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贵州】安顺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2-03 其他 贵州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条件
第一节  发展成效
一、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9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8倍;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7倍,年均增长14.6%。“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26.5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68.91亿元的14.9倍,年均增长69.7%。“十二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7户,建成投产22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0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5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完成工业投资367亿元,是2010年的12.25倍,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了能源、装备、建材等3个百亿级产业。特色轻工业占比逐年提升,由2010年的7.5%提升至2015年的25.2%;煤炭电力行业占比由2010年的51.7%下降至2015年的29.5%,对煤电经济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医药、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培育有效推进。石材产业正在形成集采掘、加工、商贸会展、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产业格局。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深入推进。2015年信息产业企业数达40个,信息产业规模总量累计177.77亿元。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级重大专项项目,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应用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实施了一批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改项目,产学研联合及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十二五”期间,安顺市建成了百灵、安大、黎阳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贵飞、安吉、风雷、红星发展等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贵飞无人机、百灵苗药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新增博士后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站3个,共申请专利47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26件,获专利授权27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9件。2015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49.7%,位居全省第3位,实现四年连续提高。
四、园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园区总产值从2011年的91.8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20亿元,扩大4.57倍;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45.03%提升到2015年的75.6%。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的98户增加到2015年的307户。安顺市7个产业园区全部纳入全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有4个园区进入全省前30位,有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个省级轻纺产业示范园。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被评为2014年省级样板示范园区。2015年,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秀产业园区获首批贵州省清洁生产示范园区称号、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获批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西秀产业园区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6年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五、绿色低碳发展显现成效
“十二五”期间,安顺深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与《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以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为主题,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循环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对铁合金、水泥、电石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公告管理,严防新增落后和过剩产能,完成淘汰落后产能289.14万吨,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十二五”期间目标任务。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比“十一五”提高13个百分点。削减二氧化硫10.87万吨、氮氧化物1.88万吨、化学需氧量4100吨、氨氮520吨,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1.57%,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
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十二五”以来,安顺市工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高铁、高速、航空、通讯、城际交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用,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发展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全国农村金融信用市为重点的“1+5”平台建设,将为安顺打造开放新高地,培育经济增长极提供极大机遇。
第二节  “十三五”工业发展环境条件
一、发展机遇
从国内层面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绿色化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契机;“互联网+”行动纲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指明了方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中小型企业及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从省内层面看,“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不断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发展瓶颈制约不断突破,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政策机遇、开放条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为安顺市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市域层面看,工业强市战略深化实施,军民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发展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不断深入,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以先进制造业为方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产业园区为平台,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提升经济实力、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为安顺市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业总量小。十二五”期间,安顺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统计口径为500万元),占贵州全省比重一直徘徊于4.1%~4.4%,年平均增速为22.8%,落后于全省23.7%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层级低,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煤电经济”的主导格局依然存在。新兴产业支撑弱。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石材产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部分企业体量小、实力弱、达产率低,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有限。增量乏力。受市场不景气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投产延期、龙头企业、骨干大企业少,工业增长乏力、后劲不足。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理念”,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要求,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以扩大投资、做大总量、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效益为主线,推动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做大做强能源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生物医药、建材产业、特色轻工业、生产性服务业“7+1”优势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将安顺建设成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创新示范区、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和重要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打造安顺工业经济升级版。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实现速度加快、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布局集聚、活力增强,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赶超跨越,转型发展。把赶超跨越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全力以赴推动发展。妥善处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在“赶”中做大经济总量,在“转”中提升质量和效益,以弯道取直实现后发赶超,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实施创新驱动,以创新促转型,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技术驱动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优化布局,集聚发展。以千百亿级产业园区培育为抓手,整合优化产业园区,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产业,引导产业园区化、集聚化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特色发展。改革开放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各县区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守牢底线,绿色发展。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按照“工业园区特色化、产业结构多元化、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目标方向,深化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不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特色工业体系,力争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总量平稳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到2020年,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达到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350亿元;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达到310亿元。
——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十三五”时期,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3%,比2015年提高7.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比2015年提高6.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达到70%,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得到持续激发与释放。
——集聚集约不断加强。以培育千百亿级园区为重点,“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到2020年,力争将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安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千亿级园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将西秀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五百亿级园区,将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成为三百亿级园区,将镇宁产业园区、关岭产业园区、紫云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百亿级园区。到2020年,培育8个百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800户。
——创新融合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力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0家。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取得明显进展,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可持续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目标任务。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第四节  总体布局
一、基本架构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根据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位资源特征、谋划布局不同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全市工业布局分为中部、东部和南部三大布局。中部为核心发展区,引领安顺工业转型发展,高端发展;东部为重点发展区,打造工业发展的新核心,形成安顺工业的双核驱动;南部为特色发展区,按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工业。安顺市工业发展布局图
二、中部核心发展区
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主体,重点发展航空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特种装备制造,打造安顺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依托安顺西秀产业园区,引进国内手机终端制造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当地丰富的药材种植资源,大力发展苗药产业,建设安顺市大健康生物医药基地。以安顺电厂为核心,着力延伸电力、煤炭、建材等循环产业链条。
三、东部重点发展区
依托安顺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行业专用设备、特色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加快新材料研发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打造新医药制造产业集群。
四、南部特色发展区
依托镇宁石材产业园、关岭石材产业园、紫云石材产业园,大力发展建材产业;围绕饮用水、肉制品、粮油制品、果蔬食品等特色食品,重点发展特色轻工食品加工业。有序推进关岭、普定、镇宁等风电及关岭光伏电站建设,探索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构建结构优化、品种齐全的钡业化工产业体系。
第三章  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
依托安顺市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以培育500亿级产业为目标,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飞机制造、总装、试验、试飞区域为核心,以安顺高新技术开发区、西秀产业园区为支撑,依托航空工业企业,构建平坝至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军民融合“一核一带”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民用航空装备、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能矿装备、工程机械、特色装备及相关零部件。
一、民用航空装备
抓住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打造从原材料、零部件、附件到飞机整机研发生产全价值链的民用航空产业,建成具备研发生产、航空培训、航空维修和保障服务功能齐全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进一步发挥航空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跑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带动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和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
1、民用航空整机
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和民用无人机。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引进100座级中型支线喷气客机国际合作生产为基础,逐步发展覆盖公益航空、工业航空、培训体育和私人飞行等通用航空飞行范围内的中小型系列通用飞机。建成国家级无人机研发、生产、试验和培训服务基地以及无人机适航取证试验试飞鉴定中心。实现年产1000架覆盖森林防火、边防缉私、航空测绘、地质勘探、天气监测、市场租赁服务等民用、商用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系列化民用无人机生产能力。
2、航空发动机
以黎阳研发制造为基础,重点发展燃气轮机、航空制造转包、发动机零部件配套、热表处理、热喷涂材料、航空旅游等产业。
3、航空零部件
依托贵飞公司、安大锻造、安吉精铸和新安、风雷、龙飞等中航工业机载系统企业,以国内航空工业协作和国际航空转包为契机,发展飞机零组件和飞机附件专业化产品生产,进一步丰富为波音、空客等飞机零部件生产产品以及为国内外大飞机、支线飞机,以及军机零部件配套协作加工,快速壮大航空产品转包业务,重点发展以大型覆盖件、大型铸锻件、航空发动机叶片、航空液压件、航空盘、环形锻件、航空连接件、飞机短舱及机翼铰链肋组件、航空紧固件等产品,把安顺建设成为国内航空零部件重要生产基地。
4、航空衍生品
利用现有航空产业基础和黄果树机场的优势条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空管设备制造企业和集成供应商,实现空管设备制造的零突破。把握国内民用机场建设高峰期的机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尽快提升在大型飞机牵引设备、飞机启动气源设备、飞机集装箱/集装板升降平台、飞机除冰车、飞机应急作业车、飞机维修作业平台等高端机场地面设备的研制生产能力,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服务于国内其它机场建设。利用现有航空制造企业在临空光机电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推进光机电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与航空产业高度关联的高精度、高稳定性、智能化先进测量仪器仪表、精密测试仪器、新型无损检测及环境、安全检测仪器等各类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力争形成光机电产业集群。
5、通用航空服务业
以黄果树机场为平台,依托安顺成为大贵阳副枢纽的有利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引进多家国内外航空客运和货运企业,重点发展航空旅游和航空货运产业,把安顺打造为省内重要的航空货运、旅游集散、通航运营基地。培育2到3家以黄果树机场为基地的通用航空作业公司和通用航空飞行俱乐部,建设FBO开展飞机4S服务。促进航空维修改装和保障能力建设。重点引进CAAC、FAA、EASA等认证维修许可的国内外民用航空维修专业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形成若干个专业化程度高、维修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企业,为通用飞机提供维修、改装、养护服务。拓展航空体验及培训业务。大力引进主要支线运输机和通用飞机模拟机,开发航空飞行培训及体验业务;积极开展以通用航空机务维修、飞行签派、空中交通管制、航行情报、航空经济管理等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结合红星化工在锂电池材料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依托现有具备资质的整车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和特种汽车的研发及生产;积极开发锂电池正极材料、动力电池、锂电池驱动系统、大功率电机及自动变速器执行机构、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LNG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鼓励新能源汽车充电充气设备研发,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大功率快速充电设备、LNG汽车加气设备,加快发展充电站、充气站的安全配套设备。
1、新能源汽车
以云雀新能源汽车、云马汽车、飓之风电动车为平台,借助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天然气大中型客车、轻型商务专用车、短途交通客车及市政、邮政、物流特种车等新能源专用车,择机发展纯电动乘用轿车。
2、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
大力实施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化开发,积极开展动力型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重点推进永磁电机及其控制器的研发及产业化、电动汽车专用机电耦合装置、减速器、电驱动桥的产业化,加快开发能有效提升电机及传动系统效率的动力合成装置及控制系统;重点推进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空调和可用于能量回馈的电动助力制动系统的开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车用电子仪表、车用传感器等关键产品及其基础元器件。
3、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
大力发展充电充气技术与设备研发。推动慢速充电设备、车载充电设备、大功率快速充电设备以及电池快换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及产业化。鼓励研发充电设施接网、计量计费、监控等技术。推进与智能电网相融合的能量转换、充电、电池组检测维护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鼓励发展LNG汽车加气设备。加快发展充电站、充气站安全配套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产业化体系。
4、乘用轿车和特种汽车
按“联合重组、配套协作、壮大规模、振兴整车”的要求,大力引进国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入驻安顺,重点发展以节能型轿车为主的乘用轿车整车制造。力争到2020年形成年产30万辆乘用轿车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依托云马汽车现有产业基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及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以垃圾收运车、清扫系列专用车为主的特种车整车制造;引进相关企业入驻贵飞公司汽车产业园区,开发生产机场输油车、消防车、校车等产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使特种车生产成为安顺汽车制造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5、汽车零部件
推动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信息电子技术与汽车工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系统控制、ATM、传感器、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安全气囊、车载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汽车电子产品,使之尽快形成批量生产。大力发展汽车轴承、汽车铸锻件、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建立整车与零部件协调配套、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生产体系,打造黔中地区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能矿装备和工程机械
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安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西秀产业园区为中心,以能矿装备和工程机械主机生产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及配套企业生产为补充,整合生产技术和能力资源,促进能矿装备和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
1、能矿装备主机
依托安顺市及贵州省丰富的煤、磷、铝等矿产资源,以华顺煤机、黎阳虹远等企业为重点,积极与市内及省内大型煤矿、磷矿企业合作,开发生产适应贵州地质条件的新型矿用设备,就近为能矿开采及煤化工、磷化工等产业提供机械装备。重点发展中小型采煤机、提升机、长寿命液压支柱、输送系统、石材开采及加工成套设备、特种防爆矿车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高端中小型特种矿山机械,建立南方地区主要的能矿装备生产研发基地。
2、工程机械主机
培育和引进一批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改扩能项目,重点发展市场急需的各种大中型抢险救援装备、环保节能型工程装备、大型架桥铺路装备、建筑垃圾回收破碎设备以及小型工程机械等,实现从单一产品结构向多元化、系列化产品结构转变,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
3、工程机械零部件
大力提升满足主机性能的液压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离合变速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突破工程机械液压泵、液压阀和液压马达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多用途工程车、破碎工程设备等特色优势主机的本地化配套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工程机械基础件、配套件及变速箱等主要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支持能矿工程机械及架桥铺路装备的延伸服务,初步建立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协调配套的研发、制造、信息、出口贸易、租赁、维修等相关服务管理体系和运营体系。
四、智能制造装备
重点发展智能专用装备、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与传感器等。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提高重大成套智能装备集成创新水平,实现智能技术、智能测控装置和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在装备制造、资源开采、汽车、电力、冶金、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
1、智能专用装备
以工业机器人应用、全数控大直径矿井提升装备、智能化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石材加工设备、移动破碎工作站等)等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为产业核心,带动周边基础件、系统集成件配套产业的发展。
2、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与传感器
重点发展资源开采用压力计、流量计、水量调节器、分层测压系统、多参数组合测井仪,远程监控系统以及通用航空产业用组合导航系统、通用导航及定位定向设备、风场遥感观测激光雷达综合诊断系统等智能装备。同时加强软件数据处理技术、节能照明系统、非侵入式在线检测、物联网智能控制等系统研发,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控制成套技术与产品,提升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的产业化推广能力。
五、其他特色装备
大力发展以医疗健康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业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物流装备等为主的其他特色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1、医疗健康装备
依托风雷公司在高低压医用氧舱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医疗健康装备的研发力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医用氧产品群的开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巩固企业的行业地位。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医疗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低成本、高性能、普惠型的数字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微生物分析仪、心电图机、监护仪、除颤仪、呼吸/麻醉机、血液净化设备等当前基层配置急需的基础装备以及数字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型产品,不断提高医学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2、节能环保装备
重点发展城市垃圾处理设备、环卫车、立窑电除尘器、电炉烟气净化及烟尘分离提纯装备,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等环保产品;实施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成套设备开发及产业化,满足各行业对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的需求,开发建筑垃圾再生精品生产示范线,开展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及新型节能复合自保温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延伸建筑垃圾再生精品砂石骨料产业链。
3、农业机械
重点发展茶叶加工机械及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甘蔗收割机、自走式采棉机、水稻收割机、旋耕机、脱粒机、山地智能节水灌溉系统配套设备生产等传统及现代山地农业机械生产。
4、食品加工机械
结合安顺市优势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白酒酿造、啤酒与饮料生产、食用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中药材、茶叶、辣椒、花椒、生姜、水果、蔬菜等及食品深加工机械。
5、包装机械
重点发展方便食品生产包装成套设备、自动化饮料灌装技术设备、茶叶烘干及包装机械、制药包装机械等。
6、物流装备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换装设备,机场、医药、烟草及图书馆物件自动分拣机器手及机器人等新型物流设备,各种工业原材料及产品等物料输送新装备。
7、其他装备及产品
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开发特色新装备力度,尽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拓展市场应用领域。重点发展石油装备、电力设备、铝镁电解及加工成套设备、燃气轮机、高铁制动系统、石材加工成套设备、风电制动装置、环境模拟及试验设备、新型能冶金装备、新型建材成型设备、油烟净化器、应急救援装备等。
第二节  能源产业
一、电力产业
以“优化发展煤电产业链,深度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为主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1、优化发展煤电产业链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合理建设坑口电厂,支持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热电联产机组,稳步推进大企业直供电项目;加快实施安顺电厂三期、华电蔡官电厂项目,合理布局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发展煤-电(汽)循环产业链,推进煤电企业节约能耗、减少排放、降低污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深度开发水电
继续挖掘潜力,全面启动未开发水电项目的可研工作。加快北盘江、三岔河、红辣河、格凸河、蒙江河、打帮河等流域梯级电站开发进程,重点抓好黄家湾、板岩、乐运、八大、六志等水电站建设,确保按计划建成投产,不断扩大水电装机容量和外送能力。
3、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
积极有序推进风力发电,规划建设风力发电项目,有序推进关岭、普定、镇宁等风电建设;规划建设西秀区双堡镇、关岭自治县永宁镇等光伏发电站,大力推进屋顶光伏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推进生物质能技术研发,重点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以秸秆、林业三剩物和煤泥为燃料的生物质能电厂。鼓励利用城市垃圾、大型养殖场废弃物发电项目。
4、完善电力基础设施网络
实施电网建设和改造,推进配电智能化改造,全面提高综合供电能力和可靠性。重点抓好与安顺市工业发展速度相匹配的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推广应用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积极推进微电网、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建设和智能电表应用。
5、成立安顺市售配电公司
为适应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成立安顺市售配电公司,搭建用户和发电企业的交易平台,服务各发电企业和用户。
二、煤炭产业
按照“提升煤炭生产基础、着力强化煤电联营、推进煤炭综合开发”的思路,加快煤炭资源勘探及矿区规划,提高资源勘查开发集约化水平;有序推进煤矿企业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促进煤炭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聚集;在焦化、煤化工、工业锅炉、窑炉等重点用煤领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分质利用,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道路,打造煤循环产业链,实现煤炭产业资源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
1、提升煤炭生产基础
加快安顺北部、南部矿区勘探及规划,提高资源开发集约化程度。推进煤矿企业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加快大型煤炭集团建设。推广应用高效采煤装备设施,提高煤炭入洗比重,提高资源回收率。强化瓦斯治理和推进煤矿规范化管理进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安全装备现代化提升改造,加快煤矿改造升级,逐步形成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2、着力强化煤电联营
着力推进存量煤矿和电厂实现联营,按照煤矿-选煤厂-电厂一体化模式,合理布局建设坑口电厂、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供热及循环利用,推进低品位余热向城市居民供热,实施工业园区节能改造工程,加强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推进集中供热制冷,提升低热值煤炭综合利用水平,发挥低热值煤炭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构建矿区循环经济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3、推进煤炭综合开发
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积极发展煤制天然气、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烯烃多联产,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增值率和清洁化利用水平;重点发展合成氨、煤制烯烃、乙二醇、高纯度二甲醚等下游精深加工,着力打造煤制合成氨-醇醚燃料等煤化工产业链;推广整体煤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焦炉煤气制合成氨、甲醇或天然气及煤粉气流床加压气化等技术。优先实施工业锅炉高效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推进工业窑炉全(富)氧燃烧、蓄热式燃烧、燃料替代及余热利用等技术改造。
第三节  新材料产业
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工艺实现资源深度加工,按照循环化理念延伸产业链,最大限度提高产业附加值,打造无机化工、氯碱化工、生物化工、煤化工、冶金、新能源材料五大产业集群。
一、无机化工材料
发挥安顺市丰富的重晶石资源和电力条件,在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依托红星发展公司等龙头企业,构建结构优化、品种齐全的钡业化工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系列化、规格化、专用化的精细碳酸钡、硫酸钡、八水氢氧化钡、氯化钡、高纯硝酸钡、高纯硫脲、复混肥等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中国最大的钡盐系列产品生产研发基地。
二、氯碱化工材料
充分利用在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周边石灰石、煤炭资源,规划建设氯碱化工组团,发展氯碱化工,主要生产乙炔、氯气、氯乙烯、聚氯乙烯等化工原料或产品,形成氯化高聚物产品链和氯甲烷产品链。
三、生物化工材料
在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发展牲畜加工副产品制生化产品、民族特色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天然林产化工、天然辛香料生产等精细化工。
桐油产品链:深加工桐油低分子聚酰胺树脂,发展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牲畜屠宰副产品制生化产品链:依托安顺及周边地区畜牧业发展,形成畜牧养殖-特色肉制品加工-生物制药产业链。天然香料产品链:发展香料精深加工,生产洋茉莉醛、二氢黄樟油素、桉叶油、和香叶油精油等香料产品,利用提取精油后的废枝叶生产机制木炭。
四、煤化工材料
大力推进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加工,重点发展合成氨、乙二醇、高纯度二甲醚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着力打造煤制合成氨-醇醚燃料等煤化工产业链,培育煤化工龙头企业。
五、有色冶金材料
依托黄果树铝业公司建设煤-电-铝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基地,形成铝坯料-铝板带-铝箔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与电解铝生产配套的碳素产业;发展复合材料、轻合金、真空镀铝纸等高强韧度新型材料,实施新型结构铝电解槽、铝液直供、富氧熔炼等技术改造。
六、新能源材料
依托现有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纯氧化铝-LED用蓝宝石晶体-晶片加工-晶片外延加工-器件产业链;以玉米、薯类、陈化粮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发展乙醇汽油新能源。
第四节  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意见》为指引,按照“345333”的大数据发展总体思路,到2020年,力争大数据三大业态产值超过500亿元,成为安顺新的支柱产业,逐步实现安顺大数据与贵阳、贵安大数据同步聚集发展,把安顺建成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示范城市。
一、推进大数据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大数据发展管理机构,探索大数据市场化运作形式,建立大数据共享与开放机制、交流合作机制,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标准。
二、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据资源汇聚工程,积极参与中国南方数据中心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网安顺”和“宽带乡村”工程,不断提升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深入推进大数据业态集聚发展
着力打造数据存储加工等新业态。争取国家基础数据存储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和重点企业数据中心落户,积极引进数据加工、分析、建模等大数据利用领域企业,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等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围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领域,建设发展“石材云”、“旅游云”、“中小企业云”等云端平台,积极促进大数据衍生业态发展;围绕建设全省“黔中声谷”建设项目,培育一批呼叫服务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大数据关联业态。依托西秀产业园区,结合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发展智能终端电子信息产业。
四、全面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
实施政府治理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民生服务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精准扶贫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产业融合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金融服务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
五、加快建立大数据发展支撑体系
建立大数据发展资金投入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建设中国联通智慧城市开发基地、旅游信息化孵化基地,完善大数据创业创新体系;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一、原料基础板块
建设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药材产区经济,切实提升药材生产种植数量与品质,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原料基础。科学建设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鼓励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设中药材生态基地。
二、现代中药板块
突出特色和优势,实施以苗药为代表的中药加工制造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提高中药生产规模与效益,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百灵集团打造50亿级企业目标,依托黔生堂药业等医药企业积极发展独具地方和名族特色的医药产业。壮大中医药衍生品产业,重点发展抗氧化、肿瘤辅助治疗、防阿尔茨海默氏症、亚健康调理等中药养生产品和具有美容、保健功效中药功能型化妆品。
三、创新化药板块
以优化创新引领化学制药高端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和新型辅料的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高效、速效、长效的新型药物制剂。大力引进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产业,尽快提升安顺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和产业规模。
四、生物制药板块
以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为先导,以百灵集团、黔生堂制药等企业为载体,面向生物信息技术、基因治疗、新型疫苗等领域,鼓励开发用于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同时重点开发和培育手足口病疫苗、结核疫苗、肝炎疫苗等一批新型疫苗产品。形成安顺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五、医疗器械板块
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本地医药企业在医疗器械、高端诊疗产品方面的生产研发,重点发展急救设备、血液及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家庭用医疗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六、医药研发及检验机构板块
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方案的系统评价和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深入研究,加快中药新品种开发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围绕大宗食药同源药材,进行药理药效基础、饮片、中成药、提取物、保健用品等全方位系统研究开发。大力发展针对艾滋病、癌症、肝炎等重大疾病的诊断试剂,鼓励研发诊断试剂用原料酶。
第六节  新型建材产业
一、石材产业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高效利用和源头控制为抓手,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提升资源经济价值;以安顺石材产业聚集区为重点,抓好各区县石材园区建设;以技术研发与创意设计为支撑,形成石材加工、配套产品加工和交易中心三大主业,资源开采、石材加工、辅助配套、生产综合服务四位一体的石材产业集群,打造黔中经济区最大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贵州省资源深加工百亿元产业加工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石材工业示范基地。
1、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安顺石材资源及产业分布现状,按整体功能配套、分工协作的要求,形成“1+5”的“中心辐射产业园”的布局模式。“1”即规划建立集商贸、展示、物流、技术、研发、培训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石材交易集散专业市场——西南国际石材交易博览中心,构建石材产业核心增长极;“5”即依托各县区资源条件,打造镇宁县石材产业园、关岭县产业园、紫云县石材产业园、西秀区石材产业园、普定石材产业园等5个石材加工产业园。
2、打造石材全产业链
结合安顺市石材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加工业,积极向价值链前后端延伸,加强研发、设计,强化品牌建设,发展工程建筑安装服务业,开拓终端市场,提升产业价值,强化石材加工机械配套。石材生产产业链:荒料运输-产品加工(各类板材、异型石材、石雕石刻工艺品….)-集散中心(专业市场、商贸展示、创意设计、石文化…)-外部销售市场(经销商、装饰装修工程、物流贸易企业、采购商)。生产服务产业链:专业市场-产品设计-建筑装饰设计-技术中介服务-物流运输-安装服务-石材护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3、发展石材循环经济
在石材采掘环节充分考虑石材荒料和碎料的综合开发,优先开采经济附加值较高的荒料;鼓励企业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利用低品位矿石、尾矿、废石。结合旅游、生态休闲、建筑建材、市政建设需求,以小规格荒料、边角料以及石粉开发石材旅游纪念品、礼品,利用矿山产生大块废石、加工厂产生的边角料等为原料,开发路缘石、步道石、蒸压养护石渣砖、免烧石渣砖、轻质保温砖、广场砖、蘑菇石、马赛克、人造石、微晶石、人造地板、园林用建筑产品等新型建筑材料。
4、有序开发石材资源
开展全市石材资源普查,总体规划,分批分步开发。根据不同矿区特点和开发规划,合理设置矿权,有序开发。加强对各县区的宏观引导,提出开采总量控制目标。进一步整顿矿山开采秩序,推广机械化、规模化的全锯切式开采技术工艺,将节约和保护性开发作为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加强综合利用、生态保护、安全生产,淘汰落后小矿山,支持有条件的矿山申请绿色矿山试点。
5、推进石材产业创新
鼓励大企业聚集化、规模化生产,推广大型自动化大理石拉锯、花岗石多刀圆盘锯、自动化磨抛生产线、补胶、裁切设备,推进石材产业高标准、绿色化开发;提升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能耗高、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污染严重的落后设备;推进以研发设计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建筑装饰设计、石文化产品设计、石材与其它材质融合设计等方面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材创意设计产业,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建立石材产业技术联盟,合作研发设计,解决技术难题、优化设计方案,共享成果、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单企研发成本和风险。
二、新型环保建材
按照总量做大、结构调优、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要求,以“调整优化水泥行业、扶植绿色环保建材、发展现代高端建材”为内容,以产品绿色、工艺绿色、技术绿色等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利废新型建材,推动建筑建材向耐久性建筑材料、环保型建筑材料、细微化生态建筑材料、智能化建筑材料等新型材料转型,培育安顺建材品牌。
1、调整优化水泥产业
鼓励台泥、超宇、西南等骨干水泥企业在城镇周边及工业废渣集中地延伸建设大中型水泥粉磨站,适度扩大散装水泥规模;淘汰落后产能,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粉磨节能等技术,实施高固气比熟料煅烧、大推力多通道燃烧等技术改造;开展水泥生产原料替代,利用工业固废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引导新型低碳水泥替代传统水泥;推广DCS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立磨、辊压磨等高效粉磨技术;重点发展42.5级及以上水泥、低碱水泥以及满足特定工程需要的抗硫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积极开发防辐射水泥、装饰水泥、抗菌水泥等特种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水泥砂浆、高性能环保外加剂、水泥混凝土建筑构件和工程预制件,复合多功能保温墙体、保温防水屋面等水泥建筑终端产品。
2、扶植绿色环保建材
充分利用电厂、铝厂和钡盐厂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料,大力发展节能、节土、利废、绿色环保的新型建材。大力开发绿色新型建材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加工制造核心技术,推动建材企业向煤矸石、粉煤灰、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富集地区、工业园区和城市周边聚集发展,促进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以兴贵恒远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墙材,加快工业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
3、发展现代高端建材
重点发展安全、节能、环保、防火、防水、保温、隔音、抗震、降噪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功能材料、高性能无机纤维、填充改性材料以及共性基础原材料等新型材料及制品;加快发展混凝土复合保温砌块、烧结煤矸石承重保温砌块、高档装饰砖、自保温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空心砌块、节能利废轻质内墙隔板、保温装饰一体化装配式墙板为主体的墙体材料,以及轻质阻燃保温材料、节能型金属、塑料型材及自洁抗菌型门窗、多功能玻璃幕墙。开发推广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功能型特色精品陶瓷产品,利用废渣生产轻质保温陶瓷砖、保温隔热与装饰复合型式多功能产品。
第七节  特色轻工业
依据贵州省大力推进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推动特色轻工业精准扶贫,做大以“白酒、食品加工和民族特色产品”为主导的安顺特色轻工产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贵州品牌”,构建安顺市的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旅游商品加工产业基地。
一、积极推进民族特色食品工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以农业产业化支持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围绕建设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和黄果树国家休闲度假公园核心区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做强做精休闲食品、方便食品、旅游食品等地方特色产品工业,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粮油禽肉加工和特色旅游食品等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大力促进食品产业副产品的再利用,努力培育特色产品产业集群。
二、大力推进白酒、饮料的规模化生产
加快推动白酒产业园建设进度,鼓励白酒生产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扶持安酒、平坝酒、黄果树酒做大做强。积极发展金星啤酒、果酒、保健酒,充分利用酒博会平台进行推广。打造平坝白酒工业园,围绕白酒酿造传统优势,引导白酒生产企业采取集团化运作模式,巩固提高金壶牌平坝窖酒、平安牌平安酒、金壶春牌金壶春酒、平坝牌平坝酒等传统品牌,实现白酒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三、加快安顺特色轻纺产业示范园建设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围绕安顺蜡染、木雕雕刻、屯堡银饰、民族服饰等传统民族工艺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将安顺境内重点特色轻纺产业园培育成贵州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省级试点园区和轻纺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依托顺立达纺织等骨干企业,承接以化纤面料、针织、家纺、服装为主的纺织企业;依托汇景纸业公司,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集原料制造、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及服务的大型日用快消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积极推动产业扶贫
积极推动产业化扶贫。鼓励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民族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农村小微企业,扶持以蜡染、刺绣为主的妇女民族特色手工产业发展。将大企业扶贫、对口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配合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东部地区对贵州省定点帮扶、对口帮扶,扎实推进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结对帮扶。助推农业产业由“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向“多乡一特,多村一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多元化产业格局转变。
第八节  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与城镇化结合、与制造业互动、与市场化同步”的原则,紧密围绕安顺本地及周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导向,以黄桶-幺铺物流园区和黄果树机场为主体建设安顺市的物流产业基地,支持夏云工业园综合型生产性服务聚集区加快建设,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制造业跨界融合、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建设成为立足贵州、辐射西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一、优化传统物流服务体系
尽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带,以黄桶—幺铺物流园区和黄果树机场为主体发展物流大企业大集团,以高端供应链物流服务为重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形式,建设运作高效、业态先进、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现代化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构建具有梯次结构的物流服务体系。
二、做“实”电商物流产业集群
实施智慧物流工程、电商物流工程、冷链物流工程、城乡配送工程、物流园区示范工程、企业引育工程等重点工程;力推冷链物流、电商物流、会展物流等新兴物流,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便捷高效的电商物流体系,着力发展物流产业集群,打造安顺市重要的物流产业基地。以黄果树电商园、货车帮、中国物流、万顺达物流等企业为龙头,综合发展大宗物资流通加工型、产业基地型、专业市场型和城市配送型物流企业,建成物流畅达、设施先进、网络健全、信息灵敏的黔中物流高地。
三、完善创新创业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发展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发展质量检验测试、设计试制验证、检测试验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引领力强、效益显著的安顺市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四、培育节能与环保服务产业
重点发展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节能环保总承包,以及提供资源节约、废物管理、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服务的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积极培育提供绿色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监测、节能量及排污权交易等节能环保咨询服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环保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专业化服务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产品支撑和服务保障。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特色发展
一、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着力深化供给侧改革,大力实施“千企改造”、“百企引进”工程和“双培育”、“双退出”行动计划,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支持装备制造、建材产业做大做强,提质增效,着力打造以民用航空航天装备为代表的特色装备制造业集群和以石材为代表的建材产业集群。促进能源产业、特色轻工业调整结构,提档升级,着力打造以清洁能源为引领的能源产业集群和以民族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轻工产业集群。
紧密围绕“7+1”优势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制造,着力培育打造“安顺制造”的品牌价值。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拓展产业链条、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多点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三、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生产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导向,努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金融保险、培训教育、服务外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发展。
第二节  加快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促进融合发展
一、推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依托军工基地的技术优势,坚持“精核心、强协作、宽领域”,加快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争创以民用航空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黎阳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支持中航工业集团、中航发动机集团在安军工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建设国内重要的无人机产业化基地、教练机研制生产保障基地、航空零部件制造中心,建设国内重要的航空精密锻件、铸件等基础零配件和液压件、悬挂发射件等零部件专业化研制生产基地,建设国内具有竞争力的轿车、客车、环卫专用车、医用氧舱、环境实验设备、制动摩擦材料产品等研制生产基地,努力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融合发展”良好发展格局。
二、加快培育一批大型军民融合企业
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大型集团,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积极促进“军转民”。支持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以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为支撑,单独组建新的混合所有制军转民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资产重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引进外部投资主体、上市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产品转化。支持和鼓励军工企业扩大投融资规模,利用风险投资、设备租赁、基金、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扩大军工企业在民品领域的投资及发展规模。
积极促进“民参军”。争取扩大军调范围企业规模和家数。鼓励和支持地方民口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配套等工作;支持地方企业申请军工质量体系认证、军工安全保密资格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认证等;搭建军民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推进民间优势资源向军工领域转移。 
三、推动大数据和互联网在军民融合产业的应用大力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技术平台、军民融合产业支撑平台、军民融合创业服务平台、军民融合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新型军民融合产业与技术服务模式,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产业与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发展格局。统筹军民两方面资源,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促进基础领域融合发展。发挥民用航空高技术制造业的辐射功能,积极推动航空关联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和航空技术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相关民用装备制造业,推进关联产业提升发展。
依托云平台,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大数据+军民融合”工程,推动军工企业建设和依托大数据平台,大力发展大数据智能制造技术,推动军民融合与军工制造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技术创新,推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在军民融合产业的广泛应用。
四、推动军民融合向其他领域广泛延伸
大力发展大中型客车、乘用车及环卫车制造,并带动汽车零配件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积极引进与航空制造业紧密契合的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航空专用设备等专业化企业和项目。
第三节  加快千百亿级园区建设,促进集群发展
一、倾力打造千百亿级产业园区
大力实施“‘2113’千百亿级产业园区培育工程”,实施园区梯队培育计划,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努力培育百亿级、千亿级园区,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扩大工业发展规模的重要支撑和平台。按照“大园区规模化、小园区特色化”的思路,大园区打造成千亿级、百亿级园区,小园区(区中园)打造成“小而特”、“小而精”园区。
二、全力培育大企业形成大集群
以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积极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深。重点围绕航空装备、清洁能源、新型建材、新医药大健康、特色轻工等领域,培育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带动作用突出的百亿企业,形成“5125”亿元级企业体系,打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医药大健康、特色轻工等特色产业集群。
三、促进中小微企业特色发展
进一步做专做精、做特做新中小企业,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提高民营经济占比,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深入实施“3个15万”扶持微型企业政策、“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型和初创型小微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打造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集群。
第四节  加快构建工业创新体系,促进内涵发展
一、推动工业创新能力建设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大力提升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变革。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
二、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加快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种子企业,打造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
三、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互联网+”双创引领行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创客经济,努力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建设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适应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推动分布式、网络化的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
第五节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促进智能发展
一、全面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
深入推进大数据和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发展,培育基于大数据的新业态,集聚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充分依托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安顺建立的全国性数据中心,积极发展数据加工业。引进国家级数据资源库,建设数据基地。鼓励企业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发展大数据应用服务业。积极发展大数据安全产业。
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节能减排率、土地产出率和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推动全市现有产业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原材料企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企业的普及推广;加大运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企业信息化水平力度。采取“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形式,以项目推进、工程示范、行业推广为主要手段,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完善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重点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安全隐患即时报备、分类分级管理、即改即销,实现隐患整改闭环管理。
实施“互联网+”产业升级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与航空、汽车、医药等制造业的融合创新发展,以发展智能装备、机器换工、智能服务等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骨干智能装备企业和若干重点工业软件企业,提高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大力引进智能制造整机装备、核心功能部件、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智能制造产业。加大智能制造研发创新平台支持力度,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面向工业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结合航空产品、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特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智能物流管理。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类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试点。
三、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
针对全市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在产品设计、柔性制造、高速制造、自动化和网络制造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通过集成创新,发展一批基础制造装备、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提升装备质量可靠性水平。重点发展组件数字化装配系统、自动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和以DCS(分布式控制系统)、PLC(可编程控制器)、IPC(工业计算机)为重点的工业控制系统;针对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开发流程制造智能成套装备;研发基于计算智能与生产物流分层递阶设计、具有网络智能监控、动态优化、高效敏捷的智能制造物流设备;发展以民用航空产品为代表的先进交通高端装备;发展智能化成台套农机田间作业装备,智能节水灌溉/喷灌装备,自动化采摘收获装备,设施农业与精准农业装备等。
第六节  加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发展
一、大力推进工业节能
大力推进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工业企业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产业园区或企业实施煤改气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广绿色照明。在工业锅炉、窑炉等重点用煤领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分质利用。
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在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减排潜力大、成熟度高、先进适用的重大低碳技术示范推广,促进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以减少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水泥生产原料替代,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开展高碳产品替代,引导使用新型低碳水泥替代传统水泥,减少高碳排放产品消费。
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升管理节能。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能源管理体系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定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和对标,发掘节能潜力,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
二、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围绕废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等工业固体废物,推进深度资源化利用。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橡胶、废塑料、废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纺织品、废旧动力电池、建筑废弃物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围绕传统机电产品、高端装备、在役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高端、智能和在役再制造示范工程。推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等行业功能,强化行业间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产业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以点带面,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分类创建绿色工厂;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以汽车、电子电器、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第七节  加快对外开放合作步伐,促进开放发展
一、加快产业开放合作平台建设
持续推动“安新生态产业园”和“安顺·青岛产业园”建设,依托同建产业园区,加强与新加坡和青岛等地的合作,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开放平台。深化与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成渝、长株潭、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合作,积极推动双边多边合作协议的落实,共同打造一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区域合作示范区,积极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辐射,实现互利共赢。将“中国贵州(安顺)石材国际博览会”打造成全国、全省重要活动品牌,通过经贸、文化、体育、宣传等内容与旅游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平台体系。推进黄果树机场航空口岸、黄桶-幺铺物流园陆路口岸和保税仓、保税物流园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力争设立海关、检验检疫分支机构,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
二、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国内、境外各类经贸交流活动宣传推介安顺,吸引外商到安顺投资。创新招商方式,以港澳台为主,提升东盟、加强日韩、拓展欧美,重点开展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实招商项目库,优化招商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央企入安”、“民企入安”和“外企入安”力度,主动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其他大集团、大企业对接,引导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落户安顺。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合作,共同推进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加强装备制造业合作,共同建设配套、外包生产基地,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机床工具和农业机械等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合作。启动实施一批高技术合作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五章  主要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完善工业发展领导机制
从“工业强市”战略要求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切实加强对安顺工业发展的整体谋划和组织领导,提升工业强市核心战略地位,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为责任主体,积极主动协调各部门关系,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安排。针对建设的重大项目,积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项目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督促落实项目进度,及时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比。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评估机制,确立以目标为导向的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年度检查评价。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应提出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情况报告,并以此作为规划实施方案修正的依据。
第二节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落实《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黔府发〔2015〕26号)、《当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安府办发〔2014〕69号)等文件的要求,继续完善权力清单制度,统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积极承接做好省政府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继续开展市直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理,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市政务服务中心打造集行政许可审批、要素资源配置、行政效能监察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务监督平台,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
二、创新工业和园区管理体制机制
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工业园区更加灵活的社会经济管理权限、相对独立的财政管理权限,建立权利与责任相匹配的制度。优化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切实理顺区内区外、条块之间、管理服务的关系;创新园区经营模式。坚持政企分开,探索组建工业园区投资运营公司,推行“管委会+公司”的园区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园区市场化建设运营机制。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改善创业环境,对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民营企业创业园区建设,兴建小企业创业基地。实施大众创业工程,实施“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发展,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企业财务管理、职业经理人、电子商务方面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培训学习,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七难”问题(准入难、融资难、政策落地难、审批难、盈利难、用工难、创业难)。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有资本布局明显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功能性企业、公共服务性企业、竞争性企业三大类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节  强化工业发展要素支撑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设立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做好项目储备,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完善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在政府采购及市级重点工程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安顺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装备和产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落实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建立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财政投入从补助企业生产建设向补助企业研发创新或购买研发创新成果转变。对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技术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其固定资产可实行加速折旧。
二、加强投融资支持
扩大融资渠道。扩大金融机构对工业发展的贷款规模,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积极利用信托资金、园区建设债券、资产证券化产权交易、融资租赁、引进PPP、BT、BOT、TOT等项目融资,聚集社会资金;加大企业融资协调服务。在持续抓好“黔微贷”和“贵园信贷通”产品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贵工贷”产品;指导工业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进行融资;建立安顺制造专项投资基金,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投入和引导。支持市、县、园区三级工业投资平台公司做大规模,优化投向,助推产业培育。
三、完善人才资源与劳动力支撑体系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共同实施培养过程,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继续实施“万名人才引进培育工程”,“123人才引进计划”;形成一支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与贵州大学等高校合作,着重培养煤电化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智慧旅游、特色农业等领域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定向人才。
四、加强工业生产要素支撑
保障工业用地,合理制定有关工业土地供应的相关计划,确保土地供应和集约利用,提高利用效率。清理闲置土地,实行项目用地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金最低标准。工业项目改扩建增加容积率的,不增收土地出让金。加强供水、供电和供气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天然气用气指标等政策,用电、用气指标向重点企业和创新项目倾斜,保障企业水、电、气需求。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