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辽宁】开原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11-17 其他 辽宁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工业是我市主导产业,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创新发展的主要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阵地、各级财政和居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支撑。

  规模工业经济指标情况。2020年我市规模企业户数为44户。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03亿元,是2015年51.5亿元的2倍。规模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1.1亿元,是2015年的8.8亿元的1.3倍。

  工业企业运行情况。2020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29亿元,是2015年64亿元的2倍。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6亿元,是2015年10.9亿元的1.5倍。2020年全市工业税收预计实现2.5亿元,与2015年持平。其中,规模工业税收预计实现1.3亿元,是2015年0.4亿元的3.25倍。2020年全市工业用电量预计实现7亿千瓦时,是2015年工业用电量3.4亿千瓦时的2倍。

  主要产业发展情况。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预计实现年产值60亿元,比2015年的36.3亿元预计增长65%;印刷、纸制品制造业预计实现年产值18亿元,是2015年0.3亿元的60倍;化工医药建材业预计实现年产值10亿元,是2015年的4.9亿元的2倍;设备制造业预计实现年产值4.9亿元,比2015年的7亿元预计下降30%;热力、电力生产和供应业预计实现年产值4.6亿元,是2015年2亿元的2.3倍;金属冶炼加工业预计实现年产值5.5亿元,是2015年0.4亿元的14倍。

  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十三五”时期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5项,重点项目有:辽宁豪唐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档生活用纸及纸制品二期工程项目;奥拓福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台套超高压水射流设备项目;辽宁益海嘉里地尔乐斯淀粉科技有限公司百万吨玉米扩能改造项目和年产20万吨结晶葡萄糖改造为年产15万吨果糖、5万吨麦芽糖、10万吨结晶葡萄糖项目;辽宁兴东纸业有限公司高档包装纸板生产线建设项目;开原宏达热力有限公司背压式供热机组扩建工程项目;开原化工机械容器有限公司高效节能大型多晶硅还原炉研发制造项目;开原胜利牧业有限公司新上1万吨冷库项目;辽宁宝源化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压力容器生产项目;开原亨泰化工有限公司公用工程技术改造项目;辽宁远宇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海上平台高转数天然气压缩机及配套产品项目;泓博智源(开原)药业有限公司替格瑞洛及其中间体建设项目等。

  新获批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3个,即奥拓福水刀有限公司申报的“数控六轴智能水刀”产品、开原川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冷冻果酱”产品和开原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超临界流体设备”。

  申报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计划重点项目8个,即辽宁凯尔重工集团有限公司40兆帕复合气瓶;辽宁三洋重工起重机装备有限公司欧式智能天车;开原市嬴德肉禽有限责任公司新型鸡肉休闲食品及肉鸡屠宰副产物加工利用关键技术项目;开原亨泰化工有限公司左L肉碱生产工艺过程采用电渗析替代离子交换柱项目、

  左旋肉碱酒石酸盐项目、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项目;开原亨泰化工有限公司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攻关;泓博智源(开原)药业有限公司重大医药中间体技术开发项目。

  被认定为辽宁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户,即辽宁益海嘉里地尔乐斯淀粉科技有限公司和开原胜利牧业有限公司。

  完成上云企业4户,辽宁三洋重工起重机装备有限公司、辽宁华原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开原市嬴德肉禽有限责任公司、开原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户企业被认定为辽宁省军民融合企业。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开原市工业已经实现筑底回升的良好局面,一些亮点项目落地,带动工业投资环境出现局部性改善,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仍然存在四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农副食品加工传统产业一家独大,其他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二是产业处于中低端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突出;三是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开原工业发展的缺少内生性增长动力,创新驱动发展短期内难以实现;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多没有根本性改变。企业补办手续、融资难,兑现政策等矛盾问题始终未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当前资源和制度供给体系不匹配,难以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良性机制,使得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不足以支撑开原工业的快速崛起。

  第三节  发展环境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带来的挑战。发达国家实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工业产品的出口增长受到抑制,在“逆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很难有大的提高空间。对全球产业分工信心的动摇导致供应链外迁加剧。“科技冷战”增加了技术获得与产业升级的难度,会造成引进国外先进产品、技术和人才的难度加大。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复杂多变,不利因素明显增多,但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进口替代”,国外竞争的“消失”和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意味着工业实现技术突破和面临发展壮大的机遇。

  国内工业化进程区域不平衡带来的挑战。由于梯度发展战略以及各区域资源禀赋、工业发展基础差异等原因,全国工业化进程在不同区域发展不尽相同,总体上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十三五”时期,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就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他大部分东部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辽宁省也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开原工业属于工业化中后期,与省内其他市及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受马太效应影响,两极分化现象不容忽视。

  自身内生性动力不强带来的挑战。开原工业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单一行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不充分。缺少龙头骨干企业,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产业整体处于中低端环节。产业多属于传统企业,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与此同时,开原市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进展缓慢,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另外,地方创投不活跃、融资方式单一,园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创新发展。

  (二)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机遇。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帮助、推动振兴发展的专门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作出了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部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赴东北,实地考察东北振兴情况,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东北振兴的重大意义,着眼“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任务,提出6个方面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为开原未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其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最活跃的领域。在新技术突破催生的新兴产业,世界各国均未具有特定的产业能力,大致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为后发地区“换道超车”提供机遇。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核心要义。“十四五”时期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的持续扩张与需求层次的提升,将会形成显著的本土市场优势,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技术投资需求也将不断增强,工业在先进技术设备投资方面存在巨额欠账,在人口红利消失和“智能+”时代到来的双重影响下,机器人等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和系统将会成为驱动投资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看,由于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各类问题和困难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开原工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严峻的挑战,更加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加客观的认识开原工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突出困难和问题,更加坚决的落实党中央确立的新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更加务实的推进振兴开原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

  第二章  十四五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一区三园为主要载体,明确产业方向、统筹产业布局,构建产业生态、优化营商环境,突出项目带动、强化投资支撑,做强企业主体、提升产业能级、提高产业链水平,加快推动全市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实现开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质量变革。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工业强市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推动效率变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技术、产品、业态和模式创新,再造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动力变革。

  ——坚持提质增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着力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提高质量,突出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建品牌,加快推进产业向中高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攀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工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融合协同。深化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加强产业间的广泛对接,引导数据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资流向产业汇聚,推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坚持绿色集约。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和环保红线。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彻底化解过剩产能,加强一区三园环境整治,持续推进清洁生产,有效降低工业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坚持开放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加强与江苏淮安对口合作,协同建设铁四通辽经济协作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力度,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着力增强聚集要素资源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化与国内外大产业、大企业对接,推动优势产业、国际产能合作,激发本地发展潜力,提升工业合作开放发展水平。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改造提升已有六大主导产业,以一区三园为载体,大力引进项目、人才和资金,集约投入,形成具有规模经济和现代化技术优势的主导产业。

  设备制造业:注重自主研发和品牌提升,努力使产品生产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依托华原重型、三洋起重、凯瑞烘干等重点企业,着重发展起重机产业、粮食烘干设备、压力容器、通用设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大重点行业和重要企业的培植和扶持力度,将卫华起重装备、华原智能车库、三洋等为代表的起重机品牌打造成为全国最优的生产基地,将粮食烘干设备产业打造成为全国知名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整合与带动相关行业及企业,以此为支撑,到2025年,设备制造业年产值将超52亿元,年均递增60.38%。

  化工、医药、建材业:通过企业资产重组、招商引资,进一步整合行业发展。依托亨泰化工、泓博智源等化工医药重点企业打造以精细医药化工产品为主导的完善产品体系。依托德尔地板、秦恒科技、中国建材北方科技、新创水泥等建筑装饰材料重点企业,打造室外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相结合全体系建筑材料产业链,同时推进水泥行业与中国建材等大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到2025年实现化工建材业产值达到20亿元,年均递增15%。

  农副产品加工业:围绕鸡、鸭、猪等屠宰分割行业、饲料行业以及粮食加工行业,依托胜利牧业、亚辉牧业、凯祥鸭业、嬴德肉禽、绿荷工贸、川顺食品、牧原、奥瑞金制罐等重点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拓宽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空间,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和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到202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20亿元,年均递增15%。

  印刷、纸制品制造业:依托兴东科技、豪唐纸业无纺布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新型造纸产业,推进我市特色造纸产业园区建设,再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发展塑料制品行业、包装彩印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印刷、纸制品制造业要突破产值70亿元,年均递增30%。

  热力、电力生产和供应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企业发展,形成以辽能集团风力发电,三峡新能源风力发电等重点企业为主体,以资源为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产业,到2025年,热力、电力生产和供应业要突破产值6亿元,年均递增5%。

  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依托中利金属,天祥钢铁,盈德工业等我市目前的金属加工企业,发展我市的金属加工产业。到2025年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要突破产值30亿元,年均递增40.4%。

  第四节  发展目标(一)

  力争到2025年左右,全市工业规模进一步做大,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明显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经济总量。依托友爱洗涤、新生科技、远宇重工、宝源化工机械、艺盛丰无纺布、天祥钢铁等一批项目,到2025年,全市规模企业达到70户,年均递增9.73%;工业总产值实现372亿元,年均递增23.59%;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296亿元,年均递增23.51%。规模企业增加值实现27亿元,年均递增19.46%。

  科技创新。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5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9个。累计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户,专精特新产品5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

  质量效益。到2025年工业税收实现平稳增长并稳步提升对财政的贡献率。预计到2025年全年工业税收将实现7亿元,年均增长20%。

  两化融合。推动5户企业上云;建设一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厂,1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园区。力争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户。

  绿色发展。(按照省分解目标要求)

  盘活存量。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全力整合盘活工业项目闲置资源,对数据库建档的26家存量工业项目进行全面盘活。2020年盘活项目9个,2021年盘活9个,2022年盘活8个。

  工业技改。预计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7项,重点推进项目:益海嘉里(开原)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豆粉生产项目;开原川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软包装罐头和速冻果蔬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开原市富康食品有限公司扩建食品加工产线、厂房项目;开原亨泰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50吨苯基GABA技术改造及年产10吨氯苯氨丁酸生产项目;兴东科技有限公司三期工程项目;艺盛峰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工程项目;元阳食品红牛罐装生产线项目;中国建材北方水泥绿色矿山项目等。

  发展目标(二)

  ——改造升级“老字号”。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发挥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2021年,改造升级“老字号”企业1户,重点谋划项目1个。

  ——深度开发“原字号”。聚焦规模化、精细化、绿色化,深度开发农产品、原材料等资源,建设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向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业发展,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进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2021年,深度开发“原字号”企业7户,重点谋划项目14个。

  ——培育壮大“新字号”。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谋划未来产业超前发展,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新建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项目,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项目。2021年,培育壮大“新字号”企业3户,重点谋划项目5个。

  重点任务

  (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建立产业链培育机制,摸清“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底数,全面梳理产业链,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找准优势产业数字赋能的突破口。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至少明确1个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编制产业链分布图、产业链全景图、缺链招商图及重点企业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等“三图两清单”,探索“链长制”政企协作创新攻坚模式,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急用先行项目。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专栏1: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

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精深加工,做强做大粮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

1.粮油加工产业链

重点方向:优化水稻、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育种,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开发淀粉功能性制品、新兴食品基料,提升饲料用粮转化利用效益。

主要行业:上游为粮油作物种植业;中游产业包括谷物磨制和植物油加工;下游产业包括饲料加工、淀粉及其制品制造、食品制造。行业配套涉及粮油加工机械设备及包装、包材、仓储物流等。

主要产品:谷物制品、食用油、淀粉、果糖。

重点企业:益海嘉里

重点项目:益海嘉里年产1.2万吨豆粉、20万吨玉米胚芽榨油项目;三星玉米玉米油深加工项目;

2.屠宰及肉类加工产业链

重点方向: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畜禽养殖,引导初级分割品向精制食品,冷鲜制品向熟食制品发展,推动产品向精分割、休闲、方便、功能性产品升级,提升皮毛骨血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主要行业:上游为畜禽养殖业;中游为屠宰行业包括牲畜屠宰、禽类屠宰;下游为肉类产品加工包括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肉类罐头、速冻食品制造及等。

主要产品:冷冻(速冻)肉制品、速冻预制调理肉制品、熟食肉制品、肉制品及副产品。

重点企业:胜利牧业、嬴德肉禽、亚辉牧业、凯祥鸭业

重点项目:亚辉牧业年产3000万只肉鸭加工及羽绒深加工项目;

  

  

  (二)梯次培育市场主体

  支持龙头企业壮大发展,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龙头企业集聚,打造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品、核心业务、关联环节加速关键资源整合,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打造一批具备“新字号”特点的中小企业。加快小微企业培育发展,大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依托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加强投融资扶持,支持一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主业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进入规模企业。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领计划,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分层次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组织企业开展银企对接、产需对接、用工对接。(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专栏2:推进壮大一批

充分发挥现有的主导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优势,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建立全市“小升规”、“规升巨”培育库,12户动态管理,剔除短期内没有晋升潜力的企业,甄选新企业进入培育库,确保足额培育。完成“小升规”企业6户,“规升巨”企业1户。

  

  

专栏3:推进引育一批

找准突破点,前瞻布局,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新动能。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户。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训计划,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户、高新技术企业2户。

  

  

专栏4:推进重组一批

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开展股权合作、产权转让、技术合作等方式整合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开原水泥、开原锅炉等企业兼并重组,按照“依法依规、分类处置”原则,有效盘活停产企业和停建项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优先对接盘活闲置资产,全力开展闲置资产招商。

  

  

  (三)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推动创新项目研发,以新产品开发、关键产业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攻关、疫情防控、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数字产业项目等八类项目为重点,部署创新链,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以链上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工信部重点支持领域,积极谋划组织项目,争取获得支持。推动技术平台建设,以培育高技术制造业为核心,构建企业专有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三类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以链上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探索“揭榜挂帅”模式,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研发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产品,加快成果转化,发挥技术创新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韧性的作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专栏5:推进研发一批

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使产业新旧动能实现接续转换,推动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推动3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实施,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

  

  

  (四)促进工业有效投资

  谋划建设重点项目,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数字化、提高本地配套率等方面谋划一批改造提升“老字号”项目。从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创新、狠抓产业链重点和薄弱环节等方面谋划一批深度开发“原字号”项目。从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谋划一批培育壮大“新字号”项目。加大项目引进力度,推动工业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拓宽招商引资途径。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做好与各战略合作银行的对接服务,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梳理筛选一批有技术、有市场、资金需求大的项目,吸引国家大基金和社会资本投向我市工业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各类资金、基金的支持。加大项目服务力度,深入项目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及时了解企业项目建设困难问题,协调解决落实。(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专栏6:推进改造一批

鼓励企业抓好技术、装备、生产线改造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辽宁兴东科技有限公司三期项目。开原川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速冻果蔬制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及精深加工建设项目等重点技改项目5个。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军工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军民融合企业实现产值1亿元。

  

  

  (五)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制造业场景资源和数据资源优势,吸引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物资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围绕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等重点领域,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推进重点企业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增强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培育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对接省智能制造协作联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支持,加强产品推广应用。组织落实好全省“服务型制造——服务进千企业行动”,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开展绿色制造示范,支持再制造技术研究和产品推广应用,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对标对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禁新增限制类和淘汰类工艺设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移动公司)

专栏7:推进赋能一批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实现2户企业接入“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场景。

  

  

  第三章   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带动

  1.持续实施产业招商。紧盯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辽吉黑、鲁豫等重点区域,聚焦国企央企大民企,跟踪行业领军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实施精准招商。引入一批能够支撑起整个产业链或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龙头企业,配套一批产业上下游精深加工项目,实现重点产业链条式组合、集聚化发展。大力推进领导带头抓招商、开发区主业招商、乡镇飞地招商、企业以商招商,利用好派驻招商、代理招商、展会招商等形式,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储备、推进、落实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持续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每年滚动实施7项重点工业项目,加大帮扶力度,以项目促发展,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推进天祥钢铁,奥瑞金罐装,新生科技、辽宁友爱、中国建材北方水泥等大项目建设。

  (二)强化工业载体功能提升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优化整合工作,稳步推进开发区综合排名在全国、全省的位次每年逐步前移。进一步明确并加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等主线任务,剥离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将其交由所在地方政府承担,经济开发区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发展、投资促进及服务等工作。深入推行“管委会+公司”等市场化体制改革,市场能够解决的事项,均交由市场完成。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的修编,发挥产业规划引领作用,形成主导产业明晰、关联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明显、环境生态优良的产业集聚区。

  2.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真正实现 “九通一平”,满足企业和项目入驻的基本需求。优化一区三园生活环境,加强医疗、教育、住房、休闲等方面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优良投资环境。拓展承载项目空间,增强一区三园产业承载能力,实施开发区闲置资产盘活工程,投入产出水平明显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快创业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有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建立集创业培训、创业孵化、融资服务、信息发布等为一体的公共创业服务平台,规范公共创业服务流程,完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大学生、境外人才来开创新创业。以一区三园为重点,利用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咨询中介平台、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要素保障。

  (三)强化市场主体梯次培养

  1.支持龙头企业壮大发展。突出“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加大力度培育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区域工业经济生态链和产业链,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龙头企业集聚,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在要素供给、金融支持、财政奖补、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培育一批10亿级、5亿级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规模,加快上市等直接融资步伐。

  2.助力成长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中小企业专注主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逐步扩大超亿元“小巨人”企业规模,成为支撑工业的中坚力量。支持企业纳入全市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支持计划,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优化企业中试开发、规模生产、示范应用条件平台及配套机制,加快成果转化。鼓励企业有效运用金融工具,充分借助上市等资本市场平台,加速做大做强。

  3.加快小微企业培育发展。大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依托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加强投融资扶持,支持一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主业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进入规模企业。以现有年主营业务收入500—2000万元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超过2000万元但未入统企业、近三年退出统计调查单位库但有望重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建并有望达产升规企业等为重点培育对象,实时跟踪动态调整。

  (四)强化技术改造管理创新

  1.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围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改造为方向,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工程。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对生产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更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每年滚动推进10个以上计划总投资超过5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在融资服务、资金扶持、土地供给及其他资源要素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加快推进项目竣工投产达效。

  2.支持企业产品创新。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标准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先进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占领技术标准制高点,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制定实施方案和奖励措施,提升壮大现有品牌,挖掘催生新品牌。加强品牌的示范引领,打造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开原品牌,最终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著名品牌。

  3.支持企业管理升级。在规模企业中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制定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规范,推行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模式,抓好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深入实施上云工程,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方面加强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切实做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引领作用。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创新企业价值理念,研究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试点。

  (五)强化企业家人才队伍培育

  1.加强人才智力支撑。切实做好《铁岭市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贯彻落实、政策兑现,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实施好“智汇开原”、“以产聚才、以才兴业”、“开原工匠”、“开原英才”、“开放型人才集聚”等工程,鼓励人才(团队)来开创新创业,搭建育才引才平台,为高层次人才落户、就医、创办企业、职称评定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2.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开展好名企、名品、名家“三名”工程。以培育发展大企业集群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擅长国际化经营管理、具有一定国际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家。以培育国内领先企业为目标,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经营业绩突出的知名企业家。以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为目标,以细分市场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龙头企业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一定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的企业家。

  3.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依托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辽北技师学院、开原市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产教融合,建立培训基地,按阶段制定人才培训计划,采取措施将培育出的优秀技术人才留在开原,用充足的技术工人资源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六)强化绿色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力度,打造循环型工业。以废弃物资源化为核心,研发、推广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引进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实现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扎实开展节能降耗。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完善和落实节能降耗措施,突出抓好电力、化工、建材、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及其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实施锅炉改造、电机节能、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工程。以节水、节电、园区循环化改造为方向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抓好试点示范,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工业节能减排迈上新台阶。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党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始终保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定力,坚定不移把工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把工业作为开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主攻方向。要坚定不移抓好工业发展这个经济建设的重心,积极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勤务员”,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干部特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业发展上,集中精力跑项目、搞协调、抓落实、优服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铁岭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技术改造、实施上云、盘活闲置资产。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开原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把握国家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机遇,瞄准国家重大专项立项和国家投资基金、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基金,重点围绕强基工程、首台套装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专项深挖项目源,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三)创优发展环境。提升政务效能、审批效率、规范执法服务行为,针对目前营商环境薄弱环节和企业需求,全面提升环境亲和力,增强企业温暖感和获得感,实现企业全覆盖、要素全保障、政策全落地、办事不求人,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活力全面激发、企业竞争力全面增强。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对发展工业先进乡镇街、先进市直部门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以及新出台工业政策体系的宣传力度,总结推广改革创新、攻坚破难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把工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工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全面营造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