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山西】太原市财政“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4-12 其他 山西
一 “十二五”时期太原市财政改革发展回顾与分析

    “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财政改革,坚持依法理财,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全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坚持稳中求进,全市财政实力不断壮大

“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结构调整期、速度换挡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困局和下行压力,特别是“十二五”后期,预算执行困难凸显,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应对,促进发展稳定增长。虽然“十二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比预定目标减少了0.4个百分点,但总体来说,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同时,坚决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重点支出和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大力压缩不合理开支,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速比预定目标增加了0.2个百分点,圆满实现预期目标,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见表一、表二)。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38.48亿元增加到2015的274.24亿元,年均增长14.6%,比“十一五”时期低4.9个百分点,比全市GDP年均增速快了6.2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收入1170.81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收634.13亿元。同期,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73.1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8.51亿元,年均增长13.6%,比“十一五”时期低3个百分点;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65.3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5.73亿元,年均增长15.7%,比“十一五”时期低7.5个百分点。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189.6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19.99亿元,年均增长17.2%,比“十一五”时期低4.2个百分点,比全市GDP年均增速快了8.8个百分点;

五年累计支出1597.9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支884.46亿元。同期,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90.5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7.91亿元,年均增长18.1%,比“十一五”时期低2.8个百分点;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99.0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2.08亿元,年均增长16.4 %,比“十一五”时期低5.6个百分点。

(二)调结构促转型,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财政调控政策体系,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挑战,充分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支持扩大投资需求,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市场潜力和企业活力。一是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措施。落实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实施和扩大“营改增”试点,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二是支持推进煤炭领域改革。应对煤炭产业持续走低的发展困境,为煤炭企业减负,全面开展涉煤收费清理规范工作。取消煤炭稽查管理费,停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降低部分涉煤收费和基金的征收标准,严格按政策规范执行保留的涉煤收费项目。三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投入,重点支持高新区现代信息产业群,经济区、不锈钢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民营区产业新区的建设,推动开发区加快发展。共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3.5亿元,支持传统企业的改造和升级换代,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宝迪食品工业园、润恒现代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四是转变财政支持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模式。认真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模式,缓解融资困难;五年共拨付风险补偿铺底资金19400万元,为395户企业融资16.7亿元,切实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三)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民生有成效

“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与公共财政支出实现同步增长。全市财政用于13项民生领域资金累计投入1304.4亿元,占累计财政支出的82.6%。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全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达到196.2亿元,支持了企业基本养老金标准、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等社会基本保障标准的提高。二是加大强农惠农资金落实到位,“三农”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全市财政支农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4.5亿元,重点扶持了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带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确保了设施蔬菜的补助奖励、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补贴的落实;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4.2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11万亩。下达扶贫资金近3亿元,重点支持了娄烦、阳曲两个贫困县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整村推进、片区开发、劳务扶贫、教育扶贫和以工代赈等重点扶贫项目,切实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全市贫困人口从7.5万人减少到5万人,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三是继续稳定加大教育投入,支持教育均衡发展。全市财政教育支出五年累计达到269.3亿元,全面落实了免除义务教育和中职学校学杂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农民工子女就学等政策;大力支持学校基础设施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共下达资金30亿元,完成新建学校20所,改建扩建学校32所。四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达到99.8亿元,推进了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支持全市23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完善村医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实施“百院兴医”工程建设,拨付6.2亿元支持“百院兴医”项目及重点公立医院建设。五是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全市财政文化体育支出五年累计达到23.8亿元,促进了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推进了文体惠民工程建设;全市948个行政村、578个社区实现了全民健身路径全覆盖,52个乡镇实现了乡镇健身广场全覆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四)支持重点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十二五”时期,财政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加大对资金的统筹力度,着力在推进城市一体化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统筹整合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实现了中环快速路环状交通体系、长风大街快速路改造、府东府西街改造、建设路立交化改造、并州路立交化改造等城市路桥工程项目,彻底改变了太原交通平面交叉的历史局面。二是加大统筹资金力度,促进城市建设扩容提质。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加强资金统筹,持续加大城市建设支持力度,省会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投入6.2亿元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新建2.2万辆智能公共自行车系统,省城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加大生态绿化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全市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五年累计达到54亿元,全力推进 “五大工程”、“五项治理”工程,大力支持集中供热全覆盖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省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全市财政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入手,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两轮“五个全覆盖”、“生态治理工程”和“城乡清洁工程”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四是支持保障房建设。全市财政住房保障支出五年累计达到48.9亿元,支持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共新建棚户区改造性住房、公租房、廉租房、经适房等保障性住房22.7万套,基本建成(含竣工)12.03万套。五是扩大融资规模。支付股权收购资金1亿元和注入资本金36亿元,支持市龙投公司扩大融资规模。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陆续建成,为全市率先转型跨越和“三年大变样”打下坚实基础。

(五)深化财政改革,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十二五”时期,按照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全市财政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政府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财政坚持责权统一、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扩权强县”,调整市对县(市、区)的财政体制,调整了城六区及开发区企业所得税预算级次;加大县级转移支付力度,市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由2010年11.8亿元增加到2015年20.3亿元,年均增长11.5 %,进一步释放了县区级的发展活力,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在公共财政预算及政府性基金预算基础上,增加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内容,初步建立“四本预算”联动的政府预算体系框架。三是深入推进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市级所有117个非涉密部门公开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并公开到了款级科目;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支出公开到项级科目。四是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制定出台了《太原市“三公”经费管理和公开规定》、《市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和《市直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强化预算执行刚性,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十二五”时期,全市“三公”经费共支出16.3亿元,从2013年“三公”经费支出开始大幅下降,2015年比最高的2012年下降47.3%,比2011年下降42.3%。五是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试编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出台了《太原市政府购买服务暂行办法》,开展了试点工作,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六是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对3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开展以单位为主体的绩效自评工作,强化了各单位的支出责任意识。七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政府债务进行了认真清理甄别和汇总统计,彻底摸清了全市债务底数,合理确定了全市债务限额,确保政府债务在可控范围之内。八是加大财政监督。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了“三公经费”、“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对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对民生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监督。

(六)财政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太原财政成绩显著,但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仍很突出:一是财政改革任务艰巨。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协调性还需进一步增强;与实现太原“两个走在前列”相适应的的财税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各项改革开始起步,任务艰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交织叠加,对财政工作带来更大的考验。二是减收因素增多,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十二五”后期,经济运行轨迹整体呈现下滑态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与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煤炭行业受全国煤炭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减收幅度较大;同时,产业结构不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全市经济增长乏力,导致了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三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财政增长乏力,但民生需求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需求呈刚性支出态势,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债务规模大幅增大,更加剧了收支矛盾。四是财政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结构仍需优化,财政预算约束还需加强;财政资金浪费和紧缺同时并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绩效管理还不到位;项目库建设还很滞后,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所有问题必须从事关全市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要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推进财政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太原市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三五”时期,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于科学制定财政政策、做好各项具体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从国内外发展形势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投资贸易体系加快重构,“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经济全面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在经济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我们加大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从全省、全市发展形势看,省委鲜明提出“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正在转化为全省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行动自觉。深入推进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必将汇聚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太原作为老工业基地,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作为省会城市,我市科研院所集中,人才及创新资源积聚;地处中部,紧邻“京津冀”,区位良好,交通便利,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在认真分析面临的良好机遇,增强发展信心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严峻的挑战。

(二)重大挑战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国内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有效供给不足、部分产能严重过剩、传统比较优势减弱等多重挑战依然严峻。全省面临着政治、经济、民生和生态的“立体型困扰”,面临着“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大课题。太原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排名靠后,增速也不领先,与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产业集中度不够、层次不高,与省会城市的龙头地位不相称;发展动能转换不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水平还不高,依靠科技创新占领发展制高点的能力还不强等不利因素。

与此相应,财政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不可低估:由于太原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未得到有效解决,甚至与发达地区的步子进一步拉大。投资增长乏力,经济难以摆脱低速运行的困局,好项目大项目不多的老问题没有破解;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到位,没有稳定的新财源,传统财源竞争力不强,许多企业处于萎缩状态,致使财力增长乏力,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风险依然很大。同时国家出台的一些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也有一定影响,这些都将影响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趋势没有改观。从宏观政策看,全国“十三五”时期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增支措施继续发力;从经济发展看,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需求压力持续扩张,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科技等支出刚性持续增加,中长期支出压力有增无减;从支出结构看,为改善民生欠账,特别是养老、医疗等基本民生,前几年财政快速提标,随着老龄化的加速,扩面和提标叠加,财政对养老、医疗等巨额补贴的风险将逐步暴露。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城中村改造任务艰巨,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资金需求量大,社会对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期许值的提高,在财政收入增长基础不牢的情况下,都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

    三、“十三五”时期太原市财政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太原市财政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六大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重点,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宏观调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风险防控,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太原市实现“两个走在前列”总体目标提供财力支撑。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太原市财政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按照财政收入≈GDP可比价年均增速+物价年均涨幅匡算,并结合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因素,确定“十三五”时期太原市财政收支指标。“十三五”时期,预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为333亿元。“十三五”时期,预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长10%;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目标为676亿元。

(二)主要任务

1.财政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贯彻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坚持顶层设计、层层推进的原则,根据中央对各级收入划分和支出责任的调整和规范,初步建立太原市县两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落实国家各项税收改革政策,地方税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健全,“四本预算”统筹联动机制基本建立;预算内容的完整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不断推向深入。

2.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显著增强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抓好稳定增长的各项财政政策的落实,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健康增长,财政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财政政策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市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方式提质升级,推动全市“六大发展”和“两个走在前列”上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3.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财政支出的公共性进一步增强,一般公共支出、民生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的结构更为合理、协调;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进一步扭转;全市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财政信息公开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财政运行透明度明显增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的建设目标深入推进。

4.财政防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融资方式,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投融资管理进一步成熟规范;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严格限定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确保举债有度、用债有效、还债有信,基本建立高效统一、透明可控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培育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市场,基本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防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财政的法制化水平全面提升

以贯彻新《预算法》、《会计法》等财政法规为切入点,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权力寻租,推进依法理财进程,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完善财政制度建设,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进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深入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反对“四风”,推进财政工作作风的不断好转,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四、“十三五”时期太原市财政改革发展的战略措施

    “十三五”时期,太原财政要围绕“一个建成,六个更加”的工作目标,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六大发展”,为太原努力实现“两个走在前列”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围绕推动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全面深化财税改革

促进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分配机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坚持责权统一、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按照顶层设计先导、分类分项落实、逐步实施到位的思路,有效发挥市县两个积极性。

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税收改革措施,进一步调整政府与企业、市与县(市、区)收入分配关系,推进地方税制和征管体系的改革进程,完善市县财力分享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增强县级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体制,保证各级规范组织收入。二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改革要求,研究设计市县两级政府的事权清单,科学合理界定市县两级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增强市级跨区域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对地域信息强、满足差异化公共服务的事务向县级下放。三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在清理、整治、规范的基础上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2.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围绕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的目标,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完善全口径预算,加大“四本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二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推进年度预算改革,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盘活存量资金,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和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三是完善预算透明制度。进一步做好财政预决算公开、部门预决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推进由本级预算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预决算公开,并逐步公开到具体项目和地区;部门预决算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三公”经费支出公开总额及分项数额。 四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预算追加,规范预算变更,建立预算执行进度、结余结转资金与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挂钩机制。五是建立健全预算评审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流程的运行机制,使预算评审真正成为预算编制的必经程序。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坚持科学理财,建立完善标准、规范程序、统筹安排、保障有序的支出管理新机制,确保预算执行规范、安全和高效,促进财政管理提质上档。

一是加大财政专项资金跨部门整合力度,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推进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务支出标准体系。二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逐步将财政专项资金、补助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等财政性资金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统一政府采购交易规则体系,推进管理交易系统、场所、评审专家等资源整合;加强以基础数据、业务管理、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等为重点的政府采购标准化体系建设,统一政府采购交易规则体系;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逐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规模和比例,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管理制度。三是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厉行节约、物尽其用的要求,完善资产产权登记,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逐步推进资产的管理集约化,提高资源的配置使用率。四是构建完善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范化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管理,预算安排的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搭建市、县二级联动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完善财政资金专户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公务卡改革扩面增效;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进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各项工作;推动市县两级支付电子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提高财政国库管理信息化水平。五是扎实做好会计管理服务工作,健全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推进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改革,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会计行业人才规划,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上水平。

    4.深化绩效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以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的,着力推进“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构建,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

一是推行全过程的财政绩效管理。年初编制预算要引入绩效制度,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实施预算绩效监控,绩效监控要贯穿预算执行全过程;市、县两级在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全方位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逐年增加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数量和规模,以市级部门预算单位为重点向县区推广,以民生项目和重点工程为重点向所有项目推广,逐步推进绩效评价全覆盖。二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支撑。要完善政府层面的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涵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体现相关性、重要性、系统性、经济性原则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各部门加强预算管理的主体责任,切实提高预算管理绩效。

5.深化投融资改革,规范政府债务管理

围绕“债务要有数、规模要有度、举债要有规、偿债要有责、管理要有方、用债要监督、结构要优化”的目标,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一是进一步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按照“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的要求,推进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二是积极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依据全市的财力状况和偿债能力,合理确定债务限额,控制债务规模,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三是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务院及财政部的要求,将营造规范的PPP模式运行环境,大力推广PPP模式,在投资规模较大、需求长期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中,鼓励各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和项目运行效率。

(二)围绕推动创新开放发展,支持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要求,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促进太原经济发展的高效和提质。

1.支持实体经济,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一是积极落实各项税收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财税环境。按照中央关于改革完善税收制度的部署,积极推进增值税、消费税等改革,落实“营改增”扩围,通过税收调节分配,为企业减负,增强实体经济活力。二是结合太原市产业发展思路,优化税源结构。支持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全力推进金融振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打造税收收入的多元增长点。三是完善组织税收收入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税收收入综合管理,提升税收收入研判水平,强化分析监控,加强重点税源征管和区县间税源户迁移管理,实现应收尽收;全面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评估和退出机制,健全约束和问责机制。

2.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动能发展,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依托“山西品牌丝路行”开放新名片,支持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发展规划的落实。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变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实施投资性引导、政策性引导和关键性引导,引导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改革,实施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演进。符合这个方向的要大力支持,对相悖的要坚持把住支出和政策关口。二是支持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集聚和牵引作用。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统筹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和财政政策,给予重点倾斜和聚焦支持,促进资金、技术和市场融合发展。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财税环境。三是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围绕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综合运用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采购、融资担保和政府债券等多种政策工具,积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能级提升聚集,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支持推动供给侧改革。坚决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加大支持推进落后技术和落后过剩产能的淘汰化解力度。五是支持低碳循环发展。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支持绿色清洁生产,综合用好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调整扶持对象、优化扶持方式,完善工业节能降耗财政政策。

3.支持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规定要求,聚焦太原市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稳定性支持、引导性支持和奖励性补助等财政扶持政策和措施,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一是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联动与统筹管理,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等各环节的财政投入,加快建立起完善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系和部门科技投入联动协同、重大科技投入统筹聚焦的管理机制。二是重点支持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三是支持“中国制造2025”新举措和新途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支持创新资源平台建设,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四是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以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为重点,支持创优人才发展环境;支持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正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建共享。

    (三)围绕推动共享发展,大力支持和改善民生

    按照可持续、保基本的原则,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共享改革成果。

1.支持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落实基础养老全国统筹,养老保险要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实施基本养老金调整与缴费贡献挂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全部劳动者老有所养。二是医疗保险要建立合理分担、可持续的医保筹资机制,建立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医保待遇调整机制;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规范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统筹金支付门诊慢性病就医服务进社区,方便百姓看病就医。三是促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各种保障制度的衔接。四是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功能。提高失业保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标准,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做好失业保险在岗培训补贴和转岗培训补贴工作,确保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五是支持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水平。加强社保信息化建设,推进业务专网、服务终端全覆盖;完善社保基金监督制度体系,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完整。

2.支持教育均衡化发展

“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一是支持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支持新建、改建标准化幼儿园,推进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二是支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健全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重点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效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是支持教育全面发展。支持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继续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覆盖工程;支持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支持本科院校建设;支持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全市教育信息基础条件建设;支持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支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财政要不断增加卫生投入,重点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倾斜;以“百院兴医”工程为抓手,坚持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并举并重,努力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一是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公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完善市、县、乡、村疾控管理一体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体系,提升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防控能力。二是按照“部门预算、核定收支、财政补助、统筹安排、加强监督”要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补助与全面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公立医院综合补偿机制。三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并重原则,支持推进市属医院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四是支持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公立医院完善管理体制,增强公立医院发展活力;支持推动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医疗薄弱区和人口聚集区的合理流动,提高就医保障。

4.支持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支持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支持市级“五馆一院”和县级“三馆一院”建设,实现全市社区、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二是支持全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支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引导鼓励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支持“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全国篮球城市、汾河体育健身长廊”等体育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围绕推动协调绿色发展,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

补短板、保重点,增强发展协调性,扶贫惠农、环境改善,政府市场共作为。

1.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倾斜,向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倾斜,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倾斜,向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支持特色农业、城市需求、产业链延伸“三篇文章”,支持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休闲农业“三大体系”,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二是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带动产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集聚村,支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发展方式,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三是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建设。

2.完善惠农富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一是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探索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精准化支持机制,支持“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保障全市三年实现脱贫脱帽任务的完成。二是继续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和设施农业,积极争取各级资金项目,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本,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三是不断完善和强化农业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完善补贴办法,使补贴更好发挥引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作用。

3.聚焦生态宜居城市,支持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支持完善市域交通体系建设。支持以“三环十线七放射,一网两纵四横两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支持地上地下、大街小巷的协调性快速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支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支持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公交自行车等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展绿色交通;支持“城中村”改造,为城市发展释放更多空间;支持城市棚户区和城市危旧房改造,支持推进保障房建设;支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拓展地下发展空间。二是以“五城联创”为契机,强化省城的环境质量改善。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碳汇体系建设,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低碳园区、商业、社区等试点工程,实施循环发展;支持落实节能、降耗、治污等改善环境的措施,坚持建管并重;支持百万亩森林围城工程,修复生态环境,建设宜居都市。三是推进宜居美丽乡村工程。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农村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工程,支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建设,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村庄环境整洁。

4.建立新型的财政投融资机制,推进城市化建设

立足于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要全面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统筹安排政府债券资金、推广运用PPP模式,形成有效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一是按照太原市“十三五”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太原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优先选择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等,具有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有稳定现金流等特点的项目,推广运用PPP模式。二是在新建公共服务项目中,加强项目预算管理,扎实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做好项目示范。既要搭建好政策平台和统筹协调运作机制,也要认真做好“物有所值”评估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在确保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保证财政的可持续性。

(五)围绕推动廉洁和安全发展,为财政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筑牢法律和党纪“两道防线”,为依法理财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确保廉洁安全的财政发展环境。

1.加强财政监督,健全完善财政管理机制

一是推进依法理财。全面落实财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健全依法行政决策机制,逐步推进实现财政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效避免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二是加强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预算编制和执行风险防控、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机关运转风险防控、岗位利益冲突风险防控等方面,建立基本制度、专项内部控制办法和各单位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对财政管理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全面规范财政管理活动。三是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做好自查和重点检查的有机结合,做好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的结合,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综合治理作用,推进财政部门内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贯彻实施。四是扎实做好会计管理服务工作,健全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推进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改革,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会计行业人才规划,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上水平。

2.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强化纪律意识,切实履行“两个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完善考核机制,推进项目化和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做到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结合开展财政“七五”普法,推进基层财政治理法治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财政“十三五”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圆满实现。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