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浙江】金兰创新城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1-28 其他 浙江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历程
为接轨长三角、融入都市区、推进金兰同城化、贯彻落实“四大战略”,2019年7月,兰溪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金兰创新城。同年9月,成立上华田园创新城建设指挥部。2020年3月底,兰溪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兰溪市委关于推进金兰创新城建设的决定》,以市委《决定》的形式明确了金兰创新城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意义、实施原则、发展定位、阶段任务和保障措施,进一步优化金兰创新城开发建设的顶层设计。2020年5月,金华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金兰同城化工作,明确纳入金华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2020年10月,金华市委深化改革会议审议通过《推进金兰(金华市区--兰溪)同城化发展重大项目清单(2020—2021年)》,进一步实质性推动金兰同城建设步伐。2021年4月,金华市政府审议通过《浙中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并上报省政府,金兰创新城作为浙中科创大走廊“一廊六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战略意义。
(二)发展成效
1.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金兰创新城始终把“强工兴市”发展战略放在首位,工业产业经济总量稳中有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初步形成了以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要载体的新能源汽车装备产业集群,以康恩贝、天一堂、一新、英特等龙头企业集聚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以睿珀智能科技产业园为平台的数字经济产业。
2.创新生态持续向好。金兰创新城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现有行知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兰溪市科技创业园等多个科创平台,创新城上海资本汇项目、智能制造小微园、创新大厦等科创孵化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桃花坞社区正式列入省第二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兰溪第二个省级产业发展平台。
3.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兰湖大道(一期)、城市环线(创新大道)、扬子江西路、扬子江东路、环华东路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创新城二期框架道路即将开工建设;完成城市公交首末站的建设。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上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詹氏中医骨伤医院、行知小学投入使用;行知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引进维也纳国际酒店品牌,已正式开业;综合档案馆、行知幼儿园、中德职教中心、兰溪杭州育才中学稳步推进;江南职业技术学校扩建项目、兰溪省级未来社区项目前期工作有条不紊。三是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完成兰湖旅游度假区启动区(北入口服务区)等项目建设。
4.招商引资硕果累累。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招引落地一批重大项目。睿珀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以“操作系统+芯片+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产业园;创新大厦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万固兰溪开元名都大酒店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浙中房车营地项目成功落地兰湖旅游度假区,项目总投资1.5亿元,包含房车泊位、自驾车、集装箱客房、精品酒店等项目;创新城上海资本汇项目等一批项目相继签约。
(三)存在问题
1.土地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金兰创新城一期用地范围内已建与在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322亩(不含道路、绿地);目前可用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942亩(不含道路、绿地);根据相关规划的用地布局,需调整基本农田约1590亩。兰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需调整基本农田约270亩,经济开发区江南片开发建设需调整基本农田约914亩。用地指标调整难度较大,且周期较长,影响部分项目的开发建设。
2.创新资源方面还有短板。一是高能级创新平台缺乏。国家及省直属科研机构、院校和大型企业研发机构缺失,创新平台能级和数量与“一廊六城”中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相比差距较大。二是高层次人才集聚不足。人才配置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相对缺乏,青年人才后继不足,招才难、留才更难等问题仍显著存在。
3.体制机制建设仍有突破空间。一是部分政策创新不足。在拆迁政策、基金项目引进、招商引资、人才招引等方面现有政策实施不够灵活,创新力不足。二是招商协同性有待加强。金兰创新城、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江南片以及上华街道各个主体间项目招引协同作战的合力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投融资能力亟需增强。现有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融资结构不平衡,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
二、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内互联互通不断加强、制度壁垒加快消除、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各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创新协同、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金兰创新城而言,重点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在产业、创新、平台、要素、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打造一批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碳达峰碳中和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明确了我国低碳绿色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金兰创新城而言,应紧扣国家相关政策,从根本和源头上两头抓,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培育和壮大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三是浙中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的机遇。省委省政府从提升全省大都市能级的高度出发,在金华谋划部署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工作,并写入了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浙中科创大走廊将打造成为浙江中西部要素资源最为集聚、核心竞争力最为强劲的创新带。对金兰创新城而言,作为浙中科创大走廊“一廊六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以新基建、新技术、新要素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培育和创新生态营造,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产业创新发展枢纽。
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绿色、健康、智能引领的颠覆性创新和变革,将深刻改变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模式,重构人们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重塑区域、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开启转型升级的“机会窗口”。对于金兰创新城而言,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于5G 的超高清与边缘计算、区块链、生命科技、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研发智造”。
(二)面临挑战
一是大国博弈加剧,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入加速变革期,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但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和未来产业核心技术之争日益突显,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守成大国的博弈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变得异常复杂,而且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与竞合关系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对金兰创新城而言,企业对外出口、海外投资、国际技术合作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二是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内生动力不足。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也逐渐加大。国内经济增速换挡明显,结构性、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债务率水平上升成为重要隐忧。兰溪企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型,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偏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薄弱。对金兰创新城而言,“十四五”期间,随着资源环境、生产要素等制约不断加剧,经济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风险。
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虹吸效应”日益增强。“互联网”时代和高铁时代的到来,极大地缩短了兰溪同周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但在共享城市“同城化”效应的同时,也面临着上海、杭州、金华市主城区对各种高端要素的“虹吸效应”。既有高端要素难以引入的压力,也有本地高端消费、本土人才外流的压力。对金兰创新城而言,属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项功能还不完善,集聚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创新城在全市范围内难以发挥集聚优势;如何错位发展,营造特色,有效应对“虹吸效应”,成为创新城能否向创新驱动成功转变的重要挑战。 
展望“十四五”,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金兰创新城唯有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定信心,以敢为人先的闯劲、持之以恒的韧劲、钉钉子抓落实的干劲,提振精神、提高效率,才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守好“红色根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稳中求进、以进求变”工作基调,按照“扛旗争先、崛起浙中”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扛旗争先、再创辉煌”工作目标,迭代实施“智造强市、拥江发展、文旅兴兰、城乡共富”四大战略,努力打好“都市牌、创新牌、生态牌”三张牌,为兰溪接轨长三角、加快融入都市区、推进金兰同城化、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贡献创新城力量。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必须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特别是要从金兰创新城的实际出发,把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既要坚持统筹创新城核心区、兰湖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江南片一盘棋,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又要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注重机遇把握和风险防范。
(三)发展定位
——金兰同城先行区。坚持“一体化”“同城化”发展,高标准建设金兰创新城,以兰溪列入金义都市区核心区范围和金建高铁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金义都市区发展布局,凭借创新城位于金兰同城中心区域的优势,提升创新城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打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承载适度、多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先行区。
——创新创业活力区。以建设浙中科创大走廊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契机,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积极吸纳和集聚省内外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布局一批创新科研平台,形成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源、新空间和新体制;深入实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战略,构建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业服务专业化、融资体系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环境。
——产城融合示范区。依托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高能级发展平台,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围绕“一芯七岛”架构,重点发展新能源交通装备、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教育培训、中试孵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产业,实现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功能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聚力建设产城融合、“双碳”应用示范区,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金兰创新城样板”。
——田园城市样板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为载体,梳理生态优势资源,充分结合创新城范围自身的水脉、田园、地形等自然条件,打造用地紧凑、功能混合的紧凑型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可持续、有弹性、环境友好型的海绵城市生态形态,建设都市中的田园、田园中的都市,形成有机共建共生的城市空间,打造田园新城样板。
(四)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立新城”的战略目标,高质量建设金兰创新城,以“金兰同城”为统领,突出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以产业为引擎,以“一芯七岛”为架构,以多元生活、田园风光和旅游度假为特色,以绿色生态廊道为纽带,融汇生态、生产、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把金兰创新城打造成一个产业高度集聚、人才资源荟萃、创新活力迸发的创业创新高地,打造成G60科创廊道重要节点,打造成浙中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成金华乃至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奋力展现“重要窗口”建设的金兰创新城风采。
——高标准建设金兰创新城,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地。统筹创新城核心区、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江南片一盘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植产业集群,构筑大交通网络,强化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高效能推进浙中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发展策源地。以建设浙中科创大走廊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核心,打造高端功能复合、创新活力迸发、支撑系统完善的科创要素集聚区,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联动的主引擎,形成创新发展策源地。
——高质量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打造高能级产业集聚地。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由点扩面,加快新兴动能培育,着力建设新能源交通装备、医药健康、新材料和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集聚制造到集群制造的蝶变,打造金兰创新城高能级产业集聚地。
——高水平打造兰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理念,坚持市场化、精细化、个性化、国际化路径,强化统筹、整合资源、优势共创,扎实推进旅游度假区要素集聚、功能转型、产品创新,创建生态良好、业态多元、文化彰显、服务优质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展望2035年,金兰创新城深度接轨长三角,融入都市区,全面实现金兰同城。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风貌更具特色、治理方式更加高效,高品质美好生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更高,实现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人才为支撑、以创新活力生态圈为基础的全面创新。为兰溪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展现“重要窗口”建设金兰创新城风采。
四、主要任务
(一)提能级:开创都市区建设新局面。金兰同城化是兰溪全面融入浙江“四大都市区”、提升城市能级和开放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以金兰同城化建设为重点,以构建区域发展联盟为路径,统筹金兰创新城、经济开发区江南片和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积极实施金兰同城化战略,主动接轨金义都市区一体化,提升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水平,打造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开创都市区建设新局面。
1.高水平推进金兰同城发展。
(1)建设空间集聚联动布局。构筑创新城“一芯、两环、三轴、五廊、七岛、多点”的空间联动布局结构体系。
一芯:在金兰创新城几何中心位置规划上华区域核心“上华芯”,上华芯结合良好的资源环境优势,承担片区综合服务功能,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集行政办公、商务办公、会议论坛、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于一体。
两环:即生态景观环与生活服务环。生态景观环由衢江、金华江和规划南二路北侧绿化带围绕组成;生活服务环依托主要道路将各区邻里中心串联到一起,为各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路径。
三轴:即城市发展轴、文旅体验轴与三区联动轴,三条轴线呈“大”字型结构布局。城市发展轴依托迎宾大道形成,南至金华市北联兰江片区,是城市发展的主动脉;三区联动轴横跨上华片区,跨金华江与衢江,将兰溪市三区(兰江片区、云山片区、上华片区)联系到一起,实现新老城区联动发展;文旅体验轴联系上华文化核心与六洞山景区,有利于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五廊:梳理现状水系和农田景观,形成由金华江和衢江楔入都市中心的五条蓝绿结合的生态活力景观廊道。
七岛:规划通过都市绿化廊道和城市主干道将区域分为都会岛、金融岛、云创岛、智创岛、科创岛、学知岛、健康岛。都会岛以都市生活及其配套功能为主;金融机构在金融岛集聚,有力推动城市及周边地区发展;云创岛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智创岛围绕“科技创新”发展定位,以科研研发、创业服务、孵化空间为主要发展内容;科创岛以文化创业、娱乐传媒等作为其主要产业;学知岛以行知学院为发展引擎,打造区域科教服务中心;健康岛以健康疗养、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主,利用周围田地资源种植药材等,发展健康体验乐园。每个岛屿在功能上实现混合配置,融合一定量的居住、服务、产业等功能,体现五元一体的规划思想。
多点:即围绕多个邻里中心所形成的区域服务节点,规划中将邻里中心与街区商业进行有机结合,将其优势最大化,为各区提供方便有效的消费、交流场所。

(2)推进“一体化”建设进程。交通一体化。全面对接金华,持续推进金兰交通同城化,完善与周边婺城区、金义新区交通网络链接体系,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构建内畅外联、立体多元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是重点实施同城化对外通道建设。加快实施上华--琅琊公路工程(兰溪)、婺江大桥建设工程、衢江大桥建设工程;谋划330国道金华段外迁工程(兰溪段)、金兰快速路(金兰高架,从行知学院到金华二环线)、金兰云轨。调整迎宾大道为城市道路。二是完善金兰创新城内部交通网络。构建核心区板块内主要道路,拉开新城框架,积极谋划创新城二期框架道路;优化提升慢行系统,重点结合水系打造相对独立的绿道系统,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安全的步行通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形成以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社区巴士为微循环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与兰溪三大片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同时提升对经济开发区江南片和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公交服务能力。
产业一体化。聚焦“一体化”,聚力“高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努力打造金兰同城强劲活跃增长极“排头兵”。协同推进“点状突破”“链式创新”,构建嵌入式、耦合式产业链集群,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重点推动金兰创新城与金华市区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医药健康、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教育产业等领域的产业链合作。依托兰溪经济开发区江南片和金华婺城区临江产业园,共建全省高能级战略产业平台。谋划推动与金华汽车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推动与金华经济开发区(金西片区)合作打造浙中西部医药健康产业带。共建G60科创走廊、浙中科创大走廊,共建共享上海、杭州等异地科创资源。推动与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师大、金职院、金华理工等院校“产教融合”,共建产业研究院。
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金华医疗、教育、民生、市政等领域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在金兰创新城布局。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上,统筹金兰优质医疗布局,实施公共应急和传染病联防联控;充分发挥兰溪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医药资源、区位交通改善的后发优势,立足金兰同城的功能需求,面向长三角市场,谋划建设集慢病诊疗、复检复查、康复训练、疗养恢复、医学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功能一体的国际一流的慢病康养综合体。在教育优先发展上,注重加强与金华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协作交流,推动优质学校跨区域合作办学,吸引金华高端教育资源落户金兰创新城,探索打造一体化发展示范学校,探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教研联合体。在社会民生领域,实施金兰两地高速免费通行,加密公交班次、延长运营时间;推动市民卡、社会保障与福利、人力资源等实现同城化服务。
文化旅游一体化。推进两地文旅资源共享,构建两地旅游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游线串联、客源共享、联合推介等合作模式,推动兰湖旅游度假区与婺城区共同打造金华城市后花园。通过共享文化资源、共办文化活动、共推文化品牌等促进“金兰文化共兴”,提升节庆活动的全国品牌影响力,推进两地景区门票同城优惠待遇。重点推进兰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李渔文化综合体(兰溪文化艺术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民间收藏博物馆项目建设。
机制要素一体化。建立完善推进金兰同城化协同发展领导工作机制,谋划两地共同组建管理服务机构、共同成立合作平台,推进重点同城化片区和项目开发建设。促进信息大数据、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的一体化,加快金兰创新城与金华城市同步实现5G全覆盖,谋划在金兰创新城建设城市大脑,推动智慧城市各场景应用系统联通和数据共享。高水平打造金兰创新城,依托金兰创新城和兰湖旅游度假区优质的人居环境,引入国内一流商住地产开发商,并以优质教育和医疗养老服务资源赋能,打造品质生活住区,吸引金华市区及龙游等周边人口流入,加快金兰同城核心示范板块的人气集聚。
专栏1:金兰“同城化”建设重要项目
1.交通基础设施类
对外交通:上华--琅琊公路工程(兰溪)、婺江大桥建设工程、衢江大桥建设工程、330国道金华段外迁工程(兰溪段)、金兰快速路、金兰云轨。
内部交通:创新城二期框架道路建设项目(上华路、扬子江东路二期道路等)。
2.产业发展类
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医药健康、新材料、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教育产业等领域的产业链合作,共建全省高能级战略产业平台,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打造浙中西部医药健康产业带。
3.公共服务设施类
兰溪市政法中心:新建兰溪市法院、检察院办公楼(暂定)。
江南职校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约2.45万㎡。
国际慢病疗养综合体:针对国内外慢病多发、高发、诊疗需求巨大、康复时
间久、环境要求高的实际,充分发挥兰溪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医药资源、区位交通改善的后发优势,立足金兰同城的功能需求,面向长三角市场,规划建设集慢病诊疗、复检复查、康复训练、疗养恢复、医学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慢病康养综合体。
李渔文化综合体(兰溪文化艺术中心):将李渔文化作为主导文化IP推广,
整合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建设具有兰溪特色,集文化培训演出、图书借还阅读、地方文化展示、书画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地标性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
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集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
2.高标准打造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统筹金兰创新城、开发区江南片、灵洞园区主片区,新兴产业园(扩展整合马涧、梅江、横溪集中连片区域)分片区,打造兰溪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用地面积54.98平方公里。全面提升兰溪产业平台战略能级,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空间集聚度,推动重量级未来产业、标志性项目、领军企业向高新区集聚,资金、土地、人才向高新区倾斜。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联合金华婺城区临江工业园,纳入国家级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创省级高能级平台,打造金兰同城产业转型示范区、G60科创走廊金兰平台,作为兰溪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承载平台。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500亿元以上。
(二)强动力: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依托G60科创走廊、浙中科创大走廊等创新资源,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打造多层次、雁阵式的科创企业集群,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融合发展,全方位推进科创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金兰创新城科创能级。重点打造浙中科创大走廊高能级创新平台。
1.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强化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以高标准建设浙中科创大走廊为核心,围绕融创、智创、科创、云创、健康服务五个重点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模式创新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载体,促进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重点推进国家镁合金材料研究中心兰溪产业化基地(与重庆大学合作)、生命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与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合作)、第三代半导体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
专栏2:浙中科创大走廊重点创新平台
浙中科创大走廊构建“一廊串联、六城聚力”的创新空间新格局,打造创新策源主引擎。以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为核心引领,以师大创新城、中央创新城、光电创新城、金兰创新城为辅助支撑,“六城”规划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打造四省经济协作区科创新高地、长三角跨区域联动创新先行区、全省产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区、金义都市区创新发展策源地。
2.增强科技创新攻关能力。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以“高端切入、全面突破、超前布局、引领未来”为基本思路,集聚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载体和企业,逐步构建以新兴产业为核心、未来产业为先导、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创新型经济体系。重点推进睿珀智能科技产业园、创新城上海资本汇、创新大厦、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建设。
(1)加大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一是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解决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力争将浙师大行知学院打造成产教融合改革示范区,积极创建以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的“产教融合型城市示范区”。二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自主或者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大幅提高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不断鼓励中小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努力融入创新环境。在医药健康等领域谋划上海、杭州等长三角“飞地孵化器”和异地创新中心。
(2)加强科创主体培育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2.0”行动,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加大对企业研究机构土地、财政、税收等支持力度。指导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市有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
(3)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广“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力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紧扣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力争在国家级或省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建设若干智能制造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金兰创新城优势产业领域,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关键环节协同创新项目建设。
专栏3: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1.睿珀智能科技产业园。引进杭州睿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以“操作系统+芯片+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30亿。
2.创新城上海资本汇项目。由吴志强院士团队领衔,引入上海同济项目、资本,建设运营科技企业园区。
3.大学科技园。在浙师大行知学院板块打造大学科技园,搭建国际教育和青年创业平台,建设孵化中试基地。
3.聚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围绕创新城科创能级提升,搭建多维人才平台载体,加强人才招引与人才培育力度。围绕创新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型人才培养激励和服务机制,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积极落实“聚兰工程”、“双引双回”等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开发引才、靶向育才、培根留才等行动,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拓展海内外柔性引才渠道,打通人才“引育用留”全环节;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引才育才,引进更多急需紧缺和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大力发展乡贤经济,把人才红利转化为科创红利、项目红利、发展红利。
专栏4:人才发展重大政策
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包容审慎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对人才引育投入采取绩效总体考核、中长期考核的办法。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以实绩论英雄,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发现和资助机制。
2.创新人才招引政策。集中政策资源投放到产业升级最急需的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打算回乡创业且带动性强的一批乡贤、潜在来兰创业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核心人员等;划定区域打造“人才特区”等人才政策集中投放区域。探索通过“人才飞地”模式,只求所用、不求所有,建立人才内外联动机制。
4.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发挥产业平台融合作用,强化孵化器功能,降低创业门槛,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科技创新投入、创新型企业培育、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引进等领域出台系列措施,形成全市上下支持、参与、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氛围。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依托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整合科技服务资源,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着力推进创业服务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增实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产业发展着重凸显一个“新”字,通过新动能的培育、新技术的改造、新模式的融合,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慧化、集群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打造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交通装备、医药健康、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1.加快建设四大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由点扩面,加快新兴动能培育,着力打造新能源交通装备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新材料和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集聚制造到集群制造的蝶变。
(1)新能源交通装备。重点发展电子电机、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绿色智能交通装备、物流装备等,带动冶金、机电、模具、铸造等产业升级,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整零体系中占据高等级位势。紧紧围绕电机核心产业,致力于打造电驱系统全产业链,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电驱系统研发制造型和应用型龙头企业集群;扩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聚焦电池、电机、电控三电集成及高等级的零部件总成等招商方向,成为推动兰溪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至2025年,力争实现新能源交通装备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培育3家以上龙头企业。
(2)医药健康。围绕“做强中药与天然药物、做精化学药制剂、引进医疗器械行业、做优健康医疗产品”原则,重点发展中医药、保健品、药材种植、植物提取、生物医药制剂、医药中间体、医药交易物流、医疗器械为一体的医药健康产业。打造以中医药为特色、大健康协同发展的长三角重要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至2025年,力争实现医药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培育年产值超50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
一是强化平台引领示范,依托兰溪国家级天然药物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康恩贝,推动开展二次开发提升行动,积极培育成为“链主型”企业,提升研发、品牌、营销等核心环节能级,全面推进补链强链固链,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谋划建设“兰溪医药创新孵化区”。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师大行知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策源动力,组建兰溪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三是打造品牌影响力,通过参与和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及活动,促进与行业内其他地区的交流,谋划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不同规模的活动与交流。四是创新政策支撑,研究制定扶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把握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改革机遇,全力支持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3)新材料。依托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战略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抢占新材料领域竞争制高点。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纳米材料、超导材料、3D 打印材料、碳纤维等。重点推动浙江甬金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密冷轧不锈钢板带等一批项目的建设。至2025年,力争实现新材料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3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
(4)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和政府的全领域数字化转型,建成数字化治理的“金兰创新城样本”。至2025年,力争实现数字经济总产值50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等信息产业,提档升级数字娱乐、电商和物流服务等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探索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柔性电子、虚拟现实等前沿产业。重点推进睿珀智能科技产业园建设。
加快产业数字化赋能。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机器换人”“万企上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产业大数据中心、“无人车间”“物联网工厂”建设,推广共享制造、未来工厂、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发展大数据存储、智能云服务、数字信息类服务外包等新业态。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推广数字生活场景应用,推进商业网点、文化场馆、旅游景点等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无人货架、自助售货机等新零售模式。全方位拓展“智慧+”公共服务,形成“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智慧应用”的城市智慧生态系统,提升社会整体运营智慧水平;推动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应用场景布局。
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数字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一次拓展和升级。建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数据共享体系、数据开放体系以及数据安全体系,构建政府、公众、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各角色协同治理框架,形成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治理工具、治理方式协调的数字政府生态体系。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管、一网通办、一网通服”,整合各部门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探索全流程线上办理,建立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的高效协同体系。
专栏5:四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举措
1.新能源交通装备。顺应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电子电机、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绿色智能交通装备、物流装备等,带动冶金、机电、模具、铸造等产业升级,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整零体系中占据高等级位势,构建集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于一体的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2.医药健康。准确把握全球化学药产业链发展趋势,瞄准生命健康领域,推动生物医药生产绿色化、技术高新化、配套一体化,加快中医药、大健康协同发展。谋划建设“兰溪医药创新孵化区”、“医药科创飞地”,组建“兰溪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力争打造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3.新材料。聚焦磁性材料、石墨烯及改性材料、金属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新产品技术应用推广及示范应用。
4.数字经济。着力培育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数字娱乐和大数据运营服务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服务新业态、跨境电商,融合创新“电商+直播+跨境+社交+网红”新模式,积极打造数字贸易创新中心。
2.打造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1)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显著提升医药健康、新能源交通装备、纺织等重点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数字贸易、科技服务、金融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创意设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商务服务等行业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着力依托“大学科技园”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提升服务能力。
(2)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把握国家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影视文化、体育休闲、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联动推进“互联网+”“智能化+”“标准化+”“文化+”,创新发展餐饮、家政、养生、美容、洗车等生活性服务业020模式,引导市场、企业向体验式消费转型。围绕商业、旅游、养老等重点领域,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餐饮集聚型、文体消费型、百姓生活型夜间经济集聚区。
(3)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顺应需求、因势利导,培育发展以在线化、数字化、融合化等为鲜明特征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疫后经济复苏的重要落脚点,努力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拓展服务业市场空间。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支持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在线办公、智慧物流、电子签约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支持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凸显的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直播经济、网上超市、智慧微菜场等线上服务新模式。发挥生态、文化等领域资源优势,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4)完善服务业体制机制建设。深化服务领域改革,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企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探索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有效途径。创新服务业政策扶持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专栏6: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
1.科技和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股权众筹”的科技金融投资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中高端商务等产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打造浙中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2.全域旅游。充分发挥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资源优势,围绕建设高品质旅游目的地、高标杆文旅融合目标,着力推进旅游与生态、农业、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旅游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进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大健康、大农业、大旅游产业体系,创建国家4A级景区。
3.文化创意。依托本地资源,结合兰溪实际,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演艺、动漫游戏行业为重点,着力打造富有核心竞争力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4.公共服务。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持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
3.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突出半导体芯片制造、智能机器人等细分产业培育,积极拓展区块链、柔性电子、边缘计算、类脑芯片、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和应用。结合金兰创新城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在一些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上率先布局、占得产业发展先机。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应用场景;区块链的文化金融、现代物流、农产品供应、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5G的工业互联网、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全域感知网络等;促进车联网、共享经济、智慧健康、在线教育、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和发展。
专栏7:未来产业发展导向
1.人工智能。培育发展以减速器技术攻关为主的机器人、机械手开发制造等智能机器人产业,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交通与物流等产业领域的应用,建设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地。
2.5G场景关联产业。积极培育5G场景关联产业,包括工业互联网、城市管理等全域感知网络,车联网、共享经济、在线教育等。
3.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推动AR/VR在文化会展、旅游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娱乐、健康服务等领域应用。
(四)谋项目:实现经济格局新突破。坚持“项目为王 拼搏争先,以大招商招大商促大转型大发展”为总体要求,按照“满足当前、适应未来、有序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确定、启动和建成一批事关发展大局,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等领域重大建设项目。
1.明确重点投资方向。根据“科学规划、政府引导、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原则,围绕新基建、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服务等重点,组织实施好金兰同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综合交通、全域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大项目谋划。
推进金兰同城化。着力推动金兰实质性同城化发展,补齐综合交通短板,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增强金兰同城内外的联动性和协作度,全面提升城市能级,重点建设金兰云轨、综合交通、市政设施、综合管廊等项目。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科创平台和开发平台,打造一批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和青创工场。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培育以新能源交通装备、医药健康、数字贸易、智能制造、康养旅游等主导产业,构建一批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中的产业发展新平台。
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着力补齐旅游发展短板,优化旅游项目投资体制机制,建设一批类型优、业态新、特色明、带动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社会事业、民生服务等为重点突破口,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等设施。
2.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建立职能部门为项目服务责任主体、业主单位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的协调机制,联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强化用地保障。创新用地管理机制,最大程度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做好重大产业项目入库申报工作,努力争取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奖励指标。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资源要素向重大平台、重点项目集中。
实行专业化审核。建立产业准入审核联盟,联盟人员由政府机关、高校、企业、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对引进项目由产业联盟专家进行审核,实现项目审核的专业化。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市场机制作用充分、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政府服务高效的投融资体制。构建投融资大平台,推进现有融资平台公司整合转型,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类资金支持,解决重点项目资金缺口。
加强考核监督。按照“对象全覆盖、过程全跟踪、结果全考核”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项目责任考核体系,注重投资质量、贡献率的综合考评。强化对项目推进工作的考核评价,完善“月督促、季考核、半年考核、年底评优”工作机制,按照签约、履约、开工、投产四个阶段的推进情况进行分类考核,以确保项目顺利有序推进。
3.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力争在产业招商上取得新突破,强化招大引强,紧盯“两个500强”、央企国企和行业领军企业,引进更多的大项目大企业,以项目提升金兰创新城发展水平。
构建精准招商信息库。针对不同产业特点,梳理国内外重点企业,明确产业招商路线图,建立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库,瞄准大企业、大集团招商引商,紧盯大项目、好项目,引进一批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引发产业裂变的项目,重点招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相关项目,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配套,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实现谋项目和引项目的无缝对接和一体化推进。制定完善招商策略,积极吸引行业资深人士担任招商顾问,扩大和加强招商队伍力量,加快招商步伐,开展更加精准有效的招商对接活动。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用全球化视野谋划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紧盯未来产业发展热点,跟踪国际行业领先企业产业布局方向,着眼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主导产业,立足“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融合”,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创链”,开展集群式招商。按照“高大上+链群配”思路,聚焦招大引强,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集群、配套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兰溪籍乡贤作用,深挖人脉资源,拓展人脉商路,通过“联系上的紧密”带动“情感上的紧密”“项目上的回归”。营造回归“好氛围”,扩大回归“朋友圈”,打造回归“大平台”
建立招商引资新机制。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招商,并在每个招商驻点安排专职招商人员。围绕发展重点,制定产业发展的导向目录,围绕核心产业重点瞄准国内外跨国巨头、国内龙头新产品、新产能以及国内外独角兽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着力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创新产业化项目;围绕产业链功能薄弱环节,积极招引配套服务企业,打造完善的产业链。
(五)释活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各项制度综合改革。着力打造“办事理念最先进、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成本最低廉、办事成效最显著”的“六最”营商环境,创建更多“金兰创新城标识”、推广更多“金兰创新城经验”。
1.推进资源要素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增量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实现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可根据产业周期将一般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分别确定为10年、20年、30年。鼓励工业用地实行租赁使用,租赁期限为5年至10年,企业拿地由一次性支付出让金,改为按年支付租金。一旦租赁企业稳产,可申请以协议方式改变用地方式,将租赁土地使用权改为出让土地使用权。完善存量土地盘活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土地回收、企业参股、建立孵化基地等措施,促进低效闲置土地的处置利用。制定实施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质量、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加快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建立项目引进“对赌协议”,把优惠政策与投资方在未来约定的发展目标直接挂钩,作为项目落地前的“规定动作”和最后关口,确保引进项目持续快速发展。
2.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发展。提高平台公司直接融资能力,通过土地招拍挂、收回土地收储、闲置资产盘活等方式,扩大平台公司现金流,为公司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市场化融资模式,建立完善合理投资回报机制,择优社会资本选择,加快项目落地实施。在具体合作中,经营性风险有参与企业承担,经营性以外的风险可以有政府适当承担。引进产业新城的专业运营商,通过专业运营商,吸纳高端要素集聚、输出园区成功经验、带动片区产业发展。创新产业引导基金模式,实现“资本招商”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招商”和“政策招商”。到2023年,平台公司力争信用主体评级达到AA。
3.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高效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大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建立健全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集聚平台开发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企业治理机构、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科学决策、专业运营、精细管理。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开展配套协作鼓励政策。
(六)优环境:发挥绿色生态新优势。生态是金兰创新城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合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坚守,锚定美丽生态、激活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让绿色成为金兰创新城发展最动人的色彩。重点支持兰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
1.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空间布局,对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金兰创新城地处兰江、金华江、衢江三江交汇处,融山水、田园、森林、城池于一体,自然环境是城市的景观基底,构成一幅典型的田园风光画卷。通过对片区生态景观资源进行梳理重塑,规划形成“一核、两带、六廊、多点”的空间景观结构。
一核:即尚湖景观核心。位于金兰创新城几何中心位置,建筑沿中心尚湖景观水体布置,强化公共建筑组群的布局和整体景观设计,协调建筑风格,结合广场和绿化空间设计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群,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中心,体现人文与自然的充分结合。
两带:指金华江滨江景观带和衢江滨江景观带。规划利用现有水系,着重打造水城和滨水绿化景观带,将滨江水系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城市中的亮点。沿金华江和衢江一侧规划不同高度的城市建筑,在实现景观共享的同时形成不同层次和特色的滨水界面。六廊:即依托扬子江以及其它水体形成的海绵示范、科技创新、田园休闲、文化展示、生态保护、健康运动六条景观廊道,各景观廊道功能不尽相同。景观廊道连接不同的景观区和景观点,使其不仅在空间布局上而且在视觉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也成为构筑城市风貌的主要骨架,也是城市景观风貌设计的重点。
多点:指各组团的多处蓝绿公园节点,以及多处标志建筑节点。各组团节点之间通过步行商业街区空间的设计,形成视觉上通透的视觉通廊。

2.推动城市环境建设。
(1)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协调生态修复与城市开发,守护好国土空间“山骨”“水脉”和“土壤肌肤”,筑牢生态根基,促进绿色发展。重点推进生态绿廊体系项目。一是打造“智慧海绵”综合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水体治理、内涝点治理、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空间营造、城市品质提升等工作相融合,打造一批“海绵”功能与景观休闲功能高度融合的项目,提供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生产、休闲空间。二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强地面公园、绿化带等绿色设施的建设,地下排水管网、蓄水池、雨污分流管道等灰色设施的建设。
(2)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创新城硬件设施完善,持续深化城市治理模式,全面更新城区建设形态、整体功能、发展业态,以高品质城市建设管理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增强城市韧性。二是注重精品城市设计。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三是推进未来社区项目建设。以兰溪未来社区项目征迁为突破,开展马公滩区块征迁攻坚战,“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拆迁面积约60万平方米,适时谋划若干省级、金华市级未来社区建设项目。
专栏8:兰溪未来社区项目
项目总投资34.7亿元,已列入省第二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名单。坚持以美好生活为目标追求、以美丽宜居为环境底色、以智慧互联为基本特征、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理念、以创新创业为时代风尚、以和睦共治为治理方式,推广应用社区信息模型平台和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实现人、物、空间、场景的数字化连接,满足社区全人群美好生活向往,引领未来生活方式变革,打造引领全省的未来社区“兰溪样本”。
3.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空间管控边界和生态保护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统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全面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切实落实净土行动,全面推进清废行动,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4.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构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体系,加强全民生态科学知识教育和普及,以战略性视角构建全社会生态人格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水平。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规范绿色市场秩序和加强宏观管理,为绿色消费提供行政保障。强化企业绿色管理,实施绿色生产,营造良好的绿色消费支持环境。倡导绿色低碳交通。积极推进低碳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等领域,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使用,加快充电桩、加气站等设施建设,有效削减道路交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加强与周边城镇的公交系统衔接和覆盖,引导共享出行有序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夯实项目支撑。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定投资的原则,根据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建立项目支撑体系。结合金兰创新城现状特征,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统筹安排工程建设进度。加强项目建设的实施监督,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制定实施项目建设质量保障、安全保障、工期保障,做到基础设施项目适度超前,产业发展项目确保重点,公共服务项目优化布局。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对金兰创新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方面的要素倾斜和政策支持力度,重大项目政策一事一议。加快推进低效用地整治,抓住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和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建立“融、投、建、管”一体化管理模式,打造以新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基础,以经营城市、资本运作为支撑的市场化运作平台。
(三)健全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动态调整等机制。充分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规划实施监测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对规划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开展定期检查评估,及时提出评估改进意见,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强化规划实施各类考核评估结果的运用,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四)营造浓厚氛围。加强宣传发动,运用各种媒体,对外广泛宣传金兰创新城的投资环境、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发展前景等,提升金兰创新城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内宣传金兰创新城建设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和美好前景,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共识,形成人人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