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安徽】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5-24 其他 安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各项部署要求,开拓奋进,扎实苦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经济发展质量居全省前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四大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动能加速培育,上市公司总市值大幅增长。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城市创新力快速跃升。成功承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获批建设。综合监管分类执法、中小企业信用贷等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无为县撤县设市,芜湖县、繁昌县撤县设区,全市人民热切期盼的商合杭高铁、长江二桥、长江三桥、芜宣机场、弋江路快速化改造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面貌有较大改观。“三大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有力整治,重点领域风险有效管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法治芜湖、平安芜湖建设全面深化,市域治理能力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我市来看,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条件。新发展格局带来重大机遇。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有利于新动能培育,有利于我市空水公铁多式联运大物流枢纽构建,塑造竞争新优势。新发展平台带来重大机遇。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叠加实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江北新区、全域孵化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有利于我市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开放发展,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新发展定位带来重大机遇。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有利于我们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同时,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要素集聚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紧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存在短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统筹发展和安全压力较大。

全市党员干部要统筹“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芜湖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牢牢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国家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芜湖定位,谋划未来发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3. 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芜湖要努力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稳居长三角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芜湖、平安芜湖;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芜湖;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成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丽芜湖;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达到国际同类自贸试验区先进水平,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优势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芜湖力量。

4.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打造智造名城、创新名城、开放名城、生态名城,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重要指示,落实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决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到“十四五”末,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核心指标稳居长三角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力争进入全国50强,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上作出芜湖更大贡献。

——打造智造名城。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和行业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35%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省领先,制造业水平在全国率先迈向中高端。

——打造创新名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集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平台、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机制于一体的区域创新生态,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主要创新指标明显上升,综合创新能力跻身长江经济带前列。

——打造开放名城。坚持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空水公铁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建成并达到国内同类自贸试验区先进水平,打造联接东西、联通全球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新高地。

——打造生态名城。系统推进水清、岸绿、天蓝、土净工作,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形成“一江碧水向东流”集中呈现、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热点城市,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加快建设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创新社会治理,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达到50%,在省域内的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在长三角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牢牢把握人才第一资源,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6.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全力构建集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技能人才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以国际视野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对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推行“企业进高校、师生进企业”,建立吸引高素质年轻人流入机制,集聚更多大学生、青年群体在芜就业创业,建设区域人才高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鸠兹英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工程”“行知计划”“华佗计划”,支持皖江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等高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入推进股权期权激励、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等制度建设,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格局。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探索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推进人才载体建设,打造共享型高层次人才平台,强化市场化高层次人才服务。

7.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哈特机器人研究院、西电芜湖研究院等一批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金”深度合作模式,支持重点产业组建创新平台,支持骨干企业争创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加强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在芜设立研发机构,争创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支持县市区同大院大所合作,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有效路径。支持在芜高校设置新工科,打造产业(行业)特色学院,精准服务芜湖产业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数量翻一番。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支持初创型、成长型科创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培育一批研发经费支出和支出强度省“双50强”企业。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全成长链条支持机制,通过项目扶持、创新券、研发后补助等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000家。

9.推进全域孵化区建设。聚焦“全域孵化”和“创投孵化”新模式,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创新成果孵化区。持续扩大省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规模,打造一批创孵社区(楼宇)、科创“飞地”、大学科技园等。鼓励品牌孵化器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批集研究开发、孵化加速、成果转化、创投基金、服务机构、专业化运营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支持保险机构拓展科技保险险种范围,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推动资本要素对接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增强国有股权投资基金实力,建立健全基金设立、投资、退出机制以及风险控制、监督管理、纠错容错机制,发挥国有股权投资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有效促进项目引进、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到“十四五”末,新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0家以上,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100家以上,国家级孵化载体县市区、开发区全覆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0件。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用好“全创改”“合芜蚌”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探索实行“定向攻关”“揭榜挂帅”等组织模式,积极试点科研管理“绿色通道”、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财务报销责任告知和信用承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创新政策供给,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精准高效政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加快打造全国率先迈向中高端的智造名城。

11.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建立产业链稳定发展长效机制,深入实施群长制、链长制,推动产业链融通协同发展。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制订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五年升级行动计划,实施工业企业智造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重点制造领域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建设和智能工厂示范。实施规上企业递增计划,推动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深入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务,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升级、技术改造等重大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支持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链龙头企业核心环节能级,提高产业链韧性。力争“十四五”末,培育20个左右“群主”企业“链长”企业、100个左右在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打造万亿级的“芜湖智造”产业集群。

12. 聚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现代农机及智慧农业、微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线上经济等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等产业争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现代农机及智慧农业产业争创分行业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统筹推进新一代汽车电子、南陵快递物流装备制造、繁昌3D打印、无为绿色食品等市级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力推“四新加一资”模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实施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计划,力争“十四五”末本土上市公司达40家。

1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本、新型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工业设计及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14. 布局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力推进企业上云工程,鼓励企业实施内外网改造,提升企业云网融合能力,打造一批上云标杆企业。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工业企业“智造”水平,力争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迈入长三角先进行列。推进数字产业化,从应用侧入手,支持龙头企业率先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在若干细分领域培养本土企业。聚焦云服务、云消费、云制造、云农业、云管理等领域,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线上经济企业,争创省级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平台经济倍增计划,建设老船厂数字生态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做大做强人力资本产业园、直播产业园等,招引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平台企业,形成平台经济集聚发展效应,力争“十四五”末,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平台企业达10家以上,平台经济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牵引,推进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共享、开放,打破“信息壁垒”,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四、落实需求侧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积极作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落实需求侧改革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努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积极作为。

15. 积极构建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完善拓展航空、铁路、水运、公路一体化集疏网络,全方位推动基础设施联网优化、运输服务提质升级、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构建“大交通、大物流、大贸易、大投资、大价值”体系,提高物流效率,畅通各类要素循环,打造全国性物流枢纽。以京东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项目为抓手,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支持芜宣机场申报国家航空一类口岸,创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国际化多式联运集散中心。依托综保区叠加中欧班列始发站、跨境铁路物流园区,谋划建设高铁物流基地,大力推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统筹全市水运港口资源,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扩大承载规模。推动芜湖港向现代化数字港转型,加快建设长江中下游集装箱转运中心、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规划全国最大的内河航运要素大市场,构建腹地内集疏运体系,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力争“十四五”末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70万标箱。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引进大型电商平台,推进骨干流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新型商贸龙头企业。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和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16.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支撑作用,着力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等项目工作机制,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加快项目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乡软硬件设施水平。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17.打造区域消费中心。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用好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机遇,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推动智慧商圈建设,促进传统购物中心、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拓宽消费功能,丰富消费内涵。整合城市消费资源,培育发展一批“美食节”“购物节”等消费载体,提升城市消费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线上线下深入融合,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提升地方特色小店、老字号等特色品牌影响力,挖掘长江夜游市场,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消费新动能。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提高城乡配送效率,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18.着力提升供给侧适配性。加大以我国为目标市场的外资外企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规模。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解决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缺失、水平不高问题,努力实现更多涉及产业和经济安全的进口替代。引导企业做精做强主业,发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供给体系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着力补齐高端消费领域供给缺口。支持创造新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健康、养老、体验、文旅、智慧、教育、体育等新消费领域增长点,充分释放市场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瓶颈制约,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扩大有效需求。

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19.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分层分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专业化整合,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积极倡导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争做企业家的良好风尚。

20.完善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政策、重点改革的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严格落实税制改革和税法授权地方事项,完善落实减税降费工作机制。健全规范、科学、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继续从严管理政府负债和隐性负债。构建地方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证券、保险、担保等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本重点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强化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金融保障。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增强现代金融治理能力。

21.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落实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方式,完善市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机制,探索增加混合用地供给。健全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方式。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鼓励技术开发、转让集成化服务。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22. 提升地方经济治理能力。增强系统观念,构建系统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体系。精简行政许可事项,落实国务院取消下放事项。深化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推动执法职责、执法力量进一步集中和下沉,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便民服务机制,切实加大人才政策、财税政策落实力度,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基于大数据的经济监测预警能力建设,重点提高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范和应对处置能力。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市民和企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经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

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提高城市功能品质,强化城市人口集聚,壮大城市发展能级,增强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

23.加强城乡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城市“西进、南扩、中提升”,构建以市区为主、无为和南陵为副的“一主两副”,以龙湖为心、主城区优化引领极、江北融合发展极、东南新兴发展极、西南绿色发展极的“一心四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升镜湖、弋江、鸠江江南片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盘活存量资源,挖掘“芜湖记忆”,加快主城区城市品质高端化,增强主城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打造城市现代化的标杆和高地。高标准推进江北新区建设,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培育、人才聚集,打造全省全国一流的科技型园区、生态型新区、宜居型城区。推动湾沚区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打造市域东南部滨水园林城区。谋划实施三山经济开发区振兴计划,支持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水平开发区、有魅力生态区、现代化中心区。推动繁昌区与三山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市域西南部山水宜居城区。推动无为市建设产业实力强、自然生态好、城乡融合好、人民生活好、党风政风好“一强四好”的现代化滨江城市。推动南陵撤县设市,建设市域南部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形态优美的副中心城市。

24.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集约发展,着力在功能品质上与一二线城市等高对接,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提高市区道路规划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停车场及慢行系统等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内循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探索多样化城市更新模式,不搞大拆大建,注意保护好城市的历史风貌。加强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和城市内涝治理,科学布局地下综合管廊,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实施中江公园、赭山公园等景观提升工程,推动公园、街头绿地、特色大道、城市绿雕建设,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范围,加强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坚持“市长上路”制度,落实精细化管理责任,强化领导包保、暗访督查、常态测评、问责追究,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2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升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做大做强“芜湖大米”品牌。因地制宜调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保障优质肉禽、水产品、蔬菜等供应。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丰富乡村经济业态,重点发展休闲食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和农村电商,支持各县市区结合自身特点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品。深入实施省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和“158”行动,围绕主导产业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支持三只松鼠、溜溜果园、中联农机等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农业机械化。加强各类专业协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健全“龙头+基地+农户”模式,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突出政策供给,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大幅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编制多规合一镇村规划,提升重点镇区发展水平,把重点镇培育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巩固四类村庄分类成果,有序推进村庄分类分步优化提升。深入实施“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塑造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四态融合的滨江乡村风貌。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大力惩恶扬善,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建设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新风。健全乡村治理模式,推广“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治’+信用村+数字乡村”乡村治理模式,打造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26.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实现动态清零。构建应对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精准确定相对贫困群体并落实动态管理。构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长效发展机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促进稳定增收。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效益。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业。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开展“百企联百村”行动。

27.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借鉴浙江“两进两回”经验,建立城市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健全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分离等形式,推动城市机关事业单位等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向乡村倾斜。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发展机制,统筹规划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等设施,推动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和村村通公交。

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28.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做到实践活动与实践阵地全域覆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用好芜湖特色党史资源,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持续打造“芜湖好人”品牌。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以征信体系和联合激励惩戒为重点的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29.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培养扶持工程和文化艺术精品工程,聚焦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编创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培养全媒体人才,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平台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成范罗山地块图书馆功能区改造、市职工服务中心、市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提高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芜湖铁画等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0.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聚焦打造“欢乐芜湖”。推动皖江文化发展集聚带建设,实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工程,发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等平台作用,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文化创意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音视频、数字化、体验式等新业态和线上文化消费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水平建设城东文化旅游集聚区、荆山文化旅游城,支持方特主题公园、新华联大白鲸海洋公园、松鼠小镇、鸠兹古镇、罗兰小镇、芜湖古城、马仁奇峰等做精做优,支持无为打造红色旅游区、繁昌打造慢谷旅游度假区、南陵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两江”文旅走廊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智慧旅游,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和长三角文化旅游热点城市。

八、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科学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长三角中心区有特色有魅力的生态名城。

31.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国家全域、全类型的用途管制制度,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的财税、投资等政策,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水泥、钢铁、火电、玻璃、铸造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转变能源消费结构,编制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循环化改造试点,提升园区循环化发展水平,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32. 加强长江保护与生态修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积极推动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参与流域协同治理。构建沿长江湿地生态保护带、江北和江南丘陵山水生态涵养片区以及沟通长江和江南、江北生态涵养片区的生态廊道“一带两片多廊道”的保护格局。加快建设“智慧长江”综合监管系统,提升长江综合治理能力。持续推进长江岸线治理和景观提升改造,有序推动外滩圩居民搬迁,打造十里江湾、百里绿廊。

33.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升级版,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统筹治理制度,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善“一城一主体”“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治水模式,继续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动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健全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工矿污染源头管控,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探索开展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分类分级管理,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创建“无废城市”。建立完善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放许可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市场化交易。推进“智慧环保”建设。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34.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理。深化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青弋江、裕溪河、龙窝湖、奎湖等综合治理,高标准建设龙窝湖湿地公园、江湾生态公园、四褐山生态公园。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健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落实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做好退捕渔民安置工作,推动“捕鱼人”变为“护鱼人”。

35.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规规章,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多元补偿、绩效考核等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节水行动,提高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效率,开展节水城市创建。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推广节地模式和技术,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九、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坚持实施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打造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枢纽型的开放名城。

36. 高水平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的定位,聚焦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航空、机器人、航运服务、跨境电商等六大产业,建设比肩全国全球高水平的内陆港口型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型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制度创新与制度复制并举,深化投资、金融、贸易等一揽子改革,认真落实试点任务清单、赋权需求清单,将制度创新成果转化为跨境投资、贸易成果,到2023年跨境投资和贸易额、高新技术企业数翻一番以上。大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贸易高质量发展、金融对外开放和科技金融创新,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坚持区内区外联动,为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赋能,促进全市跨境投资、贸易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更好地带动皖江、辐射皖南。

37.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全面提升综合保税区、进境指定口岸、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功能,推动芜宣机场口岸开放,争取设立国际邮件互换局、保税物流中心,推进二手车出口业务城市建设。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支持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挥主引擎作用,支持省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保税仓,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公司制园区管理机构和资产运营机构,探索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推动“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等改革落地见效,实施“亩均效益”评价。高水平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等展会。

38.加快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特色展优势,以聚焦求突破,深入实施“5910”计划,既做一体化的受益者,更做一体化的贡献者。协同推动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与沪苏浙开展结对共建友好城市、经济园区,支持县市区开展对口合作,着力在城市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共育、生态共保、设施共享、治理经验共享等方面推进若干重点合作事项。协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主动承接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成果外溢,加快上海(松江)芜湖产业创新中心、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芜湖分中心、浙江科技大市场芜湖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强与G60城市产学研等领域合作,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促进创新成果来芜转移转化。协同推进与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建设,积极推进省内北沿江高铁、合芜宣宁城际铁路、铜南宣铁路建设,谋划推进G60科创走廊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线,争取宁宣高铁引入芜宣机场,打造空铁联运基地。协同推进长三角大气、水、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合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协同推动改革开放,主动对接服务上海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推进医保和社保各领域多方位合作,深入推进以社保卡为载体的惠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共建长三角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推动建设平安长三角、诚信长三角。

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9.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增加中等收入就业岗位供给。鼓励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要素收入。落实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展慈善事业。

40.促进高质量就业。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将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落实就业导向的招商引资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软件产业、数字产业、线上经济、高端服务业和多种新业态,将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成新就业增长点。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强“一校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吸纳本地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建立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引导机制和鼓励政策。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技工强市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才流动配置新格局。

41.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全力打造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产教融合发展创新实验区、教育信息化全国实验区、教育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抓好学前教育普惠公益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中小学“放心午餐”“安心午休”“爱心托管”教育服务改革“三心”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支持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等驻芜高校和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推动地方高职院校升格提质,支持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支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建设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为契机,积极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支持南陵县建设快递物流特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院校,支持湾沚区建设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升为本科院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

42.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引导鼓励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将被征地农民保障并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升失业保险服务水平,建立制度机制更完善、更公平、更可持续,保障作用更加明显的工伤保险体系。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43.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芜湖行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国家健康城市。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提高局部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坚持“综合医院专科化、专科医院特色化、特色医院优势化”,支持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华师大芜湖听力与言语医学中心等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与天坛医院、华师大、上海交大、复旦肿瘤医院等国内外名科名院名校合作,推进皖南肿瘤防治中心、华师大附属芜湖医院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发挥我市中医药教育、医疗优势,推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健康产业,促进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自行车、马拉松、徒步等品牌赛事影响力,举办社区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赛事,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市、县两级“五个一”工程和镇街“三个一”工程全覆盖,打造城镇社区“10分钟健身圈”。

44.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执行国家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医养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健康老龄化。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城乡社区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健全完善,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新模式。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加强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探索政府主导、一城一主体的养老服务模式,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支撑、机构养老相协调、平台化服务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45.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和智治支撑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城乡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完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打造及早发现问题、快速流转、分类解决的治理闭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力度,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广泛动员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做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平台,向基层放权赋能,持续推进“三社联动”试点示范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提升社区治理与服务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芜湖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建设领域宽广、体制完善、成效明显、人民满意的更高水平平安芜湖。

46.坚定维护国家安全。深入落实市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和突出问题清单,分领域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47.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强化地方金融监管,精准化解企业资金链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48.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状态监测监控预警系统,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铸安”行动,全面开展“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衔接,推进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食品疫苗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推进芜当联圩、庆大圩、江北大龙湾片区等城市防洪改造提升工程,实施长江芜湖河段整治、江心洲外滩圩分类治理、移民迁建和规范化建设工程,系统推进青弋江、裕溪河、西河等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建设凤凰颈新站、神塘河站、保安站等大中型泵站,加快城市圈堤达标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推动建立安徽(芜湖)航空救援基地及长三角区域综合性航空救援基地,提升航空救援能力,建立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全面创建国家级、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49.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推进“解纷芜优”平台应用,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创建“无讼社区”。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四下基层”“四最”试点,推进“三无”县乡村联建联创联评和人民满意窗口建设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深入开展基层、行业、单位平安创建活动。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智慧警务体系、“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50.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切实增强系统观念,完善防错纠错容错机制,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深入践行“三严三实”,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深入实施政治生态建设提升行动,推动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常态化,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勤于打扫“政治灰尘”“政治微生物”。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51.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加强对台、外事和侨务工作,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法治芜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领域基层基础建设,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52.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具体部署,制定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市域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党中央及省、市委“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前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芜湖更大贡献!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