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湖北】襄阳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2-23 农林水利 湖北
一、“十三五”总结与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利系统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根本宗旨,扎实推进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五位一体”建设,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环节逐步补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不断提升,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鄂北一期建成通水,为襄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一)重预防、守底线,防汛抗旱减灾取得重大胜利

襄阳市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开展安全度汛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强化水库防汛备汛和汛期调度,加强防洪工程水毁修复,蓄、引、提、调并举做好抗旱保水蓄水工作。2016年,有效防御4轮强降雨过程,科学应对“8·7”特大洪涝灾害袭击。2017年,成功应对历史罕见的大面积高温伏旱和大范围持续秋汛。2018年,科学防范4轮强降雨过程,成功抗御“7·31”南漳特大“坨子雨”袭击,有效应对大面积高温伏旱。2019年,有效应对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夏旱连秋旱,成功抗御两轮暴雨山洪袭击,安全平稳度过汉江秋汛。2020年,有力应对前旱后涝、旱涝急转、中度气象干旱、12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十三五”期间襄阳市有效防御和应对了水旱灾害,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保障粮食稳产丰收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抓谋划、督推进,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再创新高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绿色转型的关键期。襄阳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规模持续加大,累计完成投资210.08亿元,比“十二五”增加61%,创历史新高。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成为襄阳水利建设史上工程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基础性民生工程,襄阳分水口配套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引丹等5个大型灌区、17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石台寺泵站更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相继见效。实施汉江干流堤防加固以及唐白河、南河、蛮河等重要支流防洪治理;实施滚河、沮河、渭水等15条(段)中小河流治理;完成315座新出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江河防洪标准显著提升,水库安全度汛能力明显提高。南漳、保康、谷城、枣阳、老河口、宜城等县(市)山洪灾害防治稳步推进,“自动测报+群防群测”山洪预警防治体系逐步建立,保康山洪灾害防治示范县全面建成。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基本完成,防汛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三)强管控、促节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

“十三五”期间,襄阳市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了覆盖市、县两级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许可管理,深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2018~2019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获得优秀,全省考核排名第一。牢牢把握节水优先方针,在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湖北省率先出台市级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拟定了襄阳市节水用水规划。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积极创建节水示范企业,“十三五”期间有4家企业荣获省级节水型企业称号,56家企业荣获市级节水示范型企业称号。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1.61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41.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62.2%,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5。引丹灌区成为湖北省首批节水型灌区;枣阳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省政府表彰;枣阳、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水利配套工程进展明显,为巩固襄阳百亿斤粮食大市地位作出突出贡献。

(四)巩农饮、助脱贫,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饮水安全事关脱贫攻坚成败。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饮水问题为出发点,围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大局,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底线任务,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连续多年被列入襄阳政府“十件实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保康县采取打深井提水破解了山区喀斯特地貌饮水安全问题;襄州、南漳、老河口、枣阳等地推进规模化水厂、管网延伸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市、县水利部门组织专班深入一线指导督办建设进度并开展脱贫攻坚饮水安全回头看,做到不漏一村、不落一户、不少一人。到2018年底,襄阳市12.48万户36.6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并在国家扶贫开发系统中实现销号。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登记在册400.9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实现了国家现行标准下的全覆盖,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五)建机制、压责任,河湖长制推进成效显著

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库长制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全市9个县(市、区)、3个开发区及114个乡镇的工作方案以及小微水体河湖长制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积极推进河库和水利工程划界确权,依法划定河库管理范围,健全空间管控机制,全市所有河库与水利工程已完成划界。在全省率先实行河湖长述职制度,率先建设河湖长制信息化系统,率先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河湖警长制”、问题导向挂牌督办等做法在全省推广,巡河护河治河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和科学化。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碧水保卫战,大力开展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河库“清四乱”、岸线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禁止水库投肥(粪)养殖、非法采砂专项整治、涉水违建综合整治、城市水系清淤清漂等行动,河库水质持续改善。襄阳市“清四乱”经验做法在全省汉江生态环境保护现场推进会上交流推广,3个案例入选水利部“清四乱”攻坚典型案例,河湖长制工作每年获全省考核优秀等次。

(六)护碧水、润古城,水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十三五”时期,襄阳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以优异成绩通过水利部、省政府联合验收。以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加强河库保护及修复力度,大力实施水系连通、水生态环境整治,全市河库面貌显著改善、水质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市28个省控及以上断面中Ⅲ类以上优良比例100%,汉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平,29个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9.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长渠(白起渠)成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汉江南渠(襄水)护城河水系连通工程建成通水,谷城汉江国家湿地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枣阳城市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南漳清凉河涌泉段水环境治理等示范工程综合效益显著。襄阳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成为全国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取得显著成效。南漳县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七)夯基础、促发展,移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移民建设资金近10亿元。建设灌溉机井、灌溉渠道,人畜饮水机井,人用饮水管道等各类基础设施项目1600个,投资4.1亿元,移民大村初步实现了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安置区面貌大有改观。社会事业建设项目400多个,投资1.7亿元,公共卫生建设、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以移民生产安稳致富为总抓手,投入产业发展项目资金3.8亿元,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稻虾养殖基地、黄桃种植基地等,发展了蔬菜大棚、香菇大棚等特色产业,移民人均收入得到很大提升。移民培训投资2500余万元,通过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技能培训和移民干部培训等多种方式,襄阳市移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科学、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移民项目绩效目标管理,促进襄阳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不断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移民安置区稳定和繁荣。

(八)谋改革、勇创新,水利行业能力稳步提升

全力服务支持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襄州、枣阳、宜城、老河口、南漳、谷城等6个县(市、区)成立县级农村供水管理机构,统一监管饮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为提高灌区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灌区管理现代化,三道河灌区信息化建设效果显著。深入推进河道非法采砂整治巩固提升行动,如期完成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河道非法采砂整治任务。推进襄阳市引丹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机制研究,围绕水权、水价及奖补机制开展探索。借助襄阳市城区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工程PPP项目推动水利投融资发展,利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二、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襄阳要发挥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襄阳贡献”,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襄阳样板”,亟需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约束作用及服务支撑水平,立足于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真抓实干推进水利补短板、挖潜力、提质量、强监管、激活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妥善应对水安全风险。

(一)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谋划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关乎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襄阳市要奠定“襄十随神”城市群龙头地位以及汉江流域城市群引擎地位,就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宗旨,以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问题为导向,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可靠运行为前提,加快构建循环畅通、功能协同、安全可靠、调控自如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高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适配性。同时要发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覆盖范围广、吸纳投资大、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发挥水利投资在构建高质量内需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升襄阳水利基础设施的多重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襄阳市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为创建“畅通汉江”筑牢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快补齐汉江干支流防洪短板,以基础设施的内畅外联、布局合理和配套完善,提升水利对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也要防止因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外调水增加等因素带来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水源工程建设、河库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为建设“魅力汉江”“美丽汉江”筑牢水资源、水生态安全格局。既要建设现代化、高标准、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为“幸福汉江”夯实基础;也要对人民群众“喝优质水、用高效水”和人民群众对“幸福河库”的期盼交出满意的答卷,使襄阳走在“活力汉江”“创新汉江”的队伍前列。

当前,汉江干流防洪保护圈尚未闭合,唐白河、蛮河、南河等重要支流以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尚未完成,防洪体系尚不完善;西排子河、石门集、孟桥川、云台山、红水河等大型水库,沙河、渭水等中型水库以及新鉴定的小型水库亟待消除安全隐患;山洪灾害治理能力及监测预警智慧化水平亟待提升;汉江梯级水库壅水影响下,襄阳同等强度暴雨形成的洪水位越来越高,中心城区滞涝面积增加,正面临着日益加大的外洪内涝压力。同时,襄阳近年发生伏秋连旱,然而有限的资金仅能保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持续推进,重点中型灌区建设虽已开工一批,但剩余部分和其他中型灌区均未实施;城镇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配套管网及保护设施,部分城镇无备用水源,不能有效应对突发水污染、特大干旱事件的风险;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不高,工业节水改造、水循环利用程度不够,城镇供水管网仍存在较大漏损,用水计量设施及节水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三)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紧抓引江补汉、鄂北二期工程重大机遇

襄阳北部的鄂北岗地是传统旱包子地区,近年来干旱重灾区向中部丘陵区延伸,旱灾易发区面积持续扩大。鄂北一期工程通水虽解决了鄂北岗地水源问题,然而鄂北工程襄阳分水口配套连接工程尚未实施,限制了鄂北工程效益的发挥,襄阳城乡生活用水、农村人饮还存在较多困难,长山供水区仍然缺水严重。亟需借助鄂北二期工程向唐东地区、长山供水区补水优势,打通“最后一公里”,延伸供水辐射范围,改善区域水资源调配体系,提升鄂北工程效益。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襄阳用水需求不断增加,部分城镇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生态用水。引江补汉工程在服务北方用水的同时,作为湖北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的“龙头”工程,可为襄阳市所在的输水沿线直供区补给水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引江补汉工程沿线优势,可有效解决襄阳汉西地区重点灌区水源问题以及河道内生态用水被挤占等问题。积极谋划一批与引江补汉工程、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相衔接的配套设施项目和供水保障工程,对提升区域供水能力、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起到重要作用。

(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面提升水利保障标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的保护意识、水权意识日渐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高标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特点。为适应新发展阶段,治水需统筹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解决好目前襄阳市水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水利保障标准,构建普惠共享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创新河库系统治理及生态修复模式,打造襄阳特色的“山水城洲”文化,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持久水安全方面。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运行后,汉江干流襄阳段尤其是中心城区所在河段防洪压力大幅减轻,但随着产业布局优化、防洪保护区调整、城市人口聚集效应的加剧,以及部分河段超警水位以上洪水持续时间长对人民生活及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逐渐凸显,迫切要求提升防洪工程建设和管护标准,全面提升洪灾综合防治能力。

优质水资源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的阶段性成果与人民群众对及时、方便、足量、洁净的用水需求仍有差距,与城市居民同质同网同价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仍有较大差距,联户、单户分散供水工程较多,点多线长面广,水源水质水量保障参差不齐;山区供水工程位置偏僻、设施老旧破损,良性运维困难。亟需全面提高供水保障标准、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标准,加大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力度,促进供给保证率和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健康水生态方面。随着襄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大部分河流特别是汉江干流水质较好,但部分河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部分城镇工业、生活污水未达标处理排放,小清河、蛮河等流经工业区段的水质个别时段仍不达标,部分河段水功能呈现退化趋势;河流岸线保护与合理利用尚未全面铺开,河库空间管控能力仍有不足,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艰巨。

先进水文化方面。当前水文化建设与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结合不够紧密,水文化对荆楚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古城文化的提炼挖掘力度还不足,传承载体及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境界及审美需求尚存在差距。襄阳市有着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提炼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精髓,将文化元素融入古城水体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城市水景营造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促进襄阳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适应治水矛盾变化,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水利公共服务体系

新时代治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民生水利、平安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建设寄予了更大期望。目前存在水利社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水权市场尚未建立,水利投融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尚待形成,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影响综合决策能力的提升等问题。因此,亟需把协调涉水关系、规范涉水行为、化解涉水矛盾,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作为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水管理能力和水利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襄阳市加强水利行业监管,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水事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工程管理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简优化水行政审批流程,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分类逐步推行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技术服务等水利公共服务市场化,优化服务平台,提升办事水平和效率。

三、总体思路与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国家、湖北省水网建设总体要求,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布局及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紧扣治水主要矛盾变化,瞄准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和建设幸福河湖的期盼,着力健全襄阳市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持续推进水治理和水管理能力提升,为加快推进襄阳市“五城共建”,全面提升襄阳作为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名词解释 五城共建:把襄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二)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把人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水利发展成就的试金石,努力推动水安全保障成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润泽民生、造福人民。

——坚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三条红线管控指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通过倒逼机制,层层传导压力;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

——坚持节水优先、科技引领。严格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牢固树立全社会节水意识,始终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将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与工艺,加快实现用水方式从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防控。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将常态减灾作为基础性工作,力争消除防汛抗旱薄弱环节及重要风险隐患,增强应对特大干旱及突发水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建全水风险防控机制,提升防范化解各类水风险的综合能力。

——坚持两手发力、强化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监管与服务、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辩证关系;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管水;重点加强江河水库、水资源、水工程、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努力营造强监管的态势和氛围。

(三)总体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2035年,襄阳市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河库健康保障、涉水事务管理四大体系。

按照分步实现原则,“十四五”时期立足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需要及襄阳市情水情,以实施水网重大工程为核心,围绕“水安全保障型城市、节水型示范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现代化水利强市”等创建目标,加快实施一批骨干性、基础性重大水利工程,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平、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河库水生态健康水平、涉水事务管理水平,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实现的具体目标如下:

洪涝防御能力增强。针对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防洪保安需要,加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襄阳城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30年一遇;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区及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治涝标准;山洪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升;大中型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基本消除;洪涝灾害风险管控能力增强。

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充分发挥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促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0.26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全市新增供水能力3.82亿立方米,城乡一体化供水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提档升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5以上,鄂北岗地高效节水探索迈出新步伐。水库移民安置区就业增收水平持续提高。

河库生态明显改善。巩固河库划界确权成果,河库空间及水域岸线管控能力逐步加强。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库基本功能得到恢复,生态需水得到保障,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性逐步提高。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84.04%。以河流水系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统筹规划,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水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改革监管取得突破。以河湖长制为有力抓手,形成部门间对水资源高效协同、齐抓共管的局面,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各环节得到全面监管。水文水资源、河库生态、水土流失、水利工程等监测监控能力不断提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农业水价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发展布局

1.总体布局

围绕襄阳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主体功能区划,在“一廊十河、一核三片”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外延,依托全市水系脉络和水资源禀赋,结合襄阳市情、水情、旱情、工情实际,以经济社会供给更加可靠、与自然生态系统更加友好、洪涝灾害风险更加可控、资源与工程管理更加智能、涉水功能更加完善为目标,提出“一山一岗一平原”的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即以汉江沿江平原为核心脊骨,以北部岗地、西部山地为两翼支撑,形成空间上具有显著网络形态、结构上具有“纲、目、结”显著特征、功能上具有“五水统筹”作用的“幸福水网”体系。




名词解释 一廊十河:“一廊”指汉江生态长廊,“十河”指汉江、南河、北河、滚河、蛮河、淳河、小清河、唐白河、沮河、漳河。

一核三片:“一核”指中心城区,“三片”指汉江沿江平原、北部岗地、西部山地。

五水统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

2.分区发展重点

“一平原”——汉江沿江平原。依托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强汉江河道堤防防洪整治,加强河库保护和水生态治理修复,打造具有防洪、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态景观、城市休闲旅游、古城风貌展示等多种功能的“百里汉江生态廊道”。加快推进新集水电站建设,促进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充分发挥汉江水能的综合效益。完善襄阳市城市防洪保护圈,推进汉江干流及唐白河、小清河、滚河、淳河、渭水等支流防洪治理工程,提升汉江沿江平原片防洪排涝能力。加快三道河、石门集、云台山等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地及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加大江河湖库水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打造循环通畅、洁净美丽的水网格局。加大长渠(白起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力度,弘扬襄阳水文化精神。


“一岗”——北部岗地。重点推进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襄阳段配套工程,充分发挥充蓄水库的联调补偿作用;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要求,结合引丹、大岗坡、熊河、石台寺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改善北部岗地农业灌溉条件,最大程度扩增鄂北工程效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北部岗地灌排体系,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探索鄂北岗地高效节水灌溉新模式。



“一山”——西部山地。紧抓南水北调中线二期机遇,依托引江补汉工程,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退还河流生态用水,推动襄西绿色发展;加快推进潭口二库新建、金盘洞水库改扩建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山区水质水量安全可靠,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北河、南河、蛮河、沮河及漳河上游防洪能力,重点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及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四、水安全保障八大任务

名词解释 八大任务:指畅通江河洪水通道、增强河库调控能力、构建供水保障格局、夯实农村水利基础、促进移民安居乐业、维护河库生态健康、智慧水利新基建建设和建设现代水治理体系。

(一)畅通江河洪水通道

立足襄阳市水网脉络和防洪风险分布情况,以汉江干流为主线,以唐白河、蛮河、南河等重要支流为骨干,以滚河、小清河、淳河等中小河流为支撑,重点加强堤防、河道、岸线等洪水行洪通道建设,大力促进沿江平原易涝区以及襄阳市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加大北部岗地、西部山地山洪灾害防治力度,不断完善襄阳市防洪排涝减灾体系。

1.推进汉江和重要支流防洪整治

当前,襄阳市汉江干流仍有部分堤防未进行除险加固,存在堤身单薄、抗洪能力差、穿堤建筑物病险多等问题,局部堤段仍存在防洪缺口和薄弱环节。由于工业园区的新建和防洪保护区的调整,保护人口增多,工业产值增加,现状堤防的防洪标准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按照“确有必须、可以持续”的原则,规划并实施襄阳市汉江堤防整治工程,结合襄阳市新区发展及产业布局调整需求,完善襄城区、老河口、谷城、宜城等区域防洪保护圈。针对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河道崩岸、滩体崩退等问题,结合汉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总体布局,开展襄阳市汉江河道治理工程,对汉江河道进行崩岸治理及河势控制,加强岸坡守护力度及崩岸险情监控。

目前蛮河、南河、唐白河堤线未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圈,部分堤段未达标,堤身薄弱,河岸冲刷严重,导致干流沿岸防洪能力不足,遇大洪水时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十四五”期间,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治理需求,加快推进唐白河、蛮河、南河等重要支流防洪治理工程。重点对蛮河南漳城关段、宜城赤土坡段、郑集段,南河保康寺坪镇段,谷城城关镇、南河镇、盛康镇段进行治理;全面完成白河堤防达标、险工险段治理以及唐白河城区段右岸防洪未封闭段治理,完善区域防洪体系,达到堤防达标、河势稳定、行洪通畅、岸线稳固等目标。

2.实施中小河流治理

针对襄阳市中小河流存在的防洪标准较低、堤防薄弱、行洪不畅、岸坡冲刷严重等问题,按照系统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阶段实施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新一轮灾后水利补短板,全面推进滚河、小清河、淳河等35段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启动流域面积50~2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综合运用堤防加固、河势控制、清淤疏浚、岸线整治、防汛道路建设等措施,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保证河道泄洪通畅及两岸防洪安全。

3.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系统推进以流域和区域为单元的山洪灾害防治。大力开展保康、谷城、南漳等重点区域山洪沟治理,加强岸坡防护,对重点河段和山洪沟出口进行清淤疏浚,畅通山洪出路,同时利用截洪沟、排洪渠等设施导排洪水。增加非工程措施投入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对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推进襄阳市山洪灾害监测站点更新改造。继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对典型山洪灾害辅以应急处置措施,不断完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4.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襄阳城区河流上游两岸受山洪威胁,下游两岸受内涝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区域原有自然排水格局被破坏。崔家营蓄水后,外部排水条件发生改变。针对城区存在的排水通道不畅、部分城市河流淤积严重、涝水外排困难等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完善襄阳城区、东津新区等重点城区防洪排涝体系。综合采取渗、滞、蓄、用、排等措施,加强对雨洪的疏导、调蓄、控制和利用。加强河道清淤扩卡、泄洪排水通道建设、闸站改造、恢复河流洼地等自然水系连通,提高雨洪径流的调蓄容量和调配灵活性。重点实施檀溪滨江路排水工程、岘山广场片区排水工程、樊西新沟排水工程,推进襄城南部山体泄洪通道工程等。汉江梯级渠化后,汛期洪水无法自排的部分区域,新建七里河泵站、改造岛口排涝泵站等,提高区域排涝能力。加强小微水体、雨污合流沟渠等清淤疏浚,保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健全各市县(区)城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二)增强河库调控能力

坚持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考虑“蓄与泄、分与排”的关系,推进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汉江梯级枢纽防护以及汉江分蓄洪民垸布局优化调整和建设管理等工程,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恢复和增强河库调控能力,提高洪水管理能力。

1.推进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针对部分水库存在的大坝渗漏、不均匀沉降,溢洪道水毁、输水管老化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积极推进水库安全鉴定,排查病险隐患,力争做到“发现一处,消除一处,不漏一处”。按照优先安排险情较重、防洪风险大的原则,对孟桥川、西排子河、石门集、云台山、红水河、熊河、莺河一库等7座大型水库,沙河、渭水、狮子岩、罗岗、邢川等18座中型水库以及新鉴定的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恢复和增强水库原有功能,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加强水库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和管理,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规范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程序,安排好各项前期工作进度。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汛期制定严密、详细的施工期度汛方案、应急预案和抢险措施,处理好施工进度质量与水库运用、安全度汛的关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须履行验收程序,未经验收的水库一律不得投入蓄水运行。

2.推进汉江梯级枢纽防护工程

雅口、碾盘山、新集枢纽建设后,库区水位抬高对回水淹没范围内的干支流防洪排涝安全造成一定威胁。水库回水范围内由于库水位抬高,可能造成大范围耕地浸没,需对汉江干流库区两岸耕地及部分洲滩圩垸进行防护,使其达到一定的防洪标准;对支流河口处的成片较低土地进行防护,以减少淹没、浸没损失。“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宜城市雅口航运枢纽库区土地防护工程,对右岸进行抬田并新建防渗墙,左岸5个片区进行抬田;实施雅口航运枢纽工程、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冷浸田改造项目,新建排水沟、渗水沟、沉沙井等设施,解决垸堤保护区内的浸没问题;实施新集水电站库区防护工程,对左右岸6个保护区实施筑堤防护,对10片库区土地实施抬高防护。

3.推进汉江分蓄洪民垸布局优化调整与建设管理

结合丹江口大坝加高及上游梯级水库建设后汉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加快推进襄西分蓄洪民垸布局优化调整工作和襄东分蓄洪民垸建设管理前期设计。加强襄东分蓄洪民垸人口管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非防洪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强化垸内社会经济活动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较为合理的分蓄洪民垸管理体制与机制。





(三)构建供水保障格局

为缓解襄阳市水资源供需矛盾,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量短缺等困局,贯彻落实“空间均衡”治水思路,坚持“三先三后”原则,结合区域特点,在挖掘现有潜力、细化调度方案基础上,以天然河流水系为基底,以骨干水源工程为节点,结合引调水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打造丰枯调剂、联合调配、供水无忧的供水保障体系,为襄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名词解释 三先三后: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1.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将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格执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进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健全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县域为单元,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强化节水监督考核,逐步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围绕“合理分水、管住用水”,强化农业、工业、生活等重点领域节水。

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大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效益,促进农业节水增效。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加强灌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开展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确定灌溉定额,构建从水源到田间全过程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施鄂北岗地旱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持续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持续抓好工业节水工作。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加大工业用水节水宣贯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供用水计量和监测设施建设,对重点用水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实施重点监督管理,强化生产用水管理。推广使用先进节水技术,实施节水管理和改造升级,采用差别水价以及树立节水标杆等措施,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

加强生活和服务业节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公共领域节水,推动居民家庭节水。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鼓励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开展节水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群众节水意识。创建一批节水示范基地,推进节水型企业、高校建设,发挥它们在节水宣传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2.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襄阳市当地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汉江干流过境客水相对丰富但利用困难,部分区域特别是北部岗地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根据汉江穿襄阳城而过及“西山、东岗”的地理格局,在充分挖掘现有工程潜力基础上,构建以汉江干流为轴线,以引江补汉工程、引丹干渠、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含二期)为骨干的“一纵三横”的水资源配置工程骨干网,并围绕“一纵三横”骨干网,积极筹划新集枢纽引水工程等一批区域引调水工程和配套设施,形成“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水资源调配大格局和“供水充足、用水便捷、保障率高、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

3.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加快实施新集水电枢纽工程建设,保证工程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加快实施中小型水库水源保障工程,积极推进潭口二库、草木湾水库、双河拦水坝等中型水库新建工程和金盘洞水库改扩建工程,推进堰河、椿树湾等小型水库新建工程。对于列入省级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需求迫切且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经综合比选、科学论证后确实可行的,力争开工建设。对有条件的水库可充分挖掘现有工程潜力,实施清淤扩容或加高增蓄工程。近年汉江中下游连逢枯水年,加之梯级水库建设影响,坝下枯水位持续走低,为保证沿江两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新建或更新改造一批引提水闸站,减轻枯水位下降的不利影响。

4.加强城市备用水源建设

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布局。以“多类型水源互济、多水源保障互补”为目标,按照“先挖潜、再新建”的思路,根据各县区城市自然条件、供水水源特点和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和确定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类型、规模和标准;挖掘现有工程应急备用能力,紧密结合常规水源建设,延伸城市及周边乡镇配套管网。加强应急备用水源的涵养和保护,在水量、水质等方面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重点实施襄阳市冢子湾备用水源主体工程、襄阳市冢子湾备用水源襄城-樊城穿江管网工程,推进管网等输配水设施与水源主体工程同步建设。积极推进老河口市孟桥川水库备用水源工程、谷城县潭口二库备用水源工程等各县市区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立良性运行管理维护机制,确保遭遇突发事件时及时发挥作用。当遭遇特大干旱或突发水安全事件时,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和必须的生产、生态用水得到有序供应,切实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夯实农村水利基础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水和谐、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入落实“城乡一体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相关部署,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抗旱补短板建设以及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全面启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夯实农村水利基础,不断提升农村安全饮水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1.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以巩固稳定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布局。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枣阳、老河口、谷城、保康、南漳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标升级,提高农村供水有效覆盖率。新建一批跨乡镇、跨村连片规模集中式供水工程,充分利用城镇水厂或较大的农村水厂,扩容改造,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制机制,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2.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的相关精神,推进引丹灌区、三道河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和长山灌区新建扩建工程,围绕“水源供水、过程配水、田间生态高效灌排水、科学管水”等环节,着力解决灌区配套设施不足、渠系老化失修标准不高、计量设施及安全设施欠缺、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等突出问题,提升农田供水保障程度及水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襄阳市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3.推进抗旱补短板建设

逐步完善抗旱工程体系,实施朱排岗、朱岗等8座中型灌溉泵站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启动新建竹林湾、陈家湾等小型水库工程,着力提高干旱易发区、偏远山区的水资源供给水平。实施一批小型引、调、提水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缓解部分干旱死角区的用水困难。在易旱地区新建或改造机井、泵站、拦水坝、引水渠、塘堰及渠道疏挖等应急抗旱工程,以满足发生不同程度干旱时的基本用水需求,提升襄阳市抗旱应急能力。

4.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围绕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库管控、防污控污等方面,采取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措施,建设水美乡村。重点推进襄城区、老河口市、枣阳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实现水源有效保护、污染有效治理、河库水体清洁,无污染危害,无明显漂浮物,无超标污水入河,水质达到功能要求。重点推进宜城市江河湖库连通工程等,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满足沿线农业灌溉、镇村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需求的同时,改善水生态水环境。





(五)促进移民安居乐业

“十四五”期间,应统筹移民项目资金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人居环境,建设移民美丽家园。在就业创业能力建设基础上,加强移民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增收,最终促进移民安稳和文化融入服务升级。

统筹移民项目资金扶持。统筹安排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等移民专项资金,有效衔接其他规划。

移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直补资金扶持政策,整合各方资源,补齐基础设施突出短板。完善库区道路工程、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学校、超市等公益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移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继续开展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移民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加强小微水体治理管护,改善移民生态环境。利用山水自然风貌打造移民生态乡村,创新移民村治理体系,增强移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就业创业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以提升水库移民就业创业能力为中心,围绕移民就业增收、产业发展和美丽家园建设,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包括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移民综合素质培训、移民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入学培训等,增强移民村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助推移民发展。

促进移民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襄阳市资源禀赋和特色,加大移民区产业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一批符合自身实际、主导产品突出、经营规模适度的优势特色产业,如老河口市、枣阳市发展移民村“特色种植养殖+旅游”产业。同时,利用“互联网+”打造交易平台,拓宽市场流通渠道,提高产品综合效益。

促进移民安稳和文化融入服务升级。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在满足移民村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加大移民村的文化建设力度,丰富移民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结合移民本土文化资源,形成移民村文化产业,对移民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和动力,使移民村文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发展之中,解决移民群众适应性困难和文化性隔阂问题。



(六)维护河库生态健康

坚持节约与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影响力的襄阳汉江绿色生态廊道,构建以汉江为主轴的大型生态水网,巩固河库划界确权成果,提升水域空间管控能力,落实好形态保护和功能维持,重点推进河库水环境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建立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构筑河库生命健康保障线。

1.构筑汉江绿色生态廊道

以重塑汉江健康水生态系统为重点,对襄阳市汉江重点河段进行水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开展一体化绿色生态岸线治理,加强汉江水源地保护,构筑汉江水生态安全格局。依托河道自然特性,在保护河流自然生态、保持河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充分挖掘襄阳市荆楚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古城文化等文化底蕴,依托河道将景观节点串珠成链,建设多元主体的特色游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汉江绿色生态廊道系统,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实现城水相依、文脉相融、活跃宜居,提升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

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城市与农村,积极推进岸线保护利用及水生态保护、洲滩、湿地保护项目,形成以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鱼梁洲生态旅游岛等为主要节点,以汉江重要支流为脉络的“大汉江生态系统”,形成陆域入河污染物的天然生态屏障,发挥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拦截净化、降解水体污染物的功能,保护和恢复水生动植物栖息地;通过洲滩修复和建设,形成滨水绿带,为人民群众提供亲水平台,丰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彰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魅力。严格落实汉江“十年禁渔”要求,修复汉江生态环境,建设高质量汉江生态经济带。

2.提升城市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

以城市重点河段为主要治理对象,通过对河流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打造亲民惠民的城市水景。重点实施襄水、沙河、小清河等流域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通过截污控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措施,改善水质,提升城市河段水环境质量。

3.加强重点水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开展库周水土流失治理,对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进行坡面修筑等高台地或水平梯田;对底泥污染较重的水库适度开展清淤,并注意底泥回收处置;有养殖功能的水库,推进生态养殖;对水位变幅大、坡面裸露、岸坡不稳的水库进行库滨带综合治理,加强水库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三道河水库、金盘洞水库、北郊水库、刘桥水库以及作为备用水源地的冢子湾水库等,还应加强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实施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4.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

本着“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以水网为纽带、以水文化为依托,重点推进襄州区、老河口、枣阳、宜城等地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通过水系连通、生态引水、河道生态整治等措施,恢复河湖自然面貌,有效增加生态水量补给,增强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和城区河湖水生态环境;通过畅通行洪通道、扩卡清障等措施,提高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形成“河晏水清、风景怡人”的城市靓丽水景,构建具有滨水滨库特色的生态城市、宜居城市。

5.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为抓手,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治理项目,以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为重点,强化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水源涵养,建设绿化隔离带,加强监管。以弃渣场、采石场、矿区废弃地、坡耕地等为重点领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提升和配套园区现有功能区和设施,使其成为集科教、宣传、推广和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示范区。

6.弘扬汉水文化,彰显古城底蕴

深入挖掘襄阳特色水文化,加快推进长渠(白起渠)等独具襄阳文化特色的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将襄阳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水文化的各种元素同水利工程有机结合,丰富水文化内涵。以襄阳市主要河流水系和水利工程为抓手,将自然水系、水工程与城市水景观塑造融为一体,重点打造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展示工程美学、彰显历史人文底蕴的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营造靓丽水景,提升文化内涵,建设魅力城市。有重点地推进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以保护促发展、发展与保护共进的局面,打造底蕴深厚的水文化品牌。在丹渠博物馆的基础上,推进建设一批水利展示馆、水利博物馆,向人民群众宣传治水兴水的伟大成就,讲好水利故事,凝聚水利灵魂,弘扬水利精神。




(七)智慧水利新基建建设

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襄阳市水利业务实际需求,强化水利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建设水利感知网、水利大数据中心、智慧水利平台的思路,推进智慧水利新基建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1.完善涉水信息感知体系

完善襄阳市涉水监测站网布局,合理布设河流控制断面、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水文雨量站点、山洪灾害监测点、水土保持监测点等监测设施站点,提升监测能力。推进运用先进仪器设备或装备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传输、存储海量数据源。重点加强襄阳市重要河流、跨境河流、重要江河水功能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水源涵养区的水质监测。提升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强对重要堤防险工险段、大中型水库、重点水土流失区域、河道采砂、汉江十年禁渔等重点领域和区域进行监测,对堤防险情、河道崩岸、水库险情等进行预警。

2.搭建智慧水利信息平台和共享网络

搭建江河水系、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和水利管理活动等感知对象的信息平台,形成“全市水利一张图”。升级现有网络,完善信息网、工控网,各级管理部门、工程各级管理单位形成数据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打造“全市水利一张网”。水利信息平台成为覆盖全市、互联互通、交换共享的智慧水利业务云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和完善襄阳市河湖长制管理系统、水文信息管理系统、水利工程监控系统、水利建设市场监管系统等,搭建基础应用、业务应用、政务应用的统一平台,使之成为数据多源、功能强大、操作方便、快速明晰的“水利智慧大脑”。

3.扩展水利业务应用系统

在构建统一云平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水利云大脑提供的大数据分析、遥感解析、水利模型等平台能力,构建涵盖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水监管、水公共服务等核心业务的水利智能应用。根据业务需求,制定研发计划,如襄阳市汉江及重要支流水情预测预报预警系统、水工程联合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水利公共服务系统等。结合襄阳市河湖长制管理平台,加强对河库的动态监测、大数据分析、健康状态评估,提升河库管护水平。提升完善水利公共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涉水信息通报、取水许可、招投标、政策法规咨询、水事纠纷调解等服务功能。通过研发、运用水利业务应用系统,提升水利业务的预测预报预警、精细管理、分析评价与决策能力。



(八)建设现代水治理体系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襄阳市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升行业能力水平,从法制、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一整套务实、高效、管用的现代化水利治理体系,为推动襄阳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深化河湖长制工作

“十四五”期间,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切实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河湖长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

进一步深化河库和水利工程划界确权成果运用,强化对水域空间的管控和水利工程的管理。持续开展碧水保卫战,促进河库管理常态化和规范化。深化小微水体治理管护,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打通河库管护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依法打击非法取水、超标准取水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采砂管理,推进河道采砂管理有序可控。严格落实汉江“十年禁渔”要求,把汉江禁捕退捕和打击非法捕捞纳入河湖长制年度考核范围。

建立全覆盖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完善河湖长制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河湖长履职尽责常态化,及时有效地解决巡查发现的问题。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大力拓展“民间河湖长”队伍,拓宽社会监督和沟通渠道,形成声势浩大的治水护水合力。

(2)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结合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强计量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水价改革工程基础。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调整农业用水价格至运行维护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

(3)探索水权水市场建设

建设和完善水资源计量和监测系统,通过建设取用水监控体系,对取水用户进行实时监测。开展农业用水确权,探索和开展工业用水确权。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培育发展襄阳市水市场,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

(4)实施资源补偿机制改革

健全水资源费征收机制,建立区域、流域间水资源引调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对供水区域、流域进行补偿。继续开展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按照“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保护者受偿”原则,实现襄阳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覆盖。同时,在江河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敏感河段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适当提高补偿标准。

(5)创新水利投融资模式

在符合国家政策、不增加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通过投资补助、价格政策、税收优惠等措施,多渠道筹措水利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襄阳市城乡供水、中小河流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水利建设,通过招商引资、股权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水利建设和运营。

(6)持续推进水利“放管服”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目标管理,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改革,进一步完善双随机抽查机制,深入落实“三项制度”。规范水利政务服务,优化审批办理流程,推进水利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区域评估,规范技术审查和中介服务,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强化数据归集应用,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名词解释 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2.提升行业能力水平

(1)加强依法治水管水

加强重点水利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强化规划约束和管控。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市级水利法规和制度。明晰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抓好涉水综合执法和常态化联合执法,完善对取水、河库岸线管理、水土保持等涉水事项的联合执法检查机制。积极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纪念活动,宣传学法用法先进典型,曝光涉水违法案件。

(2)强化重点领域监管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在做好襄阳市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基础上,抓好小型水库、农村饮水、小型闸站等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进度、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引导襄阳市水利建设市场良性发展。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监管,健全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机制,深化小微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各类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监管,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强化对生产建设活动的全面监管。加强对水利资金的监管,建立水利资金全过程监管制度,加大财务专项监督检查力度。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具备新时代水利精神,与襄阳现代化治水能力相适应的高素质水利人才队伍,为襄阳“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制定人才工作计划。一是依托省市级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襄阳市水利领军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水利技术人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加强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如信息化技术、建设管理、水利创新等方面的人才。四是补强水利基层人才薄弱环节,多渠道、多方式提升基层水利人才的专业素质、管理能力,改善基层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4)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和能力提升。健全襄阳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水利站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水利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素质。优化基层服务平台,提升办事水平和效率,建立基层服务评价体系。

促进社会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拓展。不断探索将防汛排查、应急供水、小型水库管理、河库清障、巡查、水文监测预警等水利公共服务市场化。建立水利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制定规范性文件和鼓励政策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到水利市场中,分类逐步推行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技术服务等水利公共服务市场化。

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商品价值和服务价值。探索水流资源、水能资源、岸线资源、景观资源、砂石资源等涉水资源社会经济服务功能和商品价值。以河库水域和水利工程为媒介,利用涉水资源构建对航运、旅游、住建等部门的服务体系,建立价值产生和回收机制,健全水资源税费征收机制,拓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投资渠道,促进河库和工程健康运行和良性循环。





五、重点工程简介

(一)引江补汉工程(襄阳段)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工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一项战略工程。引江补汉工程是提升中线一期工程水源保障能力、保障受水区供水安全的重大举措,是应对汉江流域来水减少、提高流域及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连接三峡和丹江口水库两大战略水源地、支撑国家水网布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解决北方受水区远期用水的前提下,可兼顾解决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及江汉平原周边丘陵地区的用水需求,是水资源配置格局的“龙头”工程,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引江补汉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39亿立方米,其中向汉江中下游新增补水6.1亿立方米,向输水线路沿线供水区补水3亿立方米。

引江补汉工程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入汉江丹江口水库坝下,输水总干线工程由进口建筑物、输水隧洞、石花控制闸、出口建筑物、检修交通洞组成。引水流量随三峡库水位变化为170~212立方米/秒。输水线路总长约194.8公里,其中襄阳境内线路经过保康、谷城等地,线路长约120公里。

(二)引江补汉输水线路沿线补水工程(襄阳段)

引江补汉输水线路沿线补水工程主要任务是为工程输水沿线地区城市生活和工业补水,提升输水沿线城镇供水保障能力,改善沿线地区河流生态环境,并为改善汉江中下游用水创造条件。工程受益区包括输水线路沿线供水区和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两个片区,受益区涉及宜昌市、襄阳市、荆门市、荆州市等10个地级市的38个县(市、区)。

引江补汉输水线路沿线补水工程从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北岸大坝上游太平溪村取水,向北经宜昌市的夷陵区、远安县、当阳市,荆门市的东宝区,襄阳市的宜城市、南漳县,自流止于三道河水库坝下,最后进入蛮河汇入汉江,线路总长185公里,全线采用重力流有压输水,设计流量55立方米/秒。分水工程分水线路包括汤渡河、东风渠、巩河、漳河、荆襄胡集、云台山分水干线,分水线路总长57.87公里。

根据工程总体布置,襄阳境内设云台山、三道河2个分水口。云台山分水口分水流量为4立方米/秒,泵站提水至坝后渠道,分水入渠。三道河分水口分水流量55立方米/秒,自流补水至三道河水库坝下蛮河;自流入百里长渠补充三道河灌区灌溉需水。石门集灌区补水从三道河灌区北干渠提水入石门集干渠尾部。

(三)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襄阳段)

鄂北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影响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解决鄂北资源性缺水的有效途径。实施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扩大鄂北工程供水范围,解决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地区资源型缺水的现实需要。

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主要任务为以城乡生活、工业供水和唐东地区农业供水为主,改善受水区的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用水条件。鄂北二期工程引水量维持鄂北工程批复的清泉沟13.98亿立方米引水量不变。鄂北二期工程共包括21处分水建筑物至各受水对象之间的连接工程,线路总长326.5公里,其中襄阳境内线路总长184.3公里。

襄阳市分水配套工程主要包括古城、滕庄、襄北监狱、襄阳高新4处应急分水口以及黑清河、刘桥、熊河、吉河、北郊、东郊、华阳河、随阳8个分水口的配套输水工程,分水口流量0.4~12立方米/秒,向樊城区、老河口市进行应急供水,向襄州区、枣阳市、东津新区等县(市、区)供城镇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及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

(四)汉江新集水电站

新集水电站位于汉江中游河段湖北省襄阳市境内,坝址位于襄城区白马洞,上距王甫洲枢纽约48.0公里,下距崔家营枢纽约63.5公里。

该项目是《汉江夹河以下干流河段综合利用规划报告》中推荐的梯级之一。新集水电站建设可减少对不可再生的石油和煤碳资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促进资源节约性社会建设的工程。新集水电站的入库水量较为均匀,丰、枯季流量差异不大,电站的保证出力较高,可在系统中承担部分腰峰。电站建成后,接入襄阳电网,参与湖北省电网的电力电量平衡,符合湖北省、襄阳市电力工业发展的战略要求。电站建成后,渠化航道约38公里,替代该河段内的航道整治工程,大幅提高库区河段的通航能力,为实现汉江高等级航道奠定基础。同时抬高库水位,为两岸农田自流灌溉创造了便利条件,可自流灌溉两岸农田,可节约沿岸现有提水设施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助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新集水电站的开发任务是发电、航运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库建成后,还可改善库区灌溉用水条件。新集水电站为Ⅱ等大(2)型工程,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0.3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07亿立方米(考虑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为278.7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76.23米;总装机容量120兆瓦;年发电量5.09亿千瓦时;航道标准为Ⅲ级,船闸设计标准1000吨级。主要建筑物包括泄水闸、电站厂房、船闸、土石坝、鱼道等。

(五)襄阳市汉江河道堤防防洪整治工程

经过多年建设,襄阳市汉江堤防防洪能力得到提升,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未实施的部分堤防存在堤身单薄、抗洪能力差、穿堤建筑物病险多等问题。汉江局部河段河势不稳,崩岸现象时有发生,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后清水下泄,导致崩岸现象频发,对堤防安全造成了较大威胁。市内部分江河岸线受沿河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条件限制较为复杂凌乱,对城市和景区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实施襄阳市汉江河道堤防防洪整治工程十分必要和紧迫。

襄阳市汉江河道堤防防洪整治工程主要包括襄阳市汉江堤防整治工程和襄阳市汉江河道治理工程。重点实施襄阳汉江堤防加固二期工程,整治汉江堤防4段,共24.0公里。其中,新建李家沟北堤1.2公里;加固甘家庄堤、龚家河堤、卧龙堤,共22.8公里。改造穿堤建筑物4座。河道治理方面,按照汉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总体布局,开展襄阳市汉江河道治理。加强汉江河道崩岸治理及河势控制,加强岸坡守护力度及崩岸险情监控,进行洲滩整治,岸线整治和绿化等,重点实施贾家洲洲滩及岸线综合整治工程。

(六)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引丹灌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北部地区,通过清泉沟进水闸引丹江口水库水自流灌溉,设计灌溉面积210万亩,为湖北省第二大灌区,涉及行政区包括老河口市、樊城区、襄州区。引丹灌区是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还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供水的重要任务。

截至目前引丹灌区已实施多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和设施完好率明显提高,灌区灌排基础设施薄弱的状态得到改善。但受条件限制,灌区仍存在部分渠道破损淤积,渠系配套设施老化、不完善,信息化服务覆盖度低、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实施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实施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实施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需要,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助力,为充分发挥灌区灌溉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保障。

“十四五”期间,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渠道工程、渠系建筑物、渠顶道路工程等。具体为总干渠整治17.51公里,支渠整治193.55公里;渠系建筑物整治222座;渠顶道路改造4条,总长20.26公里;开展量测水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等。

(七)潭口二库工程

近年来,汉江中下游经济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同时水文情势和水环境形势发生变化,河湖生态补水需求增加,但丹江口入库水量呈下降趋势,全流域水资源总量不断萎缩。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和多项引汉调水工程相继实施,将对汉江中下游用水条件和用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谷城为丹江口水库坝后第一县,过境汉江河段为61公里,受到影响最大。为保障谷城县城区饮用水安全,提高石花镇和城关镇的生产生活用水保证率和特殊干旱年的抗旱能力,缓解潭口水库防洪压力,促进谷城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建潭口二库是十分必要的。

潭口二库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石花镇西南18公里的北河峡谷内,与下游潭口水库直线距离约10公里。潭口二库主要任务是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与生态。通过新建潭口二库,与已建的潭口水库一起,共同满足谷城县石花镇、开发区、五山镇和冷集镇城镇供水需求,满足石花镇、开发区、五山镇、冷集镇部分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作为城关镇的备用水源,保障城区供水安全;水库建成后可有效缓解潭口水库的防洪压力,同时通过下泄生态流量满足下游河道生态用水需求。潭口二库属Ⅲ等中型工程,总库容9115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16.0米,最大坝高71.8米。工程主要建筑物由面板堆石坝、溢洪道、灌溉引水洞等组成。

(八)枣阳市沙河流域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近年来,随着枣阳市城市建设发展,原有水系循环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水污染日趋严重,城区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对枣阳市城市功能、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较为严重影响。有必要通过截污纳管,提升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改善水质、消除河道黑臭;通过堤防工程建设和水系连通,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通过生态修复、补水活水,提升河道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岸带整治,提升滨水景观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智慧平台建设提升水务管理能力。

工程为Ⅲ等中型工程。工程主要任务是通过截污治污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引水连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景观提升工程、智慧水务工程等措施,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实施,使得枣阳市中心城区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近期水系全面消除黑臭,远期达到Ⅳ类水质,最终满足水功能区要求。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沙河治理工程、护城河治理工程、东冷水沟治理工程、西冷水沟治理工程。工程方案分为截污工程、清淤工程、引水连通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景观提升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和智慧水务工程等九大部分。

(九)鄂北岗地旱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依托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襄阳市配套工程,通过分水口的分水解决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的灌溉死角以及高岗地区的灌溉用水问题,改善与恢复原灌区的设计灌溉面积,充分发挥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配套工程效益。工程规模等级为Ⅴ等,设计灌溉保证率75%,农田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暴雨3日排完。通过建设引水管道、引水泵站、引水渠道等骨干水源工程以及配套田间工程,新增灌溉面积9.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4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8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泵站59座,堰塘整治87口,引水管道425.37公里,渠道23.12公里,节制闸(分水闸)11座等。

六、投资匡算

依据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单项工程前期工作的投资,结合中央和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关于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的相关指示精神,襄阳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共规划107个项目,项目总投资862.6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总投资506.9亿元。规划项目投资情况表见表6-1。

按项目类型分,畅通江河洪水通道工程18个项目,“十四五”投资61.1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12.1%;增强河库调控能力工程6个项目,“十四五”投资35.5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7.0%;构建供水保障格局工程14个项目,“十四五”投资148.2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29.2%;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工程22个项目,“十四五”投资111.6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22.0%;促进移民安居乐业工程5个项目,“十四五”投资19.8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3.9%;维护河库生态健康工程31个项目,“十四五”投资116.0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22.9%;智慧水利新基建建设工程5个项目,“十四五”投资5.4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1.1%;建设现代水治理体系工程6个项目,“十四五”投资9.3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1.8%。

按资金来源分,“十四五”期间,中央及省级投资277.2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54.7%;地方投资152.2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30.0%;其他投资77.5亿元,约占“十四五”总投资的15.3%。



七、环境影响

襄阳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八大主要任务,包括畅通江河洪水通道、增强河库调控能力、构建供水保障格局、夯实农村水利基础、促进移民安居乐业、维护河库生态健康、智慧水利新基建建设和建设现代水治理体系。通过“十四五”期间不懈努力,襄阳市将努力实现洪涝防御能力增强、供水保障能力提升、河库生态明显改善、改革监管取得突破等水安全保障目标。最终达到水旱灾害可防可控、城乡供水安全可靠、河库健康明显改善、河库监管能力显著提升的根本要求。

(一)主要有利影响

一是有效防御洪水,防止重大污染。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不仅能提高流域和区域防洪能力,有效防御洪水,还能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氛围和外部环境,保障襄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通过推进汉江、重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以及山洪灾害防治,消除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增强防御洪水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可减少洪涝灾害,避免废物、废渣随洪水扩散,减轻或避免受灾地区疫病传播和水污染风险,减少岸坡失稳,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是构建高效供水格局,改善襄阳市用水环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襄阳市作为湖北省北部多山地市,当地的山区供水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十四五”期间,从汉江干支流水系、重点水库工程、村村通管网建设三个层面,构建襄阳市高效供水网络体系,促进优质水从水源输送到千家万户,改善当地居民的饮用水条件。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对于改善灌溉用水条件、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效供水格局的建立对改善襄阳市用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有利的影响。

三是修复河库生态,维护河库生命健康。“十四五”期间,坚持以节约与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构建汉江绿色生态廊道,重点推进汉江干支流水环境系统治理,加快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和河库生态修复,建立持续改善水环境长效机制,构筑河库生命健康保障线;通过推进谷城县汉江国家湿地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工程,保护和修复汉江及重要支流丰富的洲滩、湿地资源,积极推进襄阳市“大汉江湿地生态系统”建立,有效保护和恢复水生动植物栖息地,形成滨水绿带,展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彰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魅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亲水平台。“十四五”期间通过一系列措施,从科学分配水量和减少污染物入水两方面着手,以有限的水资源维护了河库健康生命线,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有利的影响。

(二)主要不利影响

“十四五”时期,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局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工程建设所占用的土地资源主要为临时占地,临时占地区域的土地生产力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为永久占地,如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占地,新建水库工程的坝区、库区占地以及港渠的开挖占地等。征地移民问题复杂,若处理不好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工程施工期机械设备施工产生的废水、老堤身结合面清基、削坡开挖、土料场表土剥离、混凝土拆除等可能引起少量的水土流失,施工中产生的污染物、废气、噪音可能对局部河流水质、空气和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可通过相应的处理措施削弱或减少不利影响,随着工程建设的结束,不利影响逐渐消除。

(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规划实施过程中需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依法加强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根据生态环境对规划实施的响应,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强化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监管,最大程度减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节约和绿色发展。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协调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关系,加快建立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努力形成节约型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严格实施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监管,推进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建设、法制建设、水功能区规范化管理与水行政执法。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强化行业监管,严格项目审批,严把环保准入关,从法律层面推进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特别是相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努力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应严格按国家有关法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工程的不利影响提出对策措施。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并确保在建设中落实,实现工程建设与环保“三同时”,达到工程效益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

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坚决避免束窄河道、减少行洪断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的行为,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生态型河道治理措施,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完善区域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区域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维护江河湖库合理水位。完善水利工程特别是控制性水利工程的调度运行方式,切实保障河流生态环境需水,将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三是注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管理。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及完成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规划和项目,应优化调整规划项目布局和选址,严格依法落实保护要求。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

各级政府要强化水安全保障工作责任,提升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对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的基础上,统筹协调部署各项任务,充分调动社会积极因素,为规划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发挥牵头作用,主动与其他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加强组织,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水安全保障合力。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提高水行政水平,促进襄阳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

加大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水行政许可审批。完善执法监督制度,推进综合执法,探索联合执法,提升执法能力,加强水行政监督执法,严厉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切实做到依法管水治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切实把强监管渗透到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中,深刻认识水利行业强监管的重要性,找准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管理现状,推进襄阳市水安全保障工作有序进行。

(三)创新工作方式,确保资金投入

“十四五”期间投入资金巨大,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切实增加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落实水利信贷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拓展新的资金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完善政府投资决策与监督约束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发展生态水利、改善水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水利建设各方面的政策扶持。

(四)深化前期工作,坚持绿色发展

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强化前期工作审查审批,增加项目储备,不断提高前期工作质量,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各类规划。在项目前期论证过程中,要注重协调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兼顾多方利益主体关系,既要考虑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等传统功能,也要考虑环境功能、生态功能,把水利工程建成水生态文明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五)维护规划权威,严格评估考核

本规划制定批准后,能否发挥成效关键在于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加强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要举措完成情况的跟踪监测。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在评估主体、评估形式、评估流程、评估标准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分析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查找短板、分析原因,提升规划的适应性,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