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安徽】亳州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3-22 其他 安徽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抢抓“一路一带”、“中原经济圈”及新一轮产业转移等机遇,坚持“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日益增强,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多项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一)总量规模效益持续好转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36亿元,是2010年的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6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工业化率达到32.4%,较2010年上升2.2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7.7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实现利润46.3亿元,是2010年的2.8倍。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8.9%,较2010年上升了33.2个百分点。

园区集聚能力增强。“十二五”期间,园区已成为工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建成以亳州经济开发区、谯城经济开发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及三县省级开发区等6个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以古井镇、大杨镇等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为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2015年省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478.6亿元,是2010年的5.3倍。

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由2010年的423家发展到793家,增长了88%,占全省的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72%上升到2015年的82%,增加了10个百分点。产值超亿元企业由2010年的71家发展到199家,翻了一番多。其中古井集团、许疃煤矿、三星化工、同仁堂药业、五得利面粉、江淮安驰汽车等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东升食品、杉杉服饰、联滔电子等产值5-10亿元企业19家。2015年古井集团实现产值75.7亿元,进入全国上市酒企排名前五,安徽第一。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产业汇聚已经显现。亳州是全国中药材贸易中心、区域性中药材加工制造中心、国内著名白酒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十二五”期间,形成了以现代中药、食品加工、汽车农机装备制造、煤电煤化工等产业为主,多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2015年,全市八大工业产业实现产值773.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82.6%;其中现代中药产业实现产值232亿元,食品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295.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50.1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26.7%。

持续投入推动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52亿元,年均增长率24%。2015年完成工业投资314.7亿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其中技改投资103.9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3%。先后建设了九州方圆制药、修正药业、江淮安驰汽车、板集煤电一体化、古井生态产业园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有力支撑了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创新发展能力日益增强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1家。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数量由2010年的15家增加到30家。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6.1亿元,是2010的3.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5.2个百分点。

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方面投入3.38亿元,是2010年的3.5倍;其中内部支出2.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3%。

科技成果显著。2015年全市受理专利申请2297件,授权专利1196件,是2010年的3.8倍。“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1项,其中在中药、白酒、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先后取得“多酶分步酶解法生产可溶性小麦水解蛋白”、“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研究与产业化”、“古井贡酒大曲和窖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合成氨系统节能升级改造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成果。

(四)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先行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采购和营销体系的融合,加快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行业竞争力。谯城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华佗国药、古井酒厂、联滔电子、富亚纱网等14家企业成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与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合作发展智慧企业(数字企业)385家。2015年我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达到72.36,高于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66.14的平均水平。

(五)节能降耗工作有序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落实节能降耗、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推动全市工业节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按期完成“十二五”强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与产品任务。“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9.08%,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综合利用工业固废730万吨,节能1.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0吨,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任务艰巨。同时,“十三五”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期和大力推进“一路一带”、“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机遇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目标,加快工业化进程,亳州需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科学分析研判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面临机遇和挑战,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把复杂的外部环境创造成为弯道超越的窗口期、跨越发展的机遇期、产业结构的转型期。

(一)发展的机遇

1.国家、省和亳州三个层面高度重视工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为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的工业发展目标和要求。

我省十分重视皖北地区的发展,先后出台《安徽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关于促进皖北地区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中药、食品、轻纺鞋服、煤基材料、煤矸石电厂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汽车及装备机械、新材料、云计算、现代物流、储能等新兴产业”。这些政策有利于我市发挥现代中药、食品加工、汽车农机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围绕工业强市,我市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十大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2015年,亳州市根据实际,出台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即亳州“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形成了“四大发展目标、十大重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的总体部署;同时重点制定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食品工业发展两个专项实施方案,以重点突破引领全局发展,促进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2.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弯道超越机遇

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包括结构性产能过剩等。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求,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的主题。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增强发展新动能”。2016年安徽省出台《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本”、“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要“扩大消费品有效供给,重点发展轻工、食品、医药、服装家纺、有机食品、现代中药、绿色建材等产业”。

我市的主导产业以消费品为主,和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有较高契合度。国家和我省扩大内需、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大对消费品产业支持等政策不断出台,为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中原经济区、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凸显区域优势

“十二五”期间,国家先后出台《中原经济区规划》《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战略。实施“中原经济圈”、“一带一路”战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亳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我市地处中原经济区的皖北城市密集区,是三大战略区域之间的中心区,周边人口密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市可以充分发挥承东启西、通江达海、腹地广阔的地域优势和以现代中药、绿色保健食品等为代表“大健康产业”优势,主动作为。“十三五”期间,商合杭高铁、皖北国际机场、引淮入亳等大量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将为亳州进一步聚集发展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加速融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提供便捷的交通,填补资源短板。引进高水平技术,承接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移,将加快亳州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支撑工业跨越式发展。

专栏: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亳州产业的影响

引江济淮、引淮入亳:2015年发改委批准有着“中国水利一号工程”之称的引江济淮工程项目。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环境等功能。工程将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构建淮河水系第二条航运入江主通道,对实现淮河航道网与长江航道网互联互通,促进长江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在亳州境内的静态投资约40亿元,不仅为亳州引入优质的水资源,也为我市的造船业、航运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商合杭高铁:商合杭高铁起自商丘高铁站,经过亳州、合肥,至宁杭高铁杭州东站。全长796.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工期5年,预计2019年通车。商合杭高铁的建设,不仅为我市打通接入长三角的新快速通道,也将为我市借助高铁通道,拓宽南下北上(京九高铁)、加速融入一路一带的重要保障。

亳州皖北机场:亳州机场项目将按照4C级标准进行建设,预计投资10亿元。机场服务范围包括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辐射河南省鹿邑县、郸城县、虞城县、永城市等周边城市。项目的建设对我市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对外交流、发展高端物流产业、兴亳富民具有重要意义。

4.“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位一体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形势、新常态下国民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抓手,三者之间相关关联、相互支撑。“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将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

“互联网+”最重要的两个领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制造业”。2015年我省出台《安徽省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重点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动。这些将为亳州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催生新业态、培育新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弯道超越提供“机会窗口”。

“中国制造2025”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更多借助“互联网+”发展。我省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农机装备和工程机械”等12个高端制造业和“冶金、建材、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我市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中药、汽车农机制造业、白酒食品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产业优势,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和“互联网+”大发展。国家从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就业链等维度,推出了多项普惠性政策;从体制机制、创投基金、市场环境等多个环境,推出多项实招新招。我省近期推出《关于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意见》等政策,与国家提出的“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政策高度一致。亳州市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抓住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机遇,有利于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推动工业强市。

5.“十三五”快速发展的基础

我市工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导产业奠定的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工业主导产业由单纯依靠中药、白酒向白酒、煤炭、汽车、中药、农产品加工等多点支撑转变,整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现代中药、农产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个产业产值均超200亿元。二是资源优势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市是国家农产品主产区、中药材种植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内第三大煤炭储量城市。2015年全市常驻人口504.7万,城镇化率仅为37%。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将从传统农业释放出来,且不少外出人员带着资金、技术和商机返乡创业。这为我市积极承接沿海及周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起步。2015年我市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零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进一部完善,实现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覆盖。从内部结构看,以现代中药为代表的生物产业企业数量、产值总量分别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的83.5%、90.6%,位居各产业之首,成为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龙头行业。

(二)面临的挑战

1.工业基础薄弱

我市建市时间晚,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产业的产业链不完善。2015年工业化率仅为32.4%,在省内排名靠后。涡阳、蒙城、利辛三县综合经济实力整体较弱,工业经济总量低,人均GDP省内排名落后。“经济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2.企业发展不均衡

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影响力相对较弱。2015年我市仅古井集团一家入围全省百强企业,排名第50位。安徽正宇面粉有限公司进入营收安徽省百强民营企业,排名61位。受宏观环境影响,近期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中小企业不仅有融资、用地、用工等老难题,还有销售不畅等问题。

3.生产要素投入不足

现有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工业投资主要为新上项目投资,老企业的技改项目较少,投入意愿不高。上市公司数量少(主板仅古井公司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为芍花堂、浙皖中药、源和堂药业、润升牛业4家),企业融资能力弱,成本高。缺少核心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工人不足,使得我市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资源瓶颈日显

我市地处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瓶颈日趋明显。水资源问题十分严峻,且分布不均衡,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约四分之一。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和国家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影响,煤炭资源开发速度出现波动。

5.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中小企业数量多,但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光纤入户未全覆盖,互联网带宽普及率低。本地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数量少,信息化人才缺乏。这些都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和两化融合水平的提升。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亳州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为抓手,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加速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根本保障,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牵引作用。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力争主要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工业规模总量和经济效益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发挥“互联网+”创新平台优势,强化“四基”能力建设。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打造“技术领先、质量上乘、性能优良、用户满意、效益显著”的工业精品。

2.坚持开放发展。以规模突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产品创新为动力,借助外力发展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实施招商引资提质工程。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并重,坚持引强引新,加强与外企、央企、省企、知名民企合作。健全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推动项目落地实施。营造宽松、开放、高效的投资环境,打造投资高地。

3.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工业主要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特色突出、协作紧密、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发展“互联网+制造+服务”,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统筹协调发展。

4.坚持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步伐,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推动各产业向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的融合式发展转变。

5.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等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大健康产业。在传统高耗能产业领域加大节能工艺、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

1.规模总量。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00亿元,较“十二五”翻一番,年均增长12%左右。

2.工业投资。“十三五”期间,累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2400亿,较“十二五”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2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3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投资比重达40%以上。

3.产业结构。到2020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

4.企业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突破14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突破400家,较“十二五”翻一番。其中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2-3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

5.技术创新。到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35家,较“十二五”翻一番多。

6.两化融合。到2020年,实现10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省级及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5家;发展智能工厂20家,智能车间100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省内平均水平。

7.绿色发展。全市工业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引导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绿色发展指标均达省控目标。

四、发展重点

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前沿,结合亳州本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现代中药、绿色食品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以汽车农机零部件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推动首位产业做精做深

1.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升,中药饮片加工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中成药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中药保健品行业具备一定基础,中药提取物产业正在兴起。2015年,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市场内交易额约220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居“四大药都”之首。2015年,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全省首批1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市已经形成中成药、中药提取、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中药日化、中药杀虫杀菌剂和中药兽药等七大中药产业。2015年,中药产业总产值610亿元,其中中药饮片产值200亿元,全国最大的饮片加工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2015年,现代中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32亿元,是2010年的3.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家,是2010年的2.2倍。2015年,全市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1.6亿元,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24.7%,增加值占比和对全市拉动均居各行业首位。

2015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药企近60家,其中北京同仁堂、安徽广印堂、安徽济人药业三家公司产值10亿元;源和堂、盛海堂、华佗国药、太安堂、协和成药业五家公司产值超过5亿元。我市现有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达136家,其中中成药制造企业11家,约占全省的20%,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和品牌。“十二五”期间,芍花堂、浙皖药业和源和堂药业三家医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借力资本市场,提高了资本运作能力。

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期间,亳州组建涉药CNAS认证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4家、博士后工作站1个,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成立了“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华佗大健康创新联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新建了亳州中药科技学校,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也与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中药学专业本科班,共同培养现代中药亟需的人才。

对外出口规模领先。亳州中药产品已经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全市中药产品出口额1.6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2.5%;广印堂、安徽协和成、安徽贺林等5家药业企业进入2015年“全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十强”。

2.存在的问题

现有大多数中药生产加工企业为中药饮片或保健品粗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企业偏少,中药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药业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导致中成药大品种缺乏,后续新产品得不到有力接续。

3.主要思路

坚持“现代中华药都”发展定位,以中药材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核心,活跃市场龙头,壮大工业支撑,全力推进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物流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促进现代中药产业整体上档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并完善现代中药产业链条,建设全国现代中药总部经济区。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现代中药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达到2-3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1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家以上;销售过亿元的中成药品种数达到10个。

建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力争2—3家中药企业在主板市场、30家中药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市。

5.重点举措

推进亳药升级战略。从产业、企业和产品等多维度进一步提升亳药的影响力。

打响亳州“四大药都之首”的城市品牌。将亳州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材的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中药材商品等级分类标准示范中心;培育中药商贸流通“六大市场”,即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保健品市场、植物香料市场、制药机械市场、药包材市场;打造全国中药产业“九大基地”,即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进出口基地、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中成药制造基地、中药保健品生产基地、植物香料生产基地、中药科技研发基地以及中药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一批现代化、国际化的中药产业基地,推动建立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

联合北京同仁堂、康美药业、修正药业、和记黄埔、白云山制药、江中制药、天津医药等国内知名药企,积极引进创新型药企与高新技术药企,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壮大现代中药企业集团。引导帮扶并助推广印堂药业、安徽济人药业、华佗国药、沪谯药业等企业上市。

培育一批中药产业的大品种、大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发作用机理明确、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优势中成药系列产品和现代复方中药,临床效用较好的传统协定处方以及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努力打造“亳药”中成药国家级著名拳头产品。

强化现代中药产业链。以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制造为主线,积极发展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等绿色产业,有效延伸拓展中药日化、中药兽药、中药农药等中药应用新领域。

做大做强饮片产业。引导饮片加工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单味小包装,速溶型、浓缩型颗粒饮片等新型产品。加强饮片标准化工作,建立饮片商用等级标准、特色饮片的企业标准,大力培育饮片知名品牌。完成10个全国饮片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积极发展中药提取物。按照药用及保健品提取物、食品添加剂类提取物、香精香料类化妆品用途提取物等不同类别,形成多元化中药提取物产品,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环保型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

培育壮大中成药制造。针对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重点开展经典名方和确有临床疗效的中药新品种的开发生产;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组分组方中药制剂;重点针对疗效确切和市场广阔的中成药品种,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通过开展技术改造、质量标准提升、作用机制和临床再评价,实施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到2020年,新增中成药注册品种300个,力争5个中成药品种进入国内基本药物目录。

加快中药食品及保健品研发和生产。依托“酒乡”、“药都”优势,积极推进药业、酒业、食品业融合发展,引导部分白酒、食品生产企业转产、联产或与国内知名保健食品企业、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合资合作开发生产中药保健食品。引导和扶持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建厂,开展中药保健茶、功能性食品、保健饮品、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及保健枕、保健香袋、保健服饰等中药食品及保健品生产。到2020年,规模以上保健品生产厂家达到50家,新增保健品注册品种50个。

延伸中药工业产业链。加强药企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合作,开发一批中药日化产品,积极引进中药保健洗液、保健美容护肤等化妆品生产企业。依托安徽东方帝维生物制品公司、乾元药业等动物疫苗及兽药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防治动物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中兽药,开发动物保健品、中药饲料添加剂和消毒杀菌杀虫作用的植物农药。

加强药用辅料、包装耗材和加工设备等配套生产。重点开发高效崩解剂、共加工辅料、安全性高的包衣材料和注射剂用辅料等。尤其是新型、环保、使用便捷的药用包装材料和容器,包括预灌封注射器、多室袋输液包装等自带给药装置的包装形式,具有温度记忆功能的药用包装材料,儿童用药安全包装,方便老人及残障人使用的包装形式和材料,适合中药材及饮片质量要求的包装形式等。

发展先进医疗器械。在巩固现有输注器具、卫生材料、血细胞分析仪及体外诊断试剂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引进临床需求大、应用面广的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制造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打造成为亳州“大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5%以上,合作研发中药新药20个。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研发的核心技术。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实现中药关键工业技术的突破。在传承中药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发展完善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理论和方法,突破常用中药饮片炮制、提取、分离、钝化、浓缩、干燥和制剂等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饮片炮制技术、包装材料、加工器械、贮存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推广应用中药多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整体成分控制相结合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加强和改进适合中药特点的制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积极构建中成药临床准确定位、药效物质整体系统辨析、网络药理学、工艺品质调优和数字化全程质控等核心技术体系,形成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

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措施。构建成果分级转化评价体系,从制度与规范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中医药成果产出、登记、评价、转化、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规范的中医药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在选题、开发、推广等不同阶段,在目标市场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确保处方、工艺、商标、包装等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完善质量及标准体系建设。全市药品生产企业100%实施国家新版GMP,建立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和诚信体系。

加强行业监管,形成长效追责机制。建设“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的中药材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在中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把安全可靠、增值增效与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结合起来。

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行业标准和重点产品质量标准。加快开展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到2020年,力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GMP认证实现突破。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市场上档升级,创新交易方式,实现市场现代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物流国际化。

转变市场交易模式。构筑药业大贸易、大流通格局,以康美中药材交易中心为基础,九州通医药仓储物流中心为龙头,建设优质医药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市场、全国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信息中心,促进中药流通领域经营机制的转变;搭建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包装整理、质检商检、期货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中药商务交易平台。

以商品交易和流通环节中的应用为重点,建设“线上下单、线下实物交割”的中药材大众交易平台和面向药品销售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现代中药产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

(二)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1.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

(1)产业现状

亳州是国家产粮和农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已经形成了粮油、畜牧、蔬菜、养生食品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95.8亿元,是2010年的4.6倍。

(2)主要思路

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果蔬、养生保健食品、传统食品、绿色食品等领域,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依托食品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向“规模扩展、层次提升、产品多元、产业集聚、重点突出、配套完善”方向发展。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二次加工率达到50%以上。

(4)重点举措

做强粮油加工业。到2020年,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8家、50亿元企业1家。

加快发展主食食品加工。着力推进面粉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馒头、包子、饺子、早餐食品等主食工业化产品,积极开发花卷、锅贴、杂粮营养馒头等多系列、多特色、差异化的面制品;支持和鼓励五得利面粉、正宇食品、恒瑞面粉、金冠面粉、于氏德霖食品公司等开发新面条产品。引进全国知名食品企业投资建设主食工业化项目,打造主食工业知名品牌。

扩大休闲营养食品生产规模。以发展健康型、功能型、方便型食品为突破口,加快面粉企业转型和对小作坊加工点的提升和改造,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长货架期、方便休闲型的营养饼干、小面包、蛋糕及其他焙烤食品加工。支持涡阳85食品、亳州法普瑞、一闻香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与休闲零食连锁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快休闲食品发展。

大力发展玉米食品加工。在玉米制粉基础上,重点发展玉米焙烤食品、即食面、玉米饮料、营养粉、杂粮粥、杂粮复合营养粉等玉米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快玉米深加工企业引入,推进玉米加工项目发展。

提升杂粮加工水平。发挥本地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豆腐、豆干、豆芽(绿豆芽)、粉皮等豆制食品工业化生产,进一步开发新型、营养、健康豆制食品。加快对芝麻油、脱皮芝麻、粉丝等加工技术改造、装备提升和产品改良,提升市场竞争力。结合药食兼用品种开发,重点发展营养搭配合理、养生保健功能定位准确、方便食用的组合式杂粮类产品和杂粮饮料,打造一批养生保健杂粮产品知名品牌。

开展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推进小麦麸皮、次粉、胚芽以及小麦淀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重点开展谷朊粉的食用、药用、饲用等多层次开发及谷朊粉生产废水废液中蛋白质、戊聚糖等利用;着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功能明确的水溶性蛋白、生物活性肽、拉丝蛋白、小麦麸皮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工;积极开展豆粕、芝麻粕功能蛋白、多肽的提取和精制,做强精加工、做强深加工,做细循环利用。

做大畜产品加工业。到2020年,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10亿元以上企业4家,打造生猪、肉羊、肉鸡(鸭)、肉牛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构建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在稳步发展猪肉冷却肉、分割肉的同时,重点发展黄淮白山羊、肉牛、肉鸡(鸭)、雪花牛等冷却肉、分割肉加工。瞄准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大城市快速增长的中高端市场,建设配套的冷链物流系统,建成产品质量安全的高端冷鲜分割肉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屠宰加工企业HACCP管理体系认证。

加快休闲肉制品开发。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风味肉制品,开发延伸精深加工产品,加快中式肉制品、休闲熟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步伐,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生产,发展牛羊肉、禽肉制品。支持安徽东升食品、蒙城宏健公司、安徽恒盛食品、绿膳坊食品、东昕食品、谯城正益食品等开发酱卤肉、传统风味肉制品等系列休闲食品。大力推进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积极引入肉食加工知名企业。

开发畜产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对骨资源工程化加工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创新研制及核心设备开发等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开发骨素及衍生产品(如高汤、骨油、呈味肽基料、调味料及天然肉味香精等)、骨多糖、骨胶原蛋白、骨肽等产品。支持和鼓励开发动物血液、毛皮等副产物加工产品,提高骨血等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依托产业链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各类特色宠物食品。支持东润鬃业扩大规模,提升加工水平。

做优健康养生食品加工。到2020年,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8家,10亿元企业1家,形成2—3个国家知名健康养生食品品牌。

突出发展养生保健代用茶。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资源、加工基础和市场潜力等优势,重点开发有我市特色的养生保健代用茶产品。引导北京同仁堂(亳州)公司、方敏药业、豪门保健品、雅丽百花等骨干企业加大创新力度,重点开发美容养颜保健茶、抗氧化养生保健茶、降血压血脂养生保健茶、健脑养生保健茶、瘦身减肥保健茶等系列产品。积极扶持八方饮品、青春塘保健品等创业型企业,支持养生保健代用茶企业进驻食品产业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力争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质量安全、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创业型代用茶生产企业集群。

加快中药养生保健食品开发。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中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药食同源食品方向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品和市场。加速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汤料、药膳、饼干、食品添加剂、调味剂、保健酒、养生美容制品等产品生产,着力加快以参、茸、虫草、灵芝、石斛、枸杞、人参、猴头菇等滋补保健药材为原料的系列中药保健食品开发和生产。加大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植物功能性成分提取,重点围绕亳菊、金银花等研发保健饮品生产,开发苦瓜、丝瓜、山药、桔梗、荆芥等药食同源产品,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

加强特色养生保健药膳产品开发和推广。深入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内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药膳产品药理、功效和成分等研究分析,不断丰富药膳产品科学理论,完善膳食功能性解释,鼓励药膳生产加工、经营、餐饮服务企业开发药膳产品,重点开发具有特色功能的养生保健药膳食品、汤包、汤料等产品的开发,加快药膳食疗产品在餐饮服务业的推广应用。

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掘特色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加快传统工艺工业化适应性改造,重点突破传统小吃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瓶颈,加快推进板鸡、牛肉汤、牛肉馍、油炸馍、麻花、锅盔、干扣面、油酥烧饼等传统小吃工业化生产。引进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特色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重点项目,开发特色产品,满足市民日常消费、旅游市场和礼品市场的需求。弘扬饮食文化,培育“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品牌,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精果蔬加工业。到2020年,力争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形成2—3个蔬果加工产业集聚区。

加快特色果蔬加工。支持发展苔干、山药、朝天椒、桔梗、冬瓜、苦瓜等特色果蔬产品加工,重点发展果蔬汁(山药)饮料、酱菜、腌制菜、苦瓜粉、食用菌罐头和小包装风味食用菌等蔬果制品。重点支持义门苔干、精益诚食品、福顺食品、昭日食品、高公糖醋蒜等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

积极开发新型干燥果蔬制品。引进先进高效的干燥技术和设备开发一系列新型干燥果蔬制品。支持涡阳国特食品重点开发膨化蔬果制品、蔬果粉制品、蔬果浆制品等,适度发展脱水蔬菜加工。

发展蔬菜功效成分提取。发展辣椒色素、辣素等蔬菜功效成分提取及其加工副产物功效成分提取产业,研发包括果蔬酵素在内的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蔬菜功效产品。重点支持亳州养生天下等公司做大做强。

积极开发蔬菜汁饮料制品。重点发展胡萝卜、山药等药食同源蔬菜汁饮料加工业,打造功能蔬菜汁饮料加工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食品产业园区。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产业配套、功能完善、产值百亿的食品产业园区5个,力争打造产值50亿元食品(农产品)加工集聚基地5个。

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各县区依托资源优势,规划建设1—2个高标准的、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区。加快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冷链仓储、电子交易、检验检疫、第三方物流等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完善食品工业全产业链。食品产业园要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搭建小微企业发展平台。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落实食品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引导食品企业向园区集聚,全力支持市食品产业园、三县一区食品(农产品)加工园区、谯城大杨粮食产业园、古井白酒加工园区、涡阳义门工业园、高炉工业园、蒙城双涧农产品加工园等产业园区建设。

培育市场主体。选择规模较大、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培育核心竞争力,支持其加快发展步伐,尽快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大力发展中小微食品企业。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客创办食品加工企业,落实已出台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各项政策,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引导中小微企业找准定位,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2.白酒饮料产业

(1)产业现状

我市是国内著名的白酒之乡,白酒产业有悠久的历史。白酒产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贡献巨大。“十二五”期间,受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白酒产业总体出现了产值冲高回落、销售萎缩、效益下滑等波动。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白酒饮料企业38家,实现产值86.9亿元,是2010年的1.8倍。

(2)主要思路

把白酒饮料产业作为主要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将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重组有价值的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动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促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规范健康成长。积极开发各类白酒、保健酒和软饮料等不同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完善原酒-白酒-保健酒-饮料产业链,积极推动“互联网+白酒饮料产业”的融合,创新互联网下的营销模式,推动白酒饮料产业和中药、食品产业之间的融合创新发展。

(3)发展目标

培育一个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全国白酒龙头企业;打造两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基本建成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白酒历史文化中心、白酒饮料产业集聚中心、知名品牌运作中心和酿酒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力争白酒饮料产业产值达200亿元。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2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家以上。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

(4)重点举措

稳步发展白酒、葡萄酒行业。以谯城区古井镇和涡阳县高炉镇为重点,以古井集团、徽酒集团为龙头,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开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力争在产品的类别、口感、功能和设计上实现新突破。依托华鲁酒业等企业积极拓展葡萄酒产业。

优先发展保健养生酒产业。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白酒产业基础,扶持古井集团、徽酒集团、金不换白酒、华佗国药、广印堂药业、沪谯饮片、方敏药业等企业加快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低度保健酒、适合中老年养生的系列养生酒、礼品市场的高端功能酒以及适合女性的美容健康酒,不断壮大保健酒产业规模,打造中药保健酒知名品牌。

突出发展各类软饮料。依托亳州及周边地区较为丰富的谷物、大豆、果蔬、中药材、牛奶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谷物(玉米、绿豆等杂粮、冲调类产品等)饮料、果蔬饮料(山药汁、水果汁等)、中药保健饮料(菊花茶、金银花茶等)。支持蒙城京涛饮品及乐天饮品、涡阳盼盼食品饮料、利辛金宜饮料等企业加快发展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支持友信食品、广印堂、药王谷等企业发展凉茶等功能性饮料。

加快构建创新体系。依托龙头企业研发力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白酒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等白酒产品,鼓励徽酒集团重点开发白酒新品种,加大中端白酒产品研发和生产。坚持以浓香型白酒生产及加工为主导,顺应个性化、功能化、优质化消费趋势,开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加快中药保健酒研制步伐,力争在产品的类别、口感、功能上实现新突破,形成淡雅浓香型白酒特色品牌。推进白酒企业开展酒糟生物转化、酒糟资源化处理、冷却水循环利用及锅底水处理、节能设施改造等清洁生产项目。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加大对古井配套产业园及白酒产业集群专业镇的支持力度,将产业链由生产制造环节延伸到原料基地建设、配套产业、现代服务业、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等环节。到2020年,实现包装材料、包装印刷、玻璃制品等市内配套供应量达到50%以上,不断增强酒业和饮料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发挥扶持引导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对白酒行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白酒产业扶持力度。引导企业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以营销队伍建设和电商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电商、管理、人才、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和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白酒市场准入管理,淘汰弱小、技术落后、效能低下的手工作坊;关停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及靠采购基酒勾兑白酒的企业;确保白酒在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和食用等全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开展企业家培训,加大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和企业人才队伍水平。

3.汽车农机装备制造业

(1)产业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快速增长,拥有从事汽车产业的各类企业超过500家。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家,实现产值23亿元,比2010年增加2.2倍。我市汽车产业包括蒙城江淮安驰为代表的整车,蒙城兆鑫、华威汽车、财富汽车和利辛江淮扬天汽车为代表的各类专用车,以及以涡阳制动器为代表的本地汽车零部件。

“十二五”期间,亳芜产业园建设了以中联重机为龙头的农机及零部件生产项目,主要生产动力机械、收获机械、大型农机具等。同时,北汽兴东方计划在蒙城投资25亿元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制造项目。

我市传统装备制造业以涡阳和蒙城的船舶制造工业为主,整体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15家,实现总产值4.4亿元。

(2)主要思路

以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举、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制造服务两端延伸并举、企业品牌建设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并举,推动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生产服务化。

加快汽车产业升级,建成皖北乃至中部地区汽车生产基地、全国知名微车生产基地、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商务贸易基地。打造立足皖北、辐射中原的现代农业机械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以推进主粮作物全过程生产机械制造为重点,引进知名企业,嫁接先进技术,整合要素资源。积极拓展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3)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实现整车产能达到1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3万辆,专用车产能达到2万辆,实现产值150亿元。

到2020年,具备年产6万台大中小型拖拉机、10000台收获机械、大型农机具56000台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100亿元。

发展7-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省内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4)重点举措

以整车制造为核心。加快汽车产业升级,发展中高端微车。依托江淮安驰的技术实力和产业规模,主攻中高端微车领域,着力发展微型客车、微型货车、小型MPV、中小型SUV等车型,打造燃油消耗低、排放水平低、产品技术先进适用的车型。

发展中高端专用车。通过细分市场、拓宽领域、延伸产品线,扩大竞争优势。依托兆鑫、华威、江淮扬天等企业现有规模和产品资质,着力发展中高端专用车,重点发展各类半挂车、散装水泥车、粉罐车、清扫车、清障车、高空作业车、房车(旅居车)、农村物流专用车等。

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依托江淮安驰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及其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并拓展充电桩等配套设备领域,力争成为省内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基地。

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围绕汽车制造产业链核心环节,引导产业纵向和横向延伸,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依托江淮安驰的整车制造能力,推动佳仕龙机械、鑫元实业、讴神机械等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零部件企业的招商引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入铸造、锻造等关键环节的生产企业。积极推进以涡阳制动器为代表的本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发挥资源优势,拓展汽车内装饰产业。

大力发展农机装备。依托北汽兴东方(蒙城)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及中联重机,发展大型动力机械及收获机械,包括适宜旱田作业的5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多功能灭茬旋耕施肥播种机、全方位耕地深松机,适应地区要求的大功率、高效率、多功能一体化的玉米收获机械,青饲料收获机械,粮食储备中输运、通风、检测等相关设备。

开发生产专业农机具。开发生产水果生产机械,包括挖坑、栽植、施肥类机械,果树修剪机械。开发牧草机械与秸秆收割机械,包括秸秆挤丝、揉搓、切碎机械,主要农作物秸秆收割、捡拾、打捆机械,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养畜的机械与设备等。开发满足不同中药材品种播种、田管、收获及初加工需要的专用机械。针对水利工程需要、城镇化与城市绿化需要,发展水利机械、园林机械。

延伸农机具配套。加强与大型农机生产组装厂家的配套合作,重点发展与大中马力拖拉机和大型收获机械配套的功能性部件,包括主分离轴承座、拖拉机箱、差速器、车桥加工等,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犁、靶等农机具及其配套加工业。

巩固船舶制造业。以中小船舶制造为主体,船舶配套和服务业为辅助,引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改进船舶制造工艺,重点发展优势产品,扩大规模,突出特色,形成新的增长点。

拓展智能装备制造业。依托亳芜现代产业园,大力发展机器人、3D打印等制造产业,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强化智能成套装备的整机集成设计、技术攻关。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的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面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发展工业智能成套装备及成套自动化生产线。

4.煤电煤化工产业

(1)产业现状

亳州市作为两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到2015年,有5家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已建成矿井5对,核定生产能力740万吨/年,实现产值54.2亿元。板集电厂已建设2台100万千瓦的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涡阳三星化工生产能力为氨醇30万吨/年、尿素35万吨/年、甲醇10万吨/年、三聚氰胺3万吨/年、散装掺混肥料5万吨/年。

(2)主要思路

积极发展煤电一体化、现代煤化工行业,着力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和清洁、开发利用水平,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利用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炭-电力-乙二醇-下游深加工产品”循环发展。建设涡阳涡北循环经济园区,建成蒙城、利辛煤电一体化基地。

(3)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就地转化率和附加值,打造生态循环型经济能源化工建材产业集群。力争“十三五”末,全市煤矿建设规模达到1350万吨/年,基本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电力基地。到2020年,煤炭、煤炭洗选、煤电煤化工业实现产值200亿。

(4)重点举措

做精做强煤炭产业。按照“稳步推进、可持续开发”的原则,提高煤矿开采机械化程度,打造现代化矿区;大力发展煤炭洗选,提高原煤入选比例和煤炭产品质量。支持境内煤炭资源的开发,实现煤炭产能达到1350万吨/年。加快已核准和已获得路条矿井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开展前期工作,加快落实资源矿权和资源勘探进度。

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建设坑口电站,大力发展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采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煤泥煤矸石低热值发电。建成蒙城、利辛煤电一体化基地,同时发展涡北循环经济园区及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项目。

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依托丰富的炼焦煤资源以及三星化工的技术实力,发展煤焦化产业及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开发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醇、二甲醚、高浓度复合肥、聚甲醛等精细化工产品。

优化提升化肥产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肥行业整体水平。加大原料路线改造和动力结构调整,推广采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鼓励能源梯级利用,提高产业竞争力。

(三)支持优势产业聚集发展

1.纺织服装产业

(1)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亳州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因为单位占用资金少、能大量容纳劳动力等,发展较为迅速,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目前,豫皖纺织、润虹纺织具有一定规模,利辛县已初步形成以兰飞化纤为代表的丝网和工业滤布产业集聚区;谯城引进了鼎基服饰、喜宝鞋服、杉杉服饰、华扬服饰等国内知名企业。2015年,纺织服装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97家,实现产值64.6亿元,是2010年的3.6倍。

(2)主要思路

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我市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抓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有选择、有重点、有目标地承接引进用工量大、效益好、能耗低的项目,加快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发展。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

(4)重点举措

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培育谯城、蒙城、利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融纺织面料、服装鞋帽于一体的服装纺织产业链。积极发展气流纺等型纺纱及高支纱、精梳纱、化纤纱产品。开发生产中高档装饰、服装面料,壮大丝(筛)网和工业滤布特色制造产业集群。

以技术改造为动力,以豫皖纺织、润虹纺织、大顺化纤等纺织企业为重点,加大设备引进和产品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发展高档精梳、多种纤维混纺,大力发展高端系列化家纺高附加值产品,拓展纺织品产业在汽车船舶、卫生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以加快推进品牌化为方向,以华扬服饰、静全服饰、鼎基鞋服、喜宝鞋服等企业为重点,壮大提升一批服装、鞋帽制造企业,发展服装设计、面料制造、品牌营销等关联行业,促进服装鞋帽企业由贴牌向创立自主品牌方向发展。

以巩固丝网纱门产业领先地位为目标,支持骄阳软门、富亚纱纱网、兰飞化纤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丝网新的应用领域,做大做强磁性智能纱门,积极培育折叠式、可移动、可拆洗衣柜和替代塑料袋的方便网兜、室内外蚊帐等产品。

2.建材产业

(1)产业现状

亳州建材产业主要为水泥粉磨站、砖瓦厂及新型建材等行业,拥有以海螺水泥、正鑫水泥、乌巢水泥、万塔水泥、华谊新型建材、海创新型节能建材为代表的一批建材企业。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共106家,实现产值59.3亿元,是2010年的4.1倍。

(2)主要思路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联合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力度,走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材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其中新型环保建材产值达到20亿。

(4)重点举措

传统建材产业。大力发展高强度水泥、预拌混凝土、高性能专用混凝土、预拌砂浆、工程预制件、高性能外加剂等水泥基材料,安全环保、经济适用的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烧结空心制品、蒸压加气混凝土等轻质、高强、隔热墙体材料,环保、防水、密封、隔音等装饰装修材料。

新型建材产业。加快产业招商引资,建设新型节能建材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复合保温、轻质新兴墙体材料,节能玻璃、节能涂料等节能建材产品,推进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及部件产业化。加快发展加气混凝土、煤矸石烧结空心砖、复合保温砌块和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光电一体化建筑用外墙玻璃等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发展低能耗绿色建筑材料。

3.电子信息产业

(1)产业现状

亳州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虽未形成规模,但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良好势头。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20余家,涉及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及配套产品、LED照明产品的制造等行业。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8家,实现产值11亿元,是2010年的48倍。

亳州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水平与周边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数量少、整体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产品以低端为主、产业配套滞后。

(2)主要思路

以重大项目和专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智能终端和信息家电产业发展为突破,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产业,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从零配件转向整机生产,引进著名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和家电制造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智能终端和信息家电产业。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企业规模聚集、品牌效应显著的皖北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5亿元,其中智能终端和信息家电产值25亿元,汽车电子产值10亿元,高效照明产业产值20亿。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4)重点举措

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和信息家电。支持现有骨干零配件生产企业转向整机生产,引进国内著名的智能终端制造和家电制造企业,如联想、海尔、小米、华为等,发展培育壮大智能终端和信息家电产业,吸引上游关键原材料、元器件、产品设计研发、配套软件的跟进,建立智能终端和信息家电产业链。依托联滔电子、富威电子等企业所具备的智能终端制造的配套基础,挖掘相关企业的下游厂商资源,加大对智能终端代工等整机企业的招商力度,力争形成“整机+配套”的智能终端产业格局。基于煤矿产业,发展一些视频监控、环境检测、应急通讯等矿山安全类终端产品,保障矿山企业安全。

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借助江淮安驰的优势资源,在汽车配套领域借势发展,放大整车企业的产业集聚带动效应,在汽车电子等整车配套的高端环节发力,力争在车身电子、车载电子、控制系统、导航系统、信息娱乐系统等环节形成系统化的整体配套能力。推动与国内知名汽车企业的合作,加快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加强与周边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较好的芜湖、合肥、郑州、武汉、西安等市的交流和战略合作,积极拓展目标市场,最终实现产业的发展壮大。

建设高效照明产业基地。依托安徽实权光电、伟一光电等企业,引进更多照明企业进驻亳州,做大做强九洲天极、安徽润明光电等企业,加快发展LED、无极灯等高效照明产品,建设高效照明产业基地。围绕全产业链,精准招商上游专用设备制造、照明电器附件制造、泡壳制造、芯片制造等企业,引进下游LED封装检测认证及灯具、灯杆制造配套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物联网传感器的应用。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承建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移动穿戴设备、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引进物联网龙头企业及信息化研发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白酒、食品、农产品等领域电子标签的研发与应用。依托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技术,对市内重点白酒企业、中药企业、食品制造企业开展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专业化进销存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质量可追溯体系等信息单元技术及先进适用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借助物联网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实行全过程管理,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强化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以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延伸信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不断完善内部产业配套,增强中小企业的协作发展能力。围绕大企业、大品牌,整合生产要素,引进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加快园区建设,形成以园区为平台和载体,若干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强势产业。

借力周边区域资源,促进合作交流。认真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动向和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创造条件增加与其合作的可能性。加强与合肥、芜湖、郑州、武汉、南京等周边城市在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交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展览会,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努力扩大出口。

4.新能源产业

(1)产业现状

亳州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原料,为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国家政策,积极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有序推进光伏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蒙城已建成发电量达到30MW的国能生物质发电厂;利辛信利光伏公司40MW光伏发电站已并网发电,日均发电量14.3万千瓦时。

(2)主要思路

全面落实“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大力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风光资源,科学布局,积极推进以生物发电、垃圾发电及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物质(秸秆)发电厂装机规模180兆瓦,年发电量达到12亿度;垃圾焚烧发电厂装机规模72兆瓦,年发电量6亿度;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00兆瓦,年发电量达到7亿度。年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40万吨。

(4)重点举措

加快生物质电厂的建设。依托丰富秸秆资源,以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十三五”期间,每县区按照2座进行布局,全市共建设6-8座生物质电厂和热电联产项目。

优化垃圾发电项目布局。引进技术先进、业内领先垃圾发电企业,按市区1座、三县2座布局,建设3座垃圾发电厂,节约土地资源,也减少了填埋对地下水和填埋场周边环境的大气污染。到2020年,日处理垃圾3600吨,全市垃圾利用率100%。

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结合光伏扶贫工程,每县区布局2-3个20兆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壮大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产业。选择市区道路、公共绿地、公园、旅游度假区以及高端社区内安装太阳能(风光互补)路灯、景观灯和指示灯。

生物质综合利用。发挥农林生物质资源优势,将废弃的农林剩余物收集、加工整理,形成商品,有效防止秸秆在田间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利用秸秆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产生品位较高的可燃颗粒和可燃气体;也可以采用水解、发酵等手段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乙醇。创新多种新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实施酿酒产业园新能源分布式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中药制药行业新能源利用示范项目和酿酒、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到2020年,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20亿元。

稳步发展其他新能源产业。以地源热泵应用为核心的地热能利用产业,秉承高效、环保的理念,加快研发生产资源和技术适用型的地源热泵设备。特别是土壤源和水源(特别是污水源)热泵冷热联供系统,改善居住和办公环境,提高建筑的舒适程度。

(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1.主要思路

以市场化、产业化、品质化、社会化为方向,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园区和企业,大力引进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企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全面推动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协调发展,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科技信息服务业产值5亿元,实现云计算产业产值35亿元以上。

3.重点举措

(1)现代物流服务

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建设。依托交通枢纽、产业基地和商贸集散地,突出抓好中药材物流园区和中药材商品交易市场,着力打造农产品、酒类、建材、服装鞋帽箱包等产业聚集区和物流园区,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仓储物流等现代物流,引导物流企业集聚发展。积极谋划建设空港、高铁片区物流园等项目,发展保税物流和国际物流等现代物流。

打造高效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发展冷链、中药材及中成药、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及农资、家居建材等专业物流,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物流集群和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一批有品牌、有较强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

提升“互联网+”应用水平。鼓励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支持研发和应用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推广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加快引进条码、EDI、射频、GP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决策系统、跟踪系统、实时管理等服务商与核心技术,加强在信息与管理技术方面的服务能力,不断健全各类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2)电子商务服务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县区”,加快培育国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企业、平台,在国内知名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完善特色亳州馆。

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各地建立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区和电子商务孵化园,鼓励社会资本建造电子商务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引导电商企业入驻园区,实现集聚发展。支持园区为入驻企业完善电子商务配套设施,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介、培训交流等服务。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大力普及深化电子商务的行业应用,推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支持电子商务在酒类、中药材和大中型企业的应用,鼓励开展网上交易,积极参加网上展会,支持开展网上零售业务和社区便民服务,打造网上购物企业品牌。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网络交易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环节集成应用。

借助本地优势资源打造电商平台。重点打造中药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服务增值能力、价格发现能力,形成中药材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鼓励药通网、药博商城等本地已经初具规模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快速发展。以打造全国知名专业电子商务平台为目标,依托本地白酒、中药、农副产品等特色优势资源,建设面向全国的白酒饮料、保健品、绿色食品等专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广本地特色产品,提升亳州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3)现代金融服务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融资、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行为。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直接融资规模突破15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以上,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0家以上。

(4)科技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服务外包、服务购买、政府补贴等方式,吸引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产业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扩大政府主导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覆盖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到2020年,培育骨干科技服务机构5家,研发设计服务机构达到35家。

加大新产品设计研发和推广。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支持研发设计体现亳州文化要素的产品。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开展面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专利运营、分析评议、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的机制,加快研发设计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积极推动开放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加快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帮助设计者实现从创意到产品的转换。同时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技术培训、创业指导、融资洽谈、项目合作等系列促进方案,加速创客者们由idea变成量产产品的过程。

(5)软件和信息服务

到2020年,云计算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兴业态初步形成,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健康、教育等重点领域的云服务应用广泛,引进和培育云计算相关企业50家以上。

扩大市场主体。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促进互联网龙头企业落户,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布局产业基地和区域研发中心,构建产业生态链。支持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并购、入股等方式进入新兴市场,培育一体化、集成化创新能力,向平台型和生态型企业演进。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集聚一批有创新活力的中小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在工业控制、电子政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实施战略布局和有效引导,支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支持企业产品应用拓展,发布优秀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推介目录,促进工业软件应用和推广,引导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服务于信息化建设。

培育新兴业态。积极布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等新业态,围绕关键技术,创新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培育新的增长亮点。加快推进物联网的行业示范应用,开拓物联网数据采集挖掘、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移动金融支付等物联网服务新业态,培育智能检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物联网新应用。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政务等服务,开拓数据挖掘、精准营销、网络安全等新的发展领域,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关注移动内容、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领域,促进新文化产业发展。

拓展云计算产业。完善我市云计算中心建设,搭建集IaaS、PaaS、SaaS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云计算平台,鼓励开展云计算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推进云计算服务市场化,培育云计算服务新业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云计算产业园,汇聚云计算软硬件、方案设计、系统集成、服务外包等企业,逐步形成以市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配套产业群。发挥中药材交易数据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行情分析、产业研究等大数据应用。支持工业、交通、物流、金融、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云计算应用服务示范项目建设。逐步建成市内企业门户网站集成、企业软件应用等服务平台。

推进服务转型。实施“互联网+”发展计划,重点发展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和商业信息服务,促进技术与市场的对接,开拓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能源等服务内容。促进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发展,在两化融合、行业解决方案、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和企业级信息安全测试等重点领域,加快围绕工业企业市场预测、研发创新、生产线分析、供应链优化的数据采集分析服务发展,推动软硬件与服务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培育打造一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推进单一的集成向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咨询设计、运维服务、数据挖掘分析等服务环节拓展。

促进信息消费。支持智能终端(穿戴)、工业软件、惠民信息集成软件、WIFI应用软件、移动金融等信息产品创新和示范应用,积极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积极培育智能穿戴等产业新增长点,打造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圈。鼓励建设数字家庭体验中心和示范项目,重点推进智能家电、集成控制、居家养老、安全监控等软件和终端产品示范应用,积极创建“数字家庭示范应用产业基地”。鼓励建立由产品生产企业和电信运营企业共同参与经营,集成智能终端产品、软件应用产品和通信服务,体验、销售、服务一体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信息消费示范中心,增强产品体验,引导消费需求。“十三五”期间,申报省级信息消费创新产品10个,信息消费体验中心1-2家。

实施信息惠民。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放信息资源。通过建立集成服务平台、开发信息应用集成软件等有效途径,提升信息消费舒适度和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金融集成电路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用。

五、主要任务

(一)创新驱动发展工程

1.现状分析

2015年,联滔电子、恒盛实业2家企业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15家。2015年,广印堂中药成立了“安徽省中药日化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1家。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30家,是2010年1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6.1亿元,是2010的3.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201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R&D经费3.38亿元,是2010年的3.5倍。

2.主要思路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机制,完善创新政策。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每百亿元产值有效发明专利数(件)70件。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0%以上。力争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

4.重点举措

(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引导各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2)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奖励为引导的“产学研用政”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层次创业团队共建研发机构和实验室,突破行业关键技术,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者。支持企业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团队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优胜劣汰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整体效能和品牌影响力。支持以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行业内上下游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团队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多种形式,组建重点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探索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转化合作平台及机制,加大协同创新。

(3)发挥“互联网+”优势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的优势,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发展。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双创”示范基地。

(4)突破关键技术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围绕现代中药、白酒和农产品、汽车农机等主导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以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智能制造为突破口,积极应用“互联网+”环境下开放式创新模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着力推进行业领先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快突破现代中药、白酒和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按照“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原则,加速产品更新换代。

(5)加强技术改造

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扶持力度,强化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鼓励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推动企业加快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开发品种、提升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安全生产等领域,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条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方向指导目录,制定技术改造项目攻关计划,推进重点产业关键产品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示范项目,促进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

(6)推动成果产业化

支持和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提升工业领域的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二)品牌质量升级工程

1.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亳州市不断强化品种、品牌、品质升级。2015年,古井贡酒公司8年原浆、济人药业疏风解毒胶囊等3个产品通过“安徽精品”认定,瑞福祥水解蛋白粉、谓博药业山菊咖啡冲饮粉、儒商化工松土抗旱复合肥3个产品获安徽省级新产品认定。安徽济人药业获2015年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和谐·畅想QC小组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金不换酿酒公司获批安徽省质量奖。

2.主要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抓手,着力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全国全省驰名的“亳州精品”和“亳州品牌”。推进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3.发展目标

打造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亳州品牌,实现“亳州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达到“皖北领先”目标。持续增大品种、品牌经济比重。

到2020年,全市中国驰名商标超过10个,省著名商标超过180个,安徽名牌产品超过70个,新增安徽工业精品20个。工业出口企业的国际商标注册率达到80%以上。

4.重点举措

(1)夯实质量基础

质量技术基础。全面落实标准化改革的各项措施,重点对接我市现代中药、白酒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培育一批掌握国内外及行业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产业和领军企业,为质量强市提供标准引领。加快建设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亳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和资源整合,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建设高水平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

质量人才基础。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教育,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培训,获得名牌产品的企业建立定期首席质量官培训制度。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养。鼓励企业引进优秀质量管理人才。

(2)加强品牌建设

强化品牌培育保护。根据我市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的亳酒、亳药、绿色食品品牌。以争创中国质量奖、安徽省政府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等为引领,在优势行业、新兴产业中筛选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创新产品予以重点培育和分类指导,注重打造区域品牌。

加大品牌应用推广。将品牌建设列入宣传工作重要内容,在城市形象推介、新闻宣传等工作中对品牌进行重点宣传。充分利用质量月、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和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发布会、洽谈会等形式,搭建我市品牌展示平台和推广平台。

开展品牌建设分析。持续开展品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定期开展亳州品牌满意度、知名度、美誉度调查,评估政府和企业品牌建设实施效果,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持续跟踪国内外品牌发展前沿动态,开展品牌建设环境评估、政策效果评估,开展经常性、地域性品牌对比研究,提出品牌发展对策建议。

(3)推动品种质量提升

支持品种品质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成果标准化、专利化。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品种,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建立食品、现代中药、汽车等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鼓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提升产品竞争力。开展质量标杆企业示范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QC小组创建等活动。开展领先企业示范行动,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和市场服务能力。

(4)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实施科学监管。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对重点产品实施分类监管、精准监管。利用物联网、自动识别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开展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实现重点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三)两化深度融合工程

1.发展现状

新形势下,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大融合将全球经济编制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络,技术合作、资本渗透、业务交叉无处不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正在进行深度融合,并创造更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市场、新商机。

我市积极探索“两化”深度融合新模式,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专项工程,完成了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智慧企业”、“智慧园区”建设,2015年,智慧企业已达到385家。已有华佗国药、古井酒厂、联滔电子、富亚纱网等14家企业成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谯城经济开发区(亳州工业园区)成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2015年,亳州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达到72.36,高于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66.14的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2.主要思路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按照“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要求,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运营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信息物理系统(CPS)初步成为支撑智能制造的重点基础设施。“互联网+”协同制造取得关键性突破,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主导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迈上新台阶。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10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25家;发展智能工厂20家,智能车间100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90分。

4.重点举措

(1)标准宣传推广

深入宣传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包括《GB/T23020-2013》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制订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构建多层次试点示范体系,形成由点连线、以线带面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完善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业服务队伍,面向企业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建立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平台,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和认定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通过贯标活动,优化企业两化融合实施路径,提高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管控水平,提升两化融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形成企业的持续核心竞争力。

(2)示范引导带动

从园区、行业、企业等不同维度入手,强化两化融合示范建设。大力推进开发区载体建设,进一步拓宽“两化”深度融合的引进、改造空间。以主导产业为突破,通过政策扶持、企业投入和示范引领,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融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融合,促进工业精细化生产;推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电子商务与采购和营销体系融合,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推进信息化改造优势特色产业步伐,提升行业竞争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带动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重点行业提升

提升现代中药及食品加工业信息化水平。

构建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对中药材交易中心所有摊位销售的中药材编上全球统一标识条码,实现对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条码追溯,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的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在中药材专业市场建立涵盖中药材进场、检测、交易和结算等关键环节信息并以IC卡等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追溯系统,作为中药材追溯的源头控制点和关键信息采集点。不断完善中药材网上交易平台,给客户提供及时满意的服务。逐步引进先进信息技术,重点推广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工艺电脑控制,保障制药、用药安全。

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重点食品企业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提升企业质量安全与清洁生产控制能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植、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示范应用,逐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关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监控。

通过示范引领白酒行业信息化。以古井集团为示范,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白酒原料检测、采购、生产、配送、库存、产品出厂检验、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打造安全放心产品。对重点企业开展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专业化进销存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质量科追溯等信息系统及先进适用基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高起点建设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推进企业制造过程和方式智能化。面向汽车农机及零部件领域智能制造需求,结合智能制造装备产品,加快推广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等环节中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

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农机装备制造行业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

推广跨部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加快车间控制系统、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PCS(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EMS(能源管理系统)等系统的衔接配套,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在智能生产线、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化等方面进行试点,逐步推广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开展行业示范和应用推广。

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推进产品设计过程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服务过程智能化。实施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工程,推动3D打印机技术广泛应用。建立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资金,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强化智能成套装备的整机集成设计、技术攻关和市场拓展,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引导制造方式向智能制造、网络制造转变,组织模式向专业化、小型化转变,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基础性研究,加强产品标准化和通用化建设,促进智能制造企业规范化发展。

(4)信息服务支撑

推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智能语音等新型领域的发展。鼓励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合作机制和产业联盟,加快扩展市场,鼓励软件企业开展工业软件产品研发及应用合作。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系统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面向工业行业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以协同制造方式提升互联网和产业融合水平。

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云计算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整合资源,打造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检验检测、服务保障等环节的数据实时获取和信息共享。积极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已有的网络资源,建成统一的网络平台,整合分散在各级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应用和工作协同,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5)基础环境完善

大力推进“光网亳州”、“无线亳州”等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加速向无线、移动、宽带、泛在的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演进。提高4G网络覆盖范围,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络。推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的无线宽带接入服务。

加快推进园区、企业光纤到户的建设和改造,为智慧企业的建设提供支撑。完善互联网安全防护措施,指导企业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和手段,提升工业信息网络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处理能力。

(6)人才队伍建设

推广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结合贯标、示范等工作的开展,培养一批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的企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到2020年,在10家重点企业建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并开展经验的总结、宣传与推广活动。

营造两化融合人才培养环境,有效培养本地化的人才队伍。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通过线上线下(O2O)等培训模式,提高人才培养速度。

(四)民营经济提升工程

1.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亳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15年,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28301家,总数达176357家;新增私营企业8418家,总数达到28843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达到769家,占总数的97%;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进一步增大,增加值占比达到69.5%。2015年,喜宝鞋服、儒商化工等12家企业被认定为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达28家。

2.主要思路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引导民营经济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民营经济质量、效益和企业素质,推动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和集约发展之路,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发展到31万户以上,其中民营企业5万户以上,个体工商户26万户以上,分别比2015年增长74%和47%。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4.重点举措

(1)优化发展环境

落实政策支持。认真学习并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大众创业的意见精神,出台民营经济发展意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财政扶持,落实优惠政策。深入推进“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加强企业与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重点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申报、行政许可、资金、用工、用地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创业服务。全面推行“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证一号”、“一址多照”的改革,有序推进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加快推进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

放宽投资领域。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的原则,抓好重点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围绕产业抓招商,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所有国家准入的领域。

(2)加大主体培育

推进全民创业。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主线,加强创业创新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推动更多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本地居民自主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科技创业,广泛吸引境内外投资者来亳州发展创业。促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法人。推动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

发展“互联网+”创业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结合产业特点,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协作创业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联盟。引导各类创业人员融入特色专业市场,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创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

(3)培育一批规模骨干企业

推动龙头做大做强。进一步研究完善培育规模企业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规划引导、兼并重组、招商引资、资金扶持、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有效途径,促进现有规模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实施培育“四百”计划。每年培育100家成长性强的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培育100家具有潜力的企业成长壮大进入规模企业;扶持帮助100个在建工业项目年内建成,并投产达产;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财政专项资金与上级支持创业发展的奖励、贴息、补助资金捆在一起,专项用于支持全民创业中的“专、精、特、新”项目开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业指导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和成长性小企业培育工程,促进小企业进规模、上档次,实现规模企业队伍的快速壮大。

加强技术引导。积极跟踪相关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每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认定省级新产品5个以上。

(4)提供平台支撑

做好创业服务。支持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尝试建立市、县众创中心,支持开发区建设融技术、培训、服务、风投等为一体的创新工场等新兴孵化器。到2020年,建成各类孵化器20-30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4个、省级孵化器10个。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集约化发展。发挥工业园区产业汇聚和服务汇聚的优势,加强开发区标准化厂房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承接优质企业,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突出、产业集聚的特色区中园。

(5)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引导民营企业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企业自身特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与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合作举办EMBA、MBA和专题政策培训班,实施企业家管理水平培训提升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对开发区内主导产业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政府采取提高培训补贴的政策。

(6)加强融资服务

推动银企对接。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提高对接成效,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流程,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银企对接履约率。

扩大直接融资。进一步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政策,为民营企业上市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创新金融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需求。规范发展网络借贷和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通过行业商会、企业联盟与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放大基金效应。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建设,推进企业互助互保和“助保金”贷款,多渠道帮助企业融资;引导担保机构积极开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质押、押汇等方面的业务。

(五)节能降耗绿色工程

1.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求彻底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亳州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了49.1%,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工业能耗下降目标任务。积极实施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十二五”以来共完成30户企业的38个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认定工作,综合利用工业固废730万吨,节能1.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0吨,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我市通过扎实的工作,强力化解和淘汰落后产能,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2.发展思路

坚持节能优先,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或等量替代,积极发展新能源,强化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特别是非电用煤比重。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煤炭选洗比重,提高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能效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新建燃煤机组准入标准,实施现役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大幅减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烧。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单位产品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等约束,倒逼企业节能降耗和产业转型升级。

3.发展目标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应用,争创环保模范城市和新能源示范城市。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省下达指标要求。

4.重点举措

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及能效水平对标工作。将全市重点用能企业日常监控调度范围扩大到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或能源管理中心,切实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岗位人员培训工作。同时每年选择2-4户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的“领跑者”行动,组织化工、建材、制药、轻工、纺织等行业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推动行业技术水平提升。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作为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以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大宗量、高附加值利用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和源头减量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建立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新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绿色工业发展。

加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推广超高能效产品,通过评选、宣传能效“领跑者”促进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应用,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等方式,促进节能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推广清洁生产工作。按照源头控制“减量化”,过程控制“降污染”,排放控制“保达标”的全过程管控要求,全面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评选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组织企业创建节水型企业。

开展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资源能耗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对具有一定基础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再生资源等节能效果好、应用前景广阔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采取建立产业化基地等形式,加快产业化推广。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再制造等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重大节能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执行《安徽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工业能评机构能力建设,完善节能评估审查专家库建设,出台《亳州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管理办法》,推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进展。对《安徽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以来,我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加大落后产能关停并转力度。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机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明确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内容,不断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任务,促进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节能降耗考核指标体系,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完善考核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分解目标。定期对各县区工业节能目标任务及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六、空间布局

(一)产业空间布局思路

根据亳州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资源分布特点、产业基础的地域分布,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差异化地发展自身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深入研究各县区的资源要素秉赋,鼓励在同质产业的精细化分工方面多做文章,实现各县区主导产业的良性竞争和差异化发展。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主城区、省级开发区、产业集群专业镇的资源优势,有重点、有差异、有互补地突出各县区间的产业发展,妥善协调各县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坚持“区域统筹、合理分工、集约发展、产城融合”的布局原则,构建“两核四极一带”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亳州“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产业良性竞争和差异化发展。力争2020年,全市园区生产总值达400亿元,实现翻一番以上目标,产业集聚度、贡献率、外向度、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两核”—以亳州经济开发区、谯城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力争建设成为皖北地区综合实力较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效益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千亿元级国家经济开发区。

“四极”—以亳芜现代产业园、涡阳经济开发区、蒙城经济开发区、利辛经济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一带”—依托主城区、三县县城及各省级经济开发区,结合城镇化发展,推动沿涡河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健康发展。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加工(谯城大杨镇、涡阳义门镇)、汽车配件及机械加工(蒙城庄周办事处、利辛城北镇(刘家集))、白酒酿造(谯城古井镇、涡阳高炉镇)、中药材及加工(谯城十八里镇和十九里镇)、丝网纱门(利辛城关镇)等。

(三)区县及开发区产业布局

1.谯城区

现代中药产业: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迅速拉长产业链。引导企业做精做专做强中药饮片,着力推进中药有效成份提取,重点发展中成药及中药制剂,拓展中药保健茶、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等,积极引进、开发生物医药和新特成药产品。

白酒产业:以古井镇为龙头,加速改进和提升工艺技术,增加产量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多出精品、多出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积极开发养生酒、保健酒等新品种。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在做强粮食加工的同时,加快延伸产业链,着力发展挂面、方便面、饼干等深加工,并且要继续拓展和开发快捷食品、多功能高营养食品和养生保健食品等方向。

棉纺行业:由棉花加工及低纺纱向规模化加工及高精梳纺纱的方向发展。

2.蒙城县

汽车农机制造业:以汽车整车制造为核心,推进零部件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着力提升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农机产业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现代装货机、平整机、耕药机及播种机等现代农机产品及其零配件产业。

煤炭煤电业:落实华能蒙城电厂开工建设。

纺织服装业:以现有出口服装加工企业为基础,着力发展本地品牌。

食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建材产业:利用电厂废物发展新型建材,拓展非煤产业链,打造煤电及新型建材产业体系。

3.涡阳县

农产品加工:依托涡阳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和高炉镇品牌优势,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供应基地,积极发展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

煤炭煤化工:以提质、增效、稳产为核心,加快改造提升煤炭、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抓好涡北煤炭循环经济园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将煤炭、煤化工产品转化为深加工产品。

机械制造业:依托涡阳县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发展盘式制动器及小型化、精密化零配件为特色的涡阳汽车零配件集群。整合涡阳县船舶制造资源,发展千吨级内河船舶、船舶附件等配套产品。

新型建材产业:充分利用涡阳县丰富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资源,优化提升新型水泥、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煤矸石烧结砖等优势产品,发展新型节能墙体材料。

轻工纺织产业: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就业容量大、投资少、见效快的服装服饰、家纺、针织等终端消费品劳动密集型产业。

4.利辛县

农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食品、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

汽车改装及零部件加工:巩固汽车改装及零部件加工业在利辛主导产业中的领先地位;重点围绕专用改装车研发,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新能源动力方向发展。

服装及丝网纱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产业标准,把利辛县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丝网纱门研发中心;以工业园“服装丝网产业园区”为载体,整合产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国内外知名的丝网纱门产业集群。

建材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等级,扩大产品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创造规模经济效益;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产品生产工艺,实现降低能耗、减少排污的目标。

战略新兴产业:推进光伏扶贫国家工程,大力发展光伏太阳能,积极发展生物质项目。围绕“践行绿色生活”主题,发展绿色照明及光源制造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5.亳州经济开发区

以现代中医药产业为主导,适度发展以医疗器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药食同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工电子业。

6.谯城经济开发区

重点培育现代中医药制造、绿色养生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电子鞋服加工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

7.亳芜现代产业园

着力发展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高端智能装备、现代物流业等。

8.涡阳经济开发区

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机械加工、光机电三大主导产业群。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煤炭、煤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积极发展机械制造产业、轻工纺织产业,着力打造富含特色的食品加工区。

9、蒙城经济开发区

主要发展以汽车整车制造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轻纺织造产业。

10.利辛经济开发区

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及丝网纱门、汽车改装及零部件制造、绿色光源四大优势产业。

七、保障和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完善组织机制。各级、各部门应牢固树立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的理念,建立推动规划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进一步统筹全市工业发展。由分管副市长牵头,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药业发展局、市农委、市工商局、市统计局、省级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参与,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加强改进对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状况的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2.严格监督考核。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对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目标统筹协调管理,建立健全产业调转促、集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化深度融合、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工作责任制和考核督查机制。强化目标考核,建立严格奖惩制度,加强改进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市政府将对照总体任务,细化年度目标并分解到县区,列入对县区的年度工作考核。市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状况的分析工作和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定期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通报,推动工作落实。

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公开、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透明的法制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快捷、配套的服务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逐步建立相应考核机制,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强化区县经信部门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服务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产业、行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4.加强运行协调。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及全局性问题。加大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协调调度,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强化政策支持

1.突出发展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内引导工业转型、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让政策落实到更多企业。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建立并完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制定重点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和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库;围绕发展壮大重点产业开展产业招商、项目推介等活动。

2.落实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落实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等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活动。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引进对技术研发具有整合和集聚效应以及具有完善产业链的项目。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宣传,包括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扶持政策等。对在产业发展、两化深度融合等工作中做得好的企业典型,要认真总结、重点报道、大力推广,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力支持、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引导有效投入

1.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用足、用好国家和本省支持企业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本省重点项目及技术改造、节能和循环经济、两化深度融合、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项目等专项资金支持。统筹安排使用相关资金,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产业化和示范推广应用、“两化”深度融合、节能降耗等项目。

2.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增值税转型、引进进口设备减免关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节能减排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以及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

3.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辐射作用强、对产业发展有主要引导作用的重大项目,促进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四)提供融资服务

1.充分发挥金融资本作用。建立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机制,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扩大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发展创业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鼓励企业吸引VC/PE参与战略投资。为各类资本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2.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推动银企对接,吸引银行及优质社会资本助推新兴产业发展;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向银行推荐重点项目库,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担保机构发展,吸引多元化资本进入担保市场,壮大担保资金规模。进一步扶持民营投资机构发展,支持民营投资机构向产业发展领域投资。

(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把握创新为源、质量为本、管理为基、绿色为重、人才为先五个关键点,多措并举扶持企业优秀经营人才在市场竞争中成长。通过与国内知名大学共同举办培训班、组织调研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育一批高知识层次、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企业家,提高企业家把握新常态、适应新趋势、推动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充实领导力量。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启动高层次创新人才行动计划,以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瞄准国际、国内一流技术水平,加快吸引和造就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现代中药、农产品加工、汽车农机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推行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其技能攻关、带徒传艺、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产业技术人员队伍,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支持企业通过在职教育、在线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中高级技工、熟练工人。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力争建立一批面向产业的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逐步提升教育培训机构水准,完善培训网络。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发挥优势,实行联合培训,提高培训水平。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企业采取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集聚的高层次人才。为来亳州工作或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科技创业人才提供各种便利。进一步加大人才服务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力度,提高人才服务中介机构的规模、功能和水平,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服务体系。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