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贵州】贵阳市“十三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05-19 其他 贵州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人才工作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时期,我市人才发展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系列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和人才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60.4万人,比2009年增加20.2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1331人,比2009年增加381人。其中,党政人才3.8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6.59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8.3万人,技能人才19.39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27万人。在人才资源总量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共5.15万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8.53%;高技能人才6.66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4.35%。到2015年,我市研发人员达47.21人年。我市人才贡献率从2011年的23%提高到2015年的28.13%。全市大数据产业企业超过2000户,大数据产业人才1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22%人才,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
       一.党管人才新格局基本形成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基本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上下贯通、统筹协调发展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2010年9月的出台的《贵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贵阳市未来10年的人才工作制定了总体规划,设立了总体战略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生态产业人才为先导,大力开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重点项目急需人才,推动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先后制定实施《关于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关于实施“筑巢引凤”计划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关于大数据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政策体系,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人才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市级财政投入人才工作专项资金13亿多元,10个区(市、县)累计投入7亿多元。2013年以来,市财政按不低于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3%的比例预算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了逐年增长机制,用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重点人才发展项目的建设。
       四.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抢抓市委、市政府推进京筑创新合作重大机遇,以优化服务为根本,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人才引进和项目孵化并举,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短期服务等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促进各类人才“大集聚”, 贵阳高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最集中的区域,并入选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成功组建中科院软件所贵阳分部、北京贵阳大数据研究院、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千人计划”大数据研究院等,建成全国大数据交易所、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首个块上集聚大数据公共平台、首个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城市和首个大数据战略实验室,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1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人才基地)87家,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建成创客空间17家、创业孵化器和投资机构近20家,为我市人才发展提供载体平台。
       五.人才队伍结构逐年优化
       大数据产业、生态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它支柱产业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增加。到2015年,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15.4%,比2009年增长了5.6个百分点。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由2009年的7:31:62提高为2015年的14:36:50,人才队伍结构逐年优化,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六.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建立黔籍人才信息库,共吸纳了32359名黔籍人才加入,引进50名黔籍留学人才来筑创办企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020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以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的契机,依托人才博览会、高层次人才封闭洽淡会等引才平台,采取活动引才、赴外招才、市场引才、待遇留才、项目聚才等措施,直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近3000名,其中,院士16人,“千人计划”专家8人,国务院津贴专家4名、省政府津贴专家4名,省核心专家及省管专家27人,博士282名。
       七.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采取定向培养、专题培训、进修深造、挂职锻炼、项目支持等方式,强化大数据人才等重点领域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提升现有人才专业素养、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打造“一基地、两中心、三示范、多点辐射”的呼叫中心人才培养体系,挂牌建立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学院及示范教学基地,共培养呼叫中心专业人才4000余名,电商能人400余名。围绕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强化京筑人才交流,与国家部委、北京市单位互派挂职干部187名。举办“领导干部周末大讲堂”等各类培训班培训党政人才50万人。强化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才1500余名,“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23000余名,完成农村电商能人、拔尖人才、骨干人才和实用人才培训10万余人。
       八.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贵阳国际人才城建成人才服务综合平台,设立“一站式”大厅,提供人才待遇申报、政策咨询、创新创业支持等67项公共服务。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及六个系列办法,开展人才服务绿卡申报、评审及发放工作,共发放人才服务绿卡3批518张,兑现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险待遇70万。建成高级人才公寓700套。我市与北京市科委合作建成“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促成本地企业与人才对外技术合作项目30余项。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成院士工作站10个,高新技术企业92家。建成“中国西部众创园”、新三线咖啡吧等众创空间17家,“贵阳创投”等创业孵化器和投资机构近20家,集聚创客团队230支、创客1800余人。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人才开发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从全国看,“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出了部署,要求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把贵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贵阳城市功能,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从我市看,一是自然环境对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贵阳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我国西南地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生态环境优越,资源禀赋丰厚,区位条件便利,政策措施优厚,贵阳逐渐成为最适宜生活居住,创业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各类人才“筑梦”的地方;二是经济增长奠定了人才发展基础,近年来,贵阳市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速度,增速连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经济增长为人才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三是新兴产业为人才发展带来新机遇。以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为目标,贵阳市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给贵阳人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搭建更大的舞台;四是便利服务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引进社会化服务机构,集中为人才提供绿卡申报、政策兑现、创新创业、人才猎头、人才培训、人才鉴定等服务,高层次人才享受住房、落户、医疗、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以及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创新创业等方面优惠待遇及便利服务。
       二.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市在“十二五”期间的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把贵阳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来看,与省委、省政府对贵阳的高标准要求相比,与其他省会城市和兄弟市(州)竞相提速发展的态势相比,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有不小差距,与省会城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
       (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结构和布局有待完善,高精尖人才匮乏。
       (二)人才优先的理念不够深入,人才工作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创新。
       (三)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不多,科研项目承载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平台承载力弱,集聚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不强。
       (四)重点产业体量不大,产业园区和企业集聚人才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规模仍较小,企业的发展前景有限,人才承载率低,难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和发展平台。
       (五)对现有人才开发培育不足,本土人才是我市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发、培养本土人才的政策支持有限。
       (六)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足。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不成熟,服务机构总体数量不足、人才服务能力不高、人才市场功能还不健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健全。
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人才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围绕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大局、突出市场导向、体现分类施策、扩大人才开放的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问题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破除束缚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支持、激励、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着力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为实现“一个目标、三个建成”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及人才结构取得重要进展,人才素质显著提高,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环境逐渐优化、优势不断增强,每万劳动者中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人才贡献率等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得到显著提高。
       (一)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2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1491人,比2015年增加160人。其中,党政人才3.8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62万人,比2015年增加4.03万;专业技术人才26.9万人,比2015年增加8.6万;技能人才27.88万人,比2015年增加8.49万;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实用人才队伍。
       (二)结构更趋合理。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的10%左右,市属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职称从2015年的14:36:50调整为2020年的20:45:35。技能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4%,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41.57%,达11.59万人。大数据产业、众筹金融、生态产业及支柱产业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增加。
       (三)素质稳步提升。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达18%,比2014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15.4%提高2.6个百分点,每万劳动力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64.93人年。
       (四)创新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人才贡献率达40%,比2015年的28.13%提高11.87个百分点。加大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力度,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
       (五)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通过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在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流动、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
第四章  “十三五”时期人才开发的重点工作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为目标,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开发,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引进和培育重点产业、重要领域人才。
       一.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和实施《贵阳市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以集聚用好科技创新人才为重点,聚焦引进培养、评价使用、顺畅流动、分配激励等关键环节,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围绕新制定的《贵州省人才资源统计监督报告制度》,以大数据产业为引领,构建和实施符合贵阳发展要求和战略规划的贵阳市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指标体系。
       (二)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全面落实《关于鼓励公职人员参与“痛客计划”助推社会创新创业的意见》,充分发挥好公职人才推进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制定实施贵阳市科研单位领导人员兼职及取酬的办法措施,探索按照分层分类管理原则,支持科研单位领导人员兼任与工作或教学科研领域相关的职务。鼓励高校、事业单位科研人才带项目、技术和成果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兼职。建立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畅通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三)创新人才评价激励。以实施《大数据产业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为突破口,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分类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重点产业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推动建立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年度大数据人才专项资助,采取社会化、专业化的评审方式,每年对在大数据创新研究、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授予荣誉。认真落实《贵阳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短期人才公寓租住暂行办法》,吸引集聚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四)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深化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优化提升贵阳国际人才城功能,完善人才服务绿卡制度,深入推进“人才服务360”,构建覆盖全市招商重点项目、重点产业、企业人才工作服务网络。
       二.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干部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逐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着力开发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技能人才队伍。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较高的技能人才队伍。
       (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技术推广人才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三.精准开发重点产业人才
       (一)大数据产业人才开发。围绕“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实施大数据精准引才计划,大力引进大数据领军人才和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大数据“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合理打造大数据领军人才、创新人才、优秀人才、专业人才和基础人才梯队。加大大数据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初创企业创业扶持,支持各类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制定大数据产业人才评价机制,开辟大数据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人才评价指标新体系。
       (二)呼叫产业人才开发。围绕打造“一基地、两中心、三示范、多点辐射”的呼叫中心人才培养格局,市属高中职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密切配合,建立和完善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学院及示范教学基地,开展呼叫产业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呼叫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比例适当的高职、中职培养和短期培训相互衔接的呼叫产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培训相互带动、良性循环的局面。把贵阳建成西部第一、全国重要的呼叫中心产业集聚区,打造“全球呼叫、贵州服务”的中国呼叫产业发展新高地。
       (三)大健康产业人才开发。围绕实施千亿级大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培育现代中药、生物制约、医疗器械等产业人才,助推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发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医药、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以提高我市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健康养生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我市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有效干预,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大力开发一批中医养生师、心理保健师、食品安全管理师、老年护理师、芳香理疗师、美容保健师、康复保健师、营养指导师及健康管理咨询师等健康产业人才。
       (四)现代制造业人才开发。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和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壮大军工(民品)产业,大力开发汽车工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现代制造业人才。按照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目标,大力开发一批磷、铝、特色食品等传统资源型产业的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产业人才,推进我市行业整合和品牌提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五)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围绕我市“引金入筑”工程,大力开发一批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人才,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围绕我市建成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城市,加快智慧商圈、社区电商、跨境电商发展,大力开发一批电商人才;围绕我市发展智慧旅游,突出抓好山地旅游,大力开发一批旅游业人才。
       (六)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围绕我市“两区一带多园八模式”产业布局,积极搭建农业产学研平台,“以园区生态化、农业都市化、技术标准化、产业特色化、发展融合化、投入多元化”为引领,着眼于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技能鉴定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培育一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经营服务人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发挥好农村电商能人、“土专家”和“田秀才”的作用。
       (七)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互动机制,整合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资源和力量,加强项目资源与人才资源的融合互促共用,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资源在全市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流转共享。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精准招商,依托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再出发活动、数博会和各类招商引资平台,广泛宣传推介招商引智项目和人才需求信息,在引进优质项目的同时精准集聚人才,推动单纯招商、引才向“人才+技术+项目”和“团队+项目+资本”新模式转变,形成招商引人才、人才促产业、产业再聚才的发展模式。
       四.关注基础领域人才开发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人才开发。围绕我市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需要,以建设“千园之城”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业和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开发。
       (二)城镇化发展领域人才开发。根据我市全力塑造城乡发展新形态的要求,以“疏老城、建新城”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强规划、交通、水利、通信、城市管理、乡村建设等领域人才开发。
       (三)公共服务领域人才开发。按照我市深入推进大民生持续改善,切实提升大治理能力水平,全力拓展民生保障新境界的要求,大力开发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的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大力开发一批“三足鼎筑”所需的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文化人才。在文化教育、政法、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领域建设一批人才基地,大力培养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专业人才。
       (四)基层领域人才开发。 围绕我市基层的实际需要,以基层教育、医疗、农业为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基层教师、医生、农业骨干,为我市基层建设发展服务。
       五.着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紧紧围绕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目标,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构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一)大力引进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较高科技研发水平和产业化发展能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依托市政府驻外联络处设立人才引进联络点或服务站,完善项目引才、协议引才、以才引才等工作机制,吸引人才到我市创业创新。建设以“千人计划”专家项目为主体的创业创新示范园,探索“千人计划”专家推动产业发展的贵阳模式。充分利用“筑巢引凤计划”、“黔归人才计划”,依托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活动、数博会等载体,构建平台揽才、赴外招才、活动引才、项目聚才的立体引才模式。
       (二)外地“输血”与本地“造血”有机结合。大力整合在筑人才资源,推动外来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精英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实施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依托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和工程项目,在实践中培养聚集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在市管专家队伍和创业领军人才中培养有实力竞争国家级、省部级专家的候选人才。
       (三)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的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的合作,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一批人才引进和培养长效合作单位,开展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积极采取合作研发、委托研发、挂职、顾问等方式加强岗位培养、实践锻炼,加快重点产业人才成长。
       (四)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平台。深化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以高新产业平台为统揽,推动与国内外知名聚集区开展创并且合作,整合资源,优化创业发展环境,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一站一台”、“一部一院”和中国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贵阳)基地的平台作用,使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发展的载体。坚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方向,探索完善体制机制,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支持发展条件好的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坚持创新创业者的需求导向,实施精准服务,打造高端人才、大学生与“草根”创新、创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平台。
       (五)发掘痛客创客人才。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充分用足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机遇条件,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实施痛客计划、举办痛客大赛、打造痛客梦工厂为载体,鼓励激励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职人员个人创造、职务创新,在全市公职人员中形成主动作为、善谋勇为的积极局面,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商业模式形成、产业形态创新,引领并带动集聚创客民智,形成创新的社会治理机制,推动痛客创客文化在贵阳孕育、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果。
       (六)实施双创行动计划。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部署要求,出台实施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专项政策,建立“众创空间”孵化体系,推动“中国创客小镇”、“中国西部众创园”、“博雅众创空间”等加快发展,鼓励具备条件区(市、县)、高校和企业培育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或孵化基地,遴选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
       六.加大引进和扶持海外优秀人才
       建立海外优秀专家集聚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拥有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理念、我市重点产业和领域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外国专家、港澳台专家及持有国外长期居留资格证的华裔专家。进一步放宽引进海外人才的条件,加强对海外人才在项目申请、成果推广、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设立市级海外专家项目资助资金,对企业申请的海外专家项目获得国家立项的,给予引智项目单位国家资助外的市级资金配套支持。对获得市级立项的海外专家项目,根据引进海外专家层次及项目水平,分级给予资金支持。发挥外事、侨务、外专、海外人才服务机构等渠道作用,建立海外联络机构协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引才配套政策,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在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构建更加灵活的海外智力开发利用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共建合作园区、互设分基地、成立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深化人才国际化创新合作。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对外开放,支持外籍高层次人才领衔或参与承担。支持市属高校、中小学、职业院校等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联合办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并在引进外籍教师和国际教育资源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支持有实力的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参与全球性重大科技领域的科技合作与创新对话。及时掌握国际组织岗位需求信息,积极做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工作。围绕我市重点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以专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国(境)外培训工作。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不断提升职业化水平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每年遴选50名左右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赴国(境)外培训。
       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我市与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市的实习基地,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为用人单位培养和输送信息技术人才、提供智力技术支持;探索建立我市与长三角地区区域性人才合作基地和研发基地,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
第五章  促进人才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一)优先调整人才结构。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重视技工人才的开发。
       (二)优先创新人才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围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等方面科学规划、大胆探索有利于我市人才发展的制度,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流动的政策体系。
       (三)优先开发人才资源。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
       (四)优先保障人才投入。建立多元投入、多渠道融资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实施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时,统筹安排人才开发培养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落实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完善有关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
       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一)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强化各级政府人才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进一步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服务转型,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
       (二)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凡是用人单位能够自主决定、自担风险、自行调节、自行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用人单位去解决。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改进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等“去行政化”,为用人单位更好发挥主体作用提供良好条件和环境。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
       (三)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深化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四)加大宣传,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政策宣传,营造全社会爱才识才用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的生活环境。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一)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政策,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有偿咨询、课题研发、短期服务等多种方式招才引智,千方百计吸引高端人才来筑服务,做到“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二)完善线上线下引才平台。充分利用媒体人才引进专版,动态发布高层次及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结合活动引才、赴外引进等专题引才活动,建成线下推介、线上展示引才平台。
       (三)建立社会化引才机制。制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发展壮大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管作用,实行协会与主管部门脱钩,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承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项目;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采取“人才+项目”、“人才+团队”模式,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高层次及紧缺急需人才;鼓励用人单位通过社会化服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四)完善引才激励措施。对符合我市重点产业、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发展需要,直接引进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经营管理,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到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办科技型企业给予补贴。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创新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对企业人员攻读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博士学位并取得证书的,给予学费资助。推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和工程项目,在实践中培养聚集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在市管专家队伍和创业领军人才中培养有实力竞争国家级、省部级专家的候选人才。
       (二)创新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不断提升职业化水平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能力。针对企业投融资、项目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知识更新需要,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或论坛,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按照省“六个一批人才”引进工作安排,引进科技、经济、金融等方面高层次专业人才到市、区(市、县)、园区管委会、学校、医院、银行、国有企业等挂职或任职。
       (三)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快职业教育机构和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优化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采取校企联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以师带徒等“订单式”方式培养技能人才。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职业院校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企业需要相衔接。继续实施贵阳市户籍学生就读市属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免除学费政策,对企业自主培养或自学成才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补贴。
       五.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我市人才奖励办法。对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及获得国家、贵州省发明专利奖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发明创造积极性;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项目实施转化;鼓励企事业单位落实对发明人的奖励政策,提高其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二)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重视吸收民营企业育才引才用才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各类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一)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全国率先制定大数据产业人才评价机制,开辟大数据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人才评价指标新体系。
       (二)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注重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应用型人才评价应根据职业特点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以群众评议为基础、部门领导评鉴为主导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分行业制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
       (三)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研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建立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四)探索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建立在实施重大工作、重点工程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机制,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资质评价认证制度,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经营管理人才经营业绩评价制度。探索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相应的考核实施办法。坚持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规范用人单位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契约行为。
       (五)建立考核评估与人选退出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评价、激励人才。坚持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规范用人单位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契约行为。对作用发挥不明显或存在品行不端、违法乱纪等行为的,经核实认定,取消对其支持政策。
       七.畅通人才流动机制
       (一)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建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
       (二)创新人才配置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引导重点产业人才空间合理布局。
       (三)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注重人选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综合考核。研究制定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到企业任职措施,可到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兼职工作,获取相应报酬。
       (四)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意见,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适当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边远贫困和民族乡镇以下单位招录人才,可适当放宽条件、降低门槛。
       八.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一)设立创新创业园区聚集高层次人才。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各区(县、市)、开发区充分利用自身特色资源优势,设立创新创业园区,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
       (二)设立博士后工作扶持站。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的前期培养单位,集中力量对有发展前景的科研企事业单位进行扶持,每个扶持站扶持期五年,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
       (三)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示范基地。紧紧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建设示范基地,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支持基地和基地内的单位申报科技项目、工程项目、产业发展等项目;对成绩突出的示范基地重点培养,作为候选推荐申报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九.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一)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认真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政策,在出入境和居留、户籍办理、工商、税务、金融、住房、海关、配偶随迁、子女就学、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为引进人才提供快捷高效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络员制度,用人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与培养、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我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的服务窗口增加为人才服务内容。加强各类园区的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创业基地建设,做好各类社会人才的服务、协调工作。
       (二)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升人力资源开发配置水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推动发展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改革,加大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力度,逐步把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中经营性业务交给中介服务机构办理,加大政府购买人才公共服务力度。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业地方性行业规范,推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三)改善高层次人才待遇。适当提高我市企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生活补助和租房补贴标准。对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由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提高我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奖励力度。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