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贵州】安顺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2-03 其他 贵州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目标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提出与理念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2014 年 3 月 1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正式公布。《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要求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理念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中央政府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贯彻落实;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凝聚各方共识,实现重点突破,总结推广经验,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二、 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提出与思路
为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高全省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了《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总目标和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总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探索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可持续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按照上述的指导思想,推进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应从以下思路出发:
第一,坚持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通过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特别应该重视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突出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的作用,应坚持产城互动,将各类园区作为城市新区来谋划建设,使各类园区成为承载产业、吸纳人口的聚集区。同时,对于不具备工业化条件的地区,也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建设农业园区型、旅游景区型、交通枢纽型、民族风格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
第二,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首先应重点培育黔中城市群,加快贵阳—贵安—安顺一体化,带动全省城镇体系发展。其次,应加大对现有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其变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并将城镇建设与工业化、生态移民工程结合起来,使县城和中心城镇成为吸纳周边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战场。
第三,提高城镇规划管理水平。要提升规划品味,抓好规划衔接,强化规划执行,一张蓝图干到底。针对贵州多山、自然生态保护良好的特点,应将城镇规划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照抄照搬平原地区大城市建设理念,防止贪大求洋,防止千城一面,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加快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创新城镇管理模式,对违反城镇规划的各种违章、违法行为要坚决纠正,尽快改变目前一些城镇脏、乱、差的面貌。
第四,逐步改善城镇公共服务。坚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使城镇真正成为关心人、陶冶人的幸福家园。高度重视城镇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城镇学校、医院、供水、供气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要注重城镇的人文关怀,加强城镇绿地系统建设,下大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三、 安顺市新型城镇化试点的要求与设想
1、国家对安顺新型城镇化试点的要求在国家62个城市(镇)新型城镇化试点中,安顺是25个全国地级市试点之一,6 个西部地区地级市试点之一,3 个西南地区地级市试点之一。依托国家试点战略部署和自身特色,安顺市应积极探索具有西南地区民族特色、山地丘陵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
《贵州省安顺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确定了安顺市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即以破解投融资机制难题为突破口,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有序启动城乡一体化、行政区划、多规融合等领域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2、安顺市委市政府对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设想2015 年 2 月 6 日,中共安顺市委三届七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安顺市委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决定》,其中建设“五型城市”体现了安顺市对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设想,即:
(1)建设山水田园型城市。融合山、水、路、人、景“五个要素”,建设以
人为核心、城乡一体、产城景互动发展的山水田园城市,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2)建设绿色生态型城市。将生态文明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倡导构建绿色产业类型和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城乡绿化工程,推进绿色建筑、山体绿化、通道绿化、景观绿化建设,对城乡受损弃置地进行生态恢复,在城镇和城镇周边打造绿色生态廊道,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3)建设宜居宜游型城市。打破行政约束,统筹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配置,重点梳理、拟定公共服务同城提升工作清单,增强“同城居住、待遇无别”认同感,让市民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待遇。
(4)建设开放创新型城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人文环境。提升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互利合作,建立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与协作体系,推进与贵阳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建立产业承接运作机制,构建产业承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国家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机遇,发展符合安顺市特点的内陆型加工贸易,积极探索内陆加工贸易“就地配套”、“内外兼销”的发展模式,推进转型升级。推进西秀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深化两化融合,发展航空、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5)建设历史文化型城市。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把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照 4A 级旅游景区标准,整
合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科学规划,高起点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开发建设。
第二节 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 25 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地级城市中典型的地处经济后发地区、自身生态敏感、具备显著的风景文化资源的城市,安顺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不仅是加快安顺市经济发展步伐的重大举措,也是对国家其他相似条件城市开展新型城镇化的示范。
首先,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是安顺市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
安顺市在 2014 年 12 月 29 日被国家发改委等 11 个部委正式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行列,成为全国 25 个地级市的试点城市之一,是贵州省唯一获得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地级市试点。可以说,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是中央、省委对安顺工作的新要求,是安顺市整体发力的大好机遇。
其次,推进安顺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之举,是促进安顺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生态服务价值、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一个利于当前、惠及长远的历史重任,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三,处于贵州这样一个资本、劳动力市场相对封闭的省份,安顺市外延式城镇化动力相对缺乏,如何把握安顺的发展立足点、因地制宜的构建多元化的城镇化空间发展模式和精明增长的格局,是安顺市新型城镇化所应重点突破的方向,对国家其他相似条件城市开展新型城镇化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第四,作为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黔中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贵安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顺市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利于推进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推进全省“强化极核、集聚两圈、中心带动、节点支撑、集群发展”的空间战略。
第三节 发展特征
对于具有重要试点示范意义的安顺市,本次规划有几个核心问题将萦绕始终:一是安顺的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二是有哪些模式可推广或可复制?三是有哪些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区别于市州?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则与对安顺目前发展特征的剖析密不可分,研究分析有如下几点:

一、 规模不大,经济不强——不同于东部不同于东部,西部地区在我国的经济格局中属于欠发达地区,而安顺在发展上面临的情况更加突出。
——规模不大,云贵川交界地区的经济波谷。安顺市所在的云贵川交界地区,城市数量较多,城市实力差距明显,按照城市 GDP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重庆市、成都市,第二梯队为贵阳市、昆明市,第三梯队为宜宾市、泸州市、遵义市、曲靖市,第四梯队为六盘水市、毕节市、昭通市、铜仁市、安顺市。2014 年安顺市 GDP 为 429 亿元,在周围城市中处于弱势,处于第四梯队。

——经济不强,云贵川交界地区的后发城市。2014 年安顺市人均 GDP 为 1.5万元,第二产业比重为 38%,落后于云贵川交界区绝大多数城市。在云贵川交界地区众多城市中,安顺市人均 GDP 仅高于毕节市、铜仁市和昭通市,仅为贵阳市的 1/4 左右;安顺市第二产业比重仅高于铜仁市,与其他城市有较大差距。

二、 生态优越,文化独特——有别于西部一些地方,区别于市州与西部其它省份相比,贵州具有明显的气候凉爽优势与丰富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而屯堡文化更是安顺所独有的特色。
——生态气候优越,适于打造避暑养生城市。安顺市生态环境优越,气温适宜,降水较多,空气优良,植被良好,适宜养生、休闲、避暑。安顺市属于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 1360 毫米,年平均气温 14℃,历史最高气温 34.3 度,最低气温-7.6 度,年平均相对湿度 80%,年平均风速 2.4m/s,山谷风明显,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夏季风多,无闷热感;安顺市植被良好,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下,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安顺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宜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
——风景资源丰富,屯堡文化独特,大旅游前景广阔。安顺市拥有 2 个国家5A 级景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和龙宫风景名胜区,拥有夜郎洞景区、兴伟石博园、旧州生态文化旅游古镇、云峰八寨旅游区、紫云格凸河户外休闲旅游景区、多彩万象旅游综合体共 6 个 4A 级景区,还拥有独特的屯堡文化及多元的民族文化,与西部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如丽江、乐山等在风景旅游资源的丰度上可以比肩。

三、 地形复杂,空间分散——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一些地方
——地形复杂。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山地城市居多,贵州尤以为甚。安顺虽不是贵州省地形最复杂的地区,但相对平坦的地形仅集中在市域北部呈带状分布,而市域南部地形切割和破碎程度也相当高,这都对城镇化建设的空间选择形成较大的制约。
——空间分散。虽然目前安顺的空间发展格局已经逐步拉开,但各城区之间的联系距离仍然很长,使得各城镇之间的相互间作用力仍显得较弱,从整体看,空间发展的集聚效率问题将是安顺市长期面临的问题。

四、 区域叠错,体制特殊——区别于市州
由于贵安新区的设立,使得安顺还面临特殊的区域叠错的体制问题。贵安新区从设立初期确定的统分结合的体制为安顺在贵安新区范围内的地区向两边借力留下了基础,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增加了协调的负担,降低了行政效率。而平坝撤县设区使得市政府的管理能够进一步延伸,并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安顺在贵安新区范围内的协调层次,但另一方面,如何看待西秀与平坝两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两区之间空间的发展和管理,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第四节 原则理念
一、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构建“以人为本、多元并进、量质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城市发展更具个性化,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精细化、智能化。
——深入推进人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进城人口、外来务工及返乡就业人口、镇村就近城镇化人口、棚户区及旧城改造人口、养生度假外来旅游人口五类人的城镇化。
二、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坚持发展底线,四化同步、城乡统筹: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生态底线,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多规融合:将生态环境作为安顺市最重要的资源禀赋,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更优;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底线,融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多规融合。
第五节 规划目标
一、 总体目标
——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样本。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让更多农民在附近城镇就业、定居,让更多城镇化人口平等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步伐。
——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示范。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破解资金难题,加快中心城区、县城和示范小城镇建设,突出产业支撑、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强化生态底线思维,推动农民市民化和乡村城镇化,走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的特色城镇化道路。
——旅游城市城镇化发展标杆。综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旅游城镇化规律,尊重农民长远利益,结合旅游人群和本地居民需要,提升景(城)区公共服务水平,走质重于量的精品城镇化道路。
二、 规划期试点目标
以破解投融资机制难题为突破口,有序启动城乡一体化、行政区划、多规融合等领域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到 2017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1.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4%;到 2020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7%。
——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承受适度,监测、保障和调控体系有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分类确定城镇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手段,建立完善的“财政引导、民资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破解城镇化资金瓶颈问题。
——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核心,明确宅基地权能,拓展各项权能实现形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在行政管理、生态环境、多规融合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
三、 规划研究工作目标
构建本规划与安顺市同期开展编制的其它相关规划的分工和协调关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是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重在政策统筹和战略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是探索性、评估性工作方案,重在目标导向和制度创新。《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 年)》是战略性、综合性、引导性规划,重在规划引领和空间布局。《中共安顺市委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决定》是具体性、目标性工作要求,重在目标定位和发展原则。本规划是框架性、策略性、实施性规划,重在特色模式、工作框架和空间格局,规划以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及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统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旅游产业化,以空间作为引领和统筹各项建设的平台和线索,努力把安顺打造成为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宜居宜游型、开放创新型和历史文化型城市。
——本规划同时作为安顺市“十三五”规划体系 29 个专项规划之一,与安顺市同期开展编制的《安顺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指导安顺未来五年发展建设的顶层设计。其中,《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重在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本规划重在引导发展模式与空间格局;《安顺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重在政策制度和任务分解。
——本规划在空间上以《安顺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 年)》和《安顺市“多规融合”规划(2014-2030 年)》为基础,是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行动纲领;在发展上与《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路线图;在规划范围上以安顺全域为基础,以中心城区为重点,是有序引导安顺发展与建设的纲领框架。
第六节 规划依据与参考资料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2014 年 3 月)
2、《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 年)》(2015 年 3 月,送审稿)
3、《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发改规划[2014]2960)
4、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研究安顺市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黔府专议[2014]195 号)
5、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2014 年 9 月,征求意见修改稿)
6、周建琨同志《在中共安顺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2015 年 2 月)
7、中共安顺市委《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决定》(2015 年 2 月)
8、曾永涛同志《在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2015 年 4 月)
9、徐邵史同志《在 2015 年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5 年 5 月)
10、《安顺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 年)》
11、《安顺市“多规融合”规划(2014-2030 年)》(2015 年 5 月)
12、《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5 年 6 月,征求意见稿)
13、安顺市十三五专项规划(截至 2015 年 7 月共 22 个专项规划)
14、《安顺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2015 年 10 月,征求意见稿)
15、《安顺市新型城镇化公共基础设施规划》(2015 年 4 月,初稿)
16、《安顺市中心城区滨水景观和公共空间规划》(2015 年 4 月)
17、《贵州贵安新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方案》(2015 年 7 月)
18、《贵州省 2013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监测核算》
19、《贵州省“两高”经济带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
20、安顺市委政研室《关于优化我市乡镇行政区划设置的调研报告》(《决策参考》2014 年第 2 期)

第二章 创新“动力导向引领、城镇精明增长、管理主体协调”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模式
——以空间发展效率为核心,依托发展动力,协调发展主体,优化管理体制,创新“动力导向引领、城镇精明增长、管理主体协调”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模式。
第一节 紧扣动力导向,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镇化建设模式
受自然地形条件、生态保护要求及城镇发展动力的影响,安顺市应当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多元化、因地制宜的引导城镇化建设有序发展。
一、 大集中:向城市-交通经济带集中——空间导向
安顺处于贵州西部山地地形到贵州中部浅丘地形的过渡地带,因此自然地形成为城镇化空间选择的重要制约,自然形成了可以集中建设的区域与一些分散的用地空间。因此,从空间导向出发,向现有的城市及其周边用地、交通条件较好的空间进行集中的城镇化建设是首要选择。
这类地区的特点是:城镇发展动力具有明显的外向型发展特征,人口集聚能力强,城镇人口比重大。其中,城市和交通经济带的区别在于:城市是空间连续、功能综合、管理主体统一的发展单元;而交通经济带在空间上与现有的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功能上以工业园区式的发展动力为主,管理方式上还未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
两者发展的导向则分别是:城市逐渐将发展范围内的乡镇改为街道,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减少政府层级,强化城市政府的统管职能;交通经济带明确发展主体或依托的城市主体,作为城市的发展延伸,条件成熟时逐步纳入城市管理。


二、 大集中,小分散:向特色经济区集中(景区、特色村镇)——特色导向
安顺具有秀美的山川名胜、鲜活的屯堡文化、多彩的乡村田园、优越的气候条件,文化旅游及养生度假是安顺倍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动力。但是,从空间上分析,众多的大小景区和特色村镇多分布在几条主要河流的流域空间之内,在自然地形条件和生态保护要求的双重制约下,这类地区不具有集中连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因此,这类地区应从特色导向出发,从大的片区看,选择特色资源富集的地区集中发展,从具体的空间选择看,应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空间进行建设,并将分散的景区、特色村镇的发展进行串联与整合,构建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模式。
发展导向:一是统筹流域保护与开发建设,依托景区、山水林田和特色村镇条件合理选择旅游度假用地发展空间;二是依托区域交通条件和城镇基础合理选择城镇发展重点,考虑流域上下游关系和交通关系,合理推进乡镇合并,提升旅游服务中心和城镇化建设的规模集聚效率;三是明确各片区发展管理的主体,纳入统一、规范的规划建设管理。

三、 大分散,小集中:向中心镇集中(生态保育涵养区)——效率导向
在上述“城市-交通经济带”和“特色经济区”之外的地区,是广阔的自然生态和乡村发展空间,可以分为市域北部、南部两个片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自然地形、区位、交通、风景旅游资源等各项条件都相对较弱,生态保育的要求较强,产业以农林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城镇以集贸服务功能为主,布局比较分散,人口总量和城镇化水平均较低。因此,这类地区应在生态保育及村镇分散的大背景下构建小集中的发展模式,即:选择交通条件、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镇集中建设,提升人口集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及服务水平,强化其集贸服务功能对周边村镇的辐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效率,也更有利于广阔自然空间的生态保育。
其中,市域北部、南部两个片区的区别在于:北部片区空间相对狭小呈带状,有更突出的城市水源地保护和水源涵养的要求,受邻近的“城市-交通经济带”的吸引,片区内的村镇人口不会快速增长而可能保持相对稳定;南部片区空间相
对广阔,有更突出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育的要求,由于远离城市,中心镇则是片区内重要的人口集聚空间。
北部生态水源涵养带的发展导向:一是从流域保护的角度控制水源涵养的范围,合理推进生态移民向城镇集中;二是依托交通关系和城镇基础,合理推进乡镇合并,提升城镇化建设的集聚效率。
南部生态保育涵养区的发展导向:一是统筹生态保育与农林开发,合理推进生态移民向城镇集中;二是依托省道等高等级的区域交通条件和城镇基础合理设置中心镇,依托自然地形和交通关系合理推进乡镇合并。具体发展指引如下表:

第二节 紧扣发展核心,构建都市区“三带双城”、市域“三带
一区”的空间格局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塑造了安顺市域“一极两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极指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即由安顺市中心城区、普定片、平坝片组成的新增长极),两区指市域北部城镇重点发展区和南部生态保育涵养区。在此基础上,本次规划构建安顺都市区“三带双城”的空间格局。其中,安顺都市区是指根据《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对“贵阳-安顺都市圈”的界定包括西秀、平坝、普定、镇宁几个城区在内的范围,与《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界定的城市规划区相比还包括了镇宁城区的范围,与上述市域“北部城镇重点发展区”的范围一致。规划认为这个安顺都市区的范围是城市功能和空间紧密联系的整体。在这个范围中,规划构建从北到南的三条东西向的发展带,强调不同的功能内涵,即北部生态水源涵养带、中部产城融合发展带、南部文化生态发展带。在城镇空间的组织上,安顺的客流、货流市场主要指向东部,随着沪昆高铁的贯通,安顺西(幺铺)和平坝两个高铁站将成为重要的交通组织核心,成为组织一定范围内的生产物流和旅游服务的核心。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内,安顺都市区将形成西秀、平坝两大发展核心,分别组织安中、安东两大空间组群,其中安中包括西秀、普定、镇宁、龙宫片区,安东包括平坝、乐平、邢江河-屯堡片区。
在都市区“三带双城”的空间格局上进一步扩展到市域范围,纳入南部生态保育涵养区,则形成安顺市域“三带一区”的空间格局,并且四个空间分区与前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三种城镇化建设模式互相对应,也与市域水系水源分布和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的关系相对应,由此形成资源分布、发展内涵与空间格局的协调统一。

第三节 紧扣空间格局,逐步优化行政区划与管理空间
一、 考虑空间格局和行政管理,统筹各发展主体的空间划分
安顺目前主要并行存在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安顺经开区、黎阳高新区、龙宫管委会、黄果树管委会 10 个同级别的发展主体(未计入贵安直管区)。其中,目前的安顺经开区、黎阳高新区的管理空间是在过去的安顺空间发展格局下确定的。随着近两年《贵安新区总体规划》、《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整个安顺的空间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平坝撤县设区、普定正在申报撤县设区,安顺的行政管理框架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此,当前安顺应当考虑新一轮的发展空间划分和发展主体的对应,一方面解决现在已经出现的各种管理空间上的犬牙交错和发展主体之间协调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梳理各发展主体与其发展空间的定位和任务,以提高整体的发展合力和效率。按照这一思路对安顺的发展主体和空间划分进行

1、扩展安顺经开区的空间范围,提升市级统筹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在平坝撤县设区、普定即将撤县设区的背景下,市一级的管理可以向区一级延伸,有利于市一级的空间统筹能力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以空间完整性和功能合理性为基础,可以突破原来的普定县行政区划边界,将安顺经开区的空间范围扩展至白岩镇;同时,在产业职能上,发挥经开区对黄桶物流园的带动整合作用,拓展经开区的职能统筹范畴,提升其对安顺产业发展和就业带动的作用。
2、调整黎阳高新区的空间范围,理顺与平坝区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发展主体的作用在过去的安顺空间发展格局下,平坝仅仅是安顺与贵阳城区中间的一个节点,还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黎阳高新区也主要是围绕三线建设留下的黎阳公司而设立,由平坝代管。然而随着黎阳公司的重心逐渐向贵阳转移,黎阳高新区的重心也逐渐向夏云、乐平方向拓展,不仅在空间上不是连片和整体的发展状态,也与平坝城区的管理范围互相交错,对平坝城区的整合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同时,黎阳高新区在发展职能上也难以突出高新产业的核心引领作用。
新时期,在《贵安新区总体规划》和《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框架下,平坝地区未来的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普定、西秀到平坝的产城融合的发展带已经在规划上形成框架,从安顺、平坝到清镇、金阳一线的各个产业园区也形成了更清晰的特色分工思路。在这个背景下,一方面,要求平坝城区与夏云进行空间整合和产城融合,推动平坝城市的发展升级;另一方面,要求黎阳高新区选择用地充足、地形平坦的地区,真正推动以装备制造业等为龙头的高新产业的发展升级。
因此,调整黎阳高新区的发展空间至乐平组团,整合平坝城区与夏云的发展为一个主体,理顺黎阳高新区和平坝区在空间范围和发展职能上的关系,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两个发展主体的作用。
3、整合大屯堡的发展,设立发展主体,促进多元借力和发展升级从贵安新区规划以来,邢江河-屯堡片区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一地区目前仍处于西秀区、平坝区各管一部分且空间上犬牙交错的局面。未来,应当考虑从市级统筹的层面出发,突破西秀区、平坝区的行政界线,整合大屯堡地区的发展,将天龙、旧州、邢江河一带用一个发展主体进行统和管理,从而真正整合和提升大屯堡旅游圈的发展,提升其对安顺的旅游发展、农旅结合、城乡统筹的带动作用。
此外,贵安新区在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框架下,将逐步推动非直管区子管委会的设立,而从安顺市的层面设立一个邢江河-屯堡片区的管委会,同时作为贵安新区的子管委会,也将有利于提升大屯堡地区的发展主体地位,并向贵安新区和安顺市两边借力,从而真正推动这一地区的发展升级。
4、扩展龙宫、黄果树管委会的管理范围,推动流域整合,扩容发展空间目前的龙宫、黄果树管委会的管理范围包括龙宫镇、黄果树镇、白水镇,基本都是以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为基础,将所在乡镇进行整体托管。然而,对于以水景为主体的景区而言,将与其紧密联系的上下游地区纳入统一管理,既有利于流域保护,也有利于扩大景区发展空间。因此,可以分析,将龙宫、黄果树景区所在的王二河、白水河流域紧密联系的新场乡、扁担山乡、坡贡镇也纳入到龙宫、黄果树管委会的管理范围,将有助于推动流域整合,扩容发展空间。

二、 考虑功能空间完整性和适度规模,统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按照前述分析,深入落实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上,有如下几个要点:
1、纳入城市的乡镇逐步改为街道办事处;纳入交通经济带的乡镇按建制镇发展。
2、考虑区位、交通关系和适度规模合理推动乡镇合并,合并后均按建制镇发展;不适合撤并的乡镇参考《贵州省设镇暂行标准》判断是否撤乡设镇还是保持乡建制。(备注:《贵州省设镇暂行标准》:1、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 300 人以上的县,总人口不低于 3 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人口不低于于 10%,政府驻地常驻人口不低于 5000 人;2、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 150 至 300 人以上的县,总人口不低于 2.5 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人口不低于于 10%,政府驻地常驻人口不低于 4000人。)
3、考虑功能空间完整性,对七眼桥镇、大西桥镇、天龙镇、龙场乡进行一定的拆分或重新组合。
4、调整部分乡镇与市政府派出机构(区县级发展主体)的管辖关系,包括:乐平镇、大西桥镇改由黎阳高新区管辖;白岩镇改由安顺经开区管辖;新场乡撤并入龙宫镇后由龙宫管委会管辖;扁担山乡撤并入黄果树镇、坡贡镇撤并入白水镇后由黄果树管委会管辖。
5、具体调整还参考了各乡镇城镇化水平发展现状和相关规划研究,以及特别参考了“安顺市委政研室《决策参考》2014 年第 2 期”《关于优化我市乡镇行政区划设置的调研报告》。
6、参考《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本次规划暂未涉及需国务院审批的区县间行政区域界线变更的问题。如果后期研究可行,建议将黄腊乡东部飞地并入羊昌乡,大西桥镇贵昆跌路以北的部分并入乐平镇,由此理顺西秀区和平坝区交界地区的行政空间与功能空间不协调的问题。

三、 考虑都市区长远发展格局,预留“四区两县”的区划调整思路根据前述分析,包括西秀、平坝、普定、镇宁四个城区在内的安顺都市区范围,是安顺城市功能和空间紧密联系的整体。
但是,由于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安顺的空间发展格局和政策思路一直将“镇-关-紫”看做一种属性和一个集合。然而,在空间发展上,镇宁与关岭、紫云三者之间相对分散和独立,而与安顺主城、普定城区距离更近,更具连片发展态势(如下图所示),同样,黄果树景区与龙宫景区也在空间上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镇宁的属性认知和发展政策常常出现矛盾或双轨制的安排。

通过本次规划的分析,从安顺都市区长远发展格局看,平坝目前已经撤县设区,普定正在申报撤县设区,远期如果将镇宁纳入城区统一发展将有利于推动安顺都市区形成完整的区划格局和管理体制。
然而,由于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策,虽然国内有相关先例但有关区划调整的问题仍不简单,具体工作宜从两方面着手研究:首先,在空间发展上从都市区的整体格局出发,在不涉及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构建相关发展建设的思路和政策机制;其次,在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和研究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行性,具体而言,可研究推动镇宁撤县设区,将县域北部纳入城区,可研究将镇宁南部的沙子乡、六马镇、打帮乡、良田镇、简嘎乡纳入关岭县,将白水镇、坡贡镇纳入镇宁。
此外,对于需国务院审批的跨区县间的行政区域界线变更问题,还可待研究准备成熟后,一并理顺西秀区和平坝区交界地区的行政空间与功能空间不协调的问题,将黄腊乡东部飞地并入羊昌乡,大西桥镇贵昆跌路以北的部分并入乐平镇。由此,推动行政区与功能区相适应,安顺都市区将真正形成四个市辖区的区划格局和统一的管理体制,关岭县和紫云县的生态空间和职能也更加连续和统一。

第四节 紧扣精明增长,依托交通和发展主体合理选择近期城市空间发展重点
安顺城市的空间发展框架已经拉开,但建设力量有限,需避免遍地开花和平均增长,对于各个发展主体的近期空间发展重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需要合理引导,走精明增长的路子,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合力。引导的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通条件,二是发展功能。

一、 发挥三个高铁站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带动作用
从交通条件看,沪昆高铁安顺西(幺铺)、平坝南、关岭三个高铁站的建成,将使得高铁站成为城市人流集散及旅游组织的主要枢纽,因此高铁站周边地区必然是近期城市空间发展的重点。其中,关岭县城的空间发展受限,关岭高铁站还是带动关岭顶云新城发展、拉动关岭空间疏解的重要引擎。

二、 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功能的空间发展
从发展功能看,文化旅游是安顺近期城市功能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虹山湖-历史街区周边、邢江河-屯堡片区应作为近期城市空间发展的重点。其中,可以分析,由于风景名胜区需要进行严格的建设控制,因此,龙宫黄果树、花江大峡谷、梭筛、格凸河 4 个旅片区都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空间并控制旅游建设的规模。而邢江河-屯堡片区则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区位更加优越、交通更加便利,因此,更有利于重点培育和积极推进,并且可以在详细规划和研究的基础上有序的扩大建设规模。安顺历史街区和虹山湖是安顺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空间,也是安顺从旅游城市走向城市旅游的依托重点,需要持续不断的建设和打造。

三、 紧扣产城融合原则,合理引导生产物流功能的空间发展生产物流也是安顺近期城市功能发展的重点,目前面临着多个空间选择。从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规律和要求出发,有 5 个可以重点推动的发展空间:一是安顺经开区向西整合幺铺物流园的发展;二是西秀区向东拓展蔡官片区并依托青岛工业园的合作发展;三是平坝城区向东整合夏云工业园形成产城融合的发展;四是普定城区向南整合普定工业园形成产城融合的发展;五是镇宁城区向北整合丁旗工业园的发展。
而对于乐平片区、黄桶片区,可能在近期发展条件尚未具备、区域发展还未形成连片态势时容易形成发展孤岛,应合理引导空间扩张的节奏。其中,可以分析,规划引导乐平片区作为黎阳高新区的新的主战场,以装备制造为发展重点,目前的建设基础、产业招商和管理体制均还需一个培育周期;而黄桶片区发展所依托的隆百铁路,北段还有待叙永至毕节段的开工建设,南段还有待黄桶至百色段的设计,因此近期还不具备启动条件。相应地,原来规划为其预留的用地指标可根据城市其它近期发展的重点空间进行合理调配。

第三章 创新“空间引领人口,人口联动机制”的新型城镇化人口发展模式
第一节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围绕“五类人”构建城镇化发展线索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围绕“五类人”构建城镇化发展线索,创新“以人为本、多元并进、量质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

一、 以“农业转移进城人口”为线索的发展
1、发展任务
产业发展:抓住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试点等机遇,吸引资金、技术和信息及人才集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产业园区与加工基地,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职教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新城建设:抓住发展机遇,持续推进安顺市新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商新城,为农业转移进城人口创造广阔的就业空间和适宜的生活空间,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体制机制
在产业发展、职教培训、新城建设的同时,需从多条路径建立农业转移进城人口市民化机制。
扩大就业:制定鼓励企业扩大就业和个体创业孵化扶持政策,多元化的扩大就业市场,降低就业门槛,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条件。推进土地确权和流转:从政策上和法律上明确农民对承包地和宅基地拥有长久的使用权和完全的土地财产处置权;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面,采取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形式可以包括委托、代耕、转让、出租、转包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建立农地退出机制:首先,将获得城市户籍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脱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其次,全面放开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限制,平等的享受城市居民的各项权益和公共服务。
构建平等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工在市场准入上、工作岗位等方面具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为吸纳农民工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信贷、财税、土地等方面加大对农民工职教培训的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农民工同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城乡居民身份统一、机会均等、权利平等。
二、 以“外来务工及返乡就业人口”为线索的发展
1、发展任务
产业发展:立足外来务工及返乡就业人员的技术、信息、资金和创业意愿,结合安顺市优越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和服务业等,积极打造返乡创业产业园。
新城建设:推进安顺市新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商新城,为外来务工及返乡就业人口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和创业空间;通过新城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降低农民工创业成本,提升创业收益。公共服务:城镇完善的医疗保险、社会养老、职教培训、税收减免、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公共服务有利于建立创业促进机制、创业保障机制,促进外来务工及返乡就业人员的创业。
2、体制机制
按照同等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完善政策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多措并举完善创业政策,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健全创业促进机制、创业保障机制,并拓宽资金扶持渠道、创新社会服务体系,从而在政策扶持上体现连续性,在服务内容上体现拓展性,在服务举措上体现针对性,在创业队伍保障上体现稳定性,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提供一些对资金、技术要求不高的项目,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解除其后顾之忧。
建立金融扶持体系:加快发展乡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城镇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放低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门槛,提供额度小、期限长、利息低的贷款;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制度。
完善软件硬件设施:加强小微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创业辅导服务,为新生
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从项目寻找、企业创建、技术创新、融资指导、市场开发到企业成长管理的综合服务;加大对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提供完善的交通运输、水、电、通信等公用设施服务;建设好创业孵化基地,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的承载能力。
三、 以“在镇村就近城镇化人口”为线索的发展
1、发展任务
加强与核心城镇的联系:推进重点镇村与核心城镇的交通和信息联系,促进彼此间的产业关联,发挥核心城镇对重点镇村的带动作用。
促进重点镇村的就业:加强重点镇村的生态工业、旅游、商贸物流等非农产业发展,促进重点镇村非农产业就业和农民工的兼业就业。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重点镇村的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交通设施、供应设施、环卫设施等,打造新型社区,确保农民工同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辐射周边农村。
2、体制机制
区划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区与行政区一致的原则,有步骤的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将与安顺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密切联系的一些乡镇村划入安顺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以促进核心城镇和重点镇村的发展。创新城镇化模式和统计机制: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城市的城镇化模式,建立城镇村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模式,以都市区、城镇功能区等形式推进城镇化。与此相对应,应创新统计机制,增加针对都市区、城镇功能区的统计和分析。
四、 以“棚户区及旧城改造人口”为线索的发展
1、发展任务
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可将棚户区、旧城的部分人口疏解到新区,并吸纳高质量人口,提升存量城镇化人口的质量;可将棚户区、旧城中的部分土地性质替换,从而积累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城开发;棚户区、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应协调有序进行,不宜孤立推进。
城市环境品质提升:通过棚户区、旧城改造,大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加公园、绿地等的建设,有助于提升人口素质和吸引高素质人口。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棚户区、旧城的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健身休闲服务、交通设施、环卫设施等,打造高质量城市社区,提升棚户区及旧城改造人口质量。
2、体制机制
棚户区、旧城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环节及利益方较多,需要改造资量大,传统的融资方式即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但面对如此多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同时进行,传统的融资模式已不能满足。
因此,应建立“财政引导、民资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并争取成为自发自还地方债试点、PPP 融资试点,初步建立差别化融资模式和偿债机制。

五、 以“养生度假吸引外来人口”为线索的发展
1、发展任务
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在观光旅游基础上,依托得天独厚的养生度假休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综合性的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产业,满足大量外来旅游人口的需求。景区建设与城乡建设相结合:针对景区众多的现实,加强景区建设与城市建设、乡村建设的结合,解决外来旅游人口的吃住行等旅游配套需求。景区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景区建设应有序合理进行,与生态建设相协调,不应破坏生态环境。
2、体制机制
建立城乡空间建设管控机制:组建由城市规划委员会和乡镇规划委员会组成的城乡空间建设管控体制,建立旅游规划、景区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相结合的规划管控体系,在生态管控的基础上,促进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与城乡建设的协调。
第二节 以城镇化目标为核心,依据空间引领,构建人口转移模式和人财地联动宏观调控框架
——以城镇化目标为核心,分析投融资、用地与人口、经济之间的宏观关系,核算既定发展目标下的投融资与用地需求,校核发展项目规模,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创新“人财地联动、投融资校核、项目库统筹”的新型城镇化宏观调控框架。
一、 人口城镇化综合调控
1、安顺市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原则
(1)要素协调原则——城镇人口规模应与非农产业规模相协调,与生态承载力相互协调;
(2)整体提升原则——各个县市区、乡镇的城镇化水平应持续快速提升;
(3)多规协调原则——城镇人口规模应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多规融合规划中的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相协调。

2、安顺市城镇人口规模分配原则
(1)地域分异原则——各县市区、乡镇的城镇化水平应有一定差异,正如各县市区、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2)有序集中原则——根据大集中、大集中小分散、大分散小集中的三种城镇化建设模式,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市城镇人口依次向城市区域与交通经济带、特色经济区、生态保育涵养区的中心镇、一般镇集中。
3、安顺市人口城镇化宏观调控
(1)根据上述原则,对安顺市人口城镇化进行宏观调控:

(2)对于上述城镇人口,还可按“五类人”进行归类调控:
到 2020 年,城市区域吸引 50 万农业转移进城人口,同时推进 20 万城市人口的棚户区及旧城改造;交通经济带接纳 4 万外来务工人员和农业转移人口;特色经济区吸引 2 万进镇人口和 5-9 万的外来度假旅游人口;生态保育涵养区的中心镇接纳 3 万镇村就近城镇化人口;一般镇接纳 1 万乡村进镇人口。

二、 人口-投融资联动调控
1、人口城镇化投融资预测
(1)人口城镇化直接融资预测
根据 2013 年 7 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成本是指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所需增加的财政投入,主要包括城镇建设维护投入、公共服务管理投入、社会保障投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性住房投入等。
根据该《城市蓝皮书》,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别为 17.6 万元、10.4 万元和 10.6 万元,全国平均为 13.1 万元。另外,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课题报告,一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为 8 万元(2009 年不变价)。综上参考全国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将安顺市城市区域、交通经济带、生态保育涵养区的中心镇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定为 10 万元/人。鉴于一般镇、旅游城镇与城市、中心镇等的差别,将特色经济区、一般镇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定为 5 万元/人。
鉴于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参考安顺市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和相关研究,将安顺市农民工市民化周期按 10 年计。另外,将棚户区及旧城改造人均成本定为 10 万元/人,等同于进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将其改造周期按 6 年计。

(2)人口城镇化间接融资预测
对比 2014 年安顺市 1000 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则 96 亿元的人口城镇化直接投融资规模过小,而间接投融资规模(包括产业园区、交通设施的投资等)数值会大很多,因此假设认为人口城镇化间接投融资等同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首先,根据《安顺市“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研究》:“十三五”期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年均增长 13%左右,同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最终确定 2020 年安顺市 GDP 为 1225 亿元;“十三五”期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30%,则 202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 4800 亿元,同时利用 2011 至2014 年数据并运用时间回归分析法预测,则 202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为2400 亿元,因此最终预测 202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 2400-4800 亿元。

三、 用地联动调控
1、人口-用地联动调控
根据 2014-2020 年增加的城镇人口,按照 100 平方米/人的城镇人均用地标准,测算到 2020 年安顺市需增加 67 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10-11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
2、投融资-用地联动调控
立足 96 亿元的年均城镇化投融资规模,估测 80%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按照 8亿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投资标准,则年均增加 9-10 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包括旧城改造用地)。其中,增量城镇人口每年可增加 6-7 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存量城镇人口每年可改造 3-4 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
3、多规融合规划校核
目前安顺市城镇建设用地约 90 平方公里,参考《安顺市“多规融合”规划2014-2030)》,规划 2020 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118 平方公里,年均增加 5 平方公里。
4、综合用地调控建议
综合上述多种角度的分析,建议安顺市 2014-2020 年按年均增加 5-7 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进行宏观调控。
第四章 创新“生态经济引领、五化统筹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模式
——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引领产业特色,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经济引领、五化统筹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模式。
第一节 突出生态经济导向,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是安顺产业发展的首要重点,也是体现生态经济主题的重要环节,在生态优越和生态敏感的双重背景下,树立生态发展旗帜,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处理好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既是难点也是亮点。
结合十三五规划的专题研究,安顺应以“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为方向,以扩大投资、做大总量、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效益为主线,以确保增长持续、稳守生态协调、深化产业集聚、立足特色优势为基本原则,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导向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 23%以上,力争突破 25%;到 2020 年,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 1000 亿元,力争突破 1200 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升到 45%水平;全市工业化水平全面达到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
一、 生态工业体系发展策略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在安顺市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现代能源、现代建材、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工业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工业体系的归类框架,可分为生态资源深加工业、循环经济工业、生态负面清单工业、战略性新兴工业四类,并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其中,生态资源深加工业是指以食品、药品等为主的特色轻工业,循环经济工业是指能矿、建材、化工等工业,生态负面清单工业是指需要制定生态环境门槛的各类加工制造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工业是指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
1、加快提升战略性新兴工业:特色优势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对于特色优势装备制造业——首先,积极发展特色优势航空制造业,建设航空新技术产业创新引领区,打造贵州特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积极发展干线、支线、通用飞机及零部件开发制造、航空发动机开发制造、机载设备、任务设备、空管设备和地面保障设备系统开发制造等。重点培育航空机载设备、飞机大型覆盖件、飞机大型铸锻件、航空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逐步形成高级教练机、民用无人机、中型涡桨多用途飞机、低空私人飞机等通用飞机整机制造的产业化能。其次,积极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围绕整车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汽车轴承、汽车轴锻件、发动机、车桥、变速箱、汽缸盖、进排气歧管、轮胎等汽车零部件,打造汽车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推动形成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最后,积极发展电工电器、磨料磨具、大型工程机械、物流设备、环保机械等相关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与航空工业相关的新材料。
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与航空工业相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构建安顺大数据平台,支持发展大数据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软件信息服务工程建设,促进工业生产流程智能化信息化;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卫星系统应用和呼叫中心等特色信息产品。
对于新能源——积极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深度利用水电,加快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国家及省支持安顺市小堆体核电项目建设。
2、改造升级循环经济工业:现代能源和现代建材
对于现代能源产业——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积极发展清洁高效煤电,加快推进火电“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机组建设。积极推进煤炭开发方式转变,推广充填、保水等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煤炭生产绿色、集约、安全。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逐步降低煤炭消费特别是非电用煤比重,实施新城镇能源新生化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力争在 2020 年建成绿色、生态、高效的综合性国家能源基地。
对于现代建材业——应依托优势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传统建材的升级换代和延伸加工,支持新型建材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水泥产业的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推广应用低温余热发电,做强水泥产业。加快各类利用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尾矿沙等大宗工业废渣生产的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推广运用。支持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饰材料,积极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天然石材和建筑陶瓷。大力推进墙体材料改革,支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和建筑陶瓷制品等建材产品,积极支持塑钢材料和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墙体项目发展,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石材产业发展,建设西南最大的国际石材交易博览中心,积极申报建设省级石材产品检验检测中心。
3、优化提升生态资源深加工业:特色轻工业加快发展优质白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茶叶、蜡染及民族民间工艺品等特色优势轻工业,构建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轻工产业体系。打造白酒产业集群;建设以民族制药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名优茶、有机茶为重点,发展精制茶、茶饮料、茶籽油等系列产品,培育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推进食品工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做大牛肉干、金刺梨、波波糖等特色食品品牌;发展壮大蜡染、根雕、刺绣、民族服饰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
4、优化发展生态负面清单工业:加工制造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相当多的加工制造型产业,包括纺织服装、包装印刷、家电五金、日用化工等,并非直接依托生态资源的加工型产业,又不具有高新技术特征,但由于其低技术、低资金门槛,产品贴近生活消费,多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是带动城市就业、技能培训和生活消费的重要支柱。
这类产业虽不同于能矿、建材、化工等有大宗的废水废气废渣产出,但积少成多的生态环境污染也不可忽视,因此既需要积极发展,又需要进行一定的生态环境管控,通过制定生态负面清单,只要不违反生态环境管控要求的都可优化发展。
5、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品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技术升级改造,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到 2020 年,新建中药饮片加工项目、真空断路器及高低压成套设备建设项目、益杯茶酒包装生产线建设项目、金银山煤矿扩建项目、鑫鑫石材加工厂项目等。
二、 生态工业发展格局
1、打造“四类多点三组团”的生态工业格局
——“四类”工业园区:指生态资源深加工园区、循环经济园区、生态负面清单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
——“多点”:指多个专业化生态工业园区。
——“三组团”:指中部、东部、南部生态工业组团。

2、打造“一核两极”的功能格局
——打造“一核”:优化做强中部组团,成为全市产业发展核心区。将中部组团作为安顺市实施产业优化提升和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域,重点支持核心组团工业园区统筹布局和协调发展,重点依托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秀工业园、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和幺铺-黄桶产业园,发挥自身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资源深加工型产业、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为重点,把中部组团建设成为带动安顺市经济发展的“工业核心区”。
——打造“战略增长极”:壮大东部组团,成为全市产业战略增长极。将东部组团作为安顺市实施产业转移承接和工业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增长区域,重点支持东部组团工业园区积极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大力支持黔中新兴产业示范园发展,有序承接东部沿海转移产业,以发展技术密集型、转移型产业及配套产业为重点,把东部组团建设成为加快安顺市工业发展的“战略增长极”。
——打造“生态发展极”:提升南部组团,成为全市产业生态发展极。将南部组团作为安顺市综合利用人力资源、农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生态发展区域,重点支持南部组团工业园区生态发展与和谐发展,以布局资源深加工型、生态友好型及配套产业为重点,把南部组团建设成为促进安顺市工业发展的“生态发展极”。
3、重点生态产业集群布局
——高科技新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布局:结合安顺市高科技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的布局现状及各区发展工业的优势、土地条件、能耗环保等综合因素,将高科技和新材料工业重点布局在中部组团。维持现有布局在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航空制造和汽车制造业,在用地、环境等指标允许的范围之内,新引进和培育的相关联产业继续布局在该园区内。当该园区趋近饱和,新引进和培育的新材料制造和加工业布局在安顺高科技材料工业园,新引进和培育的装备制造业布局在平坝乐平工业园。新引进和培育的电子信息产品和生态环境材料布局在安顺高科技材料工业园内。
——制药产业布局:结合安顺市各个园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将制药产业重点布局在东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中部组团中,安顺民族制药工业园区已成功引进一批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以苗药产业为主导,以生物医药、化学制药和医药物流为重点的医药产业格局。东部组团中的夏云科技工业园,目前的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业和小家电制造业,下一步根据产业招商和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妥善引入新医药产业发展。
——特色轻工业产业布局:虽然轻工业在安顺市的支柱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小,但是发展轻工业对于推动工业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根据各个园区的特点和发展规划,将特色轻工业产品布局在西秀工业园、镇宁轻工业产业园和南部组团中。
——石材产业布局:安顺市石材产业以镇宁为中心,要通过西南地区石材加工交易中心的建设完成整个石材产业链条的布局。
——信息产业布局:在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大背景下,安顺市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明确定位进行发展。将信息产业布局在东部组团,主要是黔中新业产业示范园和夏云科技产业园。借用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主要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在主要产业链条上发展。
第二节 立足生态资源特色,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农业本身就是以生态资源加工为对象的产业,发展的核心应当是立足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生态资源特色,建立以特色生态绿色产品为核心,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趋势和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方针的产业体系。
结合十三五规划的专题研究,安顺应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高速公路沿线农业产业带及覆盖全市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点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建成一批各具特色、功能有别的示范园、科技园、观光园和加工园,全面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发展进程。力争到 2020 年,全市一产增加值 135 亿元,年均增速 8%以上;粮经作物面积比例由“十二五”规划末期的30:70 进一步调整优化到“十三五”规划末期的 25:75。深入推进 18 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全市所有乡镇建立乡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一、 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
1、加大现代山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调结构、促增收为主线,以生态产业化为抓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进粮经比例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粮食结构,积极发展马铃薯、酒用高粱、薏仁米等产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主导农产品,继续支持发展壮大蔬菜、茶叶、水果、烤烟、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优势生态农业。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在沪昆高速、安普高速公路等沿线发展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烤烟、中药材、金刺梨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订单农业生产,建成泛珠江三角洲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全省丘陵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
2、加大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按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山地”、“立体”为基调,以沼气工程或有机肥厂建设为纽带,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将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猪(牛)-沼-菜(果、茶)”及“养殖-有机(生物)肥种植-养殖”等模式为主的生态循环农,形成“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种植业”的良性循环系统,推动养殖业与种植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延长农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高速公路沿线农业产业带及高新农业科技示范点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山地农产品加工,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出一条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能力。发展现代农贸物流业,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积极推动安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安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融合安顺山水、历史文化特色、发展田园观光游、现代农业展示等观光农业,实现农游合一。
4、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立足于山地丘陵地形,积极推进适度机械化,建设安顺山地农业机械示范区,发展规模化农产品主导产业示范区。争取中央、省加大对安顺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土改良、田间机耕道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是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模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鼓励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等进行规模种植和经营。鼓励采取市民农园示范发展模式,构建农民与消费者相互支持、粮食生产风险共担以及利益共享机制。
5、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助力农村经济腾飞
从人员、用地等方面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在安顺市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新渠道、建立生态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和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支撑体系,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项目、菜鸟物流项目等重点项目,助力贵州省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旅游业是典型的生态经济,也是安顺最具特色的发展旗帜,是未来安顺大力推进的发展重点。
结合十三五规划的专题研究,安顺应以“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中国休闲养生目的地、中国屯堡文化之乡”为战略定位,着力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文化、科考、乡村等旅游产品,全力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科考探险游、文化运动游转变;大力发展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地产业、旅游商品业、餐饮业、娱乐业、中医药保健业等旅游产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力争到 2020 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5460 万人次以上,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提高到 3.5 天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 558 亿元;推进黄果树、格凸河、屯堡、关岭地质公园打捆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申请工作;推进安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力争屯堡文化景区、花江大峡谷-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全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增至 5 个;新形成 6 个国家 4A 级以上精品景区,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休闲度假旅游、全国自驾车旅游和全国老龄度假旅游基地。
一、 旅游产业化发展策略
1、发展多元化旅游业态,打造快慢结合的旅游体系,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依托安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依托黄果树旅游圈和大屯堡旅游圈建设,带动辐射“100 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宜游则游”的原则,突出安顺文化底蕴,开发民族风情、大型乡村观光、特色村寨深度体验等产品,强化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科技、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多元化旅游业态。
——重点打造以屯堡文化、民族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以格凸河攀岩、坝陵河跳伞、镇宁马拉松赛跑为代表的体育健身旅游,以地质公园、兴伟石博园、黄果树-坝陵河大桥-北盘江大峡谷为代表的科教考察旅游,以九龙山森林公园、白马湖度假区、夜郎湖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养老休闲度假旅游,以浪塘、大寨、滑石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以贵安新区、安顺市区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旅游业。
——引导培育“自驾游”旅游产业体系,积极引导“自驾游营地”和汽车旅馆建设。
——扶持鼓励高端特种旅游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坝陵河户外运动基地建设,力争航空飞行营地项目落户安顺。
——加快推进城镇慢道、水道、轨道“三道”规划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慢行系统、水系统和轨道系统,把城市、城镇、景区和乡村景点连成一体,达到景点串成景区,景区串成线路,实现景城发展良性互动,着力构建快旅慢游体系。
——以休闲场所为核心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以“农家乐”、休闲运动基地、户外运动线路和新型旅游城镇为载体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和城市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加强虹山湖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山体公园、城市游乐园等城市景点开发,着力提高休闲度假游等城镇慢游产品比重。
2、推动旅游品牌和智慧旅游打造,促进旅游业整体升级
——坚持精品辐射、梯次推进的原则,积极打造黄果树、龙宫、大屯堡、格凸河等旅游精品品牌,加强国内外旅游宣传,多元开展精品旅游活动,积极融入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与贵阳共同打造“贵安·中国”旅游品牌;积极融入高铁经济圈,加强与省内、国内和国际优势旅游资源融合。
——加快智慧旅游城市平台和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交通、民航、公安、金融、通讯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市场营销、行业管理智能化水平。
——提升以交通等为重点的智慧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加大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力度,做好旅游景区、旅游餐饮、特色酒店、购物场所等服务标准的建设和推广应用。
3、开发旅游商品,延长旅游业发展链条
——重点扶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围绕作为地域标志性产品的蜡染和木雕,组合镇宁波波糖、花江狗肉、仿真化石工艺品三大类产品共同形成“安顺五绝”。此外,应结合地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创新旅游产品,如航空模型,以丰富安顺旅游商品的种类。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旅游文化演艺业:加快推进、培育和布局黄果树特色优势服务产业集聚区、贵安新区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安顺多彩万象旅游城、紫云生态文化旅游体育运动休闲集聚区等一批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和文化展示体验平台,全面发展旅游文化演艺产业。
4、推动旅游发展与城镇化相结合,扩大旅游业消费市场
——创新发展理念,探索以旅游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将旅游作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推动旅游服务以观景为核心向以消费为核心转变,促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跨越,把城镇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
——释放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激活旅游消费市场:对于市内和周边两小时交通圈范围内的居民市场应该成为安顺旅游消费的营销重点。(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市场37%分布在距离城市15km的范围内,24%的市场分布在15-50km范围内,21%分布在50-500km内,500km以外的广大空间仅占城市出游市场的18%。)
——支持西秀区、平坝区、镇宁县率先开展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优质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并产生示范效应。
二、 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根据旅游发展策略,打造“一核三圈三区多点”的旅游发展格局:
——“一核”:指市域旅游服务核心,为安顺主城区。
——“多点”:指多个旅游景区。
——“三圈”:指黄果树养生度假旅游圈、大屯堡生态文化旅游圈、名城休闲旅游圈。
黄果树养生度假旅游圈:包括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等养生度假景区。主要针对市外游客发展养生度假旅游,旅客度假时间较长。大屯堡生态文化旅游圈:主要针对贵阳和安顺当地游客,发展周末度假旅游,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名城休闲旅游圈:包括安顺历史文化街区、万象旅游城、兴伟石博园等名城旅游景区。
——“三区”:指梭筛旅游区、花江大峡谷旅游区、格凸河旅游区。由于距离城市区域和交通干线较远,主要依托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旅游。
第四节 支撑生态经济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 加快信息化发展策略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进步,建立现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全面提升安顺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安顺”。
结合十三五规划的专题研究,力争到 2020 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1000 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 40%以上;全市信息消费规模超过 600 亿元,年均增长 40%;城镇无线热点覆盖率达到 100%,行政村通光纤率达到 60%,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 90%;三网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云上安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可靠稳定支撑全国大数据汇聚。
1、坚持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
——加强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镇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体系,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西秀区信息化重点突破。支持西秀区做好全国首批信息消费城市试点工作,加快西秀信息消费“统一运营云服务平台”建设,推广云服务及数据应用。在西秀区首先实现信息化发展的跨越式赶超,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到其他区域。
2、实现旅游业信息化重点突破
——建议安顺市的信息化融合以旅游业为龙头,全面动员,重点突破,建立安顺“智慧旅游”,构建旅游基础设施体系、智慧管理体系、智慧服务体系和智慧营销体系,然后逐步铺开,带动其他行业与信息化的全面融合。
3、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能耗与排放监管,提升安顺工业实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信息产业。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持“数字安顺”地理空间框架项目、软通动力云服务平台、国电南自数据中心、青岛禾软科技等项目实施,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一批智慧产业园区建设。
——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两化融合相关的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4、坚持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宽带延伸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宽带乡村”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低频段资源市场化配置,采用低频段技术实现宽带基础设施向下延伸,推进信息消费服务均等化。
——利用信息技术为现代农业服务,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二、 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与项目布局
依托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兴信息产业,进而统领带动旅游、物流、商贸、商务、金融、健康
务、家庭服务等的发展,培育新型三产集群。结合十三五规划的专题研究,力争到 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就业人员分别达到 755 亿、90 亿和 58.5 万人左右。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产业物流基地、物流仓储园区、快递分拨中心、物流新城、航运码头、货运集散中心和货运服务基础设施等建设,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形式,积极构建具有梯次结构的物流服务体系,努力把安顺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推进安顺市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和陆空口岸建设,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建设以黄桶-幺铺物流园为中心,以多个专业物流中心为节点的安顺市
物流园区体系:建设安顺市技术经济开发区航空、汽车、大型机械、小商品物流等产业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平坝区白酒、苗木花卉、煤炭等产业专业物流中心;建设西秀区中药材产业、农资、生鲜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中心;建设黄果树特色旅游商品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普定县汽车配件、家居装饰品等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关岭县农产品、汽车贸易、中药材等专业物流中心;建设镇宁县与紫云县农产品交易、旅游特色资源专业物流中心。
2、推进发展商贸服务业
——推进城市商贸功能区、特色商业街区、商业市场的示范创建活动。
——积极发展城市综合体,提升安顺市商贸旅游休闲水平。重点建设万象旅游城城市综合体、开发区健康城、万绿城城市综合体、管元村改造城市综合体、南水路改造城市综合体、平坝平安广场城市综合体、龙宫全国智能养老实验基地综合体、普定新医药研发健身养老中心、普定筑佳首府城市综合体、镇宁环翠城市综合体、关岭城垣公园城市综合体、紫云亚鲁王广场城市综合体等项目。
3、优化发展金融业
——大力推动“引金入安”工程,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农村金融,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全面深化“政金企”合作,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4、积极培育家庭服务业
——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的趋势,重点发展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
——设立区域性家庭服务电话呼叫号码,实施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5、培育其他服务业
——大力发展会议会展、广告设计、中介咨询、市场营销、互联网+等现代
商务服务业和商务服务新兴业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软
件服务外包、互联网增值服务等新兴业态。
——积极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综合目前全市发展提出的主要项目:

第五节 强化五化互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述各项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下,应当强化五化互动,以新型城镇化统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以空间作为引领和统筹各项建设的平台和线索。
一、 五化统筹互动发展策略
1、强化新城建设与工业园区的产城互动
安顺市区及各县城的新城建设需有工业园区的动力支撑,工业园区的壮大也需借助城镇新区的建设。因此新城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在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用地规模上需相互协调,实现产城互动。
2、推进棚户区改造与名城旅游的城景互动
安顺名城旅游的核心在历史街区,而历史街区周边往往也是亟待改造的旧城地区。因此,应将棚户区改造与绿道、水道、慢道建设及名城旅游的打造统筹起来,结合棚户区改造推动城市环境改善,同时也通过名城旅游的发展推动棚户区居民就业致富和生活品质改善。
3、统筹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与旅游景区、农业园区等的城景园互动
首先,统筹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与旅游景区的村镇-景区互动: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依托旅游景区发展,同时为旅游景区提供吃住购娱等服务。
其次,统筹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与农业园区的村镇-产业互动: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依托于农业园区的发展,同时促进农业园区向观光型园区转变。
二、 五化统筹互动空间格局
综合上述各项产业的主要发展项目,以空间作为引领和统筹各项建设互动的平台,形成产城互动(工业园区与新城建设互动)、城景互动(棚户区改造与名城旅游建设互动,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互动)、城景田互动(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农业园区互动)的三类地区,构建不同的空间统筹片区,形成五化统筹互动空间格局。

第五章 创新“三生空间脉络明晰、生态建设多元共赢”的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模式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核心,优化三生空间,突出生态要点,保护发展共赢,创新“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城乡统筹”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模式。
第一节 构建三生空间脉络,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统筹三生空间布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也是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城市建成区层面,中微观尺度的三生空间划分基本与用地分类相对应,如:工业、物流仓储等用地对应生产空间,绿地对应生态空间,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对应生活空间。因此,这一尺度层面的三生空间的统筹布局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已经予以了协调和考虑。然而,在市域层面,如何界定宏观尺度的三生空间,构建体系,统筹布局,并赋予管控机制,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新问题。
在现行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中,主要通过四区划定的空间管制对生态空间进行界定和保护。其中,在禁建区的具体划定中,主要依据法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地形坡度较陡的用地进行划定;限建区则是介于禁建区与适建区之间的过渡地区,根据各种因素有不同的建设限制条件。在这种划定下,生态保护空间是一种斑块状的分布。然而,现实中的山水是连续的生态空间,在被法定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之间,并不一定都是可以放松保护要求的空间,尤其是在与这些法定保护空间密切联系和影响的上下游地区,事实上也应当纳入系统性的保护管理,从而避免斑块状的管理和双重标准肢解和制约了系统性生态效能的发挥。
就安顺而言,安顺市境内山高坡陡,土层浅薄,暴雨多且强度大,由石漠化、水土流失所主导的各类显存或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是影响安顺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更须针对安顺市自身条件特征,结合流域构建生态空间脉络,加强生态空间保护,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规划充分考虑土地的多功能性,突出主体功能,强调从宏观尺度上统筹“三生空间”体系布局和制定管控机制的原则,将安顺市划分为生态空间、生态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空间四种空间类型。

1、生态空间
主要围绕安顺市内主要流域和法定生态保护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涵养用地、土壤保持用地、洪水调蓄用地、河岸防护用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用地,是维护生态安全不可或缺的土地,不能被随意扰动,具有极高的生态保育价值。
2、生态生产空间
主要围绕安顺市内用材林地、牧草地和渔业养殖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些草地、林地和水面具有生态与生产双重功能,但其提供的生态功能强于生产功能,同样要予以积极保护,应划定禁伐和退耕区域,并严格限制载畜量。
3、生产生态空间 
主要分布在安顺市的相对集中的粮食产区,具有较强的生产功能,是保障食物供应的基石,也具有部分生态功能,其主要分布在城镇周边相对平整地区。该区域也是未来城镇化拓展的预备发展区,要合理区划永久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在可控的范围内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备用土地资源。
4、生活生产空间
由城镇建成区用地、农村生活用地、工业生产用地构成,这类用地生产和生活功能交互在一起,由城乡规划在中微观的尺度上进行用地细分。该区域人为扰动活动频繁,要特别注意科学规划建设,防止潜在水土流失。

第二节 突出生态建设要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安顺市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土保持是当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首要问题。按照“安顺市水土保持区划”,安顺市的水土流失可划分为中北部山原丘陵轻度侵蚀区、西南部高原山地中度侵蚀区、东南部山地谷盆中度侵蚀区 3 个类型区。针对这 3 个类型区进行的水土流失治理是安顺市今后生态建设的重点。
1、中北部山原丘陵轻度侵蚀区
该区包括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3县区,面积3795km2,水土流失面积1202km2,占该区总面积的 31.7%,年均土壤侵蚀模数 2480t/(km2·a),年均土壤侵蚀量 298万 t。该区是全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区,区域人口众多,城镇建设和道路、厂矿等开发建设项目较多,人为扰动活动频繁,潜在水土流失危害较为严重。
该区应以预防保护为主,同时围绕打造安顺生态旅游城市目标,以沪昆高速、普安高速、安紫高速公路沿线、黔中水利枢纽桂松干渠沿线、千峰河流域、贵安新区和“两湖一库”上游等为重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打造生态旅游长廊;加大对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保证粮食等食品的安全,大力发展经果林,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2、西南部高原山地中度侵蚀区
该区包括镇宁、关岭 2 个自治县,面积 3188km2,水土流失面积 1443km2,占该区总面积的 45.3%,年均土壤侵蚀模数 2800t/(km2·a),年均土壤侵蚀量 404万 t。该区耕地中坡耕地所占比例大,存在不合理的耕作活动及对林草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局部地方水土流失面积逐渐扩大、水土流失程度加重,坡耕地向裸岩地过渡,灌木林地、疏幼林地向荒山荒坡发展,荒山荒坡向难利用地演变,局部地区石漠化现象严重。
该区应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为突破口;因地制宜,通过坡改梯、田间作业道路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水保林、生态修复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的科学配置提升综合生态修复效益;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将产量低的坡耕地作物改种为经济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果林,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将生产用地及沿河生态绿化作为主攻方向。
3、东南部山地谷盆中度侵蚀区
该区位于紫云自治县,土地面积 2284km2,水土流失面积 890km2,占该区总面积的 39.0%,年均土壤侵蚀模数 2820t/(km2·a),年均土壤侵蚀量 251 万 t。区内坡地多、土层薄,农业耕作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差,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水利化程度低,水利设施老化,地下溶洞较为发育,工程性缺水严重,是全市水土流失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
该区应以治理坡耕地为主,通过加大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满足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中作物的用水需求,解决项目区群众吃粮用钱问题;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经果林,林下种植农作物或种植牧草,将农民单一的农业种植向多元化复合经营转变,以此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对水土流失严重、不宜种植果树的地块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强封禁管护,发展替代能源,以生态自我修复为主、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作保障。
第六章 创新“破解瓶颈、简政增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以释放制度红利为核心,围绕“五类人”的城镇化发展需求,创新“破解瓶颈、简政增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一、 探索构建以适度低廉的保障住房成本为核心的市民化成本体系
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合理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探索构建以适度低廉的保障住房成本为核心的市民化成本体系。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成本承担主体,三者承担成本比例大致在 50%:30%:20%。探索完善政府在承担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成本及责任;企业在依法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成本及责任;个人在参加职工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二、 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长效机制、普惠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探索构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数量、市民化成本种类挂钩的机制,把相应事权财权委托给地方政府,探索构建地方政府发放债券、建立农民工市民化基金、社会救助基金和政绩挂钩的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多元化参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投入和减税、优先获得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机制。
三、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监测机制
探索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指导意见,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监测机制。到 2017 年,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初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到 2020 年,全面建成政府、企业、个人承受适度,监测、保障和调控体系有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 建立完善创业孵化机制
一、 针对不同城镇化建设模式分类建立完善创业孵化机制
在城市区域主要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资金支持。首先,增强创业培训师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创业培训,努力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农民工所处的不同创业层次,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强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心理学、创业政策等课程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完善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后续跟踪等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制定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功能标准,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创业服务制度,着力提升创业服务质量。
交通经济带和中心镇可构建创业服务平台,并且是建立创业园区的主要空间载体。让更多的农民工创业组织进驻创业园区,增进与其他企业的交流,让农民工创业者享受更多的创业服务,实现从生存型创业向发展型创业的迅速转轨。特色经济区可适当建立创业基地,支持创业农民工发展生态型产业。
一般镇则可适当扶持建立创业企业,欢迎有资本、有技术、有市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
二、 多方完善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的政策条件
面对农民工创业群体建立专项贷款措施,可根据行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贷款额度、贷款利息与还款方式,使贷款模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在信用担保上,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协作关系,放宽担保要求,若农民工创业者在当地没有合适的抵押物或担保人,允许提供户籍所在地的抵押物,提高贷款的成功率。
另外针对农民工市场拓展能力弱、创新能力差等现状,政府可考虑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建立农民工创业项目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创业集群地,引导企业聚集发展,发挥规模效应,做到资源共享。建议研究与贵安新区联动,实施扶持大学生创业落户行动计划,使大学生成为新区创业者、新市民,研究实施安顺市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建设创客联盟总部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创客小镇、创客工场等平台。
第三节 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
一、 分类推进不同类型项目的投融资模式
对一定期限内经营收入能平衡建设和经营成本、有合理利润的市场化项目,鼓励社会资本直接参与项目投融资工作;对一定期限内虽有一定经营收入,但无法完全收回建设和经营成本的准公益性项目,可以采用政府补贴合理利润的方式促进项目开展投融资工作;对基本无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可采用与盈利项目捆绑融资或赋予可覆盖投资收益开发经营权的方式促进项目投融资工作。
二、 分层次推进不同区域层次的投融资模式
对于贵安都市圈,设立都市圈财政委员会,统筹安排贵阳中心城区、贵安新区和安顺中心城区的大型融资项目的财政投入。对于安顺市内各级城镇,设立统一协调的融资平台,开展多元融资。对于安顺市乡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等融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
三、 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主体
推进金融主体建设,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在安顺设立分支机构网点,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安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加快发展,积极创建金融信用市场。推进投资主体建设,调整和完善现有平台公司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集团,鼓励市级现有平台公司对县(区)平台公司或县(区)资产资源进行整合,承担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营职责。建立平台公司偿债机制,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专项资金。
四、 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
推动市政债券融资机制建设,探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组织发行市政债券,鼓励民间资本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推动适应 PPP模式融资的体制机制建设,规范拓展政府融资渠道,把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对已建成的经营性项目,探索国有资本退出机制,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资产变现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市场直接融资机制,鼓励县(区)城镇建设主体借助银行、证券、信托等服务机构,加大利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和私募债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到 2017 年,政府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融资平台公司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争取成为自发自还地方债试点,初步建立差别化融资模式和偿债机制。到2020 年,建立完善的“财政引导、民资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第四节 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一、 分步尝试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
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土地的‘三权分离’,即: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离,土地经营权可实行流转和抵押贷款,盘活土地资产。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和建设用地城乡置换。探索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引导农民自愿腾退多余宅基地和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流转,逐步试点扩大到乡镇或县区内的流转,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依法保障退出宅基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民身份享有的政策待遇保持不变。
二、 推进农村宅基地房屋权属登记制度落实
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以现状精细地籍调查为依据,摸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应发证数、违法违规户数和面积等基本情况,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探索解决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有效途径, 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严格禁止一户多宅。结合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快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做到资料详实、数据准确、图表一致,实现确权成果信息化管理。
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到 2020 年,完成全市 60%以上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初步形成完善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体系,为建成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奠定基础。
第五节 探索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 理顺复杂片区管理体制
依托贵安新区统分结合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从安顺市的层面设立一个邢江河-屯堡片区的管委会,同时作为贵安新区的子管委会,提升大屯堡地区的发展主体地位,并向贵安新区和安顺市两边借力,从而真正推动这一地区的发展升级。推进安顺市所管辖的贵安新区非直管区(平坝区)与安顺市西秀区的具体协调分工,尤其是产业发展、职能定位的分工协调。在贵安新区非直管区推进规划联审联批、项目联报联建、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违法建设联防联控机制和统一的市场准入、监管体系,推进非直管区和直管区一体化发展。
二、 构建区划调整与城镇化统计机制
以本次规划的研究为基础,逐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行政区与功能区的协调。同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结合区划调整创新城镇化统计机制,将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基本覆盖、人口就业结构基本非农化的乡村合理纳入城镇化统计,并加强对区划调整后的城镇格局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工作。
第六节 深化城乡空间建设管控机制
一、 完善城乡规划管控体制机制,完善乡镇规划委员会制度
建立科学的规划设计机制,对全市重大规划、重要城市设计、重点建筑方案设计开展方案征集。制定城市设计编制暂行规定,对重点区域标志性、节点建筑实行土地带方案出让。建立“多规融合”常态工作机制,建设数字化规划管理系统,建立“一张图”管理机制。
完善乡镇规划委员会制度,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共同构建城乡空间建设管控体制,实现全域城乡建设管控。城市规划委员会重点管理城市-交通经济带、特色经济区的规划设计;乡镇规委会重点管理中心镇、一般镇的规划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及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二、 建立农村建房分区域管控机制
在特色经济区,农村建房不应影响景区,农村已有住房应与附近景区相协调,并具有服务景区旅游人口的一定能力。在城市区域不提倡农村建房,但可改造提升农村住房。在交通经济带不提倡农村建房,应优先安排产业用地。在中心镇附近的农村建房,应与中心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应,并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在一般镇附近的农村,新建住房和已有住房应可自由买卖,实现农村房屋自由流转。
第七节 构建投资项目校核机制
一、 对目前“十三五”规划项目库的分析与校核建议
分析目前安顺市“十三五”规划项目库(共 1132 个项目),总投资 11421亿元,“十三五”计划投资 7371 亿元。在总投资中,城市建设投资 4077 亿元,民生保障投资 807 亿元,产业发展投资 3631 亿元,社会发展投资 1337 亿元、农田水利 1193 亿元。

1、城市建设投资在交通经济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推进,安顺区域内交通经济带中的城市建设,特别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水利等基础设施将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特色经济区投资相对均衡,特色产业投资吸引力应逐步增强。在市场效益的诱导下,特色产业有望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扩大投资规模。下一步,特色经济区应以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价值、扩大市场占有率为投资导向。
3、民生领域投资应稳步增长,并实现均衡。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协调发展角度出发,安顺应加大民生保障的投资力度,特别是中心镇、一般镇等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地区,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教育等基本投入等应稳步增长。
4、与特色经济区、生态保育涵养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生态保育内涵不相符的发展项目,应进行调整或另行选址。对目前汇总的“十三五”规划项目库进行初步分析,对羊昌乡等地区目前所列的一些项目需进行调整。

二、 构建政府投资期权监管中最优激励与校核机制
第一,以投资期权定价理论对大型项目进行评估,尽可能规避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赋予这些项目一定的投资期权价值,通过将项目当作投资期权来进行评估和定价以准确把握项目的市场价值,从而为建立有效的项目校核、监管机制奠定基础。
第二,在投资项目校核中,突出产业支撑、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强化空间管控和生态底线思维,建立除经济部门参加外,包含规划、国土、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联合的多元项目校核机制,以保障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实施的可操作性以及运营的可持续性。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