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浙江】温州市龙湾区(高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1-25 其他 浙江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区域金融风波影响,龙湾区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扎实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保持了工业经济“稳中缓升、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
工业经济发展稳中缓升。“十二五”期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9%,区本级年均增长5.6%。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0.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04亿元;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6.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23亿元。区本级规上工业企业423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13家,超5亿元企业13家,超10亿元企业2家。“十二五”期间全区完成限上工业项目711个,工业投资229.13亿元,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68.33亿元,分别较“十一五”增长了1.5倍、1.26倍。“十二五”期间,龙湾区获得“中国紧固件之都”称号,以及市最高质量奖项“市长质量奖”1个。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区积极推进“三转一市”、“四换三名”等措施,加快不锈钢、合成革、铜加工传统产业整合、疏导、提升,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比重逐步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稳步上升,逐步形成了以阀门、特种不锈钢、紧固件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鞋服、制笔、绿色合成革为主的时尚产业,以激光与光电、新材料、通用航空零部件、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信息经济、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专业市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33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1.5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6.86亿元,分别占区本级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0.8%、33.1%、17.7%。
产业平台建设不断推进。龙湾区通过向海要地、结合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等途径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系统安排资源要素分配,确保工业项目、工业企业向大产业平台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截至2015年底,推进土地二次开发面积约6.3万平方米。浙南科技城作为全市龙头产业平台,已全面启动;温州空港新区落地企业已达70多家。规划建设10个小微企业创业园,总面积约1500亩,其中永兴南园小微企业创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等6个小微园列入市级示范性小微园;现已供地并开工的5个小微园,入驻企业达到153家,新增产值16.68亿元。电子商务集聚区和高新产业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拥有高新电商大厦、蓝江软件园等5个电子商务产业园,龙湾外贸跨境电商园、温州海纳跨境电商创业园等2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力乾二手车网上交易平台等一批电商平台,兰理工温州科技园启动建设,源大创业园、蓝江软件园创成省级孵化器。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围绕打造创新型城区的目标,加快科技创新大平台的建设,积极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科技研发中心,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6家,新增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建立院士工作站3家,新获国家专利授权12755件,引进北航温州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2015年,区本级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24.09亿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77家,取得“温州市科技创新百强企业”称号企业8家,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9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0家。
“两化”融合发展取得突破。全面实施信息化战略,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智慧化发展。全区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完善,政务信息化方面走在浙江省前列,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938列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位,“两化融合”总指数为77.70列全省县级地区第一梯队。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加快推进龙湾智慧城市示范区中心区项目建设,推出统一品牌ZJLW免费上网服务客户端,基本实现重点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环保、视频联网等十余个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和全市首个智慧城市展示中心建设完成。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获评省级试点1家,市级示范5家,市级试点4家,2015年康尔达新材料智能制造项目被列为省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专项示范项目,旭辉科技公司多功能智能访客云平台被列为省信息服务业重点项目。2015年,全区网络零售额103.19亿元,电商企业145家,大自然鞋业等近3000家建档的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并涌现了国技互联、绿森等一批信息经济龙头示范企业。物联网、IT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全市率先建设了永兴南园智慧小微园。
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区多管齐下扎实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推进行业整治和清洁生产技术,完善“万吨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评价考核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基本完成了对化工、印染、造纸、制革等行业的整治。近年来龙湾区积极促进产业疏导,引导企业整合提升、集中治污、搬迁入园,实现绿色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全区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6.0%,单位GDP电耗降低率为6.7%,规上企业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2%。
(二)存在问题
回顾“十二五”期间龙湾区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制约持续向好的因素仍然较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龙湾区工业经济长期以来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传统产业和资源要素消耗,并已形成了较强的路径依赖,阀门、鞋业、合成革、不锈钢、服装、制笔等六大产业占区本级规上企业总产值的50.8%,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以及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足与产能结构性过剩并存,供大于求矛盾趋向突出,工业增长后劲略显不足。区本级传统产业规上企业仅有216家,产业形态仍存在“低、小、散”的问题,产业集中度低,尚未形成集聚发展效应;产品附加值较小,难以进入高端市场;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核心竞争力还需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在龙湾区产业体系中比例小,企业总量增长偏慢,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信息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小,骨干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略显不足,带动产业链的作用不突出。
要素制约问题突出。龙湾工业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企业发展空间受限。企业扩大再生产缺乏拓展空间,新引进企业无法批到经营用地,工业基地拓展规模受到制约,传统产业因土地制约导致发展缓慢。企业人才难以留住,尤其是高端领军人才,及大量的创新、创意、创业、技能、管理和服务型人才。金融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仍未完全消除,企业资金周转存在一定困难,降低了企业扩大投资意愿。
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低。龙湾区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六大主要产业规下小企业占到90%以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仍然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仅停留在财务管理上,设计及仓储物流等环节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偏低,信息化集成应用、协同制造等方面创新不足。企业营销渠道单一,电子商务占比低,传统营销渠道仍占主导,规上工业涉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交易额不多。
创新体系有待完善。龙湾区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总额仍然偏低,企业创新的要素支撑也有待强化,如大院名校创新机构、创投、风投的引入,民间资本与项目的对接等。科技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规模不够,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规模、配套、功能、环境等还需进一步提升。科技中介发展较为滞后,在信息咨询、人才培训、企业诊断、企业培育、融资服务、政策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有待培育提升。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随着国内深化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全球合作动能的不断提升,面对“十三五”发展新形势,龙湾区将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区,未来五年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都市化的机遇。随着温州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温州大都市核心区的东部中心、温州城市空间拓展的主战场,城市有机更新,资源高效整合,立体化交通体系格局正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环境全面改善,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从而推动龙湾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浙南科技城建设全面展开,航空港、交通枢纽等“发展极”逐步成型,城中村改造、“大拆大整”以及大量沿海围垦土地可利用开发,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国际化的机遇。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对韩开放合作、自由贸易区等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发挥华侨网络、口岸开放、海空大港等优势,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着力改善对外开放环境条件,“走出去”和“引进来”互动,积极承接韩国等地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转移,促进工业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在空港保税物流、进口商品基地、国际会展等领域有所作为,谋划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以开放促工业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的机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与特征,工业4.0、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新型经济业态不断涌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成为工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列为省部共建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温州市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以及温州市积极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龙湾区新兴产业发展迎来绝佳的政策环境;国家级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的建设,将发挥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的要素集聚作用,带动龙湾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产业更新的机遇。龙湾区正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逐步失去竞争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领域、创新领域,产业梯度转移加速,传统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转型的步伐加快,服务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无烟产业和都市型工业的兴起成为趋势,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特别是温州市发展时尚产业建设时尚之都的推进,为龙湾区产业更新、功能转变和技术升级带来机遇。
改革深化的机遇。经济体制是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重塑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将极大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龙湾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求突破,深化金融综合改革,探索政府投融资模式改革,完善龙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五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构建“立体式”互联网审批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将给龙湾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消费转型的机遇。消费结构升级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对时尚、品牌与品质的追求已是新型消费的主要特征。龙湾是全市制造业大区,鞋革、服装、制笔等轻工产业集群基础扎实,产业时尚化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近年来一大批企业从资金、到技术、再到企业文化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幅提升自身实力,基本具备个性化、时尚化、智能化、品牌化的特质,有条件在当前消费模式转型、“互联网+”和时尚产业发展中占得先机。
(二)面临挑战
区域规划调整带来的挑战。由于浙南科技城建设、温州市工业用地发展限制建设区的划定,龙湾区大量企业面临疏导搬迁的压力,鞋业、合成革、不锈钢产业面临大规模搬迁及关停局面,在限制发展区内有企业1133家,列入三年搬迁改造计划有720家,其中浙南科技城260家,全区工业规模面临下降的挑战。此外,“大拆大整”专项行动开展,进一步压缩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环境要素制约带来的挑战。“十三五”时期,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企业环境保护的成本不断提高。龙湾区阀门、鞋业、合成革、不锈钢、服装、制笔等主要传统工业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而创新、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尚未有效推进,短期内企业生产方式难以改变,传统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产能转向新兴产能存在交接不顺的风险,可能会导致龙湾经济波动。
“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挑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对经济、社会、民生、政府管理的深刻影响正加快显现。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撑、较强的企业价值体现以及战略思维,这对龙湾区目前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升级路径、政府管理创新提出新的挑战。此外,不断发展的信息经济与复合型人才供应情况的不适应,不断增长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需求和监管方式的不适应,产业加速跨界融合与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体制的不适应等,也使龙湾区制造业互联网化发展进程缓慢。
国际贸易保护带来的挑战。2015年龙湾区本级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2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8.71亿美元,进口额9.52亿美元,工业经济总体上对外贸依存度较高。随着国外市场消费结构的改变、欧美复兴实体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对经济全球化思潮抬头等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TISA等区域性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投资协定的开展与达成,将对龙湾区外贸出口提出较为严峻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两美”龙湾建设蓝图,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为引领,以“制造强区”建设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疏导提升,推动阀门、不锈钢、制笔等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加速集聚高能级的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开发平台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实现“龙湾制造”向“龙湾创造”转变,努力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区,打造温州东部发展主引擎,加快迈向“创新龙湾、品质龙湾、国际龙湾、绿色龙湾、幸福龙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原则。充分把握温州城市东拓、打造复合型城市副中心的契机,强化工业布局的调整,打造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结构上三产融合,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调整相促进原则。充分发挥浙南科技城和空港新区创新平台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培育适合龙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运用“互联网+”等创新思维,发展新型产业业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多层次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举原则。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研发与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质量控制、现代物流、营销渠道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互动,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加快龙湾2.5产业发展,打造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的“生产性服务枢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加有利的支撑条件。
坚持集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原则。着力打造浙南科技城、空港新区、小微园以及众创空间等各类园区平台,加大重点区域传统产业疏导整合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实现企业集中、用地集约、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清洁更新,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将龙湾区打造成产业结构合理、功能布局科学、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发展引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工业强区。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规模效益目标。区本级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10%,确保“十三五”累计实现工业性投资477亿元左右,技改投资占工业投入的比重逐步提高。
结构调整目标。在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25.6%、42%和40%。培育高成长型企业50家,亿元以上的企业在“十三五”末达到150家。推进10家以上企业在“主板”、“新三板”,以及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地方版”上市融资。
平台建设目标。浙南科技城建设基本成型;空港新区建成国家级进口商品基地及跨境电子商务园区,积极争取空港综合保税区创建;创2-3家市级以上特色小镇以及众多各类形式的众创空间;建成小微园10个,产值达60亿元以上。
技术创新目标。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8%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
品牌建设目标。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中国驰名商标5枚,市长质量奖及以上的政府质量奖2个。
信息化建设目标。信息经济规模和竞争力全市领先,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信息经济综合指数102以上,全区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98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力争翻两番突破400亿元。
绿色发展目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指标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单位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降低率完成上级下达指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四、产业发展布局
(一)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温州高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全区产业围绕“突出主题、空间整合、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布局,在核心区域内,全力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企业,大力发展“时尚经济、研发经济、总部经济、信息经济”等“四大”经济,打造“四区四基地”的产业空间格局。
时尚之都发展区。以原状蒲片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和科技基础,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引进时尚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时尚之都发展区。
科技创新示范区。以原工业园为载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淘汰低层次皮革、化工等产业,打造符合产业高新化要求的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产业加速器集聚区,打造温州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产城融合核心区。以龙湾中心区为主体,大力发展商业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居住社区等功能,依托完善的城市基础打造生产与生活综合服务系统,建设产城融合核心区。
高新产业集聚区。以原空港新区为载体,充分利用机场等交通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航空经济集聚发展,打造集航空物流、总部经济、高新技术、商务会展于一体的高新产业集聚区。
(二)产业发展平台
以打造温州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为重点,全面推进浙南科技城建设;以推进传统产业疏导提升为目标,不断拓展空港新区发展空间;以推动创新创业为重要抓手,不断壮大特色小镇规模;以产业整合集聚发展为途径,继续抓好小微园建设。
1、浙南科技城
发展定位:立足温州、辐射浙南、影响全省的科创集聚新高地和科技金融融合新平台,打造“323”产业体系[ “323”产业:重点发展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主导科创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新兴科创产业,配套发展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创新金融服务。]。
区域面积:约28.2平方公里。
建设目标:完成南北启动区块建设,打造一批主体科创平台、人才平台,基本建成功能复合、交流共享、集约融合的新兴开放式科创新城。
发展思路:全面开展原温州工业园改造,连片推进黄石山以北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和整治升级,加快落后产能、污染企业退出,加快工业园区的搬迁改造和工业企业旧厂房拆除。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温州海创园等载体建设,推进中科院温州生材所、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生命健康科技园等重大项目进度,建成一批创客中心以及新能源环保产业加速器、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中心等重大科创产业平台,加快引进和培育激光与光电、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以浙南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产城融合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作为信息产业招商引资主平台,抓好中电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全面启动科技梦想小镇和TOD创客小镇建设,加快大项目向大平台集聚。
2、空港新区
发展定位:温州航空大都市建设的核心区,龙湾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新平台和主战场。
区域面积:60平方公里。
建设目标:成为温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打造临空高科技示范区、国际商务航空港、温州生态新东城。
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附加值高的战略新兴产业和直升机制造、维修、教学训练、航空旅游、航空摄影、航空俱乐部等通用航空产业,承接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打造阀门(铸件)、不锈钢、管件、紧固件、女鞋、服装等主要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平台,加快小微企业园及主要“退二提二”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空港机械装备小微园、永兴南园小微园、空港新区时尚小微园、空港新区铜加工小微园、空港新区激光与光电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利用航空、高速、轻轨等快捷运输方式,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推进兰理工温州科技园、通用航空基地、温州新国际会展中心、空港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圆通速递、省邮政速递、申通瑞丰等重点物流项目配套服务,发展现代物流、通用航空、会展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临空经济。加快园区整合提升,创建一批主业突出、配套完善的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推动区块经济向平台经济升级。    
3、特色小镇
发展定位: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高端要素集聚区,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
建设目标: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发展思路:要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通过特色小镇平台招引大项目落地,壮大特色产业,扶持创业创新,发展产、镇、人三者有机融合的众创空间。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疏解阻碍因素,做好人才培训、信息、融资等公共服务,引导稀缺的创新资源集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孵化器、文化创意园、软件园等平台资源,发挥温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南科技城建设优势,汇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建设一批围绕“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载体推进信息经济集聚发展。
4、传统产业升级平台
小微企业园。结合“大拆大整”、企业搬迁等工作,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推动小微企业朝着“小而精、小而新、小而强”的方向发展。立足于龙湾现有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优质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小微园和面向新兴产业培育的高新创业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建设一批信息经济、总部楼宇、工业设计等小微园,用于发展软件信息、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
时尚智造平台。依托女鞋、制笔等轻工消费品类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传统轻工向时尚轻工转型的示范平台;打造一批时尚设计、时尚消费平台,重点建设温州国际名品直销中心(大数据时尚消费智造园)、温州世界时尚产品博览园(白鹿堡时尚商圈)等项目。
电子商务园。建设和完善温州龙湾高新区电商大厦、蓝江软件园、龙湾外贸跨境电商园、温州海纳跨境电商创业园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楼宇),打造电子商务发展集聚高地。
五、新型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做大新兴产业
按照“突出主导、内育外引、结构优化、带动示范”原则,加快激光与光电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龙湾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1、激光与光电产业
发展定位。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的核心区,成为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
发展目标。形成区域品牌较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创新型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将龙湾区建设成为温州乃至全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0家,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10名,创新团队30个左右。
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激光器件与应用设备、半导体照明、先进光电材料、光储存系统及设备等领域,推进激光与光电的军民融合发展。依托中国(温州)国际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充分发挥区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等知名院校的专属研发机构以及激光加工技术应用中心、温州光电技术研究院、温州激光与光电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省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等作用,加快人才集聚,引进创新团队,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化进程,为产业长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加大引进优质激光与光电孵化项目力度,完善企业孵化、中试生产、认证检验等平台建设,促进在孵的温州博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温州泛波激光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健康发展,提高孵化质量和孵化效率,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化进程。加快激光与光电创业园建设,拉长激光产业链,以激光加工技术改造高新区传统的不锈钢深加工、鞋服、专用机械、通用机械等传统产业,启动一批激光与光电科创企业向浙南科技城激光与光电科技单元集聚,推进浙江埃菲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逆变器、温州瑞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LED、温州杰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激光加工站等项目落地和投产,加速激光与光电企业培育,实现专业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
2、新材料产业
发展定位。以高品质特殊钢产业为主要特色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创建5家以上新材料科技研发、试验检测机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5家左右;培育1家以上产值过亿企业。
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光电材料,及其他新材料领域,发展高品质特殊钢产业。重点扶持青山控股、华迪钢业、浙江丰业等不锈钢产业向新型金属材料领域转型提升,促进区域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发挥其产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特殊不锈钢等新材料领域的区域经济“金名片”。积极追踪新材料产业跨国公司发展布局和投资动向,集中力量引进大项目,推动新材料产业全产业链式发展。依托区内俊尔新材料、康尔达新材料等新材料企业,强化新材料关键技术突破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互动,推进新材料技术向传统产业切入,发展市、区传统支柱市场配套的塑料、印刷用品等新材料产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带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依托温州大学、北航温州研究院、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实施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计划,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材料领域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3、生命健康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农用生物制品、眼视光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生命健康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功孵化一批技术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利税贡献大的生命健康企业,形成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与知名品牌,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5名,创新团队20个左右。
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食品制药机械、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与健康装备、健康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建设浙南科技城南启动区块的“生命健康梦想小镇”,实施中科院温州生物与材料研究所、生命健康科技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温医大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温医大生物材料与医药工程研究所、中瑞生命健康科技园、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政府、学术(学院)、企业”产学研三螺旋发展模式的高新科技园,打造生命健康科技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温州佑安医院、迪安诊断温州总部、温州美丽谷医药等龙头项目,加快推进温州附二医和市口腔医院项目建设,集聚健康服务机构,延伸生命健康产业链。依托温州生物医药研发实力和龙湾制药机械产业基础,加快产业链延伸。
4、先进装备制造业
发展定位。成为全省领先的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区。
发展目标。先进装备制造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系统流程装备等领域达到国内外领先地位;初步形成通用航空产业集群,产业链基本完善。
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高端系统流程装备、航空零部件制造等领域。进一步发挥北航温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创新作用,打造机械工业泵及特殊阀门工程、材料表面工程、系统流程装备等研究、成果转化、教育培训平台建设,重点推进激光、光电等先进技术对泵阀产业的提升应用,提高泵阀及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产业层次。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以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成套化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发展特种、高科技、高参数阀门产品,以及核电、环保等新领域应用阀门、重大工程配套的大型、高温、高压阀门等研发,支持现有阀门和不锈钢企业向成套化、系统流程装备转型,支持发展污水处理设备、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以及环境监测等节能环保设备。依托通用航空基地,加大对航空零部件制造的招商力度,引进培育发展通用航空装备研发制造,着力打造成为国家级通用航空航天装备重要生产及配套服务基地。
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发展定位。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区以及省级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
发展目标。引进电子信息重点企业3-5家,初步形成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链;建设市级电子商务产业园3个,龙湾制造的电子商务销售额占全区批零业销售额的比重逐年提高。
发展思路。以浙南科技城信息科技单元为主要空间载体,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培育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拓展物联网行业应用,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研发能力,在浙南科技城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基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智能终端与通信网络设备、智能装备与应用电子等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不断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往高端、高附加值的环节发展,加强产业链纵向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发展壮大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努力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能级,创建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业基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立健全龙湾区电子商务政策支撑体系,完善网络、信用、物流等配套体系,初步形成龙湾产业政策健全清晰、管理体制合理高效、配套体系基本健全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电子商务的专属集聚区,打造电子商务总部楼宇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完善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制定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企业扶持发展政策,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壮大第三方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发展应用于特色鞋服、商贸流通、对外贸易、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电子商务,逐步完善在线展会、网上订购、网上支付、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以“两化”融合、智慧城市应用为导向,努力引进和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龙湾区产业升级增添新动力。
(二)提升传统制造业
结合龙湾区重点区域传统产业疏导及“大拆大整”等工作重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着眼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以先进产能取代落后产能,提高阀门、不锈钢、紧固件等传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1、阀门产业
发展定位。国际阀门产业生产基地、采购基地和研发基地。
发展目标。阀门产业总产值60亿元,培养1-2家创新能力进入国家一流梯队的大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产品竞争力有较大幅度提升。
提升思路。依托江南阀门核阀研究院等龙头骨干企业研究院,加大对阀门新产品开发投入,加强泵阀相关的耐腐蚀、耐磨、耐高温、低温的新材料研发,推进泵阀产品与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先进微电子相融合技术应用,加快阀门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引导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加大成套产品生产,差异化发展。推进蓝田等地工业企业发展限制区内阀门企业搬迁,鼓励搬迁企业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搬活、搬大、搬强”;推动永兴街道等地现有阀门产业集聚区调整提升,鼓励精工阀门等优质骨干企业搭建与中小企业的联合经营渠道,解决土地等制约企业发展瓶颈问题,推广柔性生产组织模式;加快空港新区阀门集聚建设,合理产业布局,完善铸件、锻件等关键产业配套,打造与“中国阀门城”相匹配的龙湾阀门产业整体档次和形象,提高产品竞争力。扶持、鼓励大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龙头企业实施本地化并购重组,组建大企业集团,在江南阀门、五洲阀门、精工阀门中鼓励1-2家企业牵头开展集团创建,整合生产制造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完善阀门产业物流平台建设,推动阀门企业电子商务,强化阀门企业国内外市场开拓,加大政府对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美国OTC、俄罗斯国际阀门工业展览会等主要国际渠道拓展的支持力度。
2、制鞋产业
发展定位。“中国鞋都女鞋基地”。强化创意设计和品牌建设,拓展女鞋的时尚内涵,提升产品档次与附加值。
发展目标。产业总产值80亿元,打造领军企业2-3家。
提升思路。重点推进空港新区制鞋基地投资建设,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吸引区内优质的鞋类小微企业入园发展。大力开发一批优品质、新式样、引潮流的大众时装鞋、手工时尚鞋、高端皮鞋等中高端特色女鞋产品,以及多功能纳米保健皮鞋、高分子科技(SBR产品系列)、特种材料保健鞋等,强化创意设计和品牌建设,推动女鞋产业时尚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进浙江大自然鞋业、三雄麒鞋业、德尼尔森鞋业、秀龙鞋材、剑派鞋业等一批大中型鞋企培育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等“五型”企业。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改革生产工艺,淘汰旧式缝纫机,推广激光光电技术应用,推进“机器换人”,鼓励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技术的转化应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企业经济效益。支持企业销售渠道创新,打破单纯依靠代理商、订货会的传统销售模式,探索搭建鞋厂与零售商的直通平台,打造去中间化的全程服务模式,鼓励积累线上线下销售互动互促的经验,更多地涉足电商领域,开辟“线上”销售网络。
3、服装制造产业
发展定位。品牌服装集聚区,坚持“提质、创新、品牌”的发展方针,提高服装品质品位品牌效应。
发展目标。产业总产值40亿元,打造领军企业2-3家。
提升思路。大力发展衬衣、休闲装、职业装、男女正装、时装等服装产品,拓展无缝内衣、无缝泳装、无缝家居装和无缝医疗装等产品新领域。着力提升服装的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生产竞争力,重点扶持精品制造企业和品牌企业,培育服装总部企业,优先发展服装设计、品牌营销,引导温州服装从OEM走向品牌营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品牌、渠道、商贸等领域全面拓展和转型。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销模式,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工厂直销店、O2O电子商务体验店等新型终端模式,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品牌销售渠道。依托乔顿、夏梦·意杰、百先得等男士服装制造龙头企业,打造高端男装区域品牌,推进龙湾高端男装业的发展。
4、制笔产业
发展定位。温州“制笔强市”主要基地。进一步以加大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名牌培育,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提升产品时尚化水平。
发展目标。产业总产值30亿元,打造10亿元领军企业1-2家。
提升思路。至2020年前通过整体搬迁、退二进三、关停淘汰的方式,完成产业向空港新区转移和集聚。鼓励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鼓励组建集团化公司,抱团发展。积极开发活动铅笔、健握笔、工艺笔、抗菌笔、可生化分解笔、数据输入笔和涂改笔等新产品,加大与温州大学等院所合作,集中对笔头、墨水、笔珠、自动化装备等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攻关。支持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改善生产工艺,推广一模多腔回料循环卧式注塑技术、热流道模具应用技术、数字化模具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模具技术、程控自检笔芯加工机械、程控圆珠笔类装配机械、程控记号笔类装配机械、程控活动铅笔装配机械等,提高产能、效率以及产品质量。依托爱好笔业、天骄笔业两家制笔龙头生产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工程试点示范工作,提升相关企业生产柔性化以及技术集成稳定性水平,建设互联网+制造、互联网+产业集群各1-2个标志性工程。
5、不锈钢产业
发展定位。加快不锈钢产业升级换代,重点发展新型不锈钢材料及下游制品、新型轻合金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发展目标。不锈钢产业总产值48亿元。
提升思路。在空港新区建设不锈钢管材集聚基地,实行“四统一”,统一污水治理,统一建立原料和产品检测平台,统一使用天然气代替现有的煤气发生炉和油炉,统一建立研发中心。对限制区外现有规模不锈钢生产企业在产品、设备、技术、工艺、环保、能耗等方面进行总体改造提升,对散落在各居民区周边的不锈钢企业采取“淘汰低小、总量减少、整合重组、整体入园、集聚提升”。鼓励企业提升工艺及装备水平,延伸发展家电、环保设备、汽车配件、医疗器械、食品工业、厨房设备、装饰装修等消费领域用特种不锈钢管坯、构件、板、带、丝等下游深加工制品,开发特种不锈钢材料、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各种新材料及下游产品,提高其附加值,提升龙湾不锈钢产业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龙头企业的品牌培育,鼓励不锈钢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鼓励不锈钢精加工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形成产业联盟。推进不锈钢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建立不锈钢研发、品质管理、信息网络、物流、交易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空港新区不锈钢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宽市场营销渠道。
6、紧固件产业
发展定位。重点发展汽配标准件、不锈钢和高强度紧固件、阀门配套连接件、异型螺丝、非标异型件等产品。
发展目标。产业总产值40亿元,打造亿元以上龙头骨干企业15家以上。
提升思路。以汽车、新能源、高铁、航空航天、IT等产业重大装备需求为依托,重点发展8.8级到12.9级高强度紧固件产品,提高普通标准件及低、中档次的特种、异型紧固件生产质量,加快由劳动和材料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产品转变。提高紧固件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引进先进技术,更换新型生产设备,提高自主开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大力推动节约型免退火和非调质的新钢种及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冷镦用原材料加工水平,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的制造模式,着力推进品牌、质量建设,拓展龙湾高端产品在航空、船舶、铁路、风力、桥梁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应用,打造本地品牌高端紧固件。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结合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契机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整合。推进上江紧固件市场、温州广纳五金市场等专业市场提升改造,完善紧固件采购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条件下营销模式。
(三)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制造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主导产业渗透延伸,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总部商务、融资租赁、科技金融、现代物流、检验认证、营销会展、品牌运营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延伸“六条生产性服务链”,打造成为都市区东部(特别是为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枢纽”。
1、研发创新服务
发展定位。以浙南科技城为主载体,打造技术外包与研发服务、成果转化、技术转让与推广、检验检测、技术咨询、专利服务、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互联网创业服务、管理咨询等研发创新服务链。
发展思路。加快集聚各类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各类创业服务机构,继续引进培育针对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和温州、龙湾本地产业研发需求的科研院校共建创新平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服务外包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有效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改善研发、孵化和创业环境条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鼓励转制科研院所加强专业技术研发与服务,打造科技服务行业龙头企业;依托红连文创园、文化商品市场等打造文昌路文化创意街区,通过“众创空间”培育科技型、成长型后备企业资源,建设三垟文化产业园,打造浙南科技城打造创客街区、创意集市(pop-up shop)等。
   
2、商贸物流服务
发展定位。打造覆盖城市东部的综合物流服务网。
发展思路。争取空港综合保税区,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产业物流等,积极引入国内外物流及快递龙头企业在空港周边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加快空港新区物流园、浙南邮政物流、圆通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推进温州不锈钢市场、温州国际机电城等现代商品交易市场进度,发展为两大产业聚集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优势轻工产业等服务的现代化商品交易市场,完善全市产业物流体系布局。有针对性的吸引具有产业示范效应和产业管理型物流企业入驻,引进具有特色商业模式和先进服务理念的物流公司;培育本地物流企业,鼓励中小物流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引导推动龙湾运输行业有意向进行联合的企业。以重点物流企业为突破口,启动智慧物流企业建设工作,推动全区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联动发展,积极推广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分拣等智慧物流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引导工商企业在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实行外包,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
3、科技金融服务
发展定位。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打造温州科技金融试点区。
发展思路。强化金融与科技项目对接,完善科技项目信息库、高新技术项目发布和融资对接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科技金融机构,形成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互为补充的科技金融业态结构,建立2-3个针对不同创业阶段的政府性创业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区域内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行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和科技保险,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等科技债券。完善龙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开发多样化科技金融产品,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开拓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上市服务,鼓励相关专业类、辅导类企业发展。
4、总部商务服务
发展定位。以科技型企业研发总部、金属总部、通用航空总部为主要特色,打造服务龙湾“2+2+1”产业体系的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集聚区。
发展思路。依托浙南科技城等主平台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在建设区域性总部,吸引各类企业的管理总部、研发总部、运营总部等入驻总部楼宇,建设蒲州片总部办公楼宇群、龙湾区总部经济园、青山控股集团总部大楼、温州机场航空总部大楼、金属总部大楼、通用航空总部商务园等;通过浙南科技城旧厂房改造,建设一批科技型企业研发总部。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服务,依托第三跑道,建设通用航空固定运营中心(FBO)、通航飞行服务站(FSS)等,打造浙南商务(公务)飞行服务基地。加强政府服务,推行政府部门与总部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切实解决总部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5、人才教育服务
发展定位。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产教合作治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发展思路。依托温州市委党校、温州电大等平台,浙南科技城科研院校机构和国际人才社区,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引进培育3-5家一体化人力资源系统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力资源服务商等;支持创业辅导、学前与少儿教育、职业培训、网络教育、社区教育、教育投资等教育咨询与培训服务类企业发展。建设浙南科技城国际人才社区。
6、会展经济服务
发展定位。依托龙湾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优化会展环境,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
发展思路。大力培育本土高端商务服务品牌,引入会展管理运营、场馆服务、广告媒体、配套服务等会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会展产业链,逐渐形成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实现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浙南沿海重要商务会展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电子商务,着力构建以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和中介服务为支撑,其他商务服务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的相互补充。大力培育汽车展、机械展、鞋革展、时尚消费展等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品牌,促进品牌展会与常态展会结合,为周边企业提供优质的会展服务平台。建设新国际会展中心,打造集酒店、商业、餐饮、休闲、市场、商务等配套功能于一体的会展综合体。
六、主要发展任务
(一)传统产业提升工程
围绕信息化、时尚化、集聚化等途径,继续推进“三转一市”、“四换三名”等举措,促进龙湾区传统制造业加快升级,加快龙湾区经济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
1、以信息化促进技术管理升级
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产业链协同、产业园区服务管理等的普及应用,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鼓励“机联网”、“厂联网”、“智慧工厂”示范项目,加快龙湾区制造业向3.0/4.0智能制造迈进。加大“机器换人”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劳动力最密集、质量最需要提升等关键环节的“机器换人”,鼓励龙湾区阀门、机械制造向智能系统流程装备转型,鼓励鞋服、制笔等企业向智能穿戴、智能硬件方向转型。鼓励企业普及应用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智能化、集成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导全区传统制造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销售模式创新,推进电商换市。完善全区各工业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园区”、“智慧产业综合体”, 实施“龙湾小微园云服务行动”,发展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企业监管等云服务平台。
2、以时尚化促进价值链升级
以女鞋、服装、制笔、眼镜等产业为重点,推动时尚设计、时尚智造、时尚消费融入龙湾区传统产业发展全过程,鼓励开展个性化时尚消费创意设计服务,积极培育时尚消费商圈,利用浙南科技城、状元、蒲州、永中等片区的旧厂房打造“时尚众创平台”,以时尚消费带动时尚智造和设计发展。加快集聚时尚设计资源,引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时尚研究院在龙湾区开设分院,加快全市工业设计机构、时尚设计工作室、设计师向浙南科技城和文昌路周边集聚,培育时尚设计服务外包市场。支持企业扩大产品时尚元素的植入,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推广柔性定制生产,走“快时尚”发展模式,支持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时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品牌化、时尚化龙头企业。2020年,力争龙湾区打造时尚化促进产业升级的示范区,时尚智造技改投资占工业技改投资的比重达25%以上。
3、以集聚化促进企业主体升级
将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与浙南科技城建设、传统产业疏导、城中村改造、“三改一拆”、“大拆大整”等工作结合起来,按照同类产业集聚的要求,优先安排在浙南产业集聚区、空港新区等工业园区(平台)落地。更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城区工业企业向龙湾区主要工业平台集聚,促进企业主体升级。推广龙湾区“1+N组团模式”,打造一批“同行业重组集团”,促进企业人员、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集约优化,形成研发创新与市场开拓的战略联盟。
(二)工业强区引领工程
加快推进工业强区建设,强化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培育重点,实施精准服务,构建良性发展的企业梯队。
1、做大做强一批领军企业
以“十亿航母、五亿团队”为目标,建立“措施量身定做、政策集中倾斜”的扶持机制,激发企业创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企业(集团)。重点支持领军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业务整合,鼓励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关联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一批总部型企业,提高传统优势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鼓励领军企业扎根本区,打造“研发创新、集成制造、体系营销、售后服务”等各有特色的综合型总部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一批大项目落户龙湾,通过大项目带动领军企业成长。到2020年,全区新增年销售产值超10亿企业(集团)3-4家,全区新增年销售产值超5亿企业(集团)6-8家。
2、做精做专一批高成长型企业
以“百亿行业、亿元群体”为目标,突出培育重点,实施精准服务,培育一批高成长型工业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建立“措施量身定做、政策集中倾斜”的扶持机制,着力培育一批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成长型企业,打造龙湾区域经济发展中坚力量;鼓励成长性企业要培育引领性的产品,同质化产品做专做精,差异化产品做特做大;鼓励小企业从自身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与大企业开展配套合作,充分利用大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协作关系,提升企业品牌和产品价值。到2020年底,全区新增年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40家。高成长型培育企业销售产值年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利税年平均增幅达到15%以上,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的领跑者、转型升级的示范者和大企业大集团的后备军。
3、培育引导一批企业上市挂牌
引导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滚动培育上市后备资源;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东构成和股权比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力争早日进入上市辅导备案;鼓励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因企制宜合理选择上市渠道,优先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在中小板和主板上市,选择引导一批符合“两高六新”条件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赴境外上市,鼓励企业买壳上市,支持异地买壳上市后企业注册地迁至龙湾。
(三)两化融合引领工程
提升龙湾制造业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龙湾智造。
1、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支持把信息技术融入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快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企业中的应用。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深入实施“机器换人”,推进重点领域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发展。加强嵌入式软件、物联网在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中应用,组织实施“智慧中小企业”创建活动,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选择制笔、女鞋、阀门等主导产业开展“无人车间”、“智慧工厂”应用示范,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形成联网协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智能机器人代替工程。应用并提高ERP、MES和机器设备网络的互联互通集成能力,实现生产过程中人、机、料等要素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与控制,实现生产制造的智能化、集成化、协同化、敏捷化、绿色化,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2、推动“互联网+生产制造”发展
鼓励龙湾区产业联盟、领军企业建立符合龙湾区产业特点的网络化制造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试点,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鼓励依托生产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机构成立工业云产业联盟,建设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传统制造模式的网络化、协同化,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同步发展;鼓励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围绕龙湾区服装、制鞋、制笔、阀门、不锈钢等主要工业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控制与优化、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定制、购买租赁、咨询服务等多层次的云应用信息化服务;引导企业以价值链延伸与再制造为重点,拓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实现从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至2020年建设2个以上行业智慧制造云平台,推动至少20家龙头企业带动500家以上中小微企业登云。
3、推进工业智慧管理服务
推进园区智慧化水平,将小微园建设与信息化融合在一起,加快推进高新科技园、空港新区等一批智慧园区建设,开展智慧园区示点建设。建立健全2-3个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梳理、整合分散在经信、统计、安监、税务、工商、电力等众多部门的企业信息,构建完整的、唯一的工业企业信息库,形成产业运行分析与管控平台,完善对工业能耗、三废排放和安全生产的在线监测等系统。
(四)创新创业助力工程
以浙南科技城为主阵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逐步将龙湾建设成为浙南闽北的创新创业高地。
    1、强化企业创新驱动能力
围绕本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紧迫需求,强化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加强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合作,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包括激光与光电产业、电子商务与信息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技术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智造”升级;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大力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建设,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机制,支持企业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浙南科技城建设,积极引进高端科研院所。围绕激光与光电产业、电子商务与信息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科技金融产业、先进装备产业等重点扶持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等建设。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牵头或企业自建的方式,整合高新区及全市相关创新资源,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研究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产权交易平台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建设红外医用激光工程研究中心、数控技术与服务中心、温州工业创意设计中心、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食品与药品机械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一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至2020年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完善,其中省级以上科技创业服务中心5个,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0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00家。
3、积极搭建创业平台
重点打造科技梦想小镇、互联网创业创新小镇、科技城国际社区等一批创业平台,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众创空间”建设,发展新型创业模式。支持民营孵化器建设,加快建设创业大厦、国家级孵化器以及浙南科技城等综合孵化器和光电、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与电子商务与信息软件等专业孵化器,吸引创业者携带高新技术项目入驻。鼓励孵化机构企业化,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化手段,创新各类孵化器服务资源的整合机制,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鼓励政府、企业、院所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加快建设浙南科技城各专业园内专业加速器的建设,促进一批孵化毕业的企业和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入园发展,打通科技企业成长通道。增强孵化器、加速器与浙南科技城、区内其他产业基地的对接,推动成长型、创新型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4、引导创新创业资源集聚
加快各类创新资源向龙湾区集聚,强化创新要素支撑能力,积极对接台资、瞄准内资、引进外资,全面推进温商内外联动、二次创业,加快形成“技术+人才+资本+民企”的创业特色。积极推动项目引才、柔性引才等引才模式创新,完善“国千人才、省千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在海内外跨国公司、科研院所中担任中高级职务的工程技术专家、经营管理专家、创新团队以及在龙湾区重点产业领域内具有核心技术的人才和团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成立风险投资机构等形式;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共同成立N个产业发展子基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元投入方式,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积极争取部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设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基金、科技企业创业发展引导基金和产业集群发展专项基金。
(五)工业投资促进工程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导资本回归,重点引进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四高”项目,扩大工业有效投资。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开发新业态、引进大项目、带动大产业,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补链”、“强链”的要求和转型发展的需要,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重点突出2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充分发挥浙南科技城、特色小镇、小微创业园等产业平台在招商引资中的承载和概念影响作用,谋划园中园等多种形式,引导产业项目扎堆集聚,企业集群;重点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激光与光电、电子商务与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入驻,并带动其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入驻;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品牌和管理经验,并加快标杆企业的本地化进程,鼓励本地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理念,通过知识、技术、创新的外溢作用提升龙湾区产业整体水平。
2、加快引导资本回归
优化重点产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加强对符合政策、技术先进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扩大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比重,鼓励发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推动各类企业上市和挂牌。支持区内重点企业发起设立较大规模的投资基金或投资主体,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搭建引导资本回归主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市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风险基金,促进企业抱团融资;利用在外温州人的营销网络优势、渠道优势、信息优势、资本优势等,通过项目招商,带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回流;引导在外总部企业在龙湾新建总部园区,将总部整体搬迁回归或新设立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壮大龙湾总部经济总量;强化以商引商、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增量资金投资、上市公司投资以及金融租赁外资。
    3、引导工业投资流向
积极引导民资加大对先进装备业和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生命健康、先进装备业、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出激光器件、高性能特种钢、航空零部件等近中期龙湾区乃至温州市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为工业投资提供对接平台;支持和引导资本回归参与龙湾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增资扩股及并购整合提升,参与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快浙南科技城、空港新区等重大产业平台建设进度,扩大工业领域合理有效投资;完善高新技术投资风险机制,建立合理的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投入体系,引导资金进入信息、生物、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发应用为主的前端企业。
4、提高对接服务水平
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全区工业项目库,围绕不同企业项目发展的资源需求,提供可用土地、厂房、商务楼宇等信息资源,明确重点引进与推进项目。及时引进并跟踪“高大精新”项目,加强与项目业主的沟通联系,积极协助业主争取各种优惠政策,帮助业主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对拟落地项目及时协调专家开展评审工作,对工业项目的土地招拍挂工作提供全程服务、跟踪和指导。对已供地项目进行调查分类,突进建设速度,对个别供而未用的项目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及时清理与处置,加快工业用地出让,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完善科技、金融与产业有效融合的项目对接机制。
(六)绿色制造接力工程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推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制造模式,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推进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
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健全管理服务公共平台,逐步完善在线监测、需求响应、能效项目管理与统计、经济运行态势预警分析等功能。引导树立用能权有偿使用的发展理念,开展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总量确权工作以及用能权交易试点,建立和完善用能量信息监测预警、指标基数核定、指标交易运作等市场化手段配置能源的机制。全面落实有序用电、用地保障、信贷支持、排污指标等生产要素分配与排序结果相挂钩的联动机制,着力优化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全面开展节能审查和评估工作,实现节能项目动态化管理;块状行业工艺装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显著优化。
2、推动企业节能减排
严把工业园区能耗准入关,严格控制铜加工、铸造、不锈钢等传统产业能耗指标,鼓励引进低能耗节能工艺和设备,建设节能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鼓励发展集中供热为主导的供热方式,推进主要工业园区“一区一热源”工程建设,加快全区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和更新、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系统能源优化等技术改造步伐。全面推进电机系统节能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电动机、稀土永磁电动机,高效风机、泵、压缩机,高效传动系统等,加快更新淘汰低效电动机及高耗电设备,鼓励使用清洁、安全能源,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代替煤气发生炉和油炉。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扩张,加快推进低端落后综合整治提升,淘汰落后产能。
    3、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积极推进现有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建立循环机制和进行生态化改造,积极引导企业完成整合提升、集中治污、搬迁入园的三大跨越,以环境执法倒逼企业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依托浙南科技城等重点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形成一批骨干型绿色企业和绿色工业园。在合成革、不锈钢等重点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大力研发和应用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的加工工艺,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实现绿色生产。推进固废循环利用和危废全过程监控信息化,争取龙湾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并保持在95%以上。
    4、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龙湾区传统产业占用了大部分的工业用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给龙湾区的工业节水带来重要契机。重点发展节水型、无污染、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和产品。对近期重点发展的基础产业应大力推广和采用节水新工艺和新技术,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水耗。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用水总量控制,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等措施,尽力使得龙湾区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迅速发展节水型高新技术产业。严格限制高取水工业项目,发展优质、低耗、高附加值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展“五水共治”截污纳管专项行动,提升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与利用率,充分利用再生水。
2020年,龙湾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9%。
5、强化监管机制
围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目标,建立健全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用能审查,实施能效对标管理,推进“智慧能源”建设,建立完善企业节能减排在线监测系统和能源预算化目标管理。加大对节能降耗执法力度,强化节能技术创新和节能产品推广,培育低能耗产业发展,加大对高耗能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措施,对不按期淘汰国家明令淘汰产品、工艺、设备的企业,依法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辖区内企业的监管,成立了环保值班小组,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巡查,一经发现问题立即现场取证,并由区环保局直接查处处理,杜绝园区内企业偷排污水、废水。增加企业的守法意识,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创新执法方式方法,确保监督执法的顺利进行。每年继续与各镇(街道)、开发区签定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完善能源审计、计量、统计、评价和考核制度。
(七)智慧城市推进工程
加快推进智慧基础设施,打造面向需求的民生服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应用体系,打造温州市智慧城市创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1、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三大运营商的技术与资源,积极部署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5G在龙湾区示范区域优先建设,实现三大运营商4G全面覆盖,移动网络接入带宽进一步提高。依托运营商,进一步扩大WIFI覆盖范围,免费向市民提供无线接入。依托电信运营商持续推进基础网络提升改造,加快建设龙湾区光纤宽带网络,光纤入网全面普及,光宽带接入能力全覆盖;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改善网络服务水平,保障网络服务质量,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全面实施光纤入户、信息采集终端覆盖、优化和共享等。在龙湾现有电子政务专网、公安、城管、教育、卫生系统等专有网络的基础上,提升带宽,提高基层覆盖率,全面连接全区政府机关、街道、社区、医院、学校。建成覆盖全区的视频监控网络,实现视频资源的充分共享应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全覆盖。
    2、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已建成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电子政务平台、智慧城管、数字档案馆、医疗诊疗信息共享、应急联动指挥、“三合一”市民卡、四级联网审批、地方金融组织监管、“三务”公开等一批信息化平台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继续打造智慧民生,重点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项目;健全完善智慧政务建设,继续推进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智慧龙湾人口管理及服务系统、智慧城管示范工程、党政专用通信网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充智慧城建、智慧城管建设内容,全面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可视化、城市安全全方位预防可控,城市运行管理决策实现有效支撑。建立多通道接入的政民互动平台,依托区长专线受理中心,对外整合接入方式、接入渠道,实现可视投诉与监督,对内整合各部门业务数据,实现效能监督与事前防范预警,同时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警。
3、建立信息共享与安全机制
利用温州市云计算中心,打造智慧龙湾大数据中心,形成中心区运行中心、龙湾智慧城市云中心和北航温州研究院实验中心数据共享。全面整合各类政府数据资源,构建统一标准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等基础政务数据库;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城市数据感知体系,集成龙湾区各个业务部门、动态感知运行情况等数据,实现各个基础库与市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以及市各部门平台(交通、城管、公安等)数据共享、交换,除部分涉密及不宜共享数据外,区级部门数据通过集中共享和交换比例达到90%。构建统一架构的智慧龙湾运行管理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安全责任人,规范重要信息的使用管理,建立信息使用者和运营者安全评价机制,统筹建立核心信息资源的备份和容灾体系。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龙湾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和温州市级都市型功能区的体制容量和建设力度,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以高效的组织和科学的管理推进龙湾区产业发展。突出强化浙南科技园与空港新区的联络机制,保障浙南科技园与空港新区项目顺利落地。建立跟踪服务、破解难题的系列化措施,支持一批使用高新技术、引领市场、成长性好的企业快速壮大、集团化发展。
(二)土地保障
加快实施龙湾二期、瓯飞一期等重大围垦造地工程,力争未来五年新增3万亩围垦可用用地空间;坚持围垦造地、规划设计、基础建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五项并联”,实行综合开发、统筹利用。提升存量用地的使用效率,提高核心地段的容积率,提高用地效率,挖掘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全力推进约1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开发建设;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整合开发低效闲置存量用地,在改造方式、资金筹措途径、产权登记、转让限制等政策上进行创新尝试。强化项目包装,做实项目前期,推进龙湾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项目进入省级各类重大项目库,争取农转用等土地指标支持。
(三)资金保障
着力加强监管机构、金融单位、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协调工作,加大对风险企业分类帮扶的力度,支持金融单位改进服务、创新产品,构建良好的政、银、企协作互动机制。落实各项助企扶工政策,特别是在《龙湾区第一批重点示范企业名单》的基础上,联合国税、地税、工商等涉工部门联合出台新的80家重点企业保护名单,将名单中的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集中优势资源予以帮扶。提高政府应急转贷资金使用效率,用足用活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化解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却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的燃眉之急,切实缓解企业转贷难问题。
(四)产业扶持保障
    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提升置于温州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考虑,制定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专项鼓励政策。出台鼓励激光与光电产业、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电子商务与信息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主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专项政策,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和发放办法;建立民间资本与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对接机制,支持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高端制造业项目,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对企业在税收奖励和抵扣、“优二兴三”、办公用房购置和租赁、人员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对传统产业实行分类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优化产业扶持政策,提高各类项目资金的产业覆盖面;研究土地置换的相关政策,帮助有重大技术创新的企业突破土地瓶颈;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列入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目标,进行量化考核。
(五)人才保障
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信息经济复合型、本地实用型、技能型信息经济人才。构建以企业家群体为核心、以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为支撑、以技术工人为基础的企业人才供应链。注重培养和尊重现有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切实发挥创新型人才在提高龙湾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增加普通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激发一线工人技改的积极性,全方位促进生产率提高。加强新生代(创二代)企业家的培训培养力度,努力培育一支具有创新理念、开放意识、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龙湾企业家队伍。
(六)规划实施保障
充分发挥规划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规划实施。将本规划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街道(功能区),提出分年度实施计划,重点任务要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强化规划执行督查,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应采取适当形式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规范规划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后评估。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