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四川】攀枝花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2-25 其他 四川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目标问题导向,着力构建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灾害事故风险防控得到加强,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多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1.应急管理体系更趋完善。
调整完善市县区应急委员会及其专项指挥部设置,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运行机制,统一领导、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初步形成。健全完善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深入推动部门协同、区域联动、企地联动,优化资源力量配置,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动的抢险救援新格局。
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制定实施《中共攀枝花市委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办法》《中共攀枝花市委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县区制定相应落实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修订完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多类专项应急预案,突发事件防范应对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得到加强。
2.应急救援能力逐步提升。
持续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加大救援装备投入,支持军队、武警和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基本形成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十三五”时期末转隶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支(400人),专业救援队伍3支(184人),社会救援队伍1支(30人)。扎实推进《攀枝花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实施方案》的实施。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投入装备专项经费200余万元,组织开展常态化实战演练;切实加强应急救援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应急救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提升,指挥协调、救援处置、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应急救援能力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
3.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城乡消防站队、森林草原航空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立全市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合作、齐抓共管格局。地震、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风险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灾害早期识别、立体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高。防震减灾工程、防洪工程等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得到加强。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力度,攀枝花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得到加强和规范,基本形成较为完备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储备物资较为充足,储备帐篷3000顶、棉被21829床、棉大衣7417件、防潮垫3955张、应急灯510盏等价值885万元的应急物资。
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预防体系、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和统一高效的防灭火指挥体系,为精准防控、科学防控、专业防控森林草原火灾提供保障。进一步推进林火视频监控系统、瞭望塔、航空消防等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森林草原防扑火队伍建设,森林草原消防装备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4.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创新实施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在安全生产上严把行政审批关。市应急管理局作为市规划委员会和市重大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项目引进立项到建设推进全过程参与审核把关,严格管控源头风险。开展安全生产预警体系建设,制定出台《攀枝花市安全生产预警制度》。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三同时”专人负责制、动态跟踪,及时掌握进度,有效促进项目推进。制定《攀枝花市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遏制重特大事故专项方案,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建成10个四川省安全社区,建成全省电梯安全体验中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出台《攀枝花市进一步落实企业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意见》,督促企业落实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综合运用“黑名单”、警示和约谈、事故挂牌督办等制度和“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暗查暗访等手段,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5.监管执法能力大幅提高。
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得到加强。全市49个乡镇(街道)均设置应急管理机构,配备2—5人的专职安监人员,落实经费和装备,明确监管责任。做到执法人员归位。市、县应急管理部门都成立专门的执法机构,配备专门的执法人员。
科技兴安战略得到强化。一是采取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推动三维激光在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完成22座尾矿库(排土场、高陡边坡采场)现场扫描,逐步建立市级非煤矿山危险源健康档案数据库。三是改造完善远程监控系统,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对全市5个县区监控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构建集预防、预测、预警为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矿山立体可视化及数字化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安全风险依然严峻。
近年来,全国自然灾害事件频发,对我国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敲响警钟,暴露出一些地方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应急管理部门应更加明确定位,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明晰应急处置流程,健全信息管理机制,统筹应急指挥与现场处置,建立应急响应合作联动机制,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队伍的业务素质。
攀枝花市地处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自然灾害事件易发频发,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城镇燃气等行业依然是高危领域,部分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还需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同时,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我市安全生产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安全发展理念还需强化、安全管理制度还需完善、安全监管执法能力还需提升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仍然较高,传统安全风险与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交织叠加。
目前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还较薄弱。高危岗位农民工占比较重、流动性大,教育培训不到位,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和意识缺乏。城市扩容、空间拓展、人口聚集,城市运行的安全风险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行业企业整体上面临“去产能”的压力,生产经营活动波动大、安全投入减少,员工不稳定,安全生产的潜在风险大。社会层面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共治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2.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
我市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草原高火险区占比较大,存在潜在风险,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等背景下,自然灾害防范应对任务重、难度大。
在防震减灾方面,基础薄弱,投入较低,经费缺口较大,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老化落后,设施设备和物资储备总量不足,品种单一,功能不全,科技含量、信息化水平和使用效率不高,不适应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各级政府资金投入仍然相对较低,特别是县区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大力度。
城镇居民相关救助政策还不够健全;重救灾轻减灾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灾害保险制度、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有待提升。
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救灾工作队伍的改革创新和统筹协调意识不强,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基层力量、经费保障不够,协同机制衔接不畅,专业化水平仍需提高。气象、水文、地质、地震及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站网建设有待加强。一些农村区域仍然存在不设防的状况,基层抵御灾害的能力需加强。
3.应急综合能力亟待加强。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建设基础薄弱,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不高,公共安全意识不强,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有待健全,科技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4.组织保障与监管力度不够。
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保障力度不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重大公共安全隐患整治缺乏常态化资金保障,基层监管力量不足。行业监管责任和工作职责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尤其对建筑施工领域、劳务和物流等企业的安全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未完全厘清,推动决策落实落地的执行力不强。工作落实上,仍然存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情况。部分监管单位执法检查力度不够,从检查到整改,没有形成“闭环”管理。
(三)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1.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为推进应急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将应急管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机构改革重塑体制机制,为应急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2.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以及“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四川重要战略全面实施,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全市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提供安全支撑。
3.“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建设的带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线,为我市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根本指引,也为谋划和推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将面临一些重大风险的现实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提升处理急难险重的基础能力。开局之年,必须认真总结应急体系建设成就,理清思路,找准短板,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具体举措,全面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共享幸福安康。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攀枝花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大力实施“三大战略”,积极构建“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应急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以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为着力点,着力夯基础,建机制,提能力,强治理,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开创攀枝花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打造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2.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守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和评价,依靠群众不断改进应急工作,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良好工作格局。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通过降低灾害风险,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注重灾前预防,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精准治理各类风险。
3.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应急管理改革,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全覆盖、网格化、规范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坚持市级统筹指导、县区就近指挥的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4.坚持共建共治。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积极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树立区域协同、行业协同、部门协同、军地协同、社会协同发展理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应急管理全链条社会化参与程度,不断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战略布局,突出综合防灾减灾重点,逐步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防灾减灾的有机统一。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加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
效管控,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应急管理范围。
攀枝花市辖3区2县(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11个街道办事处,23个建制镇,15个乡。
2020年末常住人口121.2万人,城镇化率为66.77%。全市有民族42个,其中汉族占全市人口的86.6%,4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彝族占8.89%,其次是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满族等。
2.构建权责一致的应急组织体制。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压实应急管理属地责任,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应急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的“双定期”制度。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建立集约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以政府力量为主,社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整合完善应急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职责。
3.健全边界明晰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厘清部门职责边界,落实自然灾害“防”“救”责任,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风险、应急救援指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推动作用,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抢险救灾、物资保障、恢复重建、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建立完善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助机制。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完善基层应急管理制度,制定应急管理权力清单,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不断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
4.完善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
推动建立市委总值班室、市政府总值班室和市应急指挥中心三方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健全完善陆域、航空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细化军地协调联动机制,明确灾害分级应对措施,进一步提升军地应急抢险救援效能。不断完善市县区一体化区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细化完善应急联动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联合训练、联合演练机制,加快跨区域应急数据资源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协同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能力。
5.大力提升综合协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系统集成,提高应急指挥能力。整合加强市级应急指挥机构的研究决策、协调督导等职能,提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能力。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指挥机制,构建上下贯通、衔接有序的工作体系。强化各专项应急指挥部独立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应急救援处置效能。印发《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设置与运行指导意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工作规则,强化现场指挥部建设。完成全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完善信息集成、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值班值守等功能,提供7×24小时的应急指挥保障,实现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和非常态下的突发事件处置。建立完善全市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机制,指导各县区完善本级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力争到2022年年底前,实现达标运行。强化灾害事故现场信息采集装备配备,加强“两车一机”建设,推动便携式卫星系统、高清移动布控球、手持终端、无线便携图传设备等设备的配备,实现移动指挥平台标准化建设,不断巩固完善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协同机制。
(二)加强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1.严格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
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完善城乡空间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程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严格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准入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条件,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促进企业加快改造升级,推动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升企业本质安全。
2.加强隐患治理和风险管控。
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双报告”工作制度。推行安全生产“十大监管方法”,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挂牌分级督办,强化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形成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政府部门监督检查、第三方机构(专家)专业指导、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社会公众举报监督多方联动共治局面。
3.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覆盖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以及行业预案、部门预案,健全工作机制,优化组织指挥、力量运用、技术战法和行动模式,实现应急能力与风险隐患相匹配、救援队伍特长与事故灾害类型相匹配、响应层级与事故灾害分级相匹配,确保预案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我市主要地震断裂带以及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制定重特大自然灾害专项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扎实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
(三)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防控。
围绕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消防、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工贸行业重点环节、特种设备、农村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市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1.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牢固树立“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基层监管建设;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强化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安全生产监管能力项目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和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2.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
明确细化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政策措施。制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建立责任与考核相结合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机构,按人数规模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按要求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鼓励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严格执行“五落实五到位”。建立安全生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企业予以支持和激励,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推行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告知承诺制,制定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指南。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库,建立常态化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专业支撑作用。
3.编制无缝隙安全生产监管(管理)责任网。
继续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厘清安全监管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及其他方面安全监管(管理)责任边界。坚持并完善安全生产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及职务晋升的参考条件。
(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体系建设。
1.攀枝花市地理条件与特点。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川滇交界,属川西南山区,东邻凉山州会理县,西邻云南省华坪县、宁蒗县,南邻云南省永仁县,北接大凉山德昌县、盐源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之间。全市幅员面积7414km2,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3区2县,北距成都749km,南距昆明351km,是“四川南向门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由于金沙江、雅砻江两江深切和冰川作用,形成高山峡谷、峰峦连绵的地势形态。攀枝花属中山河谷地形,两岸间有多级台地、山麓、谷口,有堆积裙和冲积扇,构成复杂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崎岖、高差悬殊;河流纵横、切割强烈。境内西北部的山脊,多在海拔3000m以上,为中山山地地貌;东南部山脊多在海拔2000m左右,属中山河谷盆地地貌。海拔最高点位于盐边县境内的柏林山穿洞子(4195.5m),最低点位于仁和区平地镇师庄(937m),相对高差3258.5m,一般相对高差1500~2000m。城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主要农业区海拔在1000~1800m之间。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河、鳡鱼河及其支流深嵌在山地之间,形成雄伟的川西南峡谷区。
2.地质条件与灾害分析。
攀枝花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92%,河谷地约占全市面积的7.3%,其余为丘陵盆地。
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城市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攀枝花市地质灾害种类较多,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除此之外,地面塌陷也有分布。辖区内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多、分布范围广等特征。
攀枝花市域内地质灾害受地质环境、气象水文、植被覆盖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影响的控制,具有点多面广(以中小型地质灾害为主)、时空分布不均,暴雨时段集中等特点。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降雨量集中且多暴雨,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频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较大。
从时间分布来看,攀枝花市属南亚热带气候到北温带气候,平均降雨量795.9mm,市域内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6月—10月降水集中时间段。时长占全年仅三分之一的雨季,降雨量可达全年总量的90%,最近几年时常发生点暴雨,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空间分布上,区内地质灾害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的控制。区内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大龙潭乡、永兴镇、国胜乡、白坡乡、中坝乡、太平乡和同德镇,受南北向、北东向的深大断裂带影响,构造作用较为强烈,多中山、高中山地貌,地形较陡,易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区。
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首先要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北斗卫星及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除重点关注地质灾害外,还要优化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水旱灾害、有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监测站点布局,强化重点区域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动态巡查和群策群防等措施,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设施设备安装,实现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实时监测,并逐步扩大自动化监测点位布设范围,不断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在气象灾害预防方面,完善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和业务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天气预警准确率和服务精细化水平。重点加强气象综合观测,提高对异常天气的探测能力,提升气象预报预警水平。
在地震灾害预防方面,升级现有地震观测台站、台网中心系统设备,优化、完善观测网络,确保测震、强震、前兆台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成洞体地震综合观测系统,开展强震、测震、形变、电磁等多学科、多测项地震综合观测,构建多手段、多学科、高密度的立体观测网络。推动地震监测预警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在水旱灾害预防方面,优化水旱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加强城市重要防洪区、水库和灾害多发区站网建设,扩大数据采集覆盖面,提高监测手段。结合水利设施除险加固、河道治理等工程,实施对重点灾害防治工程设施本体变形、裂缝、沉降的实时动态监测,预防由于工程设施本体缺陷引发的灾害。
在森林火灾预防方面,加快推进全市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林火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地面林火远程视频监控、森林防火卡口视频监控和护林员巡山护林相结合的空、天、地、人“四位一体”的森林火灾全方位监测预警体系,实现重要山体火情监测覆盖率平均达到80%以上。
3.灾害隐患统计。
目前攀枝花已查明威胁农村村民和城镇居民地质灾害隐患点174处。其中,西区4处,仁和区45处,米易县51处,盐边县67处,钒钛新城7处。
4.开展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
开展全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风险要素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市级数据库。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编制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和编制市、县级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5.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加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判评估。完善自然灾害风险联合会商机制,定期开展会商研判,动态掌握灾害趋势。加强巨灾演化机理研究,重点构建森林火灾蔓延趋势分析、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模型及滑坡危险性分析,科学研判自然灾害的强度、灾害等级、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升巨灾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度。摸排全市灾害风险隐患,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做好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等自然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加强灾害分析研判,统筹调度各类资源和力量,强化事前排查、事中巡查、事后核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强化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预防与治理,推动高科技观测设备在气象监测中的建设和运用。开展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攀枝花基地、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区域地震监测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工作机制,推动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提升自然灾害应急抢险及防御能力。
围绕攀枝花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全市气象监测能力。强化现代化立体观测监测体系建设,推动高科技观测设备建设和运用,优化地面观测站网布局,升级改造监测观测设备;运用智能化观测技术和装备,为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形成组织完善、职责清晰、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显著增强安全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设施建设。针对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标准,推进防震减灾、地质灾害治理、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灾害防治工程设施项目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防御能力。
开展老城区老旧房屋抗震加固工程,持续推进城镇住宅、大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线、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大坝、危险化学品厂库、重要军事设施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确保房屋设施达到现行抗震设防要求。
结合城镇建设、基础设施、重大工程、乡村振兴、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等,在山地丘陵重点区域,有序推动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及时消除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利设施防洪减灾水平。加强中小河道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升市内低洼地段、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水平。
推进森林防灭火工程建设,加快水网、道路网、信息网、阻隔网、监测网、航空消防网“六网”与森林消防队伍、森林消防装备“两基”建设进度,有效提升全市森林防灭火能力。
6.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功能建设及配套完善工作。
围绕防汛、防震、防地质灾害和抗大险、救大灾,不间断开展风险会商研判,突出重点领域、盯住重点地区、抓住薄弱环节,精准施策、精准治理。不断加强市县区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建设及配套完善工作,结合城乡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选址、场地适宜性评估等避难场所建设系列准备工作,拟定一批应急避难场所新改扩建项目,配套完善相关设施,提升综合防灾能力。
升级改造地震监测中心测震、地球物理场观测手段,继续推进马兰山地震台、乌龟井地震台、大田地震台、测震无人值守遥测台标准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攀枝花测震台网布局,计划在米易县北部和盐边县西北部新增多个无人值守遥测台,提升全市1.0级以上地震监控能力。完善地震预警体系建设,为政府地震应急决策、公众逃生避险、重大工程紧急处置提供地震安全服务。
(五)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
1.土地利用现状。
攀枝花市幅员面积1112.1万亩,其中:林地占比最大,面积726.56万亩,占市域面积的65.33%;园地次之,面积148.55万亩,占市域面积的13.36%;耕地85.58万亩,占市域面积的7.70%;草地46.95万亩,占市域面积的4.22%,湿地1.10万亩,占市域面积的0.10%;建设用地48.01万亩,占市域面积的4.32%;陆地水域29.37万亩,占市域面积的2.64%;其他土地25.98万亩,占市域面积的2.33%。
攀枝花市森林资源数量丰富,分布面积广。林地面积中国家公益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48.24%,森林覆盖率达到61.99%,居全省第二位。草地面积占市域面积的4.22%。草地资源集中分布在盐边县西北部,天然牧草地集中分布在盐边县,其他草地全域均有分布,分布零星,很难进行统一化管理。森林草原面积大,管理难度大,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构成压力和挑战。
2.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制度体系建设。
严格落实风险会商研判机制,深入落实党政同责的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度,不断完善防灭火指挥体系,严厉打击野外违法违规用火。
3.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长效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体制机制,提升扑火救援的科学性和联防联控水平。健全高效的预防体系、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和统一高效的防灭火指挥体制机制,科学编制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为精准防控、科学防控、专业防控森林草原火灾提供强有力支撑。形成较为完善的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链条和指挥体系,使依靠人民群众构筑的安全防线不断扎实扎紧。
4.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
持续巩固深化国务院督导组在川指导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果,采取有力举措,继续开展全方位、系统性集中整治,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全覆盖风险隐患排查,分区分级落实精准防控措施,全面提升火灾源头防控效能。坚持压实责任,严格落实考核办法,实施好动态化管理,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切实抓好常态化治理,推动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5.切实保障森林草原防灭火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
夯实基础,把软实力提升与硬实力建设相结合,切实提高防灭火工作整体水平。在强化基层基础保障上持续用力,继续加强地方专业队伍建设。巩固推进林火视频监控系统、瞭望塔、航空消防等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草原防扑火队伍建设,配备侦查监测、火灾扑救和个人防护等装备,提高森林草原消防装备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力保障全市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坚持群防群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人民战争。
(六)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1.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地方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推动基层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到2022年底,各县区建成“一队多能”的地方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保障有力的地方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灾害事故应对工作需要,基本形成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地方应急救援队伍为辅,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大应急”格局。到2025年,地方应急救援力量更完备、制度更健全、工作更规范、管理更顺畅、责任更明确、保障更有力,为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事故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强化攀枝花市消防救援支队、攀枝花市森林消防支队、川煤华荣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救护消防大队、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危化应急救援队、盐边县矿山救护中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建设,完成全域覆盖、支撑有效、综合与专业兼顾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支撑。
2.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建立以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为主干,志愿队为补充的救援力量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多种形式消防救援队伍。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消除空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乡消防站队、消防车道、消防水源布局,在消防力量空白、薄弱的驻地镇、街道、中心镇和重点镇新补建(升级)专职消防站,配齐人员装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建强消防特勤站和普通站,布设小型站和微型消防站,打造迅速高效的应急救援力量调度圈。
3.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积极引导成立和培育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在现场救援、款物捐赠、物资发放、心理疏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救援补偿政策及标准,有效解决目前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活动不规范、政策法规、协调机制、服务平台不够健全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的政策环境和活动空间,成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补充,形成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七)加强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
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权责明晰、协同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以及应急物资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建立分工科学的现代化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2.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在重点风险区域布局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库,科学调整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推进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设统一的综合性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区域之间和政企之间应急物资保障工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3.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和通信主管部门沟通联络、信息通报协作机制,加强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乡村区域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建设,提高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 
(八)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全面汇聚、快速展现、上传下达、协同会商、分析研判、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强化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监测预警、评估分级等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全力推进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依靠科技信息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推动应急管理支撑体系建设,确保网络、系统与信息安全,运行稳定。
2.强化风险监测预警预报。
建立灾害事故风险分类监测体系和分级预警体系,推动综合风险会商研判,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安全风险智能感知与态势评估,实现对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工贸等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要设施设备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绘制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空间技术应用,整合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建成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网络,对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报送和预警响应制度,加快建立快速、精准、高效、共享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3.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集中力量开展防灾减灾与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研究重特大事故的超前预测、动态监测、主动预警和应急指挥决策辅助等关键技术。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应急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质量应急产业发展。加强军民融合发展,加快高分卫星遥感、空天地一体化等高科技手段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实现精准监测、精准预警。推广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监测预警装备和轻量化、便携化、高机动性的应急装备,提升安全生产危险工艺和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4.完善人才保障体系。
创新应急管理人才和培育工作,强化安全知识教育,健全完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大力培养专业性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交流,强化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实战技能培训,建设高标准应急管理队伍。
(九)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1.健全基层应急治理体系。
根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整合重组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建强补齐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做到数量精简,布局优化,效能提升。在钒钛高新区、米易县拟建小型消防救援站。
组建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基本建成以中心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依托村(社区)应急分队,建立村(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开展初期火灾扑救等工作。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
2.强化应急文化宣传。
做好应急舆论引导,建立有效互动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应急安全宣传教育和模拟演练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大力开展安全科普教育活动,建立一批警示教育、科普宣传和安全体验基地,支持企业建设面向公众的培训演练和自救互救体验馆。加强应急宣传队伍建设,完善各级应急新闻宣传队伍专业装备配备,组织全市应急新闻宣传“三支队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实战竞赛。
3.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
完善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等协同联动能力。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完善市场化应急服务机制,加快建设主体多元、覆盖全面、机制灵活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四、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攀枝花市的应急体系规划的重点在于完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以提高救灾应急能力建设为中心,强化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承接省应急管理规划,建设集指挥、调度、监测监控为一体的应急指挥中心,通过综合业务系统、应急指挥专题业务系统、基础支撑系统和应急指挥信息网,实现应急信息可视化展示等功能。建设集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感知网的安全防护体系及具备认证授权与密码服务、可视化运维管理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争取建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力保障城市和市民的财产与生命、健康,不断提升城市安全度、市民安全感。
(三)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攀枝花基地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区域应急救援攀枝花基地工程建设,新建一栋7层(地下2层,地上5层)框架结构综合培训大楼,配备山岳救助训练设施、地震救援训练设施(建筑倒塌训练设施)、受限空间救助训练设施、高空射水训练设施等7类训练设施,大力提升攀西地区综合消防救援能力。
(四)攀枝花防灾减灾博物馆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攀枝花防灾减灾博物馆建设,力争攀枝花防灾减灾博物馆工程建设实施。主要内容包括陈列展览区(各类典型灾害模型展示、应急物资功能展示、防灾减灾技术发展历史及现代技术应用展示)、仓库区、沉浸式互动体验区、培训会议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 
(五)矿山可视化安全监管工程。
推动攀枝花市金属非金属矿山三维激光扫描可视化安全监测与防控工程项目建设。运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分析技术对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危险源(尾矿库、排土场、采场高边坡)开展安全测控与分析,支撑安全生产风险预警与防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实现矿山可视化动态循环管控;结合“专业化+信息化”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对配套信息化系统平台(攀枝花监管手机APP)进行功能优化升级、三维数据更新以及系统维护,支撑服务安全监管移动化,增强矿山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
(六)煤矿瓦斯治理工程。
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力争在2025年底建成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培育安全高效矿井,提升煤矿本质化安全管理水平,力争在2025年底前建成1处国家一级安全高效矿井、2处省级安全高效矿井。强化瓦斯治理,建成2处瓦斯治理示范矿井,以点带面提升煤矿灾害防治水平。
(七)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工程。
承接省应急管理规划,开展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配套建设相应训练设施,配备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装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八)区域地震监测中心建设工程。
承接省应急管理规划,升级改造地震监测中心测震、地球物理场观测手段,新建地震观测台站。推进马兰山地震台、乌龟井地震台、大田地震台、测震无人值守遥测台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攀枝花测震台网布局,推动在米易县北部和盐边县西北部新增多个无人值守遥测台,提升全市1.0级以上地震监控能力。开展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台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预警体系,为政府地震应急决策、公众逃生避险、重大工程紧急处置提供地震安全服务。
(九)攀枝花市城市活断层探测工程。
承接四川省活断层探测项目,争取完成攀枝花市区域1:10000城市活断层探测任务。查明断层的位置、属性、发展情况,建立攀枝花市活动断层展示平台,为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设计选址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有效提升城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减轻地震灾害影响。
(十)攀枝花市森林消防支队综合型地震救援训练场建设工程。
承接省综合型地震救援训练场建设项目,争取在仁和大队后山建设综合型地震救援训练场2000㎡,建设地震救援中破拆、顶撑、障碍物移除、吊装作业、网格管道、废墟搜救等训练设施,进一步提升地震救援能力。
(十一)马兰山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改造工程。
拟对马兰山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改造防震减灾主题文化墙及入口长廊,扩建科普展厅,修复监测地洞和瓦棚。推进边坡安全隐患治理,升华科普教育基地的核心精神和文化内涵,创新科普教育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推动区域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统筹协调推进。
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市、县及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有序推进实施,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分级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减灾救灾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财力水平相匹配的安全生产资金预算制度,持续提升安全风险治理水平。
(三)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查找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及时公布实施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优化调整规划内容,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