定进口增长。落实鼓励进口产品目录,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强银企合作,规范利用企业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稳定铁矿石、铜精矿、铬矿砂、大豆等重要原材料进口。充分利用保税物流园区平台,推进水果、肉类、粮食等进口检验检疫指定口岸建设。鼓励进口分拨中心与重点流通企业合作,整合营销渠道,扩大大宗商品和有需求的消费品进口。

3.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继续实施外贸主体“231工程”,加快形成一批出口带动强、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企业,着力培育我市10户国际化水平较高的骨干外贸企业、6户有稳定产品支撑的重点企业、17户具有较强发展优势的潜力企业,打造引领太原外贸转型跨越发展的旗舰团队。建立外贸自主品牌培育体系,积极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推进外贸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进出口商品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转型升级,鼓励地方和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对东南沿海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食品加工和新材料等项目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模式。

4.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全面推行口岸管理部门“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新模式。依托电子口岸平台,推动口岸管理部门各作业系统横向互联,建立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实现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完善关检合作“三个一”共同信息系统平台,扩大关检“一次申报”覆盖面。推广和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全面推进通关、检验检疫“无纸化”工作模式。整合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服务和收费。

5.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继续推动完善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园区服务功能,支持其申报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高新区、迎泽区、小店区等县(市、区)建设跨境电商示范园区成为跨境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企业、物流企业、外贸企业等各类主体汇聚的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支持跨境电商园区进出口商品线下体验展示中心建设。

6.助力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助“山西品牌丝路行”等活动,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境内涉外展和境外展会,巩固深化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支持企业在境外建设展示中心、批发零售网点、售后服务中心、备件生产基地以及跨境电商海外仓,扶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外展销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深化与境内外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的联系和沟通,搭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平台。

(七)实现招商引资战略转型

1.加快投资便利化改革。积极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推广外商投资合同、章程格式化审批,加快外资合同章程审批备案制改革。

2.加快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发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限制。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为重要抓手,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引进相关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结算中心,鼓励国内外资本投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领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提升。加大到东部沿海地区招商引资力度,更好地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

3.加快招商方式转变。针对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实施精准化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实效。注重产业链招商,通过集群式引进、专题性推介、区域性对接等多种方式,推进产业集聚。加大主题招商,深度参与央企入晋、跨国公司入晋、民企入晋、晋商回乡等主题招商活动,发挥商会的积极作用,推动以企招企、以商招商。积极推动股权招商,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和债务发行,以多种方式吸引股权投资。鼓励外来资本以参股、并购、融资租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方式参与市政建设、社会事业、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等,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4.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改进外商投资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建立部门协同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的全程监管体系,提升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全周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回访制度、重点外资企业联系制度和外商投诉快速反应制度。严格执行工作限时办结制,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项目保障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储备好项目,做实大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库,完善项目筛选、立项、评审、监管、评估和问责机制。加强与厅局、部委的对接,积极争取试点项目和配套资金。完善项目推进与跟踪服务机制,重大项目明确责任领导和牵头部门,明确建设目标和时间节点,加强监督服务与考核问责。

(二)政策保障

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狠抓供给侧结构改革,努力推动大消费、大开放格局。贯彻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调整完善促消费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调整完善外经贸发展促进政策,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强化金融、科技等政策对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各项国家试点,用好用活用足中央、省、市引导资金,高效安全使用政府投资,吸引社会投资广泛参与,推动全市流通业实现创新转型发展。加强政银、企合作,多维度撬动资本,丰富融资渠道。引导大企业、大公司展开多层次战略合作,以市场换项目,用发展引投资。

(四)机制保障

强化宣传力度,建立执行机制;开展规划年度、中期和期末评估工作,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定期进行预测预警和研判分析。

(五)人才保障

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在岗人员培养和再教育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强化部门和干部绩效考核工作,通过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奖惩,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