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安徽】繁昌区新型工业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9-13 其他 安徽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断创新发展工业经济体制机制,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两化深度融合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十四五”时期繁昌新型工业化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稳健

“十三五”时期,繁昌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2.41亿元,年均增长7.76%。工业经济发展稳健,2020年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37.6亿元,占GDP比重4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3家,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17家、10亿元企业10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务收入410.9亿元、利润50.92亿元,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十快县、十强县。全区重点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名品、名企、名家不断增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翻一番,税收过千万企业、“四上”企业分别增加到54家、485家。

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以来,全区全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呈现出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良好态势,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20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8∶69.9∶26.3转变为3.9∶56.7∶39.4,呈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二、三、一”产业格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从重点产业看,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合计增长5.7%,其中新型建材产业下降3.2%、医药食品产业增长17.8%、轻纺服装产业增长27.1%、冶金机械产业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2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22.8%,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3.9%和29.9%,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112.7%和84.6%。健康食品特色产业入选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青梅小镇获批创建省级特色小镇,我区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产业(青梅)+金融+科技”发展试点。3D打印从无到有,

3. 科技投入增长加快,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繁昌区工业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为重点,不断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20年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6.88亿元,占比11.19%同比增长4.5%,高于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速0.4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R&D经费支出从2.3亿元逐渐增长到2020年的7.4亿元,年均增长44.3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1.0%提高到1.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十二五”末的6.6件增长到28.1件。2020年,我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分别达到13家和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家,总数达9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7个,总数超100个;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总数9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总数达30家。“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50个,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

4. 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十三五”以来,有序推进一批重点基建工程,加快各类园区企业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繁昌经济开发区整合扩区,跻身省级开发区行列。截止2020年,繁昌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约84亿元,完成土地平整约8平方公里,建成园区道路约40公里,基本完成主路网骨架及园区供电、供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的双提升,鼓励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使用多层厂房,不断提高企业的亩均投资强度、亩均销售收入、亩均税收和亩均就业等指标,2020年,实现亩均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47万元。“十三五”期间,繁昌经济开发区被授予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食品加工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省级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等称号。

5.信息化进程加速,两化融合不断深化

“十三五”时期,全区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不断,加强信息基础硬件建设,加快4G网络、全光纤网、wifi无线网络等建设、应用和升级,实现关键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态势良好,移动电商、移动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雏形初现,数字经济产业园入园企业达到263家,实现产值46.9亿元,税收2.7亿元。企业信息化深入推进,传统制造智能化、网络化升级步伐加快,到2020年,共有3家省级数字化车间、2家市级数字化车间、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登云”企业总数达到217家,4家企业入选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6. 绿色发展纵深推进,生态工业成绩突出 

“十三五”以来,全省绿色发展纵深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淘汰落后产能效应彰显,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态势逐渐形成。“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非煤矿山“9+2”综合管理,加快推进“智慧矿山”建设,持续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建成全省首个全域全天候科技管矿信息化监管平台,区域内矿山数量锐减至38家。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获批市级绿色矿山20座,国家级绿色矿山3座,修复废弃露天矿山24处。我区获批创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2020年全区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60.25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3.3092吨标准煤,全面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任务。循环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繁昌县入选全国循环示范县,繁昌经开区获批国家绿色园区,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绿色工厂各三家。

7.存在的问题

与先进地区相比,繁昌工业经济还处于加速转型升级的量变爬坡阶段,繁昌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比重偏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高端实验、检测检验等关键技术创新支撑平台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机制不活,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程度不高。二是产业结构层次有待优化。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能过剩压力仍较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配套产业发展不充分,缺乏世界级品牌和领军企业。三是两化深度融合有待提升。企业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阶段,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偏滞后。四是经济下行带来冲击。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递减,工业发展产能过剩、成本递增,形势较为严峻,繁昌经济风险抵御能力不强,工业发展效益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五是大平台集聚能力不够强。缺乏承载大项目的大平台,在对接杭州、上海等发达城市,引进产业转移大项目方面的优势相对不强。城市功能不足,产城融合、两化融合、制造服务融合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工业强区建设形成较大制约。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演变期,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深刻剖析“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准确研判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繁昌把握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学识变,把握机遇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创新融合机遇。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量子科技、区块链、柔性电子、生物科技等新技术加快突破,并与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全方位赋能。同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大中小企业加速融通发展。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时间窗口机遇。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因新冠肺炎疫情面临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断裂,我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了难得的时间窗口,有利于我们巩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并向价值链中高端拓展。同时,我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将进一步促进国际区域合作,有利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三是制造强国再提升创造的历史机遇。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高质量供给体系。同时,全会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等。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将释放新的巨大需求。四是国家重大战略加速推进孕育的难得机遇。深化开放和区域一体化战略将推动制造业协同发展。一方面,我国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安徽自贸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繁昌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更好实现协同开放发展。芜湖市打造“四大名城”,将吸引更多全球高端人才、高端产业、先进技术等资源要素,带动制造业综合实力跃升。

2.风险和挑战并存

一是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制造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加快制造业企业回流,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繁昌工业外向度较高,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二是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多国疫情出现反复和反弹的风险之下,消费需求锐减,贸易和投资明显下滑,全球经济下行。受大环境制约,繁昌工业制造业外向型发展风险较多。三是产业链安全问题凸显。繁昌产业大多处于产业分工的中低端,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作配套不够,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不够紧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多数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偏少,对产业链掌控力偏弱,尤其在高端零部件、关键材料、高端数控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还主要依赖进口,产业链安全问题凸显。四是城市间竞争加剧。国内城市对发展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地加速“抢人才、抢项目”,这对繁昌加速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特别在撤县设区建设工业强区新起点上,繁昌依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创新载体、高新产业培育等方面优势,将会迎来更多新的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把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推动繁昌区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构建结构合理、绿色低碳、特色突出的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力争将繁昌打造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为芜湖智造名城和创新名城建设做出繁昌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发展方式中心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动力转换。

——坚持智能发展。深化全区工业基础平台、生产流程等领域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整合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一系列制造资源,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加快形成新兴工业化与智能化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强化能源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探索低碳循环发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着力推进集约、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实现繁昌工业绿色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实施更加主动的国际化发展和区域合作战略,深度对接“长三角”,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构建扩大开放新格局,争创开放型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在创新创业、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等方面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形成繁昌新特色,在工业竞争力、贸易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等方面构建竞争新优势,初步形成以创新引领、品质精良、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包容协调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工业结构,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创新引领区。

工业总量稳定增长。到202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50亿,年均增长12%以上;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000亿元,实现工业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到2025年,工业在全区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稳定在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5%,工业经济加速迈向中高端。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00家,创新创业新驱动力基本形成。

智能制造加速推进。到2025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化普及推广,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60%,新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10个以上,基本建立以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业体系。

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绿色制造模式逐渐推行。

三、重点领域
(一)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业
顺应世界新科技发展趋势,抢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沪苏浙人才、科技和资金优势,围绕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通过改革促进创新,通过创新带动改革,推动3D打印智能装备、智能交通装备以及环卫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着力把繁昌打造成皖江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

3D打印智能装备。立足区域发展基础与比较优势,坚持产业基金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打造,高标准建设3D打印特色小镇,支持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申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着力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加速壮大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增材制造产业生态圈。深化与中科大、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哈工大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聚焦高性能、绿色3D打印材料研发创新,努力在高速高精度3D打印控制技术、特殊功能零部件增材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拓展3D打印产业应用场景,加强3D 打印技术在铸造、医疗、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通用智能装备制造。突出无人驾驶技术、传动设备等主攻方向,着力支持酷哇、海螺集团大力发展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建成运营天津华建天恒高端装备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系统化、高端化、精品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交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产业不断提升装备技术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结构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狠抓大项目引进和产业链招商,进一步推进装备制造的数字化、柔性化水平。

节能环保设备。聚焦扫地车、洗地机、道路清扫车等环保设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着力提升装备和技术水平,增强系统集成和服务能力,构建布局合理、集群发展、技术先进、竟争力强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从制造到创造、从产品到品牌、从速度到效益转变,推动产业整体迈入中高端水平,提升繁昌在节能环保设备产业集群中的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

(二)做强大健康产业
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巨大需求,以“差异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以健康食品和健康医药、养生养老为主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体系和布局更加完善,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成为全区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

健康食品。加快传统食品向绿色、健康食品升级,发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推进经开区国家级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同福碗粥、溜溜梅等龙头企业,重点开发高品质、低添加、易存储的粥品、饮料制造、果蔬加工类食品;鼓励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以及无公害饲料、生态型饲料、高效能饲料、高效益饲料等。完善原料检验、在线检测、成品质量等检测设施和手段,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

健康医药。引导和支持华润双鹤、道润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引进一批省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重点新药创制、原料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等医药产业,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健康医药产业链。积极推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原料药和中间体,力争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提升繁昌医药的整体创新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三)做优传统优势制造业
聚焦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促进水泥建材、轻纺服装、冶金机械等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培育发展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传统制造业“升级版”。到2025年,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占比,高新技术企业及 “专精特新”企业数实现翻一番。

水泥建材。引导传统水泥建材企业向“绿色工厂”转型,加大环保技改力度,推广清洁高效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支持海螺水泥等骨干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联合重组,优化产能布局。加快产业链延伸,向大型骨料和机制砂等绿色建材以及装配式建筑产业方向发展。全力支持美佳、卓越纳米等新材料企业加快发展,拓展材料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技术高度。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性、创新性、循环性绿色建材企业,支持绿色建材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示范与推广,打造行业细分领域“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形成集研发、孵化、生产、检测于一体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

轻纺服装。深入实施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整合和智慧制造工程,打造智造研发一体化、展贸销售一站式、企业配套一条龙的服装垂直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孙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有序健康发展,以智能化重塑繁昌纺织服装产业新优势。支持鼓励现有服装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做强做精休闲服装产业,发展运动类、特种类服装,开展汽车、医疗等行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不断拓宽应用新领域。大力发展高性能化纤产品及复合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运用高新技术、高端纺织装备制造改造提升棉纺、麻纺、化纤等的加工水平和产品开发水平。积极开拓研发设计、品牌运作、产品检测、展览展示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冶金机械。推进铸造行业产能核定、整合提升,把产能向大企业集聚,加大研发投入、人才引进和技术装备力度,不断提升高端铸造、智能铸造和绿色铸造水平,打造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新型铸造产业集聚基地。依托富鑫钢铁等新兴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发展高性能钢结构件、各种用途板材等领域。支持金贸流体、容川机电、诚拓汽配等重点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依法依规做好“铸造产能置换”文章,加快推进共享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安徽)中心和伯特利汽车精密铸件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核心铸件,实现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延伸铸造产业链,走绿色铸造发展之路。

(四)做靓数字经济
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到2025年,数字产业化和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取得较大突破,数字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字产业成为全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增长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推进产业数字化。充分运用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数字赋能”,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加快推进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强5G网络建设和场景应用,打造5G+智能工厂升级版。支持企业登云,推动工业企业将生产业务系统、设备向云端迁移,打造一批登云标杆企业。推动优质企业加快融入长三角地区工业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产能、订单共享,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资源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

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强数字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云服务、云消费、云制造等领域,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优质数字产业骨干企业,推动园区内信息技术智慧应用场景全覆盖,争创省级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巩固数字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强化与阿里巴巴、京东、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合作,加快推进直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繁昌直播品牌。

推进数字化治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做强“城市大脑”,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构建从支撑、平台到应用的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格局。实施智慧城市治理优化工程,重点推动智慧交通、智慧矿山、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长江、智慧城管、智慧市场、智慧社区等建设,显著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促进城市更加宜居。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国家数字档案馆创建。集聚数据资源,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五)做实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现代产业集群培育,配套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的良好局面。

科技服务。大力发展专利代理、技术评估、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积极建设集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科技孵化器,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引导工业企业加大设计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提升纺织服装领域时尚设计和应用;加快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现代物流。着重发展港口物流、大宗商品物流、产业集群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加快建设物流园区等综合型物流园区,促进繁昌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上市挂牌融资等直接融资服务。积极完善金融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股权投资企业和融资租赁公司,促进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融资租赁企业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展融资空间。

电子商务。持续推进电商进农村,推动传统商贸等实体市场上网,拓展网络销售渠道,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和模式创新。以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专业市场为依托,重点在装备制造、水泥建材、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领域发展壮大一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服装电子商务园和长江流域矿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支持繁昌电子商务产业园扩能升级,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创新强工”工程
坚持创新发展,以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为主要任务,高水平建设各类创新载体,加快“繁昌制造”向“繁昌创造”转型,使技术创新成为繁昌工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1.强化创新载体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大格局,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深化重点产业研究院建设、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和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三位一体”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加快建立一批支持创客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双创”平台,并加快培育一批提供检验检测、技术评价、质量认证等专业公共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平台。

2.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围绕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梳理一批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省内相关产业专项,加大攻关力度。建立协调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伙伴计划,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立股份制实体研发平台、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集中攻克一批事关繁昌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推动骨干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探索孵化创新项目投入退出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实现从孵化到产业化全流程跟踪服务。推动企业以合作研发推广、技术成果交易等多种形式参与产学研合作,共享研发成果。制订工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组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知识产权运用,积极开展自主产权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大知识产权违法惩戒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长效协作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创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实施“品质强工”工程
加快推进“三名工程”,打造一批具有繁昌特色的名品、名企、名家,全面提升繁昌产品知名度、企业美誉度、企业家影响力。

1.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加快推进繁昌产品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升繁昌制造的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以大健康、轻纺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繁昌制造品牌。突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时尚产业等未来产业发展,以推进时尚化、智能化、自动化、成套化为主攻方向,挖掘中小企业“单打冠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繁昌制造品牌。针对性地筛选一批重点产品及企业,构筑梯度推进、动态发展的培育模式,培育一批争创名品名牌的企业群体、产品群体。加大重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等实施分行业分类监管,积极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企业质量首负责任制,完善产品溯源体系。

2.实施企业培育提升计划。突出重点培育龙头型骨干企业,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发挥资本市场优势开展并购重组。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围绕全球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完善市场网络等开展并购重组,鼓励大企业跨界、跨所有制融合发展为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加强分类指导,完善激励机制,强化企业服务,深入推进企业“小升规”,提升其为龙头企业配套的能力,鼓励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推动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化创新、专业化制造、精益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使其成为“专、精、特、新”的骨干企业。加强投融资对接、创业导师指导及行业社交网络等服务,高标准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园和创业基地,打造市场化众创空间。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服务示范机构,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

3.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以加快经济转型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主线,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着力提升企业家创业创新能力,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促进企业家管理能力提高;健全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工作机制,构建新生代企业家联系服务机制,促进新生代企业家健康成长,做好民营企业家的代际传承。实施产业高端管理人才培育工程,着力优化成长环境,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建设高素质队伍;加大合作培训与交流力度,举办高水平企业家培训班,改变复合型高端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以“个转企”“小升规”企业经营者和招才引智引进的各类人才为主要对象,开展各类创业辅导培训、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等培训班,提升企业和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实施“智造强工”工程
坚持共享发展,以智能制造推动繁昌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繁昌经济转型升级,使智能制造成为领航繁昌新型工业化的中坚力量。

1.加快完善智造基础。围绕“数字中国”和“数字江淮”战略部署,加快5G全面建设,实现县城、乡镇、以及工业园区等行业应用密集地区连续覆盖。加强工业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加快生产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做好企业上云,打通全流程数据共享。依托芜湖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等建设,探索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的统筹规划建设,推动集成深度学习、人机协同、跨域集成等功能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发展。

2.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开展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推进“机器换人”计划,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快实现制造业骨干企业的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实施数字化专项改造,大力推动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管理方式转变和创新,推动工业企业由“制造”向“智造”升级。推进“两化融合”试点项目建设,重点在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行业推进制造执行系统(MES)、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等,不断提高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3.大力推进信息应用。顺应信息领域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的趋势,拓展销售渠道,组织新产品推介,强化供需对接,加快满足被激发的新兴消费需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发一批面向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分析、设备预测性维护、供应链协同等应用场景的工业APP。鼓励制造业企业整合传统营销网络、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灵活运用各种网上营销方法,最大限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营销活动,以提升品牌形象、规范销售市场、促进整体销量、解决线下销售瓶颈、完善客服体系、梳理分销渠道。积极推进“互联网+”电子商务,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打造繁昌轻纺服装、智能制造等细分行业区域品牌。扩大新型网络消费模式的宣传,加快信息产品类消费和信息服务类消费。

(四)实施“平台强工”工程
坚持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设服务与生产服务、项目配套与生活配套、发展保障与社会保障并重,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区综合配套功能和承载能力。

1.发展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明晰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和特色产业,细化项目准入标准,强化不同产业园区的特色功能,努力打造一批各有侧重、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特色产业发展基地。推进健康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使大健康产业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产业体系,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推进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安徽)中心和共享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隆源总部建设等项目,努力将春谷3D打印产业园打造成“安徽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智能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以服装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有序推进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电商基地和人字洞旅游产业带建设,带动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2.建设新型工业功能区。持续推进工业强区建设,助推我区经济再上新台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走特色发展之路。深入研究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思路,有序推进大健康产业园、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中欧产业园三个区中园建设,真正发挥“区中园”在技术、管理、营销、资本等领域的溢出效应,建设一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逐步形成“一区多园”新格局。立足各镇(街道)产业发展基础,加快纺织服装在孙村提升发展,临港工业在荻港和新港培育壮大。加快开发区国家级绿色园区建设,积极引导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3.推进园区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核心区块建设,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渗透融合、制造业与城市的互动融合,注重产城融合和生态发展。稳步推进3D打印小镇和青梅小镇建设,大力支持服装时尚小镇建设。鼓励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着力完善各工业平台研发设计、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教育培训和金融服务等功能。大力提升工业功能区要素吸纳能力、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工业平台的社区功能,促成工业平台向开放型、现代化的新城区转型。

(五)实施“绿色强工”工程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全生产流程提质增效、绿色循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改造,持续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制造样板区。

1.提高工业能效水平。加快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实施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鼓励节能技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节能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实施能耗限额标准,开展企业产品能效“领跑者”活动,在相关行业建立一批“领跑者”标准,提升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

2.推进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加快工业领域先进减排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加快相关行业整治提升,全面整治和淘汰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不达标的企业和落后产能。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持续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分散燃煤锅炉关停淘汰力度,加快建立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等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推进电机产品再制造。

3.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制造理念,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产品开发,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企业,培育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绿色监管,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

(六)实施“开放强工”工程
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扩大内外开放水平,最大做强开放型经济,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1.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全面贯彻落实《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芜湖实施方案》,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产业互融,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积极搭建长三角3D打印等产业联盟,引导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错位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和苏州吴中经开区、浙江省秀洲经开区、上海宝山工业园区战略合作协议,抢抓长三角产业加快向外布局和抱团转移的机遇,探索合作共建园区,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承接苏浙沪产业转移,全面对接上海张江、苏南、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合肥等科技创新先进地区,以“三重一创”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科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2.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加强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大平台招商,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内陆加工贸易新途径,完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加工贸易模式,积极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无缝对接芜湖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充分利用芜湖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鼓励长三角大型跨境电商企业来繁昌搭建平台、拓展业务,延伸电子商务产业链,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强与芜湖港对接,通过加快多式联运建设、完善临港产业布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举措,借助长江黄金航道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推动经济向“蓝水经济”转型,打造“皖货出海口”。完善“走出去”的服务体系,鼓励各类企业与长三角企业“抱团出海”提升对外投资水平。

3.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发展。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开发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核心城市的联系,促进双向投资与产业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关系。积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3D打印、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等新兴领域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建设,强化县(区)域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共享共建,实现互补共赢。加强东西协作,深化与内陆地区在市场、要素资源等方面合作,促进共享发展。加强与国内主要城市沟通协作,主动对接深圳创新经济、杭州互联网经济,探索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共赢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
建立完善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协调管理机制,成立由区政府领导牵头、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业强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围绕制造强区建设开展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导各镇、各部门开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经信局。建立工业经济研究机构,积极邀请国家、省、市相关专家加入研究团队,切实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研究建立由工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工业转型升级交流平台,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进行动态监测,根据反馈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企业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给予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及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企业重组整合、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发展项目等专项资金支持。成立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以及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支持担保机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运作,发展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逐步健全适应实体工业投融资发展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重点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积极向银行推荐重点项目库,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融资租赁、财务顾问等方式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予以支持;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企业债等债券,建立企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机制。加强政策的宣传贯彻,让政策落实到更多企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要素市场改革
完善土地供应和利用机制,在可用土地指标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可供利用土地的开发;研究制订土地回购政策,加快盘活低效用地。适时推进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包括公开公正的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金融与人才要素支撑保障机制和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机制等。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建立技术骨干和团队股权激励机制。

(四)健全项目推进体系
由区经信局牵头成立工业建设项目督查考核建小组,建立项目联络员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灵活考核机制。推进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用地、环评、报批等问题,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反馈”的办法,对产业投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建立项目推进的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对全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日常协调,加强对优质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实、跟踪和督办工作,重点协调解决导致优质产业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的各种难题,确保优质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的顺利推进。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创造和维护诚实守信市场,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整合行政资源,理顺职能分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效率。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执法水平,依法调节经济关系,平等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执法检查行为,严格限制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努力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